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高中政治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022年5篇

高中政治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022年5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23

高中政治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022年5篇高中政治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022年 高中政治学科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2021年8月1日至3日我校全体政治教师参加了高中统编思想政治教材的培训,这次培训让我压力倍增,新教材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022年5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政治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022年5篇

篇一:高中政治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022年

政治学科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21 年 8 月 1 日至 3 日我校全体政治教师参加了高中统编思想政治教材的培训,这次培训让我压力倍增,新教材内容变化大,十几年已经熟悉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大纲、考试方向突然变得不明朗了,似乎一切都要从头开始,重新学习。通过这次培训,我觉得老师们迫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掌握新教材的内容 对于老师来说,想教好新教材,就需要了解教材的内容,知道教材的编写思路,准确掌握教材的知识点。教材内容变化大,就要求老师要去研究教材,在上课之前,通过认真阅读和思考,参考各类资料,整理出教材的知识内容,认真搞透教材。在平时要多阅读有关书籍,特别是最新内容,有些知识点自己不太了解,就需要认真去学习,多关注与教材有关的最新材料,关注教材解读文章,争取花时间深入了解教材。

 二、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适应新教材的教学 新教材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的理念也需要更新,在了解教材内容,熟悉教材体系的过程中,也要关注教材的编写理念,教学观念必须更新,才能更好适应新教材教学。新教材注重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政治学科特别需要关注学科素养,关注一层四翼,在教学中,注意学科目标的实现,设计的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三、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完成新教材的教学

 新教材内容变化大,学习难度也大,高中政治教材由原来四本必修变成四本必修加上三本选择性必修,内容涵盖范围更广,知识内容更新多,课堂容量大,教学任务紧。要想更好完成新教材教学,就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更合适的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新教材概念多、内容多、难度大,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容易让学生感觉政治难学,甚至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产生不利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考虑诸多因素,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议题式教学,让学生参与讨论,通过互助合作,在活动过程中更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探讨者,通过主动参与,互助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同时这次培训,也让我信心倍增,在培训中家专们给我们介绍了高中统编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理念及思路;介绍了高中统编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与特色;介绍和分析了必修教材的内容、重难点及框架和体系设计说明;还分别对必修 1 和必修 2 的综合探究和教研活动设计思路进行了分析和说明,专家们的讲解就像一盏明灯,给我新教材教学指明了方向,使我收获颇丰,具体如下:

 1.深入把握了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理念,明确思政课的地位、使命与属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紧扣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正确使用教材中的辅助文和综合探究。辅助文原则上不属于教师教学的内容。设置辅助文的本意是开拓和加深学生对正文基本理

 论的理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综合探究和前面的课文一样,同样属于课堂教学的内容。综合探究是教材每一个单元学习的重要内容,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它是教师实施“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步骤;学生的角度来说,它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新时代一名合格的高中政治教师一定要具备以下的关键能力,典型情境创设能力,学科知识整合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本次学习培训,我认识到要不断的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上好新时代思政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二:高中政治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022年

2022 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心得体会(共四篇)

 第一篇 教育研究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强大力量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就课程方案而言,这是 2001 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执行 20 年来的首次系统修订;就课程标准而言,这是 2011 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执行 10 年来的一次系统修订。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关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也凸显了本次课程修订的重大意义与基础性价值。

 课程体现和凝聚着人类文明精华,体现着国家意志和人民期盼,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遵循和重要载体。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集中反映,具有极强的科学性,一刻也离不开教育科学研究的支撑、驱动和引领。

 本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凝聚了一大批专家学者的智慧,

 从核心素养的凝练、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组织到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三级管理体制的优化,都集中体现着教育研究的价值和作用,可以说教育研究贯穿在本次课程修订的全过程、各领域和各学科,有力地支撑了时代新人的培养。一是系统研究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政策要求,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课程方案、进课程标准,体现明确的战略性和方向性;二是着力开展现状调研和矛盾分析诊断,破解十多年来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体现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三是深入开展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稳定中推进”,使课程改革既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华,又反映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仍然会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教育研究的任务依然艰巨而复杂。例如,如何充分发挥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和综合育人价值,既要纵向一体化贯通,处理好幼小衔接和初高衔接的问题,又要横向关联,体现学科融合渗透?如何在“双减”背景下体现课程结构体系优化完善,改进育人方式,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如何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课程实施的有效机制?等等。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深入研究。只有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

 系统思考,整体把握,重点突破,反思总结,不断揭示育人规律,破解实施难题,以扎实研究深化课程改革,才是应然和可行之道。一是把准正确育人导向,深入研究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化机理。深入研究课程教材作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根本载体的内涵实质和基本要义,认真研究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以此为导向,深入研究核心素养的学科特点和要求,学段特点和要求,揭示核心素养由静态知识向动态转化的内在机理,探寻从学科目标内容转化为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影响因素、培养路径和实践方式,真正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二是聚焦课堂教学主渠道,创新改进育人方式研究。一方面,要基于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要求,研究以“知识本位”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本位”教学的特点规律和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启发式、问题式、情景式和探究式等教与学方式,提出创设合理教学情境,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可行性,深度挖掘教学内容,关注课堂中不同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推进课程融合和学科渗透,全面提高教学的综合育人价值。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性、综合性课程的育人研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活动主题,合理倡导学生在全身心参与的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

 问题。三是跟踪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不断总结课程改革经验。实践既是检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唯一标准,又是催生课程理论的源头活水,必须把调查研究、行动研究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在生动的课程实践中,运用并发展课程理论思想,发现鲜活的课程实施案例,提炼示范性的课程实施经验,推进“理论与实践”“政策与行动”的双向良性互动,形成专家专业化研究为引领、教师实践性教学研究为基础、群众性研究为支撑的共同推进新课程落实落地的研究格局。

 第二篇 以高质量的课程实施为高质量教育奠基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就课程方案而言,这是 2001 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执行 20 年来的首次系统修订;就课程标准而言,这是 2011 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执行 10 年来的一次系统修订。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关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也凸显了本次课程修订的重大意义与基础性价值。

 中国教育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是我国教育系统成立最早、覆盖人群最多、影响面最广的全国性、专业性、群众性教育学术组织,是教育部党组联系基础教育战线特别是

 一线校长和教师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水平平台型教育智库,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决策、服务课程实施、提高基础教育整体质量水平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学会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学术组织的平台优势、专家优势和资源优势,以重大项目工作为载体,服务义务教育新课程高质量实施。

 一是着力开展好课改培训“领航计划”,为课程实施提供专业支持。学会专家和会员遍及全国中小学,是推动课程落地的重要力量。为服务课程改革,学会专门研究制定了课改培训“领航计划”。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的公布,学会将发挥联系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优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任务驱动,积极组织开展案例式、互动式、个性化、研究型的研修培训,帮助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钻研新课程标准,用好新修订的教材,改进教学,为推动国家课程方案落地、引导课程理念深入人心作出学会贡献。

 要着力提升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对新修订课程方案的充分理解和行动自觉,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进一步理解培养目标;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进一步理解课程设置;从校长和教师作为教育的最终实践者,进一步理解课程实施。

 要通过实施“领航计划”,着力提升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对新修订课程标准的理解把握和日常运用。更加突出思想性,在教育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更加突出基础性,在教育教学中强化核心素养培育;更加突出综合性,在教育教学中加强统筹设计和学段衔接;更加突出实践性,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动手探究和知行合一。

 二是着力开展好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为课程实施提供典型示范。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课程实施的质量直接关乎课程改革的成效。在开展学习宣传、解读培训的同时,通过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引领课程落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学会分支机构覆盖基础教育全学科、全学段、全领域,将通过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更好地联系一线、凝聚一线、服务一线和引领一线,更好地服务课程落实落地、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发展和区域教育创新。

 学会将综合运用示范推广、展示推广、交流推广、宣传推广、研究推广等方式,形成研究-推广-应用紧密结合的成果推广链条,提升推广实效。

 学会还举办有中国基础教育论坛、《中国基础教育》杂志,各分支机构多年来形成了广受好评的观摩展示等品牌展示活动,这些阵地、平台都要在服务课程改革落地中贡献力量。

 三是着力开展好教育评价创新项目,为课程实施提供机制牵引。在整个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课程改革是核心,考试评价改革是牵引。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教育部出台《关于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任期结束综合督导评估工作的意见》,其中在义务教育阶段,明确提出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落实中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等6 部门出台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其中在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中,明确提出“课程教学”方面的要求;在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中,强调包括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重点内容。

 学会将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在开展相关工作过程中深化教育评价创新项目,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以评价改革为牵引,牵引一线校长和老师牢固树立核心素养导向,注重对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牵引一线校长和老师“破五唯”,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关注典型行为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有效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带动新课程的高质量实施。(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秘书长 杨

 银付)

 第三篇 新时代•新课程•新教师 近期,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这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是对我国新时代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教育期待的主动回应,是推进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有力举措,是我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蓝图,同时也为当前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力军。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效落地实施,需要有能够真正理解它、执行它的“新”教师。师范院校有责任助力贯彻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基础教育不断培养优秀的未来新教师、培训各类在职教师,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

 首先,在育人上下功夫,对标新方案新标准,促进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

 新颁布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在坚持基础性的同时,强化基础教育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体现全面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为师范院校的职前教师培养体系改

 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师范院校要对标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新变化,以高标准、新思路不断革新师范生培养体系,优化师范类专业设置和建设,打造通识素养、学科专业素养、教师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一大批适应时代需要的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例如,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提出的素养导向,大单元、大主题的内容组织方式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等,为传统师范类课程的变革提供了新契机。师范院校可适当调整现有课程结构,探索建设新型师范类课程,将中小学生学习逻辑、发展逻辑有机融入现有课程,使师范生能够形成关注基础教育理论及实践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将静态抽象知识转化与学生学习活动相关联的意识。师范生的见习、实习课程,更要加强反映新课程理念和特点的实习内容,培育满足新课程要求的新教师。

 其次,在研究上下功夫,发挥教师教育特色,服务新方案新标准细化实施。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需要依靠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等多方共同推动才能真正落地见效。师范院校应该聚焦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优势特色,组织多学科力量加强对课程实施的理论研究和智力支持,引导正确理解和执行课程理念,共同服务好课程落地实施。

 师范院校要依托学校各类教育类实验室、教材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研究平台,进一步深化对课程实施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围绕文件宣传解读、课程教学改革、学科教材建设、实施过程督导研究、健全评价机制等重点内容,组织专家团队开展专题研究和政策咨询,加快编写或修订相关学科新教材,参与不同区域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试点研究,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效方案、贡献专业力量。

 第三,在社会服务上下功夫,加强与基础教育一线学校的合作,助力在岗教师培训提升。

 为更好地组织实施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师范院校要积极发挥学科教育及教育资源优势,主动了解研究一线学校、教师的需求,组织专家研发相关培训课程,面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教研员等提供专项职后培训。例如,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作业设计与开发、教学评价工具的开发与使用、教学智慧工具的开发与使用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强化与一线学校的合作研究,在共同研究中提升一线教师的理解、实施课程的能力,帮助一线学校和教师总结、提炼优秀经验,着力建设汇聚和展现一线教师优秀经验的平台。同时,创新职后教师培训形式,选取示范地方和学校,组织教师走进一线学校,将培训变成一线教师的现场实践,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实施能力。

 总之,强化教师教育特色,服务国家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师范院校的神圣使命。在理解和实施过程中,师范院校要在育人、研究和社会服务上下功夫,主动参与课程的建设实施,积极培育面向未来的卓越教师,不断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做积极贡献。

 第四篇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修订新变化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课标是国家事权,是“教学大法”,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考试评价、管理督导的...

篇三:高中政治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022年

22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一体化设计变化与突破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充分反映了党的初心使命和百年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重大意义,特别是反映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

 一、修订的主要背景和思路 (一)体现培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多个对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影响的政策文本,对思想政治课程提出了新要求。本次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修订,即是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予以回应和体现,突出和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关键作用。修订工作

 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的理念,全面落实课程方案提出的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要求。

 (二)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突出政治性,特别是党的领导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为主旨,融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等特征。从核心价值来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因此在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强调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修订后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充分反映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和伟大实践,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

 党学说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三)坚持核心素养导向 进入 21 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中国也在 2016 年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阶段性成果。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是本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次课程标准修订充分借鉴国际社会和教育组织对核心素养的研究, 结合中国基本国情和中国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凝练了核心素养,并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纲,确定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提出教学及评价与考试命题改革建议,实现课程目标、内容、教学和评价设计的一致性。

 (四)加强一体化设计,注重整合与统筹 本次修订整合了 2011 年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三个课程标准,按照学段要求进行一体化设计,注重统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各部分内容,使课程标准既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又体现不同学段的特殊性和适切性, 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随着年龄增长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发展规律,由此确定各学段学习内容安排、载体形式,确保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和思想实际。

 二、主要变化与突破 (一)凝练了核心素养 此次修订,基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目标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

 心素养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凝练了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这五个方面既相互交融,又各有侧重、不可相互替代,覆盖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全部课程内容。既突出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时代新人方面的独特价值,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特征,又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保持衔接,体现了能力水平的阶梯式上升和育人目标的一致性。

 (二)提出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修订后的课程目标基于核心素养来描述,是核心素养在课程中的转化和落实,是对学生学习本课程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综合性表述。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表述整合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强调了三维目标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体现了课程实施更加注重三维目标整体推进的取向,是对 2011 年版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继承与超越。

 课程总目标与核心素养五个方面对应,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按照“二二二三制”(1~2 年级,3~4 年级,5~6 年级,7~9 年级),根据每个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分别阐述了四个学段的具体目标,各学段课程目标之间呈现出较好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三)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一体化设计 与 2011 年版课程标准相比,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方面有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基于核心素养五个方面选择和建构内容主题,以学生不断扩大

 的生活范围为暗线,明线上突出道德与法治的基本内容。以主题组织课程内容,包含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课程主题,强化中华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有机融入国家安全、信息素养、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和劳动教育。

 2.课程内容选择更加突出政治性和时代性。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着力确立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道德与法治基础,增强“党的领导”、伟大建党精神、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党和国家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增加反映文化传承创新、最新社会发展热点、国内外重大时政事件、与学生生活密切结合的各类情境内容。

 3.对课程内容进行一体化设计。修订后的课程标准遵循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想,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在课程内容和学习水平上保持一致性和进阶性;基于核心素养对 1~9 年级课程内容进行一体化统筹设计,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分学段设置差异性课程主题,构建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内容体系(表 1)。

 (四)增加学业质量标准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标准以核心素养及其学段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进行整体刻画,实现了核心素养、课程内容与评价的融合。学业质量标准是对学生学业进行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

 (五)完善了教学及评价建议,更加强调学科实践及评价的导向

 作用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建议,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性学习,关注因材施教,贯彻落实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思政课教学“八个相统一”要求,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融合,将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相融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在实践的体验感悟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倡导素养导向的评价与考试命题改革。强调将大主题蕴含在真实情境与任务中,考查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完成真实任务时整体地综合运用知识、体现能力与情感态度的水平,注重知行合一。标准中对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过程及评价标准进行说明,给出样题,发挥评价对教学的引导作用,促进“教—学—评”一体化。

 三、实施的重点与难点 (一)观念的突破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在明确了“为谁培养人”的前提下,有力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随着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转化落实从宏观层面进入中观和微观层面,最终将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因此,教师对核心素养及其培育方式的认识是回答“培养什么人”和“怎

 样培养人”的关键,其首要任务在于实现育人观念的突破。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既教书更要育人,改变传统的知识中心和考试导向的教育理念,关注人的发展。核心素养强调培育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不再强调对碎片化的知识本身的记忆,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从以知识学习为主转向核心素养的培育, 促进人的发展。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教,即知识怎么运用,如果无法实现观念的转变,教师还会继续走知识传授的老路,背离课程育人的目标和要求。其次,要求教师从关注“教”转向引导“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在学习活动中达成的,教是为了更好地学,只有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了,核心素养才能落地。为此,教师需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维发展水平,深入了解其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科学设计并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育人方式的转变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实践活动和综合性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内容上涵盖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法治、道德、生命健康等方方面面,具有跨学科的特征。其课程目标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内容领域的知识或观点,而要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融合,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和感悟中发展核心素养,突出了育人目标的整体性、发展性、情境性、实践性和反思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做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提高站位,不能仅仅立足于一个知识点、一个课时或一个小主

 题,而要围绕核心素养的培育做好单元设计,将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化为一个单元,在对情境问题的解决中展开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活动和综合性学习强调课程内部以及本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整合,打通知识内容和生活世界的壁垒,借用真实情境促进知识的情境化,以实现有助于促进高阶思维发展的深度学习;强调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其本质上是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对传统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因此,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转向研究学生和学生的学习,精心设计基于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选择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学习方法,让深度学习在情境中发生,从而达成核心素养的培育。

 (三)评价方式的改变 国家实施“双减”政策的根本目的是让教育回到促进学生成长的本源,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和教学与这一政策目标同向同行。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情境中的实践表现,强调学生“在什么情境下运用哪种知识可以完成何种任务”,因此对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评价就不能再依靠简单、机械的做题和练习来实现,而要突破传统的纸笔考试,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推进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评价不再仅仅是检验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还包括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品质、信念等,通过综合性的外显行为来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提出,“要综合运用观察、访谈、作业、纸笔测试等方法全面获取和掌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相关信息,加强纸笔

 测试与观察、谈话等方式的结合, 关注不同情境中学生日常品行表现,避免仅凭考试分数判断学生水平的传统单一评价方式。要根据评价情况及时分析原因,调整教学方式”。这一方面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评价素养,能够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表现,设计高质量的练习、作业和测试题,科学地布置作业,加强对作业特别是长周期作业的指导,丰富批改作业的形式,及时地反馈作业情况并进行个性化指导;另一方面,评价是重要的指挥棒,教师需在评价的引导下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切实发挥评价对教学的引导和改进作用。

 (四)教师知识体系的更新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教师是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的关键。在 2019 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要求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并指出:“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 5000 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 500 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 170 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100 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 70 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和视野格局会制约其课程设计和实施能力。为应对新时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道德与法治教师亟须补充三类知识:一是当前复杂性问题的应对知识,二是关于学生成长规律的知识,三是关于思政课的知识。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知识体系的更新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既需要各级门提供有效的、针对性的培训,也需要学校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开展校本研修、组建教师研修共同体,坚持问题导向,重视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深入课堂教学实践的浸润式研修,教师既要“学出来、悟出来”,更要“做出来、传下去”,持续改进教学实践,成为终身学习者。

篇四:高中政治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022年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心得体会感想领悟 4 篇

 学习《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心得体会 1

 2022 年新颁布的道德与法治新课标中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课标细化了培养目标,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等。通过深入学习我觉得我们思政教师的肩负重任、任重道远。

 核心素养中的健全人格是指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课标对健全人格从五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关于三四年级健全人格的目标有一条是这样表述的:“初步认识和体验人的生命是可贵的,珍惜生命。”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对生命意识的培育有了新的思考。我们可以这样做:1.创设两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与探究欲望。创设两难情境,向学生表达一种真实的道德生活图景及引起学生对生活中两难情景的注意,而目的是引导学生走出困境。2.运用名人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理解真爱生命的意义。案例法是生命教育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同时,也能发展教师深入社会实际

 收集案例和调查研究的能力。3.运用项目化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一种动态的课堂教学,对德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不断学习课标,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标的本意、教材的新意,互相融通,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才能达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目标。

 2022《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2

 2022 年 4 月 21 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最新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忽如一夜春风来,吹得千万“教研”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4 月 30 日,我和工作坊的老师们在线上认真学习了 2022《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通过这次对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集体学习,给我最切身的体会就是教师教育理念要更新,教学方法要逐渐改革,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和谐互动,共同探讨、交流经验、增加实践。在学习新课标这段时间,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用新课标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给我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我将这次新课程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指明方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方面。

 这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相互交融,但各有侧重,不可相互替代,覆盖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全部课程内容,既突显了课程在培养时代新人方面的独特贡献,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特征,

 又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保持衔接,体现了育人方式的阶梯式上升和培养目标上一致的一体化设计。

 我们道法课教师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就是要确立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和统帅地位,使教学的一切要素、资源、环节、流程、活动都围绕核心素养组织和展开,并最终指向核心素养的生成和发展。立足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制定就要彰显铸魂育人要求。教师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教学目标时应该坚持三个导向:

 (一)坚持鲜明的政治导向。

 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

 (二)坚持清晰的价值导向。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融合道德教育、国情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和法治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道德与法治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三)坚持明确的知行要求。

 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时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确保教学目标的适切性和可操作性。

 二、“明确导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总体应该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新课标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课标(2022)中的核心素养要求以阶梯化呈现。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核心素养要求具体在四个学段以阶梯化呈现。

 课程内容选取时要更加突出政治性和时代性。在 2011 年版课程标准基础上,删除与课程性质不一致以及与其他学科重复的内容,着力确立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道德与法治基础,增强“党的领导”、伟大建党精神、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党和国家发展中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增加反映文化传承创新、最新社会发展热点、国内外重大时政事件、与学生生活密切结合的各类情境内容。同时,课程内容设计要凸显一体化的要求,这为我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也提出了新目标。

 三、“注重策略”——“教、学、评”一致 新课标(2022)提出要综合运用观察、访谈、作业、纸笔测

 试等方法全面获取和掌握学生道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相关信息,要加强纸笔测试与观察、谈话等方式的结合,关注不同情景中学生品行日常表现,避免仅凭考试分数判断学生水平的传统单一评价方式。要根据评价情况及时分析原因,调整教学方式。

 坚持素养导向的“评价与考试命题”强调将大主题蕴含在真实情境与任务中,考查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完成真实任务时能够整体地综合运用知识、体现能力与情感态度的水平,注重知行合一。对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过程及评价标进行说明,给出样题,体现了评价对教学的引导作用,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我认为,学习的目标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切有必要转变一下本人的角色地位,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环境,有了与老师同等对话的机遇,变得越来越勇敢,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总之,道德与法治反映的是大社会,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关键在教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以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作为一名普通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我们关于新课标、新理念的学习始于当下,却不止于未来,新课标存在的意义是指

 导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而精准、细致的研读与解读才是新课标发挥作用的关键,因此在新课标诞生之际,对我们来说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新课标有效地指引我们每一次的备课、上课以及反思等教学行为,使其最大化地发挥指引作用。

 时代赋予我们的不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也会更加关注核心素养,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补充说明、实践,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提升课堂效率,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习《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心得体会 3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提到: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在培养学生道德修养方面,我有以下三方面的体会:

 1.道德认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道德认知,是人们对于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别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在课堂实施中,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生传递基本的道德知识、观念及各种道德规范,逐步提高他们识别是非、善恶、美丑、公私、荣辱的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2.道德情感,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等的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它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在课堂实施中,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发学生对正向道德行为的敬佩、仰慕之情,引导学生去体验进行道德活动所获得的愉快和满足,感受道德的价值和需要,进行情感认同,形成正确价值观。

 3.道德行为,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志。在课堂实施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指导、培养,力求学生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崇尚法治精神,长期坚持,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标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对“怎么教”作了具体指导,并提出了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命题建议等,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指导性极强。后续我们一定反复琢磨、认真推敲,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为导向,学好课标、做好落实。

 学习《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心得体会 4

 通过对德法新课标的学习,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它更加人性化,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课标要求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充分挖掘学生资源、充分挖掘社会资源,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得到发挥。主要总结以下几点:

 一、新变化 1.细化培养要求 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的培养要求。从五年级开始,明显地看出课本内容增加了许多政治性、历史性、地理性特别强的知识,六年级上册的德法课本是法治专册。

 2.充实更新课程内容 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和决议,重点组织三科修订组对课程标准做了进一步充实更新,补充了有关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等内容,规范了有关表述。

 3.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精选学生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志性成果、突破性进展和普遍性经验等,让学生感受体会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及新鲜经验。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从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近代史到现在富

 起来强起来的中国,让学生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正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体现。

 二、新思考 1.课堂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学习、广泛汲取,合理利用教材现有教育资与合理扩充。讲究的是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结合新课程的特点,加强学生活动设计与研究,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参与。

 2.要牢固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想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游刃有余,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成长服务。

 总之,教师要不断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吃透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才能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

篇五:高中政治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022年

与法治心得体会

 一堂好《道德与法治》课的标准是什么呢? 《道德与法治》课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应该呈现出 “开放性”、“生活性”和“活动性”。

 (一)“生活性”如何在课堂中呈现? 1.生活化的课堂导入 新课的导入,目的是为了消除儿童们课前紧张、害怕的学习心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行顺利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儿童感兴趣的,以及所了解的日常生活着手,使新课导入易于理解,趋向生活化。

 2.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实践表明: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差异特征,不仅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还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课堂上师生们始终是

 在一种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展开的,学生上课积极发言、主动思考,踊跃地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来,整堂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设置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生活化,我们应注意: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所选用的内容必须是与课堂教学有着内在联系性、接近儿童们的生活实际的、真实的、有代表性的材料。设置情景巧用教材内容,设计人性化的教育环境,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最佳效果。

 (二)“开放性”如何在课堂中呈现? 《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开放性就是以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前提是开放的氛围,核心是开放的课堂,基本渠道是开放的实践,它要求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思品课堂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角色游戏、小品表演、听歌曲、情感朗诵、知识竞赛等多种多样的表演形式的“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情境表演比较真实、亲切,能使学生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自然的主动发展,道德认识得到深化,道德情感得到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

  (三)“活动性”如何在课堂中呈现?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呈现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活动的形式有很多种,例如:讨论、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搜集信息、现场调查、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等形式。

 二.导入的趣味性。

 课堂中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堂課的开始,就好比是一首歌曲的前奏。如果前奏动听、气势磅礴,引人注意,就很容易吸引观众。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否,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质量。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导入的设计方式,如“表演小品”、 “讲故事”、“猜谜语”、“智力比拼”、“欣赏乐曲”“影视文件”等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环节。

 兴趣是最主要的,课堂上同学们喜欢的事情会让他们精神集中,兴致勃勃。我们应投其所好。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课下与学生们交流时,提起神州 5 号、神州 6号、嫦娥一号、北斗卫星、天眼等,学生们都很有兴趣;提起奥运会、他们也会娓娓道来。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把课下发生的事情搬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来做呢?简略

 课本上的一些事例,利用发生在我们身边鲜活的时事引发学生的兴趣是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最佳途径之一 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22 年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通过六年多的教学实践,逐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新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为出发点,表达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2、新的课程标准,表达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学要从学生的开展、学生的实际、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经验的重组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学生来到学校,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操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开展。

 3、教学方法要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

 4、改革评价体系,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最终成绩的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发挥

 评价促进学生开展、教师提高和改良教学实践的功能。5、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探索学生喜欢、符合本地区、本校、教师本人特点的教学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的集体行为,即在学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进行。

 二、实践过程。

 1、了解学生。新生入学或者接手一个新班级后,从介绍教师希望到达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学习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根底,最后制定学习目标。

 2、初步确定评价方案。根据课改要求,考虑可操作性,初步确定的体育与健康评价方案。例如:阶段性考核,在学生学习完一个新体育技能后,组织学 生进行考核,教师进行评分。

 三、对新课程改革实践后的一些体会。

 1、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牢牢的主宰着课堂,学生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课堂气氛很沉闷。而在现在的体育课堂上,你看到的教师是以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进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更浓了,干劲更足了,气氛更好了,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舞台。

 2、课堂不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地方,而是引导学生开展的地方。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以往我们课堂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无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以往的体育教学是教师要学生学,新课改后变成了学生要学。

 心得体会

 通过观看《道德与法治》培训直播课,使我对新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有了更新的认识,从而让我懂得了怎么才能更好的把握好教材,如何有效地去教学,下面谈几点我的学习体会。

 一、首先是思想上的转变。

 本学期我所任科目是三年级数学和《道德与法治》。在我的思想中,一直感觉《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抽时间突击简单讲讲就行,但今天听了培训老师的讲课以后,我感到上好《道德与法治》课是多么关键的事情啊!教学中,我们始终把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的核心素养贯彻德育的全过程,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能动摇。我想通过这次学习,首先值得反思的就是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我们担任此科目的老师们,肩上的胆子很重,我们必须把《道德与法治》课当回事,认真钻研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把每一节课上好。

 二、深入学习理解《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重要性 深入学习理解新教材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课程知识

 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三、深刻认识如何掌握新教材中的重难点 通过《道德与法治》培训,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新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怎样才能将一个个知识点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政治教学过程中。新教材贵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在通俗易懂但却蕴含人生哲理的知识点中轻松愉快的提高内在的政治素养,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受益匪浅,在专家老师精彩的讲述中令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这将成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正确掌握新教材的重难点、驾驭政治课堂的宝贵经验。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教育作为基石工程,着カ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此,国家历时三年进行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并于日前隆重发布,为深化义务教育改革赋予了纲领性的教学遵循。笔者认为,要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需做到“三个注重”。

 一、注重课程素养培养 新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强调学科核心素养,义务教育新修订课程标准突出课程核心素养,内涵更加丰富、意义更加深远。各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纲呈现课程目标,以主题、项目或活动组织课程内容,强化学科实践和跨学科实践,驱动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深层变革。

 这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就深刻地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标准》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课程育人的系统性、体系化、整体化得以充分彰显。

 二、注重课程融合实施 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课程融合是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的一大特点。因此,“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的原则,《标准》要求“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 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 在教师“教的方式”的变革上提出了一些重大的有效举措,《标准》倡导“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等综合性教学活动”,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结构化;在学生“学的方式”上,更要注重“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突出实践,学生积极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

 三、注重学段有机衔接 课程实施不能用割裂的方式,要“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强化教材学段衔接”。新修订《标准》特别注重学段衔接与科目分工,注重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依据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进行课程一体化设计。

 “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教育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循序渐进地奠定基础、做好准备。为此,课程实施中,要力避“铁路警察思维”,把教育教学的所有元素统筹起来,对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科学研判,靶向精准、有效融合。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今天,我认真聆听了韩震教授对《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报告。报告指出思政课教师心中要有大局观,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能,贯彻五大核心发展理念,不断改变育人方式,进行跨学科和大单元设计尝试:改变评价方式优化终结性评价,探索增值新评价,突破纸笔考试评价,发挥评价对教育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学习后,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作为思政课老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教育素养和专业素养,做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路人,争做立德树人的大先生。

 坚持素养导向的教学建议。要体现核心素养导向,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而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或者是理念,不是嘴上说一说的,而是真正能够落实到我们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里面。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比方说社 会的发展有新要求,百姓对教育也有新期待,同时我们

 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些新的成果,也推动了我们教育的发展。所以总体上来说,目标就是素养导向,要让素养落地。

 道德与法治学习心得心得体会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对生命意识的培育有了 新的思考。我们可以这样做: 1。创设两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与探究欲望。创设两难情境,向学生表达一种真实的道德生活图景及引起学生对生活中两难情景的注意,而目的是引导学生走出困境。2。运用名人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理解真爱生命的意义。案例法是生命教育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同时,也能发展教师深入社会实际收集案例和调查研究的能力。3。运用项目化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一种动态的课堂教学,对德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不断学习课标,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标的本意、教材的新意,互相融通,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才能达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目标。

 课程标准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方向和具体的方法指导,值得细细去读。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将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当中真正落地。通过学习使自己对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今后的教学目标有了整体的认知和把握,为下一步进行科学有效教学活动、切实做好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心得体会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此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三观,在不良诱惑面前说 No,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心理上的健康。

 这门课程以树德立人为引领,在尊重儿童生活独立价值,体现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同时,更加重视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的培养。让小

 学生能够了解法律知识,遵守法律法规,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学会采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利益,使他们...

推荐访问:高中政治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022年 心得体会 新课标 解读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