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其他范文 > 一代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有一代的长征5篇

一代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有一代的长征5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24

一代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有一代的长征5篇一代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有一代的长征 具有红军长征精神的小故事 有不少在长征期间发生的故事具有长征精神,这种长征精神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一起看看我为大家整理推荐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代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有一代的长征5篇,供大家参考。

一代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有一代的长征5篇

篇一:一代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有一代的长征

红军长征精神的小故事

  有不少在长征期间发生的故事具有长征精神,这种长征精神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一起看看我为大家整理推荐的体现红军长征精神的励志小故事,欢迎收藏哦。

  红军长征精神的故事篇 1

  邹衍,江西省兴国县人,1920xx 年生,1930 年参加红军,历经第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和两万五千里长征。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历任沈阳军区装甲兵政委、第 50 军政委、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原沈阳军区副政委。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尽管已经过去 80 多年,可最让我魂牵梦绕的还是那片热土——瑞金......"在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之际,记者探访百岁老红军邹衍。谈起长征那段峥嵘岁月,邹老激动地说:"最难忘的,还是那片照亮我人生信仰的土地。因为瑞金既是长征的起点,更是我革命生涯的开始!"

  1、邹衍没想到,瑞金这片土地,会成为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第一次接触红军,邹衍的心情特别复杂,他既想看,可又害怕。害怕是因为当时朱毛红军被国民党反动派宣传成了杀人放火的土匪、绿林。想看是因为从大人们的谈论中得知,朱毛红军其实劫富济贫,替天行道,个个都是不怕死、能打仗的英雄好汉。

  就是带着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情,邹衍第一次在家乡见到了红军队伍。"他们在镇子里贴标语、开大会、打土豪,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接待。"兴奋之余,这支队伍给邹衍留下了很深刻的第一印象。

  尽管当时的邹衍还有些懵懂,可看着平时恶贯满盈的贪官污吏被枪毙,恶霸地主被公开处决......一件件顺应民心的实事深深地影响着他,让他对红军愈加向往。

  1920xx 年春天,听说县城来了红军,邹衍第一时间就去报名参军。可在县城住了 5 天,他也没当上红军。原因很简单:年龄小,个子矮,人家不收。没当上红军,邹衍投身革命事业的热情反而更加高涨,他积极主动地参加儿童团、少先队,配合游击队的军事活动。

 1930 年 9 月,县苏维埃政府通知各乡选派一名少先队干部到红军中央政治学校第三分校受训,崇贤乡决定派他去。这标志着邹衍正式加入了他梦寐以求的红军队伍。

  2、在瑞金经历过很多事,可有件事,却让邹衍念叨了半个多世纪

  当时,一个司务长在买菜过程中贪污了 15 个铜板,被战士检举,调查核实后,最终被士兵委员会罢免职务。

  "这支部队里,士兵竟然可以罢免干部!"这让刚参加红军的邹衍颇受震撼,"这件事让我对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让我看到了新旧军队的区别,更加坚信这是一个信得过的战斗集体。"

  然而,真正让邹衍明白革命的意义,还是从毛主席讲一个"分"字的故事开始。

  据邹老回忆,那次,战友们野外训练休息的时候,毛主席给大家讲了一个"分"字的故事。分就是打土豪分田地,毛主席联系实际讲解了为什么要打土豪分田地,什么是剥削,什么是压迫,以及革命的目的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当时,听过毛主席的讲述后,我逐渐认识到土地本来就是农民自己的,地主豪绅不种地,不劳动,可他们吃得好,穿得好。农民租种地主豪绅的土地,打的粮食都被他们收租收去了,这就是剥削......"

  "从一名吃不饱饭的农民,到为了吃饱饭参加红军,再到一名成熟的革命战士。"遥望瑞金的方向,邹衍激动地说: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下定了决心,不管将来遇到什么困难,都一定会铁心跟党走。

  3、离开瑞金那一天的场景,同样让邹衍一辈子无法忘记

  "当时,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转移开始长征。临别前,成千上万的父老乡亲送别红军,一些大妈大伯一边跟着队伍走,一边往战士们手中塞衣服和食物。不少乡亲脸上都挂着愁容,默默地为亲人子弟兵祝福。即便是队伍走远,大家仍然久久不忍离去。"

  说到动情之处,邹老摘下老花镜,揉揉湿润的眼睛。他说,如果问长征途中最大的考验是什么?很多人都会回答是缺粮食。那时的粮食就是生命,长征路上没有粮食吃,是每一个红军战士面临的生与死的考验。

  可就在长征路上,邹衍却将自己的干粮袋给弄丢了。别看里面只有一斤粮

 食,可在当时要没有这一斤粮食就得挨饿甚至活活饿死。让邹衍没想到的是,看到他粮食丢了,司务长和通信员等战友将自己省下的粮食分给了他。

  回想到战友们冒着被饿死的风险,把炒面分给自己的那一幕幕情景,已经101 岁的邹衍仍然特别激动:长征途中,战友之间的感情可谓是至死不渝。

  邹老告诉记者,长征途中,许多红军战士被饿死、冻死。很多战士实在走不动了,在临死前,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叠得整整齐齐放在身边,留给后来的红军战士穿......红军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时,为了减轻负担,除了留件换洗的衣服外,其它东西都扔了。翻越大雪山前,因为没有棉衣御寒,大家想了个办法:把两件单衣套在一起缝上,中间再絮些稻草、羊毛、棉絮。

  那天晚上,在篝火旁边,邹衍把"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 9 个字深深刻在心里。他说,缝进内衣的不仅是这些防寒物品,更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支撑着他一步一步地爬过那座大雪山......

  采访结束临行前,邹老特意叮嘱记者告诉年轻官兵:"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希望你们能跑好手中这一棒,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在改革强军路上再立新功!"

  红军长征精神的故事篇 2

  1935 年月 19 日中午时分,贺龙率领的第二军团部分主力,从管竹进入岩石乡。三个穿灰布军衣、身背短枪的战士来到三房院子,见一妇女抱着小孩慌慌张张走进自己家里。战士跟着走进她家堂屋,见她房门紧闭,便轻轻地敲门说:"嫂子,请你不要害怕,我们红军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请你开开门,我们有事和你商量。"青年妇女叫欧阳香元,丈夫在外做挑夫,她听到敲门的声音不是很

  急,喊话的声音也很平和,就开了房门。战士见她屋内还有一间空房,便提出:"嫂子,今天晚上借你这间空房搭个铺住一晚上,你看行不行?"欧阳香元虽没有完全听懂他们的话,但知道他们是要借房子住,于是脸上露出了同意的笑容。

  过了一会儿,有位战士领着一位身材高大魁梧、身穿兰布长衫、留有八字胡子的人来到了欧阳香元的家门口,后面跟着二三十个穿灰布军衣、背短枪的战士,在禾坪里整整齐齐地站成两排。那个八字胡子对大家讲:"我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人民求解放的,我们有铁的纪律,大家千万要注意,不能进年轻妇

 女的卧室内;"接着又讲,"我们红军无论走到那里,都要关心群众,爱护群众,群众家里的东西未经主人同意不能搬动,借东西一定要还,损坏和丢失东西一定要照价赔偿,这样我们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才能团结群众去打倒蒋介石卖国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欧阳香元从战士们的表情上,看出八字胡子是个大官。听他讲话句句为老百姓着想,认定红军是好人。她怀着兴奋的心情走到院子里去,把那个八字胡子讲的话告诉别人,直到天快黑时才回家,她走到堂屋门口见地上搭起了铺,那个八字胡子和另外两个人在煤油灯下看地图,一边看一边比比划划。她想知道那个大官是个什么官,于是走到门外悄悄地问一个小战士:"那个穿兰布长衫、留着

  胡子的是你们的什么人?"小战士轻声地告诉她:"是我们的军团长,苏维埃政府的贺主席,我们都喊他贺老总。"她听后心里嘀咕,原来他是个大官,难怪战士们都规规矩矩听他讲话。

  她走到房内,一位女战士非常和气地请她坐下,像亲姐妹一样和她拉起了家常。在交谈中她问女战士:"你是哪个的老婆?"女战士很爽快地告诉她:"我是贺龙同志的爱人,今晚住在你家,真麻烦你了。"她知道了住在她家里的是红军的大官贺龙主席一家人,不好意思地说:"这房子不好,没有好好收拾,真对不起你们,"女战士说:"等打完仗以后,穷人就有好房子住了。"

  第二天清早,部队要走了,有些战士在收拾行装,有些在打扫卫生,有个战士走到欧阳香元嫂嫂雷青菊面前(住她对门)再三询问是否有损坏和丢失的东西,雷青菊讲:"只有一个木脸盆没看到。"那个战士不一会拿了一个铜脸盆对她说:"如果找不到就用这个脸盆,找到了就留做纪念,红军的纪律都是贺主席规定的,你一定要收下。"贺主席和战士们走时,群众都含着热泪相送,战士们

  也不时地回头,依依惜别。

 ‘

  几十年过去了,欧阳香元没有忘记当年的"贺主席"。1956 年,她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的挂像时,一眼就认出了当年住在自己家里的贺主席,高兴地说:"你们看,我们的贺主席又回岩山来了,又到我们家里来了。"

  红军长征精神的故事篇 3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

 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 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 年 4 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 17 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篇二:一代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有一代的长征

长征胜利 80 周年演讲稿 个人原创,防止雷同,欢迎下载 长征精神代代传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其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曾几何时,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畔,响起了红军“嗒嗒”的马蹄声; 曾几何时,冰封雪盖的夹金山上,驻扎着红军长征的营地; 曾几何时,峰峰如剑,直入云霄的娄山关前,流传着红军可歌可泣的故事!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在饥饿、寒冷、疾病和死亡面前,红军将士始终保持着笑谈明天的革命乐观主义。尽管他们开始并不知道长征的落脚点在哪里,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但他们深信:“只要跟党走,就有前途,就会胜利。”他们甘愿吃苦,宁愿战死,也不愿掉队、 离队。这样一支以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为精神支柱的革命队伍,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英勇战斗,靠的就是对中国革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这是他们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就会产生战胜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巨大精神动力。

 团队精神 什么样的精神让我们落泪?那就是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当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队为红军垫后,掩护主力队伍撤退。当主力部队安全转移后,湘江已经被国民党封锁了,陈师长的部队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他的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非常得意,在抬着他去邀功的时候,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年仅 29 岁。这个故事让我们流泪,让我们感动。长征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如果一支军队,如果一个军队拥有这种精神,那么它必将无坚不摧。

 严守纪律的精神

  当年,红军能杀出重重包围、征服千难万险,与红军官兵视纪律高于生命的 观念和严守纪律绝不含糊的自觉行动密不可分。

  1936 年 2 月,红二、六军团进入乌蒙山区后,敌军切断了其通往黔西南的道路,一度将红军包围在大山丛林里。危急关头,贺龙下达秘密突围命令,要求部队隐蔽行军,不准点火;马蹄裹布,不准发出明显声响。1 万多名红军官兵,严守行军纪律,最终神不知鬼不觉地从敌军防线中钻了出去。

  丽江石鼓镇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湾”之称,左右两侧绵延着数百公里的玉龙雪山和云岭山脉。1936 年 4 月 25 日,红二、六军团在强敌紧追的情势下,从这里抢渡金沙江。部队

 专门制定了过江纪律,要求按到达江边的先后顺序渡江,不得争抢,即使军团长、师长也得按次序听哨音上船。曾亲历过这场行动的老红军钟声善介绍说,当时的情况虽然紧急,但官兵们都能自觉遵守纪律,紧张有序渡江。短短四天三夜,1.8 万人和数百匹骡马全部过了金沙江。

 红军过草地时,粮食奇缺,为渡过难关,有的部队明确规定,每个人身上带的粮食属于集体,没有命令谁也无权吃一粒。对于这项规定,红军官兵都能模范遵守,不少人就是饿得昏倒了,也不会吃自己粮袋里的粮食。

  严明的军纪,以及每一个军人视纪律如生命的精神,凝聚了红军起战无不胜的钢铁力量。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团体,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严守纪律,无私奉献,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80 年前的长征是这样,80 年后的今天也是这样。当今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新的长征。走在新长征路上,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过去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新长征的路会更艰苦、更漫长。因此,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胜利。

篇三:一代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有一代的长征

长征出发 85 周年的初心使命心得总结范文精选 5 篇 篇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铭记伟大的长征精神,重温苦难与辉煌。新长征路上,再出发!今年是长征出发 85 周年,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学习心得,方便大家学习。

 2019 长征出发 85 周年心得

 为庆祝和纪念建党 97 周年,南岳区文体广新局党支部于 7 月 23 日-26 日,开展了“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全体党员赴贵州遵义,参观了娄山关、遵义会议纪念馆会址、息烽集中营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7 月 23 日,参会人员用如火的激情踏上了这次追寻红色革命信仰之旅。首先他们来到了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听讲解员详细介绍了陈列馆《娄山关简介》、《红军长征进军黔北》、《占领娄山关保卫遵义城》、《回师贵州二渡赤水》、《遵义战役首战娄山关大捷》、《乘胜追击二战遵义》、《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展出部分的相关史料、图片、文物等。一座古朴典雅的展厅里镌刻着当时战斗场景,详细的记录了中国工农红军取得胜利的伟大转折,重现了当年娄山关红军战斗的历史背景、战斗状况和将士风范。第一次是保卫遵义会议胜利召开,于 1935 年 1 月上旬击溃和歼灭娄山关国民党黔军守军一部后,在桐梓、松坎一带地域布防。第二次是 2 月下旬,红军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后,红一、红三军团和干部团在彭德怀、杨尚昆统一指挥下,于 25 日晚,与黔军激战后攻占娄山关;26 日,黔军从关南向我反攻,妄图夺回娄山关红军在关口附近山头与敌鏖战竟日,多次击退敌军反扑,相占领黑神庙、板桥等地,并乘胜连夜兼程疾进,于 28 日凌晨次攻占遵义城,揭开了著名的遵义战役序幕,成为真正彪炳史册。

 走出陈列馆,大家在党旗下拍下了具有活动纪念意义的合影,再沿着寻访红色足迹一路高歌攀登抵达西风台。在山顶,他们仿佛看到了中国工农军红旗迎风飘扬,纵观历史俯仰古今忆峥嵘岁月娄山关,那道道石墙破壁,那每一个工农革命红军铜像的神情和战斗精神,永久屹立在人民面前,为大家留下了历史极为光辉的一页。

 接着他们寻访了红色主题活动第二站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会址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而建立的。遵义会议于 1935 年 1 月 15 日至 17 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是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博古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

 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这次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遵义会议集中体现了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闯新路、民主团结的精神,在讲解员的讲解和引领下我们分别参观了《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遵义会议伟大转折》、《转移贵州出奇制胜》、《勇往直前走向胜利》、《征服雪山草地》、《遵义会议精神永存》展出的相关史料、图片、文物,并观看了采用现代化的弧幕电影《遵义会议》、《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短片,重温昔日经典声光电沙盘等手段模拟还原了当年会议场景。遵义会议会址内的陈列馆、会议室、革命文物、历史资料、历史照片,让后人对革命先烈勇于斗争、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感的有了认识,更深刻了解了这段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出奇兵等红色历史来继承和发扬遵义会议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用革命文化传播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最后大家寻访了红色主题活动第三站息烽集中营,也是本次红色之旅的最后一站。墙上文字这样写到:“这是一座人间的地狱,是禁锢的世界,用一切恐怖的词汇来描述这里也不为过。为了使关押者“投降”,军统特务曾在这里使尽了种种令人发指的手段”。看到这断文字让人心里发麻,看到残酷刑讯手段图片资料让人揪心,看到那么多中国革命先烈被关押遇害不怕牺牲的倒下让人内心难以平静。我们拖着珍重的步伐观看历史的昨天,行走在国民政府息烽集中营那“抬起头来”反省四字格外惹眼醒目让人深刻,这里曾关押过的每一处铁窗黑牢都是革命先烈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地狱青梁勇于奋斗,敢于牺牲斗争的地狱生活真实写照。走着,走着,我的脚步越发沉重,踏寻历史的足迹仿佛自己身同感受其中。这一刻我终于明白了宁死不屈的革命信念,是为人民、为国家、勇敢面对一切,决不投降;这一刻我终于明白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新国,是不能忘却的纪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不断奋斗,不断进取;这一刻我终于明白了争强党性修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决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这是一次红色文化之旅,这是一次革命历史见证,这是一次红色文化精神教育。铭记历史,塑造未来,红色记忆赶超动力。通过这次参观学习,让我更加了解党的这

 段历史,更加深刻对革命先辈崇敬之情,并从中得到新的启发和教育。当我站在“猫洞”外,置身于遵义会议会址前时,遥想昔日的烽火与韬略,思考昨日的危机和今日的锦绣中华,使我深刻地感受到革命的艰辛,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可贵,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激发了大家要珍惜今天拥有的一切,加倍努力工作,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南岳文化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2019 长征出发 85 周年感想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85 年前,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等地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20 多天前,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于都,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前,号召全党在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继往开来再出发。(人民日报,2019 年 6 月 12 日)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革命的壮丽史诗,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据史料记载,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共进行了 380 余次战斗,牺牲营以上干部 430 余人,平均年龄不到 30岁。爬雪山过草地,翻越 18 座大山,跨过 24 条大河……正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信仰,激励着这支队伍百折不挠,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长征精神就是坚定信念、奋斗不息的精神,灵活机智、顽强拼搏的精神,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勇往直前、无坚不催的精神,严守纪律、爱国为民的精神。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团体,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进入新时代,我们仍然要靠艰苦奋斗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我们踏寻革命先辈的足迹,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方能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坚韧的革命品格。时代在变、条件在变,共产党人的初心始终未变,当年,红军战士以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走完了革命的长征,而新时代的发展长征依然在路上,也将永远在路上,我们有信心走好。

 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有着永不褪色的“红”,这里的干部群众格外珍惜与长征有关的房屋瓦砾、渡口码头、革命旧址,对弥足珍贵的 114 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他们想方设法保护、创新举措利用,让长征精神始终鲜红。作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的于都,面对 163985 人未脱贫的现状,全县上下以“一边倒”的工作态势,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在这条新的长征路上,于都实现了 121106 名贫困人口脱贫、87 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 4.73%的新辉煌。

 每一个共产党人所走的路加起来,就是新时代的长征之路,重温长征的历史记忆,就是要用心、用情来感悟长征精神,从而越发坚定我们的初心与使命。长征路虽遥,抵不过共产党人的脚步,始终牢记当年“为什么要出发”,从革命精神的源头探寻红色初心,就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汲取攻坚克难、毅然前行的不竭动力。

 2019 长征出发 85 周年总结

 5 月 20 日下午,在江西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赣州市于都县,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敬献花篮。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在会见于都县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代表时,他动情地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无数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当年党和红军在长征途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凭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最后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告别时,习近平总书记勉励群众,现在是新的长征,我们要重新再出发!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从于都出发,迈出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等,最终取得了来之不易的长征胜利。长征不仅创造了世界奇迹,保留了中国革命的火种,也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镌刻下了永恒的长征精神。这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砥砺奋进、锐意进取,这精神滋养着中华大地团结一心、艰苦奋斗,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建立到实行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时代变迁,唯“变”不变。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新的“大渡河”“腊子口”等着征服,“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饮水思源、不忘初心,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常言道“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曾经,红军离开老根据地时,一位老大爷拉着红军的手,塞给他一双“红军鞋”,鞋帮上绣着“慰劳红军战士”“杀寇立功”等字句,嘴角抽动了半天说:“孩子,带上这双鞋吧!这鞋一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地再广,山再高,你们也能把它„量‟完”。长征路上,像这样的军民故事数不胜数,无

 不承载着浓浓鱼水深情,无不记录着红军矢志不渝的初心本色。新时代下,理想信念不能丢,艰苦奋斗精神不能忘,血肉联系不能断。

 奋进当下、不惧未来,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风云际会,战火硝烟渐行渐远,然而新的危机四伏,潜在压力巨大。就国际上看,“中国威胁论”充斥国际舆论,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战持续拉响;就国内看,如今中国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工作作风,更需要敢闯敢试,打破坛坛罐罐,拆除篱笆围栏,释放发展活力。长征永远在路上,中华儿女决不能骄傲自满、决不能盲目自信,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在困难艰险面前团结一心,在爬坡过坎中接续奋斗。

 “现在是新的长征,我们要重新再出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焕发长征精神新的时代意义,艰苦奋斗、奋发有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2019 长征出发 85 周年学习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今年 6 月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5 月 20 日,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来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江西于都,探寻“初心”的源头。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次于都之行,让广大党员干部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新的长征路上,„初心‟永远是精神航标。”

 80 多年前,因为一颗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初心”,红军集结在于都北上进发,历经万里跋涉,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豪情万丈的红军长征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但由此孕育壮大的初心却成为了共产党人踏上新长征路的不灭明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产党人义无反顾踏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在新的长征路上,需要翻越的“雪山”、“草地”不会少,需要攻破的“娄山关”、“腊子口”也不会少,但只有广大共产党人始终坚守初心,再大的风险、再多的挑战,最终都会变成走向新胜利的铺路石。

 以革命先烈为标杆,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一个政党只有坚定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才能铆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动力,变得坚强有力、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当年党和红军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在长征途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凭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最后创造了

 难以置信的奇迹,这就是最好的例证。当前,踏上新的长征路,广大党员干部就必须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不忘革命先烈,不忘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在饮水思源中传承革命先烈的红色基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着追求,淬炼血骨熬汤为理想的坚定意志,以理想信念为基,不懈奋斗、砥砺前行。

 以长征精神为指引,淬炼不屈不挠的民族品质。“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央红军在万里长征途中经历的艰难险阻无需赘言,但共产党人却视之为“细浪”“泥丸”,并用“等闲”的状态去攻克,这就是不屈不挠的民族品质。当下,新的长征路上同样面临叠加的风险挑战,但共产党人不惧不畏。正如人民日报就近期中美贸易战给...

篇四:一代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有一代的长征

22 高三作文”感悟长征魂,开启新征程“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 【原材料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86 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一次战略大转移。历时 740 多天,红军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平均每 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同敌人进行了 600 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 40 余座高山险峰。”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数字,尽显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难、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习近平总书记用一句话对长征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他认为,走任何一条长征路,都离不开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以上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发?复兴中学要举办毕业典礼,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写一篇以“感悟长征魂,开启新征程”为主题的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审题】1.找出任务,明确指令 (1)共性的写作任务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个性的写作任务 以上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发?复兴中学要举办毕业典礼,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写一篇以“感悟长征魂,开启新征程”为主题的发言稿。

 2.切分任务,逐个击破 (1)分析材料,获得启示:材料中叙述了红军长征的经历,并引用习近平的话,对长征作出了高度概括——“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他总结并肯定了长征精神,即“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从中,可以获得的启示是,无论是红军长征,还是我们今天所建设的伟大事业,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想要将中国建设

 成世界强国,都必须要具备这些精神品质。或者说,大到国家事业,小到个人发展,没有这些精神品质,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2)“感悟长征魂,开启新征程”为主题,明确了写作的中心。首先,“长征魂”,即是长征精神。除了材料中提到的不惧艰难、无坚不摧、善于团结等精神,红军战员在长征途中还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牺牲小我、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等。写作的时候,要明确自己“感悟”到的长征精神,可以选择两三种长征精神来进行论述。其次,“开启新征程”,是对新一代年轻人的时代使命的展望。虽然长征已经过去了 80 多年,但长征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学习和发扬的。尤其是在如今经济飞速发展、各种文化喧嚣繁杂的信息时代,继承红军的长征精神,以同样勃发昂扬的面貌投身到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中去,更是承担新使命、创造新成果的必备品质。写作时,可以根据所论述的长征精神,谈其在新时期建设中的指导意义,还要联系现实,具体地论述应该如何将长征精神贯彻到今天的事业中去。总之,文章应包括“感悟长征魂”和“开启新征程”两方面的内容,只谈长征精神,不提未来发展或只谈时代使命,不提长征精神都是不可取的。

 (3)“毕业典礼”学生代表“发言稿”,明确了写作的场合、身份和体裁:发言稿的格式要正确,要有题目、称呼语和问候语;在毕业典礼上发言,发言对象是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因此,要注意场合,要在文中明确地表达出“毕业在即”的时间点,要对即将毕业的同学加以勉励并发出号召,呼吁大家“感悟长征魂,开启新征程”。

 【立意】

 1.悟已往之鉴,追来者可追;2.发扬革命传统,共筑时代大业; 3.不畏艰险,未来可期; 4.艰苦奋斗势难挡,少年追梦不言愁。

 【素材】1.【浴血奋战、艰苦奋斗的精神】“年轻人,你难以理解我们这些老人面对浴血奋战换来的太平盛世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在九死一生的险境里我们始终不动摇,就是因为我们坚信我们的努力能换来今天的安定繁荣!”这是 14岁参加红军,曾经三过草地,戎马生涯半个世纪的老红军战士,原济南军区副政委任思忠老人的肺腑之言。说起过去的峥嵘岁月,这位 83 岁的老人的话匣子打开了:1933 年 15 岁的他成了 171 名红小鬼的“头领”,在他的带领下,夜袭扇子队,一战成名。任老前段时间坚持每天收看电视连续剧《长征》,他看得比家

 里每个人都专注,他为这部电视连续剧感动,但仍然对家人说:“有些苦他们拍不出来。” 2.【忠于本职、不辞艰辛的精神】在绵延数百公里的木里县雪域高原上,一个人牵着一匹马驮着邮包默默行走的场景,成为了当地老百姓心中最温暖的形象。20 年,他一个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按班准时地把邮件准确无误地送到每个用户手中;20 年,他一路奔波不喊累不叫苦,战胜孤独和寂寞,将党和政府的温暖、时代发展的声音和外面世界的变迁不断地传送到雪域高原的村村寨寨,把党和各族群众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他就是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的一个普通的苗族乡邮员;一个 20 年来每年都有 330 天以上独自行走在马班邮路上的邮递员;一个在雪域高原跋涉了 26 万公里、相当于走了 21 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赤道 6 圈的共产党员——王顺友。

 3.【牺牲小我、无私奉献的精神】63 岁的“燃灯校长”张桂梅,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一直扎根在云南贫困山区一线,拖着病体,战胜千难万难,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她化作一束光,照亮了大山里女孩的梦想,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张桂梅一生无儿无女,却是华坪儿童之家 130 多个孤儿的“妈妈”,她的心里装着更大的家和国。红土高原一枝梅,铁骨丹心傲雪霜。一个人该如何坚持理想,如何恪守德行,如何自我超越,张桂梅做了最好的注解。人民教师为了谁?怎样当一名好教师?怎样培养好学生?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是什么?……张桂梅以行动做出了有力回答。

 范文展示 道阻且长,吾辈共征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赤心赴长路,不教风凋赤旗;碧血染征途,哪管冰封碧波。历时 740 多天,经历 600 余次激战,长驱二万五千里,属于 86 年前的红军长征的一连串数字在历史的星空永恒闪耀着,也在不断带给后人感动与激励。那么,对于即将毕业的我们来说,又该从长征之魂中感悟哪些精神,以便面对自己未来的新时代长征路呢?下面请允许我谈一谈:道阻且长,吾辈共征。

 首先,感悟长征魂,要去看那一双双始终仰望理想的眼。是什么支撑着红军面对险恶的环境、惨烈的战斗,依然无畏无惧,高歌猛进?我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之语所言,是根植于心、从未动摇的理想。于是,我们有了那一双双面对风刀霜剑依然谈笑从容的眼,有了那一双双面对激烈炮火依然刚毅坚定的眼,有了那一双双面对残肢断体依然凛然决绝的眼。

 昨夜西风凋碧树,感悟长征之魂,需要我们仰观红军望尽天涯路的理想之眼。

 其次,感悟长征魂,要去看那一双双始终踏实前行的脚。汪国真曾落篆:“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 40 余座险峰,长征开辟出的每一条路,都烙印着红军踏实前行的足迹。且看,那是金沙江畔潮打不掉的脚印,里面写着“不破楼兰终不还”;那是大渡桥头锈染不朽的脚印,里面写着“死节从来岂顾勋”;那是岷山峰顶雪埋不没的脚印,里面写着“留取丹心照汗青”。衣带渐宽终不悔,感悟长征之魂,需要我们俯察红军消得人憔悴的踏实之脚。

 往者不谏,来者可追。感悟历史,在长征之魂中,有仰望理想,有踏实前行,而这些精神,也需要我们在未来的时代征途中内化于心,落实于行——既要同上高楼,用眼仰望理想星空;又要不惧坎壈,凭脚走出踏实命途。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千百度的追寻之后,让自己的人生在新时代长征路尽头的灯火阑珊处闪耀价值,无憾无愧。

 那一年,漫漫征程,西风啸赤旗;那一年,铮铮铁骨,寒冰凌碧波。当 86年前的神州大地被黑暗笼罩,那些赤心赴路、碧血染途的红军将士以理想之眼和踏实之脚穿越荆棘,慨然前行,终令希望存续,火种不灭。看今朝,毕业在即,属于我们的新时代长征路已在前方绵延,各位同窗,让我们带着长征精神之魂,昂首向前,去走向那未知而迷人的星辰大海,狂风怒涛。

 目视星空足踏地,道阻且长吾共征。

 谢谢大家。

 回望历史,迎难而上 我从小就听长辈们说,抗美援朝是伟大的,抗美援朝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我也读过作家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我心中的形象向来是高大的。去年,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抗美援朝大型纪录片《为了和平》,影片波澜壮阔地回溯了我国高瞻远瞩、毅然决然地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看到志愿军们以大无畏精神果敢承担起保卫和平的历史使命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思想的潮水在放纵奔流,我对小时候就耳熟能详的这段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此向英雄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抗美援朝,不是一场普通的战争。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内忧外患,为捍卫世界和平,为保卫朝鲜和中国的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迎难而上,和朝鲜战士共同对抗侵略。这场战争的胜利,正式宣告中国不再任西方列强随意宰割,新中国自此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志愿军在战争中展现的大无畏精神,在中华民族中可

 谓源远流长。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回!”战士的呼喊至今仍响彻长空,它的精神实为子产的“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是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谭嗣同的“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有之,请嗣同始之”。它的和平愿景是在战火破坏世界后中国人民的呐喊,是时代潮流的呼唤。它,是历史,是中华儿女的记忆,是我们代代相传的精神。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还有人说:“要了解一个民族,就要看他们崇拜的英雄是谁。”此言甚是!

 今天,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中国不断崛起,面临着更多机遇的同时也有了更多挑战。2020 年新冠肺炎突如其来,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同打赢这场阻击场。2020 年,全面小康圆满收官,从 2013 年到2020 年,8 年时间见证了党和国家让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决心,涌现出像申纪兰这样无数的扶贫英雄。近几年来中美贸易战激烈开战,面对强权中国人民自立自强,不卑不亢;面对诽谤,我们的态度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新时代的各种挑战中,中国人民扎根中华文化,延续着抗美援朝时爱国、奋斗、无畏的精神。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我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儿女,是中国青年。我站在时代的起点上回望历史,感念先辈,我才懂得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在面临挑战时我该如何显现中华儿女的力量……今天的中国需要每一位青年的奋斗拼搏,我们绝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只有自觉走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局限,主动告别“书斋气”,乐于到群众中去,敢于到火热的现实实践中去,才能迸发强大的创造和创新活力,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

 点评:

 本文一开始介绍了写作缘由,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具身认知,介绍了写作缘由,这是应用性写作交际性写作容易被考生忽视的部分,十分必要。接着作者阐述了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分析了英雄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并对如何面对今天的挑战的作了分析,照应了命题的社会生活情境要求。如果能结合当今青年存在的种种问题进一步归因分析,并提出当下学习英雄迎接挑战的具体意义和措施,按分析性写作的要素来解决问题,那文章就更具有深刻性和时效性了。作为一篇限时作文,此文当是成功的。文气充沛,意脉贯通,视野开阔,对话感极强,有着强烈的感召力。

 传历史星光,迎时代淬火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明镜照形,古事知今。

 70 年前的抗美援朝的炮火声犹在耳畔,提醒我们历史记忆需要时常擦拭,民族精神需要不断砥砺,方能扬帆时代之海、迎接未来挑战。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透过抗美援朝战争的狼烟,我们仍能窥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精神,感知“排万难而前行”的国家意志,触摸“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的民族气魄。从这个意义上说,铭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冰冷的史实,而是为了传承滚烫的精神。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回望历史,孙中山先生之言“吾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此身尚存,此心不死”至今振聋发聩;赵一曼女士在给儿子的遗书中,一句“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家牺牲的”感人至深;黄继光、邱少云战场上的无畏身影更是浩气长存......“历史是一堆灰烬,然而灰烬深处有余温。”铭记历史,让你我不畏挑战,亦更懂何为家国大义、民族脊梁。

 正如历史江流的浩浩汤汤离不开朵朵浪花的微小之姿,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也源自无数人的前仆后继。“个人的欢乐与痛苦应当融合进时代的欢乐与痛苦”,诗人艾青给了时代洪流中个人价值以答案。气象学家竺可桢战后放弃优越条件回到祖国,深耕教学一线;“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以身许国三十载,完成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白手起家”;“糖丸爷爷”顾方舟“用一生做一事”,为华夏大地彻底消灭了脊髓灰质炎.....可见,社会肌理的建构离不开每一根毛细血管,个人也只有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方能实现自我价值,对于身为时代画卷执笔者的吾侪青年来说更是如此。

 放眼时代图景,时间之轴不曾割裂,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迎接挑战。冯骥才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的历史观不是站在现在看过去,而是...

推荐访问:一代有一代人的长征 一代有一代的长征 长征 有一 代人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