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其他范文 > 大学美育论文7篇

大学美育论文7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21

大学美育论文7篇大学美育论文 美育 从启蒙向独立创作 从启蒙向独立创作的过渡阶段。 孩子可以广泛的尝试到各种各样材料和手法的美术表现形式。 致力于培养儿童视觉感受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美育论文7篇,供大家参考。

大学美育论文7篇

篇一:大学美育论文

  从启蒙向独立创作

  从启蒙向独立创作的过渡阶段。

 孩子可以广泛的尝试到各种各样材料和手法的美术表现形式。

 致力于培养儿童视觉感受能力、 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提高美的感受力。

 用开发儿童手脑潜能的方法开阔儿童眼界, 陶冶情操, 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愉悦, 感受成长和生活的快乐!

 儿童创意绘画, 如同写作文一样, 也会给同学们带来困难。

 针对创作中容易碰到的问题, 东方童画选择的教程系统地展示了过程、 方法以及提高创作能力的途径。

 东方童画专业老师采用有代表性的艺术教育理念; 贴近学生生活, 并给予创作提示; 每课配有作品赏析, 通过欣赏成功、 分析失误, 让同学们学会创作。

 另外, 东方童画专业老师还选编了一些中外学画成材的故事, 以激发少儿的创作兴趣。

 为构造艺术作品所必须的各种实践。

 引导儿童观察、 触摸、 制作并完成:

 各种形状、 物体和材料的视觉探索。

 各种色彩的视觉探索。

 完成“个人的美术馆” 。

 手写、 复写、 印制、 绘制、 着色和拼贴, 各种实践、 塑造, 在容器中显现一种颜料。

 分离、 颠倒和提取各种元素的能力。

 各种知识的获得和发展:

 四种元素(空气、 土地、 水、 火)、 树木、 房屋等概念。

 各种造型元素的知识, 如线条、 形状、 色彩、 肌理、 空间等。

 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观察各种物体的外表, 如色彩、 各种材料等。

 评论自己的作品。

 小学阶段

  引导学生使用几种工具、 材料, 并鼓励学生用各种元素结合起来, 产生各种联想, 作进一步的感受、 探究和创造。

 实践体验:

 增加对周围环境的审美认识; 创建“教室美术馆” ; 丰富“个人的美术馆” 。

 种工具。

 在各种材料上, 如纸、 卡纸、 粗帆布、 石膏模型上, 练习使用各种方法, 如铅笔、 炭铅笔、 粉笔、 色粉笔进行绘画练习。

 利用绘画、 雕塑、 拼贴、 塑造、 组合进行艺术实践。

 书法练习。

 利用各种材料, 人物的图象, 经想象按顺序创作一组有故事情节的作品。

 展示证明他自己的各种探索和创造。

 进行各种比较、 区别与联想。

 与艺术修养有关的活动:

 丰富想象中的世界。

 各个时期艺术作品的比较。

 逐渐熟悉和了解世界上的著名艺术作品。

 参观各种博物馆和美术馆。

 评论自己和他人的作品:

 利用他自己创作的图象和作品进行介绍和展示。

 分析和评论他自己的作品和其他人的作品。

 中学阶段

  引导学生进一步的创造和制作艺术品。

 艺术品的制作:

 平面的作品, 包括建筑图(平面图、 正视图) 、 摄影、 风景画等。

 立体的作品, 包括立体构成、 装置艺术等。

 图象的组合:

 利用印刷品的绘画作品、 广告、 报纸的图象、 摄影, 甚至录像进行图像的组合。

 加深对艺术的认识:

 艺术作品的具体特征, 如各种材料的特性 (吸收、 反射、 厚度、 透明性等) ; 色彩的各种特性和配色原理;

 对作品的评价方法等。

 语言:

 使用艺术上的专门用语, 如色彩、 材料、 形状等,

 去评价同学的作品, 并能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教学初探

  小学班绘画活动教学初探 “玩” 出来的绘画 --小班绘画活动教学初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 兴趣, 幼儿才会主动思考, 并自学采取行动。

 教师应该尊重儿童的兴趣, 并在儿童的兴趣点上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 使儿童获得有关经验, 体验成功, 树立自信心。

 低端儿童年龄小、 发展不够完善、 知识经验缺乏想象力弱。

 在绘画活动中一般不愿时间长, 有的甚至有思想负担叫人头痛。

 通过实践教学我体会到:

 组织儿童绘画活动的关键 是激发孩子的绘画热情, 培养他们的绘画兴趣, 让他们在有趣的绘画活动中感受到绘画带来的快乐和成功。

 那么, 如何组织儿童的绘画活动, 才能使孩子们喜欢绘画活动呢? 一.拟人化的常规培养, 以往在家较自由、 散漫, 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常规习惯的意识较弱,而建立良好的 常规是开展各种活动的必要条件。

 如以往少儿拿到作画工具后, 总是急于把工具打开, 结果总会出现一些 令人头疼的事:蜡笔撒了 一地了 , 盒子弄破了 , 蜡笔的包装纸被撕掉了等等, 令教师手忙脚乱。

 因此建立 良好的作画常规显得尤为迫切 。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拟人化的语言形 象的教会儿童如何正确取放工具。

 画好后,

 二、 从儿童的喜好角度选择题材 低段的儿童生活经验较少, 他们往往只对日常活动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 兴趣。

 在日常工作中我有这样的体会, 当儿童对教师安排的内容不感兴趣时, 即使老师想方设法引导他们,

 其结果都不得是不很理想, 把孩子的注意力硬拉到自己确定的内容上来, 表面上看似乎完成了 教育目标,

 但实际上儿童并没有真正学懂。

 因此教师在选择小班美术活动教材时应选择少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

 比 如低段儿童喜欢小动物, 我们就可以设计“给小兔喂青草” 、 “熊猫吹泡泡” 、“给小鸭洗澡” 等绘画内容。

 还 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人、 玩具或食物为题材, 如“我帮妈妈绕绒线” 、 “画气球” 、 “做汤圆” 等等。

 同时选择 的教材还必须具有游戏性, 单调的涂色练习和临摹活动都不是低段儿童所喜欢的, 他们更喜欢在有趣的游 戏中学习,如在涂色游戏中可运用等, 所以教师在选择低段儿童的 美术活动教材时一定要注意是儿童熟悉的或感兴趣的内容。

 让儿童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表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 从视觉角度培养儿童绘画兴趣 良好的美术活动环境和材料能发挥儿童的主动性。

 当教师为儿童提供了 丰富有趣的材料时儿童会为材料而 吸引, 自然会主动地操作材料, 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低段儿童发展不完善, 动手操作的能 力较差, 因此教师只有为儿童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 才能使儿童既能对美术活动 产生兴趣, 又能让儿童轻松获得成功, 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

 丰富有 趣的活动材料让儿童觉得绘画原来就是“玩” 游戏, 绘画是件快乐的事情。

 四、 在游戏中学习 “玩” 绘画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特别是低段儿童, 更离不开游戏。

 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长 是非常重要的。

 凡是新奇的事物, 奇特的东西都会使儿童产生好奇心。

 儿童受好奇心的驱使就会通过游戏 活动来学习、 成长。

 1、 通过游戏的导入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低段儿童好动、 好模仿, 行为受情绪的支配。

 因此在活动中我首先从激发儿童的兴趣入手, 赋予儿童适 当的角色, 即运用游戏、 故事等形式导题, 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利用儿童强烈的好奇心来设计生动有趣的开场白, 把儿童 的注意力一下子引过来, 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了 良好的情绪基础。

 2、 在游戏环境中发展儿童的美术技能。

 虽然美术技能 是幼儿在边做边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的。

 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

 在有趣的游戏 中, 儿童不但愉快地掌握了 剪、 贴、 捏、 画、 撕等基本技能, 而且对美术活动也产生了 浓厚的兴趣。

 3、 在游戏过程中评价儿童的作品。

 少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 创造力, 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

 要理解童心, 从儿童的角度去欣赏, 不追求完 美, 应注意发现画而上每一根线条、 图形、 色彩能传达的幼儿的思想和情感, 赞赏儿童的点点滴滴的创造,

 并提供机会让儿童进行分享、 交流使他有更多沟通。

 所谓“教学要有法, 教时无定法, 贵在能

 得法。

 ”

 美术活动是儿童喜爱的活动, 他们乐于参与并在活动中创造快乐。

 因此, 我们要为孩子提供有利的条件,

 激发他们表现美、 创造美的情趣, 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促进每个孩子富有个性地发展。

 天才出自勤奋

  如何培养儿童绘画能力 “天才出自勤奋” 似乎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但是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为后盾, 学 古往今来,

 , 习就是被动而枯燥的, 造就不了什么人才。

 那些小画迷、 小球迷、 小棋迷, 对他们所爱入了“迷” 就露出了 人才的萌芽, 我看孩子的画是不是有发展前途, 不看现在画得好坏, 只注意观察他入迷的程度。

 有了 浓厚的兴趣, 他的学习才是积极的、 主动的、 轻松愉快的, 有如饥似渴的吸收消化能力, 表现出超人的才智和坚强的毅力。

 如果不具备这种条件, 只凭家长的主观愿望, 牛不喝水强按头, 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兴趣既然是如此的重要, 那么就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它、 扶植它。

 漫不经心是父母的失职, 过度热心又会把苗儿烧焦。

 有些家长既要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都剥夺了。

 有的家长不管孩子玩得多么高兴, 拉回家来, 自己伴在一边, 强迫孩子画画, 这也不对, 那也不好, 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去要求孩子, 把孩子本来很有兴趣的事, 弄得索然无味,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的天赋就会顿时黯然无光。

 对孩子兴趣的转移要正确对待。

 儿童兴趣广泛, 有好奇心, 什么都想摸一摸, 试一试, 这是健康儿童正常现象。

 尽量去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是明智的, 如果他本来喜欢画画, 忽然不喜欢了 , 一定要分析原因,可能是成人指导不当, 打击了他的兴趣, 这可以补救, 也可能遇到更有吸引力的事情, 转移了也不是坏事。

 如果孩子上了 中学, 忽然迷上了画画, 也为时不晚, 总之强加给孩子的, 效果都不会好。

 兴趣只是人才的契机, 想象力和创造性才是我们要培养的目标。

 评选作品时, 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作品, 是不是表现了 不同年龄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 是否表现了 他们自己起初的生活体验, 其次才是一定的绘画技巧。

 有些孩子画的中国画俨然地老画家风范, 一般都是程式化的模仿之作, 题材狭窄, 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

 他们画其他题材既没有能力, 也缺乏自信。

 另一种画, 一眼就看出是临摹的简笔画或简笔画的组合,同样缺乏独创性。

 这些作品一般很难入选。

 我们推崇儿童通过自己的观察、 想象, 大胆泼辣地表现出儿童自己真情实感的作品, 幼儿的作品以天真幻想更具特色。

 天真, 是儿童画美的价值所在。

 儿童画画很少有计划性, 只顾想象, 表现自己意志, 只求情绪的表达, 不计后果。

 至于别人是否能看懂他是不管的, 自己有没有能力画, 也从不考虑。

 他们敢编故事, 画热闹场面, 没有人教过, 就凭自己的想象画, 当然谈不上大小比例、 透视构图了。

 在涂鸦初期, 画得一团乱麻, 其中也不管他们美丽的想象。

 很多孩子你问他会不会画什么东西, 他总是毫不犹豫非常自信地说:“会!” 虽然画得不像但他自我感觉却很好,很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肯定和赞扬, 可惜这种良好素质不被成人所理解, 有时反而受到嘲笑奚落和打击, 给孩子的心灵很大的伤害。

 绘画能力因儿童手眼脑等生理器官的发展不同而呈不平衡状态。

 例如女孩一般手的准头强于男孩, 造型能力往往领先于男孩, 而男孩想象力往往超越女孩。

 有的孩子手的功能比别的孩子笨拙, 但与智商无关, 以后仍可能变为巧手。

 家长老师不能只看孩子某一方面落后, 就说孩子笨。

 有的家 “看人家画得多好, 你画的那叫什么呀!还不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强, 就发急, 总喜欢当孩子的面说: 肯好好用功画。

 ” 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长处, 去揭自已孩子的短处, 这对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很大的摧残。

 这不是望子成龙, 而是训子成虫。

 教学方法的趣味性、 多样性使孩子身心处一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 引导他们去观察事物, 使孩子认识事物, 开阔眼界,增加知识, 让他们多接触大自然、 接触社会, 多欣赏美的东西。

 见多识广是丰富想象力的重要手段。

 对绘画对象的理解、 想象, 然后用手去画、 去创造, 这个全过程都是主动积极的创造过程, 是发挥聪明才智、 表现审美意识的过程。

 只要他们自信、 敢画, 保持 , 就

 不用担心, 画得差的会变好, 画得好的经一段过程会飞跃, 手越练越泼浓厚的兴趣, 入了“迷” 辣、 果断、 正确、 自由, 只要给画的在循环往复, 就会心灵手巧、 波浪前进。

 儿童的美术教育, 是文化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它是启蒙教育, 不是专业教育, 正如儿童学语文不是为了培养文学家一样。

 它补充了书本的不足, 扩大了儿童的视野, 丰富了儿童的文化生活对开发儿童智力、 陶冶儿童情操有特殊作用, 对儿童全面发展有推动作用。在普及美术教育的基础上, 出现一些天才, 会成为我国未来的美术家。

 但这只能是极少数。

 不过, 在儿童时期受过一定的美术教育, 对孩子未来的文化素质和人格素质都会有良好的影响。

 有的家长把儿童美术教育看成早期的专业定向教育, 急功近利, 指导不当, 反而成为孩子学习的精神负担, 致使我们的小苗畸形成长, 将来结不出果实, 甚至倒伏, 那就完全违背了儿童美术教育的宗旨了 。

 少儿绘画教研论文

  放手让少儿自由画画――少儿绘画教研论文 教育家德廖莫夫说:“并非所有的儿童都会写诗和唱歌, 然而所有的儿童都会画画。

 ”

 绘画是运用一定 的物质材料(例如绘画时要用颜料、 笔、 纸; 雕塑时要用的泥、 木等) , 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例如线 条、 形体、色彩等) 塑造具体可观的形象, 以反映客观事物,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美化生活的一门造型艺 术。

 它既以鲜明生动的形象表现客观世界, 又凝聚着创造主体突出的个性、 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幼 儿美术教育正是利用这种特性, 结合幼儿爱画的天性, 把绘画看成是一种最自由的游戏活动。

 让幼儿在这一 ‘游戏活动’ 中, 把自己心理上的需要、 情绪和对周围事物的...

篇二:大学美育论文

美育概论论文 芭蕾舞剧《天鹅湖》赏析

 芭蕾舞剧《天鹅湖》赏析 【摘要】正舞剧《天鹅湖》是芭蕾艺术史上最伟大的一部杰作,也是人类几千年舞蹈文化的最高峰。诞生一个多世纪以来,它已成为世界各国芭蕾舞团演出场次最多、版本最多、观众最多、影响范围最广的一部芭蕾舞剧。它的音乐荡气回肠、舞蹈编排辉煌宏大、舞蹈动作技艺高超,深受中外芭蕾观众的赞叹。

 【关键词】天鹅湖柴可夫斯基芭蕾舞蹈芭蕾音乐 芭蕾出现于 15-16 世纪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家极力模仿古希腊的艺术风格。最早的芭蕾表演是在宫廷宴会上进行的1489 年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里为庆祝米兰公爵和西班牙阿拉贡公主伊达贝尔的婚礼演出了《奥菲士》。当时的表演形式与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芭蕾演出绝然不同它的每一段表演大致都与上菜联系在一起比如模拟狩猎的表演开始以后就吃野猪肉海洋、河流神灵出场开始吃鱼。然后许多神话人物上场献上许多菜肴和水果最后客人们也都参加到热闹狂欢的表演中去。这是一种把歌、舞、朗诵、戏剧表演综合起来的表演形式可以说是芭蕾的雏形后人称它为"宴会芭蕾"。芭蕾继续发展经历了宫廷芭蕾、情节芭蕾、浪漫主义芭蕾、俄罗斯芭蕾、当代芭蕾几个主要阶段。

 传统的芭蕾舞技巧是一个严格的体系。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是对外开、伸展、绷直的追求包括脚的五种基本位置三种基本舞姿腿的伸展、射击、打开、屈伸、抬腿、踢腿、和划圆圈等动作还有各种舞姿的跳跃、旋转和转身各种舞步和连接动作。将其按特定的结构手法编排、组合就能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舞蹈艺术形象。

 《天鹅湖》的舞蹈是"修长舒展的动作线条"。每位芭蕾舞者都是以肢体线条的修长和舒展为美。因为芭蕾本是线条的艺术贵族的艺术所以只有修

 长而舒展的肢体动作才能充分地展示线条的流动充分地占有舞台空间完美地体现出贵族的气派。"诗情画意的舞蹈段落"让芭蕾的本质是诗是画长于传达某种朦胧的诗情某种淡雅的画意。

 尤其《天鹅湖》第二幕慢板双人舞细腻地表达了白天鹅奥杰塔从恐惧、提防逐渐到对王子的放心和信任进而迸发爱情以至热恋的过程奥杰塔的独舞突出了她的悲剧色彩她的舞姿越是优美柔弱就越是凸现出她的孤独和动人。

 同时《天鹅湖》的音乐也像一首首具有浪漫色彩的抒情诗篇每一场的音乐都极出色地完成了对场景的抒写和对戏剧矛盾的推动以及对各个角色性格和内心的刻划具有深刻的交响性。这些充满诗情画意和戏剧力量并有高度交响性发展原则的舞剧音乐是作者对芭蕾音乐进行重大改革的结果从而成为舞剧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十九世纪末叶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把芭蕾音乐提高到交响音乐的水平。在他的舞剧中音乐是和作品内容与舞台动作紧密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柴可夫斯基提高了舞剧音乐的表现力通过交响性的展开和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加深了作品的戏剧性。他在《天鹅湖》中以富于浪漫色彩的抒情笔触表现了诗一般的意境刻画了主人公优美纯洁的性格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并以磅礴的戏剧力量描绘了敌对势力的矛盾冲突。因此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至今还是芭蕾音乐的典范作品。

 全剧分四幕包含二十九个分曲。其中第二幕描写齐格弗里德和奥杰塔在天鹅湖滨的相遇和相爱由五个分曲组成。第一分曲的基本主题是天鹅主题它在全剧中贯穿发展起着主导动机的作用。凄恻动人的旋律由双簧管在竖琴伴奏下吹出然后移转到圆号上最后由木管乐器和弦乐器隔开两个八度强烈地齐奏并渐渐消失。乐队演奏这个分曲时舞台上是一片苍茫的夜色一群天鹅浮游在湖上领头的一只戴着花冠。

 第二分曲是一个舞蹈场面。开头一段音乐由弦乐器奏出王子和他的朋友本诺穿着猎装登场。当强烈的乐队全奏和尖锐的木管乐器旋律交替出现时王子看见天鹅想举弓射击天鹅急忙躲藏起来。天鹅公主用一个猫跳从舞台后部的斜坡上落地所谓猫跳就是蜷腿侧跳的动作。接着是一段情节舞。所谓

 情节舞是用舞蹈和哑剧来表现感情和戏剧情节的芭蕾场面。双簧管吹出一个抒情曲调天鹅公主责问王子为什么要射击她。然后音乐变为快板天鹅公主向王子倾诉她是一个公主名叫奥杰塔。她和她的同伴都中了邪恶的魔法师洛特巴尔特的妖术白天变成天鹅到了夜里才恢复为人身洛特巴尔特化装成一只猫头鹰。时刻监视着她们。这段音乐是奥杰塔的独白。当天鹅公主向王子叙述她的身世时洛特巴尔特随着强烈的乐队全奏和管乐器的和强出现在他们面前威胁着王子。王子举起弓来准备射击但为天鹅公主所阻她安慰着惊惶失措的王子并向他吐露了爱情。第二分曲没有结束就紧接着第三分曲。

 第三分曲是另一个舞蹈场面。舞台上出现天鹅的行列奥杰塔的同伴们登场。她们发现王子围拢来保护奥杰塔。奥杰塔告诉她们"他是善良的你们走吧。"伴随着奥杰塔这个舞蹈动作的是双簧管的独奏。王子扔掉弓向奥杰塔表白爱情并告诉她说他想杀死洛特巴尔特使她获得自由。公主凄然告诉他说这是不可能的除非有一个准备为她而死的人发誓始终不渝地爱她。才能破除妖术使洛特巴尔将毁灭。王子欣然起誓并要求奥杰塔参加第二天晚上的舞会届时他将选她为新娘。但她说她要到午夜才能摆脱妖术去参加舞会而那时舞会已经结束了。她还警告王子洛特巴尔特会用奸计破坏他的誓言。奥杰塔请她的同伴们跳舞娱乐王子。这时刚才听到的双簧管主题改由长笛独奏。这段慢舞是奥杰塔在王子的支持和同伴们的拱卫下表演的。

 下面一个分曲是天鹅之舞是由六首舞曲接回旋曲的原则构成的第一首天鹅舞曲再现了两次整个分曲形成 A-B-A-C-D-A 的结构最后是奔放活跃的尾声。天鹅舞曲是由全体舞蹈演员表演的圆舞曲音乐清新欢畅婉转流利用单主题的三段式写成。天鹅之舞的第二曲是奥杰塔的独舞。小提琴和长笛先后奏出脉脉含情的旋律。第二段速度转快很快进入高潮。全曲用二段式写成。天鹅之舞的第三曲是稍稍缩短了的天鹅舞曲即第一曲的再现。

 第四曲是四只小天鹅跳的舞曲音乐轻松活泼四只小天鹅整齐一致的舞姿包含"击脚跳"和"轻步行进"的动作。所谓"击脚跳"就是跳起后双脚互击数次。所谓"轻步行进"就是前脚跟碰着后脚尖的行过动作。这些动作以及头部的转动维妙维肖地表现了小天鹅的形象。天鹅之舞的第五曲是奥杰塔和王子的情节舞。这是个三段式的抒情场面开头的引子是竖琴的华彩段第一段

 是竖琴伴奏下的小提琴独奏中段交替着木管乐器的快速走句和独奏小提琴在弦乐器拨弦伴奏下展开主题的旋律再现部由独奏大提琴和独奏小提琴互相呼应并同时结合成为二重奏。这段双人舞的音乐用了二重唱的写法它原来就是柴可夫斯基早期歌剧《女水神》中的一首爱情二重唱作曲家把它借用到《天鹅湖》中来了。天鹅之舞的第六曲是总体舞。音乐是圆舞曲的第二次再现然后是欢快活跃的尾声奥杰塔在她舞伴的支持下做出单足趾尖旋转和迎风展翅等优美的舞姿结束了丰富多彩的天鹅之舞。

 天鹅的舞蹈停了下来因为现在已经迫近奥杰塔和她的同伴们要变为天鹅的时刻邪恶的洛特巴尔特又出现了。第二幕的终场音乐再现了第二幕开头由双簧管独奏的天鹅主题。王子向亲爱的奥杰塔告辞。奥杰塔在洛特巴尔特的威胁下慢慢离开了王子的怀抱。当曙光初现时一群天鹅静静地飞过湖上。

 天鹅主题不仅是开始和结束第二幕的主题也是整个芭蕾的基本主题第一幕、第二幕和第四幕的终场音乐都以这个主题为基础。柴可夫斯基通过主题变形的手法。用音乐来揭示戏剧情节的发展和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思想。在第一幕和第二幕中天鹅主题是一个悲怆的小调式主题描写奥杰塔和她同伴们的悲惨命运而在第四幕的终场音乐中这个悲剧性的主题先改变速度变得激动不安然后从四拍子变为宽广的二拍子由乐队全奏变成庄严的颂歌最后又从小调变为大调。并放慢速度。成为一曲壮丽宏伟的凯歌表现忠贞不渝的爱情战胜邪恶的力量获得了胜利。这种基本主题贯穿发展的手法和他的交响音乐与歌剧音乐是一脉相通的 柴可夫斯基对舞剧音乐进行了许多革新他克服了过去舞剧音乐的公式化弊病赋予舞剧音乐以交响性的发展使之更富于戏剧性大大提高了舞剧音乐的表现力。他在《天鹅湖》的音乐中成功地运用了交响乐原则、奏鸣曲式中主题的对比和展开原则、赋格段及回旋曲式的自由运用原则柴可夫斯基把舞剧中的古典舞(包括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以及男女独舞等)和代表性民间舞(包括各民族各地区的特性舞)的音乐和表现力大大丰富提高了使之焕然一新。他以真挚动人心弦的旋律如泣如诉的歌唱性乐句为主导巧妙地运用了各种音乐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戏剧冲突整个舞剧音乐优美完整、富于诗意。柴可夫斯基强调音乐优美完整、富于诗意强调音乐对于舞剧的积极作用。运用主导动机发展、高密度和声织体等交响乐的创作手法使音乐与

 剧中人物感情、特定场面紧密吻合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在第二幕的《白天鹅双人舞》中那如泣如诉、哀怨委婉的旋律形象逼真地表达出了奥杰塔公主对自己被困于魔掌之中的无助与无奈对纯真爱情和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

 【参考文献】 1.李丹娜《现代芭蕾方兴未艾》《舞蹈》2009.11第 66 页。

 2.王媛《芭蕾舞剧天鹅湖欣赏》《儿童音乐》2008.11。

 3.赵晶玉《芭蕾舞剧天鹅湖赏析》剧作家2008.3。

 4.王彬《天鹅湖》《研究》北京2004。5.布季亚科夫斯基《柴科夫斯基的交响音乐》列宁格勒1935 年第 159 页。

篇三:大学美育论文

美育导论论文

 一、

 美育的独特功能�陶冶情感 开发右脑 提高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造能力

  1、中西方学者对美育的认知

  在十八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第一次系统地提出美育理论�主要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想用审美教育把自私自利的、腐化了的人变成有理性和正义行事的人�进而利于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变成合理的社会制度�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因为在他看来�人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使感情和理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统一。于是“人就会兼有最丰满的存在和高度的独立自由”。

  审美教育�通称美育�不仅要有一套价值体系�而且还需要相应的实施途径�通过它而获得传播�使接受对象在美与艺术的熏陶下情操得到提高�人格有所升华。青年时期是美育实施的关键时期�也是实施美育的主体部分�是形式教育和理想教育的最佳时期。而把握这一新的时代特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素质�使他们认识生活、理解人生、陶冶情感、涵养德性、展示个性、追求美好的人生境界。重新认识当代大学审美教育的功能�认真探讨实施途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审美教育的本质功能

  时代的要求已把大学的审美教育提到一个新的层面和新的高度。从知识经济时代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特征上去认识美育的现代功能与地位�特别是在社会形态的转型面前�审美教育应走出以往狭隘的理论分析和学科审美教育的圈子�把目光转向对现实审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以及对教育现状的关注。当代大学美育的功能从本质上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大学美育以感性为基础�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我国传统教育强调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人格内质。21 世纪�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文化地位的进一步彰显�大学在坚定科学理性这一伟大的精神气质�弘扬探索精神、实证精神、原理精神、独立精神、创新精神和牺牲精神�同时�更应注重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个性与人格完善的氛围�谋求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使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复旦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名学者陈思和先生曾说�“艺术是培养人文精神的第一台阶�艺术与审美活动紧密相连�最感性也最有趣味。”而审美教育恰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体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 大学美育可以为大学生的传统道德素质“升级

  道德素质在大学生素质层次中处于最高地位�有理想人格、高尚情感和坚定意志追求的人才可能成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谓的美育�根本上仍是以道德感情的陶冶为目的�正如他自己所说�一切美“皆足以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之计较�则其所以陶养性灵�使之日进于高尚者�固已足矣”�1�。艺术本身具有的那种美�使抱有审美态度的人欣赏它时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必然会引起审美主体的情感运动�艺术美中蕴藏着强烈的感情因素�这感情必然会打动欣赏者的心灵而产生情感活动�这种活动对情感本身发生影响�从而使欣赏者受到感染�受到净化。

  �� 大学美育在开发大学生智力潜能和创造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黑格尔把审美活动“看作一种灵魂的解放�而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2��并精

 辟地提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2�的著名命题。审美活动使人从日常世俗的、受到局限的、操劳繁忙着的存在状态中解放出来�通过亲身的情绪体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等审美感受�从而进入自由的生存状态。人的潜在的深层心理在自由的审美感受的敲击下苏醒过来�获得自由活动的机会。而这些活动意味着深层心理能够挣脱无形的压制与束缚�开始进入意识的层面�并与之相融合�从而形成完整的创造机制。而这种融合无疑暗示着人的创造力的出现。同时�人们在获得审美感受时�也相应调动了感觉、知觉、理解、想象等多种心理功能的参与�使这些能力得到一定的训练和强化。大学生处于创造性思维和智能结构发展的最佳期�美育对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审美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构建健康的美学精神世界

  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有许多优秀的成份�但是缺乏一种个性张扬和独立的气质。现代社会从众现象越来越严重�面临群体的压力�他人的引导�依从的倾向�日常性的刻板�大学生的个性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消磨着。而在审美的世界里�个性和独创性则被作为最宝贵的东西而加以呵护。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大学生领略到美学中所蕴含的个性气质和独立精神�从而激发和培育自身的创新能力。除此�美学精神中还蕴含着一种超越、一种和谐�在充满实用功利的日常生活中�它给予人们某种慰籍�唤起了人的终极关怀�有一种对人的意义、民族的命运、人类未来的深切关怀�它还有助于弥合由日常生活导致的种种分裂和矛盾。如果我们的审美教育能够有意识地逐步引领学生去体会这高尚的美感自由和真正的审美享受�那他们的未来精神之路将更加健康、协调。

  二、当代大学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

  英国教育家克拉顿.布洛克在谈到教育目的时说�“人的行为缺乏精神活动�对我们来说是令人厌恶的�同样�物品中缺乏审美活动�也是令人厌恶的。但是我们中间大多数人却不是这样。因为我们并不看重我们自己的审美活动的价值�所以我们在别人的工作中也不看重它的价值�甚至不承认它的存在�也不承认它的不存在。”�3�我们的审美教育工作应避免再有这样的“不看重”心理�要在时代背景下�从审美教育流于形式的思想桎梏中解放出来�认真探索大学美育的有效实施途径。

  ��端正观念�提高认识�做好教育主体对审美教育的“思想工作”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正确的思想�才能产生正确、高效的结果。要切实开展好审美教育�有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要端正思想�提高认识�避免枯燥的条文�空洞的说教�要真正在实践领域使师生产生切身的审美感受。同时�我们的大学还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踏踏实实地做些以人文教育为出发点的有针对性的美育理论研究工作�充分认识美育在纯正人性、提升个人精神境界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方面的重要意义�从当代大学生实际出发�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科学地开展审美教育活动。

  ��尊重规律�主动挖掘�创造开展审美教育的良好氛围

  美育是情感、审美、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的教育�它更多的蕴藉于科学教育之中�内化于师生生活之中。而内含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之知识中的美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它需要师生自觉地挖掘。为此�我们的学校和每一个具体的教育工作者都要善于通过有效便捷的手段把美育的开展方式从理念化为感性�从抽象的探讨变为具体的实践。要明确审美教育是每一个教师不容推卸的职责�教师自身应注重美学素养的学习与积累�在各自学科知识的传授和理解过程中有意识渗透科学精神和美学精神�学校要把审美教育作为深入开展人文教育的基础�将其渗透在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之中�营造具有美学气息的校园人文精神氛围。

  ��倡导读书传统�学习文化经典�提高人生境界�培养创新精神

  人总得要有一点精神�要有高尚的人生境界�健全的人格�才能成为对社会、国家、民族有用的人。这也是审美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层次。中国及世界各国的文化经典是人类几千

 年文明发展的记载�无不贯穿着人生境界和人格完善的思想。同时�文化经典都有思考深邃的特点�其论述和概括都具有极丰富的内涵�博大精深�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力�许多文化经典对问题的分析�往往超出常人思考�独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所以�阅读文化经典�研究文化经典�可以丰富想象力�激发创新思维�还可以建构新的思维方式。我们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和读书方法�养成真正爱读书和会读书的良好习惯�这是我们开展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对美学素养、人文精神的养成至关重要。可以推荐经典书目�成立读书协会�举办名师经典导读�交流经典阅读心得�通过多种措施真正使研读文化经典名著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同时更需要我们的教育者能真正坐下来和学生一起步入这深沉长久、超越时空的精品殿堂。

  ��依托科技与艺术活动�弘扬美学精神�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

  “工作中缺乏美�就意味着做工作的人的精神愿望不能令人满意�这就像思想没有真理、行动没有正义一样�是浪费生命�是一种通常的罪恶和危险。”�3�我们要在广泛开展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活动中�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同时�贯注一点审美的理念和气质�增加一点美学的理想和趣味�真正把科技和艺术经过上百年、上千年的传承、积累与沉淀下来的文化内涵�熔铸到学生心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精神、游戏精神和超越精神�使学生在大学阶段获得健康、协调的全面发展�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建立美好的生活方式�提高生存质量奠定基础。

 浅谈美育对大学生成才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大学生接受审美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基本的审美能力,而且对于个性完善和全面发展也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篇四:大学美育论文

论文:再谈美育的作用 摘 要:美育在我国的现代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德育、智育和体育等各方面的平衡发展,而且,在塑造理想人格、净化情感、纯正功利意念和开掘潜能、发挥人的创造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我们的教育部门和教育者要予以高度的重视,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美育;作用 我们认为,美育的性质有两个层次,一是通过审美形式来实施教育内容,即“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二是审美自身就是实施美育的目的,美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创造美的人生,提升人的境界,提高人的素质。具体的说,美育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教育;是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教育。

 一、美育能深化德育,提高人的思想素质 美育与德育是紧密联系着的,“美与道德是亲姊妹。”别林斯基的这句话清楚地指出了美与道德的关系。席勒也指出:“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首先让他们成为审美的人。”“从感受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的转变,只有通过审美教育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①

 养育对德育的深化作用,在我国的先秦美学思想中也有所表现。当时学校重要的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就包括了德育的内容(礼),美育的内容(乐),并且指出了“乐所以修内”即艺术能够陶治思想情操;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修身应当先学诗,没有“乐”是不能成功的。近代的蔡元培先生也认为,实行美育,可以“使人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已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②这同样说明了美育能深化德育。

 而且,美育主要是以文艺为主要内容的,而文艺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有典型性情感性。所以,通过文艺手段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生动又能以情动人,把美德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例如,学校中的政治课仅以伦理哲学的观念说教,难免枯燥乏味,学生不感兴趣,而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假如运用影视、美术、音乐\戏剧、文学等艺术的形式,就会在美的形象感染和情感愉悦中自觉自愿、不知不觉地达到教育目的,使人的思想觉悟和情操志趣得以提高和陶冶。这种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美育手段,对提高人的道德品质、思想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美育能够开发智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智育侧重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而美育着重于情感方面的陶冶。其实,美育还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发

 展。美国科学家罗杰斯佩里成功地研究出了人脑两半球的不同功能,证实了人的左半脑偏重于语言、逻辑、抽象思维等方面,而右半脑偏重于情感、空间、形象思维等,功能在艺术方面。所以,如果不通过艺术等手段对主管形象思维的右半脑进行训练就等于放弃了大脑一半的开发,这势必会造成智力(主要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局限。而美育正好有形象性的特征,人们的审美实践总是从某一具体的形象(如美的自然景观,美的人物事件,美的艺术形象等)开始的,随着感受、领悟的深入,随着想象的展开,而达到情感上的愉悦与满足,受到美的熏陶与启迪。再说,美育的内容都是具体可感的。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中小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具体经验材料的支持,具体的经验材料越丰富,就越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所以,通过以形象性为特征的美育,既能使学生学会一定的音乐、美术等方面的技能,又积累了大量的具体的,用于思维的经验材料。这对拓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其潜在的创造力有着巨大的作用。

 三、美育能提高人的人体美意识和人的健美水平 美育和体育的关系十分密切,美育深化了体育,体育开拓了美育。体育的本质是强身健体,以此提高社会生产和创造全面发展的人。美育则要求体育从健康的水平提高到健美的水平,即按照美的规律建造人的身体,以向更高的文明程

 度提升。也就是说,体育侧重于身体上的健美,而美育侧重于精神上的健美。而精神上的健美对身体上的健美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审美观念是否正确,对人的人体美就有着重大的影响。假如审美观念不端正,那么就会出现畸形的“美身材”。例如旧中国妇女的裹足、束胸和西方曾出现的束腰等,都是审美观念不端正的产物。

 体育运动可以说是一种健与美相结合的艺术。甚至可以这么说,健美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体育发展。因为体育不仅要求动作准确、迅速,还要求造型优美、动作协调而有节奏。这就要求运动员有对造型艺术的审美感受力,有艺术想象力和音乐节奏感,这些也正是美育所要训练的基本内容。而且,当代的体育运动正沿着愈发凭借美感因素和审美爱好来取胜的轨迹不断前进。就拿艺术体操比赛来说吧。它不但要求运动员的动作准确,而且还要求其具有舞蹈、雕塑的造型美;它不但要求动作的连贯、迅速,还要求其有合乎节奏、旋律的音韵美。所以,没有一定审美修养的运动员,是难以取得优异成绩的。这也就要求我们的现代体育绝不能忽视对运动员的审美教育。

 四、美育能塑造理想人格、净化情感,纯正功利意念 人生体性的“七情六欲”带有动物本能,有很强的功利性和片面性。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本能的理性人格化,具有浓厚的人的感情。同时,也能使人的情感理性化,即能使

 人有意识地发展高尚的、健康的情感,摈弃低级的,病态的情感。这种理性和感性相协调的理想人格,才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愁闷无聊、悲哀伤感,痛不欲生,甚至产生邪念的时候,只要我们去逛逛田野,听听音乐,或吟首诗作幅画,观花赏鱼……之后,乐趣便会油然而生,杂念烟消云散。从而我们的感情得以净化,功利意念变得纯正了。正如斯宾塞所说的:“如果没有绘画、音乐、雕塑、诗歌以及自然美所引起的美感,人生乐趣就会失掉一半。”③细想,如果我们生活在纯理性的世界时,周围都是冷漠和麻木不仁,那生活真的是没有意思。难怪梁启超也说:“倘若在生活全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④可见,审美教育在塑造理想人格,净化情感和纯正功利意念上有着重大作用。

 五、美育能开掘潜能,发挥人的创造力 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重视开掘学生的潜能,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性。如果学生缺乏起码的美育而不掌握与之有关的技能,那必将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受到限制。例如美术教学可培养学生对形、体、比例、空间、色彩和透视的认识和初步的表现技能。这些认识和技能的,对学生的继续深造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大学的许多专业都需要学制图、绘表,这就很需要学生能目测比例和徒手画,

 如果学生没有受过写生训练,那么他们目测比例和徒手画的能力必然薄弱,这也势必会影响到他们掌握专业知识的难易程度。另外,美育在培养人的感受力的敏锐性、支配力的自控性和精神气质等素质方面,更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如绘画中色彩变化的协调、音乐中节奏旋律的谐和、文艺中风骨格调的雅俗等,是伦理哲学和科学定理所不能完全说清的,只有在审美实践中才能体验到。音乐家毛击锣鸣的耳朵、画家明察秋毫的眼睛,正是艺术实践使其感受力深化的结果。美术具象造塑和音乐抽象音韵的艺术训练,在丰富想象力、锻炼形象思维能力方面,都是德育、智育和体育难以代替的。而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为开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有利的保证。

 综上所述,美育在我国的现代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德育、智育和体育等各方面的平衡发展,而且,在塑造理想人格、净化情感、纯正功利意念和开掘潜能、发挥人的创造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这对我们的现代教育将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注释:

 ①席勒:《美育书简》 徐恒醇译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 年 9 月版 第 21 页 ②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 见《蔡元培美学文选》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年 4 月版 第 68 页 ③罗素:

 《教育论》第 30 页 转引自《西北师大学报》 1992年第 5 期 第 80 页 ④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第 39 卷 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 转引自《西北师大学报》 1992 年第 5 期第 81 页 参考文献 [1]《美育原理》 仇春霖主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8 年9 月版 [2]《蔡元培美学文选》 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年 4 月版 [3]《美育书简》 席勒著《美育书简》 徐恒醇译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 年 9 月版 [4]陆广智 《论美育》 见《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1992年第 4 期

篇五:大学美育论文

 文 课程名称学学院:

 管理学院 专专业:

 会计学 学学号:

 201105270131 姓姓名:

 蔡克志

 称:

 大学美育概论

 歌剧美育自我鉴赏

 摘要 谈到美育, 即就是用美感教化人的性情。

 美感就是审美观, 本论文主要选取音乐艺术中歌剧的角度来阐述在人类发展史上存在的美感。

 学习与吸收音乐艺术中歌剧的精华, 对于净化大学生生这种浮躁的心灵有极大的帮助, 另外还可以拓展视野。

 在众多的音乐表现形式中, 歌剧是最有感染力的。

 那么歌剧就是一种独特而华美的艺术形式,它是一门综合艺术。

 而作为当代大学生, 接受各种经典歌剧作品的欣赏教育, 对提高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从了 解歌剧艺术的基本特征、 掌握歌剧的要素, 来浅谈大学生怎样欣赏歌剧, 从而来提高大学生歌剧欣赏的水平, 通过欣赏歌剧, 来启迪和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 学习和工作态度。

 目录 一、 概述∙∙∙∙∙∙∙∙∙∙∙∙∙∙∙∙∙∙∙∙∙∙∙∙∙∙∙∙∙∙∙∙∙∙∙∙∙∙∙∙∙∙∙∙∙∙∙∙∙∙∙∙∙∙∙∙∙∙∙∙∙∙∙∙∙∙∙∙∙∙∙∙∙∙∙∙∙∙∙∙∙∙∙∙∙∙∙∙∙∙∙∙∙∙∙∙∙∙∙∙∙∙∙∙∙∙∙∙∙∙∙∙∙∙∙∙∙∙∙∙∙∙3(一)

 歌剧与美育∙∙∙∙∙∙∙∙∙∙∙∙∙∙∙∙∙∙∙∙∙∙∙∙∙∙∙∙∙∙∙∙∙∙∙∙∙∙∙∙∙∙∙∙∙∙∙∙∙∙∙∙∙∙∙∙∙∙∙∙∙∙∙∙∙∙∙∙∙∙∙∙∙∙∙∙∙∙∙∙∙∙∙∙∙∙∙∙∙∙∙∙∙∙∙∙∙∙∙∙∙∙∙∙3(二)

 歌剧的含义与艺术特征∙∙∙∙∙∙∙∙∙∙∙∙∙∙∙∙∙∙∙∙∙∙∙∙∙∙∙∙∙∙∙∙∙∙∙∙∙∙∙∙∙∙∙∙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三)

 歌剧的要素∙∙∙∙∙∙∙∙∙∙∙∙∙∙∙∙∙∙∙∙∙∙∙∙∙∙∙∙∙∙∙∙∙∙∙∙∙∙∙∙∙∙∙∙∙∙∙∙∙∙∙∙∙∙∙∙∙∙∙∙∙∙∙∙∙∙∙∙∙∙∙∙∙∙∙∙∙∙∙∙∙∙∙∙∙∙∙∙∙∙∙∙∙∙∙∙∙∙∙∙∙∙∙∙4二、 浅谈鉴赏歌剧∙∙∙∙∙∙∙∙∙∙∙∙∙∙∙∙∙∙∙∙∙∙∙∙∙∙∙∙∙∙∙∙∙∙∙∙∙∙∙∙∙∙∙∙∙∙∙∙∙∙∙∙∙∙∙∙∙∙∙∙∙∙∙∙∙∙∙∙∙∙∙∙∙∙∙∙∙∙∙∙∙∙∙∙∙∙∙∙∙∙∙∙∙∙∙∙∙∙∙∙∙∙∙∙∙∙∙∙∙∙∙∙5(一)

 鉴赏歌剧的方法∙∙∙∙∙∙∙∙∙∙∙∙∙∙∙∙∙∙∙∙∙∙∙∙∙∙∙∙∙∙∙∙∙∙∙∙∙∙∙∙∙∙∙∙∙∙∙∙∙∙∙∙∙∙∙∙∙∙∙∙∙∙∙∙∙∙∙∙∙∙∙∙∙∙∙∙∙∙∙∙∙∙∙∙∙∙∙∙∙∙∙∙∙∙5(二)

 歌剧鉴赏的意义∙∙∙∙∙∙∙∙∙∙∙∙∙∙∙∙∙∙∙∙∙∙∙∙∙∙∙∙∙∙∙∙∙∙∙∙∙∙∙∙∙∙∙∙∙∙∙∙∙∙∙∙∙∙∙∙∙∙∙∙∙∙∙∙∙∙∙∙∙∙∙∙∙∙∙∙∙∙∙∙∙∙∙∙∙∙∙∙∙∙∙∙∙∙8(三)

 经典作品鉴赏∙∙∙∙∙∙∙∙∙∙∙∙∙∙∙∙∙∙∙∙∙∙∙∙∙∙∙∙∙∙∙∙∙∙∙∙∙∙∙∙∙∙∙∙∙∙∙∙∙∙∙∙∙∙∙∙∙∙∙∙∙∙∙∙∙∙∙∙∙∙∙∙∙∙∙∙∙∙∙∙∙∙∙∙∙∙∙∙∙∙∙∙∙∙∙∙∙∙∙8三、 总结与参考文献∙∙∙∙∙∙∙∙∙∙∙∙∙∙∙∙∙∙∙∙∙∙∙∙∙∙∙∙∙∙∙∙∙∙∙∙∙∙∙∙∙∙∙∙∙∙∙∙∙∙∙∙∙∙∙∙∙∙∙∙∙∙∙∙∙∙∙∙∙∙∙∙∙∙∙∙∙∙∙∙∙∙∙∙∙∙∙∙∙∙∙∙∙∙∙∙∙∙∙∙∙∙∙∙∙∙∙9

 一、

 概述 本部分主要谈到美育与音乐表现形式中的歌剧之间的联系,然后重点说明歌剧的基本组成与内涵, 产生对歌剧的基本认识。

 (一)

 歌剧与美育美育也称审美教育, 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它以特定时代、 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 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通过美育, 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 美的情操、 美的品格、 美的素养, 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察元培说:

 “美育者, 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 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①可见, 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 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

 由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 因而美育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它在不同的时代制约于不同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 又由于美育的本质在于情感性, 而美感是内在的、 超功利的, 故美育的最终价值还是指向“至高的善” 。

 它所要培养的审美意识及其倡导的审美的人生境界, 是不同时代, 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追求的至上理想。

 而在审美教育中可以从音乐的角度去展现, 每一部经典的音乐作品都含有审美观念, 特别是歌剧的这种音乐形式。

 因为歌剧艺术作为高雅文化的代表具有鲜明的时代文化特征, 对大众审美的美育创新培养有着独特功能。

 总之, 歌剧与美育相辅相成、 外在形式与内在本质的关系。

 美育通过歌剧来充分展示, 而歌剧是通过人们从中体会到的美育来衡量歌剧的价值与水准。

 (二)

 歌剧的含义与艺术特征 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歌剧, 其含义与特征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完善① 摘自《蔡元培美学文选》,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年版, 174 页

 的, 在各个地域呈现不同的特点。

 在这里主要谈到西方中世纪到近代的歌剧。

 歌剧是将音乐、 文学、 舞蹈、 舞台、 戏剧等融汇在一起综合性的艺术。

 其内容丰富多样, 其社会历史也源远流长。

 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 就有合唱队的伴唱, 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 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 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 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 的近代西洋歌剧, 却是 16 世纪末、 17世纪初, 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所以,现代意义上的歌剧基本上都是文艺复兴之后产生的。

 随后的歌剧在艺术这个大家庭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为歌剧有“音乐的戏剧、 戏剧的音乐” 之说。

 这是指在舞台表演, 并有舞台布景和服饰的, 以角色歌唱为主导, 以独立的、 特定的音乐结构为推进剧情发展为主要手段的戏剧音乐作品。

 歌剧是音乐与戏剧的最高综合形式。

 它如同诗歌、 戏剧、 音乐那样在实践中开展; 又如同绘画、 雕塑、 建筑、 舞蹈以及戏剧那样在空间构建; 它即像戏剧、 舞蹈那样,以语言或人体形态作为传递信息媒介, 而且更以抽象音符的运动作为表现思绪心态的手段。

 简单地说, 歌剧是在舞台上用演唱来表演的戏剧, 通常配有连续不断地音乐。

 歌剧是最激动人心、 最投入的, 通常也是最壮观的艺术形式。

 它把歌曲、 戏剧、 舞蹈、 舞美设计等所有了不起的技艺融为一体。

 歌剧是一种独特而华美的艺术形式, 与其他艺术门类截然不同。

 电影、 戏剧、 芭蕾和音乐会都不能与之相比。

 (三)

 歌剧的要素 歌剧中有声乐部分包括:

 独唱、 重唱与合唱; 器乐部分包括:

 序曲和前奏曲。

 当然还包括导演、 指挥、 乐队等。

 歌剧中歌唱演员是歌剧里的明星, 他们除了要有很深的文化艺术修养以外, 还要有科学的发声方法。②

  ② 参考钱苑 林华著《歌剧概论》 [M].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年 4 月. 第 2 页.

  合唱作为歌剧音乐的一种形式, 有其特殊的表现功能, 为其他音乐形式所不可替代。

 从审美意义上来说, 合唱的音响组合、 和声织体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感。

 一曲曲恢宏的、 深沉的、 优美的合唱歌曲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许多歌剧舞台上的合唱音乐, 作为音乐会的重要曲目, 激荡着听众的美感。③

  舞台导演。

 导演负责一台演出的各项舞台要素: 制定演出的总体风格, 排演舞台动作, 和与歌手讨论性格的塑造, 与指挥和舞台设计穷尽剧本的戏剧内涵。

 在二十世纪的歌剧舞台上, 导演以头等重要的身份出现。

 指挥和乐队。

 指挥算是歌剧院中最重要的人物, 因为演出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指挥的优劣。

 指挥的最基本任务一目了 然: 使音乐配合剧情, 确保演奏和歌唱同步进行, 保持乐队和歌唱之间的平衡(如同乐器之间的平衡一样) 。

 歌剧指挥不仅需要音乐技巧, 还要有对舞台的直觉。

 除了要具备音乐和戏剧两方面都切实可行的知识, 还要有一种把握戏剧时机的悟性。

 二、

 浅谈鉴赏歌剧 前面已经对歌剧有比较抽象的了解, 下面本部分就是将这种抽象通过优秀的作品来形象化、 具体化阐述用怎样的方法和角度去看待歌剧、 欣赏歌剧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当然它同样对我们生活具有很大的存在意义。

 (一)

 鉴赏歌剧的方法 作为一名大学生, 特别是学过这门 《大学美育概论》课程的我们,在学习和认识歌剧的基本特征和掌握歌剧的基本要素后, 应如何欣赏歌剧了 解它的具体内涵呢?通过我的自我鉴赏, 应该只要从以下几个方法着手:

 ③ [英]亚历山大沃著 曹利群,王玉桓译《歌剧 一种新的聆听方法》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 4月.第 3 页.

 第一, 从歌剧的整体构成部分去欣赏 一般歌剧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

 大多数歌剧以一段序曲开始, 即一段短小的管弦乐作品, 用来使听众安静下来, 进入聆听歌剧的氛围。有时, 序曲中包含后来出现在剧中主要部分的音乐主题。

 比如比才的《卡门》 的序曲就烘托了剧中为自由二战的悲剧主题。

 再如莫扎特的《唐璜》 序曲就合并使用了剧中最后一场戏剧性结局的音乐。

 在一些歌剧中, 序曲的独立性不太强, 主要是烘托气氛。

 因此, 序曲也常称之为前奏曲。

 和话剧一样, 多数歌剧都是分幕的。

 五幕最常见, 法国和俄罗斯的大歌剧尤其如此; 喜歌剧更多的是有一两幕组成; 悲剧的幕数则不确定。

 第二, 从戏剧的情节中把握 歌剧《卡门》 取材于梅里美同名小说。

 故事发生在 1800 年左右,出身于农家的下级军官唐· 霍赛, 在吉普赛烟草女工卡门的诱惑下,堕人情网, 成了走私贩。

 过了些时候, 卡门对唐· 霍赛冷淡起来, 她爱上了 斗牛土埃斯卡米罗· 霍 赛的妒忌, 使卡门烦恼。

 他干涉她爱情上的自由, 她被这种干涉所激怒, 于是与他绝交了。

 后来, 在一次群众对埃斯卡米罗斗牛获胜的欢呼声中, 霍赛刺杀了卡门。

 剧中刻画了卡门热情泼辣、 酷爱自由的性格。

 音乐多用舞蹈歌曲及分节歌,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西班牙风格。

 歌剧《卡门》 是在创作艺术上登峰造极的作品, 是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剧目之一。

 本剧以女工、 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

 这一点, 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 可贵的。

 也许正因为作者的刻意创新, 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 此后变得长盛不衰。

 这部歌剧以合唱见长, 剧中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

 再如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的故事情节, 了解整个作品的情节, 对理解作品的内容是很有帮助的。

 罗西尼通过他的音乐作品, 带给我们一种健康的、 生动活泼的、 开阔爽朗的

 感官感受, 激发我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第三, 从歌剧的经典的唱段部分去欣赏 比如在《卡门》 第一幕中换班的士兵到来时, 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着士兵的步伐开路。

 孩子们在轻快的 2/4 拍子, d 小调上, 唱着笛鼓进行曲《我们和士兵在一起》。

 在这一幕中塑造了吉卜赛姑娘卡门热情、 奔放、 富于魅力的形象。

 然后主人公卡门的着名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 出现, 这是一段深入人心的旋律, 充分表现出卡门豪爽、 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

 卡门被逮捕后, 龙骑兵中尉苏尼哈亲自审问她, 可她却漫不经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调, 此曲形象地表现出卡门放荡不羁的性格, 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多情的卡门、 性感的卡门。

 还是这一幕中, 卡门在引诱唐· 豪塞时, 又唱出另一个着名的咏叹调《在塞维利亚老城墙边上》, 是一首西班牙舞蹈节奏的迷人曲子, 旋律热情而又有几分野气, 进一步刻画了卡门性格中的直率和泼辣。

 第一幕与第二幕之间的间奏曲也十分有名, 选自第二幕中唐·豪塞的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 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洒脱而富活力的主旋律。

 第二幕中, 我们看到了比才作为一位音乐戏剧作曲 家确实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对动作中的任何一个细微变化, 他都能运用恰如其分的音乐加以表达。

 再如还有一部经典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中费加罗的小咏叹调“大忙人的广板” (“快给大忙人让道” ) 是这部歌剧最有名的唱段, 也是罗西尼喜剧手法的完美典范。

 大学生在欣赏中可以通过这些优美的唱段, 来感受作曲家的内心世界, 使心灵沐浴在温暖、 芬芳、抚爱的旋律之流的幸福中, 从而充满对生活的热爱。

 第四从视觉、 听觉和心灵感悟角度去鉴赏 每一部优秀的歌剧, 都有自己的舞台背景和人物画面, 通过这些对是觉得冲击与再现, 能够增强歌剧暗含的美感, 及把握歌剧的主题。歌剧中的每一幕, 用心灵去感悟就会把握整个故事情节及节奏。

 ...

篇六:大学美育论文

美育导论:美与美育 1 重点资料

 一、美是什么 2 重点资料

 1 1 、词源学的说明

 kalos(古希腊语)

 belus (拉丁文)

 saundarya (印度语 )

  3 重点资料

 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羊大为美。

 4 重点资料

  对“美”的另一种词源学解释是:

 羊人为美。

   在原始艺术和图腾崇拜中,人戴着羊头跳舞是“美”字的起源。这表明“美”与原始的巫术礼仪活动有关。

 5 重点资料

 2、日常语言中的用法

 第一,表示感官愉悦和感性满足的强度。

  第二,表示一种价值评论和伦理判断。

  6 重点资料

 3、 美学理论中的指称对象

 第一,“美”指称审美对象。

 第二,“美”指称美感或审美感受。

 第三,“美”指称审美关系,即人与客观现实的交互作用关系。

 第四,“美”指称特殊的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

 7 重点资料

 4 、美学史上美的本质观念

 (一)客观论

 (二)主观论

 (三)主客观统一论

 (四)社会论

  (五)语言论

 8 重点资料

 • 美究竟是什么呢?

 ①美是愉快的体验。

 ②美是无功利性的愉快体验。

 ③美是具体可感的。

 9 重点资料

 二、美育是什么 10 重点资料

 [六艺]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11 重点资料

  “美育”这个术语是德国美学家席勒最早使用的。

 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805年)德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

 席勒塑像 12 重点资料

  席勒给丹麦亲王写了27封讨论美育问题的书信,于1795年陆续发表在他主编的《季节女神》上,后来结集出版为《美育书简》。此书不仅在德国古典美学中而且在整个美学史上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由此向客观唯心主义方向发展产生了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美学理论。

  13 重点资料

  中国最早使用“美育”术语的是蔡元培先生。1901年他在《哲学总论》一文中提出了“美育”的概念,这是他根据席勒曾经使用过的德文词组 Ästhetische Erziehung 翻译过来的。

  1903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把西方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引进中国。

 王国维像 14 重点资料

  蔡元培先生,字鹤卿,号 孑民,浙江绍兴人,是我 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为 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出了巨大贡献,功绩卓著,影响深远。

 北大校园里的蔡元培铜像 一代宗师 —— 蔡元培( 1868 年 — 1940 年)

 15 重点资料

  1912年,蔡元培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对封建教育进行改革,初步建立了现代教育体系。蔡元培先生非常重视健全人格教育,他的名字是和完整教育的理念结合在一起的。同年2月,他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 五育”并举 的教育方针。

 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铜像 教育思想体系蔡元培提出的 急务 美感教育 中心 终极目的 桥梁 军国民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 世界观教育 16 重点资料

 北京大学  北大校园里之所以有一尊蔡元培先生的塑像,当然与他曾经长期担任北大校长不无关系,但除此之外,人们对蔡先生所怀抱的深深崇敬之情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了“ 思想自由”、

  “ 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北大进

  行了全面改革,使之气象一新,成为

  研究学术、传播新思想、培养新人才

  的基地,并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

  心。

 17 重点资料

 

  世界观教育

  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倡世界观教育。他认为,这种世界观教育是知、情、意、德、智、体诸者的统一体。从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不能依靠经验或理论,只能依靠浑然直觉的美感, 美感是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

 

  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亦称美育。在我国把美育列为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为蔡元培首创。他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他非常重视美育,认为美育可以陶养感情,使人日趋高尚;可以去私忘我,超脱利害;可以使人寄托于美的享受,去掉生活恶习,从而美化人生。教育家的任务,就是通过美感教育,使人达于最高精神境界。因此,他主张“ 以美育代宗教”,各级学校、各种社会活动都要进行美育。

 18 重点资料

  1922年蔡元培先生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中写道:“我国初办新式教育的时候,只提出体育智育德育三条件,称为三育。十年来,渐渐的提到美育,现在教育界已经公认了。”  王国维把四育分为两个部分:体育和心育,心育包括德育智育美育。四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

 鲍姆嘉通 19 重点资料

  1917年蔡元培先生在北京神州学会做了《以美育代宗教说》的讲演,这篇讲演后来发表在同年8月《新青年》第3卷第6号上。

  1930年和1932年蔡元培先生又分别发表了《以美育代宗教》和《美育代宗教》两篇文章。

 第1卷第1号 青年杂志 第1卷第1号 《新青年》 20 重点资料

  审美意识不具有宗教根源,宗教意识却具有审美根源。为了更有效地对人发生影响,宗教利用了人的审美需要。

  宗教和艺术、宗教意识和审美意识可以相互交织,但是它们有根本区别。宗教通过审美价值肯定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即神的存在。而美育则肯定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宗教和美育的比较  在功能上,宗教和艺术也有相同的地方—— 补偿作用。

  宗教的补偿作用是“要人对于一切不满意的事能找到安慰,使一切辛苦和不舒服能统统去掉”。宗教补偿是以非现实的、死后的回报来安抚人。

  艺术也有补偿作用。不过,艺术补偿是弥补人的有限生活中的不足,从精神上补充、充实现实世界。

 21 重点资料

 经过对宗教和美育的比较,蔡元培先生得出结论:

  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  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  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

 因此,必须以美育代替宗教。

  蔡元培先生认为:“宗教中美育的原素虽不朽,而既认为宗教的一部分,则往往引起审美者的联想,使彼受智育德育诸部分的影响,而不能为纯粹的美感,故不能以宗教充美育,而止能以美育代宗教。”  因此,作为情感教育的手段,美育可以代替宗教。“以美育代宗教”是以自由反对强制、以进步反对保守、以普及反对局限的一种文化变革。

 22 重点资料

  什么是美育?

 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

 23 重点资料

 所谓狭义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

 所谓广义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24 重点资料

 美育的功用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点:

 第一,培养某种审美价值取向。个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通过美育,使个人接收某个社会关于美和丑、崇高和卑下、悲和喜的概念,从而形成自觉的审美价值取向。

 第二,发展人的审美创造能力。这包括发展人的审美知觉和审美体验的能力,完善人的审美趣味,培养人在艺术活动和其他活动中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的这两种功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统一的,不能把其中一种功用绝对化。

  25 重点资料

 美育是感性教育。

 感性:⑴官能感觉; ⑵本能欲望; ⑶情感。

 ⑴词源上的考察 26 重点资料

  一些国家的图书馆中藏有1735年德国出版的一本小书——这是鲍姆嘉通用拉丁语写成的学位论文,题目是《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这本书第一次使用了“美学”一词,这是鲍姆嘉通根据希腊词语“埃斯特惕卡”( Asthetica )构成的,原意是“感性知觉”或“感性学”。1750年,他正式以“埃斯特惕卡”命名他的《美学》一书。“美学”这个术语从此流行开来。

 27 重点资料

  ⑵内容上的考察

 28 重点资料

篇七:大学美育论文

一、美、美学、美育

 1、美学,是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一般规律与原则的科学。

 美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学范畴,人类审美活动的规律,艺术审美特征,审美教育等。

 2、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既是一种情感教育,又是一种素质教育。

 大学美育是通过审美活动有意识地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全面发展的教育。

 3、美育包括美感教育、美学知识教育、学科美育。

 4、美感教育指运用美的规律,通过审美实践训练,以强化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敏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5、美学知识教育主要是开展美学原理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素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

 6、学科美育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把各学科教育中枯燥的理论化为美好的形象,把机械的死记硬背化为生动的想象,将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变为师生之间平等的相互交流。

  二、为什么学习美育 (一)、任何一个民族中审美文化的高度和极大普遍性、政治的自由和公民的道德、美的习俗与善的道德、行为的光辉与行为的真理都是携手并肩而行的。

 ——席勒 (二)、高品位的人生境界 ——审美人生

 1、人生的境界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与其他任何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一个人的境界对于他的生活和实践有一种指引作用,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境界, 就意味着他过什么样的生活, 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

 2、审美人生是高品位的人生境界

  审美人生就是:

 诗意的人生 、创造的人生 、爱的人生

 如果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 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如果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 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如果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 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

 三、美育的当代意义 (一)工业化带来审美的泛化 审美的泛化指的是生活的艺术化。

 (二)信息化与人类生存危机

 高校偏重知识的传播,比较少关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然而培养人格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任何知识的学习最终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高校不要忘记学生人格的培养。

  美育:人类美化自身的学科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第一章 美及其本质 第一节

  美学史上的探讨 一、 美是客观的 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某些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

 (一)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数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整个有规定的宇宙的组织,就是数以及数的关系

  的和谐系统。

 (二)苏格拉底:美是合适、美是有用

 (三)亚里士多德:美就在于体积大小和秩序

 (四)博克:

 美是物体中能够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属性

 二、 美是主观的

  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一)柏拉图:美是理念(理念——现实——艺术)

 (二)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三)休谟:美是主观观念

 (四)柳宗元:美恶皆在其心 三、美是主客观相统一的

 从主客合一两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一)狄德罗:美在“关系”

 (二)朱光潜:美在心与物的关系

  (三)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所谓社会性,不仅指美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 而且还指美包含着日益开展着的丰富具体的无限存在, 这存在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

 第二节 美的根源 一、劳动使劳动过程和劳动动作成为审美对象

  二、劳动使劳动工具成为审美对象

 三、劳动使劳动产品成为审美对象

 四、社会生产实践是美的终极根源

  第三节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在对象上显现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与确证。

 一、人的本质 1、从人不同于动物的特种特征来理解,在于“自由” 、“自觉”。

 自由:指人的活动的合规律性 自觉:指人的活动的合目的性

 2.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 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美的本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一)、非功利性

 指美的事物与人的直接的实际利益考虑相脱离的特性。

 (二)、形象性

 所谓形象性,指美具有一种能以自己的生动的感性形象为人们的感官所感知的特性。

 (三)、感染性

  指美具有一种使人怡情悦性的特性。

 (四)、创造性

  所谓创造性,指美摆脱束缚、不断变化创新的特点具有直接或间接地显示与肯定新生活以及人类创造新生活能力的特点。

 第五节

 美与真、善 二、美与真、善的区别

  1、美以真为基础,离不开真 2、美以善为依托,表现了善

 美是什么?

 美是创生于心物之间的意象, 它以感性形式显现合规律性的真与合目的性的善, 从而引发主体的心理愉悦、灵魂净化和人格升华。

 第二章

 美的形态 第一节

 自然美 一、什么是自然美

  (一)、自然美的定义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之美

  自然美是现实生活中给我们带来愉悦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美。

 (二)、自然美的要素 1. 自然事物:即自然界中的天然存在物,在自然环境中以自然形态存在

 2. 有审美价值 (三)、“自然三美”

 1. 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美 (自然界中的天然存在物, 社会性因素极少)

  2. 经过一般人类劳动加工改造的自然美(依据人的实用目的,按照自然规律对自然物进行优化改造的产物,社会性比较强)

 3. 经过艺术加工的自然美(严格地讲应该是艺术美)

 ‘ (以自然事物为材料 ; 以审美为目的 ; 追求逼真自然的效果,以理想化的自然美为最高标准)

 (四)自然美的意蕴 两种契合(人和宇宙生命的契合,自然现象和人的情调的契合)

 (五)自然美的本质

 1. 人化的自然

 (六)自然美的特征

 1. 具有自然性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美在自然:蕴涵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侧重于显现真理。

 2. 侧重于形式美

  以感性形式直接引起美感。

 3. 全人类性

  4. 多面性

 内容模糊、不确定。

 5. 美丑二重性

 雨果说:“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性的美。

 „„丑就在美的旁边, 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

 ”

  6. 联想性

  (七)自然风光美

 自然风光美是一个区域的自然物象 (如山水草木、飞鸟走兽、日月云雾 ……)和人工建筑(如亭台楼阁 ……)等多种因素、多种成分融为一体所构成的综合美、整体美。

 1. 雄壮美

  2. 奇特美

  3. 秀丽美

  4. 幽静美

  5. 险峻美

  6. 辽旷美

  二、自然审美的意义

  (一)愉悦精神,丰富生活 (二)陶冶情操,涵养品行

  (三)开发智慧,启迪灵感

  三、怎样进行自然审美

  (一)自然审美的历史(致用、比德、畅神)

  1、 致用

  内涵:人类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

 形成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初期 适用地域:中国、欧洲

  2、比德

 内涵: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的自然审美观

 形成时期:春秋时代(儒家)

 意义: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功利相脱离

  3、畅神(神与物游,天人合一 )

 内涵: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的审美观。

 盛行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特点:专注于对审美对象本身的欣赏,不要求用自然景物来比附道德情操,而是让自然景物来触动空明的心境,较“比德”更进一步。

  表现:清谈佛老,纵情山水,归隐山林

  自然美可以陶冶性情,培养高尚情操,欣赏自然美能够达到情畅意酣,进入了审美的最佳境界。

 (二)自然审美的方法

 1. 欣赏自然美,要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2. 欣赏自然美要发挥丰富的联想

 3. 欣赏自然美,必须加强文史知识的学习、提高美学修养

  4. 对自然风景区的游览,还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巧

 5、四“心”:用心了解、精心摄录、细心品味、尽心记录

  第二节

  社会美 一、什么是社会美 社会美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对象。

 可以说,人的审美知觉、审美意识是在社会美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人类首先感知的审美客体是社会美,而不是自然美。

 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社会生活:范围最广,形态多样)

 是指包含社会发展规律,体现人们的理想、愿望,能够使人感觉到自由自觉的创造力量,并能给人以精神愉悦的社会事物或生活现象,是存在于社会领域中的美。

 (一)、社会美的本质

 1、体现了人类进步理想和愿望,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显示了客观规律的必然性;

 2、充分显示出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本性, 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 能实现人生的价

 值;

 3、为人类提供人生意义、人生哲理、人生经验,并能激发人的美感。

  (二)、社会美的特征

  1. 重在内容

  2. 直接实践性

  3. 社会功利性

 4. 审美评价的差异性

  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阶层性、个体性

 二、人之美

  人之美是指人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不断努力而形成的内在美好精神与人体本身所呈

  现出来的外在优美形象完美统一的美。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人,又是劳动实践的主体。

 因此,人是社会美的创造者,也

 是社会美的核心和精华,人的美是美的最高形态。

 (一)美之人

  两个要素:

  一是人的外在体现, 包括语言、举止、风度、服饰、仪容、形体等,称外在美;

 二是源于品行、修养、人格等内在方面的精神特质,包括道德、理想、才识、情感等,称内在美。

 1. 人体美

 (1)首先属于自然美

  (1)和谐美

 (2)基本标准:健康(健美)

  (2)健康美

  (3)有明显社会性、历史性

  (3)力度美

 (4)主要表现为形式美

  (4)人体美的欣赏

 2. 人性美

  (1)求真

 (2)向善

 (3)尚美

 3. 风度美

  (1)自信

  (2)“笑”

  (3)自然率真

  (4)志趣高雅

  (5)熔冶智慧

 (6)锻铸才情

 (二)军人之美

 1. 军人服饰美

  2. 军人风度美

  3. 军人齐整美

  4. 军人心灵美

  志存高远 、遵章守纪、爱岗敬业 、牺牲奉献

 三、生活美

  (一)劳动美

  (二)变革美

  (三)交际美

  1.

 诚信 2.

 互助 3.

 礼仪 4.

 幽默 5.

 合群

  (四)环境美

  物质环境(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社区环境、居室环境

  人际环境(人文环境):社会风尚

  地球上最后一滴水, 是人类自己的眼泪。

  (五)饮食美

 1.食品美(食材、成品)

 2.食器美 3.烹饪美 4.食境美 5.食仪美

  (六)闲暇美 马克思把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供劳动者享受生活资料和个人发展才能的时间称为闲暇时间。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渐增多。因此,日常生活美大量地表现在生产劳动、社会工作、家务活动之外的闲暇生活美中。

 四、社会审美的意义

 (一)社会美可以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社会美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直接体现, 人们在劳动实践中, 不但可以获得满足使用需要的产品,而且还可以在精神上产生愉悦感,在心理上得到一种创造的满足感, 在情绪上出现激动、 欢呼、雀跃的现象。

 (二)社会美能够提高人的文明层次 人类的生产劳动是社会美的重要内容, 它不仅创造出了无比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而且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人们摒弃了那些低级趣味的娱乐,不断开辟新的、更加有意义的精神生活空间。

  (三)社会美可以丰富人的社会实践

 人类的生产劳动,丰富了社会美的外延,新的劳动产品的产生,不断强烈地激发着人类的创造欲望, 鼓舞、激励人们去创造更好、 更新、更美的产品,去探求、开发更新和更尖端的领域。

 (四)社会美可以美化人自身 人是社会美的主体,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 不仅创造出了无限丰富的劳动产品,而且还在不断地寻找美、追求美、发现美、创造美,使自身日益走向健康、 完美。同时,美好的生活启迪了人们的思维, 赋予了人们丰富的联想, 还促使人们不断寻找、 追求美好事物, 崇尚美好的理想。

 五、怎样进行社会审美

  (一)要充分认识社会审美的价值

 社会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并且时时处处都在发挥它的审美功能,直接美化人的心灵, 直接美化人的生活, 直接美化人的环境, 直接美化人和社会。

 (二)要有社会美欣赏的必备条件

  社会美欣赏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即能够欣赏社会美的人——审美主体;

 2.具有可供欣赏的社会生活中的美的事物——审美对象;

 3.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所建立的和谐关系。

 (三)借助艺术作品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美

 由于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美的集中而又生动的反映, 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就成为人们生活的教科书, 可以从中去认识和感受现实生活的美, 从而提高社会美的审美能力。

 第三章 科技审美 第一节 科学美、技术美及其比较

 一、科学美

 科学美指科学领域里存在的美, 是美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真与美交互融合的结晶。

 二、技术美

  技术美指技术领域里存在的美。它是美的一种常见形态,是技术与美学合规律性(“...

推荐访问:大学美育论文 美育 论文 大学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