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评价心得体会9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评价心得体会9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22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评价心得体会9篇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评价心得体会 读《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心得 我读完刘月霞和郭华老师主编的《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这本书思绪良多。 长期以来,作为教师我们勤勉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评价心得体会9篇,供大家参考。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评价心得体会9篇

篇一: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评价心得体会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心得

 我读完刘月霞和郭华老师主编的《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这本书思绪良多。

 长期以来,作为教师我们勤勉而努力,但对于究竟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却少有思考。通俗地说,就是把“教书”和“育人”割裂了。虽然我们都承认中国的教师尽职尽责、辛苦勤勉,但教师被称为“教书匠”也不冤枉,因为没有思考如何通过教学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如果教学停留在知识点的传递上而不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就偏离了其本义和目的。

 教学,当然离不开知识(人类历史文化成果)的学习,但教学绝不是把储存在书本上的知识转移到学生的头脑里再储存起来,而是要把外在于学生的、和学生没有关系的知识,在教学中转化为学生主动活动的对象,从而与学生建立起意义关联,并通过学生个体的主动学习转变成学生成长的养分。这样的教学,就抓住了它的根本—既实现了人类历史文化的代际传承,也实现了培养人、发展的根本目的。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好的教学。这样的教学,绝不是教师、学生、知识三方各自孤立、毫无关联地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教师、学生、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我们就可以说是深度学习,是“深度学习”教学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场智慧旅程终点,不是让学生获得一堆零散呆板,而是他们能够积极、充分、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并获得人格的健全和精神成长。

 教师、学生、知识如何相互关联,如何使学生主动、愉悦、迅捷地获得发展,一直是教育史研究的重要问题。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开篇就开宗明义地说:“《大教学论》,它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使男女青年,毫无例外地,全都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简而言之,好的教学可以用“少教多学”来表征。

 几百年来,教学论学者共同的努力和追求,就是如何让学生能够主动、迅捷、愉悦地学习,获得发展,同时对那些似是而非的教学进行揭露和批判。那些似是而非的教学,除

 了显而易见的强制灌输,还有如杜威所描述的“糖衣”教学:“用机巧的方法引起兴趣,使材料有兴趣;用糖衣把它裹起来;用起调和作用的和不相关的材料把枯燥无味的东西掩盖起来;最后,似乎是让儿童在他正高兴地尝着某些完全不同的东西的时候,吞下和消化一口不可口的食物。”这些似是而非的教学,阻碍了对教学规律的深人探索,也阻碍了教学发挥应有的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这样的教学,甚至不能被称作教学,却广泛存在。这样的“教学”,许多人把它称作“浅层学习”或“机械学习”。在最初级的意义上,深度学习正是对这种浅层学习的反动。

 1、深度学习是发展素养的学习。什么是核心素养: 2016 年由受教育部委托,由北师大牵头,提出了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其内涵是:学生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有关。而核心素养的获得需要深度学习来支撑,因为素养是“个体”在与各种真实情况持续的社会性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和创生意义的过程中形成的。

 深度学习关注的是学生的核心素养,那么核心素养怎么教呢?没有什么新的道理,既要关注学生的起点,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进去,讲出来”,背后的道理是什么?第一,讲出来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动机,可以激励人自主学习。第二,讲出来本身就是学习过程,为了讲给别人听,学生必须深度钻研,这是主动学习。第三,能不能讲出来,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办法,讲出来本身也是外显的思维过程,是互动学习的一种表现,也是深度学习。

 2、深度学习是理解性学习。还需要将理解的知识运用于生活,灵活运用知识,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只有学生知道在什么样的情景中应用这些知识,知道在面对新的真实世界的情景时如何调适,修正这些知识,在他们能够解释信息、创建模型、解决问题,建立与其化概念和学科及真实世界情境关联,从而形成理解世界的新方式时,我们才认为,发生了真实的、有深度的学习。

 3、深度学习是符合学习科学基本原理的学习。学习了深度学习的产生背景和基本概念,深度学习如何在课堂上真实发生,对我们教学有什么意义呢? 深度学习是对当前一些课堂教学的批判或者校正,是针对表面化学习、肤浅化学习,甚至是虚假学习提出来的。从学习目标来说,一些课堂的学习目标假大空,没办法落实,不是真学习的学习目标,这是一个大问题。从信息加工来讲,所谓的深度学习,是指信息

 加工的深度。学习的过程如何关注学生对信息加工的深度,这也是教学过程需要改进的地方。

 所谓深度,指的是触及事物内部和本质的程度。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也被译为“深层学习”, 这是瑞典学者襄尔杰基于学生阅读的实验,针对孤立的记忆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识的浅层学习,于 1976 年首次提出来的关于学习层次的一个概念。倡导深度教学,防止学科知识的浅层化和学生思维的表层化,是学科教学走向核心素养的一个突出表现。

 深度学习的课堂是在“学习金字塔”和"建构主义”理论下,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深度实践,它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和学生学习行为方式的有效度。它不简单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对课堂目标和课堂状态特别是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客观的描述。

 当然,深度学习的前提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同时,深度学习还需要充分利用交互式反馈评价、思维导图式学习等工具。所有这一切都构成深度学习的要素,都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真正提升,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培养和思维的建构。

篇二: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评价心得体会

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 读书心得体会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书心得体会

 在暑假期间,我读了关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特别是用理论与《小数除法》案例相结合,让我体验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深度学习的重要性。下面我就谈一些自己的体会和心得:

 一、多种形式激活旧知

 什么是深度学习?我是这样理解的:它是以挑战性的学习主题为抓手,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全身心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过程。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重点在于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组织深度探究的学习活动,关注对学生的持续性评价。

 首先对理解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可以从几个层次来理解:挑战性的学习主题,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知识、技能、学科本质和思想、情感态度等目标的实现。同时深度学习重点在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与创新能力,是一种整体学习。通过马教授的阐述,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数学知识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每个体系又有无数分支,每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呈现的,教师就是要思考新知识在哪一个旧的分支上,根据这些来设计复习题,为接受新知做好铺垫。例如:在执教《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时,很明显,这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上进行了整合,计算方法相同。所以在执教时,我把例题拆分成 145×2 和 45×12作为课前复习,让学生做完后说计算方法,这两道题的计算也为后面的估算和猜测准确值做了思维导向,为解决新知给出了思考的路径。

 二、激活数学思维,形成数学技能

 马教授指出,核心素养中“数学思维品质”是最重要的。“深度学习”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过程,把握学科核心思想与方法,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学习者。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准备、新知和练习阶段分别进行激活、开放和深度加工,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数学技能,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强调学生发展,培养深度学习能力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发展,注重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深度学习的能力。所谓深度学习能力,是强调学生能够批判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把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在众多思想中进行联系,并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

 并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深度学习教学设计,不仅要设计好大的问题,更要设计好小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深入地思考,并注意随时生成新的问题。就象马教授所说,学情分析发生在课前,也发生在课中,我们要随时关注学生给予的反馈,应激处理。

 学生在深度学习过程中,面对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独立思考、互动交流、深入探究,深刻理解所学内容的本质,体验学习内容中的思维方法,发展核心素养,形成相关内容反映的学科价值观。

 总之数学学习不是教会一个知识,会做一道题,而是培养学生一种数学思维方式,形成一种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是做多少题练就的,是靠引导者的智慧,设计一节节开放式的课堂,在四十分钟里努力对学生的思维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循着这样的数学思路去思考、实践、探索,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综上所述,体现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必然根植于深入、准确的学情分析,既包含对本体性知识的分析,也包含对学生已有思维路径的把握。“知道学生怎么想”的教学才能突破学生思维的“节点”,实现理解性掌握并将所学迁移运用到实践中。深度学习是教学改革的新方向,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行。

篇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评价心得体会

17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下面欢迎阅读网整理的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供大家阅读参考。

 2017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

 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

 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2017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2】

 3 月 5 日和 6日正值周末,我有幸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专家团队来给我们做的有关地理核心素养的报告和指导,听了专家的讲解和介绍,我对地理的教学和地理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现将培训的感悟和体会简单总结如下: 一、收获: 1.在国家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学科专业素养能力势在必行,地理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不要把地理当成语文,概念理解了,课本看熟了,会做题了就是学会了地理,很多时候地理考试能考满分的同学还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分清东西南北,这样的地理教学和学习真的很令人悲哀。

 2.教育是教和育的结合,作为老师要会教,要知道如何才能教出把课本上的地理知识真实的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学生;也要回育,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己能够主动的把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中。

 3.积极参加中国地理学会组织的各种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而举办的各种活动,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李教授说:地理奥赛就是一种很好的活动,他为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问题与困惑: 1.地理核心素养这么高大上的主题,听起来很唬人,对提升学生能力很有帮助,但是具体我们老师应该怎样做?具体做些什么项目才能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2.对于中国的教育考究方式--高考,这个项目虽然目的是好的,但是家长更希望学生能考一个高一点的分数,能考个好一点的大学。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应该如何调节?让学生在提升核心素养的同时也能取得好成绩? 3.关于地理核心素养,学校应该做哪些工作去支持地理核心素养的构建? 三、建议: 1.专家团队对我们教师的指导应该进行阶段化跟踪。

 2.我们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我们更希望专家团队能我们细致的指导,比如以一节课为例进行怎样的打磨会最大程

 度上提高学生的核心专业素养。

 我们真切的希望通过专家进校园,伴随这个项目的实施,我们的翻转课堂再上一个台阶,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3.学校应该构建地理主题教室,很多专家来之后都问咱们昌乐一中有没有地理主题教室,为了地理核心素养,应该在高大上的昌乐一中建一间地理主题教室! 2017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

 一、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数;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若思维方式是负数,越热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结果将越可怕。换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质”的首席,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 20%的智商和 80%的情商、逆商。心里学常识告诉我们,智商在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

 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情商、逆商则在于后天的历练和培养。

 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习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

 什么是学习素养的核心呢?我们认为是“探究”。学习应该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判断“学会”还是“教会”的试金石,是学生会不会探究学习。

 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人生好的路径依赖;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二、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素养” 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科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色调。尊崇“素养为重”的育人价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条:学科教学必须“素养取向”。

 1.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

 然充满美好。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习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3.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

 三、“素养统整”下的课程与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课堂教学要四“本”:学生为本、能力为本、道德为本、评价为本。

 “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

 心素养。每个学科都有作业,对于“核心素养”来讲,作业里的责任、抗挫、时间观、效率观,比作业本身更重要,而这些“素养”,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课堂、集会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因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重要,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非专业素养--即人性与道德、热情与坚持--更重要。

篇四: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评价心得体会

高中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培训心得体会 本次培训使我受益良多,首先是对于深度学习的内涵、本质、范畴的理解与掌握。深度学习是学生围绕挑战性的学习主题,主动理解、建构、迁移、应用知识的高阶思维学习过程。通过问题任务驱动,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复杂情境中的新问题,深入掌握学科知识,把握学科本质,做到知识融会贯通。学生在理解、运用、创生知识的过程中,感知觉、思维、情感、价值观交互融合,思维深化,能力得到提升。深度学习要求体育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深度解读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学习过程师生深度互动和持续性学习评价等教学能力水平。对深度学习这一内涵的理解,丰富和扩宽了我对知识架构的理解,提升了对教育教学-教师这一角色深重的责任感、使命感与价值感。

 作为新一代的体育教师,我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甚至是及早洞察社会、科技、时代发展对现代人的需要,及早更新教育理念,摆脱传统知识观的束缚,深度学习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指向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培养,体育深度学习需要教师深度教学从单一传授运动知识、技能的教学中转向学生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多元发展。深度学习需要体育教师具备先进的育人理念、精专的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整合的能力,需要具备深入学科本质、优化教学过程设计、巧妙师生深度互动、挖掘学科育人隐性价值的能力,需要具备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

 激活学生学习思维的能力。转变教师的育人理念,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是深度体育学习落地的关键,当代教师应审时度势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深入思考,深入钻研学科知识的本质的内在联系,踏实进取,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并笃行于日常教育教学教研之中。让新的育人理念从设计、实施、再到评价逐步推进学生深度学习模型的开展。在此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优化设计,提高问题解决和师生深度互动的能力,以学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参与、思维和交往状态,关注参与者的体验与情感表达,真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从注重教到注重学的转变,才能使体育深度学习真正发生,才能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课堂成为学生的激扬青春的平台,给青春的梦想添一双翅膀。

篇五: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评价心得体会

家顶层教育设计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再到核心素养教育的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参照每位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满足他们独特的人格成长需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是课堂教学改革应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

 就物理学科而言,2003 年初针对高中物理教学过于以知识为中心,教育部出台了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标志着物理教学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应该同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这是对以前的高中物理教学过于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加以纠正,自 2004 年 9 月开始在我国部分省份试点高中新课程改革。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冯·劳厄曾经说过,教育所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不可否认,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在校所学的大量学科知识都将逐渐淡化甚至遗忘,真正伴随学生一生发展并持续发挥作用的不是具体的物理学科知识,而是知识升华后留存在学生思想意识层面的东西。

  二、什么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成尚荣教授在《基础性:学生核心素养之“核心”》疑问中,把“核心”解释为基础。他说“核心素养”之“核心”应当是基础,是骑着奠基作用的品格和能力、是“核心”的基础性决定着核心素养的内涵、重点和发生作用的方式。因为,完全可以说,核心素养就是基础性素养。他在文中还强调了核心素养的基础性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核心素养是发展的概念,既可以表述为“学

 生发展核心素养”,还可以表述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总之,“发展”二字不能省略,“发展”影视核心素养的生命力之所在。

  褚宏启教授则更加具体地谈到了“21 世纪核心素养”,他认为 21 实际素养分为三大类:1.学习与创新素养,包括: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2.数字化素养,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ICT 素养);3.职业和生活技能,包括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领导力等。

 三、什么是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是:

  (1)物理观念: 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物理观念”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及其应用等要素。

  (2)科学思维: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

 “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

  (3)实验探究: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实验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

 (4)科学态度与责任: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STSE)的关系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感。“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科学伦理、STSE 等要素。

  四、怎样培养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相对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而言,是站在一个更高的物理文化层面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的要求,超越对具体知识的学习,但又是以具体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形成物理基本观念,即从 “知识为本”转向 “观念建构”。这种 “观念建构”所产生的效果,应该是当学生将具体的物理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在学生的头脑中所剩下的东西。应该是:形成从物理的视角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观点,即植根于学生头脑中的物理基本观念、科学思维、探究的意识与合作的精神、科学态度以及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学生从课堂中学到的科学思维方法,研究问题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将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

 物理学科中无论是“概念的理解”“规律的掌握”还是“实验的成功”“练习的完成”,更有“内容的拓展”“方法的掌握”“体系的形成”“对物理学家精神的感悟”等,都蕴含丰富的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因素。那么作为物理教师就应思考并开始行动起来:自身应提升哪些基本的专业核心素养以便正确理解课改理论,服务于课堂教学?如何挖掘现行教材中相关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结合点,认真研读教材制订恰当的课堂培养目标?如何研究学生面对课堂教学方式转型的适应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调整?如何充分利用物理学史及科学家研究历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更好地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互相交流

 学习?全方位关注学生,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践行“生本课堂”,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篇六: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评价心得体会

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

 静下心来,细细品读 X 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认识。本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非常有使用价值的书籍。

 一、概念内涵 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作者用了 9 页内容详细阐述了素养与素质、教养、修养、涵养之间的关系,这几者之间有共通之处,涵养与修养可以说是素养的一个体现,素养是积淀下来的东西,素养跟人的关系最密切,和人的生命融为一体,素养可以说是一种习惯、一种气质、一种性格…… 核心素养最重要的就是“核心”二字,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里很明确地指出了,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表现方面: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

 二、核心素养的培养 x 教授在《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一文中讲道:每个学科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也都有自己内

 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与学科知识相伴随的内在特征,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所以,学科教学“最大的道德教育资源就是学科知识本身。”对此,我有深切体会,不管是哪一学科的教师,吃透教材,因材施教,都可以时时践行“立德树人”。每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发掘,把德育渗透融合在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把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课外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真正的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兴趣与选择;意味着他过去的一切都收到审视和重新估价。

 德才兼备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德即指品格,才即指能力,我把品格理解为习惯,例如: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与发言,放学排队不喧哗,能和同学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等等,都是一种品格。能力就是学习之后剩下的东西,“高分低能”的现象,就是只关注了知识,而忽视了能力,用知识教知识,才培养出了“书呆子”,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把课内与课外、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学生能灵活、创造性的运用知识,发展能力,只要有了能力,就随时能生长出知识。文中讲到了三种不管哪门学科都必须拥有的关键能力:

 1、阅读能力。

 在课堂中,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阅读能看懂的内容,老师就坚决不要讲了,自己需要讲的就是学生看不懂的内容,养成学生自学能力,阅读能力。

 2、思考能力。备课的时候,自己多预设问题,问题是思考最好的营养剂,一位教授讲过:“能够带上满口袋问题走进课堂的课,算好课;能够在课堂上唤起学生提问、发问的课,算更好的课;能够唤起学生提问,居然被学生的问题问倒了的课,算是最好的课。”有教授的话在这儿,以后再被学生问倒,就不尴尬了,哈哈哈…… 3、表达能力。如何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看学生有没有真正理解,真正想透彻,我的课堂一定要鼓励学生多用自己的话阐述自己的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其实,教是最好的学,让学生也来当老师,要想让其他同学明白这个问题,自己就得格外明白了。

 三、小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包含哪些方面。

 1、语言能力: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2、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

 3、思维品质 :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

 4、学习能力:指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调试学习策略,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的关系为:语言能力是学科基础、文化品格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

 我认为,培养孩子的学科核心素养,重点要在教学中培养孩子以下四个方面的意志品质: 1、主动与进取:对英语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和持续的兴趣,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成就动机,能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语言运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2、监控与调整:能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情绪进行自我监控和有效管理,面对学习困难能够自我激励、自我调适,适时反思和评价学习效果,并对学习目标和方法等做出必要调整,主动适应,坚持不懈。

 3、选择与获取:能发挥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优势,利用课内外多种学习渠道特别是网络资源,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并结合学习目标对信息资源进行选取和整合,广泛涉猎,有的放矢,既勤于学习,又善于学习,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4、合作与探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敏锐观察语言现象和语用规律,能从多角度、新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语言现象,尝试用新思路、新方法去解读和评判多元文化现象,勤于思考,探异求新。

 在英语核心素养中发展学习能力,主要是指主动学习、积极调试、自我提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能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开展自主学

 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效监控和管理学习过程,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吾日三省吾身,明确学科的育人目标,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运用多元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既要保障孩子传统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同时更需要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核心素养的获得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并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点滴感受 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 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的瑰宝,而其它含混晦涩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 教育是及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聚焦课堂变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篇七: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评价心得体会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优秀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结合我的教与教学经验,我主要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体会。

  一、责任担当

  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树立法治观念。现实中一些学生由于不懂法,不能明辨是非,做事没有原则,不会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结果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很有必要对学生加强法律方面的学习,多宣传守法的重要性,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维护法律的权威,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人文底蕴

  在国际化的世界,学生需要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同时真正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而不是盲目模仿或任意跟随一种文化,才是真正的国际化与世界观。因此,课堂上教师们强调在传授学生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同时,要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通过思品课堂上学生理解和热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尊重和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既要反对故步自封、自高自大,又要反对崇洋媚外。要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创新民族文化。学生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和

 信息化的浪潮,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创新型的人才,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三、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我们广大教师的艰巨任务。随着学生获取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用多元智能的理论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帮助学生获取鉴别利用各种信息,解决各种问题,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要想叫学生乐学善学,老师首先要做一个好学的人,自己养成好学的习惯。以身作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学兴趣,产生了好学的激情,催发了学生好学的嫩芽,使学生逐渐从模仿老师到自觉需要好学的精神状态。要想叫学生勤于反思。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问难。当然,教师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

  四、健康生活

  健康的生命是我们享受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和前提,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成才、发展关系重大。我们要教育学生永不放弃生的希望,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都不应放弃生的希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善于调控情绪,自尊自爱,将心比心的良好心理品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二

  学习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后深有感触,下面浅谈几点心得体会:

  1 、“ 素质” 与“ 素养” 的区别:林崇德在“序”有一段文字作了阐述,要点是:“素质”的主体是“教育”,主要是指“身心特征和基本品质结构”;而“素养”的主体则是“人”或“学生”,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由此,是否可以这样考虑: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这里蕴含的深层意思,可以用“哥白尼式的革命”来描绘。受教育后的“人”的表现,成为关键所在。应该关注的是:“受教育后学生能表现什么”,而不再是“我能给他们什么”,这里面的细微但深刻的差别,需要引起关注。

  2 、“ 核心素养” 的演变:作者介绍了比较典型的“德性论”(代表传统的理论)、“能力论”(以四个学会为核心的工业时代的认识)、“素养论”(90 年代后,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代表后工业时代的认识),结论是:核心素养“受到当代世界的普遍重视”、“对它的界定总体上一致但也略有差异,体现了民族特色”、“这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其形成是个人与社会协同作用下的渐进过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素养”、“核心素养的架构应兼顾个体与符号(工具)使用、自我发展,基于社会之间的关系”。

 3、 、“ 核心素养” 的概念:作者给出的“核心素养概念的定义”是:“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在这个基础上,作者从“目标”(培养什么人)、“性质”(共同的最基本素养)、“内容”(知识技能态度等等的综合表现)、“功能”(超越升学与就业)、“培养”(先天遗传基础上的后天环境影响)、“评估”(定性与定量、显性与隐性的结合)、“架构”(涵盖文化学习、自我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领域)、“发展”(终生发展与阶段目标的结合)、“作用发挥”(整合各个方面)等九个方面对“核心素养”的定义作了解释。作者又从宏观(国家教育目标和方针政策)、微观(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考试等)。从作者引述的国际组织的有关文件看,一般把这个“核心素养”分为“能互动的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方面。

 4 、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核心素养:作者将“传统文化”的核心素养用“修身成德”概括,包括“仁民爱物”“孝亲爱国”“重义轻利”“诚信自律”“礼敬谦和”五个方面概括。为了比较,作者用从“伦理道德”“求学治学方法”“生活礼仪与日常行为习惯”“人文历史知识”“文字表达能

 力”“自然科学技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按朝代的重视程度作了分析。整体来讲,按照第一章“演变”的讨论,不管怎么美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核心素养演化”的视角,属于“美德论”,至多是“美德论”的最高表现,仅此而已。

 5 、从现实需求中归纳核心素养:这一部分最有参考意义的是它的研究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整合型——这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所获得的“现实需求”对“核心素养”的影响。尽管新意不多,但是所使用的方法很有参考意义。

  6 、从现行课程标准中反思核心素养:这一章篇幅达 55 页,在本书中仅次于“国际视野下的核心素养”。

  不过,在我看来,这一章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它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有什么新的补充。而是一份对“课程标准”的利弊得失,以及由此对我们现在的课程和教学存在问题的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路,是很有参考意义的。很少见到这样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文本。

 对核心素养推进的实践探索:算是收关之章,谈了几个问题:从质量评估入手推进核心素养(这并无特别);从核心素养着手进行教学改革(前一章已经详谈,这里提到的“直接指导型”“互补融通型”值得一提);从核心素养出发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部分提到了“教师的核心素养”,有点新意)。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三

 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 9 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社会责任。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1.诚信友善。重点是自尊自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等。

  2.合作担当。重点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等。

  3.法治信仰。重点是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依法律己、依法行事、依法维权;崇尚自由平等,坚持公平正义等。

  4.生态意识。重点是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

  二、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

 5.国家意识。重点是了解国情历史,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热爱祖国,认同国民身份,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觉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等。

  6.政治认同。重点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等。

  7.文化自信。重点是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承认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欣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

  三、国际理解。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际动态、多元文化、人类共同命运等方面的认知和关切。

  8.全球视野。重点是具有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9.尊重差异。重点是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多元文化交流等。

  四、人文底蕴。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10.人文积淀。重点是积累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11.人文情怀。重点是以人为本,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五、科学精神。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12. 崇尚真知。重点是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成果;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等。

  13.理性思维。重点是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理性务实,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等。

  14.勇于探究。重点是有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能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等。

  六、审美情趣。主要是个体在艺术领域学习、体验、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15.感悟鉴赏。重点是学习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懂得珍惜美好事物等。

  16.创意表达。重点是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具有生成和创造美的能力;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提升生活品质等。

  七、学会学习。主要表现为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进程等方面的选择、评估与调控。

  17.乐学善学。重点是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主学习,注重合作;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等。

  18.勤于反思。重点是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清楚的了解;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19.数字学习。重点是具有信息意识;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趋势等。

  八、身心健康。主要是个体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20.珍爱生命。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1.健全人格。重点是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积极交往,有效互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22.适性发展。重点是能正确判断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有计划、高效地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九、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勤于实践、敢于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

  23.热爱劳动。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等。

  24.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敢于质疑;善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并进行理性分析,做出独立判断等。

  25.问题解决。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解决方案;具有创客意识,能将创新理念生活化、实践化等。

 讨论中国的核心素养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所需要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

篇八: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评价心得体会

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深度学习,让教学触及学生心灵

 东城区实验学校 郑勤英 如何理解深度学习,让教学触及学生的心灵呢?看过《深度学习 走向核心素养--深度学习,让教学触及学生心灵》,我有一些小小的心得体会,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备课找“本质 ”

 备课时我们应该认真思考:是什么?为什么?从而挖掘教材的根本性问题,这两个问题是追问数学本质的核心问题,它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和本位思考。

 如:《平移》一课,是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平移”的概念。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图形运动变化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平移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教师备课时必须深入思考的根本性问题。平移不仅仅是一个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直直的运动。它的本质是在平面内,将一个物体或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运动称为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它的运动轨迹可以是上下、左右也可以是倾斜的。通过以上分析,为了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备课时应该认真把握“平移”的数学本质,在教学中,当学生感知平移上下、左右运动的现象,还要补充一个斜向运动,完善学生的认知。在学生理解平移现象是沿着直线运动后,着重引导

 学生关注平移的其他要素,形状、大小、方向和位置的变化,观察、比较、归纳出平移时物体的形状、大小、方向都没有改变,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抓住概念教学的外延和内涵,促进学生更为积极地去进行思考,并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入、更合理。

 二、精设计,主动设疑 在深度学习视角下,教师应当变自己问为学生问,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主动设疑,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讲解《圆的认识》这个课题的时候,我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个圆,然后问学生由这个图形想到了什么?在这个问题的带动下,学生踊跃发言,有的学生说:“老师,我想到了太阳。”有的学生说:“老师,我想到了圆桌子。还有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我想到了摩天轮。但是,老师,为什么要将摩天轮做成这个形状,我一直不明白。”接着又有其他的学生相继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为什么自行车、汽车的轮胎都要做成圆形的形状?”“老师,为什么人多的时候吃饭要用圆桌子?”这些由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将学生们对“圆”这个几何图形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也为接下来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三、课堂教学要触及学生心灵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由教师中心改为儿童中心,这是一场革命,这是一种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转,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而组织起来。”在教学中要触及学生心灵,必须做到以儿童为中心,以学心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深度指导和渗透。

 还记得吴老师关于《小数除法》一课的上课情景。吴老师将分“钱”迁移到了分“米”、分“数”,小数除法的意义由具象到抽象,全部是由学生自已一点一点的升华,最后学生还提出:是不是任何数都可以一直分下去?这样的深入思考,多么的可贵呀!在这堂课上,吴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到数学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分钱到”“分米”等行为,最终了解了小数除法的本质其实就是分计数单位,大得计数单位不够分,就化成小的计数单位继续分,强调没分完就继续分,成功地将一节枯燥的计算课变成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分分分”的课堂。

 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教师必须要走出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桎梏,积极创新,基于生本理念打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习得数学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以此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并不是一味地求难,求深,而

 在于适时点拨、引领有方。

篇九: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评价心得体会

教育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1年第15期(总第736期)·164·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幼儿对于一切新鲜事物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他们喜欢寻根问底。然而中班幼儿年龄偏小、能力有限,不能理解一些深奥的科学知识。如何才能用幼儿能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了解相关专业的科学知识呢?如何才能帮助幼儿“跳一跳摘颗桃呢” ? 一日在种植区我发现两个男孩因为土豆的根和茎愁容满面。轩轩:“豪豪,哪个是土豆的根哪个是土豆的茎?”轩轩手里端着他的那盆土豆满是疑惑。豪豪:“恩……这个我也不是很清楚?什么是根?什么是茎呀?”他们还跑去问了许多其他的小伙伴,但是没有人能解答他们的疑惑。通过观察我发现大部分孩子对于根和茎这两个陌生的概念缺乏认识,为了让他们对这些深奥又陌生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我试着结合《金色的秋天》主题,设计了《小土豆》集体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根据中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主体的特点,利用直观、生动的教具,采用图文、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幼儿清晰、形象的获得土豆生长的科学知识。活动后,幼儿的科学知识、探究兴趣和能力都突飞猛进,能够明确地分辨土豆的根和茎并且学会了用标记给自己的探究结果做简单的记录。作为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特点、年龄、能力不同,结合幼儿的具体生活经验,选择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活动内容,把握教育时机,做到心中有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扩展幼儿的认知范围,帮助幼儿获取相对陌生、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最终帮助他们在科学探究能力上获得质的飞跃。三、教会探究方法,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离不开必要的科学探究方法的辅助。只有学会使用适宜的科学探究方法并且将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科学观察才是有意义、有效率的,才能转化为幼儿的科学认知最终提升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照顾,土豆已经从发芽到逐步成长,根茎越来越长,但是每盆土豆的成长状况各有差异,这就引发了幼儿的进一步讨论和探究。泽泽:“馨馨,你看我的土豆已经长得这么高了,它肯定是所有土豆里长得最高的。”馨馨:“我的土豆也长得很高,而且它还有这么大的叶子。我的土豆比较高!”泽泽:“我们把两盆土豆放在一起,看看谁的高!”馨馨不同意心泽的说法,两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土豆才是最高的。那就来一场土豆身高大比拼吧!两个人搬起土豆靠在一起比起了高低。一眼看去泽泽的土豆比馨馨的高出了一截,心泽正准备开心地庆祝胜利。馨馨:“可是你的盆比我的高,那你的土豆肯定也比我高。”这样测出来不准,我们还是换种方法吧。馨馨指出了她的疑问并且要求重新测量土豆的高低。可是两个孩子却遇到了困难,这土豆的身高该怎么测量呢?两人来到我身边向我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决定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孩子习得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我们平时量身高会用什么量呢?”我抛出问题给两个孩子。“我们会用量身高的秤,那个上面有尺。”泽泽立马就联想起自己量身高的情形。“可是我们没有尺,而且我们也不会看!”馨馨立马否定了泽泽。“那有没有什么可以代替尺子?帮助我们比出两个物体的长短呢?”泽泽也很苦恼。“那医生叔叔会怎么给你们量小脑袋呢?”我进一步引导两个孩子。“我知道了!是拿一个软的东西就和绳子一样。”馨馨一脸豁然开朗的表情。“太好了!我想到方法了!我们可以用绳子帮他们量身高,这样就能知道我们的土豆谁长得高!”说干就干,两人立马去美工区找来了一卷毛线,开始测量两盆土豆的长度。“你看!我的土豆比你高!我的绳子比你长!”馨馨很开心地像泽泽炫耀结果,随后拿起自己的观察小本将刚才的结果用图画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两个孩子将学会的探究方法运用到了各个区域需要比较长短的活动中,馨馨回家还向父母询问了尺子的正确使用方法。科学探究方法的习得是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前提。幼儿只有学会应用科学探究方法才能将自己的发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等信息用图表、绘画或跟踪符号记录下来,最终内化为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不能一味地帮助幼儿解决问题,而是要做幼儿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引导幼儿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学会解决问题,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种养植区是一块宝地,幼儿在这片土地上播种、耕耘、收获。我们身处农村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充分地利用资源优势发挥种养植区的独特价值。教师在利用种养植区这一特殊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进一步了解了本地常见种植物——土豆的生长变化规律,还学会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最终成功培养了幼儿亲近自然、关心爱护动植物的良好心态。正如《指南》精神所指,教师要成为幼儿的伙伴,做他们健康成长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给幼儿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和天地!摘  要:在滨州市第三期“三名”培养工程举办的读书活动中,我读了多本看似与学前教育没有关联的书籍,这些书籍被我列为“领域之外”。然而正是这种跳出“领域”看“领域”的阅读,使我收获了以往所读幼儿教育专业书籍中未曾涉及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开阔了我的专业教育视野,大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慨。其中余文森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对我影响深远,在读书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核心素养与幼儿教育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这一问题。通过读书与思考,我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关键词:核心素养;幼儿教育;关系解读从书名来看,感觉与学前教育关系不大。读完前言,一句:核心素养与幼儿教育的关系解读——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颜  芳(山东省邹平市明集镇中心幼儿园  山东邹平  256216)本书在内容的选择和阐述上,是立足于整个基础教育的,既立足于高中教育,又兼顾义务教育阶段。更让我感觉核心素养更多的是基于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课堂教学。然而真正打开书本开始阅读时,却发现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与学前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并且随着阅读的深入,这种感觉越发强烈。核心素养不仅仅是中小学、高中教育教学研讨的主题词,也应该融入学前教育理念之中。正如前言中所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要有超前的意识。”幼儿教师也要具备超前的意识。这种超前并非知识学习的超前,而是立足于幼儿阶段特点的超前教育意识。幼儿教师只有意识到核心素养不仅仅是义务教育

 2021年第15期(总第736期)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幼儿教育·165·阶段以及高中阶段的关键词,它应该内化于学前教育的各个层面。同时也应该理清核心素养与幼儿教育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只有明白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核心素养的养成。一、从素养的定义谈两者之间的关系素养简单地说就是指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从其定义来看,素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换言之,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人的漫长的生命当中逐渐形成的。从这个角度讲,幼儿时期作为一个起点或者关键时期,在人的素养的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素养的这一特点,其形成就要从幼儿阶段开始,幼儿阶段的素养养成应该被重视起来。这些关于素养的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东西,义务教育的培养是关键,但素养的形成应该始于幼儿,幼儿有着极强的可塑性,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很容易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种子。诸如阅读、音乐、美术、舞蹈等,这些方面的素养讲究的是童子功,小时候人们所接触的一些东西,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其中也包括各种行为素养的形成。正如有学者说,人们在小时候读过的书,会进入血液和神经,会成为精神的一部分,错过了这一时段,就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了。素养涵盖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但是从教育角度来讲,我们必须凸显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就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养,这些素养形成的时间是关键的。可以说核心素养是其他素养的基础,是个人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生长性,它能够生长出其他素养。书中提及基础教育阶段是形成这些素养的关键时间,错过了这个时间,这些素养就很难形成了。正如幼儿时期,我们经常提到“敏感期”一词,所谓“敏感期”就是指特定的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时期的能力与行为发展,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阶段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比如,2~6 岁是孩子发展想象力、创造力的敏感期,倘若处于敏感期的能力得不到开发,势必会影响这种能力在今后各个阶段发展的速度与水平。因此,抓好幼儿阶段的各个敏感期,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二、从学科素养的内涵谈两者之间的关系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于能力的阐述,书中提到了人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三种能力其实在幼儿园阶段就已经开始形成。比如阅读能力的培养。人们常说“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此话并非没有道理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就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由此可见阅读对学生的发展是事关重要的。阅读作为核心素养内涵中及其重要的一种能力,其培养首先应该从兴趣开始,很多孩子上了小学不喜欢阅读,或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就会变得智力下降,不爱学习,头脑不灵活。其实这和不爱阅读有很大关系。然而阅读的兴趣如何培养起来,这又要从幼儿时期开始谈起了,倘若我们的孩子从小生长在一个书香环境中,那么他自然就会对书籍产生兴趣,如果孩子的生活从小就没有书籍陪伴,或者很少接触到书籍,那么他的成长就是不完整的。阅读兴趣的培养要尽早,亲子阅读的重要性,很多专家也都对此进行过论证。阅读兴趣的培养应该尽早,在孩子不识字时就应该开启了。在幼儿时期进行持之以恒的亲子阅读,对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兴趣培养起来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能力自然也就会提升。如果阅读兴趣建立不起来,相应的阅读能力就会低下,从影响将来的学习,最终导致核心素养的形成出现偏差。由此可见,对幼儿时期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提高人的阅读能力的前提,更是为将来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应的其他三种能力的培养也是一样的道理,无论是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还是表达能力,幼儿时期是很好的启蒙时期,错过了这些能力的关键期,在今后的发展中会付出双倍的努力来弥补这些能力的欠缺,甚至也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幼儿时期各种能力的启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必要前提。只有意识到幼儿教育在培育人的核心素养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才能在幼儿教育中逐步渗透。三、从素养的构成谈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素养的构成第二条“素养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来看,核心素养的形成就已经和幼儿教育挂钩。幼儿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个人的素养形成过程是各种良好习惯的形成过程。一个人的成长分为多个阶段,而幼儿阶段,正是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时期的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社会公民最基本的行为习惯,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教育形成的好习惯,以及真善美的行为习惯等都属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由此可以看出,幼儿阶段的行为习惯养成与核心素养的形成都有着莫大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阶段是各种行为习惯形成的起始阶段。这些好习惯的形成,幼儿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幼儿教育的“敏感期”直接影响着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这种影响力,甚至会延续到将来,对其以后的核心素养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的身边为什么会出现很多成年人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大声喧哗、插队以及各种有损形象的现象?究其根源,是错过了幼儿阶段人际关系、社会规范的敏感期。一旦错过这些教育的敏感期,其行为习惯就很难在今后的教育中得到改善。由此可见,无论哪种素养的形成,都是有关键时间点的。虽然从教学角度来讲,核心素养的形成主要集中于义务教育阶段以及高中阶段的课堂教学,但是从核心素养对人的终极影响来讲,幼儿阶段的培养是最具基础性的。谢维和教授曾经说过:“什么素养对儿童和青少年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具有一种预示力?这种预示力的基本含义是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应该具备,并且能够一直持续影响他们一生的某些素养,是若干由此能够预测儿童和青少年学生未来基本走向,并使他们终身受益的素养。”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反应的就是这样一种预示力。而这种预示力正是核心素养的基本元素。好习惯的形成要趁早,只有尽早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才能为今后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教育在学生素养的形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万万不可忽视。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素养的定义、素养的内涵、素养的构成还是从学科教学角度来讲,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幼儿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推荐访问: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评价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素养 导向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