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其他范文 > 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进展报告4篇

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进展报告4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24

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进展报告4篇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进展报告 关于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状况及对策的调查研究关于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状况及对策的调查研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 前言在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进展报告4篇,供大家参考。

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进展报告4篇

篇一: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进展报告

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状况及对策的调查研究 关于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状况及对策的调查研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

 前 言 在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深入发展背景下,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广泛运用,给青少年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途径, 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

 与此同时, 当前在我国因网络成瘾导致或者利用网络实施的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 甚至成为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 另外, 有些网络成瘾的矫治也侵犯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2009 年 9 月至 11 月, 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 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合作开展了“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状况及对策” 课题研究。

  在我国, 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 因此, 对中小学生的网络使用状况和网络成瘾状况的调查, 基本上反映了我国目前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的状况。

 本次问卷调查的总体情况:

 总样本量:

 共发放问卷 12080 份, 回收有效问卷 11864 份。

 问卷类别:

 有效学生问卷 5325 份(小学四至六年级占 34. 0%, 初中一至三年级占 33. 6%, 高中一至二年级占 32. 5%), 家长问卷 5325 份,教师问卷 1214 份。

 其中, 学生与家长为一一对应的配对样本。

 调查范围:

 东、 中、 西部地区 10 个省(直辖市):

 北京、 上海、 广东、山东、 河南、 湖南、 辽宁、 天津、 陕西、 四川。

 样本选取:

 每省(直辖市)

 选取 9 所学校, 市区、 城乡结合部、 郊县各 3 所, 小学、 初中、 高中各三所(每省含一所职高)。

 调查方式:

 匿名填写。

 此外, 课题组对 65 家网瘾矫治机构进行了调查摸底, 并深入到 27 家机构主要对网瘾未成年人及其父母、 矫治工作人员等进行立体式访谈, 小组访谈和深度个案访谈近千人; 还面对面访谈 20 位教育学、

 心理学、 传播学、 法学、 医学、 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

  主报告:

 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状况及对策研究报告

 一、 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概念和标准 1. 概念

 在我国, 网络成瘾概念和性质的界定存有争议, 对于应否使用“网络成瘾” 这一概念, 也有不同观点。

 目前, “网络成瘾” 被媒体广泛使用, 为社会公众熟知或者认同, 成为约定俗成的用语。

 本次调研发现,80. 5%的父母和 94. 8%的教师认同“网络成瘾” 概念。

 因此, 本报告仍然使用“网络成瘾” 这一说法。

  通过理论研究的梳理和实证调查, 课题组认为, 未成年人网络成瘾是指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造成身心健康问题和社会功能损害的网络使用状态。

 国内外关于网络成瘾是不是新型精神疾病的观点存在严重分歧。

 迄今为止, 网络成瘾还没有被权威机构正式界定为医学疾病。

 因此, 本报告从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状态及其产生的社会问题的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网络成瘾问题。

  2. 标准

 课题组参照目前广泛使用的美国教授金柏利· 杨的 8 题问卷, 并根据试测结果, 设计了以下 8 个问题:

  (1)

 不上网的时候, 我也经常想着上网的事。

  (2)

 总是觉得要花更多的时间上网才能满足。

  (3)

 自己也想要减少上网的时间和次数, 控制对网络的使用, 却很难做到。

  (4)

 如果减少了上网时间或停止上网, 会感到不知要做什么, 或者焦躁不安甚至很恼火。

  (5)

 当我心情不好或者感到紧张焦虑时, 首先想到放松自己的方式是上网。

  (6)

 我向家人隐瞒了自己的上网时间或者经常上网的情况。

  (7)

 上网对我的学习或者生活造成了明显的不好的影响。

  (8)

 经常出现本来只想上一会儿, 结果却在网上呆了很久的情况。

 上述 8 个问题中, 前5 个问题调查的是上网的主观感受和渴望的状态,是网瘾判断的充分条件, 后 3 个问题是上网造成的客观结果, 是网瘾判断的必要条件。

 当上述 8 题中, 有 5 个题回答“是” , 并且后 3 个问题中至少有一个回答“是” 时, 判断为网络成瘾。

 二、 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现状

 1. 在网络成瘾的规模和分布方面, 网瘾未成年人约占未成年人网民的 6. 8%, 城乡 结合部比例最高, 男性未成年人网瘾比例高于女性未成年人, 初中二年级增幅最大

 网瘾未成年人约占未成年人网民的 6. 8%。

 在本次调查的未成年人中,网民约占 73. 5%, 网瘾约占未成年人网民的 6. 8%, 其中程度较重的约占 1. 4%(平均每次上网 5 小时以上, 或者经常因深夜上网而睡眠不足)。

 在专家访谈和对网瘾矫治机构的实地调查中也发现, 重度成瘾者所占比例并不高。

 部分矫治机构的负责人和专家认为, 以网瘾名义在矫治机构接受矫治的未成年人中 70%不属于网瘾。

 这表明, 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比例可能被夸大了。

 对于未成年人网络成瘾问题, 需采取更为严谨的态度。

  城乡 结合部的未成年人网瘾比例最高。

 城乡 结合部学校的未成年人网络成瘾比例为 7. 8%, 高于郊县(6. 9%)、 市区(5. 8%)。

 实地调查发现, 城区网吧管理比较规范; 在城乡结合部和郊县, 网吧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等违法经营情况严重。

 “黑网吧” 屡禁不止, 在城区, 其经营地点向居民楼、 偏僻小巷等地方转移; 在乡 镇和农村, 大多采取家庭式、 作坊式经营模式, 收费低廉且提供简单食宿, 给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造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男性未成年人网瘾比例高于女性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网民中, 男性未成年人(9. 0%)

 网络成瘾比例较女性未成年人网络成瘾比例(4. 8%)约高 4. 2 个百分点。

 在实地调查中发现, 到网瘾矫治机构矫治的绝大多数是男性未成年人。

  网瘾比例在初中二年级增幅最大。在未成年学生网民中, 高一 (9. 1%)、高二(7. 8%)

 和初二(8. 7%)

 学生网民的网瘾比例都超过了总体平均水平, 其中, 初二网瘾学生比例大幅上升, 由初一的 4. 4%上升到 8. 7%。

 实地调查发现, 到网瘾矫治机构接受矫治的学生中, 初二到高二的学生最多。

 ? 2. 在上网地点、 方式和内容方面, 网瘾未成年人更常在网吧上网和用手机上网, 更多使用网络的娱乐功能, 43. 5%每天玩网络游戏超过2 小时, 8. 2%主动查找过网络色情内容

 更常在网吧上网。

 网瘾未成年人在网吧上网(41. 9%)、 在朋友同学家上网(19. 4%)

 的比例分别比非网瘾者高 24. 4、 4. 6 个百分点, 在家中(64. 7%)、 学校(13. 2%)

 上网的比例要低于非网瘾未成年人。

 这表明, 网瘾未成年人更常在缺乏成人有效监管的地方上网。

 实地调查中, 很多网瘾未成年人表示更愿意去网吧上网, 因为家里没气氛, 而网吧很自由, 有很多朋友在一起。

  更常使用手机上网。

 调查数据显示, 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15. 2%, 仅次于在家中上网的比例(41. 0%); 其中, 在未成年学生网民中, 职业高中的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最高, 为 52. 9%, 高于普通高中(36. 7%)、 初中(22. 3%)

 和小学中高年级(9. 9%); 在农村地区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 (32. 4%), 高于城乡结合部 (29. 1%)和城市的城区(24. 3%)。

 网瘾未成年人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 39. 1%,比非网瘾未成年人高 13. 0 个百分点。

 这表明网瘾未成年人更常使用手机上网。

 更多使用网络的娱乐功能, 尤其是网络游戏。

 网瘾未成年人上网最常做的事是聊天(82. 2%)

 和玩游戏(77. 5%), 较非网瘾未成年人均高出 20 多个百分点。

 网瘾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每周四次以上的比例为35. 8%, 比非网瘾未成年人的比例高 24 个百分点; 网瘾未成年人平均每天玩网络游戏 2 个小时以上的比例为 43. 5%, 比非网瘾未成年人的比例高 30 个百分点; 网瘾未成年人较少玩网络游戏的比例仅为16. 6%。

 访谈中发现, 未成年人网络成瘾多数是网络游戏成瘾。

 更多接触网络色情内容。

 近四成(38. 5%)

 未成年人网民看过网络色情内容; 其中 58. 8%的网瘾未成年人无意间看过网络色情内容, 较非网瘾未成年人高 23. 6 个百分点, 8. 2%主动查找过网络色情内容, 较非网瘾未成年人高 6. 8 个百分点。

 访谈中, 一位父亲忧心忡忡地说:“晚上去网吧找孩子, 当推开一个个网吧里的小包间时, 看到的情形

 触目惊心, 孩子们简直是照着网上的视频在表演” 。

  3. 在学习和生活方面, 网瘾未成年人更不喜欢学习, 成绩较差, 对现实更不满, 对未来更悲观

 更不喜欢学习, 成绩较差。

 网瘾未成年人不喜欢学习(17. 9%)、 感觉学习负担重(42. 8%)

 的比例均较非网瘾未成年人高十几个百分点。学习成绩下等和中下等的未成年人网民中, 网瘾比例分别是 18. 8%和14. 6%, 远高于总体水平(6. 8%)。

  对学习、 生活的满意度更低。

 网瘾未成年人对学习状况、 身体状况、生活能力感到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 62. 6%、 30. 4%和 28. 6%, 对家庭环境、 学校环境、 社区环境感到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 18. 8%、 30. 2%、28. 2%, 均较非网瘾未成年人高十几个百分点。

  对未来更悲观。

 网瘾未成年人对未来很乐观(23. 0%)

 和比较乐观(51. 8%)

 的比例均低于非网瘾未成年人(34. 9%、 55. 5%), 对未来不太乐观(21. 0%)

 和很不乐观(4. 3%)

 的比例则明显高于非网瘾未成年人(8. 7%、 0. 9%)。

  4. 在人际关系和亲子关系方面, 网瘾未成年人人际关系相对较差,与父亲关系不良的情况突出, 与父母的交流、 共同活动相对较少

 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相对较差、 人际交往能力较弱。

 网瘾未成年人与父亲(11. 7%)、 母亲(7. 1%)、 老师(5. 5%)

 和同学(4. 0%) 关系不好的比例, 以及感觉父亲(31. 4%)、 母亲(20. 0%)、 老师(27. 0%)和同学(18. 3%) 不了解自己的比例均高于非网瘾未成年人; 愿意与父亲(14. 5%)、 母亲(27. 0%)

 说知心话的比例较非网瘾未成年人分别低 13. 0 和 22. 8 个百分点; 把知心话藏在心里跟谁都不说的比例(19. 1%)

 比非网瘾未成年人约高 10 个百分点; 经常(11. 2%)

 或有时(63. 2%)

 感到孤独的比例也高于非网瘾未成年人(6. 2%、 51. 6%);感觉与首次见面者轻松交谈很不容易(8. 9%)

 或不容易(19. 4%)

 的比例高于非网瘾未成年人(4. 5%、 15. 0%)。

 亲子关系不良, 与父母交流及共同活动少。

 网瘾未成年人父母表示与孩子关系不融洽的比例为 8. 6%, 高于非网瘾未成年人(3. 3%); 平时与孩子不交流或者极少交流的比例为 6. 7%, 有少量交流但不深入的为 45. 9%, 而在非网瘾未成年人家庭中, 二者的比例分别为 0. 9%、

 31. 9%; 从不与孩子一起玩游戏(40. 9%)、 从不与孩子一起使用电脑或者上网(39. 1%)、 从不与孩子一起运动健身(27. 1%)、 从不与孩子一起谈论感兴趣的事情(18. 5%)

 的比例均较非网瘾未成年人父母高出 10 个百分点左右。

 与父亲关系较差, 父教不当或功能缺失现象突出。

 网瘾未成年人(11. 7%)

 与父亲关系不好的比例较非网瘾未成年人(2. 9%)

 高 8. 8个百分点, 只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人网瘾比例为 9. 8%, 超过总体水平。

 调研中, 许多网瘾未成年人的父母表示, 孩子基本都是母亲管; 出现偏差行为后, 父亲的管教方式往往比较粗暴, 致使孩子与父亲的冲突多。

 5. 在教育方面, 网瘾未成年人的父母更多采取粗暴、 溺爱或放任的教育方式, 父母和教师对孩子的上网行为疏于监督和指导

 家庭教育方式存在问题。

 采取粗暴、 溺爱和放任的教育方式的家庭,未成年人网瘾比例分别为 17. 9%、 11. 5%和 8. 4%, 均大幅超过总体平均水平, 采取民主的教育方式的家庭未成年人网瘾比例(4. 9%)

 低于总体水平; 70. 1%网瘾未成年人父母表示, 孩子对自己平时的教育不接受, 或者即使接受也没有行动, 而非网瘾未成年人的比例为 43. 5%;57. 4%的网瘾未成年人因上网问题而与父母等长辈发生过争执, 较非网瘾未成年人高出 40 个百分点。

 父母对子女的上网行为疏于监督和指导。

 父母不上网的未成年人网瘾比例 (8. 4%)高于父母上网的 (5. 7%); 家里不能上网的网瘾比例 (7. 7%)高于能够上网的(6. 3%); 家中电脑放在子女卧室的网瘾比例(8. 0%)高于电脑放在父母卧室(5. 9%)

 或客厅(7. 3%)

 的; 反对(9. 9%)

 和放任(11. 3%)

 子女上网的网瘾比例远远高于支持并正确引导孩子上网的家庭(1. 7%)。

 访谈中也发现, 有些父母对子女上网干什么一无所知, 甚至连子女夜里偷偷溜出去上网也毫无察觉。

 有一位中学生每天凌晨两三点起床上网, 几个月后才被家长发现。

 父母和教师缺乏正确使用网络的指导能力。

 网瘾未成年人认为自己使用互联网的水平比父亲高(63. 3%)、 比母亲高(69. 9%)、 比老师高(20. 2%)

 的比例均比非网瘾未成年人高出十几个百分点。

 73. 2%的网瘾未成年人父母没有参加过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的培训, 58. 4%未对孩

 子进行如何使用网络的教育, 比例均高于非网瘾未成年人父母。

 63. 9%的教师没有参加过如何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教育培训, 29. 6%表示虽然参加过几次, 但内容空洞。

 6. 在网络成瘾的性质、 原因和矫治方面, 多数父母和教师认为网瘾是心理问题或不良习惯, 主张采取家庭教育和心理治疗的方法戒除网瘾, 父母更倾向于将网络成瘾归结为外部因素 多数父母和教师认为网瘾是心理问题或不良习惯。

 未成年人的父母和教师对网络成瘾的性质有不同的理解, 33. 9%的父母认为网瘾是心理问题, 33. 1%认为是不良习惯, 26. 9%认为是教育问题, 仅 4. 8%认为是精神疾病; 43. 0%的教师认为是不良习惯, 33. 8%认为是心理问题,15. 4%认为是教育问题, 6. 4%认为是精神疾病。

 网瘾未成年人父母更倾向于将网络成瘾归结为外部因素。

 他们认为,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首要原因是网吧监管不严, 允许未成年人进入(52. 2%), 其次是未成年人的生活没有目标, 上网只是为了消耗时间(37. 6%), 第三是家庭教育存在问题(37. 3%); 非网瘾未成年人的父母则认为首要原因是家庭教育存在问题(51. 1%), 其次是网吧监管不严, 允许未成年...

篇二: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进展报告

未成年人网络打赏乱象心得体会

 作为网络服务提供方,配套的技术服务与制度支持应及时跟上,例如限制未成年人注册、加强用户身份验证等举措,既降低了自身风险,避免引发退费纠纷,又承担了社会责任,遏制未成年人网络消费乱象。

  “9 岁女童打赏主播花光家里 10 万彩礼”“护士的 10 岁儿子打赏主播 10 万元”“孙女玩手机游戏花光奶奶救命钱”……一些未成年人因游戏充值和为主播打赏花费家长“巨款”的新闻屡见不鲜。钱该不该退?退多少?近日,最高法给出明确意见,为治理未成年人打赏乱象加设法律屏障。

  最高法出台的《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明确,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在特定情况下,最高法明确给出了支持未成年人

 充值无效的意见,既为解决该类纠纷在法律层面提出实际指导意见,也为线上娱乐行业的发展及时摆正“航向”。

  治理未成年人网络打赏乱象,为何会出现在涉疫情民事案件的指导意见中?无疑,此《意见》的出台,与疫情防控大背景相呼应。截至 2020 年 3 月,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 5.6 亿,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 5.32 亿,而防疫期间,线上娱乐更是成为许多宅在家中未成年人的主要娱乐方式。网络游戏下载量等数据屡创新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法律纠纷。因此,伴随行业蓬勃发展以及防疫期间的特殊情况,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正当其时,有利于在源头上遏制这类现象和相关民事纠纷。

  应该说,纠纷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源于网络服务提供方的失察, 《意见》为平台“提了醒”。据《2019 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未成年网民已达 1.75 亿,而作为网络服务提供方,配套的技术服务与制度支持应及时跟上,例如限制未成年人注册、加强用户身份验证等举措,既降低了自身风险,避免引发退费纠纷,又承担了社会责任,遏制未成年人网络消费乱象。

 纠纷的产生也源于家长监管的缺位,《意见》的出台不代表家长可以做甩手掌柜。“熊孩子”打赏不菲,问题也出在家长身上。对于8 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判定其消费有效与否的前提条件是能够证明充值行为是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未成年人也有长大的一天,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是家长责任,若一味放任,家长最终还是要自己“买单”。

篇三: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进展报告

1 -

 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方案

 当前,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网络不良信息、网络不良社交等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为了营造良好安全的未成年人网络环境,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要求,市教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委网信办、市通信管理局、市公安、市市场监管委决定联合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通过联合开展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整治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良网络社交行为、低俗有害信息和沉迷网络游戏等问题,打击取缔一批违法违规的网站平台,查处曝光一批典型案例,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建立健全长效保护机制,形成家校社工作合力,坚持问题导向与结果导向,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按照分类管理原则分别施策,为未成年人成长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二、工作任务

 (一)集中整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问题。加强对网络游戏、网络出版物等网络文化市场的巡查检查力度,督导网文

  - 2 - 企业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户实名注册制度、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等要求,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和打赏服务,对未经审批违法违规运营的网络游戏予以查处,对未采取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措施的予以限期整改,查办相关典型案件并曝光。进一步推动网络直播和视频平台开发使用青少年网络防沉迷模式,完善实名实人验证、功能限制、时长限定、内容审核、算法推荐等运行机制。推行公益性未成年人上网监护软件,加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监管力度,对网吧监管系统软件进行升级,严厉打击“黑网吧”和接纳未成年人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托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天津市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展预防网络沉迷等专题教育活动。将网络素养纳入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引导中小学生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不沉溺于网络游戏。发掘现有教材和课堂教学的内容,将网络素养和网络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 XX 到课堂教学中,提高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进一步密切家校合作,引导家长加强对孩子网络行为监管,指导孩子开展线上学习,及时发现、制止和矫正孩子网络沉迷和不当消费行为。(牵头单位:市教委,配合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委网信办、市通信管理局、市公安)

 (二)整治不良网络社交行为。加大对“饭圈”“黑界”“祖安文化”等涉及未成年人不良网络社交行为和现象的治

  - 3 - 理力度,对涉及未成年人网络社交中出现的侮辱谩骂、人身攻击、恶意举报等网络欺凌和暴力行为,以及敲诈勒索、非法获取个人隐私等违法活动予以查处。通过举报中心官网、热线、邮箱、两微一端等渠道,积极受理网民关于涉未成年人有害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举报。加大互联网企业管理力度,落实各项网络安全保护措施。清理互联网违法有害信息,治理网络乱象,对违规行为依法查处。加大网络安全宣传,引导网民文明上网。(牵头单位:市公安,配合单位:市委网信办、市通信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委)

 (三)专项治理低俗有害信息。重点整治学习教育类网站平台和其他网站的网课学习版块推送网络游戏、低俗小说、娱乐直播等与学习无关的信息问题。坚决清理网站平台少儿、动画、动漫等频道涉低俗色情、校园霸凌、拜金主义、封建迷信等导向不良内容。严格处置直播、短视频网站平台存在的色情、暴力、恐怖等低俗不良信息。严厉打击即时通讯工具群圈、社交平台诱导未成年人自残自杀和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信息和行为。从严整治青少年常用工具类应用程序恶意弹窗,诱导点击跳转至淫秽色情、低俗庸俗等有害页面的行为,要求属地网站平台加大未成年相关有害信息的自查清理。加强重点领域广告和日常广告监测,强化对涉及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等内容违法广告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在针对未成年人的大众传播媒介上发

  - 4 - 布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广告等违法行为。(牵头单位:市委网信办,配合单位:市通信管理局、市公安、市市场监管委)

 (四)加强对企业监督监管。加强对互联网企业监督指导,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配足配强巡查力量,加大对涉未成年人信息内容审核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置有害信息,发现重大违法违规信息和行为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全面摸排我市网络直播平台,有序开展网络直播综合治理。依法处置传播低俗色情等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的网站平台。指导重点网站平台加强青少年专属内容池建设,加大适合未成年人的优质内容供给力度。加强信息通报,对查处的违法违规网站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布,引导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规范有序经营。(牵头单位:市委网信办,配合单位:市通信管理局、市公安)

 (五)加强教育宣传引导。部署全市各中小学校在秋季开学后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教育、班团队会等形式,集中开展学生网络素养和网络自我保护教育,培养中小学生上网技能、安全防护、信息甄别等网络素养能力,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在中小学中深入开展“争做中国好网民”活动,着力培养中小学生依法上网、文明上网的行为习惯,提升师生网络安全责任担当意识,积极弘扬网上正能量。组织中央网站驻津频道、属地新闻网站以及主要商业网站、政

  - 5 - 务移动端开展学生网络素养和网络自我保护教育,将我市开展整治工作的进展成效、典型案例等作为重点新闻进行网上推送,为专项整治行动营造良好网上舆论氛围。开展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理念的宣传活动,宣传推广《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指导家长履行监护人职责,引导未成年人限时、安全、理性上网,学习使用文明、健康的网络语言,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牵头单位:市教委,配合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委网信办、市通信管理局、市公安)

 三、治理工作步骤

 专项治理行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部署摸底。各相关部门进行全面部署,集中开展巡查摸底工作,摸清涉未成年人的重点网站平台和关键环节中存在的问题。2022 年 10 月底前完成。

 第二阶段,集中整治。针对摸排结果,各相关部门对网站、平台、应用程序等开展集中治理,清理一批违法违规的网络不良信息,关停取缔一批不符合要求的账号、网站,查处曝光一批违法违规的典型案例,打击一批涉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2022 年 11 月底前完成。

 第三阶段,自查总结。各相关部门针对摸排和整改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查总结,堵塞管理漏洞,总结有效措施,形成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空间的长效工作机制。2022 年 12 月

  - 6 - 底前完成,并将工作总结报送相关部门。

 四、工作要求

 (一)周密部署。各级相关部门要重视,充分认识专项治理行动对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结合各自职责制定工作举措,认真部署、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细化工作要求,压实部门责任,确保各项任务如期完成。

 (二)部门联动。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健全部门工作联动、形势研判和 XX 反应机制,重点加强市场准入、内容审查、技术监管、执法处罚等关键环节监管和整治,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形成部门工作合力。

 (三)宣传引导。各部门要及时总结本单位治理情况和有益工作经验,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治理氛围。及时向社会公布专项治理重要举措、工作进展,通报曝光违法违规典型案例,回应人民群众关切。

 (四)加强督导。各部门要对治理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督促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确保治理成效。要建立涉未成年人网络环境问题专门举报受理渠道,动员网民积极参与监督举报,提高有害信息尤其是典型案件的发现率和处置率。

篇四: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进展报告

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综合防治工程工作方案

 全国网吧和网络游戏管理工作协调小组

 随着我国互联网使用日益低龄化、便捷化,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直至成瘾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甚至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诱因之一。中央领导对此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政策法规,近年来,学校和家庭不断加大对未成年人上网监督和管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未从根本上缓解我国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日趋严峻的态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有关网瘾综合防治的批示精神,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坚持未成年人保护优先原则,努力减少网瘾对未成年人的危害,全国网吧和网络游戏管理工作协调小组决定从网络游戏成瘾入手,实施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综合防治工程。

 一、总体要求

 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综合防治工程的总体要求是:坚持未成年人保护优先原则,充分发挥各级网吧和网络游戏管理工作协调小组作用,以预防、干预、控制网瘾为主线,加强网瘾基础研究,抓紧明确网瘾干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法律地位,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全面落实网吧和网络游戏市场的日常监管措施,依法打击违法违规经营活动,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减少网瘾对未成年人的危害。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以分步实施为原则,科学设置近、中、远期目标。着力建立健全长效防治机制,防控治并举,预防为先,实施综合治理;着力推动向基层延伸,拓展网瘾防治覆盖范围;着力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教育等多种手段,强化家庭、学校的教育监护责任和企业的社会责任。

 近期目标:2012 年至 2013 年,建立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综合防治工作机制;推动出台本土化预测和诊断测评系统,明确网瘾干预机构的法律地位和监管职责;进一步完善、落实网吧和网络游戏市场管理制度规范,加强对网络游戏研发、运营单位的引导。

 中期目标:开展网瘾防治的基础性和应用型研究,争取用 2 至 3 年时间研制有效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网瘾的解决方案;开展重点调查,为准确研判未成年人网瘾情况提供数据支持;建立对网瘾干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监管制度,规范市场秩序。

 远期目标: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调动各方力量,形成政府部门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未成年人网瘾综合防治的联动格局,有效遏制我国未成年人网瘾趋势。

 二、工作重点

 研制本土化网瘾预测和诊断测评系统。针对目前我国尚无符合国情的网瘾诊断测评量表的现状,要调动研究机构、精神卫生机构各方的力量,研制本土化的网瘾诊断测评系统,防止由于文化和地域差异等原因在使用外来量表过程中而导致的误诊和误判。同时,开创性地开展网瘾预测工具的研制工作,在未成年人出现网瘾症状前进行有效的事前干预,减少网瘾危害,降低诊疗成本。

 完善网瘾综合防治制度规范。按照综合防治的要求,重点围绕网吧、网络游戏、网瘾干预机构的管理,进一步完善、细化相关制度规范,建立健全网瘾综合防治的法制体系。要保持对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的高压态势,督促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切实落实各项未成年人保护措施。

 构建网瘾综合防治联动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家长、学校、社区等社会各方力量,从预防、干预、控制三方面入手,构建企业与家长、家长与学校、未成年人与社区、学校与学术机构之间的联动机制,增加未成年人学习和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自主性,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学校、家庭和社区环境。

 改进网瘾综合防治舆论工作。基于科研成果加强科学全面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改变

 目前媒体多以网瘾的危害和个别严重案例为主的信息传播惯性,积极引导青少年关注和使用网络的正向功能。

 三、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网瘾综合防治工作机制。依托全国网吧和网络游戏管理工作协调小组,文化部牵头组织开展未成年人网瘾综合防治工作,加强协调配合,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形成长效机制。

 (二)开展网瘾综合防治的基础性和应用型研究。卫生、教育部门要依托精神卫生机构、高校等,开展网瘾防治的基础性和应用型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抽样调查,全面客观地研判我国未成年人网瘾情况,借鉴国外防治经验及做法,研制本土化网瘾预测和诊断测评系统,研究未成年人网瘾形成及发展机制,制定有效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网瘾的解决方案,提升我国未成年人网瘾综合防治的科研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强化网络游戏市场监管。文化行政部门、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按照“三定”规定及中央编办发[2009]35号文件要求,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切实履行好网络游戏管理职责,规范网络游戏市场秩序,进一步督促网络游戏经营单位落实“适龄提示”、“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及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为未成年人健康游戏提供良好氛围。公安机关要为“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的身份验证和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实名验证工作提供支持。通信管理部门要根据有关部门的认定和处罚意见,对未经许可擅自运营网络游戏和运营未经审批、审查或备案的网络游戏的网站,依照有关规定要求配合查处。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要对为违法网络游戏经营活动提供网络支付服务的非金融支付机构依法进行处理。

 (四)规范网吧经营活动。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要以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为重点,进一步规范网吧市场经营秩序,运用网吧市场监管平台实现网吧用户消费时长提示功能。工商行政部门、公安机关对黑网吧要做到露头就打,通信管理部门要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黑网吧名单,通知并监督互联网接入服务者立即终止或暂停接入服务。发挥学校、社区、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上网场所服务功能,为未成年人提供绿色文明上网环境。

 (五)积极预防网瘾发生。综治、教育、卫生、共青团等部门要互相配合,重视发挥学校与家庭的积极功能和社区环境的教育功能,丰富青少年的社区生活,引导未成年人科学使用网络,提高网瘾早期识别和干预能力。

 (六)提高网瘾干预及控制能力。有关部门要积极研究网瘾干预机构的性质,通过立法明确设置条件和管理规定。依法建立监管制度,公布批准的从事网瘾干预服务的机构名单,对违法设立的机构要及时整治,杜绝违法执业和超范围执业。网瘾干预机构的服务涉及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的,应当符合《精神卫生法》的要求。

 (七)加大舆论宣传和结对帮扶力度。互联网信息办、文明办要积极开展各类宣传活动,扩大网瘾综合防治各项措施的社会影响,营造有利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良好社会氛围。共青团组织要发挥少先队辅导员、青年志愿者以及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的帮扶作用,加强对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健康上网的指导,结对帮扶有网络沉迷倾向的未成年人。

 (八)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卫生、教育等部门要依托各自的对外交流平台,针对未成年人网瘾防治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相互借鉴,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四、工作要求

 各地区、各部门要提高对网瘾防治工作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按照方案要求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将未成年人网瘾防治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和保护未成年人成长的希望工程抓紧抓好。各级网吧和网络游戏管理工作协调小组要继续把整治网吧作为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网瘾综合防治工作组。

 (二)加强协调配合。网吧和网络游戏管理工作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相互协作、密切配

 合,加强纵向和横向的信息传递、情况沟通,做到信息共享、行动协调,努力形成整体防治的工作格局。

 (三)加强经费保障。网瘾综合防治工作是政府履行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方面,各部门要按职责做好经费保障工作。

推荐访问: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进展报告 未成年人 进展 环境整治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