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其他范文 > 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进展报告10篇

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进展报告10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12

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进展报告10篇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进展报告 整治未成年人网络打赏乱象心得体会 作为网络服务提供方,配套的技术服务与制度支持应及时跟上,例如限制未成年人注册、加强用户身份验证等举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进展报告10篇,供大家参考。

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进展报告10篇

篇一: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进展报告

未成年人网络打赏乱象心得体会

 作为网络服务提供方,配套的技术服务与制度支持应及时跟上,例如限制未成年人注册、加强用户身份验证等举措,既降低了自身风险,避免引发退费纠纷,又承担了社会责任,遏制未成年人网络消费乱象。

  “9 岁女童打赏主播花光家里 10 万彩礼”“护士的 10 岁儿子打赏主播 10 万元”“孙女玩手机游戏花光奶奶救命钱”……一些未成年人因游戏充值和为主播打赏花费家长“巨款”的新闻屡见不鲜。钱该不该退?退多少?近日,最高法给出明确意见,为治理未成年人打赏乱象加设法律屏障。

  最高法出台的《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明确,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在特定情况下,最高法明确给出了支持未成年人

 充值无效的意见,既为解决该类纠纷在法律层面提出实际指导意见,也为线上娱乐行业的发展及时摆正“航向”。

  治理未成年人网络打赏乱象,为何会出现在涉疫情民事案件的指导意见中?无疑,此《意见》的出台,与疫情防控大背景相呼应。截至 2020 年 3 月,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 5.6 亿,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 5.32 亿,而防疫期间,线上娱乐更是成为许多宅在家中未成年人的主要娱乐方式。网络游戏下载量等数据屡创新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法律纠纷。因此,伴随行业蓬勃发展以及防疫期间的特殊情况,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正当其时,有利于在源头上遏制这类现象和相关民事纠纷。

  应该说,纠纷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源于网络服务提供方的失察, 《意见》为平台“提了醒”。据《2019 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未成年网民已达 1.75 亿,而作为网络服务提供方,配套的技术服务与制度支持应及时跟上,例如限制未成年人注册、加强用户身份验证等举措,既降低了自身风险,避免引发退费纠纷,又承担了社会责任,遏制未成年人网络消费乱象。

 纠纷的产生也源于家长监管的缺位,《意见》的出台不代表家长可以做甩手掌柜。“熊孩子”打赏不菲,问题也出在家长身上。对于8 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判定其消费有效与否的前提条件是能够证明充值行为是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未成年人也有长大的一天,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是家长责任,若一味放任,家长最终还是要自己“买单”。

篇二: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进展报告

市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专题调研的报告

 根据市人大办《关于开展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情况专题调研方案》(X 人办发〔XX〕X 号)精神,近期, XX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由常委会副主任 XX 担任组长,对我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到 XX 市人民检察院、XX 市实验初中、XX 市第五小学进行实地调研和查阅资料,并召开座谈会,听取相关部门的汇报,全面掌握我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 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基本情况 (一)领导重视。XX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从组织、人力、财力等面保障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顺利开展。XX 年划拨市级预青经费 X 万元,X 个乡镇每个乡镇2 万元。

 (二)组织机构健全。XX 年 7 月成立了 XX 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X1 月,市未保委根据机构改革及人员调整实际,完成成员单位领导小组的调整 (三)工作制度完善。XX 年我市印发《XX 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 年)》,是 XX 市各市(市、区)第一个出台该《规划》的市份。同年 11 月份印发了《XX 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工作职责》的通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部门责任。

 (四)部门联动形成合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取得实效。XX 市市未保委各成员单位分工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联动的良好态势。

 1、共青妇出台工作机制,全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一是推出“五点半课堂”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在全市“广西青空间”、青少年之家、各村(社区)办公场所等开展志愿帮带活动,为孩子们提供课后辅导、陪伴关爱等服务, 一年来共计开展300 多场次志愿帮带活动;二是组织实施广西首个“社区儿童保护项目”,探索建立、完善和运行多部门联动的社区儿童保护工作机制;三是指导全市各中、小学校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学校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政治课、校会、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等渠道开展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保障校园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持续开展;

 2、为未成年人菅造健康文明的成长环境。一是加大对网吧、娱乐歌舞厅的整治力度,通过开展“送书下乡”、“齐阅读,共分享”、“暑期工艺书画培训班”、“小小朗读者”等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 30 场,以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了图书馆、文化馆的教育职能作用;二是加强对学校周边经营儿童玩具、文化用品、食品的商户进行重点检查,审查其是否办理营业执照、是否超范围经营、是否存在销售“三无”产品、过期食品等违法行动,切实保障未成年人消费安全。

 3、强化法制教育,使未成年人走上法制化道路。一是开展“护校安园”专项行动,共排查校园安全隐患 X 处,整改X 处。开展法制教育课 X 次,指导学生开展安全演练 11 次。截止 XX 年 12 月底,共破获了 X 起校园周边的伤害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 X 人。通过严厉打击,及时消除了校园周边治安隐患和增强了学校师生安全感;二是设立“心理辅导室”,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对涉案未成年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辅导,一共为 X 名涉罪未成年人和未成年被害人提供心理疏导和矫治。开展法治教育宣传 X 次,发放宣传资料 X多份,受教育学生,群众达到 X 多人;三是指导校园法治教育基地的模拟法庭开展模拟开庭活动,组织法官深入大学园区各大学院校,结合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近年来频繁出现在校园中的校园贷、网络刷单、谣言等问题开展法治宣传

 宣讲活动 X 场,以案说法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配备专门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合议庭成员,聘请专门人民陪审员,加强未成年被告人的教育工作;四是充分运用法治专栏、法治图片展、法治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为广大师生树立学法、用法、守法意识。XX 年以来,共组织法治副校长深入全市 X 所中小学校上法治课 X 场次,印制发放《法律进校园》手册 X 多册,受教育师生近 X 多人次; 4、加强对未成年人进行关爱,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一是建立了困境儿童信息库,并认真落实各种保障措施。XX年共为 X 名闲散孤儿发放生活保障金 X 万元;为 X 名重度残疾儿童发放护理补贴 10 万多元,还为 8 名患病儿童办理了大病救助,有力保障了困境儿童的基本生活; 二是建立健全残疾学生助学金制度,开展“送教上门”和发展残疾儿童运动员等工作,全力保护未成残疾人身心健康成长。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学校周边的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如实验初中的大门太老旧,校外的路网还没做成。另外学校周边贩卖“三无”产品的商户还是比较多,对未成年人的心身健康较成影响。

 二是未成年人犯罪情况比较突出,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XX 年,XX 市查获的违法犯罪未成年人 X 人,其中:13 岁

 以下的 X 人,14 至 15 岁的 X 人,16 至 17 岁的 X 人,年龄最小的仅 X 岁。XX 年,XX 市抓获涉嫌盗窃的未成年人 X人次,占抓获犯罪嫌疑人员总数的 X%。

 三是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无人管教。XX 市抓获处理的一些未成年人,均是家庭父母离异、父母过世、家庭困难又无人管教的孩子,由于过早辍学进入社会,染上了盗抢、吸毒等恶习,整天靠盗抢为生,有家不归,有的甚至无家可归。

 四是未成年人反复多次作案。目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现多次、反复和低龄化的发展趋势,因不够追究刑事责任,只能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和训诫,交由家长领回管教。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惩治手段和帮教措施,这些有问题的未成年人整日在社会上游荡,伺机作案,形成了抓了放、放了抓的恶性循环。

 五 是未成年人进入歌舞娱乐场所,监管难度比较大。由于歌舞娱乐场所不像网吧,进行实名登记,所以对未成年人监管难度比较大。

 六是缺乏职权性的综合领导协调机构,多头管理体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保护未成年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涉及家庭、学校、社会,负有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就有公、检、法、司、教育、文化、工商等,但缺少一个综合领导协

 调机构。我市虽然建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组织机构,针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治理、保护进行研究、领导、咨询,但缺乏职权性权威,挑不起综合领导的大梁。

 三、建议意见 ( 一) 加大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力度。加快完善一些学校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大对学校周边的“三无”产品的打击力度;对周边的托管机构,定期进行消防等安全的检查,确保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 二)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管理保护。各社区和各村屯要经常性的对本辖区内的未成年人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加强与学校密切配合,对家庭生活条件确实困难的学生,建议学校减免其全部的学杂、书费,尽量避免一些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因交不起学杂费而辍学。

 ( 三) 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政法各部门要加大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继续广泛实施送法进校园活动,深入到各中小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扩大覆盖面,使广大学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 四)。

 强化学校家庭间沟通交流。家庭是青少年与社会的最早接触点,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相互反馈未成年人

 在学校、家庭的生活、思想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控制在初始阶段。

 ( 五) 强化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公、检、法、司等政法部门,教育、宣传、团委、妇联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保护未成年人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宣传活动,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和工作格局,切实提高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效率和水平。

 ( 六) 强化网络和文化市场的监管,加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的综合治理。公安、宣传、文体广旅局、市场监督等部门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强化日常的监管检查,坚决杜绝不良文化娱乐活动对未成年人的影响。社会、学校、家长要正确引导教育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网络世界,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和自我塑造,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帮助未成年人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培养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远离不良行为。各相关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有问题的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其归属感和认同感,逐步养成文明习惯,远离不良行为。对未成年人辍学、逃学或违法犯罪情况要及时掌握,有针对性的采取帮教措施,助其重返正常成长轨道。对屡教不改、冥顽不化的未成年人,建议在法

 律层面上制定相应的惩戒措施手段,让未成年人为违法犯罪付出相应的代价。

篇三: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进展报告

會 I MORAL EDUCATION CHINA |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治理: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 曹 瑞摘 要 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和对手机的依赖等已经严重影响了其身心的健 康发展,这些问题虽然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但是目前尚没有 完全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治理机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 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职责界限不清晰、不明确。学校教育的责 任主要在媒介素养和价值观教育以及预警机制的建立,家庭教育 的责任在于家长要承担起对孩子进行网络教育的职责并且还要以 身作则,社会的责任主要在于法律法规等制度的建立以及高效的 治理体系的完善。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对构建未成年人网络环 境治理系统意义重大。关键词 网络环境治理;家校社;责任作 者 简 介 曹瑞,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不仅在人们的生活中发 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也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生 活 、学习和交友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改变 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青少年处在世界 观 、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如果在此阶 段过多地接触不良的网络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会影 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因 此 ,营造利于未成年人 成长的网络环境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但是,未成 年人网络环境治理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我们目前亟 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得家庭、学校和社会明确责 2(;任 、各司其职,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以期形成良 好的治理效果。一、学校的责任:

 “育”和 “预”学校既不是网络信息的发布主体,也不是手机 等网络设备的提供主体,但是学校是未成年人网络 使用群体的教育主体。因此,学校的责任主要在于 对网络使用者的教育引导。

 “育”指的是学校要向 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 “预”指的 是学校要通过一定的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问题,把

 话题Features | 半月干 i]一些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 - ) “育”: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1.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媒介使用和飯别 能力,使其能够避免媒介不良信息的侵害,并充分 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随着数字 时代的到来,未成年人运用网络媒体的技能越来越 强大,但是同时又表现出对媒介信息的辨识能力不 够 、媒介道德和法律意识不强等问题。因此,未成 年人媒介素养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对媒介信息的 甄别、批判和选择上。学校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时,要着重培养学生 的批判性思维,包括实时思考能力、信息辨别能 力 、隐私管理能力、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等。让学 生了解媒介的运用规则,学会辨识媒介信息中隐含 的不良信息及各种虚假意识形态,从而学会合理利 用媒介并免受不良媒介信息的荼毒。网络信息具有 多样性、丰富性和混沌性的特点,要想从根源上消 除谣言,未成年人就需要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要 善于酿别信息的真假。因此,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 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増强其辨别真假信息的能 力 ,就显得非常重要。学校要开设或者举办有关未成年人合理上网、 正确上网的讲座或体验活动,提髙其对网络信息的 筛选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设计网络素养教育课 程体系,在各学段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提高未 成年人网络使用技能,加强网络使用的自控能力和 安全保护能力,建立网络伦理道德。Z 加强价值观教育现如今,互联网切切实实地成为舆情主战场, 多元价值观彼此冲击和碰撞,未成年人的价值观教 育也因此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帮助未 成年人抵御不良思想的冲击,如何帮助未成年人正 确认 识 对 中 国 的 各 种 “污名化”现 象 ,如何识破 “阴谋论”促进正确价值观的稳定形成,成为现阶段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的迫切任务。未成年人的价值观教育应该是以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为引领的教育。首先,学校要引领未成年人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和追求,内化 为自身的观念并融为内在品格的一部分,真正实现 入脑入心、见诸行动,使他们在面对网络诸多不确 定因素的时候,能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 尺 ,理性对待与甄别各种信息,提高对异质文化的 识别力,避免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和言语的影响。

 其次,要使未成年人在科学认知基础上形成正确的 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经由爱国情与报国志的养 成 ,塑就远大的理想与信念,最终落实于提高应对 危机的实践能力,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情意 行的统一,以此拓展后疫情时代青少年价值观教育 的内容与实践。111(二)

 “预”:建立涉网危机事件的预警机制“预”指的是学校要构建涉网危机事件的安全 预警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未成年人中出现的与网 络使用有关的危机事件的苗头,并适时上报给教育 行政部门。一是学校建立由班级心理委员、班主 任 、年 级 组 长 (或心理老师)、学校德育和心理健 康教育负责人、校长组成的危机事件干预和领导 小组,对出现的网络沉溺、网络暴力、网络赌博等 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干预,防止问题的进一步发展 和蔓延。同时加强对相关学生的帮助和教育,让他 们及时从网络危机事件的阴影中走出来。二是学校 与家庭形成联动机制,通过家访、家长会、电话联 系 、书面联系等形式,及时了解未成年人在家里、 校外的网络使用等多方面情况,通过家长会等形式 提高家长教育管理子女上网的能力。二、家庭的责任:

 “责”和 “则”家庭网络环境是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一个 重要方面。有研究发现,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和睦程MORAL EDUCATION CHINA 丨

 2 7

 t固德 f | MORAL EDUCATION CHINA |度 、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对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媒介 素养有着正面的影响。中学生在上网过程中,虽然 有着一定的学习型倾向,但依旧存在着以娱乐为 主 、过度娱乐的现象,这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学习 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3家庭在未成年人网络环境 治理中的作用 主 要 体 现 在 “责”和 “则 ”两个方 面。

 “责”指的是家长要肩负网络教育、引导和监 管的责任; “则”指的是家长要制定规则,行为上 对孩子进行约束,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一)家长要进一步加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意识 很多孩子之所以沉溺网络,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不无关系,家长责任意识的缺乏是造成这一现象的 重要原因。亲密的亲子关系是家长给予孩子积极正 向引导的重要力量源泉,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的强大动力。父母或者监护人应当在孩子早期教育 中,培养他们健康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高自控能 力 ,在他们接触网络时履行网络教育职责,安装过 滤软件,控制上网时间。更重要的是,家长要与孩 子多沟通交流,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扩 展孩子的生活空间,从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 和生活习惯,不过度依赖新媒体、沉迷于网络世界 中。家长还要努力帮助孩子进行人生规划,让他们 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进而促进他们热爱学习、热 爱校园,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从根本上杜绝 网络依赖和网络沉迷现象的发生。(二)家长要制定规则,也要以身作则 数字时代,网络占据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完全杜绝接触网络是不可能的,也不是一种客观的 态度。因此,家长在允许孩子使用网络的同时,要 进行适当监督和管理,比如,可以设置一定的规 则。当孩子以各种理由要求上网时,家长对孩子的 自我控制能力要有一个充分的估计,采取奖惩结 合 、协商交流、规则先行等控制措施,对孩子的上 网行为予以约束。另外,家长更要以身作则,在要求孩子的同时,自己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机或 者打游戏’这样才有利于孩子远离网络依赖。三、社会的责任:

 “制”和 “治”在构建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方 面 ,相较于学校和家庭,社会承担的责任是更艰巨 的,也是更为关键的。社会在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治 理 方 面 的 作 用 体 现 在 “制”和 “治”两个方面。

 “制”指的是制定相关法规、制度; “治”指的是 对网络环境的治理。(一)完善立法,健全网络环境治理的法律法 规体系要想有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健全法律法规是 根本。要从立法层面保持对网络传播内容的控制, 夯实政府管理网络的基础,为网络管理体系的正常 运转提供重要保障。1. 建立网络分级制度和统一的游戏平台管理制度网络分级制度是指以网络信息和游戏为对象, 根据其包含的语言和思想内容、性内容、暴力程度 等进行分类,设置相应的年龄标签,并根据标签进 行过滤的制度。131建立分级管理制度可以避免未成 年人受到网络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影响,防范网 络色情、暴力和赌博沉迷,是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治 理的重要途径。另外,建议由国家网信部门主导建 立统一的游戏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统一识别 未成年人的身份信息,合理控制他们的上网时间、 网络消费和网络内容,有效防止其跨厂商、跨账 号 、跨终端等规避身份识别的行为^ 1412. 设立智能终端产品控制制度对未成年人的智能终端产品进行控制,可使家 长从源头对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直接监管。

 国家近年来也一直在积极鼓励研发和推广未成年 人上网保护软件,完善操作系统中既有的未成年28

 话 题 IFeatures

 |2020-221人保护模块,这对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治理工作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设立智能终端产品控制制度主要有三种 方式 , 一 是由经营者生产未成年人专用移动通信设 备;二是在智能终端产品上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软件等终端软件产品;三是创办融知识性、教育 性 、娱乐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未成年人健康网站, 组织开发适合于未成年人的、积极向上的绿色网络 游戏。3.坚决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建立不断完善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对发布、 贩卖不健康信息的行为和网络领域的犯罪行为予以 坚决打击,持续加大惩戒力度,还未成年人一个积 极 、健康、干净的成长环境。(二)建立系统高效的治理体系高效的监管体系是解决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 的重要保障。国家相关部门要建立联合的、高效的 监管系统,明确公安、教育、文化、卫生健康、市 场监督管理等部门的职责和分工,进行常态化监 管’保证执法效果。首先,建立政府宏观管理机制,依据不断完善 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网警队伍,加强监管功 能 ,对网络进行实时有效监控,确保网络市场健康 有序发展。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今年八月,教育 部 、国家新闻出版署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联 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在全国开展未成年人网络 环境治理行动。

 《通知》提 出 了 “通过联合开展网 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整治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的不良网络社交行为、低俗有害信息和沉迷网络游 戏等问题,打击取缔一批违法违规的网站平台,查 处曝光一批典型案例,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 任 ,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安 全教育,建立健全长效保护机制,形成家校社工作 合力,为未成年人成长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的工半月刊作目标,并且明确规定了工作任务、治理工作步骤 和工作要求。其 次 ,重点加强对网吧和网络游戏运营的管 理。一是加强对网吧的监管,依据已经出台的网络 管理法律法规,加大对网吧设立和经营中的执法监 管力度,杜绝违法经营行为的发生。二是加强对网 络游戏运营的审核和监管,政府要根据相关标准制 定出一套游戏规范,依据此套规范对网络游戏进行 入市前的审批监管;依据已经出台的相关规定,要 求运营商在运营过程中严格执行游戏的分级管理制 度 ,必要时对游戏时间进行限制。最后,建立各部门协调一致的网络环境治理体 系。主管部门要主动协调和其他监管部门之间的关 系 ,做到信息共享、协同执法,提高监管效率。同 时,还要明确各监管主体不履行监管职责的法律责 任 ,同时赋予广大民众和社会组织监督权,以广泛 的社会力量实现对网络监管者的全面监督,建立家 庭 、学校和社会共建、共育、共管、共促的未成年 人网络环境治理体系。参考文献:[ [U 李寒梅.后疫情时代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J ].青少年学 刊 , 2020(4) : 3-8.[2] 麦清,曹瑞.天津市中学生手机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査与建 议[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9(4):83-88+96.[3] 杨攀.我国互联网内容分级制度研究[J]. 法律科学(西北政 , 法大学学报),2014 (2): 184-192.[4] 康亚通.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的治理[J]. 预防青少年犯罪 研宄,2019 (5): 36-43.责任编辑 I 李 敏MORAL EDUCATION CHINA 2 9

篇四: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进展报告

黄 坨 中 心 学 校 关于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自查报告 根据县教育局下发的《关于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中心学校立即组织全镇教职工认真学习了该方案,成了以总校长为组长,各校校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对学校及周边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进行了排查摸底,现将排查摸底整治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校园卫生环境的治理 因为我我镇各校校园都地处乡村,卫生死角时常出现,尤其是平常不注意的地方,总有被风刮来的纸屑、杂物、塑料袋等。全面清除校园内卫生死角,并结合迎接省级文明城的创建这一契机,我们组织全体师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全面的清扫,彻底消除了卫生死角。与此同时对学校围墙外也做了彻底的清理,为文明城创建工作奠定了基础!

 为打造“文明和谐校园”,我们开展了“纠正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的行动,通过自查自纠,深入查找校园内不文明的行为和习惯,排查中发现有的同学随便乱扔东西、随地吐痰、课下追逐打闹、乱起外号等现象。我们立即召开师生会,教育引导师生要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扬正气。促进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开展校园安全隐患专项治理。

 以创建“平安校园”为目标,集中开展了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各班主任一起,对学校校舍、消防设施、师生矛盾纠纷、食品卫生、疾病防疫等方面进行全面排查,在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的整改,消除了安全隐患。同时各校结合 3 月 26 日安全教育日,各班通过不同形式的主题班队会,加强了学生的安全教育,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了。

 三、开展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治理。

 各学校对学校周围 200 米内,禁止开办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严厉打击在校园周边摆摊设点,出卖各种非法出版物,禁止经营各种餐饮、小食品、生活用品等。一旦发现学校劝其远离校园,不听劝阻的立即上报有关部门。教育学生一律不准购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专项治理。

 重点排查学校在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开足开齐各门课程,开展好第二课堂活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心理压力、严禁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不端行为。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青春教育和家庭教育。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总之,通过开展这次活动,我镇各校校园内外环境明显的改善,一个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扬正气的良好风气已形成。我镇学校将继续努力,为我县创建省级文明城做出贡献。

  东黄坨镇中心学校 2012-4-6

篇五: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进展报告

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综合防治工程工作方案

 全国网吧和网络游戏管理工作协调小组

 随着我国互联网使用日益低龄化、便捷化,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直至成瘾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甚至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诱因之一。中央领导对此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政策法规,近年来,学校和家庭不断加大对未成年人上网监督和管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未从根本上缓解我国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日趋严峻的态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有关网瘾综合防治的批示精神,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坚持未成年人保护优先原则,努力减少网瘾对未成年人的危害,全国网吧和网络游戏管理工作协调小组决定从网络游戏成瘾入手,实施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综合防治工程。

 一、总体要求

 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综合防治工程的总体要求是:坚持未成年人保护优先原则,充分发挥各级网吧和网络游戏管理工作协调小组作用,以预防、干预、控制网瘾为主线,加强网瘾基础研究,抓紧明确网瘾干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法律地位,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全面落实网吧和网络游戏市场的日常监管措施,依法打击违法违规经营活动,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减少网瘾对未成年人的危害。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以分步实施为原则,科学设置近、中、远期目标。着力建立健全长效防治机制,防控治并举,预防为先,实施综合治理;着力推动向基层延伸,拓展网瘾防治覆盖范围;着力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教育等多种手段,强化家庭、学校的教育监护责任和企业的社会责任。

 近期目标:2012 年至 2013 年,建立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综合防治工作机制;推动出台本土化预测和诊断测评系统,明确网瘾干预机构的法律地位和监管职责;进一步完善、落实网吧和网络游戏市场管理制度规范,加强对网络游戏研发、运营单位的引导。

 中期目标:开展网瘾防治的基础性和应用型研究,争取用 2 至 3 年时间研制有效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网瘾的解决方案;开展重点调查,为准确研判未成年人网瘾情况提供数据支持;建立对网瘾干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监管制度,规范市场秩序。

 远期目标: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调动各方力量,形成政府部门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未成年人网瘾综合防治的联动格局,有效遏制我国未成年人网瘾趋势。

 二、工作重点

 研制本土化网瘾预测和诊断测评系统。针对目前我国尚无符合国情的网瘾诊断测评量表的现状,要调动研究机构、精神卫生机构各方的力量,研制本土化的网瘾诊断测评系统,防止由于文化和地域差异等原因在使用外来量表过程中而导致的误诊和误判。同时,开创性地开展网瘾预测工具的研制工作,在未成年人出现网瘾症状前进行有效的事前干预,减少网瘾危害,降低诊疗成本。

 完善网瘾综合防治制度规范。按照综合防治的要求,重点围绕网吧、网络游戏、网瘾干预机构的管理,进一步完善、细化相关制度规范,建立健全网瘾综合防治的法制体系。要保持对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的高压态势,督促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切实落实各项未成年人保护措施。

 构建网瘾综合防治联动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家长、学校、社区等社会各方力量,从预防、干预、控制三方面入手,构建企业与家长、家长与学校、未成年人与社区、学校与学术机构之间的联动机制,增加未成年人学习和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自主性,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学校、家庭和社区环境。

 改进网瘾综合防治舆论工作。基于科研成果加强科学全面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改变

 目前媒体多以网瘾的危害和个别严重案例为主的信息传播惯性,积极引导青少年关注和使用网络的正向功能。

 三、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网瘾综合防治工作机制。依托全国网吧和网络游戏管理工作协调小组,文化部牵头组织开展未成年人网瘾综合防治工作,加强协调配合,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形成长效机制。

 (二)开展网瘾综合防治的基础性和应用型研究。卫生、教育部门要依托精神卫生机构、高校等,开展网瘾防治的基础性和应用型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抽样调查,全面客观地研判我国未成年人网瘾情况,借鉴国外防治经验及做法,研制本土化网瘾预测和诊断测评系统,研究未成年人网瘾形成及发展机制,制定有效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网瘾的解决方案,提升我国未成年人网瘾综合防治的科研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强化网络游戏市场监管。文化行政部门、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按照“三定”规定及中央编办发[2009]35号文件要求,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切实履行好网络游戏管理职责,规范网络游戏市场秩序,进一步督促网络游戏经营单位落实“适龄提示”、“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及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为未成年人健康游戏提供良好氛围。公安机关要为“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的身份验证和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实名验证工作提供支持。通信管理部门要根据有关部门的认定和处罚意见,对未经许可擅自运营网络游戏和运营未经审批、审查或备案的网络游戏的网站,依照有关规定要求配合查处。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要对为违法网络游戏经营活动提供网络支付服务的非金融支付机构依法进行处理。

 (四)规范网吧经营活动。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要以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为重点,进一步规范网吧市场经营秩序,运用网吧市场监管平台实现网吧用户消费时长提示功能。工商行政部门、公安机关对黑网吧要做到露头就打,通信管理部门要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黑网吧名单,通知并监督互联网接入服务者立即终止或暂停接入服务。发挥学校、社区、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上网场所服务功能,为未成年人提供绿色文明上网环境。

 (五)积极预防网瘾发生。综治、教育、卫生、共青团等部门要互相配合,重视发挥学校与家庭的积极功能和社区环境的教育功能,丰富青少年的社区生活,引导未成年人科学使用网络,提高网瘾早期识别和干预能力。

 (六)提高网瘾干预及控制能力。有关部门要积极研究网瘾干预机构的性质,通过立法明确设置条件和管理规定。依法建立监管制度,公布批准的从事网瘾干预服务的机构名单,对违法设立的机构要及时整治,杜绝违法执业和超范围执业。网瘾干预机构的服务涉及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的,应当符合《精神卫生法》的要求。

 (七)加大舆论宣传和结对帮扶力度。互联网信息办、文明办要积极开展各类宣传活动,扩大网瘾综合防治各项措施的社会影响,营造有利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良好社会氛围。共青团组织要发挥少先队辅导员、青年志愿者以及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的帮扶作用,加强对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健康上网的指导,结对帮扶有网络沉迷倾向的未成年人。

 (八)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卫生、教育等部门要依托各自的对外交流平台,针对未成年人网瘾防治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相互借鉴,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四、工作要求

 各地区、各部门要提高对网瘾防治工作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按照方案要求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将未成年人网瘾防治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和保护未成年人成长的希望工程抓紧抓好。各级网吧和网络游戏管理工作协调小组要继续把整治网吧作为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网瘾综合防治工作组。

 (二)加强协调配合。网吧和网络游戏管理工作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相互协作、密切配

 合,加强纵向和横向的信息传递、情况沟通,做到信息共享、行动协调,努力形成整体防治的工作格局。

 (三)加强经费保障。网瘾综合防治工作是政府履行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方面,各部门要按职责做好经费保障工作。

篇六: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进展报告

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状况及对策的调查研究 关于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状况及对策的调查研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

 前 言 在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深入发展背景下,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广泛运用,给青少年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途径, 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

 与此同时, 当前在我国因网络成瘾导致或者利用网络实施的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 甚至成为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 另外, 有些网络成瘾的矫治也侵犯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2009 年 9 月至 11 月, 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 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合作开展了“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状况及对策” 课题研究。

  在我国, 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 因此, 对中小学生的网络使用状况和网络成瘾状况的调查, 基本上反映了我国目前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的状况。

 本次问卷调查的总体情况:

 总样本量:

 共发放问卷 12080 份, 回收有效问卷 11864 份。

 问卷类别:

 有效学生问卷 5325 份(小学四至六年级占 34. 0%, 初中一至三年级占 33. 6%, 高中一至二年级占 32. 5%), 家长问卷 5325 份,教师问卷 1214 份。

 其中, 学生与家长为一一对应的配对样本。

 调查范围:

 东、 中、 西部地区 10 个省(直辖市):

 北京、 上海、 广东、山东、 河南、 湖南、 辽宁、 天津、 陕西、 四川。

 样本选取:

 每省(直辖市)

 选取 9 所学校, 市区、 城乡结合部、 郊县各 3 所, 小学、 初中、 高中各三所(每省含一所职高)。

 调查方式:

 匿名填写。

 此外, 课题组对 65 家网瘾矫治机构进行了调查摸底, 并深入到 27 家机构主要对网瘾未成年人及其父母、 矫治工作人员等进行立体式访谈, 小组访谈和深度个案访谈近千人; 还面对面访谈 20 位教育学、

 心理学、 传播学、 法学、 医学、 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

  主报告:

 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状况及对策研究报告

 一、 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概念和标准 1. 概念

 在我国, 网络成瘾概念和性质的界定存有争议, 对于应否使用“网络成瘾” 这一概念, 也有不同观点。

 目前, “网络成瘾” 被媒体广泛使用, 为社会公众熟知或者认同, 成为约定俗成的用语。

 本次调研发现,80. 5%的父母和 94. 8%的教师认同“网络成瘾” 概念。

 因此, 本报告仍然使用“网络成瘾” 这一说法。

  通过理论研究的梳理和实证调查, 课题组认为, 未成年人网络成瘾是指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造成身心健康问题和社会功能损害的网络使用状态。

 国内外关于网络成瘾是不是新型精神疾病的观点存在严重分歧。

 迄今为止, 网络成瘾还没有被权威机构正式界定为医学疾病。

 因此, 本报告从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状态及其产生的社会问题的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网络成瘾问题。

  2. 标准

 课题组参照目前广泛使用的美国教授金柏利· 杨的 8 题问卷, 并根据试测结果, 设计了以下 8 个问题:

  (1)

 不上网的时候, 我也经常想着上网的事。

  (2)

 总是觉得要花更多的时间上网才能满足。

  (3)

 自己也想要减少上网的时间和次数, 控制对网络的使用, 却很难做到。

  (4)

 如果减少了上网时间或停止上网, 会感到不知要做什么, 或者焦躁不安甚至很恼火。

  (5)

 当我心情不好或者感到紧张焦虑时, 首先想到放松自己的方式是上网。

  (6)

 我向家人隐瞒了自己的上网时间或者经常上网的情况。

  (7)

 上网对我的学习或者生活造成了明显的不好的影响。

  (8)

 经常出现本来只想上一会儿, 结果却在网上呆了很久的情况。

 上述 8 个问题中, 前5 个问题调查的是上网的主观感受和渴望的状态,是网瘾判断的充分条件, 后 3 个问题是上网造成的客观结果, 是网瘾判断的必要条件。

 当上述 8 题中, 有 5 个题回答“是” , 并且后 3 个问题中至少有一个回答“是” 时, 判断为网络成瘾。

 二、 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现状

 1. 在网络成瘾的规模和分布方面, 网瘾未成年人约占未成年人网民的 6. 8%, 城乡 结合部比例最高, 男性未成年人网瘾比例高于女性未成年人, 初中二年级增幅最大

 网瘾未成年人约占未成年人网民的 6. 8%。

 在本次调查的未成年人中,网民约占 73. 5%, 网瘾约占未成年人网民的 6. 8%, 其中程度较重的约占 1. 4%(平均每次上网 5 小时以上, 或者经常因深夜上网而睡眠不足)。

 在专家访谈和对网瘾矫治机构的实地调查中也发现, 重度成瘾者所占比例并不高。

 部分矫治机构的负责人和专家认为, 以网瘾名义在矫治机构接受矫治的未成年人中 70%不属于网瘾。

 这表明, 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比例可能被夸大了。

 对于未成年人网络成瘾问题, 需采取更为严谨的态度。

  城乡 结合部的未成年人网瘾比例最高。

 城乡 结合部学校的未成年人网络成瘾比例为 7. 8%, 高于郊县(6. 9%)、 市区(5. 8%)。

 实地调查发现, 城区网吧管理比较规范; 在城乡结合部和郊县, 网吧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等违法经营情况严重。

 “黑网吧” 屡禁不止, 在城区, 其经营地点向居民楼、 偏僻小巷等地方转移; 在乡 镇和农村, 大多采取家庭式、 作坊式经营模式, 收费低廉且提供简单食宿, 给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造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男性未成年人网瘾比例高于女性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网民中, 男性未成年人(9. 0%)

 网络成瘾比例较女性未成年人网络成瘾比例(4. 8%)约高 4. 2 个百分点。

 在实地调查中发现, 到网瘾矫治机构矫治的绝大多数是男性未成年人。

  网瘾比例在初中二年级增幅最大。在未成年学生网民中, 高一 (9. 1%)、高二(7. 8%)

 和初二(8. 7%)

 学生网民的网瘾比例都超过了总体平均水平, 其中, 初二网瘾学生比例大幅上升, 由初一的 4. 4%上升到 8. 7%。

 实地调查发现, 到网瘾矫治机构接受矫治的学生中, 初二到高二的学生最多。

 ? 2. 在上网地点、 方式和内容方面, 网瘾未成年人更常在网吧上网和用手机上网, 更多使用网络的娱乐功能, 43. 5%每天玩网络游戏超过2 小时, 8. 2%主动查找过网络色情内容

 更常在网吧上网。

 网瘾未成年人在网吧上网(41. 9%)、 在朋友同学家上网(19. 4%)

 的比例分别比非网瘾者高 24. 4、 4. 6 个百分点, 在家中(64. 7%)、 学校(13. 2%)

 上网的比例要低于非网瘾未成年人。

 这表明, 网瘾未成年人更常在缺乏成人有效监管的地方上网。

 实地调查中, 很多网瘾未成年人表示更愿意去网吧上网, 因为家里没气氛, 而网吧很自由, 有很多朋友在一起。

  更常使用手机上网。

 调查数据显示, 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15. 2%, 仅次于在家中上网的比例(41. 0%); 其中, 在未成年学生网民中, 职业高中的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最高, 为 52. 9%, 高于普通高中(36. 7%)、 初中(22. 3%)

 和小学中高年级(9. 9%); 在农村地区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 (32. 4%), 高于城乡结合部 (29. 1%)和城市的城区(24. 3%)。

 网瘾未成年人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 39. 1%,比非网瘾未成年人高 13. 0 个百分点。

 这表明网瘾未成年人更常使用手机上网。

 更多使用网络的娱乐功能, 尤其是网络游戏。

 网瘾未成年人上网最常做的事是聊天(82. 2%)

 和玩游戏(77. 5%), 较非网瘾未成年人均高出 20 多个百分点。

 网瘾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每周四次以上的比例为35. 8%, 比非网瘾未成年人的比例高 24 个百分点; 网瘾未成年人平均每天玩网络游戏 2 个小时以上的比例为 43. 5%, 比非网瘾未成年人的比例高 30 个百分点; 网瘾未成年人较少玩网络游戏的比例仅为16. 6%。

 访谈中发现, 未成年人网络成瘾多数是网络游戏成瘾。

 更多接触网络色情内容。

 近四成(38. 5%)

 未成年人网民看过网络色情内容; 其中 58. 8%的网瘾未成年人无意间看过网络色情内容, 较非网瘾未成年人高 23. 6 个百分点, 8. 2%主动查找过网络色情内容, 较非网瘾未成年人高 6. 8 个百分点。

 访谈中, 一位父亲忧心忡忡地说:“晚上去网吧找孩子, 当推开一个个网吧里的小包间时, 看到的情形

 触目惊心, 孩子们简直是照着网上的视频在表演” 。

  3. 在学习和生活方面, 网瘾未成年人更不喜欢学习, 成绩较差, 对现实更不满, 对未来更悲观

 更不喜欢学习, 成绩较差。

 网瘾未成年人不喜欢学习(17. 9%)、 感觉学习负担重(42. 8%)

 的比例均较非网瘾未成年人高十几个百分点。学习成绩下等和中下等的未成年人网民中, 网瘾比例分别是 18. 8%和14. 6%, 远高于总体水平(6. 8%)。

  对学习、 生活的满意度更低。

 网瘾未成年人对学习状况、 身体状况、生活能力感到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 62. 6%、 30. 4%和 28. 6%, 对家庭环境、 学校环境、 社区环境感到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 18. 8%、 30. 2%、28. 2%, 均较非网瘾未成年人高十几个百分点。

  对未来更悲观。

 网瘾未成年人对未来很乐观(23. 0%)

 和比较乐观(51. 8%)

 的比例均低于非网瘾未成年人(34. 9%、 55. 5%), 对未来不太乐观(21. 0%)

 和很不乐观(4. 3%)

 的比例则明显高于非网瘾未成年人(8. 7%、 0. 9%)。

  4. 在人际关系和亲子关系方面, 网瘾未成年人人际关系相对较差,与父亲关系不良的情况突出, 与父母的交流、 共同活动相对较少

 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相对较差、 人际交往能力较弱。

 网瘾未成年人与父亲(11. 7%)、 母亲(7. 1%)、 老师(5. 5%)

 和同学(4. 0%) 关系不好的比例, 以及感觉父亲(31. 4%)、 母亲(20. 0%)、 老师(27. 0%)和同学(18. 3%) 不了解自己的比例均高于非网瘾未成年人; 愿意与父亲(14. 5%)、 母亲(27. 0%)

 说知心话的比例较非网瘾未成年人分别低 13. 0 和 22. 8 个百分点; 把知心话藏在心里跟谁都不说的比例(19. 1%)

 比非网瘾未成年人约高 10 个百分点; 经常(11. 2%)

 或有时(63. 2%)

 感到孤独的比例也高于非网瘾未成年人(6. 2%、 51. 6%);感觉与首次见面者轻松交谈很不容易(8. 9%)

 或不容易(19. 4%)

 的比例高于非网瘾未成年人(4. 5%、 15. 0%)。

 亲子关系不良, 与父母交流及共同活动少。

 网瘾未成年人父母表示与孩子关系不融洽的比例为 8. 6%, 高于非网瘾未成年人(3. 3%); 平时与孩子不交流或者极少交流的比例为 6. 7%, 有少量交流但不深入的为 45. 9%, 而在非网瘾未成年人家庭中, 二者的比例分别为 0. 9%、

 31. 9%; 从不与孩子一起玩游戏(40. 9%)、 从不与孩子一起使用电脑或者上网(39. 1%)、 从不与孩子一起运动健身(27. 1%)、 从不与孩子一起谈论感兴趣的事情(18. 5%)

 的比例均较非网瘾未成年人父母高出 10 个百分点左右。

 与父亲关系较差, 父教不当或功能缺失现象突出。

 网瘾未成年人(11. 7%)

 与父亲关系不好的比例较非网瘾未成年人(2. 9%)

 高 8. 8个百分点, 只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人网瘾比例为 9. 8%, 超过总体水平。

 调研中, 许多网瘾未成年人的父母表示, 孩子基本都是母亲管; 出现偏差行为后, 父亲的管教方式往往比较粗暴, 致使孩子与父亲的冲突多。

 5. 在教育方面, 网瘾未成年人的父母更多采取粗暴、 溺爱或放任的教育方式, 父母和教师对孩子的上网行为疏于监督和指导

 家庭教育方式存在问题。

 采取粗暴、 溺爱和放任的教育方式的家庭,未成年人网瘾比例分别为 17. 9%、 11. 5%和 8. 4%, 均大幅超过总体平均水平, 采取民主的教育方式的家庭未成年人网瘾比例(4. 9%)

 低于总体水平; 70. 1%网瘾未成年人父母表示, 孩子对自己平时的教育不接受, 或者即使接受也没有行动, 而非网瘾未成年人的比例为 43. 5%;57. 4%的网瘾未成年人因上网问题而与父母等长辈发生过争执, 较非网瘾未成年人高出 40 个百分点。

 父母对子女的上网行为疏于监督和指导。

 父母不上网的未成年人网瘾比例 (8. 4%)高于父母上网的 (5. 7%); 家里不能上网的网瘾比例 (7. 7%)高于能够上网的(6. 3%); 家中电脑放在子女卧室的网瘾比例(8. 0%)高于电脑放在父母卧室(5. 9%)

 或客厅(7. 3%)

 的; 反对(9. 9%)

 和放任(11. 3%)

 子女上网的网瘾比例远远高于支持并正确引导孩子上网的家庭(1. 7%)。

 访谈中也发现, 有些父母对子女上网干什么一无所知, 甚至连子女夜里偷偷溜出去上网也毫无察觉。

 有一位中学生每天凌晨两三点起床上网, 几个月后才被家长发现。

 父母和教师缺乏正确使用网络的指导能力。

 网瘾未成年人认为自己使用互联网的水平比父亲高(63. 3%)、 比母亲高(69. 9%)、 比老师高(20. 2%)

 的比例均比非网瘾未成年人高出十几个百分点。

 73. 2%的网瘾未成年人父母没有参加过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的培训, 58. 4%未对孩

 子进行如何使用网络的教育, 比例均高于非网瘾未成年人父母。

 63. 9%的教师没有参加过如何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教育培训, 29. 6%表示虽然参加过几次, 但内容空洞。

 6. 在网络成瘾的性质、 原因和矫治方面, 多数父母和教师认为网瘾是心理问题或不良习惯, 主张采取家庭教育和心理治疗的方法戒除网瘾, 父母更倾向于将网络成瘾归结为外部因素 多数父母和教师认为网瘾是心理问题或不良习惯。

 未成年人的父母和教师对网络成瘾的性质有不同的理解, 33. 9%的父母认为网瘾是心理问题, 33. 1%认为是不良习惯, 26. 9%认为是教育问题, 仅 4. 8%认为是精神疾病; 43. 0%的教师认为是不良习惯, 33. 8%认为是心理问题,15. 4%认为是教育问题, 6. 4%认为是精神疾病。

 网瘾未成年人父母更倾向于将网络成瘾归结为外部因素。

 他们认为,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首要原因是网吧监管不严, 允许未成年人进入(52. 2%), 其次是未成年人的生活没有目标, 上网只是为了消耗时间(37. 6%), 第三是家庭教育存在问题(37. 3%); 非网瘾未成年人的父母则认为首要原因是家庭教育存在问题(51. 1%), 其次是网吧监管不严, 允许未成年...

篇七: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进展报告

2 2022 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方案

 为切实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决定启动为期 2 个月的“清朗·2022 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行动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未成年人使用频率高的网站平台、环节版块,严肃查处网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问题乱象,防止未成年人遭受不良侵害。进一步健全协同工作机制,加大处置曝光力度,强化督导检查措施,不断巩固专项行动整治成果,切实为未成年人打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

 二、整治重点

  全面深入排查网上各类危害和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问题乱象,进一步聚焦关键、突出重点,分环节制定工作措施,重点解决以下 6 个环节突出问题:

 ( ( 一) ) 短视频直播平台 。一是严肃查处利用“网红儿童”牟利以及让未成年人摆出不雅姿势、做性暗示动作吸引流量等等问题,加大对炫富拜金、奢靡享乐、扭曲审美、卖惨等问题的管控力度,防止对未成年人形成不良导向。三是坚决清理查处通过改编动画动漫作品,散布暴力血腥、教唆犯罪内容的视频。四是要求网站平台不得为未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主播服务,严厉查处诱导未成年人参与直播短视频打赏的问题。五是严厉查处利用算法技术推送不良信息等问题。

 (二)社交平台。一是密切排查论坛贴吧、超话等环节,严格管控侵犯未成年人个人隐私问题,查处对未成年人人身攻击、侮辱谩骂等网络欺凌行为。二是排查未成年人较为活跃的垂直社区和小众应用,集中清理以未成年人为形象创作的色情小说、漫画内容,查处引诱未成年人不良交友、煽动负面情绪等问题,严

 格管控诱导过度追星、应援消费等“饭圈”问题。三是严厉查处通过陌生人社交软件、群圈、同城频道对未成年人进行性引诱,教唆未成年人拍摄裸露视频图片,实施“隔空”猥亵等行为,持续清理使用儿童形象制作的低俗软色情表情包。四是深入清理处置发布自杀教程、教诱导未成年人自杀的“约死”群组、话题和版块。五是集中查处对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导向的污言秽语、粗口黑话等。

 (三)学习类 APP 。一是密切关注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的学习类 APP 和版块,全面清理色情低俗、血腥暴力及其他导向不良内容。二是深入排查聊天室、留言板、评论区等互动区域,集中清理互相谩骂、不良交友等信息。三是加强页面版面巡查力度,重点关注弹窗、边栏、悬浮窗等重点版块,严禁推送低俗广告、网络游戏等与学习无关的信息内容。

 (四)网络游戏。一是聚焦网络游戏平台账号昵称、聊天评论等环节版块,严肃查处向未成年人传播色情低俗、血腥暴力等信息的问题。二是持续查处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账号租售服务的信息,清理以问答等形式教授未成年人破解防沉迷系统的内容。三是排查处置违规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陪玩服务或以陪玩名义提供涉黄服务的平台。

 (五)电商平台。一是深入排查童装、玩具、动漫、卡牌等涉儿童商品,严防在商品和服务宣传推广信息中展示涉未成年人低俗色情、血腥暴力、封建迷信等内容。二是严肃查处利用未成年人恶意营销、发布导向不良内容等问题。三是加强商品评论区、买家秀、问答等互动环节巡查力度,集中清理展示未成年人隐私部位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信息,处置对未成年人不当评论的信息。

 (六)儿童智能设备。一是强化儿童智能手表、智能音箱、平板电脑、早教故事机等智能设备信息内容管理,督促平台建立专门技术系统和内容审核团队,丰富关键词样本库,深入排查语音、视频、文字、图片、游戏等场景,全面清理色情、血腥、暴力等违法违规信息。二是加强平台内应用商店管理,对上架的应用程序严格审核把关,不适宜儿童接融的应用程序一律不得上架。三是密切排查

 平台内链接、二维码等外部应用程序下载渠道,严防通过链接分享、扫描二维码等方式传播有害应用程序。

 三、整治举措

  (一)各县市区、市传媒中心、市教育局、团市委在所属平台上发布《致全市青少年及其家长的一封信》,并附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涉未成年人”举报专项通道二维码,扩大专项行动知晓率,动员广大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提供问题线索。

 (二)成立专班梳理涉未成年人举报线索,涉属地的立即移交相关部门办理,并形成督导闭环。对非属地的举报信息,整理后一并报省委网信办协调处置。

 (三)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及时根据整治内容,梳理监测关键词库,设置涉未成年不良信息监测专题,加强网上各环节信息监测。

 (四)网信办依托网络执法协调机制加大对问题线索的处置力度,组织相关单位对属地网站平台、游戏企业进行实地检查,传达整治精神,压实平台、企业主体责任。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各地各网站要充分认识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部署、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专项行动。要认真梳理属地涉未成年人重点平台和重点环节,制定细化工作方案,督促属地网站平台成立工作专班,抓好专项整治任务落实,确保取得扎实成效。

 (二)强化处置曝光。坚持零容忍态度,加大对违法违规网站平台和账号处置力度,严肃查处危害和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问题。各地要做好专项行动宣传报道工作,及时公布有效措施、进展情况,曝光违法违规典型案例,形成有力震慑。

 (三)加强督导检查。各地要组织对专项行动效果进行评估考核,建立工作台账,根据问题严重程度、整改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导。省网信办将对各地开展督导,对发现问题不及时、处置不力的地方进行重点督查,并视情通报追责。

 专项行动结束后,要定期开展重点巡查,防止问题反弹反复,常态化开展督导检查。

 (四)持续巩固成果。督促指导网站平台在深入开展专项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青少年模式,强化身份识别和内容供给,细化各项功能设置,推动青少年模式更好发挥效能。加强与民政、教育、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建立健全信息共享、会商通报、教育引导等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篇八: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进展报告

预防学生网络沉迷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活动说明报告

  进一步加强预防我校学生沉迷网络,引导学生文件健康上网,营造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的良好环境,我校积极利用 LED 大屏、主题队会,QQ 群、微信群等媒体平台开展预防学生沉迷网络,倡导学生安全、健康、文明上网。

 一、利用学校 LED 大屏对“预防沉迷网络及网络安全”宣传教育,简短的标语,容易熟记于心,教育意义深刻明了,让学生感受到沉迷网络危害及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以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二、利用主题队会开展远离网吧、文明上网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安全、健康的网络观念和价值,引导学生抵制不良网络陋习。使学生能够自觉小学生可以学习的知识很多,应培养广泛的有利的兴趣,而不是沉迷于手机、游戏等网络世界,自觉预防沉迷网络,预防犯罪,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开展网络安全手抄报绘画活动,使网络安全理念入心入脑。

 四、通过微信群、公众号、QQ 群等向家长发送《预防学生沉迷网络及网络安全告家长书》,让广大家长朋友加入到预防学生沉迷网络及网络安全的队伍中来,通过家校共育形式,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网络行为教育,同时宣传预防学生沉迷网络及网络安全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对了能够用它为你披荆斩棘帮助你前进,但不正确地去使用它则会伤到自己。对此学校、家庭在网络安全方面需格外重视。应该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地使用网络,利用网络,让网络成为为我们服务的工具。

篇九: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进展报告

青少年犯罪研究 2020 年第 6 期-

 53

 -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治理研究彭 伶1∗摘要:随着国家数字化战略的确立,信息化数字化加快推进,智能科技环境对未成年人的生活方式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可以预见,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将会是长期存在的现象,是需要系统研究的课题,更是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本文对网络沉迷、网络成瘾、网络游戏障碍等用语进行溯源研究,从法学、社会学的角度予以分析,指出当前的网络形势和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对策建议。本文认为应当在落实重点工作和场景控制两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要落实各方责任、精准治理,另一方面要把牢网络入口、内容、过程、底线各个关口,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关键词: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治理研究;对策建议1

  * 彭伶,法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法学会会员部副主任。智能科技时代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变成移动主导,未成年人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触网更为便捷,较以往更容易深度融入网络。智能科技时代是智能化、大数据的时代。算法推荐的思路和应用已经深入到互联网应用中,精准推送使得未成年人在网络上可以获得更个性化、私人化的信息,难以抵挡网络诱惑。未成年人在拥抱更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面临着网络社会更多的危险与挑战。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引发广泛关注,国家因此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并采取多项举措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经过多年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2020年8月19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明确指出未成年人网络问题突出,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本文试图系统探讨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社会形势和存在问题,并尝试提出系统解决此问题的应对措施。一、问题的提出2020年5月13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发布《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有1.75亿未成年网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在这个庞大的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群体中,过度使用网络的情况不在少数。统计数据教育保护Jiao Yu Bao Hu

 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治理研究 -

 54

 - 总第 342 期表明,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发病率是6%,我国比例接近10%。

 1 网络沉迷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深刻影响着未成年人群体,其对未成年人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沉迷虚拟世界,以计算机、网络为中介的交流方式,容易使未成年人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引发性格异化风险;同时青少年又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长时间注视电脑,容易造成身体机能损伤,身体素质下降。第二,使未成年人自控能力下降。长时间过度使用网络必然会导致未成年人对网络生理心理的双重依赖。特别是网络游戏带来的刺激感和即时满足、网络交友中的大胆和无所顾忌、对不适宜未成年人内容的轻易取得,都使得未成年人沉浸在虚拟世界的生活中,而对现实世界失去兴趣。网络中可以轻易开始也可以轻易放弃的特点使人自控能力下降,缺乏毅力,荒废学业。第三,影响未成年人在现实中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人们不以真实身份示人,一方面带来的是畅所欲言、大胆表达,另一方面带来的是不真实感和缺乏信任感。且网络人际关系不稳定,往往因为一句话就可能导致网络人际关系紧张。对于很多性格偏内向的青少年,他们大部分的人际交流都是在网络上完成的,网络虽然为其提供了表达自我的渠道,但也极有可能使他们在现实社会中变得更加内向和自我封闭,甚至于养成错误的人际交往模式。第四,导致未成年人价值观念的模糊和道德观念的淡化。网络既是富含信息的宝藏,又是混杂的垃圾场。未成年人受自身成长阶段的影响,好奇心强、易被网络新鲜事物吸引;同时又分辨力较弱、自律性差,一旦沉迷网络难以自拔,极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在网络上有关意识形态的宣传论调和文1

  《我国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发病率接近 10% 相关诊疗规范正在制定》,载光明网, https://difang.gmw.cn/bj/2018-09/25/content_31367173.htm 。2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三科(物质依赖科)

 2019 年共接诊约 3500 位物质依赖患者,其中大部分是网络沉迷、游戏成瘾和酒精依赖患者,青少年沉迷网络、沉迷游戏的越来越多。化输出,极易模糊甚至扭曲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网络上暴力、恐怖、色情、欺诈等大量负面信息也会直接淡化未成年人道德观念。第五,暗藏网络安全隐患,诱发网络犯罪。由于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极易造成网上隐私失密,加之未成年人自我调解能力相对较差,从而引发未成年人的安全焦虑。近些年,网络恐吓、网上诈骗层出不穷,未成年人群体是某些网络犯罪团伙的重点针对目标,未成年人一旦遭遇网络恐吓、网络诈骗,往往损失惨重、难以启齿,不懂求助加之不恰当的处理方式带来引发惨剧的可能。随着网络发展,网络沉迷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网络沉迷相关研究也成为迅速发展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涉及法学、心理学、传播学、医学、教育学、社会工作等多个学科,研究重点涵盖网络沉迷的界定、分类、测量、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然而在实践中,网络沉迷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如何应对网络沉迷一直是个难题,亟待解决。二、网络沉迷、网络成瘾、网络游戏障碍等用语研究溯源(一)国内研究目前学界对于“网络沉迷”与“网络成瘾”的使用是比较混乱的。就中文字面意义看,网络沉迷与网络成瘾并不等同。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医生认为,当网络使用过度、沉迷网络发展到网络成瘾时,无法自控甚至引起大脑结构改变后就可以认为是一种疾病,必须接受治疗和干预。

 2 但网络沉迷是否会导致器质病变,在医学界并未达成一致意见。2008年底,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牵头制定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出台,明确将“网络成瘾”列为“精神疾病”治疗范畴,并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20 年第 6 期-

 55

 -将诊断“网瘾”标准化。

 1 2009年,卫生部《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否定了将“网络成瘾”作为临床诊断的精神病,认为目前“网络成瘾”“定义不确切,不应以此界定不当使用网络对人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损害。” 2 在该征求意见稿中,将网络使用的情况分类为“网络使用正常”和“网络使用不当”两类。

 3 2018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对网络成瘾的定义及其诊断标准进行了明确界定。根据《核心信息及释义》,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损伤。

 4(二)国际规定国际上对于“网络成瘾”一直以来都持观察态度,并未明确将其视为精神疾病。“成瘾”一词通常用于非医学场所,而在医学中往往用“障碍”来描述。目前,国际精神医学领域通用的诊断体系主要由《国际疾病伤害及死因分类标准》(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构成。

 5 2013年5月,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merican Psychiarric Associan)出版《精神疾病1

  《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规定,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网络的再度使用产生强烈欲望,停止或减少网络使用时出现戒断反应,同时可伴有精神及躯体症状。其中一项量化指标是平均每天连续使用网络达到或超过 6 小时,而且这种症状达到或者超过了三个月。2

  刘强、王亚非:《当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逻辑分析》,载《新闻界》 2014 年第 11 期。3

  从其列举的网络使用不当的表现上看,卫生部的“网络使用不当”又具体分两种情形:一是网络使用失调。一部分上网者受不适当使用网络的干扰,出现网络使用失调。表现为:可以基本完成在校学习,能与家人、同学、师长等保持基本正常的亲子关系和人际关系,绝大部分时间能够控制上网行为,但有时会因为无法克制住上网的冲动而影响了其它重要事情。二是网络沉迷。极少数上网者沉迷于网络,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表现为: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身体发育和健康受损,出现各种反常行为和情绪问题,现实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恶化,与周围人交往困难、不合群。未成年人是否存在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的情况,需要由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进行判断。4

  持续时间是诊断网络成瘾障碍的重要标准,一般情况下,相关行为需至少持续 12 个月才能确诊。5

  《精神与行为障碍类别目录》( ICD-10 )诊断标准由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在 40 个国家的 100 多个临床和研究中心实地广泛测试后,对 300 多种精神与行为障碍进行了详细分类。6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DSM-5 )中网络成瘾不属于已确定的精神疾病。同属这一范畴的还有“自杀行为”和“非自杀自残行为”等。对此,国内众多媒体关于网瘾被美精神病协会认定为精神病新病种的报道存在误解。7

  新版《国际疾病分类》将游戏障碍列入精神疾病范畴,对游戏障碍作了定义,即一种游戏行为(“数码游戏”或“视频游戏”)模式,特点是对游戏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于游戏,以致其它兴趣和日常活动都须让位于游戏,即使出现负面后果,游戏仍然继续下去或不断升级。就游戏障碍的诊断而言,行为模式必须足够严重,导致在个人、家庭、社交、教育、职场或其他重要领域造成重大的损害,并通常明显持续了至少 12 个月。如果症状严重,观察期也可缩短。但并不是所有玩游戏的人都会出现这种情况。研究表明,在参与数字或视频游戏活动的人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受游戏障碍影响。8

  方莹馨:《世卫组织将游戏成瘾列为精神疾病》,载《人民日报》 2019 年 6 月 18 日,第 18 版。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在“需要进一步探究的状况”中加入了“网络游戏障碍”。需要说明的是,其仅将“网络游戏障碍”列为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情况,而非已经确定的精神疾病。并且手册明确指出,这些研究都存在严重的样本偏差,网络游戏成瘾“缺乏定义标准”“缺乏流行病学研究”,不属于已确定的精神疾病,但值得进一步研究。

 6 2019年5月25号,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游戏障碍”(Gaming Disorder)被正式作为精神与行为疾病归类于“由成瘾性行为导致的障碍”。此修订版草案本将于2022年1月起生效。

 7对于世卫组织将游戏障碍列入精神疾病,也有不同意见。有专家认为,新的《国际疾病分类》能够帮助加深人们对“游戏障碍”的科学认知,鼓励医学界增加新的研究方向,有助于医院为游戏成瘾者提供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当然,也有包括美国游戏产业协会、欧洲游戏开发者联合会等在内的相当一部分游戏企业表达不同意见,认为将“游戏障碍”列入精神疾病的证据不够充足,希望世卫组织重新进行审查。

 8

 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治理研究 -

 56

 - 总第 342 期(三)社会学和法学范畴的网络沉迷从上述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无论是否正式列入精神疾病,作为精神疾病研究对象的网络沉迷仅指网络游戏障碍,而网络赌博、网络色情及过度使用社交媒体、过度浏览网络信息等还没有进入医学研究的视野。随着网络直播、短视频崛起,人们过度使用网络的现象越发普遍,这似乎与从医学角度所关注的网络游戏沉迷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认知一直将网络沉迷视为医学疾病,而不管是否有科学依据。由此形成了庞大的戒网瘾产业,戒网瘾产业中普遍使用的电击疗法引发严重问题,对许多孩子造成了不可逆转的身心重大伤害。

 1 不幸的是,即便争议不断、谴责不断,电击疗法仍存在于实践中。

 2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是本文写作的目的。仅仅依靠医学手段显然无法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普遍性问题。网络沉迷问题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一系列网络应用的流行而产生的。十多年来,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一直牵动着我们的心,困扰着我们。2020年8月19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该通知将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列为治理重点,与不良网络社交、低俗有害信息一并列为治理内容。实际上,不良网络社交、低俗有害信息与未成年人网络沉迷三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针对低俗有害信息和不良网络社交是内容治理,而针对网络沉迷是行为治理,可以说是一体两面,治理不可完全切割开来。因此,本1

  对于戒网瘾,有些出院的“患者”则用了“地狱之行”“非人性”“丧心病狂”等批判性极强的词语来形容那段经历,一些网友表示对自己的父母完全失去信任,睡觉时枕头下藏刀;有的离家出走和家人基本断绝联系,甚至彻底失踪。《科学》杂志曾用“最臭名昭著”来形容杨永信。载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A8%E6%B0%B8%E4%BF%A1/3222816?fr=aladdin 。2

  2017 年 10 月 25 日,知乎的一篇文章《中国到底有多少个杨永信》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文章中指出南昌豫章书院体罚、殴打甚至监禁书院里的学生。《新京报》于 11 月 3 日上午 9 点 37 分发出报道《南昌证实豫章书院曾体罚学生,学院已申请停办》。

 2019 年 10 月 5 日,网络上的又一篇文章《因为曝光豫章书院,我朋友被报复到自杀》将豫章书院事件重新翻出。

 2020 年 7 月 7 日,“豫章书院”非法拘禁案一审宣判。吴军豹、任伟强、张顺、屈文宽犯非法拘禁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

篇十: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进展报告

1 -

 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方案

 当前,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网络不良信息、网络不良社交等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为了营造良好安全的未成年人网络环境,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要求,市教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委网信办、市通信管理局、市公安、市市场监管委决定联合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通过联合开展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整治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良网络社交行为、低俗有害信息和沉迷网络游戏等问题,打击取缔一批违法违规的网站平台,查处曝光一批典型案例,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建立健全长效保护机制,形成家校社工作合力,坚持问题导向与结果导向,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按照分类管理原则分别施策,为未成年人成长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二、工作任务

 (一)集中整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问题。加强对网络游戏、网络出版物等网络文化市场的巡查检查力度,督导网文

  - 2 - 企业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户实名注册制度、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等要求,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和打赏服务,对未经审批违法违规运营的网络游戏予以查处,对未采取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措施的予以限期整改,查办相关典型案件并曝光。进一步推动网络直播和视频平台开发使用青少年网络防沉迷模式,完善实名实人验证、功能限制、时长限定、内容审核、算法推荐等运行机制。推行公益性未成年人上网监护软件,加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监管力度,对网吧监管系统软件进行升级,严厉打击“黑网吧”和接纳未成年人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托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天津市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展预防网络沉迷等专题教育活动。将网络素养纳入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引导中小学生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不沉溺于网络游戏。发掘现有教材和课堂教学的内容,将网络素养和网络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 XX 到课堂教学中,提高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进一步密切家校合作,引导家长加强对孩子网络行为监管,指导孩子开展线上学习,及时发现、制止和矫正孩子网络沉迷和不当消费行为。(牵头单位:市教委,配合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委网信办、市通信管理局、市公安)

 (二)整治不良网络社交行为。加大对“饭圈”“黑界”“祖安文化”等涉及未成年人不良网络社交行为和现象的治

  - 3 - 理力度,对涉及未成年人网络社交中出现的侮辱谩骂、人身攻击、恶意举报等网络欺凌和暴力行为,以及敲诈勒索、非法获取个人隐私等违法活动予以查处。通过举报中心官网、热线、邮箱、两微一端等渠道,积极受理网民关于涉未成年人有害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举报。加大互联网企业管理力度,落实各项网络安全保护措施。清理互联网违法有害信息,治理网络乱象,对违规行为依法查处。加大网络安全宣传,引导网民文明上网。(牵头单位:市公安,配合单位:市委网信办、市通信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委)

 (三)专项治理低俗有害信息。重点整治学习教育类网站平台和其他网站的网课学习版块推送网络游戏、低俗小说、娱乐直播等与学习无关的信息问题。坚决清理网站平台少儿、动画、动漫等频道涉低俗色情、校园霸凌、拜金主义、封建迷信等导向不良内容。严格处置直播、短视频网站平台存在的色情、暴力、恐怖等低俗不良信息。严厉打击即时通讯工具群圈、社交平台诱导未成年人自残自杀和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信息和行为。从严整治青少年常用工具类应用程序恶意弹窗,诱导点击跳转至淫秽色情、低俗庸俗等有害页面的行为,要求属地网站平台加大未成年相关有害信息的自查清理。加强重点领域广告和日常广告监测,强化对涉及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等内容违法广告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在针对未成年人的大众传播媒介上发

  - 4 - 布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广告等违法行为。(牵头单位:市委网信办,配合单位:市通信管理局、市公安、市市场监管委)

 (四)加强对企业监督监管。加强对互联网企业监督指导,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配足配强巡查力量,加大对涉未成年人信息内容审核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置有害信息,发现重大违法违规信息和行为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全面摸排我市网络直播平台,有序开展网络直播综合治理。依法处置传播低俗色情等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的网站平台。指导重点网站平台加强青少年专属内容池建设,加大适合未成年人的优质内容供给力度。加强信息通报,对查处的违法违规网站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布,引导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规范有序经营。(牵头单位:市委网信办,配合单位:市通信管理局、市公安)

 (五)加强教育宣传引导。部署全市各中小学校在秋季开学后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教育、班团队会等形式,集中开展学生网络素养和网络自我保护教育,培养中小学生上网技能、安全防护、信息甄别等网络素养能力,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在中小学中深入开展“争做中国好网民”活动,着力培养中小学生依法上网、文明上网的行为习惯,提升师生网络安全责任担当意识,积极弘扬网上正能量。组织中央网站驻津频道、属地新闻网站以及主要商业网站、政

  - 5 - 务移动端开展学生网络素养和网络自我保护教育,将我市开展整治工作的进展成效、典型案例等作为重点新闻进行网上推送,为专项整治行动营造良好网上舆论氛围。开展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理念的宣传活动,宣传推广《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指导家长履行监护人职责,引导未成年人限时、安全、理性上网,学习使用文明、健康的网络语言,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牵头单位:市教委,配合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委网信办、市通信管理局、市公安)

 三、治理工作步骤

 专项治理行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部署摸底。各相关部门进行全面部署,集中开展巡查摸底工作,摸清涉未成年人的重点网站平台和关键环节中存在的问题。2022 年 10 月底前完成。

 第二阶段,集中整治。针对摸排结果,各相关部门对网站、平台、应用程序等开展集中治理,清理一批违法违规的网络不良信息,关停取缔一批不符合要求的账号、网站,查处曝光一批违法违规的典型案例,打击一批涉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2022 年 11 月底前完成。

 第三阶段,自查总结。各相关部门针对摸排和整改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查总结,堵塞管理漏洞,总结有效措施,形成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空间的长效工作机制。2022 年 12 月

  - 6 - 底前完成,并将工作总结报送相关部门。

 四、工作要求

 (一)周密部署。各级相关部门要重视,充分认识专项治理行动对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结合各自职责制定工作举措,认真部署、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细化工作要求,压实部门责任,确保各项任务如期完成。

 (二)部门联动。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健全部门工作联动、形势研判和 XX 反应机制,重点加强市场准入、内容审查、技术监管、执法处罚等关键环节监管和整治,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形成部门工作合力。

 (三)宣传引导。各部门要及时总结本单位治理情况和有益工作经验,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治理氛围。及时向社会公布专项治理重要举措、工作进展,通报曝光违法违规典型案例,回应人民群众关切。

 (四)加强督导。各部门要对治理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督促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确保治理成效。要建立涉未成年人网络环境问题专门举报受理渠道,动员网民积极参与监督举报,提高有害信息尤其是典型案件的发现率和处置率。

推荐访问: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进展报告 未成年人 进展 环境整治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