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其他范文 > 学茶艺的感悟和收获简短4篇

学茶艺的感悟和收获简短4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24

学茶艺的感悟和收获简短4篇学茶艺的感悟和收获简短 学术专业人文茶趣2362022年第4期职教“二十条”的发布,标志着职业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给新形态下职业教育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茶艺的感悟和收获简短4篇,供大家参考。

学茶艺的感悟和收获简短4篇

篇一:学茶艺的感悟和收获简短

专业人文茶趣236 2022 年 第 4 期职教“二十条”的发布,标志着职业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给新形态下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总方向。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回顾党的教育方针的演进历程,从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到提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007-2017),再到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党和国家对教育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和完善。将德体美劳与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体现了对人才培养规律的准确把握。同时对职业教育的育人逻辑,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也提出了新课题。但受精英教育逻辑的长期影响,职业院校在五育人机制构建方面普遍存在理念、举措和特色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中国传统茶艺文化和教育实践中蕴含丰富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笔者试图从传统茶文化视角深挖传统文化精髓内涵,阐明传统茶艺文化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对当代职业教育五育人的启发和借鉴价值,为构建新形态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环境提供参考和启发。1 基本育人逻辑的现实困境与突破方向受西方“表述的逻辑”思维方式的长期影响,基于理论学习本位和以“教”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领域还普遍存在,产生的长期的负面影响极难破除。所谓“表述的逻辑”,是指西方科学技术领域形成重分析、重演绎、重实验的思维方式,带有浓重的学科思维,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各类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在“表述的逻辑”教育框架下,知识成为主动方,学习者被动接受。教学方法上常常表现为满堂灌和过度讲授,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脱节。“表述的逻辑”窄化了学习的途径,学习者获得的是间接的经验和知识,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说,“表述的逻辑”偏重学生成绩和智育发展,违背了基本的人才成长规律,忽视了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的其他方面的素质,而这些综合素质正是培育大国工匠、工匠精神所必需的。按照布鲁纳和杜威的认知和教育理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建构知识体系,也就是服从“发现的逻辑”。职业教育是面向生产实践、工作环境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数以亿计产业大军的主阵地,对人才的学习能力、工艺标准、劳动操作、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创新能力等多德智体美劳方面素质有较高要求。实际上,未来职业教育不是让学生简单的适应某个技术的发展,还要让他们获得完整的人格、美好的生活和全面的发展。2 传统茶艺文化思维方式和茶艺教育实践中的五育人思想中国是茶的故乡。据唐代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也就是说,中国人饮茶可追溯至神农氏时代。在传统茶艺文化思维方式和茶艺实践中,蕴含着丰富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比如茶文化中善于发现,有审美情趣,守成创新等。首先,传统茶艺善于从自然界和生活实践中“发现”知识和规律,认为茶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必须通过实践和发现,比如茶道、茶联、茶书、茶具、茶画、斗茶等。同时善于“发现”孕育出的美育思想让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感性和审美特质,如一叶知秋等。茶德天地自然精华,融天地人于一体,茶文化糅传统文化视角下高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研究——以茶艺鉴赏与实践为例张 华(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摘 要:明确了新形态下高职教育德智体美劳育人环境构建的背景及意义,受“表述的逻辑”等思维方式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德智体美劳育人环境建设存在理念不清晰、举措不健全、亮点不突出等短板。以茶艺鉴赏与实践为例,阐述了中国传统茶文化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思想对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启发和借鉴价值,就新形态下职业教育融合传统文化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环境提出实施策略。关键词:职业教育;德智体美劳;传统文化;茶艺;儒匠项目基金:衢州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人文社科和思想政治教育立项研究课题(QZYRWY2111)“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研究”,主持人,张华;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2019SCG130)“基于‘发现的逻辑’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思维可视化重构研究与实践”,主持人,张华。作者简介:张 华(1987~),男,浙江衢州,硕士,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职业创新教育教学与研究。

 思考 • 探索237 2022 年 第 4 期合儒释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其次,传统茶艺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即崇尚劳动、尊重创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让人向善、塑造德性。这种工匠精神涵盖丰富的德育、体育和劳育理念,而且古人往往将德放在第一位,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最后,传统茶艺重视实践和验证,形成了“发现的逻辑”哲学观和教育观,这种理念高度契合现代职业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综合起来,传统社会茶文化精髓、思维方式集中反映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传统茶文化和德智体美劳育思想是有机融合和协调发展的,对当前新形态下职业教育五育人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图1 育人模式内涵与改进策略——“衢职儒匠” 3 传统文化视角下茶艺鉴赏与实践五育人机制构建——培育“衢职儒匠”浙江省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是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也是拥有18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有着1200多年历史,《茶经》中亦有关于衢州茶文化的记载,比如在介绍茶叶产地时,陆羽提及“浙西”、“婺州”出产的茶叶品质。因尽享钱江源头滋养,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形成了丰厚的茶艺文化积淀和茶人匠心制茶和品茶饮茶的独特韵味。衢州茶品种繁多,开化县产茶历史悠久,于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建县,有记载的在明朝已列为贡品,其中开化龙顶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浙江十大名茶称号,是全国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茶品牌。如今,茶叶不仅成为衢州农业的主导产业,也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衢州作为“东南阙里、南孔圣地”,是中国南方儒学文化中心。千百年的积淀,促成了衢州的“开放、包容、多元、和谐”的城市文化性格。衢州践行以创新驱动,探索产业绿色发展的新路径。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衢州的唯一一所公办全日制高职院校,近年来俯身贴地,致力于以双高建设为引领,建设浙闽赣皖四省边际职业教育“桥头堡”,非常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德智体美劳育人机制探索。本文以茶艺鉴赏与实践为例,探索积极破除“表述的逻辑”育人环境,遵循现代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力完善育人模式内涵建设,创新融入传统文化育人理念,构建新形态下的“衢职儒匠”五育人新模式。从“衢职儒匠”架构图(图1)可以看出,德即培养德技双修,智即遵循“发现的逻辑”,体即拥有健康的身心,美即具备审美情趣,劳即磨练工匠精神。根据“衢职儒匠”架构,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各有侧重,同时又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第一,德——培养德技双修。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培养德、技双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让学生认同“衢州有礼”文化,提倡“衢职有礼”。这个“礼”是对自然有礼、对社会有礼、对历史有礼、对未来有礼、对脚下的土地有礼。将儒家文化融入校名、校训,让儒家经典进课堂,进图书馆,进实训室,让儒家文化真正走脑入心。开发一批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有礼精品课程,挖掘和丰富思政大课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持续壮大学生理论宣讲队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有机融合,让学生亲身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和传播家国情怀与担当。以茶艺课程为例,茶叶生长于三衢大地,茶艺产业立足衢州,借鉴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的从视障人群的角度感受生命的顽强和不屈的“黑暗对话”模块,让学生身份换位,了解衢州细菌战受害者历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扎根基层,把青春和汗水洒在大地上的志向。第二,智——遵循“发现的逻辑”。必要的茶知识储备是茶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育人水平的提升基础在课堂教学。首先,持续推进茶艺课堂“革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广泛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方式,提倡少教多学。坚持“思维发展重于知识获取”和“策略生成重于问题解决”,从最基本的茶认知事实出发,从品茶生活经验出发,不断启发,让学生获得更多主动性。其次,带领学生重新走上茶业历史的“发现之旅”,让教与学“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亲临其境、设身处地地“玩”茶,在知识网络建构过程中培养茶艺知识和技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朱熹提倡要不断的学习。儒学提倡要因材施教。所以要突破传统的教与学逻辑,提倡“发现式”茶艺教学,使育人理念更加科学。再次,营造“发现式”教学环境,重视“发现的逻辑”理念的茶艺鉴赏教育全过程育人中的作用。从校园到教学大楼,从办公室到教学空间,整体设计和细节处理上无不营造着把茶艺企业环境以项目型式引入到茶艺教学中的教育理念。第三,体——拥有健康的身心。“衢职儒匠“也要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身心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培养学生持续学习、不怕失败、勇于尝试、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衢职院已挂牌成立中国拔河特色学校,拔河运动及文

 学术专业人文茶趣238 2022 年 第 4 期化影响力持续扩大。地掷球项目荣获2021全运会项目冠军,地掷球文化深入每一个师生内心。攀岩运动赛场上捷报频传,攀岩文化引领校园时尚。近年来,衢职院已开展茶品牌展示、茶技艺表演、还有茶界专家的精彩讲座等,全民饮茶日活动把衢州茶和茶文化故事讲述得有声有色。与此同时,衢职院也孕育了许多茶艺培训、茶文化教学及茶器具销售等与茶文化息息相关的课程,以茶养性、以茶养德蔚然成风。这些名片注释了校园有礼文化新内涵,为新时代衢州南孔文化品牌建设注入了活力。第四,美——具备审美情趣。坚持文化育人导向,继承南孔文化,建设“衢职有礼”的特色校园文化。创新有礼文化、廉洁文化、两馆文化、寝室文化建设,营造“崇礼修身、人人共享”的有礼氛围。沐浴南孔文化,开辟第二课堂。对标衢州市南孔书屋建设,打造图书馆1+X考证中心,让茶艺图书和茶文化进寝室、进实训室、进教学楼,让师生随时随地沉醉茶香和书香,陶冶身心。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 创造活力,提供多渠道志愿服务活动,比如服务衢州马拉松赛事、文明城市创建,提倡身心美、分享美、拼搏美。广接地气,走进清漾古村,追寻良好家风,感受深厚的茶文化基因。第五,劳——磨练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培育和传统文化有效结合,尊重技能,尊重劳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培育衢州地方急需的数字经济智慧产业、美丽经济幸福产业等技能培训品牌。茶产业像个“哑铃”,一边是生产,一边是终端,茶文化是中间的桥梁。持续挖掘茶艺专业特色,对接茶叶企业需求。衢州茶产业以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品种结构,加快产业融合,在转型升级中成效显著。以协同化整合校企资源,以标准化推进内涵发展。4 总结与展望中国传统茶艺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茶艺鉴赏与实践建设经验为例,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有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思想。提出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衢职儒匠”培育的方案,并列举出一系列可行的举措,以期为创新五育人模式提供启发和借鉴。参考文献:[1]程建坤,熊川武.过度讲授:走向教育现代化的严重障碍[J].教育科学研究,2021(01):54-61.[2]骆无穷.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茶之道:再读《茶经》”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44):5-8.[3]白景璐.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教学为例[J].福建茶叶,2022(02):85-87.思政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如何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文化价值观,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精神生活,是高校现阶段需要面临的重要责任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不但对大学生积极传承传统文化精髓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内涵,有效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茶文化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具有悠久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有很强的中国传统文化代表性。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今天,茶文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现阶段大学思政教育的不足,拓宽思政教育工作内容。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借助学习茶文化的强大育人功能,在大学校园内形成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以此为契机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从根本上提高思政教育的作用价值。将茶文化融入到大学思政教育中,不但可以提高大学思政教学质量,而且能够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人才。大学思政教育应结合时代发展特点,根据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发展特征,从传统茶文化角度出发探究思政教育应用路径,促进大学思政教育良性发展。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就出现诸子百家,提倡学术自由,而在与时俱进的今天,大学生思政教育更应从中国传统文化着手,通过融合思政教育传承中华文化茶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陈 甜(福州工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摘 要:大学生思政教育是现阶段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样需要融入现代高校思政教育中,应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茶文化,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无论是对大学...

篇二:学茶艺的感悟和收获简短

感悟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 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它通过沏茶、 赏茶、 饮茶、 增进友谊, 美心修德, 学习礼法, 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 “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 包括茶艺、 茶德、 茶礼、 茶理、 茶情、 茶学说、 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

 中国茶道以“四谛”为总纲, 即和、 静、 怡、 真。

 自皎然提出“茶道”以来, 已历经·—千多年。

 当今的茶文化专家设想从当代的实践出发、以不同的角度对历史上以高深著称茶道作”见仁见智”的认识, 有简有详, 认识深刻; 但茶文化初识者较难把握 (客观上还受日本茶道的不同实践与理沦的影响), 甚至有“茶道”一词内涵, 不说还行。

 越说反而越模糊的反映, 这主要与茶事实践的程度与范围、 研究者的出发点、及价值取向有异所致, 初学者难以觉察, 认识和把握, 也就不足为奇。

 一般说来, 茶道是人们受茶事感受并进入较深意境而生发, 茶道与茶的意境 密切相伴。

 相似的茶事, 会因为个人(修养、 兴趣和事件背景等)的差异, 产生不同程度的体验和感受, 即在茶的意境上有相似的认同感; 如此, 茶事常常可有主题, 引导人们参与其中。

 当然, 要想从茶中得到深刻的感悟和意界, 还要求对茶与传统文化、 乃至个人的修养有较高的要求, 皎然所提出的茶道正是如此, 也有人喻此为“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情景, 而欧阳修提出的“真善幻”亦属此意。

 人们对广泛推崇的“精行俭德”(茶道精神)的领会. 尽管因人而异(如在程度上),但仍是由茶事所承载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意境之体验后, 由茶而感发认识的进步与修养的提高等。

 在当代, 有人以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来比喻茶事的美妙意境、 以及人文“观照”, 也是通及茶道后的感应。

 与茶道精神相关的意境, 自然不会偏离茶道。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 它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 它不讲形式, 不拘一格。

 不同地们、不同信仰、 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的追求也不同。

 历史上的王公贵族讲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 显示富贵, 附庸风雅。

 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 意在托物寄怀, 激扬文思。

 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 意在去乏提神, 参禅悟道。

 道家讲茶道, 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茶养生, 羽化成仙。

 普通老百姓讲茶道, 重在“茶之味”, 意在解渴, 去腥除腻, 享受人生。

 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获事活动中获得畅适和愉快的感受。

 儒生可“怡情悦性”, 羽士可“怡情养生”, 僧人可“怡然自得”。

 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 使它拥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 这种“怡悦性”也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由于社会的发展, 茶道的形式、 手段、 社会环境 和对象等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皎然所“指定”的茶 道深意, 现代人即使能“打造”, 能体会到诸如”人与 大自然之间, 人与历史之间的对话”的虚幻缥缈意境 的, 也不在多数。

 但茶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史实已证 明:

 已经历数千年的茶事。

 人们想通过茶事来获得心 灵效应或人文观照, 有必要刘茶道作与时俱进的认 识。

 即重要的是引导人们去感觉和体验茶能给人带 来的愉快和精神上的感悟, 如人们通过茶而进入自 感美妙的、 或意想中的理想意境及体会, 并受其潜移 默化的影响, 而不应该过多地讲究、 追求形式。

 这就 是本文强调的, 与茶道相联系的茶的意境, 它能体现 茶道精神,顺应当代茶事的时代要求。

 如现代人喜欢 茶的香、 茶水的清、 茶烟的萦绕, 人们因此会在茶中 停留, 会有意无意地感受到茶的意境; 在此基础上如 能引导有意识的茶事实践,寻找并获得感悟, 就是我 们常说的由茶事而带来的精神欢愉。

 茶的意境. 是不 同时代茶事的共同点。

 在现代生活中, 以茶待客, 以茶交友, 通过茶来表示深情厚意, 不仅已深入到每家每户,而且也用于机关、 团体, 甚至成为国家礼仪。

 不论是宋代汴京邻里的“支茶”, 还是现在的人们以茶待客和茶话会, 茶都是礼让、 友谊的象征, 都是亲和、 和谐的体现。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虚静的空灵的心境, 当茶的清香浸润着你的心田的时候, 你的心灵就会在虚静中显得空明, 你的精神就会在虚静中升华, 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和交汇,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最后, 引用一段与茶之意境相关的文字, 以供欣 赏或助人感悟。

  “喝茶是一种行为, 在人们心目上的含义却早已 不是动作那么简单, 它已经成为一种意境, 一种文 化。

 有时候, 喝茶是一种享受, 它让你心情更加舒畅,

 交流更为流利; 有时候喝茶是一种思考, 在遐想中回 到自我, 也记起过去, 还纯真是人的本质, 只有在茶 叶那既苦又甜的滋味中, 你才可以真正懂得人生; 更 有时候, 茶是一种激励, 感受茶那一丝苦涩,抛弃那 一点惘怅, 在茶水与心情共鸣的瞬间抬起迷惑的双 眼, 让清新的空气吹过, 你又可以站起来面对一切。

 这就是茶, 普通的茶, 不普通的意境:

 平凡中显示出 超俗. 淡雅中不乏激情, 它让你更加清醒, 也让你更 加从容。

 对于我们这些不会品茶的茶客, 这种意境,

 就是陶醉。

 ”

篇三:学茶艺的感悟和收获简短

大意——浅谈校本课程中的茶艺教学 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小学 李静

  论文摘要:

 校园文化是一门艺术。

 一个品位独到、 文化气息充赢的校园就如同一件精致的艺术品值得回味与思考。

 在文化气息浓厚的校园中, 校本课中的茶艺教学, 以它的清灵孕育着我们师生的人文素养; 以雅韵陶冶这我们师生的艺术情操。

 “以茶育人”是我在教学中, 实施师生人文关怀的宗旨。

 学习茶艺应以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倡导的“爱国、 奉献、 团结、 创新”的茶人精神为指引, 要先学习做人, 后学会泡茶。

 不仅学会品茶, 还要学会品味人生!

 主题词:

 素质教育 审美情趣

  创新与合作

  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 几乎每一页都可以嗅到茶香。

 茶不仅是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健康饮品的首选, 茶也是我们陶冶情操、 美化心灵、 塑造人格的重要载体。

 可以说茶孕育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做为教师的我, 在学校演绎着和谐的茶文化、 并将茶文化不断得到传承和升华, 使它交汇成一种无所不在、 生生不息的“文化场”, 以拓展茶艺特色项目为抓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 更加广阔的舞台, 使中华民族茶文化在我们教师手中得到发展, 绵延不断, 经久不衰, 也让这“流动的花朵”在新的时期愈加灿烂与芬芳!

 “弘扬茶文化得从娃娃抓起”,这是著名科学家苏步青提出来的。

 做为一名茶艺教师, 我更知道自己责任的重大, 教学生茶艺表演, 并不只是让学生冲泡一首好茶, 而是要让学生从茶艺的表演中领悟到它的真谛。

 正如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倡导的“爱国、 奉献、 团结、 创新”的茶人精神为指引, 要先学习做人, 后学会泡茶。

 不仅学会品茶, 还要学会品味人生!

 每一个中国人都像一只冲了茶的茶壶。

 不管壶里多么炽热, 但外表总是温和的。

 这也正是每一个为人师者都必须具备但又不张扬的品性。

 茶以它的清灵孕育着我们师生的人文素养; 以雅韵陶冶着我们师生的艺术情操。

 “以茶育人”是我在教学中, 实施师生人文关怀的宗旨。

 以下是我对茶艺教学中的一些认识。

 一、 茶艺中的素质教育

  茶艺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最佳载体,茶艺的修身养性作用和品德教化功能是在学生学习茶艺课中得到体现的。

 以茶艺的形式,把传统文化和素质教育有机而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孩子们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哺育,并成为既合乎时代要求,又有传统美德的合格人才。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提炼其核心思想:

 即为“仁”。提出“茶以清心, 茶以雅志”的茶道就是基于儒道传统思想。

 中国古代传统茶德的内容是:

 俭、 清、和、 静(即:

 节俭朴素、 清正廉洁、 和睦处世、 怡淡安静)。

 当代茶人庄晚芳提倡的中国茶德“廉、

 美、 和、 敬”四字即为:

 廉检育德、 美真康乐、 和诚处世、 敬爱为人。

 从古至今我们的茶文化体现了 一种高尚“仁”为核心的人生观和正宗的处世哲学, 同时也凝聚了 中华的传统美德。

 通过茶艺课的教学也使我认识到, 学生的人格核心是仁, 教师要用仁心、 仁德来作为自己教育事业的基石。通过, 茶德精神与师德、 让学生在思想道德品质方面有所提高。

 茶出自深山幽谷, 得益于山野自然之造化, 秉性朴素高洁, 不入俗流。

 在茶艺课的教学中,以茶为载体, 茶性的俭朴可以培养超然、 淡泊的雅趣和恭谦俭让的精神涵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崇尚节俭是个人优良素质的一种体现, 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对于小学生来讲, 节俭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 消费取向, 还是一种精神品质,一种道德的修养。

 寒夜客来茶当酒, 清茶一盏也醉人。

 淡淡的茶香, 使学生从诸多繁杂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走向心灵的宁静, 情感的净化和对朴素人生的追求。

 而节俭并非吝啬, 它是一种自我的约束, 是以一种简朴的生活态势达到一种精神快乐的境界。

 弘扬节俭的美德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上保持旺盛的精力, 磨炼意志, 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 培养了 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中国茶道提倡茶人精神, 以茶喻人, 通过品茶品味人生。

 它是一种艺术的熏陶与礼仪的训练, 更是一种纯朴节俭的生活方式的养成与道德素质的造就。

 在茶艺表演的教学中我还发现, 茶礼的教育使我的小茶人懂得了 敬老爱幼,懂得了 礼仪; 通过, 茶事的活动使我的小茶人更加和睦相处了 ; 茶史的教育也使我的小茶人更加了 解了 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体验到了 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增强了 民族自 豪感; 泡茶训练也使这些茶人养成了 凡事自己动手,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从而还能满足孩子们的表现欲望。

 二、 茶艺中的审美情趣

  审美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品茶之所以被看作一种文化, 主要是因为它在满足人们口渴的生理需要的同时, 还能满足人们的审美愉悦。

 中国茶道讲究六美, 即人美、 茶美、 水美、 器美、艺美和境美。

 在安静幽雅、 完美和谐的品茗环境中进行审美活动, 通过这种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去感受人与茶、 人与自然之间最深刻、 最亲密的关系。

  茶道最精髓的就是清静与和谐, 我们师生同在茶艺教室这一清静的处所斟上一盏清茶, 看茶汤的透彻, 观杯中茶叶的沉浮舒展, 沉下心来细细体味那始涩而后甘的滋味。

 这些既是对生活的一种享受, 也是对自身道德修养的一种陶冶。

  茶艺是情感的艺术, 情感又是茶礼、 茶艺的本源, 也是维系学生与课程间互相作用关系的生命线。

 校园茶文化的构建将情感体验作为教学原则, 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理念。

 例如音乐为茶艺配备了 它最美、 最纯、 最真挚的情感灵魂; 美术赋予了茶艺立体、 色彩等丰富的视觉审美情趣。

 明心要以情感体验为原则, 才能荡涤学生的心灵。

 大方得体的茶礼、 优雅得体的茶艺为师生艺术人文素养的培育提供行为范式。

 通过学习、 实践、 体验、 升华, 使人文素养内化于心、 彰显于行。唐末刘贞亮的《茶十德》 对茶的功用作了如下概括:

 “以茶散郁气, 以茶驱睡气, 以茶养生气, 以茶除病气, 以茶利礼仁, 以茶表敬意, 以茶尝滋味, 以茶养身体, 以茶可雅志, 以茶可行道”等。其中“利礼仁”、 “表敬意”、 “可雅志”等说的就是茶道的精神范畴。

 人们通过饮茶来领悟哲理, 感悟人生, 减缓压力, 整顿身心, 清除烦恼,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等等。

 在茶艺的教学中, 教师通过泡茶与品茶即使学生增进了, 团结协作的精神, 又使茶艺的审美情趣得到了的很好的培养

  三、 茶艺中的创新与合作

  茶艺课除了 教会学生科学的泡茶技艺与知识之外, 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合作能力。正如著名心理学家、 教育学家布鲁纳所说的:

 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孩子们在掌握了绿茶、 红茶、 花茶、 乌龙茶等茶的特点, 学会了基本冲泡技艺及一些配料的特性之后开始学习创编调和茶。

 合作小组的调制实验开始了 , 选茶具、 测量水温、 品尝、 起名、 填写实验报告……一次、 两次、 三次……如此竭尽我才, 欲罢不能。

 瞧!

 这杯以龙井为主茶料、 玉蝴蝶、 金莲花为配料的“蝶戏金莲碧玉泉”不仅口味上佳、 赏心悦目, 名字也有味道吧。

 “思乡 茶”的实验小组用“勿忘我”作配料, 高雅清爽, 品位独到、 有益健康。

 是呀, 鲁迅要是喝上这茶一定非常高兴。

 还有“圣杯红”、 “游龙百合”“神清气爽茶”……孩子们的灵性与激情在迸发。

 科学的方法、修养品性和文学内涵融合在一起, 当一群体态优雅的小茶人呈上缤纷馥郁的实验成果时, 课堂散发出了智慧的光芒。

 在茶艺教学中, 还有许多学习的内容协作性很强, 尤其在茶艺表演中表现突出。

 茶艺表演是在泡茶技艺的基础上, 对泡茶的各项程序进行艺术加工, 将生活中的泡茶技艺上升为一种表演艺术, 在于使客人得到一种美的熏陶。

 茶艺表演一般情况下要三人同台合作, 即主泡手、 助泡手、解说员。

 主泡手负责泡茶, 助泡手协助主泡手, 负责焚香、 赏茶、 敬茶等, 解说员负责各项泡茶程序的解说。

 在整个过程的进行当中, 要求主泡手、 助泡手和解说员在同一时间内有良好的协调与配合, 不能因为个体的独立而破坏整体的和谐之美。

 而在不同的场合以及泡茶任务的搭配中,有时候要求某些学生承担主泡手的任务, 有时候又要求学生承担解说员或助泡手的任务, 角色的变化意味着学生必须与他人紧密合作, 必须通过实际训练和心理过滤才能确立一种整体的和谐与协作。

 另外, 泡好一壶茶不仅需要有好的泡茶技艺, 还需要有优质的茗茶、 上好的水质、 恰当的冲泡时间、 合适的茶具、 良好的心境等等, 缺一便不能品出茶之至味。

 因此茶艺表演是培养学生和谐美感与协作精神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与协作精神。

 在创新与合作的茶艺教学中, 教师告知学生, 中国人有喝茶的礼仪。

 例如:

 茶水不能倒得太满, 中国人有句俗语“茶满欺人, 酒满敬人”; 茶杯的拿捏——大拇指、 食指轻拿杯沿, 中指托杯底, 叫“三龙互鼎”, 剩下的两只手指不能指着别人, 那是不礼貌; 敬茶时, 一手三指执杯, 另一手侧掌护于杯前, 对老人平举齐眉, 并轻声道请, 对平辈双手托杯, 略高即可; 喝茶四部——闻香、 嘬唇、 徐啜、 小口, 这是品茶的最高境界, 茶汤入口后还要在舌边轻轻鼓漱一番, 再徐徐吞咽, 体验回味。

 不可仰头大口猛喝等等。

 学生在动手实践检验学习好时机的同时, 也是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得到了 实现。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 教师发现学生逐渐养成自觉动手, 互相提醒, 互相帮助的好习惯了。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 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小学阶段是人们身心、 人格构建发展的初级阶段。

 校本课程中的茶艺教学, 能使他们对人生充满好奇和探究。

 通过学习茶艺, 学生感受到了 , “乐自中出, 礼自外作”。

 学生在体验 “快乐的小茶人”中, 朝着做一名人格健全、 体智健康的礼乐学子发展。

篇四:学茶艺的感悟和收获简短

茶道,感悟内心深处的宁静

 丨宁志浩禅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禅宗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禅修茶道”传承古老而优秀的中华茶道艺术精髓,2016 年入选第四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成为了一张文化名片。位于山东淄博博山区的正觉寺,其中兴方丈仁炟长老传承禅宗参禅悟道的修心方法,以禅门茶礼为基础参考,运用《禅林备用清规》、《百丈清规》内讲述的细规,进一步补充整理和丰富发展,将禅修、茶道、诗词、音乐、养生等形式融合呈现,传承了中华禅茶文化的心髓,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唯美形式为传统文化流入寻常百姓家注入了新的内涵,为现代人带来禅悦的和谐与自在,传递心灵宁静的正能量。“禅茶一味”,在一盏茶的功夫里,品味悠然的心境。古国也已有两千年。唐朝禅门兴盛,促进了禅修茶道的发展。百丈怀海禅师创立《百丈清规》,将禅门饮茶的茶礼茶仪作以严谨细致的规定。由禅坐静观饮茶到将茶事礼仪融入禅门,茶成了悟心妙传的助修工具。“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在清净庄严的禅堂内,饮茶清心,以茶待友,借茶悟道。如唐朝时期禅门传记《五灯会元》中多有茶叙的记录,在以茶为机的问答应对中,以期明了心性。茶道规范谨严有序,禅门还有茶供、茶榜、茶堂、茶鼓、施茶僧、戒腊茶、化茶、茶礼、普茶等专属的称呼。自唐宋时期十分兴盛的禅修茶道,在接下来的元明清三朝时期内,由于汉蒙满文化相交融带来的影响,吃茶的形式已经由工序严格的煎点法而简化成了沸水冲泡法。禅修茶道的规约行仪渐渐淡出了市井街巷,隐入禅门山林,在少数寺院和僧侣间延续着传承。“禅借茶道显,茶倚禅生香。”作为禅修茶道将禅修的内涵融入茶道的仪礼中,内涵禅修、茶道、诗词、音乐、养生等多种文化表现形式,将泡茶的十二道工序,变成十二种修行,提高专注力,颐养身心。复兴的禅茶之道教学,由寺院流入民间,不仅适合修心治静,还具有很好的表演性和观赏性,动作娴静自若,端庄和美。在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生活的过程中,作为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仁炟长老多次展开讲学培训,口耳相传,培养优秀的传承人才,延续教学传承,并特别撰写十二首禅修茶诗和《禅修茶道百句三字经》,诠释“禅修茶道”的十二道工序、每道工序的心法与修持要领,以及禅茶文化的传承与内涵。如禅修茶道十二道工序为:1. 燃灯焚香,参禅咏茶;2. 煮水候汤,法海潮音;3. 洗杯烫盏,荡涤尘垢;4. 赏茶投茶,拈花一笑;5. 观色闻香,色香密圆;6. 冲水洗茶,放下桎梏;7. 静心泡茶,涵盖乾坤;8. 随缘分茶,分享慈悲;9. 香凝茗露,普皆供养;10. 小酌慢饮,品味参禅;11. 谢茶相约,善缘绵长;12. 禅茶一味,法性一如。每一道工序都是一次身心的深层洗礼,不分种姓民族和男女老幼,皆能研学。杯盏传递间是质朴的敬意和关怀,细细品味中是与自然交融的自在惬意。生活处处是烟火,人生何处无禅意。在我们追求高度物质集中的今天,我们一味向高处看的时候,很容易忽略平等视线的美好风景,此时的我们更需要沉下心来抛却一切的外在干扰,放松身心,直面生活本有的纯净,止于至善方可走得更远。人云:“茶宜净室,曲宜古韵”,一曲一净土,一弦一清心,一禅一世界,一茶一人生,投片片茗茶,融滴滴甘泉,飘缕缕清香,得杯杯凝露,品正清和雅,听禅茶无生。茶艺虽美,若不能静合于道,则终流于感官之娱。要使茶艺不拘泥于自我空间,离不开禅的智慧观照。禅修茶道则是融禅文化和茶文化之精华,生动地呈现了中华千年禅茶的正清和雅之美,闪耀着智慧之光。如今经由传承发展,更如静莲落夏池,绽放清芬。“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禅与茶发挥妙用处是心灵的净化,是生命的和美安然。禅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心表达。在中国,茶文化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茶有连接自然的属性,以茶行道,井然有序,以求环境和心境的恬静清寂。佛教的禅文化传入中108 / TOURISM WORLD 109 TOURISM WORLD / / 非遗绝活儿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禅修茶道,感悟内心深处的宁静

 丨宁志浩禅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禅宗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禅修茶道”传承古老而优秀的中华茶道艺术精髓,2016 年入选第四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成为了一张文化名片。位于山东淄博博山区的正觉寺,其中兴方丈仁炟长老传承禅宗参禅悟道的修心方法,以禅门茶礼为基础参考,运用《禅林备用清规》、《百丈清规》内讲述的细规,进一步补充整理和丰富发展,将禅修、茶道、诗词、音乐、养生等形式融合呈现,传承了中华禅茶文化的心髓,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唯美形式为传统文化流入寻常百姓家注入了新的内涵,为现代人带来禅悦的和谐与自在,传递心灵宁静的正能量。“禅茶一味”,在一盏茶的功夫里,品味悠然的心境。古国也已有两千年。唐朝禅门兴盛,促进了禅修茶道的发展。百丈怀海禅师创立《百丈清规》,将禅门饮茶的茶礼茶仪作以严谨细致的规定。由禅坐静观饮茶到将茶事礼仪融入禅门,茶成了悟心妙传的助修工具。“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在清净庄严的禅堂内,饮茶清心,以茶待友,借茶悟道。如唐朝时期禅门传记《五灯会元》中多有茶叙的记录,在以茶为机的问答应对中,以期明了心性。茶道规范谨严有序,禅门还有茶供、茶榜、茶堂、茶鼓、施茶僧、戒腊茶、化茶、茶礼、普茶等专属的称呼。自唐宋时期十分兴盛的禅修茶道,在接下来的元明清三朝时期内,由于汉蒙满文化相交融带来的影响,吃茶的形式已经由工序严格的煎点法而简化成了沸水冲泡法。禅修茶道的规约行仪渐渐淡出了市井街巷,隐入禅门山林,在少数寺院和僧侣间延续着传承。“禅借茶道显,茶倚禅生香。”作为禅修茶道将禅修的内涵融入茶道的仪礼中,内涵禅修、茶道、诗词、音乐、养生等多种文化表现形式,将泡茶的十二道工序,变成十二种修行,提高专注力,颐养身心。复兴的禅茶之道教学,由寺院流入民间,不仅适合修心治静,还具有很好的表演性和观赏性,动作娴静自若,端庄和美。在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生活的过程中,作为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仁炟长老多次展开讲学培训,口耳相传,培养优秀的传承人才,延续教学传承,并特别撰写十二首禅修茶诗和《禅修茶道百句三字经》,诠释“禅修茶道”的十二道工序、每道工序的心法与修持要领,以及禅茶文化的传承与内涵。如禅修茶道十二道工序为:1. 燃灯焚香,参禅咏茶;2. 煮水候汤,法海潮音;3. 洗杯烫盏,荡涤尘垢;4. 赏茶投茶,拈花一笑;5. 观色闻香,色香密圆;6. 冲水洗茶,放下桎梏;7. 静心泡茶,涵盖乾坤;8. 随缘分茶,分享慈悲;9. 香凝茗露,普皆供养;10. 小酌慢饮,品味参禅;11. 谢茶相约,善缘绵长;12. 禅茶一味,法性一如。每一道工序都是一次身心的深层洗礼,不分种姓民族和男女老幼,皆能研学。杯盏传递间是质朴的敬意和关怀,细细品味中是与自然交融的自在惬意。生活处处是烟火,人生何处无禅意。在我们追求高度物质集中的今天,我们一味向高处看的时候,很容易忽略平等视线的美好风景,此时的我们更需要沉下心来抛却一切的外在干扰,放松身心,直面生活本有的纯净,止于至善方可走得更远。人云:“茶宜净室,曲宜古韵”,一曲一净土,一弦一清心,一禅一世界,一茶一人生,投片片茗茶,融滴滴甘泉,飘缕缕清香,得杯杯凝露,品正清和雅,听禅茶无生。茶艺虽美,若不能静合于道,则终流于感官之娱。要使茶艺不拘泥于自我空间,离不开禅的智慧观照。禅修茶道则是融禅文化和茶文化之精华,生动地呈现了中华千年禅茶的正清和雅之美,闪耀着智慧之光。如今经由传承发展,更如静莲落夏池,绽放清芬。“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禅与茶发挥妙用处是心灵的净化,是生命的和美安然。禅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心表达。在中国,茶文化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茶有连接自然的属性,以茶行道,井然有序,以求环境和心境的恬静清寂。佛教的禅文化传入中108 / TOURISM WORLD 109 TOURISM WORLD / / 非遗绝活儿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推荐访问:学茶艺的感悟和收获简短 茶艺 简短 感悟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