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其他范文 > 1978年中印战争8篇

1978年中印战争8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20

1978年中印战争8篇1978年中印战争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弘扬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新华网北京7月27日电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978年中印战争8篇,供大家参考。

1978年中印战争8篇

篇一:1978年中印战争

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弘扬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新华网北京 7 月 27 日 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 7 月 26 日下午进行第四十二次集体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

 他强调, 我们要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军队和全国各族人民为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的伟大历程, 弘扬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 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胡锦涛指出, 全党同志必须牢记, 形势越好越要增强忧患意识, 执政越久越要增强公仆意识, 条件越优越要增强节俭意识。

 我们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坚决反对形式主义、 官僚主义, 坚决反对享乐主义、 奢侈浪费, 坚决反对各种消极腐败现象, 真正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 政治上始终坚定、 作风上始终务实。

  中共中央政治局这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军事科学院齐德学研究员、 黄迎旭研究员就这个问题进行了 讲解, 并谈了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 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

 他指出,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80 周年前夕, 我们重温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史,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在我们党和人民军队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极其深远的意义。

 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伟

 大开篇, 是中国共产党发展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 创建党的军事指导理论、 缔造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光辉起点。

  胡锦涛强调, 在南昌起义和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岁月 里, 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实践中, 我们党和人民军队培育了 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 特别是培育了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 集中体现了 我们党和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深刻反映了 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和高尚情操, 对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夺取革命、 建设、 改革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胡锦涛强调, 弘扬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 就是要始终坚持崇高理想、坚定信念, 始终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始终坚持依靠人民、 服务人民, 始终坚持艰苦奋斗、 自觉奉献。

 我们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广大党员、 干部和人民群众, 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不断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科学分析世情、国情、 党情的新变化, 认真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 深入研究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课题, 不断以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 奋发有为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我们要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始终同人民群众心连心、 同呼吸、 共命运, 从党和国家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实现好、 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使党和国家事业不断获得最广泛、 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胡锦涛强调, 艰苦奋斗、 自觉奉献, 是我们党克服各种艰难困苦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保证。

 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 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的。

 我们党带领人民夺取政权、 建立新中国的斗争充满艰辛, 我们党带领人民巩固政权、 实现现代化的实践同样充满艰辛。

 我们要大力发扬戒骄戒躁、 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大力发扬一心为民、 自觉奉献的优良作风, 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 扎扎实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中央军委隆重举行庆祝建军8 0 周年驻京部队老战士座谈会 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郭伯雄主持 曹刚川徐才厚出席

 新华网北京7 月2 7 日电(记者曹智)

 中央军委2 7 日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建军8 0 周年驻京部队老战士座谈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座谈会上强调, 全军部队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大力弘扬我军听党指挥、 服务人民、 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 全面加强革命化、 现代化、 正规化建设, 不断提高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懈奋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胡锦涛首先代表党中央、 中央军委, 向与会的老同志, 向所有为中国革命、建设、 改革事业和人民解放军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同志, 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他指出, 8 0 年来, 在党的领导下, 我军为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前仆后继, 英勇奋战, 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 不朽功勋, 为捍卫国家主权、 统一、 领土完整和安全, 支援和参加国家建设, 作出了 巨大贡献。在长期实践中, 我军从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 发展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 具有严格纪律的、 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 从一支

 装备落后、 军种单一的军队, 发展成为一支诸军兵种合成、 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并开始向信息化迈进的强大军队。

 回顾我军8 0 年奋斗的光辉历程, 我们深切缅怀为人民军队创建和发展壮大付出毕生心血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军事家;深切缅怀为中国革命战争胜利、 为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安宁、 为人类进步事业而英勇献身的无数革命先烈。

 他们的历史功绩与山川同在, 与日月同辉。

  胡锦涛指出, 在8 0 年的奋斗中, 我军不仅创造了 伟大业绩, 而且培育和形成了一整套优良传统。

 这些优良传统体现了 我军一以贯之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原则, 包含着人民军队所特有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作风, 反映了 我军成长壮大的宝贵经验和客观规律, 从根本上正确解决了军队和党的关系、 军队和人民的关系以及军队内部关系。

 我军优良传统归结起来, 最本质、 最核心的就是听党指挥、 服务人民、 英勇善战。

 只有大力弘扬这一优良传统, 我军才能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 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胡锦涛说, 毛泽东同志、 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在领导我军建设中都反复强调要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 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 宗旨、 本色和作风。

 新世纪新阶段, 全军官兵必须充分认识坚持我军优良传统的极端重要性,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都自觉而坚定地坚持和发扬我军优良传统, 永远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 忠于祖国、 忠于人民, 永远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革命热情、 那么一种拼命精神, 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我军的神圣使命。

 要把我军优良传统教育作为建军育人的战略措施摆在突出位置, 作为加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 深入持久扎实地抓下去。

 要把发扬我军优良传统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严格要求、 严格训练、 严格管理, 促进好传统、 好作风的保持和养成, 使好传统、 好作风成为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重要保证。

 要把发扬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与创造新鲜经验结合起来, 大力培育和宣传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 赋予我军优良传统新的

 时代内涵。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自觉把发扬我军优良传统作为自己的政治责任, 老干部要交好优良传统的班, 年轻干部要接好优良传统的班, 确保我军优良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

  中国人民解放军概况 中国人民解放军(People" s Liberation Army)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队名称。与一般国家, 由政府领导军队的方式不同之处在于,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

 1. 历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于 1927 年 8 月 1 日的南昌起义。

 1927 年秋至 1928 年春, 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广州起义、 湘南起义和湖北东部等地区的起义。这些地区起义后保留下来的部队, 当时叫中国工农革命军, 1928年 5 月以后, 陆续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简称“红军” 。

 1937 年 7 月 7 日爆发抗日战争, 8 月 25 日 红军的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简称八路军, 9 月 11 日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活动在江西、 福建、 广东、 湖南、 湖北、 河南、 浙江、 安徽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集中起来, 10 月 2 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 简称新四军。

 1945 年,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批下七道抗日反攻命令, 并在其中第四道命令中首次提出“人民解放军” 一词。

 中国抗日 战争胜利后, 1945 年中共领导下的关内各解放区部队大批进入东北地区, 10 月 31 日和东北抗日联军等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 1946 年 1 月 14 日, 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1946 年中国爆发国共内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各部队由八路军、新四军、 东北民主联军等陆续改称人民解放军。

 经过数年的国共内战, 打败了国民政府的军队, 进军西藏, 统一了中国大陆。

 从建国初至建国五十周年为止, 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天安门广场上进行过共13 次阅兵式。

  2005 年 12 月 31 日, 解放军完成体制编制调整改革, 裁减员额 20 万。

 总员额下降为 230 万, 陆军占总员额的比例下降至历史最低点。

 2006 年, 解放军全面启动非现役公勤人员制度, 军级以上单位的机关和非作战部队中由士官和义务兵承担的炊事、 驾驶等部分公勤岗位, 逐步使用社会聘用人员。

 2. 主力部队建制的演化 ◆红军

 红一、 二、 四方面军及八省游击队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115 师 、 120 师 、 129 师 以及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共内战时期)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西北野战军)

 、 第二野战军(中原野战军)

 、 第三野战军(华东野战军)

 、 第四野战军(东北野战军)

 、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今)

  沈阳军区 、 北京军区、 兰州军区、 济南军区、 南京军区、 广州军区、 成都军区

 3. 中国人民解放军参与的战争和战役 以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以“中国人民志愿军” 名义参加的战争、 战役及事件。

 ◆1946 年-1949 年 国共内战 (1948 年 1 月前, 包括所属东北民主联军)

  ◆1951 年-1953 年 朝鲜战争(抗美援朝) (为降低政治对抗强度, 支援朝鲜的部队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 并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号。

 )

  ◆1958 年-1979 年 金门炮战

 ◆1962 年 中印战争

 ◆1969 年-1978 年 中苏边界冲突(珍宝岛保卫战)

  ◆1974 年 西沙之战(中国和南越争夺西沙群岛)

  ◆1979 年 中越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

  ◆1988 年 南沙之战(与越南军队争夺南沙群岛岛礁的小规模冲突)

篇二:1978年中印战争

人:

 叶青Ppt制作:

 杨美娇 易青豫查找资料:

 吴昭

 中国边界概况中国边界争端的起始中国陆地边界争端中国领海岛屿争端

 中国边界概况中国国土面积:

 共约1260万平方公里。

 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 海洋国土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

 其中海洋国土面积除3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内水和领海外, 还包括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我国同朝鲜、 俄罗斯、 蒙古、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 塔吉克斯坦、 巴基斯坦、 阿富汗、印度、 尼泊尔、 不丹、 老挝、 缅甸和越南14个国家接壤, 是世界上边界线最长、 邻国最多、边界情况最复杂的国家之一。

 我国有陆地边界的省区共9个, 即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 甘肃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巴基斯坦阿富汗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以下未实际管辖的地区宣称拥有主权:台湾、 澎湖、 金门、 马祖、 东沙群岛(实际由中华民国政府管辖)钓鱼台列岛(实际由日本的冲绳县管辖)藏南(即中国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政府从未认可的麦克马洪线的以南部分;实际由印度的阿鲁纳恰尔邦管辖, 该邦中国不予承认)南沙群岛(实际由多个政府分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其中一部分岛屿进行管辖)黄岩岛(实际由菲律宾管辖)同时, 其它政府对于以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所管辖的地区宣称拥有主权:阿克塞钦(印度宣称)西沙群岛(越南、 中华民国政府宣称)间岛(韩国宣称)此外, 亦有部分民间人士认为中国对外蒙古、 琉球群岛以及19世纪中叶时清朝据瑷珲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割予俄国的土地(黑龙江以北、 外兴安岭以南、 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

 也应拥有主权。

 这个地区主要定居点有:

 庙街、 海参崴、 伯力、 双城子、 海兰泡、 江东六十四屯等

 1759年即乾隆二十四年, 大清王朝真正统一中国, 形成了稳定的极盛疆域:

 北起萨彦岭、 额尔古纳河、 外兴安岭, 南至南海诸岛, 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 东至库页岛, 领土面积1000多万平方公里。但从1840年开始但从1840年开始, 西方列强和日本先后对中国发动战争, 并先后割占了香港、 澳门、 库页岛、 黑龙江以北地区、 乌苏里江以东地区、 乌孜别里山口以西地区、 台.湾和澎湖。

 1921年蒙古从中国独立出去。

 10年后日本侵华, 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收回台.湾和澎湖后, 中国疆域稳定至今, 但陆地和海洋边界的局部纠纷持续至今。西方列强和日本先后对中国中国边界争端的起始

  与俄罗斯的边界问题 与朝鲜的边界问题 与印度的边界问题 与越南的边界问题中国陆地边界争端 与缅甸的边界问题 与蒙古的边界问题 与巴基斯坦的边界问题 与塔吉克斯坦的边界问题

 与俄罗斯的边界问题——十个事实第一个事实:

 毛泽东认定中俄割土的条约是「不平等条约」第二个事实:

 《尼布楚条约》 在平等基础上划定了中俄边界第三个事实:

 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俄边界条约是不平等条约第四个事实:

 十月革命后俄国曾宣布放弃帝俄在中国侵占的领土第五个事实:

 北洋军阀政.府没有放弃索回被帝俄侵占领土的权利第五个事实:

 北洋军阀政.府没有放弃索回被帝俄侵占领土的权利第六个事实:

 蒙古从中国分裂出去是斯大林一手促成的第七个事实:

 《五·一六协定》 主动放弃「索回国土权利」第八个事实:

 江东六十四屯在苏联解体前夕正式划归苏联第九个事实:

 历史上俄国对邻国从来不做「好邻居、 好伙伴、 好朋友」第十个事实:

 俄国至今未洗除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的不法性

 与朝鲜的边界问题公元1712年, 清康熙帝派乌喇总管穆克登赴长白山查看中朝边界界河鸭绿江、 图们江江源地段, 同时知会朝鲜政.府。

 朝鲜政.府遂派汉城府尹朴权、咸镜道观察使李善溥为接伴使, 并派若干军官、 译官随穆克登上长白山。

 5月15日, 穆克登在长白山顶分水领鸭绿江、 图们江两江源头立审视碑(朝鲜称定界碑)。

 1887年(光绪十三年)4月7日至5月19日中朝进行第二次勘界。1894年--1895年, 清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 在被迫与日签订的马关条约中确认朝鲜独立, 并废除与朝鲜的宗藩关系。

 朝鲜国王高宗, 此时自认取得独立, 且见中国又陷于诸多帝国主义侵赂危机之中, 决计借助沙俄之认取得独立, 且见中国又陷于诸多帝国主义侵赂危机之中, 决计借助沙俄之庇护. 重提中朝边界争议。

 于是, 朝鲜于中日甲午战后, 再次挑起中朝边界争议。

 这一时期朝鲜重新提出边界争议之论点, 除坚持以红土山水为图们江正源并以此水划界的主张外, 更推翻1887年中朝第二次勘界取得疆界大局已定的成果, 再次提出土门、 豆满(图们)为两江之主张, 且增添图们江北岸为朝鲜垦民拓垦必为朝鲜领土之主张。1900年. 沙俄参加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北京, 同年10月侵占中国东北全境。

 沙俄笼络朝鲜政.府, 排斥日.本势力, 进而控制朝鲜政.府, 与朝鲜达成朝、 俄共同统治中国延边之协议, 沙俄将中国延边地区的一半统治权让与朝鲜。

 朝鲜依恃俄势, 自1900年起, 在中朝边境多次制造事端。

 朝鲜政府将鸭绿江、 图们江两江北岸中国边境地带视为朝鲜领土.

 196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平壤签订了《中朝边界条约》 (周恩来、 金日成)

 。中朝边境线全长1334公里, 其中陆界45公里, 水界1289公里。

 辽宁段上自辽宁省与吉林省交界的浑江河口起, 下至鸭绿江入海口止, 全长306公里。

 经过1972年至1975年进行的中朝第一次边界联检, 确定沙洲、岛屿61个, 其中划归中方13个。1990年开始, 中朝双方进行第二次边界联检, 辽宁段因有10个未决岛屿而搁置起来。

 这10个岛屿是:

 1、 下尖沙洲, 2、 套里夹心子岛, 3、 套里上岛(朝方称间桑岛)

 , 4、 上桑岛下岛, 5、 燕窝外岛, 6、 套里夹心子与北桑岛上部粘连, 夹心子岛面积49058平方米, 上部扩大部分与朝方北桑岛有930平方米重合, 1995特大洪水时已粘接; 8、 东太平岛, 9、 楸桑岛本岛下部增大部分, 10、 楸桑岛子岛明显增大。在双方准备就这10个问题确定归属之际, 朝方提出中方下尖沙洲的出现, 是因为中方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修筑马市夹心子120米堤坝, 堵死了界河支流所致。

 所以中方必需先扒掉夹心子堤坝, 然后再考虑确定下尖沙洲的归属问题,致使第二次联检于1992年中止。

 在这种情况下, 经双方联检委员会协商, 自1993年始, 由两省道先就马市夹心子工程问题举行会谈。因而, 第二次中朝边界联检也被搁置起来, 至今未能结束。

 与印度的边界问题双方边界全长1700公里, 双方争议地区有8块, 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

 其中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南的藏南(山南)

 地区9万平方公里、 中段波林三多等2千平方公里均为印方控制, 西段阿克赛钦等地区3.35万平方公里除巴里加斯的450平方公里外均为我方控制。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在西段阿克赛钦等地区中国共拿回了自晚清政.府以来在中印边界丢失的3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南的藏南(山南)

 地区9万平方公里、 中段波林三多等2千平方公里均为印方控制。直到1976年, 印度才主动恢复向中国派驻大使。

 1979年2月12日, 人民党政.府外长瓦杰帕伊访华中印关系开始走向常化外长瓦杰帕伊访华, 中印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但中印边界问题仍然是两国关系中最难解的死结。

 1980年英迪拉·甘地与勃列日涅夫会谈时, 指责中国“对边界领土的要求或侵占而产生的领土纠纷, 使中印关系进程缓慢” 。

 虽然从1981年起, 两国商定轮流在北京和新德里举行边界问题谈判, 却始终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中国曾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 印度则要求分段解决。这期间, 印度议会两院又于1986年将“阿鲁纳查尔中央直辖区” 升格为印度第24个“邦” , 企图从法律上使占领合法化。

 中国政.府为此提出严正抗议。

 直到2002年两国的边界联合工作小组在该地区核实实际控制线时也未能解决这一争端。虽然印度在中印边界战争中遭到了军事上的全面失败, 但实际上却是既得利益者。

 它趁中国军队后撤之机非法占领了有争议的中国领土, 此后又千方百计使非法占领合法化, 这便是数十年来中印边界争端未能得到真正解决的症结所在。但中印边界问题仍然是两国关系中

 1962年中印战争后30余年来, 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始终存在严重分歧, 但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 还是达成了一些共识。1988年12月19日, 拉吉夫·甘地成功访华, 中印双方同意通过和平方式协商解决边界争端。

 此外商定, 在寻求办法的同时,积极发展两国间经贸与文化的交流合作, 为合情合理解决问题创造气氛与条件, 建立关于边界问题的联合工作小组和经贸科技联合小组。

 拉吉夫·甘地之后的V·P辛格、 高达及拉奥总理也都表达了增进中印关系, 和平解决问题的意愿。都表达了增进中印关系, 和平解决问题的意愿。1998年5月, 印度人民党联合政.府为进行核试验大肆叫嚷“中国威胁论” , 使中印关系一度受挫。

 但不久后, 瓦杰帕伊的人民党联合政.府又重新认识到, 中印关系对21世纪印度发展至关重要。

 2003年6月23日, 瓦杰帕伊总理访华期间, 印度政.府首次公开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重申不允许西藏人在印度进行反华政治活动, 为重开对话开创了新的起点。同时, 双方又约定各自任命特别代表, 探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

 与越南的边界问题越南原为中国藩属, 1885年中法安南之役清廷将其割让给法国, 法国于1892年征服老挝, 加上早在1863年即占领柬埔寨, 一并将之纳为殖民地, 统称为法属印度支那。1976年7月2日, 越共宣布南北越统一, 更改国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首都设于河内, 并将西贡改名胡志明市。从1965年到1973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派出了工程、 防空、 后勤、 筑路等部队近32万大军来到越南, 帮助越南人民抗美救国, 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共有1400多名官兵牺牲在越南的土地上。

 根据两国达成的协议, 就地安葬这1400名烈士, 直到今天。从19 4年开始越南当局在中越边境不断制造挑衅事件从1974年开始, 越南当局在中越边境不断制造挑衅事件, 仅1978年就入侵中方边境1100多起。

 1978年9月至1979年2月的半年时间里, 越南在边境地区侵占中国领土达160余处。1979年2月17日, 中国军队在中越边境全线发起对越自卫还击作战。

 在17天作战中, 突入越南军队防御纵深20-40公里, 攻占了越方4个省的21个县(市)

 。

 3月,中国军队全部撤回中国境内。

 但中越边境冲突并没结束。

 1981年5月, 中方开始收复法卡山、 扣林山地区的作战。

 1984年4月, 中方开始收复老山地区的作战。

 直到80年代末, 中越双方才完全罢兵。中越边界谈判1993年8月开始, 在人类进入千禧年的倒数第二天, 中越双方完成了16轮谈判, 最终签订了《中越陆地边界条约》 。

 在所有双方有争议的227平方公里土地中, 113平方公里划归越南, 114平方公里划归中国。仅19 8年就入侵中方

 与缅甸的边界问题——江心坡问题, 南坎问题南段(尖高山以南)

 基本保持了1841年线以来的走向, 中国放弃了对南坎名义上的主权(永租, 年租金1000卢比, 与完全割让没有任何实质区别)

 , 但对于1941年线阿佤地区边界线作相应修改, 原被划给了缅甸的班老、 班洪地区重新归属中国。北段, 中国承认缅甸对江心坡的主权, 双方基本以高黎贡山脉分水岭为界, 但片马地区归还中国。

 片古岗地区(片马、 古浪、 岗房, 今属怒江州)

 划界时已明确为缅甸领土, 由于中国承认了缅甸对勐卯三角地的实际统治并将其划给缅甸, 作为交换, 缅甸亦把原属中国的片古岗地区交还中国。

 与缅甸的边界问题——江心坡问题, 南坎问题“江心坡” 指的是位于云南高黎贡山以西的恩梅幵江及迈立幵江之间一个狭长地带, 北起西藏察隅县, 南到缅甸尖高山。而江心坡是“恩梅开江及迈立开江之间一个狭长地带” (两江均在高黎贡山以西)

 , 不到这块未定界地区的一半。

 另外, 网上流传的7万平方公里说, 其实是指密支/那以北的大部分缅北地区(台版中国地图中, 把它们都划入中国版图)

 。现在多属缅甸克钦邦现在多属缅甸克钦邦。江心坡原分三部, 北高南低, 上部名江头地, 又叫卡枯戛, 中部名中石旦,又叫格昂卡, 下部名下石旦, 又叫卢南卡。

 上部寒冷, 而中、 下部炎热。

 炎热地区的传染媒介、 病原体及动物宿主, 均易兹生, 因而疾病较多, 其地有瘴气, 面积约为27000平方公里。“南坎问题” 是指位于南畹河和瑞丽江汇合处的勐卯三角地区的归属, 又名南畹三角地区, 面积约二百五十平方公里。

 勐卯三角地区主权原来属于中国, 这一点没有疑问。

 但在1894年前(即第一次中(英)

 缅边界划分)

 , 英国人就已经强行修筑了从八莫到南坎的公路。

 到1897年, 中英两国再次签订有关中缅边界条约的时候, 英国以“永租” 的名义取得了对南坎, 中国的这块领土的管辖权。

 与蒙古的边界问题中蒙边界全长4710公里。明末清初, 蒙古族分漠南(今内蒙古)、 漠北(今蒙古国)、 漠西(厄鲁特)叁大部。

 之所以称漠南、 漠北、 漠西, 是因为在蒙古地区中间, 有一条戈壁沙漠,沙漠以北为外蒙古(又称喀尔喀蒙古), 以南为内蒙古, 以西为厄鲁特(今新疆的一部分)。

 外蒙古有较大的自主权。

 为防止外蒙的割据, 清庭在库伦(乌兰巴托)设置大臣, 定期举行军事演习, 保障疆域的稳定。

 清初, 沙俄就不断侵扰蒙古地区, 康熙年间, 居于天山以北的蒙古一部勾结沙俄叛乱, 在康熙的亲征下,地区康熙年间居于天山以北的蒙古1697年平叛。

 但沙俄仍在边境制造事端。

 1727年中俄签定的《恰克图界约》 肯定了蒙古属于中国。部勾结沙俄叛乱在康熙的亲征下蒙古从中国分裂出去是斯大林一手促成...

篇三:1978年中印战争

62 年中印战争始末

 1913 年 10 月, 在印度北部西姆拉召开的一个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中国政府的代表、 英国政府代表及英印政府人员和中国"西藏地方"的代表, 主要讨论中国和 (英属)

 印度的边界问题。由于(袁世凯)

 北京政府忙于征讨南方的革命力量(孙中山的"二次革命") 和各方意见分歧,根本谈不成什么协议。

 其实, 协议只不过是英国将攫取到手的权益合法化的形式而已, 何况英国侵略我国西藏地方的野心根本就不受什么协议的束缚。

 在 1914 年的 3 月 24 日, (英) 印度殖民政府外务大臣享利· 麦克马洪(英国政府代表) 竟背着当时与会的中国政府代表, 私自同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新德里以秘密换文的方式炮制了所谓的"中印边界线", 即"麦克马洪线", 这条分界线与此前国际上习惯认定并在各种官方(包括英国) 出版物和地图上一直沿用的分界线不同, 它大大向西藏纵深推进, 把原本在西藏境内资源最丰富的九万多平方公里划进了大英帝国的印度殖民地, 将中国西藏地方历来有效行使统治权的地方向北压缩了一百多公里。

 正是由于这种将国家领土的私相授受, 历届中国政府都不承认这条线的合法性。

 而英国人在西姆拉会议之后二十年时间, 出于担心合法性不足, 一直没敢公开宣布这个"条约", 也没有在英国出版的地图上改变中印边界的传统划法。

  2004 年, 随着中俄关于东段边界补充协议的签署, 中国长达 21000 公里的陆地边界, 已有近20000 公里得到确定。

 目前, 中国与越南、 俄罗斯、 中亚国家的勘界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刚刚达成的中俄东段边界补充协议也即将开始实施。

 从 1954 年中缅边界谈判算起, 在历时半个世纪之后, 中国的轮廓终于渐渐清晰起来。

  “别说是砂子, 就是金子也让挖!” 1949 年, 中国新生政权在环顾周边时, 突然发现这个古老国家的边界, 居然包括了三种相互交织的“边界线”:

 既有不平等条约规定的边界, 也有多年形成的传统习惯线, 还有当时中国的实际控制线。

 可以这样说, 基本上没有任何一段边界是已经确定的。

  同历朝历代不同, 这个新生政权并没有“布国威于四海”, 而是把建立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放在了第一位, 尽管当时许多国家对它半信半疑, 甚至怀有敌意。

  于是, 对于最容易引发争议的边界问题, 周恩来总理表示:“如果因为边界问题使我们同邻国的关系紧张起来, 还不如不提出、 不解决为好, 以等待时机的成熟。”

  在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 的外交战略之下, 在“团结一切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 的口号声中, 边界问题被搁置下来。

  即使是中国在朝鲜战争中应用“现实主义” 的逻辑成为“大国” 后, 周恩来还是对金日成说:“我们的国界很难划分, 我们对你们实行门户开放。” 当一些朝鲜人在鸭绿江中拉砂子时, 周总理也只是表示:

 “别说是砂子, 就是金子也得让拉。”

  然而, 1950 年代发生的一些事情让中国领导人觉得无法回避边界问题了。

 如 1954 年, 印度公开以中国历届政府都未承认的“麦克马洪线” 划为中印边界。

 当然,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此时中国被西方歪曲的形象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而获得了极大改善。

 边界问题从此进入外交日程。

 1960 年的《中缅边界条约》 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邻国缔结的第一份边界条约。

 中国在边界划分问题上并没有锱铢必较, 以此换来了中缅边境良好的战略环境以及其他国家对中国这个“大朋友” 的疑虑的初步消解。

  1960 年代, 以中缅边界协议为范本, 中尼(泊尔) 、 中巴(基斯坦) 、 中蒙、 中阿(富汗) 等边界协议也相继顺利签订, 92 公里的中阿边界谈判过程甚至不到 10 个小时。

 中朝边界也在这一时期划定。

  这一轮划界高潮之后, 就只剩中苏、 中印、 中不(丹) 和中越边界留待划定了。

 然而, 这一留就是 40 年。

  边界冲突 30 年

 1960 年以前, 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亚非拉团结的共同愿望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边境的稳定,而此后意识形态的分歧以及迅速上升的国家利益, 让边界局势紧张了起来。

  从 1959 年 8 月中印边境“朗久事件” 到 1989 年中越“赤瓜礁” 冲突, 中国与印度、 苏联、越南之间, 军事冲突穿插着边界谈判, 在打打谈谈中持续了 30 年。

  中印边界 1700 公里, 核心问题就是“麦克马洪线”。

 事实上, 这条线在建国之初并没有阻碍中印两国发展友好关系, 中印两国甚至还联手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印边界的紧张局势源于印度 1950 年趁朝鲜战争之机军事占领了“麦克马洪线” 以南地区, 单方面改变边界现状。

 此后, 印度的“前进政策” 引发了“朗久” 和“空喀山” 等一系列边境事件, 战争也终于未能幸免。

 硝烟散尽, 在中国撤军多年之后, 随着印度军队的重新进驻, 中印边界就此维持下来。

  中印关系的恶化在中国边界问题上至少牵连出了另外两个后果, 一是中巴(基斯坦) 边界问题顺利解决, 二是中不(丹) 边界划定无限期拖延。

  在中苏关系的蜜月期,“同志加兄弟” 的友谊使边界问题显得微不足道。

 然而, 当原则性的纷争蔓延到国家关系层面时, 边界首当其冲为表达不满提供了新的渠道。

 1960 年夏中苏之间发生了第一次边境事件, 在新疆境内的“博孜艾格尔山口”, 苏联边防军以越界放牧为由袭击了中国牧民。

 仅 1960 年当年, 类似事件就发生了上千起。

  当年, 中国外交部成立了“中苏边界问题办公室”, 着手准备与苏联的边界谈判。

 周恩来为中方确定的谈判口径是:

 不承认一切不平等条约, 但“为照顾现实情况, 同意以条约为基础谈判解决边界问题”。

 然而, 1964 年启动的第一轮边界谈判, 6 个月的成果只是在专家层面上双方承认边界存在“争议地区”。

 这点微薄成果没能促进缓和, 最终导致了 1969 年两个核大国在珍宝岛兵戎相向。

  珍宝岛事件 6 个月之后, 周恩来总理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 在北京举行了著名的“机场会见”, 才使两个核大国之间几乎“一触即发” 的气氛缓和了下来, 中苏边界谈判也因此得以重开。

 不过此后的九年谈判, 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沟通的渠道, 边界对峙却日趋严峻。

 越南与中国的边界冲突, 从 1979 年到 1988 年持续了 9 年多。

 然而, 这条边界也浓缩了中国人十分复杂的感情, 从同仇敌忾“援越抗美” 到被迫“自卫反击”, 历史也同中国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

  “我们总要友好的, 不能老这么吵下去嘛!”

  边界问题并非只是简单的领土得失, 往往要结合宏观的国家间关系的背景下才能真正看清楚。从这个意义上讲, 边界问题的产生固然有其历史原因, 但它最终表现为一个政治问题。

 边界问题的激化往往能凸现国家关系的恶化; 相应地, 其解决不但要依靠国家关系的改善, 更需要各方的妥协。

  1970 年代末, 中国国内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 中国外交也同时面临新的契机。

 邓小平 1982年会见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时提到周边安全对中国整个改革进程的重要性, 他说:“一打仗, (改革开放) 这个计划就要吹了。”尽快解决边界问题成为中国发展一个客观的需要。

 1981 年 12 月, 中印两国重新恢复边界谈判。

 不过, 中印边界问题真正出现曙光还是在 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之后。

 正是在这次访问中, 中印双方领导人决定“从两国关系大局的政治角度出发”, 最终解决边界争端。

 两国随即任命“特别代表”, 从 2003 年 10 月到 2004年 11 月的一年中, 连续举行了四轮会晤。

 单从会晤的密集程度上, 我们就不难理解印度外交秘书西巴尔话中的意味:

 “(中印两国) 正着眼于从长远角度和战略高度解决边界问题。”

  瓦杰帕伊 1979 年以外长身份访华时就曾提议任命“特别代表” 解决边界问题。

 他这一提议在24 年之后终于成为了现实。

 更为巧合的是, 印度第一位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米什拉在中印关系最冰冷的 1970 年恰恰是驻华临时代办。

 那一年, 毛泽东主席对他说:

 “我们总要友好的, 不能老这样吵下去嘛。”

  如今的中印边界仍然在谈判之中。

 不过, 去年 8 月 15 日印度国庆和 10 月 1 日中国国庆, 远在青藏高原雪线上的中印边防哨所互访, 互祝国庆快乐。

 从枪来炮往到紧张对峙再到友好互访, 坚冰显然正在消融。

  中苏边界问题的解冻始于稍后的 1986 年。

 早已抛弃意识形态成见的两国本着“结束过去, 开辟未来” 的理性态度将中苏重新拉回到谈判桌前。

 邓小平重申了周恩来总理 20 年前确定的谈判方针:“考虑到历史和现实的情况, 我们仍然愿意以现有条约为基础, 合理解决边界问题。”中苏边界谈判, 在中断 10 年之后于 1987 年再次恢复。

 仅仅两年半时间, 中苏就达成东段边界走向的协议。

 相比从前, 这个速度可谓惊人。

  苏联最终没能同中国就西段边界达成最后协议。

 不过, 在苏联解体后, 继承前苏联西北边界遗产的俄罗斯、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四国依然延续了同中国友好协商的势头。

 在中国与这四国军事互信机制蔚然成型, 经贸合作不断增强的情形下, 边界协议也水到渠成。

 到 1999 年 8 月, 除中塔两国在帕米尔地区尚有小部分存在争议外, 中国西北边界也全部划定。

  去年 10 月 14 日, 中俄双方签署的《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 解决了中俄边界上最后的悬疑——黑瞎子岛和阿巴该图洲渚。

 自此, 中俄边界全部划定。

  相比较而言, 中越边界谈判直到 1993 年 8 月才得以重开。

 在人类进入千禧年的倒数第二天,中越双方完成了 16 轮谈判, 最终签订了《中越陆地边界条约》。

 在所有双方有争议的 227 平方公里土地中, 113 平方公里划归越南, 114 平方公里划归中国。

 2001 年 12 月 27 日, 中越陆地边界的第一块界碑在越南芒街立下。

 总共 1533 对界碑目前已经树立了一半以上。

  曾有人把中越 1350 公里陆地边界比作是一条 “巨大的等待缝合的伤口”。

 其实中印、 中苏(俄)边界又何尝不是呢? 如今, 这几道巨大的伤口终于快被缝合了。

  陆地边界“收官”, 海洋边界“序盘”

  截至目前, 中国的陆地边界除了中印、 中不、 中塔边界各存一段争议区, 中朝之间尚存几个小岛的争议之外, 陆地边界已大体确定。

  与此同时, 海洋边界问题也被纳入中国视野。中国海洋边界同 1949 年时陆地边界的情况类似,隔海相望的 8 个国家几乎都与中国在海界上存在或多或少的矛盾。

 越南、 菲律宾、 印尼、 马来西亚、 文莱等国在南海一些岛屿及专属经济区上向中国提出主权要求; 而中日关于钓鱼岛归属、 中日朝韩关于专属经济区的划分也存在争议。

 在中国自己测定的 300 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中, 与邻国存在争议的面积大约有 150 万平方公里。

  更重要的是, 与绝大部分的陆地边界问题都是双边问题不同, 中国面临的海洋边界问题增加了一层多边外交的背景, 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解决的复杂性。

  2000 年 12 月 25 日, 中越两国代表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越北部湾领海、 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协定》, 历史上第一次明确了中越两国在北部湾海域的专属经济区的分界线, 。这条 “S”形分界线成为中国第一条海上边界, 从而拉开了中国与邻国海上边界谈判的序幕。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 这份协定只对海域加以划分, 并没有涉及相关岛屿的主权归属。

 传统上,在中国与邻国的海洋边界纷争中, 岛屿的主权归属往往和专属经济区的划分纠结在一起, 使海洋划界问题更加复杂。

 而这份协议将岛屿置于海界划分的“零效力” 地位。

  虽然南海争端一时半会还难以解决, 但至少中国与东盟在 2002 年达成了 《南海各方行动宣言》,初步确立了“搁置争议, 共同开发” 的原则, 营造了相对缓和的气氛。

 相比于南海, 中日关于东海专属经济区划界的谈判则异常艰难。

 在当前情势下, 惟一可以确定的是, 要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 尤其是要达成一个双方民众都能接受的协议, 双方政府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50 年来, 中国经历了两次陆地边界的划界高潮, 也经受了整整 30 年的边界军事冲突的洗炼。事实证明, 灵活务实的、 互谅互让的和平谈判才真正能够解决边界的纷争, 基于现实的、 双赢的边界协定才能最大程度上维护国家利益。

 (郭力)

  中国与印度两国边界全长约 1700 公里, 分西、 中、 东 3 段。

 西段约 600 公里, 中段约 450公里, 东段约 650 公里。

 1962 年两国因边界争端爆发了一场边界战争。

 30 余年来, 虽然中印政府一直在寻找公平、 合理解决边界争端的方式方法, 但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印边

 界官员级谈判已举行了 15 轮, 专家小组会议召开 12 次。

 但两国政府从未放弃努力, 2003 年6 月瓦杰帕伊总理成功访华, 第 1 次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也于今年 10 月 23 日至 24 日在新德里举行。

  手足兄弟的反目

 中印两国本是友好邻邦。印度曾是第一个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政府也给予了热情的回报。

 在抗美援朝最为激烈的 1951 年, 毛泽东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自出席印度驻华大使的国庆招待会, 并在会上祝贺道:“今天庆祝印度的国庆, 我们希望中国和印度两个民族继续团结起来, 为和平而努力。” 也就在这一年, 中国为缓解印度的粮荒, 在自身粮食紧缺的情况下, 向印度提供了 66 万吨大米。

  当时印度作为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 积极主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 同时也大力寻求解决朝鲜争端的途径。

 20 世纪 50 年代, 两国官员频频互访。

 周恩来总理曾 4 访印度, 共同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8 年, 中国在尼赫鲁的主张下参加...

篇四:1978年中印战争

人民共和国史 填空、 连线题 1949 年 9 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新中国第一部大宪章。

 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1950 年 2 月 14 日,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一五计划(1953—1957), 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1951 年 5 月,西藏和平解放。

 建国初三大运动:

 抗美援朝(1950 年 10 月—1953 年 7 月)、土地改革(1950 年冬—1953 年春)、

 镇压反革命(1950 年 12 月—1951 年 10 月)。

 1951—1952, “三反”(反贪污、 反浪费、 反官僚主义)、

 “五反” (反行贿、 反偷税漏税、 反盗骗国家财产、 反偷工减料、 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1953 年 10 月, 制定统购统销政策。

 12 月开始全国实行。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三个阶段:

 1953 年底前, 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阶段;

 1954 年—1955 年夏,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1955 年秋—1956 年, 全行业公私合营。

 1954 年 10 月起, 思想文化领域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

 俞平伯《红楼梦》 研究、 胡风。

 1954 年 12 月, 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1955 年 4 月, 印尼万隆, 亚非会议。

 1956 年 1 月, 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 1957 年 6 月,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8 年 5 月 5—23 日,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959 年 4 月, 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 新一届国家领导人。

 1958 年 10 月, 毛泽东撰写、 彭德怀名义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1960 年 9 月, 第一次使用“调整、 巩固、 充实、 提高” 八字方针。

 1961 年 1 月正式批准。

 1961 年 1 月,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1962 年 2 月, 中南海西楼, “西楼会议”。

 1962 年 9 月,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

 1963—1966 年,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小“四清” :

 清账目、 清仓库、 清财务、 清工分)

 ( “四清” 运动:

 清政治、 清经济、 清思想、 清组织)。

 1966 年 5 月 16 日,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 《五一六通知》)

 1967 年 1 月“一月风暴”, 2 月“二月抗争”

 1971 年 7 月, 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 年 2 月, 尼克松访华。

 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1976 年 9 月 9 日, 毛泽东逝世。

 1976 年 10 月 6 日晚, 对王洪文、 张春桥、 姚文元、 江青等隔离审查, 粉碎四人帮。

 1978 年 5 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80 年 2 月, 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 刘少奇平反。

 1980 年 5 月, 试办经济特区。

 1982 年 9 月 1—11 日, 中共十二大, 标志着拨乱反正任务的结束和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始。

 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

 林伯渠(秘书长)、 朱德(解放军总司令)、 沈钧儒(院长)、 罗荣桓(检察

 长)。

 1951 年 5 月 23 日, 阿沛▪阿旺晋美/李维汉:

 《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

 “银元之战”、“米棉之战”“两白一黑”:

 大米、 棉纱、 煤炭。

 1950 年 4 月 30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1952 年 10 月, 北京, 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

 1950 年 6 月, 七届三中全会, 为党和政府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

 1950 年 6 月, 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 中心议题:

 土地改革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 年冬—1953 年春, 土地改革运动:

 依靠贫农、 雇农, 团结中农, 中立富农, 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发展农业生产。

 1952 年 5 月, “边打、 边稳、 边建” 方针, 治淮工程、 荆江分洪工程、 官厅水库工程。

 1950 年, 合理调整工商业:

 调整公私关系(中心)、 劳资关系、 产销关系。

 1949 年 11 月 1 日, 中国科学院成立, 郭沫若为院长。

 1950 年 10 月 3 日, 中国人民大学开学。

 1951 年 9 月—1952 年秋,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1951 年 5—8 月, 电影《武训传》 批判, 新中国成立后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的第一次批判运动。

 1953 年 12 月, 过渡时期总路线: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造”)

 一五计划(1953—1957), 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1953 年起, 统购统销政策实施。

 1957 年,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1953 年 6 月,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

 1954 年 9 月 15—28 日,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1954 年 12 月 21—25 日, 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1947 年 5 月)、 新疆(1955 年 10 月)、 广西(1958 年 3 月)、 宁夏(1958 年10 月)、 西藏(1965 年 9 月) 《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1951 年 10 月)、 第二卷(1952 年 4 月)、 第三卷(1953 年 4 月) 1954 年 10 月起, 思想文化领域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

 俞平伯《红楼梦》 研究、 胡风。

 国防建设:

 革命化、 现代化、 正规化建设。

 1955 年 9 月, 十大元帅:

 朱德、 彭德怀、 林彪、 刘伯承、 贺龙、 陈毅、 罗荣桓、 徐向前、聂荣臻、 叶剑英。

 “两弹”:

 战略导弹、 原子弹。

 1953 年 12 月, 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 年 4—7 月, 日内瓦会议。

 1955 年 4 月, 亚非会议。

 1956 年 4 月,《论十大关系》:

 重工业和轻工业、 农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 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和非党的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和外国

 的关系。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1956 年 9 月 15—27 日, 中共八大。

 1957 年 6 月,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 年 5 月——,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958 年 5 月 5—23 日,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958 年 8 月 17—30 日, 北戴河会议, “左” 倾错误到达一个高峰。

 人民公社:

 “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平均主义、 无偿调拨)。

 1958 年 11 月, 第一次郑州会议;

 1958 年 11 月, 武昌会议;

 纠“左”

 1958 年 11—12 月, 八届六中全会;

 1959 年 2—3 月, 第二次郑州会议;

 1959 年 3—4 月, 上海会议;

 1959 年 4 月, 八届七中全会 1959 年 4 月 18—28 日, 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 新一届国家领导人。

 1959 年 7—8 月, 庐山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中共八届八中全会)

 “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

 彭德怀、 黄克诚、 张闻天、 周小舟。

 1958 年 8 月 23 日, 炮轰金门。

 1958 年 10 月 6 日,《告台湾同胞书》, 政策重大转变, 以军事力量为主转入以政治斗争为主。

 1959 年 3 月, 西藏叛乱。

 1959 年, 中印边界第一次冲突, 朗久事件(8 月)、 空喀山口事件(10 月)。

 1960 年 7—8 月, 北戴河会议。

 后, “调整、 巩固、 充实、 提高” 八字方针。

 1961 年 1 月 14—18 日,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

 正式批准八字方针, 是党在经济工作指导方针上的重大转变。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从“大跃进” 轨道转入全面调整阶段。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1960 年 11 月 3 日,《十二条》, 党调整农村政策, 重新纠正”左”倾错误, 扭转农村形势的新起点。

 1962 年 1 月 11 日—2 月 7 日, 七千人大会, 党中央自”大跃进”以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一次最为系统的总结。

 1962 年 2 月, 西楼会议。

 1961—1965 年,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1964 年 12 月 21 日—1965 年 1 月 4 日, 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社会主义建设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农业、 工业、 国防、 科学技术)。

 工业学大庆、 农业学大寨、 全国学习解放军。

 1964 年 10 月 16 日, 原子弹。

 1966 年 10 月 27 日, 导弹核武器。

 1967 年 6 月 17 日, 氢弹。

 1970 年 4 月, 人造地球卫星。

 1963 年 3 月 5 日, 毛泽东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

 1962 年 9 月 24—27 日,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黑暗风”、“单干风”、“翻案风”, 再“左” 倾。

 1963—1966 年,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四清” 运动:

 清政治、 清经济、 清思想、 清组织)。

 “前十条”、“后十条”、“二十三条”。

 1964 年开始三线建设。

 以战备为中心的“三五” 计划。

 1960 年是中苏关系走向恶化的一个转折点。

 1963 年 9 月—1964 年 7 月:

 “九评”

 1962 年 10 月 20 日—11 月 21 日, 中印战争。

 1964 年 1 月, 中法建交。

 1966 年 5 月—1976 年 10 月, 文化大革命。

 1965 年 11 月 10 日, 姚文元: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导火线。

 1966 年 5 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8 月八届十一中全会, 标志着“文化大革命” 正式发动。

 中央文革小组组长:

 陈伯达, 顾问康生, 副组长江青、 张春桥。《五一六通知》

 1966 年 5 月 25 日, 聂元梓大字报。

 1966 年 8 月 8 日,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十六条):

 “文化大革命” 指导方针。

 红卫兵破“四旧”:

 旧思想、 旧文化、 旧风俗、 旧习惯。

 1967 年上海“一月风暴”“二月抗争”

 1969 年 4 月, 中共九大。

 九大后, “斗、 批、 改” 运动全面展开。

 1969 年 11 月 12 日, 刘少奇逝世。

 “联合舰队”“九一三事件”“批林整风” 运动 1973 年 8 月 24—28 日, 中共十大。

 1969 年 3 月, 珍宝岛战役。

 1974 年 1 月, 西沙战役。

 1971 年 10 月 25 日, 26 届联大。

 1974 年—, “批林批孔” 运动。

 1975 年 1 月 13—17 日,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75 年《宪法》

 1975 年—, 全面整顿“批邓, 反击右倾翻案风”

 1976 年 1 月 8 日, 周恩来逝世。

 7 月 6 日, 朱德逝世。

 9 月 9 日, 毛泽东逝世。

 1976 年 4 月 5 日, 天安门事件。

 1976 年 7 月 28 日, 唐山大地震。

 “两个凡是”:

 凡事毛主席作出的决策, 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 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守。

 1977 年 8 月 12—18 日, 中共十一大, 正式宣告文革结束。

 1978 年 3 月 18 日, 全国科学大会。

 1978 年 2 月 26 日—3 月 5 日, 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 78 年《宪法》。

 1978 年 12 月 18—22 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9 年 4 月, “调整、 改革、 整顿、 提高” 八字方针。

 1981 年 6 月 27—29 日,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2 年 9 月 1—11 日, 中共十二大, 标志着拨乱反正任务的结束和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始。

 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 方针 1983 年 10 月—1987 年 5 月, 整党。

 六五计划(1981—1985)

 1987 年 10—11 月, 中共十三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1992 年 10 月, 中共十四大, 正式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1997 年 9 月, 中共十五大,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02 年 11 月, 中共十六大, 把“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03 年 10 月 15—16 日, 神舟五号。

 2006 年 5 月 20 日, 三峡大坝全线建成。

 2006 年 7 月 1 日, 青藏铁路正式运行。

 2005 年 3 月 14 日, 《反分裂国家法》。

 2007 年 10 月, 中共十七大。

  名词解释 镇压反革命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清查和镇压反革命分子的政治运动。

 共和国成立初期, 国民党在大陆残留了一大批反革命分子, 他们与地主恶霸、 反动分子勾结在一起, 继续进行破坏和捣乱。

 针对这种情况, 中共中央决定全面执行镇压政策。

 1950 年 12 月起,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

 这次运动的重点, 是土匪、 特务、 恶霸、 反动会道门头子和反动党团骨干分子。

 到 1951 年 10 月, 全国规模的镇反运动基本结束。

 通过镇反运动, 基本上扫除了国民党反动派遗留在大陆的残余势力,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使我国社会秩序出现安定局面, 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运动。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中共中央从 1951 年至 1952 年秋开展的全国规模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改造一方面组织知识分子系统地学习马列知识、 毛泽东思想, 清除旧思想、 旧习惯; 一方面组织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实践, 在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

 改造运动从高校扩展至整个教育系统、 文艺界、 科技界以及整个知识界。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为新中国造就了新型的知识分子, 但由于做法过于生硬, 在情感上伤害了部分知识分子, 还发生了错误地用教条主义的观点拉爱批判学术观点的问题。

 过渡时期总路线 新中国成立初期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指导方针。

 1953 年 6 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式进行了讨论, 后经毛泽东审定和修改, 形成了完整的表述, 即: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

篇五:1978年中印战争

战争对中印两国的影响 观《中印战争》及《军情直播间:中印战争 50 周年》有感 2012 年,中印战争 50 周年。

 当年,这场来得快去的也快的“世界屋脊”之战震惊全球,差点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两个国家在对待这一事件的态度上截然不同,这段历史也对中印两国以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分析:印度为何失败。

 通过观看纪录片,我认为印度失败的原因有:1、错误估计中国捍卫主权的立场。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之际,国内连续的旱灾,周边动荡的形式。印度企图趁中国无暇分身之际企图占领大片土地,以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作为中印边境。通过前几次的占领,印度吃到了甜头,对疆土的野心使其不断挑衅中国,以至于中国最后忍无可忍发起自卫反击战。2、错误估计中国实力。印度士兵士气低迷,与之相反的是中国建国只有几年时间,通过之前的抗战和内战,中国解放军的实战经验丰富。而印度独立却是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争取到的,所以印度士兵没有实战经验,碰上中国解放军便即刻土崩瓦解。虽然在战争期间,印度不断接收来自苏联、美国两个敌对阵营的先进武器,这是中国无法与之比拟的,但是中国也有着来自苏联的飞机以及战争遗留下来的武器。所以,印度错误估计中国实力也是导致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两国对这场战争的态度:

 印度一直将中印战争看做是奇耻大辱,并且在 50 年间,印度官方和民间一直在反思当年战争失败的原因。印度官方认为当年战争失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没有动用空军力量,这从印度方面在我边境附近建立多个机场以及大力发展空军力量中有所反应。而印度民间也有人总结了四条失败的原因。但遗憾的是无论是哪一个方面都没有正视历史。同时,印度媒体时常那这场战争“说事”,并且歪曲历史,营造反华气氛。

 反观中国,对待此次战争的态度十分低调,就连纪念活动也很少举行。当年,中国将俘虏和收缴的兵器全部归还给印度并且没有对其提出侵略性的要求,这在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由此可见中国并不是以战争的胜利作为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还是捍卫主权,在军事上震慑住印度与周边其他的国家。

 “印度虽败犹胜,中国虽胜尤败”? 一直有这样一种说法:“印度虽败犹胜,中国虽胜尤败”。这主要是说印度虽然输了这场战争,但是在这场战争中能够同时获得当时敌对的两大阵营的武器也只有印度一个国家。中国虽然赢得了胜利,但是没有能够获得一点好处反而使自己的外交变得更加困难。但是我不认同这样的说法:战争本就是政治的一种延续,中国通过自卫反击战震慑住了印度,使其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不敢有所动作,在藏独事件上也不敢公开表示。中国当时没有对印度进行进一步的侵略,结合当时

 情景下刚刚建立的中国,如果对印度进行进一步的侵略,那么将十分不利与我们与别的国家外交关系的建立,也会引起国际上的指责。所以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对两国各自发展的启示 在次战争中印度获得了国际的支持,苏联、美国都为印度提供军火。这次战争后,印度认识到弱国在世界上将没有位置,从此走上了50 年的武器外购之路。直至今日,在世界武器市场上,印度几乎能够买到任何武器,能够同时引进美俄武器成了其一大特色。同时,印度着重发展空军力量,在我边境处建立多个机场等等也是从中印战争中吸取的“教训”。

 对于中国来说,中国则了解到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除了保障有绝对优势的军力和国防力没有别的途径。因此同印度在世界武器市场毫无阻拦的情况相反,中国一直重视自主研发能力。同印度相比,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从长远角度来看更是有利于发展。

 比较遗憾的是,战争没能够解决中印的边界问题,就近几年中印对于达旺地区的领土争端更是反映了这一点。作为两个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否和平处理边境问题对于世界的和平有着重大的意义。

 中国和印度同为发展中国家在很多方面都有之处:都面临着人口、经济、环境以及发展等问题。近几年来,中国和印度在中贸易、环境、金融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并且相互之间并未产生冲突。但惟独在军

 事领域一直处在“冰冻期”。中印在边境地区都加强了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也加大了军事力量,多次进行军演。2012 年中国国防部部长梁光烈访问印度才打破了 8 年未访印度的“冰冻”。中印当务之急利用联合军演以及经济贸易等的机制建立军事互信关系。坚持从长远角度着想,和平共处才是真理。

 除了印度,中国作为邻国最多的国家,周边环境也不是很安全。同许多国家都存在领土纠纷。中国除了强大自己这一途径以外别无选择。通过清末至建国那段动荡的历史,我们更是应该领悟到这一道理。同时只有安全的环境才能够发展自己,所以我们应该把握住现在的时机。同时,作为肩负祖国繁荣发展使命的大学生,我们必须在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打好基础,为祖国的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做死读书的书呆子。通过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完善自身

篇六:1978年中印战争

与邻国边境争端

 我国陆地邻国共15个, 包括朝鲜, 俄罗斯、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蒙古国, 阿富汗、 巴基斯坦、 印度、 尼泊尔、 不丹、 缅甸、 老挝、 越南、 锡金(由于锡金已被印度吞并, 但中国始终没有承认)

 实际邻国是14个。

 我国陆地边界总长22000多公里, 是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和邻国最多的国家, 也是边界情况最复杂的国家之一。

 建国五十多年来, 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睦邻友好外交方针的指引下, 经过不懈努力, 逐步、 稳妥地解决了与大多数邻国间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

 目前, 中国已与12个邻国签订了边界条约或协定, 划定的边界约占中国陆地边界线总长度的90%。(其中, 中国和印度、 不丹从未签署过任何边境协议)。

 下面, 就我国陆地与邻国边界问题做简要介绍。

 共同学习。

 一、 中俄边界 我国和俄罗斯边界主要分东西两段, 东段约4280公里, 西段50余公里。

 共有唐努乌梁海地区, 外兴安岭以南、 黑龙江以北、 江东六十四屯、 乌苏里江以东及库页岛地区, 巴尔喀什湖东南部、 伊犁河地区共7个地区,

 20世纪60至70年代, 中苏两国因边界问题曾爆发过多次冲突, 尤其以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 和1970年的“铁列克提事件” 最为引人注目。

 据俄专家估计, 按20世纪80年代的物价水平计算, 苏联与中国的20年对抗耗费大约1000亿美元。

 中国为此所付的代价恐怕也不会低于这一数字。

  由于珍宝岛就在我们鸡西虎林市, 我着重介绍以下珍宝岛事件。

 1969年3月2日8时, 中国边防部队派出巡逻分队登岛执行巡逻任务。

 苏军发现后, 立即出动70多人, 分乘2辆装甲车、 1辆军用卡车和1辆指挥车, 从苏联境内分路向珍宝岛急进,接近珍宝岛后, 列开战斗队形向中国边防巡逻分队进逼, 并以一部兵力向中国边防巡逻分队的一个小组侧后穿插。

 入侵苏军不顾中国边防巡逻分队向其发出的警告, 突然开枪射击, 打死打伤中国边防巡逻人员6人。

 中国边防巡逻分队被迫进行自 卫还击。

 经1个多小时激战, 中国边防部队击退了入侵珍宝岛的苏联边防军。

 珍宝岛事件开始。

  对于苏军的侵略行为, 中国外交部和驻苏使馆于3月4日和14日先后向苏联政府提出了抗议。

 但苏联方面却在准备制造更大的冲突。

 3月15日, 苏联远东边防军再次入侵, 规模较前更大, 出动了大批装甲车、 坦克以及武装部队, 侵入珍宝岛和该岛西侧的中国河道, 向岛上

 的中国边防部队开枪开炮, 中国边防军被迫进行有力还击, 终于把入侵者赶出中国领土。

 胜利保卫了珍宝岛。

 在这次冲突中, 苏联伊曼边防总队队长列昂诺夫上校阵亡, 苏军的一辆T-62型坦克被击坏并被中国边防部队拖回运往北京展览。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公布的数字为:苏联方面亡58人, 伤94人。

 中国方面公布的数字为:

 中国边防部队阵亡29人, 伤62人, 失踪1人。

 这次战斗我方称为“珍宝岛保卫战” 。

 战斗之后中苏双方都在江岸集结大量军队。

 这次冲突几乎导致了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之间的战争。

 在边境冲突上, 中苏边境地区的武装冲突从东段扩大到西段。

 1969年8月13日, 中苏在西部边界铁列克提地区再次发生武装冲突。

 苏军出动直升机掩护坦克装甲部队, 在炮火支援下袭击在铁列克提地区巡逻的中国边防军巡逻分队。

 中国边防军几十人(一说38人, 一说78人)

 被围全部阵亡。

  2005年4月27日, 中国人大批准《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

 2005年5月20日, 俄罗斯国家杜马表决批准该协议。

 根据该协议, 珍宝岛是中国的领土。

 中俄之间的第一个条约是1689年签署的《尼布楚条约》, 以后陆陆续续签署了70多个条约。

 2005年6月2日中国和俄罗斯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签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 中俄最后一部分有争议的边界土地, 包括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界处的黑瞎子岛和近内蒙古满洲里的阿巴该图洲渚在内近375平方公里, 双方将各得约一半, 中国得到的面积约174平方公里, 加上位于黑龙江上的塔拉巴罗夫岛(银龙岛)的全部等共337平方公里的土地划还给了中国。

 二、 与朝鲜的边界。

 中朝边境线全长1334公里, 其中陆界45公里, 水界1289公里。

 辽宁段上自辽宁省与吉林省交界的浑江河口起, 下至鸭绿江入海口止, 全长306公里。

 经过1972年至1975年进行的中朝第一次边界联检, 确定沙洲、 岛屿61个, 其中划归中方13个。

 1962年, 周恩来、 金日成分别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平壤签订了《中朝边界条约》 白头峰和一大半天池划给朝鲜, 白头峰后被朝鲜改名叫将军峰。韩国认为中朝现有边界是北朝鲜在1950-53年朝鲜战争期间有求于中国而作出让步的结果。

 1990年开始, 中朝双方进行第二次边界联检, 辽宁段因有10个未决岛屿而搁置起来。至今未能结束。

 这10个岛屿是:

 1、 下尖沙洲, 2、 套里夹心子岛, 3、 套里上岛(朝方称间

 桑岛), 4、 上桑岛下岛, 5、 燕窝外岛, 6、 套里夹心子与北桑岛上部粘连, 夹心子岛面积49058平方米, 上部扩大部分与朝方北桑岛有930平方米重合, 1995特大洪水时已粘接; 8、 东太平岛, 9、 楸桑岛本岛下部增大部分, 10、 楸桑岛——子岛。

 三、 与印度的边界。

 整个中印边界全长1700公里, 分东、 中、 西三段。

 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领土, 双方争议地区约12. 5万平方公里。

 1962年两国因边界争端爆发了一场边界战争。

 30余年来, 虽然中印政府一直在努力, 但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2005年4月29日清华-环球论坛中, 中国前驻印度大使周刚称:

 中印边界从来没有被正式划定过。

 ①东段:

 争议领土9万平方公里领土, 全部被印度占领。

 中印实际控制线就是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

 印度地图已经将其作为它的正式、 合法边界, 并于1987年宣布成立了“阿鲁纳恰尔邦” , 同时向该地区大量移民。

 目前定居在那里的印度人比全西藏的人口总和多两倍。但中国从为承认。

 ②中段, 争议领土2100平方公里, 分为4处, 全部被印度占领。

 ③在西段, 争议领土3. 3万平方公里, 主要是我国的阿克赛钦地区。

 其中印度占领巴里加斯一处, 其余都控制在中国手中。

 以上三段合计, 印度共占领我9. 2万平方公里领土, 相当于六个北京、 一个浙江省、 两个半台湾省, 为我国总领土的一百零一分之一。

 这样大面积的领土争端, 在现代国际社会中, 是一个国家非法侵占别国领土的最大案例。

 这里我着重介绍一下东段。

 英国炮制“麦克马洪线”

 中印边境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

 历史上, 两国的习惯边界是喜马拉雅山南麓, 基本没有争议。

 英国占领印度后, 英、 印政府不断实施侵占西藏的阴谋, 给今天的中印边界争端埋下了祸根。

  1913年10月, 中国国民党政府代表、 英国政府代表及英印政府人员和中国"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北部西姆拉召开会议, 主要讨论中国和(英属)

 印度的边界问题。

 并于次年由英国政府代表享利· 麦克马洪私自 同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新德里以秘密换文的方式炮制了所谓的"中印边界线", 即"麦克马洪线"。

 对于英国人将我国家领土私相授受的行为, 历届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承认这条边界线的合法性。

 新生政权搁置边界问题

  1949年, 中国新生政权在环顾周边时, 突然发现这个古老国家的边界, 居然包括了三种相互交织的“边界线” 。

 由于我国把建立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放在了 第一位。

 于是, 对于最容易引发争议的边界问题, 周恩来总理表示:

 “如果因为边界问题使我们同邻国的关系紧张起来, 还不如不提出、 不解决为好, 以等待时机的成熟。

 ” 在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 的外交战略之下, 在“团结一切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 的口号声中, 中印边界问题就这么被搁置了下来。

  1951年2月2日, 印度军队乘中国在朝鲜激战无暇西顾, 派兵占领了 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达旺地区。

 此后, 中国政府经过多方交涉表明态度, 印方明目张胆的军事活动才有所收敛。

 然而印度政府不仅不肯退出占领的中国土地, 反而加紧了蚕食的进程。

 1959年, 印度公开支持和收容西藏叛乱分子并在中印边境制造流血事件。

 1962年10月, 中印边界战争全面爆发。

 中印关系降至冰点。

 1962年的中印战争, 中国在军事上取得了绝对优势和胜利。

 其击溃印军、 向前推进速度之快, 有时连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都无法控制。

 在这场速战速决的闪电战中──实际上, 战争持续了不超过十天。中国军队到达东北边境特区麦克马洪线以南两百英里的阿萨姆平原的边缘。

 1962年11月21日, 在开战一个月后, 中国单方面宣布停火, 立刻撤军, 并宣布为了表现诚意, 不仅退回到战争开始以前的实际控制线──即“麦克马洪线” , 还从“麦克马洪线” 继续后撤20公里, 与印军脱离接触。

 随后, 印军迅速占领了该地区。

 据印度国会披露的官方数字, 印军死伤6765人; 中国方面宣布俘虏包括一名印军准将和16名军官在内927人。

 关于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 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

 胜利者除了 没有失败的名义, 却具备了失败者的一切; 失败者除了没有胜利的名义, 却得到了 胜利者的一切。

 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 一书中写道, 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 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

 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没有过这种事情, 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下, 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

 另一种看法认为:

 1962年的中国, 困难重重。

 主要表现在二方面。

 一是内忧:

 三年经济困难, 国内经济严重受损, 不可能举全国之力发动旷日 持久的战争。

 此外, 由于作战地域偏远, 后勤补给十分困难。

 所有军需物资都是用人力运送。(图)

 二是外患:

 在北方, 苏联与中国关系恶化, 出现个别边界冲突, 并催逼借款; 东北方向, 朝鲜战争结束不久, 局势仍未改善; 东南, 蒋介石趁大陆困难, 称要反攻大陆; 西南, 美军开始介入越南, 战争面临升级。

 印度, 是第三世界的领导者, 并得到美国、 苏联、 英国等大国的支持与援助。

 这种情况下,当时并未拥有核武器的中国竟然出人意料的出兵反击, 夺回战前印度实际控制的三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然后, 出人意料的撤退。

 既教训了一下印度以防其进一步蚕食西藏领土, 又在国际上打出了和平仁义之师不可轻侮的国威。

 虽然放弃了富饶的九万多平方公里土地, 却换得中印边界近五十年的安宁。

  战后:

 中印关系在坎坷中走向正常化

 中印战争后, 印度政府放弃了“不结盟政策” , 并迅速向美国靠拢。

 1970年印度甘地政府与苏联签定了 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双边条约。

 条约规定, 双方“保证不向与另一方发生武装冲突的任何第三方提供任何援助, 在一方遭到进攻或进攻威胁时, 应立即共同协商” 。当时苏联外长葛罗米柯说, 如印发动战争, 苏联将全面支持印度, 并牵制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援助。

 1976年, 印度才主动恢复向中国派驻大使。

 1979年2月12日, 人民党政府外长瓦杰帕伊访华, 中印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但中印边界问题仍然是两国关系中最难解的死结。

 从1981年起, 两国恢复边界谈判, 但始终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由于战后, 印度为了报边界战败的一箭之仇, 开始了全面的扩军备战, 并专门组建了针对中国军队的“山地师” 部队。

 “中国威胁论” 也从此笼罩印度大地。

 1998年5月, 印度人民党联合政府为进行核试验再次大肆叫嚷“中国威胁论” 。

 使20世纪80年代后有所发展的中印关系一度受挫。

  和平协商解决边界争端

 1962年中印战争后30余年来, 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始终存在严重分歧, 但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 达成一些共识。

 1988年12月19日, 拉吉夫· 甘地成功访华, 中印双方同意通过和平方式协商解决边界争端。

 近年来, 中印两国高层来往频繁。

 2003年6月, 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 两国同意任命特别代表, 探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

 经过五轮谈判后, 双方于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印期间达成了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

  温家宝总理和辛格总理均重申在边界问题最终解决之前, 应当保持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和现状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 所以我们在解决的过程中, 应当既考虑历史, 又照顾现状; 我们需要信心, 更需要耐心。

  四、 与越南的边界。

 越南原为中国藩属, 1885年中法安南之役清廷将其割让给法国, 法国于1892年征服

 老挝, 加上早在1863年即占领柬埔寨, 一并将之纳为殖民地, 统称为法属印度支那。

 经过百年的抗争, 在中国及苏联的支持下, 1975年独立统一的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最终形成, 首都设于河内。

 但从1974年开始, 越南当局在中越边境不断制造挑衅事件, 仅1978年就入侵中方边境1100多起。

 1978年9月至1979年2月的半年时间里, 越南在边境地区侵占中国领土达160余处。

 1979年2月17日, 中国军队在中越边境全线发起对越自卫还击作战。

 在17天作战中,突入越南军队防御纵深20-40公里, 攻占了越方4个省的21个县(市)。

 3月, 中国军队全部撤回中国境内。

 但中越边境冲突并没结束。

 1981年5月, 中方开始收复法卡山、 扣林山地区的作战。

 1984年4月, 中方开始收复老山地区的作战。

 直到80年代末, 中越双方才完全罢兵。

 中越边界谈判1993年8月开始, 在人类进入千禧年的倒数第二天, 中越双方完成了16轮谈判, 最终签订了《中越陆地边界条约》。

 在所有双方有争议的227平方公里土地中, 113平方公里划归越南, 114平方公里划归中国。

 五、 与缅甸的边界。

 边界问题主要有南坎问题, 江心坡问题。

  “南坎问题”...

篇七:1978年中印战争

 印度 《宪法》 第 18编 《紧急状态条款》 专编规定了 有印度特色的 紧急状态制 度。印度 《宪法》 中 的积极状态分为 三种:

 第 352条的全国 紧急状态 (或战乱紧急状态)、 第 356条的邦紧急状态和第360条的财政紧急状态。

 全国 紧急状态影响的主要是国 家和人民之间 的关系,邦紧急状态影响的主要是中央和邦之间的关系, 财政紧急状状态则 介于两者之间 。

 印度法院一直坚持紧急状态的宣布为 政治行为 而不 予司 法审查, 但1994年印度最高法院在S.R博迈诉印度联邦案中一改以往做法, 判决邦紧急状态的宣布和总统治理可以受司 法审查, 该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 印度联邦制 的历 史。关键词:

 紧急状态; 印度联邦制 ; 博迈诉印度联邦案中图分类号:

 D9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0541 (2013)

 02-0098-07———————收稿日 期:

 2013-03-05作者简介:

 周 小明 (1977-), 男 , 浙江遂昌 人, 丽水广 播电 视大学讲师 , 华东 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法制 史、宪法。基金项目 :

 浙江省政法委与 浙江省法学会联合课题《基层民主法制 化研究——民主比较与 借鉴》, 课题编号:2012ND01。98———————————————————中国 与 印度农村基层周小明论印度联邦制中的紧急状态条款(丽水广播电视大学, 浙江丽水323000)Jingyue Journal2013 年第 2 期印度《宪法》中的紧急状态制度并没有放在第11编《联邦与邦关系》中, 而是在第18编《紧急状态条款》专编规定了该制度。

 紧急状态的设计除了会影响公民基本权利之外,最重要的设计初衷是在特殊情况下重构联邦和邦之间的关系,因此也属于广义的联邦关系的范畴。

 第18编《紧急状态条款》, 从第352条到第360条共计10条, 虽然条文并不多, 但是该制度对印度联邦制度和印度政治生活曾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著名的宪法史学者认为“紧急状态条款是影响印度联邦制的最大的因素”,[1]印度宪法学家也认为“印度《宪法》的一个主要特点之一是正常的联邦制可以适应紧急状态的需要”。今日 的世界各国, 尤其是大陆法系的戒严制度, 滥觞于20世纪的法国。德、奥、日 本等几个帝国元首所独有的权力。

 英国自1920年颁布《紧急权力法》(Emergency PowerAct)以来, 紧急命令制已变形地流入。印度《宪法》紧急状态的条款来源于1935年的《政府法》, 主要的区别是现在的总统的紧急状态的权力需要经议会批准,[5]而原来总督的此项权力不受这样的限制。

 紧急状态条款在印度制宪会议讨论时有两个变化:

 其一是取消《宪法草案》第188条, 该条规定, 可以不经由 部长会议宣布紧急状态, 联邦可以接管除高等法院之外的所有邦政府权力; 其二是总统可以根据财政问题宣布紧急状态(印度《宪法》第360条)。[2][3]紧急命令权本为[4][6]

 印度《宪法》将紧急状态分为三种:

 其一,战争、外敌入侵和武装叛乱致使印度全部或部分地区的安全受到直接危险或者有危险之虞(《第44修正案》增加了武装叛乱的条件), 总统可以宣布紧急状态(第352条); 其二, 总统接到邦长报告或通过其他途径了 解到, 认为某邦政府无法依照《宪法》治理时, 总统可以宣布紧急状态(第356条); 其三, 总统认为印度或印度的部分地区因财政或信用出现危机,可以宣布紧急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在1978年《第44修正案》生效前, 其条件还包括“内乱”, 因该条件含义甚为模糊和宽泛, 容易被滥用。

 1975年英迪拉· 甘地总理就是利用该条宣布紧急状态, 以打击反对党, 因此在修宪时被删除, 而代之以武装叛乱(armed rebellion)。

 也有学者将上述三种紧急状态分别称为全国紧急状态(National Emergency)、邦紧急状态(State E-mergency)和财政紧急状态(Finacial Emergency)。[7]一、 因战争、 外敌入侵和武装叛乱而宣布的紧急状态第352条规定的被称为全国紧急状态(或战乱紧急状态)的紧急状态是三种紧急状态中最严重的一种, 但宣布情况很少, 对印度政治和法律影响不是很频繁。(一)宣布该紧急状态的程序总理咨询内阁部长会议后书面通知总统, 由总统发布紧急状态公告(第352条第1款), 一个月 内经两院2/3以上与会议员批准(1978年《第44修正案》之前是简单地由多数通过), 但议会两院能够简单地多数否定或取消紧急状态命令(1978年《第44修正案》之前, 否决或取消紧急状态命令的权力由政府行使)。另外,1978年《第44修正案》还规定, 经1/10以上人民院议员的书面同意可以向人民院议长或总统(在人民院闭会时)提议停止紧急状态, 国会必须在14天内召开特别会议审议是否停止紧急状态。总统因战争、外敌入侵和武装叛乱的紧急状态宣布的有效时间是一个月 (1978年《第44修正案修》修改之前是两个月 , 邦《宪法》秩序无法保持和财政紧急状态的情况下仍是两个月 ), 议会批准紧急状态后从批准之日 起生效6个月 (1978年《第44修正案》之前是1年),6个月 后自 动失效,经联邦国会两院批准又可以延长6个月 , 而且没有总时间的限制。

 若紧急状态命令在联邦院(联邦院不解散, 永续存在)已经批准, 但在人民院批准之前, 人民院被解散, 则紧急状态在新产生的人民院第一次会议之日 起30日 内失效, 除非新产生的人民院批准了该紧急状态命令。(二)因 战争、外敌入侵和武装叛乱的紧急状态宣告的法律后果1. 对政府的影响。

 联邦政府可以直接向宣布紧急状态的邦和受宣布为紧急状态的邦威胁的邦(联邦行政机关和国会的权限可以延伸到没有宣布为紧急状态的邦是1976年《第42修正案》所增加的第352条第2款《但书》的内容)下达指令(第353条第1款)。

 虽然邦议会仍然可以立法, 但是联邦国会可以直接对本来属于邦的立法事项立法, 其效力高于邦议会通过的法律, 但联邦国会在紧急状态期间通过的本属于邦独享的立法事项的法律在紧急状态结束届满6个月 内失效 (第353条第2款)。

 总统可以发布命令改变联邦和邦之间的财政分配,但是该命令在紧急状态宣告解除后的该财政年度结束时终止(第354条)。

 联邦国会可以通过法律延长人民院或邦立法机构的任期一年, 但在紧急状态解除后的6个月 内必须解散(第172条第1款《但书》的内容)。2. 对人民基本权利的影响。

 首先, 在紧急状态宣布之后,宪法第3编《基本权利》第19条规定不得限制邦的任何立法和任何行政行为(第358条), 也就是说, 邦(实际上也包含联邦)的立法和行政行为在紧急状态期间可以任意限制公民的“言论、集会、结社、迁徙、居住和从业”的6项自由。

 其次, 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司法救济权被停止。

 印度《宪法》第359条规定, 总统可以发布命令禁止公民向法院申请保护第3编的基本权利, 正在诉讼中的未决案件则停止诉讼。

 但是第3章第20条规定, 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不得强迫自 证其罪的权利, 第21条规定, 生命自 由权不受非法剥夺的基本权利仍受司法保护(此为《第44修正案》的内容之一)。3. 对紧急状态命令的司法审查。

 1974年最高法院在巴胡特·纳斯(Bhut Nath)诉西孟加拉邦一案中, 认为紧急状态的问题是政治问题, 不受司法审查,其争议应由“选票而不是法院解决”。[8]99

 1975年《第38宪法修正案》索性将该最高法院的判决意见作为修宪内 容以《宪法》第352条第5款写进《宪法》, 规定“最高法院和其他任何法院都不得对总统宣布的紧急状态命令和宣布延长紧急状态的命令的有效性进行审查”。

 但是1980年的米内瓦· 米尔斯(Minerva Mills)一案中最高法院法官巴格瓦迪(Bhagwati.J)认为紧急状态命令不能被排除在司法审查之外, 甚至认为《第38宪法修正案》本身是违反《宪法》的, 因为该修正案损害了印度《宪法》的基本结构之一——查制度。—司法审二、 邦《宪法》秩序无法运行的紧急状态命令如果说第352条的全国紧急状态主要针对外敌的话, 那么第356条的邦紧急状态则主要是针对内政,但该条款却严重影响着印度的政治和法治。(一)总统治理命令的程序印度《宪法》第356条一般被称为“总统治理”条款, 该条规定, 总统接到邦长报告或通过其他途径了解情况后,认为某邦政府已不能依照本《宪法》继续工作时, 可以发布公告对该邦实行“总统治理”(第356条第1款)。总统宣布的该公告的最长时间效力为两个月 , 如果经过联邦国会两院的批准, 其效力期间为6个月 (1976年《第42修正案》之前是一年), 在6个月 的效力期间届满前联邦国会可以重新批准延长效力, 每次批准延长的时间也为6个月 。

 但与战争、外敌入侵和武装叛乱情况下的紧急状态可以无限延长不同, 该紧急状态命令的最长时间效力为3年(356条第4款《但书》)。如果在总统宣布“总统治理”命令的两个月 期间人民院被解散, 则总统命令的效力在新的人民院成立之日 起10天后自 动失效, 除非新的人民院批准该总统命令(第356条第3款《但书》)。一般的“总统治理”命令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除非印度或印度的邦已经在紧急状态期间或者印度选举委员会认为“总统治理”命令是必需的——行,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宣布两次以上“总统治理”命令, 时间可以延长到1年以上3年以下(第356条第5款)。—无紧急状态的宣布邦立法会选举无法进(二)“总统治理”命令的法律效力首先, 邦行政事务完全由总统或其代理人(一般是邦长, 因邦长本来就由总统任命)行使, 以邦民意为基础的邦部长会议停止履行职责。

 其次,邦立法机构或被解散或停止工作,联邦国会完全代替邦立法机构行使立法职能, 同时联邦国会可以通过法律授权总统行使邦立法权。

 再次,基本权利的效力不受影响,基本权利的司法救济权也继续存在。(三)“总统治理”宣告与 “战乱紧急状态”的区 别印度《宪法》第356条虽然规定在第18编《紧急状态条款》中, 但《宪法》并没有称该条是紧急状态条款(Imergency), 所有的命令也仅以公告(Proclamation)称之, 而第352条和之后的财政紧急状态的第360条都称本条为紧急状态(Emergency)或财政紧急状态(finacial emergency), 可见第356条的“总统治理”与其他两条的“紧急状态”有潜在的区别, 或者说第356条“总统治理”条款并非“紧急状态条款”, 而只是“准紧急状态”条款。首先, 第352条的“战乱紧急状态”(或全国紧急状态)应经过部长会议讨论, 而第360条的财政紧急状态和第356条的“总统治理”宣告无须经过部长会议讨论。

 另外,联邦国会批准战乱紧急状态(或全国紧急状态)不仅需要全体议员过半数通过, 而且需要出席议员的2/3以上通过, 议会批准总统治理宣告没有这个要求。

 其次, 总统治理宣告有最长3年时间的限制, 而第352条的“战乱紧急状态”(或全国紧急状态)没有时间的限制。

 第三, 就法律效果而言,第356条的“总统治理”条款———邦无法维持《宪法》秩序所引 发的紧急状态更多的是影响中央和邦之间的权力——力关系, 第352条的战争、外敌入侵和武装叛乱所引 发的紧急状态的后果更多的是影响国家与人民之间的权力———权利关系。

 第四, “总统治理”宣告的效力仅及于被“宣告”的邦, 而不影响其他邦, 第352条的紧急状态的效力则可及于被宣布为紧急状态的邦的影响的其他邦。100—权

 三、 财政紧急状态(一)宣布进入财政紧急状态的程序印度《宪法》第360条规定了1935年《印度政府法》没有但1950年《印度宪法》所特有的“财政紧急状况”条款(finacial emergency)。

 该条规定, 印度或印度境内任何地方的财政稳定或信用受到威胁的时候, 印度总统可以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总统宣布的紧急状态公告的最长期限是两个月 , 但经联邦国会两院的批准则可以无限延长, 既无批准次数和每次存续期间的限制, 又没有最长时间的限制。

 与第352条“战争紧急状态”和第356条“总统治理宣告”相同, 总统关于紧急状态的宣布必须立即提交联邦国会两院。

 若宣布之前或紧急状态宣布后在人民院通过该紧急状态宣告之前,人民院被解散,则在联邦院通过的紧急状态宣告在新的人民院产生后30天后自 动失效,除非该紧急状宣告被提前终止或者被新的人民院批准。(二)宣布财政积极状态的 法律后果第352条的“战争紧急状态”主要影响的是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关系, 即限制公民的基本权利,第356条的“总统治理宣告”影响的主要是联邦和邦之间的关系, 而第360条的财政紧急状态条款则介于二者之间, 但对现行《宪法》正常秩序影响最少(紧急状态本身的含义就是对现行《宪法》秩序的背离)。

 就行政关系而言,联邦行政机关可以向邦行政机关下达任何总统认为必需的有关财政问题的指令(第360条第3款), 包括要求减少邦工作人员薪水的指令(第360条第4款)。

 另外,总统可以指示减少包括最高法院和邦高等法院法官在内的联邦工作人员的薪水。

 就立法关系而言, 总统可以要求邦的财政法案在邦议会通过之后, 提交总统考虑和批准。

 该紧急状态不影响公民的基本权利, 对邦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影响也非常少, 这估计也是立宪者没有规定该紧急状态的宣布必须经联邦部长会议讨论, 也没有规定其生效的最长期限的原因。四、 紧急状态制度实践的历史(一)第 352条的 “战乱紧急状态”实践的历 史第352条的“战乱紧急状态”在印度共和国历史上被宣布过三次。

 第一次是在1962年中印战争发生后宣布的, 到1968年被宣布终止; 第二次是1971年印巴战争期间发布的, 到1977年终止;第三次是在1975年6月 26日 印度总理英迪拉· 甘地根据原《宪法》第352条的“内 乱”(internal dis-turbance)向总统建议而宣布的, 直到1977年3月 21日 终止。

 1975年宣布印度进入紧急状态的时候, 因为印巴战争宣布的紧急状态并未被解除, 所以当时同时存在两个全国紧急状态公告。

 之后,从未根据印度《宪法》...

篇八:1978年中印战争

大学研究生学刊 (社会科学版 )第 30卷第 1期JOURNAL OF THE GRADUATES2010SUN YAT-SEN UN I VERSI TY ( S OCI AL SCIENCES)VOL 30120101962年 的 中 印 战 争 与 美 国 对 印 度 的 关 系*康遍霞(中山大学 历史学系 510275)内容提要中印战争为遏制局 (以下简称中情局 ) 文件和美国国务院外交档案来解读中情局对 1962年中印战争的看法以及中印战争后至 1965年美国政府的援印行动。关键词美国; 中情局; 中美关系; 1962年中印战争; 美国的援印行动肯尼迪政府上台后开始调整美国的南亚政策。美国认为 1962年的共产党中国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拟从美国中央情报爆发于 1962年的中印战争, 虽然只持续了十天左右, 但它对中印关系的发展以及美国对印政策的调整有着深远的影响。印度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使印度政府意识到了自己军事力量的薄弱, 从而急于向美国等西方国家寻求援助。另一方面, 也使美国政府意识到了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大, 看到了援助印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 20世纪 60年代至今, 中国、印度和西方的学者对 1962年的中印战争已有许多论著, 且论述的范围也极为广泛, 包括对中印边界问题的探讨以及战争发生的原因、结果、影响等方面。本文拟通过考察美国中央情报局 (即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 简称 CIA, 以下均称中情局 )如何分析这一战争来进一步探讨中印战争后至 1965年间美国政府为什么以及如何加强援印行动。一、关于 1962年中印战争的研究(一 ) 中国的研究国内的研究自 20世纪 80年代起, 主要是针对印度和西方学者的片面观点提出批评, 同时也借鉴西方学者的某些研究方法和观点。杨公素在其中国西藏地方的涉外问题是中印边界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 而独立后的印度继承这份侵略遗产的企图则是这一问题继续存在的现实原因。刘学成的中印边界争端与中印关系而是从国际环境和两国国内政治的角度出发, 阐述了中亚地区的四个三角关系。作者认中认为英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扩张政策一书并没有把边界问题局限于中印关系,*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杨公素康遍霞,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西藏地方的涉外问题 , 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史资料征申委会员会级硕士;x @ 635年印行。:2009- 09- 01:09E-mai: l hsskb1co m:198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社会科学版 )二一年第一期为中印边界问题的发展和演变受到了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和中、印、巴基斯坦的小三角关系的互相影响。刘学成指出, 自新中国成立后, 中印两国一直互不信任。由张敏秋主编的中印关系研究: 1947- 2003势所做的努力, 包括周恩来总理亲赴新德里向印度领导人解释中国的和平友好政策和通过协商解决边界问题的真诚愿望, 都没有能够唤起他们的理智, 回到正确轨道上来。他们继续沿着错误的道路越走越远, 把中印边界问题推进了死胡同。印度侵占传统习惯线中国一侧的大片土地, 被说成既合理又合法, 中国在自己的领土内行使管辖权, 进行巡逻活动, 则被指责为侵略 、 扩张主义 , 甚至王宏纬在其1962年边界战争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正立场的人都可看出,1962年战争是尼赫鲁政府强加给中国的。中国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进行的反击和后发制人的行动, 一是为了捍卫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二是希望将尼赫鲁政府拉回到谈判桌上来。中国并不想通过武力来解决中印边界问题, 中国人民解放军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但他们很快主动地撤回到原来的阵地, 即有力地证明了这点。可见, 王宏纬也认为中印冲突的起因应归咎于印度尼赫鲁政府。中国对中印战争的研究虽然数量大, 种类多, 很多问题也探讨得很深入, 但中国学者站在国家的立场上进行研究, 这就必然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二 ) 印度的研究一书中认为中国政府为挽救危险局帝国主义 。中写到:每个客观和持公印度学者卡题的权威。在他的研究之前, 印度以及西方的学者大多持观点。

 1962年, 中印边界争端发生后, 卡系发展的重大障碍, 同时他还发现印度官方声明中的许多内容与历史事实不符。于是他仔细分析和研究了当时的英印政府档案, 对中印边界争端作了有根据的阐述, 说明印度应该对边界战争负责任而不是中国。他在其Sino -India Frontier) 一书中指出印度对阿克赛钦的要求无论在条约、习惯或在地理上如分水岭原则都是没有根据的。印度对麦克马洪线的要求虽在地理和习惯上有根据, 但它没有有效的国际条约为根据。印度对阿克赛钦的领土要求, 并无条约、传统习惯方面的依据, 即使根据印度一贯主张的分水岭原则来划分, 也对印度不利。卡古普塔的研究改变了印度社会对中国的看法, 尤其是印度政府对中印战争起因的看法, 使得人们对中印边界的历史真相有了较确切的了解, 这是他最大的学术贡献。但他的研究并未涉及当时中印国内外的大环境以及国际形势, 这是他研究的局限性所在。20世纪 70年代, 印度学者莫汉拉姆 (Mohan Ram) 探讨了学 。他从意识形态的视角入手, 主要分析了冷战时期美苏意识形态对抗、中苏意识形古普塔 (Karunakar Gupta) 是当时印度学术界公认的研究中印边界问正义完全在印度一方的古普塔认为边界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印关中印边界秘史(TheH iddenH istory of the中印对抗的政治Xue chengLiu,The Sino - India Border Dispute and Sino - India Relations ,Printed in the US of A merica BritishCataloging in Publication Available,张敏秋王宏纬[印 ] 卡1994 .中印关系6 年边界战争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 载于古普塔、王宏维著、王至亭译3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 第5页。年第2002南亚研究 ,期。中印关系秘史 , 中国藏学出版社年版, 第6页。24::1947- 200:20048:19 2219907

 1962年的中印战争与美国对印度的关系态分歧、万隆会议前后的中印关系、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演进和代价等问题。拉姆认为随着冷战局势的发展, 美苏在印度的利益开始有了交点, 印度也由此成为意识形态对抗和冲突的中心。在拉姆看来,1959年西藏叛乱后, 从意识形态方面考虑, 中国和苏联的分歧确实对中印领土争端产生了影响。印度学者南茜杰特里 (Nancy Jetly) 从印度国内的政治发展, 特别是印度议会在对华政策决策上的作用、反对派与政府的互动关系等层面来考察 1947- 1977年间中印关系的演变。他认为, 尽管在不同的阶段印度议会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 但总体上讲,印度政府和议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不断加强。国内政治的强大压力促成了印度政府日趋强硬与僵化的对华政策, 这是部分中外学者的共识。可见, 印度大部分学者对中印战争爆发原因的认识和研究日趋客观、深刻, 但他们的研究与西方学者的研究相比, 仍显不足。(三 ) 英国学者的研究英国对于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考察是国外学术界较早的研究成果。英国南亚问题研究专家阿拉斯太尔蓝姆 (Alastair Lamb) 著有中印边境危机来临之际, 印度拒不承认中国在争议的边境上的任何地方有任何理由提出要求, 且没有做出一些适当的让步, 却坚持它拥有绝对权利, 这是令人遗憾的地方。作者认为, 中国在边界问题上的立场并非完全不合理。他指出, 不论从中国本身的权利而言还是从它对西藏的主权地位而论, 中国对于麦克马洪线以南的若干小块领土, 也许还有对新藏公路所经过的阿克赛钦北部, 都拥有提出领土要求的合法权利。另外, 由塞恩 ( S.P.SEN) 主编的(The Sino -Indian Border Question-AH istorical Revie w) 是 1967年一个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研讨会的论文集, 它为中印边界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历史背景。编者认为, 中印冲突始于 50年代早期, 争端在于边界问题。冲突的根源在于传统中国在其拥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时所特有的侵略性和扩张性 。

 他还认为, 中印的最终对立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但由于尼赫鲁的目光短浅和不接受他与中国外交的现实而导致了冲突的最终爆发。中印冲突的关键在尼赫鲁。马克斯韦尔 (NevilMaxwell) 的印度对华战争的决策全过程, 它证明了 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的主要原因在于印度。马克斯韦尔后来又发表了中印边界争端的反思一文, 提出中印战争完全可以避免且在边界战争前后的几十年里未得到解决的责任在于印度。对中印边界战争的研究采取比较公正的态度, 这是马克斯韦尔的主要学术贡献之处, 但他对中印战争的研究没有冲破传统的研究中印边境一书。他认为在 1962年中印边界问题一个历史性的重新探讨论述了印度政府在中印边界争端5马荣久:同上。[英 ] 阿拉斯太尔国外关于中印领土争端的研究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7年 3月, 第 120页。蓝姆著、民通译:中印边境 ,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6年版, 第 165页。Ibid.p xv .INM x,年第SIBDR(,,) 中译本参见南亚研究期第5页, 郑经言译。2bid.p 182 .evila wellino - ndianorderisputeeconsiderEcono m ic and oliticsApril10th1999200012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社会科学版 )二一年第一期方法, 对美国、苏联、中国及巴基斯坦等方面的国际形势没有足够的重视和了解。中国、印度和英国学者对中印战争的研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深入, 研究的视野也不断开阔, 虽然各方存在较多分歧, 但有一点是很多学者认同的, 即中印战争是印度方面由于坚持殖民主义者对中印边界的划分, 坚持依靠武力解决争端的边界政策而引起的。那么, 美国中情局又是如何看待此次战争的呢?二、美国中情局对 1962年中印战争的看法美国中情局文件Release , Date: May 2007 , DD /I STAFF STU DY , CIA /RSS, Re ferenceTitleP oloXVI) 是最近解密的一份较完整分析 1962年中印战争的档案材料。这份材料追溯了导致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政治原因。它集中论述中印领导人的想法, 其目的并不在于对中印各自的主张做出评判。中情局是美国最大的情报机构, 它的主要任务是公开和秘密地收集和分析关于国外政府、公司和个人在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情报, 协调其他国内情报机构的活动,并把这些情报报告给美国政府。总的来说, 中情局担负着向美国决策机构提供准确情报和提供咨询的任务, 而美国政府在制定和调整外交决策的过程中毫无疑问也非常依赖中情局的情报和意见。从这份文件中, 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中情局对 1962年中印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印度在此次战争中失败的原因的认识。(一 ) 美国中情局对 1962年中印战争原因的看法从这份材料不难看出, 中情局认为, 中印争端的主要原因在于边界争端; 而 1959年西藏叛乱为中印冲突埋下了伏笔; 尼赫鲁的外交政策是导致冲突的主观原因; 中国沿边军队的不断增加和印度军事压力的不断增大使得战争在客观上不可避免。1 边界争端中情局文件首先指出,1950- 1959年是中印边界争端的酝酿期。中情局文件认为边界争端起源于 1950- 1959年末期间中国对阿克赛钦高原的占领。中国领导人对中印边界的态度是尽量避免使该问题成为争议。周恩来和尼赫鲁( JawaharlalNehru) 都认为应该通过外交渠道来解决边界问题。中情局文件认为中国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是由周恩来策划和执行的。文件还认为周恩来的策略是在与尼赫鲁就边界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时尽量避免使自己的语言绝对化。例如,恩来在北京对尼赫鲁只表示, 共产党中国没有时间修订旧的国民党地图, 而没有明确承诺要修订地图。又如,1956年 2月, 在新德里的会议上, 周恩来给尼赫鲁一个印象:北京政府将接受麦克马洪线 。但这次他的语言仍然闪烁其辞, 有时甚至有点自相矛盾。尼赫鲁在中国军队刚进入拉达克地区时对此事并不知晓。而对中国于 1956年 3月修建新藏公路一事更加全然不知。起初, 中国对修路一事含糊其辞。北京政府在修建工作开始一年后才对新藏公路进行了第一次的公开报道。到此公路将于月完工, 并且与此同时公布了一张该公路的草图。图中显示出这条路实62中印边界争端(The Sino -Indian Border Dis pute , Approved for1954年 10月, 周5 年19 7月日, 北京宣布9210

 1962年的中印战争与美国对印度的关系际上是沿着拉达克的东北角而修建的。印度大使向印度政府报告说这条路了克什米尔的领土阿克赛钦高原 。印度政府认为很难从这张地图上判断出新藏公路是否侵入了阿克赛钦高原, 因此决定于 1957年夏天派出勘测队来确定这条公路的准确位置。实际上, 直到 1958年 4月尼赫鲁才派出两支勘测队到阿克赛钦高原去确定新藏公路的确切位置。

 6月, 印度的两支勘测队开始勘察工作, 其中一支队伍于 9月被中国军队拘留 。北京在 11月 3日致信尼赫鲁: 中国将释放这支被捕的队伍。但中国方面坚持认为印度的这两支队伍都入侵了中国领土。印度人将这一说法看作是中国正式地承认阿克赛钦高原属于中国领土。中国在 1958年底宣布: 新藏公路的修建以及印度勘测队的被捕并没有引起中国民众对边界问题的关注, 也并未恶化中印关系。但这些事件实际上证明了从 1958年开始,中印关系已经开始逐渐冷淡。在 1959年秋, 中国领导人决定转变对边界问题的政策: 由不协商到展开讨论以使问题得到最终解决。后来周恩来就边界问题表示: 北京不承认藏代表秘密签订的, 从未被中国政府承认过, 中国军队从未跨过那条线; 边界的中部从未被划定过; 而在西部, 北京承认传统习惯线作为...

推荐访问:1978年中印战争 年中 战争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