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其他范文 > 佛教如何供斋3篇

佛教如何供斋3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13

佛教如何供斋3篇佛教如何供斋 《道教历史》选读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一、选择题1、道教正式创立于( ),其标志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 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佛教如何供斋3篇,供大家参考。

佛教如何供斋3篇

篇一:佛教如何供斋

教历史》 选读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一、 选择题 1、 道教正式创立于(

 ), 其标志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

 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 陆修静、 陶弘景等人努力和改革, 道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

 A、 东汉初年

  B、 东汉末年

 C、 西汉末年

 D、 清朝 2、1957 年 4 月于北京召开了道教界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 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 由 (

 )任第一届理事会会长。

 中国道教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A、 毛泽东

 B、 岳飞

 C、 岳崇岱

 D、 岳云 二、 非选择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 在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道教界配合土地改革, 开展了宗教制度民主改革运动。

 经过民主改革, 全国道教徒加强了联系和团结, 在沈阳太清宫方丈岳崇岱道长的倡议和政府的支持下, 1957 年 4 月于北京召开了道教界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 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 选做题 道教的教规主要有四条。

 一是传授。

 道教把传密授道之事看得极为重要, 以不能乱传乱泄为戒。

 传授时必须有虔诚求道的思想和行动。

 二是赏善惩恶。

 道教凭神仙宫府来治上下四方, 人类的善恶也在明察的范围。

 行恶的人定受惩罚, 甚至丧命; 行善的人就可消灾而得福寿。

 三是斋戒。

 道教分设供斋, 以达到积累功德和防止出现过失、 恶疾的目的。四是诵持。

 道教规定, 凡师传的经谶, 必当念诵佩持。

 意思是凡道教徒必须常念师传的道经和佩持道家的驱使鬼魂的符号。

  请在以下空白处改错(写清楚题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写等级_________

  内容等级_________

 批阅时间_________

  道教名山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一、 选择题 1、 江西龙虎山、 湖北武当山、 安徽齐云山、(

 )

 被称为“道教四大名山”。

 A、 四川五台山

 B、 山东青城山 C、 四川峨眉山

 D、 四川青城山 2、 龙虎山风景区获得的荣誉有: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 、 世界地质公园、 世界自然遗产( 是“ 中国丹霞” 中的一处)

 、 国家 5A 级风景名胜区、 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整个景区面积 220 平方公里, 龙虎山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 是中国道教第(

  )

 仙山。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二、 非选择题 齐云山又名白岳、 云岳, 位于徽州(今黄山市)

 休宁县城西约 15 公里处, 海拔 1000 余米, 面积 60 多平方公里, 因最高峰齐云岩得名, 以幽深奇险著称。

 有三十六奇峰、 七十二怪岩、 二十四涧及其他许多洞泉飞瀑, 与黄山、 九华山合称"__皖南三秀_", 素有"___天下无双胜境_, 江南第一名山"之誉。

 早在唐代建寺、 宋代宝庆二年(1226)

 建佑圣真武祠, 成为道教中心。

 选做题 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 143 年),“天师”

 __张陵___来到青城山, 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 结茅传道, 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 成为天师道的祖山, 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

 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 包括建福宫、 上清宫、 祖师殿、圆明宫、 老君阁、 玉清宫、 __朝阳洞_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

 请在以下空白处改错(写清楚题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写等级_________

  内容等级_________

 批阅时间_________

篇二:佛教如何供斋

? ? ?????????????????

  目

 录

 五加行开示录 .......................................................................1 入座与出座 ....................................................................1 人身难得 ......................................................................26 寿命无常 ......................................................................50 轮回过患 ......................................................................78 因果不虚 ....................................................................107 解脱利益与依止上师 ................................................140 皈

 依 ........................................................................148 菩提心的修法 ............................................................180 金刚萨埵修法——清净罪障之殊胜道 ....................222 曼茶罗修法——积累资粮之殊胜方便 ....................252 上师瑜伽 ....................................................................288 前行念诵仪轨· 开显解脱道 ...........................................323 大圆满龙钦心髓内加行修法 自

  序 .............................................................................351 大圆满龙钦心髓内加行修法 ...........................................353 第一、皈依的修法 ....................................................353 第二、发菩提心 ........................................................363 每日受菩萨戒之仪轨 ................................................388

 慧灯之光(二)五加行开示录

 第三、金刚萨埵 ........................................................390 第四、积累资粮的方便曼茶罗修法 ........................402 第五、使自相续生起证悟智慧之上师瑜伽修法 ....411

 入座与出座 - 1 -

 五加行开示录五加行开示录 入座与出座 现在我们开始讲五加行的修法,其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五加行的重要性。

 第二、五加行的作用。

 第三、五个加行的具体修法。

 一、五加行的重要性 我们为什么要修五加行呢?不修五加行可不可以?修了五加行以后会有什么样的帮助?修好了五加行会有什么样的收获?澄清了这些疑问后,我们就会明白修五加行的重要性。

 我们现在都是凡夫,什么是凡夫呢?所谓凡夫,就是从无始以来,一直都流转于轮回中,没有什么成就的众生。作为一个凡夫,从无始以来一直在轮回, 现在如果不修行, 以后还会是这样,绝不可能在无因无缘的情况下中止轮回,或者说无因无缘地从这个轮回中得到解脱,这是不可能

 慧灯之光(二)五加行开示录 - 2 - 的。所以,如果需要得解脱,就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没有掌握这个方法,就没有办法得解脱。

 本来,每个众生的根机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众生向往解脱,有些众生却没有这样的概念。由于众生前世的因缘和现在的环境等各种因素大相径庭, 所以他们的想法、 向往和要求也各不一样。但是,所有的生命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不愿意感受痛苦而且都希望得到快乐。想要得到快乐、远离痛苦,是需要方法的;仅有希望而没有方法,不但不可能得到快乐或解脱,也不可能远离痛苦。所以,方法极其重要。

 第一、抉择人类独有的特点。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人和六道轮回中的其它生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最主要的不同就是,人会选择自己的未来前途,也就是说,有能力去寻找解脱。其它的生命,包括天人和非天在内,都没有能力去选择解脱道,而独独人才有这个思维能力,这就是人和其它生命最主要的一个区别。

 有些人认为:人超越于其它生命之处在于人类的聪明才智。如果说人很聪明,那么聪明的结果是什么呢?其结果就是人可以创造许多物质生活的条件,然后就可以在这个环境中生存。如果

 入座与出座 - 3 - 这就是人的特点,那么有的动物也能够在人类无法存活的地方为自己的生存创造条件。所以说,这不是人的特点。人的特点应该是能够思考过去和未来,然后能够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才是人和旁生的不同之处。

 现在,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人和其它生命(如畜生)

 到底有何不同?如上所讲, 认为人可以创造许多物质生活条件是对的,但这最究竟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能够满足我们五根的需求,仅此而已。比如,人们工作,是为了发财、享受,但到底什么叫作享受呢?就是满足自己眼耳鼻舌等感官的一些要求而已,但是,这一点畜生也能够做到。所以,这也不是人的特点。

 那么,人类的特点是什么呢?人可以观察未来,观察过去,然后可以从中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也就是,在这个轮回中找到一条出路,这就是人类的特点。

 以前的莲花生大士、米拉日巴和宗喀巴大师等这些真正的高僧大德和成就者们,要求我们首先要区分人和畜生最主要的差别是什么。而当我们认识了这一点后,要怎么去做呢?就是要发挥自己的能力去选择正确的道路, 也就是寻求解脱。

 慧灯之光(二)五加行开示录 - 4 - 第二、发挥优势,找寻解脱轮回之路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人和畜生的不同之处,就是人有这样一种与众不同的能力,那么我们就要利用自己的特点,如果不利用,就会像一般人那样,在一生当中辛辛苦苦地工作,也有所谓的发财和享受,可最终所有的人都是要走的,而能带走的又是什么呢?能带走的就是一生当中所造的业,只有这些业随他而去,其它诸如子孙、钱财等都是不可能带走的。所以,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从这个轮回中找到一条出路,一条比较安全的出路。这个出路怎么去找呢?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自己去修行。

 第三、认识轮回的根源——我执 我们流转于轮回中并不是无因无缘的,也不是某个造物主或万能神的安排,那是什么呢?就是一个因缘问题。因缘又分为:内在因缘和外在因缘。

 什么是外在的因缘呢?比如, 种花需要土地、湿度、温度、种子等等,一旦这些条件都具备了,则无论希望与否,花都会长出来,这是外在的因缘。

 入座与出座 - 5 - 那内在因缘是什么呢?人为什么要到轮回里来?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自愿的?还是造物主的安排?这肯定是有原因的。

 我们可以做人,而其它生命为什么不能做人?它们做畜生,我们为什么不做畜生?我们享有生命,有痛苦和快乐的感觉,还有轮回,而花瓶、桌子等为什么没有这些感觉?它们为什么不轮回?其中的因缘又是什么呢? 这个因缘就叫作内在的因缘。内在因缘中也有主要和次要之分。以花为例,虽然土地、湿度和温度都是开花的助缘,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花的种子;同样的,无论是人或其它生命,所有六道众生的轮回也都有其种种内在因缘,而其中也有一个是最主要的, 那就是无明。

 无明又是什么呢?无明就是我执。

 例如,一个人刚刚生下来时就有我执,这既不是老师教的,也不是父母教的,而是先天就有的。他生下来就会哭是因为生下来就有痛苦的感觉,虽然他没有能力用语言来表达,但是他心里不愿意接受这个痛苦,所以只有哭。实际上,这不是能否用语言表达的问题,而是不愿意接受痛苦、愿意接受快乐的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因

 慧灯之光(二)五加行开示录 - 6 - 为他有我执,才会希望得到快乐、离开痛苦,其根源就是我执。所以,我执就像花的种子一样,是轮回的种子、轮回的根本。

 现在若想在轮回中找到出路,首先就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轮回,轮回的根源在哪里。恰如一位医生治病,他首先要知道病人为什么会生病,病因在哪里?掌握了病因以后,他才可能对症下药,治好疾患。同样的,我们首先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在佛教里,也有向外观察整个宇宙世界的时候,但是更多的时候是要向里认识自己,思考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要轮回?现在,我们已经轮回到这样的程度,若想往回走,该怎么走呢?有没有方法呢?所有这些问题只有在佛教里才有真正的答案。

 第四、抉择推翻我执、斩断轮回的方法 如上所讲,六道轮回不是无因无缘,不是偶然的现象,也不是造物主的安排,而是因缘和合的结果,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我执。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轮回的根本, 那么有没有办法推翻我执,断除我执呢?如果有办法,就有希望在轮回里找到一条出路;如果没有办法,就无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入座与出座 - 7 - 要想推翻轮回的根源——我执, 是有办法的。什么样的办法呢?通过外在的事物是无法推翻它的,因为我执是内在的一种概念,只有另外寻找一种新的理性的概念,才能推翻这种旧有的非理性概念。

 外面的任何物质是没有办法改变它的。外在的物质生活越好,贪欲心就越增长,这不但无法推翻我执,反而会使我执越发深重,所以,不能向外驰求。

 但是仅用一个教条能不能推翻我执呢?不能。那么我们需要什么呢?我们需要用一种内在的、强有力的、理性的智慧来推翻它。

 推翻以后又怎样呢?假如首先破坏了花的种子,它就永远无法生根、 发芽、 开花、 结果。同样的, 如果不愿意轮回, 就一定要破坏轮回的种子、轮回的根源,否则,就没有办法解脱。

 第五、抉择推翻我执的具体方法而明确修五加行之重要性 我们现在应该想一想,什么是与轮回的内在因缘相违的, 什么是不相违的?平时我们念念佛、烧烧香、磕磕头,这些与它矛盾吗?它们是不矛盾的,即便在不破坏我执的基础上,依然可以烧香、 拜佛、 念佛。所以,仅用这些方法是无法推翻

 慧灯之光(二)五加行开示录 - 8 - 我执的。

 那么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呢?我们所需要的,是一种与我执完全相反,而且比它更有能力的智慧,只有这种智慧才能推翻它。世界上所有的观点都是这样。人们可以建立很多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不是与生俱有的,很多都是经过老师的教育或者家庭的熏陶而产生的。这些新的概念、观点如果拥有真实有力的证据,就可以推翻旧有观念;同理,旧观点也可以推翻新观点,谁推翻谁,就要看哪一个观点有理有据,哪一个观点符合事实,所有不符合事实的观点,都无法推翻符合事实的观点。

 现在有很多居士学佛的方法是什么呢?他虽然信佛,信仰三宝,也相信因果,但是他求的不是寻找出路,而是在不破坏我执、不破坏轮回种子的基础上让自己过得好一点,他学佛的目的就是这么一点儿。那么他能不能达到这个要求?能够达到。达到此要求后又怎样呢?还是轮回。

 虽然在轮回里面,他会过得比不信佛以前好得多,因为如果不信佛、不信因果,就会去造业,造业就一定会堕落,就无法享受轮回里面所谓的幸福,然而,虽然他因相信因果,如法地取舍因

 入座与出座 - 9 - 果而可以在轮回中相对地享受一些快乐、少受一些痛苦,但是,这终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比方说,为下一世得到人天果报而布施、供斋等,下一世也如愿以偿,可是再下一世呢?能否依靠这点儿功德而生生世世享受、 生生世世远离痛苦呢?不可能的。这毕竟是有漏的善根,有漏善根的果报是有限的,而不是无穷的。即使他有可能很长时间不堕落,而在天界或人间逃避一些痛苦,但这毕竟也只是一个逃避的办法而已。因为他不敢面对无我,就只有这样做。很多居士的学佛方法就是这样。如果他们仅满足于这点儿蝇头微利,倒也无须深谋远虑,但是,这样做只能解决一些临时性的问题,而不能解决关键性的问题。

 假如要彻底地解决轮回,就需要用一种理性的、逻辑性的观点,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无我观点来推翻我执。没有我执就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就不会造业,这样就已将轮回的因缘从根拔起,轮回就不会继续下去。火车没有头会不会走?同样的道理,拔除无明之根后,随之而来的其它轮回的因缘就不可能产生。根除我执后才能真正无私地利益众生,这就是我们修加行的最终目的。

 那第一步是不是要学无我呢?也不是。修学

 慧灯之光(二)五加行开示录 - 10 - 无我需要一个过程,过程就是先修五加行,加行修好后再修其它的无我修法,这样才能够从轮回里面安全地出去,出去之后再回来度众生,这是一个凡夫寻找出路的完整方法。

 这个方法在佛教里才有,因为佛陀已经清清楚楚地了解到轮回的根源,而且也已经找到推翻轮回的方法,所以,若要走向解脱,就要按佛陀的指示,按部就班,不躐序而行,最终目的当然是精通无我,得到无我的智慧。但是,精通无我,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定要一步一步地稳步前行,也就是,必须先修好五加行。所以,修五加行是很重要的。

 上述过程也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要放下贪恋轮回之心;第二、要放下自私之心;第三、要放下我执。

 总之,学佛就是要断除贪心、自私和我执。

 第一、断除贪心 避免轮回的痛苦是我们断除贪心的原因,这是与世人共同的想法。世人遭遇痛苦的时候,也觉得苦恼不堪,但是他总是放不下轮回。他觉得轮回的五欲 (财色名食睡)

 、 世间的圆满 (健康、长寿等)

 是如此美妙,所以才会爱不释手。他虽

 入座与出座 - 11 - 然不愿意堕地狱、旁生和饿鬼道,而希望做人、做天人, 但如果让他放下这些世间的圆满, 他又不干,这就跟出离心背道而驰了。所以说,我们第一步要建立出离心, 把出离心培养好以后, 就可以依靠出离心断除贪恋世间的贪欲心, 这是第一个。

 为什么要有出离心呢?因为没有出离心,我们就永远不能从轮回中跳出去,并且,在没有出离心的基础上所做的一切,不论修行也好,念佛也好,做其它的功德也罢,都变成了世间法。由于我们的动机不是为了解脱,而是为了得到一些世间的圆满,在此基础上,无论做什么都不可能得到解脱。所以,首先我们要建立出离心。

 出离心也是我们修法的动机之一,是修行的动力。没有出离心就没有动力,就不是为解脱而修行, 那样的修行也就不是主动的, 而是被动的,被动而没有主动的修行是不可能得到解脱的。所以首先要有出离心,这是很重要的...

篇三:佛教如何供斋

位法师, 各位居士, 今天很高兴能够在大布文娱中心和大家见面, 结法缘。今天是农历七月 廿五日, 再过五日, 就是农历的七月三十日, 七月 三十日是一位大菩萨的纪念日, 这位大菩萨就是地藏菩萨。

 今天机缘殊盛, 我们藉着今日的法会, 大家一起来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利益, 以及威德神力。

 在释迦佛灭度之后, 弥勒佛未出世以前, 众生失去了 慈父, 谁继承释迦佛的志愿, 度娑婆的众生呢? 就是地藏菩萨。

 释迦世尊将我们嘱托于地藏菩萨, 交由地藏菩萨去度化。

 所以, 我们应该要认识地藏菩萨, 了解地藏菩萨, 由认识, 了 解而对地藏菩萨生起信心。

 首先, 我们要了 解地藏菩萨的名号。

 何谓地呢? “安忍不动, 犹如大地。

 ” 就叫做地。

 何谓藏呢? “静虑深密, 犹如秘藏。

 ” 就叫做藏。

 安忍不动, 犹如大地,讲的是地藏菩萨的禅定, 从禅定出生神力, 化身 千百亿。

 整个虚空宇宙有无量的地狱, 地藏菩萨就化无量身到无量的地狱渡众生; 整个虚空有无量的佛国土, 地藏菩萨亦化无量身到无量的佛国土, 一身 又变化成无量身度无量的众生。

 但是定中的地藏菩萨有无动呢? 无动。

 有无来, 有无去呢? 无来亦无去。

 定中的地藏菩萨如如不动而起神力变化, 所以说, 安忍不动, 犹如大地。

 静虑深密, 犹如秘藏,是指地藏菩萨由深禅定, 而出生智慧, 有智慧就可以说种种的佛法, 度种种的众生。

  如果说显浅地解释一下地藏菩萨的名号, 又如何解呢? 一切万物皆依地而生长, 但是地并无拣择心, 给这种一物生长, 不给那一种物生长。

 地是很平等的,美丽的玫瑰可以依地而生长, 毫不起眼的仙人掌也可以依地而生长。菩萨也一样,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 菩萨也是以慈眼视众生, 以平等心去对待他们, 善人恶人在菩萨面前, 都是平等。

 地也可以载一切万物, 无论是好是丑, 例如你以黄金铺在地上, 地不会因此而生欢喜心, 而多生一块地给你, 你以大小便倒在地上, 地也不会因为嫌弃而离去。

 菩萨也如是, 你赞叹菩萨, 菩萨不会生欢喜心, 你恶骂菩萨, 菩萨也不会嫌弃你。

 地藏菩萨的福遍满整个虚空宇宙, 你赞叹菩萨, 你的心就同菩萨的法心响应, 地藏菩萨的福就进入你的心里, 所以你就得到地藏菩萨的福。

 你骂菩萨, 就是骂无量的福德, 你就得无量的罪, 罪也不是菩萨给你的,是你因为辱骂菩萨而遭罪, 譬如, 你向天吐口水, 口水会掉回你身上, 是你自己的口水, 不是天的口水。

 无论你赞叹菩萨, 抑或辱骂菩萨, 菩萨一样会救你出苦海, 不过救好人出苦海比较容易, 救恶人出苦海比较难, 所以地藏菩萨多生多世发愿都要渡众生出苦海, 所谓众生渡尽, 方正菩提, 地狱未空, 誓不成佛。

 藏, 指宝藏。

 大地蕴藏很多宝藏供养万物。

 例如花草树木就以地里面的养分为宝藏, 人以地里面的金银玉石为宝藏。

 地藏菩萨有无量的功德宝藏利益众生,你求健康得健康, 求长寿得长寿, 求富贵得富贵, 求出家得出家, 求消业障可以消业障, 所以叫做藏。

 菩萨印度文(梵文)

 全名叫做菩提萨埵, 中国人喜欢简单,所以将菩提萨埵简称为菩萨。

 菩提即是道, 萨埵即是心的意思。

 菩提萨埵又解作觉有情, 觉即是佛道, 有情既是众生。

 不是解作觉得有情, 而是解作发大心求佛道的众生。

 菩萨分为出家菩萨和在家菩萨两种。

 最近, 有几位居士同我讨论出家菩萨和在家菩萨。

 几位居士认为, 行菩萨道最好是做在家人, 因为在家人可以自由出入赌场淫窟度众生, 出家人因为戒律的关系就不可以, 并且举出维摩居士为例。

 这几位居士可能不知道, 维摩居士是妙喜国的法身大士, 来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示现居士身来帮助释迦佛教化众生。

 又维摩居士的前身 是金粟如来, 既然是古佛

 再来, 当然可以出入赌场淫窟度众生, 而不怕被众生反被度了。

 如果我们未证到无生法忍, 就算你是法心行菩萨道的在家居士, 最好还是远离这些地方, 如果你去这些地方渡众生, 恐怕你还没渡到众生以前, 你已经染上赌瘾, 甚至沉迷在mop. com L 之中。

 最好是脚踏实地, 一步一步地依戒定修行, 何况释迦佛在世的时候, 示显出家相的菩萨亦很多, 例如, 弥勒菩萨, 文殊菩萨, 他们都是依戒腊排在声闻僧之中, 每一尊佛成佛的时候, 都是以出家相成佛, 绝对不会以在家相成佛。

 地藏十轮经说:

 “一切过去、 未来、 现在诸佛及诸大菩萨, 为了利益众生, 以大慈悲力、 护持两件事:

 第一, 为了绍隆三宝, 令三宝不会断绝, 于是舍俗出家,披上如来的袈裟; 第二, 护持大小二乘的正信佛法。

 这两件事, 惟有佛、 大菩萨,以及发大心的人才能够做到, 不是大梵天王以及转轮圣王所能够做到的。

 ” 我们应该随着自己目 前的因缘, 以出家或者在家的身份, 依着戒律来修

 行。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称地藏菩萨作地藏王菩萨。这个“王” 字解作自 在的意思。地藏菩萨证到诸法的实相, 得大解脱。

 所谓解脱, 亦就是自在的意思。

 我们现在未解脱生死, 被生死所绑, 不得自在。

 地藏菩萨生自在, 要来人间随时可以来;死自在, 要离开这个世界随时可以离开。

 生死去来, 自由自在。

 还有出入自在,所谓(坐微尘里转大 x,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

 地藏菩萨于一切法得大自在, 所以成为地藏王菩萨。

 地藏菩萨发誓, 一定要度尽六道众生, 然后才成佛, 所以时时现身在人、 天、 恶鬼地狱之中。

 地藏菩萨示现的是什么身 呢? 地藏菩萨示现的是出家相, 身披袈裟, 一只手拿着宝珠, 一只手拿着锡杖, 所谓明珠照澈天堂路,金锡振开地狱门。

 地藏菩萨为了令众生尊敬三宝, 深信三宝, 所以示现出家相。

 地藏菩萨时时降迹人间, 其中有一次, 地藏菩萨降迹新罗国帝王之家, 即是现在的韩国, 姓金, 叫做乔觉。

 24岁时剃发出家, 后来带着一只白色的狗, 叫做善听,来到我们中国九华山, 见到九华山的山峰形状好象莲花, 于是就在九华山一处荒僻的地方, 住在一个岩洞修行。

 口渴的时候喝山水, 饿的时候就用一些白色而幼细的泥土, 当地的人称为观音土, 用这些观音土混合一些白米来煮食, 后来有一帮居士无意中来到地藏比丘所住的岩洞, 见到地藏比丘生活如此清苦, 个个都很惭愧, 惭愧自己未曾供养这一位比丘, 于是大家商量, 要为这位比丘起一个道场。当时九华山属于闵公, 闵公亦是一位佛教徒, 乐善好施, 每次供斋必定留一个位请地藏比丘来应供, 现在听说要为地藏比丘起道场, 自 然十分乐意捐出地方, 闵公问地藏比丘需要多大块地起道场, 地藏比丘说, 我要一块像我的袈裟这么大的地方, 闵公看了看地藏比丘的袈裟, 一件袈裟不过十几尺长, 但是当地藏比丘将袈裟铺开之后, 袈裟大到可以遮盖整个九华山。

 闵公看见这位圣僧的神变, 立即将整个九华山送给地藏比丘。

 当时的新罗国人知道王子在九华山修行, 好多人都跑到九华山跟随地藏比丘修行。闵公的儿子也跟随地藏比丘出家, 叫作道明和尚,没多久, 闵公也求出家, 拜他的儿子道明和尚为师。

 所以我们看见地藏菩萨像前有两位侍者, 左边年轻的就是道明和尚, 右边的就是闵公。

 地藏比丘在九华山领众修行了75年, 在地藏比丘99岁那一年的闰七月三十日成道, 亦在那一天入灭,而九华山就成为我们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每天都有好多人去九华山朝圣, 礼拜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又称为善安慰说者, 能够以巧妙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解释大乘第一义谛的道理, 又能够开导初学大乘佛法的众生, 另他们不会生退心。

 地藏菩萨又为大愿王, 地藏菩萨发的大愿就是“众生度尽, 方正菩提, 地狱未空, 誓不成佛” 。

 而众生无尽, 所以地藏菩萨的愿亦无尽。

 地藏菩萨亦象释枷佛一样, 发愿在无佛的

 五浊恶世度众生。

 地藏菩萨的伟大精神, 越是浊恶世界越要去, 越是恶业深重的众生越要去度化。

 释枷佛在五浊恶世成佛, 所以地藏菩萨是释枷佛在五浊恶世度众生的真正承继人。

 释枷佛将我们交给地藏菩萨, 自然是非常放心。

 其实在释枷佛未将我们交托给地藏菩萨以前, 地藏菩萨在我们这个挲婆世界度众生已经有十一劫之久了。

 在这个挲婆世界度众生的事业, 除了 普贤菩萨以及观音菩萨以外,其他无一尊菩萨可以及得上地藏菩萨。

 又文殊、 普贤、 观音、 弥勒, 这几位菩萨在挲婆世界渡众生的愿都有极限, 但是地藏菩萨度众生的愿力, 不但在我们这个世界无界限, 就算在十方其他佛国土, 都无极限。

 释迦佛在忉利天讲地藏经的时候, 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大行普贤菩萨、 大悲观世音菩萨, 都来随喜, 都提出了一些可以利益后世众生的问题。

 因为地藏菩萨是大愿王, 大愿必定包括大智、 大行、 大悲, 有大智、 大行、 大悲心, 才可以发这么大的愿, 三者缺一不可。

 如果无智慧的人, 他的烦恼一定很重, 自己都天天烦烦恼恼地过日子, 又怎么会发大愿度众生呢? 如果单有度众生的愿, 而不修菩萨行, 愿望亦不会实现, 所以发大愿之后, 就要修广大的菩萨行。

 还有, 如果没有大慈悲心, 根本就不会发大愿度众生。

 地藏菩萨在所有菩萨之中, 与我们娑婆众生的感应最大, 度众生的速度及势力就好象行雷闪电那么快, 那么有威势。

 一来, 是因为释枷佛临终托嘱, 将我们这些未离生死轮回的众生交给地藏菩萨去度, 二来, 地藏菩萨的大愿里面, 具足大智、大行、 大悲, 而且勇猛精进, 超过一切菩萨。

 所以地藏菩萨度众生的精进勇猛力以及同众生之间的感应力, 是其他大菩萨所不及。

 地藏十轮经说, 如果有人在100劫之中那么长的时间礼拜供养文殊菩萨、 弥勒菩萨或者其他大菩萨来求愿, 不及有人在一餐饭之间那么短的时间称念南无地藏王菩萨的名号, 虔诚敬礼地藏菩萨来求愿, 地藏菩萨的功德威神力, 可以和快地去满他的愿。

 众生渡尽, 方尽菩提, 地狱未空, 誓不成佛。

 有什么因缘另地藏菩萨发这么大的愿呢? 地藏菩萨有一世是一位长者子, 有才又有好德行的称为长者。

 当时有一位佛出世, 长者子见佛的相好庄严, 就问佛, 如何修行才能得到佛的相好呢? 佛说,如果要得到佛的相好, 一定要很长久的时间度极苦的众生, 然后才得到最好的佛相。

 度极苦的众生是因, 得最好的佛相是果。

 长者子为了 能够得到佛的相好, 于是发愿尽未来际不可计劫, 度尽六道里面最苦的众生。

 又有一世地藏菩萨是一位婆罗门女, 非常孝顺母亲

 可惜她的母亲不信佛, 时常毁谤三宝, 三宝即是佛宝,法宝, 僧宝。

 佛宝就是释枷佛以及十方三世一切佛, 法宝就是佛所说的一切经典,僧宝就是所有出家人。

 佛、 法、 僧能够令人出离生死苦海, 是世间最珍贵的宝藏,所以叫做三宝。

 婆罗门女的母亲时时毁谤三宝, 婆罗门女劝她母亲的时候, 她的母亲就暂时信三宝, 过后仍不信, 仍继续毁谤三宝。

 后来她的母亲死了 之后, 婆罗门女知道她的母亲既然生前不信因果, 又毁谤三宝, 死了之后一定下地狱, 就卖了她的产业, 到寺院里面供大斋, 买很多香和鲜花供佛。

 当时寺院里面有一尊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佛像, 婆罗门女想, 假如佛在世, 就可以告诉我母亲死后生在哪里。

 可惜佛已经灭道, 不在世间, 想到这里不觉悲从中来。

 突然间听到空中有声音, 原来觉华定自 在王如来在空中回应, 安慰婆罗门女, 叫她回家一心念佛,就会知道母亲的去处。

 果然, 婆罗门女念了 一日一夜佛以后, 看见自己到了地狱,于是她问地狱里面的鬼王她的母亲在哪里, 鬼王说, 你的母亲死后曾经入地狱,但是因为有孝顺女为母亲修福, 仗三宝的力, 令你的母亲罪业消灭, 3日之前已经升天, 不只你的母亲升天, 当时地狱里的其他罪人也熏染到你的功德, 而一同升天。

 由此可知, 如果我们想超度先人, 应该为先人念佛, 买香、 买花供佛, 供

 斋, 诵经, 放生, 以这些功德超度先人。

 婆罗门女因为曾经入地狱, 知道地狱很苦, 所以回到人间之后, 在佛前发大誓言, 度尽地狱的众生。

 地藏菩萨不仅一世两世发大誓愿度众生, 空地狱, 而且还生生世世, 甚至直至现在, 还一样发大誓愿。

 众生度尽, 方正菩提, 地狱未空, 誓不成佛。

 因为地藏菩萨见到我们造罪的众生, 今生造罪, 下一生受苦, 在受苦之中又造罪,再下一生又要继续受苦。

 众生的罪和苦永无了 期。

 譬如, 一个瞋恨心重的人, 他下一生的果报是面貌丑陋。当他受着丑陋果报的同时, 他瞋恨心的习气仍然存在。若他见到漂亮的人, 他的瞋恨心更加厉害, 所以在第三生他仍然是丑陋, 甚至可能因为瞋心重而造罪堕地狱。

 地藏菩萨见到众生的罪和苦似乎永无了 期, 所以时时发愿, 要度众生出离罪苦, 不再在苦海里浮沉。

 根据《杂阿含经》 说, 人有4种生死不同:

 第一, 从暗入暗, 例如众生生在贫苦或者多灾多难的地方, 一生穷苦, 叫做生在暗处。

 暗不一定指地狱, 人间阴暗的一面, 就是贫穷、 多灾多难, 如果生在暗处,又在造恶业, 例如偷讹抢骗, 死后必定坠三恶道, 叫做从暗入暗。

 第二个暗字就解作三恶道。

 第二, 从暗入明, 例如, 众生虽然生在贫苦之家, 或者多灾多难的地方, 但是仍然能够做好事, 例如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人, 见到比自己更加苦的人能够安慰人,见到别人做善事, 自己虽然没能力做, 但是能够生随喜心, 这个人命终之后, 生在天上享福, 叫做从暗入明。

 明, 就是光明的意思。

 第三, 从明入暗。

 例如众生生在富贵之家, 受身端正, 富裕聪明, 但是仗着自己的财势和聪明造罪, 命终之后生在三恶道受苦, 叫做从明入暗。

 第四, 从明入明。

 例如众生生在富贵之家, 受身端正, 富裕聪明, 他们用自己的钱财和聪明修福德, 命终之后, 生在天上, 或者在人间享福, 叫做从明入明。

 无论是从暗入暗, 从暗入明, 从明入暗, 或从明入明, 只要众生一日未认识佛法,未了解因果的道理, 就会造罪, 下一生就会坠地狱, 畜生, 或者恶鬼三恶道。

 所以地藏菩萨发愿, 要度众生永远离开三恶道。

 将众生度在人天路上, 慢慢修行,直至不再受生死轮回苦。

 地藏菩萨和南阎浮提的众生, 也即是和...

推荐访问:佛教如何供斋 佛教

推荐内容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