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演讲稿 > 2023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讲稿3篇

2023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讲稿3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11

2022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讲稿3篇2022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讲稿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讲稿3篇,供大家参考。

2022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讲稿3篇

篇一:2022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讲稿

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3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让内蒙古广大干部群众备受鼓舞。

 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总书记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通辽市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持续抓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工作,积极创造更加完善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条件,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全力守好民族团结生命线。”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通辽市委书记孟宪东代表说。

 “总书记说,各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这说到我们心坎里。维护好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希日塔拉嘎查牧民巴雅斯古楞说。

 “总书记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这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厅长黄雅丽表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系统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我们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内蒙古大学党委书记刘志彧说。

 “作为一名老师,我将自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教育教学中,以鲜活生动的例子,在孩子们心里从小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蒙古族小学教师娜仁图雅代表说。

 努力把疫情耽误的时间追回来 2 月中旬至今,疫情对呼和浩特市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总书记强调,要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呼和浩特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李晓燕说,“我们一定抓好工业企业生产要素保供,延缓中小微企业缴纳部分税费、住房公积金和水费燃气费,减免一些行业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屋租金,努力把疫情耽误的时间追回来,把造成的损失抢回来。”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我们将做好金融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中国工商银行内蒙古分行行长李峰说。

 呼和浩特海关关长李建伟表示:“总书记特别强调,突出口岸地区疫情防控这个重点。这是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海关的重要职责。我们将坚决克服侥幸心理和松劲心态,毫不放松做好口岸地区疫情防控。”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满洲里市将突出口岸地区疫情防控这个重点,始终保持攻坚状态,全面筑牢防输入、防扩散、防外溢‘三道防线’,在守好疫情防控防线的同时加快推动口岸经济转型升级。”呼伦贝尔市委常委、满洲里市委书记于伟东说。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为内蒙古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将牢记嘱托,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切实履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内蒙古

 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龚明珠代表说,“‘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将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总书记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对于包头这样的工业城市来说,既是重大政治任务,更是重大历史机遇。”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包头市委书记孟凡利代表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全力做深做细做实新能源生产及消纳、发展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重点工作,努力把包头建设成为碳达峰碳中和的先锋城市、模范城市。” “总书记强调,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组成部分,我们围绕促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优化煤炭和新能源组合,提升煤炭清洁低碳高效开采水平,保障能源稳定可靠供应。”鄂尔多斯市委常委、伊金霍洛旗委书记华瑞锋说。

 “我们将按照国家‘双碳’工作规划部署,依托大兴安岭森林资源禀赋,持续完善以‘碳汇数据库’为基础的碳汇资源管理体系,加大林业碳汇项目储备工作。”内蒙古森工集团碳中和办主任、碳汇公司总经理包国庆说。

 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总书记指出,要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党史、用党史作为终身必修课。”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兆刚表示,内蒙古坚持抓在经常、融入日常,推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效。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全区广大党员不断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政治自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更加信心满怀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我们将持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教育引导全旗广大党员干部把学党史、用党史作为终身必修课,同时用好红色资源,创新各类农村牧区特色宣讲品牌。”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委宣传部副部长崔亮说。

 “我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倍感振奋。我们讲师团将牢记嘱托,用接地气、有温度的语言,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委讲师团团长巴特尔说。

  坚持“五个思维” 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深入学习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重要讲话专题党课 3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要求。哲学思维是正确认识与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原则的前提,是认识其实质、理解其要义、把握其方向的重要基础。哲学思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必将助力中华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坚持战略思维,统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宽宏格局

 坚持战略思维是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客观辩证地观察、思考和处理民族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事关全局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具体国情决定了协同治理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而能否实现协同治理的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战略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停留在某个时间状态评判上,也不能以某个具体的历史状态作为是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依据,须跳出“铸牢”来看“铸牢”。

 首先,战略思维体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整体和全局意识上。要站在中华民族所面对的百年变局的历史大方位上,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意蕴,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刻理解“国之大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的具体意涵基础上,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怎样深刻的历史责任、机遇和挑战,高度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变化”的发展逻辑,保持“铸牢”的战略定力。同时,在世界力量对比呈现“东升西降”态势下,中国承担的国际责任与风险日趋重大,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次,战略思维体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所运用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中。要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综合平衡施策,以前瞻的意识,将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个别与一般、技术与价值、平衡与充分等不同维度融合起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找到最佳方案。

 二、坚持历史思维,提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规律 坚持历史思维就是要从根本上知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着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长征途中,红军经藏彝聚居区,留下“彝海结盟”的民族团结佳话;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作出了要“团结蒙汉人民联合抗日”的指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留下“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民族团结互助的佳话。此外,统一战线工作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筹建历程都说明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民族制度是符合中华民族整体共同利益和正确历史方向的选择。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召开多次民族工作会议,并出台实施《“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关于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促进民族团结的意见》等法规条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置于治国理政全局更加重要的位置。

 三、坚持辩证思维,破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矛盾难题 坚持辩证思维是主体以对立统一为基本思维理念、以矛盾分析法为主要思维方法,将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观念自觉融入自身的思维实践过程,用辩证法的主要规律指导自身的认识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辩证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反之,则国家衰败、社会动荡、人民遭殃。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置身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发展,必须同周围的民族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各民族间相互影响,有时对民族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善于把握民族共同发展中的诸多矛盾,以辩证思维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多元一体性系。要注意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引导各族人民认识民族间现实与长远、平等与团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补充、互通有无的辩证关系,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四、坚持创新思维,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美好前景 在百年变局条件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方式和思维绝不可能是因循守旧、僵化保守的,必须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可以说,创新思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创新是为了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创新明确努力方向和定位。

 具体而言,在根本性质上,要明确社会主义属性;在基本原则上,要明确四个“必然要求”;在铸牢动力上,要明确创新是引领各民族发展的第一动力,各民族的和谐发展需要将创新贯彻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上来;在党的领导上,要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与否关键在党;在群众基础上,要明确各族群众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力量。更要注意的是,形式主义式的、表面上的“铸牢”只会离心离德,必须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

 五、坚持底线思维,坚决反对任何损害民族团结的内外部势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可以让各民族成员自觉产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归属和政治认同,而且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活动提供话语支持、推动实践自觉具有重要意义。当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非一朝一夕之功,社会和谐稳定是前提和基础。一方面,必须要坚持底线思维,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消除各种淤点堵点,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准确把握民族团结问题中质变和量变的关系,立足最困难的情况下分析民族问题,在最坏的可能性上解决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增进民族团结元素,消除一切有损民族团结的因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必须要科学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坚持积极作为、攻坚克难,处理好“守”和“为”的关系,做到铸牢底线与积极作为相互统一;处理好“近”和“远”的关系,“近忧”是当务之急,消除“远虑”则是治本之道,要做到清除有碍民族团结的毒瘤与建章立制齐重并举,防范化解民族团结风险,做到准确识变,对民族问题风险点心中有数。

篇二:2022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讲稿

2022 年高考作文最新 中华民族共同体 素材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目录:

 1 0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 02 普通话普及率超 80% 意味着什么

 3 03 为何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 “ 纲 ” ?

 4 04 继往开来,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5 05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向度

 6 06 人民日报评论员: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正文:

 1 0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杨福忠《光明日报》( 2021 年 08 月 30 日 02 版)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全面回顾了我们党民族工作百年光辉历程和历史成就,深入分析了当前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世界上因民族关系不和谐而导致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与其他国家不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确立,民族团结的维护和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转化为国家繁荣发展的巨大动力。

  抓好民族团结之本。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各族人民心手相牵,团结奋进,经过持续努力,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现在正致力于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在普遍性地消除绝对贫困之后,各族群众对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民族团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把民族团结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激发共同奋斗之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才能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把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比喻成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把各民族的关系比喻成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和”的前提是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家庭共同体意识,产生家的身份认同,这样大家才能团结起来,齐心合力,围绕共同目标而奋斗。实现复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目标,需要作为家庭成员的各个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各族人民要共同凝聚在中华民族旗帜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多元中铸就整体,在整体中百花齐放,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相得益彰。

 夯实均衡发展之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切实夯实物质基础,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我们要把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支持力度,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机制,实施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切实推动“十四五”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另一方面,要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要激发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强化教育和文化投入,革除“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和“懒、散、慢”的心理状态,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切实增强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

  (作者:杨福忠,系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河北省 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教授)

 2 02 普通话普及率超 80% 意味着什么

 作者:陈丽湘《光明日报》( 2021 年 08 月 30 日 02 版)

  【光明时评】

  据媒体报道,2020 年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达 80.72%,历史性实现了“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语言交际障碍基本消除”的目标,普通话普及程度和普及质量均有提升。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首要任务,聚焦重点地区、重点人群,提升普及质量和水平,旗帜鲜明巩固和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主体地位。

  语言文字是人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交际工具。普通话是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是全社会使用范围最广、最重要的交际工具。1956 年 1 月 28 日,国务院第二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成立了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标志着新中国推广普通话工作全面实施。65 年来,历经几代人努力,终于实现历史性突破。

  推广普及普通话,筑起了“负载知识和机遇的语言大道”。学会普通话使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信息闭塞”,拥有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机会,走上成长、成才、成功的坦途。推广普通话、消除语言交际障碍,有利于提升社会交际效能,促进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有专家对贵琼藏族进行语言调查后分析道:“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贵琼人对国家通用语学习的需求,现在的贵琼人基本实现全民会说普通话,这是语言生活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流动人口为 3.76 亿。人口流动、经济互动、文化交流多维度的“互嵌式社会”逐渐形成,有助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我们也要理性认识到,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全国仍有近 2.8亿各族群众不能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东部地区普通话普及率和普及质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普通话普及率和普及质量明显高于农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语言文字的需求也在提高,在基本普及的目标实现之后,提升普及质量成为重点。当今社会现代信息工具拥有者与未拥有者之间存在着“信息鸿沟”,而“信息工具”最重要的就是语言工具,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信息最大的载体,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关键所在。

  今后一个时期,要贯彻“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的方针,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坚持“从娃娃抓起”,加大民族地区、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推广力度,全

 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全面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和质量,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夯实语言文字基础,助力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

  (作者:陈丽湘,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讲师)

  3 03 为何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 “ 纲 ” ?

 时隔七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每当民族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中央都会及时召开会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民族工作作出部署。

 在今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2014 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2019 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总书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到民族工作“纲”的高度。

 这一原创性的重大论断,为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一生动鲜活的比喻已是家喻户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我们,不仅要见紧紧抱在一起的一颗颗石榴籽,更要见完整的石榴。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为什么总书记如此看重共同体意识? 这是由特殊的历史方位决定的。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尤其需要各族儿女携手奋斗。正因此,在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只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才能实现各族儿女的大团结,乘风破浪,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从国际上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挥之不去,民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深刻影响着全球和平与发展进程。

 外因总是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那些妄图利用所谓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遏制分化的企图就不可能得逞 当前,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项工作,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指挥下,我们啃下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在今年 2月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总书记强调指出了“28 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

 可以说,在实现全面小康的来路上,各族儿女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感受到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巨大力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在抗疫的难忘历程中,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守望相助,最终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各族儿女对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达到高度认同。

 如果将视野拉长到漫漫五千年,我们就会有更深的感悟: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根深叶茂,靠的正是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理念。厚重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对中华民族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种族、血缘、地域等因素,而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正是从五千年文明中,汲取到丰沛的精神力量。

 现实,从历史走来,又超越历史。

 过去,一个朝代的兴盛,总是占统治地位的民族的兴盛。唯有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盛世。只要完整准确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好民族工作,“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劲动力。

 来源:网信中国

  4 04 继往开来,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中国作协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作者:本报记者 刘江伟《光明日报》( 2021 年 08 月 29 日 02 版)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牢记初心使命

 争取更大光荣】

  “多少喧嚣的早晨,或者落雨的黄昏,在城市街道上,在乡村的田舍边,在飞驰的高铁上,在飞机的舷窗下,我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故乡村庄那红红的党旗、红红的春联。”聆听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后,《中国作家》副主编付秀莹有深深的共鸣。她写下《生活的哺育,时代的馈赠》一文,感悟建党精神,表达创作决心——

  “作为新时代青年作家,我渴望到生活的激流中去,到火热的时代现场去,到沸腾的人群中去。在时代的波澜壮阔中发现生活的真谛,在现实的纷繁复杂中辨认真实的历史表情。我渴望为祖国大地上平凡而伟大的人民高声歌唱,为他们所创造的伟大实践而奋笔疾书”。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在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中国作协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宣传讲话精神,采取有力有效方式,开展专题党课、组织生活会、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学习会、支部学习交流会等,切实抓好学习宣传贯彻,在中国作协和文学界兴起学习热潮,推动讲话精神深入作家心中、反映在创作之中。

  连日来,中国作协把“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纳入各类作家培训,先后组织新会员、文学社团负责人、网络作家和评论家等培训,推动讲话精神学习贯彻,强化对新文学群体的宣传引领;鲁迅文学院结合教学培训,邀请专家授课,推动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利用重点扶持的 37 家文学志愿服务单位,向基层文学爱好者、文学工作者宣讲“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召开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暨新时代诗歌北京论坛,组织与会诗人、编辑、学者共同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主题诗歌创作与时代精神”建言献策;举办“网络文学青年创作骨干培训班”,组织 90 后网络作家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研讨未来网络文学创作的方向。

  网络作家“懿小茹”感慨,何其有幸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感恩为我们负重前行、抵御风雨的英雄们,作为文艺新生代,我们应该用手中的笔记录这个时代。

  文学评论家白烨表示,文学创作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既体现于作者心里要有读者,作品的形式要做到人民喜闻乐见,又体现于作者要切实了解大众所思所想,在作品中表达人民的喜怒哀乐,还体现于置身于人民立场,怀揣人民情怀。

  7 月 23 日,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召开,对学...

篇三:2022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讲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学习心得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 1

  近期,我认真学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有了很深的体会和感悟。下面我就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两个维护”是政治要求,也是工作标准。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一是认识和维护党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相互之间唇齿相依、休戚与共,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各民族才有未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得更牢。二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领导,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三是继承和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民族工作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成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推动了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开启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的新时代。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定不移实现共建共享,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在于努力实现共建共享。共建全面小康,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让各族群众在实现共建共享的过程中,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增强。一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

 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要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要以此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持之以恒凝聚攻坚力量,切实实现“两个共同”。

 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目标,也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体现,具体到实际工作上来说,就是实现经济社会各项任务目标的根本保障。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凝聚攻坚力量,将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到各项事业的发展进程中。

 (一)在互学互鉴互动中提高思想认识。要全面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引领;要坚持以党员干部、职工为重点,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培训轮训、研讨交流等形式,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学习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成为贯彻落实这一理论的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使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走进各族干部群众,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先进事迹广为人知,使各族干部群众民族团结进步意识植根于心,外化于行。

 (二)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加强民族工作。要进一步夯实民族交往基础,协调民族关系,增进交往,推动各民族在生产、学习、宗教和艺术等方面深度交流,促进各民族之间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实现共同发展繁荣。要理解民族交融内涵,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包容多样性、增强共同性,推动各民族在思想政治、居住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三)在严防严管严控中促进民族团结。要从严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帮助民族区域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要坚持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民族团结的能力,确保民族团结在新时代社会的深刻变革中不断得以巩固和强化;要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类错误思想观点,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学习心得 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加强民族团结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国策,是贴合全国广大人民群众情感和意愿的大举。应对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世界政治格局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民族团结与进步,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旋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礼貌建设的重要资料。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教育,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维护民族团结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使每一个公民都能自觉地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神圣义务,同时也把它当作自我的一项应尽的义务。

 一、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分裂祖国图谋的迫切需要。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境内外敌对势力始终没有停止对我国的分裂破坏活动。尤其是近些年来,境外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同境内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疯狂进行分裂中国的违法犯罪活动。为此,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迫切需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打牢

 全国人民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的思想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反对民族分裂、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举措。因为“民族关系始终是我国社会政治关系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党和国家的全局。正确协调和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构成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局面,实现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资料。” 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就是要在全国各族群众中间广泛深入地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巩固和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第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是正确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的总和。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党和国家正确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国家民族法律法规教育。国家民族法律法规教育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资料之一。这主要是指对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制定的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等的教育,让全国人民

 知法懂法,自觉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自觉遵守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中规定的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基本原则。

 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为维护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带给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本动力来自全国各族人民。只有各民族大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才能确保各族人民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使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从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真正变为现实。经过 70 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靠的就是全国各族人民精诚团结、万众一心、共同奋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3

  今年以来,通过聆听报告、观看教育片、参加研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理解。下面,我就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比找到路的方向和归属,更能给大家带来希望和幸福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良好发展即是如此,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意识自觉、精神指引和美好追求上,这离不开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支撑。民族团结与进步,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旋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礼貌建设的重要资料。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教育,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维护民族团结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使每一个公民都能自觉地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神圣义务,同时也把它当作自我的一项应尽的义务。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命运走向,有助于明确政治方向、汇聚智慧力量、提供精神归宿、巩固国家善治、捍卫民族尊严。

 有助于明确政治定位,指明行动方向。”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是逆风”。作为党和国家在十九大提出的重要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对新时代包括民族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政治定位、点亮行动的明灯。在深化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更有助于确立民族共识、巩固集体认同、铸牢整体意识,

 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建设性与能动性。

 有助于汇聚集体智慧,凝聚发展力量。谚语有云,”众人拾柴火焰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并努力维护共同体的行动举措,实际上是一个智慧聚集与力量凝聚的过程。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每一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足述;但当他们合而为一个集体时,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能”。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正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发挥中,我们党和国家才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跃。因此,新时代仍需努力铸牢这种意识,以充分凝聚人心、汇集有效资源、整合进步力量。

 有助于共筑精神家园,提供精神归宿。现代社会在带来丰饶物质的同时,也裹挟了浮躁、焦虑与不安,而后者的凸显即是共同体意识缺失所带来的精神空虚的表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上是扎根中华文明的沃土,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创新性地构筑安宁真诚的精神家园,形成一个共同认同、栖息的精神意义世界。唯有如此,才能滋养并慰藉共通性的内在心灵,形成精神上的共有归宿。

 有助于维系良好秩序,巩固国家善治。有情有义,方能行稳致远,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是如此。大家有情有义,同铸共同体意识,才能开展有效的互动与合作,形成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与治理格局。共同体意识的存在与铸牢,是善治形成并巩固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其蕴含的权威理念、规范意义,是成员形成正当性、

 有序性观念和行为的重要依托和体现。与此同时,共同体意识还蕴含着一种对未来的积极期待,从而对秩序的未来延续与创新提供良好的保障。这些都将有助于促进成员主体的多元合作与共治,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福祉。

 有助于促进民族振兴,捍卫集体尊严。集体尊严是一种不可冒犯的独立自主状态,但更是一个赢得尊重的担当贡献过程,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大家共建共有的价值感。这种尊严状态既建立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坚实基础之上,又依赖于每一个国人的付出、担当与贡献。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在近代蒙受外来侵略、内部衰败苦难的民族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与否,直接关联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兴衰和尊严。

 作为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基层党组织,我们要肩负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守正创新地做好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设等工作,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织保障,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能力,让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团结一方、安定一方的战斗堡垒,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

推荐访问:2022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讲稿 共同体 演讲稿 中华民族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