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演讲稿 > 2023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讲稿9篇

2023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讲稿9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06

2022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讲稿9篇2022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讲稿 22022党课教育讲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讲稿9篇,供大家参考。

2022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讲稿9篇

篇一:2022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讲稿

2022 党课教育讲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儿女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同价值追求、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形成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明确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奋斗历程、明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力量,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长远影响。

  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______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由其历史使命和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特质决定的。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强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认同,可以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方向。

  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明确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

 华民族谋复兴。百年党史,就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导向,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因而,在领导中国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明确人民的认同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生成、确立以及巩固的坚实基础。

  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明确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伟大的事业要有正确的道路指引和先进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百年党史,是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史,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明确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认识,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在对历史与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明确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为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根本遵循。

  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源自勇于自我革命带来的强大生命力。“打铁还须自身硬”,党的自身建设事关党的领导水平。纵观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精神贯穿始终。______指出:“要兴党强党,就必须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鲜明的品格和最大优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明确中国共产党坚持通过自我革命和自我净化,坚守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将自身打造成具有长期执政能力的现代化政党,不仅使自身能够战胜一系列风险挑战,而且能在组织上密切联系和动员群众,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欲知大道,必先明史。”党的百年发展史表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才能在各种风险挑战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要以史明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明确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奋斗历程

 ______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明确中国共产党担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各族中华儿女,使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明确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程。在近代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社会危机深重。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试图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但均以失败告终。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两大历史任务,建立了新中国,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际,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明确中华民族“富起来”的实践。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对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予以肯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性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宝贵经验。通

 过党史学习教育,明确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各项事业在短短几十年中取得极大发展,也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明确中华民族迈向“强起来”的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明确以___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提出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出台新的重大方针政策,推进重大工作,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共同的意识来自共同的历史。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明确中华民族奋斗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自立自强的奋斗史,各族人民在党的带领下,共同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明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力量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党与人民水乳交融、携手共进,共同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篇章。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力量就是在党的团结带领下的中国人民汇聚起来的力量。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形成坚定的民族向心力,使中华各族儿女同向而行,攻坚克难,开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中国政治方向的掌舵者,是国家政治系统的统领者,是社会治理的主导者,是重大决策的决断者。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完全正确,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用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接续奋斗。

  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明确人民群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______强调,“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历史是人民书写的”,并指出国家的伟大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所取得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合力作用是创造社会历史、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保障。世界局势风云变幻,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更加需要党领导团结各族儿女,把握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破除各种阻碍因素,戮力同心,开创未来。

 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明确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斗争史。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展现党带领人民在长期斗争中培育和发展的伟大精神,鼓舞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如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等,改革开放时期的抗洪精神、奥运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都可以凝练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典型表达,融入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成为中华儿女自觉的价值追求。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______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更需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挖掘丰富深厚的历史资源,汲取磅礴奋发的精神之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篇二:2022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讲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学习心得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 1

  近期,我认真学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有了很深的体会和感悟。下面我就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两个维护”是政治要求,也是工作标准。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一是认识和维护党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相互之间唇齿相依、休戚与共,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各民族才有未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得更牢。二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领导,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三是继承和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民族工作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成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推动了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开启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的新时代。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定不移实现共建共享,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在于努力实现共建共享。共建全面小康,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让各族群众在实现共建共享的过程中,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增强。一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

 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要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要以此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持之以恒凝聚攻坚力量,切实实现“两个共同”。

 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目标,也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体现,具体到实际工作上来说,就是实现经济社会各项任务目标的根本保障。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凝聚攻坚力量,将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到各项事业的发展进程中。

 (一)在互学互鉴互动中提高思想认识。要全面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引领;要坚持以党员干部、职工为重点,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培训轮训、研讨交流等形式,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学习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成为贯彻落实这一理论的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使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走进各族干部群众,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先进事迹广为人知,使各族干部群众民族团结进步意识植根于心,外化于行。

 (二)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加强民族工作。要进一步夯实民族交往基础,协调民族关系,增进交往,推动各民族在生产、学习、宗教和艺术等方面深度交流,促进各民族之间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实现共同发展繁荣。要理解民族交融内涵,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包容多样性、增强共同性,推动各民族在思想政治、居住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三)在严防严管严控中促进民族团结。要从严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帮助民族区域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要坚持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民族团结的能力,确保民族团结在新时代社会的深刻变革中不断得以巩固和强化;要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类错误思想观点,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学习心得 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加强民族团结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国策,是贴合全国广大人民群众情感和意愿的大举。应对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世界政治格局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民族团结与进步,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旋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礼貌建设的重要资料。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教育,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维护民族团结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使每一个公民都能自觉地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神圣义务,同时也把它当作自我的一项应尽的义务。

 一、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分裂祖国图谋的迫切需要。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境内外敌对势力始终没有停止对我国的分裂破坏活动。尤其是近些年来,境外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同境内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疯狂进行分裂中国的违法犯罪活动。为此,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迫切需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打牢

 全国人民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的思想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反对民族分裂、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举措。因为“民族关系始终是我国社会政治关系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党和国家的全局。正确协调和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构成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局面,实现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资料。” 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就是要在全国各族群众中间广泛深入地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巩固和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第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是正确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的总和。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党和国家正确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国家民族法律法规教育。国家民族法律法规教育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资料之一。这主要是指对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制定的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等的教育,让全国人民

 知法懂法,自觉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自觉遵守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中规定的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基本原则。

 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为维护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带给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本动力来自全国各族人民。只有各民族大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才能确保各族人民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使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从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真正变为现实。经过 70 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靠的就是全国各族人民精诚团结、万众一心、共同奋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3

  今年以来,通过聆听报告、观看教育片、参加研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理解。下面,我就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比找到路的方向和归属,更能给大家带来希望和幸福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良好发展即是如此,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意识自觉、精神指引和美好追求上,这离不开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支撑。民族团结与进步,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旋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礼貌建设的重要资料。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教育,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维护民族团结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使每一个公民都能自觉地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神圣义务,同时也把它当作自我的一项应尽的义务。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命运走向,有助于明确政治方向、汇聚智慧力量、提供精神归宿、巩固国家善治、捍卫民族尊严。

 有助于明确政治定位,指明行动方向。”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是逆风”。作为党和国家在十九大提出的重要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对新时代包括民族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政治定位、点亮行动的明灯。在深化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更有助于确立民族共识、巩固集体认同、铸牢整体意识,

 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建设性与能动性。

 有助于汇聚集体智慧,凝聚发展力量。谚语有云,”众人拾柴火焰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并努力维护共同体的行动举措,实际上是一个智慧聚集与力量凝聚的过程。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每一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足述;但当他们合而为一个集体时,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能”。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正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发挥中,我们党和国家才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跃。因此,新时代仍需努力铸牢这种意识,以充分凝聚人心、汇集有效资源、整合进步力量。

 有助于共筑精神家园,提供精神归宿。现代社会在带来丰饶物质的同时,也裹挟了浮躁、焦虑与不安,而后者的凸显即是共同体意识缺失所带来的精神空虚的表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上是扎根中华文明的沃土,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创新性地构筑安宁真诚的精神家园,形成一个共同认同、栖息的精神意义世界。唯有如此,才能滋养并慰藉共通性的内在心灵,形成精神上的共有归宿。

 有助于维系良好秩序,巩固国家善治。有情有义,方能行稳致远,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是如此。大家有情有义,同铸共同体意识,才能开展有效的互动与合作,形成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与治理格局。共同体意识的存在与铸牢,是善治形成并巩固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其蕴含的权威理念、规范意义,是成员形成正当性、

 有序性观念和行为的重要依托和体现。与此同时,共同体意识还蕴含着一种对未来的积极期待,从而对秩序的未来延续与创新提供良好的保障。这些都将有助于促进成员主体的多元合作与共治,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福祉。

 有助于促进民族振兴,捍卫集体尊严。集体尊严是一种不可冒犯的独立自主状态,但更是一个赢得尊重的担当贡献过程,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大家共建共有的价值感。这种尊严状态既建立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坚实基础之上,又依赖于每一个国人的付出、担当与贡献。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在近代蒙受外来侵略、内部衰败苦难的民族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与否,直接关联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兴衰和尊严。

 作为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基层党组织,我们要肩负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守正创新地做好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设等工作,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织保障,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能力,让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团结一方、安定一方的战斗堡垒,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

篇三:2022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讲稿

2022 年高考作文最新 中华民族共同体 素材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目录:

 1 0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 02 普通话普及率超 80% 意味着什么

 3 03 为何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 “ 纲 ” ?

 4 04 继往开来,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5 05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向度

 6 06 人民日报评论员: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正文:

 1 0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杨福忠《光明日报》( 2021 年 08 月 30 日 02 版)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全面回顾了我们党民族工作百年光辉历程和历史成就,深入分析了当前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世界上因民族关系不和谐而导致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与其他国家不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确立,民族团结的维护和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转化为国家繁荣发展的巨大动力。

  抓好民族团结之本。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各族人民心手相牵,团结奋进,经过持续努力,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现在正致力于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在普遍性地消除绝对贫困之后,各族群众对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民族团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把民族团结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激发共同奋斗之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才能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把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比喻成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把各民族的关系比喻成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和”的前提是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家庭共同体意识,产生家的身份认同,这样大家才能团结起来,齐心合力,围绕共同目标而奋斗。实现复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目标,需要作为家庭成员的各个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各族人民要共同凝聚在中华民族旗帜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多元中铸就整体,在整体中百花齐放,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相得益彰。

 夯实均衡发展之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切实夯实物质基础,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我们要把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支持力度,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机制,实施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切实推动“十四五”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另一方面,要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要激发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强化教育和文化投入,革除“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和“懒、散、慢”的心理状态,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切实增强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

  (作者:杨福忠,系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河北省 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教授)

 2 02 普通话普及率超 80% 意味着什么

 作者:陈丽湘《光明日报》( 2021 年 08 月 30 日 02 版)

  【光明时评】

  据媒体报道,2020 年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达 80.72%,历史性实现了“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语言交际障碍基本消除”的目标,普通话普及程度和普及质量均有提升。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首要任务,聚焦重点地区、重点人群,提升普及质量和水平,旗帜鲜明巩固和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主体地位。

  语言文字是人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交际工具。普通话是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是全社会使用范围最广、最重要的交际工具。1956 年 1 月 28 日,国务院第二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成立了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标志着新中国推广普通话工作全面实施。65 年来,历经几代人努力,终于实现历史性突破。

  推广普及普通话,筑起了“负载知识和机遇的语言大道”。学会普通话使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信息闭塞”,拥有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机会,走上成长、成才、成功的坦途。推广普通话、消除语言交际障碍,有利于提升社会交际效能,促进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有专家对贵琼藏族进行语言调查后分析道:“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贵琼人对国家通用语学习的需求,现在的贵琼人基本实现全民会说普通话,这是语言生活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流动人口为 3.76 亿。人口流动、经济互动、文化交流多维度的“互嵌式社会”逐渐形成,有助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我们也要理性认识到,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全国仍有近 2.8亿各族群众不能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东部地区普通话普及率和普及质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普通话普及率和普及质量明显高于农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语言文字的需求也在提高,在基本普及的目标实现之后,提升普及质量成为重点。当今社会现代信息工具拥有者与未拥有者之间存在着“信息鸿沟”,而“信息工具”最重要的就是语言工具,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信息最大的载体,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关键所在。

  今后一个时期,要贯彻“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的方针,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坚持“从娃娃抓起”,加大民族地区、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推广力度,全

 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全面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和质量,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夯实语言文字基础,助力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

  (作者:陈丽湘,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讲师)

  3 03 为何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 “ 纲 ” ?

 时隔七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每当民族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中央都会及时召开会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民族工作作出部署。

 在今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2014 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2019 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总书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到民族工作“纲”的高度。

 这一原创性的重大论断,为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一生动鲜活的比喻已是家喻户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我们,不仅要见紧紧抱在一起的一颗颗石榴籽,更要见完整的石榴。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为什么总书记如此看重共同体意识? 这是由特殊的历史方位决定的。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尤其需要各族儿女携手奋斗。正因此,在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只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才能实现各族儿女的大团结,乘风破浪,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从国际上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挥之不去,民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深刻影响着全球和平与发展进程。

 外因总是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那些妄图利用所谓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遏制分化的企图就不可能得逞 当前,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项工作,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指挥下,我们啃下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在今年 2月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总书记强调指出了“28 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

 可以说,在实现全面小康的来路上,各族儿女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感受到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巨大力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在抗疫的难忘历程中,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守望相助,最终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各族儿女对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达到高度认同。

 如果将视野拉长到漫漫五千年,我们就会有更深的感悟: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根深叶茂,靠的正是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理念。厚重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对中华民族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种族、血缘、地域等因素,而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正是从五千年文明中,汲取到丰沛的精神力量。

 现实,从历史走来,又超越历史。

 过去,一个朝代的兴盛,总是占统治地位的民族的兴盛。唯有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盛世。只要完整准确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好民族工作,“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劲动力。

 来源:网信中国

  4 04 继往开来,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中国作协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作者:本报记者 刘江伟《光明日报》( 2021 年 08 月 29 日 02 版)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牢记初心使命

 争取更大光荣】

  “多少喧嚣的早晨,或者落雨的黄昏,在城市街道上,在乡村的田舍边,在飞驰的高铁上,在飞机的舷窗下,我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故乡村庄那红红的党旗、红红的春联。”聆听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后,《中国作家》副主编付秀莹有深深的共鸣。她写下《生活的哺育,时代的馈赠》一文,感悟建党精神,表达创作决心——

  “作为新时代青年作家,我渴望到生活的激流中去,到火热的时代现场去,到沸腾的人群中去。在时代的波澜壮阔中发现生活的真谛,在现实的纷繁复杂中辨认真实的历史表情。我渴望为祖国大地上平凡而伟大的人民高声歌唱,为他们所创造的伟大实践而奋笔疾书”。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在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中国作协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宣传讲话精神,采取有力有效方式,开展专题党课、组织生活会、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学习会、支部学习交流会等,切实抓好学习宣传贯彻,在中国作协和文学界兴起学习热潮,推动讲话精神深入作家心中、反映在创作之中。

  连日来,中国作协把“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纳入各类作家培训,先后组织新会员、文学社团负责人、网络作家和评论家等培训,推动讲话精神学习贯彻,强化对新文学群体的宣传引领;鲁迅文学院结合教学培训,邀请专家授课,推动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利用重点扶持的 37 家文学志愿服务单位,向基层文学爱好者、文学工作者宣讲“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召开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暨新时代诗歌北京论坛,组织与会诗人、编辑、学者共同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主题诗歌创作与时代精神”建言献策;举办“网络文学青年创作骨干培训班”,组织 90 后网络作家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研讨未来网络文学创作的方向。

  网络作家“懿小茹”感慨,何其有幸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感恩为我们负重前行、抵御风雨的英雄们,作为文艺新生代,我们应该用手中的笔记录这个时代。

  文学评论家白烨表示,文学创作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既体现于作者心里要有读者,作品的形式要做到人民喜闻乐见,又体现于作者要切实了解大众所思所想,在作品中表达人民的喜怒哀乐,还体现于置身于人民立场,怀揣人民情怀。

  7 月 23 日,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召开,对学...

篇四:2022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讲稿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了党章,成为全党共同意志和共同遵循。2021 年 8 月 27 日至 28 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2022 年 3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把这条主线始终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各环节。

 一、为什么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第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维护国家统一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则。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不断融合,由多元到一体、由松散到紧密,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大格局。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缺乏统一的身份意识,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就会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千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始终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铸牢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

 第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上的交流交融,融洽的民族情感的形成,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的

  根本原因。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找准民族团结工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才能使 56 个民族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使我国各民族永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愿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华民族的每一位成员都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党中央的坚定决心,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让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进对新时代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四个伟大”的认同,需要进一步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

  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把握的几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在对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赋予的国家禀赋。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这是中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在我国辽阔的疆域内,让14 亿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秉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消除发展起点不一致及自然、社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影响,保障社会公平,促进平等。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走中国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理解其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深厚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强调多民族的大一线各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客观事实,历史本来的面目就是这样,历史演进的特点也是这样。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有

  许多民族登上过历史舞台,这些民族经过诞育、分化、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 56 个民族。毛泽东主席曾讲过:“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这条长河中,中华民族发展“合”是主流、是大势,“分”只是浪花。习近平总书记就此讲了“四个共同”,即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

 以内蒙古为例,各民族发展同样也是这么走过来的,自古以来就有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蒙古、女人真、汉等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早在战国时期,燕、赵、秦等图的领土就已拓展到这里,中原的华夏民族开始在内蒙古南部定居;秦朝修筑万里长城,云中郡等都是边防重镇;汉朝设立了五原等郡县,在整个汉朝及其后的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南匈奴人和东胡人逐渐和华夏民族融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内蒙古地区既有北方民族政权全面开拓治理的时候,也有中原王朝全面管辖治理的时候;既有北方民族建立的元朝、清朝全面管辖治理的时候,也有中原王朝和北方民族政权分别或交叉管辖治理的时候,无论哪个政权都把这里视作中国的组成部分,无论哪个民族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正统,历朝历代的各族人民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今日中国疆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1840 年鸦片战争

  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整个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内忧外患和共同抗争把各民族命运空前团结在一起,使各民族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党作为“两个先锋队”,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

 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此讲得十分深刻: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终结了旧中国民族压迫、纷争的痛苦历史。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这是我国民族关系史上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就是说,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在也只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上才得以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理清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

  系。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有 56 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但要看到各民族差异性逐步缩小、共同性不断增多的历史趋势,同时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也是客观现实。一方面,不能笼统地把“同”和“异”放到一个层面看待,“同”是方向、是前提、是根本,共同性是统领差异性的,没有共同性就谈不上共同体意识,不能本末倒置。“异”是历史的、具体的,是丰富多彩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用差异性取代共同性,也不能用一个民族的独特性取代其他民族的多样性。增进共同性,不是要取消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更不是要清灭哪个民族,不是“汉化”也不是“同化”,而是要共同走向现代化。尊重差异性,是要包容多样,但不能强化固化差异、不能人为添加扩大差异,不能用差异性消减共同性,不能把差异性变成“隔离墙”,更不能让差异性成为阻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绊脚石。

 中华文化是备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去粗存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坚持“同”的基础上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要理清哪些方面必须“同”、哪些方面可以“异”。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认同,在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上也不能有差异。在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专题学习格等方面,不同民族可以有

  差异,在中华文化百花园里绽放光彩。总的来讲就是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也要正视共性、增进一体,既不能持消极论、无所作为,也不能犯急躁病、胡乱作为,必须把握好界限、拿捏好分寸。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深植于历史,更要着眼于发展,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在共同团结奋斗中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一是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厚植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爱国表现为维护国家主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尊重民族历史文化、骨肉同胞相惜等真挚情感的流露。因为爱自己的祖国,56 个民族始终并肩捍卫着祖国统一,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要深刻认识我们伟大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要时刻胸怀祖国,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行为作斗争。要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实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为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功立业。二是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打牢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得更牢。

 三是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突出精神内核。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会巩固。中华文化认同是建设各

  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

篇五:2022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讲稿

第三支部党课

 01党和国家领导人民族团结思想内涵02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03 我们怎么做目录CONTENT

 第一章 党和国家领导人民族团结思想内涵

 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团结各民族紧密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之一。民族团结

 毛泽东与民族团结在一切工作中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做好民族团结的工作,应该成为全党、全民族的主要任务。多次强调1957年2月,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并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1957年1949年11月作出指示:“在一切工作中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1949年

 邓小平与民族团结1950年7月,邓小平讲到:“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离的基础上,经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阖,而今天我们政协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解决这种困境,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不允许搞分裂,谁搞分裂就处理谁。

 江泽民与民族团结1990年9月,江泽民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这个观点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对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1990年2月15日,江泽民同志在听取全国民委主任会议汇报时指出:民族工作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大问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大问题,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必须高度重视。每个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都要做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

 胡锦涛与民族团结2009年7月,胡锦涛强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之祸。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各族群众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之祸。

 习近平与民族团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洞察中国与世界利益和命运深度交融交汇的大势,多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遵循,这是我们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开启了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新实践。2015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

 习近平与民族团结在2014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适逢其时,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本遵循。在2021年8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第二章 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

 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丧葬等多方面。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科技事业、卫生事业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方面,国家采取了许多特殊措施,如:重点培养、培训少数民族科技人员,在普通高等院校有计划地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或举办民族班;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扶植提高传统科技,提高经济效益等。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中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公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在中国,宗教信仰自由,即每个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一种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1992 2005 20211999 2014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民族工作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拨乱反正,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次会议还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的大团结,动员各族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重要努力。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此次会议研究的课题是如何推动民族地区实现科学发展,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在此次会议上,国务院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百年光辉历程和历史成就,并对当前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进行了分析。此次会议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了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第二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此次会议的召开恰逢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会议的主题就是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把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此次会议不仅是对以往民族工作的总结和检阅,更是对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部署和安排。同时,会议还对当前各民族干部群众十分关心、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

 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

 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

 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

 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

 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2021时隔七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再次召开。如何总结我们党百年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当前党的民族工作面临什么样的新形势?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如何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回答这些重要命题。2021年8月27日至28日,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历史地位一是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重要任务二是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重要任务三是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民族历史观四是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大团结旗帜六是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一律平等五是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自治制度七是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精神家园八是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交流交融九是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民族事务十是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民族工作十二是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提升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国家主权十一是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教育引导各民族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指出,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习近平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全面回顾了我们党民族工作百年光辉历程和历史成就,深入分析了当前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是党的治国方略在党的民族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重要讲话民族地区也要奔向现代化

 第三章 我们怎么做

 我们怎么做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即大民族主义和狭隘地方民族主义。”反对两种民族主义“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目标,也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体现。“两个共同目标”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

篇六:2022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讲稿

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3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让内蒙古广大干部群众备受鼓舞。

 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总书记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通辽市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持续抓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工作,积极创造更加完善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条件,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全力守好民族团结生命线。”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通辽市委书记孟宪东代表说。

 “总书记说,各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这说到我们心坎里。维护好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希日塔拉嘎查牧民巴雅斯古楞说。

 “总书记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这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厅长黄雅丽表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系统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我们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内蒙古大学党委书记刘志彧说。

 “作为一名老师,我将自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教育教学中,以鲜活生动的例子,在孩子们心里从小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蒙古族小学教师娜仁图雅代表说。

 努力把疫情耽误的时间追回来 2 月中旬至今,疫情对呼和浩特市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总书记强调,要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呼和浩特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李晓燕说,“我们一定抓好工业企业生产要素保供,延缓中小微企业缴纳部分税费、住房公积金和水费燃气费,减免一些行业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屋租金,努力把疫情耽误的时间追回来,把造成的损失抢回来。”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我们将做好金融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中国工商银行内蒙古分行行长李峰说。

 呼和浩特海关关长李建伟表示:“总书记特别强调,突出口岸地区疫情防控这个重点。这是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海关的重要职责。我们将坚决克服侥幸心理和松劲心态,毫不放松做好口岸地区疫情防控。”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满洲里市将突出口岸地区疫情防控这个重点,始终保持攻坚状态,全面筑牢防输入、防扩散、防外溢‘三道防线’,在守好疫情防控防线的同时加快推动口岸经济转型升级。”呼伦贝尔市委常委、满洲里市委书记于伟东说。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为内蒙古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将牢记嘱托,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切实履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内蒙古

 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龚明珠代表说,“‘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将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总书记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对于包头这样的工业城市来说,既是重大政治任务,更是重大历史机遇。”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包头市委书记孟凡利代表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全力做深做细做实新能源生产及消纳、发展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重点工作,努力把包头建设成为碳达峰碳中和的先锋城市、模范城市。” “总书记强调,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组成部分,我们围绕促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优化煤炭和新能源组合,提升煤炭清洁低碳高效开采水平,保障能源稳定可靠供应。”鄂尔多斯市委常委、伊金霍洛旗委书记华瑞锋说。

 “我们将按照国家‘双碳’工作规划部署,依托大兴安岭森林资源禀赋,持续完善以‘碳汇数据库’为基础的碳汇资源管理体系,加大林业碳汇项目储备工作。”内蒙古森工集团碳中和办主任、碳汇公司总经理包国庆说。

 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总书记指出,要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党史、用党史作为终身必修课。”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兆刚表示,内蒙古坚持抓在经常、融入日常,推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效。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全区广大党员不断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政治自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更加信心满怀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我们将持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教育引导全旗广大党员干部把学党史、用党史作为终身必修课,同时用好红色资源,创新各类农村牧区特色宣讲品牌。”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委宣传部副部长崔亮说。

 “我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倍感振奋。我们讲师团将牢记嘱托,用接地气、有温度的语言,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委讲师团团长巴特尔说。

  坚持“五个思维” 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深入学习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重要讲话专题党课 3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要求。哲学思维是正确认识与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原则的前提,是认识其实质、理解其要义、把握其方向的重要基础。哲学思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必将助力中华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坚持战略思维,统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宽宏格局

 坚持战略思维是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客观辩证地观察、思考和处理民族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事关全局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具体国情决定了协同治理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而能否实现协同治理的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战略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停留在某个时间状态评判上,也不能以某个具体的历史状态作为是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依据,须跳出“铸牢”来看“铸牢”。

 首先,战略思维体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整体和全局意识上。要站在中华民族所面对的百年变局的历史大方位上,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意蕴,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刻理解“国之大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的具体意涵基础上,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怎样深刻的历史责任、机遇和挑战,高度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变化”的发展逻辑,保持“铸牢”的战略定力。同时,在世界力量对比呈现“东升西降”态势下,中国承担的国际责任与风险日趋重大,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次,战略思维体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所运用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中。要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综合平衡施策,以前瞻的意识,将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个别与一般、技术与价值、平衡与充分等不同维度融合起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找到最佳方案。

 二、坚持历史思维,提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规律 坚持历史思维就是要从根本上知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着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长征途中,红军经藏彝聚居区,留下“彝海结盟”的民族团结佳话;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作出了要“团结蒙汉人民联合抗日”的指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留下“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民族团结互助的佳话。此外,统一战线工作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筹建历程都说明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民族制度是符合中华民族整体共同利益和正确历史方向的选择。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召开多次民族工作会议,并出台实施《“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关于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促进民族团结的意见》等法规条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置于治国理政全局更加重要的位置。

 三、坚持辩证思维,破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矛盾难题 坚持辩证思维是主体以对立统一为基本思维理念、以矛盾分析法为主要思维方法,将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观念自觉融入自身的思维实践过程,用辩证法的主要规律指导自身的认识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辩证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反之,则国家衰败、社会动荡、人民遭殃。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置身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发展,必须同周围的民族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各民族间相互影响,有时对民族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善于把握民族共同发展中的诸多矛盾,以辩证思维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多元一体性系。要注意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引导各族人民认识民族间现实与长远、平等与团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补充、互通有无的辩证关系,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四、坚持创新思维,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美好前景 在百年变局条件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方式和思维绝不可能是因循守旧、僵化保守的,必须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可以说,创新思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创新是为了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创新明确努力方向和定位。

 具体而言,在根本性质上,要明确社会主义属性;在基本原则上,要明确四个“必然要求”;在铸牢动力上,要明确创新是引领各民族发展的第一动力,各民族的和谐发展需要将创新贯彻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上来;在党的领导上,要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与否关键在党;在群众基础上,要明确各族群众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力量。更要注意的是,形式主义式的、表面上的“铸牢”只会离心离德,必须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

 五、坚持底线思维,坚决反对任何损害民族团结的内外部势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可以让各民族成员自觉产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归属和政治认同,而且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活动提供话语支持、推动实践自觉具有重要意义。当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非一朝一夕之功,社会和谐稳定是前提和基础。一方面,必须要坚持底线思维,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消除各种淤点堵点,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准确把握民族团结问题中质变和量变的关系,立足最困难的情况下分析民族问题,在最坏的可能性上解决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增进民族团结元素,消除一切有损民族团结的因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必须要科学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坚持积极作为、攻坚克难,处理好“守”和“为”的关系,做到铸牢底线与积极作为相互统一;处理好“近”和“远”的关系,“近忧”是当务之急,消除“远虑”则是治本之道,要做到清除有碍民族团结的毒瘤与建章立制齐重并举,防范化解民族团结风险,做到准确识变,对民族问题风险点心中有数。

篇七:2022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讲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支部书记讲党课讲稿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各族人民的一个愿望,为进一步深化基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基层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组织了一堂专题党课,大家共同来学习,党课主题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堂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民族团结思想内涵、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和我们怎么做。

 第一章、党和国家领导人民族团结思想内涵 各民族紧密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之一。

 毛泽东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阐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少数民族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民族团结与反对民族主义的关系。1949 年 11 月作出指示:“在一切工作中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1957 年 2 月,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并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做好民族团结的工作,应该成为全党、全民族的主要任务。

 1950 年 7 月,邓小平讲到:“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离的基础上,经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阖,而今天我们

  2 政协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解决这种困境,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

 1990 年 2 月 15 日,江泽民同志在听取全国民委主任会议汇报时指出:民族工作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大问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大问题,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必须高度重视。1990 年 9 月,江泽民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这个观点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对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1992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2009 年,胡锦涛在考察中讲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之祸。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各族群众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洞察中国与世界利益和命运深度交融交汇的大势,多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遵循,这是我们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开启了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新实践。

  3 2015 年 8 月 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五个认同”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思想基础,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力支撑。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深刻认识“五个认同”对开展好民族工作至关重要。

 第二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 56 个民族。为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主要有: 一、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4 国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帮助、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并动员和组织汉族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有十三条规定了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义务。

 (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五)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 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科技事业、卫生事业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方面,国家采取了许多特殊措施,如:重点培养、培训少数民族科技人员,在普通高等院校有计划地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或举办民族班;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扶植提高传统科技,提高经济效益等。

 (六)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中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公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 (七)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丧葬等多方面。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

  5 (八)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在中国,宗教信仰自由,即每个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一种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二、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十分注重民族工作。上至党中央,下至八路军战士,对待民族问题向来是慎之又慎的。尤其是在红军长征的过程当中,我党得到了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帮助,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程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能够对新时期的民族工作进行规划部署,党中央先后召开了几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改革开放以来,每当民族工作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的时候,党中央总会及时的召开工作会议,对这些情况和问题进行研究部署。我们通过对党中央历次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进行回顾总结,能够更好的认清新时期开着民族工作的重要性,把握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新形势、新方向。

 1992 年,党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民族工作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拨乱反正,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次会议还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的大团结,动员各族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重要努力。

 1999 年,党中央召开第二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此次会议的召开恰逢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会议的主题就是贯彻西部

  6 大开发战略,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把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

 2005 年,党中央召开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此次会议研究的课题是如何推动民族地区实现科学发展,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在此次会议上,国务院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

 2014 年,党中央召开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此次会议不仅是对以往民族工作的总结和检阅,更是对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部署和安排。同时,会议还对当前各民族干部群众十分关心、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

 2021 年,党中央召开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百年光辉历程和历史成就,并对当前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进行了分析。此次会议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了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下面我们来详细学习一下历次民族会议的召开背景、主要内容、意义和影响。

 2 1992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开先河 —— 通过中央会议促进民族工作 。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民族工作回到了正确的发展轨道。同时,民族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民族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召开民族工作

  7 会议,研究形势解决问题,并正式将会议的名称定为“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1992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1 月 14 日至 18 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是“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携手前进”。会议在肯定成就、总结经验的同时,分析了当前民族工作的形势,并最终确定了 90 年代我国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和主要任务。会议上指出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也同时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这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对民族问题内涵的认识。

 1992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关键时刻从全局和战略上对民族工作进行了部署,开创了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方式,来确立改革开放各个阶段民族工作最重要的指导性原则与最重大的战略主张的先例,对我国民族工作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此次会议后,民族地区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92 年开始实行沿边开发战略,确立多个对外开放城市和一类开放口岸,设立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其中绝大多数在民族自治地方。

 9 1999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吹号角 ——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

 临近世纪之交,新中国成立 50 周年前夕,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指引和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了较好成绩。第二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此际召开,能更充分地展示我国各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团结共跨世纪的风貌。

  8 会议于 1999 年 9 月 29 日至 10 月 3 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把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会上指出,新中国的民族工作主要有两大历史任务:通过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引导翻身解放的各民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通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此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吹响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号角。从 2001 年开始实施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再次把民族地区确定为重点扶持对象。同时,西藏整体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范围。2003 年,国家对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等 5 个自治区卫生专项投入资金,主要覆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专科医院建设、农村合作医疗、重大疾病控制等方面。

 5 2005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促和谐 —— 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2005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是新世纪新阶段召开的第一次民族工作会议,也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于 2005 年 5 月 27 在北京召开,主题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重点研究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9 会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指针。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会报告在“平等、团结、互助”后加上了“和谐”二字。这表明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民族关系与时俱进的深刻把握。

 在这次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民族工作的第一个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和第一个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行政法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并审议通过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

 会后,国家民委组织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实施了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和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

 4 2014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促团结 —— 凝聚民族团结力量,共同奋斗实现伟大中国梦。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于9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的 主要任务是: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坚定信心决心,提高做好民族工作能力和水平。

 会议指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阐明多民族是我国的特色,要准确把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

 二是阐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要坚定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三是强调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

 四是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

  10 远性工作来做。

 五是阐明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思路,要做好“四个方面、八个重点”的工作。

 六是在民族工作中要解决好物质方面问题和精神方面问题的关系,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七是强调我国进入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活跃期的历史趋势,要让城市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

 八是阐明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强调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

 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

篇八:2022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讲稿

022 年党课教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我们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础,这就是共同体意识。它对做好民族工作、凝聚人心、汇集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都非常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揭示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是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遵循。

 一、把握党的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认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积累了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在 2021 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述

  了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将其概括为 12 个方面内容: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民族工作新的历史方位。全国各族人民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更要团结一致、凝聚力量,确保中国发展的巨轮胜利前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

  必然要求。

 要深刻认识到,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2021 年 8 月 27 日至 28 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

  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

 2022 年 3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这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对于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坚持“五个思维”,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坚持战略思维,统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格局 坚持战略思维是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客观辩证地观察、思考和处理民族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事关全局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具体国情决定了协同治理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而能否实现协同治理的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战略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停留在某个时间状态评判上,也不能以某个具体的历史状态作为是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依据,须跳出“铸牢”来看“铸牢”。

 首先,战略思维体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整体和

  全局意识上。要站在中华民族所面对的百年变局的历史大方位上,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意蕴,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刻理解“国之大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的具体意涵基础上,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怎样深刻的历史责任、机遇和挑战,高度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变化”的发展逻辑,保持“铸牢”的战略定力。同时,在世界力量对比呈现“东升西降”态势下,中国承担的国际责任与风险日趋重大,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次,战略思维体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所运用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中。要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综合平衡施策,以前瞻的意识,将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个别与一般、技术与价值、平衡与充分等不同维度融合起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找到最佳方案。

 (二)坚持历史思维,提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规律 坚持历史思维就是要从根本上知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着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长征途中,红军经藏彝聚居区,留下“彝海结盟”的民族团结佳话;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作出了要“团结蒙汉人民联合抗日”的指示;新中国成立初

  期,留下“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民族团结互助的佳话。此外,统一战线工作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筹建历程都说明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民族制度是符合中华民族整体共同利益和正确历史方向的选择。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召开多次民族工作会议,并出台实施《“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关于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促进民族团结的意见》等法规条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置于治国理政全局更加重要的位置。

 (三)坚持辩证思维,破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矛盾难题 坚持辩证思维是主体以对立统一为基本思维理念、以矛盾分析法为主要思维方法,将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观念自觉融入自身的思维实践过程,用辩证法的主要规律指导自身的认识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辩证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反之,则国家衰败、社会动荡、人民遭殃。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置身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发展,必须同周围的民族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各民族间相互影响,有时对民族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善于把握民族共同发展中的诸多矛盾,以辩证思维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多元一体性系。要注意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

  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引导各族人民认识民族间现实与长远、平等与团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补充、互通有无的辩证关系,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四)坚持创新思维,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美好前景 在百年变局条件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方式和思维绝不可能是因循守旧、僵化保守的,必须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可以说,创新思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创新是为了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创新明确努力方向和定位。

 具体而言,在根本性质上,要明确社会主义属性;在基本原则上,要明确四个“必然要求”;在铸牢动力上,要明确创新是引领各民族发展的第一动力,各民族的和谐发展需要将创新贯彻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上来;在党的领导上,要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与否关键在党;在群众基础上,要明确各族群众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力量。更要注意的是,形式主义式的、表面上的“铸牢”只会离心离德,必须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

  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

 (五)坚持底线思维,坚决反对任何损害民族团结的内外部势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可以让各民族成员自觉产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归属和政治认同,而且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活动提供话语支持、推动实践自觉具有重要意义。当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非一朝一夕之功,社会和谐稳定是前提和基础。一方面,必须要坚持底线思维,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消除各种淤点堵点,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准确把握民族团结问题中质变和量变的关系,立足最困难的情况下分析民族问题,在最坏的可能性上解决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增进民族团结元素,消除一切有损民族团结的因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必须要科学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坚持积极作为、攻坚克难,处理好“守”和“为”的关系,做到铸牢底线与积极作为相互统一;处理好“近”和“远”的关系,“近忧”是当务之急,消除“远虑”则是治本之道,要做到清除有碍民族团结的毒瘤与建章立制齐重并举,防范化解民族团结风险,做到准确识变,对民族问题风险点心中有数。

  三、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保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正确政治方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来,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提升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准确把握其中蕴含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要求,始终从政治上、大局上把握民族工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坚定自觉地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把各族群众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

  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二)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民族团结、共创美好家园上来,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于各族群众心中。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作为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教...

篇九:2022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讲稿

22 年“喜迎二十大 强国复兴有我”演讲稿

  第一篇: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

 最近在网络上看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1910 年的秋天,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立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豪言壮语,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满怀信心的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们扎根于这个伟大的国度,无畏一切考验和淬炼,哪怕荆棘密布,也愿意用青春守护中国。正是这些革命志士,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义无反顾,唤醒了沉睡的旧中国。1921 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101 年后的今天,我们即将迎来党的二十大。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我们,目光所至,皆为华夏。行进中、发展中的中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幸福便利的烟火气,更给我们一份最大的底气。我们前所未有的和这个国家的发展繁荣紧紧相连,就像坐上了一辆快速向前的列车,迎来

 了这个时代的高光时刻。我们真是幸运的一代,生逢盛世,可以怀揣着这份底气,向时代呐喊一句“强国复兴有我”。

 崔卫平教授曾经说过:“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你”是谁?是每一位公民,是每一个普通人,是千千万万个“我”呀。

 70 多年前,240 万人先后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奔赴朝鲜战场,我的爷爷就是其中的一个汽车兵。在一次运输途中,他们遭遇了飞机轰炸。炸弹从天而降的那一刻,爷爷的班长扑在他的身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他。轰炸结束了,飞机飞远了,可是班长再也没有醒来,而爷爷甚至连班长全名叫什么,家住什么地方都无从得知。可就是这 240 万将士,英勇顽强,舍生忘死,最终完成了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电影《长津湖》中,指导员梅生说:“这一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那个时代的千万个“我”,为今天的和平安宁做出的贡献。

 我们何其有幸,生于华夏,见证百年,迎来新时代。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普遍改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乡村振兴蓬勃发展。我们身处各行各业,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里,努力地生活。

 可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时代也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经历了300 多次瘟疫,每一次,都挺过去了。这一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从 2019 年 12 月至今,已经快三年了。这场灾难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而每一个“我”,是如何应对的呢? “我请战,我是共产党员,随时听候组织调遣!” “我请战,我已安排好家人和孩子,我要去一线!” “不论生死,不计报酬”。一封封请战书,一个个红手印,每一份,都是我们交给时代的答卷。

 没有人生来勇敢,正是因为被需要,我们才选择逆风前行。这一战,医无私,兵无畏,民齐心;这一战,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医务人员奋战一线;这一战,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10 天建成火神山,12 天建成雷神山,是多少个“我”共同完成的奇迹,是中国人民令世界为之震惊的答卷。

 这就是我们的盛世中国——国力空前强大,国势蒸蒸日上,十八大以来到 2020 年底,帮扶 832 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讲述全世界最好的脱贫故事;在新冠肆虐,动荡频繁的时代,14 亿国民安康幸福,书写全世界最佳的人才

 范本;我们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反对“零和博弈”,倡导“互利共赢”,开展“一带一路”,普惠全世界。

 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正如江水东流,滔滔不绝,势不可挡。

 开国大典的时候飞机不够,总理说,飞两遍。现在您看,山河换了新颜,飞机再也不用飞两遍。山河无恙,国泰民安,这盛世,如你所愿。而生逢盛世的我们,重任在身,定当不负盛世。

 下一个五年、十年、二十年,更多精彩的故事将由“我”和这片土地上千千万万个“我”共同书写。“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全力以赴,用一份合格的答卷,致青春,致祖国,致吾辈!

  第十篇:艰苦奋斗,强国有我

 我常和考研的同学交流,发现普遍不愿意报考心内、重症医学、普外科。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学科“事多、钱少、压力大”。我无意评判这一想法的正确性。但这似乎反映了我们的年轻人越来越躺平。小确幸固然吸引人,可没有国家的强大,小确幸终将变成不幸。所以今天就让我们尤

 其是年轻医务工作人员一起再学习下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是共产党员的基本素质

 艰苦奋斗一词最早是由毛泽东同志在 1936 年 12 月的《中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提出。艰苦指的是外部严峻的环境,它可以更好地磨炼我们的意志;奋斗指的是奋发努力的精神,它可以改变我们艰苦的环境。此两者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在我们党章第二条中就指出我们党员要“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十九大的报告中也指出“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古话云“历览先贤成与得,成由勤俭破由奢”,我们党正是保持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

 现在为什么要强调艰苦奋斗

 今天的物质条件大为丰富。有人说不再需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在当代社会没有意义。这种观点无疑是把艰苦奋斗精神作为一种特殊困难时期的要求,隐含着对艰苦奋斗阶段性意义的看法。其实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艰苦的一面。艰苦奋斗精神作为一种民族精神,是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界限的。这才是对艰苦奋斗正确的认识。

 我身边的党员 XXX 老师,为了攻克新技术,常年保持每周 4-5 个晚上在家学习。这是他书柜的一角,这是他学习时做的密密麻麻的笔记。扪心自问,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家后,我常常因家庭的琐事难以继续学习。我也曾好奇地问过他是如何坚持下来的,他的回答很简单,“我只会医病,就要尽全力把病医好”。我们常说要坚守初心,但坚守初心从不容易。我们正是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初心才能一路前行,披荆斩棘。

 医学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学科,我们的流程永远可以改善,我们的技术永远可以提高,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艰苦奋斗永远不会过时。

 我们究竟应如何艰苦奋斗

 我认为无非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受得了清苦。从事医疗工作虽不至于穷困潦倒,但肯定要能忍受平凡的物质生活。二是顶得住压力,医疗领域的压力之大不言而喻,如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如何把这份压力转化为前进 的动力。三是搞得来创新,艰苦奋斗最终要落眼于奋斗,奋斗不仅是把平常的工作做好,更应和创新结合起来。奋斗是为了开拓新的技术,提出新的理论,开展新的科研。

 最后,关于艰苦奋斗,我有几句心里话想和各位说一说。

 医学,是一场与种种困难无休无尽的斗争,一场敌众我寡的斗争。我们的年轻医师啊,你的理想应该是诗,是梦,是远方的田野,是去除人类之病痛,现在你所能做的只有艰苦奋斗。只有付出,付出你的时间,赌上你的尊严,拿出你的全部,你的 EVERYTHING。当别人玩耍时你在奋斗,当别人在抱怨时你在奋斗,你含着泪在深夜里舞蹈,在回忆里奔跑。没有人,在年少时想成为一个普通人。也许医学,它会剥夺你的时间,耗尽你的精力,甚至让你遍体鳞伤。但你,唯有握紧双拳,奋斗不息。那些受过的伤都将成为你的勋章,都是你给未来的自己做好的礼物。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愿我们所有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第三篇:百年引领,共筑幸福之路

 100 年前,一群知识分子,在上海的一座石库门房子里召开了秘密会议,它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00 年过去了,这支队伍从当初的 50 多人发展到现在的 9500 万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古老的中国焕发了青春,从封闭落后到改革开放,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昂首阔步地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也在不断地思索,我们的党是如何成为建设事业中的先锋队,并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呢? 想当年,在我准备申请入党前,我曾征求我的妈妈的意见,她说:“我们老百姓啊,国家大事不太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谁能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日子,那这个党就是好的党,是我们老百姓拥护的党。”我想,我妈妈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所有老百姓的心声。

 那么,老百姓希望的幸福日子,是什么样子的呢?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他有关“幸福十谈”的讲话。

 他说:“百姓的幸福主要有健康的幸福,生活的幸福等十项幸福。首当其冲的就是健康的幸福,让老百姓获得健康的幸福,是我们医务工作者最根本的奋斗目标。” 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的医者,把捍卫人民健康奉为主旨,苍生大医孙思邈,抗疫英雄钟南山等等等等,在中国数千年的医学史上留下了诸多佳话,这不是一个崭新的话题,但却是每一位医疗工作者终生追求的目标。

 2020 年,一场近百年来影响范围最广的流行病突然袭来,人类的生命安全面临着重大的威胁。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大疫当前,市委向全市各级党组织发起了捍卫家

 乡,守土担当的集结号。一夜之间,XX 河畔,XX 山下,百人请战,纵观 XX 大地,鲜红的党旗引领起一支支抗击“新冠”的队伍,奏响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人民战役。这场战争的胜利,再次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内生动力,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就是中国共产党员的幸福,就是对幸福最好的终身诠释。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是对一种职业的热爱与坚守。演员希望获得的是观众的掌声;而我们,希望赢得的是患者的笑容。哪怕荆棘丛生,如履薄冰,我们都从这份职业的坚守中获得了幸福,享受着幸福。从我们身边来说,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身怀一个时代的担当。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我 XXX 人,必将乘风破浪,激流勇进,在新的征程上,谱写出更加壮丽的新篇章。

 历史是个承载了无数记忆的老人,他见证过无数热血英雄披荆斩棘,一步一步坚定地朝着自己最初的梦想走去。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祖国每一次的前进,都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为中国人民带来了福祉,所以才能如此强大而迅速地发展,得到老百姓最真诚的拥戴。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为此骄傲,为此自豪,也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各位同仁鼓劲加油,继续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

 劲,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望我们不忘初心,不负使命,强国复兴,有你有我!让我们继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筑幸福之路!

 

推荐访问:2022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讲稿 共同体 演讲稿 中华民族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