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2023中央经济会议心得体会3篇

2023中央经济会议心得体会3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16

2022中央经济会议心得体会3篇2022中央经济会议心得体会 22022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__在会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中央经济会议心得体会3篇,供大家参考。

2022中央经济会议心得体会3篇

篇一:2022中央经济会议心得体会

2022 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12 月 8 日至 10 日在北京举行。__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 2021 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 2022 年经济工作。李克强在讲话中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之后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今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对于我们凝聚共识、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眼于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科学安排与部署。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和上级党委要求,认真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持续优化办税缴费服务,切实为市场主体减负担、增信心、添动能,更好服务“六稳”“六保”大局,助力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扩大高水平开放,多措并举稳定外贸,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照新部署、新要求,切实发挥职能作用,以永远在路上的改革精神应对形势变局、开拓发展新局、服务全省大局,为更高水平开放、更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__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今年经济工作,全面分析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明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主要目标、政策取向、重点任务,并就正确认识和把握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战略性、指导性,为我们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确保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

 一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__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准确把握今年我国经济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准确把握党中央关于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重要判断,准确把握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政策取向,准确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准确把握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领导重要要求,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拥护“两个

 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要全力以赴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抓好经济增长,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狠抓项目建设,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坚决稳住经济基本盘; 突出抓好科技创新,加快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让更多科技成果内转化落地; 突出抓好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大力实施“粮食生产千亿工程”,加快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深入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确保农业稳产增产; 突出抓好生态环保,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突出抓好风险防范,确保财税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 突出抓好民生保障,把民生实事办好办实办下去。

 三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从政治高度认识和处理经济问题,懂规矩、守纪律,强专业、增本领,建机制、促落实,切实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12 月 8 日至 10 日在北京举行。__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 2021 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 2022 年经济工作。李克强在讲话中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之后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今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对于我们凝聚共识、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聆听和学习__总书记重要讲话,我对 2021 年经济工作成绩的来之不易感触更加深切,对当前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和把握更加深刻,预期更稳、信心更足,进一步坚定了前行的方向,凝聚起奋进的力量。

 2021 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以__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艰苦奋斗,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

 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良好,这样的优化组合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都很亮眼。面对严峻形势和繁重任务,以__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就。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

 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有以__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_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无论风雨挑战甚至惊涛骇浪,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走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每一步。

 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中,我们党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积累: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必须加强统筹协调。

 聚焦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出现的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会议就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问题深刻阐释,正本清源。

 这次会议为许多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厘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为做好经济工作精准导航。

 “四个必须”规律性认识和对五个重大问题的深刻阐释,是__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

 我们碰到的很多问题是‘两难’‘三难’甚至‘多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努力实现多重目标的动态平衡。要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抓经济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会议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刻阐述,令我们深受启发、倍感振奋。这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认识,把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我们要在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合理区间、实现‘稳’的基础上,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进’的目标。

 更稳定的预期、更清晰的指向、更强大的信心,转化为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沉着应对重大挑战、步调一致向前进的深刻自觉。

 我们要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努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依托科技优势,做足科技创新文章,加强“卡脖子”技术攻关,努力生成更多科创项目和科创企业,做大做实创新驱动发展; 扛起责任,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做好煤炭保供、电力外送工作; 聚焦共同富裕,持续稳就业促增收,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不断取得高质量发展新的进步。

 勇立潮头,扬帆奋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坚持高质量发展,根本要靠实干,要靠开拓进取。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中国经济定能沿着高质量发展航向破浪前行,创造新的奇迹。

篇二:2022中央经济会议心得体会

篇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动员、研讨发言 (精选合辑)

 学习贯彻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座谈发言 1 学习贯彻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研讨发言 2 宣传贯彻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动员发言稿 3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4

 学习贯彻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座谈发言 1 稳字当头, 稳中求进。

 12 月 8 日至 10 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总结今年经济工作、 研判当前经济形势、 部署明年经济工作, 深入阐释了 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深化了 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对明年经济工作总的要求突出一个“稳” 字。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需要我们在实践层面扎实做好“六稳” 、 “六保” 工作。今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 标, 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 标进军新征程, 实现“十四五” 良好开局。

 无论是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 还是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无论是提升产业链韧性, 还是有力有效保障民生, 背后都有着行稳致远的战略耐力、稳扎稳打的工作方法。

 “稳” 是经验, 更是启示:

 要始终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 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 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中

 需求收缩、 供给冲击、 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未来我们要继续做好“六稳” 、“六保” 工作特别是保就业、 保民生、 保市场主体, 围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加大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力度,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 针对性。

 财须民生, 强赖民力。

 一方面, 要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 帮助他们特别是中小微企业、 个体工商户 减负纾困、 恢复发展。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 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 扩面、降价。

 抓好重点群体就业, 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

 推动财力下沉, 更好支持基层政府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和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

 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调节, 促进电力充足供应。

 一方面, 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投入。

 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 政策要一视同仁、 平等对待。扩大高水平开放, 多措并举稳定外贸, 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加大吸引外资力度。

 由此, 抓准大方向, 把控好细节。

 扎实做好“六稳” 、 “六保” 工作, 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 以系统思维、 科学谋划, 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 现实和历史、 物质和文化、 发展和民生、 资源和生态、 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 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把握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以实际行动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世纪疫情冲击下,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 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

 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持续改善民生, 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以优异的发展答卷、 民生答卷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学习贯彻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研讨发言 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 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 供给冲击、 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要求稳字当头、 稳中求进, 强调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 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这是顺应当前和下一阶段经济形势做出的非常及时和果断的部署。明年的经济形势要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2022 年中国经济处于新旧动能切换期, 经济驱动力量将转换到消费、 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 但是新动能短期内还难以完全取代旧动能。

 面对此种形势, 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对冲经济社会风险责无旁贷, 发挥三重功效:

 一是发挥逆周期的总量调节效果稳定总需求, 二是推动结构性改革稳定市场预期, 三是从长期看优化供给结构。明年积极财政政策侧重提升效能、 更加精准和可持续, 收入端将出台新的减税降费政策, 支出端的强度和进度都要优于今年。

 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主基调为提升效能、 更加精准和可持续。

 “提升效能” 反映财政紧平衡态势仍存, 要求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从“量” 转向“质” 。“精准” 则是要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 更好发

 挥结构性调节功能, 服务国家战略任务和大局稳定。

 明年财政政策重点工作可能包括扩大内需、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落实“双碳” 目 标、 促进共同富裕、促进科技创新、 “六稳” “六保” 、 化解风险等。

 “可持续” 反映了我国政策不仅考虑当前, 而且考虑未来, 不透支未来财政空间, 有历史的责任感。

 二是明年将更加精准地推出新的减税降费政策。

 明年市场主体依然面临较大压力, 有必要出台新的减税政策提高市场主体的抗风险能力; 同时, 要体现出结构性和精准有效性, 尤其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 、 制造业、 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

 当然, 减税要兼顾长远的财政可持续性和税制合理性, 以达到激发市场主体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促进高质量发展和绿色经济、 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

 三是明年的支出强度是相对较硬性目 标, 调动地方积极性让支出节奏前移, 适度超前基建形成有效投资。

 从“保持适度支出强度” 到今年会议要求的“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 加快支出进度” , 最大的变化就是“保持” 到“保证” , 去掉“适度” , 说明支出强度是硬目 标,有利于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和预期; “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主要是基于明年上半年的经济压力较大, 政策要提前出手。

 超前基建的主要意图在于稳投资, 扩大有效投资, 实现稳增长、 补短板、 优化供给结构的作用, 超前基建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但是不能投向过剩领域, 而应该向新基建以及智慧城市、 地下管廊等领域, 以提高应对突发的极端自然灾害和大城市管理能力。

 四是推动财力下沉, 更好支持基层政府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和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

 当前财政难题仍是收支矛盾突出, 基层政府的“三保” 困难。

 直达机制就是推动财力下沉的最直接体现, 中央和省级政府加大对市县的转移支付也是题中之意。

 五是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严肃财经纪律, 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财政对冲经济和社会风险的代价是财政自身风险会扩大。因此, 即使在经济下行加大、 房地产和金融风险上升的背景下,仍要坚守财政纪律。

 为了 稳定宏观大局,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将是相当长时期的常态, 也体现出党政部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宣传贯彻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动员发言稿 3

 同志们:12 月 8 日~10 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 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 稳中求进, 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 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会议对“稳” 与“进” 关系的辩证阐释以及有关重要论述, 对于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今年以来, 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 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 产

 业链韧性得到提升。

 从一系列经济数据看,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一方面, 经济增长国际领先, 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 9. 8%; 城镇新增就业持续扩大, 前 10 月 全国城镇新增就业 1133 万人, 同比多增 124 万人, 提前完成全年目 标任务; 对外贸易量增质升, 结构继续优化; 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动能不断成长壮大; 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 9. 7%,两年平均实际增长 5. 1%,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另一方面, 在世纪疫情冲击下,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 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 供给冲击、 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国内部分行业供给偏紧, 企业成本上升压力加大, 经济运行面临新的下行压力。对此, 我们既应看到当前经济增长动力与下行压力交织、 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 也应看到在传统动力日渐衰减的同时, 新的引擎正逐步发力, 并有望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这种形势下,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稳字当头保持定力, 同时主动作为, 找好稳增长、调结构、 促改革的平衡点, 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强动力, 显得尤为重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要“围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加大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力度, 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 。

 这个合理区间, 下限就是要保就业、 保民生、 保市场主体; 上限则是防通胀。

 经验表明, 价格水平波动较大, 就会损害生产效率、 影响人民生活, 甚至影响稳定。

 今年以来,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影响和国内部分能

 源、 原材料产品的供给偏紧,造成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扩大。

 尽管国内加大增产增供力度, 但从国际方面看, 主要经济体持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频繁波动, 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可不防。

 宏观调控要保持定力, 就是要增速不滑出合理区间下限、 就业基本稳定, 不超出合理区间上限、 物价基本稳定, 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就要保持政策组合和基本取向, 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 有效性、 科学性, 实现“稳字当头” 与“主动作为” 的统一。

 这需要一手推进简政放权、 以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一手推动结构调整、 增加有效需求, 既拉动当前增长, 又为长远发展铺路搭桥。

 为此, 要进一步处理好两对关系。

 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作为制定、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主体, 要进一步转变职能, 以积极有效方式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

 二是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既要促使总供求平衡, 熨平短期经济波动, 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 也要有助于改善中长期供给能力,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培育新的增长点, 提高经济潜在增长能力和发展质量效益。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4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会议,一年总结客观深刻,来年目标坚定明确,路径规划科学可靠,政策措施精准发力,信息量大,含新量高,相关的解读很多,其中引起我学习思考的是这样几句话:

 “领导干部要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

 “领导干部要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

 学习,始终是提高认识、增长才干、把握规律、指导实践、提升能力的“金钥匙”,永远保持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大大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今年 X 月 X 日,他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如果知识不够、眼界不宽、能力不强,就会耽误事……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

 要摒弃进“保险箱”的懈怠思想。有的进了体制内,就认为“高枕无忧”了;得了“铁饭碗”,就觉得“旱涝保收”了。真知灼见没有学习多少,倒把所谓“官场哲学”学得很透。有的认为位卑言轻,听指挥干事就行,学习思考是领导考虑的事,不能“越位”。思维能力唯有经过不断训练才能形成提高,如果常常偷懒懈怠,比如在精神宣贯时“借机溜号”、在聆听讲座时“辗转腾挪”,在平时学习时“抄抄

 写写”等等,就难以构建与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素养、系统思维,逻辑能力,即便走上领导岗位,也难以驾驭系统问题,应对复杂局面。

 要努力成为专业领域“行家里手”。“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不断提高专业化能力,是做好任何一项工作的前提。这次经济会议上,提到五个“正确认识和把握”(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这五个“正确认识和把握”的内容专业性很强,不仅要“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也要综合考虑其他领域因素,因此要努力成为“专家”成就好的事业,而非拍脑袋决策的“砖家”坏了好的前景。

 要把实践当作学习“大课堂”。“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这句话深刻表明,“宰相”、“猛将”的成长路径中必然要经过基层这个人生“大课堂”的学习磨炼,只有在基层当过“热锅上的蚂蚁”、接过“烫手的山芋”才能知道真正的国情,知道人民需要什么,知道地方需要什么样的发展,知道需要学习哪些专业知识来推动发展,需要增强哪方面的工作能力。倘若只想“能躲则躲”、“能推则推”,不把实践学习当作强筋壮骨之“钙”、检验理论学习的“试金石”,只能陷于“清谈客”、“客里空”。

篇三:2022中央经济会议心得体会

2021 年中央经济会议心得体会三篇 第 一 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对次年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宏观政策调控、微观政策调整,以及重要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次决定性重要会议。12 月 10 日闭幕的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对 2022 年 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和下半年召开的党的二十大产生重要影响。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是我们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关键。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比如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路径问题,涉及到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既充分发挥资本作用,又减少防止资本逐利带来的负面作用;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引导资本规范、健康、有序、良性发展。保障初级工农业产品供应,防止和减少供给紊乱问题放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深挖风险根源,做好风险处置工作,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避免经济发展出现大起大落现象。正确认识碳达峰碳中和问题,不能搞碳冲锋和运动式减碳,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目标上坚定不移、策略上稳中求进。

 2022 年要明确自身优势:党中央坚强有力领导、政策空间比较大、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党领导人民的百年奋斗经验等。要明确坚守原则: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领导,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坚守稳中求进原则、防止急于求成,注意统

 筹协调、防止顾此失彼、不搞层层加码等。要坚持稳字当头:稳是 2022 年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中央经济会议新闻通稿中有 25 个稳字。稳在 2022 年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要慎重出台收缩型政策。要坚持“六稳”稳得牢,“六保”保得住。

 一、成就巨大 2021 年,我国面对百年变局和新冠疫情,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2021 年中国在防疫问题上,外防输入,内防扩散;GDP 增速 8%左右,总量将达到 110 万亿元左右;人均 GDP 将达到 1.2 万美元左右,接近达到世行高收入门槛。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物价涨幅控制在预期范围,就业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取得重大进步。天问一号、载人航天等取得重大进展。构建了全球最大的 5G 网络基础设施。

 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中国外贸体系完善,控制住了本地疫情,也保持了海运畅通,再加上中欧班列大显神威,所以中国对外贸易逆势上升。光伏、风电的国际竞争优势凸显。管控资本能力大幅提升,反垄断取得大成就。民生保障大幅进步。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

 二、困难挑战不断显现 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国际贸易贡献比较大,需求动力不足,投资的边际效益开始显现。

 中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需求收缩主要是因为出口高增长的不确定性,房地产的下行压力以及基建没有能起到稳增长的作用。供给冲击是指原材料价格因限电、限产过快上涨,PPI 同比年内冲破了 10%,创下近几年来的历史新高,但由于需求不强,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市场主体产生了较大的挤出压力。预期转弱的原因主要是全球疫情反复、内部经济下行压力、再跌加政策的不确定性对企业预期产生了扰动。制约消费的因素很多,需求动力不足,服务消费受影响较大。

 出现缺芯、缺煤、缺电、缺柜等情况。缺芯片导致汽车减产10%左右。中小企业成本加大。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主要国家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上升。

 三、明年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追求更加有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追求灵活适度,财政、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财政货币政策要落实到企业、基层,要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加大科技类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效治理恶意拖欠帐款和逃废债等问题。要完善要素市场化改革,不断完善放管服改革,要努力破除制约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打通产业链供应链链

 条上的堵点。在房地产问题上,要坚持房主不炒,但房地产在经济中占比很大,对整个经济金融体系影响都比较大,对于地方财政收入和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影响都比较大,要走稳房价、逐步“去地产化”,要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通过租购并举和长租房等方式满足各种实际需求。

 要促进科技政策落地见效。要支持关键科技攻关,重组和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技术突破,促进产业发展。

 要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激活发展动力。坚持和完善股票发行注册制。要促进能源政策不断完善,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要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

 区域政策发展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要促进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协同发展。要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要促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扩大内需的最广大空间在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要继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

 社会政策要兜底兜牢民生底线。2022 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 万,要妥善解决就业问题。要促进新的生育政策落地,降低生育成本。要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银发经济发展。要正确认识口粮、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对于粮食需求的影响,要确保粮食安全。

 第 二 篇 2021 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隆重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就,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2 年我们国家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一、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二、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三、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四、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五、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六、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 七、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2022 年我们国家五方面重点经济工作任务 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二、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三、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四、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 五、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们国家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我们全国教育装备行业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必须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七大政策”“五个正确认识”“三重压力”,坚持稳增长和促改革双管齐下,推动我国教育装备行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二

 十次代表大会召开!

 第 三 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对次年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宏观政策调控、微观政策调整,以及重要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次决定性重要会议。12 月 10 日闭幕的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对 2022 年 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和下半年召开的党的二十大产生重要影响。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是我们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关键。

 在精准判断当前我国经济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基础上,2022 年我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中求进”作为总基调是从 201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开始的。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速度转轨、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从 2011 年开始一直到2022 年,“稳中求进”已经连续 10 多年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很明显,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仍将遵循这个定位。

 那么,如何理解“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虽然“稳中求进”已被连续提出 10 多年,但在不同经济环境下,这一概念的内容和含义,也存在不同变化。就像今年,基于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准确判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稳中求进的前面,加了“稳字当头”,赋予了“稳中求进”总基调新的寓意。

 首先,如何理解“稳字当头”。尽管今年我国许多重要经济

 指标好于预期,经济增速有望取得 8%以上增长,两年平均增长5.2%,但在不确定不稳定的疫情和外部环境中,明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特别是我国经济增长在第一、第二季度实现 18.3%和 7.9%高位运行后,第三季度回落至 4.9%,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证社会充分就业的挑战有所增多。因此,“稳字当头”就是要求明年我们坚持就业优先和稳增长并重,继续扩大经济运行中好的迹象,也要敢于应对问题和挑战。

 其次,如何理解“稳中求进”。一般来说,“进”就是要加大促改革、调结构工作力度。今年在继续保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前面添加了“稳字当头”,并不是说我们为了确保经济增长而要牺牲结构性改进。相反,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硬约束明显增多,供给冲击和流动性宽松形成了输入型通胀压力,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抗疫挑战尤在,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接近上限,国家科技短板尚待尽快补齐,民生福祉亟需达到新的水平,碳达峰碳中和成为我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框架,而要破解这些多重约束,都要靠改革去“解答”。对此,国家从稳增长的需要出发,自 2017 年开始,我国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会强调,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激活市场主体活力(企业供给),优化要素配置(要素供给)、降低营商成本(成本供给)、提高市场效率(制度供给)、增强创新动能(创新供给),下大力气破解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呵护经济运行在平稳区间。

 第三,如何理解“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结合经济会议指出的“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判断,预计明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稳定经济需要多方施策。限于笔者能力有限,能想到的措施有(包括但不限于):一是减税降费。自 2020 年起,我国财政收支相比预算总体上来说呈现“超收少支”的特点,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实现收入 16.4 万亿元,同比增长 16.3%,比 2019 年同期快 8.9 个百分点;三季度末,政府国库存款余额 4.6 万亿元,财政性存款余额 5.7 万亿元,均处于历史高位,这为我国持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提供了支持。预计我国会进一步降低进出口企业成本,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加快出口退税进度,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加快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出台降低社保费率方案,降低成本增强微观经济活力。二是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近几年,为缓释系统性风险压力,我国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稳妥压降房地产行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高杠杆部门的杠杆率,去除一些低利润、高污染传统行业的过剩产能,大力扶持新基建发展,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但在过程中,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传统基建投资不足与新基建替代接续不充分的问题,造成短期内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有些地方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 1.5%,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5.8 个百分点)。因此,早在今年的 9 月 6 日,在2021 年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上,刘鹤副总理曾就提出“适

 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基础设投资指导的明确,预计明年年初国家将发力资金筹集和项目储备,重大项目建设可能会适当前移,从而更好发挥重大项目托底经济的作用。

 此外,为顺利达成“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体要求,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依旧拿出了一套政策思路,这包括:第一,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就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让货币政策扮演总量控制,财政政策担负结构性调整的功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改革等政策形成合力,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第二,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就是要完善要素市场流动机制、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力,依法保护产权和合法利益,稳定市场和企业家预期,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第三,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就是要准确定位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绿色发展助力产业升级,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努力发展实体经济。第四,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就是对外要实施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对内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增加经济发展动力。第五,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保障人民群众的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生活需求,为民解忧,更好发挥公共服务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传统“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产业政策要准、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上,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科技政策、区域政策与五大总体政策并列,这与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竞争加剧,中美科技摩擦升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凸显等问题高度相关。因此,将科技、区域政策与五大总体政策并列,释放出我国攻坚科技难关,破解国家科技短板的坚决,以及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推荐访问:2022中央经济会议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中央 会议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