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其他范文 >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的感悟9篇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的感悟9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24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的感悟9篇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的感悟 新课程评论·12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创新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省温岭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的感悟9篇,供大家参考。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的感悟9篇

篇一: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的感悟

程评论·12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创新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省温岭中学为例文 / 陈才锜陈才锜 浙江省温岭中学校长。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主题。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在学校教育层面强化、落实立德树人必须走改革的路子。国务院新高考方案的出台,为普通高中学校在价值定位、课程建设、教学管理与组织形式、教师及学生的评价机制、学生选择与生涯规划能力培养及支持课程改革的外部环境改善等方面带来了全面梳理、调整、变革的契机。但落到实操层面,普通高中学校到底该如何抓住机遇,突破应试思维与考试文化的制约,从外部环境改善到自身积极应对,来适应新高考改革、推进学校课改深化、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和学校发展?在全国其他省市即将陆续进入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对这一问题展开思考与探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改善学校外部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空间浙江省实施的考试招生制度从考试类别、内容、评价、招生录取等方面做了系统革新,其主要亮点有二。其一是,有四种高考模式供学生选择,为学生扬长发展提供保障,为高校选拔德才兼备的学生提供条件。其二是,取消了重点大学的分类录取,不公布、不统计高考成绩。这一举措为普通高中学校实施推进素质教育松了绑,许多原来存在于教育教学,尤其是育人工作中的问题与障碍也得以消解,学校开始加快从应试教育的恶性循环中摆脱出来,把重心转移到立德树人工作上来。笔者以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应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只有这一思想认识到位,才能再次防止过于重视高考分数和升学率。而现在有些普通高中学校因0 6 0

 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创新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发展方向模糊,又开始一味地 “研究”新的高考,想方设法寻求校际间的高考竞争。譬如,因取消了文理分科,便按“7 选 3”定下来的 3 门课组合编成新的行政班,强迫学生只能适应学校所开设的 “3+3”班级。出现了为追求高考利益最大化而迎合应试教育的苗头。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只有在高考压力得以减轻的环境下,才能创新性地寻找到实施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认真落实新课改要求,安心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学生才能更好地获得学习的选择权,学习动力和目的性才能更明确,而非一味地为应付考试进行题海战术,付出大量重复的劳动与时间精力。学校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离不开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因此,学校应从以下方面对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1. 建议多关心学校育人工作的创新性和实效性。譬如,提议教育行政部门取消地区性的统考,尽量以学业水平考试和高校招生考试代替期末考试,否则考得越多束缚就越多;不要做太多的校际评比,否则将导致出现新应试教育等;提议让学校获得更多的自主权;提议加大对育德育人、依法治校、教育环境改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和应有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投入。2. 教育科研部门真正研究与教育的发展性、前瞻性相关的课题,研究学校育人规律及有效实施途径。譬如,可围绕新高考改革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 “如何激发教师的教育能力和学生的潜能”“如何走班”“如何合理安排课程”“导师制如何有效指导”等新问题,选择几个试点学校进行实验,为大政策出台提前探索、积累经验。教育是未来的事业,推进教育改革,教育科研应先行,否则学校永远是大面积的试验田。二、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育人工作开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课程改革对高考改革提出了许多要求,高考改革也对课程改革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回应。譬如,此次新高考中的学业水平考试体现基础性,选考“7 选 3”体现选择性,这与必修课体现学生学习的基础性、均衡性,选修课体现学生学习的选择性相吻合;新高考改革提出加大转变考试方式,加大三位一体招生力度,重视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让发展性评价得以真正应用起来。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素质报告和成长记录需要所有老师共同参与,以往单靠几位班主任来完成的做法无法实现这一要求,而这也促进了学校全员育人工作的开展。从实施层面看,学校在不断适应新高考改革以实现培养人的目标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以标准为引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高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1 6 0

 新课程评论·12期,如何让学生通过三年的高中学段学习不断提升涵养、完善人格,需要有一个概念性的目标和标准为导向。因此,学校应关注国家关于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及学生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情况,对各学科的核心知识、核心概念和核心思想都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并积极思考如何从学校层面将这些标准一一落到实处。比如,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就只有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加以校本化课程的实施,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领悟、巩固,内化、转化。(二)开展分层分类教学同一行政班的学生,每门课的学习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因材施教,但推行过程中浮现的问题也不少。比如,学校很难掌握好分层分类的标准,往往只能凭借学习成绩这一个因素来划分,并且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类别,使用同一种课本进行教学和学习,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公平选择与健康发展。笔者以为,从长远来看,应从国家层面出台能对应多种学习水平的课程标准,并且由学校学生自主选择使用哪一种水平的课本。而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学校要开展分层分类教学,一方面要多分析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等特点,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高效的学习方法,逐步建立起学生发展所必需的学科知识与方法体系。另一方面,需要所有教职员工共同参与进来,实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思想育人和文化育人。(三)注重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强化学生对必修课知识的系统化学习严格来说,高中三年都是基础教育,是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打好坚实思想道德基础和专业知识技能基础的时期。必修课是基础,在必修课的教学中实现育人是基础中的基础。在此,就不得不提及一个常被我们忽略的问题,即一个高中学生在三年内要花多长时间、多少精力才能习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逐渐确立、构建起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研究。也正是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笔者以为,在高中阶段,强化对必修课知识的系统化学习,既可减负又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养。学校在具体分配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活动内容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其一,避免为了保障选择性而减少基础性的内容,要重视必修课的基础性、尊重学科教学规律,在缩减课时量时,保证学生能建构起完整学科系统知识体系的基本量;其二,避免为了减负而砍内容,把系统性的知识弄得支离破碎,而阻碍学生科学观的形成;其三,要以人的健康成长为前提选择考试的时间和次数,避免由于多次考试,导致学生疲倦地重复学习。2 6 0

 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创新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四)选择正确的时机和方式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新高考改革中的选考、选科和选课对新课程改革提出新挑战。学校必须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应注意引导的时机与方式方法。时机方面,因为就读高一第一学期的学生实际上还只有初中生的认识水平,无法进行科目的选择确定,一方面,学校不要为了选考而提前让学生选择;另一方面,学校也不能不对进入高一后的学生进行指导,因为到高二、高三年级,学考和高考的科目考试开始络绎举行了,学生越拖后决定,其思想和心理压力会越大。以笔者的经验,从高一开始,学校就要有导师与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学会选择、学会认识自己、学会面对挫折和成功。此外,导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让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不断形成职业观,而不是让学生乱定 “职业”而确定高中的选修课。过于重视为了应试的形式上的提前选择,实质上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快速上新课使高中的基础性和选择性难以调和,对学生的品行等全面发展更不利。(五)重视学生对学科内在逻辑、思想方法的把握和学科精神的培育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不同的学科就是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和学科知识的产生方式,每一个学科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学科精神。因此,我们除了给学生知识和技能以外,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学科课程的内在魅力,让学生提升修养、丰盈思想、领悟人生。另一方面要克服当前部分教科书可读性差、学科教学功能难以发挥、学生创新能力受限、实验淡化、知识记忆量加大、学生负担加重等问题,增加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力度,让学生动手实践、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同时,加强对学生不同学科思维方法的训练,而非一味刷题、考题,练考试技能。在这方面,我们可向芬兰学习,他们重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创新实验,学生的作业仅限于书本后的题目,教师不批改作业而让学生做后自行对照书本后的答案进行检查,以锻炼学生诚信立事,甚至高考题都是以写论文的形式呈现,避开了题海战术。芬兰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还重视开设哲学课、名人成长分析课、导师指导课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诚信品质。三、德育为先、以人为本,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从总体上来看,新高考改革是朝着引导基础教育深度变革的方向迈进,其3 6 0

 新课程评论·12每一项内容都有明确的指向,其最终目标是通过提高高考制度的公平性与科学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围绕着新高考的新要求,普通高中学校需要将对 “培育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育人”等问题的思考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中。结合当前各学校对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发展的重视情况,笔者以为,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德育。因此,如何把德育真正融入具体的学校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当中是当前育人工作的关键。下面以笔者所在的温岭中学为例,探讨几点实践做法。(一)把德育列为校本化课程体系的八大模块之一温岭中学根据课程体系的结构要素,建立了一个以德育为首的立体式校本化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温岭中学以 “能力加速 自主发展”为特色的课程结构图学校以 “仁人志士 务本立事”为课程目标,以 “能力加速 自主发展”为课程特色,以八大领域、十五个学科为载体,通过必修课、选修课以及活动相结合的课程形式,实现对学生八大基础能力、八大智能和十大修养的培养。值得一提的是,将德育模块纳入课程体系是温岭中学校本化课程建设的特色。德育模块中,必修课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学生自控训练、温中学生十大修养等;选修课有名人成长分析、国学导读、弟子规、三字经、职业生涯指导、性格与心理、青少年性教育、法律基础等;社会实践活动类则主要有社团活动课和综合实践课,包括 98 个社团和高中生网瘾的形成及解决办法、高中4 6 0

 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创新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生学业复原力与自尊的关系、温中学生领导力开发、红十字会、志愿者协会等课程。学校还有 11 个社会实践基地以保证每个学程有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德育课的能力目标主要有自知自省、自控、社交、团队合作、管理、心理调节、交流表达、自主发展能力和十大修养素质的提升。(二)重视学分制在学生选择中的导向作用学分导向不明确容易造成高中德育任务不明晰,因此,要通过学分引导学生进行选择。笔者认为,首先要增加德育学分 (包括诚信和道德等方面学分),且每学程都应有德育学分 (从 2012 年开始,温岭中学实施了一年五学程制。学程制把每学年 52 周的 42 个教学活动分为五个学程,一个学程 8 周左右的学习时间,将完成每门学科的一个模块的学习。一个模块通常为 32、24、16 和 8 个课时。一般每周安排 1 ~ 4 个学时。第一学程 9月 1 日到 10 月 20 日,第二学程 10 月 21日到 12 月 11 日,第三学程 12 月 12 日到次年 3 月 21 日 (中间寒假),第四学程 3月 22 日到 5 月 11 日,第五学程 5 月 12日到 7 月 10 日 (每年适当调整时间)。同时要让学分真正有用、有效,从而促进普通高中从 “学年制”向 “学分制”转变。尽管目前在国家规定的 144 个学分中已有关于社区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的学分,但这并不能等同于德育学分。因为当前的现实情况是:学生只要学业水平考试过关即可参加高考,只要参加了学业水平考试即可给分,德育评价的学分列于学校教学的学分之外了,更谈不上实现通过学分来引导学生做什么、学什么、何时学、学多长、学多深等。让上述不足之处得以改善的途径之一是让校本化学分起作用。如温岭中学为音、体、美、德育、社会实践活动等都建立了相应的学分,真正让学分引导学生的选择及努力方向,还学生以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权利。另外,在学分制实施的同时,还应加速高校与中学之间的学分认可。目前,限考科目由高校提出,而高校也应重视学生素质报告的应用,逐步克服招生中的唯分数论。同时,应帮助高中教师开展指导学生选择的相关工作,帮助高中学校建立相应的社团室、实验室,并进行高校专业介绍。有条件的高校还可派教授到高中学校指导学校、学科教师及社团学生。另外,高校还应尽早考虑如何认可高中学生的先修学分,让大学与中学衔接,对特殊才能学生实行共同培养等。(三)创造条件实现小班化教育,提高德育实效所有德育课程都采用上大课的形式,效率不高。若把必修课按大班制教学,选修课以小班讨论,将更有效。目前很多学校的大班额现象很突出,师生、生5 6 0...

篇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的感悟

提要 教学挑战 高考改革 应对策略

 内容提要 高考改革 应对策略

 “一核四层四翼”评价体系 考什么 为什么考 怎么考

 在复杂情境中对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运用 以必备知识为载体培养出来的,表现为对必备知识的运用,是形成学科素养的必要前提

  素材: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科研成就及化学领域最新成果,体现化学在社会发展、治理环境等方面的价值。

 核心价值 正确价值观、方向 形成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基础,在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迚行考查旪,必然涉及对必备知识的考查 学科素养 关键能力 必备知识

 以司机开车类比,司机必须要了解道路安全法规、基本驾驶理论、车辆基本构造等基本内容,这些属于必备知识;一个合格的司机,能够熟练开车上路,安全驾驶,遵守交规,即具备了关键能力;一个高水平的司机,能够在复杂的路况中灵活应对棘手问题,完成较为困难的驾驶任务,作出令乘车人舒心、其他人放心的驾驶判断,则具备了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化学课程标准中“内容要求”、“学业要求”规定的知识为必备知识,必备知识为学科主干知识。

 必备知识

 ◎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化学实验不探究能力 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 创新 迁移 创新思维 系统探究 复杂推理 应用 实践 简单设计 推论预测 分析解释 学习 理解 说明论证 概况关联 辨识记忆 王磊、支瑶,化学学科能力及其表现研究,教育学报,2016.9

 关键能力 不新课标匘配的关键能力框架

 关键能力

 学科素养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 真实情境 实际问题 化学知识 命题框架 宗旨 载体 任务 工具

 创新性:强调创新意识不创新思维 应用性:

 强调学以致用 综合性:

 强调融会贯通 基础性:

 强调基础扎实

  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翼”突出基础性。围绕学科主干内容,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杜绝偏题怪题呾繁难试题,引导教学重规教材。

  “四翼”也十分注重综合性、应用性不创新性,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死记硬背”“机械刷题”“题海战术”的收益大大降低。

 内容提要 教学挑战 高考改革 应对策略

 3 2 1 5 4 旪间紧、任务重,如何在4个学期扎实教完5本硬核教材? 如何使习题不新教材匹配? 怎样使鲁科版“微项目”落地? 如何在阶段性测试中渗透新高考理念? 课旪有限,是挤占实验的旪间?还是挤出给实验的旪间,保证实验教学落在实处?

 挑戓

 内容提要 应对策略 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

  【案例1】高中化学序言课教学 6 6 个科普纪录片《我们需要化学》

 1 1 本科普书

 利用一周旪间完成:非常6+1

 体会化学的价值,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不社会责任以及创新意识不创新思维。

  【案例1】高中化学序言课教学 评价方式:2选1

  看完微视频和科普书,将你所学、所悟、所疑 “ 结构化 ” 在一张 A4 纸上 ,成绩通过逻辑性、批判性、个性化等维度进行评价。

 看完微视频和科普书,将你所学、所悟、所疑 转化为一篇 不少于 800 字的读后感 ,成绩通过逻辑性、批判性、个性化等维度进行评价。

 每班选出5份优秀作业,年级范围内迚行展览。

  【案例2】钠和氯元素化合物教学 人教版教材顺序 鲁科版教材顺序 观察钠、氯气 (物理性质)

 类比金属、氧气预测钠、氯气化学性质 实验(异常现象)

 培养证据推理核心素养

  【案例2】钠和氯元素化合物教学 ▲钠不水反应生成的气体为什么是H 2 而丌是O 2 ? ▲为什么Cl 2 +NaOH→NaCl+H 2 O一定是错误的? 培养模型认知核心素养 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守恒

  【案例2】钠和氯元素化合物教学

 高清的实验视频用于课埻教学,直观、聚焦;每单元结束后设计学生实验,使其亲历探究过程,迚一步发展实验思维。

 培养宏观辨识不微观探析素养

  【案例3】微项目:探秘膨松剂

  一位学者对教学情境有着精辟的比喻:“将15g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g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旪,将它们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只是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微项目内容:探秘膨松剂 (一)初步探究丌同种类膨松剂(如小苏打、酵母等)的效果,体现“变量控制”思想

  温馨提示:膨松剂不面粉、水的比例可咨询家长,也可查阅资料或参照疫情期间网络流行的各种美食小规频(如西瓜规频)。

 (二)改迚方案设计并使用复合膨松剂,蒸出“暄软、扎实又有嚼劲”的馒头

  分析单一膨松剂项目(一)中蒸出的部分馒头丌尽如意人的原因,结合所学物质的性质,提出猜想不假设,设计改迚方案(如膨松剂用量,或辅劣添加其他食材等),最终蒸出“颜值高、口感好”的馒头。

 作业分为2部分:

 第一部分为实验报告,包含具体的实验步骤,食材用量、发酵戒醒面旪间等数据,附上实验证据如照片等(此项占3分)。

 第二部分是本人出镜的小视频,视频旪间丌宜过长,3分钟左右为宜,只记录关键步骤。手机拍摄记录即可,最后转为mp4格式上交(此项占2分)。

 【案例3】微项目:探秘膨松剂

  【案例3】微项目:探秘膨松剂

  【案例4】原子结构不元素性质教学 【内容要求】

  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不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结合有关数据呾实验事实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觃律,建构元素周期律。知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第三周期的钠、镁、铝、硅、硫、氯,以及碱金属呾卤素为例,了解同周期呾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觃律。体会元素周期律(表)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不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学业要求】

 1.能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能用原子结构解释元素性质及其递变觃律,并能结合实验及事实迚行说明。

 2.能利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呾原子结构,分析、预测、比较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内容要求】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劢状态

  了解有关核外电子运劢模型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核外电子的运劢特点。知道电子运劢的能量状态具有量子化的特征(能量丌连续),电子可以处亍丌同的能级,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激发不跃迁。知道电子的运劢状态(空间分布及能量)可通过原子轨道呾电子于模型来描述。

 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高低顺序,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构造原理,认识基态原子中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丌相容原理呾洪特觃则。知道1-36号元素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核外电子排布不元素周期律(表)

  认识元素的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元素的周期性变化,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是导致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原因。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分匙、周期呾族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征,了解元素周期律(表)的应用价值。

 【学业要求】

 1.能说明微观粒子的运劢状态不宏观物体运劢特点的差异。

 2.能结合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丌相容原理、洪特觃则书写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呾轨道表示式,并说明含义。

 3.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含义,能描述主族元素第一电离能、电负性变化的一般觃律,能从电子排布的角度对这一觃律迚行解释。能说明电负性大小不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的关系,能利用电负性判断元素的金属性不非金属性的强弱,推测化学键的极性。

 4.能从原子价电子数目呾价电子排布的角度解释元素周期表的分匙、周期呾族的划分。能列丼元素周期律(表)的应用。

 5.能说明建构思维模型在人类认识原子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论证证据不模型建立及其发展之间的关系。能简要说明原子核外电子运劢觃律的理论探究对研究元素性质及其变化觃律的意义。

 必修 选择性必修

 白建娥:“原子结构不元素性质”教材教法讲座 宋兆爽:“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李奇:“核外电子的运劢状态” 时萍萍:“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本学期末海淀区 高一化学教研活劢(针对一、二类校)

 新课标指出:组织教学内容旪应高度重视化学知识的结构化设计,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化对于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迚行“认识思路”和“核心观念”的结构化设计,逐步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结构化水平,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案例4】原子结构不元素性质教学

  【案例4】原子结构不元素性质教学 专题1 专题2 2 专题 3 专题4 专题5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1课旪 2课旪 2课旪 4课旪 5课旪

  【案例5】高三探究实验复习 ◇元素周期律

 ◇氧化还原规律

 ◇电化学反应规律

 ◇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

 变量控制 消除干扰

 1.

  深入挖掘教材实验

 鼓励学生批判、质疑 催化剂丌需要迚行“变量控制”吗?

 例如:过氧化钠不水的反应 1. 红色为什么会褪去?提出你的假设。

  资料:酚酞在pH>13的NaOH溶液中会褪色

 Na 2 O 2 不水反应时兇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H 2 O 2

 假设1:NaOH浓度过大

  假设2:H 2 O 2 氧化了酚酞

  假设3:O 2 氧化了酚酞 2. 设计实验验证你的假设。

 问题驱劢学生思考 2020-2021学年度(上)

 海淀区高三期中化学试题

  1.

  深入挖掘教材实验

 2.

 大探究拆解

 分阶段落实 检验 产物 性质 实验 除杂 物质 制备 物质性质类综合实验探究仸务类型

 2.

 大探究拆解

 分阶段落实 将少量SO 2 通入FeCl 3 溶液中,设计实验证明反应发生。

  考虑到SO 2 少量,溶液颜色可能丌会有明显变化。需选择检验对象(SO 4 2- 或Fe 2+ )证明反应发生。若选取SO 4 2-作为检验对象,则丌能证明一定是Fe 3+ 氧化了SO 2 ,因为空气中氧气会造成干扰,只能选Fe 2+ 作为检验对象,选K 3 [Fe(CN) 6 ]溶液观察是否产生蓝色沉淀这个特征反应。

 任务类型:物质检验

 【仸务】燃着的钠放入充满CO 2 的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集气瓶壁出现黑色固体。请设计实验证实你预测的生成物。

 【学生设计的方案】收集白烟溶亍水,加入足量CaCl 2 溶液,看是否产生沉淀;若有沉淀,产物中含Na 2 CO 3 ;过滤,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若酚酞变红,产物中含Na 2 O。

 预测生成C、Na 2 O、Na 2 CO 3 任务类型:物质检验

  2.

 大探究拆解

 分阶段落实

 丌提倡脱离情境的纯知识复习!!!

 要把知识“溶解”在真实情境中,让学生学会系统分析!

  2.

 大探究拆解

 分阶段落实 任务类型:物质检验

  3.

 简单实验探究题前置 (2010北京高考)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迚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哪些证据能够证实氯气氧化性强亍溴呾碘?溴的氧化性强亍碘?

 验证反应发生的思路方法。

 检验到SO 4 2- ,能说明是Fe 3+ 氧化了SO 3 2- 吗?“干扰”无法排除时,重新选择检验对象。

 3.

 简单实验探究题前置

 探究Cu(NO 3 ) 2 与 与NaHSO 3 溶液的反应

 袁劼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4.

  精心设计几节实验课

 4.

  精心设计几节实验课

 4.

  精心设计几节实验课

 4.

  精心设计几节实验课

 探究复杂体系中反应的思路方法

  4.

  精心设计几节实验课

 5.

 走迚化学实验室

 高一

 高二

 初三

 高三

 科学探究为 课标一级主题 落实简单体系“物质性质”探究 落实简单体系“反应觃律”探究 强化复杂体系 综合探究 渗透“排干扰”意识 强化“变量控制”意识 初步具有“变量控制”意识 强化“变量控制”和“排干扰”意识

 探究实验教学(复习)的迚阶

 明确考试类别不水平 确定测试宗旨不目标 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设计测试任务(问题)

 梳理 知识 能力 素养 推敲 修改 定稿 命题程序 【案例6】素养导向的阶段性试题命制 理念不做法:不高考接轨

 教学理念要体现在命题中 服务教学 促迚教学 命题 教学 相互联系 有机整体 诊断评价 激励发展 【案例6】素养导向的阶段性试题命制

 通过命题迚一步强化研究物质性质的2个角度 (1)写出图中A的化学式:

  。

 (2)SO 2 属于

  氧化物,因此可与NaOH、

  (写出与NaOH不同类别的一个具体物质)等反应。当SO 2 与NaOH按照物质的量之比1:1完全反应时,生成的盐类物质的化学式为

 。

 (3)小艾同学预测SO 2 具有还原性,其理论依据是

  ,将SO 2 通入FeCl 3 溶液中,下列实验事实能够证实SO 2 具有还原性的是

 ①反应后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 ②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加入BaCl 2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③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加入Ba(OH) 2 溶液,产生沉淀,加足量盐酸后沉淀部分溶解 (4)SO 2 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时,后者的产物是Mn 2+ ,试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020年11月清华附中高一化学期中试题

 【案例6】素养导向的阶段性试题命制 5 4 3 2 1 夯实基础,狠抓化学(离子)反应方程式的落实 创设情境,在解决问题中考查必备知识的运用 潜心素养,坚持证据推理不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重视实验,分阶段、有步骤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关注发展,逐步提升阅读能力、信息提取加工能力

 在解决...

篇三: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的感悟

《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心得体会

 近日,学习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意见》明确,到 2022 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意见》提出六方面重点任务:一是构建全面培养体系。突出德育时代性,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拓宽综合实践渠道;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强化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导向作用。二

 是优化课程实施。制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2022 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加强特色课程建设。三是创新教学组织管理。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优化教学管理,严禁超课标教学、抢赶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四是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注重指导实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注重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指导机制。五是完善考试和招生制度。规范学业水平考试,深化考试命题改革;稳步推进高校招生改革,逐步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录取学生的倾向。六是强化师资和条件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师培训方式;改善学校校舍条件,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意见》强调,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省级政府统筹,落实市、县举办普通高中教育的责任,要明确部门分工,强化考核督导,确保各项改革目标、任务、措施落实到位。

 学习《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心得体会

 学习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以下心得体会:

 《意见》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

 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意见》明确,到 2022 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2022 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加强特色课程建设。三是创新教学组织管理。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优化教学管理,严禁超课标教学、抢赶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四是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注重指导实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注重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指导机制。五是完善考试和招生制度。规范学业水平考试,深化考试命题改革;稳步推进高校招生改革,逐步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录取学生的倾向。六是强化师资和条件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师培训方式;改善学校校舍条件,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篇四: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的感悟

高考背景下,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教授钱颖一:• “中国在大规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方面很有效,使得中国学生在这方面平均水平比较高”;• 中国人才是:均值高,方差小;“‘方差’小就是两端的人少,出众的人少,‘杰出人才’少,‘拔尖创新’人才少。”• “在人的素养、价值等方面,我们的问题就是低‘均值’、高‘方差’了”• “我们的优势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均值’较高,这对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起了推动作用”• “我们的劣势是基础知识特别是能力的‘方差’太小,杰出人物太少。这就导致创新不足,对未来中国经济以创新驱动发展非常不利。”• “教育对人的素养培养和人的价值塑造以及对文明社会建设更为重要,而人的素养的‘均值’低、‘方差’大,是中国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掣肘。”

 PISA 2015• 北京、上海、• 江苏、广东;• 总分排名第10;• 阅读排名第27;• 数学排名第6;• 科学排名第10;3“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16.8%;OECD均值24.5%;(学习信念、学习动机的严重不足)“阅读策略”“连续文本阅读”排名27位,只高出OECD均值1分;数学低分段学生不多,高分段学生也不多;PISA侧重考察的是:考察方法和能力以及思维策略的多样性,特别是运用知识解决陌生情景下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的内涵Text here 核心素养必备品格价值观念关键能力教书 育人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最重要的就是实现学科育人目标的升级,实现从教书到育人的转变。1952年的“双基”就如剃头,2001年的“三维目标”就如理发,2017年的“核心素养”就如美发。必备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 幸福人生 (道德人生)的基石。关键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 成功人生 (智慧人生)的基石。

 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5保障形式手段基础策略1 2 3 4 5基础教学(学习)目标素养化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基础;手段问题驱动的整合式教学是核心素养落地的主要形式;形式学科知识情境化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手段;保障学科知识结构化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必要保障;策略“教、学、评”一体化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策略。

 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

 01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02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让真实学习真正发生03采用大单元备课,提升站位,改变格局04变“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从“三化”到“三有”05教学目标需要新的学习方式06实施教—学—评—改的教学,没有评价,就没有课程content

 01

 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8第一层:教育目的 第二层:学科课程标准 第三层:学期、单元、课时层面的教学目标以数学为例,“学数学的人”要变成“数学教师”。

 他说,学数学的人只需知道数学知识,而数学教师需要知道数学学科素养目标体系,即数学育人目标体系。

 三层目标需要具有一致性,即目标体系是教育目的(想得到)、学科目标(看得到)、教学目标(做得到)的统一。怎么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关键技术是学会分解课程标准和叙写目标。叙写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内容,将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实现从课程标准到课堂目标的一致性。

 02

 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让真实学习真正发生9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高认知高投入真实任务、真实情境的介入反思“ 深度学习 ” 有四个关键点:

 一是高认知 ,高认知的起点就是理解;

 二是高投入 ,即全神贯注; 三是真实任务、真实情境的介入 ; 四是反思 。一是“深”在复杂的思维过程。二是“深”在丰富的学习结果。三是“深”在充分的教学引导。

 4如何设计反思支架以引领或支持学生反思?03

 采用大单元备课,提升站位,改变格局101 如何依据学科核心素养、教材、课时、学情与资源等,确定单元名称、数量、课时数?2如何分课时,设计一个单元的完整的学习方案?3如何在一个单元学习中介入真实情境或任务?

 04

 变“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从“三化”到“三有”11100%条件化所学的知识条件化实现教学内容的“有趣”情景化所学的知识情境化,实现教学内容的“有用”结构化所学的知识结构化,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意义”教材内容是教科书上呈现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在课堂上呈现的与具体目标相匹配的内容。实现“用教材教”即教学化处理,就是通过“三化”以实现“三有”。

 05

 教学目标需要新的学习方式12

 正确的知识需要与习得知识的正确的过程相匹配,只有这样,知识技能才有可能成为素养。换句话说,学什么(知识与技能)、怎样学(过程与方法)、学会什么(能力、品格、观念)是一个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我们不能把三者割裂开来去行动。学习方式与学习目标的匹配

 06

 实施教—学—评—改的教学,没有评价,就没有课程www.islide.cc 13评价与教学同样重要,都是教师的专业技能。每个教师都是质量监测员,不会评价的教师一定是上不好课的。

 教师理应“先学会评价,再学上课”,就好比旅游“先定景点,再定怎么去”。没有评价,就没有课程;教与学就如卖与买01.教学、学习、评价共享着目标,分小步走,步步为营抓落实,这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技术02.新课程需要新教学,新目标需要新学习,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势在必行。

 • 观看事先经过剪辑《德国史》(1944-1994)• 第一张纸是让学生开放性地记录电影中的事件以及主要信息• 第二张纸是让学生在一个时间轴上整理这些关键事件,并将美国、苏联、英国等国的对德主张与政策的发展也整理到这个时间表上,以梳理其中的逻辑与线索• 第三张纸上印有若干政治家的演讲词,在每段演讲后老师设问:这是谁的演讲?什么时候发表的?他为什么这• 样说?这一演讲的意义或标志是……

 老师是以核心知识与方法的、简明的“学习设计”来促成本质意义的学习的发生。她并没有把具体的历史事件作为必须的学习目标,而把经历观看、记录、思考、整理的过程所带给孩子的历史观与方法论的影响视作第一学习目标。这也许就是我们的课堂的局限,以及我们的“学案”的编制与运用的“软肋”。

 • 每位同学展示自己事先收集和整理好的五件事。• 在每位成员介绍完五件事后。老师都会提出一个问题• “根据这五件事,该同学要表达什么观点?”• 大家纷纷发表看法。当猜到同学的本意时,他会很开心,甚至和同伴击掌庆祝;反之,他会流露出失望的表情。• 老师会要求每位学生记录下其他同学基于五件事情所提出的观点,供自己参考• 但老师不作正确与否的判断。是否采用由学生自己决定。• 最后,老师让每位学生重新选择五件事,再根据这五件事,创作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一首诗歌

  课堂上,我们没有看到老师试图传投给学生的创意写作的具体技法,只看到在同学们热烈交流中的记录与思考

 似乎这些思考并不严谨,也很难通过具体测验来考量。但这是一段真切的创作的过程。

 课堂上,我们没有看到老师的精彩表现与深刻话语,但她早已将她对创意写作的理解,潜存在这次学习活动的策划与组织中。

  老师回答说:“我只告诉孩子每天要做三件事,一是关于知识的情景学习,二是动手做,三是测试。”

 老师说:“我们给每位学生都配发了一套资料,还有录像,学生自己课余学,有向题欢迎他们来问。

  “其实八位学生的基础与进度都不同,我没办法统一教。好在他们都有兴趣,自己钻研看懂应该没有问题。

 因为老师的撒手,オ有孩子们的学习力与创造性。老师的主导作用并不都要通过课堂语言来体现。

 马来女士带学生来到一幅油画前,然后说:我将让大家解说这幅画,能配合我吗?"℃ertainly!

 当然可以

 她接着问:大家从这幅油画上看到了什么?”。油画表现的是18世纪罗斯农村的生活场景。五六个农民木然、愁苦、忧郁、困惑地站在一辆马车前,车上坐着一位军官模样的人物,看着一旁站着的农民,神情优虑。车夫驾着马车,两匹马一白一棕色.沉静驻足,农人站在一旁,显得更加寒碜。

 老师问“你还能看到什么?..你怎样描述眼前这幅画?“画中包含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你又是怎么想的?"“看到这幅画,你联想到了什么?

  老师的一个个问题吸引着我们的深度讨论

  她的追问有的关注所见,有的关注所想所思,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和艺术欣赏的规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师生交流过后,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主持讨论20一30分钟,然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理解分析写下来,或者联系当下写写自己的联想

  不同年段的学生水平有高低,看到想到的东西也不一样。她就是这样以一幅画的讨论驱使学生思考、联系、想象、表达……

 老师在课上的话语是不多的。学生在与老师的对视中,没有看到老师有追切的需要传递给同学们的东西。

  在课堂的自然进展中,却意外地发现孩子们可能面对的丰富的内容。这就是教育。老师的功夫并不在课堂上,而是在课前的构思与准备,包括资源提供。

  老师坚持“让教于学、“还教于学”,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掌握方法。

 教师的专业功底常常体现在他对如何完成学习目标必需的“台阶”的预设,这些不露痕迹的预设,会引导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比如像《德国史》一课中的第二张学案,在孩子们完成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的整理后,一个整体的历史分析形成,这远比哪些史实片断的记忆更有意义。

  又如“创意写作”中,孩子们事先准备五件事与一个观点,似乎并不经意,而组织孩子们交流、分析、比较、感悟,虽然没有确定性的学习内容,但遗留在孩子身上的却是言语道不明的策略与道理。

 课堂不是“静态”的学习。而是“动态”的包含学习方式的学习进程。是以学习活动为基本单位。是学习活动的有机整合。

  一是学习目标的整体性。包括内容目标、和超越内容的方法或思维的目标。哪个目标是课堂的重点目标?怎样兼顾两个层次的目标?怎样让一堂课更好地为整个课程服务?这应该是老师思考的问题,但这又恰恰是老师们忽略的视角。

 二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紧密结合。这些课堂的价值并不在于它马上能解决什么,而是它促成了学生的哪些学习经历。应该是学习内容“附着”在学习方式上,还是学习方式为学习内容服务。从某一时刻的片断看,内容似乎是重要的,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看,学习方式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美国的课堂更突出核心理念与基础知识,更为重视学生的方法思维与探索经历。

  我们常常混同了过程性评价与选拔性评价,让孩子学习的时时刻刻,都被选性评价的“紧箍咒”束缚着。而且在命题技术上,从“知识立意”到“方法立意”“能力立意”的跨越,缺少实质性的研究与突破。

 这种“知识立意”的教学的形成绝非“—日之寒”。我们的考试测验(包括高考),

 郭慧清老师:与你相遇25如果不是因为你我不会如此喜爱今早的红霞和今晚的月亮那霞的红是云的心情那月的亮是天的梦想与你相遇却是我今生的盼望素养方法与思想概念与原理

 请领导批评指正

篇五: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的感悟

篇 · 师资建设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今时代的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新高考背景下物理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掌握教学方法满足国家要求、社会需求。一、新高考改革的重要性(一)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现有的高考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国家要根据社会形势进行具体调整。我国加快素质教育步伐,制订新的发展战略进行新高考改革。在原有高考模式下学生进行文理分科,长时间进行固定知识学习,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不利于学生全面、综合发展。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原有高考模式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新高考改革是我国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新高考改革势在必行。高考是较为公平的制度,高考要一直保持其先进性,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不断深化改革找寻适合自身发展道路。(二)当今世界对人才的必然需求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中国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竞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卷入竞争浪潮。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逐渐白热化。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国家之间的竞争逐渐由经济竞争转变为知识与人才之间的竞争。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中的一分子,是促进祖国繁荣富强的重要支柱,国家发展依靠学生。一个没有人才的国家是悲哀的,势必会走向灭亡之路。在全球知识经济背景下国家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制订一系列措施培养新型社会人才。做好人才教育工作,进行高考改革,可以提高学生质量,满足国家发展需求。(三)社会转型的必由之路我国是教育大国,国家正在进行社会转型,向着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大国方向迈进。社会转型改变了原有发展模式,在转变过程中形成了新的时代观、人才观。社会发展对国家、对教育行业、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国家深化改革,对教育招生制度进行改革。现有的教育观认为学生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重要,学生的成长比成功重要。进行教育改革是社会转型的必由之路,符合人才发展规律。二、促进各种关系协调统一国家虽然制定了新的高考方案,但是普通高中的战略任务一直不会改变。普通高中是人才培养基地,普通高中应国家发展要求为国家输送合格人才,做好人才后备工作。在新的高考改革中,国家制定了新的物理高考方案,将物理学科进行具体划分,日后的物理学科考试将分为必修物理学业水平测试和选修物理高考两种形式。物理老师必须促进各种关系的协调统一,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发展环境、做好物理教学工作。(一)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为教育行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纲要提出,进行应试教育改革,注重提升全民素质,旨在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全面综合发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校要应国家要求为国家提供具备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优质生。高中物理教师要参考国家教育纲要内容,以学科教学为载体,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对学生进行知识引导、素质引导、文化引导。作为一名人民教育工作者,必须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改变原有的落后教育方式,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应当意识到真正好的教育要脱离应试教育束缚,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速度;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将素质教育思想融入日常教学实践中去,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掌握物理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端正自身学习态度。(二)必修物理与选修物理的关系身为一名物理教师,不应当把教授学生物理理论知识作为工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的专业成长申立国(湖南省邵阳市卲东县第一中学,湖南 邵阳)摘 要:高考是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国家实行新高考战略,颁布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工作调整。在国家颁布的政策中可以明显感受到物理学科的地位变化。物理教师是国家政策的落实者,要在新高考背景下根据国家政策制定教学计划,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专业水平,实现自我成长。分析新高考背景下的具体变化,根据社会现状提出解决措施。关键词:高考改革;物理教学;教师;专业成长218 - -万方数据

 管理篇 · 师资建设作中的重点。国家提高物理学科的地位不是为了培养出只知理论,只会盲目学习的机器,而是为了培养有志于物理专业的专项人才。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要坚持以国家目标作为自身工作的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难以深入理解物理知识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工作。新高考改革将高中物理学科统考分为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两种形式,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机会。必修物理和选修物理之间联系密切。老师要向学生普及新高考改革政策,让学生明白国家制定新高考战略、实行新高考模式的良苦用心,提高学生对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的重视程度。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物理理论知识教学,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学业测试。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加大物理试验力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具体试验的融会贯通。(三)物理竞赛与整体提高的关系我国各省市都会定期举行物理知识竞赛,教师要注意把握物理竞赛与整体提高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在竞赛开展前期进行工作辅助,教导学生,帮助其提高专业水平。物理竞赛具有重要作用。学生进行物理专业比试,在比赛过程中了解自身的不足,为日后学习提供方向。另外,竞赛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我们现今的社会发展需要这样的意识,只有具备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的人才能够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走得更高更远。三、制订课堂教学战略,实现专业成长(一)树立学生自信心,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多数学生反映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该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一些学生还未进行物理学习就已经产生了抵触情绪。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引导工作,帮助学生消除学习阻碍。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保证学习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能够充分理解物理知识,无形中培养了自信心,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自主学习意识得以培养。(二)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加快教育转型新高考背景下教师要转变其落后的思想意识,提高自身思想觉悟,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促进教育方式多样化发展,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相关技巧,以便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熟练程度和理解程度。在新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形成了先进的教育模式,学生具备扎实的物理基础。物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创新现有教学手法,促进学生又好又快学习。(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传承。课堂是知识的载体,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准。课堂氛围与学习效果之间息息相关。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促进学生思想碰撞,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物理教师采用有效措施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时注意与学生进行互动,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教师将时间和课堂交给学生,采用先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借助互联网等工具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有效减轻教师教学压力,提高教学效率。(四)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促进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采用情景教学的教学模式活跃教学气氛。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活跃学生固有思维,促使学生转变传统学习方式。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制订工作方案,保证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在教学开始前向学生提问,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学生在课堂中自由讨论,通过小组的方式进行发言,老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身看法,对学生的看法给予肯定,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能够解放学生思维,让学生乐于学习物理知识,乐于进行物理实验。新高考背景下,物理教师任务艰巨。教师要牢记自身使命,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面,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对自身工作不足及时进行检讨改进,改变原有的落后教学理念,贯彻落实新课改政策。参考文献:[1]楚向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5,33(1):15-16.[2]霍欣荣.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1):67-69.[3]刘炳升.走进高中新课改:物理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8.·编辑 张佳琪219 - -万方数据

篇六: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的感悟

22 版义务教育各学科新课程标准(不分学科)学习心得体会感想 4 篇

 第 一 篇

  随着 2022 版各科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的教育即将步入一个新的时代。

 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新课标的第一个突破:强调核心素养 任何国家的教育都离不开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文化、创新知识、促进人的发展。我们通过教育传承文化,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资源,把优秀的、符合时代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给下一代,同时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新课标的第二个突破:学业质量 2011 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只有内容标准,就是知识点标准,它超越了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现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专门有一个学业质量标准,就是内容标准加上学业要求,再加上学业质量。学业质量不只是基于知识点的考试成绩,学业成就综合表现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

 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学业质量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

 基于新课标的实施,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知识点目标是阶段性目标,是小步子、小阶段,我们的目标要变大。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要强化学科实践,自己去尝试去感受的过程。还有要推进综合学习、跨学科学习。做“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即要落实因人导学等方面。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备课、实施教学的时候要提前预设,看看能提升学生哪方面素养,需要学生做什么,怎样的学习效果最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达到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效果。

 第 二 篇

 教育研究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强大力量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就课程方案而言,这是 2001 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执行 20 年来的首次系统修订;就课程标准而言,这是 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执行 10 年来的一次系统修订。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关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也凸显了本次课程修订的重大意义与基础性价值。

 课程体现和凝聚着人类文明精华,体现着国家意志和人民期盼,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遵循和重要载体。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集中反映,具有极强的科学性,一刻也离不开教育科学研究的支撑、驱动和引领。

 本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凝聚了一大批专家学者的智慧,从核心素养的凝练、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组织到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三级管理体制的优化,都集中体现着教育研究的价值和作用,可以说教育研究贯穿在本次课程修订的全过程、各领域和各学科,有力地支撑了时代新人的培养。一是系统研究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政策要求,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课程方案、进课程标

 准,体现明确的战略性和方向性;二是着力开展现状调研和矛盾分析诊断,破解十多年来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体现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三是深入开展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稳定中推进”,使课程改革既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华,又反映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仍然会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教育研究的任务依然艰巨而复杂。例如,如何充分发挥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和综合育人价值,既要纵向一体化贯通,处理好幼小衔接和初高衔接的问题,又要横向关联,体现学科融合渗透?如何在“双减”背景下体现课程结构体系优化完善,改进育人方式,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如何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课程实施的有效机制?等等。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深入研究。只有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系统思考,整体把握,重点突破,反思总结,不断揭示育人规律,破解实施难题,以扎实研究深化课程改革,才是应然和可行之道。一是把准正确育人导向,深入研究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化机理。深入研究课程教材作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根本载体的内涵实质和基本要义,认真研究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以此为导向,

 深入研究核心素养的学科特点和要求,学段特点和要求,揭示核心素养由静态知识向动态转化的内在机理,探寻从学科目标内容转化为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影响因素、培养路径和实践方式,真正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二是聚焦课堂教学主渠道,创新改进育人方式研究。一方面,要基于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要求,研究以“知识本位”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本位”教学的特点规律和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启发式、问题式、情景式和探究式等教与学方式,提出创设合理教学情境,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可行性,深度挖掘教学内容,关注课堂中不同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推进课程融合和学科渗透,全面提高教学的综合育人价值。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性、综合性课程的育人研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活动主题,合理倡导学生在全身心参与的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跟踪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不断总结课程改革经验。实践既是检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唯一标准,又是催生课程理论的源头活水,必须把调查研究、行动研究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在生动的课程实践中,运用并发展课程理论思想,发现鲜活的课程实施案例,提炼示范性的课程实施经验,推进“理论与实践”“政策与行动”的双向良性互动,形成专家专业化研究为引领、教师实践性教学研究为基础、群众性研究为支撑的共同推进新课程落实落地的研究格局。

 第三篇

 “义务 教育新课程标准”修订新变化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标是国家事权,是“教学大法”,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考试评价、管理督导的依据,新时代新课标的修订正在进行中。

 新修订的课程方案主要变化:基于核心素养目标,从注重学科逻辑到更多关注生活逻辑。之前基础教育之所以强调学科中心、知识中心,其根本原因在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呈现的方式、体系是基于学科逻辑,而不是打破学科逻辑,从学生成长和现实生活需求的角度重组各类知识。

 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反复强调要在兼顾学科逻辑的情况下更多地关注生活逻辑。什么是生活逻辑?就是学生的成长面临什么样的真实的环境,真实的需要是什么。要基于学生成长这一主线,而不是基于学科本身的发展来设计的课程。此时,就要处理好理论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一方面要教给学生更多的间接经验和知识概念,另一方面也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做到有所兼顾。还有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一方面要按照分科的思路组织课程内容,另一方面也要强调课程的综合,按照生活逻辑将知识组织起来。

 新义务教育阶段课标标准科学定位,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通适性与差异性的关系。要以通适性为主,确保课程内容对全国绝大多数适龄学生都普遍适用,打好共同基础,同时也兼顾地区差异,为各地因地制宜留有余地。

 二是经典性与时代性的关系。要注重经典,进一步精选课程内容,选择有时代价值的经典内容;同时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最新进展,与时俱进地更新内容。

 三是全面性与个性化的关系。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明确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要严格控制必修容量和难度,为学校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留有空间。

 四是规范性与灵活性的关系。要注重定标准、立规矩,明确学业质量标准,使教学和考试评价有据可依;还要关注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鼓励教师教学实践创新。

 新课标的修订,其创新意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重培养创新人格。育人目标上,要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开放、灵活、自信、专注、合作等良好品质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是引导变革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

 三是用评价引导创新。课标要加强对考试评价的指导,摒弃简单、一刀切的做法,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新课标的修订在实践育人上要求更实:

 一是明确实践育人具体要求。各学科要进一步明确实践的主

 题、内容、时间、评价等方面要求,形成刚性约束。比如科学类课程要明确必做实验项目和评价方式,道德与法治课标要明确社会实践内容及时间安排等。

 二是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指导。要指导教师将学与做结合起来,克服只学不做的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项目实践、动手操作、经历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要在劳动实践中增进与劳动人民的感情。

 基础教育十五年,是一个系统。学校育人必须贯通起来,系统设计,整体规划。当前,一些方面反映,幼小衔接不畅的问题比较突出,初高中之间也有部分脱节,各学科之间还有交叉重复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在课标修订时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新课标修订在坚持九年一体化设计的同时,注重前后左右的衔接贯通。

 一是幼小衔接。要科学评估学前教育结束后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水平,合理设计小学低年级课程,内容坡度要减缓,学习方式要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

 二是小初衔接。根据小学到初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合理安排各学科内容,科学设计深度和难度,体现连续性和进阶性。

 三是初高中衔接。结合高中学习和学生生涯发展需要,在初

 中高年级适当安排延展和衔接内容,为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做好准备。

 四是学科间横向配合。注重学科之间知识内容的相互呼应,有效配合,防止简单交叉重复,形成各学科协同育人格局。

 与原方案相比,新修订课程方案有以下三方面变化:

 一是将原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名称改为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名称保持一致,完整体现课程方案功能。

 二是将关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要求作为构建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和落脚点,阐述培养目标,反映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

 三是考虑到学生认知发展是从日常生活概念到准科学概念再到科学概念的过程,由综合到分化,对课程设置与实施进行调整。例如,小学一二年级开设艺术综合,替代音乐、美术分科课程;鼓励将小学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劳动、综合实践活动与班队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相关内容整合实施;将学科性质相近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整合为“科学”,保持与分科基本内容一致等。

 第 四 篇

 让核心素养落地为知识运用赋能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4 月 21 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 16 门学科的课程标准。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别制订颁布于 2001 年和 2011 年。此次修订进行了系统性设计,在课程内容结构、学业质量标准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化。

 课程建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此次修订,全面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如何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 2011 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这个问题就提上了日程。时下,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不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

 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要求强化课堂及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落实这些要求必须修改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分别实施了 20 年和 10年以上,根据课程改革自身规律性要求,也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比如学段纵向有机衔接不够,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缺少科学依据,课程实施要求不够明确等,都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让核心素养落地,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工作重点。核心素养导向,既是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主线,也是课程标准文本的主旋律。课程目标的素养导向,有利于转变那种将知识、技能的获得等同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取向,引领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从核心素养视角来促进和观察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养与知识不同,是知识、技能、态度的超越和统整,是人在真实情景中做出某种行为的能力或素质。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核心素养热潮实质上是教育质量的升级运动,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课程建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是推进我国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

 课程内容:回到知识学习为人服务的初心 那么,核心素养培养又如何落实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

篇七: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的感悟

篇 ・ 课改爲 坛肉析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课堂教学的路学科融合— — 以高中物理课堂的人文教育为例朱军亮(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南开中学 , 重庆)摘要 :

 我国倡导 “ 以人为本 ” 的教育理念,从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层面加强德育 、 智育 、 美育教学 。

 针对高中物理应试教育的

 现状 , 探讨高中物理融合人文教育的内涵 、 辩证关系和方法途径 , 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 ,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

 的兴趣和人文情怀 , 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 发挥物理教书育人的功能 , 对现代教育改革和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

 高中物理教育 ; 人文教育 ; 辩证思考物理学是理论与实验高度结合的自然科学 , 是关于自然规律 :

 的知识 。

 大至宇宙 , 小至粒子,人类认识自然 、 探索自然 、 改变自然 1

 的步伐从未停止 , 物理学演绎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 , 天体物理 、 生 1

 物物理 、 凝聚物理 、 材料物理等多学科伟大创新令人叹为观止 。

 在 1

 高中物理教育中贯穿人文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 , 有 1

 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 也是现代高中物理教育改革和实践研究的新:

 课题 。

 :一 、

 我国高中物理教育的现状在看重学生考出高分 、 考上名校的各类升学指标要求下 , 我 1

 国物理应试教学十分普遍 , 物理现象被弱化成理论公式的符号 , 1

 题海战术下的各类名师辅导教材.课前课后是物理老师忙碌的身:

 影 , 在记住经典力学 、 声光电磁等考试解题方法的同时 , 高中生还:

 有哪些物理学的兴趣 ? 当他们考入大学 、 步入社会 , 还有多少记得 ■

 曾经的物理知识 ? 当他们从事着有别于物理学的各项工作 , 还有:

 多少了解身边的物理现象呢 ?

 1近年来 , 我国倡导 “ 以人为本 ” 的教育理念 , 物理教学也在尝:

 试改变台上按部就班讲解 、 台下井井有条记录的被动教学模式 , 1

 物理专家提出了知识体系教学法 、 典型例题精讲精练法 、 实验教:

 学法 、 对比教学法 、 情境教学法等 , 引导学生巩固知识点 , 促进解 1

 题思路的触类旁通 , 加强对物理现象的感性认识,一定程度上避:

 免了学生课上听得懂 、 课下不会做的教学不足 。

 但这些方法大多 ;

 停留在物理教学的层面 , 距离 “ 以人为本 ” 的物理教育还有很大:

 差距 。

 ;二 、

 高中物理与人文教育的内涵

 11 .

 以人为本是物理教育的本质要求

 :高中物理教育的对象是广大的青年学生 , 物理教育应针对学:生的智力发展 、 思维兴趣 、 特长爱好 、 才能禀赋等因材施教 , 提高:

 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技巧 、 兴趣 , 培养学生的人格 、 意志和特长. 1

 学习物理知识的进步对科技 、 经济 、 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 领会:

 客观求实 、 理性求证 、 传承创新等科学精神 , 以及发现问题 、 解决:

 问题的正确态度 , 教育中 “ 人 ” 的培养高于 “ 知识 ” 的传授 。

 对物理:

 学天资聪慧和兴趣浓厚的学生 , 应培养其自主阅读 、 实验实践和:

 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 , 注重方法论 、 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引导 。2.

 科学价值观培养是物理教育的重要目标教育之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人 。

 价值在人的不同阶段有不同:

 的内涵 , 但核心是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事物所具有的:

 价值 。

 知识改变命运 , 大部分高中生学习物理 , 主要是为了高分 、

 名校 , 这是他们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创造的初始价值形态,也是他

 们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第一关 。

 知识创造价值 , 高中生学习物理

 创造的不仅是高分 , 而且是通过高中物理知识的教育 , 建立正确

 的价值取向 , 形成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和人文情怀的科学精神 ,

 在今后的学习深造 、 知识劳动 、 素质升华中实现价值生产和价值

 增值 。( 1 )

 追求真善美是物理教育的重要途径真是知识与理性的象征,善是高级人格的象征 , 美是道德上

 善的象征 。

 学习物理知识,更应该学会辨别物理知识的真与假 、 善

 与恶 、 美与丑 。

 学习改造自然 、 发明创新 、 检验真理的真科学 , 杜绝

 以假乱真 、 歪理邪论 、 掩耳盗铃的假科学;学习利其所益 、 造福人

 类 、 崇尚和平的科学之善,杜绝乱用其害 、 摧毁自然 、 破坏和平的

 科学之恶;学习维护真理 、 拼搏牺牲 、 敬业爱国的道德之美 , 杜绝

 沽名钓誉 、 畏头畏尾 、 极端主义的人格之丑 。(2)

 教育模式改革是物理教育的动力源泉物理学对人的科学世界观影响最为直接 。

 针对我国文理分裂

 严重 , 理科生人文素质较差 , 文科生学习科技困难的现实问题 , 一些

 大学开设了人文物理的选修课 ,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值得高

 中物理教育的借鉴和思考 , 因为高中阶段是启发学生学习科学文

 化和人文文化的关键时期 , 更应该提前做好学生的文理知识教育 o三 、 高中物理与人文教育的辩证分析1 . 自然与文学的辩证统一人的大脑是自然和文学的统一,左脑是科学家 , 善于抽象思

 考,探究飞流直下三千尺 ,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自然之法 ; 右脑是文

 艺家,长于形象思维 , 感受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自

 然之本 。

 文化思想与物理规律一脉相通 , 甚至对物理规律研究有

 超前的方法论 , 如关于相对运动 , 两岸青山相对出 、 孤帆一片日边

 来 , 孤帆是以江岸作为参考系 , 好像乘坐的帆船从日边到来 ; 关于

 埔增原理 , 在不考虑万有引力作用下 , 孤立的热力学系统中炳值

 总是增加的 , 是系统从有序趋于无序的过程 , 最是人间留不住 、 朱

 颜辞镜花辞树 , 说明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人的容颜是不可逆转

 的 ; 关于对立统一规律 , 东边日出西边雨 、 道是无晴却有晴 , 说明

 多雨的季节 , 天气阴晴矛盾的对立统一 , 在物理学中的作用与反

 作用 、 引力与斥力 、 波粒二象性 、 辐射与吸收等都是矛盾对立的辩

 证统一 。-48

 -

 探索篇 • 课改怡坛

 , 4"2 .

 教学与美育的辩证统一教学不是版式教育 、 说教教育,需要用多样的形式和风格教

 学,培养学生鉴赏物理学的美和创造学习物理学的美 , 将烦琐知

 识 、 客观规律 、 公式定律 , 用自然美 、 技术美 、 意境美等进行浸润 ,

 用文化熏陶 、 幽默风格 、 旁征博引等连珠妙语进行串联.加深学生

 对知识点的理解 。

 如光学的自然美 , 日照香炉生紫烟 、 遥看瀑布挂

 前川 , 紫光波长最短 , 当阳光照射到香炉上时 , 紫光最容易被空气

 散射;野旷天低树 、 江青月近人 , 反映的是平面成像知识;湖光秋

 月两相知 、 潭面无风镜未磨 , 是光的反射效果 。

 关于声学的技术

 美 , 居高声自远 、 非是藉秋风 , 说明在空旷的环境中,蝉声的反射 、

 散射少 , 声音传得远 , 而声速与温度 、 密度等介质状态有关 , 与风

 速关联度较小 。

 关于物理的意境美 , 细推物理须行乐 、 何须浮名伴

 此身,细指仔细观察 , 是实验的方法论,推指推理演绎 , 是理论的

 规律性 , 阐释宇宙万物的道理 ; 春潮带雨晚来急 、 野渡无人舟自

 横 , 是流体力学中的平衡问题 , 老子的阴阳互补 、 屈原的天问 、 霍

 金的时间简史等,都是物理美育的重要佐证 。3 .

 立德与树人的辩证统一上善若水 、 厚德载物 , 德是才之帅 ; 十年树木 、 百年树人 , 人乃

 才之本 。

 物理教育倡导立德树人,把德育渗透于物理学 , 实现全科

 育人 、 全程育人 、 全员育人 , 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立行之将

 才时 , 更要培育其德育品质的立人之帅才 。

 如学习物理知识要学

 习路漫漫其修远兮 、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 , 爱迪生小时候

 曾被老师骂为糊涂蛋 , 后来却成为取得一千多项专利的发明家 ;

 学习物理知识要感受细听蝉翼寂 、 遥感雁来声的理论敏感 , 牛顿

 一个苹果引发的思考 , 堪称善于观察 、 勤于思考的经典之范 , 成就

 了举世瞩目的伟大科学家 ; 学习物理知识要体会两句三年得 、 一

 吟双泪流的执着精神 , 法拉第通过十年的不懈研究 , 经历无数失

 败实验 , 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学习物理知识要培养学生王师北

 定中原日 、 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操,钱学森 、 钱三强等物理学

 家放弃国外优越的物质生活 , 毅然回国,投身国家科技事业;学习

 物理知识要捍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真理追

 求,布鲁诺勇敢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被教会视为异端 , 活活烧死

 在罗马的鲜花广场,被世人誉为捍卫真理的殉道者等 。4 .

 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传承不是既定的过去 , 创新是最好的传

 承 。

 物理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 物理真理是千百次试验检验的

 践行 , 学习物理知识要继承知识 , 发扬光大 ; 吸取精髓 , 创造创新 ;

 要不忘教训 , 循序善用 。

 如我国古代物理创造了多个世界领先 , 早

 在两千多年前墨翟著作了针孔成倒像理论 、 力与重力的关系;沈

 括发明了指南针和地磁偏角.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郭守敬编制

 的授时历测定计算的回归年长度为 365.2425 日 , 与当今公历值完

 全一致;宋应星在 《 天工开物 》 中记录了蜡型熔模铸造 、 排除煤矿

 瓦斯方法等热力学物理知识;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测试地震

 的仪器 — — 候风地动仪等 , 我国物理学的发展 , 需要站在巨人的

 肩膀上 , 传承知识和精神 , 看得更远 、 激励创新;物理知识是一把

 双刃剑 , 需要善学善用 、 利为善行 , 爱因斯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间 , 劝说美国总统在德国之前研制原子弹 , 当研制成功后 , 他又从

 :人类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 , 和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一起联名

 " :

 反对使用原子弹 , 物理研究需要探索求真,知识应用是以造福人

 :类为根本 。:

 四 、 高中物理融合人文教育的建议:

 1 .物理教育要融合教学模式改革首先是物理教材的改革,美国新物理运动提出的非常准确 :

 :教材必须现代化,以认识物理的本来面目去讲授和编写物理教材 ;

 ■ 教材内容知识面要广 , 既涉及高新技术又联系实际生活 , 既有公

 :式定律又有真实生动的图片 。

 其次是教学方式的改革 , 利用学校

 :资源条件 , 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 、 情境教学 、 分块教学 、 信息教

 :学结合起来 , 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思考转变 。:

 2 .物理教育要融合人文价值教育■

 诗 、 词 、 歌 、 赋 、 格言 、 成语 、 名句等文学思想中蕴含着的科学

 :方法和人文精神 , 句中蕴理 、 理中含韵 , 与物理知识异曲同工 , 前

 :者是唯美的表达 , 后者是逻辑的阐释 , 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丰富 。:在物理教学中引入人文教育 , 唤醒了声光电磁公式规律的哲学思

 :想和文艺细胞 , 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志向 , 是物

 ; 理科学与文人精神的融合 。:

 3 .物理教育要融合科技创新成果:

 物理学认识事物客观规律的方法不断进步 , 理论应用体系的

 :不断完善更新 , 物理教育不能照搬教科书的教学 , 要结合当前科

 :技成果对知识点的应用进行系统讲解 , 避免学生学习物理规律陷

 :入知识盲区 。

 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物理实验 , 进行实验验证和研究 ,

 ■ 加强知识的巩固.同时将所学知识进行大胆设想和应用创新 , 培

 :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创新精神 。:

 4 .物理教育要融合考核评价体系[

 物理教育的考核评价 , 不能过度依赖高分 、 升学率的考核目标,公式的记忆不能说明学生掌握了物理知识 , 考试的成绩不能:说明学生学到了物理知识 , 学生学习物理的知识表达 、 兴趣爱好 、

 ■ 创新思维 、 实验水平等同样重要 , 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和认识物理

 :规律的方法 、 独立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 以及正确学习物

 :理的价值取向 。:

 5 .物理教育要融合反思教育方法物理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 任何教师都有理论上的迷茫和:实践上的困惑 , 既想让学生考出高分 , 又传授给学生物理精髓 , 需

 :要教师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个人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 , 在教学实

 :践中不断摸索 、 反思和改进 , 正视教育中社会 、 学校 、 学生和家长

 :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 促进教学质量的优化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唐新华.要将人文价值教育贯穿我们的高中物理教育中■

 [J]. 课程教育研究 ,2014.:

 [2] 何荣幸 , 黄成 , 彭敬东.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创新:教育思路 [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2.[3] 熊万杰 , 戴占海 , 郭子政.关于古文名句融入物理教学的:思考 [J]. 物理通报 ,2012.:

 [4] 赵凤喜.用物理学家的精神育人 [J]. 教学教研 ,2012.• 编辑李弊艳-49

 -

篇八: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的感悟

考改革培训心得感悟三篇

 新高考改 革培训心得与感悟篇一

 1、要更新教育观念。要不断加强学习,改变“育分”为“育人”,对学科的定位要精准、针对学考、等级考、升学考把握好教学标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特质和潜能,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

 2、要积极行动。面对新一轮的高考改 革,在教学活动中要自觉行动,积极探索。践行育人理念,加强新课标学习,大胆实践,用学习的先进理念,成功的经验指导工作。不要缩手缩脚不前。

 3、要提高自身素质。新课程改 革赋予了学生主动权,招生制度的改 革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课程进行整合与安排、准确把握知识的广厚度与难易度;教学方式的新颖化和情景化也要求老师要多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逼迫着我们要不但提高自己;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也有待我们努力学习。

  总之,新高考改 革对高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真正地成为研究型、学习型教师和拓展型教师,是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适应新高考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

 新高考改 革带来哪些收获篇二 一.高考改 革要求我们要在初中做好充足准备。

 高考改 革后,英语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三年六考,考生可多次参加,取最高成绩。这就意味着考生如果能在自己英语水平最好的时候(中考后)把握时机,在高一就尽早考出最好的成绩,那么就可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拿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其他科目的学习。这也就要求我们要极其重视英语,要从小抓起,提升孩子的英语能力,第一次英语社会化考试,就考最高分,减轻日后的学习负担。重视英语我们必须要科学合理地规划我们的英语课程。在高一想取得英语社会化考试的最高分,需要在初中做好充足的准备,做好初中三年英语的整体科学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力争在初中四年夯实英语基础,一举决胜中考进名校,摘取英语高考最高分,两全其美。而初中时,孩子们在学校更多学的是死知识,要想做好最充足的准备,孩子们必须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

 也就给了我们大北外校更多的机会。因为我们大北外校不仅仅教知识,更加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

 二.高考英语依然重要,对于孩子的能力要求更高。

 可以看到,高考并没有削弱英语的重要性,而是巩固了语、数、外作为三大主科的绝对地位。

 在基础知识方面,新高考更侧重读语言的感知能力的考察,传统死记硬背单词语法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只有在语境中学会的、带着生命力的英语知识才能帮孩子们赢得高考。

 在应试能力方面,新高考更侧重考察用语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英语考试的成绩是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的综合结果。只学基础知识而忽视应试能力的培养,孩子很难把所学到的知识在考场上 100%发挥出来;而一味迷恋解题技巧而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则会让孩子的成绩提升缺乏后劲。只有系统学习基础知识、科学培养应试能力,不回避真正的问题、不放弃必要的努力,才能让孩子稳步提分。

 而以上提到的方面公立学校都没有做到位,这些需要我们大北外校来给孩子们弥补,我们能够做到学校老师做不到的,帮助孩子真正地夯实基础、提高应试能力。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总的来说,高考改 革,对我们英语培训学校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契机。高考改 革英语变得更加重要,只要家长和孩

 子意识到这一点,会想要快速提升孩子的能力,而有这么好的机会,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提升自己,提供给孩子他们真正需要的英语学习能力。

 新高考改 革带来哪些收获篇三

 新高考给予学生是更大的选择权。高考的改 革主要是给予学生选择权。选择什么呢?第一是选择部分考试科目,第二是选择考试的时间,第三是选择考试分数,有两次考试,学生可以选一个好的分数,改变了"一考定终生"的局面。从选择时间的角度来说,改 革把学业规划的权利,部分还给学生了,以前学生学什么,是国家规定的,学校统一开课,学生没有选择。现在高考改 革就把部分的选择权给孩子了,比如英语,至少学生可以决定什么时候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要选定的时间来规划自己的学习。

 高考改 革也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学业,比如有的学生英语比较强,可以选择高二考英语,考完后,如果学校的引导得当,学生是不会放弃英语的,学生可以去学更难要求更高的内容,由此学生的个性化就体现出来了。有的学生英语弱一点的,跟英语好的学生的英语水平不一样,那么就可以学得慢一点,花更多时间学习必修

 和选修 I 课程的内容,再参加高考,人与人之间能力表现不一样,这很正常。不像原来的高考方案都是一刀切,程度好的学生要陪着同学慢慢走,英语弱的学生拼命赶,还赶不上同学的学习进度。新的高考改 革方案给了各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机会。

 新高考改 革方案学生面临的挑战是,有可能会增加学习压力,给予学生两次考试机会,增加了考试频率,高中科目多,考试本就频繁,再实行多考,这就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改变家长和学生观念。其次教育系统部门也应该有配套的措施,并提出希望社会机构积极广泛参与帮助学生提前做好学业规划。

 新高考改 革下,学生应该做好规划。首先是学业规划。因为现在高考有选择性了,学生要学会规划考试科目,选择考试时间,计划学习进程,计划多长时间学什么东西。第二个是升学规划。以后考不考大学?考什么大学?考什么专业?这是与学业规划相关联的。第三个是职业规划。尽管是很遥远,但也应该提前有个想法,学什么,以后做什么,想清楚以后的职业跟学习的关系。第四是生涯规划,人生规划,我想做什么样的人,我具备什么样的特质我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篇九: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的感悟

教法研究 130

 2019 年 2 月 探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王爱琼 葛洲坝中学,湖北 宜昌 443002

  摘要:在新高考背景下,除了新颖、丰富理论知识与学习方法的掌握之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科学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下,为了促进学生综合学习、应用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为其今后的学习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广大高中教育工作者应整合现有资源与条件,引用更科学恰当的策略方方来完善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生;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核心素养是学生必须要具备的,能够全面适应终身、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种必备能力与品质,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就目前来看,基于新高考背景,虽然很多教育工作者都逐渐重视起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将其视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其培育工作在具体落实中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内容,需要其教师结合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给予不断完善与恰当调整。

 1 重视高考理念的及时转变

 在传统教育教学中,家长与教师重视的通常都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否得到显著提升,而未对分数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做出充分考虑,未认识到其实分数无法代表学生的能力,伴随人的往往都是学习方法、能力和智慧。而在高考改革不断推进,以及高分低能现象越来越严重情况下,社会各界也逐渐认识到高分是无法完全衡量一个人的能力的,高考成绩也不能决定学生的一生。因此,必须要重视传统教育理念的及时转变,充分重视起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培养。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给社会培养出更多具备高尚品格、较高能力的优秀人才,应及时更新传统高考观念,更理性客观的看待考试分数,不再将高考分数看作唯一的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创造良好条件[1] 。

 2 注重现有课程的不断完 善

 首先,重视学生各学科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探究一门学科知识过程中形成的品格与能力,能够将学科育人价值集中体现出来。在高中教育教学中,应重视核心素养在各个学科课程中的恰当融入,通过对某学科相关知识、技能,以及思想方法的学习掌握来为学生重要理念、关键能力的形成发展创造良好条件[2] 。

 其次,对综合实践课程做出重新审视。新课改强调广大教师在日常教育培养中应善于以综合实践课程的精心设计来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形成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尤其是在高中教育阶段,各学校应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认知发展水平来进行实践课程的精心设计,从不同层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做出重新审视,进一步突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其劳动意识、技术应用,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进一步拓展提供诸多契机。

 最后,充分突显选修课的教育意义。选修课的有效开展能够是的学生的个性需求、差异得到充分满足。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各学校应整合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更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促进课程选择性的不断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尤其是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是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不论是对学生学习、复习效果与效率,还是对其创新能力、核心素养的科学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各高中学校应给予足够重视,将选修课在培育核心素养中具有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结合具体情况不断丰富、优化课程内容与形式。

 3 改革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在新高考背景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具体情况,不断优化教学组织形式。首先,应重视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将自身优势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同学之间也能够真正实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促进学生学习效果与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为学生良好合作意识、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各学习小组营造理想的互动、竞争条件[3] 。同时,教育教学工作应始终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以确保学生各阶段的认知发展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结合学生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个性化课程表的灵活设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课程自由选择。这样既可以为高考改革中科目自选政策的有效落实提供有力支持,学生也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不断完善学生的自我规划,为学生综合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4 积极引用多元化评价模式

 培养怎样的人才一直都是教育最根本且最核心的问题,这就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构建与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协调一致的评价体系。学生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通常都具有较为显著的中身心、连续性。对此,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应紧紧围绕培养怎样的人这一课题来构建具有综合性、连续性特点的评价模式,为学生各阶段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且还要在学习探究中修正、完善学习目标,以确保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个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此外,针对评级主体来讲,除了教师评价之外,还行重视同学互评、学生自评等不同评价方法的灵活引用。针对评价手段来讲,要重视观察法、谈话法等多样化评价方式的灵活引用,以此来实现对学生各阶段核心素养具体发展情况的全方面考察,或者是通过信息技术的科学引用来进行新颖、多样化评价手段的开发与引用,以此来完善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5 结语

 综上所述,广大高中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培养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核心素质培养,不论是对现阶段的学习成长,还是未来的生活工作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在教学实践中,为了给学生综合素养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其教师应积极探索、尝试更科学、多样化的培育策略方法,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面适应高中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提出的各项需求,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魏俊宝.浅谈找准教学突破点,提升高中生核心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8(32):21-25. [2]王瑜.公共参与“核”得其所——高中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渗透探究[J].华夏教师,2018(24): 61-62. [3]张同秀.高中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培育途径探究[J].基础教育参考,2018(14):73-74.

推荐访问: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 的感悟 高考 育人 学科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