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其他范文 > 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反响8篇

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反响8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19

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反响8篇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反响 第35卷第2期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5No.22020年4月JournalofLuoyangInstituteofS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反响8篇,供大家参考。

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反响8篇

篇一: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反响

35 卷 第 2 期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35 No. 22020 年 4 月Journal of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Apr. 2020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科学内涵韩洪涛1 ,谢静怡 2(1.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河南 洛阳 471000;2. 河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摘 要:2012 年 11 月 15 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将其表述为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一论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目标到更加重视社会发展目标的转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丰富内涵, “八个期盼”是主要内容。这一论断具有重大意义,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烈的宗旨意识和使命担当,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关键词:习近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奋斗目标DOI:10.3969/j.issn.1674-5035.2020.02.014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035(2020)02-0081-06收稿日期:2020-02-05作者简介:韩洪涛(1965-),男,河南洛阳人,博士,教授,河南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党的十八大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的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 70 年的奋斗,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文化、科学、社会等都有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升。2012 年 11 月 15 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今,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成为一个高频词,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已经成为其执政为民的生动实践。笔者试就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2012 年 11 月 15 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首次提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4 这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的奋斗目标,是对中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目标到更加重视社会发展目标的转型。经过 5 年的奋斗实践,中国产党人对这一奋斗目标的认识更加成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 “美好生活”一词,并郑重提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2]1 在紧接着召开的十九届一中全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3] 从十八大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十九大强调 “永远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的人民立场和使命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充分说明,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的生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千百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站在群众的观点思考,站在人民的立场办事,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 35 卷放在首位、贯彻始终,使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收获满满的幸福感。中国共产党人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他们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确立这样的奋斗目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也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标注了新的坐标系。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丰富内涵自 2012 年 11 月 15 日提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论及这一命题,其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2017 年 7 月 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经过改革开放近 40 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4]61 正是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内容完整地表述为 “八个期盼”。至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科学内涵基本形成。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八个方面的期盼及其实现路径,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一)人民群众期盼更好的教育教育是人民迫切关注的问题,更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年来,中国的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全球教育体系中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中国的教育总体水平在国际上跃居中等偏上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但教育的不均衡不公平的问题依然存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人民期盼的教育与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充足的矛盾还比较突出。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逐步显现,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站在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高度,作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36 按照十九大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 《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提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时代要深化教育改革,就是要将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重中之重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通过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办好继续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整体提高国民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的期盼。(二)人民群众期盼更稳定的工作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拥有更稳定的工作是人民的热切期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年来,实现了就业人口的稳定增长。从 1949 年至 2018 年,就业人数增加到了 6 亿人,而且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再加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就业方面也面临着一些难题,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失业突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就业难度加大,整个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就业问题作为民生中的重中之重,党中央更是高度重视,将该问题列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 极 就 业 政 策,实 现 更 高 质 量 和 更 充 分2 8

 第 2 期 韩洪涛等: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科学内涵就业。”[5]37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探索和实践,科学应对在就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明确了优先扩大就业战略的内涵、外延以及积极就业政策的具体措施,为就业形势的平稳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根本保障。各级政府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就业领域坚定不移地实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完善保障充分就业的政策,努力调整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让人民群众不断实现 “更稳定的就业”的良好期盼。(三)人民群众期盼更满意的收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满意程度是检验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年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创下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人民的收入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在1978 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步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 3 万元人民币,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在收入分配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二是收入分配结构不尽合理,三是收入分配行为还有不规范的地方。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了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的积极性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降低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 “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5]37要实现人民群众对 “更满意的收入”的期盼,就要结合实际,切实将十九大报告中的要求落到实处,坚持按劳分配,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按照 “扩中、增低、调高”的原则,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拓宽收入渠道,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四)人民群众期盼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社会的稳定与社会保障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保障事关国家的长期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年来,在社会保障方面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社会保障体系在城市与乡村基本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保障范围逐步增加,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人口已经成为全球覆盖人数第一名的国家。覆盖城乡范围的基本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为人民享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起到了支撑作用。但是,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的老龄化问题逐渐突出,出现了 “未富先老”、人口抚养比快速上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新问题,影响了社会保障基金的平衡与稳定。由于人口在城乡之间、不同地区间的流动增加,城镇化的发展趋势迅猛,社会保障的压力增加,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保障有了新的期望。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5]37要应对社会保障方面的挑战,实现人民群众对“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的期盼,首先要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重点推进,不断增加覆盖面,增加应保人群的覆盖率。其次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保障全体人民享受到平等的社会保障服务。最后,社会保障的管理也要逐步提升,通过不断努力让人民享有更加可靠的社会保障。(五)人民群众期盼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195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正式出台,标志着我国劳保医疗制度正式建立。1966 年,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应运而生,并很快在全国得到推广,进而建立起世界最大的农村基本医疗保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年来,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人均预期3 8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 35 卷寿命从 35 岁提高到 77 岁,婴儿死亡率由 200‰下降到 6. 1‰,孕产妇死亡率由 1 500/10 万下降到18. 3/10 万,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用比较少的投入解决了全世界 1/6 人口的看病就医问题,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6]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解体,城镇居民医疗保障问题突出,职工医保也面临着新的问题。特别是 2003 年 “非典”病毒的流行,说明我国在基本卫生服务体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5]38要解决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构建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提高医疗卫生投入效率,持续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推动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 “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期盼。(六)人民群众期盼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安居”一直是中国人民心中的大事。住房问题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更是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大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发展经济,努力实现人人住有所居的目标。20 世纪 90 年代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总体上看,人民群众住房条件大为改善,但住房不平衡的矛盾也日益突显,而且由于房价上涨过快,房地产市场秩序混乱,供应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的长期存在,人民群众对 “更舒适的居住条件”的期盼更为强烈。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

篇二: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反响

代新担当大讨论学习心得体会六篇 新时代新担当大讨论学习心得体会六篇 【篇一】

 担当的基本意思就是承担并负起责任,结合岗位职责和需要,全力履行自身义务。作为镇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内容虽然繁杂,但在工作中只要认真、按时、保质的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就会得到领导的认可。“讲担当、敢担当”一直是我的追求,通过此次新时代新担当大讨论学习活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我认为:首先有担当能作为就要有责任。自十八大以来,许多领导干部甚至工作人员不作为、慢作为,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懒散拖沓,究其根本原因是少了“责任”二字。俗话说“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就要担负起该岗位的责任和义务,就要有勇气担当起相应的责

 任。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将立足本职工作,有始有终,绝不会以工作岗位调动为由,半路甩手,使工作无疾而终。

 其次,有担当能作为要有能力。只有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在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时,才能妥善处理,避免解决问题的同时造成更大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将加强学习,提高履职能力。通过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同时加大知识储备,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去主动迎接新任务、新挑战。

 最后,有担当能作为要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讲规矩,即使工作完成了,问题处理了,那也是不担当、乱担当,是不会担当。规矩就是做人、做事的底线。在我从事的组织工作中,我始终紧守规矩,遇事据理力争,守住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

 【篇二】

 作为新时代新担当大讨论活动参与者,我们要紧紧国

 绕“对标中心找差距、立足自身勇担当”这个主题,紧密联系朝阳实际,着力解决思想和工作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变“催着干”“推着干”为“争着干”“比着干”,持续激发加快发展的活力动力。

 一是创新理念,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作为“小巷总理”我们每个人都要拉高思想境界的“标杆”、推动发展理念的“起跑线”。全力打造满意社区。落实“微笑服务”做居民满意的“办事员”;定期公开服务项目、发放办理事项流程手册,畅通一站式服务通道;全力打造活力社区。把各项工作融入文化建设,依托活动室、志愿者广场等场地开展文化活动,寓教于乐;打造开放社区。利用新媒体开展“微课堂”宣传惠民政策,发布党建与廉政信息,建立微信互动平台,提升服务的针对性。

 二是拉高标杆,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加快推进文明创建、信访维稳、社区建设和管理等

 重点工作。以整合服务资源,搭建服务平台,建立社区服务机制为核心,加快构建起由政府组织的公共服务、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开展的公益服务、社区服务市场提供的便利服务组成的社区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为居民提供较为完备的生活、劳动就业、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等服务。

 三是锤炼作风,进一步强化实干担当。作为社区干部既要当指挥员又要当战斗员,在一些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上,在市委、区委部署要求的推进落实上,都要扑下身子、躬身前行;制定健全“约束、激励”机制,完善目标承诺、工作督查、激励保障、监督考核等各项制度,让先进有压力、中间有动力,后进有奔头,形成比实干、比效率、比政绩的工作氛围,确实做到干一流的工作,带一流的队伍,创一流的业绩。

 【篇三】

 “新担当新作为”,在新时代下有新的内涵,作为基层干部的我认为第一个方面要体现在本职工作的担当,按照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担当;第二个方面是能力提升上的担当,就比如很多规章制度,都是上级部门各职能科室制定的,各科室既是制度的解读者,也是执行者和监督者,如果自己都不了解,解读不了,这就是一种不担当;第三个方面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上的担当,在管理中发现问题,仅仅一对一解决是不够的,要通过完善制度建立长效的机制;第四个方面是在容错机制上的担当,发现下属科室存在问题的时候,要有包容的心态,不能一棍子打死,尤其是对于那些能干事、会干事、有担当的人,要包容他们的错误,帮助他们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建立长效机制。

 有新担当新作为就要求我们要主动学习、全面学习,提高学习的深度,提升自身能力。在业务工作上要有开拓

 创新精神,打破固有的惯性思维,同时要多深入基层,与基层职工交交心,倾听基层的声音,提升政府的影响力。

 【篇四】

 以“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新加坡领导力论坛在陕西延安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新加坡副总理张志贤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分别致辞。

 陈希指出: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党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奋然

 前行的不竭动力。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期。作为新时代年轻干部,要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担当作为,就必须要有着眼大局的视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不断学习、实践、总结;学会运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来解决问题;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自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尽心竭力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讲担当、敢担当、善担当。担当是党员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和精神状态,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

 多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要想有新气象、新作为必须要主动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党的事业需要更多的干部前赴后继,实干担当,广大基层干部更要以时不待我的拼劲,以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在知行合一中担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除了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还需要广大基层干部主动担当,主动作为。我们坚信,广大基层干部一定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经得起风浪考验,取得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成绩。

 【篇五】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活着是要有点精神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组织者、参与者、推动者,尤其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当前,改革开放进入了深水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決战決胜阶段,矛盾更集中、问题更突出、利益更复杂、任务更艰巨,尤其需要各级干部在推动改革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服务基层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敢担当善作为,争做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好干部。

 新时代的基层干部要有新作为,做到勤勉干事、担当干事、激情干事,离不开党组织的关怀,离不开轻松有爱的干事环境。激励干部新担当新作为,一方面要为作风正派、无私无畏、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撑腰鼓劲,为敢啃硬骨头敢闯敢试的干部解压松绑,鼓励他们轻松上阵撸起袖子加油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另一方面要大力发现储备和培养锻炼年轻干部,各方面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并统筹使用好各年龄段干部,大力调动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为只有更优秀更出色的党员干部,前赴后继,后浪推前浪的

 承担起新的担当和作为,才能确保干部的德才兼备,干部的干事创业,国家的年富力强、持续发展。

 新时代以实干担当促进新作为。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一定要善学、修德、明志,树立宁静致远的心态,培养海纳百川的胸怀,激发克难攻坚的智慧,生发实干的正能量。我们都知道.最美大学生村官张广秀,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时代楷模廖俊波,全国模范检察官苏知斌,他们都是新时代的担当者,实干者,奉献者。他们都情牵百姓,心系民生。随时谋民生之利,随时解民生之忧。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新时代要有新作为,还要加强学习,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学习中思考,在学习中实践,要带着问题学,帯着使命学,做到干中学、学中干。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真正在新时代中发挥

 新作为,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使自己真正成为新时代的中坚力量。

 【篇六】

 “党员干部要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担当作为”,陈希部长在第七届中新领导力论坛上强调的话语在耳边久久回响。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受之鼓舞,深陷沉思。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究竟怎么样与时俱进的讲担当,这需要每一个党员干部深入思考。

 中国共产党几经风雨发展壮大,凭借的是共产党人顽强不屈的担当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凭借的是革命先辈不怕牺牲的担当精神;改革开放浪潮的成功,凭借的是革命先辈敢为人先、勇于突破的担当精神;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党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新时代更是担当者的时代、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呼唤勇于负责、敢于担当、

 善于作为的党员干部。

 新时代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敢于担当的政治信念。《论语》中讲“任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习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也多次强调“敢于负责,是领导干部必备的精神状态”。他指出,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具有攻坚克难的勇气、无私奉献的境界;要遇事不推诿、不退避、不说谎;在工作中时刻不忘岗位职责,尽责、担责;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担当、敢于坚持原则,面对前进道路上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阻力,迎难而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风险考验,在新时代中创造不凡业绩。

 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不断提升敢于担当的综合能力。作为党员干部,注重学习是最基础的。习总书记强调,在学习理论上,干部要舍得花精力,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

 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加强学习是素质锻造的必由之路,作为新时代年轻干部要做到“四学四多”:学理论、学技能、学方法、学经验,多看、多问、多听、多记,学理论,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强读强记,常学常新;学技能,注重写作、口才、网络办公等实际技能的学习;学方法,要善于在工作和学习中潜心挖掘,认真反思,及时总结,构成适合自己的科学有效的方法;学经验,学习借鉴同事、领导的工作经验,在此基础上总结自己的经验。只有透过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提升自身素养,厚积薄发。

 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机遇,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勇于担当,在基础一线,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

 党员干部要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担当作为

 心得体会八篇 党员干部要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担当作为心得体会八篇 【篇一】

 近期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关于党员干部要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担当作为,通过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下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提高了班子成员党性觉悟、理想信念、提高了岗位工作能力、爱岗敬业、关心服务社区居民,以实际行动和工作实际,取信于广大居民,真正成为居民的领头人,主心骨。带领全体党员和社区居民把拥军路社区建设成美好家园。让居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向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启

 了新征程,每一名党员要牢记入党誓词,要有“干一行、爱一行”的责任意识,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我认为做社区工作的前提就是怀有热情,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而不是整体的抱怨,在工作中调整心态,这样才能做好社区的各项琐碎工作。

 “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作为最直接面向群众的社区工作人员真正不负党和人民重托,端正工作态度。担当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行动。居民的事无小事,在社区工作中遇到问题,要敢于指出问题,并能善于处理问题。作为一名党员首先要有思想上的觉悟,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真心实意地为社区老百姓谋幸福。热爱本职工作,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做好社区工作。善于担当作为,全面增强自身本领。克服自满和懈怠,自觉加强学习,加强实践,虚心向领导、同事、群众学。善于总结工作经验,

 特别是善于总结推动工作的好方法和好经验。

 新时期干部为什么要担当作为,我对此有一些认识。党今天的成就是历代领导人带领干部群众奋斗担当的结果,建立新中国、实现改革开放走向富裕、实现中国梦,都需要每一个干部去作为去担当。每一位党员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为了自己的理想,成就自己的美好人生,必须去担当去作为。要站在居民的角度考虑问题。加强和居民的沟通,处理好与居民的关系特别重要,时时处处为社区居民提供快速、便捷、精细化的服务,他们自然就会支持你的工作。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除了要在工作中多与居民沟通交流,还要平时博学多思,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党性修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学用结合,努力把社区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在平...

篇三: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反响

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心得 体会 4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七个专题《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一文,是习近平在 2017 年 12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的主旨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概括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2020 年 9 月 21 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 75 周年纪念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提出,“人类已经进入互联互通的新时代,各国利益休戚相关、命运紧密相连。全球性威胁和挑战需要强有力的全球性应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努力,在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中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根基,让全世界人民能都安居乐业、享受美好生活,与此同时,中国将始终做多边主义的践行者,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努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步履铿锵,坚定不移走好和平发展道 路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历史经验和教训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就是坚定不移地走好和平发展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多年以来,中国始终以史为鉴、珍爱和平、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和平旗帜从未动摇,中国人民始终保持着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不断传承和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后疫情时代人类仍然面临着许多全球性的新挑战和新问题,世界各国唯有秉持“天下一家”的命运共同体理念,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和平共处,不搞霸权、霸凌、霸道,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共同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才能携手创造出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

  百花齐放,坚定不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精神,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负责任的大国态度为促进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我们将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顺应大势释放内需潜力,实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大江大河奔腾向前的势头不可阻挡,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不是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自解决的,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需要世界各国都能坚持人类优先理念,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举措共建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

 共同把全球共享的机制做实,让发展成果能够惠及更多国家和民众!

  休戚与共,坚定不移推进合作共赢走深走实

  “我们要做的是,以对话代替冲突,以协商代替胁迫,以共赢代替零和,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国共同利益汇合点,建设和谐合作的国际大家庭。”合作共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和人间正道,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及世界经济萧条这前所未有之变局,合作共赢关乎全人类福祉,是应对风险挑战的正确、可行路径,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核心和目的。中国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不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做互利共赢的好伙伴,合作共赢的理念贯穿于“一带一路”从理念到蓝图、从方案到实践始终,该倡议也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与信任。当今世界已经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格局,合作共赢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潮流,需要世界各国继续坚持和创新合作共赢的具体方式,推动合作共赢走深走实,为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篇四: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反响

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这是“十四五”规划建议的一个突出亮点,是规划建议最鲜明的价值取向, 对于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 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 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基本问题任何政党都有政治属性,其是否先进,很重要的一条,是看它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是不是代 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不是代表历史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也是人民的理论。马克 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 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代表绝大多数人利益还是代表少 数人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五十几个成员,在当 时林林总总的各党各派中并不起眼。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新生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不断 发展壮大,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了马 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并把它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中国革命前进方向、正确 道路,也找到了中国革命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一大党纲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 组织起来,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为中国人 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一开始就清晰鲜明地写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中国革命由 于有了马克思主义,有了中国共产党,从此面貌焕然一新。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 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史。从毛泽东同志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做工作必须 考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就像一根红线,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贯穿 起来,集中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基本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奥 秘。归结到一点,中国共产党除了国家、民族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 共产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建议》很好地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明确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十四五”时 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并贯彻体现在“十四五”规划建议的方方面面。比如,关于“十四 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强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关于到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强调城乡居民人均收人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人民平等参与、平等作者简介:陈理,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编审。— 1

 —ro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

 2020年 第 6 期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中等收人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 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 进展;关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强调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 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人民收人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 会治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 进步;等等。所有这些重要原则、重大举措和目标任务,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 使命,彰显了“十四五”规划建议鲜明的人民性和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的深刻总结,谱写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 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新篇章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 好日子,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切奋斗都是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新民 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推翻蒋家王朝、建立 新中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 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 族谋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坚决打赢三大攻坚 战,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现在,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 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 军 ,同样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

 并多次表示,他最牵挂、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困难群众,让所有贫困人口脱贫是他牵挂最多、花精力最多的 一件事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 和安排,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据统计,我国贫困人口 从 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 2 % 降至0_ 6 % ,连续7 年每年 减贫1000万人以上。2020年 11月 2 3 日,随着贵州省宣布剩余的9 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国52 个挂牌督战县经过省级专项评估检查,已由各省级人民政府全部宣布退出。加上2016至 2019年已脱 贫摘帽的780个贫困县,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集中体现 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建议》充分总结“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和宝贵经验,并针对我国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尤其是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人分配差距较大,生态 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等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 性的重大任务和重大举措。比如,聚焦城乡区域发展和收人分配差距较大的突出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 众诉求和期盼,强调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 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在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 明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十四五”时期必须遵循的原则中明确提 出“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在“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并围绕这些重要 — 2

 —ro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陈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原则和要求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再比如,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民生福祉 达到新水平的主要目标,包括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人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 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 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等等。所有这些,都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原则的集中体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 起好步提供源源不竭的力量源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 一 切依靠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 观的基本观点。列宁曾指出,把千百万劳动群众组织起来,这是革命最有利的条件,这是革命取得胜利 的最深的泉源。毛泽东同志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 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一 个政党 ,一 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 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建 设 、改革的伟大胜利,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 本利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一 切依靠人民,始终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得到了最广大人民衷 心拥护和坚定支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 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把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 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革命、建设、改革。“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亲骨肉送他上战场。” 这些当年广为传颂的故事和歌摇,生动反映了我们党同人民群众这种同呼吸、共命运的血肉联系,也深 刻诠释了人民群众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利益的忠实代表,听党话,跟党走,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 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作为实现自身解放、实现美好生活向往的伟大实践,万众一心为中国革命、建设、 改革而团结奋斗。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充分证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参与,是中国革命、建 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 奋斗出来的!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用几 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中国人民用辛勤和汗水、智慧,把一个个不可能变为 可能,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人间奇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 治理体系具有的显著优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最宝贵 经验。这次打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人民战争的伟大实践再一次充分证明,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 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去的坎。“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人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 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国继续发展既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又面临世界百年未有 之大变局带来的一系列新矛盾新挑战。面对我国新发展阶段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 革发展稳定任务,要完成“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实现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必须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 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动员和凝聚14 亿多中国人民的镑礴力量,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胜利到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光辉彼岸。(责任编辑:丁开杰)

 — 3 —ro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篇五: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反响

  2017.11 /

 第4期理论阐析Thinking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不仅将影响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新发展,也揭示了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需求变化,回应了时代的呼唤。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大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引起广泛的反响,显示了巨大的效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回应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紧密相联系,对党领导人民向新征程、新目标进军作出了新的部署。其中,揭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于我国已经延续了30多年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首次变化。“文革”结束后,中国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概括为国内社会主要矛盾,从而结束了“左”倾思想指导下长期忽视人民生活需要的错误。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改善。时过境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几十年发展中面貌已经大变样了,今天的中国与改革开放刚起步时的中国不可同日而语。虽然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改变,但20世纪80年代初揭示的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新时代需要齐卫平1DOI:10.16619/j.cnki.cn10-1264/d.2017.44.003

 38

 国家治理 National Governance学习十九大精神系列专题社会主要矛盾事实上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我国已经走出物质匮乏的时代,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源丰富,商品供给充裕,文化日益繁荣,人民生活的需要不再是不能满足的紧张而是如何提高质量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蓬勃发展,用“落后的社会生产”表示我国的现状也完全不符合事实。党的十九大适时地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修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精神。从历史比较视野审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在改革开放近40年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新时代的角度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揭示,它既标志着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又回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出体现了新时代党执政的使命自觉不断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思想,他把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视为我们党始终不渝的追求,明确表示以此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履新施政伊始,习近平总书记提炼的中国梦思想就向人民揭示了安康幸福的生活目标。2013年8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个会议上指出要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三感”是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整体性展示,它深刻反映了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怎样更好地满足人民期待作出的时代回应。从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来表述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了新时代党执政的使命自觉。在十八大以来五年的砥砺奋进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用治国理政的出色业绩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其中包括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值得指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民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然带有历史特点,而且都是相对而言的。2

 39

  2017.11 /

 第4期理论阐析Thinking生产力不发展、物质匮乏的历史条件下,能有米饭就是获得,不饿肚子就是幸福,能够生存下来就是安全。然而,人民的生活渴望决不会停留在这样的低水准上,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不断提升的历史趋势。我们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勇于执政使命的担当,就必须顺应这样的历史趋势,以不断提高水准来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动态发展。党的十九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结论表明,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就是说人民期盼的好日子已经超越了单纯生理满足的境界,生活需要不再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满足。社会生产力水平总是与社会生活水平同步发展的,在我国稳定解决了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并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情况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然发生需要的结构变化。从日益广泛的生活需要看结构性变化,人民希望过上的好日子是高质量的美好生活。老百姓不仅要求更高水准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要求美好生活包含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内容。人民群众获得再多,但社会不稳定就会充满焦虑;商品琳琅满目,但管理问题不解决就没有安全感;住上了别墅,但雾霾笼罩就肯定不会感到生活幸福。人民向往美好生活需要的结构性变化,决定了党治国理政必须着眼满足人民愿望的整体性。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列提出体现了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需要的整体性揭示这“三感”涵义不同但又存在紧密关系。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来说,获得有量的多少差别,幸福有质的高低差别,在感知上两者既有交合又有不同。一方面,人民需要有更多的获得,没有物质文化等方面的获得,幸福生活就失去了基础;另一方面,获得与幸福又不是直接对应的,获得多不等于幸福指数高,生活是否幸福不是由获得多少的数量来决定的。安全感对获得感、幸福感具有保证意义。没有安全作保证,获得多了也有失去的危险;失去安全保证,生活幸福无从谈起。有了获得,追求幸福,必然对安全形成诉求。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整体性揭示,正是基于人民向往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逻辑关系。党的十九大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列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3

 40

 国家治理 National Governance学习十九大精神系列专题义进入新时代和中华民族向强起来飞跃的必然要求。我国日益富裕,繁荣昌盛的状况甚至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这就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厚实基础。然而,辩证地看,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既是循序渐进的社会嬗变,又是互为条件的历史贯通,不能机械地将三者割裂开来。民族站起来了,才可能走向富起来、强起来;不谋求富强,就不可能真正站起来、强起来;民族不强大,国家就不能说真正富起来。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进程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强起来新征程的开启凸显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时代意义。党的十九大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列提出,意味着新时代我们党勇于执政使命担当的任务更加繁重和艰巨。首先,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需要已经不能单纯依赖发展生产力,必须着眼发展理念创新、注重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其次,人民向往美好生活需要的结构性变化,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提出时代新要求。改革开放一路走来,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解决生产力不发展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复杂。如果不注重加强生产关系的改革、不推进上层建筑的完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就会制约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再者,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能不能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成为检验全面深化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从党的执政使命担当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只局限于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主要任务也不只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的落脚点,是让人民有更多、更强、更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才会更加坚定、更有基础、更可传递。【本文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专项工程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治理的党建思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6ZZD036】

 责编:赵鑫洋 / 赵博艺

篇六: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反响

笃祥我曾专程到梁家河村参观学习,对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侄陕北黄土高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最近研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1毒毫岁月》,倾听总书记“苦其心夕≮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习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心灵受型‘到冲击和震撼,得到洗礼和升平华。的~、学>--2常抓不懈1了“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千问”。青年习近平,面对特殊知历史时期的苦难和磨砺,没有育抵触,没有怨言,而是以坚强岁的意志,酷爱读书,坚持思月考,迎难而上,努力奋进。通弋少过读书学习,他没有荒废时有光,每时每刻都在汲取营养,彳憨充实自己,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在青年时就建立了奉献社会的理想。书中有一个细节,青年习近平在去延安插队时,带了有整整两箱书,农闲时或夜深人静时,就几个人围在一起读书。他读书涉猎的范围比较广,有哲学、军事、文学等,这也为他从政以后演讲、做报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腹有诗书气自华”,习总书记博览群书,谈吐非凡,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赢得一片掌声。习总书记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不忘学习、不懈学习的进取精神和学习态度激励着我们,在当代科技飞速发展、问题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中更要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像习总书记一样向实践学,向群众学,提升自己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为干事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_;t.二_。J _二“人民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走入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罔农民同”共书:,ifj菏年习近乎真实地了解到群众的所思所想、随需所求,培养r他永远都割舍/f:断的为民情怀.形成r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书中提到彳『_一个老人,自称习老的部下,向青年习近f乞讨,他没有丝毫犹豫.给钱给物一自己Ⅲ,}在农村,长在农村,义在乡镇政府[作厂十多年,对农村的情况、群众的期盼铭记在心,对群众的情感永不能忘。我们审计人,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决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人和事,做好民生审计、精准扶贫审计等,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像习总书记一样做到与人民同甘共苦、水乳交融,走好新时期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奋斗永无止境“天天奋斗,天天快乐”。苦难也是财富,奋斗才会成功。青年习近平有七年在延安度过,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少年,经历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为了一名优秀青年,锻造了钢铁般的意志,尤其是他对党的忠诚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促使他写入团申请书8次,入党申请书10次,最终成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和大队党支部书记,完美地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在最苦、最难的生活中通过不懈奋斗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在那个年代,他是插队最小的知青、去的最艰苦的地方、回城最晚的为数不多的知青之一。这激励着我们,唯有艰苦奋斗、勇于拼搏,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远大的信仰和目标,并且把自己的命运和人民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三秦大地的淳朴民风,艰难岁月的天锤百炼,铸就了习总书记不变的初心、爱民为民的情怀、勤奋好学的精神、艰苦奋斗的品质、苦干实干的作风。作为审计干部,我们要汲取这些“营养”,学习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学勤奇好学的进取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素暖,做敢于担?11的审汁铁军;学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事不过夜,马f:办.撸起}由子加油干.全力服务渭南追赶超越.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渭南贡献自L的力量。(作者单位:渭南市审计局)2018午第一期1)A(挹6 47万方数据

篇七: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反响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心得体会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心得体会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给我们指明了奋斗的方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简而言之就是对“中国梦”的向往,“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不断全面深化改革,强调“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的成果”;是不断全面依法治国,强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继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全国人民一起走向温饱”;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这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和人民的关系就是鱼和水的关系,党离不开人民,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我们党员干部要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我们入党的初衷和当官的目的都不是假公济私,以权谋私,而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所以,广大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坚决抵制各种“糖衣炮弹”的诱惑,补足“精神之钙”,坚定理想信念,紧密团结在党的旗帜下,不要做迷信风水的“大师”,也不要做亦官亦商的“双面局长”,更不要做贪污腐败的“苍蝇老虎”,牢记 7.26 讲话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扑下身子,扎根基层。身为党员干部我们要牢记:不要做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要做勤勤恳恳的“办事员”,广大党员干部要扑得下身子,敢于扎根基层,面对面的与百姓交流沟通,真正了解百姓所需,要做到身入基层,深入群众,心入群众,而不是只是在车上搞搞调研,听听汇报,要做一个深入农村的“泥腿子”,“土色”才是党员干部的本色,牢记 7.26 讲话精神,扑下身子,扎根基层。

  撸起袖子,甩开膀子。“扯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党员干部的政绩不是看你有多能喊,而是看你有多能干,“纸上谈兵”不如实地操练,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信条,将上级政策严格落到实处,不要搞一些形式主义、面子工程,要摘掉“套子”,求真务实,少点“精准扶贫变成精准调表”的笑话,牢记 7.26 讲话精神,撸起袖子,甩开膀子。

  7.26 讲话不只是一次讲话,更是给党员干部进行的一次讲课,我们要“多做笔记”、“多写心得”,时常温故知新,牢记 7.26 讲话精神,向着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篇八: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反响

iddot;17·青年与社会 2019年3月下一、青年政治信仰的新时代内涵青年的政治信仰是指导青年群体和青年个人实践,推动国家生产力发展,巩固国家政治的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和行为指导。其表现为青年对国家政治的支持和拥护,对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的学习以及宣传,更有外化的符合意识形态的社会实践活动。自近代的历史实践表明,符合时代价值,展现时代脉动的青年的政治信仰,其往往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进步,同时,也是这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方向和人民的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缩影。新时代青年的政治信仰是当代青年对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政治体系、政治决策等的推崇和坚信,这种坚信是来自于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体系下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重要论述是时代的最强音。新时代呼唤新青年,青年是改写时代的力量主体,也是引领时代进步的强大生力军,“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将实现自身的美好生活同实现广大人民的美好生活融合在一起。二、新时代青年政治信仰的症结由于青年处于身体发育已经成熟、人格基本形成的社会自立初期,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经验的相对缺乏,新时代,青年在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受到负面因素影响容易产生价值观转移。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初具规模到不断成熟,在此过程中,青年受到资本逻辑的“异化”影响越来越大,物质利益的变动催生了他们价值观念的变动,一部分青年人在物化的氛围下也逐渐失去了对崇高价值的追求。另一方面,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打破了固定个人计算机和固定有线网络的使用限制,多元文化的影响以及意识形态的渗透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跨越地域和时差,通过高速的网络转载和传播,使社会政治领域内所充斥着的各色各样的社会理念、社会制度及社会理想更容易和频繁地呈现在青年面前,部分青年存在着人生观异化、价值观异化、道德观异化等不良倾向,这些不良倾向容易引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入主义泛滥,导致一些人缺失诚信、迷失信仰甚至违法乱纪。为避免这类问题的产生,迫切需要我们深入探索新时代青年政治信仰的培育路径。三、新时代青年政治信仰的培育路径(一)增强青年的责任意识,担当成就美好生活的重任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这一论断准确分析了青年与时代的关系。当前,青年一代的成长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 ;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所以要力求在青年群体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如空气一般植根于青年群体的心中,引导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勇于创新,通过微信、微博、知乎、抖音等自媒体平台有计划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年一代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理想中有家国,爱人民,甘为真理付韶光,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成就美好生活。(二)规范自媒体网络传播,营造健康有温度的网络环境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互联网平台的更新换代,青年对自媒体网络平台的使用需求也随着时代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这对青年政治信仰培育工作构成了新的挑战。自媒体时代赋予了每个人发布信息、传播信息的自由,但也由此滋生了网络谣言、网络暴力、泛娱乐化等一系列问题。自媒体尚需完善、青年甄别信息能力有限,立法部门要对自媒体及个人上网行为应积极予以进行规范,并纳入法律规范中去进行管理,通过法律规范制约网民的不良行为,为青年政治信仰的培育提供有力保障,净化自媒体传播环境,营造健康有温度的网络环境。(三)青年放飞青春梦想,艰苦奋斗发挥才能新时代铸就新青年,新青年又能够创造新时代。中国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青年一代在这样的时代中成长起来,是党和国家创造的幸福的时代契机也是考验青年们的挑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这一席话语高度提炼了劳动对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价值。青年人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忘使命,在新时代挥洒青春汗水。参考文献[1] 习近平.在新任政治局常委与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作者简介:梁一波(1993.11- ),女,汉族,山西长治人,硕士,山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对新时代青年的政治信仰培育的思考梁一波(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摘 要: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迈入新时代,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机遇和挑战需要青年一代敢担当,有使命。新时代青年的政治信仰建设是青年人敢作敢为的大前提。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以及党对新时代青年的期望建设新时代青年的政治信仰,明确青年政治信仰的新时代内涵及新时代青年政治信仰的症结,为新时代青年政治信仰建设指明方向,探寻新时代青年政治信仰的培育路径。关键词:青年;新时代;政治信仰;美好生活;培育

推荐访问: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反响 美好生活 反响 深刻认识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