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其他范文 > 北方城市发展慢5篇

北方城市发展慢5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19

北方城市发展慢5篇北方城市发展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工程技术2019年4月 231市政园林我国北方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的难点与重点 魏浩然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方城市发展慢5篇,供大家参考。

北方城市发展慢5篇

篇一:北方城市发展慢

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工程技术 2019 年 4 月

 231 市政园林 我国北方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的难点与重点

 魏浩然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天津分院,天津 300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进入到一个新的态势,各行各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渐渐发生变化和转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战略成为当前我国推动经济健康前进的新理念与新思想,基于上述背景以及各个城市的建设现状,海绵城市逐渐成为了城市建设的新方向。然而,由于推行时间较短实战经验不足等现状的存在,导致北方海绵城市建设依旧存在较多的不足和提升空间。

 关键词:北方;海绵城市;建设难点;重点举措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海绵城市是我国在 2013 年的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的新型城市建设理念,是指要将城市建设成像海绵一样高弹性和高恢复力的形式,使城市在面对发展建设、环境变化、自然灾害等一些列问题时能够拥有足够的自我恢复能力,以及及时的应对措施,从而保障城市化进程的稳定和健康长远,推动我国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与深化。针对目前我国北方海绵城市的建设现状来说,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1 我国北方建设海绵城市的意义

 1.1 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

 北方城市在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上明显区别于南方城市,空气更加干燥,多风,因此就形成容易受到多种天气现象控制和影响的生态系统形态。由于降水并不充沛,北方的高大植物成活率不如南方,多为一些低矮的灌木类植被。在这种生态系统的形态下,城市建设和扩张很容易将原本不多的土地进行硬化占用,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不断减少物种丰富度。在这种现状下推行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有效的起到提醒与阻止的作用,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1.2 规范能源开发与合理利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是希望通过对现有城市的内部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改造,让现代化城市在保留先进性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包容性和储蓄性,像一块海绵一样,能够在资源充足时充分的收集归纳,积累资源与能源,为城市建设与腾飞打好基础,这样才能够在遭遇突发情况和自然灾害时能够及时从容的应对,形成良性的弹性发展模式,不断提高抗压和抗灾的能力。基于这个建设目标,在我国北方城市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有效的改善传统北方多数城市以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的现状,杜绝盲目开采与肆意使用浪费能源的现象,增强开采与利用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1.3 促进可持续化的循环发展

 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经济发展与国家建设中最重要的原则与准则,其不仅仅局限在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上,更是一个涵盖了人类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指导性纲领。在文化方面需要进行可持续化的改造和提升,加强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不断挖掘和丰富我国的文化潜力,增强传统技艺的传承。北方城市作为中国古代多朝代定居定国的地区,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北方海绵城市的建设也应该对文化进行关注和保护,不仅做到经济实力与生活水平上的改善,更是要推动城市精神面貌和城市内涵的培养。

 1.4 推动污染治理与防灾减灾

 农业种植与牲畜养殖也是北方城市的较为特色性的产业来源,其主要的特点就在于面积广、覆盖程度高,农民基本依靠农业作为生存手段。近年来在城市化的脚步不断加快的驱动下,许多北方农村纷纷进行转型建设,抛弃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农业种植,选择进入工厂打工。这种现状的弊端在于切断了供给予需求之间的正常对应关系,导致许多城市居民的粮食需要进行外地的引进,并且不断增多的工厂也为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垃圾。因此北方提倡海绵城市建设的另一个意义在于能够推动污染治理的加快,提升防灾减灾的能力。

 2 我国北方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困境

 2.1 工业作为支柱型经济产业能耗问题 严重

 我国北方城市受到地理因素和交通条件等客观性因素的影响,支柱性产业大多为传统工业制造,尤其是东三省区域内,更是在过去较为充足的能源支持下,大力发展重工业,虽然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提升,但是带来的环境问题也非常突出,巨大的能源消耗与大量的污染排放并不符合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因此北方城市在进行海绵化建设和转变时,工业产业的替代与转变将是一个重要的难点和阻碍[1] 。

 2 2 .2 人民缺乏对海绵城市概念的 认识

 人民的拥护和理解是一项新型政策与规划顺利实施应用的最有力保障。相对于南方发达城市来说,我国北方大部分城市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因此在思想上容易保留传统和封闭的特点,对于新的理念和事物的接受速度较慢,这也就造成了大部分北方城市居民对于海绵城市概念的理解并不到位,从而在城市转型和建设上无法给予充分的理解与支持,这也间接造成了北方海绵城市建设的困难和进度缓慢。

 2 2 .3 海绵城市建设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

 对于我国北方城市来说,进行海绵化的转型和改造不仅需要对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机构进行调整,更重要的是对城市建设和规划水平进行提升与改革,对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海绵化的转型和改造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工程,只有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做到各个环节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建设的目的和意义。但是对于当前多数北方城市的管理现状来说,并没有完善和健全的监管体系作为支撑与保障[2] 。

 2 2 .4 北方经济实力差异大缺少有效资金保障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背后需要充足的资金储备作为发展的坚实后盾。根据住建部门的相关统计,海绵城市建设所耗资金大约在 1.5 亿元/平方公里,为实现至 2020 全国近 700 个城市建成比例在 25%,需要每年投入资金 4000 亿元以上。我国北方城市由于交通运输方式单一,信息流通交换速度较慢,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等等导致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并不高,文化建设的投入也不多,同时在北方严峻的地理条件下,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在资金链条生存在缺口和断裂,从而无法为广泛全面的推进北方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与收益保证,阻碍海绵城市的推行。

 3 3

 我国北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与举措

 3 3 .1 推动北方城市经济能耗的转型

 要想尽快推动海绵城市在我国北方城市内的实践和运行,首先就需要根据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和发展需求对城市进行改造与革新,近年来我国不断强调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对于北方城市严重依赖工业发展的经济模式,各个地市政府部门要积极联合企业和公司进行发展建议的

 (下转第 233 页)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工程技术 2019 年 4 月

 233 70%,且要尽量扩大住宅小区绿化面积,多种植一些树木花草,而不可一味地应用雕塑、喷水池、商品房以及道路等一些硬质景观,而应该更多地应用一些绿植花草进行绿化设计。但是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本着因地制宜的目标,结合地形地势条件等科学地种植一些适宜的植物,避免因为园林绿化设计而造成遮挡光线等问题的出现。比如,在可以进行绿化的建筑屋顶上或墙面上种植一些花草或爬墙类植物,借助垂直绿化和纵向绿化等增强住宅小区的整体绿化效果[3] 。

 3.3 构建优美的水景

 在园林设计中,无论哪一种设计风格,水景都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园林因水而生动,因水而更具魅力。所以,在进行现代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时,都会在景观中预留下水景的位置。还有的园林小区,更是主打水景设计,如某地产企业的每个项目,都会在小区引入水源或开挖人工湖建造水景,以营造自然灵动之感。园林水景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1)水宜“活”不宜“死”。有流动的活水资源最好,没有的话,规划设计人工水景的时候,可以增加泵抽设备将水景设计为可以流动的或小瀑布样式,以增加动态之美。(2)水宜“弯”不宜“直”。自然界的河流多是蜿蜒曲折的,所以,园林水景设计的时候,也要随弯就弯,不能裁弯为直。河流只有蜿蜒曲折,才能形成了激流、缓流,深潭、浅滩。所以,曲折的水景更具有自然之趣,更具有生气灵气,如恒大名都设计的沟渠、河流大都曲折蜿蜒,宛如天然形成。(3)要树立节水意识。我国淡水资源不足,尤其在北方,水资源更是珍贵,因此,水景的设计一定要遵循节约原则,不能盲目挥霍水资源,这也是当前节能建筑的一大趋势。在设计水景的时候,设计师最好能够统筹水的各项功能,将水景、排水、生活用水、消防等因素综合考虑。水景造型主要有喷泉造型、瀑布造型、跌水池造型等,在进行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应将这些水景进行有效的融合,利用巧妙的方式将水景与自然景物进行有效的融合,营造出优雅的居住环境并可以提升居住环境的层次感与美感。

 4 结束语

 城市居住区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能够反映不同时期背景下的社会、文化特点,园林景观设计属于多维度的空间设计,能够保护自然环境,充分重视空间设计,实现自然和生活的有效融合。为了够构建良好的园林景观设计,需要根据居民的实际生活需求,发挥地貌和地形优势,为居民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实现环境的多层次化,对小区内的建筑、道路进行整体布局,与设计的园林景观进行结合,形成完整有序的系统,使人们享受大自然的简约和放松身心[4] 。

 参考文献

 [1]丁友明.浅谈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07):173. [2]杨昭.盐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浅析[J].园林科技,2018(02):36-41. [3]孙美娜.基于社区的城市农业空间设计之研究[J].苏州科技大学,2018(03):40-41. [4]郝丽君,高一博.浅析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15). (上接第 231 页)

 征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多多吸收外界对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意见与看法,防止出现故步自封思想意识落后的不利局面,及时打破城市发展的瓶颈,实现海绵城市转型。

 3 3 .2 加大对海绵城市概念与优势的宣传力度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革新与进步的背景下,信息流通和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越来越多的媒体机构与平台涌现,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增加了趣味性和丰富性,同时也为政府宣传机构进行新政策新理念的普及和推广创造了更加多样化的手段和方式,针对民众对海绵城市概念理解不充分的现状,各地市局可以利用公众号和自媒体途径,进行动画式的制作与呈现,对不同年龄段人群进行有分层形式的宣传,增加全民建设的积极性[3] 。图 1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蓝图。

 图 1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蓝图 3 3 .3 健全规范透明的城市建设监督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北方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相对不彻底,这就为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运营模式改造带来了阻力,因此想要从根本上加速海绵城市进程,首先就需要建立完善成熟的监督管理机制,严格化和规范化海绵城市构建和改造的过程,杜绝腐败和不作为等不良情况的出现,充分发挥政府管理部门带头和引导的积极作用,真正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办事原则,建立全民综合性的现代化北方城市。

 3 3 .4 积极吸引外资投入促进工程效益的提升

 海绵城市的建立不仅需要在经济模式和结构上进行调整,更是需要有充足的资金储备作为应急方案规划与抗灾紧急调用的支撑,因此对资金的需求较大,北方城市应该充分利用好自身的经济优势与信息优势,加强外资投资的吸引,努力提升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的收益,不断补充资金储备。

 4 4

 小结

 基于我国北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现状,在北方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存在着较多的阻力,其中主要有北方经济发展对工业依赖严重,污染能耗问题无法立刻解决;人们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态度不统一;资金和政策管理不及时等,面对这些问题和难点,想要持续性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步伐,就需要北方城市政府与相关企业部门联合起来,加大宣传和管理的力度,保障绿色化进程的顺利。

 参考文献

 [1]邱睿.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关键点分析[J].现代园艺,2016(12):211-212. [2]薛小玉.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关键点分析[J].城市建筑,2016(27):382-382. [3]余佳红.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要点探析[J].山西农经,2017(13):59-59.

篇二:北方城市发展慢

万方数据

 城市灾害包括战争灾害和地质灾害。

 完善的民防组织和充分的物质准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战争灾害造成的损失。

 而地质灾害具有“一触目Ⅳ发, 一发即惨” 的特性, 而且灾因复杂、 突发性强、 灾度难测, 对城市的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城市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灾害、 崩塌、 滑坡、 泥石流、 地面变形、 开挖工程、 水土流失、 风沙尘暴、 海平面上升等灾害。

 我国城市灾害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 除对防洪、 防空等有一定要求外, 缺少综合防灾的内容, 在对城市结构、 规模、布局、 人|_ _ 】

 、 用地等的宏观控制方面, 较少考虑防灾要求; 在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计划中, 除人防和抗震有固定的专项资金外, 一般没有专门用于防灾抗灾的投资; 城市防灾标准普通偏低; 缺少统一的防灾组织和指挥机构以及专业的救灾人员。蒸黍鬻图囊水资源短缺量不足24 0 0 m , , 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 。

 同时, 我国水域普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降低了水资源利用的功能。

 全国6 0 0 多个城市中, 有4 0 0 多个城市供水不足, 10 0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最缺乏的国家之一, 年水资源总量为2. 8 万多亿m 3, 人均水多个严重缺水, 每年缺水6 0 多亿m 3。

 同时, 浪费又很严重, 我国工业产品用水量一般比发达国家高出5~10 倍, 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发达国家一般都在7 0 %以上, 而我国只为20 %~30 %; 此外, 还面临着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近8 0 %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 已造成1/3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 9 0 %以上的城市水域严重污染, 近50 %的重点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

 水资源短缺, 迫使一些城市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海水入侵和城市地面沉降。

 城市缺水问题, 特别是北方城市缺水问题的严重性, 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缀五l繁。

 。

 然壹塞曩鬃19 7 8 年以来, 我国城市随着人流、 物流量的迅速增加, 社会交通工具也随之猛增, 目前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l/4 , 城市路网汽车运行时速由20 世纪30 年代的30 公里降至现在的12公里, 城市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辆每年平均增长都在10 %以上, 而道路面积的增长不足5%, 城市交通拥挤状况日益突出。

 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 对城市交通的需求大于供给、 对土地的需求大于供给所引起的不平衡矛盾日益突出,使得我国多数城市都遭受着交通拥挤的困扰。

 而且我国已经把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 小汽车迟早会进入家庭, 城市机动车的数量将会有较大增长, 随之而来的将是交通量的大幅增加, 必然会使本来已经拥挤不堪的城市交通网雪上加霜, 增加更多的负荷, 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活垃圾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市生活垃圾的产出量逐年增加,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不高, 大量垃圾运到郊外露天堆放, 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严重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据对我国38 1个城市的调查统计, 全国城市垃圾的产生量平均每年增加10 %, 而清运量仅占产生量的4 0 %~50 %, 无害化处理率则不到5%, 50 %以上的垃圾堆放在城市的一些死角,甚至公共场所, 9 7 %的垃圾未经无害化处理进入环境,2/3的城市处在垃圾包围之中。

 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堆放在城郊等地, 又成为严重的二次污染源。人口规模过小的城市, 规模收益很低, 而外部成本很高,经济效益较差。

 人口规模适度的城市可以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较完善的生产、 金融、 信息、 技术服务、 市场, 并且会由于企业和人口的集中而在技术、 知识、 信息传递、 人力资本贡献等方面形成溢出效应, 因而会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在达到一定的规模后, 边际收益的增加会小于边际成本的上升幅度, 而使经济效益下降。

 城市居民从城市中享受到的社会福利与城市人口规模也表现出类似的规律。城市是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 它不能脱离环境这一载体,城市的一切要素来源于自然, 产出的废物又都排向自然。

 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都有一定的承载限度, 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城市就会失去发展的潜力, 甚至瓦解城市存在的自然基础。

 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 有限的空间使城市基础物质供应越来越糟, 城市供应成本越来越大, 众多人口的存在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有一个适度的人口规模。适度的人口规模是城市系统的整体最优, 是城市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容量规模。七2。

 0 2年第3期6 5蒺; 燕城市灾害蒺  万方数据

 —穗霭龟甍龟i{ 诺‰。

 1惑萼r黝颦鬣慧唆禳霪蹙慧蠢贮瓮褥蒸城刁r贫困瓣在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 由于企业改革进程加快, 隐性失业状态的体制性冗员被大量排出; 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结构性失业人数增加; 增长方式向集约性方向转变, 导致劳动要素不断为资本、 技术要素所取代; 经过长期发展后, 卖方市场格局已被买方市场格局所取代; 生产过剩导致减员; 在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出t同时, 分配制度向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发生转移; 加上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公, 地区、 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权利腐败, 贪污受贿, 经济机会不均等等因素, 使得我国城市失业人口、 下岗人数不断增加, 造成一部分城市居民生存和生活陷入困境, 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 城市贫困问题逐渐由隐性转向公开。

 至今,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还处在继续扩大的时期, 城市贫困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继续存在, 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 城市贫富分化现象将会加剧, 将会成为影响我国城市社会稳定、 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戮黧糕黼黧霞城市文化豢滋黧艨育、 文化艺术、 广播电影电视、 科研与技术服务)和物态存在形式表现( 住区文化、 企业文化、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城市是人类文化进步的产物。

 城市文化主要以城市人口文化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 文化科技素质、 社区文化、 服务文化)、 文态存在形式( 教建筑文化、 道路广场交通文化、 市政工用设施文化、 园林生态文化), 它们密切联系、 相互交融,成为联结全体居民的精神纽带, 形成了城市持续发展的凝聚力, 给人们以感召和策动, 具有吸引人才、 技术、 资本的独特性, 它的保持和发展可以增加城市持续发展的各种社会价值、 经济价值以及文化价值, 降低持续发展的成本。

 如西湖与杭州相依为命两千余年, 没有杭州就没有今天的西湖, 没有西湖也没有今天的杭州。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西湖文化即杭州文化, 它对杭州城市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良好的城市文化, 有助于城市居民的向上的精神风貌, 这样可以减少犯罪, 从而减少安全的成本, 同时还可以减少城市居民吸毒等危害自身和社会的行为, 而让人把精力都转到城市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上, 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文化的社会价值具有广泛的外部性, 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有利于城市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发展、 城市居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城市创造力和创新的保持和发展, 城市旅游业的保持和前进, 所有这些都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麟城市政府公共军蠢潮熬麟糕澜黼滋麟我们用系统、 综合、 辩证的观点去正确处理城市经济、社会、 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

 由于市场机制存在外部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观, 要求不经济性、 易受近期利益的驱动、 对公共设施的忽略等缺陷, 必须由城市政府倡导和督促, 也必须依靠城市政府的计划调控、 规划管制、 财政税收、 政策、 制度、 法律等公共干预方式来协调、 推动、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210 0 9 5)6 6 2 0 0 2 年第3 期  万方数据

篇三:北方城市发展慢

稿日期 ]2002 - 06 - 12[基金项目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01BSH006) 。[作者简介 ]张善余(1942 - ) ,男 ,江苏镇江人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人口地理。2002 年第 5 期(总第 135 期)         人口学刊        POPULATION JOURNAL        No. 5 , 2002        ( Tot. No. 135)我国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张 善 余(华东师范大学 人口研究所 , 上海 200062)【摘   要】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 31 个省区的主要数据表明 , 我国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

 人口数量的变动特点与生产力发展水平 , 特别是人均 G DP和投资 , 有着密切的关系 。

 此外 , 统计口径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关键词】

 城市化 ;地区差异 ;统计口径 ;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图分类号】

  C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129X( 2002) 05 - 0037 - 06【Abstract】The article makes a brief analysis of main features of urbanpopulation change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main data of 31provinces of the 5th population census. Its focus is the marked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urbanization level. The article is noticed that fea2tures of change in urban population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productive forces , especially G DP per capita and investment. More2over , the change of statistics standard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Key words】regional differences ;urbanization level ;statistio requizments ;the fifth census   第五次人口 普查数据表明 , 2000 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 361 09 % , 比 1990 年的 261 23 %提高近 10 个百分点 , 发展速度比过去明显加快 ,这既是 90 年代我国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成果 , 也体现了一系列积极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政策措施的作用 , 长期存在的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相对滞后 ,由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转。

 不同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 一直是我国的一个突出问题 , 这在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上得到集中的反映。

 从社会、 经济、 地理等多个侧面 , 对此种地区差异的形成及存在问题作综合分析 , 无论是对加快城市化进程 , 还是对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 , 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从总的来看是东部沿海最高 , 中部次之 , 西部最低 ; 此外 , 北方超过南方 , 与人均 G DP 的高低和第二、 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基本吻合的 。

 而一些地理因素对此也有影响 , 如在生产力水平大致相近的情况下 , 寒冷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高于温暖地区 , 干燥区高于湿润区 , 平原高于山区 , 这些因素主要通过影响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和聚落分布特点 , 对城市化水平间接地起作用 。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比重 , 可将全国各省区划分为以下几类 :(1) 城市化水平较高。

 包括上海、 北京、 天津、 广东 、 辽宁 、 黑龙江、 吉林和浙江 8 省区(按城镇人口比重由高向低排列 , 下同) , 其城镇人口 比重在 88 %~48 %之间 。

 这些省区大部分属于东部地区 , 原有基础好 , 人口稠密 , 生产力水平及近年来的发展速度在全国范围内 显著领先 , 其中上海、 北京和天津作为三个老直辖市和全国最大城市 , 地位尤其突出 。

 黑、 吉两省虽属—73—

 中部地区 , 但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主要工业基地之一 , 且乡 村聚落受自然条件影响 , 分布相对集中 , 规模也较大 , 易于向城镇演化 , 故城市化水平也较高。(2) 城市化水平中等。

 包括内 蒙古、 福建、江苏、 湖北、 海南、 山东 、 山西、 青海、 新疆、重庆、 宁夏、 陕西 12 省区 , 城镇人口 比重在43 %~32 %之间 。

 其中属于东部地区的福建、 江苏等省近 10 余年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 促使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位于西部的各省区多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和干燥区 , 其人均二三产业产值超过内地许多省区 , 加上乡 村聚落也趋于集中分布 ,均有利于提高城市化水平。

 属于中部地区的湖北、 山西两省工业发展历史悠久 , 城市化也相对发达。(3) 城市化水平较低。

 包括湖南、 广西、 安徽、 江西、 四川 、 河北 6 省区 , 城镇人口比重在30 %~26 %之间 。

 这些省区经济长期以农业占优势 , 迄今工业仍没有突出的全国意义 , 人均 G DP偏低。

 此外 , 农村聚落小而分散 , 均使城市化受到限制。(4) 城市化水平很低。

 包括甘肃、 贵州 、 云南、 河南、 西藏 5 省区 , 其城镇人口比重均低于24 % , 西藏仅为 181 9 %。

 这些省区生产力水平都处在全国的最下游 , 其中河南、 甘肃、 云南人均二三产业产值约为全国平均数的 1/ 2 , 西藏和贵州仅为 1/ 4。

 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 , 又地处中原 , 地理位置很重要 , 但工业不发达 , 缺少大城市 , 全省最大城市郑州在全国仅列第 18 位 ,这些与第一人口大省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

 其余4 省区都地处西部高原山区 , 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 , 历史基础差 , 农村人口自然增长快 , 工业化和城市化确实存在不少客观上的困难 , 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弥补的 。表 1   我国各省区城镇人口比重的变动 ( %)地区19902000增长百分点地区19902000增长百分点北京731 08771 5441 46湖北281 91401 22111 31天津681 65711 9931 34湖南181 23291 75111 52河北191 08261 0871 00广东361 77551 00181 23山西281 72341 9161 19广西151 10281 15131 05内蒙古361 12421 6861 56海南241 05401 11161 06辽宁501 86541 2431 39重庆171 38331 09151 71吉林421 65491 6871 03四川211 29261 6951 40黑龙江471 17511 5441 37贵州181 93231 8741 94上海661 23881 31221 08云南141 72231 3681 64江苏211 24411 49201 25西藏121 59181 9361 34浙江321 81481 67151 86陕西211 49321 36101 77安徽171 90271 8191 91甘肃221 04241 0111 97福建211 36411 57201 21青海271 35341 7671 41江西201 40271 6771 27宁夏251 72321 4361 71山东271 34381 00101 66新疆311 91331 8211 91河南151 52231 2071 68全国261 23361 09391 86   资料来源 :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3该全国平均数与各省区数据的总和小有差额。   值得注意的是 , 从四普到五普 , 即整个 90年代 , 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明显扩大了 ,也就是说过去水平较高的省区发展速度较快 , 水平较低的省区则发展相对缓慢。

 10 年间东部地区城镇人口比重平均提高 141 04 个百分点 , 其中上海、 江苏、 福建、 广东更高达 20 个百分点左右 , 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仅提高了 81 66 个和91 77 个百分点 , 均低于 91 86 个百分点的全国平均数 , 其中甘肃和新疆增幅尚不足 2 个百分点 ,贵州 、 四 川 和黑龙江亦仅在 5 个百分点左右。1990 年全国城市化水平最高和最低的省区城镇人口比重相差 60 个百分点 , 而 2000 年已增至 70个百分点 。整个 90 年 代 我 国 城 镇 人 口 总 数 增 长 了571 1 % , 大大超过总人口 111 7 %的增幅 , 其中东部地区的增长率明显高于中西部 , 广东 、 江苏、福建等均增加了 1 倍以上 , 而甘肃、 四川 、 贵州 、 黑龙江等仅在 20 %左右。

 同期内我国有 19个省区的乡 村人口出现了历史性的绝对减少 , 它们大多 分布于东 部 , 其中 上海市的 减幅超过—83—

 50 % , 对比之下 , 中西部不少省区乡 村人口仍呈增长趋势 , 新疆的增幅达到 23 % , 宁夏、 甘肃、西藏等也达 10 %左右。

 以上这些都说明 90 年代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确实拉大了 。表 2   1990 - 2000 年我国各省区城镇人口和乡 村人口增长百分点地区城镇人口乡 村人口地区城镇人口乡 村人口地区城镇人口乡 村人口北 京351 5361 57安 徽651 54- 61 31四 川331 25- 11 00天 津191 4811 80福 建1241 81- 141 17贵 州371 2321 20河 北501 9101 86江 西481 91- 01 24云 南841 0541 23山 西391 3541 69山 东491 53- 81 20西 藏791 39101 65内蒙古301 85- 01 64河 南611 81- 11 60陕 西651 09- 51 55辽 宁141 5401 01湖 北551 39- 61 08甘 肃241 76111 63吉 林281 87- 21 93湖 南731 25- 81 79青 海471 7141 37黑龙江141 46- 31 91广 东1051 74- 21 11宁 夏521 2191 81上 海671 30- 561 57广 西981 09- 101 07新 疆341 62231 45江 苏1161 67- 171 60海 南1001 16- 51 36浙 江671 39- 131 79重 庆1031 85- 131 29全 国571 06- 41 48   在工业化发展的一定阶段 , 通过人口和资本在某些优势区域的集聚 , 造成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有所扩大 , 应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 , 差不多每个国家都有这样的情况。

 但在 90年代全国社会经济高速度发展的大背景下 , 仍有一些省区在低水平上出现城市化的相对停滞 , 以至与先进省区的差距越拉越大 , 这个问题无疑应引起高度重视。二国际经验表明 ,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空间表现形式 ,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非农化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原动力 , 人口和资本按照市场经济法则不断转移和集聚 , 体现了实现城市化的基本过程。

 此外 , 这一进程与若干历史、 地理和社会环境因素也有关系 。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 , 各省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状况相差悬殊 , 社会经济发展表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 , 加上我国在过去一段长时期内 , 形成了典型的城乡 二元结构 , 使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受到种种制度性的制约。

 但尽管如此 ,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不同对于我国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仍然是最基本的影响因素 , 这一点从对各社会经济指标的统计分析中 可以看得很清楚。

 相关分析表明 (P =01 01) :1982 年各省区的城镇人口 比重与同年人均G DP 的相关系数为 01 813 ;1990 年各省区的城镇人口 比重与同年人均G DP 的相关系数为 01 884 ;2000 年各省区的城镇人口比重与 1999 年人均 G DP 的相关系数为 01 907 ; 与同年二三产业产出额的相关系数为 01 904 ; 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的相关系数为 01 869 ;1990 — 2000 年间各省区城镇人口比重增长百分点与人均 G DP 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 01 705 ; 与人均 第 二 产 业 产 出 额 增 长 率 的 相 关 系 数 为01 618 ; 与人均第三产业产出额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 01 568。以上分析成果说明了这样几个要点 :第一 , 各省区城镇人口比重及其增长速度 ,与投入、 产出等主要经济指标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或显著相关 , 拿 2000 年与 1990 年和 1982 年相比 , 它们之间的相关度甚至更密切了 , 这清楚地表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 我国城市化进程已更多地受经济性因素而非制度性因素制约 , 这一点显然具有积极意义。第二 , 90 年代各省区人均 G DP 每增长 1 000元 , 城镇人口比重平均大约增加 21 6 个百分点 。全国人均 G DP 最高的上海市与最低的贵州省之间相差约 21 6 万元 , 这是其城市化水平出现悬殊差距的基本原因 。

 2000 年与 1990 年相比 , 城镇人口比重的计算基数增大了 约 10 个百分点 , 表明我国城市化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每增多 1 000 元 , 城镇人口比重更可上升达 61 2 个百分点 。第三 , 90 年代各省区人均 G DP 的增长率每加快 10 % , 城镇人口比重平均将增大 01 8 个百分—93—

 点 。

 期内我国人均 G DP 增长最快的省区增幅逾21 6 倍 , 最慢的仅略高于 01 8 倍 ; 它们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幅度相差十几个百分点 , 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显然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我国各省区 2000 年城镇人口比重与 1999 年人均 G DP 及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的相关曲线图可知 , 其正相关的趋势非常明显 , 但也有少数省区有一定的偏离 , 分析其原因除了下文中将要研讨的城镇人口 统计口 径和市镇建制变动的因素外 , 与某些社会性因素造成的城市化进程的超前或滞后也有关系 , 从中国的具体情况来看 , 这里主要是一个滞后的问题。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理论 , 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应具有大致相当的城镇人口比重 , 若该比重过高或过低 , 即表明城市化进程超前或滞后。

 为资度量 , 可以引入 NU 比的概念 , 它反映的是非农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 , 其中 N 指非农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 , U 指城镇人口比重 , NU 比大于 1 , 表明乡 村非农化的存在和城市化的不足 , NU 比小于 1 则表明城镇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农业人口 。从我国的情况看 , 在一段时间内 曾出现过NU 比过高的现象 , 随着近年城市化的加速 , NU比已渐趋下降 , 至 2000 年大部分省区已降至 11 0- 11 3 的相对适度水平 , 但也有一些省区该比重仍明显偏高 , 如河北省为 11 96 , 河南省为 11 77 ,甘肃省为 11 71 , 江西省为 11 60 , 表明其非农劳动力比重大大超过城镇人口比重 , 大量非农劳动力分散在乡 村 , 这种现象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是有其合理性的 , 但发展到一定程度 , 即应该重视提高集中度的问题 , 以争取更高的集聚效益和经济结构的高度化 , 也就是说 , 对于工业化和...

篇四:北方城市发展慢

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引言】

  当前, 当今, 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

 然而, 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 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 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

 然而, 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非易事, 所以需要一个较好的指导方针来作指导, 不然就会陷入发展不合理的陷阱。

 但是, 在西方一些国家, 城市化水平太高, 以至于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

 【关键词】:

 城市化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 我国的城市化自 1949 年 10.6%曲折的发展到 1978 年时为 12%。

 从 1978年以来,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 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 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特别是从 84 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 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进入 90 年代, 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 到 20 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 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 36.2%。

 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进入 21 世纪以后,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 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 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 形成了城市群、 城市带、 大城市圈, 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 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到目前为止,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 48%左右。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 差距仍然很大, 到 20 世纪中叶, 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

 美国 72%, 英国 87%, 联邦德国 79%, 荷兰 86%, 加拿大77%, 澳大利亚 83%。

 到现在简直就不值得一比了, 不过我们也应看到, 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

  中国的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 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

 环境污染严重, 原有生态环境改变, 环境质量下降, 趋于恶化;(2)

 中心区人口密集;(3)

 交通拥挤; 4、 地价房租昂贵, 居住条件差; 5、 失业人口增多;(6)

 社会秩序混乱。【范恒山2009 年 09 月】

  总的来说,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为, 大城市膨胀发展, 中小城镇发展缓慢。

 这就说明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合理, 存在很大问题。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首先, 在城市化过程中, 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城市环境的污染, 道路交通的拥堵, 居住环境差等, 因此, 要建立现代化合理化信息化宜居型城市就得,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扩大绿化面积。

 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 分担大城市的功能。

  其次, 应根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 城市化起步晚, 发展速度缓慢, 发展不合理等特征, 制定合理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 不能盲目追求城市化的进程, 而忽略了城市化进程对环境、 交通、 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再次, 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 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和策略, 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和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主要发展创新型特色城市, 放宽大城市管理规模, 重点建设几个国际型超级大城市。

 什么叫创新型特色城市呢? 创新型特色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 别人有的我比他好。

 中国的大小城市估计有成千上万, 但大多数城市不出名, 城市形象不好, 没有影响力,也许别人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个城市的存在, 何来出名, 何谈城市形象, 城市影响力呢? 举个列子:

 一个中型城市, 也许你什么卫生、 环境等都做得很好, 但就是不出名。

 原因就是没有特色, 但如果你一个中型城市, 你把他的绿化全部弄成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植物(比如把南昌的全部绿化植物卖了, 全部改种成竹子), 或者把整个城市重点发展一种产业。

 水城威尼斯,宗教圣城耶路撒冷, 无论它人口多杀, 环境有多好, 我们大家都知道。

 但不是说把城市全部建成宗教圣地或是把城市全建在水上。

 主要说明要形成自己的特色, 要有所创新。

 一、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在城市化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一种较为主要的提法是:

 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城市化发展水平通常通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测算。通过对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化所经历的 60 年历程的测量, 我们看到(见表 1), 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基于 60 年来我国城市建设方针的变化, 可以将我国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发展阶段(1949 年‐1978 年)、 体制改革下城市发展拉动型阶段(1979 年‐1990 年)、 外部扩张和内部重组的城市发展加速阶段(1991 年‐1999年)、 城乡统筹过程中的城市发展阶段(2000 年‐至今)。

 (一)

 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阶段(1949 年‐1978 年)

 新中国诞生后,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提出了"工作重心由乡 村转移到城市, 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主要是围绕工业化有重点地建设城市"的发展战略, 中国城市化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开端。

 该阶段呈现出的特点是以工业化的发展带动城市建设, 城市化水平发展平稳但相对缓慢。

 一是城市化水平以每年缓慢递增并相对稳定的速度增长(见表 1)。

 1949 年, 新中国刚成立时, 全国仅有城市 132 个, 城市市区人口 3949 万人, 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7.3%, 至 1978 年, 城市化增长速度稳定 10%‐18%之间, 其中 1949 至 1957 年提高了 4.8 个百分点, 这得益于三年国民经济恢复, 以及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正确的经济发展路线和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二是城市数量有所增加, 从 1949 年 50 万人口以下的城市 98 个增加到 1957年的 140 个。

 三是城市空间布局有所调整, 中西部兴起了一系列工业城市, 如郑州、 包头、兰州、 西安、 成都等。

 但 1958 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使城市化进程受阻, 城市发展十分缓慢。

 (二)

 体制改革下城市发展拉动型阶段(1979 年‐1990 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施了一系列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 其中城市建设方针主要是"控制大城市规模, 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积极发展小城市", 这一时期尽管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 但城市化进程仍进入了 快速拉动阶段并取得了 积极成效, 其特点表现为城市化人口增长不是工业化带动的, 而是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引起。

 典型的案例是在以外资为经济发展推动力的东部沿海地区,遍地兴起的乡 镇企业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他们离开土地, 进入乡 村、 小城镇一级的工厂从事生产劳动, 形成了我国"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过程。

 无论是"外资驱动型"的珠三角地区, 还是私企壮大的"温州模式", 或是集体所有制企业蓬勃发展为特征的"江苏模式", 乡镇企业带来了小城镇的快速发展。

 1989 年, 全国共有大城市 58 个(其中特大城市 30 个), 中等城市 117 个, 小城市 275 个, 小城市人口占全国城市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1979 至 1990年间, 城市化水平提高了 8.5 个百分点(见表 1)。

 (三)

 外部扩张和内部重组的城市发展加速阶段(1991 年‐1999 年)

 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发展、 资金积累、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 新区、 开发区建设以及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热潮也使我国城市化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城市化水平提高了近10 个百分点(见表 1), 城市空间外部扩张和内部重组加速, 表现为旧城改造如火如荼; 新区建设日新月异; 工业开发区、 高新技术开发区遍地开花; 中心商务区随处耸立的特征。

 这主要是因为土地价格的引入, 为城市空间结构重组带来了新的机遇, 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土地无偿、 无限期使用制度; 政府通过协议, 招标或是拍卖等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 对旧城改造、 新区建设以及基础设施投资注入了大量资本, 这使得土地价值和资本分配成为了城市结构优化的依据。

 (四)

 城乡统筹过程中的城市发展阶段(2000 年‐至今)

 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城乡发展差距的继续扩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使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种失衡状态。

 统筹城乡 发展,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而制定的一项重大战略, 其内涵是使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以及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业领域就业的自由流动性加大; 其实质是要把城市与农村、 农业与工业、 农民与市民作为一个整体, 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规划中去统筹解决, 从根本上改变城乡 二元结构, 逐步实现城乡 一体化。

 这一重大战略决策, 使城市化进程与城乡建设相结合的步伐加快。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上海浦东新区、 天津滨海新区、 深圳市、 重庆和成都、 武汉城市圈、 长株潭城市群等七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互动的试点格局, 为我国探索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提供经验和示范。

 至 2009 年底, 全国城市总数达到 660 个; 城市化水平已经上升到 46.6%, 近 5 年来, 年均增加 0.9 个百分点, 虽然比前一时期增长有所回落, 但仍处于高位区间(见表 1); 城市人口持续扩张; 并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都市群(城市群)

 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城市规划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强大引擎; 城市发展不仅要考虑经济增长幅度, 还要更加注重资源节约、 环境保护等; 城市投资环境改善,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创新能力取得较大提高。

 二、 中国城市化发展目前存在的重大问题(一)

 失地农民问题与城市化在城市规模扩张和城市功能提升和完善相伴随的, 是大量城郊结合部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

 城市化的宗旨本应是他们户口的城市化、 生活的城市化和就业的城市化。然而, 为了解决城市建设准备金不足或其他融资渠道狭窄的困难, 许多地方政府通常采用的解决办法就是尽量压低征地拆迁费用支出, 这使得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之后也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这不仅制约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更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安定。

 (二)

 生态环境问题城市化的发展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来推动的。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 固体废弃物污染、 水污染、 空气污染等问题也日益加剧; 交通拥堵问题日渐严重; 大多数城市都是工业、人口高度集中地区, 大量废弃物的产生远远超过了城市环境的自净化能力, 导致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城市化陷入了巨大的生态困境中。

 2008 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 19.01亿吨, 比 2000 年增加近 11 亿吨; 城市生活垃圾达到 1.54 亿吨,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为 66.8%, 全国将近 2/ 3 的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 全国近一半的城镇饮用水源地水质不符合标准; 城市大气污染严重, 2008 年在监测的 519 个城市中, 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21个(占4.0%), 达二级标准城市378个(占72.8%), 达三级标准城市113个(占21.8%),劣于三级标准城市 7 个(占 1.4%)。

 北方城市, 特大、 超大型城市, 产煤区的城市空气污染尤为突出。

 (三)

 资源问题资源供给是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然而, 资源利用危机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瓶颈", 资源紧缺、 浪费以及利用率低下等严峻考验着我国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从水资源来看, 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有 2290 多平方米, 城市化人口的剧增使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大幅上升, 加上江河湖泊等地表水及地下水质遭到严重污染, 城市的空间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不相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655 个城市中现在有近 400 个城市缺水, 其中约 200 个城市严重缺水; 全国城市日缺水量达 1600 万立方米, 年缺水量 60 亿立方米。

 从土地资源来看, 城市用地的巨大需求与可供土地的严重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锐, 截至 2008 年 12 月 31 日, 全国耕地面积为 18.2574 亿亩, 又比上一年度减少 29 万亩, 耕地数量越来越接近 18 亿亩"红线"。耕地总量的不断减少、 城市建设用地的紧张和浪费、 城市的粗放式发展等都严重阻碍了城市

 综合质量的提高和功能的正常发挥, 降低了城市发展的承载能力。

 从能源来看, 城市需要的能源供给严重不足, 尤其是石油和电力。

 2009 年我国累计进口原油 2.04 亿吨, 比上年增长13.9%; 煤炭消费量 27.4 亿吨, 增长 3.0%; 全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 33%, 比发达国家低10 个百分点。

 (四)

 城市发展均衡问题尽管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 总体城市化水平即将达到 50%, 但各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当不平衡。

 空间上明显地表现为沿海东部地区高度城市化, 内陆黄河以北地区中度城市化, 内陆黄河以南地区低度城市化趋势。

 而且, 地区梯度差异极大。

 2008 年, 沿海和东北地区的 12 个省区城市化水平最高, 平均城市化率达到 61.68%, 尤其以上海、 北京、 天津三个直辖市城市化水平最高, 分别为 88.6%、 84.9%、 77.23%。

 内陆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 低的如西藏只有 22.61%, 高的有内蒙古 51.71%, 跨度很大。

 河南、 四川、 贵州、 云南、甘肃和新疆不到 40%, 河北、 安徽、 湖南、 青海略高...

篇五:北方城市发展慢

发展 战略 我 国城 市 化 发 展 滞 后 的原 因分 析 。

 郭 建 孙 惠莲 城 市化 是一 个乡村人 口逐步转 化 为城 市人 口 、由传统的农 村社会 向现代城市 社会 转变 的 自然历 史 过程 。这一 过程 不仅 是 一 个 国家或地 区经 济社会 发展 的一 种 必然 趋 势,而且对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的 现代 化具有 十分 重要 的作 用 和意 义 。改 革 开放 以来 ,我 国城市化稳 步推进 ,至 2001年 底 ,城 市化水 平 (37.66%(D)已基本 上 达 到 了 1998年 世 界 发 展 中 国 家 的 平 均 水 平 (38%②)。随着 经 济 、社会 的不 断发 展 ,我 国的城 市化水平 必将有更大 的提 高。但 是 , 放 眼世 界 ,我 国的城市化 水平与世界城市化 平均水 平(2001年 为 47%⑧)相 比还 有较 大 的差距 。即使 是在 国内 ,我 国的城市化发 展 水平也 明显 滞后 于我 国 的经 济 发 展 水 平 。

 本文试 就造成 我 国城 市化 “双 滞后 ”的原 因 展 开深层次的分析 。

 一、 我 国城 市化 发展滞后及其影 响 1、与世界城市化发 展相 比 ,我 国城 市化 的发 展还有相当大 的差距 。

 从城市化进程 的发 展阶段 来看 ,当我 国 的城 市化刚刚起步 的时候 ,世界总体城 市化 已进 入较快发展 阶段 ,发达 国家 已经实 现 了 城市 化 ,发 展 中国家虽 说也 处 于起 步 阶段 , 但也高出我国 5个百分点④。虽然 自新 中 国成 立 以来 ,我 国的城 市化发展速度并 不慢 (从 1949年到 2001年 ,我 国的城 市化 水 平 从 10.6%提高到 37.66%),但由于我 国城 市化 的起 点过低 ,发展 的时 间 过短 ,迄 今 为 止 ,我 国的城市化 水平仍然 与世界城市化 水 平有较大差距 。

 2、我 国的城 市化 发展 水平 明显滞 后 于 经济 的发展水平 。

 依据 我国学 者辜 胜 阻建立 的经济 计 量 亚洲 模 型 即 U =0.25及 /1.882(R=0. 933)@计 算 ,在 其 他 条件 不 变 的 条件 下 ,亚 洲 国家 和地区的工业化 率每 增加 1%,城 市 化率则应增加 1.882%。1988年我国工业 化率为 22.6%,城市化率应为 42.5%,而实 际上 我 国 的城 市化 率 只有 28% ~29%左 右⑥,滞后 10多个百分点。我 国学 者陈吉 元、韩俊运用城市化偏 离系数计算公式 即 Ue=(Ah/△Pa)一1⑦也计算 了建 国以来我 国城市化滞后 的程度 。1952~1978年间 , 我 国城 市化 偏 离 系数 为 一0.58,而 1978~ 1997年 间总的城 市化偏离 系数为 一0.50,⑧ 由此 可见 ,我 国城 市化 的发展一直 明显 滞后 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进程 ,滞后于经济发展 水平。同时 ,近 7800多万农民工滞留在各 类城 市也进一步应证 了这一结论 。

 3、城市化发展滞后对我国城乡经济和 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抑制了消费需求增长 ,根据国家 统计局统计,1985年我 国城乡人均纯 收人 之 比为 1.9:1;1995年 为 2.7:1;1999年 为 2.6:l⑨。城 乡之间 的收入差距 明显 ,并且 有 不断拉大 的趋势 。实 际上 ,出于种 种 原 因 , 城乡居 民的实 际收 入差 距还 要大 得 多 。城 乡收入 的巨大差 距造 成 了城 乡消 费水 平 的 巨大差距 。1985年中 国城 乡消 费水平 之 比 为 2.3:1,1995年 为 3.4:1,1999年为 3.5:

 1⑩。城市 化滞 后 带来 的直 接后 果 就是 “大 中国 ,小市场”的尴 尬 。

 第二 ,妨碍了农业产业化进程,限制了 ①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摘要) )(2002)。

 ②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2000)。

 ③ 资料来源 :《中国人 口统计年鉴》(2o01)。

 ① 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南开大学 出版 社 ,1991年 版 ,第 206页 。

 ⑤ 其 中 :u指 城市 化率 ,I为工 业 化率 ,R 为相 关 系 数 ⑥ 《中国统计年鉴》(1989年 )公布的 1988年末城 市化率为 49.60%,但这一数字由于我 国 l984年建制镇 标准 调整之后,市镇人口统计出现严重失真 ,而不足信。

 1988年在北京 召开的“中国城 乡划分标准专家研讨会” 上,. 不少专家经过调整计算,认为28%—29%左右是较为 符合实际的。

 cz) 其 中 ,ue为城 市化 偏离 系数 ,APu为观察 期 内城 吏人EI比重变动额,△Pa为观察期内农业劳动力比重变动 额。

 若 Ue<0,表 示 人 口城市 化 进 程 落 后 于农 业 劳 动 力 非衣化进霉;若 ue:. 0,表示人口城市化进程与农业劳动 力非衣化进程处于同步状态;Ue>O,表示人 口城市化进 程超前于 农业劳 动力 非农化 进程 , . ⑧ 隋颐:《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南京出版 社, 1998年 版 ,第 55— 57页 。

 ⑨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0)。

 ⑩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o0o)。

 2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社会发展战略) )2003年第 4期 第三产业 的发展 。城市 化 的滞后 对农 业生 产 的影响 ,从农 村 内部看 ,过 多 的农 业剩 余 劳动力积聚在农村致使农户经营规模狭小 , 劳动 生产率低下 ,这一方 面使实现农业产业 化 的资本 积累缺乏源泉 ;另一方 面也使实现 农业 产业 化失去现实的基础 。从外部看 ,城 镇 人 口比重 过低 ,使农 产 品市场扩展 困难重 重 ,进而 对农业 产业 化的发展产生极 为不 利 的影响 。第三产业发育不足 ,极大地 削弱 了 我国产业 在其 结构 调整 过程 中吸收农业 剩 余劳动力的能力 ,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难 度 从而也 使产业结 构调整可能带来 的增加 农民收人 、促进整个经济发展的潜力不能充 分释放 出来 。

 第三 ,阻碍 了城镇建设 和城 市 中心功能 的发挥 。城 市只有 达到相 当规模 ,才能产生 积 聚效应 ,对周边地 区发 挥出较 大的辐射功 能 。改革开 放 以来 ,特别 是 九 十年代 以来 , 我 国城市经 济繁荣 ,城市 建设 日新 月 异 ,很 大程度得益 于外来 人 口、资本 和劳动力的大 量渗人 。

 第四,影响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半个世 纪 以来 ,我 国国民素 质有 了明显进 步 ,但 是 总体落 后 的 状况 并 没 有 得 到根 本 性 改 变 。

 据统计 ,1996年 ,在 我 国 l5岁及 l5岁 以上 人 口 中,约 有 文 盲 1.6亿 多 ,占总 人 口的 17.8% ,这些文盲绝 大 多数在农 村 。① 这种 状况显然 与城市 化滞后 导致农 村人 1 :

 3比重 过大相关 ,因为农 村 的教 育 、文 化 、信 息 、医 疗 、保健和娱 乐等公共 服务系统 明显不如城 市 。

 总之 ,当前 经 济 运 行 中存 在 的 主要 问 题 ,都与我国城市化的滞后有着直接或间接 的相关性 。城 市化 滞后 已经 成 为我 国经 济 发展 的严重 限制性 因素 。

 二 、我国城市化发展滞后 的原 因分析 造成我 国城 市化 发展 “双滞 后 ”的原 因 是多方面 的 ,其 中既 有客 观 方面 的原 因 ,也 有 主观方 面的原因 。从 客观原 因方面来看 :

 l、工业化起步 晚 、起点低是城 市化滞 后 的历史原 因。众所周 知 ,工业化 和城市化共 同构成 现 代 化 建 设 的 主旋 律 ,从 发 展过 程 看 ,工业化 是城市 化 的“发动 机 ”,城 市化 是 工 业化过程 的必然结果 。从 两者的关系看 ,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容 ,城市化则是工 业化 的空 间落实 ,两者相辅相成 。十九世 纪 六十年代的洋务运动 ,可算作是中国工业化 的起点 ,但直到 1949年 ,我国工业化 的成 果 依然极 其有 限 ,可 以说 ,我 国的工业 化 是在 建国后才真正开始的。因此 ,与英 、德、美等 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化要晚近一 、二 百年 。我 国的工业化起 步不仅晚 ,而且起点 低 。建 国初期 ,我 国工 业基 础 薄弱 ,在 整 个 国民经济 中 ,农业和 手工业 占 90%多 ,而 现 代 工业 只 占不足 10%②。工业化起步 晚 、起 点低导致 了我 国工业化发展 的“天然不足”, 而这又必然会 影 响到我 国城 市化 的水 平和 进 程 。

 2、经济发展水 平 不 高是 制约城 市 化发 展的生 产力 原 因。城 市 和城 市化 的发 展 与 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世界大 多数国家的情况来看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 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城市化水平较高的 国家往往是经济较发达的国家 ,城市化水平 较低的国家一般都是经济较落后的 国家。

 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发展都较落后的国家。

 由于工农业 生产落后 、经济基 础薄弱及与城 市化相关 的政策 、制 度 等原 因 ,城市 化水 平 直到 1978年仍低于 18%。改革开放后 ,由 于工农 业 生 产迅 速 发 展 ,经 济 基础 日益 增 强 ,城市化进 程也 随 之 加快 。从 1978年 到 1999年 ,小 城 镇 由 2176个 增 加 到 19184 个 ⑧,城 市 数 量 由 192 个㈤ 增 加 到 663 个 ⑨。但 由于过 去对 城 市 规划 重 视 程度 不 够 ,城市基础设 施建 设投 人 资金 少 ,造 成 目 前大部 分城市 基础设 施 满足 不 了当前 城 市 扩 张的需要 而形 成 “瓶 颈 ”,如城 市 能源 、交 通 、供水 、通讯严 重不 足 等 问题 已严重 影 响 了城市 扩张和城市的吸纳 能力。

 3、市场经济发育不足是制约我国城市 化发展 的重要 的经 济形 式方 面 的原 因。市 场 的发展 与城市的发展是相辅相成 ,密不 可 分 的。首 先 ,从城 市 的形 成来 看 ,城 由“市 ” 化 即城市是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 的阶段 ,出现 社会分工 ,交 换不 断 发展 的产 物 。其 次 ,从 市场发展 和城 市发展 的 关 系来 看 ,一方 面 , 城市 的发 展 ,可 以为市 场 的扩 大提 供交 通 、 道路 、水 、电、热 、信息传递 、商业设施等条 件 ,促进市场 的发育 和发展 ;另一方 面 ,市场 .。

 蝾 。

 一一 一

 一 一— ~一一 中

 论

 ¨

 页

 满 社料 秀。

 铁 檠料

 醋

 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经济 发展 战略 的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 的完善 、城 市管 理 水 平 的 提 高 、城 市 规 模 的 扩 大 。最 后 ,城市作 为一个 复 杂 的开放 系统 ,只有 在 市场经济 的条件 下 ,才能不 断与外界进行物 质 、能量与信息的交流 ,获得发展的动力,形 成稳定有序 的结 构 。总 之 ,市场 的发 展 ,市 场体 系的完 善 和市场 经济 的不 断 发育成 熟 对 于推动城 市的发展 ,城市 化的进程具有举 足轻重 的作 用 。可 以说 ,市 场经济 同工业化 一样 也是 推动 城市 化 发展 的一个 强大 的动 力源。我们知道 ,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 发达的商品经济 ,而商品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并不 充分 。在 旧 中国 ,商 品经济 不 发达 ,自 给 自足的 自然经济 占据着统治 地位 ,经济 十 分落后 。建 国后 ,我们 曾错误地认 为 ,市场 , 市场经济是资本 主义特 有的东西 ,坚持社会 主义就必须反对市场经济 。因此 ,在 高度集 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商品经济和市场 虽 然一直存 在 ,但发展受 限,市场功能微弱 ,

 不能在社会资源配置 中发挥 基础性 作用 ,从 而阻滞了城 市社 会经 济 的发展 。改 革开 放 后,随着我们对市场和市场经济的认识不断 深入 ,并 最终确立 了社会 主义市 场经 济体制 的改革 目标 ,从 而市场经济在我 国获得 了长 足的发展 ,市场经济对城市社会经 济发展 的 驱动作用得 以显 现。可以预见 ,随着我 国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的建立和完善 ,市场经 济的不断发展和成熟 ,市场经济对城 市化的 驱动作用将更 为直接 ,也更 为强 大。

 4、工 业结构 弱质 是 制约 我 国城 市化 水 平提高的直接动力原因。建国后 ,我国所采 取的优先发展重工业 ,严格 限制 轻工业发展 的赶超型工业 化 战略 的结 果必然 导致 工 业 结构 的弱质 即轻 、重工 业 比例严重 失调 ,结 构极不合理。在世界各国工业化的过程中,

 轻 、重工业起着 不同的作用 。轻工业 劳动 生 产率低 ,属 于劳动 密集 型行 业 ,是 第 二产 业 中吸纳劳动力 的主要场所 ;重工业 劳动生产 率 高 ,属于技术 密 集型 行业 ,担 负 着 为整个 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的任务。

 但在我 国的工业 化过程 中 ,轻 、重工 业 的这 种特 I! 生都没 有 得到 充分 的 发挥 。我 国的重 工业起步 于 50年 代 ,大发 展 于计 划经 济 时 期 。在改革 开放后 ,本应 实现技术快速进步 的重工业却步履蹒 跚 ,没有 实现相应 的技术 进步,其结果是劳动生产率低 ,产品缺乏 国 际竞 争 力 ,发 展极 为 缓慢 。

 而我 国 的轻 工 业 ,在改革开放后 ,由于引进技 术 ,轻工业 的 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得到了 大规模的发展 ,这一方面提高了我国轻工产 品在 国际上 的竞争 力 ,促进 了我国轻工业 的 发展 ;但另一方 面 ,也使 轻工 业 吸纳 劳动 力 的能力受 到一定的影响 。

 5、农业 发展缓慢 ,第 三产业发展不足是 制约城市 化 发展 的产业 结构 原 因 。工业 是 国民经济的支柱,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 工业 的发展离不开农业 的支持 。

 目前 ,我 国 的农业 生产率 较低 ,产业化 发 展不 足 ,已经 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影 响我 国农业发展 的主要 原因有三方面 :一是 历史上优先发展重工业 ,利用工农产 品“剪 刀差”剥夺农业剩余,支援工业发展 ,削弱了 农业发展 的基础 ;二是对农业 的重视程 度不 够 ,农业 投入越来 越 小 ,乡村 的农 业 基础 设 施落后,农业科技进步缓慢;三是工业与农 业结合 、协调程度不够 ,互补优势难以发挥 。

 我 国第三产 业发 展 的严 重滞 后 是与我 国工 业企 业的 发展有 着密 切关 系的 。我 国 的企 业有两大主体: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乡镇 企业由于大部分规模小、技术水平低 ,布局 过 于分散 ,因而它们 的发展 没有也不可能造 成相应规模 的第 三产 业 的市 场需 求 。而 国 有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机制使第 三产业长期被庇护于国有企...

推荐访问:北方城市发展慢 城市 发展

扩展阅读文章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