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观后感 > 袁隆平纪录片观后感4篇

袁隆平纪录片观后感4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13

袁隆平纪录片观后感4篇袁隆平纪录片观后感 观看电影《袁隆平》有感 一个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一个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院士。袁隆平参加工作5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袁隆平纪录片观后感4篇,供大家参考。

袁隆平纪录片观后感4篇

篇一:袁隆平纪录片观后感

看电影《袁隆平》有感

 一个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一个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院士。袁隆平参加工作 50 多年以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世界水平,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杰出的科技才华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树立起了学习的 典范:

 一是学习他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献身精神。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 他对事业的追求就是乐在苦中,搞农业科技工作是很苦的,整天在太阳底下晒、在泥田中踩。但是因为有希望在那里,会出好品种,所以他乐在苦中。如果没有希望,盲无目的,他就不会有乐趣。

  二是学习他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守旧、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当时是一边倒,什么都向苏联学习,他当时迷信苏联,就按米丘林学说搞无性杂交,把番茄嫁接在马铃薯上面,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面,搞得西瓜不像西瓜,南瓜不像南瓜,后来他才醒悟过来,便偷偷学孟德尔经典遗传学。他曾说:“搞科研课题的方向对不对,

 这是前提,如果方向不对,再努力也是白搭。只要方向是对的,尽管有挫折和失败,通过努力,最后还是会成功的。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小到细菌,大到人类,都有杂种优势,有没有优势决定到两个亲本遗传的差异度。天然杂交稻优势很明显,我们对此坚定不移。当然也会遇到一些挫折,但失败是成功之母,要搞研究,就不要怕失败,怕失败就不要搞研究。”

  三

 是学习他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起,他都是从大处着眼,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所以课题一上手,就能得到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广泛支持,能吸引众多相关领域专家的主动协作,就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合作攻关。20世纪 70 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 18 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80 年代,他带领“863”项目组开展攻关,从不以单位不同而保守秘密,而是提倡协作组要团结协作,因而很快出了成果。他没有把三任总理拨给的数千万元作为自己的研究专款,而是组织起全国东、西、南、北、中的协作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他不仅关注中国粮食问题,而且也关心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他认为,杂交水稻成果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他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毕生最高的追求,并为促进杂交水稻的国际发展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他慷慨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技术和某些育种材料,传授或赠送给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以帮助他们发展杂交水稻。

 同时,袁隆平院士还具有非常好的人品、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他谦逊豁达,不以权威自居。他说:“我认为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百家争鸣,这是正常的。在学术界是经常的,大家来探讨。”杂交水稻的成功虽带给了他许多的荣耀和光环,可他却从不摆名人架子,待人坦诚。在研究中心,他经常组织研讨,鼓励大家发表见解,集思广益;他经常接待国内外同行的友好访问,十分珍惜这样的交流机会,常常邀请客人举行学术讲座,以开阔眼界,互通心得。往往在这种时候,他把自己当成学生,虚心地请教问题。

 他作风纯朴,关心他人。他不讲究吃穿,办公室的设施也很简单。他捐出百万元作科研基金,自己添置衣服时却挑选便宜的,有一次,他花 100 元买了 7 件衬衣回来,还和大家吹嘘可以穿好几年。然而他非常关心农民后代,捐助了多名困难学生。

 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他认为保持身体健康是做好工作的前提。除了工作,他每天还腾出时间参加文娱体育活动,拉小提琴,打麻将,游泳,打排球,一点也不亚于年轻人。按他的话说,这叫劳逸结合。打麻将时不带彩,输了要往桌子底下钻,有人说算了吧,他不听,弯着身子硬要钻,引起众人拍手大笑。他说:“我家孩子是单一品种,都是雄性,要有个女孩多好!”到了下一代,他的愿望得以实现,有了大孙女又有了二孙女,两个孙女的名字都是他取的,有意义又富有幽默感:大孙女叫袁有晴,因为出生前一直不停地下雨,生下当天,雨过天晴。第二个孙女是 2005 年 2 月 18 日生的,这天正好逢农历的“雨水节”,便取名“袁有清”。他说:“这两个名字不但叫起来顺口,

 而且合起来有晴有清,晴就是太阳,清就是雨水,有太阳有雨水,万物自然就会茁壮成长。”

 袁隆平是我们党培养出来的当代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宏大抱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突出典型,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一面光辉旗帜。所以,作为青少年,国家未来的栋梁的我们应该努力的学习,向袁院士学习,正如他说:“我希望他们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把名利看淡泊点,把工作和事业放在第一位。完全不讲一点名和利,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但是,可以把名利放淡泊一点。”,以实际行动来完成他的期望。

篇二:袁隆平纪录片观后感

《袁隆平》观后感

 《袁隆平》观后感 愿人间天上,处处稻香 带着深切的缅怀之情,我观看了电影《袁隆平》,剧中时间跨越近半个世纪,真实再现了袁隆平数十载进行杂交水稻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影片从小事落笔,以袁隆平普通人的情感和品格体现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报效祖国的情怀,将生命写在大地上的初心,在逆境中敢于探索的坚定执着,于简单处见不平凡,于朴素中见大情怀。图片

 “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为实现这个梦想,这位“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一辈子为此奋斗不止。然而,通过影片中的讲述,我们才知道,他的科研之路曾走得那样艰辛。

 炎炎烈日下,要观察要测量;风里雨里,要护好苗,避免夭折。风吹日晒、挽着裤腿、赤脚下田是袁隆平工作的常态。天灾难料,可能会让精心培育的秧苗毁于一旦,但人为的恶意破坏更是让科研进程举步维艰。图片

 有一次,红卫兵冲到袁隆平家中,将他家盆里的水稻苗全部践踏毁坏,导致前功尽弃;在海南三亚农场,试验田里的禾苗被别有用心的小人

 全部破坏,袁隆平看到眼前惨象,顶着倾盆大雨,在黑夜中,痛心疾首,仰天长呼:它也是一条生命啊!在那黑白颠倒动荡不安的特殊时期,一名心中有大爱的知识分子想顺利地搞科研,是何等艰难!图片

 “研究了十来年,交了一张白卷,这项目还有必要坚持下去吗?我看还是取消项目,停拨经费算了!”“外国人都没有研究出来的,你还能研究出来?”面对上级领导的质疑和其他同事的冷嘲热讽,袁隆平掷地有声:“不管怎么样,就算是停拨经费取消项目,我决不放弃!”有一次,为了寻找一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袁隆平不小心掉进沼泽地,如果不是被路过的村民发现及时搭救,袁隆平差一点就丢了性命。事后,他还风趣地说道:阎王爷见我没研究出成果,还不想收我呢!

 “任它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在袁隆平身上,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无论遭受怎样的阻力,他始终初心不改。远离新婚的妻子和初生的孩子,远离年迈的双亲,带着他的助手远赴海南搞科研,一去就是几十年。为了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袁隆平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付出了所有的精力汗水。当他的爱人告诉他,“父亲已经走了”,袁隆平痛苦地双膝跪地,泪如泉涌,充满了深深的自责。看到这一幕,我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回望党史百年,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漫漫征途中,有太多的时代英雄让我们热血沸腾,热泪盈眶。他们舍弃小我,胸怀祖国,在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想起“两弹元勋”邓稼先,在荒蛮的戈壁滩上隐姓埋名几十年,一腔热血只为新中国国防事业,28 年的等待,28 年的追寻,终于迎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临终前,他思考的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图片

 而袁隆平院士呢,生前最后一次住院,醒来第一件事就是问天气,他担心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同为科学家,他们都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敢为人先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他们代表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在影片中,袁隆平的求真务实和刘老师等人的虚伪浮夸形成鲜明的对比。没有经过实践,刘老师在课堂上公然教导学生“只有高密度种植才有高产量,”为了让学生相信他的论断,他竟然从外地移种稻株弄虚作假。当袁隆平的试验失败时,他做为看客在一旁讥讽,这类没有责任担当的知识分子才是影响社会主义建设进步的绊脚石。

 幸运的是,袁隆平遇到了成洪涛这样的好领导,爱才惜才,理解并支持袁隆平。成洪涛担任省农业厅厅长后,还亲自带着专家赶到海南听取汇报,在众人都反对继续实施项目时,成洪涛力排众议,态度坚决,在人员和财力上都给了袁隆平莫大的支持,也给袁隆平带去了信心和力量。

  在影片的最后,袁隆平和他的团队终于研发出了高产量的水稻,亩产超过千斤。当地村民载歌载舞,鞭炮齐鸣,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只有经历过饥饿的人才知道粮食的可贵。“袁隆平让咱们吃饱上饭,过上了好日子,他是咱们的大恩人哪……”村民洗十八带领着群众齐刷刷地向着袁隆平鞠躬跪谢,这一跪,让袁隆平红了眼眶,电视机前的我,也濡湿了眼睛。“你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你高高举起。”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他的身上,有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有几十年如一日的坚韧定力,有对艰难险阻的乐观豁达,有卷起裤管的朴实无华。”活着,是一面旗帜;逝去,是一座不朽的丰碑。袁老虽然离开我们了,但他的精神魂魄早已浸润山川,辉映大地,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愿人间天上,处处稻香!

 电影《袁隆平》观后感 袁隆平逝世,让中国人感到悲伤。人们可能不懂政治,但都知道吃饱了才不饿,不懂政治人物的艰难斡旋,但知道一个让人们能够饱餐的科学家的苦心追求。

 电影中的袁隆平,对科学研究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不怕苦,不怕累,也不怕危险,亲自在田间种植观察。在大跃进的年代,浮夸风盛行,

 弄虚作假,搞破坏,浮躁地对待科学研究。袁隆平依然坚持自己的科研观点,毫不退缩。

 一个经历过,亲眼看到过饥饿悲剧的人,自己又是一个从事解决饥饿问题的科研人员,袁隆平的内心是怎样的翻腾,他的意志是多么强硬。一定要让更多的人吃饱饭,为此,他离开温暖的家,离开温柔的妻子,离开可爱的孩子,离开父母,远在海南的稻田里劳作研究,风吹日晒。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他的研究有了成果,但并不乐观,产量还没有传统的种子产量高。但他并没有否定这一成果,而是继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理想中的稻种终于培育成功。

 袁隆平的自信源于他渊博的真知,他是建国后的第一代大学生,真正能称得上博学多才。在讲课时,重视哲学,不随波逐流,而是认真研究专业里每一个人的科学观点,科学地去认识前人提出的观点。

 在生活上,袁隆平热爱自由,热爱运动,热爱艺术,语言幽默风趣。他游泳、跳舞、拉小提琴,所有的烦恼疲劳,被这些爱好一扫而光,生命又充满了无限的活力,继续科学研究。

 在恋爱婚姻上,袁隆平真诚,是一个真正懂得浪漫的人。

 电影用镜头只展现了袁隆平的一段人生,在真实的生活中,他与时俱

 进,与岁月抗争。也许时光的烦恼比他要多,他没有时间去烦恼,他以看着别人饱餐为乐,他以为别人谋幸福为幸福,是一个伟大的人。

  观《袁隆平》有感

 袁隆平之所以取得成功、电影之所以感人,归根结底的原因只有一个——袁隆平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勤劳、坚韧、仁爱袁隆平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那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点摸索总结出来的。现在搞学术的人难出成果,常自抱怨,可是有多少人有袁隆平那样的勤劳辛苦精神呢?就以这次电影发布会为例,那么多的媒体记者,发布会一结束,全都离开,赶回去发稿子。可是他们连电影都没看,又如何能写出感动人心的稿件呢?曾经踏实的中国人,在如今的社会节奏里,早已经变得浮躁,又怎么能获得真正的成果呢? 袁隆平够坚韧,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获得成功。他的坚韧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坚韧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杂交水稻;他的坚韧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国家和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进行到底。支持他如此坚韧的,是他心中“为民谋食”的仁爱精神。

 袁隆平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正是中华文化里,“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精神。这是人类社会最广大最深厚的仁爱精神,远比什么虚伪的上帝来得真实。正是这种“爱人如爱我”的仁爱精神,帮助袁隆平战胜数不清的困难,最后获得成功,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因为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亿人。这种精神,是推崇天下为公的中国人所独有的。这种精神,放在自私社会里是行不通的——现在为什么不出袁隆平? 电影《袁隆平》里,袁隆平因为在课堂上推崇孟德尔和苏格拉底,否定了米秋林和李本森,遭到了领导的批判。原因当然是“否定社会主义科学,提倡资产阶级学术”之类的。这就太令人鄙视了,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也没有阶级之分,不管谁的成果,只要是为人类造福,为何不可拿来为我用?如果按照电影中这帮弱智革命派的逻辑,苏联的人造卫星技术,源于纳粹德国的火箭飞行技术,技术到底算谁的?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是代表了社会主义的先进,还是纳粹制度的成功?可见,文革中搞的一些事,是丑陋的,甚至是反人类的。类似的情节还有,红卫兵把袁隆平培育的稻苗都砸了。就算袁隆平反动,稻苗也反动?文革是个争议极大的话题,到今天也是如此。我反对任何方向的极端化做法——既不要凡文革必反,也不要凡文革必挺。唯物辩证法原则适用于万事万物,我想文革也不可例外。以刘老师为代表的几个水稻专家,就是这一类人。他们自己无能,却占据着位置。这还不算,他们还要极力破坏别人的事业,限制别人的能力,让别人也一事无成。大家都一样无能,他们的无能看起来才正常,才不会被关注,

 他们的地位才不会动摇。刘老师因为怕袁隆平培育出杂交稻,趁着大雨把袁隆平的稻田毁掉,宁可损失国家利益,也要阻止能人成功,自私到了极点。“木秀于林,风必催之”,这个风,不是来自敌对方向,而往往是来自自己阵营。这种丑陋的中国精神,贯彻在无数的中国人中间,即使到今天,也仍然大行其道。因为这个精神,中国屡受列强欺压,被英法联军打,被八国联军打,被日本鬼子打。因为这个精神,中国屡遭外商打压,一些丑陋的(de)中国人,争相在外国人面前献媚争宠,却对于自强的中国人,明枪暗箭,除之而后快。如果说,中国人不能够根除这种劣根性,那中华崛起梦就永远只能是一个梦。卑劣的小人们,把无数的袁隆平扼杀在萌芽里。以至于今天我们对于袁隆平感到格外的珍惜。然而,按照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应该产生千千万万的袁隆平才对。那些被扼杀了的天才,都毁在这些中华民族的小人之手!

 袁隆平代表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他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的使命才刚刚开始。

  《袁隆平》观后感

 小时候每当吃完饭只要饭碗里还有一粒米饭,外公就会不停的说:

 “要是在 59 年 60 年,能吃饱一顿饭那就是奢侈的事,现在能吃饱了怎么碗里还剩这么多”。听了外公的话就自觉的把没吃完的米饭全吃完。

 看了《袁隆平》电影的一开始不由得就想起了外公的这段话,那个时候国家最困难的日子,大跃进的浪潮如火如荼的席卷全国,能吃上一顿饱饭真的是很知足了。

 时间停留在 2021 年 5 月 22 日 13 时 07 分,这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长沙逝世,享年 91 岁。当时我正好在翻朋友圈突然闪出一道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新闻,我真的愣了一会,总觉得这个新闻是假的,因为前不久我才看到袁隆平院士的鼓励年轻人从事农业的视频“现代农业不是过去的农业,现代农业是个高科技的农业,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都是机械化、电气化、智能化的农业”还有那句“不会了,再也不会了”等话语历历在目。感觉是自己的亲人不在了的那种忧伤感。怀着对袁隆平院士深深的悼念,我重新观看了《袁隆平》这部影片。

 影片讲述了这位“杂交水稻之父”自 20 世纪 50 年代末开始,为解决人类温饱问题,执着于杂交水稻研究的坎坷历程。在学校的试验田里袁隆平院士发现一株结有 230 粒的“鹤立鸡群” 高产稻穗然后将它培育失败,袁隆平百思不得其解,他暗自立下誓言一定要研究出高产的杂交稻,经过他反反复复的不怕困难的研究,他和助手头顶烈日,汗流浃背的在试验田种植培育,社会各界也向他抛出橄榄枝支持他,历经多次失败,杂交水稻成功了,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以后的第五大发明,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

  回顾袁隆平的生平,他其实就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却不平凡的伟大,是他实现了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到自己手上去。现在的非洲是个非常贫困的地区,但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让他们有活下去的希望,他的贡献是世界的。2020 年中国实现了全面脱贫,我们的腰包也富了,但我们也许“吃的太饱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大多体会不到袁隆平那句“没饭吃真难受”,不珍惜饭碗里面的粮食。袁隆平院士已经离开我们了,我们不能够“吃的太饱了”,要珍惜每一粒粮食。袁隆平院士永垂不朽!

  重温电影《袁隆平》,致敬袁隆平星,你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有的人虽然离开了,但却永远活在了我们每个人心中!

 5 月 22 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 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 91 岁。

 当晚,湖南卫视调整节目编排,《快乐大本营》停播,改播同名电影《袁隆平》。

 不得不说这样的安排还是挺暖心的。袁老半生都扎根湖南做研究,湖

 南卫视的做法值得点赞。

 《袁隆平》是我国首部描写农业科学家的影片。讲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老从 30 至 60 岁期间发生的故事,袁隆平院士更是亲自出演老年时候的自己。

 影片以田园牧歌式的画面,交响乐贯穿的结构,幽默风趣的叙事,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再现了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

 影片中有这样一幕:1999 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北京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8117 号小行星,袁隆平星,目前运行在天秤座,距离地球约 2.88 亿公里。不过这颗小行星的亮度非常低,只有金星的四亿分之一,所以肉眼是看不到的它的。

 但是,现在他却是夜空中最亮的一颗星!他将在银河中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由发现者命名并得到世界公认的天体。在地球上 70 多亿人口中,只有极少数人获得以自己名字命名

 小行星的殊荣。

 袁隆平攻克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世界难题,在世界上率先培育成功强优势的杂交水稻,为中国及世界的粮食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得多项国际大奖,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正如联合国发文悼念...

篇三:袁隆平纪录片观后感

袁隆平电影观看观后感 3 篇

  袁隆平电影观看观后感篇 1

  电影以生动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举世闻名的生物遗传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数十年如一日痴心不改,倾其毕生的精力埋头研究杂交水稻的故事,这部影片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觉,打破了观众头脑中关于主旋律影片"高大全"和说教的模式,使人们得以认识,走近真实而杰出的袁隆平,感受到袁隆平那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他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崇高情怀.

  袁隆平,为了实现绿色的梦,为了科学上的突破,为了解决饥慌的恐惧,义无反顾地走在这条看似没有尽头,没有结果的路上,但是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他,他是那样的坚定,直执,饱含着激情,他的生命如歌般地在全世界奏响.他立志要让那粒载着生命根源的种子,长出累累的稻穗,养活一双双饥饿的眼眸.他对科学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是无论在什么时代背景,什么外界威胁下都不会变质的,因为他的一生在为科学研究而歌,为他的事业而唱;为他的也是人民的绿色梦想而歌,为全人类而唱,那是世界的福音.

  袁隆平的先进事迹代表着中华民族勤劳,坚韧,仁爱的伟大精神,他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而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滴摸索总结出来的.他顶着烈

 日酷暑,不分黑白昼夜,从一般杂交稻研究到超级杂交稻研究,一步一步向科学高峰攀登,为的是产出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粮食,最终取得了成功,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当代神话.在如今越来越快的社会节奏里,人们早已经变得浮躁,有多少人能像袁隆平那样能甘于寂寞,吃苦耐劳,不怕失败,不屈不挠呢 虽历经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袁隆平最后获得成功.他那种在逆境中以苦为乐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支撑他的是其心中牢牢坚持的"为民谋食,使人类不再忍受饥饿煎熬"的精神,这种信念最终帮助袁隆平战胜了数不清的困难,为中国乃至于世界粮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因为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亿人.岁月似乎并未在袁老身上留下年轮的印记,他仍像初升的太阳一样,追逐着梦想,探索着超级杂交水稻的新领域.

  回顾袁隆平走过的人生足迹,恰恰应证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科学发展观的两个核心点,一是科学,二是发展.讲科学,首先就要摆脱愚昧的,蛮干的思维来实现发展,不好大喜功,不片面追求数字.发展归根到底要以科学的思想来指导,要依据科学的精神来论证,要以科学的方法来实现.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少数人的富裕,让大多数人受苦,也不是实现社会财富的均等化,而是要在保证绝大多数人的起码幸福的基础上,提倡公平竞争."以人为本"不是什么空口号,也不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玄论,而是要落实到关切民生的鸡毛蒜皮的小事

 上,才是对"以人为本"理念最到位的实践.袁隆平在粮食最为紧张的时刻,首先想到的是大多数人的吃饭问题,他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动力是对"民以食为天"的深刻认识,那就是要让老百姓吃上饭,甚至能够"在稻穗底下乘凉",这就是支撑着袁隆平在杂交水稻试验中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理想和信念,由此可见,他与"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其实科学发展观本就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神秘思想,它是再朴素不过的生命道德伦理,任何有良知的人,只要心怀善意,身体力行,都能实践科学发展观,就看他有没有毅力和行动.

  我们观看这部影片,就是要以袁隆平的行为为楷模,以他的精神为榜样,向他学习.袁隆平院士有着笃实质朴,豁达开朗,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奋斗一生.作为质监人的我们,在面临着当前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的面前,要向袁隆平那样不断探索,坚持学习,坚持真理,艰苦奋斗,牢记自己的责任,深入企业生产现场,而不是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切实排查食品安全隐患,在探索创新的道路上做到不畏艰险,脚踏实地,顽强拼搏,孜孜不倦,将平凡琐碎的工作干出特色干出亮点,用实际行动来努力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提高我们的工作业绩,提高我们的修养素质,在质监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袁隆平电影观看观后感篇 2

 袁隆平之所以取得成功、电影之所以感人,归根结底的原因只有一个——袁隆平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勤劳、坚韧、仁爱

  袁隆平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那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点摸索总结出来的。现在搞学术的人难出成果,常自抱怨,可是有多少人有袁隆平那样的勤劳辛苦精神呢?就以这次电影发布会为例,那么多的媒体记者,发布会一结束,全都离开,赶回去发稿子。可是他们连电影都没看,又如何能写出感动人心的稿件呢?曾经踏实的中国人,在如飞的社会节奏里,早已经变得浮躁,又怎么能获得真正的成果呢?

  袁隆平够坚韧,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获得成功。他的坚韧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坚韧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杂交水稻;他的坚韧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国家和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进行到底。支持他如此坚韧的,是他心中“为民谋食”的仁爱精神。

  袁隆平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正是中华文化里,“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精神。这是人类社会最广大最深厚的仁爱精神,远比什么虚伪的上帝来得真实。正是这种“爱人如爱我”的仁爱精神,帮助袁隆平战胜数不清的困难,最后获得成功,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因为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亿人。这种精神,是推崇天下为公的中国人所独有的。这种精神,放在自私社会里是行不通的——现在为什么不出袁隆平?

  电影《袁隆平》里,袁隆平因为在课堂上推崇孟德尔和苏格拉底,否定了米秋林和李本森,遭到了领导的批判。原因当然是“否定社会主义科学,提倡资产阶级学术”之类的。这就太令人鄙视了,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也没有阶级之分,不管谁的成果,只要是为人类造福,为何不可拿来我用?如果按照电影中这帮弱智革命派的逻辑,苏联的人造卫星技术,源于纳粹德国的火箭飞行技术,技术到底算谁的?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是代表了社会主义的先进,还是纳粹制度的成功?可见,____中搞的一些事,是丑陋的,甚至是反人类的。类似的情节还有,红卫兵把袁隆平培育的稻苗都砸了。就算袁隆平反动,稻苗也反动?____是个争议极大的话题,到今天也是如此。我反对任何方向的极端化做法——既不要凡____必反,也不要凡____必挺。唯物辩证法原则适用于万事万物,我想____也不可例外。

  以刘老师为代表的几个水稻专家,就是这一类人。他们自己无能,却占据着位置。这还不算,他们还要极力破坏别人的事业,限制别人的能力,让别人也一事无成。大家都一样无能,他们的无能看起来才正常,才不会被关注,他们的地位才不会动摇。刘老师因为怕袁隆平培育出杂交稻,趁着

 大雨把袁隆平的稻田毁掉,宁可损失国家利益,也要阻止能人成功,自私到了极点。“木秀于林,风必催之”,这个风,不是来自敌对方向,而往往是来自自己阵营。这种丑陋的中国精神,贯彻在无数的中国人中间,即使到今天,也仍然大行其道。因为这个精神,中国屡受列强欺压,被英法联军打,被八国联军打,被日本鬼子打。因为这个精神,中国屡遭外商打压,一些中国人,争相在外国人面前献媚争宠,却对于自强的中国人,明枪暗箭,除之而后快。如果说,中国人不能够根除这种劣根性,那中华崛起梦就永远只能是一个梦。卑劣的小人们,把无数的袁隆平扼杀在萌芽里。以至于今天我们对于袁隆平感到格外的珍惜。然而,按照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她应该产生千千万万的袁隆平才对。那些被扼杀了的天才,都毁在这些中华民族的小人之手!

  袁隆平电影观看观后感篇 3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盘古开天辟地,人类呱呱诞生,从那一刻起,摆脱饥饿,奋力生存便成了人类历史的不朽主题,滚滚历史长河中的历朝历代,各君各王,虽处在不同国度,不同疆域,却拥有着同一个亘古不变的梦想,解决粮食问题。

 民以食为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饥饿的抗争,从未停歇过对粮食的渴望。当历史的刻度停留在 21 世纪,世界人口已经达到 60 亿的眼下,却依然有 8 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平均每天有 24000 人死于饥饿。在粮食问题日益凸现的今日,世界

 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这片广袤无垠的国度,耕地面积只占世界 7%,人口却占世界 22%的第一人口大国。

  面对冷峻现实,世界陷入了粮食恐慌,人们不仅连连发问: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活世界? 时事造英雄,20 世纪 70年代,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绿色革命”,通过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 300 公斤提高到了 800 公斤,并推广亿多亩,增产 200 多亿公斤,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 7500 万人。英雄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英雄满怀信心地向世界宣称,中国人不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更能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出巨大贡献。英雄的名字从此响彻天际,被百姓们爱称为“当代神农氏”,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回眸奇迹的诞生,竟源自儿时的一次郊游。6岁在武汉园艺场时,当他看到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立即被这派美景所吸引。

  心想长大以后也去学农。谁也不知道,那时命运已经开始悄悄安排奇迹的发生。袁隆平沿着儿时单纯的梦想一步步走着,1953 年,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的袁隆平,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毅然从四川重庆来到了偏僻的湘西雪峰山旁的安江农校任教,一教便是 19 个春秋。学生们都很尊敬他,视他为良师益友,更被他对稻田的专注精神所感动。这个从小长在大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从来不怕臭,不怕脏,随时都能弯腰赤脚下田地,观察稻田的生长情况。刮风下雨也不能

 阻挡他的热情,农民都打趣的称他为“袁癫子”。正是这种外人难以理解的痴迷之情,在无形的支持着他,正是这种对梦想的执着信念在背后推动着他,精心进行着每一份耕耘,正是这种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最终赢来了盆满钵满的丰收硕果。岁月不居,天道酬勤,穿越过十年风雨的艰辛,杂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袁隆平为了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为的恶意破坏,让精心培养的秧苗毁于一旦;一次次的天灾所难,让科研进程举步维艰。但是十年间的艰难险阻最终都在梦想的力量下低了头,都在与梦想的较量中败下了阵,这个刚毅的汉子,在一次次跌倒后依然不屈前行,在苦难面前他甚至安慰妻子说:“山谷越深,山峰越高。

  我们眼前所经受的苦难,其实是对我们未来的祝福。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无不是从患难中走来。应该说,苦难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最好的礼品。”朴实无华的话语中透露着圣哲的光芒,平和的心态中预示着成功的讯息。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像候鸟一样频繁迁徙,春长沙,秋南宁,冬海南,南北辗转,一年三地,不辞辛劳的奔波全都是为了给种子提供适当的环境。他们还在南开北往的火车,轮船,飞机上浸种,甚至把珍贵的种子绑在腰上,利用体温催芽。从 1946年到 1970 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经过了整整六年的时间,

 2190 个日日夜夜,先后用了 1000 多个水稻品种,做了 3000多个实验,但最终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心情沮丧的袁隆平并没有继续低迷,在得到党和政府一如既往的支持下,他迅速调整了研究方案,再次积极的投入到了又一次试验当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973 年,已逾不惑之年的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成功将水稻产量从每亩 300 公斤提高到了每亩 500 公斤以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实实在在的解决了中华民族的吃饭问题,农民亲切的称他为“米菩萨”。这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平日不拘小节,看上去就是一介农夫,面对笑他土气的人,他只是淡淡一笑,说:“我现在是干的农业活,穿得太讲究会让农民觉得生分,他们就不会同我交朋友了,再说,下地干活也就不方便了。”这种平易近人的性格,让他与乡亲们之间建立了一种血浓于水的真切情意。

  有一次,郴州一个农民见到袁隆平说:“袁老师啊,我们要感谢你,又要埋怨你,你把产量弄得那么高,现在粮食都不值钱了哦。”袁隆平若有所思的对乡亲说:“如今种粮食确实不赚钱,但是又少不得。你可以拿一部分田出来种高产水稻,腾出一些地方来种赚钱的作物,那不是又有饭吃又有钱赚了吗?”过了两年,又见到这个农民,他激动的对袁隆平说,袁老师,按照你的方法成功了,粮食丰收了,西瓜,蔬菜也卖了好价钱,现在我们是百分之百感谢你了。运用辩证的眼

 光,袁隆平为乡亲们解决了“谷贱伤农”的问题。答案补充 如今,袁隆平已经不再是中国的袁隆平,他更属于世界,属于整个人类。袁隆平十几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国等国指导推广杂交水稻,为 20 多个国家培训了 300多名技术骨干。1999 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还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这颗小行星在浩瀚的宇宙中闪烁翱翔。儿时的梦想已经实现,这个不知疲惫的追梦人又有了新的梦想,他希望有一天到了秋收时节,水稻能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谷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能坐在稻穗下乘凉。

  这便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禾下乘凉梦”。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因为这粒种子承载着人类的梦想,因为梦想的力量使这粒种子在悄无声息的生根发芽,它以惊人的生命力,奋力破土而出。这粒种子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类。小小的种子迸射出了前所未有的能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给了它无限的养料,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中,这粒改变世界的种子还在欣欣的生长着,那些禾下的梦想,那些远离饥饿的愿望,也将随着种子的茁壮生长而付诸现实。

篇四:袁隆平纪录片观后感

21 年学习袁隆平精神事迹心得体会观后感 6 篇

  2021 学习袁隆平精神事迹心得体会观后感【篇一】

 提起袁隆平的名字,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杂交水稻之父”的名头,更是兼具分量和荣光。

 2021 年 5 月 22 日 13 时 07 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 91岁。创造中国粮食奇迹的一代巨星就此陨落,国人无不为之哀恸悲伤,得之袁隆平逝世消息后,长沙市民更是自发来到医院,深情送别袁爷爷。

 就是这样一位老人,让中国人不再饿肚皮,解决了千百年来的吃饭问题。袁老的一生和粮食作伴,与饥饿为敌,让十四亿中国人不再忍饥挨饿。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杂交水稻优势的专家,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带领科研团队,开展杂交水稻攻关,不断刷新产量记录,直到今年年初,海南三亚南繁基地依然活跃着袁老的身影。袁隆平说过:“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饭碗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一

 株水稻,一碗米饭,是袁老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袁老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饥馑,没有灾荒,这是平凡世界里最朴实、最美好的愿望,在袁老的努力下,一点点地变为现实。

 袁老的梦想是希望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全世界,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目前,杂交水稻在国内的年种植面积达到了 2.4 亿亩,每年在海外的种植面积达 800 万公顷。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世界人民也必将铭记,这样一位让梦想超越现实的科学家。

 袁老还有一个梦:“我曾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籽粒像花生米一样大,我和助理们一块在稻田散步,在稻穗下乘凉”。禾下乘凉的背后,是丰收的喜悦,是袁老践行农业报国的坚定决心,他和他的团队,实现了粮食的增产增收,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粮仓满了,肚子饱了,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肆意浪费呢?“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是不是就可以抛诸脑后呢? 2013 年,习 XXX 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全国各地也开展“光盘行动”,有效整治了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

 “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和中华文明相互融合,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教义中也蕴含着节俭的文化内核。食存五观: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

 成道业,应受此食。佛教把饮食和修行结合起来,把吃饭也看成修行的一门重要功课,并且在吃饭的过程中,进行如理地思维:想一想粮食的来处,想一想自己的德行是不是能够接受这样的供养,对于饮食不要生分别心拣择好坏,要戒除贪心,要虔心地对待每一粒米。有了这样的思维,修行就能够在一粒米、一碗饭中得到成就。

 2020 年,新冠疫情肆虐横行,受疫情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着粮食危机,饿殍遍地、民不聊生的景象仍然在这个世界上真实存在。

 我们习以为常的,却是很多国家最期待的!从抗疫防疫的雷厉风行,到扶贫的历史性成就,再到中国经济的强势归来,现实再次告诉我们,这不是一个和平的世界,但是我们有幸生在和平的中国。

 袁隆平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关于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和结束饥饿的使命将持续下去。中国人关于水稻、关于粮食的梦想,也必将世代相承,永不熄灭!

 2021 学习袁隆平精神事迹心得体会观后感【篇二】

 回忆起当年的那场灾难,袁隆平那种济世情怀,那种对生命的真挚的呵护与关爱,让人分明感受到了一位伟大科学家内心的崇高与博大。

 梦当然只是梦。为了通过科研的力量在实践中一步步接近这个梦,袁隆平以一种义无反顾的精神一头扎进了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中。不为别的,就为了让现实中落后、贫困的农村能变得富饶而美丽。为此,他所经历的困苦与磨难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但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努力着,“真的,我从没后悔,我这个人有点痴,认准的一定要走到底”。他一直这样说,也一直这样做。杂交水稻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培育杂交水稻,是他生命中最强的音符对于一个几千年来受贫穷与饥饿折磨的民族,有着高产量的杂交水稻良种来帮助解决吃饭问题,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贡献啊。难怪一些地区的农民称他为当代“神农”,而国际同行称他的研究是“全人类的福音”。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浩瀚宇宙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翱翔;风云市场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股票隆重上市。袁隆平,由安江农校的一名普通教师,终于登上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殿堂。

 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辉煌、荣耀、名利,却丝毫也没有使袁隆平发生任何改变,他还是始终如一的恋着杂交水稻事业。从

 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的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分秒必争的察看着育种基地。他心中想的只有他的试验,只有他的杂交水稻。

 通过科技进步,现在我国常规水稻的亩产平均为“700 斤左右,我们培育的杂交水稻平均亩产达 800 斤左右。我们正在研究一种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将达到 1500~1600 斤,有希望在 2~3年内培育成功,那时又将推动全国的水稻产量上一个大的台阶。我们?超级?稻的培育十分紧张,不管我在哪,都要求基地三天报一次数据,这样我就可以随时对情况进行分析。我们有信心,提前两年实现亩产 800 公斤的目标。” 1998 年,国家国资局对“袁隆平”品牌进行了无形资产评估,认定其价格达 1000 亿元人民币。对此,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各方面给予积极评价,并誉为昭示着中国知识经济的风暴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时代的真正到来。

 农平高科“”上市后,社会上有人称“袁隆平一夜之间变成了亿万富翁”,他却很平静,对此一笑了之。他仍然一如往日的奔波在试验田地里。

 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还有两大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研究成功,大面积“应用于生产,这样 21 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让杂交稻进一步由中国走向世界,?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虽已届古稀之年,但袁隆平仍是魂牵梦萦着杂交水稻;虽已

 没有了园艺场的美丽与缤纷,但那种淳美与质朴,却更能透出一种科学巨人所特有的崇高品质与境界。

 2021 学习袁隆平精神事迹心得体会观后感【篇三】

 对于这位伟大的、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创造了无限财富的袁隆平院士,有人评价他的身价何只千亿,可他每月的收入连工资加补贴也只有几千元。依其贡献,他应该拥有更多的钱,但面对几千元的工资,他乐呵呵地说:“要生活和生产,钱是重要的,但钱的来路一定要正。钱是拿来用的,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但是用钱,第一不要奢侈浪费,第二不要小气,该用的就用,不该用的就不用。所以,我穿衣服朴素大方,这是一个原则。穿那么好干什么,表面光。穿得好,也不见得你的地位就高。”这就是袁隆平院士的金钱观,朴实直白,寓意深刻,发人深思。有人评价他说:“袁隆平院士头顶蓝天,勇攀科技高峰;脚踏实地,造福世界人民。他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服务人类社会;胸怀祖国,心忧天下,造福世界人民,……。”作为科学家,袁隆平院士不仅贡献巨大,更是一位精

 神可贵、品德高尚的人。他杰出的科技才能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

 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身处教育战线的广大知识分子树立了学习的典范。作为奋战在环保事业战线上的一名知识分子,我发自内心地赞扬袁隆平院士,我觉得我们大家都应该认真地学习袁隆平院士的高尚情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为自己的信仰,脚踏实地,造福人民。我们要学习袁隆平院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金钱观。我们除了要宣传他的科研成果,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志气外,更应该让大家都来学习并发扬光大他做人的态度和奉献的精神。

  2021 学习袁隆平精神事迹心得体会观后感【篇四】

 作为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袁隆平自然而然成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许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双目失明的小朋友的来信,信中除了表达对他的崇敬以外,还道出了这位小朋友对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读着小朋友真挚的来信,袁隆平深受感动,立即铺开纸,拿起笔,动情地题

 写道:

 “……生活是完美的,我们这个世界是完美的,并且会越来越完美。你虽然看不见,但你的心能感受到,周围的爷爷、伯伯、叔叔们都在关心你,帮忙你。你是一个有志气有梦想的孩子,好好用功读书,将来长大了,必须会有比别人更加光明的前途。不知你听过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没有,这位大作曲家虽然双目失明,却从小发奋图强,在钢琴的键盘里创作了美妙的乐章,让音乐伴随着人类走向史诗般如痴如醉的境界,努力吧,孩子,你虽为盲童,但前途光明……” 看得出来,袁隆平回这封信是充满着真切的情感的,对于一个素昧平生而来自远方的信,袁隆平尚且能够认真对待,并动之以情,情真意切地亲笔回信,从中,我们不难读懂这位科学家的心地是何等的善良,社会职责感是何等的强烈,情操和人格是何等的美丽。

  2021 学习袁隆平精神事迹心得体会观后感【篇五】

 2020 年 9 月 7 日,是袁隆平 90 岁阳历生日。他在家中许下生日愿望,希望自己领衔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 3000 斤早

 日实现。去年,第三代杂交水稻单季亩产取得 2092.6 斤的成绩。袁老的生日愿望透露出无尽的家国情怀,我们共同企盼着袁老的生日愿望早日实现!袁老身上有很多标签,比如“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魔稻祖师”“最酷的 90 后”“90 后梗王”等等。这些标签或大气、或诙谐、或酷炫,反映的是这位“90 后”老爷子热爱田野、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本真。而这些品质,是需要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田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袁老深爱着祖国,他把论文写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贡献给了乡间,为的是实现“禾下乘凉”和“覆盖全球”两个梦想。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大都来自田野乡间,要时刻想着扎根祖国大地,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不负韶华、不负青春。田野不只有秀美的风景,也有荆棘坎坷的泥路,但是 只要我们把心沉下去,一定可以在把泥泞小路变成康庄大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为人民服务是伟大而光荣的事业,袁隆平强调,不能搞牺牲产量来求优质,为了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应该要搞既高产又优质的 800 公斤的”。正是如同袁老这样伟大的科学家热爱人民、

 不断奋斗,才让我们解决了吃饱和吃好的问题,从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应如此,对于人民要心存热爱,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谋福祉、谋利益,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生活。海德格尔说过:“人生的本质是一首诗,人是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90 后”袁隆平曾经称自己上班不打卡,下田最高兴,喜好自在,专长松懈。袁老就是这样热爱着生活,一不小心还成了“梗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和诗的田野”,广大基层党员干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花费心血去适应、去提高、去改变。在工作之外,也要顾及生活、照看好家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我们依然要热爱生活,“以苦为乐”,开心过好每一天。唯有此,我们才能不为生活所累,也能更好集中精力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终身! 最后再次祝袁老生日快乐,早日实现自己的生日愿望,而我们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奋斗和努力,以另一种方式去守护袁老深爱的伟大祖国!

 2021 学习袁隆平精神事迹心得体会观后感【篇六】

 人民大会堂小礼堂的报告厅里,同事和弟子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紧张和兴奋,而袁隆平却依然故我,明亮的眼睛,顽皮的笑容,与两个月前活跃在气排球场上气定神闲的神态并无两样,薄薄一页纸的演讲稿握在手里,几乎不怎么看。

 这不禁让记者想起 5 月份的长沙记者见面会时,他把演讲稿丢到一边的情形。对于开会发言,袁隆平显示出了他的“大师风范”。

 “我有两个雄心壮志”“请这么多领导和高层人士来听报告,我感到很不安,我并没有大家赞扬的那么好,我听之有愧。我觉得光荣应该属于国家,属于从事杂交水稻工作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干部。”对于同事们的夸赞,袁隆平表现出的是一个科学家的谦逊。

 对于自己的功绩一带而过的袁隆平,在谈到超级水稻时却显得兴致勃勃:“今生,我还有两个心愿,也可以说是我的两个雄心壮志。” 拥有老骥伏枥精神的袁隆平说,他的第一个心愿就是争取在2010 年实现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亩产 900 公斤的目标。

 “计划到 2011 年在全国推广 6000 万亩,产出现有 8000 万亩所产的粮食,也就是说,等于增加了 2000 万亩耕地,可多养活 3000万人!”说到这儿,站在演讲台前的袁隆平抬起头露出了欣慰的

 笑容。

 “第二个心愿,是在国外进一步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现在,全世界有 22 亿亩水稻,如果其中一半种杂交水稻的话,所增加的粮食可多养活 4—5 亿人。”袁隆平不到 10 分钟的报告,被全场一次...

推荐访问:袁隆平纪录片观后感 观后感 纪录片 袁隆平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