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作文4篇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作文4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22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作文4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作文 人民论坛 / 2017.12上3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XiJinPingThoughtonSocialismwithCh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作文4篇,供大家参考。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作文4篇

篇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作文

论坛

 /

 2017.12 上 3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致力于改善人民生存和发展环境,积极打造绿色中国、生态中国的执政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价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存在状态,是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和理论总结。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理念古已有之,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还是古希腊时期的宇宙自然论,都体现了人类对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每个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很大差异。人类历史进入工业文明之后,伴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提升,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受到严重破坏,生态危机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繁荣发展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保障人类的永续发展,人类社会才会由此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将是人类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角看美丽中国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挑战,究竟要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环境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深刻反思和回答。其根【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目标的确立,是当代中国面临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形势所作出的战略性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必须确立辩证的生态发展观、整体的生态文明观和严密的生态法治观。【关键词】人与自然

 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美丽中国冯留建

 韩丽雯本指向就是要解决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及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富内涵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生态文明理念已经从思想萌芽、社会共识发展到实践探索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这一重要论述,既明确了中国已经开启生态文明新时代,又明确了人与人民论坛 2017

 12月上 P12-43.indd

  36 17/12/18

  上午9:18万方数据

 Dec,2017

 /

 PEOPLE"S TRIBUNE 37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第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是对我国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的超越,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生态文明时期的经济发展要求,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改变资源短缺趋紧的局面,需要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状况,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满足这些时代要求,需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经济发展中弘扬节约资源的思想,充分认识自然的价值。第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特征。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是通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实现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协调,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人类更加幸福。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着眼于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第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佳方案,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基础,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客观要求倡导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思想基础,在经济发展的各方面融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在开发自然中必须符合自然规律。首先,辩证的生态发展观。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树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的辩证发展观。人类欲望无限性与自然资源有限性之间存在着永恒矛盾,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民生发展问题,需要运用新理念新思想加以解决。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环境保护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是在对自然资源有限性充分认识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是追求绿色 GDP 的增长,反对通过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片面追求 GDP 的增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价值取向和归宿是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发展,必然会更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其次,整体的生态文明观。按照协调发展的理念,树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共生共荣的整体发展观。工业文明的发展撕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功利主义、人类中心主义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给全球的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创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奉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从哲学的高度理解人与自然界以及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之间不仅仅存在着能量的相互交换,而且也是“生命共同体”,这种思想将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这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贡献。最后,严密的生态法治观。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要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新时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大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不健全有关,与生态相关的法制不完备有关,因此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社会工程,只有制定更为严格的制度,施行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我们的青山绿水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作者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印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绿色发展观研究”(项目编号 :16BDJ043)和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阶段性成果】【参考文献】①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 年。责编 / 孙垚

 美编 / 李祥峰人民论坛 2017

 12月上 P12-43.indd

  37 17/12/18

  上午9:18万方数据

篇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作文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形势与政策论文 0 1000 字 字 1 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6 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创造性提出“两山”理念,16 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共建“环境+全民”,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是实地调研、深入探索的成果,是对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怎么建设生态文明的正面回应。我们唯有坚持从人民立场出发,凝聚“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的人民智慧,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共享”,方能更好地为人民创造“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崭新画卷。“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民”,坚持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共享,最终实现社会环境“人人满意”。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

 共建“环境+自然”,敬畏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说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绿水青

 山,不仅要体现环境的美好,更要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相互排斥。“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对自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环保意识。近年来,挥之不去的雾霾问题,多处河道的严重污染以及因植被破坏而造成的土地沙化,不断频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背后更是民生和社会问题,发人深醒、引人深思。我们所追求的不是 GDP冷冰冰的增长数字,更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盲目发展,而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党员干部要时刻践行“人民至上”的服务宗旨,真正把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幸福感牢牢“挂钩”,产业发展让钱袋子“鼓起来”,美丽宜居让幸福感“嗨起来”。

 共建“环境+文化”,文化点缀,相得益彰。“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域文化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风土民情。对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就是对本土文化内涵的保护,环境设计在尊重自然的同时,还需赋予丰厚的文化内涵,更加呈现多元文化绽放的生态理念。将极具地域特色的风俗习惯、民俗风情、传统礼仪巧妙融合于环境之中,以此唤醒历史的记忆、激发民族的情感。例如,绿道的设计本是用来减少汽车尾气污染,但久而久之,绿道变成了“健康之路”。绿道的开发,将一座城市的人文景点、地理景观串联起来,让每一位来到这座城市的游客都能沿途欣赏美景,身临其境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魅力。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都曾经水丰草茂,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文明的衰

 落。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形势与政策论文 0 1000 字 字 2 2 谈及代表东方韵味的“中国色”,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我国传统色彩中“出镜率”较高的赤色、竹青、绛紫……当这些色彩在水墨画中层层组合、晕染铺陈开来,世人都会为之啧啧赞叹、惊艳不已:中国色,可以这般,美出境界、美得不可方物。

 要让“中国色”在中华大地上展现其恢弘大气、嫣然绝美的“风姿”,生态环境是其最佳的展示“画卷”。世界环境日的如约而至让人们对生态环境这一话题进行再次审视和反思,当以怎样的色彩来勾勒和呈现出生态美最本真的“中国色”,让子孙后代都能记得住那最靓丽动人的颜色,都能与美丽家园相伴永远。

 厚植“中国绿”,勾勒出生态美最深层的“底色”。在中国传统色谱的 22 个主色调中,和绿色有关的竹青、艾绿等颜色就占到了四分之一,为中国画带来了一股清新盎然、生机勃勃的绿色风。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青山、绿水、草湖、田野等绿色“根据地”也是“出镜率”最高的。绿色是大自然最深层的底色,同时也代表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色”。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如今,让荒山披绿、植被茂密等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也让不少贫困户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新路,既实现脱贫

 “摘帽”奔小康,又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通过采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的生态环保举措,在中华大地播撒绿色的“种子”,真正还原和勾勒出生态美最深层的“底色”。

 遍栽“中国红”,呈现出生态美最活力的“韵味”。天子朱批、贵胄朱门,宫闱红墙连天阙,古往今来,以赤色、朱砂、胭脂等为代表的“中国红”一直都是备受人们喜爱和推崇的颜色。而在以丹青水墨为代表的水墨画中,倘若能有一抹“中国红”作为装饰,亦会有“点睛”的妙处,让画面的整体色调顿时变得活泼生动起来。而对于生态环境治理来说,前路漫漫、道阻且长,在坚守生态环境保护原则的同时,亦可懂得借鉴时下新理念、新举措、新方式,以“点睛之笔”的“中国红”来助力,为早日到达理想的远方提效赋能。譬如,通过采取跨省结对开展扶贫协作项目的方式,实现互帮互助、互惠互利的“双赢”结果;通过开启“党支部+地方龙头企业+贫困户”的“链式模式”,让脱贫致富迈上“跨车道”;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建立现代示范生态园区,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源源不断地为人们创造收益、带来财富,也让魅力“中国红”成为致富路上活力“满格”的“神来之笔”。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所强调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一种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要绘就生态美之“中国色”,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奋斗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理想信念,共同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进而绘就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美生态版图。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形势与政策论文 0 1000 字 字 3 3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成为社会共识,答好“自然篇”携手共绘美丽中国图卷,我们时刻行动着。

 尊重自然,让“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串联、生命相依。山水林田湖草是自然界的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人类作为是自然生态链中的一环,牢固树立生命共同体意识,让生态串联、生命相依的共同体得以在宜居宜业、宜游宜商的美丽家园中释放“绿色福利”。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要秉持休戚与共、平等相待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发展之路。

 顺应自然,让“做好绿色发展大文章”多向发力、同向偕行。全国各地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构筑一体化绿色产业体,深入推进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目标任务的精准治理、综合整治。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工业革命到迈入后工业文明的信息化时代以来,见证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之路是行不通、走不动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生态兴则文明兴,要贯彻生态与绿色发展理念,打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组合拳”,做好脱贫攻坚、文明创建、综合治理绿色发展大文章。要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

 社会治理格局,深怀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绝不可做为了经济发展而违逆自然的事,绝不能亲手毁坏大自然给予的“生态屏障”。

 保护自然,让“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落地生根、掷地有声。我们从西溪湿地、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生态旅游“金名片”可以看出,湿地、森林、江河湖泊等各种自然生态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后劲、积蓄潜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让保护自然如同保护眼睛般,就要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不落实“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发展理念,带来的就是“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的巨大代价。大自然毫不保留展现给人类积淀的瑰宝,是要我们始终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确保荣辱与共、互利共赢落地生根。要做好大自然的“代言人”,讲好保护自然中国故事,厚植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人文情怀,确保环保宣传教育培训及时跟进,从身边人、身旁物、小事点滴中留住自然生态和谐共生之美。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答好“自然篇”是对每个人的严峻考验,留住绿色生态之美,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让“美丽中国”成为人与自然永恒不变的发展底色和执着追求。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形势与政策论文 0 1000 字 字 4 4 从古至今,人与自然就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相连相通的生命共同体,天蓝、地绿、水清的大自然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留住了青山绿水,就是留下了金山银山,保卫好绿水青山,就是造福子孙后代。

 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生态环境的质量与群众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作为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生态环境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多次提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下团组”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对生态环境的殷殷关切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的民生观,我们当秉持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发展理念,继续走在前列、干在实处,把握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内涵、发展态势和治理形势,坚定两山理论,保持战略定力,为人民群众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续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深刻把握“和谐共生”的思想内涵。无论是“数罟不入洿池”亦或是“斧斤以时入山林”,都体现了古人对待环境的友好态度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蕴含着古人的生态智慧。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与之一脉相承,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同存共荣的关系。我们当深刻把握这种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荣辱观,以植树种草为荣,以乱砍滥伐为耻;以节约资源为荣,以浪费资源为耻;以保护动物为荣,以捕杀动物为耻。在思想上与大自然共情,并以此为先导,形成尊重自然、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社会氛围和行动自觉,强化维护生态环境的担当作为,争做环境保护的先锋卫士,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牢牢把握“战略主动”的发展态势。__年是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起步之年,必须牢牢把握“战略主动”的发展态势,排出时间表和路线图,抢抓生态环境的发展机遇,在变量中作考量,在变局中开新局。把握战略主动,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治理,以打造高质量的全球生态环境为目标,在共建、共治、共守、共享美丽家园中实现共赢;就是要科学谋划,做好顶层设计,找准生态环境稳定、良好发展的实现路径;就是要坚持从“两点论”和“重点论”出发,将人和地、人和资源等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解决好;就是要以改革激荡动能,释放活力和红利,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促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生态环境的管控体制,形成联防联控、齐抓共管的治理局面,推动环境治理常态化。

 准确把握“标本兼治”的治理形势。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到点还得到位,治标还须治本。坚持标本兼治,才能巩固好环境治理的发展成果,才能取得治理实效、形成治理长效。一方面,要在空气、土壤和水这三大领域的污染防治上下功夫,要优化交通、能源和产业的供给侧结构,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将落后产能淘汰,以煤改气、煤改电的方式促污染物总量减排,打响、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以此强基固本;一方面,要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在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上加大力度,在生态平衡中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与此同时,要加大执法监管

 力度,对存在的环境违法行为,务必一查到底、严惩不贷,严格抓好环境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守护好青山绿水。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他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我们当以高标准和严要求,以打赢生态环保攻坚战的定力和决心,久久为功地抓好生态环保工作,在全面小康的“全景图”中,绣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针一线。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形势与政策论文 0 1000 字 字 5 5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人类现在的科技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但人却忘记了,人与生态文明相互共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虽然以前大家还不是很注重生态环境,但那个时候还没有那么多的化工厂,商业房。随着时代的改变,很多工厂肆无忌惮地乱排放有毒气体,污水。很多开发者乱开发绿色土地、乱砍树木,大量的建造房子。以至于现在环境受到了很大污染。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都买得起汽车了。很多上班的人都开汽车,家离上班的地方近的,不愿意跑,要开汽车。离得远的不愿坐公车嫌太挤,更不愿骑车,太累也都要开汽车。大家可知道汽车一天要排放多少尾气啊。

 虽然说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伤害,但更重要的是人类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就对生态环境做出伤害。

 在我父母小时候,我爸爸经常去河里挑水喝,现在都不敢喝了...

篇三: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作文

管理 党 政 干 部 论 坛 督 寓貅 釉 热 构 筑 蒸 瘸 嘲 。

 宁 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 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到本世 纪中叶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是对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重要肯定。“共生昭示 了人类最文明、最具现代意味的合作关系与生存方 式”“ 。和谐共生是一种要求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世 界观 ,是一种人与 自然之间达到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方 法论 ,同时也是人类社会遵循 自然规律 、社会发展规 律,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合 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 一。

 人与 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最佳状态 ,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

 一、 定色调 ,为美丽中国增添绿色底蕴 作为美丽中国的绿色底蕴 ,和谐共生的理念蕴含 着绿色化的生活方式和绿色化的消费方式,绿色化的 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涉及到人们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 面,建设美丽中国,增添绿色底蕴需要把最基础的 日 常行为和生活习惯生态化 ,将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贯 穿于 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 中。

 绿色化的生活方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 , 是保护 自然 、尊重生命 、崇尚节约 、提倡循环利用的生 活方式,是思想观念、消费模式、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深 刻变革。2015年 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 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 ,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关于加 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力争实现到 2020年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在全社会得到推行,全民 生活方式绿色化的理念明显加强 ,生活方式绿色化的 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建立。《“十三五”规划纲要 》也明 确提出:“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 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协同推进人民富裕 、国家富强 、中国美丽。”绿色生活 是一场生活方式全方位的变革,牵涉到每个家庭每个 人的变革 ,公众的 日常参与是环境保护的核心力量。

 绿色生活方式包括方方面面 ,它要求人们从 自己做 囫 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养成绿色生活的日常行为和 习惯 ,将生态理念贯穿于 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 中。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倡导简约适度 、绿 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开 展创建节约型机关 、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 绿色出行等行动。

 消费方式的绿色化是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 重要抓手,要求人们提高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知识水 平 ,自觉在生活细节中体现绿色生态的理念。对每个 公民而言,主要是在 日常生活中应主动选择使用绿色 产品,在衣 、食 、住 、行 、游的选择和消费习惯上,力戒 奢侈浪费、过度消费和不合理消费,遏制攀比性 、炫耀 性 、浪费性行为,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 约 、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在对孩子的教 育过程 中,要体现出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和行为。少 开一天车,多种一棵树 ,节约一杯水 ,使用再生材料产 品,支持垃圾分类和可再利用资源回收,绿色出行 ,餐 后打包剩余食物,尽量少用一次性物品 ,拒绝过分包 装等等。同时 ,促进绿色消费是传承中华民族勤俭节 约传统美德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 也是顺应消费升级趋势 、推动供给侧改革 、培育新的 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手段 ,更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建 设生 态文 明的现实需要 。马克思强 调 “人 的满足最 终 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倡导绿色消费观, 将生产与消费有机地协调起来,避免整个社会生产的 无政府状态和高消费现象 ,回归理性消费 ,这时人们 才会从消费异化的怪圈中解脱 出来 ,经济生产活动才 会顾及经济利益和自然承载能力 ,使 ‘社 会秩序”符合 “生态秩序”。

 能否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 ,取决于 你 、我 、他 ,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 ,决定着绿色发展的 成效和美丽中国的底色。我们每个人迈 出保护生态 环境的一小步 ,就是迈向美丽中国的一大步。绿色必 将固定为美丽中国的发展主色调 ,将会显示出持续长

 2018年第 11期 公共管理 久 的发展 动力 。

 二 、强国力 。为 美丽 中国添 活力 ‘抓生态文明建设 ,倡导绿色发展不是约束发展, 而是堵住粗放发展之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鲜明地蕴含着绿色富国、强国的重大命题。绿色低碳 循环经济不仅仅是对 自然生态的一种保护 ,也是创造 财富的一个新领域 ,是习近平总书记 ‘绿 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的体现 ,彰显了我们党对新时 期富国之路 、强国之道的科学认识和把握。

 富国为强国之基 ,资源环境为富国之本 ,小康全 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高排放、高消耗的 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必然带来 A然资源的极大浪费 ,生 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阻断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 物质变换 ,导致物质变换断裂 ,人与自然 、人与人 、人 与社会的矛盾激增,出现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 为了修复人与 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链的断裂,实现人 与 自然之间的能量循环平衡和可持续 ,在我国的生态 文明建设实践中就要着力扩大经济发展的生态空间。

 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是 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的方向,是解决人与 自然之间物质断裂的有效手段 ,

 是破坏性、断裂性的工业经济转向可持续循环型生态 经济 ,实现经济模式转型升级 的重要抓手,旨在修复 高排放、高污染经济增长模式下造成的自然物质循环 断裂 ,走生态循环发展之路。由于物质属性的多样 性,它具有多种用途 ,同时不同的物质相互组合,在不 同劳动过程中或者同一劳动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作 用,既可以作为生产资料 ,又可以作为劳动对象。因 此 ,重视‘‘ 废料”在不同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变废为宝、 循环利用是化解人与 自然之间物质循环断裂的重要 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 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 系 ,发展绿色金融 ,壮大节能环保产业 、清洁生产产 业 、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构建 清洁低碳 、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 和循环利用 ,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 、物耗 ,实 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这些措施将在提 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同时 ,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

 推动技术进步和能效的提高 ,为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 展提供强力支撑。

 人与 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内涵之一就是将 自然环 境的生产力持续不断地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为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产力基础。早在 2004 年 ,习近平就曾指出,如果我国继续走高污染 、高破 坏 、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那么我国的生态环境 将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过度需求 ,不仅使经济发展的 效果无法得到保证,同时也会使生态环境遭到致命打 击。目前我国的生态资源环境越来越脆弱,有的甚至 已经无法修复 ,因此将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对立 、 相割裂的做法最终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坏问题 ,使人类发展失去根基和动力。党的十九大报 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 理念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像对待 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首次写入了我国的党代会报告中,有利于厘清我国长 期想解决而未解决好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有利于在经济环保方面形成 “不再欠新账 ,加快补旧 账,创收环保账”生态保护新局面。经济发展与生态 保护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协同共进的辩 证统一关系 ,保护生态环境并不意味着延缓经济发 展 ,改善生态环境并不意味着停滞社会经济发展。相 反 ,人们应该清醒认识到 ‘保 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 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自然生产力 与社会生产力共同构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一 辩证关系深刻揭示 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与生产力 发展之间绝非是有你无我的对立关系,而是共存共荣 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和 前提是 自然资源 “有处可寻”,如果 自然资源遭到破 坏 ,那么社会生产力便会失去承载其发展的物质基 础 ,因此 ,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建立在尊重 自然、保护 自然的基础上,考虑 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承载范 围,使破坏的自然环境得到修复,使完好的 自然生态 环境得以维持和完善。另一方面,得以保护的 自然资 源将会源源不断地为生产力发展提供物质支撑。“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的辩证统一思想打破了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割裂式发展模式 ,提出了有利 于使二者关系协同共进、和谐共生的指导方法,阐述 了保护生态环境不仅仅是保护自然生态价值的过程, 同时也是实现 自然资源转化为自然资本,并将 自然资 本转化为社会资本的过程,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理 念、发展方式的深刻调整和重大转换 ,是人 、自然、社 会三者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绿 色转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

 绿色循环发展、把 “绿水青山”变成 “金山银山”, 这样的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 的发展理念不仅没有否定 I

 公共管理 党 政 干 部 论 坛 “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而且使得经济发展更具有持 续性 ,使 自然资源有生命力地循环起来 ,修复已经断 裂的物质变换方式 ,让 自然界可持续地成为人的无机 身体 ,而每个人类个体也做到物尽其用 ,减少生产过 程中对 自然资源的消耗,使这一循环在历史的长河里 周而复始 、共进共荣,进而实现经济社会与 自然生态 的动态平衡 ,这是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方式的 “生态革 命’’。

 三、聚人心 。为美丽中国凝共识 美丽中国的实现是关乎亿万中国人未来的大事 ,

 需要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 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 民族未来。” “ 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蕴含着丰富的人民性 ,美丽中国建 设为了人民 、依靠人民和绿色成果由人民共享 ,使人 与 自然和谐共生式的发展有更扎实的前进脚步 ,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能够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聚人心 、 凝共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以生态惠民为基本价值取 向,彰显了我们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惠民之 道的深刻认识。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之美 、自然生态 之美、人居环境之美、人文行为之美、生活幸福之美的 完美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 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哪’在城镇与 乡村,要能 ‘‘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形成 ‘城 在林中,楼在绿中,居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最佳人 居环境 ,使生活其中的人们更加珍爱环境。要充分利 用本地区的生态环境的独特优势 ,结合地区经济发展 状况 ,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着力打造一批 ‘‘ 牛态+”产业, 例如特色小镇、农家乐产业 ,使当地独特的自然优势转 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上一 定要有长远的眼光,宽广的视野,不能 目光短浅,急于 求成 ,要用绿色可持续的 GDP代替 ‘有 毒、带污”的 GDP,因为 ‘生 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 ’。

 让绿色成为城镇与乡村底色,文明成为群众的自 觉追求 ,实现青山美丽 ,绿水常流 ,生活美好 。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重要 目标 之一,是人 民幸福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生态环境一 头连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 。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 民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 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质量在幸福指 数 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但是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 I 还不尽如人意 ,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块短板。

 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搞不好还可能 演变成社会政治问题 ,“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因此 要坚持绿色发展 、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干净的水 、清 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 ,关系最广大人 民 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我们 党新时期增进民生福祉的科学抉择,体现了我们党对 人 民福祉 、民族未来的责任担当,对人类文明发展进 步的深邃思考。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 忧。绿色发展理念洞悉发展规律 、深察民生福祉 、彰 显执政担当,是全体人民在发展问题上的 “最大公约 数”之一 。美丽中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皆是为了 增强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因此,为人 民提供优质的 环境 ,成为民心所向、民意所在 、大势所趋的事情 ,只 有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幸福 ,保证生态安全 ,才能得 以真正提高人们 的幸福生活指数 。“让居民望得见 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描绘 的美丽中国,激发了亿万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凝 聚着建设美好家园的同心众力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已 转化为人 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 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美好生活的目标中美丽生 态分量越来越重,推动形成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 建设新格局,共同描绘和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我们这代 人作出长期努力。关乎亿万人民福祉、中华 民族永续 发展的绿色变革新征程已经开启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 ,我们一定能给子孙 留 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留下人与 自然和谐共 生的美丽中国,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 【1】袁祖社 .“多元共 生”理 念统合 下的 “互利共 赢” 与“价值共享”[J】.天津社会科 学,2004,(5).

 【2】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

 努力走 向社会 主义生 态文 明新 时代 【N】.人 民 日报 ,

 2013—05—25。

 [3】习近平 .习近 平谈 治 国理政 [M】.北京 :外 文 出版 社 .2014. [4】习近 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

 中央文献 出版社 ,2014.

 (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责任 编辑 光 胜 )

篇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作文

2022 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读后心得体会

 6 月 1 日出版的第 11 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章指出,“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远战略。为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科学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与“文明”的关系、“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这“三对关系”,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不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深刻认识、科学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大自然更壮丽,让人民生活更幸福。从本质上说,人是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命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资源作为劳动资料,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肥沃的土地、广袤的草原、渔业资源丰富的江河湖海等,既是人的生活资料来源,也是人的生产资料来源。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

 样的自然美景,还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告诉我们,当人们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也常常是慷慨的。反之,当人们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必然是无情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而要把人的活动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真正做到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壮丽优美的大自然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让人民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深刻认识、科学把握“生态”与“文明”的关系,让生态环境更优美,让中华文明更兴盛。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的衰落与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直接相关。我国古代一些地区也有过惨痛教训,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都曾

 经水丰草茂,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经济衰落。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传统工业化迅猛发展,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造成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关系紧张。从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国家相继发生了“八大环境公害事件”,很多人患病、死亡,损失巨大,震惊世界,引发了人们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深刻反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索尔海姆曾指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不仅仅是中国的东西,也是一个可以影响和激励世界其他地方的模式。”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关系中华文明永续兴盛的根本大计,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大势。因此,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扎实推动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不断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实践。

 深刻认识、科学把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让金山银山成色更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一方面,经济发展不能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

 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另一方面,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河北塞罕坝林场创造了荒原变林海、沙地变绿洲、青山变金山的人间奇迹,吉林查干湖渔场实现了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相得益彰,陕西安康的茶农们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这些都印证了“人若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道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必须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一面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一面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 2022 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读后心得体会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章指出,我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功在长远、利在千秋,要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点在“自然”、施力点在“我”。

 厚植“绿色”生态理念,于“我”入脑入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理应根植于中华儿女内心,“宁要青山绿水不要金山银山”的态度理应体现在方方面面。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古往今来息息相关、命运与共,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获得自然的馈赠与安宁。自然是大地清新亮丽的眼睛,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才能让碧波荡漾、气正风清。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贡献“我”力量,厚植“绿色”的生态理念入脑入心,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以“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节约理念,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谨细态度,积极参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动图景。

  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于“我”见言见行。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无论是治沙防沙的“榆林精神”,还是荒原变林海的“塞罕坝精神”,都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换来的绿意盎然,是生动践行“两山论”的最好范本。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行”,需要贡献“我”力量,深入践行“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爱护自然为荣,以污染浪费为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细碎到“柴米油盐”的琐碎小事,覆盖到“衣食住行”的各种方面,把“低碳”“绿色”“环保”作为“新风尚”,让“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意画境,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景象,让“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美丽家园永续永存。

  致力“环保”氛围构建,于“我”聚力聚效。“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无论是云南大象的北上之旅,还是长江江豚再展微笑,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展现的最美画卷;无论是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还是建立国家公园体系,都体现着国家为生态文明建设擘画长远蓝图的坚定决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非日月之功,非尺寸之功,需要全社会营造出“绿色”“低碳”“环保”的氛围,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贡献“我”力量,要争做“环保卫士”、争做“监督卫士”,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全力拼搏奋斗姿态守护“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的美好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世美景。

推荐访问: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作文 共生 作文 人与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