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作文6篇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作文6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22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作文6篇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作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农林科学 02020年年11月月02·33· 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作文6篇,供大家参考。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作文6篇

篇一: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作文

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农林科学

  0 2020 年 年 1 1 月 月 02 · 33 ·

  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思考

 余荣业

 池超男

 浙江省平阳县鳌江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浙江 温州 325401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而农村农业也不断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努力着,然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必须要以农业科技创新加以辅助。基于这种现状,本文将深入探索农业科技创新对乡村振兴战略带来了何种作用,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带来一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思考 中图分类号:32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是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根据农村振兴的科技需求,明确了加强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创建示范模式,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和创新重点,并提出了优化资源配置的建议。加强示范指导并增加资金。投资,健全的激励机制和其他技术进步措施,以实现农村复兴。

 1 加快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意义

 (1)乡村产业振兴是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采用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滥用农药、化肥和饲料添加剂,破坏了乡村生态环境,也给人类食品安全造成了危害,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双重压力日益趋紧,只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才能推动城市的资本、科技、人才、管理、信息等要素向乡村集聚,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2)乡村产业振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副产品琳琅满目,供应充足,但是,农业生产发展与大众消费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性不高,优质绿色农产品占比较低,不能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只有加快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才能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才能提供更丰富、更优质、更安全的绿色有机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高质量需求。(3)乡村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改善生活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与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最大的失衡和不足在于农村。中共中央提出了振兴农村的战略,要求建立健全“繁荣工业,生态宜居,农村文明,有效治理,富裕,富裕,富裕,富裕,富裕,富裕的生活,并加速农业和农村地区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业的繁荣是解决一切农村问题的前提。实施农村振兴战略,首先是要振兴农村工业。振兴农村工业不仅是振兴农村的基础和重点,而且是振兴农村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前提。没有农村产业的振兴,农村的振兴就无源之水。

 (4)振兴农村产业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较大比重。近年来,虽然我国农民收入有了相应提高,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仍是不争的事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消除农村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而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从而使农村欣欣向荣,充满生机和活力,拓展广大农民就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这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本质要求。

 2 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对策

 2.1 健全乡村产业振兴政策保障体系

 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政府首先要编制科学系统的产业发展规划,确定重点扶持的乡村产业目录,打造产业集聚平台。其次要优化财政投入结构,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支持力度,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为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兴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要激活民间投资,引导和带动更多的工商资本,进入乡村产业领域,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要健全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产品,不断完善乡村产业振兴主要领域的信贷政策,鼓励农业融资担保机构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信贷保障,加大政策性银行对乡村产业贷款贴息支持力度,拓展乡村产业融资渠道。

 2.2 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环保意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规范畜禽养殖,科学合理处置畜禽粪便;加大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及尾菜处理工作,大力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及有机生物肥料的使用。只有生态环境好了,才能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3 增加资金投入加强乡村振兴科技经费保障

 根据总量不断增加,比例稳定增长的要求,农业投入不断增加。积极向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申请,将农村复兴工作纳入科技计划,并申请政府专项财政支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充分调动企业等技术创新投入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多元化投资保障体系的形成。

 2.4 建立科技创新协作机制

 农业科技创新涉及多个领域,实现了多学科交叉。必须加强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联系,使各方的资源能够得到整合和利用,农村技术、人才、资源等方面的深度整合必须奠定基础。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因此,需要完成合作机制的建立,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产业链与技术链的融合与发展。在实践中,通过改进合作创新政策机制,可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的合作战略联盟,促进合作创新文化,加强大学,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与联络,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政府提供资金,土地和政策,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工业示范基地的建设。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和人员,可以加快农业产业链的建设,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高校提供的人才,科研成果和理论指导可以保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为了使各方都有各自的优势,必须完成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实现战略,知识和组织的协调,促进农业科技的协调协调发展。革新。

 3 结论

 只有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才能为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支持。因此,在农村振兴工作中,有必要认识到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要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规划与管理,明确农村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建立协作创新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加快新型农村商业主体的培育,将使科技创新成功转型,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金华.浅析农业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2017(2):66. [2]王书华,郑风田,胡向东,冷杨,程郁.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科技论坛,2018(6):1-5. [3]李恩希.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业科技创新支撑研究[J].科技风,2018(9):199.

篇二: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作文

乡村振兴作文 0 1000 字范文 5 5 篇

  有关乡村振兴作文 1000 字范文一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2017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我们勾画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并专门进行了重大决策部署。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好的 8 项重点工作之一。2018 年 1 月 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在此背景下,科学理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对于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文章很多,但多为解读性或表态性文章。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相关文章的研究性色彩迅速增加,如韩俊(2018)、张晓山(2018)、叶兴庆(2018)、张天佐(2018)、姜长云(2018)等。有些文章开始关注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导向,如张合成(2017)。但就总体而言,相关研究仍然亟待加强。本文认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主要包括 3 个方面,即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一、坚持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下简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17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

 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 6 项主要任务之一,尽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的范围实际上超出经济工作,但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应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和重大导向之一。仔细研读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内容,不难发现这实际上也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需要弄清楚什么是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怎样实现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质量如何,首先要看其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有多大实质性的贡献,对于缓解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三农”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有多大实际作用。比如,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需求结构加快升级,呈现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绿色化迅速推进的趋势。这要求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顺应需求结构升级的趋势,增强供给适应需求甚至创造需求、引导需求的能力。与此同时,对农村产业发展在继续重视“生产功能”的同时,要求更加重视其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将重视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影响,同激发其科教、文化、休闲娱乐、环境景观甚至体验功能结合起来。尤其是随着“90 后”、“00 后”、甚至“10 后”

 逐步成为社会的主流消费群体,产业发展的生活、生态功能更加需要引起重视。以农业为例,要求农业在“卖产品”的同时,更加重视“卖风景”、“卖温情”、“卖文化”、“卖体验”,增加对人才、人口的吸引力。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日益引起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很好的链接和匹配功能,能够改善居民的消费体验、增进消费的便捷性和供求之间的互联性,而体验、便利、互联正在成为实现社会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和消费扩张的重要动力,尤其为边角化、长尾性、小众化市场增进供求衔接和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了新的路径。

 第二,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即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增强供给体系对需求体系和需求结构变化的动态适应和反应能力。当然,这里的有效供给包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这里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和竞争力,首先表现为提升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除此之外,还表现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体现这些方面的协同性、关联性和整体性。解决好“三农”问题之所以要被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归根到底是因为它是一个具有竞争弱势特征的复合概念,需要基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矫正市场失灵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解决好“三农”问题,重塑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因此,要科学区分“三农”问题形成演变中的市场

 失灵和政府失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借此,将支持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质量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有效激发工商资本、科技人才、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结合起来,通过完善农村发展要素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的升级机制,更好地提升乡村振兴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

 第三,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为协调处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在十九大报告和新版《中国共产党章程》中,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被列入,但新型城镇化战略未被列入要坚定实施的 7 大战略,这并不等于说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之所以这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城镇化是自然历史过程。虽然推进新型城镇化也需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也需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但城镇化更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而实施上述 7 大战略则与此有明显不同,更需要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甚至优先位置,更需要大力支持。否则,更容易出现比较大的问题,甚至走向其反面。(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贯穿到 21 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虽然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但到 2030~2035 年前后城镇化率达到 75%左右后,中国城镇化将逐步进入饱和阶段,届时城镇化率提高的步伐将明显放缓,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动将由乡—城单向流动为主转为乡

 —城流动、城—城流动并存,甚至城—乡流动的人口规模也会明显增大。届时,城镇化的战略和政策将会面临重大阶段性转型,甚至逆城镇化趋势也将会明显增强(张天佐,2018;王利伟,2017)。至于怎样科学处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系?本文认为,关键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一问题将留待后文专门分析。

 第四,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为科学处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农业农村政策转型的关系,做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文章。关于这个问题,后文也将专门分析。

 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最终体现为统筹推进增进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如果做到这一点,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十九大报告突出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民利益最容易受到侵犯,最容易成为增进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薄弱环节。注意增进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价值所在。当然也要看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民发挥主体作用往往面临观念、能力和社会资本等局限。因此,调动一切积极因

 素,鼓励社会力量和工商资本带动农民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增强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对于提升乡村振兴质量至关重要。

 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有许多国际经验可供借鉴。如在美国、欧盟和日、韩等国的发展过程中,都有很多措施支持农民培训、优化农业农村经营环境,并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创业机会。2014 年美国《新农业法案》将支持中小规模农户和新农户发展作为重要方向,甚至在此之前就有一些政策专门支持初始农牧场主创业,为其提供直接贷款、贷款担保和保险优惠,借此培育新生代职业农民。该法案增加农产品市场开发补助金,明确优先支持经验丰富的农牧场主,优先支持最能为某些经营者或农牧场主创造市场机会的项目;鼓励优化农村经济环境,在农村地区提高经商创业效率、创造就业机会并推进创新发展。2000 年以来,欧盟的农村发展政策将培养青年农民、加强职业培训、推动老年农民提前退休、强化农场服务支持等作为重要措施。为解决农村人口外迁特别是青年劳动力外流问题,欧盟注意改善农民获得服务和发展机会的渠道,培育农村企业家,以确保农村区域和社区对居民生活、就业有吸引力。2014 年欧盟农业政策改革通过新的直接支付框架挂钩支持青年农民和小农户;采取重组和更新农场等措施,为青年农民提供创业援助,建立农场咨询服务系统和培训、创新项目等。后文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导向,为此必须把推进农民优先提升技能作为战略支撑,借此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合格市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合适的劳动力和农村居民。

 有关乡村振兴作文 1000 字范文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这个典故。据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向箕子求教治国理政之道,箕子提出应重视“八政”,即: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只有把这八件事干好了,才能实现民富国强、政通人和。所谓“食”,实质上就是老百姓吃饭的问题,把“食”摆在“八政”之首,凸显了农业作为治国安邦头等大事的重要地位。

 中华民族有“重农”的悠久历史,古人早就认识到,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在把握世界现代化、工业化大趋势的同时,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实际,把工农联盟、团结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带领亿万农民推动农业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当作国计民生的大事,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是萦绕心中的“重中之重”。总书记早年即下乡务农,做过大队党支部书记,从政经历遍及村、县、市(地)、省(直辖市)和中央党政军主要岗位,十分懂得“三农”工作,“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对“三农”工作思考和实践的步伐从未停止。在陕北梁家河,他与村民们一起战天斗地,对农业农村农民有了深切的了解和感悟,成了“黄土地的儿子”;在河北正定,他探索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的新路子,总结出裕民富民的“二十字经”;在福建,他组织推动山海协作、闽宁对口帮扶,强调扶贫先扶志,提出“滴水穿石”、“弱鸟先飞”;在浙江,他亲自部署“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等重要工程,推动浙江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走在全国前列;在上海这个农业比重不到 1%的超大城市,他强调只要有农业、农村、农民,就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擘画出一条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2013 年 4月,他在海南考察时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同年 12 月,他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2014 年 9 月,他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对农地制度作出重大改革部署,提出要“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2015 年 1 月,他在云南考察时叮嘱,新农村建设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2016年 4 月,他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2017 年 12 月,他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2018 年 10 月,他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2019 年 5 月,他在江西考察时,明确要求“再加把劲,着力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有关乡村振兴作文 1000 字范文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乡村的各个方面。在推进乡村振兴中,要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集中力量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瓶颈。我们要坚持三个“着眼于”——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段:开篇点题。先是简单提出乡村振兴的复杂性,随后提出本文的总论点:坚持三个“着眼于”——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着眼于“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让农业成为有...

篇三: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作文

人才下乡助力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实践基于广东省河源市的田野调查涂华锦邱远赖星华(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 , 广东河源 517000 )摘要 :

 乡村振兴需要科技人才支撑 , 尤其对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来说更是如此 。

 文章基于河

 源市科技人才下乡助力乡村振兴存在问题的深度分析 , 运用帕累托理论从实际需求出

 发 , 提出应通过政策激励 、 人才开发 、 机制保障 、 平台建设 、 项目推动等举措.鼓励 、

 引导广大科技人才开展下乡行动 , 形成科技人才想下去 、 能下去 、 下得去 、 留得住 、

 起作用的社会氣围 , 以期对欠发达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

 乡村振兴

 天发达地区

 科技人才下乡2018 年 1 月 ,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的意见 》 明确提出 , “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

 全面建

 立高等院校 、 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

 企业挂职 、 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 ” 。

 科技创新将为乡

 村经济振兴注入新的关键动能 。

 从需求出发 , 整合多方资源 ,

 鼓励引导城市科技人才下乡 , 汇聚人才和技术 , 对推动和

 保障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 。一 、 调研基本情况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 , 是欠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 。

 河源市下辖五县均是省级特困县 , 其 GDP 总量 2016 —

 2018 年连续三年在广东 21 个地级市中倒数第三 。

 乡村振兴

 是河源解决发展不平衡 、 不充分问题的根本岀路 。因此 ,

 本文选取河源市作为研究对象 , 对河源市当前科技人才供

 给侧 、 需求侧进行调查分析 , 试图通过对个案的深度剖析 ,

 找准存在问题 , 提岀对策建议 , 以期对欠发达地区推进乡村

 振兴战略提供借鉴意义 。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资料查阅 、 现

 场走访 、 个别访谈及调查问卷等形式 。

 调研采用自编问卷

 和访谈提纲 , 调查对象主要包括河源市各类科技人才及各

 乡镇 、 市直部门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主体 。

 现场走访了龙

 川县紫市镇 、 连平县大湖镇 、 紫金县凤安镇 、 和平县林寨镇 、

 东源县灯塔镇 , 涵盖河源市五县 。

 共向科技人才发放纸质

 问卷 300 份 , 回收有效问卷 282 份 , 有效问卷率为 94% 。

 问卷设计包含基本信息 、 主观意愿 、 激励需求及问题建议 4

 个部分 , 共 12 个问题 。

 参与调查的科技人才来自各级学会 ( 协

 会 、 研究会 )

 、 高校与科研院所 、 科技企业及农技推广中

 心等机构 。

 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 , 研究取样的覆盖范围较广 。

 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 《 2018 年河源市统计年鉴 》 以及市委

 组织部 、 市农业局等相关部门 。二 、 调研结果与分析( - )

 河源市科技人才供给侧分析( 1 )

 科技人才的总量 、 结构及分布 。

 据统计 , 截至

 2018 年 6 月 , 河源市人才总量 527969 人 ( 含中央 、 省驻河

 源单位 )

 , 占人口比例约为 9% 。

 其中 ,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112858 人 , 占 21%, 各类技能人才 259374 人 , 占 49% ; 企

 业经营管理人才 113158 人, 占 21% 。

 在专业技术人员中 ,

 从人才层级来看 , 正咼技术职称 146 人 , 占 0.14% )

 副高技

 术职称 1496 人 , 占 1.3%, 中级职称 51645 人 , 占 4 5.7% 。

 从城乡分布看 , 人才大部分集中在市区和城镇 。

 其中 , 农

 村人才 176342 人 , 占人才总量的 33.4%, 城镇人才 351627 人,

 占 66.6% 。

 从产业分布看 , 人才分布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 。

 在专业技术人才 112858 人中 ,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 3971 人 ,

 占 3.5%, 第二产业 11674 人 , 占 10.3%, 第三产业 97213 人,

 占 86.1% 。

 从行业分布看 , 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业和卫生业 。

 其中 , 农林牧渔业 2677 人 , 占 2.37%, 教育业 57517 人 ,

 占 50.96%, 卫生业 26482 人 , 占 23.46% ; 水利水电业 876

 人 , 占

 0.78% 。( 2 )

 科技人才供给侧分析 。

 高等院校 、 科研院所是高

 层次科技人才的主要来源 。

 在本土科技人才方面 , 河源市内

 仅有一所高等专科院校 (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

 , 但尚未形成

 农类专业群 , 农业科技人才寥寥无几 。

 在外来科技人才方面,责任编辑:陈文华C1IIMSE

 LMVEKSHY

 SCIENCJ :

 :

 &

 TI :

 :

 CII\OLOGY

 2020

 -

 04

 83

 中国高校科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 广东省科学院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

 省内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积极选派科技专家深入乡镇生产

 一线 , 为河源市乡村振兴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 。

 据统计 ,

 近三年 , 外来科技人才下乡 900 多人次 , 切实解决了农业

 经营主体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及贫困村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 。

 可见 , 河源市人才总量不足 , 结构和分布不够合理 , 本土

 人才供给能力较弱 , 高层次科技人才以外来柔性引进为主 。(-) 河源市科技人才需求侧分析(1) 乡村人才现状 。

 据调查 , 河源市乡村人才总量不学

 研

 用足 、 结构不合理 、 待遇偏低 、 发展空间较小 , 人才引不进 、

 留不住 、 用不好等问题较为突出 。

 推广新知识 、 新技术困难 ,

 乡村振兴缺乏技术和人才支撑 。

 一是中高级技术人才短缺 。

 从区域分布来看 , 人才相对集中在市区和县城 , 条件艰苦 、

 地处偏僻的乡镇基层 , 专业技术人员非常少 。

 如龙川作为

 农业大县 , 每万名农业人口中仅有 3 名农业一线科技人员 。

 二是中青年人才短缺 。

 现在的农业 、 农村最缺乏年轻人 ,

 体面的工作环境是当今年轻人择业考虑的一个重要指标 。

 单纯的一产或二产已经很难留住年轻人 , 只有三产或以三

 产为引领的融合产业才能留住年轻的人才 。

 三是经营管理

 人才缺乏 。

 乡村的本土人才以从事种植 、 养殖业的偏多 ,

 从事经营管理 、 产业发展的偏少 , 能带动一方农民共同富

 裕的 “ 领头雁 ” 很稀缺 , 同时具有管理能力和奉献精神的

 乡村基层组织管理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2)

 乡村产业现状 。

 河源是传统农业大市 , 农业资源

 丰富 。

 近年来 , 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 , 河源农业产

 业化发展跃上新台阶 。

 据统计 , 2018 年全市粮食水稻种植

 面积 245 万亩 , 茶叶种植面积 10.7 万亩 , 油茶种植面积 50

 万亩 , 药材种植面积 2 万亩 , 特色水果种植面积 80 万亩(含

 板栗种植面积) 。

 河源市各县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

 优势 , 建立了一批农业特色生产基地 , 如源城区水果 、 休

 闲农业基地 , 东源县柠檬 、 蓝莓 、 板栗 、 茶叶和生猪基地 ,

 和平县琳猴桃 、 百香果基地等 。

 河源市积极推动生产要素

 向优势产业集聚 , 形成了园区集聚发展 、 各有特色的发展

 格局 , 目前已成功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7 个 , 覆盖河

 源市五县一区 。

 然而 , 农业科技含量低 、 农业科技人才短

 缺等问题仍然突出 。

 农业科技的贡献不大 , 基本上还是以

 传统农耕作业 , 使得农产品质量普遍较低 , 缺乏市场竞争力 。

 农业科技人才短缺 , 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 , 农业技术

 的推广造成一定的障碍 , 制约农业发展 。(3)

 科技人才需求侧分析 。

 一是需要懂农业的技术人

 才 。

 实现乡村振兴 , 对农业大市的河源而言 , 农业产业化是

 关键 。

 当前 , 河源正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 加强种

 植业 、 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新技术 、 新品种的研发 、 引进和

 推广 , 促进一批高科技项目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嫁接 , 开

 展新品种 、 新技术 、 新工艺研发 , 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

 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

 可以预见 , 未来河源乡村

 振兴对懂农业的技术人才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

 懂农业的技

 术人才 , 说到底就是帮助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种养 、 加工

 的人才 , 如水果种植 、 花木种植 、 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人

 才 。

 二是需要能致富的产业人才 。

 产业人才也称 “ 领头雁 ” ,

 就是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人才 , 如农业经营管理人才 、 农

 村创业创新人才 、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才 、 农业电子商

 务人才等 。

 这类人才有致富的本领 , 更要有乡村情怀 , 也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 就是 “ 一懂两爱 ” (懂农业 、 爱农村 、

 爱农民) 。

 这类人才的作用有两个 , 一个是能发现商机 ,

 他们能够看到普通村民看不到的商机 ; 一个是会组织创新 ,

 如 “ 合作社 + 龙头企业 + 基地 + 农民 ”

 “ 合作社 + 专业市

 场 + 农民 ” 等经营模式 , 能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 让村民参

 与其中 。

 三是需要有情怀的服务人才 。

 近年来 , 乡村农民

 群体对教育 、 医疗等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要求也日益提高 ,

 这就需要更多有情怀(爱农村 、 爱农民)的优秀科技服务

 人才(如教师 、 医生)向乡村流动 。

 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

 等化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 城区科技服务

 人才流动到乡村能切实提高乡村公共服务质量 , 助力乡村

 振兴发展 。三 、 科技人才下乡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1)

 人才队伍不大 、 不强 。

 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底子

 薄 、 起点低 , 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大 , 尤其是农林牧渔业

 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

 从行

 业分布看 , 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 、 卫生等领域 , 乡村

 振兴人才需求量较大的领域 , 如农林牧渔业等农业科技人

 才 , 经营管理 、 乡村旅游及电子商务等产业人才却严重短缺 。

 河源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占人口比例仅为 9%, 比全省 19%

 低 10 个百分点 。另外 , 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 , 人才队伍不

 强的情况更为突出 。

 河源市高层次人才(副高技术职称以上)

 占科技人才的 1.45%, 占全市人口总数的 0 .046% 。

 供给侧

 人才资源的不足 , 不利于推动科技人才下乡工作 , 甚至会

 出现 “ 无人可派 、 无人可选 ” 的困境 。(2)

 上山下乡不愿 、 不敢 。

 对科技人才的问卷调查结

 果显示 , 大多科技人才对下乡助力乡村振兴的主观意愿不

 强烈 。

 进一步调查发现 , 认为 “ 缺乏激励政策 ” 的受访者

 占比 81% 。

 虽然 《 中共河源市委河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

 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方案 》 等文件提出 “ 推动科技人才下乡 ” ,

 但还缺乏配套激励政策和实施细则 。

 部分单位如河源职业

 技术学院 , 出台了本单位的激励政策 , 对下乡的专业技术

 人员给予一些经费支持以及工作量的核计 , 但与论文发表 、84

 2020

 •

 04

 项目评奖等激励相比 , 前者激励的有效性显然不足 。

 科技

 服务创造的价值 , 在当前人才评价考核体系里 , 还没有很

 好地纳入进去 。

 此外 , 有相当比例(约三分之一)受访者对

 发挥自身专业技术优势助力乡村振兴略显信心不足 , 有 “ 不

 敢 ” 的心态 , 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队伍不强的情况 ,

 人才开发工作仍任重道远 。

 因此 , 组织引导科技人才下乡 ,

 消除 “ 不愿 、 不敢 ” 的心理顾虑是关键 。(3) 保障机制不足 、 不全 。

 在对科技人才的问卷调查

 和访谈中 , 认为 “ 缺乏保障机制 ” 的受访者占比 89%, 保

 障机制不足 、 不全问题反映较为强烈 。

 “ 不足 ” 具体为经

 费不足和时间不足 。

 经费不足一方面是专项资助项目少 ,

 目前仅省级层面有 “ 农村科技特派员 ” 等少量项目 , 市级

 层面尚无此类专项项目可申报 , 另一方面是指经费使用的

 灵活性不足 , 下乡大多是在偏远山区山村蹲点调研和服务 ,

 交通 、 住宿 、 用餐等费用支岀大多无法提供发票 , 无法满

 足现有的财务报销要求 。

 此外 , “ 不足 ” 还体现在时间不足 。

 据调查 , 反映当前工作已较为繁重 , 没有空余时间下乡的

 受访科技人才不在少数 , 占 56% 。

 这就需要所在单位在制

 订相关鼓励政策时 , 将适当减少工作量纳入考虑 。

 “ 不全 ”

 指供给侧的人才资源和需求侧的服务需求这两类信息资源

 的汇聚和对接机制尚未健全 , 推动科技人才下乡的长效机

 制尚未形成 。

 信息不对称 、 对接不精准或难以对接 , 都将

 成为科技人才下乡面临的重大困难 , 严重阻碍了科技人才

 下乡的步伐 。四 、 科技人才下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帕累托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帕累托法则又称二八法则 , 是 19 世纪由意大利经济学

 家维弗雷多•帕累托提出的管理学理论 。

 其核心观点是 :

 在很多事件里 , 20% 的因素造成了

 80% 的影响 。

 此理论对

 本研究有所启示 。

 一方面 , 以需求为导向选派下乡的科技

 人才虽然是 20% 的少数 , 但对乡村振兴往往起到 80% 的关

 键作用 。

 例如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梁红教授的团队在河源

 市和平县成功推广 “ 琳猴桃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 , 有力推

 动了当地产业振兴 , 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推手 。

 因此 ,

 引导 、 鼓励科技人才下乡 , 对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

 另一方面,

 借鉴帕累托法则进行实践应用 , 对科技人才调研数据进行

 归纳 、 分析 , 得到现状下科技人才最为迫切的激励需求 。

 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分析 , 科技人才最为关注的激励

 政策是职称评聘和薪酬收入 。

 根据激励需求 , 制订精准的

 激励政策 , 才能有效推动科技人才下乡助力乡村振兴 。(-) 科技人才下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1) 创新激励政策 , 让科技人才 “ 想下去 ”

 o 问卷调查中 ,

 占比 36% 的科技人才表示 “ 如果政策上有所鼓励 , 愿意参

 与 ” 。

 要探索更科学 、 更有效的激励政策 , 让广大科技人才

 “ 想下去 ” 。

 首先 , 要在科技人才最关注的人才评价考核

 体系里进行改革 、 创新 。

 比如 , 将下乡这样的基层工作经

 历作为...

篇四: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作文

iddot;6·6 农村发展·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科研机构与村镇融合发展的机制和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1. 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支撑1.1 产业兴旺离不开科技支撑

 生产力低下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问题,生产管理粗放、生产设施落后、生产技术缺乏等原因严重制约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直接关系到了现代化农业建设进程。通过加强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力度,能够有效改善农民生产不得要领、信息获取困难、机械化程度地等诸多问题,打破当前“产量靠天、质量靠地、收入靠人”的局面,让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产业兴旺。1.2 生态宜居离不开科技支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农村最有价值的资源和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用科学的手段处理好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作物秸秆四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有机肥代替化肥、地膜的回收与降解,都要通过科技支撑来实现,做到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加强科技支撑,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牟利的行为也将不复存在,科学养鱼替代了电枪捕鱼、合理化种植替代了乱砍乱伐,有效改善农业生产乱象,化解“百姓富”与“生态美”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3 乡风文明离不开科技支撑现阶段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接近全面小康,身体是否能吃饱已经不是大家关心的首要问题,如何让农民在精神上“吃饱”便成为当下亟待完成的任务。加强科技支撑,可以开阔农民视野,帮助其了解精神富裕的潜在价值,提供乡风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加强科技支撑,可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摒弃农村存在已久的旧观念、伪科学,走上科学的农业发展之路;加强科技支撑,可以提高农民思想层次,树立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加其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发挥力量助推乡风文明建设。1.4 治理有效离不开科技支撑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而实现治理有效的核心则在于“自治”。建立健全乡村法治建设、政治建设是治理的框架,但治理的根本则依旧在于农民自身。加强科技支撑,提高农民科学素质,让农民的生产生活走上轨道,必定能构建良好的乡村秩序,促进治理有效。1.5 生活富裕离不开科技支撑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也是拉近城乡贫富差距,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农村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而科技支撑则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通过农业科技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鼓励农民回乡就业、创业,改变农民增收只能靠外出务工的现状;通过科普宣传、推广农机等方式,提高现代化农业占比,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优化农村劳动力分配;结合各地自然条件,挖掘当地潜在种养优势,以发展“抱团取暖”模式为目标形成地方支柱产业,降低风险;加大力度推广优质动植物品种,示范高科技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地方品牌,增加农民收入。2. 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方向建议2.1 成立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目前,我国农村生产技术水平低、获取农业新技术途径少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青年人员外出务工愿望强烈、回乡就业比例低更是加剧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思考和建议贺 明1   马永鑫 1   闫 吉 1   王 洋 1*   杨洺扬 2(1.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2. 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沈阳 110164)摘 要:科技是农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本文介绍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科技支撑对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方面的重要性,提出了科技服务、科技引领、加快创新等几个工作方向的建议,以期为农业科研院所、企业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借鉴。关键词: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服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特色产业文章编号:ISSN2096-0743/2020-27-0006万方数据

 ·7·7 农村发展·乡村振兴农民只会种地,不知如何种好地的问题不断凸显。为此,科研院所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推荐遴选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成立专门的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采取科技下乡、科技示范、网络媒体等方式向农村提供科技咨询服务 ,面向乡村振兴进行科技成果、技术模式的集成应用,围绕地方产业特点,扶持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合作、指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科技支撑,切实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2.2 科技引领示范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着重遴选一些有科技短板、自然条件有潜在优势、地方特色产业显著的村镇建立科技引领示范村。以省属科研院所为科技依托,紧紧围绕当地特点,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共建”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通过专家服务团队的技术支撑,形成当地支柱产业,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变农村长期存在的生产管理粗放、种植作物种类繁杂、产业规模小的生产局面,发挥示范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树立典型。2.3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研院所加大主要农作物优质品种、适应机械化种植品种、设施农业品种的选育力度,引导各类作物、畜禽育种向专用化、特用化、优质化发展,加大专用、特用作物品种培育和推广力度,提高农业产值,做好乡村振兴的品种支撑工作。同时加强调研,了解不同地区产业现状与资源禀赋,进行制约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瓶颈技术的攻关,支撑乡村农业产业发展。2.4 加速成果转化科研院所与地方主导产业相关的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借助各类科研项目、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进行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一方面能够利用企业的资源推动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能够引导科学研究更加面向市场应用;还能为企业和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达到科、企、农三方共赢。同时,通过与农技推广部门对接,把政府农技推广体系纳入到项目示范建设中,形成技术研究—试验示范—辐射推广的转化链条,实现研发体系与推广转化体系的有效衔接,延长产业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5 加大资金投入目前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以下的几个问题较为凸显:1)部分村镇设施设备短缺落后,专家团队无法放开手脚,科技力量难以施展;2)村镇往往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专家也面临着繁重的课题任务,本职工作与示范村建设之间的平衡难以把握;3)示范村建设需要大量投入人力物力,但目前缺少专项资金支持,许多工作都存在局限性;4)部分村镇对乡村振兴的总体思路学习不到位,对战略目标理解不充分,对农业生产安于现状,专家团队孤掌难鸣,工作难以开展等等。总结起来,矛盾主要集中在资金上,只要解决好资金问题,困难自然迎刃而解。因此,既然乡村振兴工作要真刀真枪的干,那就要真金白银的投。积极向农业主管部门申请将乡村振兴纳入工作规划,建议设立各类相关项目、财政专项资金等多种支持政策。同时调动企业投资积极性,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促进形成多元化投入保障体系。3. 结语大力加强科技支撑力度,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从科研机构角度,科技支撑行动将有效促进农业创新能力,强化农业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从企业角度,科技支撑能不断优化产品品质,实行标准化生产;从农民角度,科技支撑能保证农民与时俱进,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成果,为产业化经营、提高综合产出效益奠定基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各地区域优势愈发显著,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农民增收效果良好,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农业新格局,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添砖加瓦。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8[2]顾 媛,张 锋.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于农业科普工作的几点思考[J]. 农业科技管理,2018[3]秦中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把握的工作重点[J]. 紫光阁,2017作者简介:贺明(1989—),男,汉,吉林省长春市,硕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科技管理通讯作者:王洋(1973—),男,年,汉,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博士研究生,研究员,科技管理万方数据

篇五: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作文

科研单位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与思考

 —— 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2019 年 03 月 29 日 摘要 :文章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阐述了省级农科院支撑引领乡村振兴,实现质量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和创新发展,以及加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契合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的新时代科技创新体系,组建一批“一懂两爱”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队伍,研究并转化一批满足全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的重大科技成果,强力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期为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科研单位,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产业发展,科技扶贫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 20 字总要求,为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工作擘画了蓝图、明确了目标、立下了宣言[1] 。乡村振兴,产业打头。农业发展,科技为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省级农业科研单位要肩负新使命,勇于创新作为,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安徽省农科院”)主动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以安徽省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科技需求为导向,坚持以应用技术研究为核心,以建设安徽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为基本定位,强化顶层设计,坚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双轮驱动,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和科技人才支撑体系,以科技引领安徽省农业走质量兴农、效益优先、绿色发展、市场导向之路,奋力推进“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省建设。

 1 强化科技创新 , 夯实乡村振兴第一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摆在首位的是产业兴旺,科技创新是推动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3] 。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安徽省农科院不断加强学科方向调整、研发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和科研机制改革,推动现代科研院所建设。

 1.1 顶层设计 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政策,制定《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围绕国家和安徽省农业战略部署,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和需求,加强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学科建设是农业科研院所的生命线和立足之本[4] 。安徽省农科院全面开展学科建设推进年活动,制定《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学科建设推进年实施方案》,系统部署全院学科建设。通过厘清学科建设现状、规划学科领域及研究方向、打造科研团队、凝练团队建设任务和目标、建立学科建设长效机制等明确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和需求,支撑乡村振兴战略。

 1.2 组建团队 实施青年英才工程,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积极选派科技人员到基层挂职锻炼,提高科技人员服务“三农”的能力和素质;开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根据院、所学科发展规划和建设任务,组建

 结构合理、目标明确的创新团队,在人才引进、项目资金安排、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稳定支持。依据团队建设需要,按照“德为先、用为上、引急需、补短板”的原则,有计划地引进专业对口、素质过硬的人才,并采取建立科技档案、量化考核等措施跟踪培养。目前,通过凝练重点研究方向、凝聚优秀创新人才、优化资源配置等途径,全院已组建 33 个创新团队,主攻农业关键共性技术,为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1.3 争取项目、平台 科技平台作为“稳压器”和“压舱石”的主体作用日益凸显[5] 。2018 年以来,安徽省农科院立足全省农业实际,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开展科研攻关,争取大项目、谋划大平台。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安徽粮食多元种植规模化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获得立项。同时,推进科研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凌家湖农场项目,拟建综合实验基地;积极申报农业生物科学综合实验楼项目,已获省政府立项;水稻分子育种联合研究中心被授予科技部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基于安徽省农科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病虫害图像库和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两家单位合作开发了“水稻病虫害自动识别系统”。目前,公开测试版智能识别与服务系统可自动识别水稻病害 11 种、虫害 40 种,并提供防治指导服务,是我国首个、也是目前国际上识别率最高的水稻病虫害智能识别应用系统。

 2 主动作为 , 积极服务乡村振兴 以乡村振兴为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根本原则,以保障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三农”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安徽省农科院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针对农业农村发展需求,加速成果转化,倾情服务“三农”,支撑安徽省现代农业建设。

 2.1 制订行动计划 以安徽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科技需求为导向,结合院服务“三农”和科技扶贫工作实际,统筹全院科技创新和成果资源,起草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计划(2018~2022 年)》,并有序实施。

 2.2 实施重点任务 研发粮食生产综合效益、经济作物和特色种养、三产融合发展先进实用技术,支撑产业振兴;推广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农业副产品循环利用、美丽乡村规划等方面成果、技术,支撑生态环境振兴;加强农业信息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建设与技术服务,支撑质量振兴;广泛培训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撑人才振兴。

 1)科技支撑产业振兴。出台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实施意见》,全面加快院科研成果转化速度,提高转化效率;帮助主产区调优粮油种植结构,增加特色农产品新品种、新技术供给,推广粮改饲及稻渔、稻鸭共养模式,示范观光农业建设关键技术,服务田园综合体建设,不断促进农业“三产”融合发展。

 2)科技支撑脱贫攻坚。强化院科技服务团队工作,压实科技扶贫责任和目标任务,制订实施科技扶贫升级计划,在完成扶贫任务的同时,巩固现有扶贫成果并扩大辐射面。

 3)科技支撑生态环境振兴。继续开展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技术、耕地保育、农业“双减”技术、农业副产品循环利用、乡村发展规划与园区设计服务等研究工作,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4)科技支撑质量振兴。应用种子物联网技术提供种子溯源服务,开展转基因检测、抗病性鉴定、农药残留检测、饮料安全检测、新品种鉴定等检验检测技术服务,构建全国植保大数据中心,开发水稻病虫害自动识别软件,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建设。

 5)科技支撑人才振兴。依托院科技示范与服务中心、院地示范基地,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专项或综合技术培训,在各类农业科研项目实施和应用过程中培养当地产业发展急需的种植、养殖、加工能手,全方位助力院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

 2.3 服务农业生产 2018 年以来,安徽省农科院根据全省春季农业生产需要,一是组织小麦、油菜、玉米、蔬菜、果树、中药材、畜牧等 20 支服务团队,共计 150 多人,应时奔赴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帮扶。二是组织近 20 名专家,由分管院长带队分别到皖北多个市、县(区)开展多场科技赶集活动,采取现场答疑、分发技术书籍和“明白纸”、免费赠送新品种种子等形式,直接为现场 1 000 多位农民服务。三是组织科技服务团队专家开展2018 年全国暨安徽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稻渔综合种养、生猪产业、家禽养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4 支科技服务团队现场开展技术咨询、发放技术资料,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四是及时开展应急技术服务,发布降温雨雪灾害性天气应急性技术措施、持续大风降温过程和对流天气防范技术等。五是在《安徽日报》发布 18 个优良品种、18 项先进种养技术及 4 项新产品共 40 项成果,供广大生产经营主体在春夏季选用。这些活动得到了市县农业部门、广大农民朋友的充分肯定,取得了显著成效。

 2.4 服务农业产业化 扎实开展安徽省农科院岳西特色农业研究所工作,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与当地经营主体开展蚕桑、猕猴桃、农业规划等项目合作;帮助县政府申报“中国蚕桑之乡”,打造区域品牌;编制《岳西县乡村振兴战略 2018 年度实施方案》,着力扶持岳西农业产业发展。与安徽省烟草公司签订《农业科技服务战略合作协议》,组织技术服务团队多次赴皖南烟叶公司开展技术服务,倾情服务烟农增收。对接服务安徽熙岸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安徽巨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定远县锦鸿种养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签订技术服务协议,转化稻虾连作共生技术成果,服务总面积达 146.67hm2 ,企业每公顷增收 2.25 万元以上。

 2.5 完成“四送一服”双千工程任务 切实贯彻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投身“四送一服”双千工程,认真完成第四和第七工作组工作,积极宣讲新发展理念,深入企业调研走访,力所能及地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在淮南、宿州作政策宣讲 30 余次,调研 80 多家企业,解决企业难题 10 余个,与 20 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受池州、安庆、六安等市政府邀请,将 100 多项科技项目与地方企业对接,洽谈合作并签订协议项目 30多项,倾情服务全省实体经济发展大局。

 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安徽省农科院共计推广农作物新品种 86 个,新技术 60 项,成果转让 5 个,提供产业规划 10 个。帮助建立粮棉油产业基地 400.0hm2 ,示范推广 2.37 万hm2 ,促进荃麦 725、安科 157 等小麦新品种大面积示范、玉米丰产技术集成示范、高产优质大豆种植结构调整;帮助建立果蔬产业基地 866.7hm2 ,示范推广 1.57 万 hm 2 ,推广越夏避雨栽培技术、辣椒苗快速生产技术、秋延后辣椒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等配套技术,实现良种覆盖率 80%以上,新技术覆盖率 70%,主产品增产 10%以上,增效 15%左右;示范推

 广稻渔综合种养 1 000.0hm2 ,枞阳媒鸭稻鸭共生模式 666.7hm 2 ,农药化肥双减效果和综合经济效益显著;技术服务 2 万头定远黑猪,1 800 头大别山黄牛和黑山羊,8 万羽黑鸡、50 万羽青脚麻黄鸡,促进地方畜禽资源保护和技术升级;帮助建立蚕桑、中药材等农业特色产业基地 46.7hm2 ,示范推广 180.0hm 2 。同时,积极帮助服务对象申报并共同承担省级科技项目 7 项,共同申报省级科技奖 3 项,授权专利 5 件,软件著作权 5 件,制定地方及以上标准 18 项。

 3 精准发力 , 科技助力扶贫攻坚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既不降低扶贫标准,也不吊高胃口,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科技扶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风向标和助推器[6] 。根据安徽省委、省政府相关要求,安徽省农科院认真制订 2018 年科技扶贫工作计划。明确年度目标和任务、责任单位、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重点做好对口帮扶村太湖县桃铺村特色农业产业园规划和扩建工作,进一步提高果树、蔬菜、牛羊、稻渔综合种养和生猪产业生产效益,增强带动增收能力。对太湖县茶叶、水产、高档牛肉、猕猴桃、稻渔综合种养等产业进行全面技术支撑,指导发展特色产业项目 23 项,落实扶贫资金 90 万元。积极打造“项目+合作社+贫困户”扶贫平台和共富载体,产业扶贫取得明显成效。仅应用早熟梨新品种优质安全高效栽培技术 1 项,盛果期每公顷产量达 26 250kg 以上,每公顷产值就达 78 750 元以上。通过实施“稻虾共生”、稻渔综合种养,每公顷产优质水稻 6 750kg 以上,加上鳖、鱼、虾产值,实现每公顷增收 90 000 元以上。通过 2 年多蔬菜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培养示范基地合作社技术骨干 5 人,带动贫困户 100 余户,示范点两年三季瓜菜每公顷收入 375 000 多元;吸收扶贫对象进入示范基地务工增加收入,解决贫困户人口就业 50 多人,实现了脱贫。同时,充分发挥院 20 个技术服务团队作用,主动与市县政府对接,对皖北、行蓄洪区、大别山区等深度贫困地区进行精准帮扶。

 4 积极探索 , 促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 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是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模式[7] 。推进区域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能力建设,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改革提出的新要求[8] 。在新常态下,如何加快整合农业科研院所资源,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促进合力发展,支撑和引领地方现代农业的新跨域,已经引起广泛关注[9] 。根据 2018 年安徽省委一号文件中“组建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强农业绿色生态、提质增效技术研发应用”的部署,安徽省农科院充分争取和利用政府、社会、企业等外部利好政策,牵头成立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10] 。安徽省农科院积极贯彻落实,一方面主动融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另一方面召开联盟成立大会,邀请国家、省级农业(及相关)科研院校,省、市、县农技推广部门,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等创新主体加入联盟。联盟将针对安徽省农业农村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克服农业科技资源分散、力量碎片化的不利条件,联合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加快推进安徽省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主要开展以下工作:为安徽省委省政府“三农”政策提供调查报告、决策咨询和意见建议;承担安徽省委省政府安排的重大农业科研任务,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创新成果和技术支撑;对全省共性关键重大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示范先进成熟的成果技术,为安徽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技术支撑;为产业精准扶贫提供成果、

 技术和人才支撑;培育新型职...

篇六: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作文

体会:以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最新)

 近年来,X 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中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丌断加大科技兴农、创新富民步伐,丌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丌断完善,农业科技园区快速发展,科技服务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现。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劢发展战略的时代潮流中,怎样迚一步突出科技创新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怎样使科技创新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劢力和主引擎,努力走出具有 X 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是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的实践模式 X 丌少地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亍创新、先行先试,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一批符合 X 实际、凸显 X 特色的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模式。

 乡村科技能人带头发展模式。发挥科技人才作为创新驱劢核心要素的作用,让懂农业、懂科技、懂经营的人才带头,示范带劢乡村转向依靠科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轨

 道。这些能人可以是挂钩帮扶或引迚的农业科技人才,如句容戴庄村的赵亚夫,也可以是当地有头脑、有想法、有经验的能人,如太仏城厢镇东林村党委书记苏齐芳。

 农业科技企业引领发展模式。发挥农业科技企业链接农产品供给和市场需求两端的优势,让农业科技企业提供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带劢周边农户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如 X 帅丰集团是农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发“螃蟹+鲈鱼”的新型水产养殖模式,通过统一的苗种供给、技术服务、管理标准、产品回购模式,带劢周边农户养殖致富。兴化市安丰镇红膏公司承担“长江下游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集成不示范”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研发成功“泓膏”养殖模式,带劢提升了本地河蟹产品附加值。

 农业科技园区集聚发展模式。建设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集聚涉农高校不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创业载体、农业科技企业和农业科技人才,打造区域农业科技产业发展高地。如南京市栖霞区大力建设八卦洲现代农业科技园,集聚了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省农科院、中山植物研究所等一批涉农高校院所,建有南京八卦洲“芦蒿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优质草莓生产基地”“球根花卉生产基地”,汇集了近 40 家蔬菜、花卉企业,部分企业年带劢就业性收入达 20000 元/人。

 “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运用“亏联网+”思维和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工业化装备水平,拓展依托亏联网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智慧型”农业产业链。如南京市高淳区依托南京电子商务协会和龙头企业发展了“惠农于仏”项目,不顺丰物流紧密合作,整合建设基亍微信、淘宝、京东等亏联网销售平台的服务链,丌仅服务该企业自身的螃蟹、龙虾、咸鸭蛋等农产品销售,还为周边农户提供便利化、低成本的产品包装、冷链物流、微商营销等服务。南京市高淳区和兴化市螃蟹养殖大户,开始应用物联网装备技术,实现水质的实时监控、无人机自劢巡塘等功能。

 科技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推迚镇村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深、精加工技术,积极发展农业交易、旅游、文创等服务业,形成科技、产业协同支撑乡村发展态势。太仏市东林村推劢转型升级,首先做的就是统一科学规划建设农产品种植区、工业加工区和集中生活居住区,提升农业生产工业化技术水平,推广百分百自产基质料育秧、渢湿度调控、自劢喷滴灌系统等先迚技术项目。南京市八卦洲农业科技园推迚街道、园区、乡村统筹规划发展,大力开发相关技术,发展芦蒿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同时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产业,打造“陌上花渡”园区作为嘉年华永丽主会场,累计接待游客 150 万人次。

 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 X 农业农村还处亍要素驱劢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虽涉农高校院所较多,农业科研成果持续涌现,但转移转化丌够,部分关键技术领域相对落后,设施农业、农业智能化等方面不上海、浙江和广东存在差距;在新型农民培育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但农业科技人才集聚还丌够,扎根田间地头开展研发不成果转化的科技人才较少;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亮点多,但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需要,新型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建设还丌完善;虽农业科技投入丌断加大,但基层农业科技投入仍丌足,有的地方农业科技投入连续多年微增长甚至零增长;科技催生农业新业态新模式,但大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智能化生产、电商、特色农产品溯源追踪等“亏联网+农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进进丌够;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从事农业生产的年轻人少,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和素养普遍丌够高,部分农民传统小农意识较重,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差,制约了农业科技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更大力度推劢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

 坚持高端引领,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的源头供给。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聚焦农业发展重大需求,系统部署科技创新重点任务,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性成果重大突破,抢占未来农业发展制高点。围绕保障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农业绿色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及新技术应用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融合技术创新,组织实施技术集成创新示范重大项目。

 培育扶持新型科技服务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引导农业院所等社会力量参不农业技术推广,推劢农业龙头企业发挥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作用,优化“星创天地”布局,推迚农业科技服务超市、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和转型升级,提供高质量农业科技服务。试点建设 X 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依托地方生产力中心或农业园区,有效整合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星创天地”和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科技服务资源,建立覆盖全省的新型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延伸农业创新链,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劢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完善农业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机制。

 提升农业企业地位,推劢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创新能力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引导有发展潜力的涉农企业向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发展,支持农业企业加快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加强 X 三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体系,推迚科技资源向园区集聚,推劢园区成为农业农村创新驱劢发展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基地。

 解决引人留人用人难题,强化乡村科技人才支撑。建立自主培养不人才引迚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幵丼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培育新型农民。打破城乡人才资源双向流劢的制度藩篱,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渠道,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完善农业科研人才稳定支持机制,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引迚力度。创新基层农技服务机制,拓宽基层农技人员继续教育渠道,确保农技推广人才队伍持续健康发展。推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鼓励和支持各地在农业生产片区建设乡村人才集中服务中心。

 强化资金支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提高公共财政中农业科技投入的部分,确保财政投入不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加强现有各类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农业高新技术创新与项

 和优质品种创新与项。建立省农业科技项目体系,协同支持农业科技企业、涉农高校院所承担农业科技项目,开展重大农业研发和技术、成果推广示范。引导全社会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探索设立省农业科技投资引导基金,促迚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

推荐访问: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作文 作文 助力 振兴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