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经济稳步复苏,彰显中国经济韧性。相关作文7篇

经济稳步复苏,彰显中国经济韧性。相关作文7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21

经济稳步复苏,彰显中国经济韧性。相关作文7篇经济稳步复苏,彰显中国经济韧性。相关作文 衰退到复苏——震荡中的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胡大鹏(吉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51)摘要:金融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稳步复苏,彰显中国经济韧性。相关作文7篇,供大家参考。

经济稳步复苏,彰显中国经济韧性。相关作文7篇

篇一:经济稳步复苏,彰显中国经济韧性。相关作文

到复苏——震荡中的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胡大鹏(吉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51)摘要:金融危机爆发、蔓延、应对、转折已经成为政治、经济领域热门话题。本文通过对经济时局的分析和把握,滤清商界、政界、学术界对这次金融危机的看法,尝试总结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在复苏过程中的经验,为中国下一步经济政策提供资料性和可行性的意见,促使我国尽早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关键词: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变革作者简介:胡大鹏(1982一),黑龙江哈尔滨人,吉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方向:宏观经济政策中图分类号:Fl l 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3枷4l—03受美国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IM 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09年7月预测.全球经济2009年将收缩1.4%,2010年将增长2.5%。但同时,IM F也警告.全球性金融机构在当前经济危机中遭受的损失可能才刚刚显露一半.全球性衰退仍然有再次下行的“ 巨大” 风险。2009年11月末。迪拜债务危机验证了IM F7月份对全球金融市场的预测.也引发了人们对这次金融危机新的猜测。2009年12月4日召开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依然强调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也说明在“ 防膨胀” 和“ 保增长” 的博弈中.中国依然以“ 保增长” 作为当期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一、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西融刽鼎等:箸锄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众说纷坛。笔者对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关于危机爆发的原因做一次初步的梳理.总结如下:首先,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是这次危机产生的最重要根源。何耀威在《金融危机让美国经济政策破产》一文中分析了美国新自由主义.笔者认为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美国政策和市场受到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导致美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监管不够,金融市场盲目追求利润。在《金融危机让美国经济政策破产》一文中,何耀威介绍了新自由主义.是以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思潮。反应在经济政策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市场化。认为市场是万能的,全部经济运行依靠市场机制自发调节:自由化。反对一切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让市场放任自由发展,认为自由是效率的前提:私有化,助长全面的私有制。新自由主义在美国经济领域的盛行.使得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市场的贪婪被无限度的放大。可以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就是美国新自由主义在经济领域的盛行.国家干预政策受到华尔街的嘲笑和贬低.无形中助长了金融衍生品的泛滥.美国虚拟经济的泡沫越吹越大。其次。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1990年以来美国信用体系的放松和过渡的“ 金融创新” 。随着美联储不断降息和降低贷款门槛.美国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推高房价。与此同时。一些没有偿还能力的购房者购买了房屋。导致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爆。美国众多银行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预期过于乐观.对房地产审批不断放松.以至于没有任何信用记录或信用记录很差的居民也可以申请房贷.贷款金额和利率明显脱离贷款人还款能力的客户也获得了贷款。这部分金融资产在经过“ 金融创新” 后又变成了可以流动的债券.进入资本市场。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创造了巨额利润.使得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由最初的分散风险变成了纯粹的金钱游戏。再次。秦亦夫在《贫富悬殊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 ( 2008年12月08日《中国经济周刊》) 一文中指出.仅仅把谈论的焦点集中在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OoOO万方数据

 上.并不能反映出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分配制度上深层次社会矛盾,也就是贫富悬殊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秦亦夫的观点直指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这不能不说是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两百年来最严重的信用危机。同时。这次危机爆发的资本主义制度信用危机也为发展中的中国提供了借鉴意义.资本主义的本质并不会因为经济的发达而得到改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需要审视国外的经验和制度.不能盲目追随西方的经济制度.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有选择地借鉴西方优越的制度。最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还有一些系统性的金融操作问题,以及美国经济政策的失误问题等。本文就不一一介绍。二、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这次金融危机爆发对世界经济版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受到重创。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受到质疑。美国经济遭受巨大损失。金融、汽车、房地产、股市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知名跨国企业破产或者卖掉部分产业。同时.也应该清醒的看到。美国全球经济霸主地位依然牢固.美元地位还将在相当长时问内不可替代;另一方面。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经历了这次危机之后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以中国为主的亚洲经济体。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对以美国为主的世界经济权力板块的划分.产生了不可预期的影响。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首先.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除了美国国债。中国相当一部分投资是在美国大企业上。在金融危机中。以雷曼兄弟公司为主的金融业巨头,或者破产,或者股价大跌,对中国的海外投资造成了不小损失。其次。这次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尤其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的“ 三驾马车” 之一的对外贸易.国外经济环境持续恶化。我国出口持续走低,工厂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最后。伴随危机的深入,我国企业海外坏账不断增加,外需下降。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这些情况构成了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伤害。中国要想降低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就要改变过去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探索更为合理的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多元发展,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居民收入,强化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同时,深化国际合作和互信.把危机变成中国占领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契机。三、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随着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的进一步深化.世界各国都出台了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和措施。美国是金融危机的爆发地。也是受灾最严重的国家,因此,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关注和效仿。美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挽救金融危机。一是向美国金融和受灾严重行业投入7000亿美金资助,帮助解决坏账和资金不足问题:二是对美国金融管理系统进行介入和排查。强化国家干预手段,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三是美国出台了《稳定法案》;四是美联储持续降息,增加市场资金流动等。这些政策对美国从金融危机的低谷中复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美国在2009年经济复苏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国家也纷纷出台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欧洲也效仿美国增加了金融市场的监管和帮助企业融资。亚洲的日本也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对金融市场进行严格监管.同时.向受灾严重的领域注入资金。中国出台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等一系列措施强硬的政策.这些政策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和经济驾驭能力。不难看出中国经济在2008年经历低谷后。正在以更为健康的方式复苏。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任何经济的波动都不可能是某一个地区和国家的事情.它都会衍化成世界性的经济行为。2008年是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的一年.这一年世界经济遭受了历史罕见的震动和冲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受到质疑.新自由主义在经济领域的盛行得到有效遏制.但是世界经济却为此付出了数十万亿美金的代价和众多赤贫公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思考自己的经济政策存在的不足。同时。中国应该防范西方发达国家转嫁危机的政策措施。因此.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既存在合作,也存在博弈。中国应对金融危机开展的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成为世界经济走出低谷的重要引擎。中国经济政策取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力。社会主义陋鲫纛}sHI@ 。徂。@ :i 201。年第3期万方数据

 市场经济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快30年的历程。30年的发展和完善.为我国应对这次金融危机提供了足够的经验和充足的资金。但是,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将是长期的.也促使我们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只有始终把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放在首位.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我们才能抵御一切未知的危险。刚刚召开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内在动力仍然不足.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世界经济全面复苏曲折漫长.仍然有诸多不确定因素。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更加周全地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针对我国经济存在的问题.应把金融危机作为调结构、保民生、完善制度的契机.提升我国经济的质量和总量。四、震荡中的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2009年11月1日.美国中小企业信贷巨头CIT申请破产保护。是美国第五大公司破产。当人们逐渐淡忘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的时候。CIT的破产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印证了IM F对世界经济的预测。在前不久20国首脑会议上.有的国家还在强调应该放弃经济刺激计划。以防止通货膨胀。这种意见在西方众多研讨会上都不同程度的出现过。西方的这种担忧是不无道理的.因为经济刺激计划对本国经济在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产能过剩.这也为中国经济刺激政策敲响了警钟。一些地方也确实存在盲目上马产能过剩的项目和“ 两高一低”项目。中国经济政策应该借鉴西方的经验,既着眼于眼前。也要放眼未来。IM F预计美国经济2009年收缩2.7%之后.2010年将增长0.3%。这种预期为世界经济带来了欣喜,这或者是2009年以来最振奋人心的消息。但是危机的影响是否会在2010彻底走出人们的视线.可以肯定是不会的。金融危机对未来世界金融版图和实体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将会伴随各国经济政策改革而出现新的形态。正因为如此,西方国家开始关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试图通过中国经济体制的研究。寻找出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缺陷。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研究主流思潮的冲击.以及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质疑达到了历史最高点。甚至有的学者开始重新审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对经济的贡献。这次金融危机造成了西方新的信仰危机和信用。扁危机。西方经济体制的危机使得西方学者更加重视马克思主义以来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但这 =并不意味着西方丢掉发, 展;L-ff年来的资本主义制度. V他们只是从这次危机中发现西方制度i f, 的缺陷.并尝叼试自身完善的可能。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早在30年前,就开始研究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并成功引进了西方先进制度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互动的过程,也是中国与世界接轨的过程。因此,从体制、观念等方面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尽管世界需要中国。但竞争和猜忌依然存在。有种说法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这次金融危机。中国制造业的快速、低成本扩张,使得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不断萎缩.大量资金和人员转向效益更好和竞争更强的服务业.美国服务行业资金和人员不断扩大.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比例失衡后,就会引发美国服务行业的危机。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很多,尤其是美国鹰派人物和西方的一些政党.把这次金融危机归结为中国经济的壮大。这种说法我认为很不恰当。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典型资本主义贪婪本质的体现.是新自由主义在美国泛滥的后遗症。试想,如果美国政府能严格监管贷款.避免债券炒作。这次危机是可以避免的。所以。世界经济的复苏需要的不是归咎责任.而是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应对这次危机。中国经济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国民经济发展也受到一定影响。在中央“ 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 的指导下.各级政府积极投入到这场经济保卫战中来,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果。同时。经济保卫战不是简单的重复建设。而是调结构、改不足的契机。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指出我国经济依然面对严重挑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分析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从大局出发,凝聚力量,统筹兼顾,把危机变成契机.积极投入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来。( 责任编辑:云馨)参考文献:[1]何耀威.金融危机让美国经济政策破产【BD/0U 新华网,2008-10-17.[2]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报告.“ 华尔街沉沦” 启示:豪[BD/O L].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网站.2008-09—27.万方数据

篇二:经济稳步复苏,彰显中国经济韧性。相关作文

作文最新热点素材:人民日报最新时评 — 后疫情下的中国经济(7.28 )

 目录:

 1、 公共文化添彩小康生活 2、 数字经济启动发展新引擎 3、 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 4、 “企业家有祖国” 5、 让农业发展挑上“金扁担”

  公共文化添彩小康生活 张 贺

 人民日报评论

 提质升级的公共文化服务极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成为小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公共文化服务,让更多人享受到了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让更多的普通人能够徜徉于书海,纵情于艺术,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惊叹,成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滋养

 不久前,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首个“杭州良渚日”启动。全覆盖的 5G 信号、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创意市集等,让古老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生动讲述中华文明的故事。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云展览”、线上“直播”等文化活动突破时空限制,进一步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为人们带来触手可及的文化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对人民群众而言,公共文化服务是身边贴心暖心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文化生活奔小康,既需要文化市场的繁荣,更需要公共文化服务的不断发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和图书馆有关的一则新闻感

 动了无数人。在广东东莞打工的湖北人吴桂春,给东莞图书馆写下一则留言,称图书馆是他这些年生活中“最好的地方”。许多读者也纷纷留言讲述在图书馆度过的美好时光。这则引起巨大反响的“暖闻”,生动诠释了公共文化服务对于普通人的意义和价值:不分年龄、性别、地域,不论收入、学历,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文化服务都一视同仁、免费开放。近年来,零门槛、均等化、普惠制的公共文化服务如同阳光,无私地照耀着所有人。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持续深入发展,为 14 亿人文化奔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使亿万群众读书看报、观影听戏、唱歌跳舞、打球健身等基本文体需求得到保障。今天,我国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接近 100%,所有行政村都建有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和文化活动室。今天,在很多地方,图书馆的图书可以像外卖一样,手机下单、快递到家;在偏远牧区,大功率无线网络 24 小时为群众提供免费下载服务;在云技术的支持下,群众在家可以像点菜一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化活动;即便在疫情防控期间,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的“云展览”“云借阅”也在提供服务„„提质升级的公共文化服务极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成为小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为无数普通群众打开了亲近文化的大门。他们中的许多人,平生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国宝、第一次拥有了一张借书证。着眼于满足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我国大力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交出亮眼成绩单。截至 2019 年底,我国群众文化机构 44073 个,全年共组织开展文化活动 245 万场次;文化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从家门口的城市书房,到乡村的农家书屋,从博物馆、美术馆,到艺术节、戏曲节、旅游节,再到“云课堂”“微讲堂”等,公共文化服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感染人,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今天的中国,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强,文化产品非常丰富。通过公共文化服务,让更多人享受到了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让更多的普通人能够徜徉于书海,纵情于艺术,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惊叹,成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滋养。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公共文化服务将更加丰富多彩,为全面小康筑牢文化根基。

  数字经济启动发展新引擎 王一鸣

 人民日报评论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发展活力。如何更好激发数字经济这一新动能?从今天起,本版约请专家学者,和读者一起探讨这一话题。

  ——编

 者

  一段时间以来,线上零售、线上教育、视频会议、远程办公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不仅保障了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会正常运行,也丰富了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有效对冲了经济下行压力。

  近年来,我国数字技术发展迅猛,向生产生活领域和公共治理领域广泛渗透,数字经济蓬勃发展。2019 年,我国数字经济的增加值达到 35.8 万亿元,占 GDP 比重超过 1/3,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数字技术将构建新的产业生态,形成更强大的创新活力,数字经济将引领新一轮经济周期,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数字经济将有效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经济增长呈现结构性减速。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先进技术扩散,可以使我国潜在生产可能性边界达到国际前沿水平,释放仍然存在的追赶潜能,为经济发展拓展新空间。

  数字经济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新一代数字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使得数据日益成为产业发展核心生产要素,三次产业的边界日趋模糊,产业结构升级将更多表现为数据要素投入带来的边际效率改善。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从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到销售服务全流程数字化,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和供需精准对接,将为转型升级开辟

 新路径。

  数字经济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经济增速放缓和要素成本提高的背景下,发展数字经济能够激活创新生态,大幅减少中间环节,突破时空约束,有效对冲劳动力成本上升,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盈利水平,减缓资源环境压力,进而提高投资的边际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发展数字经济,我国拥有很多独特优势。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网民规模全球第一,数量超过 9 亿人,大型消费互联网平台具有强大市场需求支撑。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产业体系和 1 亿多市场主体,建设产业互联网能够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分摊巨额初始投资成本和形成深度专业化分工。还拥有海量数据资源优势,数据挖掘和数据开发潜力巨大。当前,我国正在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动网络互联的移动化、泛在化和信息处理的高速化、智能化,构建“人—网—物”互联体系和泛在智能信息网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必将连接更多用户,集聚更多数据资源,提升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实现重大变革。

  面向未来,要发挥数字经济在新一轮经济周期中的引领作用,加强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引导市场主体广泛参与,形成政府与企业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合力。加大数字技术研发投入和攻关力度,解决基础软件、高端芯片、核心元器件等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互联网发展,发挥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和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提升。与此同时,对数字经济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应用场景,创造更大创新和发展空间。可以预期,数字经济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培育新优势、注入新动能,提升我国产业链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让我们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评论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吉林考察时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此前在宁夏考察时,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在陕西考察时,总书记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考察时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积极应对风险挑战、争取经济发展好成绩指明了努力方向。

  前不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析指出:“预计 2020 年,主要经济体中唯一能够实现正增长的,只有中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稳定转好态势。自 4 月份起,我国出口连续 3 个月实现正增长;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 5.8%和 7.2%,新经济蓬勃发展,动能转换态势良好;经济一季度大幅下滑,但二季度企稳回升、由负转正,增长 3.2%„„这样的成绩,充分说明中国经济有着强大的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具有巨大的韧性与活力,具有行逆风船、走上坡路的能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向外看,我们要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不利局面。向内看,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越是面临风险挑战,越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

  从明年开始,我国将进入“十四五”时期,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意义十分重大。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推动我国经济风雨无阻向前进,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在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上下功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要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把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作为主攻方向,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面对深刻变化的外部环境,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着力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我们就一定能推动中国经济行得更稳、走得更好,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企业家有祖国” 何娟

 人民日报评论

 为了改变旧中国国弱民贫之境况,清末民初实业家张謇兴办大生纱厂,躬身“棉铁主义”救国实践三十余载;为了支援抗日救亡,“华侨旗帜”陈嘉庚投资设立制药厂为前线供应药品,积极组织捐款献物;创办近代化学厂、带头进行公私合营、毅然投身改革开放大潮,企业家王光英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始终与国家发展大势同频共振„„爱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

  “企业营销无国界,企业家有祖国。”在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企业家对国家、对民族怀有崇高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家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企业家在实现个人创业抱负的同时增强爱国情怀,自觉将个人理想、企业发展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一定能推动企业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

 常言道,民无商不活,国无商不兴。一个国家走向富强,往往伴随着一批杰出企业的生根开花。新时代中国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为各类企业成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和宝贵机遇。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到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从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到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完善的市场体系、不断健全的体制机制为企业家干事创业创造了沃土。有多大的视野,就有多大的胸怀,就能实现多大的发展。只有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与人民需要同心同向,顺应时代趋势、服务市场所需,企业才有机会成长为参天大树,企业家出彩的舞台才会越来越大。

 爱国从不是空泛的,深厚的爱国情、高远的强国志,落脚点在于务实的报国行。正所谓,“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革命年代实业兴国、救亡图存,建设时期勇挑重担、艰苦奋斗,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敢闯敢干、锐意进取,在抗震救灾、抗击疫情等重要时刻捐资捐物、奉献报国,一代代企业家脚踏实地、不尚空谈,把深沉的家国情怀倾注在实实在在报效国家的行动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企业家爱国有多种实现形式,但首先是办好一流企业”。无论是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还是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非常之功”正待“非常之人”。企业家带领企业奋力拼搏、力争一流,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踏踏实实办好企业,就是在爱国、报国。

 “目的...

篇三:经济稳步复苏,彰显中国经济韧性。相关作文

义文稿】中国经济在应对困难挑战中显现强劲韧性

 今年以来,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发散发,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引下,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顶住了经济下行压力。7 月 28 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做好自己的事。

 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影响,实现经济企稳回升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经历了较大幅度波动。1—2月主要指标明显回升,实现良好开局。3—4 月受新一轮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陡然增大,4 月份主要指标深度下跌。5 月份以来,随着疫情防控取得成效

 和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经济逐步企稳回升。从上半年看,我国经济总体保持恢复态势,物价基本平稳,就业形势好转,国际收支保持稳定。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2.5%,其中二季度增长 0.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 1.7%,低于全年 3%左右的预期目标;城镇新增就业 654 万人,6 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回落至5.5%,二季度以来逐月下降;外汇储备稳定在 3 万亿美元以上。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胀水平高企、滞涨风险明显上升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较快恢复,物价保持基本平稳,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影响,实现企稳回升,成绩来之不易。

 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企稳回升。面对新一轮疫情冲击,我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动态调整优化防控措施,避免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疫情防控更加精准科学。同时,加大稳增长政策力度,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及时推出和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着力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有关部门和地方迅速出台配套政策,靠前发力、适度加力,扩大有效需求,打通堵点卡点,提振市场信心,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推动经济加快恢复。

  加大保供稳价力度,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为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对国内物价的冲击,我国大力抓好农业稳产增产,加强粮食安全保障;加快煤炭优质产能释放,抓紧推动实施一批能源项目,加强能源保供稳价,有效缓解输入性通胀压力,保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与美欧等西方国家通胀高企形成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

 千方百计稳就业保基本民生。针对疫情冲击带来的就业压力,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加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政策支持,通过稳市场主体稳就业保基本民生。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留工补助、留工培训等政策力度,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面向农民工扩大以工代赈,启动就业援助“暖心活动”。坚决兜牢民生底线,大力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依法严厉查处哄抬物价等行为,继续上调基本养老金惠及约 2 亿人,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和改善。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为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复杂变化和疫情冲击等不利影响,及时出台外贸保稳提质的政策措施,帮扶外贸企业应对困难

 挑战,助力稳经济稳产业链供应链,外贸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持续改善我国营商环境,落实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外商直接投资增势强劲。

 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企稳回升,稳住了宏观经济大盘,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持续显现、宏观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我国经济有望持续稳定恢复,加快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

 推动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仍需付出艰苦努力

 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稳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仍需付出艰苦努力。我们既要看到经济恢复面临的困难挑战,更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努力筑牢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的基础。

 从外部环境看,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通胀水平持续攀升。6 月份美国 CPI 同比上涨 9.1%,创 40 年来新高;欧元区调和消费者物价指数(HICP)同比上涨8.6%,创有记录以来新高。美联储等主要经济体央行加

 大加息力度,加快缩表节奏,偿债压力迅速增大,经济滞胀和衰退风险上升。世界银行最新下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速至 2.9%,比 1 月份预期低 1.2 个百分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对国际市场需求形成的收缩效应,不利于我国扩大出口。主要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也可能通过资本流动和汇率等渠道影响我国经济金融稳定。

 从国内发展看,经济持续稳定恢复面临新的挑战。一是需求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消费需求恢复仍需加力,投资回升动力需要进一步增强。二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仍然较多。受能源原材料、用工成本上升和订单不足影响,企业盈利水平下降;接触性服务业恢复较慢,小微企业经营仍面临困难。三是经济恢复的动力亟待增强。与 2020 年疫情冲击后的情况相比,本轮经济恢复的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平台经济增势减弱,出口扩张空间收窄,亟须培育新的增长点。四是重点群体就业压力增大。16—24 岁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对消费需求恢复形成新的制约。五是价格结构性上涨压力增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的输入性影响逐步显现,通胀压力有所上升。此外,一些领域的风险逐步暴露,有效防范和管控风险的任务十分艰巨。

 尽管我国经济恢复面临多方面困难和挑战,但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有利条件,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2020 年以来,在应对疫情等重大冲击中,我国既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又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保持政策规模和力度合理适度,增大了政策回旋空间。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推动经济运行尽快回归正常轨道。

 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争取全年经济发展达到较好水平

 7 月 28 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着力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以饱满精神状态开展工作。

 推进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稳经济一揽

 子政策措施出台的时间还不长,有的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地,有的还有较大实施空间。保持宏观政策调节合理适度,推动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还将释放更大政策红利、显现更大政策效果。我们要加强宏观政策调节,既重视短期政策效应,又关注中长期效果;推动经济稳定恢复,既加强逆周期调节,又预留跨周期调节的政策空间;推动经济运行回归正常轨道,既确保宏观政策有力有效,又不能透支未来。要保持战略定力,避免被短期指标变化牵着鼻子走。协同推进宏观政策调节和深化改革,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当前,增加有效投资仍是加快经济恢复的关键。要继续加大交通、水利、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投资和民生补短板项目投资,有力有序推进“十四五”规划 102 项重大工程建设,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积极拓展新的有效投资空间,适度超前布局 5G、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全国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项目资金要素保障,用好新出台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形成有效投资实物工作量。增强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落实落细促消费政策,引导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等向农村延伸,促进

 消费加快恢复。

 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越是面临困难挑战,越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继续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科技成果产权激励制度改革,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在推动已出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落地的同时,积极推出一些提振市场信心的改革举措,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鼓励平台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加大稳就业稳物价力度。稳就业稳物价,是促进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的重要保障。要加大稳就业政策实施力度,坚持通过稳市场主体稳就业保民生,帮扶市场主体纾解困难,扩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社保缴费阶段性减免、扩岗补助等政策效应。鼓励发展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增强就业弹性。持续加强粮食安全保障,大力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保持物价平稳运行在合理区间。

 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我国数字化转型正在从

 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扩展,先进的传感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等的应用日趋广泛,推动制造模式发生革命性变革,生产组织向网络化扁平化平台化转型,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产业生态加快构建。要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大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支持。我国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要顺势而为,支持其发展,加快培育绿色增长新动能。

篇四:经济稳步复苏,彰显中国经济韧性。相关作文

经济为什么能最先走上复苏之路 【摘要】

 中国经济能最先走上复苏之路, 得益于政府反危机政策的合理有效实施与中国经济发展基础的坚强支撑。

 当然, 要想保持持续增长, 还面临通胀预期等诸多问题, 当务之急必须要改变高度依赖出口的增长方式, 走独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经济复苏; 政府反危机政策; 持续增长

 今年 6 月 22 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在一份正式文件中宣布。

 中国这个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已经开始复苏”, 同一天世界贸易组织 WTO 宣布中国经济总量将在 2009 年超过德国, 引起了世界媒体的强烈反响。

 法国《费加罗报》 称“这是一片黑暗中的一点光明”; 德国《纽伦堡日报》 23 日的大幅标题就是“世界经济的希望在中国”。

 人们可能注意到了, 这些高度评价的用语在国内并没引发多少反响。

 相反, 在中国的政府和学界层面, 小心谨慎和留有余地的分析评价仍然是主要声音。

 但是无论如何, 事实胜于雄辩, 一切都需要凭事实说话。

 依据现在一些最基本的数据我们可以断定, 中国至少已经走在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前列了。

 那么。

 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经济能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止跌回升和最先走上复苏之路呢?

 一、 中国经济能最先走上复苏之路的两个主要因素

 中国经济能最先走上复苏之路, 我认为有两个主要因素。

 一是政府反危机政策的合理、 有效实施; 二是中国经济发展基础的坚强支撑。

 第一个因素。

 政府反危机政策的合理、 有效实施。

 这次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 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各国政府当局运用自己智慧、 经验、 魄力和驾驭能力同危机的较量。

 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有不俗的表现。

 中国政府的行为尤其应该打一个比较高的分数。

 首先是政府反危机政策的及时、 果断且力度非常之强。

 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全面蔓延的 2008 年 11 月初, 中国政府就在极短时间内出台了被称为“一揽子”的反危机方案。

 这个方案的明确目标是以迅速扩大内需遏制经济急速下滑,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009 年的增长目标为 8%。

 政府的宏观政策果断转向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中央政府宣布从 2008 年底到 2010 年新增投资 1, 18万亿人民币, 带动约 4 万亿的投资。

 到现在为止已经分四批下达了 3800 亿元。地方政府也提出了总规模 18 万亿的投资目标。

 对比一下, 美国布什政府的“保尔森方案”和奥巴马政府今年 2 月签署的“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 两届政府总共预备筹措投资 15870 亿美元, 约为美国经济总量(13.5 万亿美元)的 11.75%。

 中国的中央政府加地方政府预备筹措投资 22 万

 亿人民币, 相当于 32900亿美元。仅中央政府投资 4万亿人民币一项, 就占 GDP(30万亿人民币)的 13.3%, 比前者的投入强度要大得多。

 其次, 政府的反危机政策具有系统设计的特点。

 中国政府的“一揽子”反危机方案, 有一个非常关键、 非常重要的菜单。

 这个菜单包括了扩大内需的 10 项重要措施, 主要有五大类项内容:

 一是加快铁路、 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医疗卫生、 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四是加快自主创新、 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建设。

 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 五是鼓励企业技术改造。

 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 减轻企业负担 1200 亿元。

 这个“一揽子”反危机方案的扩大内需菜单, 明确体现了三位一体的系统设计特征, 即拉动增长、 调整结构、 改善民生。

 在这个菜单里, 既有能在短时间迅速遏止经济下滑所必要的内容。

 例如加快加大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投入:也有把大力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基础条件的内容, 例如把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非常显眼地放在 10 大措施的第一项, 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第二项。这个菜单还立足长远。

 考虑到中长期稳定持续发展, 把生态环境、 技术改造、 自主创新也放在非常重要的项目位置上。

 第三, 政府的反危机政策含有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进一步研究还会发现, 在中国政府的反危机政策中, 还包含了大力推进改革的内容。

 中国改革开放历经30 年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社会保障事业和公共福利的发展比较滞后, 全国统一协调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始终没有建立起来。

 这是我们改革、 发展长期没有迈过去的一个坎。

 国内在金融危机前已经酝酿过许多改革方案。

 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个基本性的制约因素就是资金的盘子太小, 要大幅度扩大资金的规模又遇到很多复杂的矛盾。

 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中央政府筹措 4 万亿规模的投资, 资金环境大大宽松了, 这就促成政府下决心拿出 8500 亿人民币投入社会医疗改革, 建立全民医疗保障体系, 把医疗改革作为建立全国统一协调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的突破口。

 在金融危机前, 出台这样的改革举措和投入如此巨额的资金, 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以上说明, 政府反危机政策的合理、 有效实施, 对中国最先走上复苏之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我认为这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

 中国经济很快复苏还有第二个重要因素, 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基础的坚强支撑。

 具体讲, 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础支撑力。

 第一, 我们有相当充裕的居民储蓄。

 2008 年底国内城乡 居民储蓄总量会超过20 万亿人民币, 只要不出现大幅度通货膨胀, 这就是一笔价值相当可观的国民潜在购买力。

 中国和美国的居民消费储蓄状况, 对拉动需求增长的可能性状况完全不同。

 美国居民的储蓄率太低(不到 3%)。

 长期的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很多人已经花了后天可能挣到的钱, 即使再有激励作用的消费政策, 也难以全面增加有效需求。

 我们的情况不同, 中国的老百姓消费比较保守, 很多人实际上只是在花前天挣到的钱, 而把昨天和今天挣到的钱放进储蓄, 以备不时之需。

 如果我们

 的社会保障有较大改进, 消费政策又比较到位, 居民只要把昨天挣到的钱从储蓄中花出去, 把储蓄增长从现在的 18%下降 5、 6 个百分点, 国内市场需求增长就会大大改观。

 第二, 我们有充足、 安全且质量比较良好的银行资本。

 美国的投资银行体系倒塌之后, 商业银行及其资本的信用质量也是千疮百孔, 如果没有美联储的坚强支持, 是否能够有力拉动投资需求是大成疑问的。

 美国的金融危机并未见底, 像“信用违约互换”CDS 这样的劣质金融产品市值高达 62 万亿美元, 一旦最终崩盘,10 个 7000 亿美元也救不了, 而这类隐性炸弹不止一个。

 我国到 2008 年 11 月底,企业和居民的储蓄总量为 45, 5 万亿, 国内银行总资产超过 61 万亿, 资本充足率达到银行总本的 99, 5%。

 中国有如此充足、 安全且质量比较良好的银行资本,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各国实属罕见。

 这表明中国有非常好的社会投资的基础货币条件, 只要政策运用得当, 完全可以对拉动社会投资增长发挥巨大作用。

 第三, 我们有一个巨大的和具有不同需求层次的城乡 市场。

 在全球经济衰退导致中国出口增长降为零或负数的时候, 我们不得不把增长重点转向国内市场。

 这时我们才发现, 中国的市场可能是中国发展的终极优势。

 中国的市场除了规模巨大外, 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成长性很强和具有不同需求层次的市场。

 中国城乡 发展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是一个弱点, 但另一方面又可能成为市场开发的优点。

 当人均 GDP 达到 2000 美元的时候, 大城市和发达地区逐步进入高消费时期, 住房、汽车和高档电器的消费特别旺盛, 一些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耐用电器消费还远远没有满足, 有些贫困地区甚至刚刚迈入现代化消费的门槛。

 这种市场发展状况说明, 中国不同层次市场开发的潜力都非常巨大。

 第四, 我们有强大的政府经济政治动员能力。

 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一种具有自己特点的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

 这种市场经济模式在平时经常被人诟病垄断力量过强、 市场自由化不足、 效率水平低、 中央财力过大, 等等。

 然而一旦遇到大灾大难和周期性增长逆势, 其强大的政府经济政治动员能力的优点就会表现出来。

 这次中央政府为了应对经济衰退风险, 在极短时间内出台了力度如此之大的财政扩张政策, 一个半月内新增投入的 1000 亿元项目基本到位, 明后两年中央投入规模达到 4 万亿。

 地方政府也提出筹措 18 万亿的目标。

 其资源动员的效率令人叹为观止。

 在分析判断中国经济问题的时候,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这种超强的经济政治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是绝对不可低估的。

 2008 年中央财政收入超过 6 万亿,尽管最后三个月出现负增长, 但全年增长仍在 15%以上。

 国家财政赤字极少,连年大量盈余, 即使 2009 年加发 4000 亿元国债, 赤字占 GDP-的水平也仅在 1,3%以下。

 况且, 中国还有一个近 2 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作为后台资源。

  二、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选择

 尽管当前中国经济回暖、 复苏的主导趋势已经形成, 但这并不表明, 中国经济列车已经毫无悬念地走上持续增长的轨道了。

 我们面临不稳定、 不平衡、 不协调、

 不可持续的经济问题仍然很多。

 当前国内比较突出的宏观经济问题是:

 (1)出口增长的形势依然严峻。

 外贸出口继续下降, 1—7 月的出口都是两位数以上的负增长, 5、 6、 7 三个月的同比增长分别是 26%、 -21%、 -23%。

 同期的进口也一直是两位数以上的负增长。

 由于全球经济全面回升尚早, 短期内很难指望恢复危机前的出口增长。

 (2)工业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定。

 当前主要问题是企业效益水平下降, 亏损比较严重, 不良资产的压力增加。

 今年第一季度 22 个省规模工业利润下降 32, 2%。

 钢铁行业有 40%的企业亏损, 化工业利润下降 19, 5%, 19 家重点汽车企业利润下降 48, 8%,7l 家重点有色金属企业净亏损 4, 9 亿等。采矿业和金属行业, 同比跌幅超过 65%,轻工业利润也出现下跌。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 政府与国有企业仍占主导地位。

 5月份国有企业占内资投入的 34, 81%, 私营企业占 21, 05%。

 中小企业仍面临融资难或经营困难。

 (3)政府财政收入持续下降。

 l 一 5 月, 国内几项重要政府税收项目都出现增长持续下降, 其中增值税、 企业所得税、 关税、 印花税分别下降4, 7%、 8, 9%、 36, 9%、 39, 8%。

 尽管 5、 6、 7 三个月财政收入出现正增长,但 1—7 月同比仍然是负增长。

 财政收入的持续下降, 给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后续性大量投入增加了困难。

 等等。

 当前中国经济一个最值得研究的问题, 也是国际上各方面最关心的问题, 就是政府迅速动员起来的大规模投资能否持续拉动增长?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最优选择的经济政策, 也没有一种经济政策可以是毫无成本的。

 即使选择了一个比较好的经济政策, 也要看这个政策使用的合理限度和能否与时俱进的合理调整。

 中国政府的反危机政策也是一样, 同样需要用这种观点加以看待。

 如前所讲,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杀手锏, 是中央政府在很短时间内动员起来 4 万亿人民币的反周期投资。

 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指导下, 这个反周期投资伴随着一个超常规模的巨额资金投入。

 今年 1—6 月, 国内银行新增贷款达到 7, 4 万亿人民币, 不但远远超过同期增长水平, 而且超过了原定 5 万亿的全年信贷控制目标。

 这种非常时期的非常规性货币供给, 在非常有力地刺激和拉动了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非常复杂的经济问题。

 这些问题既有事先预料到的, 也有未预料到的。

 同时, 对发生的问题应该怎么看, 也有各种不同的观点。目前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第一, 关于超常规的货币供给已经产生了通胀预期的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遏制经济急速下滑, 政府采取宽松的货币供给政策刺激需求, 是有道理的。

 在危机对经济影响十分严重的情况下, 这种货币供给宽松程度放得更开一些, 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根据费里德曼的“恒定货币数量原理”, 无论什么理由的货币过度供给, 都会引发通货膨胀。

 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

 这里的问题就在于, 货币供给宽松的合理“度”在哪里?现在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反危机货币政策, 即所谓量化宽松政策, 也碰到这个问题。

 中国政府实施的货币政策的宽松度是前所未有的, 在 2008 年的经济总量为

 44000 多亿美元的背景下。

 今年前两个季度的新增长贷款超过 7, 5 万亿人民币——约 10000 亿美元。

 这个巨大的货币总量供给的宽松度是合理的吗?我认为问题应该两面看。

 一方面, 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增长急速下滑, 在这个时候打破常规性货币供给, 采取超越常规的货币扩张政策, 是一种很难避免的选择。

 中国经济在较短时间内止跌回升, 也证明了这种选择的合理性。

 但另一方面, 问题也恰恰出在这个“超越常规”上。

 根据国内以往常规经验,如果广义货币 M2 增长连续两个季度超过 16%~18%, 必定在后面的时间带来通胀。

 今年 1—7 月 M2 的平均增长已高达 23, 2%, 6 月份达到 28, 5%, 6 个月的信贷总量达到创纪录的 7, 5 万亿。

 如此超越常规的货币扩张, 既超越了政府以往宏观管理的常规经验, 也超越了企业和老百姓家庭的常规经验。

 谁都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谁都不敢说这样的选择没有风险。

 在“无常规经验预期”的情况下, “恐慌预期”就很难避免。

 由此, 尽管目前国内实际物价水平还比较低(7 月份的 CPI 为-1, 8), 也仍然产生了普遍的社会通胀预期。

 当...

篇五:经济稳步复苏,彰显中国经济韧性。相关作文

享家】2 2022 中国经济:更显新常态特征更具新时代韧性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 2 2022 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成绩,。

 亮眼的经济引发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好评。国内生产总值再上一个新台阶,超过 82 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增长超出年初 6.5%的预期目标,高出 0.4 个百分点,超过 2022 年 0.2 个百分点,实现近七年来经济增长的首次上行。

  不仅是经济总量数据让人振奋,一系列经济结构指标也表现可喜,对去年国民经济运行的表现用 “ 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向优 ” 的描述恰如其分。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的数据发布,笔者就此概括为:中国经济,更显新常态特征,更具新时代韧性。

  我们说,中国经济“更显新常态特征”,在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立足大局、把握规律,作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就是我国经济增速进入换挡器、经济结构进入优化期,增长动力进入转换期,产业。

 结构、需求结构、要素结构都开始出现历史性变革。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经济下行态势基本得到遏制,市场供求关系得到修复,经济增长潜能开始释放。

  首先从经济增速来看,与过去一些年的两位数增长相比,尽管近些年增速有所下行,但从 2 2022 年、2 2022 年经济运行来看,显然。

 进入了缓中趋稳的增长区间。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版图中已经是一个“大块头”。2022 年我国经济总量相当于 12 万亿美元,过去一年的经济增量超过 8 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 2022 年排在全球第 14 位国家的经济总量。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近

 几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在 30%以上。更重要的是,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当今中国经济不需要再追求数量的增长,在确保稳增长的前提下,实现的是经济增长内在素质的提质增效。中国经济由规模数量型增长转入质量效益型增长是我们多年来追求的目标,现在看基本进入了“平速提质”新阶段。

  其次从经济结构来看,随着这两年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基本实现了供需动态平衡。从需求端看,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8.8%,经济增长已经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为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民间投资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随着国际经济回暖态势和我国进出口贸易转型发展,去年进出口增长也超过了两位数,经济发展从过去主要由出口拉动,转为出口、进口共同拉动。从供给端看,三次产业比例更加协调,202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为 51.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 58.8%,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去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利润增长都实现了大幅提升,生产要素资源进一步向优势领域集中。此外,经济增长吸纳的就业量、单位 GDP 能耗、国际收支平衡都取得了不菲的成效。

  第三,从动力转换看,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成效日渐明显。不仅表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都在10%以上,也表现在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层出不穷,网络经济、分享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成为展示我国经济发展后劲的“最大亮点”。

  我们说,中国经济“更具新时代韧性”,在于——

  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从 2 2022 年经济运行结果来说,也是实

 。

 事求是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得到了充分体现。

  尽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依旧复杂,尤其是针对国际层面上,在全球宏观政策拐点出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 治冲突加剧、“ 逆全球化 ” 思潮泛滥,经济金融风险不断的态势下,我们能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着力于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过去一年,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实施相机调控、区间调控、定向调控,政策工具施放有度,更加娴熟;面对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我们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市场空间更加开阔。比如,在去产能和去库存上,我们的目标是从化解一些行业过剩产能入手、从调控区域间房地产供求不平衡入手,着力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在去杠杆和降成本上,我们按照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综合运用经济手段,降低企业主体税费负担、打通各个环节梗阻,有效化解经济风险;在补短板上,我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为微观主体提供更便利化更有效的营商环境,区域经济互补互动协作发展也有了更大空间。

  正是依靠一系列改革创新,经济潜力得到充分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得到显著增强,开放性经济得到更大提升,体制机制的改革动力得以激发。总起来看,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正成为当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基本取向和基本特征,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

  当然,在看到过去一年我们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进入 2 2022 年,依然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

 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我们还必须跨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进精准扶贫、防止污染的各个关口。我们还要时刻警惕伴生其间可能会随时出现的“黑天鹅”“灰犀牛”的冲击。因此,转变经济发展的长期性一点不轻松,优化经济结构的艰巨性一点不容易,转换增长动力的复杂性一点不简单,我们必须保持坚定跨越关口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着力改革、推动创新、守住底线,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向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个战略目标稳扎稳打,坚持不懈。

篇六:经济稳步复苏,彰显中国经济韧性。相关作文

dash; 1 —

 目 录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 2 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 8 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 13 全力做好扩大内需这篇大文章 ............................... 19 千方百计稳住市场主体 ........................................ 24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 30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 35 坚持全国一盘棋,确保交通物流畅通 ...................... 40 做好能源粮食生产保供工作 .................................. 45 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 51

 — 2 —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网络 新华时评 经济工作

  今年以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实现平稳开局。当前,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复杂因素,发展态势备受关注。

 29 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围绕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这次重要会议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

 防住疫情 稳住经济 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全面研判: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 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 挑战。做好经济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至关重要。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充分体现从系统论出发推进工作,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

 会议要求,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聚

 — 3 —

  焦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会议作出一系列重要政策部署。

 “这是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关键会议,对于正确认识当前困难挑战,稳定发展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意义重大。”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董煜说。

 会议强调,要根据病毒变异和传播的新特点,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充分认识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会议提出,要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实施好退税减税降费等政策,用好各类货币政策工具。要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把握好目标导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同时要把握好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郭丽岩说。

 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消费构成内需,是经济增长“主引擎”。会议提出,要全力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强化土地、用能、环评等保障,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 设。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 础设施建设问题。此外,《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提出 20 条促消费“实招”。一系列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重大部署出台发力。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投资发力的重点;疫情冲

 — 4 —

  击下,着力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更为关键。”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说。

 在关键环节上发力 做好当前经济工作,要聚焦关键环节。针对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会议聚焦稳住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 稳就业保民生、保通畅保运转作出部署。

 超 1.5 亿市场主体是保就业、保民生和稳经济的关键。会议提出,要稳住市场主体,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

 “ 中央强调当务之急是确保已出台的减负纾困 ‘ 组合拳 ’ 尽快 落地显效,地方也要加大帮扶力度,通过稳住市场主体,稳住经济基本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李长安说。

 确保粮食能源安全是重大战略性根本性问题。会议提出,要 做好能源资源保供稳价工作,抓好春耕备耕工作。在当前国际粮 食和大宗商品市场不确定性增加、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的情况 下,这一部署意义重大。

 稳就业与稳物价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主要支撑。

 “千方百计稳岗位扩就业,确保百姓有工作、有收入。同时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保障城市核心功能运转,稳控安全生产形势。”郭丽岩说。

 针对当前产业链供应链和物流领域存在的堵点卡点,会议强

 — 5 —

  调,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确保交通物流畅通,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抗疫保供企业、关键基础设施正常运转。

 当前全国干线公路大动脉基本打通,运力运量指标持续向 好,上海等重点地区物流保通保畅逐步好转。“各地要不折不扣落实好中央政策要求,防止各自为政、层层加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说。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会议强调,要有效管控重点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这体现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考量。

 房地产业规模大、链条长、涉及面广,对经济金融稳定和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系统性影响。会议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 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同时提出“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两个‘支持’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各地因城施策的态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刘琳说,各地将更有针对性地因城施策, 尤其是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这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实现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近期,资本市场震荡引发广泛关注。会议强调,要及时回应市场关切,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 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 6 —

  资本市场稳定关系到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会议提出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将进一步从制度层面夯实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石,稳定市场预期和信 心。”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说。

 会议明确,要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实施常态化监管,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在整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为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探索路径。”王军说。

 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 形势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会议强调,要坚持办好自己的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

 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之义。这意味着要在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的持续提质升级中,不断提高防风险、防冲击的能力。

 4 月 10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从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的“硬环境”,到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的“软环境”,意见释放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的鲜明改革信号。

 当前我国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既有短期因素,也有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关键还是要练好内功,保持战略定力,坚

 — 7 —

  持办好自己的事。

 会议强调,要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回应外资企业来华营商便利等诉求,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当前我国外贸外资基本盘保持稳定,但有所承压。郭丽岩说, 要持续发挥好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完备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投资者来中国投资兴业。中国将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各国提供更广阔市场机会。

 形势越复杂、越要绷紧弦,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 为稳定发展大局创造良好环境。会议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担当作为,求真务实,防止各类“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发生。

 — 8 —

 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网络 新华时评 经济工作

  面对诸多风险挑战,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迎难而上,总体实现平稳开局。但“三重压力”叠加一些“超预期”突发因素,经济下行压力不容忽视。

 4 月 29 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为当前经济工作把舵定调,强调指出要“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用好战略性有利条件,汇聚 稳增长的合力,在攻坚克难中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实现平稳开局 从支撑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看,我国经济“稳”的底盘依然坚实: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4.8%,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6.5%,均比去年四季度有所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9.3%,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 69.4%;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 5.5%,就业格局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1.1%;外汇储备稳定在 3.2 万亿美元左右…… 从涌动新动能的新经济指标看,“进”的特征同样鲜明: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4.2%;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 9 —

  在高基数上进一步增长 8.8% ; 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了 140.8%…… 4 月 26 日,在浙江省金华市新能源汽车小镇零跑汽车有限公司车间里,新能源汽车有序下线。新华社发(胡肖飞 摄)

 “一季度整体来看,经济开局总体平稳,发展形势符合预期。”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秘书长赵辰昕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受到的冲击影响是阶段性的、暂时的。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 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预计经济将很快回归正常轨 道。

 正确认识当前困难挑战,坚定稳中求进的信心,确保把中央政治局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才能为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不断积蓄复苏力量。

 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至为关键 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 ” 。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说,面对疫情冲 击、乌克兰危机等因素,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更为突出。中央强调“三稳”,正是抓住了当前稳经济的关键,也是系列重要部署的着力点。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

 进入 3 月以来,中央密集研判新形势,一系列重要会议不断

 — 10 —

  释放经济政策要靠前发力、适时加力的明确信号。

 “ 当务之急是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 国务院发展 研究中心研究员龙海波说,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 展,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更好引导预期、提振信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稳就业和稳物价,是经济保持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关键支撑。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稳定之基。有测算显示,经济增长 1 个百分点可带动约 200 万人就业。而在全球通胀压力下,保持国内物价长期总体平稳运行,对于维护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十分重 要。

 从“实施好退税减税降费等政策”,到“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 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从 “ 做好能源资源保供稳价工作,抓好春耕备耕工作 ” ,到 “ 组织好 重要民生商品供应”,中央政治局会议瞄准关键任务作出重要部署。

 截至 4 月 20 日,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已为全国企业减 轻税费负担和增加现金流 1 万亿元以上,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 2.5 万亿元;今年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比去年增加 51.68 亿元; 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最高提至 90%。

 中央财政安排下拨 200 亿元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加快煤炭优质产能释放,完善煤、电价格传导机制;加大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力度,明确煤炭领域经营者哄抬价格行为……

 — 11 —

  一系列部署避免价格大起大落影响基本民生。

 紧扣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关键任务,精准有效推进党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中国经济有信心应对好“三重压力”,确保稳定复苏向好。

 汇聚稳字当头的政策合力 从 14 部门出台 43 项政策助力服务业恢复发展,到国办出台 促消费 20 条;从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到加大对物流通 畅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金融支持;再到天津 15 条、上海 21 条、 广东 47 条…… 近段时间,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千方百计打通堵点卡点,持续推进稳链补链,全力帮助企业把耽误的进度夺回来。

 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确保交通物流畅通,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抗疫保供企业、关键基础设施正常运转”。

 越是关键时刻,越要把政策落实抓实抓细。

 当前,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宏观、微观、结构、科技等七大政策正在不断细化落地,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政策统筹协调,以政策的确定性来应对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形成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强大合力。

 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又进一步提出,“要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

 — 12 —

  越是关键时刻,越要坚定办好自己的事。

 4 月 10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4 月 19 日,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五次会议聚焦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4 月 26 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4 月 29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

篇七:经济稳步复苏,彰显中国经济韧性。相关作文

摘要: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从 2008 年 7 月开始,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扩散和蔓延,其对我国的影响将会进一步加重,中国经济增速将明显放缓。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和造成的损失仍在进一步扩大, 许多国家的经济都大幅放缓, 全球经济走向衰退。如何使我国更早地结束经济调整的时间,如何转危为机,使我国经济尽快走出困境,早日复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要认清当前的国际形势,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合适的宏观政策,让中国经济恢复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

 金融危机

 中国经济

 经济复苏 次贷危机

 宏观政策 正文: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 引起了世界金融危机, 对全球的经济冲击和造成很大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在金融危机下都遭受了很大的打击, 不但是经济放缓, 有的甚至国家经济出现倒退的迹象。在这场金融危机下,中国的经济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使我国经济走出困境,转危为安,是中国政府和人民需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次机遇。

 世界银行 3 月31日发表报告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将下滑1.7%。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首次出现下降, 且降幅高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前预期的0. 5%至1%的降幅。世界银行当天公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更新版预测,发达经济体仍是经济重灾区, 其经济今年将整体下滑2. 9%, 其中美国经济下滑2. 4%, 欧元区经济下滑2. 7%,日本经济下滑5.3%。报告还预测,发展中国家经济今年增幅只有2.1%,大大低于去年世行预测的5.8%的增幅。其中,中国经济增长6.5%,印度增长4.0%,巴西增长0.5%,俄罗斯则负增长4.5%。如果扣除掉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中国家今年经济将出现零增长。

 世行副行长林毅夫表示,世界银行预测中国经济今年增长6.5%,是基于当前中国经济情况的判断。

 如果有后续强有力措施,“我认为中国经济今年保持7%至8%的增速是可能的。” 报告指出,预计2010年世界经济可能有微弱复苏,但世界经济前景仍有不确定性。目前各国政府救市的政策,只可解本国银行体系于倒悬,并不能阻止实体经济的收缩,很可能走上日本上世纪 90 年代泡沫破灭后经济长期萧条之路。

 2 从 2008 年前三季度的各项经济指标的统计结果出发, 对 2008 年经济发展的形势作出相应的判断,认为我国当前的宏观形势表现为经济运行平稳较快,价格涨幅持续回落。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把握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应对复杂多变形势, 即需要密切关注经济增速的回落、密切关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回落、密切关注社会资金流向的变化。初步测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 201631 亿元,同比增长 9.9%,比上年同期回落 2.3 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21800 亿元,增长 4.5%,加快 0.2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 101117亿元,增长 10.5%,回落 3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 78714 亿元,增长 10.3%,回落 2.4个百分点。随着这些措施的贯彻落实,国民经济总体上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金融体系稳健运行。总体形势是好的:首先“保增长、控物价”的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 物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 “保增长”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三大需求稳定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其次充分估计 2009 年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严峻性:世界性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扩散, 世界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增大; 国际经济低迷将进一步收缩我国外部需求;房地产开发投资降温,带动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减速;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下降,保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难度加大。

 :

 世行副行长林毅夫表示,世界银行预测中国经济今年增长6.5%,是基于当前中国经济情况的判断。如果有后续强有力措施, “我认为中国经济今年保持7%至8%的增速是可能的。另外随着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金砖四国及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资源和要素价格出现趋势性上涨的可能仍然存在。

 这意味着我国通胀压力近期虽大幅减轻,但在今明两年内仍然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从各个方面来看我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下的发展状况:

 (1)从房地产业汇总数据来看我国的经济形势。房地产库存可以分为三类:待开发土地、在建房子、在销售现房。目前,全国开发商手里待开发的土地约有 3.6 亿公顷,按照这几年的开发量,每年需要竣工 8 亿平方米左右,才能消化得完这些库存的土地。但是 2008年全国房屋竣工量只有不到 6 亿平方米, 剩下的 2 亿平方米房屋转移到今年的话, 需要竣工近 10 亿平方米。目前全国房屋空置面积已经达到 1.6 亿平方米。因此,即使今年出现 2007年那样的楼盘旺市,全年房屋库存也会有 2.5 亿平方米。京沪楼市反弹真相调查认为:09年 6 月份后可能再度低迷。“预计自住型需求还将持续 1-2 个月,楼市真正的分水岭会在 6月份前后出现。

 ” 易居中国房地产研究院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杨红旭则对本报记者表示, 届时,

 3 如果楼市需求不能从自住型需求向改善型和投资型需求接续,则下半年楼市可能会重新低迷。中国社科院城市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杨重光近日也做了相关方面调查的情况,他认为,珠三角地区经济复苏还没有出现, 房地产市场也不会出现全面的反弹。

 中国社科院城市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杨重光近日也做了相关方面调查的情况, 他认为, 珠三角地区经济复苏还没有出现,房地产市场也不会出现全面的反弹。东亚银行中国区副行长林志民对本报记者说,楼市交易量的复苏与今年的信贷投放政策放宽有关。从东亚银行情况来看,3 月份房贷比 2月份翻了一倍。其中个人按揭贷款占了 9 成。但是,目前的信贷政策仅是对首套自住型住房给予 7 折利率的优惠, 二套房贷优惠贷款政策没有最终出来。

 由此使占市场 2/3 的改善性需求和投资型需求难以释放出来。此外,现在的房价也是一个阻碍因素。3 月 31 日,北京社科院发布研究报告称,目前国际上能够接受的房价与收入比是 3∶1 到 6∶1。而北京目前房价是 15162 元/平方米,为收入的 23 倍,远远高于国际标准。

 “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的意图是希望稳定房价,房价下降才能实现销量上升。而目前判断,北京、上海、东部沿海等城市房价还是过高,在现在的房屋高存量和经济低迷环境下,房价还会下降。”王珏林认为,这两个月出现的市场回暖并不能代表整体市场走向, 这是因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生了一定效果,加上去年较长一个时期的部分需求被释放,但这可能是短暂的。建设部房地产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也指出,目前北京、上海、东部沿海等城市房价还是过高,在现在的大经济环境下,房价还将下降。更有专家预测,未来 2-3 年内,我国城市房价将回落 40%-50%。

 (2)从长三角地区统计部门的汇总数据来看我国的经济形势。2008年长三角16个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万亿元大关,但 GDP 增速比上年回落了2.4个百分点。此外,2008年长三角地区多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近年来所罕见。

 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了1.5个百分点, 出口增速回落了8.9个百分点, 到位注册外资增幅回落了5.7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回落了15.4个百分点,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幅回落了2. 1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增幅回落了4. 5个百分点。

 经济高速增长的环境下,很多矛盾和问题都会被掩盖。

 金融危机到来时,对中小企业所占比重较大的长三角地区来讲影响很大。

 显而易见, 金融危机对长三角经济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例如,出口增速回落,出口收汇风险增加;招商引资难度加大,合同外资下降明显;企业生存面临考验,企业家信心受挫。目前,长三角经济仍面临着外需持续减弱,内需尚未有效激发的难题,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小压力。

 2009 年前两个月化工行业下滑趋势减缓产销有所好转;09 年医药行业前两个月利润增幅居各工业行业之首;09 年前两个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

 4 增加值同比增长 5.8%;2009 年 1-2 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下降 37.3%;3 月 cflp 中国制造业 pmi 为 52.4% 连续四个月回升。

 (3)从失业数据来看我国的经济形势。从动态看,世界经济危机已对我国就业产生不利影响,2009 年及以后的就业形势严峻。本轮经济扩张的领军行业是制造业,带动就业最多的也是制造业,未来受世界经济危机冲击最大的也是制造业。未来几年,我国制造业将面临大的调整,制造业就业将受到冲击。2009 年预计中国有 3000 万左右农民工失业,往年没有就业和今年毕业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有 900 多万,大学生和农民工失业问题最严重。另外,还有其他需要就业的,全部就业压力在 5000 万左右。而从未来 30 年看,如果 2040 年城市化水平推进到 85%,城市中还要增加 4.5 亿人口,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巨大,整个国家就业压力巨大,将是中国长期的、头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难题。因此,现在的统计失业率数据就成为国家领导人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然而最近有中国失业9.4%和 4.6%的争论。争论从何而来。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08 年 12 月 16 日发布的《社会蓝皮书》,称中国城镇失业率攀升到了 9.4%,已经超过了7%的国际警戒线;而 3 月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去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是 4.2%。两相比较,前后数据竟相差一倍。学界和民间更有“2009 年预计中国失业率是 14.2%”,“中国失业率严重失真,实际失业率已达到 33%以上”等听起来颇为惊心动魄的数字。失业率数据为何相差如此之大?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相比较而言,城镇调查失业率更接近现实失业情况。但截止目前,相关部门并没有发布城镇调查失业率的情况。温总理 3 月份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也依此提出,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将控制在 4.6%。目前政府采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子是登记的城镇失业人数, 分母是城镇从业的人数与登记失业人数之和。

 在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中,不包括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而“城镇调查失业率”是国际劳工组织通用的一个指标,是反映城镇常住经济活动人口中,符合失业条件的人数占全部城镇常住经济活动人口的比率。“目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 2008 年城镇登记失业率 4.2%,说老实话,是一个学者们不相信,国外研究机构不相信,群众不相信,包括统计和劳动部门自己也可能不相信的一个指标。

 相关人士分析说, 国务院之所以一直采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登记失业率,主要是我国的“十一五”规划是以登记失业率为考核目标的,如果再公布调查失业率,跟考核目标又对应不上。据记者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 9.4%的调查失业数据,是结合中国国情,在调查方法、 调查口径方面, 跟一般国家进行劳动力调查或者跟国际组织建议的方法有所不同,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进行调查时没有采用国际上通行的 1 小时作为标准, 而是 15 个小时。

 5 “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相比,调查失业率更接近实际的失业状况,因此,应加快全口径的调查失业率取代局部性的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步伐, 否则, 现在的失业数据很难成为领导经济决策的依据。

 ” 如果这一指标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 无关痛痒, 那么怎样统计都是无所谓。关键是这一指标太重要。” 周天勇 教授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这个失业率指标, 看上去比世界上许多国家就业状况都好, 但是却使各级领导干部感觉不到百姓失业生活的压力,使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在对控制物价、还是要促进就业进行决策时受到误导,使群众的失业艰难无法真实地向国家和社会表达。

 无论从什么方面讲, 这一统计失业率指标应当进行改革,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彻底废除不那么科学的“登记失业率”的统计方法。

 大学生失业短期内是一个解不开的结; 农民工失业主要因为金融危机冲击很多企业不景气造成的,现在看来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并非难以调整。从一些先行指标看,也在逐步回暖, 尤其是今年第一季度从 1 月份开始信贷的投放都在超乎常规地增长, 这些最终都会变成经济的增长进而带动就业。

 健全社会保障可解失业问题之危。

 目前我国失业保险的覆盖面相对而言还比较弱。

 在欧美国家, 即便失业, 有救济金可以维持生活, 不至于引起社会动荡;而在我们国家,如果失业率高,社会保障又跟不上,社会影响可能会更重一些。

 因此,最根本的问题还是社会保障,如果社会保障做得好,失业率高就不一定会对社会造成不稳定。

  (4)从今年 3 月份全国发电量的最新数据来看中国目前最新的经济形势。09 年 4 月 8号国家电力调度中心数据显示,今年 3 月份全国发电量同比下滑 0.71%,下滑幅度大于此前市场预期;3 月中上旬发电量已经出现同比增长,全月数据超预期下滑显示工业用电基础仍不稳固,社会需求没有明显回升。此前 pmi 数据持续回升指示经济恢复增长的判断,受到来自经济基本面的严峻挑战。

 由于 2009 年 3 月份和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将在近两周陆续公布,央行也将在月中公布3 月份货币信贷数据,关于国内经济走势的判断也将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我们认为,1-2 月份宏观数据超出市场预期,部分行业景气回升,政府投资项目二季度进入施工阶段,有望使宏观数据继续维持环比改善状态。但鉴于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形势依然严峻,钢铁、水泥等行业再现库存压力,微观行业反弹基础并不稳固,断言经济明确见底尚不妥当,二季度经济维持底部震荡的概率更高。

 最新数据,今年 3 月份全国发电量同比下滑 0.71%(所以上海股市 4 月 8 号暴跌-3.76%,深圳股市暴跌-3.63%),和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首次突破了万亿大关都能反映出经济形势严峻,这与近期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信息中心有关中国目前经济

 6 形势分析有较明显的不同。

 不管如何, 把中国自己的...

推荐访问:经济稳步复苏 彰显中国经济韧性。相关作文 作文 中国经济 韧性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