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作文800字7篇

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作文800字7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20

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作文800字7篇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作文800字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青年作家张平的创作给我们的启示杜学文进入九十年代,当文坛呈现出一种前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作文800字7篇,供大家参考。

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作文800字7篇

篇一: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作文800字

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青年作家张平的创作给我们的启示杜学文进入九十年代, 当文坛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喧嚣与骚动时, 张平却一部接一部地推出了那些使人振奋、令人深思的厚重之作。

 1990 年《法撼汾西》出版, 影响遍及全国, 发行量达十几万册。

 1993 年,《天网》面世, 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产生了巨大的轰动。

 作品发表不到半年, 就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广播电台等几十家电台先后陆续广播, 并被改为电影、电视剧、广播剧、戏剧等多种艺术式形。

 仅《天网》面世的几十天内 , 张平和书中的主人翁刘郁瑞就接到上千封读者来信和几百个电报、电话。

 汾西县所在的临汾地区的几位读者自发地把写有“ 人民作家”的牌匾赠送给张平。

 就在《天网》的轰动效应还正在引起强烈的连锁反应之时, 张平又接连出版了长篇小说《凶犯》 、长篇记实文学《孤儿泪》两部作品。

 特别是《孤儿泪》的问世, 使张平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先后被改编为两部电影、一部电视连续剧、两部广播剧, 并被多家电台和报刊连载。

 1996 年, 张平再次成为倍受人们瞩目的重要作家。

 他的《孤儿泪》 以及根据《孤儿泪》改编的同名电影、根据《天网》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同时荣获由中宣部组织实施的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奖。

 这标志着张平的创作不仅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同时也得到了专家、领导的肯定。

 可以说, 他的作品体现了时代精神, 弘扬了主旋律, 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并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完满统一 。张平的创作, 给了我们许多极为深刻的启示:———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必须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完善承担责任。现在, 有一种回避或淡化“ 责任”的倾向。

 这是因为在新的形势下, 一些人注重实际利益, 讲求“ 实际”效应而产生的。

 这种思想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反映就是企图放弃文艺对社会、对人自身承担的“ 责任”,而变成一种纯粹“个人化”的表达, 或使艺术成为达到功利目的的“ 手段”。

 这样, 我们就看到了太多的“ 自言自语”者。

 他们或者满足于形式上的标新立异, 使文学艺术从“ 人本”走向“文本”;或者津津乐道于自己的“ 私人生活” , 把艺术视为取得现实利益的工具, 编造一些能够迎合大众口味的“ 故事” , 从而得到更多的版税, 拉到更多的赞助。

 但是, 在这种种的喧闹与嘈杂中, 艺术的高贵品格正在不断地被消解, 它们不仅无助于培养激发人类情感中崇高正直的一面, 同时当然也无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的发展, 无助于鼓舞人们的理想与信念。

 而张平的创作则正好与此种种现象相反。

 张平是一位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认为, 作家最重要的品质, 就是要直面现实, 反映现实, 书写人民最关心的事,“ 宁可让生活左右你,也绝不要去随意编造”, “对那些丑陋的东西我将揭露得更彻底, 更无情”, 用手中的笔, 为人民作代言。

 因而, 他的创作无一不是关注现实生活, 关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与进步而作的。

 在《天网》中, 他塑造了党的好干部, 一身正气, 大义凛然, 敢于冒着个人政治生命的风险, 为蒙冤受难几十年的李荣才平反昭雪的县委书记刘郁瑞的生动形象。

 他认为, 这样的问题, 不仅仅是李荣才个人的问题, 而是关系到我们的党, 我们的国家能不能主持正义, 能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支持拥护的大问题, 因而也是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问题。

 张平塑造的李荣才, 从青年时代开始告状, 一直告了三十多年。

 这不是因为李荣才有告状癖, 而是在李荣才身上表现了普通群众对党的执著不改的信念, 表现了正义的力量坚韧不屈, 誓死以求的精神。

 正是由于张平的作品表达出了我们社会得以进步的根本原因, 让人民群众从作品中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 看到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不断战胜各种邪恶势力终于走向胜利的力量, 才得到了广大读者47前进 1997.5

 发自内心的热爱。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中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的现实, 要求现实主义文学要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 揭示这个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工人阶级的本质及其历史作用, 他并且通过对巴尔扎克作品的分析, 认为巴尔扎克“ 描写了这个在他看来是模范社会的最后残余怎样在庸俗的满身铜臭的暴发户的逼攻之下逐渐灭亡”, “ 他的伟大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

 如果说, 因为巴尔扎克用笔为封建贵族社会的最后灭亡唱响了挽歌,才使他的作品表现出伟大的品格的话, 今天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又有什么理由回避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又有什么理由不为我们的国家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歌唱呢?———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必须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源料的矿藏, 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 是粗糙的东西, 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 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 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艺术源于生活, 生活养育了艺术, 这是早已被人类艺术发展历史证明了的真理。

 但是, 一些作家艺术家至今仍然对这一命题存在着种种误解和谜惑。

 有的认为, 文学艺术源于生活, 难道我每天不是在“ 生活”中生活吗? 有的认为, 源于生活,是一种行政命令, 是对作家艺术家的强行干预, 是违背艺术规律的······。

 凡此种种, 就造成了创作中种种脱离生活, 背离现实的表现。

 有的无病呻呤, 在过去的积累用完之后, 不去补充体验新的生活, 而是满足于描写自己的零思碎想;有的从理念出发, 用故事来演绎自己的某种自以为是的观点;有的沉缅于历史, 在对历史的回味中证明自己的作家身份······,于是文学艺术失去了它的鲜活与生动, 失去了它激动人心的魅力 , 失去了它本来应有的大品格大气魄。

 读者不买帐, 作家自己也难以在已有的成就上超越, 贫血、虚弱、缺少生命的火辣辣的力度 。

 而张平的创作则为我们文学艺术重新回到读者之中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他的作品无一不是在生活中捕捉到了激发创作灵感的火花。《天网》 、《法撼汾西》之所以成功, 乃是由于他从生活中发现了两部作品的主人翁刘郁瑞,是他在汾西县深入生活时, 了解到了许许多多的生活真象, 从而使他产生非写写刘郁瑞, 非写写汾西的农民不可的强烈愿望。

 他先后采访了许多人, 仅采访录音就有 17 盘。

 为了创作《孤儿泪》, 张平先后于 1988年、1989 年、1991 年、1994 年, 数次深入到大同市福利院和寄养福利院孤儿的老乡家。“ 虽是些许小事, 凡人俗物, 然则牵肠挂肚, 常有望云之情” , “每当我到实地采访一次, 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要把它写出来的冲动” 。

 可以想象, 如果不是生活中那些德厚流光的“ 奶爹奶娘” , 那些“ 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的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们”为作家提供了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 任何一位高明的作家都不会编出象《孤儿泪》那样使人泪下, 发人深省的作品的。

 张平的创作实践再一次证明了, 只有“ 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 , 才能“ 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 。———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追求真理, 弘扬正义, 爱憎分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要求文艺作品必须有鲜明的倾向性。

 他们特别肯定那些既能对生活进行精辟的描写, 又能通过这种描写显示出进步倾向的作品。恩格斯在《致敏·考茨基》中指出:“ 我决不反对倾向诗本身。

 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人, 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在于它是法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现代的那些写出优秀小说的俄国人和挪威人全是有倾向的作家”。

 恩格斯在此历数从古希腊到“现代”的一系列作家及其作品, 说明了作为优秀的作家, 其作品必须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 也就是说, 必须有鲜明的爱憎。

 那么, 这种倾向性的基础是什么呢? 是人民, 是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所表达的倾向性, 所表现的爱憎情感。

 这就特别需要象《天网》 、《法撼汾西》 、《孤儿泪》那样的优秀作品。在这些作品中, 表达了作家对人民利益和命运的热切关注。

 它们以生动的描写, 充满激情的表达, 深刻地批判了现实生活中的官僚主义、拜金主义, 批判了封建意识和封建家族观念, 批判了那些社会生活中的消极面和腐败面, 热情地歌颂了党, 歌颂了党的好干部,歌颂了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执著和信赖, 歌颂了人民群众身上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美好品德。

 这样的作品, 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是有助于我们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

 同时, 也是有助于我们的文学艺术健康繁荣的 。

 可以说, 在我们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今天, 我们更需要象张平这样的作家, 以铁肩担道义, 用妙手著文章。    (作者单位:山西省委宣传部)48前进 1997.5

篇二: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作文800字

第期5中 国 发 明 与 专 利IN INV N TIO N &AET N TP A E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HINAINVENTION&PATENT朱妙 春吐露 写书的心声■ 其人说到朱妙春, “勤奋、好学、能吃苦、爱好写作”是人们的共识。2005年7月,当国家知识产权局 “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在行动” 联合报道团走到上海时,我曾与其联系采访事宜,见到他都是在半夜。

 他说, 每天白天在外面跑来跑去办案子, 晚上才是工作效率最高的。

 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知道,他工作到凌晨四五点钟是常事, 平均一天工作高达18~20个小时。几十年如一日, 他的这种工作热情令我辈倍感汗颜,他的执著敬业更是让我们敬佩不已。苦心人, 天不负。

 现在的朱妙 春, 已经是知识产权领域的知名律师。然而,谁也不曾想到, 当年的朱 妙春是学习船舶知识的。

 毕业后, 他被分配到广东工作。待再回到上海, 他在不惑之年 选择了律师行业,并致力于知识产权法律的研究。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业务培训部主任朱英说:“朱 妙春现在已是知识产权律师界的领军人物。目前, 我国从事知识产权的律师很少,希望今后能有更多像朱 妙春这样的律师投入到知识产权界来。”如今, 朱妙春代理的案件几乎涵盖了知识产权的各个相关领域, 包括著作权、 商标、 专利、 商业秘密、 计算机软件、生物科技、 网络、 反不正当竞争等, 大家所熟悉的 “鲁迅稿酬案”、 “摩托罗拉案”、“云都浴场案” 等都是代理的经典案例。干一行, 钻一行, 爱一行, 这就是朱妙春。正是这些丰富的办案经验和心得体会, 再加上每天挑灯夜战的奋斗,成就了 朱律师今天著书立说的成果。对此,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出版社的李琳编辑深有感触地说:“朱律师的时间安排之紧常常令我这个晚辈感到紧张得喘不过气来。

 他每次到出版社找我,不是刚从机场过来, 便是马上要赶到机场去。有好几次我们都是在奔往机场的汽车上讨论书稿。”朱律师有个习惯, 无论走到哪都随身带着个大笔记本, 里面记着他的办案心得。

 有的地方笔迹清晰, 一目 了然;有的地方字迹层叠, 别人根本无法看懂。

 每天无论多晚, 他都坚持必记, 那些别人无法看懂的地方正是他疲倦之极, 一边犯困一边写下的东西, 虽然手中的笔已经不听使唤了, 但是脑子还在思考。

 就是这样的笔记, 构成了朱妙春系列“代理纪实” 的主体。■ 其书正所谓办案22年的律师到处都有,但著书290万字的律师却不多。

 《中国律师》杂志原总编刘桂明说, 朱律师有 “三不”, 即不一般、 不寻常、 不简单。这290万字, 是朱律师后半夜呕心沥血的结果, 更是巨大的社会责任感支撑的结本刊记者 马忠荣——记上海朱妙春律师事务所律师朱妙春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朱妙春, 原本是学习船舶知识的, 不惑之年 “杀” 入律师行业, 一干就是22年 ,不但案子办得多,更是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出书290万字。

 2007 年1 月 20 日和 2月 1 日,“办案22 年 , 著书290万字——朱妙春律师法律著作研讨会”分别在上海和北京两地召开, 在研讨会上, 各位专家、 学者以及朱妙春的挚友都从各自角度展示了他们眼里的朱妙春……20 0 722CH

 年第期5 3中 国 发 明 与 专 利IN IN V NTIO N &AET NTPA E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HINAINVENTION&P ATENT果。

 即使对一个专业作家来说, 也未必能做到。

 所以,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说, 他的这一写作 “产量”, 一点也不逊色于专业作家。朱律师爱好写书、 出书, 这与他的个人兴趣爱好不无关系。

 他一直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 喜欢和文人打交道, 以文会友。

 他在一书的“后记” 中说道:“我不嗜烟酒、 不搓麻将、 不跳舞、 不旅游, 唯好文史哲和古今中外名曲。自青年时代起就喜好舞文弄墨、吟诗撰文。自成为执业律师后, 接触到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案件, 更激起了我创作的冲动。”有人可能搓麻上瘾,但朱律师是 “出书上瘾”。

 到目前为止, 他已出版了 《版权诉讼案代理》《反不正当竞争诉讼代理》 《商标及专利纠纷案代理纪实》 《著名疑难案代理纪实》 《商业秘密诉讼案代理纪实》 《劳工血泪史》 《我为鲁迅打官司》7 本书, 2007 年3月, 即将出版《网络软件案代理纪实》和 《一个律师与世界知识产权日》。

 其后, 还将陆续出版5本书。为了写书、 出书, 朱律师常常是通宵达旦, 但他仍是乐此不疲, 并执著于斯。朱律师在谈到自己写书的体会时说:“一是因为性格, 我爱好写书这项工作; 二是一种理念, 那就是要做有意义、 有价值的事情, 做有利 于民族的事。”刘桂明说, 当律师有三个阶段, 一是谋食阶段, 二是谋艺的阶段, 三是谋道的阶段。谋食的阶段就是为了生活办案件, 谋艺的阶段就是为了 技艺的提高, 谋道的阶段, 主要是思想的发展,法律的思想, 文字的表达, 要靠作品。

 显然, 朱律师已达到了第三个阶段。朱律师表示, 这辈子他都不想放下手中的笔。

 他说 :“人生苦短, 能有几回搏? 现在不搏更待何时? 与其浑浑噩噩活到百岁, 不如著作等身少活几年。”退休之后, 他还是要坚持创作、 写书。

 他认为, 那样才会有一笔精神财富传给后代、 传给世人。就像选择做律师是朱律师中年时代的必然选择一样, 写作, 出书, 不断地写作, 不断地出书, 也是朱律师的必然选择。

 因为这两项事业都是他的热爱。■ 其义孟子说:“生, 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今天, 是和平年代, 让人们为义舍弃生命的情况并不多。

 “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 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 也已不限于正义, 而是包括正义在内 的一切公益事情。朱律师代理的案件很多, 但他常常是选择钱不多、 难度大的知识产权官司, 而放弃一些经济利 益较大的诉讼案件。

 并且, 这其中有很多是不收钱的公益性案件。甚至有许多案子他是倒贴钱的。

 在“中国慰安妇”、“赴日劳工对日索赔” 等问题的案件中 , 都有朱律师奔走呼告的身影。由于他对中国劳工问题的关注, 2005年, 朱妙春被相关媒体评为“中国十大风云律师”。律师, 是正义的化身, 朱律师不愧于这一称号。

 他办案从不计较个人利益, 而是考虑大局。

 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 虽不像义士、 烈士那般气壮山河,但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时代呼唤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的扎根, 我们的民族才能崛起。上海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法律处处长朱国雄在研讨会上说, 朱妙春不仅是一个普法宣传者, 也反映了法制社会的建设经历。他通过对办案的真实记录, 反映了法制社会的进步。

 这是对法制社会的一个最好回报。北京务实知识产权研究发展中心主任程永顺说:“很多律师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办案经验、 体会、 教训以及想法。我觉得朱妙春在这一点上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他能够把这些东西及时总结出来, 特别是对有些案件不管是胜还是败, 能够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当然, 这里面不是敢不敢的问题, 也不是愿不愿意的问题, 还有能不能的问题。朱律师这几点都具备了, 这一点值得同行向他学习。”一个 “半路出家”的律师, 做到了许多科班出身律师都没有做到的事情, 办案 22年, 著书290万字, 原因何为? 朱妙春的成功与他喜欢接具有挑战性的案子是密不可分的。他选择了不走寻常路,因为他 “喜欢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或者别人走了一半走不下去的路。”研讨会现场气氛热烈各路专家、 学者齐 聚北京研讨会现场20072CH

篇三: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作文800字

肩 担 道 义 妙 手 著 文 章—李大 f l l 同 志 在“五 四”时 期 的革 命 宣 传 话 动傅雨责李 大钊 同 志 是 中国共产 党 的 创始 人 之 一。“五 四”时 期,李 大 钊同 志 不 仅运 用 报 刊宣 传 马 克 思主 义,发 动 和 组 织 反 帝 反 封 建的群众 运 动,而 且 在 创办报 刊 的 过程 中 培 养 和:锻 炼 革命 人 材,为 建 立 中国 共 产党进 行 了思 想上 和 干 部 上 的 准 备。辛亥 革 命 之 后,忧 国 忧 民 的李 大 钊 同 志 就注 意 了 利 用 报刊进行 宣 传 教 育工 作,鼓 动青年 投 入 反 帝 反 封 建的 斗 争。一 九 一 三年,二 十 四 岁 的李 大 钊 正 在 天 津 北 洋 法政 专 门 学校 读书。他看到 辛 亥 革命后 并 没 有出 现 真 正 的 民主 共 和 国,忧心 如焚,四 月 一 日,在他主编的 《 言 治 》( 季 刊 ) 第 一 期上 写 了 《 大 哀 篇 》一 文,控诉窃 国 大 盗袁 世凯 和 军 阀 政客 给 人 民 造 成 的 苦 难。这 年 冬天,他 东 渡 日 本,进 了 东 京早稻 田 大 学 政 治 经济 系,勤 奋地 学 习 日 本 学者 介 绍 马 克 思. 的 经济 学和 欧 洲 社会主 义思 潮 的著 作,密 切 关 注 着 祖 国 的前 途 和 命 运。留 学 期 间,他 秘密 组 织 了 旨在 反 对 袁 世凯 的 革 命团体“神 州 学 会”。一 九一 五 年,当 他 在 日 本 得 知 日 本帝 国 主 义 和袁世 凯 秘密 签 订“二 十 一 条 ” 的 消 息 后,立 即编印 了 《 国 耻 纪 念 录 》( 其 中 有 他写 的 《 国民 之 薪 胆 》 一文 )。还 以 留 日 学 生 总会的名义,油 印 散 发 了 他 用 几 个 昼夜 的 时 间 赶 写 成 的 《 警 告 全 国 父 老书 》,揭露“二 十 一 条”的 侵 略实质,呼 吁 人 民用“卧 薪 尝 胆”的精 神 和“百 折 不 挠”的 志 气奋 起 自救。他还 向章士钊在 日 本东京 主 办 的 《 甲 寅 》 杂 志写 了 《 厌 世心与 自 觉心 》 等 文章,指出“国 耻 难.忘”,青年们要 有 改 造 中 国 的“自 觉 心 ”,“横 刀 袄 马,效 命盗 场 ”,同 帝 国 主 义 和 袁世 凯 政 府 作 斗争。一 九 一 六 年八 月,李 大 钊 同 志 给’《 新 青 年 》 写 了 《 青春 》 一 文( 登 在第 二 卷 第 一 号 上 ),希 望 祖 国 的 青 年 们“进 前而 勿 顾 后,背 黑 暗 而 向 光 明 ”,为把 古老.的 中 国 变成 为“青 春 的中 国”而奋 斗。.为 了 回 国参 加 讨伐 袁世凯 的斗 争,一 九 一七 年 四 月,李大 钊同志 未等署假 考 试,就一中 途退 学,回 到 了 上 海。在 全国 人 民 讨 袁 声 中,袁 世 凯 可 耻 地 死 去。大 钊同 志 便 搭 般北-上,准 备 到北 京 办 报。在 轮 般 上,他 把 报 纸定名 为“晨 钟”,计 划制 一 个古 钟 的图案,印 在每 天 的 社 论 前 边,每天 在 古 钟 上换一 句 替 语,以 便 敲击 古钟,唤 醒 民 众。“铁 肩 担道 义,妙手若 文 章,,就 是 他 为 第六号 报 纸 写 的 普 语,也 是 他最 为 欣 尝 的一 句 话。他为八 月 十 五 日 出版的 创 刊 号 写 了《“撰 钟”之 使 命 》 和《 新 生 命 诞 孕 之 努 力 》,交 代《 晨钟报 》 以 青 年的 便 命 为 使命,`“青 年 者,国 家 之 魂, `晨 钟,者,青 年 之 友。青 年 当 努力 为 国 家 自 岛.,展 钟’当 努力为 青 年 自 处,而 各 以 青 春 中 华 之 创 造 为 唯 二 之 使 命”。,一,

 李 大钊 同志 虽 然 是 《 展钟报 》 的总编 辑,但 是 汤 化龙 派来的爪 牙要 翻 改 他 反 对 军 闷的文章,这使 他 非 常 气 演。他 知 道 汤 化 龙 早 年 很 器重 自 己,然 而 对 这 全 身为 众 议院议 长的政客 场 化 龙,与 袁 世 跳 手 下的 大 小 牢 润 关 系十分 密 切,李 大 钊 怎 么 能 与之握 手 言 欢 呢 ?因 此,大 钊同 志毅 然决定离 开 《 展 钟报 》,“宁 肯 失 业,忍 痛 辞 去 了 总编 辑 的 职 务”。。

 贾 芝:《 李 大 钊 同志 战 斗 的 一 盛 、.见 《 先 辉的 五 四 》痴3 幻’后 来,大 钊 同 志 到《 甲寅 》 日 刊 当.编 黛。= 九 尸 六年秋 天,保 皇 党 人康 有 为 上 书 黎元 洪 和 段 棋 瑞,主 张把 孔 教 定 为“国 教”。反 动 政 府 果 然 在 宪 法 草 案 中 规 定“国 民 教 育以 孔 子 之 道 为 修 身 大 本”。大 钊同志在《 甲 寅 》上 写 了《 孔 子 与 宪 法 》、《 自 然的 伦 理观 与 孔 子 》 等文,坚 决 反 对 球 孔,认为 孔 子 是 数 千 年 前 的“残傲 枯 骨”,是 封建 统 治 者的“护 特”,把 孔 教 列 入 宪法,不符 合 思 想 自 由 与 信仰 自 由 的像助、他 还 从 反 对 琢 孔,讲到应 该批 到 整 个封 油 的 伦 理道 德。’这 时正 是 俄 国 十 月社 会 主 又 革 命 的 前 夜 补 反 动 政 府把 布 尔 什 维 克称为“过 激党”,把 马克 思主 义 当 作“邪 说淫 辞,,对 它 们 视 若 洪 水 猛兽。李 大钊 同 志却为 《 甲寅 》 写 了 不 少文 章,宜传“过 激 党,和他 们的理 论。他 认为,新生 事 物的 诞 生,’必 有 一 个 艰 难 困 苦 的 过 祖,但 是 终 将 冲 破 赚 礴,向前发 展 公 他 把 布 尔什 维 克的官 论 当 作 真 理,指 出“人一坐 堪 离 之 理 想,在 求 达于 娜 理 摘。把 宾 理 说 成“邪 说楷 辞”是 不 对 的, “法律 禁 之,固 所不 许,社会压 之,亦 非得 宜 ”场·人 们要 追 求真 理,要 改造 杜 会,不 能 怕“断 头 流 耐。( 嘴宾 理 之 权 威》. ’一 九 一 七 单 四月 十 七 日 嘴甲 亥卜 日 刊 )《 甲 卿 日 刊的 专 板 本 来 是 李 天 钊 同 志 的 姗 友,见 他如 此醉 婀的 革 命 立 场,多 次 劝导、誉 告 又 不 起 作 用,一 对他很 不 刹 意,所 以 大 刹 同 志 第 上 次 的 办报 清 动,文 只 有 到个 月 便 宣告 结 束。在 这 短 姐的主 个 月 弧 大 娜 伺志却 在 ( ( 甲 州 》 上 发 峨 了 六 + 多篇 文 章台’可 见 他利 用报 刊 宜 传 革命 想 想 之 心 是何 粤 的 迫 切卜:卜` ,{、` ’· `二伟大 的十 月 社 会 主 义 革 命 便 李 大 钊 同 志 齐 始 了 由革 命 民 主 生义 者向 共 产主 义 者 的转变。一 九 , 八年 乙 月专 他 被 聘 为 北京 火 举 国 书馆 主 任 兼 经 济 学 教 授。在 这 里,他 斑 一 步研 究 马 克 思 主 义 的科 学 理 论 和 苏 联 革 命的 经 脸,并 且 用. 之 予 观 粼 和 分 析 一中 由 社 会 的 实 姆伺 魔,制 用 报 刊热 情地介 绍 + 万 革 命 的 经 脸, `叙 极宜 传 马 冤 思 主 义。`.十 月 革 命 成 幼 的 油 息,很 快 传 入 中 国 叫 上 海 的 《 申 报 》{ 和袭 国民 白 报 》 在 “九 ` 七年 十 一 月 十 日 就报 道 了 这 个 消 息,个 别 报 纸也 明 里 暗 里透 慈 过 一 些倩 倪。但 是,` 北 裸 率佣 演府 独 制 粉 报 刊 典 论, L`极力 封 徽 消 惠 孙 歪 曲 十 月 革 命 的 宾 根,一便 广大 舞众 在 将进 一年的 时 何内,、 · 述 弄 不清 理 俄 国 发 生 的事 惰。在 选样 韵 精 况 下 奋 季 大钊同 志 于` 丸 刁 又 年 七月 一 育,在 《 言 治 》( 季 刊万第 注 册 上 轰表 了 唯 法 俄 革 命 之 比 较 顶 华.,分 析 俄 自 十 月 革命与 法 国 资 产 阶级 革 命 的 根 本 区 别,预 告 十 月 革 命 对 中 国 必 然 发 生 的 影 响 ` 他 视 勺“俄罗斯 之 革 命,非 独俄 罗 斯 人 心 变 动 之 显 拥,卖 二 十 世 绝 全 人、类 普 浪心 理变 动之 显兆。价“吾 人 对 于 俄 罗 斯 今 日 之 事 变,淮 有越 育 思 迎其 世 屏断 文 明 之 娜 怒犷该茸 以迎 共 建 宁 自曲 、:人 趁 上 之 新俄 多 斯 之 消 息,’而 求 疥 以 猪 应 此 世 界 的 新湘梳。: 代 会 粗 ; 这 年 的十知月十 五 日 积 又 在.《 新 育年 》上 发 表 了《 珠 斑的 胜和 》 和, 《布 尔 什 维 主 义 的 胜利 如 冶 两 擂 率.像 0.

 二越 的 论 文,满 腔 热情 地 赞 扬 十 月 革命 护 欢 呼 社 会 主 义 战 胜 资 本 主 义 的胜 利。一 九甲 八 年 底,李 大 钊 同 志 又 参 加 了 他 曾 经 忍 痛 离 去 的“晨 钟 报 社 ”的工 作。这 时的 《 晨 钟 报 》 已 改名为 《 晨 报 》,汤化 龙的 爪 牙 已 经 离 开。大钊 同志看 到《 晨 报 》首先:.响 应“五 四 ” 新 文 化 运 动,很高 兴 地 参 加 了 编 辑 工 作。在 他 的 倡 议 和 具 体 帮 助 下,创 办了 《 晨 报 副 刊 》。这 是 当 时 出 现 的第一 个 副 刊,在 新 文化 运 动中 起 了 很大 的 推 动 作 用。一 九 一 九 年 二月,《 晨报 》 改组 了 第 七 版 ( 副 刊 ) 以后,交 李 大 钊同 志 负责 编 辑。大 钊同 志 在 二 月 七、八 日 的《 晨 报 副 刊》 上 发 表 了 《 战 后 之世 界 潮流 》。文 中指 出,俄 国 十月 革 命 的潮流,“将 来 必 将弥漫 于 世 界 ”。“我 们 中 国 也 许 从 西 北 的 陆 地,东 南 的 海岸,望 见 他 的 颜 色。”这 些 都 说 明,李 大 钊 同 志 这 段 时间 的 报刊活 动,主要 是从思想 上发动青 年 们 关 心 中 国 革命的 前 途,仿 效俄 国无 产 阶级的 榜 样,为“五 四”运 动 的 发 生播下 了 革命 的 种 子。震撼 全国 的“五 四”运 动 之 所 以 从 北 京 大 学 发源,与 李 大钊 同 志 的 革 命 宣 传 活动 紧密 相 关。为 了 动 员 群 众 起 来 革 命,迎 接 世 界革 命 的 潮 流,李 大 钊 同 志在 利 用 报刊 进 行 宣传 鼓 动 的 同 时,在 一 九 一 八 年十 月 以 后,和毛 泽 东 同 志 一 起 团结 各进 步 团 体 中 的优 秀青年 黄 日 葵、瞿 秋白、邓 中 夏、赵 世 炎 等,在 北京大学成 立 了 马 克 思主 义 研究 会,组 织 青年 学 生 在 宿 舍 里秘 密 地学 习马 列 主 义理 论。第 一 次 学 习 会 是 在 一 个 深 夜 里,李 大 钊同 志向青 年学 生 讲 解 了马 克 思 的 《 资 本 论 》。不少知 识 分 子 通 过 在 研 究会的 学 习,提 高 了 觉悟,纷 纷 组 织 进 步的 学生 团 体,创 办 革 命刊物。大 钊 同 志 就 亲 自领 导 了 三个 进 步 学 生 的团 体,帮 助 他 们 筹办 报 刊,用 各 种 方 式 去 团结 革 命 的 青 年,发展 壮 大 革 命 的 队 伍。一 个 是 北 京大 学的“新 潮 社”。一 九 一 八 年 十 一 月 十 五 日 以 后,李 大 钊同 志 指 导 北京 大 学学 生 组 织“新 潮 社”,帮 助 他们.出版 《 新潮 》 月刊。在他的影 响 下,于 一 九 一 九年一 月 正 式 出 版 的《 新 潮 》 明 确 地 表 示,从此 以后 要进 行 的 革 命,不 是 法 国 式的 革 命,而是 俄 国式 的革命,要 走 无 产 阶级 革命 的道 路。李 大 钊 同 志 也 在 《 新潮 》 上鼓动“弱 小民 族 对 于强 大 民 族 要 求 解 放,农 民 对于 地 主 要 求 解 放,工 人 对 于 资本 家 要 求 解 放 … …” ,伺 时 提 出“世 界 大 同”与“大 同 团 结”的 口 号,目 的 是 要 团 结 更 多 的人 起 来 革命。二 是 在 一 九一 八 年冬 天,协 助 各校学 生 团 体 联 合 组 成 全 国 学 生 救 国 会,筹 备 出 版_《 国民 》月 刊 ( 一 九 一 九 年 “ 月创刊 ),还 具 体 指 导编 辑 股 干 事 邓中夏 和 特 别 编 辑黄 日葵 研 究 社 会 问 题 、办好 刊 物。在 二 月 十 日 的《 国 民 》 月 刊 上,用 大 字号 刊 登 了 大 钊 同志约 文 章,指 出:t ’ 日 本 人 倡 的 大 亚 细 亚主 义,不 是民 族 自 决 主 义,是 吞并 弱小 民 族 的 帝国主 义”,,鲜 明 地 喊 出 了 反 对帝 国 主 义 的 口 号 卜 这 对 动 员 青 年 学生 投 入“五 四”运 动 起了 不 小 的 作 用。三 是 与 王 光 析 等 人 团 结 进 步学 生 歹 在北 京 岳 云别 墅 筹 备 了“少 年 中国 学 会 ”,决 定出“会务 公 告”—《 少 年 中 国 》月 刊,并 且被 大 家 推 选为 主任 编 辑。:`这段 时 间 杯 李大 钊同 志 虽 然参 加 了 《 新 青 年 》 的编辑 工 作,但是 感到革命 形势发 展艰 快,《 新青 年 》.每月 、 期,即使 每 期 都 写 二 篇 论 文,`也 远 远 不 能指导运 动,于 是 在 ,

 九 一八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二 日,与 陈独 秀 峥 人在 北 京 出版 了 《 每 周 评 健 伪。出创刊 号时,大钊同 志 在 深夜 里 同 另 一 位 编辑去工厂 校 对 清 祥,天 快 亮 了 才 回 来。那 时候 汤 大 钊 同 志 白天要 去 北 大 图 书 馆开 会,夜半 回 家 还 要 亲 自 拐辑 和 校 对。一九一 九 年元且,李大钊 同 志怀瀚 激动 的 心 情,写 了 《 断 纪元 》 一 文,作 为 , 月 五 日 出 版的 《 撼 周 俘 论 》 的社 论。文章 说:从 欧 洲 传 来 的 马 列主义 和 革命 胜 利的消 息,一是 声 断 纪 无 的 . 光”。在 这 留 光 中,.“多少 历 史 上 遗 斑 的 偶 氛 如 刀目 包 帝、.军 阅、贵 族、 ~资 本 主 义,. 军 国主 义,一 也都 象 枯叶经 了 秋风 ~ 样,正飞 落 在地。这 个 新 纪元,是人 类 觉 妞 的挤 纪 元。,.此 后,大 钊同 志 还在 《 每 周 评 论 》 上发表 了 许 多 社论 和杂 感。山 东 同 题 逐 渐 价 张 的 时 候,大佣 同 志 绷辑 了曹、陆、章 三 人柳 秘 密外 交 的 卖 国 罪行,在 报 上连 续 发 表,鼓 动了 青 年的 爱 国 热 情。“五 四,运 动 爆 ...

篇四: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作文800字

中国报业

  2017.04(上)业 界研讨Ye Jie Yan Tao[摘要]戈公振是从进入《东台日报》开始,逐渐成长为一位用新闻实践和报业研究抒发自己爱国情怀的热血志士。无论是从事报纸编辑,还是从事新闻采访、新闻教育研究,他的新闻实践都贯穿着一条红线,即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研究戈公振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戈公振

  新闻实践

  社会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 G219

 [文献标识码]

 A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王建生——试论戈公振的社会责任意识 戈公振是从《东台日报》走出去的。他的一生经历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再到抗战全面爆发前夕的动荡岁月,他虽然不是横刀立马、冲锋陷阵的钢铁战士,却是一位用新闻实践和报业研究抒发自己爱国情怀的热血志士。他的《中国报学史》是“中国新闻学史研究开山之作”,作品集《从东北到庶联》是国内较早报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政治、经济生活等情况的新闻作品。纵观戈公振近20年的新闻实践,无论是从事报纸编辑,还是从事新闻采访、新闻教育研究,都贯穿着一条红线:这就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研究戈公振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戈公振社会责任意识的具体体现戈公振,名绍发,字春霆,号公振。1890年10月27日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今东台市)一个书香家庭。1912年进入当时刚创办的《东台日报》担任美术编辑,从此与新闻结缘。1914年进入《时报》编辑部工作,从此进入上海新闻界。1.在报纸革新上的体现戈公振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首先体现在报纸革新上。他在《时报》工作了15年,从校对、助编、编辑,一直到总编辑,对报纸的革新做了大量工作。当时,报纸作为大众传媒在我国方兴未艾,戈公振即意识到它在启蒙教育、文化普及和社会进步上的重要作用,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戈公振的倡导下,1920年《时报》首创《图画周刊》,以对事件的深度报道和图片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赢得了各界民众的欢迎。1928年底,戈公振从欧洲考察归来,加入《申报》馆,1930年,又负责创办《申报星期画刊》,很快赢得了读者的喜爱。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配合《申报》的时评和专论,收集了不少东北沦陷后的照片在画刊上发表,宣传抗战,由于图片的形象化,使读者加深了对时局的了解,引起了很大反响。同时,戈公振首创《时报图画周刊》,不仅使我国画报由石印时代跨入铜版时代,更成为我国报纸增辟现代画报的开端,开创了中国画报史上崭新的一页。他在创办《申报星期画刊》时专门设立摄影记者,开展新闻摄影工作,首开我国新闻摄影之先河。“因为在此之前,报纸上刊登的照片几乎全是照相馆所摄”。2.在新闻教育上的体现戈公振是我国近代新闻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他热衷于新闻教育,同样出自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一方面,致力于新闻专业教育。他说,“报馆譬之人体,人才则灵魂也。报纸之良不良,可自其人才多寡而知之。”“将来报纸经营的问题,恐怕不是资本而是人才,这也是中国报纸进化的一种必至的现象。”他在上海南方大学报学系任教时,在课堂上讲授《访事学》,课外组织 “南大通讯社”的学生外出采集新闻,投稿各报馆;此外还在杭州等地举办暑期报学讲习所,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新闻人才。另一方面,积极倡导国民媒介教育。他认为“报纸为普及教育之利器”,并在1929年发出倡议,号召将新闻学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变专业教育为普及教育,化精英教育为大众教育。这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十分超前的,比英国学者利维斯等人提出学校应引入媒介素养教育还早4年。DOI:10.13854/j.cnki.cni.2017.07.037

 852017.04(上)

 中国报业3.在新闻研究上的体现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自序中力言著此书和提倡报学的原因:“以记者为职业,在我国有时实较他国为难。……而就记者自身言之,亦多不明了其责任之所在,而思有以引起人之尊重者。欲除此弊,非提倡报学不可。”这正是戈公振研究报学和报学史的初衷。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对当时中国报业的种种病态批评道:“从社会思想方面观,各种学说,纷纭杂错,目迷五色论其学理,无不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然其果适合于我国国情否,果适用于我国今日之人否,是尚不能无所踌躇。身为记者,于此应先下一番研究功夫,以徐待事实之证明,若根据捕风捉影之谈,人云亦云,漫为鼓吹相攻击,其不为通人所齿冷也几希。从科学方面观,可谓最无贡献。……今日之报纸,惟搜求不近人情之新奇事物,以博无知读者之一笑。其幼稚诚不堪言矣。”在当时新闻学译著十分缺乏的情况下,戈公振首先认真研究了美国的新闻学著述,并编译整理成《新闻学撮要》出版,受到新闻界的欢迎,梁启超欣然为该书作序。此后,又用近3年时间,完成了《中国报学史》,1927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中国报学史》全书约28.5万字,分6章61节,上至汉唐,下至五四运动前夕,全面系统记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历史,揭示汉唐邸报的本质,歌颂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报刊,揭露列强利用报刊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的实质,抨击反动军阀压制收买报刊、捕杀新闻工作者的罪行,体现了作者鲜明的爱国主义立场和民主主义思想。当时,《大公报》评价:“《中国报学史》一书……搜讨之勤,网罗之富,实为近来著作中之所罕见者。”该书出版后,在新闻界引起很大反响,被公认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也是戈公振对中国新闻学术研究的最大贡献。时至今日,要研究中国新闻学史,也不能不阅读《中国报学史》。戈公振社会责任意识的主要特征戈公振的社会责任意识突出表现在其强烈的救国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上。1.奉行“办报为救国”的宗旨马荫良在《怀念戈公振兄——戈公振诞辰百年纪念》一文中说:公振是一个爱国报人,他的“办报为救国”的宗旨,与史(量才)、陶(行知)、黄(炎培)三氏完全一致。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自序中直言: “军事扰攘,岁无宁日,吾人欲挽此危局,非先造成强有力之舆论不可。报纸既为代表民意之机关,应摒除己见,公开讨论,俾导民众之动作,入于同一轨道。”在那个灾难深重的年代,记者的社会责任首先就是爱国救国,这在戈公振身上表现得尤为强烈。1927年1月,戈公振自费出国考察,那时北伐军即将进入上海,英国、法国都派军到上海,驻扎在租界外。戈公振一到欧洲,先在日内瓦以《时报》主笔身份,采访英国首相张伯伦,向他提出了一连串咄咄逼人的发问,最后,张伯伦不得不以“严守中立”“不干涉中国内政”等许诺相搪塞;接着他又访问法国外长白里安,提出了同样的问题,白里安只得说,法国派去上海的全是安南人,和警察性质差不多,且人数不多。有关消息,刊登在1927年3月13日的《时报》上。1932年1月28日,淞沪战争爆发,戈公振又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救亡中,并同陈望道、丁玲等129人联合发表了《中国著作者为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戈宝权在《回忆我的叔父戈公振》(增订稿)中回忆说:“一·二八战争爆发以后,他白天到《申报》去办公,夜里回来都比较晚。……从他的谈话中,才知道他晚间常到吕班路(现重庆南路)万宜坊邹韬奋家,同胡愈之、杜重远、李公朴、毕云程等人商谈创办《生活日报》的事宜。他们创办的这份报纸要成为宣传抗日救国的独立自由的舆论机关,我的叔父被推举为该报的编辑部主任。……筹备中的《生活日报》后又决定请我的叔父担任总编辑。……《生活日报》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下,很短时间内就收集到十六万元的股金,惜遭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压迫,未能出版。”1932年4月,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抵沪,调查“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淞沪战争真相,戈公振以记者身份参加中国代表团,随团访问了淞沪战场并去东北调查。当时同行的《新闻报》编辑顾执中,后来在纪念戈公振诞辰95周年的文章中,回顾了他们的东北之行。称赞戈公振是“英勇而爱国的新闻记者”。他说,戈公振在离开北平前,曾写下遗嘱,交给堂弟保存。他始终坦然无所惧,没有一些惊恐失措之状。进入沈阳,日本当局派了大量特务公开跟随调查团和中国代表团行动。戈公振有一天潜出宾馆,到城内张作霖帅府及北大营视察,被日伪宪警拘留,后经代表团交涉放回。

 在东北调查期间,戈公振陆续发回《东北之谜》等通讯报道,向全国

 86中国报业

  2017.04(上)业 界研讨Ye Jie Yan Tao报告了东北真相,热情颂扬人民群众的抗日斗争,强烈谴责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回到上海后,戈公振又在邹韬奋办的《生活周刊》上,发表《到东北调查后》,他愤怒地指责道:“有不抵抗的张学良,才有本庄繁的侥幸成功;有徘徊观望的国民政府,才有傀儡国的成立。日人的地位一天一天的稳固,我国的机会一天一天的错过。”提醒国人不要把解决国难的希望寄托在“纸老虎”的李顿调查团身上,同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虚弱本质,希望国人坚定必胜的信念。1935年夏,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身处苏联的戈公振心系祖国,忧心如焚,接到邹韬奋邀请他回国重新筹办《生活日报》的电报后,立刻启程回国,于10月15日下午抵达上海。但因一路鞍马劳顿,归国后仅5天就因病住院,且病情逐渐恶化,不幸于10月22日去世,年仅45岁。壮志未酬身先死,当时,爱国老人沈钧儒先生连写四首五言诗痛悼戈公振,第四首先写一句“我是中国人”,第二句竟不能续,一连写了四句“我是中国人”,写完“泪滴满纸”,情不自禁。2.赞美社会主义“九一八”事变后,戈公振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开始阅读马列主义著作和研究苏联问题的书籍。戈宝权曾回忆,“一·二八”后他和“二叔”同住,“有一天早晨我们站在阳台上谈话时,他曾这样说,‘我的年纪大了(其实他那时不过42岁),我至多只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而你应该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去东北调查后,戈公振对国民党政府更加失望,而对坚决主张抗战的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32年9月,戈公振以记者身份与顾维钧率领的中国代表团赴日内瓦,参加国际联盟讨论有关日本侵略中国问题的特别大会,并受上海日报公会委托,代表中国新闻界出席国际新闻会议。1933年3月,中苏两国恢复邦交,戈公振又以中央社特派记者身份去莫斯科访问。在苏期间,他到苏联各地参观考察,满腔热情地报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他“尝致友人书:英美老矣,新生苏俄,最为有望”。著名作家陈学昭年轻时曾因参加《时报》举办的“我所希望的新妇女”征文比赛认识戈公振,此后又受到戈公振很多帮助。1990年她在《纪念戈公振先生——为诞辰一百周年而作》一文中说:“到苏联后,他告诉我,苏联人民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男女是真正的平等的。他把‘苏联’译成‘庶联’,他说因为这是一个各民族平等、自愿组合的、无阶级的、庶民执政、庶民同享的国度。他在介绍苏联的文章时说道,我们国家只有一条道路:团结抗日,但人民生活这样苦,必须改善人民的生活,给人民以民主自由,发动人民,组织人民,人民是有力量的。当时,留法学生和华工都热烈捐款,寄到国内慰劳马占山将军和十九路军,他的话,正是大家所想说的。”戈公振去世后,治丧处同仁议决,由邹韬奋负责,把戈公振数年来散见于各刊物上的遗著编成单行本,以留纪念。邹韬奋在取名为《从东北到庶联》的单行本的《弁言》中说:“我把他这些遗著重看一遍之后,更感戈先生早死的可惜。因为他的对于中国民族危机的悲愤的热情,和游历海外时在认识和学力上的飞跃的进步,都在字里行间流露着,使我们愈感觉到失却了这样前进的一位同志,真是最悲痛的一件事!……现在我把这些散见着的材料汇集编撰起来,成了一本很有价值的好书,这是于‘纪念’之中还含有体念戈先生一生勤勤恳恳服务社会的意思。”戈公振社会责任意识的现实意义戈公振去世已81年,但他“办报为救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生勤勤恳恳为服务社会的思想,对今天的新闻从业者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首先是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新闻人,爱国是最起码的职业要求。宋人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近人梁启超言:“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多年来,戈公振的爱国情怀一直被后人传颂。1985年11月27日,在首都新闻界、文化界和出版界纪念戈公振诞辰95周年、逝世50周年纪念会上,戈公振的生前友好、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愈之在讲话中说:爱国主义思想化为了一股巨大的力量,激励着中国人民赴汤蹈火抵抗外来侵略,奋不顾身建设新中国。我们要继续努力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发扬先驱们的献身精神,这是我们文化、新闻、出版界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想,这样才是对戈公振先生最好的纪念。其次是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坚守底线、洁身自好是新闻人最起码的职业操守。黄寄萍在戈公振去世4周年时曾写过一篇纪念文章《服膺戈先生的话》,说戈公振当年遗留给他三件事,其中第三件是“认清自我”。戈公振说,新闻记者是最有趣的自由职业,在国外尤其神圣不可侵犯,在社会上(国内)也是(拥有)“小人之中不算大,大人之中不算小”的地位。“惟其如此,与各方面容易发生关系,即在此际,须得认清我地位,要有不屈不挠,所谓‘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之精神”。戈公振此言,今天听来仍振聋发聩。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有一些新闻界从业人员社会责任意识缺失,趋利色彩渐浓。2003年9月15日,新华社自曝家丑:在山西繁峙县矿难过程中,11名记者受贿瞒报,其中4名是新华社记者,成为当年中国新闻界最大的“新闻”。

 872017.04(上)

 中国报业2009年央视女记者李敏因受贿3.7万余元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期4年;2014年12月16日,新华社记者张小俊被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等等,就是证明。戈公振“须得认清我地位”“威武不...

篇五: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作文800字

作文模拟导写: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真题+解析+范文+时评)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嘉靖三十四年,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治罪处死,他书写的绝命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至今流传。

 材料二:1916 年 9 月,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为友人书写此联时将“辣”改成了“妙”而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记甚广。

 材料三:1967 年 9 月 6 日,杨联陞向恩师钱穆“求字”,恳请钱穆先生书写“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以“平肩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自我警勉;而钱穆先生为杨联陞书写时改为“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两字之改,再出新意,传为佳话。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读完这几个不同版本的对联,你有何感想?请结合现实生活,自拟标题,自定立意,自选体裁,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审题立意 【审题】

 杨继盛:“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被明穆宗称为直谏诸臣之首的杨继盛,以倔强有力的肩膀担当道义,用辛辣无畏的文字抨击黑暗,这是义士的情怀和责任,是文人的胆识和能力。

 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在杨继盛的基础上更补充了时代性内容和奋斗的智慧。上联中的“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铁肩担道义”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下联的“文章”是指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主义的作品。“妙手著文章”就是要写出更多精彩的文章来宣传革命。此联体现了革命先驱为理想、为和平鞠躬尽瘁的一生和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伟大的革命精神。

 杨联陞:“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杨联陞则以一介书生的身份,表现了平凡人的不凡志。此二句前者重在“自我认识”,后者重在“自我实现”;前者重在观点态度,后者重在影响意义。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基于个体的自我认知(平凡)与自

 我实现(伟大)之间的反差,进而叩问个体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平凡亦可伟大的认识,能培养起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体现出平凡个体对集体、国家、民族的重要性,习近平主席说:“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如果平凡亦伟大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那么天下大事无所不成,众多普通人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起拼,一定赢。

 钱穆:“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钱老师以师长的身份寄寓对晚辈学子的赞赏和鼓励,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此联也在面向每一个人,人人对于他所属的社会都负有责任,它勉励所有的人勇于担当责任和道义。时至今天,新时代,新征程,新挑战。我们每个人都应以这副对联为动力,勉励自我,主动担当,众人聚力,努力奋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综合以上分析,四个联句都强调以肩秉持道义,妙手撰写文章,紧扣人文情怀,鼓励学子壮志!因此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自当顺应时代的潮流,把握时代的命脉,虽一介书生而关注天下,可以立意为勇负责任,敢担使命;或者为道德发声,为大义前行;或者为民生呐喊,为不平而鸣;或者关注现实生活,奋力激浊扬清…… 行文思路上,首先要表明自己最喜欢的联句,提出鲜明的论点,以“平肩亦担道义,庸手犹著文章”为例,要明确阐释观点中的核心关键词及其相互关系,然后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由个人及国家,层层递进,深入论证;也可用一联为中心,结合其他,巧妙关联,辩证分析,进行鲜明的对比论证,以凸显选择联句的要义。同时结合新时代中学生的身份,着眼于实际,指出要学习先贤,继承传统,担当道义,挥洒文章,勇敢进取,自强不息。

 【立意】

 1.铁肩辣手,文人风华。

 2.平肩庸手出华章。

 3.铁肩辣手,担天下重任。

 4.只手双肩济天下。

 写作示范

 平肩亦担道义,庸手犹著文章 肩担道义,手著文章,这寥寥数字,在不同时代于不同人的笔下,通过不同遣字组词的方式,衍生出多般变化。杨继盛的“铁肩”“辣手”将其愤懑无奈体现得淋漓尽致;李大钊的“铁肩”“妙手”使友人那妙笔生花却能堪重任的形象跃然纸上;“双肩”“只手”则传达了钱穆对其爱徒脚踏实地、专心致志做学问的殷切期望。但我更钟情于杨联陞的“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

 “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此联初看似无什么不寻常之处。“平”不及“铁”之刚强,不如“双”之厚实;“庸”无“辣”之激荡,弗如“只”之细腻。但它传达的是杨联陞先生的自谦自警,其中蕴含着的是我们民族精神中不骄不傲的谦逊。虚心自省是这副对联的核心内涵。这展现了一个严谨治学的文人是如何严于律己、自我警勉地谦虚做学问的学者风骨。而与之相对,“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则更多地倾向于抒发杨继盛本人的悲愤,是对时代不公的无奈以及对奸党贼人的控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及“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则皆是出于书联者对受联者的赞美或期望,在正视个人方面,它们或多或少都要稍逊“平肩”“庸手”一筹。

 “平肩”实则不平,“庸手”其实不庸。“平庸”是披于真才实学之上的外衣,是谦逊掩盖之下的修养,是若隐若现的冰山一角。写下“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刘禹锡,在名誉天下,享誉盛名之时,还写下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自谦自嘲之句。这是有着朴实外在的一种静水流深式的沉静之美,是有内在光华的一种内敛含蓄的谦逊之美。

 如果说“平”“庸”是谦逊之美,那么“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则更显大义。一代名相诸葛亮,乃蜀汉忠义的武侯,本不求闻达于诸侯,而在危急存亡之际仍不忘自身使命,深情写道:“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即便平肩,也能分担道义,纵使庸手,仍当勤勉著文章。这是一种尽己之所能,脚踏实地,承担自己所要承担的,专注自己所应专注的大义之美。

 先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呢?对于我们每个普通人,都要学习这种伟大亦谦逊,勇敢担当责任使命的精神。任何时候、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要戒骄戒躁,谦逊自勉,同时应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要敢于担当,迎接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迎接新时代日新月异的挑战,干出一番成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关时评 铁肩担道义,吾辈兴中华 1922 年至 2022 年,中国共青团成立一百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提出期许: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于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之中。

 以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守初心。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被人民所认可并接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些年来,马克思主义不断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与时俱进,凝结了数年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使得中国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展露出光明的前景。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更需要中国青年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用青春之活力荡起民族复兴的浪潮。

 青年牢记使命是我们党永葆青春的秘诀。近代以来,历史和人民坚定的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使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结论,成为最能凝聚社会各界广泛力量的普遍共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奋发进取、砥砺前行,就必须有对祖国、对中国共产党的绝对忠诚。

 对新时代建设保持高度自觉性责任感。新时代赋予青年一定的责任,所谓铁肩担道义,青年要自觉意识到时代的责任,自觉承担起时代的责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积极投身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完成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中守正创新,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最重要的责任。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在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圆满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的过程中,中国青年要继承优良传统,创造功勋,对新时代以及中国梦高度负责。

 青年什么样,未来什么样。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进入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践行青春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延续百年来的精神风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要求就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努力的方向,新时代青年定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与嘱托,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篇六: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作文800字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medium;"> 

篇七: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作文800字

iddot;高 等 教 育· 青 年 时 代

 YO U TH

 TIM ES

 201 4~ 第 23期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谈大学生记者素养 ——李芸芊汤 晓梅辽宁刘雨桐 沈阳沈阳药科大学110016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世界中,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 得多样。新媒体的不断进化更使得信息变得多样而且迅速。

 这样就导致了我们每天都有面对和处理大量的复杂的信息。

 信息能够快速传播是一件好事,体现了当代社会的进步与发 展 ,然而过快发展背后带来的信息虚假性 ,看众的盲 目性等 问题 ,已经成为了一项不小的弊病。这样的环境也就要求了

 广大新闻记者要从 自身做起,规范 自己的一言一行,肩负起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

 作为大学生记者团的一员,更是应该以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为己任 ,身在校园,心怀天下,做有道德、有 理想、有文化 、有纪律的四有青年。现在大部分学校都拥有 大学生记者团,这是一支活跃在校园各个角落的重要团体。

 和其他组织不同,各大高校的大学生记者团基本上都隶属于 校党委宣传部,由校报编辑部老师专职指导。大学生记者团 主要是负责校报或校刊的部分编辑 ,各类采访,报道校园以 及国家里重要的新闻。这些工作与学生和老师都息息相关,

 对广大师生有很深的影响力。

 作为一名校园记者 ,首先要有正义感 ,而且一定要有严 谨、客观 、求实的工作作风。我们看待问题的态度很有可能 影响舆论的走向,如果含有个人情绪例如偏见和同情弱者等 就很可能制造不必要的误会与麻烦。发现新闻热点 ,敏锐的 找到其中吸引人眼球的重点,用最简短的语言描述清楚事情 的真相,并可在最后加上 自己的部分评论。因为记者不仅仅 是文字编辑器,更多得是思想处理器。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 有其偶然性与必然性,我们记者不应该只是传递新闻,我们 还需要对这件事产生的原因进行调查 ,只有更接近真相 ,才 能更真实的反映事实。所以我说大学生记者要有善于发现的 眼睛 ( 敏锐性 ) ,敢于采访的嘴巴 ( 挑战性 ) ,勤于思考的 大脑 ( 灵活性 ) ,最后当然还需要灵活的笔杆子 ,将 自己的 所见所想写下来 ,这样才是对一个新闻最好的报道。当然,

 大学生记者毕竟不是专职的记者 ,首先要 以学业为主 ,更 有一些非新闻系的同学 ,这也反映出了记者团整体的水平并 不高或者是参差不齐。而且每一位大学生记者应该明白,自

 己的一言一行都与大学生记者团息息相关 ,发表的每一篇新 闻都代表了学校的意见 ,所以责任十分重大,不能随意发表 自己的意见。这要求大学生记者要提高自身的记者思想觉悟 和素质,将 自己摆到正确的位置上,切实增强自己的责任意 识 ,为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贡献 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学生记者们肩负着沟通师生的责任,一方面记者们 是学校大事小情的记录和转述者,将这些事情传达到每一位 9 2

 同学耳中,一方面他们也是学生们反映一些问题给学校管理 者的传音筒。同时,更要有效的利用学校的各种媒体传播正 能量 ,各个学校都有校刊或者校报 ,这些都可以反映出学校 的基本动态,然而,在新形势下,这样的发布速度已经不能 满足同学们的需求,现在各大高校纷纷开通了微信、微博或 者人人,通过新媒体传播更多信息。例如现在沈阳药科大学 建设好的官方微信平台,通过每天发布校园新动态,让同学 们了解学校发生的各种新事 ,贴近同学们的生活,同时 ,也 发放一些考试贴士和最新资讯,便于大家学习。还有就是会 表彰优秀的学生,给同学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宣传学校的优 势 ,让广大师生更加热爱我们的校园。偶尔发布的回忆母校 系列活动,吸引了许多仍然活跃在祖国大江南北的各地校友 会 ,这一刻大家团聚在一起,虽然隔着万水千山,然而那透 过屏幕传达出的沈药情怀使得校友们纷纷感叹起 自己的青春 岁月。分享的大四学长学姐考研和求职经历,使更多学弟学 妹们有充分的准备 ,关注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指引大学生 在学习的同时也不忘关心社会的相关动态,同时了解医药市 场的相关情况,让即将毕业的学生们能够很快的融入社会。

 记者们还要不断地采访同学们的关注重点 ,沈阳药科大学经 常给广大记者们采访前来招聘的药企,近距离的接触那些药 企,能够更准确地了解一些用人单位的企业风格和招聘想 法,这样让更多同学们的掌握新资讯 ,从而方便大家更好的 就业。同时,还要开展一些校内的采访 ,活跃校园气氛。最 后,通过一些活动 ,调动大家对于校园的关注度,增强大学 生对于学校的了解和热爱。

 总的来说 ,校园记者是一个神圣的职业 ,通过一系列 的活动,记者们必将提高写消息,采访,等等的业务能力,

 通过积极的参加采访报道,在实践中积累与人接触和处理事 件的能力 ,这些都会有益于 自己的未来。在工作中不断培养 自己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提高记者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同 时,随着校园记者们素质的整体提高 ,校园信息网络的传播 势必会逐渐规范化 ,这有利于营造校园良好舆论环境 ,从源 头减少负能量新闻的产生。

 部分学生还是比较容易被舆论所 控制 ,通过这些可以给大学生一片净土,减少大学生冲动的 情况 ,也会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不哗众取宠和追求成名 等等好逸恶劳的心理。要想提高大学生素质 ,就要从基础做 起 ,从选拔到培训都有严格考核。在采访和其他活动的锻炼 下,部长带干事,用实际行动来言传身教 ,激发大家心里的 正义感,提高对于信息的敏感性和掌控力,从而不断优化校 园环境,让信息化的未来更加光明。

推荐访问: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作文800字 著文 作文 道义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