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作文9篇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作文9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17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作文9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作文 主题党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之大者〞关乎发展全局、事业根本,领导干部必须对〞国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作文9篇,供大家参考。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作文9篇

篇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作文

党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之大者〞关乎发展全局、事业根本,领导干部必须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对于生态环境系统的领导干部来讲,就是要把贯彻党中央精神表达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经常对表对标,及时校准偏差,在自觉践行〞两个维护〞上做表率,坚决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关键少数〞头雁效应〞。

 心怀〞国之大者〞,在自觉践行〞两个维护〞上做表率 心怀〞国之大者〞,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提出的重大理念。生态环境系统的广阔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身处践行〞两个维护〞的第一方阵,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心怀〞国之大者〞要求,充分发挥在党和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中坚和〞头雁〞作用,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推动党中央生态文明决策部署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使生态环境保护的治理成果更好地惠及广阔人民群众,更有力地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一要在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把准〞两个维护〞目标方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遵循。一是自觉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工作。我们党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得好,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出现严重曲折。对于生态环境系统的干部来说,就是学深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掌握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还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生态环保工作中也遇到不少突出矛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破解复杂疑难问题的〞钥匙〞,掌握和运用好这一思想,心中有方向,身上有力量,胸中有全局,工作就能上得去。只有时时事事处处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时时事事处处认真贯彻执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才能有效解决面临的各种复杂疑难问题。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坚持人民情怀的执政本色,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着力解决突

 出生态环境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要在模范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中提升〞两个维护〞政治能力。带头做到〞两个维护〞,既要表达高度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又要有坚决的维护定力和能力。一是牢记生态环境部是政治机关、生态环境保护是政治工作。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既是党的历史使命,也表达了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和执政形象。生态环境部作为生态环境系统的〞首脑机关〞、〞司令部〞,绝不是单纯的业务机关。如果党中央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这里失之毫厘,到了基层就可能谬以千里。生态环境部能否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部署,直接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我们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站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从党的事业的高度、从人心向背的高度、从厚植党的执政根底的高度认识生态环保工作,决不能有任何迷糊和动摇。二是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要善于从政治和大局上看问题、观大势,观察分析形势首先要把握政治因素,特别是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把准方向、明辨是非。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越要善于从政治上研判形势、分析问题。我们要提高政治自觉,善于从一般

 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善于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锤炼过硬政治本领。

 三要在履行生态环保职责使命中彰显〞两个维护〞实际效果。〞两个维护〞不是口号,而是历史的、具体的、实践的。要认真履行职责,经常对表对标,把党中央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彰显〞两个维护〞的成果。一是强化责任意识。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越是在最困难最艰苦的时候,越能够反映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和党性修养水平。但凡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我们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要把践行〞两个维护〞、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内化为责任追求,敢于直面问题、敢于承当责任,把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二是提升治理能力。贯彻落实〞三新一高〞,对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义,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关键点,增强效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自觉和实效。要坚持实事求是、稳中求进、协同推进,发扬钉钉子精神,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做出实效,统筹协调好发展经济、保障民

 生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主动担当作为, 坚决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必须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保持对〞腐蚀〞〞围猎〞的警觉,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有清醒认识,切实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维护好所在部门单位的政治生态。

 一要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从部系统近年来查处的党员领导干部情况看,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有不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有在选人用人工作中违反组织纪律的,有违规多占政策性住房的,还有因履责不力被问责的。这些反映出〞严〞的意识尚未在一些干部的心里扎根,〞严〞的气氛在部系统还没有完全形成。党员领导干部务必把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作为最根本的政治担当,坚持思想从严、监督从严、执纪从严、治吏从严、作风从严、反腐从严,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一把手〞作为管党治党第一责任人,要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当好管党治党的书记,对党负责,对本部门本单位的政治生态负责,对干部健康成长负责。今年 3 月,党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

 导班子监督的意见》,生态环境部党组的落实措施也即将印发。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有关措施要求,驻部纪检监察组将持续紧盯贯彻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对落实不到位的,依规依纪严肃处理。班子成员要切实履行〞一岗双责〞,不能错误认为全面从严治党是〞一把手〞的事,是纪检组长、分管党建工作的班子成员的事。要加强对分管部门和联系单位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的领导、检查、催促,不断完善从严管理体制机制,全面了解干部,及时发现问题,做到两手抓、两手硬。纪委书记〔纪检组长〕作为所在单位行使监督执纪问责权力的第一责任人,一定要〞在其位,谋其政〞,牢固树立监督意识,不做太平官,不当老好人,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敢于善于斗争,把该管的事管好管住管到位。务必牢记,对能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是失职,发现问题不报告、不处置是渎职,都要被严肃问责。

 二要坚持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党章对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提升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等新要求。2019年印发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再次强调,党的基层组织要着力提升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强化政治引领。2020 年初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对机关基层党组织工作作出了全面标准。提升组织力,首要的是突出政治功能。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扎实组织好党史学习教育等活动,大力加强政治机关意

 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政治立场,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要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系统谋划,在提升理论学习的针对性、有效性上下功夫,促进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用学习成果指导实践、推开工作。其次要不断夯实组织根底,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效劳群众的职责作用,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多搭建平台,围绕单位中心工作组织开展政治思想业务工作交流,共同成长。三是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剂良药,是对同志、对自己的真正保护。〞共产党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根本动力来自党性,来自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要落实好〞三会一课〞要求,培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同志关系,推动党内政治生活庄重起来、严肃起来、标准起来,使党员在党内生活中受到深刻的党性锻炼。要把民主生活会作为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方式,充分利用年度民主生活会、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契机,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抓早抓小抓苗头,确保不让任何一位同志落伍。

 三要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千忙万忙,不抓落实就是瞎忙;千招万招,不求实效就是虚招。如果工作不能落细落小落实,就可能形式化、外表化、虚化,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两张皮〞。党员领导干部要多点〞婆婆嘴〞,常念监督经。善于从身边小事入手,在党员干部日常交往、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细节上,听其言观其行,及时掌握思想、工作、作风状况。自觉用好〞第一种形态〞,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谈心谈话等制度,着力在〞日常〞上下功夫,同时要把握岗位变动、临近退休、出差出访、情绪反常、组织处理、发生家庭变故、发现苗头性问题等重要节点开展谈心谈话,防止仅在民主生活会或组织生活会前〞例行谈话〞,防止干部由〞存在小毛病〞发展到〞整出大问题〞,防止第一次谈话是任职谈话、第二次谈话是诫勉谈话、第三次谈话就是留置谈话。领导班子要定期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情况,坚持问题导向,分析研判形势,明确目标任务,抓好整改落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要关心关爱干部。驻部纪检监察组日常监督发现,一些部门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做得还不太到位,有的领导干部习惯提要求、压担子、要结果,对思想交流、情感关心重视不够;有的工作缺乏针对性,无视个体差异。要用好思想政治工作这个传家宝,与干部多进行真诚谈话,多做亲切互动,积极为干部〞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渴、心理上解压〞,注意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表达组织关心、传递组织温暖。要关心年轻干部成

 长进步,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讲好成长故事,引领、启迪年轻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引导他们处理好忙与闲、个人与集体、工作与家庭的关系,积极进取、无私奉献、永不懈怠。

 坚持廉洁自律,充分发挥关键少数〞头雁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党员、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筑牢思想防线,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独慎微慎始慎终,始终做政治信念坚决、遵规守纪的明白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动作用。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必须严于律己、以上率下,发挥〞头雁效应〞。

 一要坚持秉公用权。职位越高,权力越大,风险越高,防范廉政风险、遏制腐败增量的压力也随之增加。一方面,当前的社会环境复杂且充满诱惑,手中的权力容易使自己成为被围猎的对象。另一方面,〞权力是最大的腐蚀剂〞,如果对手中的权力缺乏敬畏之心,对其中的风险缺乏警戒之心,就可能出现〞湿鞋〞〞翻车〞现象。腐败问题自古有之,核心是公与私的问题。但凡掌握公权力的人员违规违纪违法,实质都是公私错位、假公济私、以权谋私。〞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作为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公务员,一定要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姓公不姓私。我们的工作表达的是党的权威、国家的权威,不是个人的权威。新上任的领导

 干部更要增强警觉、守牢初心,坚决防止一朝权来握、擅把令来行。要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人民,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公私清楚、干净干事。要强化法治思维和风险意识,树立〞权力就是责任,廉洁就是幸福〞的理念,保证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为公为民。要直面人性中放纵趋利且心存侥幸的弱点,时刻保持警惕清醒,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企业人员的交往,自觉抵抗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既积极作为,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又恪守纪法底线,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做到亲清分开、有边界有尺度。

 二要加强作风建设。习近...

篇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作文

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体会

 6 月 1 日出版的第 11 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章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凝心聚力投身生态文明实践,让乡村有“故乡味道”、有乡愁寄托;让城市有优美形态、有充足动能,为子孙后代造福,为事业发展聚力,共书美丽中国“生态读本”。

 强化为民造福“责 任担当”,厚植美丽中国“鲜明底色”。生态环境好,群众的健康指数高;生态环境美,群众的幸福指数高,人与自然关系密切。放眼我们的四周,无处不在的空气、淘米洗菜的水、种植农作物的土壤……生态环境和群众的健康、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无论是环境的污染,还是生态多样性的退化;无论是资源的紧缺还是水体质量的下降,关系的不仅是当代人的生活质量,更关系着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树牢新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事业发展的首要位置,从乡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到禁烧秸秆,再到秸秆再利用的经验推广,

 以有力的举措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推动生态功能与经济发展建设的协同推进,共同为创造生态文明的美好而努力奋斗。

 打通生态优势“转化路径”,舒展美丽中国的“风采画卷”。“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加强生态建设是党员干部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我们要从当前和长远、内在和外在、经验和教训中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三对“辩证关系”,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和躬身入局的责任感,在工作实践中落实好植树造林、垃圾清运、降低能耗、节约资源等方面的要求,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打通生态优势的“转化路径”,为美丽中国的环保事业贡献力量。要在乡村发展中融入“绿元素”、厚植“绿优势”、增加“绿底色”,让绿色美为乡村增加诗意美,让生态绿为乡村的发展面貌增添活力。在城市的发展中,要以“生态优”为自身的发展优势,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以“绿动能”提振发展速度,大力推动山水人城之美的共生共荣,绘就城乡共富共美的新图景。

  凝聚家园保护“众人之力”,汇聚“美丽中国”澎湃动能。千条万条,生态保护第一条。在加快乡村发展和城市功能完善的过程中,在生态保护上的“门槛”不能缺失、“红线”不能模糊、“标准”不能降低。各级党委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广泛的环保宣传提升群众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开展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凝聚群众的共同力量,

 让生态保护理念成为群众的共同意识,让“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人人出力、人人尽力”的良好氛围,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争先”的良好局面。广大党员干部是生态环保的宣传者、践行者,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各方力量的融入筑起生态安全的“屏障”。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体会

 6 月 1 日出版的第 11 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各级党委和政府、广大党员干部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共同运用生态文明建设的如椽巨笔,擘画绿色发展的“千里江山图”,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运用“粗笔”勾勒“布局”,统筹整体规划,“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多样、物种丰富,需要从大局着眼,制定区域治理方案慎之又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

 的有机链条。”广大党员干部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基本规律的认识,统筹利用生产空间、合理布局生活空间、严格保护生态空间,全盘谋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保护,领导人民在正确处理人口与资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等方面不懈探索,共同下好生态文明建设这盘“大棋”。

 运用“工笔”描摹“细节”,对标精准施策,“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山西考察中首次提出环保“四治”。作为环境治理的“重头戏”,治气、治水、治山、治城就要相应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青山保卫战和城市环保综合整治攻坚战。“要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问题、目标、结果为导向,聚焦突出问题集中用力,着重从思想认识层面找原因、查根源,从工作推进层面找差距、补短板,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推动环境质量整体改善。

 运用“彩笔”创新“着色”,立足长远发展,“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要以坚强有力的党建引领和组织保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同时要注意地域发展差

 异,因地制宜、活学活用,与城市规划、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共促并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看得准的先干起来,看不准的可以等一等。”正是说明要稳扎稳打、干一事成一事,“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勇探“深水区”,层进“点线面”,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添砖加瓦。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体会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章指出,我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功在长远、利在千秋,要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点在“自然”、施力点在“我”。

 厚植“绿色”生态理念,于“我”入脑入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理应根植于中华儿女内心,“宁要青山绿水不要金山银山”的态度理应体现在方方面面。自

 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古往今来息息相关、命运与共,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获得自然的馈赠与安宁。自然是大地清新亮丽的眼睛,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才能让碧波荡漾、气正风清。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贡献“我”力量,厚植“绿色”的生态理念入脑入心,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以“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节约理念,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谨细态度,积极参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动图景。

  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于“我”见言见行。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无论是治沙防沙的“榆林精神”,还是荒原变林海的“塞罕坝精神”,都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换来的绿意盎然,是生动践行“两山论”的最好范本。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行”,需要贡献“我”力量,深入践行“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爱护自然为荣,以污染浪费为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细碎到“柴米油盐”的琐碎小事,覆盖到“衣食住行”的各种方面,把“低碳”“绿色”“环保”作为“新风尚”,让“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意画境,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景象,让“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美丽家园永续永存。

 致力“环保”氛围构建,于“我”聚力聚效。“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无论是云南大象的北上之旅,还是长江江豚再展微笑,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展现的最美画卷;无论是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还是建立国家公园体系,都体现着国家为生态文明建设擘画长远蓝图的坚定决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非日月之功,非尺寸之功,需要全社会营造出“绿色”“低碳”“环保”的氛围,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贡献“我”力量,要争做“环保卫士”、争做“监督卫士”,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全力拼搏奋斗姿态守护“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的美好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世美景。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体会

 近日出版的第 11 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章指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为此,党员干部要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护绿色环境,促进生态宜居,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填充底色”。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保护生态本身就是在促进经济发展。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不但破坏生态,而且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伤害,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意背道而驰。老百姓对环境质量的感受最直接、最强烈,也最有发言权。如果老百姓生活在污染的环境里,没有了干净的水,看不到蓝天白云,即使经济发展了,也没有幸福感可言。和谐共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景。党员干部要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引领群众保护好绿色环境,让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让处处呈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大美乡村底色。

  坚持绿色发展,助力产业兴旺,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足成色”。坚持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是摆在党员干部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要求。为此,党员干部要深入研究本地特点,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提升科技含量等手段,为绿色发展蹚出一条生态新路。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按照生态保护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发展方向,以绿色经济为本地发展强基固本。要以绿色发展助力产业兴旺,在攻坚克难、迎难而上中,带领群众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做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成色。

 做活绿色经济,促进增收致富,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增添亮色”。发展才是硬道理。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就是要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党员干部要坚信“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充分发挥“领头羊”和“主心骨”作用,在守护好绿水青山这一金山银山的大前提下,以谋长远、开新局、谱新篇,挖掘和培植本土特色,积极探索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路子。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进一步激发群众投身绿色发展的积极性,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下,让老百姓充分享受绿色发展的生态红利。要带领群众在保护

 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让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财富,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增添亮色。

篇三: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作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2021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作为总要求,把降碳摆在更加突出、优先的位置,推动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持续推动地方、重点行业和企业开展达峰行动。制定《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按时提交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以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为核心,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保护与治理。抓紧研究确定生态修复标准和生态补偿标准,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壮大生态经济,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确保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Preface 卷首语2021 年 07 期

 总 324 期——摘自《求是》杂志2021年第13期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署名文章

篇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作文

论坛

 /

 2017.12 上 3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致力于改善人民生存和发展环境,积极打造绿色中国、生态中国的执政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价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存在状态,是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和理论总结。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理念古已有之,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还是古希腊时期的宇宙自然论,都体现了人类对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每个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很大差异。人类历史进入工业文明之后,伴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提升,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受到严重破坏,生态危机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繁荣发展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保障人类的永续发展,人类社会才会由此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将是人类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角看美丽中国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挑战,究竟要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环境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深刻反思和回答。其根【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目标的确立,是当代中国面临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形势所作出的战略性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必须确立辩证的生态发展观、整体的生态文明观和严密的生态法治观。【关键词】人与自然

 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美丽中国冯留建

 韩丽雯本指向就是要解决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及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富内涵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生态文明理念已经从思想萌芽、社会共识发展到实践探索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这一重要论述,既明确了中国已经开启生态文明新时代,又明确了人与人民论坛 2017

 12月上 P12-43.indd

  36 17/12/18

  上午9:18万方数据

 Dec,2017

 /

 PEOPLE"S TRIBUNE 37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第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是对我国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的超越,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生态文明时期的经济发展要求,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改变资源短缺趋紧的局面,需要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状况,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满足这些时代要求,需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经济发展中弘扬节约资源的思想,充分认识自然的价值。第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特征。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是通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实现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协调,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人类更加幸福。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着眼于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第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佳方案,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基础,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客观要求倡导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思想基础,在经济发展的各方面融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在开发自然中必须符合自然规律。首先,辩证的生态发展观。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树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的辩证发展观。人类欲望无限性与自然资源有限性之间存在着永恒矛盾,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民生发展问题,需要运用新理念新思想加以解决。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环境保护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是在对自然资源有限性充分认识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是追求绿色 GDP 的增长,反对通过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片面追求 GDP 的增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价值取向和归宿是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发展,必然会更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其次,整体的生态文明观。按照协调发展的理念,树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共生共荣的整体发展观。工业文明的发展撕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功利主义、人类中心主义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给全球的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创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奉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从哲学的高度理解人与自然界以及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之间不仅仅存在着能量的相互交换,而且也是“生命共同体”,这种思想将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这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贡献。最后,严密的生态法治观。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要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新时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大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不健全有关,与生态相关的法制不完备有关,因此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社会工程,只有制定更为严格的制度,施行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我们的青山绿水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作者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印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绿色发展观研究”(项目编号 :16BDJ043)和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阶段性成果】【参考文献】①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 年。责编 / 孙垚

 美编 / 李祥峰人民论坛 2017

 12月上 P12-43.indd

  37 17/12/18

  上午9:18万方数据

篇五: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作文

环境局党课稿: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XXX 总书记强调,“国之大者”关乎发展全局、事业根本,领导干部必须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对于生态环境系统的领导干部来讲,就是要把贯彻党中央精神体现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经常对表对标,及时校准偏差,在自觉践行“两个维护”上做表率,坚决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关键少数“头雁效应”。

  心怀“国之大者”,在自觉践行“两个维护”上做表率

  心怀“国之大者”,是 XXX 总书记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提出的重大理念。生态环境系统的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身处践行“两个维护”的第一方阵,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心怀“国之大者”要求,充分发挥在党和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中坚和“头雁”作用,推动 XXX 生态文明思想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推动党中央生态文明决策部署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使生态环境保护的治理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更有力地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一要在学习贯彻 XXX 生态文明思想中把准“两个维护”目标方向。XXX生态文明思想是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遵循。一是自觉以 XXX 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工作。我们党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得好,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出现严重曲折。对于生态环境系统的干部来说,就是学深悟透 XXX 生态文明思想,努力掌握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道

 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还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生态环保工作中也遇到不少突出矛盾。XXX 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破解复杂疑难问题的“钥匙”,掌握和运用好这一思想,心中有方向,身上有力量,胸中有全局,工作就能上得去。只有时时事事处处同以 XXX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时时事事处处认真贯彻执行 XXX 生态文明思想,才能有效解决面临的各种复杂疑难问题。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XXX总书记坚持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坚持人民情怀的执政本色,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我们要牢记 XXX总书记嘱托,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要在模范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中提升“两个维护”政治能力。带头做到“两个维护”,既要体现高度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又要有坚决的维护定力和能力。一是牢记生态环境部是政治机关、生态环境保护是政治工作。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既是党的历史使命,也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和执政形象。生态环境部作为生态环境系统的“首脑机关”、“司令部”,绝不是单纯的业务机关。

 如果党中央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这里失之毫厘,到了基层就可能谬以千里。生态环境部能否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部署,直接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我们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站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从党的事业的高度、从人心向背的高度、从厚植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认识生态环保工作,决不能有任何迷糊和动摇。二是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要善于从政治和大局上看问题、观大势,观察分析形势首先要把握政治因素,特别是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把准方向、明辨是非。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越要善于从政治上研判形势、分析问题。我们要提高政治自觉,善于从一般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善于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锤炼过硬政治本领。

  三要在履行生态环保职责使命中彰显“两个维护”实际效果。“两个维护”不是口号,而是历史的、具体的、实践的。要认真履行职责,经常对表对标,把党中央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彰显“两个维护”的成果。一是强化责任意识。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越是在最困难最艰苦的时候,越能够反映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和党性修养水平。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我们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要把践

 行“两个维护”、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内化为责任追求,敢于直面问题、敢于承担责任,把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二是提升治理能力。贯彻落实“三新一高”,对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义,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关键点,增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自觉和实效。要坚持实事求是、稳中求进、协同推进,发扬钉钉子精神,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做出实效,统筹协调好发展经济、保障民生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主动担当作为,坚决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

  XXX 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必须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保持对“腐蚀”“围猎”的警觉,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有清醒认识,切实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维护好所在部门单位的政治生态。

  一要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从部系统近年来查处的党员领导干部情况看,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有不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有在选人用人工作中违反组织纪律的,有违规多占政策性住房的,还有因履责不力被问责的。这些反映出“严”的意识尚未在一些干部

 的心里扎根,“严”的氛围在部系统还没有完全形成。党员领导干部务必把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作为最根本的政治担当,坚持思想从严、监督从严、执纪从严、治吏从严、作风从严、反腐从严,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一把手”作为管党治党第一责任人,要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当好管党治党的书记,对党负责,对本部门本单位的政治生态负责,对干部健康成长负责。今年 3 月,党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生态环境部党组的落实措施也即将印发。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有关措施要求,驻部纪检监察组将持续紧盯贯彻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对落实不到位的,依规依纪严肃处理。班子成员要切实履行“一岗双责”,不能错误认为全面从严治党是“一把手”的事,是纪检组长、分管党建工作的班子成员的事。要加强对分管部门和联系单位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的领导、检查、督促,不断完善从严管理体制机制,全面了解干部,及时发现问题,做到两手抓、两手硬。纪委书记(纪检组长)作为所在单位行使监督执纪问责权力的第一责任人,一定要“在其位,谋其政”,牢固树立监督意识,不做太平官,不当老好人,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敢于善于斗争,把该管的事管好管住管到位。务必牢记,对能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是失职,发现问题不报告、不处置是渎职,都要被严肃问责。

  二要坚持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党章对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提升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等新要求。2019 年印发的《中

 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再次强调,党的基层组织要着力提升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强化政治引领。2020 年初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对机关基层党组织工作作出了全面规范。提升组织力,首要的是突出政治功能。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扎实组织好党史学习教育等活动,大力加强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立场,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要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系统谋划,在提升理论学习的针对性、有效性上下功夫,促进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用学习成果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其次要不断夯实组织基础,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作用,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多搭建平台,围绕单位中心工作组织开展政治思想业务工作交流,共同成长。三是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剂良药,是对同志、对自己的真正爱护。”共产党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根本动力来自党性,来自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要落实好“三会一课”要求,培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同志关系,推动党内政治生活庄重起来、严肃起来、规范起来,使党员在党内生活中受到深刻的党性锻炼。要把民主生活会作为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方式,充分利用年度民主生活会、

 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契机,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抓早抓小抓苗头,确保不让任何一位同志掉队。

  三要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千忙万忙,不抓落实就是瞎忙;千招万招,不求实效就是虚招。如果工作不能落细落小落实,就可能形式化、表面化、虚化,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两张皮”。党员领导干部要多点“婆婆嘴”,常念监督经。善于从身边小事入手,在党员干部日常交往、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细节上,听其言观其行,及时掌握思想、工作、作风状况。自觉用好“第一种形态”,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谈心谈话等制度,着力在“日常”上下功夫,同时要把握岗位变动、临近退休、出差出访、情绪反常、组织处理、发生家庭变故、发现苗头性问题等重要节点开展谈心谈话,防止仅在民主生活会或组织生活会前“例行谈话”,防止干部由“存在小毛病”发展到“整出大问题”,防止第一次谈话是任职谈话、第二次谈话是诫勉谈话、第三次谈话就是留置谈话。领导班子要定期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情况,坚持问题导向,分析研判形势,明确目标任务,抓好整改落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要关心关爱干部。驻部纪检监察组日常监督发现,一些部门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做得还不太到位,有的领导干部习惯提要求、压担子、要结果,对思想交流、情感关怀重视不够;有的工作缺乏针对性,忽视个体差异。要用好思想政治工作这个传家宝,与干部多进行真诚谈话,多做亲切互动,积极为干部“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渴、心理上解压”,注意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体现组织关怀、传递组织温暖。要关心年轻干部成长进步,结合自

 己的成长经历,讲好成长故事,引领、启迪年轻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引导他们处理好忙与闲、个人与集体、工作与家庭的关系,积极进取、无私奉献、永不懈怠。

  坚持廉洁自律,充分发挥关键少数“头雁效应”

  XXX 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党员、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筑牢思想防线,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独慎微慎始慎终,始终做政治信念坚定、遵规守纪的明白人。党的十八大以来,XXX 总书记反复强调“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动作用。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必须严于律己、以上率下,发挥“头雁效应”。

  一要坚持秉公用权。职位越高,权力越大,风险越高,防范廉政风险、遏制腐败增量的压力也随之增加。一方面,当前的社会环境复杂且充满诱惑,手中的权力容易使自己成为被围猎的对象。另一方面,“权力是最大的腐蚀剂”,如果对手中的权力缺乏敬畏之心,对其中的风险缺乏警戒之心,就可能出现“湿鞋”“翻车”现象。腐败问题自古有之,核心是公与私的问题。凡是掌握公权力的人员违规违纪违法,实质都是公私错位、假公济私、以权谋私。“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作为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公务员,一定要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姓公不姓私。我们的工作体现的是党的权威、国家的权威,不是个人的权威。新上任的领导干部更要增强警觉、守牢初心,坚决防止一朝权来握、擅把令来行。要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人民,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公私分明、干净干事。要强化法治思维和风险意识,树立“权力就是责

 任,廉洁就是幸福”的理念,保证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为公为民。要直面人性中放纵趋利且心存侥幸的弱点,时刻保持警惕清醒,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企业人员的交往,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既积极作为,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又恪守纪法底线,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做到亲清分开、有边界有尺度。

  二要加强作风建设。XXX 总书记强调,中央八项规定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

篇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作文

管理 党 政 干 部 论 坛 督 寓貅 釉 热 构 筑 蒸 瘸 嘲 。

 宁 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 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到本世 纪中叶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是对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重要肯定。“共生昭示 了人类最文明、最具现代意味的合作关系与生存方 式”“ 。和谐共生是一种要求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世 界观 ,是一种人与 自然之间达到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方 法论 ,同时也是人类社会遵循 自然规律 、社会发展规 律,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合 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 一。

 人与 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最佳状态 ,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

 一、 定色调 ,为美丽中国增添绿色底蕴 作为美丽中国的绿色底蕴 ,和谐共生的理念蕴含 着绿色化的生活方式和绿色化的消费方式,绿色化的 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涉及到人们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 面,建设美丽中国,增添绿色底蕴需要把最基础的 日 常行为和生活习惯生态化 ,将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贯 穿于 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 中。

 绿色化的生活方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 , 是保护 自然 、尊重生命 、崇尚节约 、提倡循环利用的生 活方式,是思想观念、消费模式、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深 刻变革。2015年 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 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 ,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关于加 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力争实现到 2020年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在全社会得到推行,全民 生活方式绿色化的理念明显加强 ,生活方式绿色化的 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建立。《“十三五”规划纲要 》也明 确提出:“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 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协同推进人民富裕 、国家富强 、中国美丽。”绿色生活 是一场生活方式全方位的变革,牵涉到每个家庭每个 人的变革 ,公众的 日常参与是环境保护的核心力量。

 绿色生活方式包括方方面面 ,它要求人们从 自己做 囫 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养成绿色生活的日常行为和 习惯 ,将生态理念贯穿于 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 中。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倡导简约适度 、绿 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开 展创建节约型机关 、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 绿色出行等行动。

 消费方式的绿色化是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 重要抓手,要求人们提高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知识水 平 ,自觉在生活细节中体现绿色生态的理念。对每个 公民而言,主要是在 日常生活中应主动选择使用绿色 产品,在衣 、食 、住 、行 、游的选择和消费习惯上,力戒 奢侈浪费、过度消费和不合理消费,遏制攀比性 、炫耀 性 、浪费性行为,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 约 、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在对孩子的教 育过程 中,要体现出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和行为。少 开一天车,多种一棵树 ,节约一杯水 ,使用再生材料产 品,支持垃圾分类和可再利用资源回收,绿色出行 ,餐 后打包剩余食物,尽量少用一次性物品 ,拒绝过分包 装等等。同时 ,促进绿色消费是传承中华民族勤俭节 约传统美德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 也是顺应消费升级趋势 、推动供给侧改革 、培育新的 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手段 ,更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建 设生 态文 明的现实需要 。马克思强 调 “人 的满足最 终 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倡导绿色消费观, 将生产与消费有机地协调起来,避免整个社会生产的 无政府状态和高消费现象 ,回归理性消费 ,这时人们 才会从消费异化的怪圈中解脱 出来 ,经济生产活动才 会顾及经济利益和自然承载能力 ,使 ‘社 会秩序”符合 “生态秩序”。

 能否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 ,取决于 你 、我 、他 ,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 ,决定着绿色发展的 成效和美丽中国的底色。我们每个人迈 出保护生态 环境的一小步 ,就是迈向美丽中国的一大步。绿色必 将固定为美丽中国的发展主色调 ,将会显示出持续长

 2018年第 11期 公共管理 久 的发展 动力 。

 二 、强国力 。为 美丽 中国添 活力 ‘抓生态文明建设 ,倡导绿色发展不是约束发展, 而是堵住粗放发展之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鲜明地蕴含着绿色富国、强国的重大命题。绿色低碳 循环经济不仅仅是对 自然生态的一种保护 ,也是创造 财富的一个新领域 ,是习近平总书记 ‘绿 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的体现 ,彰显了我们党对新时 期富国之路 、强国之道的科学认识和把握。

 富国为强国之基 ,资源环境为富国之本 ,小康全 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高排放、高消耗的 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必然带来 A然资源的极大浪费 ,生 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阻断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 物质变换 ,导致物质变换断裂 ,人与自然 、人与人 、人 与社会的矛盾激增,出现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 为了修复人与 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链的断裂,实现人 与 自然之间的能量循环平衡和可持续 ,在我国的生态 文明建设实践中就要着力扩大经济发展的生态空间。

 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是 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的方向,是解决人与 自然之间物质断裂的有效手段 ,

 是破坏性、断裂性的工业经济转向可持续循环型生态 经济 ,实现经济模式转型升级 的重要抓手,旨在修复 高排放、高污染经济增长模式下造成的自然物质循环 断裂 ,走生态循环发展之路。由于物质属性的多样 性,它具有多种用途 ,同时不同的物质相互组合,在不 同劳动过程中或者同一劳动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作 用,既可以作为生产资料 ,又可以作为劳动对象。因 此 ,重视‘‘ 废料”在不同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变废为宝、 循环利用是化解人与 自然之间物质循环断裂的重要 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 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 系 ,发展绿色金融 ,壮大节能环保产业 、清洁生产产 业 、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构建 清洁低碳 、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 和循环利用 ,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 、物耗 ,实 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这些措施将在提 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同时 ,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

 推动技术进步和能效的提高 ,为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 展提供强力支撑。

 人与 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内涵之一就是将 自然环 境的生产力持续不断地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为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产力基础。早在 2004 年 ,习近平就曾指出,如果我国继续走高污染 、高破 坏 、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那么我国的生态环境 将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过度需求 ,不仅使经济发展的 效果无法得到保证,同时也会使生态环境遭到致命打 击。目前我国的生态资源环境越来越脆弱,有的甚至 已经无法修复 ,因此将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对立 、 相割裂的做法最终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坏问题 ,使人类发展失去根基和动力。党的十九大报 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 理念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像对待 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首次写入了我国的党代会报告中,有利于厘清我国长 期想解决而未解决好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有利于在经济环保方面形成 “不再欠新账 ,加快补旧 账,创收环保账”生态保护新局面。经济发展与生态 保护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协同共进的辩 证统一关系 ,保护生态环境并不意味着延缓经济发 展 ,改善生态环境并不意味着停滞社会经济发展。相 反 ,人们应该清醒认识到 ‘保 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 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自然生产力 与社会生产力共同构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一 辩证关系深刻揭示 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与生产力 发展之间绝非是有你无我的对立关系,而是共存共荣 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和 前提是 自然资源 “有处可寻”,如果 自然资源遭到破 坏 ,那么社会生产力便会失去承载其发展的物质基 础 ,因此 ,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建立在尊重 自然、保护 自然的基础上,考虑 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承载范 围,使破坏的自然环境得到修复,使完好的 自然生态 环境得以维持和完善。另一方面,得以保护的 自然资 源将会源源不断地为生产力发展提供物质支撑。“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的辩证统一思想打破了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割裂式发展模式 ,提出了有利 于使二者关系协同共进、和谐共生的指导方法,阐述 了保护生态环境不仅仅是保护自然生态价值的过程, 同时也是实现 自然资源转化为自然资本,并将 自然资 本转化为社会资本的过程,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理 念、发展方式的深刻调整和重大转换 ,是人 、自然、社 会三者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绿 色转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

 绿色循环发展、把 “绿水青山”变成 “金山银山”, 这样的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 的发展理念不仅没有否定 I

 公共管理 党 政 干 部 论 坛 “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而且使得经济发展更具有持 续性 ,使 自然资源有生命力地循环起来 ,修复已经断 裂的物质变换方式 ,让 自然界可持续地成为人的无机 身体 ,而每个人类个体也做到物尽其用 ,减少生产过 程中对 自然资源的消耗,使这一循环在历史的长河里 周而复始 、共进共荣,进而实现经济社会与 自然生态 的动态平衡 ,这是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方式的 “生态革 命’’。

 三、聚人心 。为美丽中国凝共识 美丽中国的实现是关乎亿万中国人未来的大事 ,

 需要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 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 民族未来。” “ 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蕴含着丰富的人民性 ,美丽中国建 设为了人民 、依靠人民和绿色成果由人民共享 ,使人 与 自然和谐共生式的发展有更扎实的前进脚步 ,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能够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聚人心 、 凝共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以生态惠民为基本价值取 向,彰显了我们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惠民之 道的深刻认识。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之美 、自然生态 之美、人居环境之美、人文行为之美、生活幸福之美的 完美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 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哪’在城镇与 乡村,要能 ‘‘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形成 ‘城 在林中,楼在绿中,居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最佳人 居环境 ,使生活其中的人们更加珍爱环境。要充分利 用本地区的生态环境的独特优势 ,结合地区经济发展 状况 ,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着力打造一批 ‘‘ 牛态+”产业, 例如特色小镇、农家乐产业 ,使当地独特的自然优势转 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上一 定要有长远的眼光,宽广的视野,不能 目光短浅,急于 求成 ,要用绿色可持续的 GDP代替 ‘有 毒、带污”的 GDP,因为 ‘生 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 ’。

 让绿色成为城镇与乡村底色,文明成为群众的自 觉追求 ,实现青山美丽 ,绿水常流 ,生活美好 。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重要 目标 之一,是人 民幸福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生态环境一 头连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 。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 民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 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质量在幸福指 数 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但是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 I 还不尽如人意 ,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块短板。

 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搞不好还可能 演变成社会政治问题 ,“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因此 要坚持绿色发展 、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干净的水 、清 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 ,关系最广大人 民 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我们 党新时期增进民生福祉的科学抉择,体现了我们党对 人 民福祉 、民族未来的责任担当,对人类文明发展进 步的深邃思考。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 忧。绿色发展理念洞悉发展规律 、深察民生福祉 、彰 显执政担当,是全体人民在发展问题上的 “最大公约 数”之一 。美丽中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皆是为了 增强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因此,为人 民提供优质的 环境 ,成为民心所向、民意所在 、大势所趋的事情 ,只 有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幸福 ,保证生态安全 ,才能得 以真正提高人们 的幸福生活指数 。“让居民望得见 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描绘 的美丽中国,激发了亿万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凝 聚着建设美好家园的同心众力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已 转化为人 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 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美好生活的目标中美丽生 态分量越来越重,推动形成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 建设新格局,共同描绘和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我们这代 人作出长期努力。关乎亿万人民福祉、中华 民族永续 发展的绿色变革新征程已经开启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 ,我们一定能给子孙 留 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留下人与 自然和谐共 生的美丽中国,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 【1】袁祖社 .“多元共 生”理 念统合 下的 “互利共 赢” 与“价值共享”[J】.天津社会科 学,2004,(5).

 【2】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

 努力走 向社会 主义生 态文 明新 时代 【N】.人 民 日报 ,

 2013—05—25。

 [3】习近平 .习近 平谈 治 国理政 [M】.北京 :外 文 出版 社 .2014. [4】习近 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

 中央文献 出版社 ,2014.

 (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责任 编辑 光 胜 )

篇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作文

2022 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读后心得体会

 6 月 1 日出版的第 11 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章指出,“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远战略。为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科学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与“文明”的关系、“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这“三对关系”,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不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深刻认识、科学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大自然更壮丽,让人民生活更幸福。从本质上说,人是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命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资源作为劳动资料,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肥沃的土地、广袤的草原、渔业资源丰富的江河湖海等,既是人的生活资料来源,也是人的生产资料来源。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

 样的自然美景,还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告诉我们,当人们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也常常是慷慨的。反之,当人们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必然是无情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而要把人的活动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真正做到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壮丽优美的大自然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让人民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深刻认识、科学把握“生态”与“文明”的关系,让生态环境更优美,让中华文明更兴盛。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的衰落与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直接相关。我国古代一些地区也有过惨痛教训,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都曾

 经水丰草茂,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经济衰落。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传统工业化迅猛发展,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造成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关系紧张。从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国家相继发生了“八大环境公害事件”,很多人患病、死亡,损失巨大,震惊世界,引发了人们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深刻反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索尔海姆曾指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不仅仅是中国的东西,也是一个可以影响和激励世界其他地方的模式。”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关系中华文明永续兴盛的根本大计,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大势。因此,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扎实推动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不断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实践。

 深刻认识、科学把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让金山银山成色更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一方面,经济发展不能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

 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另一方面,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河北塞罕坝林场创造了荒原变林海、沙地变绿洲、青山变金山的人间奇迹,吉林查干湖渔场实现了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相得益彰,陕西安康的茶农们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这些都印证了“人若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道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必须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一面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一面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 2022 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读后心得体会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章指出,我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功在长远、利在千秋,要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点在“自然”、施力点在“我”。

 厚植“绿色”生态理念,于“我”入脑入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理应根植于中华儿女内心,“宁要青山绿水不要金山银山”的态度理应体现在方方面面。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古往今来息息相关、命运与共,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获得自然的馈赠与安宁。自然是大地清新亮丽的眼睛,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才能让碧波荡漾、气正风清。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贡献“我”力量,厚植“绿色”的生态理念入脑入心,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以“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节约理念,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谨细态度,积极参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动图景。

  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于“我”见言见行。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无论是治沙防沙的“榆林精神”,还是荒原变林海的“塞罕坝精神”,都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换来的绿意盎然,是生动践行“两山论”的最好范本。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行”,需要贡献“我”力量,深入践行“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爱护自然为荣,以污染浪费为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细碎到“柴米油盐”的琐碎小事,覆盖到“衣食住行”的各种方面,把“低碳”“绿色”“环保”作为“新风尚”,让“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意画境,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景象,让“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美丽家园永续永存。

  致力“环保”氛围构建,于“我”聚力聚效。“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无论是云南大象的北上之旅,还是长江江豚再展微笑,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展现的最美画卷;无论是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还是建立国家公园体系,都体现着国家为生态文明建设擘画长远蓝图的坚定决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非日月之功,非尺寸之功,需要全社会营造出“绿色”“低碳”“环保”的氛围,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贡献“我”力量,要争做“环保卫士”、争做“监督卫士”,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全力拼搏奋斗姿态守护“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的美好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世美景。

篇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作文

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体会

 6 月 1 日出版的第 11 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章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迈向新的赶考路,广大党员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争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和急先锋,以“三色笔”绘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图”。

 绿色“打底”映初心,绘一幅“绿水青山入画来”的“生态图”。“绿色映底蕴,山水见初心”,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和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得出的历史规律,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和“初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全国上下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污染防止攻坚战全面打响,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等持续发力,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国家生态环境得到有力保护和修复,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近六十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几代建设者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境界,在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这种奇迹背后,就是对绿色初心的执着坚守。奋进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发展初心,坚决摈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老路,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新路,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的底色,让生态“绿苗”破土而出。

 红色“勾边”守底线,绘一幅“湖光秋色两相和”的“生态图”。“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当地通过刮骨疗毒,放弃了乱开滥采的老路,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绿色产业,告别了“光灰年代”,走出了一条“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幸福路。事实证明,人与自然是相谐相生的命

 运共同体。作为地方党员干部,就是要守牢生态保护红线,坚决铲除急功近利的“思想杂草”,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权衡好发展与保护、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守住耕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趋利避害,求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大“公约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蓝色“点缀”逐梦去,绘一幅“星辰大海壮辽阔”的“生态图”。“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追求的是量与质的“双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向实现第二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放眼长远、逐梦未来、创新求变、不断突围,勇于破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束缚,通过思想、科技等方面的创新,努力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这样才能突破发展“瓶颈”,走出发展“怪圈”,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以山清水秀天蓝的“美丽中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色添彩。

 读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体会

 6 月 1 日,第 11 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章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练好可持续的绿色生态“内家功”,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仅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还能让青山绿水更加美丽,永葆祖国河山的“好风光”。

 坚守“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绿色理念,牵好低碳发展“牛鼻子”。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实现绿色转型,势必会遇到很多阻力,这时就迫切需要一个绿色转型的自觉意识和科学思路。正如总书记所说,“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如果没有绷紧“绿色理念”这根弦,盲目地迎合组织各项部署安排,甚至对一些西方国家打的“环境牌”讳莫如深,就会陷入他人的节奏,被牵着鼻子走。广大党员

 干部要主动认识到绿色转型的重要性,化“要我做”为“我要做”,牢牢抓住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严格落实组织的基本思路,结合地方实际,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牛鼻子,推动劳动、能源、技术等生产要素趋向绿色生态平衡,谱写一张可行的绿色发展“施工图”。

  确定“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行动方向,打好环境防治“攻坚战”。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如果绿色发展理念光“入脑”,不“见行”,那么再好的理念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生态环境期望值,广大党员干部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雾霾、污水、荒漠化、白色污染等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具体问题,要及时做好对接工作。同时坚持工作效益和战略定力,小毛病“马上就干”迅速落实,大问题则从长计议稳步前行。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根据不同情况设定不同“时间表”从而“对症下药”,并及时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方是广大党员干部工作能力的体现。

 构建“落霞与孤鹜齐飞”的价值体系,提升生态经济“含金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明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十根手指弹钢琴”,把握这种微妙的平衡,这种平衡不是没有立场的“骑墙派”,更不是无所作

 为的“和稀泥”,而是有所主张地“两条腿走路”。广大党员干部要在组织领导下推动构建政府、企业、群众等多个主体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水、地、林等生态资源定价,在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下构建统一的价值体系,一方面为传统生产方式画下环境的红线,另一方面挖掘出新型生态产品的市场价值,双管齐下走上“经济与生态齐飞”的美好发展道路。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修炼绿色协调可持续的环境保护“内家功”,永葆山水“风光”,让万里河山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珍贵财富。

篇九: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作文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形势与政策论文 0 1000 字 字 1 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6 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创造性提出“两山”理念,16 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共建“环境+全民”,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是实地调研、深入探索的成果,是对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怎么建设生态文明的正面回应。我们唯有坚持从人民立场出发,凝聚“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的人民智慧,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共享”,方能更好地为人民创造“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崭新画卷。“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民”,坚持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共享,最终实现社会环境“人人满意”。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

 共建“环境+自然”,敬畏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说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绿水青

 山,不仅要体现环境的美好,更要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相互排斥。“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对自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环保意识。近年来,挥之不去的雾霾问题,多处河道的严重污染以及因植被破坏而造成的土地沙化,不断频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背后更是民生和社会问题,发人深醒、引人深思。我们所追求的不是 GDP冷冰冰的增长数字,更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盲目发展,而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党员干部要时刻践行“人民至上”的服务宗旨,真正把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幸福感牢牢“挂钩”,产业发展让钱袋子“鼓起来”,美丽宜居让幸福感“嗨起来”。

 共建“环境+文化”,文化点缀,相得益彰。“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域文化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风土民情。对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就是对本土文化内涵的保护,环境设计在尊重自然的同时,还需赋予丰厚的文化内涵,更加呈现多元文化绽放的生态理念。将极具地域特色的风俗习惯、民俗风情、传统礼仪巧妙融合于环境之中,以此唤醒历史的记忆、激发民族的情感。例如,绿道的设计本是用来减少汽车尾气污染,但久而久之,绿道变成了“健康之路”。绿道的开发,将一座城市的人文景点、地理景观串联起来,让每一位来到这座城市的游客都能沿途欣赏美景,身临其境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魅力。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都曾经水丰草茂,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文明的衰

 落。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形势与政策论文 0 1000 字 字 2 2 谈及代表东方韵味的“中国色”,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我国传统色彩中“出镜率”较高的赤色、竹青、绛紫……当这些色彩在水墨画中层层组合、晕染铺陈开来,世人都会为之啧啧赞叹、惊艳不已:中国色,可以这般,美出境界、美得不可方物。

 要让“中国色”在中华大地上展现其恢弘大气、嫣然绝美的“风姿”,生态环境是其最佳的展示“画卷”。世界环境日的如约而至让人们对生态环境这一话题进行再次审视和反思,当以怎样的色彩来勾勒和呈现出生态美最本真的“中国色”,让子孙后代都能记得住那最靓丽动人的颜色,都能与美丽家园相伴永远。

 厚植“中国绿”,勾勒出生态美最深层的“底色”。在中国传统色谱的 22 个主色调中,和绿色有关的竹青、艾绿等颜色就占到了四分之一,为中国画带来了一股清新盎然、生机勃勃的绿色风。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青山、绿水、草湖、田野等绿色“根据地”也是“出镜率”最高的。绿色是大自然最深层的底色,同时也代表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色”。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如今,让荒山披绿、植被茂密等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也让不少贫困户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新路,既实现脱贫

 “摘帽”奔小康,又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通过采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的生态环保举措,在中华大地播撒绿色的“种子”,真正还原和勾勒出生态美最深层的“底色”。

 遍栽“中国红”,呈现出生态美最活力的“韵味”。天子朱批、贵胄朱门,宫闱红墙连天阙,古往今来,以赤色、朱砂、胭脂等为代表的“中国红”一直都是备受人们喜爱和推崇的颜色。而在以丹青水墨为代表的水墨画中,倘若能有一抹“中国红”作为装饰,亦会有“点睛”的妙处,让画面的整体色调顿时变得活泼生动起来。而对于生态环境治理来说,前路漫漫、道阻且长,在坚守生态环境保护原则的同时,亦可懂得借鉴时下新理念、新举措、新方式,以“点睛之笔”的“中国红”来助力,为早日到达理想的远方提效赋能。譬如,通过采取跨省结对开展扶贫协作项目的方式,实现互帮互助、互惠互利的“双赢”结果;通过开启“党支部+地方龙头企业+贫困户”的“链式模式”,让脱贫致富迈上“跨车道”;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建立现代示范生态园区,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源源不断地为人们创造收益、带来财富,也让魅力“中国红”成为致富路上活力“满格”的“神来之笔”。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所强调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一种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要绘就生态美之“中国色”,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奋斗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理想信念,共同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进而绘就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美生态版图。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形势与政策论文 0 1000 字 字 3 3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成为社会共识,答好“自然篇”携手共绘美丽中国图卷,我们时刻行动着。

 尊重自然,让“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串联、生命相依。山水林田湖草是自然界的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人类作为是自然生态链中的一环,牢固树立生命共同体意识,让生态串联、生命相依的共同体得以在宜居宜业、宜游宜商的美丽家园中释放“绿色福利”。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要秉持休戚与共、平等相待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发展之路。

 顺应自然,让“做好绿色发展大文章”多向发力、同向偕行。全国各地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构筑一体化绿色产业体,深入推进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目标任务的精准治理、综合整治。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工业革命到迈入后工业文明的信息化时代以来,见证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之路是行不通、走不动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生态兴则文明兴,要贯彻生态与绿色发展理念,打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组合拳”,做好脱贫攻坚、文明创建、综合治理绿色发展大文章。要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

 社会治理格局,深怀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绝不可做为了经济发展而违逆自然的事,绝不能亲手毁坏大自然给予的“生态屏障”。

 保护自然,让“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落地生根、掷地有声。我们从西溪湿地、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生态旅游“金名片”可以看出,湿地、森林、江河湖泊等各种自然生态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后劲、积蓄潜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让保护自然如同保护眼睛般,就要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不落实“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发展理念,带来的就是“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的巨大代价。大自然毫不保留展现给人类积淀的瑰宝,是要我们始终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确保荣辱与共、互利共赢落地生根。要做好大自然的“代言人”,讲好保护自然中国故事,厚植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人文情怀,确保环保宣传教育培训及时跟进,从身边人、身旁物、小事点滴中留住自然生态和谐共生之美。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答好“自然篇”是对每个人的严峻考验,留住绿色生态之美,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让“美丽中国”成为人与自然永恒不变的发展底色和执着追求。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形势与政策论文 0 1000 字 字 4 4 从古至今,人与自然就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相连相通的生命共同体,天蓝、地绿、水清的大自然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留住了青山绿水,就是留下了金山银山,保卫好绿水青山,就是造福子孙后代。

 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生态环境的质量与群众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作为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生态环境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多次提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下团组”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对生态环境的殷殷关切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的民生观,我们当秉持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发展理念,继续走在前列、干在实处,把握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内涵、发展态势和治理形势,坚定两山理论,保持战略定力,为人民群众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续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深刻把握“和谐共生”的思想内涵。无论是“数罟不入洿池”亦或是“斧斤以时入山林”,都体现了古人对待环境的友好态度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蕴含着古人的生态智慧。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与之一脉相承,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同存共荣的关系。我们当深刻把握这种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荣辱观,以植树种草为荣,以乱砍滥伐为耻;以节约资源为荣,以浪费资源为耻;以保护动物为荣,以捕杀动物为耻。在思想上与大自然共情,并以此为先导,形成尊重自然、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社会氛围和行动自觉,强化维护生态环境的担当作为,争做环境保护的先锋卫士,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牢牢把握“战略主动”的发展态势。__年是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起步之年,必须牢牢把握“战略主动”的发展态势,排出时间表和路线图,抢抓生态环境的发展机遇,在变量中作考量,在变局中开新局。把握战略主动,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治理,以打造高质量的全球生态环境为目标,在共建、共治、共守、共享美丽家园中实现共赢;就是要科学谋划,做好顶层设计,找准生态环境稳定、良好发展的实现路径;就是要坚持从“两点论”和“重点论”出发,将人和地、人和资源等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解决好;就是要以改革激荡动能,释放活力和红利,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促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生态环境的管控体制,形成联防联控、齐抓共管的治理局面,推动环境治理常态化。

 准确把握“标本兼治”的治理形势。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到点还得到位,治标还须治本。坚持标本兼治,才能巩固好环境治理的发展成果,才能取得治理实效、形成治理长效。一方面,要在空气、土壤和水这三大领域的污染防治上下功夫,要优化交通、能源和产业的供给侧结构,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将落后产能淘汰,以煤改气、煤改电的方式促污染物总量减排,打响、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以此强基固本;一方面,要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在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上加大力度,在生态平衡中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与此同时,要加大执法监管

 力度,对存在的环境违法行为,务必一查到底、严惩不贷,严格抓好环境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守护好青山绿水。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他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我们当以高标准和严要求,以打赢生态环保攻坚战的定力和决心,久久为功地抓好生态环保工作,在全面小康的“全景图”中,绣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针一线。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形势与政策论文 0 1000 字 字 5 5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人类现在的科技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但人却忘记了,人与生态文明相互共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虽然以前大家还不是很注重生态环境,但那个时候还没有那么多的化工厂,商业房。随着时代的改变,很多工厂肆无忌惮地乱排放有毒气体,污水。很多开发者乱开发绿色土地、乱砍树木,大量的建造房子。以至于现在环境受到了很大污染。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都买得起汽车了。很多上班的人都开汽车,家离上班的地方近的,不愿意跑,要开汽车。离得远的不愿坐公车嫌太挤,更不愿骑车,太累也都要开汽车。大家可知道汽车一天要排放多少尾气啊。

 虽然说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伤害,但更重要的是人类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就对生态环境做出伤害。

 在我父母小时候,我爸爸经常去河里挑水喝,现在都不敢喝了...

推荐访问: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作文 共生 作文 人与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