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经济稳步复苏,彰显中国经济韧性作文9篇

经济稳步复苏,彰显中国经济韧性作文9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17

经济稳步复苏,彰显中国经济韧性作文9篇经济稳步复苏,彰显中国经济韧性作文 目录 千方百计稳住经济大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稳步复苏,彰显中国经济韧性作文9篇,供大家参考。

经济稳步复苏,彰显中国经济韧性作文9篇

篇一:经济稳步复苏,彰显中国经济韧性作文

 千方百计稳住经济大盘 .................................................................................. 2 发挥金融力量助力企业发展我市金融系统多举措确保金融纾困政策惠及广大企业及个人 .......................................................................................... 7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 10 确保上下一盘棋稳住经济大盘不动摇 ....................................................... 12 从“六稳”到“六保”,深化改革要有底线思维 ............................................ 15 保经济运行政策组合拳要迅速精准有力 ................................................... 18 以更实更细举措稳经济 ................................................................................ 20

 千方百计稳住经济大盘 近段时间,稳经济备受关注,各类支持政策密集出台。

 x 月 xx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x 月 xx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包括 x 方面 xx 项措施,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x 月 xx 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确保二季度经济实现合理增长和失业率尽快下降;xx 省委也于近日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强调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千方百计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x 月 xx 日,xx 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贯彻落实国务院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实施方案,梳理形成涵盖财政、货币金融、稳投资促消费、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本民生等 x 方面 xxx条具体措施从中央到 xx,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出台,一方面彰显了稳经济的紧迫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和充足的政策工具稳住经济大盘。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今年以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各地区各部门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总体实现平稳开局。但 x 月份尤其是 x 月份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

 性上升,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部分市场主体困难加剧,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当前正处于决定全年经济走势的关键节点,经济政策须因时因势而变,宏观政策尤应根据新情况开展相机调控。近期出台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着眼于保市场主体,进而保就业保民生,保护中国经济韧性、稳定市场预期。这些政策有力度且针对性强,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加快恢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对于各地区各部门来说,眼下要抢抓时间窗口,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担当作为,千方百计稳住经济大盘。要抓政策落地,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逐条逐项吃透用好中央及省、市出台的激励性政策,全力以赴推动政策措施及早落地见效,尽早对稳住经济和助企纾困产生更大政策效应。要抓内外需求,抓住重点项目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在稳增长上的关键作用,抓住关键人群、关键产品、关键场景促进消费,积极努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要抓产业链供应链,“一城一策”“一链一策”“一企一策”解决好重大产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等遇到的实际困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做好能源资源保供稳价工作。要抓企业稳就业,全力落实援企稳岗措施,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强对困难群体的民生保障,坚决兜牢兜好民生底线。

 xx 是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对稳住全国经济大盘具有重要

 支撑作用。千方百计稳住经济大盘,是当前全省上下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地区各部门务必压实政治责任,坚持政策靠前发力,落实好已出台的激励性政策,并结合实际谋划出台更多立竿见影的措施,帮助企业减负纾困、渡过难关,咬定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不动摇,集中力量打好打赢二季度经济攻坚仗,确保全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各地市要坚决落实属地责任,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细化政策安排,坚持政府过紧日子,集中财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花大气力推动一揽子政策措施尽快落地见效。省各有关部门要转变作风、主动下沉、靠前服务,在项目审批、要素保障等方面,全力帮助各地解决实际问题,全力做好稳增长各项工作,齐心协力稳住经济大盘。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越是面对艰难险阻,就越要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切实把二季度经济稳住,努力使下半年发展有好的基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进一步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稳住经济大盘” 当前受疫情影响,部分工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仍然受阻,市场主体还面临较大困难,新的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市

 委主要领导强调,要全力以赴稳经济大盘、稳社会大局,把工业经济作为关键支撑,进一步畅通产业链供应链,更大力度稳增长。

 二季度对完成全年目标至关重要,中盘稳则全局稳。面对严峻形势,全市上下既要正视困难,增强稳定经济运行的紧迫感,更要看到有利条件,保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的主动性。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只有疏通堵点、物畅其流,发展的潜力才得以充分释放。我们要立足疫情防控新形势新要求,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努力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切实把“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明确要求落到实处。要以防得住保障放得开,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拦、阻、卡、验,千方百计打通物流和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堵点难点。要把智慧抗疫作为精准防控的关键举措,用好“x搏疫”“x 畅运”等平台,强化“一盘棋”意识,高效协同、高效分检,筑牢闭环、保障畅通,确保原料供得上、产品出得去、生产稳得住,以稳链固链促稳中求进。

 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保障生产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各板块各部门必须扛起的硬担当。我们要聚焦保畅保供,全面执行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制度,全力“保驾护航”,使重点企业供应链充分释放产能,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平稳运行。要完善供应链保障“x+x”专班统筹机制,用好“企业供应链保障专项服务指南”,进一步优化协调机制和办事流程,

 帮助企业加快打通堵点、畅通“微循环”。要深化企业驻厂联络服务机制,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助力企业开足马力、增产扩产,形成更多生产量价值量实物量,以达产满产稳链固链。

 从长远来看,稳增长、畅循环离不开结构调整、数字赋能。xx 一直致力于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在“强链补链”专项行动中,一大批“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速崛起。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暂时的“受限受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加快布局新基建以及低碳、氢能、储能等产业新赛道,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步伐,以科技创新强链补链,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同时,积极出台各项稳增长政策,在稳定供应链、提升产业链、布局新基建等方面开放思路、精准施策,让经济循环更畅通。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就一定能塑造经济转型新增长点,牢牢把握创新发展的主动权。

 当前正处于决定全年经济走势的关键节点,必须抢抓时间窗口,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实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化系统思维,坚持效果导向,千方百计助企纾困、保持供应链稳定,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全省全国稳定宏观

 经济大盘挑担子、作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发挥金融力量助力企业发展我市金融系统多举措确保金融纾困政策惠及广大企业及个人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有关部署,推动稳增长政策落地落实,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我市金融系统积极围绕惠企利民纾困“金融 xx 条”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受困人群等金融支持,增强金融服务的速度、力度和温度,确保金融纾困政策措施惠及广大企业及个人。

 截至 x 月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 xxxx.xx 亿元,较年初增加 xx.xx 亿元,同比增长 xx.xx%。高度重视,强化政策落实。xxxx 年以来,我市推出多项纾困措施,先后印发了《xx市金融支持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恢复发展十条措施》《xx 市“低碳贷”实施方案》《xx 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绿色企业(项目)认定管理办法》《xx 市 xxxx 年绿色金融创新工作要点》《xx 市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十五条政策措施工作任务清单》等,并组织辖内金融机构集中开展金融助企纾困政策落实宣传周活动,通过线下线上等多渠道宣传金融惠企利民纾困相关政策。

 精准发力,强化工具使用。全市金融机构使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碳减排、普惠小微等货币政策支持工具对重点市场主体实现精准对接、精准投放。截至 x 月末,全市支农再贷款余额 x.xx 亿元,支小再贷款余额 xx.xx 亿元,限额使用率分别为 xx.xx%和 xx.xx%,共支持涉农、小微等市场经济主体 xxxx 户,加权平均利率 x.xx%,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达 xxx.x 万元。为助力企业低碳转型发展,我市在全省创新推出“低碳贷”产品,将再贷款资金作为“低碳贷”资金主要来源,进一步支持绿色低碳企业快速发展。截至 x 月末,累计发放“低碳贷”xxxx 万元,支持减排二氧化碳超 xxxx 吨。

 应贷尽贷,强化信贷投放。全市金融机构在扩大信贷投放的同时,对照省重、市重项目清单以及全市 xx 个标志性重大工程,逐户逐项对接,扩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同时,按照“x+x”目标任务考核要求,加大对普惠小微、民营经济、绿色发展、制造强国、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

 截至 x 月末,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 xxx.xx 亿元,同比增长 xx.x%;民营经济贷款余额 xxx.x 亿元,同比增长x.xx%;绿色贷款余额 xxx.xx 亿元,同比增长 xx.xx%;制造业贷款余额 xx.xx 亿元,同比增长 xx.xx%;涉农贷款余额xxx.x 亿元,同比增长 xx.xx%。

 靠前服务,强化银担合作。近年来,我市金融机构与担保

 公司的业务合作不断加强,通过创新担保方式和反担保措施,完善应收账款、订单、合同、仓储、物流等资产抵押形式,建立起了担保协调服务机制,主动服务、提前介入,与企业共同筹划资金安排计划,探索实现提前担保授信,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今年一季度,市担保公司完成担保业务 xxx 笔,担保发生额共计 xx.xx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 xx.xx 亿元,增幅xxx%,实现中小微企业和“三农”在保 xxx 户,在保余额达到xx.xx 亿元,较年初资本金放大 x.xx 倍。

 邮储银行 xx 市分行与省农担公司 xx 分公司率先在全省推出创业担保贷款及“政银担”合作“备案制”,围绕全市现代农业“x+x”产业,累计发放农担贷款 x.xx 亿元,支持全市xxx 余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应降尽降,强化服务质效。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释放 LPR 改革红利,引导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提供优惠利率贷款。

 今年 x 月,全市贷款加权平均利率 x.xx%,较年初下降 xx个 BP,位于全省低位。其中,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x.xx%,较年初下降 xx 个 BP。

 同时,严格落实减费让利相关政策,在手续费“应免尽免、应降尽降”的基础上,扩大降费群体,增加降费项目,加大降费力度,实实在在为企纾困解难。截至 x 月末,全市金融

 机构减免各类手续费 xxxx.xx 万元,其中免收费项目类xxxx.xx 万元,下调收费标准类 xxxx.xx 万元。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做好经济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至关重要。

 x 月 xx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不断做强经济基础,保持宏观大局稳定,确保党中央大政方针落实到位。

 疫情要防住。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十分严重,我国疫情点多、面广、频发,防控工作经历严峻考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目前 xx及其他多地聚集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xx 疫情清零攻坚战初见成效,全国疫情传播呈波动下降趋势。坚持就是胜利,坚持才能胜利。要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要根据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隐

 匿性高、无症状感染者占比大等特点,因时因势不断优化升级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精准水平,完善各种应急预案,严格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

篇二:经济稳步复苏,彰显中国经济韧性作文

经济为什么能最先走上复苏之路 【摘要】

 中国经济能最先走上复苏之路, 得益于政府反危机政策的合理有效实施与中国经济发展基础的坚强支撑。

 当然, 要想保持持续增长, 还面临通胀预期等诸多问题, 当务之急必须要改变高度依赖出口的增长方式, 走独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经济复苏; 政府反危机政策; 持续增长

 今年 6 月 22 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在一份正式文件中宣布。

 中国这个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已经开始复苏”, 同一天世界贸易组织 WTO 宣布中国经济总量将在 2009 年超过德国, 引起了世界媒体的强烈反响。

 法国《费加罗报》 称“这是一片黑暗中的一点光明”; 德国《纽伦堡日报》 23 日的大幅标题就是“世界经济的希望在中国”。

 人们可能注意到了, 这些高度评价的用语在国内并没引发多少反响。

 相反, 在中国的政府和学界层面, 小心谨慎和留有余地的分析评价仍然是主要声音。

 但是无论如何, 事实胜于雄辩, 一切都需要凭事实说话。

 依据现在一些最基本的数据我们可以断定, 中国至少已经走在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前列了。

 那么。

 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经济能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止跌回升和最先走上复苏之路呢?

 一、 中国经济能最先走上复苏之路的两个主要因素

 中国经济能最先走上复苏之路, 我认为有两个主要因素。

 一是政府反危机政策的合理、 有效实施; 二是中国经济发展基础的坚强支撑。

 第一个因素。

 政府反危机政策的合理、 有效实施。

 这次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 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各国政府当局运用自己智慧、 经验、 魄力和驾驭能力同危机的较量。

 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有不俗的表现。

 中国政府的行为尤其应该打一个比较高的分数。

 首先是政府反危机政策的及时、 果断且力度非常之强。

 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全面蔓延的 2008 年 11 月初, 中国政府就在极短时间内出台了被称为“一揽子”的反危机方案。

 这个方案的明确目标是以迅速扩大内需遏制经济急速下滑,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009 年的增长目标为 8%。

 政府的宏观政策果断转向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中央政府宣布从 2008 年底到 2010 年新增投资 1, 18万亿人民币, 带动约 4 万亿的投资。

 到现在为止已经分四批下达了 3800 亿元。地方政府也提出了总规模 18 万亿的投资目标。

 对比一下, 美国布什政府的“保尔森方案”和奥巴马政府今年 2 月签署的“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 两届政府总共预备筹措投资 15870 亿美元, 约为美国经济总量(13.5 万亿美元)的 11.75%。

 中国的中央政府加地方政府预备筹措投资 22 万

 亿人民币, 相当于 32900亿美元。仅中央政府投资 4万亿人民币一项, 就占 GDP(30万亿人民币)的 13.3%, 比前者的投入强度要大得多。

 其次, 政府的反危机政策具有系统设计的特点。

 中国政府的“一揽子”反危机方案, 有一个非常关键、 非常重要的菜单。

 这个菜单包括了扩大内需的 10 项重要措施, 主要有五大类项内容:

 一是加快铁路、 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医疗卫生、 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四是加快自主创新、 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建设。

 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 五是鼓励企业技术改造。

 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 减轻企业负担 1200 亿元。

 这个“一揽子”反危机方案的扩大内需菜单, 明确体现了三位一体的系统设计特征, 即拉动增长、 调整结构、 改善民生。

 在这个菜单里, 既有能在短时间迅速遏止经济下滑所必要的内容。

 例如加快加大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投入:也有把大力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基础条件的内容, 例如把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非常显眼地放在 10 大措施的第一项, 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第二项。这个菜单还立足长远。

 考虑到中长期稳定持续发展, 把生态环境、 技术改造、 自主创新也放在非常重要的项目位置上。

 第三, 政府的反危机政策含有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进一步研究还会发现, 在中国政府的反危机政策中, 还包含了大力推进改革的内容。

 中国改革开放历经30 年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社会保障事业和公共福利的发展比较滞后, 全国统一协调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始终没有建立起来。

 这是我们改革、 发展长期没有迈过去的一个坎。

 国内在金融危机前已经酝酿过许多改革方案。

 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个基本性的制约因素就是资金的盘子太小, 要大幅度扩大资金的规模又遇到很多复杂的矛盾。

 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中央政府筹措 4 万亿规模的投资, 资金环境大大宽松了, 这就促成政府下决心拿出 8500 亿人民币投入社会医疗改革, 建立全民医疗保障体系, 把医疗改革作为建立全国统一协调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的突破口。

 在金融危机前, 出台这样的改革举措和投入如此巨额的资金, 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以上说明, 政府反危机政策的合理、 有效实施, 对中国最先走上复苏之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我认为这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

 中国经济很快复苏还有第二个重要因素, 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基础的坚强支撑。

 具体讲, 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础支撑力。

 第一, 我们有相当充裕的居民储蓄。

 2008 年底国内城乡 居民储蓄总量会超过20 万亿人民币, 只要不出现大幅度通货膨胀, 这就是一笔价值相当可观的国民潜在购买力。

 中国和美国的居民消费储蓄状况, 对拉动需求增长的可能性状况完全不同。

 美国居民的储蓄率太低(不到 3%)。

 长期的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很多人已经花了后天可能挣到的钱, 即使再有激励作用的消费政策, 也难以全面增加有效需求。

 我们的情况不同, 中国的老百姓消费比较保守, 很多人实际上只是在花前天挣到的钱, 而把昨天和今天挣到的钱放进储蓄, 以备不时之需。

 如果我们

 的社会保障有较大改进, 消费政策又比较到位, 居民只要把昨天挣到的钱从储蓄中花出去, 把储蓄增长从现在的 18%下降 5、 6 个百分点, 国内市场需求增长就会大大改观。

 第二, 我们有充足、 安全且质量比较良好的银行资本。

 美国的投资银行体系倒塌之后, 商业银行及其资本的信用质量也是千疮百孔, 如果没有美联储的坚强支持, 是否能够有力拉动投资需求是大成疑问的。

 美国的金融危机并未见底, 像“信用违约互换”CDS 这样的劣质金融产品市值高达 62 万亿美元, 一旦最终崩盘,10 个 7000 亿美元也救不了, 而这类隐性炸弹不止一个。

 我国到 2008 年 11 月底,企业和居民的储蓄总量为 45, 5 万亿, 国内银行总资产超过 61 万亿, 资本充足率达到银行总本的 99, 5%。

 中国有如此充足、 安全且质量比较良好的银行资本,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各国实属罕见。

 这表明中国有非常好的社会投资的基础货币条件, 只要政策运用得当, 完全可以对拉动社会投资增长发挥巨大作用。

 第三, 我们有一个巨大的和具有不同需求层次的城乡 市场。

 在全球经济衰退导致中国出口增长降为零或负数的时候, 我们不得不把增长重点转向国内市场。

 这时我们才发现, 中国的市场可能是中国发展的终极优势。

 中国的市场除了规模巨大外, 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成长性很强和具有不同需求层次的市场。

 中国城乡 发展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是一个弱点, 但另一方面又可能成为市场开发的优点。

 当人均 GDP 达到 2000 美元的时候, 大城市和发达地区逐步进入高消费时期, 住房、汽车和高档电器的消费特别旺盛, 一些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耐用电器消费还远远没有满足, 有些贫困地区甚至刚刚迈入现代化消费的门槛。

 这种市场发展状况说明, 中国不同层次市场开发的潜力都非常巨大。

 第四, 我们有强大的政府经济政治动员能力。

 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一种具有自己特点的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

 这种市场经济模式在平时经常被人诟病垄断力量过强、 市场自由化不足、 效率水平低、 中央财力过大, 等等。

 然而一旦遇到大灾大难和周期性增长逆势, 其强大的政府经济政治动员能力的优点就会表现出来。

 这次中央政府为了应对经济衰退风险, 在极短时间内出台了力度如此之大的财政扩张政策, 一个半月内新增投入的 1000 亿元项目基本到位, 明后两年中央投入规模达到 4 万亿。

 地方政府也提出筹措 18 万亿的目标。

 其资源动员的效率令人叹为观止。

 在分析判断中国经济问题的时候,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这种超强的经济政治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是绝对不可低估的。

 2008 年中央财政收入超过 6 万亿,尽管最后三个月出现负增长, 但全年增长仍在 15%以上。

 国家财政赤字极少,连年大量盈余, 即使 2009 年加发 4000 亿元国债, 赤字占 GDP-的水平也仅在 1,3%以下。

 况且, 中国还有一个近 2 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作为后台资源。

  二、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选择

 尽管当前中国经济回暖、 复苏的主导趋势已经形成, 但这并不表明, 中国经济列车已经毫无悬念地走上持续增长的轨道了。

 我们面临不稳定、 不平衡、 不协调、

 不可持续的经济问题仍然很多。

 当前国内比较突出的宏观经济问题是:

 (1)出口增长的形势依然严峻。

 外贸出口继续下降, 1—7 月的出口都是两位数以上的负增长, 5、 6、 7 三个月的同比增长分别是 26%、 -21%、 -23%。

 同期的进口也一直是两位数以上的负增长。

 由于全球经济全面回升尚早, 短期内很难指望恢复危机前的出口增长。

 (2)工业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定。

 当前主要问题是企业效益水平下降, 亏损比较严重, 不良资产的压力增加。

 今年第一季度 22 个省规模工业利润下降 32, 2%。

 钢铁行业有 40%的企业亏损, 化工业利润下降 19, 5%, 19 家重点汽车企业利润下降 48, 8%,7l 家重点有色金属企业净亏损 4, 9 亿等。采矿业和金属行业, 同比跌幅超过 65%,轻工业利润也出现下跌。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 政府与国有企业仍占主导地位。

 5月份国有企业占内资投入的 34, 81%, 私营企业占 21, 05%。

 中小企业仍面临融资难或经营困难。

 (3)政府财政收入持续下降。

 l 一 5 月, 国内几项重要政府税收项目都出现增长持续下降, 其中增值税、 企业所得税、 关税、 印花税分别下降4, 7%、 8, 9%、 36, 9%、 39, 8%。

 尽管 5、 6、 7 三个月财政收入出现正增长,但 1—7 月同比仍然是负增长。

 财政收入的持续下降, 给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后续性大量投入增加了困难。

 等等。

 当前中国经济一个最值得研究的问题, 也是国际上各方面最关心的问题, 就是政府迅速动员起来的大规模投资能否持续拉动增长?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最优选择的经济政策, 也没有一种经济政策可以是毫无成本的。

 即使选择了一个比较好的经济政策, 也要看这个政策使用的合理限度和能否与时俱进的合理调整。

 中国政府的反危机政策也是一样, 同样需要用这种观点加以看待。

 如前所讲,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杀手锏, 是中央政府在很短时间内动员起来 4 万亿人民币的反周期投资。

 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指导下, 这个反周期投资伴随着一个超常规模的巨额资金投入。

 今年 1—6 月, 国内银行新增贷款达到 7, 4 万亿人民币, 不但远远超过同期增长水平, 而且超过了原定 5 万亿的全年信贷控制目标。

 这种非常时期的非常规性货币供给, 在非常有力地刺激和拉动了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非常复杂的经济问题。

 这些问题既有事先预料到的, 也有未预料到的。

 同时, 对发生的问题应该怎么看, 也有各种不同的观点。目前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第一, 关于超常规的货币供给已经产生了通胀预期的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遏制经济急速下滑, 政府采取宽松的货币供给政策刺激需求, 是有道理的。

 在危机对经济影响十分严重的情况下, 这种货币供给宽松程度放得更开一些, 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根据费里德曼的“恒定货币数量原理”, 无论什么理由的货币过度供给, 都会引发通货膨胀。

 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

 这里的问题就在于, 货币供给宽松的合理“度”在哪里?现在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反危机货币政策, 即所谓量化宽松政策, 也碰到这个问题。

 中国政府实施的货币政策的宽松度是前所未有的, 在 2008 年的经济总量为

 44000 多亿美元的背景下。

 今年前两个季度的新增长贷款超过 7, 5 万亿人民币——约 10000 亿美元。

 这个巨大的货币总量供给的宽松度是合理的吗?我认为问题应该两面看。

 一方面, 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增长急速下滑, 在这个时候打破常规性货币供给, 采取超越常规的货币扩张政策, 是一种很难避免的选择。

 中国经济在较短时间内止跌回升, 也证明了这种选择的合理性。

 但另一方面, 问题也恰恰出在这个“超越常规”上。

 根据国内以往常规经验,如果广义货币 M2 增长连续两个季度超过 16%~18%, 必定在后面的时间带来通胀。

 今年 1—7 月 M2 的平均增长已高达 23, 2%, 6 月份达到 28, 5%, 6 个月的信贷总量达到创纪录的 7, 5 万亿。

 如此超越常规的货币扩张, 既超越了政府以往宏观管理的常规经验, 也超越了企业和老百姓家庭的常规经验。

 谁都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谁都不敢说这样的选择没有风险。

 在“无常规经验预期”的情况下, “恐慌预期”就很难避免。

 由此, 尽管目前国内实际物价水平还比较低(7 月份的 CPI 为-1, 8), 也仍然产生了普遍的社会通胀预期。

 当...

篇三:经济稳步复苏,彰显中国经济韧性作文

2022 年高考作文 开放型经济 类素材 --- 中国经济正站在新周期起点上

 目录:

 1 01 中国经济正站在新周期起点上

 2 02 金融“活水”润巴蜀

 3 03 绿色林地

 金色宝地

 4 04 有速度也有温度

 5 05 昔日盐碱滩

 今日“聚宝盆”

 正文:

 1 01 中国经济正站在新周期起点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任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 年 12 月 06 日

  01 版)

  2021 年,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反复,世界经济复苏脆弱,给正处于“十四五”规划开局、初步形成“双循环”发展格局的中国带来了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未来走向如何?如何畅通经济运行脉络、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议题。

  12 月 2 日至 5 日,2021 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在海南博鳌举行。论坛设立中国财富峰会、“碳达峰 碳中和”绿色经济高峰论坛、国际黄金市场年度峰会 3 场平行论坛。政府人士、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研判疫情下经济形势新变化,共同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逐渐崛起的经济力量与影响力不容忽视。”中国未来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灿荣表示,中国道路的优越性逐渐显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 70 多年的努力迎头赶上,在包括 5G 网络等最新技术方面遥遥领先。“未来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是决定性的参与者。”金灿荣说。

  “今年经济形势恢复良好,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率为 9.8%,换算到全年的增长率为7.35%,我预测今年全年的经济增长将在 8.35%到 8.5%之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增长态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表示,他对明年的经济增长抱有信心,并预测明年经济运行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很有可能达到 5.5%到 6%的潜在增长率。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认为,为了走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中国产业的调整升级换代,要构建与之相配套的现代金融体系,向“金融三化”转变,即市场化、科技化、国际化。

  企业家在论坛交流中深切体会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兴起,正深刻影响我国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刘亦功表示,在新一轮科技力量推动下,全球产业正加速向数智化转型。汽车行业的深刻变革之下,中国一汽在数智化、绿色出行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伊利集团所有的现代化牧场,已经实现信息化的转变。”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轶鹏透露,在牧场里,奶牛都有耳标,通过手机 App 可以检测每一头奶牛的健康状况。

  “我们呼唤数字农业的到来。”金禾天润董事长曾琦认为,智慧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传统人与土地的关系,改变为“人+土地+科技+金融”的融合关系。

  “从新经济看,新能源、动力电池、低碳、绿色经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行业蓬勃发展,中国经济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在中国。”东吴证券特邀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在中国财富峰会上称,未来中国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大概率可能会在新能源、数字经济这些领域诞生。

  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创始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则希望中国未来要进一步管好、用好民众已经积累起来的财富,将财富有效转化为投资,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下半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上海中能集团总裁黄海粟指出,推动产业创新,在关键领域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十分重要,但有些关键领域的创新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完成,从技术创新到实现产业化依旧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一过程中,企业与国家战略科技需要进一步深度合作。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等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深刻改变着中国的经济形态和生活方式,也散发出越来越大的魅力,更成为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关注的焦点。

  “数字化为劳动力市场带来新变化。”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劳动学会会长杨志明认为,目前在劳动力供不应求的同时,向社会释放的是数字技能的新需求,经过课题研究,“十四五”中国将进入高技能人才引领的技工时代。

  在海尔集团高级副总裁、海尔智家总裁李华刚看来,数字时代用户需求更加复杂和多样化,这就要求企业提供多元化场景、个性化定制和终身迭代的新体验。“为此,海尔智家推出了全球首个场景品牌三翼鸟,带动超过 30 个行业的消费。”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介绍,公司通过数字化发现需求,打通渠道,使电商直达客户。例如新希望集团推出 24 小时鲜牛奶,在主要城市,人们可以喝到当天产的牛奶。

  在 12 月 4 日的中国财富峰会上,参会企业家、专家普遍认为,未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新兴的元宇宙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将引领社会变革,并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本报海南博鳌 12 月 5 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任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 年 12 月 06 日 01 版

  2 02 金融“活水”润巴蜀

 本报记者 刘新吾 《 人民日报 》( 2021 年 11 月 23 日

  第 16 版)

  大西南,重庆到昆明高铁建设正加速推进,正在“拉近”川南地区与重庆距离。在这背后,离不开金融“活水”支持。多家金融机构积极提供支持,工行重庆市分行顺利完成渝昆高铁项目贷款审批,并为项目建设运营方提供合同管理、标段管理、资金支付、农民工管理、工地可视化等项目全流程智慧服务。

  2020 年 10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一年多来,重庆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推进成渝金融一体化,加快建设内陆金融开放高地,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共建经济圈,川渝加大对毗邻地区和重大项目金融支持。日前,川渝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深入川渝高竹新区等毗邻地区开展联合考察调研,签署金融支持合作协议,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康养旅游、生态保护等领域提供意向授信超 1000 亿元。

  此外,两地金融机构聚焦重大合作共建项目,截至 2021 年 6 月末,为川渝重大交通互联互通基础设施项目提供信贷支持超 4000 亿元,提供风险保障超 2000 亿元。截至 2021 年10 月末,工行重庆市分行已为 2020 年川渝携手实施的重大项目完成贷款审批近 900 亿元,为省际高铁项目完成审批超 750 亿元,发放贷款超 100 亿元。

  除了重大项目,民生服务也在不断提升。为推进支付服务体验同城化,重庆银联升级完善云闪付“企业综合服务行业平台”功能,成渝两地 18 家银行、149 家企业通过云闪付办理开户预约 172 次,四川 2 家企业成功跨地区预约开户。

  重庆市金融监管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强两地组织协调,与四川联合成立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滚动推进工作的协作机制。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加强资源共享。加强金融人才交流,共建吸引国内外高层次金融人才的体制机制,加快打造成渝金融人才库。

 3 03 绿色林地

 金色宝地(经济聚焦)

 本报记者 陈隽逸 《 人民日报 》( 2021 年 11 月 19 日

  第 07 版)

  贵州的森林覆盖率超过 60%,森林面积是耕地面积的两倍以上。靠山吃山,贵州盘活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产业,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林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绿色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1 年 7 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贵州林下经济实现从地方探索到省级统筹、从松散无序到规范有序、从追求短期效益到谋划长远发展的根本转变。

  在贵州,绿色林地正变为金色宝地。

  “林地的产出高起来了”

  早上 10 点,山间的雾还未散去。离开纳雍县城,车随山路盘旋而上,至化作林场。踏入林地,记者轻手轻脚向前走,唯恐踩到土里的“宝贝疙瘩”。

  这“宝贝疙瘩”便是红托竹荪,喜阴喜湿。海拔 1700 多米,森林覆盖率达 86%的化作林场正适合培育红托竹荪。“这林下空间就像一个天然大棚,温度湿度适宜,培育出来的竹荪和野生竹荪相差无几。”化作林场红托竹荪种植基地负责人胡剑介绍。

 竹荪被誉为“菌中皇后”,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加工后的竹荪一公斤能够卖到 700元。瞄准市场机遇,化作林场建立起红托竹荪种植基地,占地 1500 亩,今年已收获 27.5吨鲜竹荪。

  在化作林场的东南面,1 万多只土鸡在山地里奔跑,一见到人,便躲进茂密的树林里。这是位于化作乡益新村的土鸡生态放养场。

  何为“生态放养”?“沐绿荫清风、喂五谷杂粮,啄林间虫蚁、食山野蔬草。”益新生态放养场负责人曾雷介绍,“放养场利用的是林地和退耕还林地,生态植被和环境好,水源丰富,相当于土鸡的天然‘跑场’。”每一批次的土鸡出栏后,工作人员会清理放养场,再让下一批土鸡“入场”。11 月中旬,今年的第二批土鸡已全部出栏,将销往珠三角地区。

  在思南县凉水井镇泡木寨村白杨坪,山间不少松树树干上都绑了铁皮石斛。“这树干直,树皮粗糙,适合绑石斛。”泡木寨村仿野生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工作人员张成渊介绍,基地共种植铁皮石斛 1100 亩,今年已采摘鲜花和鲜条 34.5 吨。

  “退耕还林十几年了,林地的产出高起来了。”张成渊边说边咧着嘴笑。

  “发展林下经济既能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和林下空间,又能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纳雍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陈刚说。

  贵州各地因地制宜选择林下经济发展主导产业,构建起林下种植业、林下养殖业、林下产品采集业、森林生态旅游康养业等四大业态。2020 年,全省林下经济利用面积 2203万亩,产值 400 亿元。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累计建成千亩以上林下种养基地 321 个,开发利用林地面积增加到 2459.5 万亩,上半年实现产值 295.7 亿元。

  “没想到深山老林也能挣钱了”

  巡山、除草、喷水……这是泡木寨村仿野生铁皮石斛种植基地管理人员张长高的日常工作。57 岁的张长高过去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 5 口人,家庭年收入只有 3000 元左右。

  2017 年底铁皮石斛基地建成投用后,张长高被聘请为管理人员,“基地每个月固定工资 3000 元,家里有两三亩林地流转,每年还有些土地流转费用。”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加上平时种粮食和养牛的收入,张长高今年 7 月和女儿合伙盖起了新房,“没想到深山老林也能挣钱了!”

  除固定用工以外,各林下产业基地还吸引当地村民就近、灵活务工。在化作林场红托竹荪种植基地,六七名妇女正在地里清理杂草。“合作社负责协调组织劳动力,村民有空就可以报名到基地干活,100 元一天,按天结算。”陈刚介绍,目前红托竹荪种植基地已吸纳 500 余名村民就近就业。

  益新生态放养场采取“计件”工资制,每到土鸡出栏时,会请周边村民帮忙抓鸡,抓一只收入 1 元。每出栏一只鸡,合作社农户会获得相应保底分红。

  贵州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公司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生产销售,合作社协调土地流转和组织劳动力,农户通过林地流转、入股分红、参与劳务等方式增收。

  2020 年,贵州林下经济共提供稳定就业岗位 10.66 万个,有效解决了疫情期间农户就地就近就业。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林下经济产业共带动 320 万农村人口增收。

 “货要卖得好,品牌要叫响”

  走进大方县九龙天麻公司的加工厂,刚蒸完的天麻热气腾腾,咬一口,有淡淡的苦味。

  大方县地处乌蒙山腹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适合天麻生长,大方天麻也享有“天麻佳品产贵州,贵州天麻数大方”的美誉。

  “货要卖得好,品牌要叫响。”大方县天麻种植龙头企业九龙天麻公司负责人文平说,早在 2004 年,自己就花 8 万元请人进行品牌形象设计,还注册了商标。

  2008 年,“大方天麻”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文平看来,公共品牌能够带动企业品牌建设,企业品牌也要助力公共品牌提高知名度。

  “去年,我们在展销会免费品尝产品上就投入了 80 万元。”展销会是天麻推广的重要阵地,九龙天麻公司每年参加展销会 20 余场,将大方天麻带到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

  今年 6 月,九龙天麻公司还尝试了一次线上直播卖货。“直播 20 多分钟,卖出 4000多单,销售收入 60 多万元。”尝到线上卖货的甜头,文平正准备与直播团队及平台进行长期合作。

  在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共同发力的前提下,大方县天麻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目前,大方县天麻种植面积达到 3 万亩,年产值达 1.8 亿元。依托九龙天麻公司等龙头企业,大方县建成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天麻产品加工基地,初步形成了产、研、供、销一体化的大方天麻产业链。

  贵州坚持以品牌建设为引领,“大方天麻”“织金竹荪”“桐梓方竹笋”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为发展林下经济打牢品牌基础。“通过创建品牌,一定程度破解了产品名气小、销路窄、效益低等方面的问题,贵州林下产品品牌竞争力逐步提高。”贵州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4 04 有速度也有温度

 本报记者 肖家鑫 《 人民日报 》( 2021 年 11 月 19 日

  第 07 版)

  近期,山东青岛董家口经济区内的海湾化学二期项目实现投产,氯乙烯、聚氯乙烯均达到年产 80 万吨的能力。“投产前,聚氯乙烯价格在每吨 6000 多元,投产后,均价达到了每吨 9500 元,而且产能翻倍,二期投产恰逢其时!”青岛海湾化学有限公司工程部部长姜志文难掩兴奋。

  然而,海湾化学却差点错过这次“市场红利”,问题就出在供电线路上。“一期已经有三路供电,二期上马后,肯定要超负荷运行,只能上第...

篇四:经济稳步复苏,彰显中国经济韧性作文

义文稿】中国经济在应对困难挑战中显现强劲韧性

 今年以来,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发散发,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引下,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顶住了经济下行压力。7 月 28 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做好自己的事。

 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影响,实现经济企稳回升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经历了较大幅度波动。1—2月主要指标明显回升,实现良好开局。3—4 月受新一轮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陡然增大,4 月份主要指标深度下跌。5 月份以来,随着疫情防控取得成效

 和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经济逐步企稳回升。从上半年看,我国经济总体保持恢复态势,物价基本平稳,就业形势好转,国际收支保持稳定。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2.5%,其中二季度增长 0.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 1.7%,低于全年 3%左右的预期目标;城镇新增就业 654 万人,6 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回落至5.5%,二季度以来逐月下降;外汇储备稳定在 3 万亿美元以上。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胀水平高企、滞涨风险明显上升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较快恢复,物价保持基本平稳,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影响,实现企稳回升,成绩来之不易。

 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企稳回升。面对新一轮疫情冲击,我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动态调整优化防控措施,避免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疫情防控更加精准科学。同时,加大稳增长政策力度,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及时推出和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着力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有关部门和地方迅速出台配套政策,靠前发力、适度加力,扩大有效需求,打通堵点卡点,提振市场信心,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推动经济加快恢复。

  加大保供稳价力度,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为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对国内物价的冲击,我国大力抓好农业稳产增产,加强粮食安全保障;加快煤炭优质产能释放,抓紧推动实施一批能源项目,加强能源保供稳价,有效缓解输入性通胀压力,保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与美欧等西方国家通胀高企形成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

 千方百计稳就业保基本民生。针对疫情冲击带来的就业压力,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加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政策支持,通过稳市场主体稳就业保基本民生。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留工补助、留工培训等政策力度,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面向农民工扩大以工代赈,启动就业援助“暖心活动”。坚决兜牢民生底线,大力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依法严厉查处哄抬物价等行为,继续上调基本养老金惠及约 2 亿人,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和改善。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为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复杂变化和疫情冲击等不利影响,及时出台外贸保稳提质的政策措施,帮扶外贸企业应对困难

 挑战,助力稳经济稳产业链供应链,外贸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持续改善我国营商环境,落实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外商直接投资增势强劲。

 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企稳回升,稳住了宏观经济大盘,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持续显现、宏观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我国经济有望持续稳定恢复,加快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

 推动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仍需付出艰苦努力

 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稳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仍需付出艰苦努力。我们既要看到经济恢复面临的困难挑战,更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努力筑牢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的基础。

 从外部环境看,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通胀水平持续攀升。6 月份美国 CPI 同比上涨 9.1%,创 40 年来新高;欧元区调和消费者物价指数(HICP)同比上涨8.6%,创有记录以来新高。美联储等主要经济体央行加

 大加息力度,加快缩表节奏,偿债压力迅速增大,经济滞胀和衰退风险上升。世界银行最新下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速至 2.9%,比 1 月份预期低 1.2 个百分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对国际市场需求形成的收缩效应,不利于我国扩大出口。主要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也可能通过资本流动和汇率等渠道影响我国经济金融稳定。

 从国内发展看,经济持续稳定恢复面临新的挑战。一是需求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消费需求恢复仍需加力,投资回升动力需要进一步增强。二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仍然较多。受能源原材料、用工成本上升和订单不足影响,企业盈利水平下降;接触性服务业恢复较慢,小微企业经营仍面临困难。三是经济恢复的动力亟待增强。与 2020 年疫情冲击后的情况相比,本轮经济恢复的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平台经济增势减弱,出口扩张空间收窄,亟须培育新的增长点。四是重点群体就业压力增大。16—24 岁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对消费需求恢复形成新的制约。五是价格结构性上涨压力增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的输入性影响逐步显现,通胀压力有所上升。此外,一些领域的风险逐步暴露,有效防范和管控风险的任务十分艰巨。

 尽管我国经济恢复面临多方面困难和挑战,但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有利条件,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2020 年以来,在应对疫情等重大冲击中,我国既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又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保持政策规模和力度合理适度,增大了政策回旋空间。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推动经济运行尽快回归正常轨道。

 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争取全年经济发展达到较好水平

 7 月 28 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着力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以饱满精神状态开展工作。

 推进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稳经济一揽

 子政策措施出台的时间还不长,有的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地,有的还有较大实施空间。保持宏观政策调节合理适度,推动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还将释放更大政策红利、显现更大政策效果。我们要加强宏观政策调节,既重视短期政策效应,又关注中长期效果;推动经济稳定恢复,既加强逆周期调节,又预留跨周期调节的政策空间;推动经济运行回归正常轨道,既确保宏观政策有力有效,又不能透支未来。要保持战略定力,避免被短期指标变化牵着鼻子走。协同推进宏观政策调节和深化改革,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当前,增加有效投资仍是加快经济恢复的关键。要继续加大交通、水利、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投资和民生补短板项目投资,有力有序推进“十四五”规划 102 项重大工程建设,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积极拓展新的有效投资空间,适度超前布局 5G、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全国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项目资金要素保障,用好新出台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形成有效投资实物工作量。增强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落实落细促消费政策,引导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等向农村延伸,促进

 消费加快恢复。

 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越是面临困难挑战,越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继续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科技成果产权激励制度改革,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在推动已出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落地的同时,积极推出一些提振市场信心的改革举措,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鼓励平台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加大稳就业稳物价力度。稳就业稳物价,是促进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的重要保障。要加大稳就业政策实施力度,坚持通过稳市场主体稳就业保民生,帮扶市场主体纾解困难,扩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社保缴费阶段性减免、扩岗补助等政策效应。鼓励发展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增强就业弹性。持续加强粮食安全保障,大力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保持物价平稳运行在合理区间。

 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我国数字化转型正在从

 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扩展,先进的传感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等的应用日趋广泛,推动制造模式发生革命性变革,生产组织向网络化扁平化平台化转型,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产业生态加快构建。要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大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支持。我国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要顺势而为,支持其发展,加快培育绿色增长新动能。

篇五:经济稳步复苏,彰显中国经济韧性作文

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范文一 从衣食住行到健康医疗,从社会交往到文化娱乐等方方面面,我们感受着“十三五”时期发生的历史性变化。而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鼓催征,实现“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的使命在肩,胜利在望但未全功,接力谋篇“十四五”,新发展任重而道远。立足“十四五”新“风口”,党员干部需要做的不仅是追寻风口,而是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风口”,因为我们都是乘风破浪的党员干部,要带着周边的人一起飞起来,当如此! 当好“头雁”,模范立起“中国标杆”。“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回顾 2020 年的来时路,从疫情防控到防汛救灾,一场场战役中,鲜红的党旗始终插在斗争最前线。中国经济三季度增速加快至 4.9%,体现了强大的韧性,都是因为有着诸如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人“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时代精神。黄大年立起“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奋斗目标,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用35年的坚守,让 10 多万山区群众摆脱世代贫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脱贫攻坚,亲自挂帅,走遍了全国 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人民至上”“我将无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以行动生动诠释了“头雁”要义,在“风口”立起了催人奋进的“风向标”,让涉险滩、夺隘口、闯出一条条新路成为常态,点燃了人民群众梦想和希望的火种。

 带上“智勇”,扎根基层“破茧成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作为新时代党的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党员干部唯有当好“追光者”“守护者”,敢于做梦、勇于试错,才能愈加让乡村焕发新光彩。从讲述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青年奋斗和拼搏图景的影片《中国合伙人》到《一点就到家》,从“走出去”到“走回来”,乡村振兴需要党员干部扎根基层,当好群众心中的“主心骨”“守护神”。黄文秀将扶贫事业作为“心中的长征”,她用脚步丈量了土地,用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真正让群众感到温暖、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将“脚印”深深地留在了人民群众心里。那句“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朴实的话语,凝聚起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引领更多人争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攀登者”。

 答好“期末考”,衔接做好“升学考”。“谋大事必先观大势,开新局必先知变局。”8 月 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立足历史新节点,加快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抖音、快手、淘宝等云平台卖货,线上扶贫、线上招商、线上签约等工作新方式,农村环境建设、公共卫生事业改革、加强交通立法等网友“好声音”……将“发展是第一要务”作为整体构

 建、完善落实国家治理体系的行动指南,围绕增进人民福祉“风向标”,毫不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热忱,逾 9000 万党员的每一分子,赓续发展党的伟大事业,当好人民“公仆”,当摒弃“事不关己”的心态,按下预期“提速器”,让蓝图擘画未来、愿景照进现实,启航耕耘“十四五”不负十四亿人民期待。

 党员干部磨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硬功夫”,不能只是站在风口,更要创造一阵风,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努力让自己成为“风口”,甘当闯将,书写人生最美华章,方不负韶华。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范文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 0 到 1”的突破。在“十三五”规划即将收官和“十四五”规划即将启航之际,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打赢打好科技创新三场“战役”。

 一要尊重规律,保持定力,打好科技创新“持久战”。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科技创新最重要的规律就是尊重实际、循序渐进。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没有捷径可走,不能简单地以是否能快速出成果、出成绩为标准评价科创工作成效,过分求快求成果只会导致“画大饼”“放卫星”,损害的将是整个科技创新生态。全社会要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些“包容心”来对待科研。唯

 有坚持实事求是,认清客观差距,把一张蓝图绘到底,以苦干实干精神,一颗钉子接着一颗钉子敲、一个脚印接着一个脚印走,才能让一个个小创新、小进步变为改造世界的无限伟力。

 二要勇攀高峰,集智聚力,打好科技创新“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这就要求我们聚焦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些突出短板,汇群智集群力,突出整体规划和重大项目带动作用,把“卡脖子清单”转化为“科研攻坚清单”。支持鼓励跨区域、多行业交叉融合发展,整合配置优势资源,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带动原始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努力实现更多零突破。同样,也要加快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攻坚,努力营造更加良好的科研创新生态,全力解决好科研人才的后顾之忧,让更多优秀科研人员专心于研究、安心于学术。

 三要健全机制,完善服务,打好科技创新“转化战”。科技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效率、造福人类,一切科技创新成果都必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首先,要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的法律法规保护力度和配套政策支持力度,厘清利益分配机制,做到让科研人才(团体)放心将成果投放市场。其次,要健全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改变过去科研团体与市场主体“两头说两头都不算”的尴尬局面,让更多主体多维度参与到科研成果质量评

 价全过程,充分发挥科研创新的推力和市场经济的拉力作用。最后,要简化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支付流程,加大政府资金引导激励,切实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和能力,推动重大科研项目和关键核心领域成果转化落地。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范文三 8 月 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们能深刻理解即将到来的“十四五”任重道远,当对应以“更高素质,更有干劲,更加清正、更有远见,更为谨慎”的五“更”要求做好准备,力促五“更”发展。

 发展要更高质量,我们当更高素质。从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到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再到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多次提到一个概念——“新发展”。可见,当前政策优化不断提速,想要紧跟党中央不断更新的决策部署,基层干部一定要不断学懂弄通党中央的最新理论,提升综合素质,方能保障中央指示精神落实到位。同时更要不断更新为民服务的本领,“新发展”本质上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发展”下,为民服务绝对不是老的“三板斧”,而应是与时俱进的,要让人民

 群众理解、支持、参与新发展部署,要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

 发展要更有效率,我们当更有干劲。众人拾柴火焰高,要想让“新发展”保质提速,离不开每位干部的干劲十足。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相应“新发展”效率要求也水涨船高。要想在“新发展”中提高干劲与效率,基层干部一是要牢记初心使命,点燃工作激情,把中国梦作为奋斗目标。二是根据发展大规划,做好自身小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知晓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制定改进规划。要掌握自己所负责的工作在新发展下的新局面,才能“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三是全身投入百舸争流的工作氛围,只有切身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集体之中,将国家利益放在自身利益之上,方能在新征程中迸发无穷的力量。

 发展要更加公平,我们当更加清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要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要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可见,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开了,意味着产生的利益会更多,如何避免发展中产生利益勾结,保证干部清正无疑为一良方。百代兴盛依清正,就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新发展”要做到公平,要真正将好

 处落在群众上,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划出干部不可触碰的底线,落实廉政教育,让公平公正成为干部的自觉行为。

 发展要更可持续,我们当更有远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再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见更可持续的发展将是“十四五”的重要任务。其一是靠保护环境,二是着力创新,两者大部分都不是短期能出巨大收益的工程,尤其是基础科研,前期资金投入大,收效延迟高。但是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曾经中国目光短视,输掉了海洋。今天中国不能在诸如环保、航空、量子等未来潜在价值巨大的领域再输一次。这就更需要干部具备耐心与远见。尤其是基层视野的局限性会导致干部难以像中央一样高瞻远瞩,会对一些政策产生不解。诸如“蓝天保卫战”“研发投入保障”等,很多项目短期是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且不会带来直接经济收益的,但却是更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每一小步,这更需要基层干部向远看,重落实。

 发展要更为安全,我们当更为谨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因为当前且未来一段时间世界经济低迷,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冲击,进入动荡变革期。这是从国家角度,保证国家的发展安全。而对于我们基层干部来说,则需更为谨慎地做好每一份工作。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

 战略基点,开展例如“直播带货”等特色措施,鼓励国货,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另外,国内大循环不代表封闭,国家会借助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的东风,更多参与世界经济。基层干部就需配合引导本土企业创造更多能够走向世界的产品,同时,要谨慎防范国外意识形态的渗透,引导群众紧密围绕在党的周围向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进。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范文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面对疫情和汛情等“逆风逆水”的严峻挑战,扶贫干部要勇开“顶风船”,心怀信念的“罗盘”,筑牢预警的“桅杆”,扬起干事的“云帆”,力破贫困“风浪”。

 心怀信念的“罗盘”,紧扣脱贫目标。激荡风雨和恶劣天气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扶贫干部要心怀信念的“罗盘”,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不让步、不退缩,紧扣脱贫目标,坚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首先要讲党性,树立大局意识,秉持与时俱进、为民谋利的思想,自觉服从安排部署,扎实推进基层工作。其次要敢担当,充分发

 扬“攻坚不畏难,攻城不怕坚”的担当精神,坚定信心向前看、加油鼓劲努力干,持续巩固脱贫成效。最后要咬定目标,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发扬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坚守乡村阵地,保持攻坚态势、强化攻坚责任,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筑牢预警的“桅杆”,完善长效机制。“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站在桅杆之上才能瞭望远方的风暴,扶贫干部要筑牢预警的“桅杆”,洞察外部环境变化,警惕返贫致贫风险,不断探索创新、总结经验,完善扶贫长效机制,夯实民生保障基础。要不断总结经验做法,虚心向先进地区学习,甘当“求学者”,学习即时帮扶、动态管理等典型做法,寻求先进做法与自身实际的契合点,做好经验转化工作,扎实完成“规定动作”。要不断探索创新,紧扣时代变化和群众需求,勇当“探索者”,不断出台特色政策,及时校准发展方向,探索出适合贫困地区发展的独特道路,出色完成“自选动作”。

 扬起干事的“风帆”,助力乡村振兴。主动调整风帆才能驾驭风暴、化危为机,扶贫干部要扬起干事的“风帆”,着眼发展大局,凝聚发展力量,把艰难险阻转化为攻坚动力。要着眼发展大局,精准描绘美好蓝图,既要注重考核验收,克服眼前困难;更要着眼长期发展,排除安全隐患,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要凝聚发展力量,践行群众路线,通过举办扶贫技能大赛、

 评选脱贫致富典型等方式,树立自强不息的榜样,不断激励贫困群众创造劳动成果,奔向美好生活。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范文五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坚持党建引领,做优环境,建强队伍,做细服务,打造红色领航“总引擎”,当好红色先锋“贴心人”,推行红色代办“组合拳”,攻克重点、解决难点、创新亮点,推动全区营商环境提质增效,推进全区经济发展提档升级。

 做优环境,打造红色领航“总引擎”。“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高质量推进的牢固基石。集宁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立场坚定地提出了“一年促...

篇六:经济稳步复苏,彰显中国经济韧性作文

作文最新热点素材:人民日报最新时评 — 后疫情下的中国经济(7.28 )

 目录:

 1、 公共文化添彩小康生活 2、 数字经济启动发展新引擎 3、 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 4、 “企业家有祖国” 5、 让农业发展挑上“金扁担”

  公共文化添彩小康生活 张 贺

 人民日报评论

 提质升级的公共文化服务极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成为小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公共文化服务,让更多人享受到了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让更多的普通人能够徜徉于书海,纵情于艺术,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惊叹,成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滋养

 不久前,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首个“杭州良渚日”启动。全覆盖的 5G 信号、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创意市集等,让古老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生动讲述中华文明的故事。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云展览”、线上“直播”等文化活动突破时空限制,进一步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为人们带来触手可及的文化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对人民群众而言,公共文化服务是身边贴心暖心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文化生活奔小康,既需要文化市场的繁荣,更需要公共文化服务的不断发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和图书馆有关的一则新闻感

 动了无数人。在广东东莞打工的湖北人吴桂春,给东莞图书馆写下一则留言,称图书馆是他这些年生活中“最好的地方”。许多读者也纷纷留言讲述在图书馆度过的美好时光。这则引起巨大反响的“暖闻”,生动诠释了公共文化服务对于普通人的意义和价值:不分年龄、性别、地域,不论收入、学历,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文化服务都一视同仁、免费开放。近年来,零门槛、均等化、普惠制的公共文化服务如同阳光,无私地照耀着所有人。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持续深入发展,为 14 亿人文化奔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使亿万群众读书看报、观影听戏、唱歌跳舞、打球健身等基本文体需求得到保障。今天,我国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接近 100%,所有行政村都建有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和文化活动室。今天,在很多地方,图书馆的图书可以像外卖一样,手机下单、快递到家;在偏远牧区,大功率无线网络 24 小时为群众提供免费下载服务;在云技术的支持下,群众在家可以像点菜一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化活动;即便在疫情防控期间,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的“云展览”“云借阅”也在提供服务„„提质升级的公共文化服务极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成为小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为无数普通群众打开了亲近文化的大门。他们中的许多人,平生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国宝、第一次拥有了一张借书证。着眼于满足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我国大力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交出亮眼成绩单。截至 2019 年底,我国群众文化机构 44073 个,全年共组织开展文化活动 245 万场次;文化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从家门口的城市书房,到乡村的农家书屋,从博物馆、美术馆,到艺术节、戏曲节、旅游节,再到“云课堂”“微讲堂”等,公共文化服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感染人,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今天的中国,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强,文化产品非常丰富。通过公共文化服务,让更多人享受到了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让更多的普通人能够徜徉于书海,纵情于艺术,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惊叹,成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滋养。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公共文化服务将更加丰富多彩,为全面小康筑牢文化根基。

  数字经济启动发展新引擎 王一鸣

 人民日报评论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发展活力。如何更好激发数字经济这一新动能?从今天起,本版约请专家学者,和读者一起探讨这一话题。

  ——编

 者

  一段时间以来,线上零售、线上教育、视频会议、远程办公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不仅保障了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会正常运行,也丰富了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有效对冲了经济下行压力。

  近年来,我国数字技术发展迅猛,向生产生活领域和公共治理领域广泛渗透,数字经济蓬勃发展。2019 年,我国数字经济的增加值达到 35.8 万亿元,占 GDP 比重超过 1/3,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数字技术将构建新的产业生态,形成更强大的创新活力,数字经济将引领新一轮经济周期,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数字经济将有效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经济增长呈现结构性减速。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先进技术扩散,可以使我国潜在生产可能性边界达到国际前沿水平,释放仍然存在的追赶潜能,为经济发展拓展新空间。

  数字经济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新一代数字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使得数据日益成为产业发展核心生产要素,三次产业的边界日趋模糊,产业结构升级将更多表现为数据要素投入带来的边际效率改善。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从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到销售服务全流程数字化,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和供需精准对接,将为转型升级开辟

 新路径。

  数字经济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经济增速放缓和要素成本提高的背景下,发展数字经济能够激活创新生态,大幅减少中间环节,突破时空约束,有效对冲劳动力成本上升,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盈利水平,减缓资源环境压力,进而提高投资的边际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发展数字经济,我国拥有很多独特优势。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网民规模全球第一,数量超过 9 亿人,大型消费互联网平台具有强大市场需求支撑。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产业体系和 1 亿多市场主体,建设产业互联网能够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分摊巨额初始投资成本和形成深度专业化分工。还拥有海量数据资源优势,数据挖掘和数据开发潜力巨大。当前,我国正在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动网络互联的移动化、泛在化和信息处理的高速化、智能化,构建“人—网—物”互联体系和泛在智能信息网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必将连接更多用户,集聚更多数据资源,提升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实现重大变革。

  面向未来,要发挥数字经济在新一轮经济周期中的引领作用,加强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引导市场主体广泛参与,形成政府与企业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合力。加大数字技术研发投入和攻关力度,解决基础软件、高端芯片、核心元器件等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互联网发展,发挥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和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提升。与此同时,对数字经济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应用场景,创造更大创新和发展空间。可以预期,数字经济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培育新优势、注入新动能,提升我国产业链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让我们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评论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吉林考察时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此前在宁夏考察时,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在陕西考察时,总书记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考察时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积极应对风险挑战、争取经济发展好成绩指明了努力方向。

  前不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析指出:“预计 2020 年,主要经济体中唯一能够实现正增长的,只有中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稳定转好态势。自 4 月份起,我国出口连续 3 个月实现正增长;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 5.8%和 7.2%,新经济蓬勃发展,动能转换态势良好;经济一季度大幅下滑,但二季度企稳回升、由负转正,增长 3.2%„„这样的成绩,充分说明中国经济有着强大的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具有巨大的韧性与活力,具有行逆风船、走上坡路的能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向外看,我们要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不利局面。向内看,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越是面临风险挑战,越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

  从明年开始,我国将进入“十四五”时期,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意义十分重大。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推动我国经济风雨无阻向前进,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在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上下功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要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把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作为主攻方向,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面对深刻变化的外部环境,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着力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我们就一定能推动中国经济行得更稳、走得更好,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企业家有祖国” 何娟

 人民日报评论

 为了改变旧中国国弱民贫之境况,清末民初实业家张謇兴办大生纱厂,躬身“棉铁主义”救国实践三十余载;为了支援抗日救亡,“华侨旗帜”陈嘉庚投资设立制药厂为前线供应药品,积极组织捐款献物;创办近代化学厂、带头进行公私合营、毅然投身改革开放大潮,企业家王光英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始终与国家发展大势同频共振„„爱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

  “企业营销无国界,企业家有祖国。”在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企业家对国家、对民族怀有崇高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家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企业家在实现个人创业抱负的同时增强爱国情怀,自觉将个人理想、企业发展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一定能推动企业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

 常言道,民无商不活,国无商不兴。一个国家走向富强,往往伴随着一批杰出企业的生根开花。新时代中国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为各类企业成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和宝贵机遇。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到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从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到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完善的市场体系、不断健全的体制机制为企业家干事创业创造了沃土。有多大的视野,就有多大的胸怀,就能实现多大的发展。只有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与人民需要同心同向,顺应时代趋势、服务市场所需,企业才有机会成长为参天大树,企业家出彩的舞台才会越来越大。

 爱国从不是空泛的,深厚的爱国情、高远的强国志,落脚点在于务实的报国行。正所谓,“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革命年代实业兴国、救亡图存,建设时期勇挑重担、艰苦奋斗,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敢闯敢干、锐意进取,在抗震救灾、抗击疫情等重要时刻捐资捐物、奉献报国,一代代企业家脚踏实地、不尚空谈,把深沉的家国情怀倾注在实实在在报效国家的行动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企业家爱国有多种实现形式,但首先是办好一流企业”。无论是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还是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非常之功”正待“非常之人”。企业家带领企业奋力拼搏、力争一流,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踏踏实实办好企业,就是在爱国、报国。

 “目的...

篇七:经济稳步复苏,彰显中国经济韧性作文

消费红火有生气

 展现中国经济活力和韧性

  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既是阖家迎新春的日子,也是消费集中爆发的时间。在七天假期里,尽管有疫情的影响,但整体来看,消费市场红火有生气,再一次印证了中国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今年春节又适逢冬奥盛会,掀起的冰雪运动热潮带来了新的消费元素,为火热的春节消费市场再添一把火。春节消费市场虎虎生威,传递出消费稳步复苏的强烈信号,凸现了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显著优势,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活力和韧性,为经济持续稳定恢复贡献了积极力量。

  春节消费释放消费潜力

  春节七天假,既是难得的休闲时刻,也是难得的消费黄金周。央行 2 月 7 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 月 31 日-2 月 6 日春节期间,全国非现金支付业务量为 208.4 亿笔、金额 14.9 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 10.0%和 16.2%。当非现金支付手段越来越进入寻常百姓家时,这一业务量及其金额的增长,相当程度上说明了春节消费市场的红火,把因受疫情影响而压抑的消费潜力着实激活了一把。

  线下消费与线上消费加速融合,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线下消费风采不减,依然是春节消费的主流。浓浓的年味不仅体现在一家人守岁过大年上,也体现在走出家门享受节日的气氛,逛街、餐饮、购物等是必不可少的年味节目。为迎接虎年春节消费热潮,各商家铆足劲备货迎客。不但有传统的金银首饰、服装鞋帽、家用电器等常态化消费品,也有首店、网红店、特色店等新消费业态,让春节里走街

 串巷、享受假期休闲的人们有更多的消费选择。

  线上消费蓬勃发展,已成为春节消费市场主流风尚。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消费新方式,线上消费成为人们日常普遍的消费选择。同时,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特殊场景,也加速了这种融合的速度。网上赶大集购年货、网购礼品送亲朋好友、网上观影赏剧等,诸如此类的“宅经济”“云消费”在春节消费市场如火如荼,生动反映了消费扩容升级的大趋势,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疫情防控而导致的线下消费乏力。

  2 2022 年,我国 人均 P GDP 达 达 6 80976 元,折合 1 12551 美元,预计超过全球人均 P GDP 水平,接近世界银行划设的高收入经济体人均水平门槛。经济发展速度位居世界前列,人均收入水平持续提升,决定了我国消费潜力巨大。春节期间线下消费与线上消费充分融合,消费潜力集中释放,其背后反映的是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是餐饮业、旅游休闲业、文娱业等具体行业的持续恢复,并演绎着消费扩容提质的必然趋势。

  春节消费助力消费复苏

  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 1 2.51 亿人次,同比减少 2.0% ,按可比口径恢复至 2 2022 年春节假期的 73.9% ;国内 旅游收入 8 2891.98 亿元,同比减少 3.9% ,恢复至 2 2022 年春节假日同期的56.3% 。上述数据是春节消费市场的一个缩影。受疫情多点散发的影响,人流、物流等资源还不能实现完全的顺畅流动,春节消费市场难免要受到一定影响。尽管这样,但总体而言,春节期间,我国消费市场总体运行平稳,稳中提质,在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之际,也有助于促进消费持续走向复苏。

  春节假期,人们在消费市场上已不局限于有什么买什么,而

 更多的是什么好买什么,更加注重消费的品质化、个性化和特色化,从数量型消费转变为质量型消费,从实物消费 转变为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不但市场销售规模持续扩大,而且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某电商平台年货节消费数据显示,智能家居成为“造家”标配,智能马桶、触控多功能风暖浴霸、恒温花洒、电热毛巾架等高端产品进入不少消费者的年货采购单。另外,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 2022 年一季度暨春节文化消费调查指出,文化体验成为春节节假日休闲和拉动消费的主要内容。看电影、听戏曲、逛博物馆、泡图书馆等活动成为过春节的新年俗,为人们欢度春节增添了又一份的喜庆。

  值得提及的是,春节期间,以Z “Z 世代 ” 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正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生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深受互联网、手机、社交媒体等的影响,张扬的个性、旺盛的精力、潇洒自信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让他们在消费观和消费行为上与“前浪”各代有明显的不同。手机、智能手环、VR 眼镜等“孝心年货”,冲牙器、美容仪、空气炸锅、筋膜枪等“网红”小家电,成为年轻群体青睐的年货佳品。他们引领消费新潮,不仅热络了春节消费市场,也意味着消费复苏充满了源源不竭的后劲。

  春节消费凸显市场优势

  4 14 多亿人的大市场、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多样化的消费选择以及便利化的支付手段,全方位拱火了春节消费市场,让春节不仅是 阖家庆新春的日子,也是消费需求集中释放的时刻。除了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大家更是追求丰富多彩的消费,享受高品质生活的乐趣。春节假期,省内游、跨省游比例分别为 78.3%、21.7%,近程自驾游、亲子游、主题公园游、冰雪游等短途休闲活动增量明显;全国城市影院电影票房为 60.35 亿元,观影人次为 1.14 亿,位列春节档影史票

 房第二……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春节期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消费依托上这种市场优势,蕴含着巨大的内需潜力,带动需求与供给有效对接,推动整个经济顺畅循环。今年春节与冬奥盛会相逢,冬奥会掀起的冰雪运动消费潮为春节消费市场注入新动能。在冬奥会开幕的晚上,超过 100 万网友涌入奥林匹克某电商平台官方旗舰店,“一墩难求”,冬奥吉祥物冰墩墩及其许多周边产品几乎“秒空”。冬奥会带旺了冰雪消费,冲锋衣、滑雪板等冰雪装备成为新“爆款”,各大滑雪场也从原来的“小众”项目走向“大众”参与。京东数据显示,春节期间,滑雪运动类商品、冰上运动类商品整体成交额分别同比增长达 322%、430%。

  冬奥会实现了 “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 的目标,既推动了冰雪消费本身的快速升温,也带来了餐饮、旅游、住宿等行业的同频共振,让春节消费市场更热闹起来。这说明,凭借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如果有好的创意、好的产品、好的时机,就很容易激活消费潜力,形成巨大的消费张力。庞大的人口规模、较快的经济发展、持续提升的居民收入水平、门类齐全的工业制造部门、系统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等,从供给到需求两方面成就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并藉由这种优势,让春节消费市场有温度、消费者有热度,也昭示了中国作为消费市场的魅力正不断增强。

  春节消费折射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2 2022 年为 ,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 65.4% ,拉动P GDP 增长 3 5.3 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提升,成为国民经济稳定的主要动力。春节七天假,又有冬奥盛会加持,消费市场红火兴旺,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时,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为消费市场稳定复苏开了好头,反映了我国消费市场的巨大

 潜力,展现了中国经济十足的活力和强大的韧性,为今年经济平稳开局、从而推动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开了好头。

  同时,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

 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世纪疫情冲击下,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下行压力。但是,即便有疫情影响,春节消费依然呈现了我国消费潜力巨大、消费持续稳定复苏、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消费扩容升级趋势明显等特征。这是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起基础性作用的有利因素,有助于进一步锚定以促消费扩内需推动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的政策取向。

  盘点春节消费,推动消费市场稳定复苏,持续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鉴于疫情仍具有多点散发特点,因此需要更科学精准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使人财物能等尽可能顺畅地流动起来,为消费市场稳定复苏创造有利条件。消费是国民经济循环中的重要环节,要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角度去推动消费市场稳定复苏,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等各环节,从而打造诸如创意消费、数字化消费等消费新增量、培育消费新动能、释放消费新活力。重要的是,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大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有机结合力度,把稳增长摆在重要位置,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从而促就业、增收入、稳预期,在更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拉动消费,实现消费扩容提质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

篇八:经济稳步复苏,彰显中国经济韧性作文

经济 工作体会文章】以更大力度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

 7 月份,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工业生产稳定增长,消费市场总体持续升温,国民经济延续恢复态势。面对受通胀影响而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疫情多点散发、持续大范围高温等国内不利因素,我国经济表现出较强的韧性。随着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的协同推进,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管理的统筹实施,国民经济运行各项指标均已基本恢复到合理区间。

 稳健的宏观政策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稳健有效的宏观政策是应对短期波动、保证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稳经济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应时而出,助力万千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积能蓄势,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总体稳定。7 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3.8%,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 0.6%;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长 0.16%;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 16.6%。

 灵活的微观政策助力就业和物价保持稳定。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不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日常经营面临困难,就业岗位减少,市场活力不足,稳就业、稳物价、保民生面临新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灵活的微观政策激发市场活力,营造出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当前,我国合理加大微观政策力度,着力稳就业稳物价,扎实保障基本民生。7 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 5.4%,比上月下降 0.1 个百分点,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2.7%,低于全年 3%左右的预期目标。

 稳定的能源和要素供给提振消费信心。提振消费信心,扩大国内消费需求,释放内需潜力,对于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际能源供给紧张,而我国的能源保供力度持续加大,1—7 月份,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 11.5%、3.7%和 5.4%。同时,各地加大交通、物流保通保畅的力度,保障要素和生产循环畅通,1—7月份,全社会货运量降幅比 1—6 月份收窄 0.1 个百分点。

 有效的科技创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大国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高端制造、通

 信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方面的竞争空前激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系统布局和整体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7 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5.9%,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出 2.1 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 20.2%。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 112.7%、33.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分别增长 8.3%、6.8%。

 综合来看,7 月份我国宏观经济呈现出回升向好趋势。但是在经济稳步恢复的同时,仍然存在房地产业下行、青年人员失业率增高等多重压力,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下阶段,必须以更大力度巩固和强化国民经济恢复的态势,进一步稳住经济大盘。

 一是坚持稳中求进,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健有效。“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一方面,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保证财政支出强度的同时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风险化解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确保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不断强化金融支撑实体经济的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给予融资支持,避免出现断贷、抽贷。

 二是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要进一步培育并壮大新兴消费,释放因疫情而被抑制的消费需求。例如,推动信息消费、智能消费、网络消费、定制消费、共享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的发展,挖掘并激发消费者的新偏好,拓展出新的市场需求。此外,大力发展服务消费,提升文化、健康、育幼等服务行业的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消费需求。

 三是全面夯实就业优先政策,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我国实行就业优先政策,将就业置于“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之首,以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要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健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技能和岗位的匹配性。此外,鼓励国有企业与大学合作共建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加快促进技术型大学生和产业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

篇九:经济稳步复苏,彰显中国经济韧性作文

员、事业编考试押题作文 27 篇 (新版)

 押题点一:党史学习教育

 背景材料

 风雨苍黄百年路,高歌奋进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示了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决心,展现了再接再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奋进姿态,为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注入强劲动力。

 精选范文

 开展党史学习 交出“百分答卷”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我们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这是我们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根本遵循,是我们深刻认识党的光辉历程的宝贵教材,是我们砥砺前行再出发的冲锋号角。

 学党史,就要入脑入心。党史学习教育,“学”是前提。要深刻理解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增强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要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要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

 悟思想,就要悟深悟透。党史学习教育,“悟”是基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悟,就是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清楚“是什么”,还要了解“为什么”。要通过领悟、感悟、体悟,做到融会贯通。要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要从党史中汲取正反两方面经验,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办实事,就要办实办好。党史学习教育,“做”是关键。群众不仅要听“怎么说”,更要看“怎么做”。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要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把 14 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开新局,就要创新创造。党史学习教育,“创”是要求。创,有开创之意,也有创新、创造之意。学党史不仅要回望过去,还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用创新创造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结合工作和自身实际,我们要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所成,奋力开创新时代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新局面,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努力交出一张“百分答卷”。

 押题点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背景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部署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要求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对脱贫地区产业要长期培育和支持,促进内生可持续发展。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要搞好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强化社会管理,促进社会融入。对脱贫县要扶上马送一程,设立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要坚持和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制度,并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进行完善。

 精选范文

 巩固脱贫成果 交出合格答卷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国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持续用力,贫困人口逐年大幅减少。但有的脱贫地区产业比较薄弱,有的脱贫人口就业不够稳定,有近 200 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近 300 万存在致贫风险,又叠加疫情影响,巩固脱贫成果任务十分繁重。

 脱贫攻坚一场持续的战斗,贫困的最后堡垒必须攻克,脱贫的不易成果必须巩固。随着脱贫攻坚战节节胜利、圆满收官,我们必须把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健全完善巩固长效机制,确保脱贫攻坚成色足、可持续。

 巩固脱贫成果要做实产业扶贫。脱贫致富,产业扶贫是牛鼻子,是大支撑,是主动脉,离开了产业扶贫,增收致富就是无水之木、无本之源。产业扶贫贵在精准,必须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精心选择产业项目,才能确保成功率和可持续发展。从陕西柞水县的木耳种植,到山西大同云州区的黄花种植,只要抓好龙头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引领带动,把扶贫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才能做成全国知名品牌,为群众增收致富注入不竭动力。

 巩固脱贫成果要做实就业扶贫。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扎实推进就业扶贫工作既是决战决胜的需要,也是民生发展的需要。要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在企业复工复产、重大项目开工、物流体系建设等方面优先使用贫困劳动力,鼓励企业更多招用建

 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员。既要通过产业发展来促进贫困群众的就业,也要通过拓展公益岗位来增加贫困群众的就业,更要通过大力扶持鼓励家庭农场、扶贫车间等形式,增加贫困人口就业岗位。

 巩固脱贫成果要做实搬迁扶贫。易地搬迁不仅是为了解决住得好的问题,更是为了群众创造就业机会,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要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从产业扶持、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方面出台政策,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要强化社区建设管理,加强社区环境整治,开展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卫生运动,确保群众既能住上新居所,又能过上新生活。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圆满收官之际,我们要扎实做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搬迁扶贫,把脱贫攻坚与电商扶贫、乡村振兴结合起来,脱贫攻坚的成果才能得到巩固,脱贫攻坚的动力才会后劲十足,群众增收的活水才会汩汩而流。

 押题点三:乡村振兴

 背景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始终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国之大者”装在心中、扛在肩上、落到实处。

 精选范文 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更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用老百姓的话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让农民过上越来越美好的日子。我们要顺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立足国情农情,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要牵好产业“牛鼻子”。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百业强。只有产业兴旺了,乡村振兴才有强大物质基础。推进产业兴旺,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充分激发农业发展内生动力。做大做强高效绿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乡村服务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业将越来越成为有奔头、有前途的产业。

 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要释放文化“+力量”。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保存文化基因,使优秀民间文化活起来、传下去,无疑有助于释放文化的“+力量”,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更多农民群众在乡土文化的滋养中动起来、美起来、富起来。

 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要用好生态“摇钱树”。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

 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事实上,“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良好生态成为永不枯萎的“摇钱树”。

 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要坚定党建“主心骨”。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就需要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主心骨”作用,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党员群众创业致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优势。

 农业稳则天下安。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件大事办好。

 押题点四: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背景材料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面对国家发展优势和现实约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前途的重大谋划,为“十四五”规划乃至更长远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引领。

 精选范文 发展新格局应对世界新变局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党中央深刻把握世界大势和发展规律,科学分析我国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的新变化,着眼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们要学会从多个视角把握“双循环”,实现经济更加强劲的可持续发展。

 底线视角,需要坚持内需为主、做好兜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凭借廉价劳动力、低成本土地、广阔的市场等优势,加大对外招商引资,深度参与全球化进程,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但新冠疫情暴露了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资源消耗过大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正当其时。通过扩大自身消费和促进消费升级来优化内循环,是一种壮士断腕、险境求生的自救行为,是一种以我为主、以稳为主的战略定力,也是一种结合实际、与时俱进的兜底措施。

 开放视角,需要瞄准开放方向、相互促进。“双循环”强调“内循环”也不是要拒绝“外循环”。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积极支持新开放格局,不断拓展国际“朋友圈”。对此,我国加大政策扶持,加深改革开放,吸引国外优质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治理,协调解决全球化进程中遇到各种问题;通过“一带一路”等加大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帮助,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变的开放方向,

 不变的相互促进,让外循环更有质量、更高水平。

 发展视角,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增添动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技术创新。政府应继续创新支持政策,培育创新型企业、技术型人才,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应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个人应加强学习,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争当创新型人才。各类主体要共同发挥作用,加快推进“双循环”发展格局,争取在新的技术层面上与世界经济建立更为紧密、更具活力的连接。

 长线视角,需要完善市场体系、常态推进。国内市场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最大优势和底气,我国应继续做大做强国内市场体系,开拓完善国外市场体系。同时应深度融入国际循环,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形成供给与需求的国内国际良性循环、良性互动。“双循环”体系下,中国经济从“世界工厂”阶段到“世界工厂”与“世界市场”并举的转变,将看见中国产业升级更快、科技水平更高、布局结构更优、人才聚集更佳,将真正打好打赢中国经济中长期高质量发展“持久战”。

 “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考题已摆在面前,接下来就要依靠新思路、新举措、新作为,打好内外兼修组合拳,中国经济一定能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押题点五:六稳六保

 背景材料

 党中央分析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提出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要求,不仅强调要加大“六稳”工作力度,而且明确提出了“六保”任务。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全面落实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任务。

 精选范文

 做好“六稳”工作 落实“六保”任务

 “一了千明,一迷万惑。”从疫情防控经济按下“暂停键”到常态防控“世界工厂”稳步复苏,虽然中国经济展现巨大韧性,但危机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强化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风险挑战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正是针对当前新形势提出的,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推荐访问:经济稳步复苏 彰显中国经济韧性作文 作文 中国经济 韧性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