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疫情防控 > 疫情后,特种养殖何去何从?(完整)

疫情后,特种养殖何去何从?(完整)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08-06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疫情后,特种养殖何去何从?(完整),供大家参考。

疫情后,特种养殖何去何从?(完整)

 

 疫情后,特种养殖何去何从? 作

 者:

 史玉根

 原发信息:

 《中国畜牧兽医报》2020 年第 202031 期 第⑦页

 期刊名称:

 《种植与养殖》 复印期号:

 2020 年 07 期

 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因为某种野生动物被指可能携带致病病毒,各地野生动物交易很快成为众矢之的。和当年非典疫情发生后的遭遇一样,风头正劲的农村特种养殖业也再次“躺枪”。

  农村特种养殖这次“躺枪”并非太意外。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各地农村特种养殖业快速发展,但不管是监管执法环节还是生产经营,都存在一些短板。

  作为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的一项重要产业,农村特种养殖还要继续发展,但如果不补齐所有短板,消除隐患,这一产业有可能在自身壮大之前就失去了消费市场。那么,有关部门和机构该为特种养殖业做些什么?养殖户该如何调整发展策略、改进养殖方式?

  厘清概念 分类管理

  “如果将人工繁育成熟的野生动物与纯野生动物分开,采取不同方式分类管理,许多问题都可以得到化解。”

 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野生动物是未经驯化、在自然环境中繁衍生活的动物,然而,在我国行政管理和执法范畴中,人工繁殖的非传统家禽家畜类动物也属于野生动物。

  2003 年 8 月,原国家林业局发布了至今唯一的一份《商业性经营利用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单》,列出了包括果子狸(花面狸)在内的 54 种陆生野生动物。养殖户只要取得林业部门颁发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和《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这些动物都可以用来养殖和经营。这份名单公布后,由于不断从国外引进新的养殖物种,加之惠农、扶贫政策的扶持,有关部门在审批过程中采取了宽松政策,一些名单之外的野生动物,比如竹鼠、豪猪、穿山甲、蛇类、大鲵等等,只要取得上述两证,人们也可以规模养殖。

  不过,它们的“法律地位”一直没有变。一位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说尽管经过人工长期繁育饲养,许多非传统家禽家畜类动物已经脱离了野性,人可以与之共处并放心食用,但仍属于“国家允许繁育和经营的野生动物”。

  现实中,两类野生动物概念不分,不仅给消费者造成认知和分辨上的模糊,也给特种养殖户和经营者带来麻烦。大部分消费者和环保志愿者呼吁保护和远离的是在自然环境中繁育的野生动物。

  有专家建议,野生动物概念的厘清,可以化繁就简,先急后缓,分段进行。目前允许人工繁育养殖的野生动物过多,应该适当缩减,特别是用来食用的野生动物名单应该大大缩减,只允许那些人工繁育很成熟的、不

 会对人类构成致病威胁的野生动物可以规模养殖,并给予其“人工饲养动物”的法律地位,从而使其获得相当于家禽家畜的相关待遇。

  人工养殖的非家禽家畜类动物属于野生动物范畴,其管辖职权归林业和草原局等部门,而畜牧产品的检疫则由农业主管部门负责。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只颁布了对生猪、家禽、反刍动物、马属动物、犬、猫、兔、蜜蜂等 10 种动物的产地检疫规程。对许多特种养殖动物,地方上无从办理检疫。没有检疫,产品就无法进入超市,也无法通过电商平台等正规渠道销售,只能直供餐馆酒店或在农贸市场偷偷零售。

  “这不但给消费者带来了安全隐患,也制约了特种养殖业的发展。”一位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说,“如果将人工繁育成熟的野生动物与纯野生动物分开,采取不同方式分类管理,许多问题都可以得到化解。”

  谨慎选择 科学养殖

  那些有可能感染、携带致病病毒的野生动物,就不要再饲养了。饲养必须选择那些已经驯养成熟、被证实可以安全食用的品种。

  多位特种养殖户表示,他们暂时没有考虑放弃特种养殖,也没打算改变原有的养殖模式和规模。广东清远的一个竹鼠养殖户认为疫情过后,竹鼠的市场行情不会下跌,他不但要继续养殖,还要扩大养殖规模。

  遭遇这次疫情,特种养殖还会像过去那样火爆吗?疫情发生以来,多种野生动物被研究机构列为携带冠状病毒的嫌疑对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三部委发文,呼吁消费者远离“野味”。多位业内人士预测,以后相当

 长一段时期,特种养殖肉食动物的市场需求可能会大大缩水,特种养殖业有可能出现低谷。

  专家提醒,不管上述预测是否准确,作为特种养殖户应该未雨绸缪,针对自身存在的短板,制定对策,以适应市场变化。

  在选择养殖品种的问题上一定要谨慎。按照国家现有政策和相关规定,可供人工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品种繁多,但并非所有品种都适合规模养殖,特别是作为肉食动物养殖。

  近年,在野生动物种苗商和饲料商的炒作下,一些特种养殖户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已背负很大的销售压力。专家提醒,养殖户要考虑到此次疫情过后“野味”市场需求很可能会大大减少,适当缩小养殖规模,甚至可以考虑改养用于中药材的动物品种。

  “疫情不会让我们失去信心,我们会把特种养殖搞下去,坚持科学养殖,让消费者放心吃上我们生产的野味!”湖南省通道县云优桂花雀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杨红梅和新化县良五养兔合作社负责人邹靓介绍说,“我们也希望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消费者客观理性地看待特种养殖,不能因为某种动物可能带有病毒,就全盘否定所有的特种养殖业。”

  联系电话:010-85815522

推荐访问:疫情 何去何从 养殖 疫情后 特种养殖何去何从? 疫情对特种养殖的影响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