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学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3篇

学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3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23

学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3篇学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 心得体会 文化是国家的精神信仰,也是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国家精神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3篇,供大家参考。

学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3篇

篇一:学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

 心得体会

 文化是国家的精神信仰,也是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不竭动力,更是提升国民文化自信的精神源泉。面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积极传承,进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将之融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在当代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去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党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战略,是要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相统合,与时俱进,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一、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 在历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璀璨的文化特色超越时空,仍然保持着独特的时代价值和传承意义。第一,面对优秀传统文化,要赋予创新思维。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指出,“中国人民依靠勤劳、智慧、勇敢,开创了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在今天依然具有璀璨的时代光华。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来重新审视优秀传统文化,拓展广阔的文化视野。当然,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存在时代、认知、社会的局限性,在学习、研究、应用优秀传统文化时,我们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变、推陈出新,而非照搬照抄照用,要辩证地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其时代特色。第二,面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变通古今之用。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沿着“通古今之变”的发展思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取得更大发展。连绵不断的历史文化,铸就了博大而精深的中华文明。要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站在时代的新高度,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感召力。第三,面对优秀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其文化要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用科学的、民主的思想,去提炼优秀的文化因子,将之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精神标识与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相融合,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第四,面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强调其传承价值。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坚守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为忠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要充分肯定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里,那些蕴藏着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审美、价值理念都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汩汩源泉。立足當代,重视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关键点。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人民的思想基础,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第一,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文化自觉、自信的精神基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深藏着民族的文化精神。党中央对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在国家治理中,更是引经据典来提升国家文化境界。了解、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感,提高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心。第二,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国的坚实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爱国主义是核心精神之一。弘扬爱国主义,打造中华民族凝聚力,就必须要坚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露

 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爱国不需要理由,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自然而然地带着对祖国山河的深深依恋,更表现为对家乡、对父老的绵柔情谊。第三,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民族道德修养的观念基础。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内涵是丰富的,思想是饱满的。如“仁爱”、“谦卑”、“民本”、“和谐”等思想,既融合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又流淌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要对自身行为做到自省、反思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第四,优秀传统文化是打造中国梦的动力之源。传统文化里的坚守诚信、崇尚和合、追求大同等等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本质一致性。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实现中国梦、筑造中国精神的动力源泉。今天的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第五,优秀传统文化是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的根和魂。以“和”为贵,将之延伸到世界和平。中国人民珍惜和平,更愿意向全世界传播和平思想。从优秀传统文化里来展现中国是爱好和平的,提升中国在世界的光彩形象。

 三、以“两创”为指导,全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所谓“两创”,主要包含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两个方面。前者是基于时代需要,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行传承,挖掘和转化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激活传统文化

 的生命力。后者在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以丰富、发展、完善为视角,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总体来看,“两创”的融合为我们确立了正确的传统文化学习态度,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部分,要进行传承和发。同时,立足当代文化,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两者的互融互通互补、互促。

 (一)以正确理念为导向,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再生活力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确立正确的理念导向。市场经济是时代背景,文化的多元性是时代特色。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要秉承开发、利用、传承、发展指导方针,兼具文化的多元性、大众化,特别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要将之推向社会大众,让市场认可,让群众接受。全球化是当前时代特征,多元文化的并存是客观事实。当代的中国,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传承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逐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优秀传统文化里汲取丰富的营养,增强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吸收和借鉴多元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面向广大群众,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展现,来融入到百姓的生活中。我们要在开发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了解和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对接于大众文化,才能让传统文化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二)兼顾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实现传承与发展并重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梳理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以新的面貌来展现出来。优秀传统文化与今天的社会生活还存在一定距离,还有些不适应性。要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以更为多样的形式来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在文化形式上,优秀传统文化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要在自身内在理念基础上,变换方式,来传播其应有的精神旨趣。比如,将文化与科技形结合,积极拓展新媒体传播渠道,以微博、微信等新技术平台,来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特色。在内容创新上,要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标准,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为指导,创造性地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国家宝藏》等文创电视节目的开播,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内容与形式的综合性包装,发挥纪录片、综艺两种创作手法的传播优势,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多样化传播形式为载体,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文物、感受文化。同样,在多媒体技术下,各类舞台化、藏馆式展出方式,让更多的群眾全方位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例如,各类博物馆、文博园等开放,以活化文化为主题的各类传统文化活动的组织,提升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感染力。

 (三)拓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渠道,增进人民群众文化自信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裕,更要将精神文化的富足融入其中。缺失精神信念的追求,必然导致个人价值观的偏失,表现在行为上即为庸俗化。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精神文化信念与思想,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更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全面传播。长期以来,优秀传统文化留存于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中,但这些优秀文化无法走进社会大众,更难以获得有效传承。因此,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橱窗,让更多的群众去认识、去解读、去感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激发广大群众的文化向心力。近年来,借助于影视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包装后,直接面向广大群众。如《中国诗词大会》就是典型代表。诗词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既具有功能性需求,又具备文艺性价值,要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交融和传播,让广大群众关注并学习,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广大群众在面对优秀传统文化时要摆正学习心态,要以包容的心去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修养,去感知优秀传统文化营造的人文气息氛围,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大众生活。

 结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丰富的精神瑰宝,蕴藏着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以其深刻的智慧、理念、气度、神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文化根基。学习、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应该积极参与、以身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拓展了我们的思想视野,如重德、尚和思想,更是人类智慧、德性的凝炼体现。“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勤劳、俭约的传统美德,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等等,作为优秀文化遗产,更昭示了熠熠生辉的时代价值。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上讲,必须全面挖掘、整合、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将之作为规范社会成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精神指导方略,真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篇二:学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3 篇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3 篇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经磨难,一次次凤凰涅槃,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观,最根本的就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基因的伟大精神支撑和崇高价值追求。

  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认为中华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这些“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强调老子、孔子等人的思想中包含了许多正确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这些思想“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道路,提升到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层面,指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

 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这种高度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共有精神财富且具有世界普遍文化意义的思想观点,在我们党历代领导人的讲话中尚属首次,体现了我们党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本质意义的新认识和新高度。

  科学认识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近代以来,无论在学术领域还是政治层面上,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对立的、错误的极端观点:一种是把传统文化说得一团漆黑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

  一种是死守旧有文化传统的文化复古主义。但无论是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还是文化复古主义,在今天看来都是错误的,应予以摒弃。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有鉴别”就不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态度,不是历史虚无主义或文化保守主义的态度;

  “有扬弃”是在经过分析鉴别的基础上,坚决剔除其过时落后的糟粕后,积极继承吸收其合理优秀的成分。对存在合理内核又具有旧时代要素的内容,要取其精

 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内容,要加以扬弃。一定的文化形成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但由于文化具有滞后性,因而当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环境发生变化时,传统文化并没有消失,反而是跨阶段地影响与制约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综合,用历史和科学的观点来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切实把握和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进行有选择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

  大力研究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

  长期以来,我们在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方面缺乏科学规划,甚至仅仅把其归为学术研究,尤其是根据时代特征和当前任务,在清理和发掘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内涵、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适宜形式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因此,要真正提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之发扬光大,就需要做好整理工作和开发工作。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旺盛活力,离不开整合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离不开引进和培植新的文化要素和文化精神。在这方面,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肩负着创新民族文化的重大历史责任。当我们以冷静、求实的态度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文明,就不难发现,西方文明及其价值体系能够向全世界传播和扩散,西方国家的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功不可没。它们为西方文明价值观披上了普世价值和合法外衣,增强了西方文明在世界各地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我们弘扬中华文明,也要大力发挥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通过繁荣和发展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和创新,让世界真正了解、喜欢和向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扩大中华文明在国际社会的影响。我们要虚心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加大保护民族优秀文化的力度,尤其是保护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

 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融社会主义的价值特性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于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仁爱”、“诚信”、“天下为公”等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就在于这些思想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深层价值理念及其现代意义的挖掘和阐释,把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理念的义理讲透、意义讲足、现代性讲好。另一方面要做好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无论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还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中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想素材。用活这些思想素材,是用中国思想智慧讲述中国价值理念的客观要求,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到当代中国人心坎上的有效路径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们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强调“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他还进一步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要求“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的实践中

 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在于入心入脑,要内化为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言行,而不是流于形式。这要求我们从基础教育抓起,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在教学、研究体系中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当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有一些问题,如一些教材中的“中国味”淡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干部培训学校还没有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为必修课,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强等。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增加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和课程,分层次、分内容,使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化,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

  二是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类课程建设,使之成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在高校开设中华传统文化类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选择;

  三是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学科专业和研究平台建设,为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传播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

  四是在党校、行政学院等培训教学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把传统文化课作为必修课程,像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一样学习古代文化经典,与提高领导干部传统文化素养和为官执政道德建设结合起来。

  保持特色不断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对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

  尊重传统不能食古不化,“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更不能作茧自缚。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两创”方针的鲜明指向,就是立足于实践,把跨越

 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以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借鉴其他优秀文明成果,通过转化再造、丰富发展,焕发新的生命力。

  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曾有形象表述:“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摆设,不是只供学者研究的对象,而是养成民族灵魂的最好营养。如果一种文化产品只存在于博物馆中,一种文艺形式只存在于舞台上,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它们已经死亡了。同样的道理,如果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学者的书斋里或研讨会上,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它已经死亡了。”活的文化在哪里呢?许嘉璐的答复是:“文化活在街道上、家庭中、人心里。”他举例说,女孩子穿着高跟鞋走在马路上,一下摔倒了,如果没人管,那伦理道德就死了;

  如果有人打 110 求助,那说明他内心的道德观活了一半;

  如果马上有人上来搀扶,中国传统文化才是活生生扎根在人心里的。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成为国民的一种文化素养和日常行为的遵循,需要我们在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上下功夫,要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的美育载体,阐释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发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力,古为今用、学以致用,把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时代语境。

  主流媒体要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作为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必须旗帜鲜明地担当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要充分发挥平台优势,舍得拿出黄金版面、黄金时段、黄金栏目,把最优秀、最精彩、最关注的文化食粮呈献出来,让读者、观众、听众了解历史、汲取知识,饱餐优秀文化盛宴,接受优秀文化洗礼。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之所以蜚声中外、家喻户晓,就在于利用了央视的强大覆盖力、传播力,向亿万观众打开一扇窗,让无数百姓一睹名家风采,走进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学术殿堂,接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文化

 熏陶。传承优秀文化,媒体要善于引导、善于创新。央视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将枯燥的汉字书写办成引发广泛关注、让大家都喜欢的节目,就在于大胆创新。媒体要通过寓教于乐、寓文于娱的形式,让优秀文化充分展示在版面、画面、声音、文字中,像空气一样浸润人们的肺腑,净化人们的精神家园。

  对于主流媒体而言,传承优秀文化既是一种责任担当,也是一种舆论“亮剑”。每一位媒体人都要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激浊扬清,坚守精神家园,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真正使照耀中华数千年的文明之光在中华大地熠熠生辉、发扬光大!

  领导干部要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执着继承者、自觉传播者和带头实践者

  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在于实践,而不是用于装潢门面。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发扬光大,重要的是践行民族优秀传统,例如优秀的传统美德和礼仪、包容精神、不懈的探索精神、清正廉洁的官德、无私无畏的价值追求等。我们强调文化自信,就是因为我们能够践行优秀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们精神家园里最重要的内容。各级领导干部要正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它们蕴含的现代性力量,争做中华文化的笃信者、传承者、躬行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若烟海、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以此作为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他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抓好学习和运用两个基本环节,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要刻苦学习。“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方面带头作出了表率。他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广泛兴趣和深厚修养,博览群书,熟知中国传统

 文化经典。在其文章和讲话中,大量引用我国古代的历史典故和名人名言,跨度横贯上千年,内容涵盖各个方面。二是要科学借鉴。带头弘扬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理念贯彻到自己的工作实践、日常行为中去。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文,从来都不是简单套用,而是紧密联系实际,用来说明现实问题。领导干部要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成为一个既有马克思...

篇三:学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对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深刻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中华儿女努力劳作、奋进拼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意

 志品质等不仅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精髓,更是滋养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精神力量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尊重中华民族的历史根脉与精神追求,就是尊重中华儿女的勤劳奋斗与实践探索,就是尊重中国人的不懈追求与文化需要。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4 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指出当时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古代印度等文明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文化传统,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轴心时代”至今,依然焕发着生机活力、从未中断,究其根源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和合共生、天下大同的发展理念,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的处事方法,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爱国情怀,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人文精神等,在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相较于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硬实力而言,是一国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与发展动力,以及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潮流,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暴力、强权等硬实力的比拼不再是解决国际问题与冲突的唯一途径,主权国家之间的博弈不敢也不愿轻易诉诸使用武力,而是由经济、军事等硬实力领域转向了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文化软实力成为国与国竞争的重要方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迫在眉睫,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更是责无旁贷、刻不容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 5000 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脉与灵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深厚基础,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不竭动力。“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自强的重要支撑,也越来越成为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必不可少的因素。基于此,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现代社会相协调,积极主动实施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不仅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更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传播中华文化、彰显中国形象。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任何新的创造,都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和环境下进行的,而不是凭空想象或拿来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中,我们首先遇到的条件和环境是中国的现实国情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因而在我们面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时,这一既定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我们既不能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也不能完全借鉴“西方模式”,而必须切合中国的现实国情,遵循独特的中华文化传统优势,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最终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具体来说,从道路的角度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与发展不仅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形成的既定历史基础,而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兼收并蓄、实事求是、革故鼎新等精神品质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发展提供了启迪。从理论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相结合的产物。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价值追求等高度契合,从而使其在中国落地生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制度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等因素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并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供良好思想文化环境。从文化的角度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具有本源性地位,革

 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的时代表达。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与现实旨归。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加剧,由此引发的文化霸权主义与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建立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他多次指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讲文化自信,要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文化资源与力量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传统,包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根脉和灵魂,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文明多元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应时代需要,与中国实际结合,创造性地发展出昂扬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奋勇前进、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撑。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不竭动力。

  面对当前文化安全问题凸显,国际上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走出去”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一方面,要在执中鉴西、贯通中外的实践中积极树立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置于当代世界文化语境下加以重新挖掘与开发,积极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有益贡献。

推荐访问:学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中华 传统文化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