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2022年新高考综合改革培训心得体会生物10篇

2022年新高考综合改革培训心得体会生物10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19

2022年新高考综合改革培训心得体会生物10篇2022年新高考综合改革培训心得体会生物 学习2022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心得体会(共四篇) 第一篇教育研究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强大力量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新高考综合改革培训心得体会生物10篇,供大家参考。

2022年新高考综合改革培训心得体会生物10篇

篇一:2022年新高考综合改革培训心得体会生物

2022 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心得体会(共四篇)

 第一篇 教育研究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强大力量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就课程方案而言,这是 2001 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执行 20 年来的首次系统修订;就课程标准而言,这是 2011 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执行 10 年来的一次系统修订。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关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也凸显了本次课程修订的重大意义与基础性价值。

 课程体现和凝聚着人类文明精华,体现着国家意志和人民期盼,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遵循和重要载体。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集中反映,具有极强的科学性,一刻也离不开教育科学研究的支撑、驱动和引领。

 本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凝聚了一大批专家学者的智慧,

 从核心素养的凝练、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组织到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三级管理体制的优化,都集中体现着教育研究的价值和作用,可以说教育研究贯穿在本次课程修订的全过程、各领域和各学科,有力地支撑了时代新人的培养。一是系统研究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政策要求,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课程方案、进课程标准,体现明确的战略性和方向性;二是着力开展现状调研和矛盾分析诊断,破解十多年来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体现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三是深入开展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稳定中推进”,使课程改革既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华,又反映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仍然会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教育研究的任务依然艰巨而复杂。例如,如何充分发挥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和综合育人价值,既要纵向一体化贯通,处理好幼小衔接和初高衔接的问题,又要横向关联,体现学科融合渗透?如何在“双减”背景下体现课程结构体系优化完善,改进育人方式,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如何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课程实施的有效机制?等等。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深入研究。只有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

 系统思考,整体把握,重点突破,反思总结,不断揭示育人规律,破解实施难题,以扎实研究深化课程改革,才是应然和可行之道。一是把准正确育人导向,深入研究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化机理。深入研究课程教材作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根本载体的内涵实质和基本要义,认真研究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以此为导向,深入研究核心素养的学科特点和要求,学段特点和要求,揭示核心素养由静态知识向动态转化的内在机理,探寻从学科目标内容转化为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影响因素、培养路径和实践方式,真正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二是聚焦课堂教学主渠道,创新改进育人方式研究。一方面,要基于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要求,研究以“知识本位”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本位”教学的特点规律和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启发式、问题式、情景式和探究式等教与学方式,提出创设合理教学情境,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可行性,深度挖掘教学内容,关注课堂中不同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推进课程融合和学科渗透,全面提高教学的综合育人价值。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性、综合性课程的育人研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活动主题,合理倡导学生在全身心参与的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

 问题。三是跟踪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不断总结课程改革经验。实践既是检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唯一标准,又是催生课程理论的源头活水,必须把调查研究、行动研究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在生动的课程实践中,运用并发展课程理论思想,发现鲜活的课程实施案例,提炼示范性的课程实施经验,推进“理论与实践”“政策与行动”的双向良性互动,形成专家专业化研究为引领、教师实践性教学研究为基础、群众性研究为支撑的共同推进新课程落实落地的研究格局。

 第二篇 以高质量的课程实施为高质量教育奠基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就课程方案而言,这是 2001 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执行 20 年来的首次系统修订;就课程标准而言,这是 2011 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执行 10 年来的一次系统修订。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关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也凸显了本次课程修订的重大意义与基础性价值。

 中国教育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是我国教育系统成立最早、覆盖人群最多、影响面最广的全国性、专业性、群众性教育学术组织,是教育部党组联系基础教育战线特别是

 一线校长和教师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水平平台型教育智库,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决策、服务课程实施、提高基础教育整体质量水平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学会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学术组织的平台优势、专家优势和资源优势,以重大项目工作为载体,服务义务教育新课程高质量实施。

 一是着力开展好课改培训“领航计划”,为课程实施提供专业支持。学会专家和会员遍及全国中小学,是推动课程落地的重要力量。为服务课程改革,学会专门研究制定了课改培训“领航计划”。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的公布,学会将发挥联系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优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任务驱动,积极组织开展案例式、互动式、个性化、研究型的研修培训,帮助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钻研新课程标准,用好新修订的教材,改进教学,为推动国家课程方案落地、引导课程理念深入人心作出学会贡献。

 要着力提升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对新修订课程方案的充分理解和行动自觉,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进一步理解培养目标;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进一步理解课程设置;从校长和教师作为教育的最终实践者,进一步理解课程实施。

 要通过实施“领航计划”,着力提升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对新修订课程标准的理解把握和日常运用。更加突出思想性,在教育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更加突出基础性,在教育教学中强化核心素养培育;更加突出综合性,在教育教学中加强统筹设计和学段衔接;更加突出实践性,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动手探究和知行合一。

 二是着力开展好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为课程实施提供典型示范。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课程实施的质量直接关乎课程改革的成效。在开展学习宣传、解读培训的同时,通过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引领课程落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学会分支机构覆盖基础教育全学科、全学段、全领域,将通过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更好地联系一线、凝聚一线、服务一线和引领一线,更好地服务课程落实落地、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发展和区域教育创新。

 学会将综合运用示范推广、展示推广、交流推广、宣传推广、研究推广等方式,形成研究-推广-应用紧密结合的成果推广链条,提升推广实效。

 学会还举办有中国基础教育论坛、《中国基础教育》杂志,各分支机构多年来形成了广受好评的观摩展示等品牌展示活动,这些阵地、平台都要在服务课程改革落地中贡献力量。

 三是着力开展好教育评价创新项目,为课程实施提供机制牵引。在整个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课程改革是核心,考试评价改革是牵引。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教育部出台《关于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任期结束综合督导评估工作的意见》,其中在义务教育阶段,明确提出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落实中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等6 部门出台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其中在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中,明确提出“课程教学”方面的要求;在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中,强调包括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重点内容。

 学会将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在开展相关工作过程中深化教育评价创新项目,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以评价改革为牵引,牵引一线校长和老师牢固树立核心素养导向,注重对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牵引一线校长和老师“破五唯”,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关注典型行为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有效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带动新课程的高质量实施。(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秘书长 杨

 银付)

 第三篇 新时代•新课程•新教师 近期,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这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是对我国新时代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教育期待的主动回应,是推进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有力举措,是我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蓝图,同时也为当前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力军。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效落地实施,需要有能够真正理解它、执行它的“新”教师。师范院校有责任助力贯彻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基础教育不断培养优秀的未来新教师、培训各类在职教师,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

 首先,在育人上下功夫,对标新方案新标准,促进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

 新颁布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在坚持基础性的同时,强化基础教育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体现全面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为师范院校的职前教师培养体系改

 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师范院校要对标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新变化,以高标准、新思路不断革新师范生培养体系,优化师范类专业设置和建设,打造通识素养、学科专业素养、教师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一大批适应时代需要的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例如,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提出的素养导向,大单元、大主题的内容组织方式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等,为传统师范类课程的变革提供了新契机。师范院校可适当调整现有课程结构,探索建设新型师范类课程,将中小学生学习逻辑、发展逻辑有机融入现有课程,使师范生能够形成关注基础教育理论及实践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将静态抽象知识转化与学生学习活动相关联的意识。师范生的见习、实习课程,更要加强反映新课程理念和特点的实习内容,培育满足新课程要求的新教师。

 其次,在研究上下功夫,发挥教师教育特色,服务新方案新标准细化实施。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需要依靠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等多方共同推动才能真正落地见效。师范院校应该聚焦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优势特色,组织多学科力量加强对课程实施的理论研究和智力支持,引导正确理解和执行课程理念,共同服务好课程落地实施。

 师范院校要依托学校各类教育类实验室、教材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研究平台,进一步深化对课程实施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围绕文件宣传解读、课程教学改革、学科教材建设、实施过程督导研究、健全评价机制等重点内容,组织专家团队开展专题研究和政策咨询,加快编写或修订相关学科新教材,参与不同区域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试点研究,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效方案、贡献专业力量。

 第三,在社会服务上下功夫,加强与基础教育一线学校的合作,助力在岗教师培训提升。

 为更好地组织实施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师范院校要积极发挥学科教育及教育资源优势,主动了解研究一线学校、教师的需求,组织专家研发相关培训课程,面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教研员等提供专项职后培训。例如,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作业设计与开发、教学评价工具的开发与使用、教学智慧工具的开发与使用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强化与一线学校的合作研究,在共同研究中提升一线教师的理解、实施课程的能力,帮助一线学校和教师总结、提炼优秀经验,着力建设汇聚和展现一线教师优秀经验的平台。同时,创新职后教师培训形式,选取示范地方和学校,组织教师走进一线学校,将培训变成一线教师的现场实践,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实施能力。

 总之,强化教师教育特色,服务国家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师范院校的神圣使命。在理解和实施过程中,师范院校要在育人、研究和社会服务上下功夫,主动参与课程的建设实施,积极培育面向未来的卓越教师,不断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做积极贡献。

 第四篇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修订新变化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课标是国家事权,是“教学大法”,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考试评价、管理督导的...

篇二:2022年新高考综合改革培训心得体会生物

2022 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全面提

 升教育质量〃教师专题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2020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总体方案》的出台实施,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具有重大意义。为落实好《总体方案》要求,今年 6 月,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XX 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两清单一安排”》(以下简称“两清单一安排”),为我省教育评价改革确定了目标和路径,明确了清单和任务。围绕贯彻落实《总体方案》精神和“两清单一安排”要求,结合鹰潭工作实际,我就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谈几点认识。

 一、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总体方案》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鹰潭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线,贯穿于教育评价改革各项

 任务始终,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我们成立了全市思政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思政工作格局。我们建立了全市学校思政工作会议制度,大力推进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我们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市委书记、市长带头到学校上思政课,精心组织开展思政课活动周活动,举办优质思政课大赛,广泛开展“讲思政课、听思政课、赛思政课、评思政课”四项特色活动,进一步营造了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精心讲好思政课、学生认真学好思政课的浓厚氛围。我们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思政德育工作举措,加快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出台《全市中小学德育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通过大力推进红色基因传承,优化思政德育教师队伍建设,举办思政德育教师高级研修班,上好“开学第一课”,设立立德树人基金会,精心组织优秀模范乡贤到学校上思政课,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学生向善向上,努力争做时代新人。

 二、以破“五唯”为导向,坚持科学教育评价 “五唯”是旧有教育评价问题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不科学的评价导向。《总体方案》指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鹰潭市坚持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紧扣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立足基本市情,坚持积极、稳慎、务实,改进结

 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既大力破除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做法和导向,又着力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我们将认真落实《总体方案》精神,制定出台实施意见,坚决不搞基于分数、升学、项目、奖励等量化标准的排队和评比,坚决不把排名、评比或者评估与相应的激励政策与分配政策简单挂钩。我们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五育并举,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全市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将加速推进劳动教育试点改革,加快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探索建立劳动教育清单制度,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

 三、以五类主体为抓手,协同推进评价改革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通力配合、协同推进。《总体方案》指出,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鹰潭市坚持整体谋划、系统推进,针对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这五个关键主体,充分考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不同教育领域和大中小幼不同学段特点,分类分层研究教育评价改革思路、提出改革措施、明确实施路径,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我们将积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用。我们将严格控制教育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减少多头评价、重复评价,切

 实减轻基层和学校负担。我们将进一步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我们将持续改革用人评价,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引导全市上下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努力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新的时代,赋予中国教育新的使命。鹰潭市将始终坚持科学教育评价导向,不断把教育评价改革引向深入,为教育改革发展装上强大引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为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2022 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全面提

 升教育质量〃教师专题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去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为落实《总体方案》要求,今年 6 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XX 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两清单一安排”》。如何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有关教育评价改革部署要求,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市,顺应广大师生、

 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期待,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龙头之战”。

 《总体方案》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是指导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推动《总体方案》落实落地,必须深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认识教育评价改革的重大意义。全市各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都要带头学,潜心研究教育,学懂弄通政策。领导小组要带头抓好专题学习,督促指导所有成员单位把教育评价改革作为中心组专题学习内容。在全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部署开展学习研讨,组织专家学者、骨干教师进行宣讲,确保覆盖到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通过学习、研讨、培训、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教育改革评价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总体方案》精神,教育引导全市学校、家庭、社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教育评价改革上来,搞清楚“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在全市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中营造改革氛围,凝聚改革共识。

 二是抓实重点任务。《总体方案》全文近 6400 字,包含导语、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组织实施 4 个版块,仅重点任务篇幅就近4800 字。《总体方案》以问题为导向,实事求是,针对性强,聚焦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进行部署,力求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并分两个阶段提出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

 《总体方案》围绕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 5 类主体,坚持破立结合,重点设计了 5 个方面 22 项改革任务。

 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就是要推进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履行职责,通过考核、评估、问责等方式倒逼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必须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的职责,破除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

 近年来,新余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基础、补短板、强弱项、破难题,在推进科学履职上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成立了新余市化解大校额大班额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了相关议事规则;在全市学校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旁听制度,各级宣传部班子成员、教育部门班子成员、学校班子成员及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每学期至少到校旁听或参加思政研讨 1次;全面开足开齐《红色文化》课程,每周同上“红色文化教育”课、每月同上重大事件思政课,市委书记、市长带头上思政课;对县(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进行了督导评价;启动了全国教师发展协同创新试验区创建工作;成立了新余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研究通过了《新余市“润心行动”实施方案》,将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启动“润心行动",并建立全市学生身心健康数据平台;全面推行了高中、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荷工程”成为了民生品牌,取得了家长满意、学生开心、学校欢迎、社会赞同的效果,入选了 2020 年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水花行动”让全市1.7 万名小学四年级学生掌握了游泳技能和知识,并将游泳列入中考体育选考项目;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大课间体育展示活动等

 等。总体看来,新余市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教育的难点、热点和痛点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五唯”现象依然存在,还需要我们认真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切实把教育评价改革落到实处。

 三是推动改革落地。我将科学履行好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推动新余市委进一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制度;推动建立党委和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推动将教育评价改革情况纳入纪检监察、巡察工作、经费监管以及教育督导,加强考核结果运用的监督检查,强化结果运用;完善对县(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推动并积极参加全省教育改革试点,围绕教育评价改革目标和重点任务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争取形成 1-2 个有特色、可复制、能推广的改革实践经验。督促协调各部门对照改革重点任务,结合实际制定落实举措,合力推进《总体方案》落实落地。

 2 2022 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全面提

 升教育质量〃教师专题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决定学校办学和教育实践导向,是整个教育改革的“龙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020 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

 纲领性文件,从党委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五个层面进行系统部署,引导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促进教育评价回归立德树人本位,为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战略价值。

 教育评价是教育治理的核心内容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直接反映教育方针政策的价值取向,决定教育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塑造教育管理、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行为模式,影响全社会的教育观念和家庭的教育选择,涵养新时代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近年来,萍乡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抓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重要机遇,奋力推进“五区”建设,打造“最美转型城市",以勇当教育改革发展“排头兵"的姿态,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突破口,以教育治理能力为主抓手,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总目标,系统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力构建教育发展新生态,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聚焦目标抓贯彻,始终把牢教育正确发展方向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功能是“育人",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就是要回归教育本质,将育人功能放在首要位置,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把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检验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认真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促使教育以人为本。

 一是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教育事业首先是党的事

 业。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髙度重视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市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深刻把握教育工作的政治属性、宗旨方向和目标任务,把党的教育方针全方位的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以坚定不移的战略定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是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教育系统干部选任考核、重要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安排等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坚决杜绝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切实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

篇三:2022年新高考综合改革培训心得体会生物

22 年新课标心得体会 三篇 2022 年新课标心得体会一

 开学后,学校组织对新课程标准进行又一次学习,感觉受益匪浅,现略谈几点体会:

 一、新的课程教材不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而是采取综合的教而是采取综合的教,帮手学生发展多元智能帮手学生发展多元智能 仅仅依据某一种教学方法编写的教材是不适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的。现在几乎从每一套通过审查的教材中都可发现视听法、交际法、认知法、全身反应法、提示法等提倡的方法的应用,可谓兼收并蓄,并集各家所长。例如,从课堂教学的技术层面来说,新的课程标准所建议的课堂活动类型有:①调查和采访活动,包罗专题采访,民意调查,做出决定或选择并解释原因等;②探究活动,即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用数字说明具体的事情,比如模拟购物、模拟储蓄等活动,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③合作学习活动,即学生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或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小组活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应承担具体的任务,并要对本身的任务负责,通过合作最终完成共同的目标。小组活动中,应,应按照每个学生的不同条件,有效发挥每个的学生的特长。

 二、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 新的教材将努力贯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会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而不再像过去那

 样把学生看作 空的容器 ,对学生灌输知识填塞容器,而是认可和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指导他们逐步形成适合本身的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按照本身的学习需要来不竭地调整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手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 和探究等方式,发展思维能力和生活技能。要为学生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能力。教学中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其它学习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帮手学生独立指定具有个性的学习计划,并按照自我评价不竭修正和调整本身的学习计划,逐步把学生塑造成为自主学习者。

 三、系列配套增强了教材的选择性、拓展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有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配套读物、录像带、多媒体光盘等。这些材料加强了教材的弹性,为教师灵活地使用教材提供了条件。此外,教师也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合理熟练利用多媒体材料进行授课,提高教育效果,培养学习兴趣等等。但对于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是建立在认真研究课程要求,透彻分析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水平的基础上,使之与教材相辅相成,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在教学中要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 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

 系,鼓励学生、同伴、教师以及家长共同关注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综合性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以综合评价为主。

 总之,新课程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新学期教学活动中,我们必然按照新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实践,运用新课标理念,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使我们的业务水平更上一层楼。

 2022 年新课标心得体会二

 学习新课标最切身的体会就是教师教育理念和师生角色的转化! 1、教育理念的转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不雅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 容器 进行灌输, 填鸭式 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本身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手、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手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

 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 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2、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 主要包罗: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本身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彼此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不雅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 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

 标的目的,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标的目的,我们也才不会迷失本身的标的目的!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说真的,新课程实施已经多年,但我并没有认真地去研读过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上也是浑浑霍霍,凭着十几年的老经验不知误了多少子弟。去年第二个学期以来,我摆正了心态,挥手告别过去,认认真真,真真正正地研究教学,以求自我专业的发展。我开始学习其他教师的论文,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这些教师的论文中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因此,带着疑问,我认真地学习了这个新课标,再结合本身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 、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需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本身定位成一个 学习者 。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力,其编制、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

 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本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本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必然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本身不仅会教,并且有本身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方为 一桶水 ,而应当被比方为 一条不竭流动的河流 , 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 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

 1、师生合作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 学习共同体 ,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伴侣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 对话 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

 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例如,在新的课程中要开设思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包罗的知识的内容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 立人 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 促进人的发展 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不雅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安逸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需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

 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 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

 这么别致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

 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

 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本身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 知识 能力 情感 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不雅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不雅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4、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抱负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思品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 润物细无声 的功效。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按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

 塑造自我,实现 超我 。

 四、 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提高 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 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拔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手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我们知道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按照,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本着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 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五、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中,增设了培养学生的本质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不雅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总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 创新的自由空间 ,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

 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新教材仅提供一些简单的素材,因此,还要我们教师细心揣摩发现与思品教学背景相关的素材,挖掘思品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不竭丰富,日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本身,不竭总结本身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的实施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不免,只要我们勇于实践,不竭探究,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不竭发生的问题,真正做到 用科学深思的目光、追...

篇四:2022年新高考综合改革培训心得体会生物

22《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学习材料与心得体会(共五篇)

 第一篇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学习材料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是指导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在 9 月 22 日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和落实落地,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地各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全面推进《总体方案》落实落地。

 1. 《总体方案》出台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是树立正确办学导向的指挥棒,也是提高现代教育治理能力的关键点。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教育评价不同程度存在着导向不合理、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评价问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就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在 2018年 9 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作了集中论述,深刻阐释了教育评价

 “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的重大问题。关于“为什么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素质教育提出二十多年了,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的看各地区成效不够平衡,说到底是立德树人的要求没有完全落实到体制机制上;关于德育、素质教育的应有地位和科学评价体系没有真正确立起来,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老大难问题;要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关于“改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生太苦太累,办学中的一些做法太短视太功利,更严重的是大家都知道这种状况是不对的,但又在沿着这条路走,越陷越深,越深越陷!教育的指挥棒在中小学实际上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在高校主要是科研论文;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要用好人才评价这个“指挥棒”,把科研人员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营造有利于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的生态系统;现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招人用人标准和导向过于单一,过分注重高学历高文凭,还要看本科是不是“985”“211”,这是一种现代版的“出身论”。关于“怎么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谁都不是旁观者,谁都不能置身事外;对学校、教师、学生、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要改,坚决改变简单以考分排名评老师、以考试成绩评学生、以升学率评学校的导向和做法,直接以升学率奖优罚劣的做法

 要改,把升学率与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的潜规则也要改; 要改进人才评价机制,避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的倾向,推动人才“帽子”、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率先破除唯名校、唯学历是举的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给全社会带个好头,担起育人的社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回应了群众关切,体现了时代要求,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把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作为重点攻坚任务,作为“龙头之战”“最硬的一仗”,成立专门工作组,切实加强组织研究和统筹协调,推进《总体方案》研制工作。一是深入学习中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始终把握教育评价改革的正确方向。二是开展全面系统调研。深入开展文献研究,分类开展专题研究,深度访谈专家学者,扎实开展实地调研,广泛听取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各级各类学校负责人、师生代表、有关专家和用人单位意见建议。三是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文稿形成后,通过书面和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征求有关部委、地方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代表和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意见建议。四是认真研究论证完善。方案起草过程中,同步就教育评价改

 革的重要政策点开展论证,对各方意见建议逐一研究分析,不断修改完善文本,形成《总体方案》。

 2020 年 6 月 30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总体方案》。10 月 13 日,《总体方案》公开发布后,舆论高度关注,有关媒体、专家学者、教育行政人员、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对《总体方案》给予积极评价,充分肯定,充满期待。

 出台实施《总体方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教育决策部署,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破除“五唯”顽瘴痼疾,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确保正确办学方向具有重大意义,必将全面牵引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注入强大动力;必将深刻影响学校如何办教育、政府如何管教育、社会如何评教育和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全面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必将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必将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 《总体方案》的基本定位、考虑和特点

 《总体方案》的基本定位和考虑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破“五唯”为导向,以五类主体为抓手,着力做到政策系统集成、举措破立结合、任务协同推进。具有以下 4 个特点:

 。

 一是突出立德树人、中国特色,具有鲜明的引领性。《总体方案》着眼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穿于各项评价改革任务始终,坚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

 二是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总体方案》紧扣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抓住教育评价改革的“突破口”“关键点”,有针对性地推出相应改革举措,确保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着力扭转短视化、功利化倾向,推动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

 三是突出顶层设计、统筹兼顾,具有鲜明的系统性。《总体方案》坚持系统观念,突出整体设计,围绕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五类主体同步设计改革举措,一体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全面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和大中小幼各学段,全面贯穿教、育、考、招、用各个环节,坚持远近结合、内外结合、上下结合,有效凝聚改革合力。

 。

 四是突出科学有效、精准操作,具有鲜明的行动性。《总体方案》坚持把宏观战略部署与微观操作相结合,既立足当下、以教育评价改革驱动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也面向未来、通过教育评价改革带动营造教育良好外部环境,既强化正面倡导,也划定负面清单,明确了改革的任务书和路线图,使改革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径可行。

 三、《总体方案》的主要内容和精神 《总体方案》包括导语、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组织实施四个板块。

 第一板块是导语。着重阐明了教育评价改革的地位、作用和《总体方案》起草的背景、宗旨、目的。

 第二板块是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改革目标。

 教育评价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确保这项重大改革的正确方向,在 指导思想上,《总体方案》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 主要原则上,《总体方案》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科学有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中国特色五条原则,确保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分类设计、稳步推进,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基本依据、指明了方向路径。

 在 改革目标上,《总体方案》充分考虑教育评价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着眼于与中国教育现代化总体进程相适应,分两个阶段提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

 第一阶段:经过 5 至 10 年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

 第二阶段:到2035 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第三板块是重点任务 。针对五类主体,部署五个方面的22 项重点改革任务。

 (一)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要义是推进科学履行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要把加强对教育工

 作的全面领导当成重要职责,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当前,一些地方还没有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和正确的政绩观,还存在以“重点率”“一本率”考核学校和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问题,影响了良好教育生态的形成。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就是要着力克服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确立科学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引导各级党委和政府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为此,《总体方案》提出 3 项改革任务:

 一是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总体方案》从体制和机制两个方面提出改革举措:在健全领导体制方面,提出各级党委要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在完善工作机制方面,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完善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

 二是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总体方案》从内容和方式两个方面提出改革举措:在评价内容上,提出对省级政府主要考核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突出问题等情况。在评价方式上,《总体方案》坚持发展的观点,强调对政府的评价既评估最终结果,也考核努力程度及进步发展;提出各地根据国家层面确立的评价内容和指标,结合实际进行细化,作为对下一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依据。

 三是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对此问题,《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三不得一严禁”,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正确政绩观,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同时,强化问责机制,明确提出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规依法问责追责。

 (二)改革学校评价,要义是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各领域。改革学校评价,就是要着力破除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建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引导各级各类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此,《总体方案》提出 5 项改革任务:

 一是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总体方案》提出,加快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标准,将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以及党建带团建队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依法治校办学、维护安全稳定等 6 个方面情况,作为评价学校及其领导人员、管理人员的重要内容;同时提出要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以此引导学校改进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是完善幼儿园评价。

 三是改进中小学校评价。

 四是健全职业学校评价。

 五是改进高等学校评价。针对高校办学中存...

篇五:2022年新高考综合改革培训心得体会生物

22 年生物高考备考交流会发言材料

 第一部分 2021 年生物高考全国乙卷试题分析

  1. 试题总体评价

 1 2021 年高考全国理综乙卷精心选取了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实验探究等情境素材,突出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的考查,难度设计科学合理,充分发挥了考试评价的选拔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试卷的题型与结构、呈现形式与风格、难度等方面基本稳定,考查内容涉及必修 1 1 有丝分裂、细胞中的水、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必修 2 2 的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基因的本质,必修 3 3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群落的结构,选修 1 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选修 3 3 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与操作程序。以上内容聚焦学科主干知识,充分体现基础性、全面性、应用性,引导教学要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课标、回归教材,体现学以致用。

 1 2.2021 年高考生物学全国乙卷试题特点评析

 (1 1 )重视学科基础知识,倡导教学回归基础

 必备知识是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根基,考 查必备知识。

 有助于引导学科教学回归本质。1 2021 年高考生物学科试题未出现“偏、难、深、怪”试题,立足于学科基础知识,考查

 学生对学科必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第 1 1 题考查果蝇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行为及 A DNA 的数量变化;第 2 2题考查学生对常见实验试剂基本作用的认识;第 3 3 题考查植物体内水的作用;第 4 4 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中涉及的离子机制、化学信号和膜电位变化等;第 1 31 题是对不同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所产生激素的种类及其生理作用的考查;8 38 题第(3 3 )小题考查质粒载体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以上试题 均考查了考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知识,旨在引导教学要回归学科基础,加强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2 2 )考查重要概念,渗透生命观念

 , 生命观念是学科核心素养的标志和关键,7 2017 年版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生命观念主要包括:生命的系统观、生命的物质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信息观等。每个观念都有丰富的内涵,分别由一系列的重要概念作为支撑。例如第 1 1 题指向的就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概念一“有丝分裂保证了遗传信息在亲代和子代细胞中的一致性”,以果蝇体细 胞有丝分裂为载体,考查不同分裂时期染色体行为及 A DNA 的数量变化,体现了生命的发第 展观。第 5 5 题指向“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的概念,以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为载体,考查

 R R 型菌转化为 S S 型菌的原理,体现了生命的物质观。9 29 题第(2 2的 )小题以干旱地区的一些植物特有的 2 CO2 固定方式为背景,考查这类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方式;0 30 题第(2 2 )小题以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的雀科鸟经进化后而能长期共存为背景,从取食的角度考查能长期共存的原因,以上两个小题都第 渗透了进化与适应观。第 1 31 题围绕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要求学生对肾上腺 、胰岛 B B 细胞和垂体所分泌的激素种类、激素运输、靶器官或靶细胞及其响应进行综合比较,体现信息交流对于生命活动的重要性,渗透了生命的信息观。

 (3 3 )创设探索情境, , 考查批判性思维

 探索情境来源于真实的生物学问题的探索过程, , 要求学生面对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 , 能运用已有的生物学的知识、证据和逻辑进行思考或展开论证, , 综合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等关键能力。

 第 第 0 30 题以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种间竞争现象引出竞争排斥原理, , 属于探索情境。第 (1) 小题要求学生对竞争排斥原理的验证实验进行补充, , 补充的内容涉及实验动物的选择原则、实验条件以及预期结果。第 (2) 小题要求学生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雀科鸟长期共存的条件。第 (3) 小题要求学生综合前两个小题,归纳总结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 , 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 , 此外也渗透了稳态与平衡观、进化与适应观等生命

 观念。本题主要从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考查“四层”的相关内容, , 属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水平的考查。

 (4 4 )重视实验探究, , 凸显学科本质

 实验与探究能力是高考生物学考查的关键能力之一,以探究为特点的实验过程不仅会直接影响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科学 探究”的落实, , 也会间接影响另外两个核心素养。

 的达成。1 2021 年高考生物全国乙卷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涉及实验试剂的选择、实验操作方法、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实验思路的设计。例如第 2 2 题考查不同实验试剂的作用原理, , 要求学生准确理解不同实验试剂在鉴别、处理实验材料的现象与作用,重视内容的基础性与覆盖面;第 4 4 题以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为背景, , 考查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判断; ; 第 38 题要求给出利用质粒载体上抗生素抗性基因筛选目标菌株的方法, , 直接指向实验实际操作的考查; ;第 第 9 29 题要求学生以 H pH 作为检测指标, , 写出验证植物 在干旱环境中的特殊 2 CO2 固定方式的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试题在不同程度上考查了学生基本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旨在改变教师在黑板上讲实验、背步骤的教学模式,引导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助力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5 5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 彰显学科育人价值

 1 2021 年高考生物学全国乙卷试题聚焦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在劳动生产中的重大贡献,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既引导学

 生关注生物学对人民生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又深化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原理的应用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彰显学科育人价值。

 (6 6 )注重难度调控, , 体现人文关怀

 , 在保证试卷总体区分度的前提下,1 2021 年生物高考全国乙卷从3 3 个方面合理调控试题难度:一是题干表述简洁明了, ,涉及的大多数情境素材都是直接来源于教材或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学生在作答过程中无需为陌生情境感到焦虑,充分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一是优化作答形式,提高作答效率。例如第 2 32 题第 (1) 小题要求学生根据给定实验材料设计杂交实验, , 但在作答中仅要求用遗传图解表示杂交过程,相比较纯文本作答, , 能够显著减少作答时间,提高作答效率;三是试卷结构、试题形式等方面保持基本不变,例如第 31 题命题风格与 0 2020 年相近,以表格 形式呈现试题信息,要求学生根据所给信息补全表格内容,既减少了考生的阅读量, , 也有助于学生深化认知, , 形成知识间的有效联系。

 3. 对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启示

 1 2021 年高考生物学全国乙卷基于“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进行设计,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 , 强调对基础知识全面深刻理解与运用,启示中学生物教学要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课标、回归教材,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围绕大概念和重要概念精心设计教学活

 动,创设丰富的情境案例,促进学生建构概念与模型,从而准确理解概念。在实验教学中, , 要重视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的指导, , 让学生能通过思维活动或逻辑推理分析解决问题, ,逐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第二部分 规范答题减少失分 1. 失分的主要原因

 (1 1 )表观原因

 审题不清,粗心大意,词不达意,会而不对,对而不全,不能正确理解题意,答题技巧和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的存在缺。

 陷和不足,可以通过规范训练和正确引导将失误降低到最低。

 (2 2 )深层原因

 知识欠缺,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系统性。对基本概念、原理缺乏深刻的理解,能力不足,熟练程度不够。日常教学中强化有意识的培养与引导。

 2. 高度重视规范生物学科术语

 高考在规范使用学科语言上有很高的要求,表述要符合学科特点,思路清楚,准确严谨。网上阅卷的评分标准甚是严格,这就对考生规范答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例 例 1 1 :不能自造“术语”

 (1 1 )农杆菌的作用是

 。正确答案是:“农杆菌可感染植物,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中”。但是有些同学写成“农杆菌可感染植物,将目的基因带进(弄

 进、弄到)到受体细胞中。

 (2) 兔甲称为 ____ 体,兔乙称为 _____ 体。正确答案是:供体,受体。但是有些同学写成“供卵体、代孕体、受孕体”。

 (3 3 )2 CO2 以

 ___ 方式进入叶绿体后,与 ___ 结合而被固定,正确答案是“ C5 ”或“五碳化合物”。若写成“碳五化合物”不得分,原因是没有这种说法。

 例 例 2 2 :注意易混淆的名词

 细胞质- - 细胞质基质,中心体- - 中心粒,基因组- - 染色体组,中枢神经- - 神经中枢,等等。

 例 例 3 3 :注意文字的准确性

 生物学的术语中有些文字较生涩,不能写错,更不能用别字来替代;也不能多字或者少字。

 蒸(增)腾;湿(显、温)度;纺(防)锤体;浆(桨);麦芽(牙)糖; ;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促性激素);性激素(性腺激素)

 ; 糯(懦)性;目的(地)基因;导(倒)入;液 (叶)泡A ;DNA 连(链、联)接酶;质粒(基粒、载体);类(内)囊(囊不会写)体;纯合(和)子;神经(精)递(第,弟)质;脊(背))

 髓(髓不会写); ;; 斐(裴)林试剂;高压蒸汽(气)灭菌法;

 增殖(值);糖原(元);双缩脲(尿)试剂;健(建)那绿,等等。

 例 例 4 4 :注意文字逻辑性

 (1 1 )一般来说,果实成熟过程中还伴随着绿色变浅。其原因是只能答成“叶绿素含量降低”才符合逻辑;如果答成“叶绿素少”就不给分。

 (2 2 )“不变蓝”不等于“无色”或“没有颜色变化”;

 (3 3 )“不变”也不能说成“无现象”等等。

 (4 4 )提高(降 低)2 CO2 浓度 ——制 控制 2 CO2 浓度、影响CO2

 浓度,等等。

 例 例 5 5 :正确书写遗传图解

 (1 1 )必须写亲本、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

 (2 2 )不写或错写“P P 、 F1 、×、↓、♀、♂”等符号;基因型书写不规范,如:

 aA, ,X BXbX 等;未写出“亲本表现型、子代表现型及比例”等等。

 第三部分 2022 生物高考备考策略 1. 明确 2 2022 年高考命题要求

 2 2022 年高考命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优化试题呈现方式,加强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2 2.2022 年备考具体措施

 (1 1 )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一轮复习这段时间主要任务就是带学生全面的回归课本,围绕基础全面、系统的夯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老师要找准基础、拓宽基础。

 夯实基础立足点首先放在课本上,课本是生物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掌握基本方法的“蓝本”,应该重视课本的基础作用和示范作用。如课本的正文、科学视野、资料卡片 、小字部分、课后习题,不留死角,以便为二三轮的复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2 2 )构建体系、细化专题

 构建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知识体系。特别要重视实验专题的细化和训练。

 生物学科历年高考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而且考查频率非常高。9 2019 年高考全国 3 3 套卷共有 有 4 4 处。0 2020 年高考明确要求写实验思路只有Ⅲ卷 2 32 题,而Ⅰ卷 37 、8 38 两题要求写主要实验步骤。也是高考试题的创新之处。1 2021 年 年 9 29 题要求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综合考查考生对生物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对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对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一定要求。

 (3 3 )总结模式,提高效率

 构建“先做后教”的复习课模式

 巩固提升

 (4 4 )强化训练,追求质量

 ①讲求训练的“系统与结构”

 一是强调“ 练习的阶梯” —— 不是随心所欲的、简单化地堆积,而是构成一种结构,一个阶梯。

 二是强调“系统的训练” —— 不是零敲碎打,而是经年累月,作为一个系统来训练。

 三是强调“多维的训练” —— 不是单一的训练,而是关注知识、技能、思维、能力、素养的训练。

 ②勤做高考真题

 高考真题代表的是考点和命题趋势,能力强的教研团队可以从从多年的高考真题中总结出命题规律。

 高考真题是由一群专家级命题人花费很多的时间,封闭式制作而成,其品质能秒杀市面上的任何一套练习题。

 做高考真题就像是和高手过招,“招式”见得多了,自

 然更容易解得其中的奥 妙。

 (5 5 )研究问题、精准发力

 ①认真研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

 ②认真研究近年高考试题的主要特点。

 ③注重团队合作,制定目标计划。

 ④研究当前学生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好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⑤广泛收集资料,精选精编适合自己学生实际有符合高考要求的考练题,以便准确诊断问题和提升能力。

 (6 6 )强化思维、提升能力

 ①“教师教师要将解题思路步骤方法,真实的展示给学生。”这是试题讲评的核心。

 ②教师体验答题过程

 分析对试题情境的反应:分析学生面对不同情境的表现,分析学生对试题信息处理加工能力,找出学生对试题情境的反应的差异性,进行针对性训练。

 分析对试题设问的反应:分析学生根据试题设问,如何审题、如何结合情境、如何结合学科知识进行解答的主要思路,把握学生解题的思维状态及其差异。

 分析作答与参考答案之间的契合度:分析学生解题思路,答题语言表述、学科语言规范等情况,分析差异何在,从中

 发现不同学生的学科差异。

篇六:2022年新高考综合改革培训心得体会生物

:2 2022 新高考改革政策解读 2014 年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两个文件,拉开了中国高考招生改革的序幕。2014 至 2021 年,先后有 21 个省份已启动新高考改革。陕西省新高考综合改革将于2022 年秋季启动,2022 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将于 2025 年参加新高考。神木中学积极响应新高考政策,迅速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新高考实施领导小组,出台了《神木中学关于进一步加强高考综合改革基础保障条件的实施方案》,同时组织教师进行多轮新高考培训,充分理解新高考政策及选课走班的教学形式,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整理与新高考相关的内容为广大师生及家长提供参考。

 1、高考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高考综合改革是对高考招生制度的整体设计,是一次综合、系统、全面的改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深化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坚持基础性,突出选择性,主要包括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组织、考试对象、考试安排、成绩呈现等。二是深化全国统一高考改革,主要包括考试科目、高考成绩构成、选择性考试科目选考要求、改进招生录取方式等。三是深化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考试改革,主要包括: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职业教育春季高考。四是深化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建立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陕西省从 2022 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开始启动,2025 年正式实施新的考试招生制度。从 2025 年开始,普通高校统一

 考试招生录取将建立依据统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新机制,简称“两依据、一参考”。

 2、陕西省将采取哪种选课模式? 陕西省将采用“3+1+2”的选课模式,即:3(语文、数学、外语必选)+1(物理、历史选其中 1 科)+2(化学、生物、思治、地理选其中 2 科)。科目选择理论上有 12 种组合,考生须根据自身兴趣、志向、优势和高等学校招生要求以及普通高中办学条件选择,具体组合如下:

 序号 物理组合 序号 历史组合 1 物理、化学、生物 7 历史、政治、地理 2 物理、化学、政治 8 历史、政治、化学 3 物理、化学、地理 9

 历史、政治、生物 4 物理、生物、地理 10 历史、地理、生物 5 物理、生物、政治 11 历史、地理、化学 6 物理、政治、地理 12 历史、生物、化学 3、普通高考实施“3+1+2”模式和传统的文理分科有何区别? “3+1+2”的模式和传统的文理分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是目标导向不同。“3+1+2”的模式既体现了物理、历史学科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了高校不同学科专业选才的要求,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二是选择科目组合不同。“3+1+2”的模式,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兴趣、特长,拟报考学校和专业的招生要求以及高中学校的办学条件,在 12 种组合中自主选择,增大了考生的选择面。而传统文理分科仅有 2 种固定组合供考生选择。其中,文科考生只能选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 1 种固定组合,理科考生只能选物理、化学、生物学 1 种固定组合。三是考试内容不同。“3+1+2”的

 模式,学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 3 个科目考试时不分文理,所有考生的考试试卷完全一致。而传统文理分科的数学考试科目,试卷的内容和难度则是有区分的。

 4、为什么要在物理或历史中选 1 门在其余 4 门中选 2 门? 按照“3+1+2”选考模式规定,考生在确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择性考试科目时,应在历史和物理 2 门首选科目中选择 1 科,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 4 门再选科目中选择 2 科。这样设置的主要考虑:一是体现人才培养需要。高校、普通高中和学科专家普遍认为,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物理是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历史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高中阶段学习物理或历史科目是大学阶段学习自然科学类专业或人文社科类专业以及其他交叉学科专业的重要基础。因此,将这两个科目作为首选科目,有利于考生为进入大学开展专业学习奠定扎实基础,有利于高校相关专业对学生的培养。二是符合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实际。将物理和历史作为考生首选的科目之一,可以与现有师资、教室等条件有效衔接,引导不同地区、中学的学生合理选择学习科目,科学规划学业生涯,为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三是有利于学生多样化成长发展。学生可从 4 门再选科目中选择 2 门参加选择考,理论上有 12 种组合。相比改革前文理分科的两种学科组合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而且促进了文理交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学其所好、考其所长的原则,更加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机会。

 5、高考总成绩是如何组成的?

 考生总成绩由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 3 个科目成绩和考生选择的 3 门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其中,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 3 个科目,每科满分均为 150 分,总分 450 分,各科均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择性考试中,考生在物理、历史 2 门首选科目中所选择的 1 门科目,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 4 门再选科目中所选择的 2 门科目,每科满分均为 100 分,以等级赋分转换成绩计入考生高考总成绩。

 6、为什么物理和历史按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在录取时选考物理的考生和选考历史的考生将分别排队录取。因此,选择物理(或历史)的考生将使用同一物理(或历史)试卷,考试群体相同,成绩具有可比性,可以使用原始分计入考生总成绩。

 7、为什么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考成绩要实行等级赋分? 首选科目相同的考生,可以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科目中,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和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要求,选择不同选考科目计入高考成绩。由于再选科目中不同学科试题难度差异和报考相应学科的考生群体不同,选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如:考生甲选考思想政治,考生乙选考化学,两人都考了 80 分,考生甲排在所有选考思想政治考生的第 100 位,考生乙排在所有选考化学考生的第1000 位。若简单将他们各科成绩相加计入高考总成绩并进行比较,既不科学也不公平。因此,需要将不同科目的原始分按照一定规则通过转换得到等级分(转换后考生选考科目成绩排队顺序不变),以解决选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的问题。

 8、全国统一高考和选择考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一是考试科目不同。全国统一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 3 个学科,不分文理科。选择考科目是物理、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 6 个学科。

 二是命题主体不同。全国统一考试科目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选择考科目由我省组织命题。

 三是考试时间不同。全国统一考试中的数学和外语科目考试时间是120分钟,语文科目考试时间是150分钟。选择考一般由本省组织,每科考试时间届时以本省发布的官方文件为准。

 四是科目分值不同。全国统一考试科目每科分值为 150 分。选择考科目每科分值为 100 分。

  篇二:2 2022 新高考改革政策解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教育评价的主要原则: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持问题导向,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坚持统筹兼顾,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新高考评价 1、《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通过解决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给出在高考领域的答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基础工程、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是深化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助推器,是提升高考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命题评价的准绳和量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有助于充分发挥高考育人功能和积极的导向作用,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内容组成。其中,“一核”为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实现了高考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主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转变;“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题。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实现了高考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的转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实现了高考从主要基于“考查内容”的一维评价模式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转变。

 3、《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有何创新之处? 高考评价体系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教育功能上,实现了高考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转变。高考评价体系从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出发,立足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力求运用教育评价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在高考评价中创造性地完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机制性设计,以及与素质教育理念、目标和要求的体系性衔接。

 二是在评价理念上,实现了高考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的转变。高考评价体系在多年来高考内容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吸收中外教育发展和评价研究的新成果,结合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新要求,创造性地提出综合评价的新理念。

 三是在评价模式上,实现了高考从主要基于“考查内容”的一维评价模式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转变。高考评价体系基于素质教育理论和考试评价规律,创造性地将素质教育目标与考查内容对接,将素质教育评价维度与考查要求对接,创设出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考生素质的问题情境作为考查载体,从而形成“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的素质评价模式。

 4、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如何衔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一是明确高考的核心功能为“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以立德树人统领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更加强调招、考、教、学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是为实现对核心素养的有效测量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将高中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理念和学业质量标准切实落实到高考当中,促进教考衔接、同向同行。

 三是在考查要求上,高考评价体系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促进高中教学方式改革,助力发展素质教育。例如,高考注重基础性,强调基础扎实,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从而促进教学回归课堂教材,夯实学生成长的基础。又如,高考通过开放性、探究性情境的设计,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和培养,有助于高中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有助于高中积极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助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篇三:2 2022 新高考改革政策解读 新高考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坚持基础性,突出选择性,包括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对象、考试安排、考试组织、成绩呈现等方面都做了重大改革,不再用 ABCD 等级划分,而是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

 1、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什么?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教育部考试规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国家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以下简称合格考)和选择性考试(以下简称选择考)。合格考成绩是普通高中学生毕业认定的主要依据,也是高职院校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依据之一;选择考成绩计入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招生录取的考生高考总成绩,作为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2、完善和强化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现象,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二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计入考生总成绩的选择考科目,学生须根据自身兴趣、志向、优势和高等学校招生要求以及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扬长避短选择。三是促进高中教育质量提升。通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改革,引导高中落实课程方案,加强课程实施,提高办学质量。四是促进高校科学选才。高校可以针对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通过合理设置招生录取科目要求,提高选拔人才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合格考的考试对象是哪些? 普通高中在校生均须参加合格性考试,考试科目成绩全部合格者,颁发普通高中毕业证书。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生,符合报考条件的可直接报名参加全国统一高考...

篇七:2022年新高考综合改革培训心得体会生物

 2022 版生物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1 2022 版生物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 2022 版生物课程标准变化解读

 2022 版生物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1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版)主要体现了以下变化和特点: 一、完善和明确培养目标,注重学科素养的达成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将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培养目标细化为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发展要求,明确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生物学课程的新理念和新要求,是由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内容组成。

 二、优化生物学课程内容,注重小初高学习的衔接 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以学科知识内在逻辑为主线,从微观到宏观、个体到群体、多样性到统一性等视角,以学习主题为单位构建课程内容体系。课程设计充分利用我国生物学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经验,使初中阶段的生物学学习与小学和高中阶段能够有效衔接、循序渐进、连贯一致,引导学生深入地认识生物学的重要思想观念和科学本质。

 三、促进教学方式深度变革,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

 是主动参与的过程,选择恰当的真实情境,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类学习活动等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新增“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主题,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理解科学、技术、工程学、数学等学科的相互关系,并尝试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设计和制作,尝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2022 版生物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版)主要体现了以下变化和特点:

 一、完善和明确培养目标,注重学科素养的达成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将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培养目标细化为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发展要求,明确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生物学课程的新理念和新要求,是由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内容组成。

 二、优化生物学课程内容,注重小初高学习的衔接 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以学科知识内在逻辑为主线,从微观到宏观、个体到群体、多样性到统一性等视角,以学习主题为单位构建课程内容体系。课程设计充分利用我国生物学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经验,使初中阶段的生物学学习与小学和高中阶段能够有效衔接、循序渐进、连贯一致,引导学生深入地认识生物学的重要思想观念和科学本质。

 三、促进教学方式深度变革,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

 是主动参与的过程,选择恰当的真实情境,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类学习活动等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新增“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主题,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理解科学、技术、工程学、数学等学科的相互关系,并尝试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设计和制作,尝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2022 版生物课程标准变化解读

 一、总体变化 1.删除了“课程设计思路”,将部分内容整合进“课程性质”中。

 2.课程内容:内容顺序、表现方式、具体要求都有变化。

 3.增加“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描述”。

 4.课程实施中增加“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二、具体栏目内容的变化 (一)【课程性质】

 1.针对生物学的影响,与 2011 版中宽泛的“影响社会、经济、人类生活”的介绍相比,具体阐明了生物学发展迅速,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结合紧密,在人类健康与疾病防治、粮食与食品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2.明确指出生物学课程要注重探究和实践。

 (二)【课程理念】

  1.强调了生物学习要注重与小学阶段、高中阶段学习的衔接、连贯。

 2.增加了“跨学科实践”的要求,要求学生能过综合运用数、理、化、生、地等学科知识去解决问题。

 3.课程设计追求“少而精”的原则,从课程内容的整合中可以看出这一原则的体现。给学生以充裕的时间进行主动学习。

 4.重点强调了“探究”“实践”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

 (三)【课程目标】

 1.将课程目标进一步细化成两大方面:“核心素养内涵”和“目标要求”。2011 版中重点阐述了能力目标方面的要求,而2022 版除了目标能力方面的要求外,还对“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进行了阐述。

 2.2022 版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对“核心素养”的内涵作了具体描述。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品格和关键能力。

 3.2022 版,在目标要求中延续了对基础知识、学习能力、

 思维的要求,对 2011 版中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进行拆分和细化,重点要求学生初步具有跨学科实践的能力。对于“社会生活”方面的要求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如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他人,能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探究;关注身体内外各种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等,都从十分具体的方面作了阐述和要求。

 (四)课程内容:由原来的 10 个一级主题改为 7 个学习主题:

 每一主题分为[内容要求](本主题需要掌握的概念知识)、[学业要求](学生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具体要求)、[教学提示](从教学策略建议、情境素材建议、学习活动建议三个方面指导教师教学活动)。

 1.[内容要求]除了内容顺序的调整外,还进行了内容的拆分合并:

 (1)原“科学探究”内容,不再单独要求,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体现。

 (2)“动物的运动”与“健康的生活”移至“人体生理与健康”中,“动物的行为”相关内容在新课程标准中未有体现。

 (3)原“生物的多样性”中的进化移至“遗传与进化”中。

 (4)原“生物技术”内容移至“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中。并提升了素养要求,由原来的“明确概念”“说明原理”变为能够将这些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运用。

 2.[学业要求]强调通过内容学习达到核心素养方面的提升。

 3.[教学提示]从“教学策略”“情境素材”“学习活动”三个方面对教师教学提出建议。

 (五)【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的最直观的成效表现,反映出核心素养的要求。

 从“真实的生物学问题情境”“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问题情境”“与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问题情境”“与生物和环境相关的问题情境”“与生物技术有关的问题情境”方面具体描述了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具体的成效表现。

 (六)【课程实施】

 1.教学建议方面

 (1)与 2011 版相比,着重强调“教学目标应体现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

 (2)在 2011 版“关注重要概念学习”的基础上,强调了“内容聚焦大概念”的内涵,通过对能解释较大范围的生物学现象的大概念的学习,引领学生主动构建概念,加强概念间的联系,使知识结构化。

 (3)重视运用以探究为特点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扩大了原先“实验探究教学”的内涵,引导学生从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主动获取证据,做出判断,重视探究活动报告的完成和交流。

 (4)在原先“加强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概念,要求重视运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2.教学评价方面 (1)细化了评价内容,从“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单元评价” “跨学科实践活动评价” “期末评价”五个方面进行了要求。

 要求试题素材应有利于问题融入真实情境和思维过程,贴近学生生活。试题考查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状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要有开放性。

 (2)重点强调“学业水平考试”,并指出考试成绩是初中生毕业和高一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学业水平考试由“笔试”“实验操作考试”“跨学科实践活动

 测评”三部分组成。

 考试命题通常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素材要选取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生物科技新进展、生物科学史等,创设问题情境。

 3.教材编写建议方面 (1)重点强调了要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真爱生命,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念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2)指出要符合初中生的知识基础、认知发展水平,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实际,通过举例、演示、类比等多种形式阐述抽象的生物学概念。

 (3)教材内容选择则从“精选基本内容”“重视科学实践活动设计”“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人文素养培养”“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五个方面,对 2011 版中这一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和要求。

 (4)内容组织上要求兼顾大概念之间及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习题设计要求呼应正文或活动的学习要求,题目类型要多样化,注重设计开放性问题。

 (5)呈现方式上要求各分册在体例结构、行文风格、栏目设置、排版设计上尽可能一致。

 4.增加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要求,提出了区域教研的建议和校本教研的建议。

 (七)附录 1.教学与评价案例

 2022 版减少了具体案例,每个实例后增加【案例评价】,从核心素养的达成角度对实验成果进行评价,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删除学习目标的说明。

篇八:2022年新高考综合改革培训心得体会生物

22 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教师专题网络培训心得体会(共三篇)

 第一篇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2020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总体方案》的出台实施,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具有重大意义。为落实好《总体方案》要求,今年 6 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XX 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两清单一安排”》(以下简称“两清单一安排”),为我省教育评价改革确定了目标和路径,明确了清单和任务。围绕贯彻落实《总体方案》精神和“两清单一安排”要求,结合鹰潭工作实际,我就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谈几点认识。

 一、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总体方案》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鹰潭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线,贯穿于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任务始终,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我们成立了全市思政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思政工作格局。我们建立了全市学校思政工作会议制度,大力推进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我们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市委书记、市长带头到学校上思政课,精心组织开展思政课活动周活动,举办优质思政课大赛,广泛开展“讲思政课、听思政课、赛思政课、评思政课”四项特色活动,进一步营造了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精心讲好思政课、学生认真学好思政课的浓厚氛围。我们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思政德育工作举措,加快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出台《全市中小学德育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通过大力推进红色基因传承,优化思政德育教师队伍建设,举办思政德育教师高级研修班,上好“开学第一课”,设立立德树人基金会,精心组织优秀模范乡贤到学校上思政课,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学生向善向上,努力争做时代新人。

 二、以破“五唯”为导向,坚持科学教育评价

 “五唯”是旧有教育评价问题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不科学的评价导向。《总体方案》指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鹰潭市坚持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紧扣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立足基本市情,坚持积极、稳慎、务实,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既大力破除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做法和导向,又着力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我们将认真落实《总体方案》精神,制定出台实施意见,坚决不搞基于分数、升学、项目、奖励等量化标准的排队和评比,坚决不把排名、评比或者评估与相应的激励政策与分配政策简单挂钩。我们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五育并举,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全市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将加速推进劳动教育试点改革,加快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探索建立劳动教育清单制度,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

 三、以五类主体为抓手,协同推进评价改革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通

 力配合、协同推进。《总体方案》指出,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鹰潭市坚持整体谋划、系统推进,针对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这五个关键主体,充分考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不同教育领域和大中小幼不同学段特点,分类分层研究教育评价改革思路、提出改革措施、明确实施路径,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我们将积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用。我们将严格控制教育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减少多头评价、重复评价,切实减轻基层和学校负担。我们将进一步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我们将持续改革用人评价,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引导全市上下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努力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新的时代,赋予中国教育新的使命。鹰潭市将始终坚持科学教育评价导向,不断把教育评价改革引向深入,为教育改革发展装上强

 大引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为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篇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去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为落实《总体方案》要求,今年 6 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XX 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两清单一安排”》。如何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有关教育评价改革部署要求,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市,顺应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期待,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龙头之战”。《总体方案》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是指导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推动《总体方案》落实落地,必须深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认识教育评价改革的重大意义。全市各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都要带头学,潜心研究教育,学懂弄通政策。领导小组要带头抓好专题学习,督促指导所有成员单位把教育评价改革作为中心组专题学习内容。在全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部署开展学

 习研讨,组织专家学者、骨干教师进行宣讲,确保覆盖到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通过学习、研讨、培训、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教育改革评价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总体方案》精神,教育引导全市学校、家庭、社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教育评价改革上来,搞清楚“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在全市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中营造改革氛围,凝聚改革共识。

 二是抓实重点任务。《总体方案》全文近 6400 字,包含导语、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组织实施 4 个版块,仅重点任务篇幅就近 4800 字。《总体方案》以问题为导向,实事求是,针对性强,聚焦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进行部署,力求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并分两个阶段提出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总体方案》围绕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 5 类主体,坚持破立结合,重点设计了 5 个方面 22 项改革任务。

 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就是要推进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履行职责,通过考核、评估、问责等方式倒逼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必须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的职责,破除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

 近年来,新余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夯基础、补短板、强弱项、破难题,在推进科学履职上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成立了新余市化解大校额大班额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了相关议事规则;在全市学校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旁听制度,各级宣传部班子成员、教育部门班子成员、学校班子成员及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每学期至少到校旁听或参加思政研讨 1 次;全面开足开齐《红色文化》课程,每周同上“红色文化教育”课、每月同上重大事件思政课,市委书记、市长带头上思政课;对县(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进行了督导评价;启动了全国教师发展协同创新试验区创建工作;成立了新余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研究通过了《新余市“润心行动”实施方案》,将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启动“润心行动”,并建立全市学生身心健康数据平台;全面推行了高中、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荷工程”成为了民生品牌,取得了家长满意、学生开心、学校欢迎、社会赞同的效果,入选了 2020 年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水花行动”让全市 1.7 万名小学四年级学生掌握了游泳技能和知识,并将游泳列入中考体育选考项目;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大课间体育展示活动等等。总体看来,新余市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教育的难点、热点和痛点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五唯”现象依然存在,还需要我们认真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切实把教育评价改革落到实处。

 三是推动改革落地。我将科学履行好市委教育工作领导

 小组组长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推动新余市委进一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制度;推动建立党委和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推动将教育评价改革情况纳入纪检监察、巡察工作、经费监管以及教育督导,加强考核结果运用的监督检查,强化结果运用;完善对县(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推动并积极参加全省教育改革试点,围绕教育评价改革目标和重点任务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争取形成 1-2 个有特色、可复制、能推广的改革实践经验。督促协调各部门对照改革重点任务,结合实际制定落实举措,合力推进《总体方案》落实落地。

 第三篇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决定学校办学和教育实践导向,是整个教育改革的“龙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020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从党委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五个层面进行系统部署,引导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促进教育评价回归立德树人本位,为教育事业发展指

 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战略价值。

 教育评价是教育治理的核心内容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直接反映教育方针政策的价值取向,决定教育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塑造教育管理、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行为模式,影响全社会的教育观念和家庭的教育选择,涵养新时代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近年来,萍乡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抓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重要机遇,奋力推进“五区”建设,打造“最美转型城市”,以勇当教育改革发展“排头兵”的姿态,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突破口,以教育治理能力为主抓手,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总目标,系统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力构建教育发展新生态,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聚焦目标抓贯彻,始终把牢教育正确发展方向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功能是“育人”,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就是要回归教育本质,将育人功能放在首要位置,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把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检验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认真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促使教育以人为本。

 一是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教育事业首先是党

 的事业。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市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深刻把握教育工作的政治属性、宗旨方向和目标任务,把党的教育方针全方位的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以坚定不移的战略定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是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教育系统干部选任考核、重要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安排等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坚决杜绝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切实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促进高校毕业生平等就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各级各类学校要在资源配置、评优评先、考试招生等方面突出立德树人这一关键任务,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篇九:2022年新高考综合改革培训心得体会生物

2022 版新课程标准解读学习材料

  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是学校与社会进行教育培养的方向与目标,体现着国家意志和人民期盼,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遵循和重要载体。2 2022 版新课程标准已对外了布了,下面就它的一些制定与编排的目标与方式与大家进行交流学习:

 一、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背景和意义解读 一是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中央作出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要求强化课堂及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落实这些要求必须修改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二是 1 2011 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三是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别于1 2001 年、1 2011 年制定颁布,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必须进行修订完善。

 二、请问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主要思路解读 一是坚持目标导向,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对重大主题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安排,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强化课程思想性。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分析课程改革的困难和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优化课程设置,细化学科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可操作性。三是坚持创新导向,进一步深化改革,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新成果,更新教育理念,体现中国特色,增强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引导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时代性。

 三、修订涉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 6 16 个课程标准内容解读 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自 9 2019 年启动,历时 3 3 年,重点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成立由两院院士、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等近 0 300 人组成的修订组,承担修订任务。二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治、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进行整体规划,并指导落实。三是组织开展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课程内容结构化等相关基础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四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按照先修课程方案、再修课程标准的顺序进行,分项、分段推进修订工作。五是组织浙江、河南和甘肃等 5 15 个省近 6 6万名学生进行课程标准测试,根据结果进行修改。六是广泛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学者和一线校长、教师、教研员等各方意见建议,进行修改完善。

 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保证思想性、科学性原则要求解读 为保证思想性、科学性,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政治和专业

 双重把关。一是预审,组织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进行个人审读、会议预审,进行专业把关。二是审议,组织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进行审读和正式审议,完成政治和专业双重把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后,对落实会议精神情况进行专项审议。三是审核,国家教材委委员审核通过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 6 16 个课程标准。

 审议审核认为,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方向正确、结构合理、重点突出、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思想性、学理性、现实性较强,符合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新要求,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基本特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比较成熟。

 五、2 2022 版与 1 2001 年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相比,修订后的课程方案主要变化解读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六、修订后的各课程标准主要变化解读 一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

 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二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明确“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三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七、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的方法解读 义务教育课程修订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任务和基本遵循,确保应进尽进、应落尽落。一是研制印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对进课程教材主要内容进行体系化凝练,分学段、分学科提出教育要求。同时,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进行顶层设计,研制印发系列指南或指导纲要,整体规划进课程教材的内容与方式,全面落实有关要求。二是明确以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为主线,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确定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各课程标准以此为依据,具体化细化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要求等。三是结合学科特点,釆取直接安排与有机融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落实为主,地理、科学、体育与健康等其他课程有机融入。四是加强政治审核把关,组织国家教材委思想政治审议专家委员会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文本进行专项审核,确保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纳入义务教育课程。

 八、本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改革重点内容解读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立足世界教育改革前沿,描绘了中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育人蓝图,改革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调素养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遴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推进考试评价改革。二是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跳出学科知识罗列的窠臼,按照学生学习逻辑组织呈现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主题、项目、任务等形式整合课程内容,突出主干、去除冗余。三是突出实践育人,强化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强调知行合一,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开展跨学科实践,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让认识基于实践、通过实践得到提升,克服认识与实践“两张皮"现象。

 九、保证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标准思想性的方法解读 一是细化培养要求,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语文课程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历史课程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培养要求。二是充实更新课程内容,对标对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和决议,重点组织三科修订组对课程标准做了进一步充实更新,补充了有关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等内容,规范了有关表述。三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精选学生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志性成果、突破性进展和普遍性经验等,让学生感受体会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及新鲜经验。

 十、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加强学段衔接方法的解读

 一是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二是关注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三是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十一、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学习的方法方式解读 一是组织开展国家级示范培训,提供培训资源,帮助义务教育阶段广大教师准确理解把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要求。二是强化课程落地实施制度建设,指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各省对学校规划课程实施提出工作要求。三是围绕课程实施重点难点问题,设立一批课程改革项目,推动创新实践。

 2 2022 初中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版)(以下称“新课标”)以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 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 心素养。使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 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称"三会")。

 新课标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1. 明确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明确数学核心素养在初中阶段的主要 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 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2. 更新义务教育学段划分。义务教育数学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 四个学段。其中,"六三”学制第一学段(1-2 年级),第二学段(3- 4 年级),第三学段(5-6 年级),第四学段(7-9 年级)。

 3. 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更新了课程内容,新增"学业要求” 和"教学提示”,强调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的关联,探索发展学生核 心素养的路径,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4. 研制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依据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形成学 业质量标准,引导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 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5. 注重内容核心素养关联。要求处理好核心素养与"四基” “四 能”的关系,要整体把握内容与相应核心素养的关联,重视单元整体 教学,强化情景设计,加强综合与实践,学科内外融合等。

 6. 增加学业考试规范要求。强调评价方式多元化,明确数学考试 命题坚持素养立意,凸显育人导向和核心素养导向,强调命题规划及

 试题命制的标准化建设,建立数学试题监测与评估体系。

 7. 建构教研培训系统设计。强调区域教研应重视顶层设计,校本 教研应建构常态化教研共同体,创新教研方式,教师培训应着眼新理 念,强化整体性,突出关键点,注重实践性,采取多样化培训方式。

 8. 发挥教学评价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特别指出 在教学评价时要基于核心素养转变评价方式,比如要从概念记忆转变 到概念理解,要从几何证明转变到几何证明+代数证明,要从回答问 题转变到提出问题等,均是要与对应的数学核心素养匹配。

篇十:2022年新高考综合改革培训心得体会生物

2022 版生物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版)主要体现了以下变化和特点:

 一、完善和明确培养目标,注重学科素养的达成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将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培养目标细化为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发展要求,明确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生物学课程的新理念和新要求,是由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内容组成。

 二、优化生物学课程内容,注重小初高学习的衔接 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以学科知识内在逻辑为主线,从微观到宏观、个体到群体、多样性到统一性等视角,以学习主题为单位构建课程内容体系。课程设计充分利用我国生物学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经验,使初中阶段的生物学学习与小学和高中阶段能够有效衔接、循序渐进、连贯一致,引导学生深入地认识生物学的重要思想观念和科学本质。

 三、促进教学方式深度变革,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选择恰当的真实情境,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类学习活动等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

 应用知识的能力。新增“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主题,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理解科学、技术、工程学、数学等学科的相互关系,并尝试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设计和制作,尝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附:学习 2022 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教育研究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强大力量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2022 年版)。就课程方案而言,这是 2001 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执行 20 年来的首次系统修订;就课程标准而言,这是 2011 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执行 10 年来的一次系统修订。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关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也凸显了本次课程修订的重大意义与基础性价值。

 课程体现和凝聚着人类文明精华,体现着国家意志和人民期盼,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遵循和重要载体。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集中反映,具有极强的科学性,一刻也离不开教育科学研究的支撑、驱动和引领。

 本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凝聚了一大批专家学者的智慧,从核

 心素养的凝练、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组织到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三级管理体制的优化,都集中体现着教育研究的价值和作用,可以说教育研究贯穿在本次课程修订的全过程、各领域和各学科,有力地支撑了时代新人的培养。一是系统研究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政策要求,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课程方案、进课程标准,体现明确的战略性和方向性;二是着力开展现状调研和矛盾分析诊断,破解十多年来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体现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三是深入开展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稳定中推进”,使课程改革既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华,又反映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仍然会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教育研究的任务依然艰巨而复杂。例如,如何充分发挥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和综合育人价值,既要纵向一体化贯通,处理好幼小衔接和初高衔接的问题,又要横向关联,体现学科融合渗透?如何在“双减”背景下体现课程结构体系优化完善,改进育人方式,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如何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课程实施的有效机制?等等。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深入研究。只有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系统思考,整体把握,重点突破,反思总结,不断揭示育人规律,破解实施难题,以扎实研究深化课程改革,才是应然和可行之道。一是把准正确育人导向,深入研究学

 生核心素养的转化机理。深入研究课程教材作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根本载体的内涵实质和基本要义,认真研究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以此为导向,深入研究核心素养的学科特点和要求,学段特点和要求,揭示核心素养由静态知识向动态转化的内在机理,探寻从学科目标内容转化为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影响因素、培养路径和实践方式,真正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二是聚焦课堂教学主渠道,创新改进育人方式研究。一方面,要基于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要求,研究以“知识本位”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本位”教学的特点规律和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启发式、问题式、情景式和探究式等教与学方式,提出创设合理教学情境,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可行性,深度挖掘教学内容,关注课堂中不同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推进课程融合和学科渗透,全面提高教学的综合育人价值。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性、综合性课程的育人研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活动主题,合理倡导学生在全身心参与的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跟踪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不断总结课程改革经验。实践既是检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唯一标准,又是催生课程理论的源头活水,必须把调查研究、行动研究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在生动的课程实践中,运用并发展课程理论思想,发现鲜活的课程实施案例,提炼示范性的课程实施经验,推进“理论与实践"“政策与行动"的

 双向良性互动,形成专家专业化研究为引领、教师实践性教学研究为基础、群众性研究为支撑的共同推进新课程落实落地的研究格局。

推荐访问:2022年新高考综合改革培训心得体会生物 高考 心得体会 改革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