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培训心得音乐8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培训心得音乐8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06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培训心得音乐8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培训心得音乐 《义务教育艺术(音乐)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分享4在研读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并对比2011版发现首先改革了艺术课程的设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培训心得音乐8篇,供大家参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培训心得音乐8篇

篇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培训心得音乐

务教育艺术(音乐)课程标准(2022 年版)》学习心得分享 4 在研读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并对比2011版发现首先改革了艺术课程的设置。1-7 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了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在 8-9 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并结合美育进中考的趋势,说明艺术在教育中的分量大幅增加。其次新课标变化较大的有三个内容,分别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增加学科质量。其中课程内容要求结构化,包括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也分别对应学什么、学得怎么样以及怎么学。

  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在两点,一是课程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实施要求。二是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指导性也加强了学段衔接。新课标在学段划分也有所不同,将学段划分为四个。第一学段为 1-2 年级以唱游为主的音乐教学模式,3-5 为第二学段,6-7 为第三学段,8-9 为第四学段,并根据每个学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目标,确定了相应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以学习任务为载体进行了一体化的设计,也注重了不能学段的学习差异性。

  以本人教学的三年级为例,仔细研读了关于第二学段的课程内容,从三点进行学习分析,内容要求即是学什么。第二学段在内容要求中有六个学习任务包括听赏与评述、独唱与合作演唱、独奏与合作演奏、创编与展示、小型歌舞剧表演、探索生活中的音乐。在每个学习任务中都有着极其细化的内容。如在独唱与合作演唱汇总,学唱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歌、戏曲唱段,反映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歌曲,以及其他主题鲜明、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在技法和表现上有初步要求的中外优秀歌曲,详细的说明了内容要求。新课标中多次提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词语,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自信”等词语,证明国家教育的方向则是立足于本土,富有民族性和中国特色的。不过如何在音乐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呢?一方面,多看,多听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孩子们发现传统音乐美在哪?第二方面,多思考,对比思考其他国家的文化(如欧洲音乐)与我国文化的区别,想一想我国的传统文化好在哪里?第三多学。新课标中加入了戏剧(戏曲)也足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新课标学段二中对于学业要求即学得怎么样也有着仔细的叙述,如学习

 任务听赏与评述中则有能听出音乐的主题,随音乐哼唱或默唱,区分乐句和乐段,了解二段体、三段体、回旋曲式等音乐结构,并能用语言、动作、图示或乐谱等加以表示。

  新课标中对于教学提示即怎么学,也给出了详细的解读,并包括三个方面,一、教学策略建议 二、情景素材建议 三、学生活动建议。给不同的课形给出了一一样的教学建议,设计更具有一线教学思维,让教师的教学与备课更具科学性与规范性。

  亮点还有注重跨学科联系与学习,在课程理念中第三点突出课程综合,以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在 2011 版的课标中艺术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学习内容和要求缺乏系统性。2022 版打破了学科壁垒,是一种将音乐与其他艺术,其他学科建立关联并融合的综合性活动。

 新课标也优化了评价标准不够明确以及学习内容和要求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增强了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也是考察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也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2022 版课标给音乐教师给了非常详细的目标以及教学流程,需仔细研读找出适合自己的教法以及适合学生的学法,让学生能在学习音乐知识中感受更多,收获更多。

篇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培训心得音乐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感悟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学习心得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心得体会 ——新课程方案传递的教改导向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学习与心得

 借力新课程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2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感悟心得体会

 2022 年 4 月 21 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介绍《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情况。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着重加强学段衔接,在幼小衔接方面,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

 幼小科学衔接,对于幼儿园去小学化,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极为重要。小学不坚持“零起点”教学,赶进度、提高教学难度,这是导致幼儿园阶段对孩子进行拼音、识字、数学等小学化知识教育的重要原因。因此,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要按课程标准,督促各小学不得进行提前教学、超前教学。

 针对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我国教育部门已经三令五申,规定不得对 6 岁以下的幼儿进行小学学科知识教育。然而,具体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以前,人们质疑校外早教培训机构开设“学前班”,迫使幼儿园不得不进行小学化教学。去年推进的“双减”措施,已明确规定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这也就叫停了校外学前教育培训机构的小学化学科知识培训。在此背景下,幼儿园仍开展小学化教育,就将更深层次的问题暴露出来了。

 首先是不少地方的小学并不坚持“零起点”教学,没有事先学过小学知识的学生很难跟上。为了让孩子能顺利完成“幼小衔接”,幼儿园在家长的要求下,也就心照不宣地开展小学知识教育。

 其次,对于幼小科学衔接,缺乏“一盘棋”系统课程建设规划。幼儿园如果完全不上小学知识,该给孩子哪些教育?小学面对完全没有“知识基础”的学生,该怎么开展一二年级的教学?要真正做到幼儿园去小学化,就必须按照学龄前儿童的身心特点,设计幼儿园游戏课程、活动课程,重视儿童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培养其良好的习惯。与此同时,还需要推进小学低年级教学的“幼儿园化”,应采取活动化、生活化、游戏化的方式给孩子进行小学知识教育,让孩子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此次课程标准修订,就力图解决这一问题。

 落实课程方案和标准,一方面需要坚持依法治教,督促各学校按课程要求开展教学;另一方面则需要扭转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功利观念。我国出台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早就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不进行期末考试,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试成绩按等第评分,不公布考试排名。

 这次修订的课程标准,还提出“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要确保学校开齐开足这些课程,不挤占这些课程的课时,也需要推进依法治教与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两手抓。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学习心得

 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于 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如何紧跟时代步伐,正确解读,将其作为自己教育教学的航标,作为教师,一定要关注并研读新《课标》的新变化,让教育教学更有品质。通过学习,我发现,新《课标》最大的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课程教育导向目标更明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人才基础。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研读新《课标》会发现,本次修订的各课程标准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这种具体化的改进与完善,有助于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施中对标对表,精准施策,从而更好地落实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学目标,也会进一步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根铸魂,厚植爱国情怀,让学生更好地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其次,注重优化课程内容,彰显学科融合,有利于助推学生进行深度与广度的学习。义务教育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这既是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更是培

 养适应于国家未来,民族未来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需求。特别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的课程优化设计,对于聚焦学生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增强民族自信、国家自信、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的影响,也为教师的大教学观的转变指明了方向。

 最后,科学研制学业质量标准,落实“双减”精神,让教与学更有章可循。新《课标》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科学研制学业质量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很好地引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不仅为今后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了依据,更重要的是,让老师真正明白了“教什么”“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实现“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华丽转变。

 总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发布,坚持了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的原则,作为学校或每一位教育者,都要认真研读,只有准确领会内涵,认真贯彻执行,我们的教学才会更加有效,我们的教育才会更有品质。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心得体会 ——新课程方案传递的教改导向

 时隔 20 年,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首次进行了修订,十分高兴地看到此次修订组的组长是我们很熟悉的崔允漷教授——华东师大课程研究所所长、教授,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首席课程专家。这不由得要回顾一下自己对梦想课的理解:以“信任比帮助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问题比答案更重要”三大理念支撑起来的梦想课,从一开始就立足于培养学生“自信、从容、有尊严”的核心素养,梦想课在实施过程中,十分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以及课堂的自主性,学生通过讨论、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

 此次课程方案的修订,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就是“素养导向”,并且素养导向贯穿于课程编制、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从根本上保证了育人方向。“素养导向”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方案,带来了育人方向、育人方式、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命题方向、作业设计等方面的根本性改变。

 一、以落实核心素养为关键抓手保证育人方向。

 落实核心素养保证育人方向,真实实践活动促成学科核心素养,所以,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才真正确保了育人的方向。比如说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标准,就提出了三个明确

 的要求:确定的教学目标政治立场鲜明;价值导向清晰;执行要求明确。这样就有利于将核心素养融合到一线的教学中。“执行要求明确”的要求,便是立足于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学以致用、用以致学。

 二、以学科实践为依托构建实践型育人方式。

 在新的课程方案的指引下,各课程标准都在教学建议和教学提示中大量增加了实践活动的要求,比如观察、考察、实验、调研、操作、设计、策划、制作、观赏、阅读、创作、创造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把这些实践活动落到实处,也就是落实了学科的课程标准。而这个落实的过程,便是重新构建育人方式——改变以前单向知识传输、以知识的获取为主要方式、坐而论道的育人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特别强调通过实践来获取、理解与运用知识,而不是被动地“等待被喂养”。

 三、以课程结构化引领教学实践变革。

 结构化的课程结构,有别于学科知识罗列的结构,罗列出来的线性的、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点,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知识堆积的思维模式,而结构化的课程,则凸显了实用、实践的内在逻辑,比如主题、项目、任务等,这样的“建构”式的知识体系,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理念的外显,充分突出习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价值,必然会导致教学方式、课堂模式的深刻变革。尤其是大任务、大观念、大主题、大项目驱动下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知识建构,必然导致课程和课堂的重构。

 四、横向联动和纵向衔接的一体化设计。

 横向联结主要体现在跨学科学习上,通过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等牵引,以及“不少于 10%跨学科课时比例”的硬性要求,加强了学科间的关联,促进了课程间的有机整合,也强力带动了课程的综合化实施。纵向衔接主要体现在大学段的衔接上,比如幼小衔接、小升初衔接,充分体现了课程在纵向上一体化设计的理念。横向的联动和纵向的衔接,促成了课程的一体化设计和一体化实施,为消除学科过细带来的弊端,提供了保障。

 五、以学定考、教考一体的命题改革。

 毋庸置疑,指向核心素养的命题更加具有结构性、整体性和情境性,对于破除单纯知识点考察带来的死记硬背教学方式、假想实践场景考察带来胡编乱造考题编制,有很强的作用。今后的考试,更加注重价值的引领、真实情境的迁移、深层思维水平考察。减少知识点的裸考、让测评发生在知识正处于生成状态或应用状态的情境之中,必然导致教学以真实的问题解决为出发点,坚持学习开始于知识正在发生或正在应用的真实情境中。简言之,“无应用不考试”必然导致“无应用不学习”。这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素养、创新素养的培养将产生直接作用。

 六、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改革势在必行。

 作业,是双减的直接显性内容,也是课堂改革的必然产物,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作业改革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专门增加了作业评价建议,

 对作业类型、层次、立意、数量都给出了明确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作业的设计和布置的过程中,必须减少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单调乏味的作业,增强作业的时效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单元作业设计注重作业的结构化设计,避免零碎的、随意的、孤立的作业呈现形式,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核心素养的落地,是一个方向。作业求质量是大势所趋,作业改革势在必行。这也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

 新的课程方案传递出来的信号和导向是鲜明和强烈的,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强调真实实践教学,从多个方面、一体化进行改革,是历史的必然。作为一线教师,必须要认真学习和理解体会,把握住教学改革的方向,才能真正适应时代的需求。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学习与心得

 这次对修订课标的学习对老教师来说更多是一个反思自己教学的过程,在厘清与思考,更坚定了在实践中的已有信念;但对青年教师来说,对修订课标的学习,能为自己找到一个能与优秀教师并肩前行的好阶梯。

 以下的摘录也带有个性化,仅供参考

 内容摘录

 本次课程标准修订有哪些重点:

 一、课程内容优化:跳出学科知识罗列的窠臼,按照学生学习逻辑呈现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主题、项目、人物等形式整合课程内容,突出主干、去除冗余。

 二、素养导向: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

 三、实践育人: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开展跨学科实践,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让认识基于实践,通过实践得到提升。

 修订后的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变化? 一、优化结构:基于核心素养遴选课程内容;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

 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

 二、增强指导性: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刻画了不同学段的具体表现明确了学到什么程度,对教学的深度、广度,提出依据。

 历史学科如何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以培养学生五大核心素养是载体 二、充实课程内容补充有关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三、联系实际学生能看得到的标志性成果、经验

 学习感想

 修订后新的课程标准,从不同纬度提出育人的实效性,如:“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让认识基于实践,通过实践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归根结底是培养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历史学科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更具有育人的实际价值,也就是学生通过三年的历史学习到底能做什么,增长了什么技能。

 基于这样对历史教学的考量,我认为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启动学生的原始动力——探寻规律,解决问题,这是所有孩子都具有的内在动力。但是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难以完成这一任务,

 课堂上过多的是讲述,而疏于引导学生对社会的观察、对现实的思考,使教学的实际价值过于狭窄。

 这次关于新课标学习坚定了我服务于学生成长的教学定位——每一节历史课不是学习一个历史概念,了解一种历史现象,而是在引导学生解决一个社会问题。把学生的学习...

篇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培训心得音乐

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修订原则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主要在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两个方向八个方面发生了变化。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推动基础教育课程由学科立场向教育立场转型。借此缘由,我通过对比学习新旧两版课标(2011 年版和 2022 年版),认为新课标在美术学科上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核心素养内涵的“新”。新课标提出的艺术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与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不同之处在于将“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合并,变成了“审美感知”,强调了课程的综合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回归到人本身,帮助学生发现美、感知美,提升审美情趣。

 二是,课程内容结构的“新”。将以往的按学习领域的划分方式转变成按艺术实践进行划分,以学习任务为驱动,美术语言始终贯穿其中。从课程内容设置的顺序可以看出,每一学段均以注重发展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欣

 赏·评述”为起点,到以强调发展学生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素养的“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再到加强课程内容、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之间联系的“综合·探索”。内容设定层层递进,加强了学科间相互关联,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

 三是,教学实施的“新”。由以往按四大学习领域划分的单一的、独立的授课方式,转变为整体的、系统的授课方式,强调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将知识、技能嵌入其中,通过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知识、技能,提升综合能力。

 虽然这里是以新课标体现在美术学科上的“新”为主要说明,但从该版课程标准名称《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可以看出,美术学科已经与音乐、舞蹈、戏剧、影视融为一体,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学习理论或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将自己视野扩宽,树立整体意识,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内的纵向衔接,更要注重知识间的横向配合。坚持以素养为导向,重视将知识内化、实践和运用的教学,加强对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培育。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标》与 2011 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比,在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和增加,新课标更加强调素养指引、问题导向、情境创设,辅助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变化:

 一、艺术核心素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素养提升。艺术课标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标志着初中美术课程也正式跨入核心素养时代。并且提出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中要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关注核心素养,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评价量规都与核心素养密不可分,形成由“核心素养—美术学科总目标—美术学科分段目标—美术学科课程目标”的递进。

 二、改变课程设置安排,注重知识与学段衔接。首先艺术课标由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

 体艺术)课程组成,五门学科共同组成艺术学科;同时在 8~9年级的课程安排上,引导学生在五门学科中选择 2 门进行学习,更好地与高中模块课相衔接。

 三、任务驱动的目标设置,注重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新课标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设计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和当地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情境与任务”,意图通过更多的真实性任务、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身边的事件、结合现实生活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在真实情境的任务创设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四、学科内容选择更融合,注重知识的有机整合。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知识的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提倡将美术学科内部知识的融合、与其他姊妹学科知识融合、与社会学科知识融合,通过将知识进行整合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建构,并形成深层次联结,实现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意义建构的发展,提升综合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层级提升,注重素养导向的评价方式。2011 年版的美术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更多的关注于课程的评价,关注美术学科的评价,而 2022 年新版艺术课标在教学评价中提出坚

 持素养导向、坚持以评促学,这种评价一方面关注学生掌握艺术知识、技能的情况,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整体的素养,为学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发展“保驾护航”。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从 2011 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下文称为旧课标)到2022 年版艺术课程标准(下文称为新课标)的印发,本文尝试窥得一些“具体改变”的线索。

 一、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科横向连接,学段纵向连接

 相比旧课标而言,新课标加强学科横向连接,以音乐和美术为主线,多学科融合为辅线,在学习任务群中培养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宽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加强学段纵向连接,新课标的学段划分更符合学生的基础,加强学段之间的连接,尤其在第四学段选修课程中,与高中模块课程产生了一定的连接关系,增强了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二、新课标更好的搭建学科持续理解的支架

 (一)从艺术实践来看,新课标有更清晰的美术模块划分。以欣赏.评述为例,将身边的美术、中国美术赏析、世界美术赏析、中外美术简史四类学习内容结合。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也为教师合理运用教材资源指明了方向。

 (二)从学习内容来看,新课标以学习内容也就是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注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式的养成,将学生持续理解的主线对应于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以下图为例,橙色部分的学习内容将对应欣赏.评述,从任务群的方式出发,学生从第一学段欣赏身边的美,第二学段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第三学段领略世界美术的多样性,第四学段概览中外美术史。学生从第一学段养成审美感知的思维习惯,并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的美术课堂中,在驱动性任务中引导对美术的感知能力的持续理解,这样的持续理解恰是艺术核心素养的必备要求。

 三、新课标更详细的任务要求,为教师落地实施提供了建议。

 相比旧课标的目标、学习活动建议、评价要点而言,新课标将学习任务分为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视点集中于“教学目

 标”和“评价方向”。内容要求详尽的阐述了每一个学习任务的侧重点,对于教师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提供了建议;学业要求则为教师评价要点给予了参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会偏离课标,而是以教学设计实际落地课标。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相较于 2011 版美术课程标准,2022 版艺术课程标准首先在课程性质方面,保留了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新增了审美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其中旧版课标中的视觉性、愉悦性特点被涵括于新课标的审美性和情感性特点之中。情感对学习而言十分重要。学习是基于情感、动机、认知的动力性交互作用的影响而产生的。教师应当高度地协调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达成感的作用机制。从中不难发现,新课标的课程性质相较于旧版课标,有了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对于我们的艺术课程有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也有了变化。课程内容更加多元化,要求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强化育人导向。重视艺术体验和突出课程综合。新课标的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都开始聚焦于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美术教学,旨在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学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运用多学科知识融合,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新课标下,教师应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大概念,设置真实任务问题情景,形成单元化教学,驱动学生的长期的深度的思考和研究。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近日,期待已久的新版艺术课程标准已经印发。细心研读这一百多页的内容让我体会到时代在快速进步的同时,时代下的教改也随之而来。

 那么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新课标又为教育界带来了哪些变

 化呢?以义务阶段美术学科为例:使我感触最深的便是新课标中注重艺术学科间的融合这一指导观点。艺术学科包含了音乐、美术、舞蹈等。在以往的课标中艺术各学科是相互独立存在与教学的,联系较少。而新课标中强调艺术学科整合的概念,艺术教师可参照学习任务进行适当的跨学科教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学习知识面,另一方面则提升了教学效率。

 此外,耕读新课标的内容也使我倍受启示,我也并为之思考1、新时代下的美术老师应该怎么做?2、美术学科应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首先我认为,老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可谓是引航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意识到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在当下,目光长远做具有前瞻性的教师是我们应意识到的。其次,在学生的培养方面,新课标强调要重视艺术体验。艺术体验强调的即是“过程”,突显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知能力培养。因此应着重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体验,培养出健全、具有良好品格、能独立适应社会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篇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培训心得音乐

22 音乐学科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此次课程改革与时俱进地更新课程内容,改进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注重学科内知识关联、学科间关联。尤其是将音乐、美术两个学科整合为一个整体,统称艺术课程,以各艺术学科为主线,汲取、融汇姊妹艺术,并注重与自然、社会、生活、科技之间的关联,突出课程的综合性、融通性,更加符合当代教育理念,更能适应新时代对艺术教育的要求。从音乐学科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变化:

 一、明确了核心素养 在 2011 版音乐课标中没有提到音乐核心素养,到了 2017 年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而在 2022 版艺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艺术课程核心素养,在延续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新增了“创意实践”,尤其关注到当前教学大背景下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架设起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指向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凝练了课程理念 2011 版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五个课程基本理念,包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新课标中将课程理念凝练成“坚持以美育人”、“强化艺术体验”、“突出艺术综合”,更加精准地指向了学科育人价值、学科学习特点以及学科的包

 容性,引导老师在生活中提取艺术的养分,让学生从生活与实践中感受艺术的美,为老师们学科特色化教学指明方向。

 三、增加了学科门类 新课标丰富了艺术课程的内涵,除了原有的音乐、美术学科之外,添加了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传媒艺术)等艺术门类,更多关注到大、中、小一体化课程设置,遵循艺术学习规律、学生身心发展整体性、阶段性、连续性特点,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义教段的课程设置更好地衔接到高中的模块课学习,以及大学的分专业学习。

 四、提出了学业要求 在具体课程内容中提出了针对不同学习任务的学业要求,让教师更加明晰在不同阶段学生应达到的音乐学习目标,使得教学实施更具学段化特点,更有针对性,同时敦促教师积极寻求合适路径、有效策略实现学生音乐能力素养的提升。同时学业要求观照到了“美育进中考”政策,让学生音乐素养评价有据可循,解决了当前教师、学生、家长对美育进中考测内容的疑虑。

篇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培训心得音乐

22 版义务教育各学科新课程标准(不分学科)学习心得体会感想 4 篇

 第 一 篇

  随着 2022 版各科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的教育即将步入一个新的时代。

 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新课标的第一个突破:强调核心素养 任何国家的教育都离不开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文化、创新知识、促进人的发展。我们通过教育传承文化,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资源,把优秀的、符合时代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给下一代,同时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新课标的第二个突破:学业质量 2011 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只有内容标准,就是知识点标准,它超越了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现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专门有一个学业质量标准,就是内容标准加上学业要求,再加上学业质量。学业质量不只是基于知识点的考试成绩,学业成就综合表现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

 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学业质量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

 基于新课标的实施,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知识点目标是阶段性目标,是小步子、小阶段,我们的目标要变大。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要强化学科实践,自己去尝试去感受的过程。还有要推进综合学习、跨学科学习。做“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即要落实因人导学等方面。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备课、实施教学的时候要提前预设,看看能提升学生哪方面素养,需要学生做什么,怎样的学习效果最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达到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效果。

 第 二 篇

 教育研究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强大力量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就课程方案而言,这是 2001 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执行 20 年来的首次系统修订;就课程标准而言,这是 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执行 10 年来的一次系统修订。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关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也凸显了本次课程修订的重大意义与基础性价值。

 课程体现和凝聚着人类文明精华,体现着国家意志和人民期盼,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遵循和重要载体。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集中反映,具有极强的科学性,一刻也离不开教育科学研究的支撑、驱动和引领。

 本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凝聚了一大批专家学者的智慧,从核心素养的凝练、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组织到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三级管理体制的优化,都集中体现着教育研究的价值和作用,可以说教育研究贯穿在本次课程修订的全过程、各领域和各学科,有力地支撑了时代新人的培养。一是系统研究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政策要求,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课程方案、进课程标

 准,体现明确的战略性和方向性;二是着力开展现状调研和矛盾分析诊断,破解十多年来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体现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三是深入开展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稳定中推进”,使课程改革既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华,又反映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仍然会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教育研究的任务依然艰巨而复杂。例如,如何充分发挥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和综合育人价值,既要纵向一体化贯通,处理好幼小衔接和初高衔接的问题,又要横向关联,体现学科融合渗透?如何在“双减”背景下体现课程结构体系优化完善,改进育人方式,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如何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课程实施的有效机制?等等。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深入研究。只有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系统思考,整体把握,重点突破,反思总结,不断揭示育人规律,破解实施难题,以扎实研究深化课程改革,才是应然和可行之道。一是把准正确育人导向,深入研究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化机理。深入研究课程教材作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根本载体的内涵实质和基本要义,认真研究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以此为导向,

 深入研究核心素养的学科特点和要求,学段特点和要求,揭示核心素养由静态知识向动态转化的内在机理,探寻从学科目标内容转化为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影响因素、培养路径和实践方式,真正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二是聚焦课堂教学主渠道,创新改进育人方式研究。一方面,要基于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要求,研究以“知识本位”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本位”教学的特点规律和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启发式、问题式、情景式和探究式等教与学方式,提出创设合理教学情境,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可行性,深度挖掘教学内容,关注课堂中不同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推进课程融合和学科渗透,全面提高教学的综合育人价值。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性、综合性课程的育人研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活动主题,合理倡导学生在全身心参与的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跟踪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不断总结课程改革经验。实践既是检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唯一标准,又是催生课程理论的源头活水,必须把调查研究、行动研究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在生动的课程实践中,运用并发展课程理论思想,发现鲜活的课程实施案例,提炼示范性的课程实施经验,推进“理论与实践”“政策与行动”的双向良性互动,形成专家专业化研究为引领、教师实践性教学研究为基础、群众性研究为支撑的共同推进新课程落实落地的研究格局。

 第三篇

 “义务 教育新课程标准”修订新变化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标是国家事权,是“教学大法”,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考试评价、管理督导的依据,新时代新课标的修订正在进行中。

 新修订的课程方案主要变化:基于核心素养目标,从注重学科逻辑到更多关注生活逻辑。之前基础教育之所以强调学科中心、知识中心,其根本原因在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呈现的方式、体系是基于学科逻辑,而不是打破学科逻辑,从学生成长和现实生活需求的角度重组各类知识。

 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反复强调要在兼顾学科逻辑的情况下更多地关注生活逻辑。什么是生活逻辑?就是学生的成长面临什么样的真实的环境,真实的需要是什么。要基于学生成长这一主线,而不是基于学科本身的发展来设计的课程。此时,就要处理好理论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一方面要教给学生更多的间接经验和知识概念,另一方面也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做到有所兼顾。还有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一方面要按照分科的思路组织课程内容,另一方面也要强调课程的综合,按照生活逻辑将知识组织起来。

 新义务教育阶段课标标准科学定位,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通适性与差异性的关系。要以通适性为主,确保课程内容对全国绝大多数适龄学生都普遍适用,打好共同基础,同时也兼顾地区差异,为各地因地制宜留有余地。

 二是经典性与时代性的关系。要注重经典,进一步精选课程内容,选择有时代价值的经典内容;同时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最新进展,与时俱进地更新内容。

 三是全面性与个性化的关系。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明确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要严格控制必修容量和难度,为学校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留有空间。

 四是规范性与灵活性的关系。要注重定标准、立规矩,明确学业质量标准,使教学和考试评价有据可依;还要关注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鼓励教师教学实践创新。

 新课标的修订,其创新意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重培养创新人格。育人目标上,要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开放、灵活、自信、专注、合作等良好品质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是引导变革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

 三是用评价引导创新。课标要加强对考试评价的指导,摒弃简单、一刀切的做法,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新课标的修订在实践育人上要求更实:

 一是明确实践育人具体要求。各学科要进一步明确实践的主

 题、内容、时间、评价等方面要求,形成刚性约束。比如科学类课程要明确必做实验项目和评价方式,道德与法治课标要明确社会实践内容及时间安排等。

 二是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指导。要指导教师将学与做结合起来,克服只学不做的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项目实践、动手操作、经历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要在劳动实践中增进与劳动人民的感情。

 基础教育十五年,是一个系统。学校育人必须贯通起来,系统设计,整体规划。当前,一些方面反映,幼小衔接不畅的问题比较突出,初高中之间也有部分脱节,各学科之间还有交叉重复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在课标修订时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新课标修订在坚持九年一体化设计的同时,注重前后左右的衔接贯通。

 一是幼小衔接。要科学评估学前教育结束后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水平,合理设计小学低年级课程,内容坡度要减缓,学习方式要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

 二是小初衔接。根据小学到初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合理安排各学科内容,科学设计深度和难度,体现连续性和进阶性。

 三是初高中衔接。结合高中学习和学生生涯发展需要,在初

 中高年级适当安排延展和衔接内容,为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做好准备。

 四是学科间横向配合。注重学科之间知识内容的相互呼应,有效配合,防止简单交叉重复,形成各学科协同育人格局。

 与原方案相比,新修订课程方案有以下三方面变化:

 一是将原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名称改为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名称保持一致,完整体现课程方案功能。

 二是将关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要求作为构建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和落脚点,阐述培养目标,反映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

 三是考虑到学生认知发展是从日常生活概念到准科学概念再到科学概念的过程,由综合到分化,对课程设置与实施进行调整。例如,小学一二年级开设艺术综合,替代音乐、美术分科课程;鼓励将小学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劳动、综合实践活动与班队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相关内容整合实施;将学科性质相近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整合为“科学”,保持与分科基本内容一致等。

 第 四 篇

 让核心素养落地为知识运用赋能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4 月 21 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 16 门学科的课程标准。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别制订颁布于 2001 年和 2011 年。此次修订进行了系统性设计,在课程内容结构、学业质量标准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化。

 课程建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此次修订,全面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如何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 2011 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这个问题就提上了日程。时下,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不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

 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要求强化课堂及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落实这些要求必须修改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分别实施了 20 年和 10年以上,根据课程改革自身规律性要求,也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比如学段纵向有机衔接不够,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缺少科学依据,课程实施要求不够明确等,都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让核心素养落地,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工作重点。核心素养导向,既是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主线,也是课程标准文本的主旋律。课程目标的素养导向,有利于转变那种将知识、技能的获得等同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取向,引领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从核心素养视角来促进和观察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养与知识不同,是知识、技能、态度的超越和统整,是人在真实情景中做出某种行为的能力或素质。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核心素养热潮实质上是教育质量的升级运动,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课程建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是推进我国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

 课程内容:回到知识学习为人服务的初心 那么,核心素养培养又如何落实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

篇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培训心得音乐

务教育艺术(音乐)课程标准(2022 年版)》学习心得分享 5 从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审美、创新、创造力、创造性人才,学生为主体、自主性学习、音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是教学新模式的目标,更加贴近基层,尤其是教学的出发理念与之前相比发生了变化,更加突出了实用性,使基层音乐教师又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通过新课标的培训,我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下面是我对新课标的一些理解。

 一、学会利用课程资源,以情传知,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重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将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艺术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它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音乐教学多为感知教材,感受美的内涵以达到鉴赏美的目的。而设计的范筹是主要的新课的教法,唱又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体会形象美,表现形象美的关键。为了能够很好地感染教育学生,教学中,我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演唱表现音乐作品,让他们自己讨论设计表演作品,在参与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个性爱好,扬长避短,并适时选用乐器,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情绪,帮助学生掌握节奏音高,丰富演唱效果,从而达到鉴赏美的目的。

 二、加强综合技能训练,使学生领悟音乐美 综合技能训练目的在于对已学过的教材内容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使教师了解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责任感。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示范法、指导法去学习,体会,让学生充分领悟、感受音乐美的所在。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再以学生是否知道这道题的答案来衡量学生的会与否,以知道一首歌是怎么唱的来衡量一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否,更何况音乐、美术等这些学科并不追求“标准答案”或唯一答案。我觉得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教,更是为了学,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己去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

 三、由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注重审美感受能力 教学是一种精神交流活动。作为音乐教师,课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将他们带入美的旋律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音乐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和音乐知识,所以音乐课又被认为是技术学习课,

 因此在音乐课中过多的强调了学习技能,技巧,以致学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热情和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巧妙地将学生与音乐拉近,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感受,逐渐地喜欢音乐。

 四、角色的转换 新课程首先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角色转换,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不是仅是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合作者。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想法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改教师教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合作,努力创设民主,轻松、双边互动的教学方式,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

篇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培训心得音乐

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22 版线上 学习心得(共五篇)

 第一篇

 今天在 XXX 老师的组织下线上学习了近期颁布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22 版,对英语学科课程新标准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是听取了 XXX 教授关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新方向》的讲座。首先他对比了国家制定的几版英语学科课标的变化和发展,并解释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基于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我们作为教育者首先要理解学科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知道自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知道怎么教、教什么。其中专家普遍认可的核心素养应包括:读写能力、计算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批判和创新能力、个人和社会交往能力、伦理道德、跨文化意识。接着他分别从核心素养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维度详细讲到新课标的变化之处。如在语言能力这块详细分析了语言要在特定情境下通过相关主题运用语言知识,新课标越来越重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使用语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语言运用的真实情

 境。着重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层次差异和水平差异,教师的引导应符合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讲到课程内容六要素时,区分了主题和语境,解答了教师在以往教学中的困惑。在谈到英语学习的活动观时,重点,讲到了布鲁姆的认知层次目标:

 remember,understand,apply,analyze,evaluate,create 六个目标,通过 angry 这篇案例设计为教师作了示范。针对于大家关心的考试与评价改革,程教授谈到育人导向、素养立意,突出学生解决真实任务能力。

 最后 XXX 老师总结此次新课标给英语教学带来的变化:英语占比越来越低;考试难度增加;从考察知识向考察能力转变,着重真实的能力。

 通过两位对 2022 版新课标的解读与分析,对自己调整今后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要改变只注重英语知识为导向的教学,重视英语课堂的情境性,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突出英语的育人价值。

 第二篇

  2022 年 4 月 23 日,XX 县小学英语线上活动中观看了 XXX教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发展的新方向》讲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顺应时代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潮流,做了重要的修订。XXX 教授详细阐述了新的课程标准在“新

 理念、新目标、新内容、新方法”等方面的重要修订。重要的修订体现在:

 1)重新界定了英语课程的性质。2)提出了旨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3)设置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目标。4)优化了英语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5)重新规划了英语课程的实施路径。

 程教授从核心素养演变、内涵、构成;英语课程育人价值;英语课程核心理念;英语课程内容六要素;英语教学途径与方法;英语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创新。XXX 教授从(1)核心素养的演变、内涵与构成(2)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3)英语课程的核心理念(4)英语课程内容的六要素(5)英语教学途径与方法(6)英语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创新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解读和深度剖析

 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不再是课程核心素养或者学科核心素养,而是学生在学习英语课程中要培养的核心素养。

 在学习英语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有侧重点的:比如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文化意识(主要指跨文化意识)、思维品质,是英语课程上重点培养的。英语课程内容变化很大,增添了很多新内容,不再是以基础知识:词汇、语音、语法等为主。我们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符合当下教授课文的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

 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对于未来的英语测试,教师可适量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增加听力与口语测试。

 最后 XXX 老师进行了分享和总结,让我清楚认识了“双减”的大背景、“双减”的目的,深刻认识到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坚持把握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发展的新方向,逐步转化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英语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地朝着“真实课堂”的思路在转变,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能力。理论结合实际让学生课标的指引下,培养兴趣、养成习惯、激发动力、拓展思维,从而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习惯、学有动力,学有思维、学有所得。

 第三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今天,XXX 老师带领全县小英教师线上观看北京师范大学 XXX 教授讲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发展的新方向》。程教授从核心素养的演变、内涵与构成,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英语课程的核心理念,英语课程内容的六要素,英语教学途径与方法,英语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创新等六个方面为大家深入解读 2022 版新课标。在学习过程中,我再一次详细了解了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这四个方面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同发展。英语课程内容由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要素构成。围绕这些要素,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全程中持续发

 展。践行英语学习活动活动观的关键在于设置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激活学生已知,学习和运用语言以及深入探究主题意义。程教授还谈到考试与评价改革:考试应以课标为依据,着重考查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体现出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重点考查学生的价值观、文化意识、思维过程,以及综合运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条件组织听力和口语考试,逐步加大听力和口测的比例。如何才能在课堂上实现培养实际能力呢?程教授给出了很多建议,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指出“真实的课堂”特别重要。

 讲座过后,XXX 老师进行了梳理与总结:新课标以后,英语课时量减少,但是考试难度增加了;英语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朝着“真实课堂”的思路在转变。此次线上讲座,无疑为全县教师带来了及时雨,让老师们对新的课程标准在方向和概念上有了新的认识,为接下来的教学实践打好了理论基础。我也将将继续深入学习,躬身实践,将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实现学科育人目标,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第四篇 近日教育部新颁布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22 版,

 2022 年 4 月 23 日,XXX 老师组织全县小学英语教师在钉钉线上学习领会英语学科课程新标准。本次线上活动分为两部分:观看 XXX 教授的讲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发展的新方向》、XXX 老师分享与总结。

 首先,XXX 教授的讲座从 XXX 教授从六大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①核心素养的演变、内涵、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 ②英语课程育人价值; ③英语课程育人途经; ④英语课程内容六要素; ⑤英语学习活动观; ⑥考试与评价改革。

 经过程教授的详细研读,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教育部对《2011 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与旧的课程标准相比而言,2022 版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能力的开发。并且对教学目标进行修正,更加细化和具体。特别要注意避免的是程教授提出多次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听关于 Season这一主题的课程时,老师教授学生在输出时,更多关注到课本句型的内容,不同地域的学生的小练笔内容大同小异,而没有注意到地域差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都有

 意无意地注重应试教育,对学生文化意识、情感态度的渗透反而放在次要的位置,与我们的课程标准背道而驰。

 接着,XXX 老师从新版课标的内容进行分析,①英语占比越来越低(6%~8%),②考试难度增大,③从考察知识转变到考察能力。新课标所反应的小学英语的课时量减少难度却在增加,从原来的学习基础知识转变到实际运动能力。作为老师应该积极思考,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努力用学生的眼光看待问题,理解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因此,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时刻做好学习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准备。

 今天的学习收获很大,在两位前辈的解读下,超长篇幅的 2022 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在脑海中更加清晰。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各方面知识!

 第五篇 疫情期间,和学生一样,我们做老师的也有需要完成的作业:学习、研讨、听专家讲座,给自己“充电”,一日不可荒废。孟子曰:“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今天上午 9 时 30 分,***县 AI 工作室主持人 XXX 老师,带领***县英语老师在线聆听了 XXX 教授“共读新课标,同研新方向”讲座,大家受益匪浅,感悟颇深。

 程教授首先介绍了义教课标(2022 年版)的修订背景和主要的修订内容:

 一、重新界定了英语课程的性质 二、提出了旨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 三、设置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目标 四、优化了英语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 五、重新规划了英语课程的实施路径。随后,程教授从“核心素养的演变、内涵与构成”“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英语课程的核心理念”“英语课程内容的六要素”“英语教学途径与方法”“英语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创新”六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最后,回归到日常教学,落地到教研备课。程教授通过大量的实例,深入浅出地与老师们分享了教学中的实施方法与策略,为后续教学教研工作更新理念、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程教授给出了很多建议,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指出“真实的课堂”特别重要。而“真实的课堂”,更多地使用生活中的真实语料,要求学生运用英语来理解信息并且表达自己。

 接下来,XXX 老师分享与总结,在新课标中,英语课时的占比为 6-8%。与道德法治并列,在所有学科中排名倒数第三,一方面是英语课时量减少,可另一方面英语考试难度却在增加。这就是说,以后中考英语的难度上限会更高,学生们之间的成绩落差会越来越大,其次从考察知识考察能力的

 转变,作为老师应该积极思考,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努力用学生的眼光看待问题,理解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挖掘身边的教育教学资源。

 上一次课标更新是在 2011 年,每一次更新,都决定了未来十年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所有老师和家长来说,这都是顶天的大事儿。从双减再到新课标,咱们国内的英语教学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接下来我将继续好好研读课标,好好领悟,来指导自己以后的教学工作。

篇八: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培训心得音乐

务教育艺术(音乐)课程标准(2022 年版)》学习心得分享 3 课程标准体现着国家意志,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纲领性文件。今年 4 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明确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也对我们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市、区教科院的组织下,我们积极参与新课标的学习,对此我有以下感悟

 (一)立德树人,凸显美育功能 对比 2011 版课标,新课标在课程方面完善了培养目标,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新课标坚持德育为先,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围绕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育人宗旨,体现国家意志,反映时代要求,凸显美育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凝练核心素养,遵循学科规律 《艺术课标(2022 年版)》将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聚焦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方面,这使得艺术课程的育人目标更加清晰,指明了教学与评价的方向,在遵循艺术课程性质的基础上,进行了守正创新,构建核心素养和课程之间的联系,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艺术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始实现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化和发展。

 (三)突出课程综合,挖掘育人价值 新课标更加关注艺术各门类、艺术与其他学科、与日常生活、与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关联性,加强跨学科教学,实行先综合后分项的课程设置,体现不同艺术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既可以实现幼小衔接,又可以与高中多模块选择性教学相对接,改变了传统课程在知识、技能上的相互割裂状态以及碎片化学习的现象,促进课堂教学增效提质,也更加遵循了学生艺术学习和身心发展的特点,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四)研制各学段学业质量标准

 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两个部分,整体规划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明确到学到什么程度,帮助教师更好的把握教学,将之前的重视结果转变为重视学习的过程,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艺术教育设置不同课程目标,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标的实现。

推荐访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培训心得音乐 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 心得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