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故事里中国》第三季观看心得体会2(2022年)

《故事里中国》第三季观看心得体会2(2022年)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03-26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事里中国》第三季观看心得体会2(2022年),供大家参考。

《故事里中国》第三季观看心得体会2(2022年)

 

  《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观看心得体会

 曾经有幸看过关于您的文章,可能是因为那时候太小对您的印象并不深刻,只记得您是一名医生。

 1956 年, 从苏联获得医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 一个能够改变人生际遇的机会向您招手:

 留在部队可以当军官, 专门接诊军队病员。可那时候的新中国百废待兴, 医疗卫生事业艰难起步,胸外科几乎一片空白。

 您毅然选择到位于北京通州的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工作, 组建了 胸外科。在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工作的 26 年中, 您很少回家, 成了 一名“住院医” 。

 日 夜思索着一切减少患者痛苦的方法,向各种“未知” 发起挑战。经过您的不懈努力, 我国胸外科领域多次取得“从 0 到 1” 的突破, 还首次将针刺麻醉应用在胸外科。“只要我一息尚存, 就要多救治一个病人!

 ” 一生完成 15000 多例手术, 直到 89 岁仍然坚持出诊。

 从拄拐杖, 再到推手推车出行, 尽管身体每况愈下, 但都没阻止您那颗为人民服务的心。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您曾与白求恩并肩战斗、救治伤员,共同度过了 100 多天紧张的岁月。目睹白求恩“毫不利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您深受触动,立志“做一名白求恩式的医生 此后,您以白衣作战袍,投身于人民的健康事业,用行动践行医者精神。

 今年 100 岁的辛育龄与中国共产党同岁。100 年,可以弹指一挥,也可以叫日月换新天。辛育龄开拓和奠基了我国胸外科事业,筹建了中日友好医院,主刀首例针刺麻醉下的肺切除手术,做了我国第一台肺移植手术……

  比辛育龄小 60 岁的青年医生马千里曾经握过辛育龄的手,“辛老的手又软又光滑”,似乎不像是战争年代参军行医的手,也不像是一位常年做外科手术的大夫的手。

 在面对病人娇嫩的肺部时,辛育龄确实很温柔。在为患者开胸后,辛育龄总会把手套用无菌水洗一下,让手套很滑,在触摸病人的肺时,动作极其轻柔。他说,虽然病人在全麻状态,但是医生要像病人清醒时一样对待他,因为“病人对我们是非常信任的,要不然怎么会让我们把他的胸腔打开呢,这是何等的信任啊”!

 现在医学技术进步,肺部手术可以通过胸腔镜来做,辛老嘱咐说,用卵圆钳夹肺的时候要轻柔,能不夹最好不夹,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时至今日,中日友好医院的胸外科依然保持着这个传统。

 1982 年,辛育龄被国务院任命为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主持建院工作,并将他自己所践行的“文明行医,患者至上”确立为办院理念。1984 年,中日友好医院开院时,辛老辞去院长职务,甘愿做一名普通的胸外科大夫,一直干到了近 90 岁。

 1937 年,在距离辛育龄家乡 100 多公里处,卢沟桥事变爆发。同年,辛育龄参加革命。16 岁的辛育龄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本想上战场直接杀敌,没想到参军后被安排在了冀中军区卫生部,当一名卫生员,辛育龄有点无法接受。直到两年后,辛育龄被派往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医疗队。

 在白求恩身边的三个多月里,辛育龄亲眼看着他救回了许多革命战士的生命,“他在用崇高的思想来完成一项崇高的事业,对我的影响很大,让我觉得如果以后可以做一个像白求恩那样的医生,救死扶伤,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

 1939 年,白求恩在冀中军区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坚持守在离前线最近的地方,以提高伤员救治率,当敌人从侧翼包围过来时,贺龙让警卫员传达命令:一定得从前线附近把白求恩撤下来,“拉也得拉回来”。

 当时,辛育龄就在白求恩身边,当警卫员来传达命令时,白求恩正在抢救一位伤员,一颗子弹从这位伤员的右腹壁打进去,在左腹壁爆炸,辛育龄回忆说:“给炸了个大窟窿,肠子都流到外边来了。白求恩用煮开过的水把伤口周围大片的血洗干净,然后把肠子放回去,缝住腹壁,缠好绷带。”

  做完这个手术,白求恩才跟着警卫员撤下来。不久后,白求恩在摩天岭战斗中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感染,他明白自己时日不多后,给他曾经救治过的伤员和共事过的战友写信,希望可以再见一面。肠壁被炸了个窟窿的伤员和辛育龄都收到了信,但是当他们赶到时,白求恩已经去世。伤员在白求恩的遗体前号啕大哭,悲痛之情让辛育龄印象深刻,辛育龄多年后回忆起这一幕时,依旧忍不住哽咽。

 同年,辛育龄加入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中里写道:“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快 90 岁时,辛育龄在接受采访时说:“始终以白求恩精神为我一生的座右铭和旗帜。就是两个字,奉献。”

 新中国成立后,辛育龄成为第一批被公派到苏联学习的留学生,他传承白求恩的衣钵,学习胸外科,也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学成归来后,辛育龄放弃留在部队医院的机会,主动请职到中央结核病研究所(现北京胸科医院),开创胸外科。

 当时,结核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很高,同时这种病也被称为穷人病,生活条件差、工作强度高的劳苦大众更容易得这个病。从苏联留学回来的辛育龄,是新中国顶尖的人才,选择中央结核病防治所,就意味着他一头扎进了穷苦大众中,为他们奉献。

 1970 年,辛育龄拿自己做实验,确认针刺麻醉的镇痛效果后,主刀首例针刺麻醉下的肺切除手术,此后,他用针刺麻醉做了 1400 多例肺切除手术,成功率高达 98%,令国内外同行赞叹不已。与此同时,他也丰富了做肺结核手术的方法。1974 年 10 月 24 日, 尼克松访华团参观针麻肺切除手术,叶剑英元帅、西哈努克亲王、黑格将军均现场观看辛育龄手术。

 正是因为辛育龄的要求,当时已经 40 岁的傅瑜自学日语,于 1983 年到日本留学,为后来的临床工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傅瑜回忆说,辛育龄在北京胸科医院工作期间,工作日基本住在医院里,一星期只回一两次家,夜里的抢救手术他也经常参加。

  2003 年,“非典”疫情期间,中日友好医院成为定点收治医院,时年 82 岁的辛育龄作为医院的首席专家,参与了每一位重症病人的会诊工作。

 为党的健康事业工作了 84 年后,如今,百岁高龄的辛老反应已经有些迟缓,甚至无法清楚地说话。但是当别人在他的耳边说起白求恩时,他会指一指自己的胳膊,那里有一块疤痕,是白求恩当时给他做手术时留下的。

 我相信所有听过您故事的人, 都会和我有着同样的钦佩和感动。

 择一事, 忠一生, 在革命中淬炼成长, 从小战士到大专家, 您的一生与党的事业同频共振, 这种责任与担当、敬业与奉献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

 如今, 您已经 101 岁了 , 虽然已卧榻在床, 无法工作,但您的精神薪火相传。在您身上我感受到了 共产党员的信念坚定、 品德高尚,心系群众、 无私奉献的情怀和风范。

 作为在乡 村振兴工作一线的青年干部, 我们要将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融入血液” , 面对困难迎难而上。

 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平常时候看得出来、 关键时刻站得出来、 危难时刻豁得出来” 。

 此时此刻, 我想告诉您:

 您的精神将一直指引 我, 让我在百折中锤炼政治、 磨炼意志、 锻炼本领, 以奋斗之我书写人生新篇章!

 努力在乡 村振兴一线干出一番新成绩!

 篇二

 《故事里的中国》 第三季第三期在央视热播, 节目 以舞台剧形式跨时空演绎了 彭士禄从狱中孤儿, 成长为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的真实经历, 带领观众了 解彭湃、 彭士禄父子如何用生命诠释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节目 中一家两代 6 张革命烈士证书更是让人瞬间“破防” , “满门英烈, 英魂卫国” 在央视新闻抖音热评置顶, 共产党员网《党史故事》 专栏更是连续三天推送澎湃、 彭士禄父子故事。

 党员干部要用心感悟

 澎湃、 彭士禄“英雄父与子” 的事迹, 从中探寻两代人的“变” 与“不变” , 用 以更好地促进成长、 砥砺奋进。

 从“富家子弟” 到“小乞丐” , 身份变, 信仰不变。

 “满门忠烈” 是海陆丰当地人评价彭家的“热词” “高频词” ,彭湃出生在广东省海丰县的一户 大地主家中, 彭家的田产面积之大, 被形容为“鸦飞不过” , 深受新思想感染的他毅然放弃安逸生活, 带领家人蔡素屏、 许玉庆、 彭汉垣、 彭述、彭陆前赴后继投身革命, 最终全部壮烈牺牲。

 失去父母庇护的彭士禄, 成了 流浪的“小乞丐” , 穿着百家衣、 吃着百家饭, 尝尽人间苍凉, 终成国之脊梁。

 澎湃父子“愿将此身长报国” 的坚贞信仰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人, 作为党员干部, 我们要抬头仰望精神高峰, 从他们的感人事迹中品尝信念的“甘甜” , 汲取“埋头拉车” 的充沛动力, 努力成为靠得住、信得过、 能放心的好干部。从“上海站” 到“北京站” , 地点变, 报国志不变。

 节目 中跨越时空的对话环节令我印象深刻, 彭湃秉志改革东渡日 本, 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历时四年回到上海。

 彭士禄在苏联学成归国, 于北京站牌下深情地说“如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 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 足矣。

 ” 若非胸怀满腔报国热血, 怎会有“只要祖国需要, 我当然愿意” 的铿锵回答,怎会有“深潜” 三十年的赫赫人生。

 男儿立志带吴钩, 党员干部要以前辈为榜样, 滋养我辈之精神, 将个人理想和为国家发展富强结合起来,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力以赴、倾情投入, 用脚踏实地、 默默耕耘构筑富强之中国。从“烧田契” 到“没辜负” , 时间变, 初心不变。

 1922 年, 澎湃为建立农会, 将自 家巨额田契付诸一炬, 以“还地于民” 的革命行为和甘做“无产者” 的革命决心感召海陆丰农民, 极大地推动了 当地的农民运动。

 2021 年, 在《我志愿》系列短视频中, 首次公开彭士禄院士手稿, 他深情写下:“我终于没辜负那些冒死保护我而从不索求的百姓, 没辜负

 培养教育我的党, 没辜负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对我的期望, 没辜负父亲的英名。

 ” 从“烧田契” 到“没辜负” , 镌刻在时间标尺上的是两代共产党人热爱百姓和忧患人间的精魂, 作为党员干部, 我们就是要矢志做民族精魂的传承者, 背起“但愿苍生俱饱暖” 的行囊, 以“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 的姿态担当、 奉献、 燃烧, 散发出初心为民的“热量” , 温暖人民群众的心。

推荐访问:《故事里中国》第三季观看心得体会2 心得体会 中国 观看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