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电视剧《红旗渠》观后心得体会(完整文档)

电视剧《红旗渠》观后心得体会(完整文档)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03-2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视剧《红旗渠》观后心得体会(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电视剧《红旗渠》观后心得体会(完整文档)

 

 电视剧《红旗渠》观后心得体会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电视剧《红旗渠》再现了 20世纪 60 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出一条1500 公里“人工天河”的红旗渠的故事,影片展现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民族品格和共产党人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形象,让“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之水在太行之巅缓缓流淌、一往无前,指引广大干部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创造更加辉煌的成绩。

  从“6 616 米”中感悟“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青年洞长 616 米,宽 6.3 米,是红旗渠总干渠上最大的隧洞之一。1960 年 2 月,总干渠修到狼牙山“小鬼脸”上时,一边高山挡道,一边悬崖峭壁,崖下是滔滔的漳河水,除了开山凿洞别无他法,面对严峻的形势,红旗渠工程指挥部组织了一支有 300 多青年组成的突击队,喊出了“石头再硬,也硬不过我们的决心,就是铁山也要钻个窟窿”的口号,经过 17 个月夜以继日、不屈不挠的英勇奋战,终于打通了青年洞。长渠如歌,高山是碑。广大党员干部要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百折不挠、踏实肯干,以“为有牺牲多壮志”胆识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在本职岗位上心无旁骛、埋

 头苦干,推动各项工作提速进位,奋力谱写追赶发展的新篇章。

  从“6 70.6 公里”中感悟“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红旗渠总干渠设计长度为 70.6 公里。在全县只有两台水平仪和一台经纬仪的情况下,林县人民用祖先传下来的土造水平仪“水鸭子”完成了对工程的测量,多年以后,国家水利部门对红旗渠工程进行验收时发现,70.6 公里长的总干渠竟与设计标准不差毫厘。“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党员干部要大力传承红旗渠精神,时刻保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卓越追求,怀着严谨认真、专注敬业的工作态度,发扬敬业奉献、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品质,不断在工作中自我打磨、精研技艺,在务实踏实、专业敬业中提升战斗力,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勇立潮头、彰显担当。

  从“0 1500 公里”中感悟“枝叶关情”的为民情怀。历时10 年,10 万英雄儿女,1500 公里“人工天河”,林州人民用一锤、一钎、一铲、一双手创造了人间奇迹的历史。千里长渠一锤一钎凿出,逶迤渠岸一石一砖垒出。他们用燃烧的激情融化了坚硬的岩石,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战胜了太行顽石,劈开 1250 座山头,凿穿 211 个隧洞,架设 152 座渡槽,硬是让漳河水横空飞渡,破石穿山而来,全县 410 个村受益,60 万人口、3.7 万头牲畜饮用水有了保障,54 万亩耕地得到

 灌溉。“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党员干部要传承红旗渠精神,牢记初心使命,将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秉持“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情怀,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认认真真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电视剧《红旗渠》观后心得体会

  近期,电视剧《红旗渠》在央视等影视平台热播,10 年间,10 万人仅凭一锤一铲两双手,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间开凿了一条蜿蜒 1500 公里的大渠,引山西水入河南林,谱写了一曲“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色赞歌。

  自力更生,悬崖峭壁开新路。60 多年前,3 万多人浩浩荡荡出发,扛着铁锹和十字镐走向太行山。他们不是专业工人,而是来自林县不同村镇的农民。他们父子相随、夫妻相伴,很多年轻人告别父母背上棉被独自上路。那时正是国家

 最为困难的时期,要彻底解决缺水问题,林州人民不依赖国家,不向上伸手,流自己的汗,修自己的渠。手挑肩扛,风餐露宿,粮食不够就吃野菜充饥,工具不足就动手制。因为他们的身后没有荣光闪耀只有一个沉重的嘱托,“一定要把水带回来!”十年奋战,愚公移山,林县人民一共削平了 1250座山头、架起了 152座渡槽、凿通了 211个隧洞、修建了 12408座各种建筑物,硬是在崇山峻岭中凿出了一条“人造天河”,“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自此终结。

 艰苦创业,愚公移山志坚定。悬崖峭壁建“天河”,危险随时会发生。这 10 年里先后有 81 位村民牺牲,最大的 60岁,最小的 17 岁,许多人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工程,十二名勇士组应运而生,排险队任羊成是排险队队员之一。一次在作业中因落石坠下躲避不及,一块滚落的石块正好砸在他的嘴里,被砸掉的四颗牙齿卡住了他的舌头,但为了不影响说话继续工作,他硬生生地用钳子把自己的 4 颗牙齿连根拔下,继续在悬崖上工作了 6 个小时。他们在贫困面前积极进取,在困难面前不畏艰险,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喊出了荡气回肠的豪迈口号,“既然愚公能移山,我们修渠有何难,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

 团结协作,前后配合创奇迹。红旗渠的成功修建,离不开山西和河南两省十几万人民的团结协作。红旗渠工地为前方,机关、厂矿、农村是后方。为了修渠这个大目标,前后

 方紧密配合。平顺县社员不仅让出了近千亩耕地,迁移了祖坟,砍掉了大批树木,而且积极腾民房、找仓库,盘锅筑灶,充分体现了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林县大众煤矿加班加点全力供应,粮食部门成立临时粮管所保证食物供给,商业系统统筹开设小商店,工业部门成立工具修理组,卫生院所派出人员到工地医治伤病人员,文化系统派出剧团、电影放映队到沿途村庄巡回演出,加油鼓劲。正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坚强的意志,需要拼搏的精神,更需要团结的作风,从而创造改天换地的历史奇迹。

 无私奉献,一腔热血为后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我们要始终发扬大无畏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为了能把水引进林县,流血牺牲都值得!正是抱着这股子为后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才有了十年后的第八大奇迹的诞生。修渠过程中党员干部冲在前,人民利益心里装,修渠工地上先后涌现出舍己救人的共产党员李改云、把一生奉献给水利事业的林县水利局技术人员吴祖太、带头实干的五好连长石文祝、艰苦奋斗的五好施工员路银、长期坚持在工地奋战的五好民工郑文锁等,他们都是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危险中,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正是红旗渠无私奉献的精神的体现。

 在历史的新征程上,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电视剧《红旗渠》观后心得体会

  近日,电视连续剧《红旗渠》正在中央电视台热播中,该电视剧讲述了林县人民为改变世代缺水的现状,在县委班子的带领下,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从太行山腰修建红旗渠的故事。红旗渠全长 1500 公里,始建于 1960 年,参建民工达数十万人,修建时间长达 10 年,是在受到三年自然灾害后,缺少资金、粮食、技术的情况下,靠着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坚韧不拔和聪明智慧,不惧牺牲、排除万难,修建出的一条人工天河,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什么样的

 力量使得林县人民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如此奇迹呢?

  民心所向,胜之所往,“为了群众, 依靠群众”是红旗渠得以建成的根本所在。在修建红旗渠前,县委书记杨贵走遍大小村庄,充分了解了林县缺水的历史和现状,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改变缺水现状的强烈渴望,在深思熟虑后提出了引漳入林,修建红旗渠。这一提议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与拥护,动员令发出一晚便动员了数万民工奔赴太行山。正是因为顺应民心,得到来自群众的大力支持,才使得红旗渠的修建成为现实。

  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领导带头,干部先上”是红旗渠得以建成的动力源泉。在修建时,领导干部身先士卒,扛铁锹、抡铁锤,走在队伍前面,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搞特殊、不徇私情、不高于群众,建设期间没有发生一起贪污腐败。遇到困难、发生危险时,干部先上,群众往后;评选劳模、授予勋章时,群众优先,干部靠边。正是林县领导干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不怕困难、不惧牺牲的工作作风,充分激发了俢渠民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红旗渠的修建提供了不竭动力。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得以建成的精神保障。在缺钱少食,没有国家补贴的情况下,林县人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秉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住山洞、吃树叶也要干,缺少石灰,便创造性地发明了明窑烧石灰法,买不起炸药,便自己造了送往建设前线,没有测量仪便用最原始的“水鸭子”一点一点测量。正是林县人民不等不靠、百折不挠,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父业子承、前赴后继,最终创造了世界奇迹。

  红旗渠水奔流至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也历久弥新。新的时代,新的征程,我们需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充分感悟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原动力”,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四个自信”,切实践行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不惧艰难,迎难而上,奋勇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推荐访问:电视剧《红旗渠》观后心得体会 红旗渠 心得体会 电视剧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