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其他范文 > 2024年关于新时代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重要成就与主要经验报告(全文完整)

2024年关于新时代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重要成就与主要经验报告(全文完整)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4-01-2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年关于新时代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重要成就与主要经验报告(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4年关于新时代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重要成就与主要经验报告(全文完整)

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和新思想,构建了以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基础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历史和现实都警示我们,思想舆论阵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取得全胜”。基于此,探赜新时代以来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旨在为新征程上加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研究提供有力补充。

一、历史和理论逻辑:构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重要基础

(一)历史逻辑: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时代演进

厘清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历史脉络,系统概括不同时期话语体系建构的特点,可为新征程上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行了意识形态话语实践的探索。这一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主要是通过宣传和组织等方式,影响社会认知,推动革命取得胜利。一般而言,政权的巩固不是简单地依靠统治力和武力压制,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能够认可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对此,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纷繁复杂的斗争中,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争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领导权与话语权,为夺取革命政权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曾提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这一论断充分表明了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要有赢得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先进理论。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了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党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加强对文化、媒体和教育等领域的引导,以确保意识形态的传播符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党面临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官僚主义、脱离群众和骄傲自满情绪盛行。对此,中共中央在全党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一定程度上整治了不正之风。为了做好对广大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中指出,“全体党员在统一的制度下无例外地和不间断地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有系统的学习,以便逐步地造成全党的理论高涨”。总体上讲,这一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重点是统一大家的思想,将中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路线方针,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巩固和发展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重新确立。“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与此同时,《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进行了科学客观的评价,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推动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呈现出新局面。总体而言,在改革开放时期,为适应新时期新要求,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可以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传播、宣传和推广,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实践开创了崭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随着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工作的强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境界。正是基于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形势的清醒认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一重要论断。这也为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使意识形态工作在党的事业发展中的定位更加准确、更加清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言之,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新路径,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开创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实践的新局面。

(二)理论逻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

建党百余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行稳致远,取得一系列成就,关键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

第一,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始终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价值准则。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指出:“群众是从实践中来选择他们的领导工具、他们的领导者。被选的人,如果自以为了不得,不是自觉地作工具,而以为‘我是何等人物’!那就错了。我们党要使人民胜利,就要当工具,自觉地当工具。”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报告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提出:“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可以看出,党的历届领导人坚持把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与人民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使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地区人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是我们党始终不变的根本目标。从“为人民服务”到“人民至上”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设不仅始终把人民的基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而且把人民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标尺。

第二,始终永葆自我革命的精神动力。当前国际国内局势瞬息万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时刻警醒全体党员牢记初心使命,不断开展自我革命,推动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永葆活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党中央高度重视政治纪律和宣传纪律,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补足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和重塑党的精神力量强基铸魂。与此同时,党中央提出“四个自信”,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投身于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之中,始终强调理论创新,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其中,新发展理念、中国梦等理论成果,不仅深入人心,且具有强大的时代感召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始终胸怀“两个大局”。意识形态是高度抽象的客观存在,意识形态阵地是特殊阵地,其中一部分是可见可感的,但更多是无形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两个大局”要求中国共产党要有宏大的战略思维,始终站在“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统筹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中国之治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始终确保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占据主导地位。具体来讲,中国之治是由宏观上的根本制度、中观上的基本制度和微观上的重要制度构成的全面性多层次的制度体系,是根植于我国历史文化土壤且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制度,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自我革命和自我发展。这既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
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可以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社会。可以这样讲,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构建不仅要确保党的长期执政,更要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理念。

二、重要成就:新时代健全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聚焦与突破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在话语内容、话语表达和话语传播等层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牢牢掌握了党对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权。

(一)话语内容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统一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秉承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一切为了人民。我们要始终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秉持党的宗旨,坚守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保证话语内容的正确性和稳健性。因此,在话语内容的构建过程中,必须紧密联系人民群众,使话语内容真正深入人心、贴近人民。

当前,“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实用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对一部分人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更是以“反思历史”为名,对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问题进行虚无或抹黑,混淆大众对历史的认知。这不仅严重扰乱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冲击。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一直倡导要兼顾多样文化并存发展,强调在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下,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把握好文化的“一”与“多”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放眼世界,促进“一元”与“多样”健康协调发展。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坚守党性和人民性,才能确保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更加符合时代特点和人民需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话语表达形式实现多样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创新话语表达形式,形成了一套适合时代发展的系统的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体系。

就话语表达形式而言,最为典型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拉近了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用“人心就是力量”“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等话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使每一位民众都有“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深奥的理论经过通俗化的话语表达,更容易被人民所理解、认同和接受,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凝聚和引领功能。如对中国梦的阐释,“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将每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明确要求,“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来比喻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要依据具体国情;
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来阐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取决于人民的满意程度;
在论述“四个全面”时强调,“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
强调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强调反腐败斗争时提出“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些通俗易懂的话语,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方略,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引领力。

(三)话语传播方式实现双向互动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方式不仅实现了多样化,而且也实现了双向互动的跨越。话语传播场域也开始从现实社会向网络虚拟空间延伸,这给话语传播的双向互动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传统传播方式是以官方宣传为主,主要采用单向灌输的传播方式,向人民群众输送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理念。在这种传统模式下,民众作为受众群体只能被动地接受,而新媒体的崛起迅速打破了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传统模式,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信息。因此,确保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安全无疑成为一件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在坚持党管互联网的重要政治原则下,推行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将党管互联网落到实处。各大官方媒体为了适应人民群众“掌中读取世界”的电子阅读习惯,先后建立了网站以及移动客户端,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兴媒体宣传革命历史、中华传统文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巩固舆论主阵地。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了解群众需求,听取民声、汇聚民意、凝聚民心,把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经过十年努力,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实现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双向互动,主流思想舆论占领新高地,社会舆论总体氛围清朗清新、昂扬向上。

(四)话语传播队伍逐步专业高效

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决定了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必须过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多年来,我党一直致力于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具体而言,一是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的工作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持续深入地开展了一系列集中性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为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为解决理想信念动摇、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方面的“不严不实”问题,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进一步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问题,在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
包括目前,为了切实解决真问题开展的大兴调查研究。这些都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有力举措。二是打造了一支本领高强的工作队伍。意识形态领域问题具有较强的隐匿性,不易识别。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持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理论素养,提升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舆论引导力和政治鉴别力。三是打造了一支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工作队伍。面对没有硝烟的战场,思想上的防线一丝一毫也不能松。通过打通网上网下宣传,畅通境内境外传播,贯通理论联系实际,巩固传统阵地,占领新兴阵地,意识形态工作实现了广泛深入覆盖。

三、主要经验:开启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的崭新篇章

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隐蔽性、复杂性。新征程上,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各种新情况和新挑战,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不断完善和健全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一)与时俱进:创新话语主题,丰富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内容

当前,各类新兴媒体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是要与时俱进地做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基于此,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只有与时俱进,主流意识形态才能先入为主、先声夺人。

进入新时代,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不断创新变革,从实践中汲取智慧,在解决时代之问、回应人民关切中不断完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最为显著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命题的提出,丰富了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将话语主题与人民群众生活紧密联系,把人民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解决人民最关注和最关心的问题,团结人心、凝聚共识,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新话语丰富话语主题,保持话语热度和活力。健全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必须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明确意识形态话语主题,结合中国实际,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健全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必须与时代潮流相融合,站在“两个大局”高度上,打开意识形态话语视野和拓宽意识形态话语领域,在多样文化思潮的交汇中求立求新。

(二)人民至上:表明话语立场,明确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方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人民的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也随之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社会力量。社会思潮的多元导致民众利益诉求的多元,而诉求多元带来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隐患。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守好江山,就是守住人民的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关注解决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问题,取得了诸多重大成就。党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过程中深入贯彻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体到党员干部身上,必须始终秉承人民是历史的主体这一价值理念,对人民要有发自内心的崇敬之心,以实际行动为人民做好工作。比如,在服务群众过程中耐心解答群众疑惑,与群众沟通交流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明白,把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放在首位,赢得群众的拥护与信赖。

(三)本土特色:创新话语表达,优化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呈现方式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是在充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土壤之中,蕴含着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

第一,充分融合官方话语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话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外在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这就要求官方话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时要考虑到受众的理解能力,通过引经据典来更好地分析问题、阐释政策。在意识形态话语表达过程中,将深奥的理论以鲜活的方式表达出来,不仅能够增强意识形态话语吸引力,而且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借用《淮南子》中“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来说明,面对复杂的世界局势,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实现传统话语与新型话语相结合。传统话语的严肃性与新型话语的灵活性各具特色,充分结合发挥两者特性十分重要。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情节生动、栩栩如生的故事阐释党的价值理念。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他就讲述了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蘸着墨汁吃粽子的故事。

可以说,健全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在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内涵,讲好中国故事,创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

(四)守正创新:重视网络意识形态,筑牢党的意识形态话语阵地

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搭建了全新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平台。但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借助互联网造谣抹黑中国,给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正因如此,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应有效发挥新旧载体的优势,筑牢意识形态话语阵地。

一是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传统媒体主要包括报纸、书籍、杂志、广播等,其信息资源和品牌资源雄厚,既能提供大量鲜活素材,又能甄别各种虚假信息。二是主动及时掌握新媒体传播的话语权。新媒体最大的优势是借助互联网这一载体可以实现快速传播,弥补传统媒体传播报道的时间差。因此,党的意识形态传播应充分发挥新媒体覆盖率高、互动性强、时效性强、渠道广泛、形式丰富等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比如,《觉醒年代》《恰同学少年》《理想照耀中国》等影视剧加深了年轻一代对理想与信仰、奋斗与情怀的理解。三是深度推进媒体融合。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中打造功能互补的综合话语宣传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时效新、互动强和覆盖高的优势,扩大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受众,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中实现了聚焦与突破,话语内容和话语表达实现多样化,话语传播实现双向互动,话语传播队伍专业高效,这一系列变化深刻诠释了新时代以来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是,持续建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面临着复杂的内外环境,形势不容乐观。面向未来,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要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持续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推荐访问:关于新时代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重要成就与主要经验报告 意识形态 新时代 体系建设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