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其他范文 >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思考9篇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思考9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19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思考9篇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思考 新高考的思考与实施策略 目录CONTENTS一、新高考的背景与措施二、改革的成效与问题三、新高考的实施策略与准备 (一)为什么改一、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思考9篇,供大家参考。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思考9篇

篇一: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思考

考的思考与实施策略

 目录 CONTENTS 一、 新高考的背景与措施 二、 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三、 新高考的实施策略与准备

 (一)为什么改 一、新高考的背景与措施

 存在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 , 突出表现在:

  “ 唯分数论 ” 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 * * “ 一考定终身 ” 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 一年只有一次考试机会 , 学生能否被录取取决于单一的考试成绩 ( 高考总分 )

 ;学生只有一次被录取机会;大学就读期间没有机会校际转学 )

 ;

  * * 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 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

  * * 加分造假 、 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 。

 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着力加以解决

 (二)怎么改 一、新高考的背景与措施

 改革目标

 2020 年,

 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 考试招生模式: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 体制机制: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

 * 终身学习“立交桥”: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 高职→ 普通本科 )。

 (二)怎么改 一、新高考的背景与措施

 管理改革

 公平取向

  改革招生计划管理,向贫困农村地区倾斜,缩小各省录取率差距,重点大学招生名额合理分配;  减少加分项目,严格规范录取加分,取消体育艺术加分;  学校招生信息公示和监督、问责,引进社会参与、加强招生委员会建设;  建立考试评价诚信管理制度;  深入实施阳光工程、加大违规惩处力度;  小升初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优质高中阶段名额合理分配。

 (二)怎么改 一、新高考的背景与措施

 考试改革

 减轻学生应试负担、提供选择

  高职和普通本科分类考试  统一高考只考语数外,增强考试内容基础性、综合性  外语一年多考  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 建立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 减少自主命题省份

 (二)怎么改 一、新高考的背景与措施

 录取改革

 录取改革:综合评价、双向多选

  高职与本科分开录取,成为招生主渠道;  两依据、一参考的综合评价录取; * 逐步取消录取批次; * 推广平行志愿、学生多次选择;  自主招生在高考结束后进行 。

 (三)政策依据 一、新高考的背景与措施

 2010年 年 《 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 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2013 年11 月) 2014 年9 月颁布 《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  教育部主导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改革,指导全国各地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四)改革进展 一、新高考的背景与措施

 浙江、上海 第一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重点围绕“两个依据、一参考”)

 北京、天津、山东、海南 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

 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 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推进省市

 自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启动改革

 (五)实施特点: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全方位(涉及教学考试招生、管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基础教育)。

 ( (1 )高考改革是中央决定政府行为。

 ( (2)

 )

 中央决定改革的原则与方向;国务院出台改革举措;省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一、新高考的背景与措施

 (六)实施原则: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二、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一)上海、浙江的改革

 语文+数学+外语+

 =高考成绩 (150分) (150分) (150分)

  660分

 科目1+科目2+科目3 (70分)

 (70分)

 (70分)

 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 6 科选考3 3 科(等级考试)

 1 1 、上海高考学科构成及满分值。

 实行“3+3”模式

 二、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一)上海、浙江的改革

 2 2 、浙江高考学科构成及满分值。

 实行“3+3”模式

 语文+数学+外语+

 =高考成绩 (150分) (150分) (150分)

 750分

 科目1+科目2+科目3 (100分)

  (100分)

  (100分)

 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

 地理、技术

 7 7 科选考3 3 科(等级考试)

 二、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一)上海、浙江的改革

 3、上海等级考试成绩与应用 40 E E 11 15% 43 D 10 10% 46 D+ 9 10% 49 C C- - 8 10% 52 C 7 10% 55 C+ 6 10% 58 B B- - 5 10% 61 B 4 10% 64 B+ 3 10% 67 A 2 ① 按照等级分值记入高考总成绩。

 ②首次参加秋季高考,选定3门等级考只能考一次,且不可更换,两年有效。

 ③秋考没有录取,次年可再次参加秋考,3门可更换,也可不换,但必须取消前次等级考成绩。

 ④等级考缺考,如参加秋考投档,以0分记入秋考总分。如不参加秋考投档,次年可再考同一科目等级考。

 ⑤如果参加了等级考,没有取得有效成绩,以0分记入秋考总分,如不参加秋考投档录取,则次年不能参加同一科目的等级考,也不能更换科目。

 ⑥本届留级、休学等原因,等级考成绩有效期延长至学生毕业。

 ⑦历届生转入本届的考生,认定已通过的学业水平考试为合格,但不能认定等级考。

 5% 70 A+ 1 应用 比例 分值 等级 级 级数 数 E D D + C - C C + B - B B + A A + 淡化分数

 区分度减小

 二、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一)上海、浙江的改革

 4、浙江等级考试成绩与应用

  选考科目(浙江),等级考成绩以等级呈现,分为 21 级,在计入高考总分时,各等级要换算成相应分值:

 40 43 46 49 52 55 58 61 64 67 对应分值 1 1 2 3 4 5 6 7 7 7 排名比例%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等级 70 73 76 79 82 85 88 91 94 97 100 对应分值 7 7 7 8 7 6 5 4 3 2 1 排各比例%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等级

 二、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一)上海、浙江的改革

 5、外语一年两考 考生可选择其中较高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成绩

 两依据: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考科目成绩 一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含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

 公平+ + 学科

 高中综合素质评价

 参考

 依据

 依据

 统一高考 语文 数学 外语

 *不分文理科

 高中学业 水平测试

 6选3门 或7选3门 (一)上海、浙江的改革

 6、构建“两依据,一参考”多元录取机制 二、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二、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二)成果与问题 ▲ 为学生提供选择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价值取向,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浙江7 选3 ,高考组合35 种,上海6 选3 ,高考组合20 种; ▲浙江等级考试科目赋分(100 分),最高最低分差100-40=60 分区分度更好,上海等级考试科目赋分(70 分),最高最低分差70-40=30 分区分度小; ▲选考科目上海一年一考,考生负担较轻;浙江一年两考,学生疲于应考,竞; 争残酷,好学生也多次参考;出现家长参加报考的现象; ▲学生选科出现“ 田忌赛马 ”策略即趋易避难,避强邻弱,远离学霸,学弱的抱团取暖,浙江出现选物理学科少的现象(现在有些省份推出:3+1 (物、历)+2 的模式); ▲改革方向正确,调整操作措施解决发现的问题。

 二、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三)改进措施  第三批进入高考改革的省份实行3+1+2 考试;  减少选考科目考试次数,实行一年一考,减少无意义的重复考试和选考投机行为;  将学业水平选考科目考试时间适当后移,绝大多数科目放到高二以后或高考后;  对选考人数较少的科目实行“保底制”,以鼓励考生选择;  教育部发布 《 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

 》 ,对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提出指导;  减少自主招生名额。

 二、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四)重庆的改革方案 1、考试科目 为什么要选择 “ 3+1+2” 模式 ?

 二、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四)重庆的改革方案 2、成绩呈现 选择性考试(“选择考”)

 首选学科成绩以原始分呈现。

 再选学科成绩通过“等比例转换”后,以转换分形式呈现。

 选择考成绩当年有效。

 二、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四)重庆的改革方案 3 3 、 转换缘由 ★ 考试 科目 不同

 ★ 考生群体不同

 ★ 考生规模不同

 ★ 试题难度不同

 ★ 成绩分布不同

 物理类组合

 历史类组合

 物理 化学 生物学

 历史 思想政治 地理

 物理 化学 思想政治

 历史 化学 思想政治

 物理 化学 地理

 历史 化学 地 地理

 物理 生物学 思想政治

 历史 生物学 思想政治

 物理 生物学 地理

 历史 生物学 地理

 物理 思想政治 地理

 历史 化学 生物学

 12

 种

 学

 科

 组

 合

 再选学科原始成绩不具备可比性

 二、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四)重庆的改革方案 3 3 、 转换缘由 思想政治 考生甲 化学 考生乙 80分 300位 3000位

  若简单将他们各科原始成绩相加计入高考成绩 , 既不公平也不科学 。

 二、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四)重庆的改革方案 3 3 、 转换缘由 思想政治 考生甲 化学 考生乙 80分 300位 3000位 因此必须通过科学转换后 , 才具有可比性 。

 二、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四)重庆的改革方案 4 4 、 转换方法

 (1) 转换原理

 再选学科每科原始分为100 分。转换分满分为100 分,赋分起点为30 分。

 分数转换参数表 等级

 A A

 B B

 C C

 D D

 E E

 比例

 约 15%

 约 35%

 约 35%

 约 13%

 约 2%

 赋分区间

 100 ~ 86

 85 ~ 71

 70 ~ 56

 55 ~ 41

 40 ~ 30

 等比例转换:

 同一学科按原始分排序确立等级,同一等级内等比例转换。

 二、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四)重庆的改革方案 4 4 、 转换方法

 (2) 转换步骤

 ①将同一门再选学科考生的原始分从高到低排序。

 ② 按分数转换参数表确定的等级比例,按原始成绩排序依次将考生成绩划分到A 、B 、C 、D 、E 共5 个等级,可得到每个等级考生原始分的分布区间。

 ③同一等级内,根据考生的原始分所在等级的原始分区间和转换分赋分区间,按照分数转换公式,计算得到考生的转换分。

 二、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四)重庆的改革方案 4 4 、 转换方法

 (3) 转换公式 Y Y 1 1 、Y Y 2 2 分别表示原始分区间的下限和上限

 X X 1 1 、X X 2 2 分别表示等级分区间的下限和上限

 Y Y 表示原始分

 X X 表示转换分

 二、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四)重庆的改革方案 4 4 、 转换方法

 (4) 转换示例

 二、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二、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四)重庆的改革方案 4 4 、 转换方法

 (5) 方案优点  能够较好解决学科之间分数不等值、学生选考学科分数不能直接相加的问题。

  等级区间比例依据重庆考生的实际状况划定,符合重庆市情。

  能够保持考生每门学科成绩排名顺序不变,确保成绩转换的公平公正。

  分数连续,能够最大限度保证考生的成绩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满足高校人才选拔需要。

 二、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五)江西高考改革方案的可能性 1 、与重庆方案相似。

 2 、选考学科的 考试时间和考试次数 ,在6 月语、数、外高考后进行,一年一次。

 3 、外语听力考试和笔试分开或按原方式进行。

 4 、学考时间和次数不变的可能性更大。

 5 、录取制度:按物理、历史两个类别、分列招生计划,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录取(拟提供多次录取机会)。

 6 、志愿填报:由院校→ 院校专业组。

 7 、命题:语数外(全国统一命题),选考科目(全省统一命题)

 三、新高考的实施策略与准备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三、新高考的实施策略与准备 《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

  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研究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提前向社会公布。

 三、新高考的实施策略与准备 应对态度:

 善待高考改革

 学习研究先行

 积极稳慎推进

 三、新高考的实施策略与准备 1、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1)国家课程

 ①开齐开足

 ②校本化实施 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 ,只有分数就没有明天 (2)校本课程:多样化、有特色 ①与高考和高校自主招生相适应,提高升学率和名校录取人数; 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③体现办学特色。

 三、新高考的实施策略与准备 附:2020-2021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

 三、新高考的实施策略与准备 附:2020-2021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

 三、新高考的实施...

篇二: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思考

足新课标整合新教材 渗透新理念备战新高考 ——2022 年高考备考研讨会交流材料

  2022 年 3 月 4 日至 6 日,区教育局组织我县高三部分教师赴西安参加了“陕西、甘肃、青海三省 2022 届高考备考冲刺复习指导暨命题趋势研讨会”。中国教育智库联盟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心专家、南京市考试学研究会副会长丁玉祥教授就《新课程新高考视域下普通高中教学管理的典型问题及教学应对策略》和与会者进行了交流,结合江苏先期高考改革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困惑,分享了新高考心路历程,受益多多。下面就丁教授新高考经验与大家分享一二。

 一、 新高考方案的制度框架问题 (一)高考科目改革。取消文理分科,采取 “3+1+2”的考试模式,即:语数外必考,物化生、政史地 6 选 3 考试。“3”指的是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 3 科,不分文理;“1” 指的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选择性考试物理、历史 2 门首选科目中选择 1 门科目,物理、历史单独划线;“2”是指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 4 门中选择 2 门科目。

 (二)选科方式多样。在“3+1+2”的考试模式下,学生选科多达 12 种组合,高考总成绩 750 分。3 门必选科目全

 国统一命题总分 450 分,以原始分计入总成绩;选择性考试科目各省自主命题,其中物理或历史每科满分 100 分,以原始分计入总成绩;其它 2 门再选科目每科满分 100 分,以等级赋分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三)实施选课走班。在“3+1+2”的考试模式下,学生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成为班级授课制的必要补充。选课走班,使静态班级变为动态班级。这样原有的班级管理模式也将发生变化,将出现行政班、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新模式。

 (四)学考制度改革。将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考科目,合格性考试在高一、高二期末各组织一次(含补考),高一期末进行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学业考试,高二第一学期末进行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政治五科学业考试。高三第一学期末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科目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考试时间为高考结束之后,选三科考试计入高考总成绩。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将作为高考录取的主要依据。

 (五)录取方式多元。新高考夏季高考采用“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模式。即:由招生学校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考生。通过以“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投档按专业录取和完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为主的高职院校多样化招生

 等举措,打破了高校 “一把尺子选才”的局限性,使更多学有专长的学生有机会进入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

 二、 新高考方案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选科走班如何组织实施。构建一个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体系,是学校实施走班制的前提和关键,在落实过程中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选科走班是根据学生选修课程还是根据教学层次难度不同走班?二是选科过程中学生学科兴趣和院校专业组对选科的要求如何兼顾?三是“4 选 2”实行赋分制,原始分转化为等级分的过程中,越优秀的群体选科易扎堆,相同原始分的等级分相对低,考得高的未必最终得到高分,那学生群体对高考成绩的影响如何克服?四是学校现有的办学空间、辅助教学设施能否保障选课走班?五是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有效管理?六是怎么解决语数外全国命题与选择性科目全省命题给高考带来的冲击?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解决。

 (二)学业考试如何有效进行。在新高考模式下,学生的学业考试呈现两种方式:一是全科目(13 科)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考),合格性考试内容范围为各科必修课程,除音、体、美、通用技术由市(州)组织外,其它科目均由省考试院组织;二是三科目(语数外)高考及选择性科目的等级考试(选拔考),语、数、外高考全国组织,选择性科目考试省上组织。合格是高中毕业的必要条件;等级性考试结果将

 有差异地计入高考成绩,因此在教学中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业水平测试及选科如何安排?二是如何因应考试要求,合理安排选考科目?三是英语听力两次考试,如何组织教学?四是面对选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生涯规划如何进行指导。新高考改革,不但在课程学科有了大的变化,而且更加突出了综合素质以及学生生涯规划的重要性。高考改革后的的考录方式,由原来的“选学校”变为“选专业+学校”,考录方式与未来专业和职业息息相关,因此,把握好生涯规划,才能让高中学习、未来发展更为顺畅!为此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学生如何从高一入学后,根据三年后高考的选考要求,确定起始年级的科目重点?二是学生如何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需求,综合发展自我能力,适应综合评价要求?三是学生如何根据自己学业发展状况,动态调整自我选考科目以适应高考最佳状态和效果? (四)招生录取如何实现双赢。高考改革,不仅体现在课程方面,更体现在高校招生方面,通过改革使得高考的“立德树人,为国选才”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彰显,彻底改变了“一考定终身”,招生“惟分数论”的现象,不拘一格选人才。在新高考中增加了许多新的录取模式,比如高职院校提前单招录取,强基计划录取,综合评价录取,各类定向招生录取

 等,让学生在在报考时有了更多的选择。但在报考时有一些问题值得深思,如高分学生与综合素质之间的关系问题;志愿高分学生的专业稳定性问题;分数与个性特长的矛盾问题,充分利用政策录得理想院校和专业的问题等。

 (五)纷杂矛盾如何有效化解。新高考改革的过程,就是破旧立新,不断化解矛盾,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更好地关注,比如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学校是否能尽快适应?教师团队否能摆脱原有经验,快速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多种选课方式,选择特长培养还是全科均衡发展?高校推行的各种自主选拔招录应该怎样提前规划,为我所有用?部分教材版本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如何克服?赋分制带来的冲击如何面对? 三、 新课程实施的制度保障问题 为了让新高考改革有序平稳推进,从 2014 年开始,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先后下发了《关于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等指导性文件;甘肃省委省政府先后下发了《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甘肃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甘肃省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指导意见》等实施意见,不断推动新高考改革的实施。因此,新高考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的教学管理和组织应积极应,强化落实。

 (一)加强学习培训,让教师们更新管理理念,牢固确

 立立德树人与学科育人的价值导向。

 (二)加强新课程新高考管理文件学习梳理,对学校现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全面地修订。

 (三)加强课程方案研究,基于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精心研制学校课程规划。

 (四)加强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型,建构大单元教学范式,提高课堂实施的效果。

 (五)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加强选科走班指导,实现学生选科利益和学校利益最大化。

 (六)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开展基于数据诊断的精准教学及学习评价。

 (七)加强新高考新课程背景下校本研修制度重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与共享意识。

 (八)加强实践性学习活动,重视学生个性化学习指导,减轻学生过程的学业负担。

 四、 高中教学管理的规范执行问题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新高考改革于 2014 年开始启动,浙江和上海率先试点新高考,到目前为止已进行了四批,甘肃做为第四批试点省份,从 2021 年秋季开始,也开始推进高中新课改,试行“3+1+2”高考模式。但从推进的情况来看,新高考还面临一些新问题:一是新课标与老教材的关系处理不当问题。二是新课程实验要求与实验装备配置

 不匹配问题。三是教师教学观念与新课程要求不匹配问题。四是教师对新课标与新高考命题研究精准度不够到位问题。五是学生对新课程学习要求的适应性不足问题,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新高考实践过程中加以解决。

 五、 新高考模式下新课程实施中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新课程方案学习,提高理解新课程文件的准确性。研读领悟文件精神,认真领悟课程调整意见,不打破其现有学段教学内容的安排格局,稳步推进教学。要成立高中新课程工作实施的管理领导小组和业务指导小组,切实加强分类管理和学科指导,从行政和业务两个维度对新课程实施给予管理约束和路径指引。

 (二)加强新课程实施年级教师培训,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行动力。一是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级新高考培训。在培训结束后,组织参与培训的老师进行一次专题教研活动,确保学习领会能落地。三是抓实抓牢学校常态教学的校本研修。各高中的教研组要及时召开专题组内教研活动,将新课程实施的意见要求传达到位;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梳理出来,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力争解决问题。四是不断完善适应新课程实施要求的校本研修制度,围绕课堂教学评环节进行深度研课。聘请专家进行课标解读,使教师理解课标、把握课堂、剖析课例、把握教学深度与难度,力争保证课程实施不走样、不变形。

 (三)组织新课程专业技能竞赛,开展教师素养与教学质量监测。组织新课程专业技能评比。根据新课程实施的需要,组织学校教师围绕课例,开展各类专业性技能评比,以评促培,以评促用,有效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专业技能。开展新课程教学设计评选。精选典型案例,供学校的备课组借鉴使用。加强过程性教学质量监测。落实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学科教学质量不失真、不下滑。

 (四)组织学科教研专题研训,掌握新高考发展方向。重点是组织好四个方面的专题研讨会,一是开展新课程实施中教学管理问题的研讨;二是开展新课程命题特点与趋势的专题研讨;三是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研讨;四是开展新高考试卷结构和特点针对性研讨。

 (五)开展学科教学视导,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一是开展学校新课程实施情况的教学视导。校长要带人深入课堂听课,了解课程实施中的困难,思考如何打消教师课程实施中的诸多疑虑,最大限度保证教师不理怨、不抱怨,为新课程教学的深度推进,奠定扎实基础。二是高度重视学生生涯规划的精心指导。建立专兼结合的生涯指导专业队伍。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开设指导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职业体验等途径,对学生进行生涯指导,帮助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更好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处理好兴趣特长与国家社会需要的关系。三是提高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

 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精准度与匹配度。新高考最大特点之一,赋予了学生前所未有的选择权,要求学生学会选择、规划人生。通过基于数据的诊断分析,帮助学生和家长消除恐慌和疑虑,避免选科焦虑心理。教师要丰富职业生涯教育知识与生涯指导的教学实践经验, 并结合学生兴趣特长、个性特征与未来职业倾向,指导学生选择性考试科目精准确定,对其未来所报考高校专业的科学规划提供紧密型、跟进式生涯指导服务,从而让学生在课程选择与学习中培养兴趣、发挥个体特长和优势,学会自我选择、自我规划。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丁教授以前瞻的视觉,远见的卓识,丰富的经验,为我们描绘了新高考的“路线图”。我们要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携手并进,稳步推进,将高考改革进行到底!

 

篇三: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思考

2021 年 普通高中 生物 教师“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专题培训 心得体会

  2021 年 7 月 22—23 日,我校新高一年级的全体生物老师参加了市教育科学院举办的“普通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新教材培训会”。两天里,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编辑室主任、编审老师就新教材修订的情况为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使得自己对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教法及评价方案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下面就浅谈一下自己学习之后的认识和体会。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介绍大千世界万物生灵为基础的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是一门与学生生理和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无穷探索奥秘的学科。据此,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理念,并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应的个人决策。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实际教学中,生物学教师应如何就理论结合实际进行课堂教学呢? 一、课堂导入联系实际

 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是精心设计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开设生物课首先有一个学科的导入。若是把导入环节设计成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内容,必然会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识。生物学的课堂导入可以多用实例、实验引入学习新内容,如讲述“构成细胞的化合物——无机盐”这一节时,通过一起发生在某儿童医院的输液事故引入新课,这种联系人类自身生活、生理实际的做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是有用的。再比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课堂演示实验导入新课,选用我们常见的白萝卜,用刀从中间切开分成两等分,一份放在清水中,一份放在盐水中,一段时间后会发现两部分萝卜不相等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这样学生会带着疑问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二、探究性学习联系实际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探究性学习本身也是将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改革,它更加注重教师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注重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只有教师先做好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联系。如在“酶的特性”一节中,教师可展示一袋加酶洗衣粉,先让学生注意洗衣粉上的使用

 说明,指出“为什么这种洗衣粉要在温水中使用”,再提出“多少度的温度使其去污效果最好呢?”。这样就会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对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进行一系列探究。像这样让学生探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有助于提高探究兴趣,而且有助于体会生物学与社会的关系,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也体现新课程“注重于现实生活联系”的理念。

 三、课外科技活动联系实际 活动课程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活动课的作用和地位,而开展好课外科技活动课,将使我们的生物课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得更加紧密,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教师在开展科技活动课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上需要延伸的知识点以及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选题。例如,结合“新冠肺炎”疫情,根据人们保健意识不断增强的实际,调查研究成年人有哪些不良生活习惯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而由此导致哪些疾病的产生。诸如此类的课外科技活动就将生物学的相关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考试评价中注重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在对学生的考查中也要体现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服务

 功能和激励功能,注重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位老师在平时对学生的考查中,应尽量减少以知识记忆为主、简单重复的考题,而是多出一些开放性思考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考查生物与环境时,可以设问“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分析,生活垃圾应该怎么处理?”这样的试题可以让学生明白所学可以有所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可以用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生物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能力上不断进步,最终做到“立足学科、全面育人”。

篇四: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思考

考背景下对现行教材的认识和思考 ——以人教版必修 1 第 5 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为例

 余庆中学 龙治敏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新高考背景下对现行教材的认识和思考, 如何在教学中挖掘新教材的“闪光点” ,

 弥补教材的编排存在的某些缺陷, 在教学中以教科书为背景,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最大限度的发挥历史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高考

  高中历史教学

 认识和思考

  重构知识体系 一转眼新课程改革试行在我省已经有两年的时间, 作为一线的高中历史教师, 在这两年的教学中, 针对新教材和即将到来的新高考, 我有许多困惑。

 特别是高一刚接触新教材真是感到措手不及, 很茫然。

 两年一路走来, 对现行新教材的利弊有了 自己的一点认识和思考。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新教材来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 新教材的“闪光点”

 1、 导言合理且新颖 新编历史教材相对以前教材, 每个章节时空跨度大, 各个专题之间的联系不大, 既有古代史、 近代史、 现代史, 还是中外史合编。

 但在教学中我发现, 在单元与单元之间, 还是每个单元内部之间, 也就是各课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如:

 讲第二单元第 1 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的导入与前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进行联系, 写到“当我们把视线从华夏大地移向地中海世界, 去寻找西方文明之源时, 雅典卫城赫然映入我们的眼帘。

 ……记叙着一种与古代中国迥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城邦民主制度。

 利用本课导言学生从华夏大地移向地中海世界, 共同寻找西方文明之源。

 这样可使学生与前一单元相衔接, 从而探寻世界的另一个文明的区域。

 由此引出题目 , 开始本课的学习。

 这样承上启下的导入, 使其将专题与专题串联起来, 中外史联系起来掌握, 显得线索清晰, 逻辑性强,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各专题之间孤立无序的弊端。

 2、

 资料回放。

 资料回放主要是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原始文献史料。

 所谓史料 , 就是以往人类所留下而为我们今日所见 , 并能为我们进行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发展规律提供的痕迹。

 简单地说 , 史料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历史所用的资料。

 [2]梁启超说:

 “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 史料不具或不确, 则无复史之可言” 由此可见, 史料是研究历史和从事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在新

 教材中, 合理的运用史料来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本来的面目, 使其历史知识更具真实性和严谨性, 以及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可信度提高, 培养学生解读能力、 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使其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

 如:

 在第 5 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中就用了以下资料:

 我们环绕着大海而居, 如同青蛙环绕着水塘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

 这对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了更为准确和深刻的认识, 从而更准确地分析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的影响。

 3、

 历史纵横。

 在一些课文中合理安排了【历史纵横】

 , 【历史纵横】

 介绍了与课文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各类知识, 是对课文的拓展、 补充、 延伸和说明。

 或者通过历史纵横, 承接上一目的内容,下启下一目的内容, 能把这课的知识很好的衔接起来。

 在讲第 5 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在讲完第一目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确立的条件后, 紧接着教材设置了[历史纵横]栏目, 希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新兴工商业者阶层经济实力雄厚, 但政治地位低下, 旧氏族贵族实行专横统治。

 激化了与平民的矛盾, 新兴工商业者阶层出于自己的利益, 联合下层平民同旧氏族贵族进行斗争。

 由此引出下一目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其实[历史纵横]就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的历史背景。

  又如在讲“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时” , 正文写出了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 紧接着教材设置了[历史纵横]栏目, 对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进行了补充, 增加了“陶片放逐法”对“陶片放逐法” 的内容和作用进行了解说。

 由此增加了学生历史知识面, 激发学生的兴趣。

 4、 [学思之窗] 以前的高中历史教材中除去课后练习题中有思考题的设置外, 在课文中是不曾有过的。这次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开设的[学思之窗]栏目则属首创。

 [学思之窗]每课设置一个。这个栏目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阅读内容, 另一部分是思考题。

 要求学生学习阅读的部分,是与正文重点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 包括历史故事、 原始文献资料、 诗词、 对历史现象的描述以及对历史事件、 人物的评价等。

 思考题部分主要是针对阅读部分的关键内容进行提问, 一般设一至两个问题, 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以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如:

 在第 5 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中, 讲到伯利克里的改革时, 教材设置了 [学思之窗] 栏目, 引用伯利克里的演说, 通过读懂材料, 理解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 从而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5、 历史插图的运用 南宋史学家郑樵曾在《通志· 图谱略》 中谈到:“左图右史”“索象于图, 索理于书”“即图而求易, 即书而求难”。

 足见, 图在史学上的重要性。

 新课程教科书与以往历史教科书相

 比, 插图的数量大大增加, 使得高中新课标教科书在可读性强的基础上, 增强了视读性,完善了以文为主、 图文并茂的教科书体系。

 真实的历史图片是实用性极强的直观教材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力、 想象力、 思维能力, 以及帮助师生突破教学的重点、 难点等方面, 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材各部分插图有封面插图、 单元页插图、正文插图及小图标。

 当然教师在课堂上有限时间内不可能每幅图片都面面俱到, 而且也没有必要。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 选择些与主题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些图片进行讲解。

 如:在第 5 课古希腊民主政治这一课中有 8 幅插图, 我选讲了两幅, 引言插入了“帕特农神庙遗址”, 教师通过对帕特农神庙的介绍, 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背景有所了解, 为本课的学习 埋下伏笔。

 关于历史地图的使用, 梁启超曾讲过:

 “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 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

 可见, 掌握历史地图空间概念的重要性。

 历史地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字和言语的延续、 补充和发展。

 如“古代希腊城邦分布示意图”, 从地图上所显示出来的希腊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易于我们对希腊城邦建立及其特征的理解分析。

  当然, 由于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的讲解各栏目, 使自己的教学安排合理、 有效。

 二、 现行教材的编排存在某些缺陷 (1)

 现行教材存在着内容多处重复的不足。

 课本内容的专题设计模块讲述, 选修和必修也有知识点内容重复出现。

 例如, 必修一第 5 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中梭伦改革与选修第 2 课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中的知识点重复出现。

 这样就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因此, 重构知识体系是保证历史学习高效性的需要。

 (2)

 高考的要求---以通史体例考查 必修、 选修课程结构不合理, 不能适应高考能力的需求。

 专题模块不符合高考教学的需求, 高考命题更多的是从历史学科本身出发, 从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

 考试说明是按通史顺序编排的, 分成古代中国通史、 近现代中国通史、 古代世界通史、近现代世界通史几个部分。

 高考试卷的题目分配也是先古代史后近现代史。

 例如 2012 年新课标全国卷第 24---28 题按时序相继考查了西汉、 宋代、 明代及清代的政治、 经济、 文化等内容, 接着第 29—33 题相继考查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

 因此, 为了弥补新教材专题模块的弊端, 按照通史体例, 在高三二轮复习中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规范的学科知识结构。

 总之, 古诗曰:

 “看似寻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却艰辛”。

 要能顺应新课程改革, 很好的驾驭新教科书, 任重而道远, 在教学中以教科书为背景, 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历史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资料:

 [1 ]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0、 8 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运用 邱剑锋 [2]

 201 3 试题调研第 4 辑 知识重构线索清晰 通史备考牢不可破 高彦群

篇五: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思考

高考背景下,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教授钱颖一:• “中国在大规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方面很有效,使得中国学生在这方面平均水平比较高”;• 中国人才是:均值高,方差小;“‘方差’小就是两端的人少,出众的人少,‘杰出人才’少,‘拔尖创新’人才少。”• “在人的素养、价值等方面,我们的问题就是低‘均值’、高‘方差’了”• “我们的优势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均值’较高,这对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起了推动作用”• “我们的劣势是基础知识特别是能力的‘方差’太小,杰出人物太少。这就导致创新不足,对未来中国经济以创新驱动发展非常不利。”• “教育对人的素养培养和人的价值塑造以及对文明社会建设更为重要,而人的素养的‘均值’低、‘方差’大,是中国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掣肘。”

 PISA 2015• 北京、上海、• 江苏、广东;• 总分排名第10;• 阅读排名第27;• 数学排名第6;• 科学排名第10;3“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16.8%;OECD均值24.5%;(学习信念、学习动机的严重不足)“阅读策略”“连续文本阅读”排名27位,只高出OECD均值1分;数学低分段学生不多,高分段学生也不多;PISA侧重考察的是:考察方法和能力以及思维策略的多样性,特别是运用知识解决陌生情景下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的内涵Text here 核心素养必备品格价值观念关键能力教书 育人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最重要的就是实现学科育人目标的升级,实现从教书到育人的转变。1952年的“双基”就如剃头,2001年的“三维目标”就如理发,2017年的“核心素养”就如美发。必备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 幸福人生 (道德人生)的基石。关键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 成功人生 (智慧人生)的基石。

 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5保障形式手段基础策略1 2 3 4 5基础教学(学习)目标素养化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基础;手段问题驱动的整合式教学是核心素养落地的主要形式;形式学科知识情境化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手段;保障学科知识结构化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必要保障;策略“教、学、评”一体化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策略。

 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

 01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02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让真实学习真正发生03采用大单元备课,提升站位,改变格局04变“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从“三化”到“三有”05教学目标需要新的学习方式06实施教—学—评—改的教学,没有评价,就没有课程content

 01

 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8第一层:教育目的 第二层:学科课程标准 第三层:学期、单元、课时层面的教学目标以数学为例,“学数学的人”要变成“数学教师”。

 他说,学数学的人只需知道数学知识,而数学教师需要知道数学学科素养目标体系,即数学育人目标体系。

 三层目标需要具有一致性,即目标体系是教育目的(想得到)、学科目标(看得到)、教学目标(做得到)的统一。怎么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关键技术是学会分解课程标准和叙写目标。叙写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内容,将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实现从课程标准到课堂目标的一致性。

 02

 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让真实学习真正发生9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高认知高投入真实任务、真实情境的介入反思“ 深度学习 ” 有四个关键点:

 一是高认知 ,高认知的起点就是理解;

 二是高投入 ,即全神贯注; 三是真实任务、真实情境的介入 ; 四是反思 。一是“深”在复杂的思维过程。二是“深”在丰富的学习结果。三是“深”在充分的教学引导。

 4如何设计反思支架以引领或支持学生反思?03

 采用大单元备课,提升站位,改变格局101 如何依据学科核心素养、教材、课时、学情与资源等,确定单元名称、数量、课时数?2如何分课时,设计一个单元的完整的学习方案?3如何在一个单元学习中介入真实情境或任务?

 04

 变“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从“三化”到“三有”11100%条件化所学的知识条件化实现教学内容的“有趣”情景化所学的知识情境化,实现教学内容的“有用”结构化所学的知识结构化,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意义”教材内容是教科书上呈现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在课堂上呈现的与具体目标相匹配的内容。实现“用教材教”即教学化处理,就是通过“三化”以实现“三有”。

 05

 教学目标需要新的学习方式12

 正确的知识需要与习得知识的正确的过程相匹配,只有这样,知识技能才有可能成为素养。换句话说,学什么(知识与技能)、怎样学(过程与方法)、学会什么(能力、品格、观念)是一个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我们不能把三者割裂开来去行动。学习方式与学习目标的匹配

 06

 实施教—学—评—改的教学,没有评价,就没有课程www.islide.cc 13评价与教学同样重要,都是教师的专业技能。每个教师都是质量监测员,不会评价的教师一定是上不好课的。

 教师理应“先学会评价,再学上课”,就好比旅游“先定景点,再定怎么去”。没有评价,就没有课程;教与学就如卖与买01.教学、学习、评价共享着目标,分小步走,步步为营抓落实,这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技术02.新课程需要新教学,新目标需要新学习,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势在必行。

 • 观看事先经过剪辑《德国史》(1944-1994)• 第一张纸是让学生开放性地记录电影中的事件以及主要信息• 第二张纸是让学生在一个时间轴上整理这些关键事件,并将美国、苏联、英国等国的对德主张与政策的发展也整理到这个时间表上,以梳理其中的逻辑与线索• 第三张纸上印有若干政治家的演讲词,在每段演讲后老师设问:这是谁的演讲?什么时候发表的?他为什么这• 样说?这一演讲的意义或标志是……

 老师是以核心知识与方法的、简明的“学习设计”来促成本质意义的学习的发生。她并没有把具体的历史事件作为必须的学习目标,而把经历观看、记录、思考、整理的过程所带给孩子的历史观与方法论的影响视作第一学习目标。这也许就是我们的课堂的局限,以及我们的“学案”的编制与运用的“软肋”。

 • 每位同学展示自己事先收集和整理好的五件事。• 在每位成员介绍完五件事后。老师都会提出一个问题• “根据这五件事,该同学要表达什么观点?”• 大家纷纷发表看法。当猜到同学的本意时,他会很开心,甚至和同伴击掌庆祝;反之,他会流露出失望的表情。• 老师会要求每位学生记录下其他同学基于五件事情所提出的观点,供自己参考• 但老师不作正确与否的判断。是否采用由学生自己决定。• 最后,老师让每位学生重新选择五件事,再根据这五件事,创作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一首诗歌

  课堂上,我们没有看到老师试图传投给学生的创意写作的具体技法,只看到在同学们热烈交流中的记录与思考

 似乎这些思考并不严谨,也很难通过具体测验来考量。但这是一段真切的创作的过程。

 课堂上,我们没有看到老师的精彩表现与深刻话语,但她早已将她对创意写作的理解,潜存在这次学习活动的策划与组织中。

  老师回答说:“我只告诉孩子每天要做三件事,一是关于知识的情景学习,二是动手做,三是测试。”

 老师说:“我们给每位学生都配发了一套资料,还有录像,学生自己课余学,有向题欢迎他们来问。

  “其实八位学生的基础与进度都不同,我没办法统一教。好在他们都有兴趣,自己钻研看懂应该没有问题。

 因为老师的撒手,オ有孩子们的学习力与创造性。老师的主导作用并不都要通过课堂语言来体现。

 马来女士带学生来到一幅油画前,然后说:我将让大家解说这幅画,能配合我吗?"℃ertainly!

 当然可以

 她接着问:大家从这幅油画上看到了什么?”。油画表现的是18世纪罗斯农村的生活场景。五六个农民木然、愁苦、忧郁、困惑地站在一辆马车前,车上坐着一位军官模样的人物,看着一旁站着的农民,神情优虑。车夫驾着马车,两匹马一白一棕色.沉静驻足,农人站在一旁,显得更加寒碜。

 老师问“你还能看到什么?..你怎样描述眼前这幅画?“画中包含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你又是怎么想的?"“看到这幅画,你联想到了什么?

  老师的一个个问题吸引着我们的深度讨论

  她的追问有的关注所见,有的关注所想所思,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和艺术欣赏的规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师生交流过后,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主持讨论20一30分钟,然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理解分析写下来,或者联系当下写写自己的联想

  不同年段的学生水平有高低,看到想到的东西也不一样。她就是这样以一幅画的讨论驱使学生思考、联系、想象、表达……

 老师在课上的话语是不多的。学生在与老师的对视中,没有看到老师有追切的需要传递给同学们的东西。

  在课堂的自然进展中,却意外地发现孩子们可能面对的丰富的内容。这就是教育。老师的功夫并不在课堂上,而是在课前的构思与准备,包括资源提供。

  老师坚持“让教于学、“还教于学”,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掌握方法。

 教师的专业功底常常体现在他对如何完成学习目标必需的“台阶”的预设,这些不露痕迹的预设,会引导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比如像《德国史》一课中的第二张学案,在孩子们完成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的整理后,一个整体的历史分析形成,这远比哪些史实片断的记忆更有意义。

  又如“创意写作”中,孩子们事先准备五件事与一个观点,似乎并不经意,而组织孩子们交流、分析、比较、感悟,虽然没有确定性的学习内容,但遗留在孩子身上的却是言语道不明的策略与道理。

 课堂不是“静态”的学习。而是“动态”的包含学习方式的学习进程。是以学习活动为基本单位。是学习活动的有机整合。

  一是学习目标的整体性。包括内容目标、和超越内容的方法或思维的目标。哪个目标是课堂的重点目标?怎样兼顾两个层次的目标?怎样让一堂课更好地为整个课程服务?这应该是老师思考的问题,但这又恰恰是老师们忽略的视角。

 二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紧密结合。这些课堂的价值并不在于它马上能解决什么,而是它促成了学生的哪些学习经历。应该是学习内容“附着”在学习方式上,还是学习方式为学习内容服务。从某一时刻的片断看,内容似乎是重要的,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看,学习方式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美国的课堂更突出核心理念与基础知识,更为重视学生的方法思维与探索经历。

  我们常常混同了过程性评价与选拔性评价,让孩子学习的时时刻刻,都被选性评价的“紧箍咒”束缚着。而且在命题技术上,从“知识立意”到“方法立意”“能力立意”的跨越,缺少实质性的研究与突破。

 这种“知识立意”的教学的形成绝非“—日之寒”。我们的考试测验(包括高考),

 郭慧清老师:与你相遇25如果不是因为你我不会如此喜爱今早的红霞和今晚的月亮那霞的红是云的心情那月的亮是天的梦想与你相遇却是我今生的盼望素养方法与思想概念与原理

 请领导批评指正

篇六: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思考

8中学教育高中数学顺应新高考的要求不断发展,对学生而言非常关键。不仅占比分数大,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基础。但很多学生对数学会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尤其是面对复杂题型时,学生的思维逻辑不够,无法对数学知识进行全方位的解析,这也使得学生高考数学发挥效果不理想,无法提高学习的整体水平,为此在新时期要积极针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的整体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一)受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压力高中数学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但由于很多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对教学认知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样也就使得课堂教学无法适应新高考改革的需求,有些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形式过度关注,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尽管教学形式非常丰富多彩,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有了更多互动,但是这样的教学环境,并不能够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导致教学达不到预期要求。(二)教材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选修课和必修课两种教材,但是这些教材,尽管对知识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但在实际安排中却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减负的要求下,教材的内容大量删减,导致原有的公式定理不够完善,需要教师进行补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高中数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感知能力,但从实际来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这些特质,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三)学校管理制度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如果学校自身的管理制度缺乏合理性,这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受到影响,例如学校管理不严格,导致学生可以随意自由出入,对学生放任不管,这样也会导致学生自由散漫,无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学生的创新思维,目前在哪班式教学中学生很难打破常规思维,实现发展创新也无法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掌握,导致新旧知识之间的学习衔接不恰当,学生无法做到举一反三,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二、新高考形势下高中数学的教学策略(一)适当调整教学素材为了能够增强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考查对于教材的重点内容也应该扩充,对于不考或不重要的知识可以进行适当的删减,从而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得考试有所侧重。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率,但是教材内容的改革应该适当安排,避免对重要的或者有关联的知识进行删减,否则会导致教学负担加重,在教材编排时还应该多提出探究性的思维和针对性的训练,有效减少题海战术,使得数学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例如:观察下列对象:    ① 1 ~ 20 以内的所有质数;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数学高考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通过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模式,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评测,通过新高考改革也可以使得人才选拔更加科学有效。为此,在新时期高中数学教学必须要适应新高考的发展形势,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满足高考教学的发展需求,通过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索,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化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关键词:新高考方案;高中;数学教学;问题;对策新高考方案下高中数学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思考杨波(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②我国从 1991—2003 年的 13 年内所发射的所有人造卫星    ③金星汽车厂 2003 年生产的所有汽车;    ④ 2004 年 1 月 1 日之前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所有国家;    ⑤所有的正方形;    ⑥到直线 l 的距离等于定长 d 的所有的点;    ⑦方程 x 2 +3x-2=0 的所有实数根;    ⑧新华中学 2004 年 9 月入学的所有的高一学生。    师生共同概括 8 个例子的特征,得出结论,给出集合的含义: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啊 a,b,c…表示,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常用大写字母 A,B,C…来表示。(二)教学方式的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甚至会对学生的思维观念造成严重的阻碍,为此在新时期要积极确保教学方式的改革,利用电子设备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通过电子白板的方式对图形知识进行全面解释,既能够使学生掌握图形结合的思想,又能够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加强学生管理高中阶段是人生最关键的冲刺阶段,通过对高中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能够让学生更加专心致志,将精力集中在学业上,所以在高中阶段,尤其是临近高考前夕,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约束,严格控制学生的自由时间,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只有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确保有效落实,才能够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管理,真正促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高考方面,使学生能够顺应高考的发展趋势,提高学习能力。面对新教材的教师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结语在新高考改革下,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和教师对新高考的重点难点进行掌握与突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学生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学习方面。避免被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而导致学生出现思想上的偏差。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使得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多样,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强化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参考文献:[1] 白晓臻 .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 [J]. 高考,2018(27).[2] 刘苑玉 . 高考内容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J]. 新智慧,2018(21).[3] 李俊 .“新高考”与高中数学教学适应性分析 [J]. 吉林教育,2017(39).[4] 莫俐 . 基于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相关问题思考 [J]. 高考,2020(09).作者简介:杨波(1988 年—),男,江西南昌人,研究生,中学一级,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研究方向:高中数学。

篇七: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思考

14年,新一轮高考改革开始启动,这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涉及面最广、力度最大、任务最艰巨的一次高考改革。从2022年秋季高一年级开始,陕西省将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使用高中新教材,进入新高考改革。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深入理解高考改革目的,把握高考改革方向,洞悉高考改革内涵,扭住“树立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建设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培育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构建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四个关键环节,不仅能落实高考改革精神,突破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所面临的育人瓶颈,承担好为高等学校输送人才的任务,也能更好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一、放宽教育视野,树立开放的思想观念思想是灵魂、是方向。离开思想的指引,行动必然是盲目的,保守的思想观念一定会阻碍改革的进行。新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取消文理分科,实行“必考+选考”。这是克服因文理分科而导致的学生偏科现象,扭转学生知识结构、思维特质同质化倾向,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这一改革举措,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自主意识发展,符合新时期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但对学校也提出了严峻挑战。首先,新高考背景下, “走班制”将成为常态,势必带来学生需求、学科设置、师资结构和教师教学能力之间的矛盾。对班级管理、教学安排等现实问题提出挑战。其次,新高考背景下,理性选课、职业生涯规划将成为学生最为纠结、茫然的问题。视野决定思路。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放宽教育视野,树立开放意识,创新思路和思想。再次,针对师资结构短缺、师资强弱不均、学生生涯规划缺乏专业指导等问题,学校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可以采取“导师+助教” “线下+线上” “教师+行政” “中学+大学” “学校+社区” “域内+域外”等方式方法,充分挖掘每一名教师的潜能,发挥优秀教师的积极作用,合理借助校外教育资源,通过各种“共享”方式,培育更为开放的教育空间,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充分条件,破解学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教育资源不足、育人方式单一的问题。新高考的挑战是全方位的。面对新挑战、新问题,放宽视野,树立开放的思想观念,才会有新的思路和方法,不至于“穿新鞋走老路”,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二、整合教育资源,建设多元的课程体系课程是一所学校办学品质的体现,更是推动学校持续发展、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障。建设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发展提供强大保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新高考改革的要求。新高考改革要求学校必须整合各种资源,开发更多、更优质的课程,建设多元化课程体系,满足选课走班的需要,满足学生多元化、特色化发展的需要。根据新高考改革要求,学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国家课程校本化体系。领悟改革要旨 破解育人瓶颈— —基于新高考改革的四点思考吕高愿强教论坛· · 聚焦新高考2022 年5 5 月下旬刊37

 国家课程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在学校整个课程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学校和教师应通过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的需要,有更好的实际获得感,实现国家课程的真正落地,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第二,建立全新的德育课程体系。长期以来,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停留在活动层次,具体翔实,但松散无序、杂乱无章。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要对学校德育工作、德育活动进行梳理和统整,建立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使德育工作从外显走向内化,落地无痕。第三,建立拓展类校本课程体系。新高考改革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选课程。在这一背景下,学校必须对学生需求、社会发展进行合理评估,在充分考虑学校文化和学生诉求的基础上,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有必要拓展的课程,并努力促进课程融通,形成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既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更强化和发展学生的自身优势,破解培养目标单一化问题,回应新高考对人才培养和选拔的要求。三、深化教学改革,培育思维型课堂教学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教学以唤醒、激发学生的思维为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中国基础教育每一次改革,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要求,回答课堂教学应该“教什么” “怎么教”的问题。2019年出台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作为高考的考查内容,为课堂教学“教什么” “怎么教”指明了方向。“必备知识、学科素养、关键能力、核心价值”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落实在课堂中。新高考背景下,教师要积极探索大单元教学,在教学重构中,使学生获得必备知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在教学中,要切实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积极推进情景式、互动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实现课堂教学从关注学科知识到关注学科素养,从关注教学形式到关注教学本质,从关注学生表现到关注学生思维的转变。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课堂教学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关注的是学生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学识的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启迪思维、提升智慧、养育人格,关注学生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升入高等学府继续学习有重要意义。四、聚焦持续发展,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这个工程中,评价发挥着牵引作用。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课程,有什么样的教学,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和教师。即将开启的新高考改革,聚焦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要求改变以往评价单一的现象,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校来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逐步建构科学化的评价体系。一方面,建立校本化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长期以来,分数是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新高考改革在继续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主张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兼顾的评价机制,从而改变原来单一的、依据分数评价学生的方式。新的评价机制,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当前,学校应当对校内评价要素进行归类、统整、重建,尽快建立适合学校实际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新高考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建立结果与过程并重的学业评价机制。以往的学业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属于终结性评价,虽然比较直观,但忽视学生学习状态、学业发展变化,忽视学生创新力、创造力,也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削弱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利于学生终身发展。陶行知先生讲: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建立过程性评价机制,关注学生发展动态,关注学生成长进程,有助于保护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成长,符合新高考要求。评价在教育教学中居于特殊地位,通过评价改革,推动学校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育人方式等变革,有助于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并为破解因评价方式单一而导致的育人方式单一问题提供有力支持。新一轮高考改革在即,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识到,新高考改革对学校育人方式、育人目标、育人要素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全面领会新高考改革精神,对思想观念、课程体系、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全方位改革和重塑,解决观念滞后、课程单一、教学主观、评价单一等顽瘴痼疾,才能实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才能真正落实新高考改革精神,破解教育的“育人”瓶颈。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问道 强教论坛· · 聚焦新高考38

篇八: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思考

2021 年 普通高中 地理 教师“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专题培训 心得体会

  2021 年 7 月 20-21 日,我校地理组部分老师在校长带领下参加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新教材培训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老师详细解读了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内容结构体系及编写特点,并从理论与案例两个维度讲解如何上一堂好课。此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对于我今后的教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具体操作上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现把收获总结如下,在此与诸位同仁共享。

 一、研读教材内容,注重教学难度与相互衔接 新教材在知识结构体系、编写手法、教学要求、版式设计等方面,与旧教材相比都有不少变化,只有明晰教材特点,才能用好教材。

 地理必修一在经典自然地理基础上,适当扩充了地理科学科普性内容(地球历史、土壤、植被等),整体设计以气、水、土、地、生五要素为主,旨在认识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环境,突出地理实践力及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必修二以人文地理为基础,适当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关切的内容,整体设计以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为线索,从人文地理

 要素的角度出发,重视地理实践力。在实际必修内容教学中,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理学基础知识,注重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切忌深挖、讲解过度,应把具有难度的知识讲授放在选择性必修部分,做好必修内容与初中地理以及选择性必修内容的衔接。

 选择性必修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三大模块。《自然地理基础》是对必修一的加深,旨在提高学生认识自然环境的能力与水平,整体设计以自然环境系统及其要素发展、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线索,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为主线,突出圈层之间的联系。《区域发展》是对必修一的拓展,以认识区域地理条件、特征和发展方向为线索,重在学习“发展”而非系统学习区域地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是全新模块,以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为线索,重在学习“安全”而非系统学习资源、环境知识。选择性必修教学要相对增强教学的系统性,注重与必修内容的衔接,着力阐明地理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注意地理思想的渗透,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蕴含的地理核心素养成分。

 二、合理设计教学,注重地理实践力 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

 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地理情景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良好途径之一。新课标下,情境教学以“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源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导入”过程中创设情境可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能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像名演员亮相那样,能一下子镇住台脚,抓住观众。要做到巧妙导入新课,教师在教学新课前,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学情,精心设计生动有趣的语言、幻灯、影像、音乐、图表等,创设或再现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通过对某一特定情境氛围的渲染,以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后面主干教学内容和流程的学习。就如培训会上张老师提到的案例,在讲解地形对交通的影响时,截取鸟瞰重庆市山区公路、沿江公路等镜头制成新课导入视频,这样既能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又能与后续讲解自然过渡。

 把切合教材内容的、典型有趣的教学材料和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有机地融合在讲课内容中,使讲授内容对学生有磁铁般的吸引力,就可以创造出一种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值得注意的是材料的选择要精彩,也可以多联系生活实际,而且始终要为课堂服务,讲述时要注意知识之间

 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注重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地理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方法很多,包括各种教学活动,如实践类、资料分析类、讨论类等。但教师进行活动设计时,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情设计,活动形式既要活泼,又要能引起学生深度思考。同时,活动中提出的探究问题也要有研究价值,过于简单的不能充分激发学生求知欲,达不到锻炼学生思维及能力的目的;存在争议或难度太大,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且可能打击学生积极性。

 朱校长自始至终参与了这次新教材培训,培训结束时他对我们说:培训能使我们更加深入把握教材的编撰意图、框架结构,更深刻理解教材包含的教育理念,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教学。面对新教材、新课程,我们只有积极努力学习,勇于探索与实践,践行课程改革,才能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篇九: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思考

) 从选文结构、写作特点等出发,探讨新闻作 品的学习路径;(3) 根据阅读新闻作品获得的方法、体验等,自 主拓展阅读,推荐优秀新闻作品;(4) 根据阅读实践中获得的写人技巧等,撰写 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第一个任务是基于本单元文章的阅读,围绕单 元主题和核心任务进行设计,并尽可能与学生的生 活实际建立联系或适度向外拓展;第二个任务是整 合文本的共同特点,从文章结构、写法、特色等方面 进行设计,帮助学生达成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第三 个任务是从本单元学习资源出发向外的适度延伸 拓展,帮助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实 际问题;最后一个任务是以前边的指向深度阅读 的学习任务为支撑,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达成 深度写作的目标。这四项任务,由文本的内容到写 法,再到向外的阅读与表达实践,是一个整合了学 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实践路径的富有逻 辑联系的结构化的学习任务链,目的是让学生在 真实的语文实践中获得语文学习体验,提升语文 综合素养。需要提醒的是,我们以往较为熟悉的阅读和写 作分而治之的局面没有了,代之以读写活动的高度 融合,这也是本套教材强调整合的一个重要举措。

 所以,每个单元学习任务的最后一个任务都指向写 作 ,写作的话题或范围则从单元人文主题或课文的 阅读中生发,但大体形成一个内在的训练体系;同 时 ,也提供了一些精要的写作策略,以补充材料的 形式附在写作任务后边,供学生自主阅读。关于内 在的写作体系,比如必修教材重点关注文类的写 作,以复杂记叙文、事理说明文、议论性文章的写作 为主,适当穿插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创作和综述、 演讲词、文学点评等实用性文本的写作等。除了整 篇文章的写作,教材还在单元学习任务设计中融人 了一些小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所得,撰 写赏读札记、评点文字、作品推荐书、视频制作脚 本 、故事梗概、短论、读后感、随笔,制作学习卡片, 编制人物关系图表等。这®大大小小的写作任务融 人单元整体学习之中,力求使学生多练笔,多积累, 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综合提升写作素养。[作 者 通 联 :人民教育出版社]I

 j

 l l 中 学 语 文 • 视 点挑战与机遇(上)—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教学建议和对新高考 的思考I I 张彬福今年秋季开学,北京等六个省市开始使用统编 高中语文新教材。6 月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 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 2〇22平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统编高中语 文新教材根据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指导思 想 、思路框架、结构体例等呈现了全新的样貌,与现 在高二高三使用的教材相比,无论从容量上还是开 放程度上都给执教者的教育观念、教学策略与方法 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深化教学改革,落实语文核 心素养要求提供了机遇。2020年,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与先期实验的 上海、浙江一起实施新的高考招生录取方式。新的 录取方式中,语数外三科自然分相加作为录取分数 线;其他文理六科,可以跨文理选考三科,各科成绩 折算为ABCDE等级;再有就是考生的综合素质评 价 ,即三年在学校的表现。高校根据这三个方面条 件录取。因此,语文高考试题的区分功能就需要进 一步加强,使语文素养高的考生得高分。因此,如何 在曰常教学和备考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要求,促进 喜欢语文、语文基础好的学生提高语文成绩,也成 为需要面对的新挑战。一 、明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把握语文学科特征,准确理解“语 文核心素养”。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一门 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确定了 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核心素养”的提炼以此为依 据。语文核心素养列出四个方面,其中“语言建构与 运用”是基础,思维、审美、文化三个方面都是以此

 中 学 语 文 • 视为前提的,因此不能简单理解为“四个”核心素养。第一,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 实践性课程,而不是学习语言文字知识的课程,明 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和价值,没有这一条就没 有语文这门课程,自然也就没有“语文核心素养”。第二,我们知道思维跟语言是密切相关的。在 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是相当活跃 的:思维指挥着语言,语言又刺激着思维,而我们的 思想,也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清晰化、完善化的。

 语言、思维、思想之间的这种互动过程,宛如我们居 住 的 太 阳 系 它 们 ”一直在活动着、运转着:语言围 着思维转,思维围着思想转,同时,正如我们的宇宙 一样,思想又围着一个更大的天体转动一 那就是 社会。三者不停地运转,一方制约着一方,被制约者 又反作用于对方:语言梳理和激活着思维,思维梳 理和激活着思想。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拨动了思维 这根弦,语言运用就会焕发出光彩。所以“思维的发 展和提升”在语文教学中是应有之义,语言学习怎 么可能与思维脱离而存在呢?第三,关于“审美的鉴赏和创造”,语文课的审 美跟音乐、美术等课程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审美的 媒质不同。譬如音乐是对旋律、节奏等构成的作品 进行审美,美术通过色彩、线条、构图等形成的作品 进行审美,而语文课的审美,主要是对借助文字符 号完成的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等的审美,这 是必须清楚把握的。第四,“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比较容易理解。语 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存在没有内容的语言,有内容 就有文化蕴含其中;更何况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从 字源构成看,汉字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文化属性。思维、审美、文化三个方面,其他学科也要培 养,“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是语文课程“独有”的 ,而 其他三个方面是各学科“共有”的。所以,没有“语言 的建构与应用”这一条,就没有“语文核心素养”,就 不是语文课。第二个问题:明确基础教育的定位,完整把握 语文教学目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 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一些提法,引发我们思考, 对我们理解基础教育定位和完整把握语文教学目 标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譬如关于课堂教学,文件说:“按照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 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 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适应终身发 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 关键能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在语文 教学中已经多年被忽视了,然而看看我们现在的音 视频媒体,多少读错的音,多少写错的字,多少用错 的词?我们有多少学生,脑子里缺少储存,手底下不 能成文,思维简单不讲逻辑,但却能夸夸其谈,这正 是因为多年来我们忽视了基础教育的关键词是“基 础”二字。所以国务院这个文件让我们警醒,基础教 育还是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

 文件还特别强调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 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 反 复 强 调 “基础”,这是需要我们认真理解和落实 的。以上两个问题是我们使用好高中语文新教材 的前提,也是把握新高考方向不可忽视的问题。二 、三 个 “走 出 来 ’’高中语文新教材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同 时也给我们由注重“教”转向注重“学”提供了机遇。

 我以为,我们要从既有的一些思维框架中“走出 来”,才能让新教材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一,从单一的文本解读里走出来,多去启发 学生形成自己的感受和积累。这并不是要否定文本解读的教学价值和作用。

 这里所强调的是“单一”的文本解读,即仅此一招。

 语文课始终是作者介绍、背景交代、内容分析、特点 归纳这样几个固定的“教”的板块,离开这些内容就 不知道该如何设计和组织教学了。这就是“单一的 文本解读”,是教师左右教学过程的“文本解读”。诚 然,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解读”或者讲授有时是需要 的,甚至必要的,但是目的也只能是为了学生有效 的“学”。这一套“解读”的摸式多年来形成藩篱,许多教 师难以摆脱。今天,我们能不能从这里边走出来,多 去做一点启发学生形成自己感受和积累的事情?面 对新教材内容多、课时少的挑战,除了教师的文本 “解读”,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怎样把我们的注意力 从教师的“教”放到学生的“学”上?这都是对一名语 文老师适应不适应当下教学改革的考验。

 第二,从滔滔不绝的讲授中走出来,用心组织 学生开展良性互动的学习活动。所谓“滔滔不绝”就是教师“不放心”,教学的内 容非要经过自己的口讲出来,似乎才到位,至于学 生是不是真会了,那是学生的事。什么是良性互动?课堂上的互动活动一定是学 生喜欢的,从中能够获得学习,并且可以持续的。十 几年的课程改革中,我们看到很多所谓互动,有些 到今天已经如过眼云烟。存下来的是哪些? 一定是 学生喜欢的,对他们有意义的,能够促进他们获得 学习的那样的活动。这样的良性互动的活动不一定 是站着讨论问题,不一定是围圈坐,也不一定是三 面黑板的。第三个就是从过分模式化里走出来,让课堂 “实”起来,“活”起来。过分模式化就是千篇一律,不论什么样的教学 内容都是一种模式。这就把语文课上“死”了。我并 不一概否定模式,如同下棋要有棋谱、定式一样,乱 下肯定难以取胜,但是如果不管对手如何布局行 子 ,我都按定式走,也是难以获胜的。俗语说,到什 么山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语文教学亦如 是:从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从教学内容的实 际出发,从教师自身优势和特点的实际出发设计和 组织教学,就是“活”的教学,就会取得“实”的效果。三 、以第一个单元教学设计建议为例第一个单元有3 课,7 篇课文。人文主题是“青 春激荡”,对应的学习任务群是“文学阅读与写作”。第 1 课《沉、园春•长沙》,可以按照文本解读的 方式教学,如先介绍毛泽东何许人也,再介绍这篇 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再讲这是一首词,分上下阕, 引导学生分别对上下阕内容做归纳分析,最后概括 写作特点。这样教没问题。换一种思路呢?这个单元是“青春激荡”单元。

 学生上高一了,他们步入青年的行列了。学习这首 词,学生先自己读读课文,借助书上的注解,认识全 词的字,竟至将课文读熟一 熟读到流畅,有些句 子几近背下来。课文不熟就着急“分析”是影响教学 质量的痼疾。在熟读的过程中伴随对字面意思的疏通,如什 么是“浪遏飞舟”等。但不是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对 号入座,诗无达诂,字字落实没必要,也不合理。能I

 j

 l l 中 学 语 文 • 视 点樣 i够把字面意思大致明白了即可。这个环节是“1”,其 他环节都是这个1 后面的“0”,没有这个“1”,剩下 的“分析”都是“0”。这就是所谓强调“基础”。教师要 在这方面舍得花工夫。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一个问题:青年毛泽东 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请结合课文里的词句说一 说 。引导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里去,走进诗人的心 里。这个环节形成的是学生自己的初步感受,而不 是来自于教师的解读。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发给学生相关 的鉴赏文章请学生阅读,做一些圈画,有时间可以 交流一下圈画的内容。如此,既有利于深入理解课 文 ,又拓展了阅读,以建构起学生自己的感知,形成 自己的积累。下课之前再读一读,在熟的基础上体现出理解。

 布置作业:1.抄写课文。要求看一句抄一句。2.将课文 背下来。教师提示学生,将来在表达中,要有意识引用 词里的语句,或者模仿其中的描写。1课 时 啊 誠 。第 2 课 是 4 首中外现代诗。重点在读和写。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重点试读其中的 8 个“啊”字,从而想象青年郭沫若的形象,感知他当 时的心境和激情。评价学生的朗读没有标准,重点 在于请他说出这样朗读的理由。这课就上完了。闻一多的《红烛》。看看课后的提示,是写诗人 与红烛在对话,借此表达他的感情。在朗读全诗的 基础上(也可以默读),学生各自选一节或两节,重 点品读,感受诗人心中的红烛形象。其间教师可以 渗透一点意象知识。学生将自己感受最深的一节写 一段赏析文字;全班或小组交流。《峨日朵雪峰之侧》是很特殊的一首诗,有点 难。教师完全可以讲一讲,之后学生讨论:本诗跟青 春有什么关系?《致云雀》有 21节 ,教学可以参照《红烛》的方 式。这里就不具体展开谈了。《百合花》《哦 ,香雪》两篇小说都很长,加起来1 万多字。这 1 万多字的小说,如果按照我们文本解 读的方式,课时不允许。逼着我们必须要改变。《百合花》可以这样学。第一,通读全文(默读)。一节课45分钟,学生 有耐心静静的把这篇五六千字的小说读一遍,大概 要半个小时,但我以为是很值得的。但是在学生读

 中 学 语 文 • 视色 II之前,教师要布置一件事:阅读后为这篇小说另外 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之后,教师将学生另拟的题目一一写到黑板 上 ,然后引领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给小说拟题叫 “百合花”?百合花有什么文化含义?这个问题讨论完了,把书合上,请学生描述课文 里的一个细节,并说说这个细节为什么给你留下了 印象?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再次打开课本,找到印 象深的细节,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哦 ,香雪》也是五六千字的短篇小说。学生们安静的把小说读一遍。读之前提要求:

 结合这篇小说的内容,如果让你在“哦 ,香雪”后边 加一个标点符号,比如叹号、省略号、顿号或者句 号,你会选择哪一个?为什么?之后,学生们各自发表意见的时候,教师便从 中了解了学生初读课文的感知水平。四个标点符号 是一个抓手 , 一 个引子,它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感 知,其结果是学生自己形成的。而不是上课伊始教 师先介绍作者铁凝何许人也,这篇作品发表时的背 景如何。假设我们的学生自己读小说选刊类的读 物 ...

推荐访问: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思考 高考 新课程 新教材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