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其他范文 > 以担当和坚守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提升6篇

以担当和坚守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提升6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16

以担当和坚守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提升6篇以担当和坚守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提升 第1页共2页中国民族报/2021年/9月/7日/第006版理论周刊·论坛 推动广西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担当和坚守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提升6篇,供大家参考。

以担当和坚守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提升6篇

篇一:以担当和坚守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提升

1 页 共 2 页 中国民族报/2021 年/9 月/7 日/第 006 版 理论周刊·论坛

 推动广西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院长

 卞成林

 今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提出“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要求广西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广西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描绘了发展蓝图。我们要牢牢把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路径,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奋力谱写新时代广西发展新篇章。

  广西曾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近一半贫困人口生活在石漠化地区、大石山区,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自我发展能力弱,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广西有 8 个县(市、区)103 个乡(镇)与越南毗邻,陆地边境线长约 1020 公里。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特别是 8 个边境县(市、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地区生产总值较 20 年前增长近 77 倍,财政收入增加近 9 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普遍高于广西平均水平。2020 年 5 月,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到 2020 年底,广西 634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79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4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进入新发展阶段,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受历史原因、传统观念、自然资源等因素影响,广西还存在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层次较低、新旧动能转换不畅、人才支撑不足、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不高等短板,依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市场体系发育滞后、产业发展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要担当好党和国家赋予的重大使命,充分利用广西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破解结构性问题,推动广西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确保同全国一道实现现代化。

  积极建设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省区。广西拥有 8 个边境县(市、区),加快推进边境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是确保广西与全国同步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广西作为民族八省区中唯一拥有出海口的省区,在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具有重要地位,且具有紧邻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东盟开放门户的优势,积极建设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省区,有利于探索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路径,有利于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挖掘广西自身发展潜力,发挥对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撑作用。

  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点支持边境地区发展,大力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要根据不同地区实际,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加强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不断加大乡村振兴财政专项资金向边境地区倾斜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边境地区脱贫村屯道路、饮水、电力、通信、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短板弱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发展。建设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创业一体化服务圈,切实满足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面向东盟金融开放门户建设为契机,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围绕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合作,重点在通关便利化、跨境金融、跨境自驾游等方面大胆创新、先行

  第 2 页 共 2 页 先试,切实解决项目建设和市场主体发展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努力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在大力发展跨境经济合作区、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对外开放合作平台的基础上,培育一批聚集周边国家特色商品的商贸中心,打造一批面向周边国家供应中国特色商品的商贸中心。坚持链式招商和培育的思路,围绕边境旅游、边境贸易、海洋产业、特色农产品等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市场主体。

  在特色资源上下功夫,探索县域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路径。立足广西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生态+”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与信息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工业相互融合。依托千里边境民俗风情、边关口岸历史文化、山水自然生态风光等丰富资源,打造边境生态特色旅游走廊、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带。探索和创新飞地发展模式,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度融合,在已有经济开发区飞地专用边境地区发展工业,将各地区产业散点布局进行组团化、规模化、集约化整合,依托工业园区集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主导产业,使之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采取“乡贤搭台、以商招商”模式,积极发挥乡贤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主动承接东中部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业”。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人的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应围绕乡村振兴和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能力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支持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推动构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体系。建立健全高校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及其动态调整机制,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及产学研协同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提升教育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篇二:以担当和坚守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提升

2022 全面推行“三落实一线办”暨转作风动员会的发言讲话

 同志们:

  没有好的作风,就跑不好新时代的接力赛,跑不出加速度,就闯不出我们民族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步伐,也闯不出我们民族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为广西提出“四个新”总要求,第一个要求即是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如果没有好的作风作保障,就跑不出加速度、闯不出新路子、推动不了跨越式发展。覃塘区委五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 1 个《决定》和 3 个《实施意见》,特别是在全区全面推行“三落实一线办”,掀起学习昆山、对标顺德,赶超跨越、追赶百强的行动热潮,本质上来说就是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一场作风革命,跑出加速度,为我们 1 个《决定》和 3 个《实施意见》、为我们各项工作落地见效提供坚强的作风保障。

  我到覃塘区工作了 3 个年头,总体来看,对比我工作过几个县(市、区),覃塘区干部队伍的基础素质是好的,

 甚至可以说是我工作过的几个地方中比较好的,干部作风建设和执行力都很过硬,但这几年的抓落实过程当中,对标新时代新时期覃塘区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对标先进地区、发达地区营商环境的要求,干部队伍在作风建设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主要存在“两无三不四先”现象,“两无”即工作无精打采、平时无心履职;“三不”即领导不问不催不办、群众反映不强烈不办、问题不全面暴露不办;“四先”即工作先讲困难、办法先问领导、责任先往外推、落实先放一放。这种作风现象如果不加以解决,就会成为我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阻碍。今天在这里举行覃塘区全面推行“三落实一线办”暨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动员部署大会,实际上就是要掀起一场作风革命,正视不足、扬长补短,通过作风建设革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覃塘在边疆民族地区高速跨越式发展闯出新路子。具体来讲有以下十种表现:

  一是心中无数。有的领导干部平时无心履职,对主管和分管的工作不熟悉不了解,问题有哪些、差距在哪里,目标是什么、措施怎么提?说不出个一二三,心中无数、脑中无策、手中无招,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特别

 是有的领导干部到了新单位,对工作不熟悉又不主动学习对标对表,把先进单位带成落后了单位,对这样的领导干部要进行岗位调整。

  二是空喊口号。有的干部抓工作停留在口头上、表态上,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口号喊得震天响,落实下去轻飘飘,甚至石沉大海、不了了之,没有见到成效。一些领导干部表态很积极,下一线、下企业拍了很多照片,但是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光打雷不下雨,这种现象非常影响我们党委政府、党员干部在老百姓当中的形象。

  三是不推不动。一些干部没有主动意识,领导不催不问不办,还存在严重的惰性思想,一项工作布置下去了,如果不去盯、不去督促,一两个月都没动静。成立“三落实一线办”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并通过大胆任用一批主动担当干事的老同志,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转变干部作风。

  四是不下基层。有的干部成天多数时间待在机关、待在办公室里,既不下基层调查研究、不到一线去抓落实,

 也不愿意走出去跑项目、去招商引资,坐等“天上掉馅饼”。还有一些党组书记没用好“难点问题书记一线办”,不下基层不调研,工作蜻蜓点水没有实效。

  五是思想保守。思想不解放,观念老一套,抓工作按部就班,贯彻上级精神照抄照转,没有融会贯通结合覃塘实际,工作先讲困难、办法先问领导,不会改革创新,不学习外地经验,坐等中央政策,静等自治区、市委决策,任职三年五年,工作毫无起色。

  六是急功近利。有的干部为了急于出政绩,盲目大干快上、乱铺摊子;有的玩“数字游戏”,产值不够、数字来凑,投资不足、编造“加油”。我们要管住两头、抓住中间,决不允许这种问题出现。

  七是中层梗阻。中层干部是上传下达、抓工作落实的关键。目前,干部作风和效率问题,工作抓落实的问题,难就难在中层,区本级难在科级干部,乡镇和部门一级难在股级干部。不会沟通、不会协调、不会干活,这样的中层干部怎么推进工作?

 八是找借口。一些干部,任务完成不了、完成不好,以各种借口推脱责任,讲困难、讲客观条件。有的干部接到工作任务,首先想的是推给别人办,责任先往外推,落实先放一放。

  九是“躺平”。一些人不求上进,不去拼搏,面对压力“一躺了之”。一些干部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混过一天算一天。

  十是当“评论家”。有的干部热衷于坐而论道,空泛议论,耍“嘴皮子功夫”,没有实干精神,乐于当场外“裁判”,不上场踢球。对一些工作评头论足,先这样再这样然后再怎样怎样,一副指点江山的感觉。

  知不足方能自省,知困方能自强。在全区开展“三落实一线办”就是通过开展一场作风革命,从思想上“破冰”,来一场深刻的思想上的自我革命,彻底打破各种不合时宜的陈规陋习,彻底革除各种阻碍覃塘发展的思想积弊,坚决破除安于现状的“守摊子”思想、不想作为的消极思想、甘于落后的“跟跑”思想、“等靠要”的怠慢思想、“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的“太平官”思想、盲

 目乐观自我满足的狭隘思想,强力推进思想观念革故鼎新,来一场解放思想的作风革命。

  思想解放是活力之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提出要开阔视野看世界,摆脱小农意识,树立改革开放新风,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主张“拆掉围墙、八面来风”,开拓眼界、激发斗志,带领正定实现了经济腾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解放思想作出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新时代要不要开放、要什么样的开放、如何更好推动开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这些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时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按照党中央重大决策和自治区党委、贵港市委部署要求,充分认识深入解放思想、扩大对外开放是应对当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建设珠江—西江工业港口新区,打造千亿元产业集群的必然选择,是聚集先进资源要素、实现弯道超车的内在要求,把深入解放思想、扩大对外开放作为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做到

 “两个维护”的现实检验,切实以思想的大解放引领开放水平的大提升,推动跨越式的大发展,努力打造壮美广西先行先试示范窗口。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说的干部“十种表现”归根结底是思想问题,体现在思想观念上,主要有以下问题和倾向,需要我们立行立扭转。

  一是因循守旧“老套路”思想,习惯于路径依赖和惯性思维,缺乏创新思维和市场意识;二是视野不宽“井底之蛙”思想,站位不高,格局不大,理念不新,见事迟、行动慢、办法少;三是不思进取“躺平式”思想,缺乏“跳起来摘桃子”的勇气魄力,缺乏当先锋、打头阵的拼劲韧劲;四是端着架子“官老爷”思想,跟群众“打官腔”,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影响了营商环境;五是作风不实“装样子”思想,喜欢作秀,满足于会开了、文发了,但事情没有真正落实下去;六是遇到难题“绕道走”思想,缺乏斗争精神,但求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七是心中无数“混日子”思想,对分管的工作研究不深、了解不细、掌握不全面。

 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解放思想、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克服不良思想倾向,着力补齐短板弱项,在解放思想中当先锋,勇立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潮头浪尖;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跳出贵港、跳出广西、跳出全国看覃塘,树立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更新观念、敢想敢干,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实际成效,更好服务全区全市工作发展大局。

  “三落实一线办”第一个通报批评的就是区委办公室工作不严不实。为什么要通报批评区委办公室,因为党办首先是个政治机关,作为党委“参与政务、管理事务、搞好服务”的综合办事机构,党委办公室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概括为“枢纽、参谋、助手、窗口”,其服务水平如何,是检验每一位工作人员工作成效、工作能力的主要标准。因此,党委办公厅(室)系统一定要在增强服务意识上树立新观念,在形成科学决策中多出新点子,在推动工作落实上寻求新突破,在加强统筹协调上力争新作为,在提高工作水平上实现新飞跃,切实发挥好“枢纽、参谋、助手、窗口”作用。但覃塘区党委办公室目前存在:标杆不高、

 担当不够、服务不优、效率不快、工作不实、状态不佳等问题。这些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有一些具体的表现。比如,在担当不够方面,有的干部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做事,对矛盾问题回避绕行、视而不见;有的瞻前顾后、怕担责任,遇事层层请示汇报,总是说“上面没文件”“以前没干过”,说到底是不敢抓、不敢管。在效率不快方面,有的干部不温不火、不紧不慢,企业和群众心急如焚,他却慢慢悠悠,习惯于按部就班、墨守成规;有的工作不问就石沉大海,一问就正在落实,永远都是进行时;有的干部工作推一下动一下,甚至推了也不动。再比如,在状态不佳方面,有的人官气太重、暮气沉沉,缺少一股气、一股劲;有的人守摊子、混日子,等文件政策、等组织安排,甚至等转岗、等退休,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紧迫感。

  覃塘区的目标是“三快一降”:经济发展要快、服务企业要快、为民办事要快、信访量要降。党办必须要跑起来。今天召开大会后,覃塘区每一名干部必须要忙起来,忙着抓项目、忙着抓招商、忙着抓投资。忙,是一种姿态状态,也是一种风气风尚。如果每个干部、每个单位都忙得不亦乐乎、干得热火朝天,覃塘一定会正气充盈、朝气

 蓬勃,躺平的干部还能躺得住吗?混日子的还会有市场吗?不会,我们就是要通过正气压住邪气,“十种表现”“七种思想”“六种不佳”就是邪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领导干部在政治上都要站得稳、靠得住,对党忠诚老实、与党中央同心同德,听党指挥、为党尽责”。“靠得住”,就是要诚实可信,值得信赖,这是对一个领导干部的第一位评价,也是首位的要求。你是不是一个值得组织信任的干部?是不是一个能让组织放心的干部?大家扪心自问。“靠得住”是对干部第一位的评价,也是第一位的要求。一个靠不住的干部,即使能力再强,本领再大,也不是党和人民需要的干部。

  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同志指出,要带头抓落实、善于抓落实、层层抓落实,越是领导越要在抓落实上有担当、见效率、见质量、见实效,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地方的“发展指数”。群众的“幸福指数”、地方的“发展指数”不是调度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是抓落实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发展高度重视、亲切关怀,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为广西发展把脉定向、精准指导,进一步明确了广西的发展目标、战略定位、重大使命,擘画了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宏伟蓝图,赋予我们“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的“四个新”的光荣使命,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战略指引、行动指南、奋斗目标。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围绕“牢记领袖嘱托、勇担历史使命 ” 这 一 主 题 主 线 , 形 成 了 建 设 新 时 代 壮 美 广 西“1+1+4+3+N”的目标任务体系,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在这样的历史机遇和背景下,贵港市委赋予我们覃塘区“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先行先试示范县(区)”的光荣使命。今年初,区委五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先行先试示范县(区)的决定》,以及 3 个《实施意见》,这 1 个《决定》和 3 个《实施意见》是经过大家集思广益,以及区委科学研判、集体决策的结果,为我们覃

 塘区未来 5-10 年的发展明确了目标定位,规划了路线图和施工图。全区上下掀起了学习昆山、对标顺德,赶超跨越、追赶百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热潮。总的来说,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先行先试示范县(区)就是要努力实现“六个显著”大提升,着力抓好“九项重点工作”跑出加速度。“六个显著”大提升,就是要实现综合发展实力显著大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显著大提升、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质量显著大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显著大提升、推动共同富裕水平显著大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大提升。这“六个显著”大提升与我们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覃塘、法治覃塘,无论在逻辑性上还是在核心要义本质要求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九项重点工作”要跑出加速度,“九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体系,以更大力度建设具有覃塘特色的可持续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更大力度更富成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覃塘模式建设;三是学习昆山对标顺德,向先进看齐,更高质量对接和融入长江经济带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发展格局形成良性互动;四是坚持生态

 优先,在推进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有力推进美丽幸福新覃塘建设,绘就布山那乡更美的诗和远方;五是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和人权事业,更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六是有力推进文化强区和精神文明建设,更好满足覃塘 60 多万各族群众和 20 万外来创业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精神文化需求,发现和造就更多具有榜样力量和作用的“最美覃塘人”;七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探索...

篇三:以担当和坚守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提升

平在西藏考察时强调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7 月 21 日至 23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 70 周年,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这是 21 日上午,习近平乘坐飞机抵达林芝米林机场,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载歌载舞,热烈欢迎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

  7 月 21 日至 23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 70 周年,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这是 21 日下午,习近平在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考察时,向村民们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申宏摄

 7 月 21 日至 23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 70 周年,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这是 22 日下午,习近平在位于拉萨西郊的哲蚌寺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7 月 21 日至 23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 70 周年,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这是 23 日上午,习近平在拉萨亲切接见驻西藏部队官兵代表,向驻西藏部队全体指战员致以诚挚的问候,对驻西藏部队作出的突出贡献给予充分肯定。新华社记者 李刚摄

  西藏和平解放 0 70 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 苦奋斗、顽强拼搏,社会制度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城乡面貌今非昔比。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新西藏,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边境地区建设,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在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要准确把握西藏工作 的阶段性特征,扎实做好群众工作,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确保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幸福。要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新旧西藏对比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结合起来,多谋长久之策,多行固本之举。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 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要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的成果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际行动。要在锤炼党性上力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党的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用伟大建党精神滋养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胸怀“国之大者”,始终用党性原则修身律己,切实以坚强党性取信于民、引领群众。要在为民服务上力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当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用心用情用力 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在推动发展上力行,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党史同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坚

 持求真务实、担当作为,创造性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努力做出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新业绩

  新华社拉萨 7 7 月 月 3 23 日电 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 70 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 70 周年,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给各族干部群众送去党中央的关怀。习近平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到西藏庆祝西藏和平解放,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充分表达了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支持、对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关怀。

  习近平指出,西藏和平解放 70 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社会制度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城乡面貌今非昔比。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新西藏,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习近平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边境地区建设,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在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7 月 21 日至 23 日,习近平在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自治区政府主席齐扎拉陪同下,先后来到林芝、拉萨等地,深入农村、城市公园、铁路枢纽、宗教场所、文化街区等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

  21 日上午 11 时许,习近平乘坐飞机抵达林芝米林机场。西藏各族干部群众手举花束、载歌载舞,热烈欢迎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并向总书记献上哈达、切玛、青稞酒,表达对总书记的衷心祝福。

  随后,习近平乘车来到尼洋河大桥,远眺水波荡漾、草木葱茏的雅尼湿地,听取雅鲁藏布江及尼洋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情况。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重要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当天下午,习近平来到林芝市城市规划馆,了解林芝城市建设历程及发展规划。习近平表示,生活在高原上的各族群众,长期以来同大自然相互依存,形成了同高原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要突出地域特点,引导激发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科学配套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加强森林防火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位于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的嘎拉村,因春季盛开的山野桃花而闻名。习近平来到这里,听取嘎拉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等介绍,走进村便民服务中心、“绿色银行”兑换商店、卫生室等详细了解有关情况。村民达瓦坚参热情迎接总书记到家中做客。习近平仔细察看卧室、厨房、储藏室、卫生间等,并同一家人围坐在客厅里聊家常。达瓦坚参告诉总书记,这些年他们家靠着跑运输、桃花节分红、土地流转、种植养殖,去年全家收入超过 30 万元。习近平听了十分高兴。他指出,嘎拉村的美好生活是西藏和平解放 70 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这里是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乡亲们的好日子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也是你们自己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要落实好党中央支持西藏发展政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村民们聚拢在路旁,手捧洁白的哈达,欢呼着向总书记问好,脱帽向总书记致敬。习近平祝愿大家幸福安康,扎西德勒。

  离开嘎拉村,习近平来到位于林芝新老城区交界处的工布公园,察看公园绿化和基础设施。习近平强调,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习近平向在公园广场上跳舞的当地群众和游客送上祝福,祝愿各族群众生活好上加好,芝麻开花节节高。

  今年 6 月 25 日,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开通运营。22 日上午,习近平来到川藏铁路的重要枢纽站林芝火车站,了

 解川藏铁路总体规划及拉萨至林芝段建设运营情况,听取推进雅安至林芝段建设情况汇报,坐上专列实地察看拉林铁路沿线建设情况,深入研究有关问题。习近平高度重视川藏铁路建设,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全面推进川藏铁路建设,对推进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规划建设川藏铁路是促进西藏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一项重大举措,雅林段的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更加复杂,修建难度之大世所罕见,要发挥科技创新关键性作用,迎难而上、敢为人先,坚持科学施工、安全施工、绿色施工,建设好这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的标志性工程。要统筹谋划好西部边疆铁路网建设,充分论证、科学规划,更好服务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

  当天下午,习近平来到位于拉萨西郊的哲蚌寺。措钦大殿广场,法号齐鸣,哲蚌寺管委会负责人向总书记敬献哈达,僧人提香炉、持宝伞,总书记沿台阶步入大殿。习近平听取西藏宗教工作情况和哲蚌寺加强创新寺庙管理情况介绍,并察看措钦大殿,充分肯定哲蚌寺这些年在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习近平走出大殿,数十名僧人手捧哈达欢送总书记。习近平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尊重群众的宗教信仰,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民族和睦,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

 位于拉萨市老城区的八廓街,距今已有 1300 多年历史。习近平步行察看八廓街风貌,走进特色商品店,询问旅游文创产业发展、藏文化传承保护等情况。各族群众纷纷向总书记问好。习近平挥手向大家致意。习近平接着来到布达拉宫广场,广场上鲜艳的国旗迎风招展,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巍峨耸立,布达拉宫气势恢宏。习近平询问布达拉宫保护管理等情况,亲切看望各族群众。广场上的游客和当地群众齐声高呼“总书记好”。习近平指出,西藏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藏族和其他各民族交流贯穿西藏历史发展始终。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西藏发展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只要跟中国共产党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心协力,加强民族团结,我们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祝福各族群众“扎西德勒”。

  当晚,习近平在西藏人民会堂同各族干部群众共同观看民族文艺演出。悠扬的民歌、奔放的舞蹈,展现了西藏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表达了西藏各族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心。

  7 月 23 日上午,习近平听取了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对西藏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希望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砥砺前进,努力建设好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习近平强调,要准确把握西藏工作的阶段性特征,扎实做好群众工作,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确保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幸福。要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新旧西藏对比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结合起来,多谋长久之策,多行固本之举。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指出,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深化改革开放,加快铁路、公路及其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统筹发展和安全,走出一条符合西藏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习近平强调,这些年来,西藏各族群众生活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所到之处感受到了大家对过上好日子的幸福之情、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更加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一件一件抓落实,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要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族群众扎根边陲、守护国土、建设家乡。

 习近平指出,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战略定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习近平强调,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要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的成果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际行动。要在锤炼党性上力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党的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用伟大建党精神滋养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胸怀“国之大者”,始终用党性原则修身律己,切实以坚强党性取信于民、引领群众。要在为民服务上力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当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在推动发展上力行,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党史同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坚持求真务实、担当作为,创造性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努力做出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新业绩。

  习近平指出,...

篇四:以担当和坚守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提升

20年 11月第 37卷第 6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YunnanMinzu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ol37,No6Nov.2020【作者简介】邹丽娟,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8BKS121)阶段成果。①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 〈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9年版,第2页。② 习近平:《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载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 238页。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逻辑邹丽娟 1 ,赵 玲 2(1.云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民族和文化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摘 要: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呈现为一组辩证互动的逻辑。实现高质量发展,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具体路径,它可以使边疆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真正体验得到平等性、同一性和共享性,从铸牢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共同体意识等维度来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它能使边疆各族人民凝聚共识、统一力量,通过政治建设稳定性的增强、经济建设协同性的提高、文化建设凝聚力的增加、社会建设有效性的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性的提高等,为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推动力量。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图分类号】D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7X(2020)06-0012-06   “十三五”期间,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在兴边富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的政策扶持与具体实践推动下,经济社会的发展诉求已经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全面提升的高质量发展转变,具体目标是要实现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① 。这既是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在新时代的发展向度,也是国家边疆治理现代化在现阶段的具体要求。要实现边疆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在各民族群众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发挥。同时,高质量发展又可以为边疆民族地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具体途径。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呈现为辩证互动的逻辑关系。一、问题的提出“高质量发展”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并作为国家发展思路和战略的新概念,这也是新时代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重要途径。从两个概念同时段提出、同阶段推进的实际来看,二者的关系值得探索。作为进入到了国家发展思路及学界研究话语体系中的一个新概念,与过去强调高速度增长的“量变”不同,高质量发展更强调的是一种 “质变”,是从能否解决温饱问题的 “有没有”到能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 “好不好”的飞跃。习近平同志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② 从这一重要论述中可以看出,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且能够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要依靠创新、协调和开放、还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厚植绿色动力。同时也能从中看出高质量发展不是简单指经济总量和物质财富数量层面的增长,而是涵盖了经— 2 1 —

 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建设的整体性提高,因为要实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及成果共享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必须有更加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更加综合发展的经济、更加丰富繁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生活以及更加绿色美丽的生态环境。综合来看,高质量发展就是把经济建设作为内核,并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于一体的全方位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构成来看包括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和 “意识”两个概念,换言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从概念的界定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拥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历史命运、物质基础、文化基础、价值追求、政治诉求、身份认同、经济交往、精神家园及拥有共同的权利并承担共同责任的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从本质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具体表现为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社会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几个维度。从表现特点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各民族在政治上团结一致,在文化上兼收并蓄,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在情感上相互亲近,能够在实现高度认同做到 “一体”的同时,也能保持特色做到“多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中国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认知、情感、态度、评价和认同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总和,是中华各民族群众在社会、历史、心理、政治、文化等方面上形成高度一致并达成共识的集体身份认同。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和发展的迫切诉求。由于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是我国国家安全的第一道屏障,该地区的各民族同胞与境外民族单元有着频繁的接触与交往,其中有 30多个民族还是跨境而居的跨境民族,她们与境外的相同民族有着密切的交往和同宗同源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并且,在这些区域,宗教信仰多样且普遍,境外宗教势力在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中有一定影响力。同时,由于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基础薄弱、历史欠账多,贫困发生率也相对较高。综合来看,我国边疆民族地区集合了地理位置敏感而重要、边境情况复杂、价值观念及宗教信仰多元化、贫困问题突出、意识形态涉外化等问题,再加之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化,边疆民族地区的各族群众提出了更多、更高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些客观的实际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要求。如何破解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和发展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了最好的选择和回答。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是指运用国家权力调动和协调国家和社会各方面资源,以解决边疆和民族问题过程的一种综合呈现。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最终要落脚到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理想状态上。从治理目标来看,当前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既要服从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总目标的指导,又要根据边疆民族地区面对的特殊问题及内外部环境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理目标,主要包括维护国家的利益、确保国家安全和统一;继续改善民生、维持边疆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加强反渗透反破坏,保障民族团结与和谐;改善生态短板,构建良好生态环境等。综合而言,就是要建成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以及生态良好的边疆。事实上,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目标可以用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涵盖。同时,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和国家治理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其中包括了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① ,要实现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发挥这一优势作用,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核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成员形成、牢固自己与其他中华民族成员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是同甘共苦的认识,并将这些认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要铸牢边疆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必须依靠具体的路径,这就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使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都能真切感受和享有到作为命运共同体中的一员在各个方面的权利共享和责任共当。于是,一组辩证逻辑呈现而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迫切诉求,同时二者之间又是辩证互动的。— 3 1 —第 6期 邹丽娟,赵 玲: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逻辑①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 〈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9年版,第3页。

 实现高质量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具体路径,它可以使边疆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真正体验得到平等性、同一性和共享性,从铸牢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共同体意识等维度来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它能使边疆各族人民凝聚共识、统一力量,通过政治建设稳定性的增强、经济建设协同性的提高、文化建设凝聚力的增加、社会建设有效性的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性的提高等,为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推动力量。二、实现高质量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具体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本质上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具体表现为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社会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生态共同体几个维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即表现为政治共同体意识、经济共同体意识、社会共同体意识、文化共同体意识和生态共同体意识的多个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如何铸牢必须依赖于具体的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正是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路径,高质量发展能够分别从铸牢边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共同体意识等来合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一,高质量的政治建设,能铸牢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意识。高质量的政治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保障。高质量的政治建设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确保政治稳定。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①高质量的政治建设,能够铸牢边疆各族群众的政治共同体意识。各族群众根据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客观实践,把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自觉自愿的跟党走、听党话、感党恩。人民当家作主的立国理念,使中华民族都有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和表达意见的权利。依法治国是化解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障。借助高质量的政治建设,边疆各族人民在坚持把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始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满自信、以及民族事务治理方式的确定等方面达成高度一致,形成共识,增强了各族人民对国家政治共同体的认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意识。第二,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能铸牢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意识。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求的就是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其题中要义是要使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实现协调,做到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平衡,以高效率高效益的生产方式为全社会持续公平地提供高质量产品及服务,其核心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对于边疆民族地区而言,由于受经济发展的起点低、基础弱、历史欠账多、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尚存在着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这种发展的落差有可能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阻碍。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能使边疆民族地区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以更科学、绿色的方式引导各类产业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与我国其他地区缩减经济发展的差距,实现经济共兴和发展成果共享。这将弥补因经济发展失衡带来的分化问题,为各族人民融入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更多机遇和条件,凝聚各族人民发展的力量和智慧,使边疆民族地区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成为平等共生、互利互惠、相互依存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并进一步铸牢该地区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意识。第三,高质量的文化建设,能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有高质量的文化建设。高质量的文化建设不是 “一枝独秀”,而是 “百花齐放”,它要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 “多元一体”为原则,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交流、交融,构建中华各民族共创共享的中华文化。高质量的文化建设,能够让边疆民族地区的各族群众实现高度的中华文化认同,并把本民族文化视为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强烈的中华文化自信,同时,还能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实现对本民族的文化自觉,向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聚集、看齐。依靠高质量文化建设的推助,边疆民族地区的各族群众能够充分认识到中华各族儿女是一个拥有共同— 4 1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37卷①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 36页。

 文化记忆、文化生活和文化精神的文化共同体,在高质量的文化建设中,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得到了进一步铸牢。第四,高质量的社会建设,能铸牢中华民族社会共同体意识。发展的目标终归是为了人民,高质量的发展是一种社会和谐性的发展,它离不开高质量的社会建设。高质量的社会建设就是要形成现代化的、有效的社会治理局面,就是要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让人民生活质量更高、让社会效益更好、结构更优和...

篇五:以担当和坚守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提升

iddot;11·第 40 卷

 第 6 期Vol.40 No.6昭 通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Zhaotong University2018 年 12 月Dec.2018收稿日期:2018-11-01作者简介:陈新芝(1990—

 ),女,云南楚雄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改革开放 40 年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昭通学院 管理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各级领导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在各种优惠政策、资金投入、设施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从而使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低,致使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仍然比较落后。因此,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少数民族教育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对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分析云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进一步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教育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云南; 改革开放; 少数民族教育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7408(2018)06-0011-06

 陈新芝●乌蒙论坛·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专栏一、改革开放 40 年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取得的成就云南地处西南边陲,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边疆省份,其中共有少数民族 52 个,边境县市 25个。改革开放 40 年以来,云南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问题,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的民族教育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边疆贫困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使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一)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全面普及改革开放 40 年,云南边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最为突出的成就是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我国自 1986 年 7 月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并逐步在全国贯彻和推广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免除了中小学的学杂费,使得大部分地区的孩子能够在上学的年龄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尤其是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使广大农村地区陷入极端贫困的状态。因此,上学对于贫困山区的农村孩子来说简直是一种奢望,是改革开放改变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面貌,加快了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伟大变革,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时代的到来,让义务教育的实施普及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据教育部统计“到 2010 年,所有的少数民族地区全部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基本上扫除了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这是我国民族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25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正是在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普及下,才使得农村贫困山区的孩子能够有机会走进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实现孩子们的上学愿望。(二)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建国以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面临着内忧外患的重重困难和挑战。经济是教育的基础,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方向。落后的经济状态,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受到落后的民族自然经济的制约,教育发展长期滞后,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12·第 40 卷 2018 年(总第 181 期)

 昭 通 学 院 学 报同时,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多项政策都向民族地区倾斜,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支持投入力度,如“从 1992 年至 2001 年,内地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的资金、教学设备及培训费总计达 1.6 亿元;救助失学儿童 38 000 名,培训中小学教师15 000名,培训管理干部4 898人”[2]989 ,大量的教育投入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推动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教学设施和设备逐步增加,教师队伍也逐渐壮大,极大地改善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条件。(三)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经济是教育发展的支持与保障,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长期落后,艰苦的教学环境和有限的教学资源极大地影响了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如贫困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教室紧缺,几个班的学生只能轮流上课,影响了教学课程的安排;由于教学设备的不足,如课桌紧张等,教室里没能摆放固定的桌椅,上课之前需到其他教室里搬来搬去,甚至几个学生挤一张桌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听课质量;再加上落后的贫困山区条件艰苦,很少有教师愿意到山区去任教,导致了教师严重短缺,有的山区学校的一个学校里几个班才有一位教师,这样的办学条件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质量。改革开放后,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的支撑和保障。尤其是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为边疆地区的民族学生提供了学习的保障。比如,少数民族学生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没有桌椅,可以有自己的班主任,可以有自己的教材等等。这些条件的改善,极大地提高了当地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得民族地区的学生入学得到了保障。据统计“到 2012 年底,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总数为 2 384.48万人,占学生总数的 9.27%。义务教育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数达到 1 515.46 万人,普通中学少数民族在校生占全国普通中学在校生总数的 9.39%,普通小学少数民族在校生占全国普通小学在校生总数的 10.7%” [3]49 。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率,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四)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公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普遍提高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大批的高素质人才,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这样的经济社会背景,使得国家和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教育的发展,国家向民族地区投入经费的支持,当地政府发展地方经济支持教育事业,不仅增加了办学的数量,还极大地改善了办学的条件,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保障贫困学生入学率的基础上,提高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升学率。据统计“2000 年,我国 1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7.85 年,比1982 年提高 3.16 年;25 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7.42 年,比 1982 年提高 3.16 年。2007 年,15 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更是上升到 8.5年” [4]18 。再加上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实施,使得少数民族学生都能有机会接受教育,推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和文明进步。教育是提高个人素质的基础,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教育能够更新落后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传播,教育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更新,使得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公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民族文化也得到快速发展。二、改革开放以来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云南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区,大多为边境线上的高寒山区、贫困山区,地理环境非常恶劣,山高陡峭险峻,村户分散,交通闭塞,信息封闭,导致了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以及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加剧了民族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再加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长期短缺,导致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目前还面临学校分散与发展不平衡、幼儿教育与学前教育办学不足、基础设施薄弱、教师队伍短缺、观念落后、教育水平低下、学生升学率低、

 ·13·陈新芝 改革开放 40 年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 第 6 期辍学率高等诸多问题。(一)学校分散、教育发展不平衡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居住地区,高山险峻,群山相隔,山路崎岖,交通不便,村落分散,地理环境非常恶劣,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制约了教育的发展。群山相隔的地理环境,使得少数民族居住极其分散,又因办学条件的限制,学校大多建在人口较为集中的乡镇地区。但很多高山险峻的地方还没通公路,山里的孩子要到乡镇上的学校去上学需要走很远的山路。在建有学生宿舍的学习可以从小学到中学都住校,没有宿舍条件的就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在来回的路上,而且对于小学生来说,走在山高路远的山路上非常的危险。此外,地理条件的限制,山区相隔很远才有一所学校,而且中学和小学不集中,使得校点极其分散,难以集中开展教学。再加上历史环境、区域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同一地区不同分布的民族发展不平衡,不同地方的同一种民族发展也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既有城乡二元社会的差别,也反映在平坝与山区、边疆地区与内地的差别上” [5]101 ,如在云南的边疆地区,有的地区地理环境有利于种植各种经济作物和发展特色农业,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有的地区地理环境恶劣、气候恶劣,不支持经济作物的成长,只能靠种植粮食作物维生,当地农业只能解决温饱,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致使与其他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滞后。经济是教育的基础,经济发展的地区能够推动教育的发展,经济落后的地区反而阻碍教育的发展。因此,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较大差异导致了民族地区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教育的差距最终导致了民族地区民族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长期的存在不利于民族间的平等团结和稳定的发展。(二)幼儿教育与学前教育办学不足“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 , 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是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效率的基础性保障。学前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而农村学前教育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存在很大缺陷” [6]39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再加上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导致学前教育缺乏长足的发展规划、缺乏专项基金支持、也没有师资编制保障,致使办学条件受到极大限制。很多地方,尤其是广大的边远贫困农村地区,极其缺乏创办幼儿教育与学前教育的条件,部分地区创办了幼儿教育,但由于容纳的人数有限,很大一部分农村孩子都没有机会去就读。因此,这些孩子都是直接从小学开始学习的,很多都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云南省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提出的实质是在‘入园难 , 入园贵’背景下 , 政策制定机构对公众学前教育诉求的回应 , 切实表达了云南省政府在制定学前教育政策时所追求的目的与价值” [7]85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由于教育发展条件的限制存在幼儿教育与学前教育办学不足的问题。所以,云南边疆地区上过学前教育和没上过的孩子就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使得农村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输给了大城市里的孩子,这样的差距直接关乎到孩子后期的发展。由于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急需具备高素质的人才,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把教育经费的重点投入到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在内的各级教育的建设发展中。所以,在国家及当地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地方的公办、民办高等学校纷纷创办起来。但幼儿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学校创办仍然不足,“云南省制定的中长期教育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到 2015 年要达到每个乡镇至少建有 1所示范性公办幼儿园” [8]40 。(三)教育资金短缺、设施设备不完善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很多地区只能靠种植农作物为生,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农产品外销受限,生产只能自给自足,再加上缺乏地区特色产业的支撑,农业生产技术落后,致使经济发展缓慢,不能为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虽然,目前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问题。但是,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没有当地经济发展为教育作支撑,靠国家极其有限的教育资金的投入,不足以弥补长期性的教育资金缺口。因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造成经济发展滞后,也是造成教育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当地教育发展的坚强后盾。

 ·14·第 40 卷 2018 年(总第 181 期)

 昭 通 学 院 学 报然而,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设施设备的建构,比如云南边疆的一些少数民族学校,占地面积小,教学楼和宿舍楼建盖不够,致使教室、宿舍非常紧张;再加上资金紧张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建盖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等,使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严重受限,学生既不能借助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进行自主的学习,也不能通过电子图书资源获取更多的外界信息,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专业发展。(四)教师队伍短缺和观念落后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长期性的落后,尤其是一些地州边远贫困山区,教师的生活条件艰苦、工资待遇不高,住房条件得不到保障等,导致了教师队伍的流动性较大;再加上艰苦的教学环境,如学校里教师人数较少,学生的人数较多,一个教师身兼数职,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的压力较大,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外出进修学习,导致了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缺乏学习提升自我和思想更新的机会。同时,云南的一些边疆学校长期存在教师短缺的情况,尤其是边疆民族小学,由于教师短缺,学校只能在村里聘请临时教师,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但聘请的这些人并没有达到从事小学教育的学历要求,也没有过硬的学科专业基础,使得所受班级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再加上一些音体美等专业性比较强的教师严重缺乏,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由于当地少数民族的观念落后,部分家长不愿意送自己的孩子去上学,而是希望子女留在家中帮忙干农活或是到城里务工挣钱,所以少数民族地区家长的观念落后,制约了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最终形成本地区符合条件从事教学的教师人才太少,外地符合条件的教师又不愿到当地任教的局面。因此,少数民族地区...

篇六:以担当和坚守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提升

记关于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信仰、砥砺奋进,改革创新、加快转型,一心为民、真抓实干,以最浓郁的色彩让高质量发展蓝图“成色”更足。

  以“新征程”赓续“忠诚心”,让“红色基因路线图”主色更亮。信仰是发展进程中强大的内在滋养。“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在既往开来的新征程,我们要固守对党绝对忠诚的红色基因,把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生动实践。依托闽北红色资源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传承“红旗不倒”的苏区精神、红军精神、廖俊波精神等,读方志敏革命先烈英雄故事,读黄立贵烈士慷慨就义故事,读廖俊波同志为民故事,在故事中汲取信仰之力。学好党史,把自身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对党的忠诚镌刻在奋斗的路线中,立志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做到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为高质量发展献力。

  以“新思想”树牢“发展观”,让“绿色生态山水图”底色更深。绿色发展是新时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我们要用“新思想”打造好南平代名词——绿色生态,紧扣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主题,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新路”。牢固树立“发展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深化推进武夷品牌、生态银行、水美经济“三大创新”,发展“林下

 经济”和生态旅游、康养产业,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绿色经济”优势。身处基层一线,要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精髓,持续加强绿色乡村振兴宣传工作,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强化多污染物城乡协同控制和协同治理。让“目光所及之处皆风景”不在“远方”,而在“脚下和眼前”。

  以“新形象”浸润“为民心”,让“金色产业富民图”本色更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国之根本、发展之基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有“为民服务”之心、“为民办事”之能、“为民造福”之行,诠释好为民“新形象”,察民情、拓产业,为民解忧,带富百姓。发掘特色资源助推富民乡村产业发展,“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富民乡村产业发展,做好企业服务和政策帮扶,通过示范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带动的形式,打造“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共同体,让农民不做“旁观者”和“局外人”,喜获“致富果”。做精休闲农业拉动富民乡村产业发展,动员群众参与,打造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农耕体验等留得住、能带动的持久项目。“该放手时不越线,该担当时不缺位”,让富民产业真富民,让人民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腰杆子”硬起来。

  蓝图绘就启新航,风正帆悬正当时。在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让我们赓续“忠诚心”、树牢“发展观”、浸润“为民心”,共同绘好“红色基因路线图”“绿色生态山水图”“金色富民产业图”。

推荐访问:以担当和坚守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提升 边疆 担当 坚守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