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其他范文 > 2022音乐课程标准学习体会5篇

2022音乐课程标准学习体会5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15

2022音乐课程标准学习体会5篇2022音乐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义务教育艺术(音乐)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分享3课程标准体现着国家意志,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音乐课程标准学习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2022音乐课程标准学习体会5篇

篇一:2022音乐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务教育艺术(音乐)课程标准(2022 年版)》学习心得分享 3 课程标准体现着国家意志,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纲领性文件。今年 4 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明确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也对我们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市、区教科院的组织下,我们积极参与新课标的学习,对此我有以下感悟:

 (一)立德树人,凸显美育功能 对比 2011 版课标,新课标在课程方面完善了培养目标,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新课标坚持德育为先,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围绕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育人宗旨,体现国家意志,反映时代要求,凸显美育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凝练核心素养,遵循学科规律 《艺术课标(2022 年版)》将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聚焦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方面,这使得艺术课程的育人目标更加清晰,指明了教学与评价的方向,在遵循艺术课程性质的基础上,进行了守正创新,构建核心素养和课程之间的联系,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艺术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始实现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化和发展。

 (三)突出课程综合,挖掘育人价值 新课标更加关注艺术各门类、艺术与其他学科、与日常生活、与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关联性,加强跨学科教学,实行先综合后分项的课程设置,体现不同艺术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既可以实现幼小衔接,又可以与高中多模块选择性教学相对接,改变了传统课程在知识、技能上的相互割裂状态以及碎片化学习的现象,促进课堂教学增效提质,也更加遵循了学生艺术学习和身心发展的特点,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四)研制各学段学业质量标准

 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两个部分,整体规划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明确到学到什么程度,帮助教师更好的把握教学,将之前的重视结果转变为重视学习的过程,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艺术教育设置不同课程目标,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标的实现。

篇二:2022音乐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务教育艺术(音乐)课程标准(2022 年版)》学习心得分享 5 从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审美、创新、创造力、创造性人才,学生为主体、自主性学习、音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是教学新模式的目标,更加贴近基层,尤其是教学的出发理念与之前相比发生了变化,更加突出了实用性,使基层音乐教师又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通过新课标的培训,我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下面是我对新课标的一些理解。

 一、学会利用课程资源,以情传知,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重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将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艺术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它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音乐教学多为感知教材,感受美的内涵以达到鉴赏美的目的。而设计的范筹是主要的新课的教法,唱又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体会形象美,表现形象美的关键。为了能够很好地感染教育学生,教学中,我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演唱表现音乐作品,让他们自己讨论设计表演作品,在参与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个性爱好,扬长避短,并适时选用乐器,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情绪,帮助学生掌握节奏音高,丰富演唱效果,从而达到鉴赏美的目的。

 二、加强综合技能训练,使学生领悟音乐美 综合技能训练目的在于对已学过的教材内容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使教师了解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责任感。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示范法、指导法去学习,体会,让学生充分领悟、感受音乐美的所在。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再以学生是否知道这道题的答案来衡量学生的会与否,以知道一首歌是怎么唱的来衡量一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否,更何况音乐、美术等这些学科并不追求“标准答案”或唯一答案。我觉得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教,更是为了学,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己去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

 三、由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注重审美感受能力 教学是一种精神交流活动。作为音乐教师,课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将他们带入美的旋律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音乐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和音乐知识,所以音乐课又被认为是技术学习课,

 因此在音乐课中过多的强调了学习技能,技巧,以致学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热情和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巧妙地将学生与音乐拉近,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感受,逐渐地喜欢音乐。

 四、角色的转换 新课程首先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角色转换,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不是仅是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合作者。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想法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改教师教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合作,努力创设民主,轻松、双边互动的教学方式,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

篇三:2022音乐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 》解读

 课程标准是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变革的“指南针”,提供重要的方向指引,对教材教参编写、课堂教学实践等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正式颁布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位列其中,对学校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的课程教学起到了“定向、定标、定准”作用,对未来学校艺术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相较于前一版义务教育音乐、美术课程标准,时隔十余年后修订的新课标有哪些重要变化和亮点?在“十四五”发展元年和“美育”新时代,新课标的出台又释放了哪些学校美育方面的课程改革信号?从基层教育实践角度而言,如何做好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系列跟进?经过认真研读,笔者尝试对新课标做出归纳和梳理,并对以上问题做出个人解析。

 一、理念与方向——要强化育人导向,坚持核心素养本位的课程教学 “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最新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前言首段旗帜鲜明地为我们指明了课程的导向,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育人目标。基于此,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提出了艺术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使命

 ——“义务教育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倾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文件中的上述文字,诠释了艺术课程重要的教育功能和不可替代的课程价值,凸显了艺术课程的思想性和价值观导向。艺术课程以独特的视角体现着人类文明精华,传递和渗透着人性的真善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科层面的具体落实和显现。对此,学校音乐、美术学科等课程教学需要把握艺术教育的育人导向,充分发挥艺术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在新课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三种文化”在艺术课程中得到有机渗透和体现,如强调经典美术作品中对革命文化和历史的呈现等,这都体现了艺术教育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具体到美术课程,新课标是以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宗旨,做了系统性的革新,主要表现在:统整美术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和资源等要素,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审美感知,并获得有益知识和信息;联系生活艺术进行艺术表现,增强将情感、想象、思想和知识可视化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意实践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认识丰富的文化现象,获得基于学科的文化理解力;坚定文化自信,主动适应丰富而复杂的现代生活,更全

 面地发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和有用人才。这些都很好地阐释了美术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且体现了学科的鲜明特质。

 整体而言,新课标整体上是基于核心素养来确立课程目标,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遴选课程内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新使命、新任务。

 二、优化与变革——要明确学校艺术课程的内容及其结构 在明确艺术课程价值观导向和独特育人作用的基础上,新课标在艺术课程的设置上进行了重大改革: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进行选择开设。基于此,新课标提炼艺术课程的四大核心素养,并以此为主线对艺术课程的内容进行系统性的优化。

 (一)创造性地提出艺术课程四大核心素养,以此统筹艺术课程内容的组织 与2001年和2011年版义务段美术课标相比较,新课标提出的艺术课程核心素养是在以往“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统整下形成的,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四方面内容。基于此,艺术课程以音乐、美术课程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其协同育人功能。

 就美术课程而言,区别于《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的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新课标中美术的“图像识读”“审美判断”被统合在“审美感知”中,“美术表现”应包含在“艺术表现”里,“创意实践”

 和“文化理解”则延续保留。新课标力求保持原有课程的重要内容,并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精神与要求,进一步地调整、充实、完善了以艺术课程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美术课程教学内容。

 具体来看,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四类艺术实践,涵盖16项具体学习内容,分学段(1-2年级、3-5年级、6-7年级、8-9年级)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每一学段均设置5项学习任务,并将学习内容和学业要求嵌入学习任务中。

 美术学科课程内容在框架上将美术学科本体的美术语言和学生学习任务相连接,同时又将学习任务与艺术实践相连接,划分了1-2年级、3-5年级、6-7年级、8-9年级四个学段。学习任务设计中,体现了学段之间的内容联系、难易度和任务主题的承上启下,兼顾美术语言和艺术实践的关联和把握,通过“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这四类艺术实践活动细化了美术本体的课程内容。这种划分能让教师更清晰明了地理解课程及进行相关的教学实践。总体来看,美术课程内容结构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的艺术课程核心素养,围绕欣赏(欣赏·评述)、表现(造型·表现)、创造(设计·应用)、联系/融合(综合·探索)四类艺术实践活动,以任务群的方式遴选课程内容,既具有统整性,又不乏内容、学习任务的精确指向。

 (二) 突出不同学段美术学习的特征,以学习领域、任务群等重构课程内容

 新课标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准绳,且着力突出不同学段美术学习的特征:第一学段(1-2年级)以造型游戏突出美术课程的趣味性、生活性,强调给予学生综合性的艺术体验,注重幼小衔接;第二学段(3-5年级)由趣味性、生活化逐步进入美术学科领域;第三学段(6-7年级)强调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获取和学科理解力的发展;第四学段(8-9年级)进一步发展美术知识与技能,形成学科思维和行为能力,并注重初、高中的衔接。每个学段课程内容均突出学科的综合性和跨学科学习活动,其间注重贯穿对美术语言的感知和理解,重视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同时,还强调了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使学生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的实践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

 笔者根据新课标中美术课程内容进行梳理,用表1来说明美术课程的艺术实践在不同学段及在四大学习领域统领下所设置的学习任务。

 (三)增强美术学科理解力,以实践活动融合多种课程观念和内容 “追求理解的教学”是现阶段基础教育学科教育的重要趋势。对此,新课标中美术课程内容部分,明确了不同学段学生需要知道的事实性知识、需要理解的学科大观念等。基于育人的根本目标,在正确认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新课程以主题单元、问题导向、项目式、任务式等方式,融入价值观、情感态度、思维方式、行动能力的培养要求和必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求,精心设计了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这些都指向通过实践

 的方式来达成学生对学科内容的深度理解,形成艺术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表1·《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佳(2022年版)》美术课程艺术实残内容与学习任务

  艺 术 实践 欣赏·评述 学生学会解读美术作品,理解美术及其发展概况。

 造型·表现 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围绕题材,提炼主题,采用平面、立体或动态等多种表现形式表达思想和情感。

 设计·应用 学生结合生活和社会情境,运用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进行传承和创造。

 综合·探索 学生将所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与自然、社会、科技、人文相结合,进行综合探索与学习迁移,提升核心素养。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5年级) 第三学段(6-7年 级) 第四学段(8-9年 级) 学 习 任务1 欣棠身边的美 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 领略世界美术的多样性 概览中外美术史。

 学 习 任务2 表达自己的感受 表达自己的想法 传递我们的创意 表现无限创意 学 习 任务3 改进生活用品 装点我们的生活 营造环境 我们与设计同行 学 习 任务4 体验传统工艺 学做传统工艺品 传承传统工艺 继承与发展中国文化遗产 学 习 任务 5 参与造型游戏活动 融入跨学科学习 创编校园微电影 理解美术的贡献 以上每个学段5个学习任务之间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

 每一学段和每一学习任务都有详细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其中又包括教学策略建议、情境素材建议、学习活动建议)。

 细读每个学习任务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可以看出,艺术实践伴随艺术学习探究过程的始终,注重实践和学习活动的策略和引导。例如,在第四学段(8-9年级)学习任务5“理解美术的贡献”中,其主题虽大但实践指向明确,内容中的学习和实践方式多元且可供学生选择。例如,在该任务的课程教学中,通过创作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图画书、视觉笔记、动画、微电影等多种方式,在课程标准中都被提及。这区别于单纯的理论讲授和机械认知,使得学生通过艺术实践的方式来强化对“美术贡献”的独特理解,彰显了美术学科的“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学科特质。

 (四)开展美术主导的跨学科学习课程内容,体现融合教育理念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及“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应成为重要的美育教学方向,对此需要“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

 上述理念诉求在新课标里就有直接的体现。如在第二学段(3-5年级)学习任务5“融入跨学科学习”中,其教学策略的建议是:联系3-5年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选择“美术与自然”“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等主题开展教学活动;采用体验化教学、具身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地域特色,探究美术与身边的自然环境、传统文化,以及美术与编程相结合的问题;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融合可以富有创意地解决问题”。这些内容都强

 化了“学科融合”的教育理念,并强化了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社会生活以及美术与科技等多领域内容的融通,设置了以美术为主导的跨学科学习课程,强调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新艺术课程教学还特别强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确定主题、观察感受、搜集素材、学习借鉴、构思创意、选择材料和技法、探索表现方法、创作作品、展示交流以及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等美术学习活动。

 三、创新与改进——要调整与完善学校艺术课程的教学方式 (一)基于核心素养与内容结构化组织相一致的教学方式改革 新课标中教学提示分为“教学策略建议”“情境素材建议”和“学习活动建议”。相较于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关于“目标”“学习活动建议”“评价要点”的课程内容表述方式与体例,新课标在基于核心素养与内容结构化组织相一致的教学方式表述上,在每个学段5个学习任务后都给出了详尽的教学提示,提出的教学策略建议、情境素材建议和学习活动建议非常具体,对教学的操作性、针对性、指导性强,提升了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新艺术课程教学的方式总体上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联系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学习方式方面,“通过大观念引导深度学习”“基于问题式”“项目化”“主题单元式”等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融入,均着力于学生思维养成、能力形成和素养培育,给予了学生大量的实践机会,强化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在基于核心素养本位下的美术教学之下,这些都为美术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教学方式和育人方式。

 新课标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三条主要思路,细化了育人目标,明确了实施要求,深化了课程一体化设计理念。新艺术课程教学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内容,且促进学段衔接、减负提质,切实增强课程的创新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二)提供学生个性化学习机会,倡导在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 由于素养是一种复杂、高级、人性化的能力,其形成和发展需要诉诸真实的情境中。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从自我实现的人格理论出发,认为理想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情统一的“完人”。为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契机、...

篇四:2022音乐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2 2022 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第一篇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就课程方案而言,这是 2001 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执行 20 年来的首次系统修订;就课程标准而言,这是 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执行 10 年来的一次系统修订。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关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也凸显了本次课程修订的重大意义与基础性价值。

 中国教育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是我国教育系统成立最早、覆盖人群最多、影响面最广的全国性、专业性、群众性教育学术组织,是教育部党组联系基础教育战线特别是一线校长和教师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水平平台型教育智库,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决策、服务课程实施、提高基础教育整体质量水平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学会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学术组织的平台优势、专家优势和资源优势,以重大项目工作为载体,服务义务教育新课程高质量实施。

 一是着力开展好课改培训“领航计划”,为课程实施提供专业支持。学会专家和会员遍及全国中小学,是推动课程落地的重要力量。为服务课程改革,学会专门研究制定了课改培训“领航

 计划”。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的公布,学会将发挥联系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优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任务驱动,积极组织开展案例式、互动式、个性化、研究型的研修培训,帮助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钻研新课程标准,用好新修订的教材,改进教学,为推动国家课程方案落地、引导课程理念深入人心作出学会贡献。

 要着力提升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对新修订课程方案的充分理解和行动自觉,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进一步理解培养目标;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进一步理解课程设置;从校长和教师作为教育的最终实践者,进一步理解课程实施。

 要通过实施“领航计划”,着力提升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对新修订课程标准的理解把握和日常运用。更加突出思想性,在教育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更加突出基础性,在教育教学中强化核心素养培育;更加突出综合性,在教育教学中加强统筹设计和学段衔接;更加突出实践性,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动手探究和知行合一。

 二是着力开展好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为课程实施提供典型示范。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课程实施的质量直接关乎课程改革的成效。在开展学习宣传、解读培训的同时,通过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引领课程落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学会分支机构覆盖基础教育全学科、全学段、全领域,将通过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更好地联系一线、凝聚一线、服务一线和引领一线,更好地服务课程落实落地、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发展和区域教育创新。

 学会将综合运用示范推广、展示推广、交流推广、宣传推广、研究推广等方式,形成研究-推广-应用紧密结合的成果推广链条,提升推广实效。

 学会还举办有中国基础教育论坛、《中国基础教育》杂志,各分支机构多年来形成了广受好评的观摩展示等品牌展示活动,这些阵地、平台都要在服务课程改革落地中贡献力量。

 三是着力开展好教育评价创新项目,为课程实施提供机制牵引。在整个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课程改革是核心,考试评价改革是牵引。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教育部出台《关于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任期结束综合督导评估工作的意见》,其中在义务教育阶段,明确提出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落实中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等 6 部门出台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其中在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中,明确提出“课程教学”方面的要求;在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中,强调包括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重点内容。

 学会将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在开展相关工作过程中深化教育

 评价创新项目,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以评价改革为牵引,牵引一线校长和老师牢固树立核心素养导向,注重对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一学一评”有机衔接;牵引一线校长和老师“破五唯”,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关注典型行为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有效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带动新课程的高质量实施。(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秘书长杨银付)

 第二篇 近期,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这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是对我国新时代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教育期待的主动回应,是推进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有力举措,是我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蓝图,同时也为当前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力军。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效落地实施,需要有能够真正理解它、执行它的“新”教师。师范院校有责任助力贯彻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基础教育不断培养优秀的未来新教师、

 培训各类在职教师,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

 首先,在育人上下功夫,对标新方案新标准,促进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

 新颁布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在坚持基础性的同时,强化基础教育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体现全面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为师范院校的职前教师培养体系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师范院校要对标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新变化,以高标准、新思路不断革新师范生培养体系,优化师范类专业设置和建设,打造通识素养、学科专业素养、教师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一大批适应时代需要的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例如,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提出的素养导向,大单元、大主题的内容组织方式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等,为传统师范类课程的变革提供了新契机。师范院校可适当调整现有课程结构,探索建设新型师范类课程,将中小学生学习逻辑、发展逻辑有机融入现有课程,使师范生能够形成关注基础教育理论及实践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将静态抽象知识转化与学生学习活动相关联的意识。师范生的见习、实习课程,更要加强反映新课程理念和特点的实习内容,培育满足新课程要求的新教师。

 其次,在研究上下功夫,发挥教师教育特色,服务新方案新标准细化实施。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需要

 依靠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等多方共同推动才能真正落地见效。师范院校应该聚焦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优势特色,组织多学科力量加强对课程实施的理论研究和智力支持,引导正确理解和执行课程理念,共同服务好课程落地实施。

 师范院校要依托学校各类教育类实验室、教材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研究平台,进一步深化对课程实施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围绕文件宣传解读、课程教学改革、学科教材建设、实施过程督导研究、健全评价机制等重点内容,组织专家团队开展专题研究和政策咨询,加快编写或修订相关学科新教材,参与不同区域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试点研究,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效方案、贡献专业力量。

 第三,在社会服务上下功夫,加强与基础教育一线学校的合作,助力在岗教师培训提升。

 为更好地组织实施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师范院校要积极发挥学科教育及教育资源优势,主动了解研究一线学校、教师的需求,组织专家研发相关培训课程,面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教研员等提供专项职后培训。例如,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作业设计与开发、教学评价工具的开发与使用、教学智慧工具的开发与使用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强化与一线学校的合作研究,在共同研究中提升一线教师的理解、实施课程的能力,帮助一线学校和教师总结、提炼优秀经验,着力建设汇聚和展现一线教师优秀经

 验的平台。同时,创新职后教师培训形式,选取示范地方和学校,组织教师走进一线学校,将培训变成一线教师的现场实践,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实施能力。

 总之,强化教师教育特色,服务国家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师范院校的神圣使命。在理解和实施过程中,师范院校要在育人、研究和社会服务上下功夫,主动参与课程的建设实施,积极培育面向未来的卓越教师,不断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做积极贡献。

 第三篇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课标是国家事权,是“教学大法”,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考试评价、管理督导的依据,新时代新课标的修订正在进行中。

 新修订的课程方案主要变化:基于核心素养目标,从注重学科逻辑到更多关注生活逻辑。之前基础教育之所以强调学科中心、知识中心,其根本原因在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呈现的方式、体系是基于学科逻辑,而不是打破学科逻辑,从学生成长和现实生活需求的角度重组各类知识。

 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反复强调要在兼顾学科逻辑的情况下更多地关注生活逻辑。什么是生活逻辑?就是学生的成长面临什么样的真实的环境,真实的需要是什么。要基于学

 生成长这一主线,而不是基于学科本身的发展来设计的课程。此时,就要处理好理论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一方面要教给学生更多的间接经验和知识概念,另一方面也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做到有所兼顾。还有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一方面要按照分科的思路组织课程内容,另一方面也要强调课程的综合,按照生活逻辑将知识组织起来。

 新义务教育阶段课标标准科学定位,要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通适性与差异性的关系。要以通适性为主,确保课程内容对全国绝大多数适龄学生都普遍适用,打好共同基础,同时也兼顾地区差异,为各地因地制宜留有余地。

 二是经典性与时代性的关系。要注重经典,进一步精选课程内容,选择有时代价值的经典内容;同时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最新进展,与时俱进地更新内容。

 三是全面性与个性化的关系。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明确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要严格控制必修容量和难度,为学校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留有空间。

 四是规范性与灵活性的关系。要注重定标准、立规矩,明确学业质量标准,使教学和考试评价有据可依;还要关注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鼓励教师教学实践创新。

 新课标的修订,其创新意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重培养创新人格。育人目标上,要注重从小培养学生

 的开放、灵活、自信、专注、合作等良好品质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是引导变革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

 三是用评价引导创新。课标要加强对考试评价的指导,摒弃简单、一刀切的做法,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新课标的修订在实践育人上要求更实:

 一是明确实践育人具体要求。各学科要进一步明确实践的主题、内容、时间、评价等方面要求,形成刚性约束。比如科学类课程要明确必做实验项目和评价方式,道德与法治课标要明确社会实践内容及时间安排等。

 二是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指导。要指导教师将学与做结合起来,克服只学不做的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项目实践、动手操作、经历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要在劳动实践中增进与劳动人民的感情。

 基础教育十五年,是一个系统。学校育人必须贯通起来,系统设计,整体规划。当前,一些方面反映,幼小衔接不畅的问题比较突出,初高中之间也有部分脱节,各学科之间还有交叉重复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在课标修订时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新课标修订在坚持九年一体化设计的同时,注重前后左右的衔接贯通。

 一是幼小衔接。要科学评估学前教育结束后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水平,合理设计小学低年级课程,内容坡度要减缓,学习方式要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

 二是小初衔接。根据小学到初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合理安排各学科内容,科学设计深度和难度,体现连续性和进阶性。

 三是初高中衔接。结合高中学习和学生生涯发展需要,在初中高年级适当安排延展和衔接内容,为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做好准备。

 四是学科间横向配合。注重学科之间知识内容的相互呼应,有效配合,防止简单交叉重复,形成各学科协同育人格局。

 与原方案相比,新修订课程方案有以下三方面变化:

 一是将原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名称改为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名称保持一致,完整体现课程方案功能。

 二是将关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要求作为构建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和落脚点,阐述培养目标,反映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

 三是考虑到学生认知发展是从日常生活概念到准科学概念再到科学概念的过程,由综合到分化,对课程设置与实施进行调整。例如,小学一二年级开设艺术综合,替代音乐、美术分科课

 程;鼓励将小学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劳动、综合实践活动与班队活动、地方课程和...

篇五:2022音乐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修订原则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主要在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两个方向八个方面发生了变化。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推动基础教育课程由学科立场向教育立场转型。借此缘由,我通过对比学习新旧两版课标(2011 年版和 2022 年版),认为新课标在美术学科上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核心素养内涵的“新”。新课标提出的艺术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与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不同之处在于将“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合并,变成了“审美感知”,强调了课程的综合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回归到人本身,帮助学生发现美、感知美,提升审美情趣。

 二是,课程内容结构的“新”。将以往的按学习领域的划分方式转变成按艺术实践进行划分,以学习任务为驱动,美术语言始终贯穿其中。从课程内容设置的顺序可以看出,每一学段均以注重发展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欣

 赏·评述”为起点,到以强调发展学生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素养的“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再到加强课程内容、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之间联系的“综合·探索”。内容设定层层递进,加强了学科间相互关联,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

 三是,教学实施的“新”。由以往按四大学习领域划分的单一的、独立的授课方式,转变为整体的、系统的授课方式,强调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将知识、技能嵌入其中,通过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知识、技能,提升综合能力。

 虽然这里是以新课标体现在美术学科上的“新”为主要说明,但从该版课程标准名称《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可以看出,美术学科已经与音乐、舞蹈、戏剧、影视融为一体,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学习理论或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将自己视野扩宽,树立整体意识,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内的纵向衔接,更要注重知识间的横向配合。坚持以素养为导向,重视将知识内化、实践和运用的教学,加强对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培育。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标》与 2011 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比,在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和增加,新课标更加强调素养指引、问题导向、情境创设,辅助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变化:

 一、艺术核心素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素养提升。艺术课标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标志着初中美术课程也正式跨入核心素养时代。并且提出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中要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关注核心素养,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评价量规都与核心素养密不可分,形成由“核心素养—美术学科总目标—美术学科分段目标—美术学科课程目标”的递进。

 二、改变课程设置安排,注重知识与学段衔接。首先艺术课标由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

 体艺术)课程组成,五门学科共同组成艺术学科;同时在 8~9年级的课程安排上,引导学生在五门学科中选择 2 门进行学习,更好地与高中模块课相衔接。

 三、任务驱动的目标设置,注重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新课标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设计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和当地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情境与任务”,意图通过更多的真实性任务、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身边的事件、结合现实生活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在真实情境的任务创设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四、学科内容选择更融合,注重知识的有机整合。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知识的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提倡将美术学科内部知识的融合、与其他姊妹学科知识融合、与社会学科知识融合,通过将知识进行整合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建构,并形成深层次联结,实现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意义建构的发展,提升综合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层级提升,注重素养导向的评价方式。2011 年版的美术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更多的关注于课程的评价,关注美术学科的评价,而 2022 年新版艺术课标在教学评价中提出坚

 持素养导向、坚持以评促学,这种评价一方面关注学生掌握艺术知识、技能的情况,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整体的素养,为学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发展“保驾护航”。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从 2011 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下文称为旧课标)到2022 年版艺术课程标准(下文称为新课标)的印发,本文尝试窥得一些“具体改变”的线索。

 一、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科横向连接,学段纵向连接

 相比旧课标而言,新课标加强学科横向连接,以音乐和美术为主线,多学科融合为辅线,在学习任务群中培养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宽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加强学段纵向连接,新课标的学段划分更符合学生的基础,加强学段之间的连接,尤其在第四学段选修课程中,与高中模块课程产生了一定的连接关系,增强了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二、新课标更好的搭建学科持续理解的支架

 (一)从艺术实践来看,新课标有更清晰的美术模块划分。以欣赏.评述为例,将身边的美术、中国美术赏析、世界美术赏析、中外美术简史四类学习内容结合。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也为教师合理运用教材资源指明了方向。

 (二)从学习内容来看,新课标以学习内容也就是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注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式的养成,将学生持续理解的主线对应于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以下图为例,橙色部分的学习内容将对应欣赏.评述,从任务群的方式出发,学生从第一学段欣赏身边的美,第二学段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第三学段领略世界美术的多样性,第四学段概览中外美术史。学生从第一学段养成审美感知的思维习惯,并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的美术课堂中,在驱动性任务中引导对美术的感知能力的持续理解,这样的持续理解恰是艺术核心素养的必备要求。

 三、新课标更详细的任务要求,为教师落地实施提供了建议。

 相比旧课标的目标、学习活动建议、评价要点而言,新课标将学习任务分为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视点集中于“教学目

 标”和“评价方向”。内容要求详尽的阐述了每一个学习任务的侧重点,对于教师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提供了建议;学业要求则为教师评价要点给予了参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会偏离课标,而是以教学设计实际落地课标。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相较于 2011 版美术课程标准,2022 版艺术课程标准首先在课程性质方面,保留了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新增了审美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其中旧版课标中的视觉性、愉悦性特点被涵括于新课标的审美性和情感性特点之中。情感对学习而言十分重要。学习是基于情感、动机、认知的动力性交互作用的影响而产生的。教师应当高度地协调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达成感的作用机制。从中不难发现,新课标的课程性质相较于旧版课标,有了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对于我们的艺术课程有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也有了变化。课程内容更加多元化,要求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强化育人导向。重视艺术体验和突出课程综合。新课标的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都开始聚焦于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美术教学,旨在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学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运用多学科知识融合,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新课标下,教师应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大概念,设置真实任务问题情景,形成单元化教学,驱动学生的长期的深度的思考和研究。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近日,期待已久的新版艺术课程标准已经印发。细心研读这一百多页的内容让我体会到时代在快速进步的同时,时代下的教改也随之而来。

 那么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新课标又为教育界带来了哪些变

 化呢?以义务阶段美术学科为例:使我感触最深的便是新课标中注重艺术学科间的融合这一指导观点。艺术学科包含了音乐、美术、舞蹈等。在以往的课标中艺术各学科是相互独立存在与教学的,联系较少。而新课标中强调艺术学科整合的概念,艺术教师可参照学习任务进行适当的跨学科教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学习知识面,另一方面则提升了教学效率。

 此外,耕读新课标的内容也使我倍受启示,我也并为之思考1、新时代下的美术老师应该怎么做?2、美术学科应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首先我认为,老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可谓是引航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意识到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在当下,目光长远做具有前瞻性的教师是我们应意识到的。其次,在学生的培养方面,新课标强调要重视艺术体验。艺术体验强调的即是“过程”,突显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知能力培养。因此应着重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体验,培养出健全、具有良好品格、能独立适应社会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推荐访问:2022音乐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学习体会 课程标准 音乐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