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其他范文 > 散文与美文的区别9篇

散文与美文的区别9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09

散文与美文的区别9篇散文与美文的区别 散文、韵文、骈文、诗文的最大区别?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散文与美文的区别9篇,供大家参考。

散文与美文的区别9篇

篇一:散文与美文的区别

、韵文、骈文、诗文的最大区别?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韵文:指有韵的文体。与散文相对。如诗、赋、词、曲和有韵的颂、赞、箴、铭、哀、诔等。章炳麟 《文学说例》:“韵文完具而后有散文,史诗功善而后有戏曲。”讲究韵律的文学体裁,用韵律格式写成的文章 骈文: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诗文;表意:就是指像诗一样的文章,具有丰富的内涵 。诗歌的特点 (1)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3)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形象的,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的。(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释义。指脍炙人口,并长久流传的诗歌和文章。比如李商隐的《无题》、《锦瑟》、李白的《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欧阳修的《生查子》、《蝶恋花》等等。诗文一词泛指一切文学体裁。诗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在诗文一词中,诗是指诗、词、歌、赋等,包括格律诗和自由诗,旧体诗和新体诗;文是指除了诗词歌赋以外的,诸如元杂剧、小说、散文、戏剧、报告文学等文学体裁,以及记叙文、论说文等各种类型的文章。但通常具有文字华美,具有韵律等“诗”的特点。

篇二:散文与美文的区别

学评论  1997年第 5期美文的兴起与偏至—— 从纯文学化到唯美化解志熙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 ,美文的兴起是在“五四”时期 ,周作人、朱自清、俞平伯等人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 ,其美文作品颇为引人注目 ,继起者有废名、梁遇春和何其芳等。这一文体的最初目标是白话散文的纯文学化 ,但后来有关作家纷纷转向唯美—— 颓废主义 ,遂使美文发生偏至 ,而美文的唯美化是沿着“为自我而文章”和“为文章而文章”两条途径交错进行的。一美文最初的目标是白话散文的纯文学化 ,即用不同于文言的白话创造出一种不仅可与古典文章相比美而且比古典文章更富文学性的散文。

 在“五四”文学革命取得初步胜利的 20年代初 ,这一纯文学化的目标就成为新文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的共识。

 1921年 6月 8日 ,周作人在《晨报》上发表了《美文》一文 ,恳切地呼吁新文学作家为白话散文的纯文学化而努力——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 ,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批评的 ,是学术性的。

 二记述的 ,是艺术性的 ,又称作美文 ,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 ,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这类美文似乎在英语国民里最为发达 ,如中国所熟知的爱迭生 ,阑姆 ,欧文 ,霍桑诸人都做有很好的美文 ,近时高尔斯威西 ,吉欣 ,契斯透顿也是美文的好手。读好的论文 ,如读散文诗 ,因为他实在是诗与散文中间的桥。中国古文里的序、记与说等 ,也可以说是美文的一类。但在现在的国语文学里 ,还不曾见有这类文章 ,治新文学的人为什么不去试试呢?不难看出 ,周作人把“艺术性”的美文与“学术性的”论文区别开来 ,显然是有意强调美文的纯文学性。从同样的立场出发 ,王统照在 1923年 6月又提出了“纯散文” ( pureprose)的概念——中国几年来提倡文学 ,在若干人的努力中间 ,小说、诗 ,就比较上说都有一点成就 ,虽然不能说是很完善 ,而一看到我们文坛上的收获 ,不能不以此二者为最多量了。独有纯散文 ( pureprose)的佳者 ,却不多见;—— 直接可以说少有 ,如章行严所说: 他在英国听一大学教授说 ,近来全英国能作好散文的 ,共不过四人。

 (章近在北京中大讲演时所说。)这句话我想未免言过其实 ,但也可见能作纯散文的人 ,确乎是不轻见。

 因为纯散文没有诗歌那样的神趣 ,没有短篇小说那样的风格与事· 125 ·

 实 ,又缺少戏剧的结构 ,所以作纯散文好的极少。

 中国的白话小说 ,诗 ,因各有他们特别的领域 ,还有些作品可以看的 ,而用白话作纯散文的 ,不要说怎样的好 ,就是修词上风格上讲究一点 ,使人看了易于感动而不倦的 ,在今日的作者中 ,你们可以找得出几个来?( 1)随后王统照又在 1924年 1月写了《散文的分类》一文 ,依据西方学者韩德的理论 ,将纯散文分为“历史类的散文”、“描写的散文”、“演说类的散文”、“教训的散文”和“时代的散文” (指笛福、兰姆等近代文人发表的报刊上的随笔散文 )等五类 ,并再次殷切地呼唤纯散文在新文坛上的出现——散文之在近代应用尤其广 ,而力量愈为宏大 ,中国的新文坛上对于散文的研究与著作实属少极 ,其实作纯散文的天才是与小说家诗人一样的难得。

 但我存有我们早日提倡与研究纯散文的思想已久 ,因为诗 ,小说 ,戏剧 ,都各有其特殊的界限 ,不能如作纯散文那样自由说话 ,作指导与评论的工具 ,我很希望对于散文之 (有 )研究的人共出提倡 ,则更可使文坛上另射出一道虹光 ,辟一道宽坦的大道。

 (2)其实王统照并不孤单: 不仅在他之前就有周作人在提倡“美文” ,而且几乎就在他呼唤“pure prose”出世的同时 ,诗人朱湘也 正和他 的朋 友们 酝酿着 提倡 “ pureessay” (纯随笔 )。

 据朱湘 1924年 10月发表的《桌话 Table- Talk》透露——前不多时 ,我向西谛君说 ,西方的pure essay我国还没有介绍过 ,预备译事暇时 ,介绍些美国的。同时又有一封信寄北京的一个朋友 ,同他讨论英国 Lamb 的 Mrs. Battle "s Opinion"sOn Whist—— 一篇美妙的 pure essay(3) 。而颇让朱湘喜出望外的是 ,恰在这时他发现自己夙所钦佩的周作人早已有了pure essay的成功创作——我本来预备引起国人对于西方有而震旦无的 pure essay的注意 ,不料已经有了这类的成功创作了并且作者是“旧雨重逢”的周先生 ,这自然是很大的一畅了。

 (4)现代的散文观念就是这样萌生的。

 显而易见 ,不论是周作人的“美文”概念 ,还是王统照的“纯散文” ( pure prose)概念 ,抑或是朱湘的“pure essay”概念 ,都是指注重艺术性的纯文学散文 ,因而这是三个相互重合的概念。

 当然 ,话从不同的口中说出 ,小有出入也就在所难免了。

 这出入主要是外延有大有小—— 相比较而言 ,王统照的“纯散文”概念范围较大 ,朱湘的“ pure essay”概念则范围较小 ,周作人的“美文”概念可谓大小适中 ,最为得体。

 但不论或大或小 ,这些外延上的差别并不具有根本的意义 ,因而也就不足以抵消这三个概念在本质上的共同性。

 即以王统照的“纯散文”概念而论 ,其所指虽然较大 ,但并非无所不包 ,所以王统照在历数各种散文体式之后 ,又特别强调说——……所谓纯散文绝不能与韵文的诗歌 ,及纯粹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混为一谈 ,无论其为记述的描写的……以及时代的散文 ,与传记 ,书札 ,演说 ,琐记等文字有关 ,而不可以散文为除掉有韵的诗歌便无所不包。

 在字面上看去诚然无误 ,但在其本质上加以考察便可明白所谓纯散文并不如我们凭想像所定的它的范围那末宽阔。

 (5)经过这样的限定 ,王统照的“纯散文”概念也就和周作人的“美文”概念相差无几了。至于朱湘的“ pure essay”概念和周作人· 126 ·

 的“美文”概念 ,原本就颇为接近—— 我们只要看看他们两人不约而同地把英国兰姆( Charles Lamb)的散文据为典要这一事实 ,以及朱湘把周作人的散文奉为其有意提倡的“ Pure essay”的成功创作 ,就不难发现他们的主张是多么接近了。

 此外 ,“小品散文”或“散文小品”的概念也在这时被重新启用。

 与来源于西方的“美文”、“纯散文”和“pure essay”概念不同 ,小品文原是中国古典文类概念中的旧物 (当然 ,追根溯源 ,“小品”的说法也来源于异域—— 佛经中有“大品”、“小品”之分 )。

 但一来传统的小品文 ,尤其是明清小品本来就比作古正经的古文更富艺术性和个人情趣 ,二来新文学作家又给小品散文的概念注入了现代的内涵 ,因而“五四”之后重新启用的小品散文概念 ,其实是“美文”等现代散文概念的一个更加中国化的说法而已。事实上 ,一些新文学作家很早就把“小品散文”和“美文”视为同一的概念 ,在他们的文章中这两个概念也是相互交替着使用的—— 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就是一例。就在这些现代散文概念相继萌生的过程中 ,创作活动也差不多同时展开了。打头的仍是周作人 ,紧随其后的则有朱自清、俞平伯、冰心、许地山、郑振铎、孙福熙、钟敬文等作家 ,他们在散文创作上大都接受过周作人的影响。

 从 20年代初开始到 20年代中期 ,周作人及其追随者发表了大量的纯文学散文 ,并相继出版了一些散文集 ,显示了白话散文纯文学化的实绩。

 此外 ,鲁迅、郁达夫和徐志摩等人虽非周作人的“圈内人物”,但他们在这一时期也写出了不少精美的散文 ,为白话散文的纯文学化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现代中国文坛上的第一个纯文学散文运动就是这样崛起的。

 这是一个既有理论自觉又有创作实践的新文体运动 ,它从 20年代初期崭露头角而到 20年代中期终于形成规模 ,拥有一支相当出色的创作队伍。鉴于“纯文学散文”说来有些罗嗦 ,“纯散文”和“ pure essay”的概念又过于陌生 ,而“小品文”后来又用得过于熟滥 ,相比之下“美文”这个概念既为人们所熟知又有简洁明了的特点 ,所以我觉得把现代中国文坛的这个纯文学散文运动简称为“美文运动” ,是较为恰当的。

 并且“美文”这个概念在几个相关概念中出现最早 ,而它的提倡者周作人及其追随者也始终是这一文体运动中起主导作用的力量 ,因而称之为“美文运动”也可说是名从主人、名正言顺的了。以白话散文的纯文学化为目标的美文运动在这一时期—— 从 20年代初到 20年代中期—— 崛起 ,无疑是新文学向纯文学方向发展的大趋势使然。

 如所周知 , 20年代初 ,文学革命已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新文学开始从一般的综合的新文化运动中分离出来 ,以纯文学的姿态独立向前发展 ,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自我建设的新阶段。

 这种纯文学的发展趋势有两个突出的标志: 一是纯文学社团和纯文学刊物层出不穷 ,并由此孕育出了不同的纯文学流派;其二是纯文学上的文体意识之自觉和文体运动之崛起亦呈一时之盛—— 诸如“乡土小说”、“自我小说”、“爱美剧运”和“格律诗运动”等文体运动 ,就都是在这一时期相继崛起的 ,而“诗与非诗”、“小说与散文”等文体之辨也是在这几年间争论颇多的热门话题。不言而喻 ,崛起于同一时期的“美文运动” ,显然也是应运而生 ,同属当时新文学向纯文学化发展这一大趋势的正当产儿 ,而且应当说是最具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产儿。事实上 ,还在美文运动初露端倪之时 ,敏锐的观察者就已经看好它的发展前景。

 1922年 3月 ,一向稳健持重的胡适即以确信不疑的口气断言: “这几年来 ,散文最可注意· 127 ·

 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 。这一类的小品 ,用平淡的谈话 ,包含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像笨拙 ,其实却是滑稽。

 这一类作品的成功 ,就可彻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话’ 的迷信了” (6) 。这时距周作人首倡“美文”其实还不到两年。但此后几年间 ,美文在周作人等人的努力经营下 ,果然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到 20年代中期这一文学“小品”巳有蔚为“大国”之势 ,以至于鲁迅在 30年代回顾到当年的这一盛况时 ,仍然不胜欣慰地说: “到五四运动的时候 ,才又来了一个展开 ,散文小品的成功 ,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 ,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 ,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 Essay) ,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 ,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 ,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 ,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 (7) 。应该说 ,胡适和鲁迅这两位新文学元老对初期美文运动的评价 ,是相当热情而且颇为中肯的。尤其是鲁迅的评价 ,既充分肯定了初期美文运动努力使白话散文纯文学化这一艺术追求的文学史意义 ,也公正地指出初期美文运动“原是萌芽于`文学革命’ 以至`思想革命’的” ,因而“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 ( 8) 的社会内容。

 这个评价无疑是更为全面。二毫无疑问 ,初期美文运动的方向——在为白话散文的纯文学化而努力的同时也自觉地为社会的改造而挣扎和战斗—— 是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如果它在此后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向前发展 ,则不仅可望有新的艺术收获而且可望获得更加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在良好的开端之后 ,美文运动却一步紧接一步地走向唯美化的偏至之途。如此巨大的偏至之所以发生 ,其咎并不在美文这种文体。

 这是因为作为一种纯文学文体的美文与唯美主义并无必然的联系。

 当然 ,文体也有可变性、可塑性 ,但这“可变”和“可塑”的能力对文体来说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 ,而变化的权力则掌握在作者的手中—— 作者的思想艺术情趣变化了 ,他们所喜爱的文体自然也会跟着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

 美文运动从健全的纯文学阶段偏至到唯美阶段 ,究其实也是因为从事美文创作并成为美文运动主导力量的周作人及其追随者的思想观念和美学情趣转向了唯美—— 颓废主义。当然 ,各人的转向有迟早之分 ,而每个人之所以转向又各有各的原因。

 这些情况我们在别处已有详细的分析 ,此处无须重复。要之 ,从 20年代后期到 30年代前期 ,不论是资深作家周作人、朱自清和俞平伯 ,还是新进的年轻作家废名、梁遇春和何其芳等 ,都对人生和艺术持一种唯美—— 颓废的态度。不待说 ,当这样一些才华杰出但却转向了唯美—— 颓废主义的作家 ,不约而同地致力于美文创作并把美文当作表现他们的唯美情趣和颓废心态的最佳载体时 ,美文运动向唯美化的偏至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事了。这一巨大的偏至是从“为自我而文章”和“为文章而文章”两个方面来交错进行的。追根溯源 ,这两种倾向在 20年代前期就萌生了 ,而其始作俑者恰正是美文运动的倡导者周作人。

 就在“美文”概念提出半年之时 ,周作人即打出了只修自己的“胜业”、只种“自己的园地”的个人主义招牌 ,主张“以个人为主人 ,表现情思而成艺术”(9) 。这种个人主义的文艺观在美文创作中的具体落实 ,就是主张只为自我表现而文章。

 1923年 7月 ,周作人在为其第一本散文集《自己的园地》作序时 ,即断然否定了· 128 ·

 包括美文在内的文艺的社会使命 ,明确提出了只为自我而文章的文章观。在他看来 ,“我们太要求不朽 ,想于社会有益 ,就太抹杀了自己;其实不朽决不是著作的目的 ,有益社会也并非著者的义务 ,只因他是这样想 ,要这样说 ,这才是一切文艺存在的根据。我们的思想无论如何浅陋 ,文章如何平凡 ,但自己觉得要说时便可以大胆的说出来 ,因为文艺只是自己的表现 ,所以凡庸的文章正是凡庸的人的真的表现 ,比讲文雅而虚伪的话要诚实的多了” (10) 。

 乍一看 ,这种“为自...

篇三:散文与美文的区别

散文与美文 ◎ 吴永福 在古代,散文是与韵文相对 的散体文字 ,包括 了许 多文体 。清代 姚鼐编 《 古文 辞类纂》 ,将各 种文体合 并归 类,尚有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

 碑志 、杂记 、箴铭 、颂赞 、辞赋、哀祭等 。古文 中文体甚 多,这在现代散文 中也颇有延续,比如 日记 、书信、游 记、传记等。有的则是变了名称,如序跋变成前言后记。

 但现代散文也催生 了富有时代特征的文体,主要就是小 品、随笔 、杂文和报 告文学等 。小品与随笔 ,古时也有 ,

 但 多指短小的篇章 。现 代小 品文主 张抒写性灵 ,颇 有个性 解放之义。随笔不同于古来的笔记体 ,还接受了外来影 响,尤其是英法随笔的参照。再如杂文,也叫随感录、杂 感等 ,因鲁迅 的倡 导而 形成一种文体 。报告文学 ,也是新 兴的体裁 。孙犁说 :

 “ 文艺通讯 ,包括 了通讯 、速 写、特 写、访 问记 、印象记 ,以至 报告文学 ,这些文学上 的短小 形式 。” 报 告文学 ,也就 是一种文艺通讯 ,但更讲究文 学 手法或表现。散文中不只是一体,而是多体共存。就此而 言,散文颇有母 体之义 。不仅 催生 出许 多子文体 ,本身仍 是一体,一种富有弹性的文体。散文的文体,相对于诗歌 与小说及戏剧来说更难界定,或者说更具弹性。散文的另 一种区分是着眼于表现的,可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

 说理散 文等 。朱光潜 认为 “ 宇宙 间一切现象都可 以纳到四 大范畴 里去 ,就是情 理事态 。” 而在 《 情与辞 》中又这样 说:

 “ 文字有言情、说理、叙事、状物四大功用,在文学 的文字 中,无论是说理 、叙事 、状物 ,都必须流露一种 情 致。” 这里首重情致,显然是着眼于文学意味的。余光中 在 《 不老 的缪斯》 中则分 了六项 ,即抒情 、说理 、表意 、

 叙事、写景及状物 。若加上写人一项,就齐全了。

 散文 中 又有 美文 之 说 。胡适 在 《 五 十年 来 中 国之文 学》中说:

 “ 白话散文很进步了。长篇议论文的进步,那 是显而易见 的,可 以不论 。这 几年来 ,散文 方面最可注意 的发展 ,乃是周 作人等提倡 的 ‘ 小 品散文 ’。这一类 的小 品,用平淡 的谈 话,包藏着深 刻的意味 ;有 时很象笨拙 ,

 其实却是滑稽。这一类作品的成功,就可彻底打破那 ‘美 文不能用白话’ 的迷信了。” 胡适用美文来形容周作人写 的散文小品,显然是配合着白话文学的倡导的。即文言中

 有美 文,用 白话也可 写出美文来 。胡适所说 的美 文,应 当 就是 写得 美的小 品散 文。关于小 品散文的写作 ,周作人有 明确的意识。他在 《 近代散文抄》的序中说:

 “ 小品文则 校 之外的广泛浸润 。正如前述 ,也许教师 正充 满 自信地讲 得语言为归宿的语文学习要 旨。

 述某个词语 时,某些 学生早 巳懂得甚至 比教师懂得更多。

 语文教师的确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魏书生先生的成 功,就在于他讲求遇事与学生商量,商量教学什么,商量 怎么教 学,商量怎么考 ,正是这样 “ 商量 ” 下来 ,学生学 得好 ,他这 一介书生也 因此而 闻名天 下。愚至于此 ,何乐 而不为? 笔者认 为,就 目前 国内语文教育现状 来说 ,大语 文教 学观念更为重要,而且应该只作为观念的撞击而不应作操 作模式的框定。观念正确了,启发式和满堂灌都能得到正 确地运用,一切写法、读法、教法、学法都不会违背以习 2014. 12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 语文教育书简[M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

 薛艳 . 农村 中学应走 大语 文之路 [M] . 天津 :天津科技 出版社 ,

 20O1.

 [3] 赵克明. 少一点浮夸,多一点朴素 [J ] . 北京:中学语文教学参 考,2014, ( 9) .

 (孙阳安徽阜南县阜南一中236300)

 在个人的文学之尖端 ,是言志的散文,它集合叙事说理 抒情 的分子 ,都浸在 自己的性情 里 ,用 了适宜 的手 法调理 起来。” 这就完全地 由载道变为言志,且为了与前人的表 述区别开来,又进一步作了界定:凡载自己之道者即是言 志,言他人之志者亦是载道。如此,周作人的写作往往囿 于个人的性情,而这性情又以闲适为主。比如 《 北京的茶 食 》一文 中所写 :

 “ 我们于 日用必需 的东西 以外 ,必须还 有 一点无 用的游戏 与享乐 ,生活才觉 得有意 思。我们看 夕 阳 ,看秋 河 ,看花 ,听雨 ,闻香 ,喝不求解渴 的酒 ,吃不 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

 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悠闲的心态中,所要领略的是一些 生活的情致。看似无用,实则可以抚慰心灵。又如 《 故乡 的野菜》,文中讲与故乡的感情并不是特别地深,离开之 后也不 是很眷恋 ,但有 时也会想起 。然后讲 了故乡 的几种 野菜,即荠菜、黄花麦果及紫云英,尽管各有吃法,但就 滋 味上 讲仍 旧是清 淡的 。这 也可用来 比方周作人 的小 品散 文,作 为闲适心态的表现 ,写来平和冲淡。

 周作人 在 《 美文 》 中又 说:

 “ 外 国文学里有 一种所谓 论文,其中大约可 以分作两类 。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

 二记述 的,是艺术 性的 ,又 称作美文 ,这里边 又可 以分 出 叙事与 抒情 ,但 也很多两者 夹杂 的。” 这里所 说的美文 ,

 讲艺术性,也就是文学性。从表达来看,则重叙事与抒 情。求之于作者 自己的写作,主要仍就是那些写得美的小 品散文 。但作为参 照 ,则是 引进 的随笔文体 ,主要就是英 法随笔 的传统 。随笔文体始 于法 国的蒙 田,他说 写作 中要 以 自己为对象 。

 “ 我宁愿 以一种朴 实、 自然和平 平常 常的 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而不作任何人为的努力,因为我描 绘 的是 我 自己。我的缺 点,我的幼稚 的文笔 ,将 以不 冒犯 公众 为原则 ,活 生生地展现 在书 中。假如我处在 据说仍 生 活在大 自然原始法 则下 的国度里 , 自由 自在 ,无 拘无束 ,

 那我向你保证,我会很乐意把自己完整地、赤裸裸地描绘 出来的。” 蒙田所说,是一种良好的写作态度,有所观感 及想法,尽可能坦城地言说出来。尽管不一定能够说服别 人,但还可以说服 自己。就蒙田所写来看,除了一些性情 的流露 外 ,言说得 最多 的是各种感想 ,也就是对 于世事 人 生的思考,而其个性也在字里行间体现出来。蒙田的随笔 写作 是感性与 理性 兼而有 之的 ,但 感性与理性 也可各有 侧 重 。此 种 文体 在 英 国的 呼应 ,先 有 培根 的 随笔 ,是 理 性 的,以思力取胜,文风简练。后来则是兰姆的随笔,以感 性为主,也就是看重情趣或趣味。培根的随笔是对人生各 种问题的思考,文字的密度大,信息多。兰姆多取材于个 人经历 , 由于有 过悲苦 的境 遇 ,便常 出之 以解 嘲的 口吻 ,

 从而形成一种含泪微笑的风格 。

 理

 "

 关于美文,还有不同的看法。施蛰存在 《 谈日记》中 说:

 “ 这里所谓美文,即我们普通所谓散文,随笔,小品 之属 的文学作 品 。在文 学的范域 内,美文常常与诗 同处于 凌 驾一切 的地位 。这并不 是 由于一种传 统的观念 ,以为诗 是戏剧的前身,而美文是小说的前身,所 以尊重它们的。

 这实在是因为第一,在创作的技巧上,诗与美文比戏剧与 小 说更需要精致 ,第二 ,在本质上 ,诗 与美文又 比戏剧 及 小说 更是个人 的;所 以从文学的艺术价值 这方面看 起来 ,

 美 文 与诗 是应 得 有它 们 的崇 高 的地位 了。

 ” 作者 看重 美 文,在于美文既是精致的,又是个人的。胡怀琛在 《 作文 门径 》 中说 :

 “ 凡是欣赏 文,都不切 于实用 ,不过 可 以供 给 作者及其 同好 的人所欣 赏。例如苏 东坡 的 《 赤壁 赋》、

 柳柳 州的游记 、陶渊 明的 《 桃花源记 》 《 五柳先生传 》 ,

 这些都没有什么实在的用处,只能够供给自己及同好的人 所欣赏,所以称为称赏文。还有个普通的名称,叫 ‘ 美术 文 ’ ,又简称为 ‘ 美文’ ,笔者认为 ‘ 美文’ 的性质就是 和欣 赏文差 不多 ,可 归并在欣赏文 以 内。

 ” 这里所 说的美 文 ,侧重于欣 赏,还溯及传 统。

 美文的说法,又多指抒情写景之类 的小品。余光 中

 在 《 美文与 杂文》 中说 :

 “ 习见 的散 文选集所 收的,几乎 尽是抒情写景之类的美文小品,一来读者众多,可保销 路;二来体例单纯,便于编辑。其中当然也有不少足以传 世 的佳作 ,可是搜罗 的范围既 限于 ‘ 纯散文 ’,就 不免错 过了广义散文的隽品。长此以往,只怕我们的散文会走上 美 文 的窄 路 ,而 一般 读者 对 散文 的看 法也 有 失通 达 。

 ” 不 过 ,作 者对 美 文又 进 一步 作 了界 定 。

 “ 所 谓美 文 ,是 指不带实用 目的专供直觉观赏的作品。反之,带有实用目

 的之写作 ,例 如新 闻公文 论述之类 ,或可笼统称 为杂文 。

 美 文重感性 ,长于抒情 ,由作家来写 。杂文重知性 ,长于 达 意,凡知识 分子都可 以执笔 。不过 两者并非截然 可分 ,

 因为杂文写好了,可以当美文来欣赏,而美文也往往为实 用 目的而作。” 在这里,美文是作为与杂文相对的概念提 出来的 ,只 是区分 的标准 并不绝对 。美文无实用 目的 ,专 供 文学欣赏 , 自然是纯 散文 了。纯散 文、狭义 散文、抒情 散 文、文学 性散文等 ,虽 然各有名 目,但都可说 是美文 。

 美文是散文的一种。至于散文则更有弹性,或者说更有包 容 。

 “ 把散文限制在美文里,是散文的窄化而非纯化。” ( 昊永福福建省长汀一中 366300) 20l 4. 12

篇四:散文与美文的区别

与散文的区别

 • 小说与散文的 相同之处 :

 • 1. 表面行文基本类似 • 2. 都是通过叙事和描写来完成创作 •

 • 小说与散文的 不同之处 :

 • 第一,虚实之别。第二,人物之差。

 • 第三,表述不同。第四,描写各异。

 • 第五,语言差别。第六,篇幅区别。

 • 第七,结构差异。第八,不同的“我”。

 第一个是 虚实之别。散文写实,小说务虚 。散文是作者真实情感的一种表达,无论是亲情散文,还是叙事散文,包括借景抒情的,都是真实的表达。而小说是务虚的,小说中的事儿,在生活基础上提炼、进行艺术加工、虚化处理的。小说的人物,有生活原型,但不是原汁原味儿的人,

 小说与散文的 不同之处 :

 第二个是 人物之差。

 小说必须有人物,人物是支撑,没有人物就没有小说。散文则不同,可以没有人物。

 大家知道,我们的哲理散文和抒情散文是不需要人物的。当然,叙事散文就需要人物了。即便散文里也有人物,但它和小说也不一样,小说必须有人物对话,而散文有人物也不一定有对话。

 小说的人物对话是小说的眼 。小说创作强调刻画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有哪些呢?有心理、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等各种描写。其实,这些描写,通过人物对话基本都能展现出来。而散文则不同,散文一是可以没有人物对话,有很多散文是不存在人物对话的;第二,即便散文有人物对话,它的表现也不同。

 小说人物对话,必须是每一句话自成一段。散文则是对话完了,把事说完,一个自然段才结束,开启第二段。这是小说和散文人物对话外在表现形式的差别。

 第三是 表述不同 。小说重叙事,散文重抒情。这是小说与散文的一个根本区别。当然,叙事散文,也得叙事。但从整体来看, 小说侧重叙事,小说必须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散文偏向抒情。

 第四, 描写各异 。小说更具象一些,散文则抽象。具象就是具体细节更加形象的描写,很细致的。而抽象的,那就不同了,会用蕴意深刻的内涵,就像我们诗化的一些语言一样,不是直白地表现。而 小说要平实、直白、具体

 第五, 语言差别 。

 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和人物刻画,用平实的文字,通俗流畅的语言来表达,首先读者要能读懂 。而 散文相对来讲则要求文字优美,要有美感,有美学的审美价值。

 第六, 篇幅区别 。小说从几百字到上百万字不等。小说篇幅可大可小。而散文一般只是几百几千字,多的话到万字。一篇散文里不可能出现三五十个人物,小说里可以。所以,散文的篇幅相对(除却小小说)比小说要短。

 第七, 结构差异 。

 小说接近戏剧,故事中的人物直接演给读者看,情节安排巧妙(伏笔、背景烘托、倒叙,插叙灵活运用)

 。而 散文不同,不需要伏笔、铺垫,叙述完了,表达清楚即可 。比如我感到白杨很美,白桦林美。见到冰雪,想赞美它多么美、多么高洁、多么神圣、多么伟大。不用什么铺垫,直接来就行。

 第八, 两者都可以写“我”,但是“我”的含义不同。

 小说和散文都可以用第一人称“我”来写作,这样可以拉近读者与故事的距离,增强真实感,也便于直接抒发情感。

 但是, 小说中的“我”不管有没有作者的影子,这个“我”都不能当作作者本人。

 如鲁迅小说 《 故乡 》 中的“我”就不是鲁迅,而是叙述主人公,是小说的人物形象之一,是故事的见证者。

 而散文中的“我”必须完全是作者本人,通过“我”的经历见闻,客观叙事,主观抒情。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对比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甲)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雕塑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柔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雕塑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听说邻村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他们刷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象样。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步筹划。

 (乙)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周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对比两段文字,不难看出,两段都是记叙段落,但又明显不同,甲段文字很明显是小说的记叙,乙段文字却是散文的记叙。那么小说的记叙和散文的记叙有什么区别呢? 一、甲段文字面对读者的是作品中的人物,乙段文字面对读者的却是作者。

 二、甲段文字是再现了历史画面,乙段文字仅仅叙述事情的经过。

 三、甲段文字的作者可以说是穿越了历史,让历史的画面复活在眼前(穿越视角),乙段文字的作者站在现在看历史(现实视角)。

 四、甲段文字的作者就像上帝一样,对所写人物无所不知,包括每个动作的细节和情态甚至是内心活动,是全知的视角,属于写作小说时的作者视角,乙段文字的视角对所写人物所知有限,因此是线条化的,属于散文的写作的视角。

 五、甲段文字的表达效果形象生动,乙段文字表达效果客观真实。

 散文小说化的文体特征

 散文创作中的小说化现象主要有这样几种表现

 人物性格典型化

 叙述结构情节化

 题材内容细节化

 这篇散文具有小说文体的特征,请结合文本内容说明其小说化特

 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叙事比较紧凑、完整。

 比如,本文较为完整地记述了“高跷能手”李槐一生的遭际;

 ②矛盾冲突性较强。

 比如,“我”与造反派的冲突、与“高跷能手”李槐的冲突,“高跷能手”李槐与造反派的冲突、与“我”的冲突,以及“我”、李槐与整个社会环境的冲突等;

 ③人物形象比较鲜明、突出。

 比如,“高跷能手”李槐对高跷艺术的痴迷、他早年为日本人献艺晚年仍引以为荣的畸形心态;

 ④小说技巧的运用,比如注重用细节和环境来塑造人物形象,用凝练、简洁的“白描”传达出复杂的人生况味等。

 (每点2 2 分,只要能够回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得满分。其中,第④点只要回答出一个方面的小说技巧即可;如有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得分,最高每点不超过2 2 分。)

 本题考查文本特征,难度较大,涉及的考点主要是“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也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生在作答本题时要注意审题,题目问的是孙犁散文的“小说化特征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

 那么回答本题时就要从“小说”入手而不能从散文入手。

 小说(特征)是什么?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写什么 —— “ 人物”“情节”“环境”,

 ②为什么写 —— “ 主题”,

 ③怎样写 —— “ 表现手法(表达技巧)”。

 为此,考生在作答本题的时候,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人物、表达技巧等方面组织答案

 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特征

 一、基础知识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小说创作始终有“散”的一脉存在,以小说的“散文化”特征闻名的作家主要有 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汪曾祺 等人,他们的探索实验虽然未构成现代小说的“主流”,但仍然是推进中国小说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在现代小说史上,散文化小说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鲁迅先生的 《 故乡 》《 社戏 》 ,然后是 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汪曾祺 等人的作品。

 散文化小说再次走向前台,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 汪曾祺、钟阿城、何立伟、贾平凹 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创作了不少带有散文化特征的中短篇小说,为小说界带来新鲜的气息。

 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对此类小说的阅读,既要立足文体(小说),又要对其特质(散文化)有所观照。

 一、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特征

 1. 淡化情节。

 在“散文化”小说的展开中,少有冲突,缺少悬念。这些小说不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情节又与结构不可分割, 散文化微型小说,不仅少有冲突,缺少悬念,而且找不到“开端一发展一高潮 — 结局”式的结构模式。

 自然也编织不出引人入胜的故事。

 体现在试卷的命制上,命题者会独辟蹊径,从淡化情节特征上来命题。如:作品叙述缓慢,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少有甚至没有概括情节结构类型的题目。

 如 2016 年江苏卷考查: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抓住某段落或某段中的内容(或句子)要求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即重点考查小说情节的内在关联性)

 ①情节上: : 文中多处提到“插军旗”,在情节上起到线索作用,贯穿全文,推动情节的发展; ; ② 内容上: : 从内容上看,表现出会明对当初生活的眷恋; ; ③ 主题上: : 从主题上看,凸显主旨。

 2. 虚化人物。

 传统小说理论强调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散文诗化小说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淡化人物的脸谱化,呈现人物本真的原貌,其小说中的人物常常无主次之分。

 也正有此特点, 2008 年考汪曾祺的 《 侯银匠 》 这篇文章时第 15 题是这样命制的: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但作者用浓重笔墨写侯菊,这样安排是因为: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②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③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④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更有情趣。⑤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3. 营造意境。

 散文化小说一大特点,即追求意境之美。

 沈从文是描写自然景物的高手,读他的作品就会使人感到强烈的意境之美。如 《 边城 》 中的自然景物描写用笔很浅很淡,但就是这种自然状态的描写,才会形成翠翠自然的形象。

 又如 2010 年阿城的 《 溜索 》 这篇小说,用大量篇幅描写峡谷险峻气势,2011 年 《 这是你的战争 》 则侧重自然景物的描写。

 而这个特点也分别体现在试题的命制上:

 11.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 溜索 》 )

 14. 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 这是你的战争 》 )

 11. 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12. “雪”: : 一是自然界的雪,二是象征着笼罩着的越来越近的外敌入侵的战火,三是象征应征入伍作翻译的消息,四是象征师生之间的亲疏关系。

 “雪”与“腊梅林”: : 象征青年们志愿献身保卫祖国的纯洁无瑕、迎难而上的爱国情。

 “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变化过程,喻示人物关系的和缓,更喻示着救国有望的情结。

 4. 突出抒情情调

 / 抒情性味浓。

 如汪曾祺的小说并不十分注意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描写,而是着力于氛围的渲染,从而构成另一种情调。甚至有的作品把氛围的渲染作为整篇小说的结构中心,以至人物反倒成了点缀, 《 陈四 》 便是这样的代表作。全篇四千多字,作者竟用了三千多字来抒写迎神赛会的民俗风情,酿造出一股朴实粗犷的文化氛围,文章的后部分只用了几百字点出了踩高跷的陈四就在这种蒙昧的氛围中挨打、大病、卖灯等,人物被浸泡在这浓重的古风习俗之中。

 其实,这种淡化人物性格而着意氛围营造的方式反而更加浓化了人物的性格,丰富了作品的抒情容量,令人油然而生怜悯、同情、伤感。情绪如何酝酿,氛围怎样营造,首要的便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二、主旨探究

 “散文化小说”的主旨往往比较含蓄,较多的是通过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抗争)、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思考人的命运),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爱与恨、情与欲)、人性的复杂多变(鲜活的、动态的)等主旨。

 对点练习

 一个人的名字

 刘亮程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

篇五:散文与美文的区别

学生谈谈游记散文的特点 游记散文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 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景物可以记录各地的风土人情。一般情况下。游记散文有下面的特点 一、移步换景转乘自如。

 游记散文一般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安排文章行文的思路。

 “移步换景” 就是一边走一边看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把看到的景物依次描写下来。这样写行文思路非常清晰 转承自然有序。

 比如 《阿里山纪行》 一文就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写阿里山风光的。作者把行踪线索交代得很清楚 “从台北机场搭机仅 40 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 作者先交代进山的路线和所乘坐的交通工具重点说明小火车并由此引发“思古幽情” 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 简介了阿里山站的古式风味和自己的瞬间感受 “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段”  “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 描写了潭水的清澈、山间的曲径幽路、森林的无边无际 “在树身之间穿行一阵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 重点描写了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神木 “下山的路上” 赞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从进山到下山行踪交代得非常清楚。作者移步换景转乘自如地描写阿里山风光。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一般情况下只要发现作者根据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来描写景物的游记往往都具有移步换景转乘自如的特点。

 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黑格尔说 “艺术的最重要的一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 就是寻找出可以显现心灵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意蕴的那种情境。

 ”一篇优秀的游记并不是单纯描摹山水之胜而是融入了作者独特的思考和感受在“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的同时使作品具有“真正意蕴”。因此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散文的又一特点。比如《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的题目 “美丽” 一词中已经包含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五个小标题无不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在描写西双版纳的景致时 作者运用了比喻、 拟人等手法把景物描写得神奇秀丽 赏心悦目。如竹楼“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地之间” 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建筑画字里行间融入了浓浓的喜爱之情。又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作者描写了承天寺的美丽夜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后发出感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直接抒发情感文章写得情景交融达到了“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艺术境界。

 读游记散文时只要发现文章中出现了那些主观色彩比较浓的词语 一般就可以断定文章具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三、自然人文熔于一炉。

 游记散文的作者在描写山川草木等自然风光时 往往穿插介绍景点的悠久的历史、 优秀的人物以及相关的典故融入自己对历史和时代的沉思凝聚了对社会、文化、艺术、宗教等等的思考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熔于一炉。比如《蓝蓝的威尼斯》一文中作者既介绍了威尼斯绮丽的自然风光 “由 401 座各式各样的桥梁串连缀接而成的‘水都’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 又介绍了威尼斯的悠久历史、桥和水上的交通工具以及圣马可广场的神奇传说、建筑、特产、游客等。文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和谐统一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

 《美丽的西双版纳》中“笑对生与死”这一部分重点介绍傣族人的生死观、人生观仿佛让读者漫游在一幅散发着民族风情的画卷中有着浓郁的人文色彩而结尾处作者的感慨“或许生死只在一念之间正是因为有死的恐惧生的欢乐才如此真实生的片段才如此灿烂”就是作者对人文精神的一种思考。读游记散文时只要

 发现作者除了描写自然风光后 还介绍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就表明这篇游记具有自然人文熔于一炉的特点。

篇六:散文与美文的区别

文》 与散文流向——散文创作的文化语境及其审美流向

  【摘 要 题】

 思潮与流派

  【正 文】

 谈到新时期散文期刊, 重要的有《随笔》(注:

 1979 年 6 月创刊, 原为丛刊,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从 13 辑起, 改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1983 年第 1 期起改不定期丛刊为双月刊。

 先后由苏晨、 黄伟经、 杜渐坤主编。)、《散文》(注:

 百花文艺出版社主办, 1980 年 1 月创刊于天津。

 初署《散文》 月刊编辑部编辑, 1988年 1 月起先后由林呐、 谢国祥、 石英、 郑法清、 刘雁等主编。)、《散文选刊》(注:河南省文联主办的月刊, 1984 年 10 月由《奔流》 杂志创办于郑州, 后独立设制。先后由丁琳、 卞卡、 王剑冰主编。

 该刊 1998 年进行改版, 每年举办一次“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研讨会”, 每年推出一次“中国散文年度排行榜”。)

 和《中华散文》(注:

 1993 年创刊于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散文月刊。), 此外还有福建福州的《散文天地》(注:

 福建省文联主办的散文双月刊, 每年的《诗人散文专号》 和《新生代专号》 深受文坛瞩目。)、 河北邢台的《散文百家》(注:

 河北作家协会、 邢台市文联主办, 1988 年 1 月创刊。

 创办时为双月刊, 后改为月刊,2003 年改为上、 下月刊, 上半月刊为“精华版”, 下半月刊为“选刊版”。

 先后由尧山壁、 李景森、 贾兴安等主编。)、 湖南益阳的《散文诗》(注:

 湖南省益阳市文联主办, 1985 年底创刊, 邹岳汉主编。)

 等期刊。

 已经停刊的有《散文世界》(注:

 散文月刊, 1985 年 1 月创刊于北京。

 初由中国散文学会、 作家出版社主办, 1987 年改由中华文学基金会、 中国散文学会主办, 1989 年 12 月停刊。

 先后由林非、 袁鹰、 唐达成主编。)

 等。

 近几年, 由综合性文学杂志改为散文杂志的有贵阳的《花溪》(注:

 2001 年 10 月, 由青年文学月刊改版为专门刊登小品文的杂志, 而且在封面上醒目地标出了“小品文” 字样。)

 和大连的《海燕》(注:2003 年 1 月改版, 在杂志封面上醒目地标示出“都市美文” 的字样。)。

 散文杂志的兴衰与变迁, 见证了 90 年代以后出现的“散文热” 的气象。

 除了专门性的

 散文杂志之外,《收获》 在 90 年代所推举的文化散文, 也对散文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就我个人趣味而言, 我最喜欢的散文杂志是《随笔》, 这家在 1983 年就首发遇罗克的《出身论》 全文的杂志, 二十余年一直低调地坚守着一种推举独立思想的文化情怀。

 为了考察世纪交替年岁散文生态的变化, 本章以新生的《美文》杂志作为典型个案, 窥斑见豹地分析散文创作的文化语境及其审美流向。

 1992 年 9 月创刊于西安的《美文》 杂志, 鉴于当时的散文“靡弱之风兴起,缺少了雄沉之声, 正是反映了社会乏之清正。

 而靡弱之风又必然导致内容琐碎,追求形式, 走向唯美”, (注:

 贾平凹语, 见《弘扬“大散文” ——“94 西安散文研讨会” 纪要》, 《美文》 1994 年第 9 期。)

 怀着补偏救弊的初衷, 标举“大散文” 理念, 力图“还原到散文的本来面目”,“复归生活实感和人之性灵”,“鼓呼扫除浮艳之风; 鼓呼弃除陈言旧套; 鼓呼散文的现实感, 史诗感, 真情感”。(注:

 贾平凹《 〈美文〉 发刊辞》,《美文》 1992 年创刊号。)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散文的复兴, 都是反叛与革新既成文体惯例的结果。

 在十年的办刊历程中, 贾平凹主编的《美文》 (先后担任副主编的有宋丛敏、 王大平、 穆涛、 陈长吟、 安黎等)坚持不懈地为散文松绑, 激活了散文创作。

 但美文的复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像唐宋时期终成正果的“古文运动”, 经历了几代人连续的努力才成气候。

 尽管当前的散文创作一改十年前门庭冷落的局面, 呈现出表面的喧闹, 但虚假的繁荣更容易遮蔽深层的危机。

 正如贾平凹所言:

 “一切都在速成的年代里, 韧劲和沉静方可有成就, 而缺乏成熟的有体系的东西, 所谓的‘大变’ 只能是大便。”(注:

 贾平凹《读稿人语》, 《美文》 1998 年第 11 期。)

 只有持续的“慢工”,才可能在根本上改良散文的土壤, 使散文摆脱模式化、 虚假化、 工具化的局限,复活那种元气淋漓、 自由酣畅的生机。

 一、“不是像散文的散文”

 说到“美文”, 不免想起周作人《美文》 中的话:

 “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 其中大约可以分为两类。

 一批评的, 是学术性的。

 二记述的, 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 这里面又分出叙事和抒情, 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 周作人希望人

 们以爱迪生、 兰姆、 欧文、 霍桑等的美文为典范。

 其实, 中国同样有自己的美文传统, 先秦诸子纵横恣肆、 逍遥自在的大境界奠定了高昂的基调, 唐宋八家和晚明小品又以其独特的文体创造激发出新的活力。

 而骈赋对于形式美的过度追求最终变成了一种精神枷锁, 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八股时文更是以其工具主义的内核改造着封建士子, 严重地窒息了散文的活力。“五四” 白话文的兴起以及西方思潮的涌入, 为羁绊重重的散文解除了种种限制, 鲁迅、 周作人、 梁实秋、 林语堂、丰子恺、 沈从文等文体大家的自由创造实现了散文的现代转型, 确立了以个人性为核心的现代品格。

 进入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杨朔、 秦牧、 刘白羽的作品以诗化的笔墨表现时代精神, 成为典范的时文, 具有鲜明的模式化特征。

 进入新时期以后, 小说和诗歌文体都通过对旧有模式的挣脱与突破, 确立文体的独立性与当代性, 而散文依然被笼罩在模式化和惯性思维的怪圈之中, 处于一种尴尬的休眠状态,“那种流行的, 几乎渗透到许多人的显意识和潜意识中的对于散文的概念,范围是越来越狭小了, 含义是越来越苍白了”。(注:

 贾平凹《 〈美文〉 发刊辞》,《美文》 1992 年创刊号。)

 面对当时散文创作的困境与沉沦, 《美文》 创刊时倡导“大散文” 理念, 呼唤具有大境界、 大格局和大气魄的散文, 企图突围。

 为了冲破当时千篇一律, 陈陈相因的创作格局, 《美文》 积极地推进散文在题材、 形式和写法上的多样化,扩展散文的外延与容量。

 教条化的、 固定化的规律不仅限制了文体的创新, 也束缚了作家的自由创造。

 正如伏尔泰所言:

 “几乎一切的艺术都受到法则的束缚,这些法则多半是无益而错误的。

 ……荷马、 维吉尔、 塔索和弥尔顿几乎全是凭自己的天才创作的。

 一大堆法则和限制只会束缚这些伟大人物的发展, 而对那些缺乏才能的人, 也不会有什么帮助。

 对于那些参加赛跑的人, 是不应该将他们的脚拴起来的。”(注:

 伏尔泰《论史诗》, 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 上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年, 第 326-327 页。)

 为了 激活一潭死水的散文现状, 《美文》 发表了 不少生活中的实用文字, 贾平凹说:“我们还有一个主张, 把文学还原到生活中去, 使实用的东西变为美文,比如政治家的批文, 科学家的论文, 商业的广告, 病院的医案, 诉状、 答辩、 启

 事、 家信甚至便条。”(注:

 宋丛敏《 〈美文〉 创刊日记》, 《美文》 2000 年第 12期。)

 创刊号发表了孙犁的《四月二十五日致贾平凹书》、 萧乾的《 〈围城〉 启示录》、 流沙河的《 〈庄子现代版〉 前言》、 张艺谋的《 〈红高粱〉 导演阐述》 和张伯海的《关于期刊的讲话》 等, 体现了《美文》 在文体上争取有所突破的办刊宗旨。在 1992 至 1994 年间《美文》 发表了不少文艺批评、 序跋、 书信和日记, 而陆续发表的《菩提寺志》、《 “四通” 广告语》、《在欢迎美国客人会议上的致辞》、《老同学聚会上的开场白》、 影视《石狮之谜》 和《塔魂》 的解说词、 傅雷为 1956年 9 月 21 日傅聪钢琴独奏会撰写的《乐曲说明》、 荣海在新员工培训会上的讲话《商道与人道》 和何开四的碑记《都江堰实灌一千万亩记》 等等, 都是被传统思维排斥在散文文体规范之外的文字。

 1994 年,《美文》 开设“小说、 诗歌与散文的界限” 专栏, 邀请小说家和诗人讨论散文独立的文体风貌。《美文》 拆除篱笆、开放园地的姿态, 意在打破文类之间森严的壁垒, 通过不同规范之间的冲突、 碰撞与交融、 渗透, 衍生出适应新的时代氛围与审美心理结构的新文体。

 针对高建群“散文要清理门户” 的说法, (注:

 高建群《散文要清理门户》, 《美文》 1994年第 2 期。)

 贾平凹在《 〈美文〉 三年》 中说:“在散文被总体上的靡丽柔软之风污染和要沉沦之时, 需要的是有一股苍茫劲力, 而不宜于什么‘清理门户’, 寻纯而又纯的东西, 那只会使散文更加穷途末路。”(注:

 贾平凹《 〈美文〉 三年》,《美文》 1996 年第 1 期。)

 汉语散文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既确立了独立的、 支配性的范式, 也逐渐地积淀一些固执的思维和心理定势。

 由于文人写作一直占据着正统地位, 文人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散文文体的历史演进, 散文的文化视野也就具有了某种程度的封闭性, 文人作家以自我中心主义排斥了其他阶层的趣味, 漠视了更加广阔的现实。

 一些艺术形式的消亡, 典型如清代子弟书的迅速衰竭, 与其狭隘视野和思维惰性密切相关。

 文体的惰性在形成之前按实际和逻辑而言, 是一种取得良效的审美规范, 正是成功的先例助长了它的优越感和排它性, 一种相对正确的思维模式经过实践的多次验证后被凝固化, 表现出停滞不变、 任意移植扩大的特征时, 惰性就基本形成。

 为了突破传统文人思维对散文创作的限制,《美文》极力地冲破文人的圈子主义, 拓展散文的文化视野。“我们这份杂志, 将尽力克

 服我们编辑的狭隘的散文意识, 大开散文的门户, 任何作家、 老作家、 中年作家、青年作家、 专业作家、 业余作家、 未来作家、 诗人、 小说家、 批评家、 理论家,以及并未列入过作家队伍, 但文章写得很好的科学家、 哲学家、 学者、 艺术家等等, 只要是好的文章, 我们都提供版面。”(注:

 贾平凹《 〈美文〉 发刊辞》, 《美文》 1992 年创刊号。)《美文》 编发职业散文家的作品不多, 更多地发表了一些小说家、 诗人、 艺术家和学者的文章, 非常重视散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精神交融,刊发了画家吴冠中、 黄苗子、 韩美林、 韩羽, 戏剧与影视界名人徐城北、 魏明伦、黄宗江、 新凤霞、 张艺谋、 刘晓庆、 谢园等人的作品。

 在审读韩羽的专栏《信马由缰》 和流沙河的专栏《画字》 时, 贾平凹有这样的评说:

 “为人讲禅, 禅讲出来又不是禅了。

 真正的放下一切, ‘做’ 的技巧没有了 , 平平常常地去说说一段故事, 而不是一个故事。《美文》 需要的不是像散文的散文:

 有才情, 又世事洞明, 怎么写都是好文字。”(注:

 贾平凹《读稿人语》, 《美文》 1995 年第 4 期。)“不是像散文的散文” 突破了“技” 的限制, 不讲究义理辞章、 四比八股和破承起落, 通过心灵的自然流露和个性的自由表达, 洗净散文的“匠气”, 在反叛文体的陈规与俗套的同时, 打破静止的、 封闭的、 保守的散文观念, 为散文注入源头活水。

 正如贾平凹所言:

 “不要以为文章都是文人写的, 什么人都可以写, 什么领域都有美文, 大雅者大俗, 大俗者大雅, 如此而已。”(注:

 贾平凹《读稿人语》, 《美文》 1992 年创刊 2 号。)

 《美文》 对散文现状的不满足激发出一种超越意识, 注意发掘那些被主流意识所遮蔽的、 潜在的新因素, 拒绝束缚以拥抱自由, 拒绝陈词滥调以拥抱由衷的心声。

 在这样的设想中, 作家与现实、 文体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既相互寻找又相互对峙的紧张状态, 内在的超越冲动使作家强烈地拒绝现成的散文体式与传统内涵,自由抒发的愿望使作家渴望一种仅仅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体形式, 对于这种与心灵相对应的形式的寻找, 使作家潜在地表现出反叛现成文体的倾向。

 这种鲜明的文体创新意识, 也恰恰是在传统规范束缚下的个体所爆发出来的反文体、 非文体意识, 希望找到一种没有形式的形式, 摸索到自我的、 心灵的密码, 而不是为自我和心灵寻找新的形式枷锁。

 就杨振宁的《邓稼先》 而言, “如果从概念出发,这篇作品或许不被看作是典型的散文, 杨先生也未必是有意来写美文的”, 但编辑却感觉到“这是一篇感情纵横驰骋、 发自内心的写作。

 杨先生以他的思想, 他

 的情怀, 他的器识和睿智, 合力成为一股浩然之气”。(注:

 宋丛敏《读稿人语》,《美文》 1995 年第 2 期。)

 这篇“非散文” 中激荡着关注民族命运与痛失挚友的大情怀, 文字却简洁、 细腻而传神, 这种不为舞文弄墨只为抒写心声的作品,不仅具有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审美价值, 还有一种随心所欲的、 不受文体规范束缚的文体价值, 在没有形式意识的情况下自然地构造出一种贴近心灵的、 松散的形式。

 也正如贾平凹写“商州初录” 的感受:

 “在这之前, 散文是不这么写的,我当时也觉得我在写着‘四不像’ 的文章, 我尽量不是嚣张, 求朴求素, 删繁就简, 没想倒标新立异了。”(注:

 贾平凹《雪窗答问——与海外女士一夕谈》,《美文》 1994 年第 5 期。)

 而那些萎靡的散文与现实、 文体之间没有任何审美距离,宣扬着一种随波逐流的价值观, 它们与生活、 文体之间的关系是松弛的, 松弛到麻木的状态。

 这样的文字是僵硬的、 冰冷的、 静态的, 它们像不断膨胀的肥皂泡一样, 没有任何重量, 在美丽的辞藻下面空无一物, 写作者随意地、 无休止地倾诉着, 直到让空洞的话语把自己掏空成一个空心人。

 这样的散文沦落到一种 “轻,浅, 一种雕虫小技” 的境地。(注:

 贾平凹《 〈美文〉 发刊辞》,《美文》 创刊号。)

  二、“把枝末细节做大”

 对于文体内部的多样性、 差异性、 可能性的尊重与探索, 使《美...

篇七:散文与美文的区别

• 散文是我国的强势文体,有着非常悠久、深厚的传统:散文是我国的强势文体,有着非常悠久、深厚的传统:• 先秦诸子散文,唐宋古文,晚明小品,五四“美文”,杂文,璀璨夺目,美不胜收。先秦诸子散文,唐宋古文,晚明小品,五四“美文”,杂文,璀璨夺目,美不胜收。

 第一节:散文的内涵和类型• 一散文的内涵:• 1、散文是我国成熟最早的文体之一。“散文”的名称却出现较晚。、散文是我国成熟最早的文体之一。“散文”的名称却出现较晚。罗 《 鹤 》 • 南宋 罗大经 《 鹤林玉露 》始有论及:“其立意措辞,贵于浑浊有味,与散文同。”此时散文才作为文体之名被正式提出来。始有论及:“其立意措辞,贵于浑浊有味,与散文同。”此时散文才作为文体之名被正式提出来。

 • 2 、散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涵:• (1)古代散文:是指除诗、词、曲等有韵之文以外的散体文章。(大散文概念,涵盖范围广))古代散文:是指除诗、词、曲等有韵之文以外的散体文章。(大散文概念,涵盖范围广)

 • (2)五四时期的散文:散文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五四时期的散文:散文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 此时的散文,即现代散文,是指用白话书写、具有文学性的“美文” (或“小品文”、“絮语散文”)此时的散文,即现代散文,是指用白话书写、具有文学性的“美文” (或“小品文”、“絮语散文”)

 • ★现代散文与古代散文的不同:• ①现代散文排除了大量的实用文体,仅保留审美文体,范围缩小,是“小散文”。①现代散文排除了大量的实用文体,仅保留审美文体,范围缩小,是“小散文”。• ②它强调作者性灵的表现,与“文以载道”的正统观念唱“对台戏”。②它强调作者性灵的表现,与“文以载道”的正统观念唱“对台戏”。• ③写法比古代散文更为自由、洒脱,议论、抒情、描摹人情、形容世故,札记琐屑、谈天说地。③写法比古代散文更为自由、洒脱,议论、抒情、描摹人情、形容世故,札记琐屑、谈天说地。• ④ 风 :

 :思 上 上, 士 士 、 、 士 士 、 、隐士、 ④ 风格更为多样 想 名 风 绅 风叛徒;表现手法上:描写、讽刺、委屈、缜密、劲健、绮丽、流动、含蓄等。叛徒;表现手法上:描写、讽刺、委屈、缜密、劲健、绮丽、流动、含蓄等。

 • 总之,文学性的凸显是现代散文有别于古代散文的根本区别。总之,文学性的凸显是现代散文有别于古代散文的根本区别。

 • 当代散文的定义: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并举,通过写人叙事、状物绘景来陈情达理的散体篇章。当代散文的定义: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并举,通过写人叙事、状物绘景来陈情达理的散体篇章。

 • 现代文体分类• 记叙文—— 消息、通讯、回忆录、传记、家史等•• 议论文—— 政论、评论、序跋、杂文、学术论文等• 说明文—— 科普说明文、辞书、教科书、说明文等• 应用文—— 条据、规约、书信、公文、各类文书等••实用文体散文——议论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小说议论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小说——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 诗歌—— 抒情诗、叙事诗、散文诗•• 戏剧文学—— 话剧、歌剧、歌舞剧、戏曲等•文学文体文章的 表达方式 有多种: 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四)散文抒发感受与诗和小说的不同• 1、诗歌表现的感受具有情感化、情绪化的特点,较少直接表达人的理性反思。1、诗歌表现的感受具有情感化、情绪化的特点,较少直接表达人的理性反思。• 2、 小说是通过对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是通过对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表达的感受融于叙事之中 , 感受抒发不具有独立意义 。• 3、散文不仅对感受直接进行表达,而且还要对这种感受进行理性的反思。从形态上来说更自然、更自由。3、散文不仅对感受直接进行表达,而且还要对这种感受进行理性的反思。从形态上来说更自然、更自由。• 举例:如写爱情,李清照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林觉民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与妻书》)、而《红楼梦》是讲故事。举例:如写爱情,李清照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林觉民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与妻书》)、而《红楼梦》是讲故事。

 • 我现在站在适之先生墓前,心中浮想联翩,上下五十年,纵横数千里,往事如云如烟,又历历如在目前。中国古代有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摔琴的故事,又有许多在挚友墓前焚稿的故事。按照这个旧理,我应当把我那新出齐了的《文集》搬到适之先生墓前焚掉,算是向他汇我现在站在适之先生墓前,心中浮想联翩,上下五十年,纵横数千里,往事如云如烟,又历历如在目前。中国古代有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摔琴的故事,又有许多在挚友墓前焚稿的故事。按照这个旧理,我应当把我那新出齐了的《文集》搬到适之先生墓前焚掉,算是向他汇生 生 的 的 。

 。

 , , 此 此 思 思 报我毕 科学研究 成果 但是 我 时虽绪混乱,但神智还是清楚的,我没有这样做。我环顾陵园,只见石阶整洁,盘旋而上,陵墓极雄伟,上覆巨石,墓志铭为毛子水亲笔书写,墓后石墙上嵌有“德艺双隆”四个大字,连同墓志铭,都金光闪闪,炫人双目。绪混乱,但神智还是清楚的,我没有这样做。我环顾陵园,只见石阶整洁,盘旋而上,陵墓极雄伟,上覆巨石,墓志铭为毛子水亲笔书写,墓后石墙上嵌有“德艺双隆”四个大字,连同墓志铭,都金光闪闪,炫人双目。• —— 季羡林《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 坐在下榻的房间床上读书,夜已经很深了。街上偶有车轰然驶过,我抬起头,看见没有关上的浴室的门。坐在下榻的房间床上读书,夜已经很深了。街上偶有车轰然驶过,我抬起头,看见没有关上的浴室的门。……每一个过去的片段,像大块的玻璃碎片,一片一片的忆起,一片一片的划伤身体每一个过去的片段,像大块的玻璃碎片,一片一片的忆起,一片一片的划伤身体 。记忆有多少,割痕就有多深。没有资格喊痛,只能呜咽的要自己承担。记忆有多少,割痕就有多深。没有资格喊痛,只能呜咽的要自己承担。……每一次的爱,都是练习。因每一次的爱,都是练习。因 这 这 反 反 的 的 习 习, 哀 哀 , , 为 样 覆 练 苦苦 求学会爱 所以纯真。因为依然相信爱,所以咬着牙要自己踩过荆棘后跑向春暖花开。以纯真。因为依然相信爱,所以咬着牙要自己踩过荆棘后跑向春暖花开。• —— 伊能静博客

 (五)散文抒发感受的特点1、取材广泛,表现方式和手法多样,可兼用议论、抒情、描写、叙述等。如周作人的散文创作题材多种多样,喝茶的趣味、家乡的乌篷船、村野民、取材广泛,表现方式和手法多样,可兼用议论、抒情、描写、叙述等。如周作人的散文创作题材多种多样,喝茶的趣味、家乡的乌篷船、村野民俗 、 小孩童趣 、 鸟木虫鱼等都在他的笔下化作文学题材,成为他寄托人生况味,传达审美理想的手段。如《喝茶》、《故乡的野菜》、《乌篷船》等。笔下化作文学题材,成为他寄托人生况味,传达审美理想的手段。如《喝茶》、《故乡的野菜》、《乌篷船》等。

 2、直接抒发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体悟,具有一定的理性成分和反思意味。如周作人《喝茶》这篇文章就通过喝茶这件日常生活的小事引出了喝茶的真谛是所谓领会“这自然之妙味”,喝茶的功用是通过这“片刻的悠游”“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直接抒发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体悟,具有一定的理性成分和反思意味。如周作人《喝茶》这篇文章就通过喝茶这件日常生活的小事引出了喝茶的真谛是所谓领会“这自然之妙味”,喝茶的功用是通过这“片刻的悠游”“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 ” 是 “ “ ” ”“ 谐 , 是在这功利的世界 得半日之闲 抵十年尘梦”。甚至还在最后总结了中日两国由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导致了对喝茶的理解之不同。认为日本人比较能在苦茶中寻求甘香而中国人殊少能达到。十年尘梦”。甚至还在最后总结了中日两国由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导致了对喝茶的理解之不同。认为日本人比较能在苦茶中寻求甘香而中国人殊少能达到。

 •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 —— 周作人《喝茶》

 • (一)叙事散文:• 1 、即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 就“写什么”(内容)而言,叙事散文和小说一样:都要写人和事,但二者在“怎么写”方面确是不同的。就“写什么”(内容)而言,叙事散文和小说一样:都要写人和事,但二者在“怎么写”方面确是不同的。

 • 第一,叙事散文写的人和事是生活中存在的,不允许像小说那样以生活原型为基础进行大胆的虚构。第一,叙事散文写的人和事是生活中存在的,不允许像小说那样以生活原型为基础进行大胆的虚构。

 如:苏轼《前赤壁赋》是散文,文中的“我”在被贬黄州期间两次游览赤壁都是真实的,虽有渲染、烘托,但不失其本真。如:苏轼《前赤壁赋》是散文,文中的“我”在被贬黄州期间两次游览赤壁都是真实的,虽有渲染、烘托,但不失其本真。第 一 单元所有文章皆如此

 • 小说如《阿Q正传》 、《水浒传》等对人事的叙述描写详尽,却未必真实存在。正传》 、《水浒传》等对人事的叙述描写详尽,却未必真实存在。

 • 第二,叙事散文写人叙事,是片段式的“轻描淡写”,小中见大,淡中寓浓,重神轻形;不像小说那样“浓墨重彩”,追求人物的饱满性和事件的完整性。第二,叙事散文写人叙事,是片段式的“轻描淡写”,小中见大,淡中寓浓,重神轻形;不像小说那样“浓墨重彩”,追求人物的饱满性和事件的完整性。• 如《背影》• 《林冲棒打洪教头》

 • 第三,叙事散文写人叙事,讲究作者主观情思的寄托;不像小说那样注重人与事的描述和对客观事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发现。第三,叙事散文写人叙事,讲究作者主观情思的寄托;不像小说那样注重人与事的描述和对客观事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发现。

 • 朱自清《背影》通过对父亲送儿子离别时候背影的描写,凸显了父爱的伟大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朱自清《背影》通过对父亲送儿子离别时候背影的描写,凸显了父爱的伟大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阿长与山海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藤 》 《 藤野先生 》

 • 2 、叙事散文有两种基本形态:• 一是:以人物为中心组织全篇。即人物居主位,事件居客位。一是:以人物为中心组织全篇。即人物居主位,事件居客位。• 二是:以事件为中心经纬全篇。即事件居主位,人物居客位。二是:以事件为中心经纬全篇。即事件居主位,人物居客位。

 • (二)抒情散文• 即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 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都注重“情”字,两者有时交叉在一起,难以分辨。实际上他们还是有区别的: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都注重“情”字,两者有时交叉在一起,难以分辨。实际上他们还是有区别的:

 • 第一,抒情散文的写作对象大多为景物,而叙事散文的写作对象主要是人事。第一,抒情散文的写作对象大多为景物,而叙事散文的写作对象主要是人事。

 • 第二,抒情散文对景抒情,较为空灵;叙事散文由事见情,较为平实。第二,抒情散文对景抒情,较为空灵;叙事散文由事见情,较为平实。

 • 第三,抒情散文的审美追求是写出“情调”,叙事散文则是写出“情趣”。第三,抒情散文的审美追求是写出“情调”,叙事散文则是写出“情趣”。• 情调:指抒情散文中呈现的作者情感格调。• 情趣:指叙事散文中表露的作者情感趣味。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抒 )

 人耳 。

 ( 抒情散文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 抒情散文有两种基本形态:• 一 一 。

 即 是直抒式抒情散文 。

 即作者在文中直接抒发情感。• 二是寄寓式抒情散文。即作者将情感巧妙地融进景物的描述中。二是寄寓式抒情散文。即作者将情感巧妙地融进景物的描述中。

 • (三)明理散文• 即以说明事理为主的散文。• 就“理”而言,它和议论文相近,但在具体写法上却不一样:就“理”而言,它和议论文相近,但在具体写法上却不一样:

 • 第一,明理散文从个案入手,形象说理;议论文则遵循逻辑规则,抽象理论。第一,明理散文从个案入手,形象说理;议论文则遵循逻辑规则,抽象理论。

 • 第二,明理散文融情入理,追求情与理的统一;议论文冷静论述,讲求认识精微和第二,明理散文融情入理,追求情与理的统一;议论文冷静论述,讲求认识精微和义理圆通 。

 • 第三,明理散文崇尚理趣,议论文推崇以理服人。第三,明理散文崇尚理趣,议论文推崇以理服人。• 理趣:指明理散文具有耐人寻味的哲理性。

 余秋雨《山居笔记》中《苏东坡突围》中通过对苏东坡命运的叙写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和传...

篇八:散文与美文的区别

闻 字 《 兰 妻 事 情 过 去两 年 多 了 ,我 还保 留 这 期 刊 物 于 案边 ,信 手 翻 翻 ,也 时 时 想 起 军 旅散 文 的过 去及 未来 的前 景 。

 新时 期 2O多年 来 ,散 文很 是 火 了一 阵 ,相 继 涌现 出许 多 新 的散 文 门类 :文 化散 文 、城 市 散 文 、艺 术 散 文 、思 辩 散 文 、校 园散 文 、女 性 散 文 (小 女 人 散 文 ),旅 游 散 文 、报 人 散 文 、学 者散 文 、乡土散 文 ⋯⋯却 很 少 谈 到 (评 论 家 也 很 少 提 及 )军 旅 散 文 这 一 门类。

 中 国人 民解 放 军 建 军 75年 了 ,

 建 国 也53年 了 ,我 国 文坛 上 许 多 文 学 高 手 ,不惟 写过 军 旅 散 文 ,而 且 与 军 旅 生 涯 有 过 千 丝 万 缕 的 关 系 :巴 金 、刘 白羽 、杨 朔 、孙 犁、魏 巍 、柯 灵 、 吴伯箫 、白桦 、叶楠、黄秋耘 、冯牧 、 吴 有 恒 、彭荆 风 、苏 策 、艾煊 、菡 子 、 丁 宁 、茅 盾 、方 纪 、石 英 、郭 建 英 、柳 萌 ;新 时 期 以来 出 现 的 有 :李 存葆 、 周 涛 、朱 苏进 、谢 大 光 、毕 淑 敏 、王 中 才 、王 宗 仁 、蒋 子 龙 、周 大 新 、刘 亚 洲 、铁 竹 伟 、韩 静 霆 、肖平 、程 步 涛 ⋯ ⋯半个多世纪以来军旅散 文家形 成 的 这 个阵 容 ,这样 的实 力 ,分 明是 不在任 何散 文 门类 之下 。本 人 以为 ,

 在 目前文坛 日显苍黄 、泥沙俱 下的 形 势 下 ,中 国军 旅 (人 民军 队 )是 散 文 界一 方聚 有 生力 、至 为重 要 的 “绿 色 ”天地 ,是 不 容 轻忽 的 一个 骨 干 门 类 。

 《美文 》从创刊之 日起 ,即标 明 自 己为 “大散 文月 刊 ”。

 “大 散 文 ” 之 “大 ”,可 从 三 个 方 面 进 行理 解 :

 一是 题 材 广 泛 。经 天 纬地 ,无 所 不 及 ,写作 与题 材 的 “自由 ”是 它 的灵 魂 ,大 干世 界 里 的一 切都 可 以涉 笔 成 文。二是 主题 重 大。战争 与 烽火 、 地 震 、洪 涝 、雪 灾 ,凡是 与 国 家 大事 、 民族 兴衰 这 一 主 旨有 关 涉 的 ,只 要 能 写 得 “通 古 今 之 变 ,成 一 家 之 言 ”,便 可 目之 为 大散 文 。三是 正 气 在 襟 。

 中 国军旅 是 由众 多优 秀 儿 女 组成 的严 肃 而 整齐 的 方 阵 ,朝 气 蓬 勃 ,其 中伏 藏着 巨大 的 先进 文 化 的 因子 ,在社会道德 下滑的今 天,苏 宁、李润虎、徐洪 刚这些精神文明的 代 表 者 相 继 出 之 于 军 旅 大 熔 炉 中 ,

 自这 样 的军 旅 中 形成 的 散 文 佳 作 ,

 生机 勃 勃 ,正 气长 虹 ,不 就是 名 副 其 实 的 “大散 文 ”吗 l

 在 当 年 8月 号 的 《美文 》上 ,发 过本人的《新 中国军事文艺大系·散 文卷导言 》,编辑同志大约是由 “导 言”得到启迪 ,才特意在第1 1期推出 这组军旅散文的。这组散文里 ,白桦 的 《一件棉军装 》与 《热雪·热血 》,

 庞天舒 的 《远行的公主 》,简嘉的 《遭遇女人 》,燕燕的 《邮件逸事 》,

 金辉 的《长江源碑记 》,五位作者 ,

 三 男二 女 ,或 以戏 剧 名世 ,或 以小 说 擅长 ,皆不 是专 业 的散文 作 手。不 是 散 文作 手 而 竟 能 写出 这样 优 秀 的 散 文 ,并成一组 而于 《美文 》推 出,更 可 见 杂志 的 编辑 关 于 “大散 文 ”的 概念 是 多 么宽泛 ,何 其渊 深 。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 水来 ”。在 目前 急功 近利风 潮 大幅 度 涣 散 精 神 凝 聚 力 的浮 躁 形 势 下 ,人 民军 队作 为年 轻 人 的 天地 ,无 疑是 精神 文 明建 设 中一 支潜 伏 于 源 头 的 活水 ,而 军旅 散 文 则无 疑 是 这 支 活 报朔 之友 2002.2 期刊纵横圈 水 与春 色的 辐射 与 外 延 。本 人 从 戎 3O多个春 秋 ,一直 在 部 队从 事 文 学 创作 。军 队 中文学 刊物 数 量有 限 ,其 读 者又面向部 队基层,而且长期以 来 以刊 登 小 说 为主 脉 ,军 旅 散 文 在 这 些刊 物 中始终 不 入于 主 流 。

 地 方 上 现有 8家专 发散 文 的刊 物 ,部 队 则 一家也 无 。

 军旅 散 文要 与 全 国广 大 读 者彼此沟通,互相交流 ,颇见难 度 。新 时 期 的 “太 阳对着 散 文微 笑 ” 过 ,而军旅散文仿佛被置于隅 ,很难 窥得这样的 “微笑 ”。在这种状 况 下 ,《美文 》杂志在刊登我 的万宇拙 文 “散 文卷 导 言 ”之 后 ,当 即又推 出 一组精 短 、别 致 的军旅 散 文 ,足 见 这 家刊物的编辑们别有胸襟 ,在艺术 上也是 独 具只 眼 了。

 高科技、信息化社会的迅猛推 进 ,在 新 世纪 里 将 大幅 度 地 淡 化 人 情 ,及至冷化人性。军事上的现代 化 、高 科 技 ,改变 着 冷兵 器 时 代 的 争 夺手 段 ,未来 的 战 争莫 说 什 么 杀人 不见 血 ,更 大规模 的战 争 简 直是 杀 人不 见 人 。我 们 的市 场 经 济 尚 且 不 属于 战 争 范 畴 , 目下 已经 将 一切 都 搅和 到 “利 润 ”里 边 去 了。文 学艺术 也难逃劫数。而中国散文,历来是以 叙 事抒 情 为主体 的 ,古 代 军旅 散 文 里的 《李陵答苏武书 》、《让县 自明 本志令 》、前后 《出师表 》、《岳阳楼 记 、《吊古战场文 》,还有 《史记 》 里许多篇章 ,尽都是纪实抒情之作。

 当代 的 军旅 散 文 ,忠实 地 继 承 了这 一传统 。《美文 》杂志 上发 的 这一组 短 文 ,也 自不同 的 角度 弘 扬 了这一 中国特色的散文传统。无论对发表 作 品 的作 者 而 言 ,或者 从 密切 军 民 关 系的方面着眼 ,《美文》杂志无疑 是 做 了一件 超 越俗 常功 利 主 义 的好 事 。

 在半个多世纪军旅散 文发展 的 流程中 ,《美文》 杂志的这一举措 ,

 形成 了军旅 散 文的 一次 幸遇 。

 口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篇九:散文与美文的区别

散文

  第二讲

 散文  “ 散文是文学的根底”,它在文学中的地位不可轻视。

  散文的发端,历史久远,据科学考证,在我国的殷商时期就产生了散文,如甲骨文等。几经发展,成为现在极其重要的一种文学体裁。

  音乐对于区分文学类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音乐属性是鉴别文体归属的试剂和媒介。

  诗歌由歌唱性语言构成,散文由讲述性语言构成;前者属阴柔文学,后者属阳刚文学。

 散文基本常识  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作者见闻感受的文学体裁。

  题材广泛、写法自由、个性鲜明、文情并茂  “散文”是和“韵文”相对的一个概念。历史上曾经把文章分成散文和韵文两大类,押韵的就是韵文,不押韵的就是散文。按照广义的理解, 诗词歌赋之外的一切不受韵律约束的作品就成了散文家族的成员 。

  20 世纪初期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后,现代散文开始与诗文平起平坐,遂形成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并驾齐驱的局面,文学作品的四大文体之说由此确立。

 说真话,叙真事,写实物、实情,这仿佛是散文的传统。古代散文是这样,现代散文也是这样。

  —— 吴伯箫

 现代散文及其分类 – 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

 – 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杂感、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书信、日记、回忆录等。

 散文的发展历程

 散文发展的线索 • 《 尚书 》 《 左传 》《 国语 》《 战国策 》(历史散文)--- 《 论语 》 《 孟子 》 《 庄子 》 (诸子散文)--- 《 史记 》《 汉书 》--- 唐韩柳古文运动--- 宋范仲淹、欧阳修 、苏轼--- 明刘基、宋濂 、 “ 公安派 ” “ 竟陵派 ” --- 清 “ 桐城派 ”--- 近代 “ 新体散文 ”--- 现代散文 (鲁迅 、冰心、郁达夫、朱自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叶圣陶、徐志摩、沈从文 等)

 散文的分类 • 记叙散文—— 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侧重于叙述、描写。

 • 抒情散文—— 直抒胸臆,依托真实形象、事件和景物来抒情。

 • 议论散文—— 发表对生活的见解,较多使用议论。用直接感知的事实说话,结合文学语言、文学意象进行形象的、侧重于情感感染的说理。

 散文的特点 • (1 )选材生活化和广泛性

  • (2 )情境的个性化和主观性 • (3 )表达的自由化与灵活性

 中国古代散文

 古代散文及其发展 • 古代散文,是指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区别于韵文和骈文),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为散文。

 •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历程:

 –( 一) 先秦散文 –( 二) 西汉散文 –( 三) 唐宋散文 –( 四) 明代散文 –( 五) 清代散文

 • 中国古代散文的功能有三:一是叙事,二是论说,三是抒情。

 

 人们谈起文学艺术的起源,总是从诗歌谈起,认为在文学的部门里,诗歌是最初的文学样式。

 

 结论:散文与诗歌的起源至少是同步的。

 

 假设原始人抬木头的 “ 吭育、吭育 ” 的劳动呼声就是诗歌的起源,我们也可以假设,原始人关于抬木头的劳动的结绳一类的记事便是散文的起源。

 结绳记事时代散文因素的推测

 

  《 易经• • 系辞 》 :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

  《 周易正义 》 引 《 虞郑九家易 》 :

 “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

 

  可区别性低,记录功能很弱,只能用结大结小来标记大事小事。

 结

 绳

  文字记事之初散文因素的研究 

 根据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的推测,汉字当产生于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夏商之交时期。

  然而,我们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的可以简单记事的文字是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

 商代:

 “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

 古朴优雅

  商周时期史官记史散文的诞生

 

 商周时期,历史已从蒙昧步入了文明,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尤其是文字的产生,促成了这一时期文化的大跃进。然而,由于当时阶级等级森严,以文字的难写、难识和书写条件的限制,有文化的人只是少数的贵族,因而这一时期的散文虽然产生了,但是只能保育在宫廷之中。

  春秋时期学者历史散文的出现 

 春秋是个大变革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蓬勃兴起,新的封建制以不可阻挡之势取代着旧的奴隶制社会。社会制度的转型,引起了文化的革命,在第一个宣布承认地主制度的鲁国 , ,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私学。鲁之孔丘,以“ 有教无类 ” 相号召,大办私学,有弟子三千 , ,蔚为大观。在这种背景下,学者历史散文便应运而生。

 历史散文 – 不成文之史

 • 所谓“十口相传为古”也。

 – 成文之史

 – 始自 《 诗经 》 中的史诗。

  譬如 《 玄鸟 》 、 《 生民 》 记叙周国开国的历史。

 – 《 玄鸟》 》 “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

  « 春秋» ,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撰的一部编年体的史书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私人编撰的史书。

  « 春秋» 记事,使用了简洁而谨严的结构,一般是以何年、何月、何日、何地、何人、何事、 及事情结果为次序 ,系年记事。

  虽然« 春秋» 和« 世本» 一样还只是提纲式的记史,但它不再从 “ “ 记事” ” 的史家角度 ,去按照帝王的喜恶描述历史,而是以学者的历史观,去评价历史事件,褒贬历史人物 。这种观念的变化 化 ,是历史散文历史性的重大变革。

  « 春秋» 纪实的史学观 ,借鉴君王的修史目的和褒贬的 “ 春秋笔法 ” ,不仅影响了春秋战国一个时代 ,而且成为后世史家,甚或散文学写作的楷模。

  战国时期历史散文的发展

 

 战国时代是诸侯兼并、互相攻伐的时代 , 也是合纵连横、激烈斗争的时代。新的形势, 对史学产生了新的要求 , 如何总结历史经验 , 为当时的社会斗争服务 , 便成为当时史家面临的新的课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 孔子说:我仁;  孟子说:我义;  老子说:我以柔克刚;  庄子说:我顺其自然;  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

  孙子说:战场上见高低!

 !

 

  以下成语出自谁家?  滥竽充数、守株待兔、  杞人忧天、愚公移山  兵不厌诈、兵贵神速、避实就虚  揠苗助长、出尔反尔、事半功倍、出类拔萃、心悦诚服、怨天尤人、好为人师、杯水车薪、独善其身  朝三暮四、游刃有余、相忘江湖、井底之蛙、呆若木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东施效颦  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巧言令色、成人之美、任重道远、道听途说、患得患失  宠辱若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长地久

  韩非子:滥竽充数、守株待兔、  列子:杞人忧天、愚公移山  孙子:兵不厌诈、兵贵神速、避实就虚  孟子:揠苗助长、出尔反尔、事半功倍、出类拔萃、心悦诚服、怨天尤人、好为人师、杯水车薪、独善其身  庄子:朝三暮四、游刃有余、相忘江湖、井底之蛙、呆若木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东施效颦  孔子: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巧言令色、成人之美、任重道远、道听途说、患得患失  老子:宠辱若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长地久

  知足常乐、大智若愚、大器晚成、大巧若拙、出生入死、功成身退……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治大国,若烹小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这些成语你听过吗 • 惨绿少年 • 冬日可爱 • 余桃啖君 • 下马冯妇

 惨绿少年 • 这里的“惨”,通“黪”,指色彩暗淡。惨绿,浅绿,指服色,并不悲惨,如同现在的很酷,也并无残酷之意。

 • “惨绿少年”本意是指穿着淡绿衣服的少年,后也指衣着讲究的少年。

 • 惨绿少年一词也是指虽身份低微,无华服荣身,但气质谈吐风度自是不俗,就像说美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一样的人才。

 • 例句:那群惨绿少年, 都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

 冬日可爱 • 据 《 左传 》 记载:

 • 晋襄公死后,公子雍即位,太子夷皋是婴儿,他母亲就找大臣赵盾论理。赵盾担心秦国会出兵干预,结果还是引发两国战争。

 • 赵盾独断专行引起大夫贾季的不满。狄国侵犯鲁国,赵盾便叫贾季去责问酆舒。

 • 酆舒便吐槽赵盾道:“赵盾他爹是冬日之日,这小子是夏日之日。”杜预注解《 左传 》 时在此处补充道:“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余桃啖君 • 这个成语出自 《 韩非子 》 ,讲的就是卫灵公和弥子瑕的故事:

 • 说当时卫国有一道法律:谁偷坐了国王的马车,就要被砍去双脚。那时, 弥子瑕还很受卫灵公宠爱。

 • 一天深夜,乡下有人跑来报告弥子瑕,说他的母亲得了重病。

 弥子瑕跑到宫里,偷来了卫灵公的马车,星夜赶回乡下去了。国王听到这件事后称赞说:“真是一个难得的孝子,为了母亲,忘记了自己会受到砍脚的刑罚。” • 又一次, 弥子瑕陪着国王在果园游玩,弥子瑕吃到了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忙拿着吃剩的半只桃子送到国王面前,请他品尝。卫灵公笑着说:“ 弥子瑕是真正的爱我啊!只想到让我尝尝甜头,忘记了剩桃上还沾着他的口水。” • 等过了几年后, 弥子瑕渐渐失去了宠爱,一次无意得罪了卫灵公,卫灵公脱口而出说:“当初你偷驾我的马车,狂妄之极;又让我吃你的剩桃,借此侮辱我,该当何罪?” • 所以后世便用“余桃啖君”来比喻爱憎喜怒无常… • !

 例句:他做什么事都没有主见,且又余桃啖君,我想你离开他!

 

 下马冯妇 • 这个成语出自 《 孟子· 尽心上 》:

 :

 • 战国时期,晋国有个猛男叫“冯妇”,虽然名字很女性化,但他却是个像武松一样能赤手空拳打老虎的勇士。

 • 后来他决定要好好读书涨知识,就收山不打了。没想到有一天他和朋友出去玩又遇上了老虎,在职业病的驱使下,他下马对着老虎就是一摔!

 • 于是,老虎就被摔死了… • 所以“下马冯妇”从此就用来比喻那些干回老本行的人。

 • 例句:你如今发展的不错,何必去做“下马冯妇”。

 你不知道的成语冷知识 • “五花八门”是哪“五花”哪“八门”? • 原指“五花阵”与“八门阵”,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 后来五花指金菊花(比喻卖茶的女人)、木棉花(比喻上街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比喻酒楼上的歌女)、火棘花(比喻玩杂耍的)、土牛花(比喻一些挑夫)。

 • 八门指巾(算命占卦者)、皮(卖草药者)、彩(变戏法者)、挂(江湖卖艺者)、评(说书评弹者)、团(街头卖唱者)、调(搭棚扎纸者)、聊(高台唱戏者)。

 • “胡说八道”是怎么来的? • 胡人讲解佛经八圣道简作“胡说八道”。后世以胡说、胡说八道,一派胡言等词语比喻不可信。

 “十恶不赦”是哪“十恶”? • 谋反:被视为十恶之首。

 • 。

 谋大逆:指毁坏皇家宗庙、陵寝、宫殿的行为。

 • 谋叛:谋叛是指叛逃到其他敌对国家。

 • 。

 恶逆:指打杀祖父母、父母以及姑、舅、叔等长辈和尊亲。

 • 不道,无道。

 • 大不敬:偷盗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伪造御用药品以误犯食禁。

 • 不孝:咒骂、控告以及不赡养自己的祖父母、父母。祖、父辈死后亡匿不举哀,丧期嫁娶作乐。

 • 不睦。

 • 不义:殴打、杀死长官(一般指州县长官),丈夫死后不举哀并作乐改嫁等。

 • 内乱:与祖父、父亲的妾通奸。

 历史冷笑话 • 某人穿越到大秦帝国。

 •

 “里边请,请问客官是打尖还是住店?” •

 “打尖!来碗西红柿鸡蛋面。” •

 “抱歉,客官,面条要到宋朝才能成形呢。西红柿现在南美洲才有,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土。小店目前只有鸡蛋,要不您点一个?” •

 “什么店!连碗面都没有,馒头包子总有吧?上一屉!” •

 “这位爷,也没有。馒头包子得等到诸葛丞相讨伐孟获的时候才有,抱歉了您呢。” •

 “擦!你们不会只供应白米饭吧?” •

 “瞧你说的。咱是在关中,水稻原产亚热带,得翻过秦岭才能种,咱也没有。”

 • “要死了!那就来个大侠套餐吧,半斤女儿红,二斤熟牛肉…… 你捂我嘴干嘛?” •

 “客官,小点声!官府严禁私宰耕牛,被人告了可是充军流放的大罪,万万不敢啊!再说女儿红是吴越才有,咱是在关中!” •

 “得得得,酒我也不喝了,茶水总有吧?” •

 “茶?那玩意儿到汉朝才有,哪怕到唐朝也是士大夫喝的,咱也不可能有。” •

 “那就不吃饭了,来根煮玉米吧!看电视剧大秦帝国里不是有玉米地吗?” •

 “那是导演瞎拍。玉米现在还在墨西哥呢,要等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国。”

 • “那上点水果吧。大热天的,来半个西瓜。” •

 “呃,西瓜是非洲特产,要到北宋末年,才从契丹传到汉地……” •

 “ 没有西瓜,苹果总有吧?” •

 “真抱歉,西洋苹果十九世纪才从欧洲传入中国。客官,您别点水果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您,像什么葡萄啦,芒果啦,石榴啦,草莓啦,菠萝啦…… 您现在都吃不到。” •

  “你店里到底有什么?” •

 “粟米的窝窝饼,您蘸肉酱吃,我还可以给您上一份烫白菜。” •

 • “敢情你开的是麻辣烫啊?” •

 “瞧您说的,辣椒到明代才引进呢,我想开麻辣烫也开不成啊!” •

 “没有辣椒,用大蒜代替也行。” •

 “真不好意思,大蒜的种子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来的。小店只有花椒,只麻不辣。” • “那你就不能炒个青菜?非要开水烫白菜?” •

 “您有所不知,铁锅到宋朝后期才能生产,所以没法炒菜。况且炒菜要用菜油,菜油得等到明朝后期普遍种植油菜花以后才有。”

 •

 “好吧,其实你们可以用花生油……” •

 “ 花生现在还在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才开始传播。直到乾隆末年,花生都还十分罕见。” •

 “那就来份烫白菜吧,多加点香菜。” •

 “嘿嘿,香菜原产地中海,张...

推荐访问:散文与美文的区别 美文 散文 区别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