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其他范文 > 新青年什么时候停刊的6篇

新青年什么时候停刊的6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07

新青年什么时候停刊的6篇新青年什么时候停刊的 学校代码: 10052tri5〇6Ti_中偏火普MINZUUNIVERSITYOFCHINA硕士学位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青年什么时候停刊的6篇,供大家参考。

新青年什么时候停刊的6篇

篇一:新青年什么时候停刊的

校 代 码:

 1 0 0 5 2  t  ri 5 〇 6 T i  _中 偏火普  M I N Z U  U N I V E RSI T Y  O F  C H I NA 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軒 青 年》的 科 学 鴒 播  姓  名 :李 堃  指 导 教 师 :

  汪露 副 教授  学  院:

  文学 与 新 闻 传播 学 院 专  业:

  传 播 学 完 成 日 期 :

  201 8 . 0 3 . 2 0  

 学 位 论 文 原 创 性 声 明  本 人 郑 重 声 明:

 所 呈 交 的 学 位 论 文, 是 本 人 在 导 师 指 导 下 进 行 研 究 工 作 所 取 得 的 研 究  成 果 。

 除 文 中 已 经 注 明 引 用 的 内 容 外 ,本学位 论 文 的 研 究 成 果 不 包 含 任 何 他 人 创 作 的 、 已  公 开 发表 或 者 没 有 公 开 发 表 的 作 品 的 内 容 。

 对 本 论 文 所 涉 及 的 研 究 工 作 做 出 贡 献 的 其 他 个  人 和 集 体 , 均 已 在文 中 以 明 确 方式标 明 。

 本 学 位 论 文 原创 性 声 明 的 法 律责 任 由 本 人 承 担 。

  学位论 文 作 者 签 字 :

  2 0  j年A 月' 6曰  学 位 论 文 使 用 授 权 书  根 据相 关 规 定 , 我 校 的 博 士 、 硕 士 学 位 获 得 者 均 须 向 中 央 民 族大 学 提 交 本 人 的 学 位 论  文 纸质本及 相 应 电 子 版。

  本 人 完 全 了 解 并 同 意 中 央 民 族 大 学 拥 有 在《 著作 权 法 》 规 定 范 围 内 的 学 位 论 文 使 用 权 , 即 :(1)

 学 位 获 得 者 必 须 按 规 定 提 交 学 位 论 文 ( 包括 纸 质 印 刷 本 及 电 子 版 )

 ;( 2 )

 为 教 学 和 麵  目 的 , 学 校 可 以 将 公 开 的 学 位 论 文 作 为 资 料 在 图 书 馆 等 场 所 提 供 校 内 师 生 阅 读 等 服 务 ;( 3 )

  根 据 教育 部 有 关 规 定 ,中 央 民 族 大 学 向 教 育 部指 定 单 位 提 交 公 开 的 学 位 论 文 ;( 4 )

 学位 论文  作 者 授 权 学 校 向 中 国 学 术 期刊 ( 光 盘 )

 电 子 出 版 社提交 规 定 范 围 的 学 位 论 文 及 其 电 子 版 并 收 入 相应 学 位 论 文数据 库, 通 过 其 相 关 网 站 对 外 进 行 信 息 服 务 。同 时 本 人 保 留 在 其 他 媒 体 发  表 论 文 的 权 利。

 v  本 人 承 诺:

 本 人 的 学 位 论 文是在 中 央 民 族 大 学 学 习 期 间 创作完 成 的 作 品, 并 e f 通 过 论  文 答 辩 ; 提 交 的 学 位 论文 电 子 版 与 纸 质 本 论 文 的 内 容一 致, 如 因 不 同 造 成 不 良 后果 由 本 人  自 负。

  本 人 同 意 遵 守 上 述 规 定。

  ( 保密 的 学 位 论 文在解密 后 适 用 本 授 权 书 , 本 论文 :

 密, □ 保 密 期 限 至  年  月 止 )

  学 位 论文作者 暨 授 权 人 签 字:

 4  2 0/f年么月 { 曰  

 摘 要  本 研 究 探 析 《 新青年 》 科学传播 的 特 点 。

 从 原始文献 入 手, 在 通 读 《 新 青  年 》 全 文 的 基础 上 确 定 出 所 有 与 科 学 传 播 相 关 的 部分, 并 对 这 部 分文 章 的 作 者 、  内 容 进 行 了 较 为 详 细 的 考 证 和 分 析。

  在 此 基 础 上 , 作 者 认 为 《 新 青年 》 的 科 学 传播 有 如 下 特 点 :

 首 先 , 从传 播  主 体 而 言 , 从传 教 士 时 代 的“ 一 人 全 写 ”、 维 新 变 法 时 期 的“ 一 人 多写”进 入  到 了“多 人多写”的 的 专 业 化 科 学传播; 从 传 播 内 容 而 言, 《 新青年 》 的 科 学  传 播 是 全 方 位 的, 不 仅 止 体现 在 专 论 文章 中 , 还 体 现 在 与 读 者 互 动 的 通 信 部 分 ,  甚 至 体 现在广 告 中 ; 从 科 学 传播 的 立 场看,《 新 青 年 》 的 科 学 传 播 体 现 出 明 显  的“中 西 对 立”立 场 , 始终将 中 学 与 西 学 置 于 完 全 对 立 的 立 场 ,并 旗 帜鲜 明 地  批 判 中 学 , 提 倡 西 学 , 这 与 之 前科学传 播 的 情 况 是 截 然 不 同 的 。

 此 外, 在 其 科  学 传播 实 践 中,《 新青年 》 还 非 常 注 重 与 读 者 的 互 动。

  关 键 词:

 《 新 青 年 》; 科 学 传播 ; 陈 独 秀;  

 A B S T R A C T T h i s  s t u d y  a n a l y z e s t h e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o f  s c i e n c e  c o mm un i c a t i o n  of  t h e  n e w  y o u t h.  B a c k  t o  t h e  p r i m a r y  l i t e r a t u r e ,  t h e  p a p e r  f i n d  o u t  a l l  p a r t s  t h a t  r e l a t e d  t o  s c i e n ce  c o m m u n i c a i t o n  i n  t h e  n e w  y o u t h  a n d  t h e n  r e s e a r c h e d  a n d a n a l y z e d  t h e  a u t h o r  and  c o n t e n t  o f  t h e  a r t i c l e s  i n  d e t a i l s . O n  t h i s  b a s i s,t h e  a u t h o r  t h i n k s  t h a t  t h e s c i e n c e  c o m m un i ca t i o n  o f  t h e  n e w  y o u t h  h a s  t h e  f o l l o w i n g  c h a r a c t e ri s t i c s :

  fi r s t,  i n  t e r m s  o f t h e  s u bje c t s ,  fr o m  a p e r s o n w r o t e  a l o n e  i n  t h e  e r a  o f  m i ss i o n a i y ,  m a n y p e o pl e  w r o t e  t o g e t h e r  i n  ti i e p e ri o d  o f  t h e c o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 r e f o n n a n d 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 a n d  i n  t h i s  t i m e ,  t h e a u t h o r  o f  t h e s c i e n c e  c o m m un i c a i t o n  i n  t h e  n e w  y o u t h  t u r n e d  i n t o  p r o f e ss i o n a l .  T h e n ,  f r o m  ti fe i e  p e r s p e c ti v e  of  c o m m un i ca t i c m  c o n t e n t,  t h e  s ci e n c e 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o f  n e w y o u t h i s 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  w h i c h  i s  n o t  o n l y  r e f l e c t e d i n  t h e  m ono g r a p h s,  b u t  al s o  i n  t h e  i n t e r a c t i o n  w i t h  r e a d e r s ,  a n d  e v e n  i n  t h e  a d v e r t i s e m e n t s .  F r o m  t h e  v i e w  o f 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s t a n d p o i n t s,  t h e  s c i e n c e  c o m m u ni c a t i o n  o f  t h e  n e w y o u t h r e f l e c t s  a  o b v i o u s  o pp o s i t e  b e t w e e n  t h e  C h i n e s e  c u l t u r e  an d  w e s t e r n  c u l t u r e,  b y  p u t t i n g  t h e m on c o m p l e t e l y o pp o s i t e p o s i t i o n s .  B e s i d e s, i t  c ri t i c i z e s  t h e  C h i n e s e  c u l t u r e  a n d a dv o c a t e s  t h e  w e s t e r n  c u l t u r e  u n e q u i v o c a l l y .  T h i s  s i t u a t i o n  i s v e r y  d i f f e r e n t  w i t h t h e  s c i e n ce 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e a r l i e r .  I n  a dd i t i o n ,  i n  i t s  s c i e n t i j B c 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p r a c ti c e,  t h e  n e w  y o u t h  a l s o  a t a c h e s  g r e a t  i m p o r t a n ce  t o  t h e  i n t e r ac t i o n  w i t h  r e a d e r s .  K E Y W O RD S :

  t h e  n e w y o u t h ;  s ci e n c e  c o m m un i c a t i o n;  C h e n  T u- h s i u 

 目 录  第一 章 绪 论 1  第一 节选题 意义 和价值1  第 二 节 文 献 综 述 2  第 三 节 研 究 方 法 9  第 二 章 《 新青年 》 概 述 1 0  第一 节创 办缘起 1 0  第 二 节 办刊 宗 旨 及 读 者 定 位 1 1  第 三 节 概 况 与 历 史 分 期 1 3  第 三 章 谁 在 传播:

 科 学 传 播 的 主 体 1 7  第一 节科学传播 作者 群 的 形成 1 7  第 二 节 科学传 播 主 体 的 概 况 和 简 介  2 0 第 三 节 科学传 播 主 体 的 特 点 28  第 四 章 传播什 么:

 科 学传播 的 内 容 3 1  第一 节文章 发表 概 况 3 1  第 二 节 传 播 的 主 要 内 容 33  

 第 三 节 科 学 传 播 内 容 的 全 覆 盖 4 3  第 五 章 如 何 传播.?科 学 传播 的 特 点 4 7  第一 节传播 内 容 的 深 入 化 4 7  第 二 节 传 播 主 体 的 专 业 化 转 向  4 8  第 三 节 立 场 鲜 明 地 提 倡西 学, 批 判 中 学  4 9  第 四 节 借 助读 者 力 量 、 注重 读 者 互 动 5 1  ^  ^ 52   5 4  ^  ^ 5 7  W i  i f 5 9 

 第一 章绪 论  第一 节选 题 意 义 和 价值 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我 国 的 科学 研 究能 力 有 了 极 大 的 提 高 , 创新 型 社 会 的建设取 得 了 巨 大  成 效 , 但 科 学传 播 事 业 仍 面 临 不 少 问 题 。 一 方 面, 科 学 技 术 的 快 速 发 展 和 公 民 科 学素 养 的 不 对 称 日 益 加 剧 。

 根 据 有关 调 查 , 我  国 公 民 科 学素 质 水 平与发达 国 家 相 比 差 距 甚 大 , 公 民 科学 素质 的 城 乡 差 距 十 分 明 显 , 劳 动  适 龄 人 口 科 学 素 质 不 高?; 大 多 数 公 民 对 于 基 本 科 学 知 识 了 解 程 度 较 低, 在 科 学 精 神 、 科 学  思 想和 科 学 方 法 等 方 面更 为 欠 缺 ,一 些 不 科 学的 观 念 和 行 为 普 遍 存 在 , 愚 昧 迷 信 在 某 些 地  区 较 为 盛 行, 公 民 科 学 素 质 水 平 低 下 已 成 为 制 约 我 国 经 济 发 展 和 社会 进 步 的 瓶 颈 之一。

  另一 方面, 媒体 科 学 传 播 现 状 与 受 众 需 求 的 不 匹 配 阻 碍 了 科 学 传 播 的 发 展 。

 随 着 科 学  技术的 发 展 和 人 们 意 识 的 增 强 , 受 众 需 要 的 科 学 内 容越 来 越 广 泛, 也 越 来 越 深 入 , 媒 体 作  为 人 们 获 取 信 息 的 主 要 渠 道 自 然承 担起 传 播 科 学 的 责 任 。

 但从 目 前 情 况 来看, 科 学 传 播 的  相 关 内 容 中 在 媒 体 上 呈 现 的 数 量 占 比 较 小 且 位 置 较 为 偏僻 , 由 此可 见 , 科 学 传 播 并 未 引 起  多 数 媒 体 的 重 视 ; 同 时 , 媒 体 在 进 行 科学传播 过 程 中 出 现 了异化现 象 。

 科 普 节 目 和 读 物 中  的 神 秘 描 述 、 科 幻 作 品 中 的 伪 科 学 情 节 、 频 繁 地 伪 科 学 广 告 以 及 科 技 新 闻 报 道 片 面 等 异 化  现 象使 科 学 传播 效果 大 大 折 扣 , 同 时 也 削 弱 了 媒 体 的 公 信 力。

  如何推动 科 学 传 播 已 成 为 政 府 和 媒 体 目 前 共 同 的 难 题 , 但 寻 求 这一 现实 难 题 的 解 决 方  式却不 能 仅将 实 践 局 限 于 当 下 , 而 是 要 在 关 照 现 实 的 情 况 下 回 顾 历 史 。

 众 所 周 知, 近 代 科  技 并 未 诞 生 在 中 国 , 而 是产 生于西 方 并 通 过 传 教 士 进 入 中 国。西 学 东 渐 的岁 月 曲 折 且 悠 长 , ?李 群 等:

 《 中 国 公 民 科 学 素 质 调 查研 究报 告( 2 0 1 5 ?2 0 1 6)

 》, 公 民 科 学 素质 蓝 皮 书  1  

 其 中 最 为 关 键 的 时 期莫 过 于 五 四 新文 化 运 动 。

 这一 时 期 科学传播 涉 及 内 容 之 丰 富 、 波 及 范  围 之 广 阔 以 及 产 生 效 果 之 深 远 在 中 国 科 学传播 史 上 具 有 里 程 碑 式 的 意 义,因 此, 考 察 这一  时 期 的 科 学 传 播 实 践 对 指 导 当 下 媒 体 如 何 进 行 科 学 传 播 具 有 重 要 意义 。 1 9 1 5 年 9 月 1 5日 ,《 青年 杂 志 》创 刊 于 上 海, 后 改 名 为《 新 青 年 》, 被 誉 为 中 国 最  早 的 思 想 启蒙刊物。作 为 五 四 新 文 化 运动 的 代 表 刊 物, 《 新青年》 的 科学传播 主体从之 前  的 传 教 士 、 留 学青 年 转 变 为 真 正 意 义 上 的 国 人 , 它 不 仅 反 映 了 这一时 期 科 学 传 播事 业 的 面  貌 , 也 是 其 中 的 突 出 力 量 。

 纵 观 我 国 科 学 传播史 , 《 新 青 年 》 在 其 中 起 到 了 至 关重要的 作  用 , 它 承 接 之 前 的 科 学 传 播 并 迅 速 将 我 国 科 学 传播 推 向 高 潮 , 对 当 时 公 民 素 养 的 提升 和 社  会 发 展 起 到 了关键性 的作用, 同 时 , 其 科 学 传 播 的 衰 退 也 标 志 着 科 学传 播 在 我 国 的 阶 段 性  终结 , 此 后 , 科 学 再 未 作 为一 种观 念 被 如 此 大规模地传播, 因 此 对 其 科 学 传 播 进 行 考 察 具  有 重 要 的 意 义 。 第 二 节 文 献 综述  科 学传 播 学 是 以 科 学 传 播 为 对 象 , 从 整 体 上 研 究 它 发 生 、 发 展、 运 行 的 规 律 以 及 其 组 织 管 理 的一门 学 科 、 经 过 三 十 多 年 的 发 展 , 西 方 的 科 学 传 播 研 究 依 托 科 学 社 会 学 形成 了 批 判  的 传统 。

 相 比 之 下 , 尽 管 中 国 的 科 学 传 播研 究 虽 有 政 府 倡导 的 历 史 传 统 , 但 总 体 上 发 展 较  慢 。

 如 果 把1 9 8 5 年 莫 夫 发 表 在 《 科 学 管 理 研 究 》 上 的 《 科 学传 播 浅 谈 》一 文看 作 是 我 国 科 学 传 播 研 究 的 起 点 , 到 今 天 , 科 学 传 播 研究在我 国 已 经 发 展 了一 段时 间。近 些 年 , 我 国 有  关 科 学 传 播 研 究 的 著 作 和论文数 量 逐 年 上 升 , 反 映 出 这一 研 究 领域的 受 关 注 度 越 来 越 高 。 通 过 浏 览和 分析 中 国 知 网 上 历 年 发 表 的 有 关 科 学 传 播 研 究 的 文章 , 笔 者 发 现 中 国 学者 对 于  科 学 传 播 的 研 究 经 过 了 从 重 视 理 论 到 关 注实践的 转变 ,根据研 究 内 容 的 不 同 大 致 可 以 划 分  1 9 8 5 年- 2 0 05 年 、 2 0 0 6 年- 201 1 年 和 2 0 1 1 年 至 今 三 个 发 展 阶 段 。

  ―、 关 于 科 学 传 播 研 究 1  ? 起 步 阶 段 ( 1 9 85 年-2 0 0 5 年 )

  2  

 1 9 8 5 年-2 0 0 5 年 是 我 国科学传播 研 究 的 起 步 ...

篇二:新青年什么时候停刊的

科技期刊数据库

 社会科学 2019 年 1 月 01

 229 《新青年》迁到北京的具体时间考证

 刘红东 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四川博睿特外国语学校,四川 乐山 614000

  摘要: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件非常著名的历史事件。其开始的标志是 1915 年 9 月 15 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后来,由于陈独秀受聘到北京大学任职文科学长,《新青年》随陈独秀迁到了北京。但是对于《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迁到北京的具体时间不同学段和不同版本的教材却给出了不同的结论。四川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和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三给出的时间是 1916 年年底,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给出的时间是 1917 年初。那么《新青年》杂志编辑部到底是 1916 年年底还是 1917 年初迁入北京的呢?笔者在本文中通过多个视角和众多原始史料进行了考证。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青年杂志》;陈独秀;蔡元培;汤尔和;沈尹默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1 关于《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迁到北京的时间出现的两种分歧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件非常著名的历史事件。其开始的标志是 1915 年 9 月 15 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青年杂志》属于月刊。第一卷,从 1915 年 9 月15 日到 1916 年 2 月 15 日一共发行了 6 号,停刊几个月之后在 1916 年 9 月复刊,开始第二卷,并改名为《新青年》。《青年杂志》和《新青年》属于同一个人创办的同一刊物,只是前后易名而已,创办初期地点一直在上海,由群益书社出版。1916 年年底,陈独秀为了募集资金到了北京。在北京期间,由于好友汤尔和、沈尹默向当时已经答应出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极力推荐,陈独秀受到蔡元培的出任北大文科学长的聘请,随后《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也随陈独秀迁到了北京。但是不同学段和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对《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从上海迁到北京的具体时间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结论。四川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第 44 页写到:

 “1916 年,《新青年》杂志社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主要撰稿人。”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二课(第 53 页),记述:“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序幕,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次新觉醒。《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1916 年底有上海迁到北京。”根据四川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第 44 页和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二课(第 53 页)的记述,《新青年》杂志编辑部应该是 1916 年迁到北京的。然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第 56 页写到:“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1917 年初,陈独秀接受新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社不久也迁往北京。”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的记述,《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迁到北京的时间应该是 1917 年初。由此可见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对《新青年》迁到北京的时间是矛盾的。

 那么《新青年》杂志社到底是 1916 年年底还是 1917 年初迁入北大的呢?笔者在本文中通过多个视角和众多原始史料进行了考证。

 2 从聘请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的新任校长蔡元培的记述中分析

 蔡元培,1916 年接教育部之邀任北大校长,1917 年 1月 4 日在北大发表就职演讲,正式任职北大校长。在任职期间秉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聘请了一大批文人学士在北大任职,其中就包括陈独秀。在蔡元培的一部自传文献《蔡元培自述》中就提及到了蔡元培邀请陈独秀任职北大文科学长的来龙去脉,其中也就提到了有关《新青年》从上海迁到北京的话题。

 “一九一六年冬,我在法国,接教育部电,促回国,任北大校长。我回来,初到上海,友人中劝不必就职的颇多,说北大太腐败,进去了,若不整顿,反于自己的声名有碍。这当然是出于爱我的意思。也有少数的说,既然知道它腐败,更应进去整顿,就是失败也算是尽了心。这也是爱人以德的说法。我到底服从后说进北京。我到京后,先访医专校长汤尔和君,问北大情形。他说:‘文科预科情形可问沈尹默君,理工科的情形可问夏浮筠君。’汤君又说:‘文科学长如未定,可请陈仲甫君,陈君现改名陈独秀,主编《新青年》杂志,确可为青年的指导者。’因取《新青年》十余本示我。我对于陈君,本来有一种不忘的印象,就是我与刘申叔君同在《警钟日报》服务时,刘君语我:‘有一种在芜湖发行之白话报,发起的若干人,都因困苦及危险而散去了,陈仲甫一个人又支持了好几个月。’现在听汤的话,又翻阅了《新青年》,决意聘他。从汤君处探知陈君寓在前门外一旅馆,我既往访与之订定,于是陈君来北大任文科学长,而夏君原任理科学长,沈君亦原任教授,一仍旧贯;乃相与商定整顿北大的办法,次第执行。”

 从《蔡元培自述》中可以看到蔡元培接到担任北大校长任命的时间是 1916 年冬,此时蔡元培所处的地点是法国。

 “冬”在天文学上认为是从 12、1 2 三个月;按气象意义划分,在北半球温带及寒带,冬季也是在 12、1 2 三个月;中国习惯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十一(冬)、十二(腊)月”一共三个月,对应成西方立法依然在 12、1 2三个月前后。也就是说蔡元培接到任命的时间大致应该是在1916 年 12 月左右,即距离 1917 年只有 1 个月左右的时间。蔡元培要从法国回到中国上海,在上海呆了一段时间,然后再去的北京,在北京又去见了汤尔和和沈尹默,再通过汤尔和、沈尹默的推荐最后才去登门拜访陈独秀。那么蔡元培从法国到中国上海、在上海与朋友相聚、从上海去北京的路上、与汤尔和沈尹默的交流等这一个过程中又会消耗大概多少时间呢? 上海到法国的直线距离大概是在 11000 公里左右,而当时乘坐的交通工具不可能是飞机,而是轮船。因为飞机从1903 年诞生之后,最早的应用领域是在军事领域,一战期间用于运输战略物资或者承担轰炸任务。最早的民用飞机出现的时间是 1919 年。1919 年 6 月 25 日德国容克斯公司专门设计和制造出全金属下单翼民航机 F-13,并且只是短距离运输,还不能承担国际客运业务。所以 1916 年,蔡元培从法国回到中国上海不可能乘坐飞机,只能乘坐轮船。轮船的最大航速一般不会超过 30 公里每小时,也就是说坐船从法国到中国上海最低就需要 15 天左右。那么蔡元培从接到任命之后回到中国上海的时间已经是 1916 年中旬了。

 上海到北京有 1462 公里,当时中国的交通还比较落后,没有高速,汽车车速在 40 公里每小时左右,从上海到北京乘坐汽车的话,有需要消耗 2 天时间左右。加上蔡元培在上海与朋友相聚的几天时间,我们大致可以推测,蔡元培到北京的时间应该是在 1916 年 12 月下旬。蔡元培到达北京之后,

 文学与历史 230

 2019 年 1 月 01 关于与沈尹默的交流,沈尹默在《我和北大》中有这样的描述:

 “一九一七年,蔡先生来北大后,有一天,我从琉璃厂经过,忽遇陈独秀,故友重逢,大喜。我问他‘你什么时候来的?’他说‘我在上海办《新青年》杂志,又和亚东图书馆汪原放合编一部辞典,到北京募款来的。’我问了他的住的旅馆地址后,要他暂时不要返沪,过天去拜访。”“我回北大,既告诉蔡先生,陈独秀来北京了,并向蔡推荐陈独秀人北大文科学长。蔡先生甚喜,要我去找陈独秀征其同意。不料,独秀拒绝,他说要回上海办《新青年》。我再告诉蔡先生,蔡云:‘你和他说,要他把《新青年》杂志搬到北京来办吧。’我把蔡先生的殷勤之意告诉独秀,他慷慨应允,就把《新青年》搬到北京,他自己就到北大来担任文科学长了。” 从这段记述中,可以看出沈尹默是在蔡元培已经到达北京之后,才回的北大,时间应该是在 1916 年 12 月下旬之后了。同时沈尹默在陈独秀和蔡元培中间来回走访交流至少两趟,也会占用去几天时间。那么我们大致可以推测,蔡元培通过沈尹默第一次登门拜访陈独秀的时间应该是在 1916 年12 月底,距离 1917 年只有几天的时间。在这几天的时间之内,陈独秀要回到上海,再从上海将《新青年》杂志编辑部搬迁到北京可能性极小。

 3 从向《新青年》投稿的胡适的相关记述中分析

 胡适,是《新青年》杂志的重要的撰稿人,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的时候,陈独秀还在美国,但是两人之间因为《青年杂志》和《新青年》一直在联系。胡适在口述中曾经提到这么一段内容:

 “在 1916 年的 11 月,我开始把我们一整年非正式讨论的结果,总结成一篇文章在中国发表,题目叫做《文学改良刍议》”“我一共复写了三份。一份给由我自己主编的《中国留美学生季报》发表。《季报》那时是由‘商务印书馆’承印的。另一份则寄给当时一份新杂志《新青年》。该杂志由陈独秀主编,已出版数年。陈氏于 1916 年受聘为国立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这篇文章于 1917 年 1 月在《新青年》刊出之后,在中国文化界引起了一场极大的反应。北京大学一校之内便有两位教授对之极为重视。其一则为陈独秀本人。另一位则是古典音韵学教授钱玄同。” 从胡适的口述中,可以看出两个信息:第一,胡适曾经向《新青年》投稿《文学改良刍议》,投稿时间是 1917 年 11月;第二,《新青年》刊登《文学改良刍议》的时间是 1917年 1 月。《新青年》属于月刊,一个月发行一号,如果 1911年 11 月投稿,应该在 12 月月刊就发刊,为什么要等到 1917年 1 月才发刊?这个时间意味着什么呢?根据蔡元培和沈尹默的描述中,我们知道陈独秀 12 月在北京募集资金,12 月底受到蔡元培的聘请之后又在准备搬迁事宜,只有搬迁工作完成之后才能够在北京正式发刊,也就是说直到 1917 年 1月陈独秀才完成《新青年》的搬迁工作。

 4 从 与陈独秀有关的著作中进行佐证

 在朱洪的《从领袖到平民——陈独秀沉浮录》有这样的记载: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到北大就任校长,接替严复。几天后,他聘用陈独秀北大文科学长的呈文被教育部批准。教育部部长范源谦签发‘教育部令第三号’称:‘兹派陈独秀为北京大学。’陈独秀携高君曼及子美、喜子往北京市箭杆胡同 9 号(今 20 号)。《新青年》编辑部同时搬到北京。” 从文段中可以看出,教育部的批文是在蔡元培正式就职之后下发的。也就是说,陈独秀最终接收到的正式的任命是在 1917 年 1 月 4 日之后。所以陈独秀和《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迁到北京的时间在 1917 年 1 月 4 日之后更合理。

 在《鲁迅与<新青年>》(第 6 页)中也有关于《新青年》迁到北京的记载:

 “《青年杂志》1915 年 9 月 15 日在上海创刊,自 1916年第二卷第一号起更名为《新青年》。1917 年,陈独秀受蔡元培邀请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到北京。参与编辑和撰稿的还有李大钊、鲁迅、钱玄同、沈尹默、刘半农、胡适等人。” 从该文段的记载中更能够明确的看出,《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的时间是在 1917 年。

 上述人物蔡元培、胡适、汤尔和、沈尹默他们都是与胡适有亲密联系的人,其中蔡元培、汤尔和、沈尹默还是陈独秀和《新青年》迁到北京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口述和自述史料可以从不同视角对同一事件进行充分的论证。所以笔者认为, 《新青年》迁到北京的时间不是 1916 年年底,而是 1917年年初。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自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2]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 第 61 辑 <我和北大—沈尹默>[M].上海:中华书局,1979. [3]胡适著,唐德刚译.胡适口述自传[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本社,2005. [4]朱洪.从领袖到平民——陈独秀沉浮录[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 [5]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与<新青年>[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刘红东(1989—) ,男,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四川博睿特外国语学校,大学本科(学士) ,研究方向:历史学. (上接第 228 页)

 地方势力的兴起。

 参考文献

 [1]钱蓉.清代学田来源试析[J].清史研究,1998(4). [2]郝路军.“学田”与“赠地学院”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6(2). [3]王莹.浅谈宋代的学田与书院的运营--古代教育自筹办学经费的实践与意义 [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4]贾灿灿.两宋时期学田的起源与发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10). [5]陈程,向德富.论清代学田制度下书院的奖助学机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 [6]高莹 .明清时期学田定义及起源再探 [J].农业考古,2015(1). [7]郝路军.“学田”与“赠地学院”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6(2). [8]杨布生,彭定国.中国书院与传统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篇三:新青年什么时候停刊的

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新课导入你还记得我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的吗?旧式学堂和科举制度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你知道新式学堂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是哪所?今天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是如何创办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学习目标1.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科举制废除、新闻报纸和书馆出现的史实;2.知道鲁迅、齐白石、聂耳、洗星海等文学艺术家的主要成就。1.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科举制废除、新闻报纸和书馆出现的史实;2.知道鲁迅、齐白石、聂耳、洗星海等文学艺术家的主要成就。

 新课讲授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新式教育的创办时期 新式学校洋务运动时期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甲午战争之后北洋西学堂百日维新期间京师大学堂新式学堂的创办,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培养了一些近代人才,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新式学堂的创办,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培养了一些近代人才,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原址

 2.科举制度的废除1901 年,清政府决定废除八股文;1903年,清政府以科举阻碍学校发展,决定逐步废除科举制。年,清政府以科举阻碍学校发展,决定逐步废除科举制。1905 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废除。清政府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多年的科举制度废除。清政府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3.新闻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创办了许多供在华外国人阅读的外文报刊。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创办了许多供在华外国人阅读的外文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民国时期著名的报纸

 民国时期著名的刊物

 4.出版业的发展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华书局 生活书店开明书店出版的书籍

 延安新华书店旧址现代化的新华书店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二.文学艺术成就1.文艺成就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作者 作品 作者 作品鲁迅 《狂人日记》《阿Q正传》老舍 《骆驼祥子》郭沫若 《女神》 徐悲鸿 《愚公移山》茅盾 《子夜》 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曹禺 《雷雨》 洗星海 《黄河大合唱》巴金 《家》

 2.典型代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成为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阿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成为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阿Q正传》,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鲁迅杂文思想深刻,语言犀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篇章。正传》,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鲁迅杂文思想深刻,语言犀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篇章。

 齐白石擅绘花鸟草虫,画法上工笔、写意兼长,造诣精深齐白石擅绘花鸟草虫,画法上工笔、写意兼长,造诣精深齐白石的虾

 代表作品《愚公移山》《六骏图》代表作品《愚公移山》《六骏图》

 代表作品《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

 代表作品《黄河大合唱》代表作品《黄河大合唱》

 3.影视艺术的发展20 世纪初,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早期照相机慈禧太后画像及照片

 《定军山》剧照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是《定军山》剧照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由京剧大师谭鑫培先生主演的京剧片《定军山》。年拍摄的、由京剧大师谭鑫培先生主演的京剧片《定军山》。

 《歌女红牡丹》剧照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歌女红牡丹》剧照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

 赵丹周璇赵丹、周璇等电影明星,为人们留下了《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渔光曲》等经典影片,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赵丹、周璇等电影明星,为人们留下了《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渔光曲》等经典影片,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课堂小结报刊:《申报》《大公报》《新青年》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文学艺术成就文学艺术成就教育: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校的兴办绘画:齐白石、徐悲鸿教育: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校的兴办绘画:齐白石、徐悲鸿文学:鲁迅《狂人日记》出版:商务印书馆、新华书店歌曲:聂耳、冼星海电影:《定军山》《歌女红牡丹》文学:鲁迅《狂人日记》出版:商务印书馆、新华书店歌曲:聂耳、冼星海电影:《定军山》《歌女红牡丹》

 随堂演练1.中国近代的新式学堂最早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2.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C.时务学堂 D.福州船政学堂1.中国近代的新式学堂最早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2.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C.时务学堂 D.福州船政学堂AB

 3.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说明( )A.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B.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C.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4.《家》这部白话小说是谁创作的( )A.鲁迅 B.郭沫若 C.老舍 D.巴金3.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说明( )A.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B.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C.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4.《家》这部白话小说是谁创作的( )A.鲁迅 B.郭沫若 C.老舍 D.巴金BD

 5.下列作品属于鲁迅的是( )①《雷雨》 ②《骆驼祥子》③《狂人日记》 ④《阿Q正传》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③④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民族战歌,曾经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勇气。这首歌的词作者是长沙人( )A.鲁迅 B.冼星海 C.田汉 D.聂耳5.下列作品属于鲁迅的是( )①《雷雨》 ②《骆驼祥子》③《狂人日记》 ④《阿Q正传》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③④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民族战歌,曾经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勇气。这首歌的词作者是长沙人( )A.鲁迅 B.冼星海 C.田汉 D.聂耳DC

 7.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的歌曲,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心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广为传唱,它们反映的时代心声是(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C.和平建国 D.抗日救亡7.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的歌曲,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心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广为传唱,它们反映的时代心声是(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C.和平建国 D.抗日救亡D

篇四:新青年什么时候停刊的

知识

  新感觉派:

 二十世纪 30 年代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流派。

 代表作家有穆时英、 刘呐鸥、施蛰存等。

 中国新感觉派受 20 世纪 20 年代日本新感觉派等外国现代派的影响。

 新感觉派的小说的内容多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 着重是对畸形病态生活的描写, 以快速的节奏和多变的画面表现现代都市光怪陆离的生活, 刻意追求主观感觉印象, 在形式上花样翻新, 但部分作品存在悲观颓废倾向。

 九叶诗派:

 二十世纪 40 年代国统区出现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穆旦、 辛笛、 陈敬容、 郑敏等九人。

 九叶诗派的特点是:

 既忠于时代和现实, 又忠于艺术和创造, 较多吸收西方象征诗派、 现代诗派的表现手法。

 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在他们的诗里得到较好的结合。

 南国社:

 20 年代初成立的话剧团体。

 田汉创立, 先后办《南国》 半月刊、 《南国特刊》和南国艺术的学院等。

 开展话剧运动主要在 1928 至 1929 年, 演出田汉的剧本。

 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其鲜明风格。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 1930 年成立于上海, 1936 年因形势变化而解散。

 左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组织, 先后出版刊物《北斗》 、 《萌芽》 等几十种。

 左联的主要成员有鲁迅、 茅盾、 田汉、 丁玲、 张天翼等。

 左联的成立推进了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 突破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

 创作了 《子夜》 等优秀作品, 对中国革命和新文学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但也存在“左” 的倾向。

 象征诗派:

 是指“五四” 文学为代表的新诗派。

 李金发在这时期连续推出三本象征诗集, 以象征的意象表现内心的感觉、 情绪。

 后期创造社穆天木、 王独清冯乃超三位诗人,这时也致力于象征诗创作, 各自出版象征诗集。

 论语派: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一个现代散文流派, 以创办《论语》 半月刊而得名, 尚有《人世间》 、 《宇宙》 等刊物。

 主要人物是林语堂。

 提倡幽默、 闲适、 性灵小品。

 语丝社:

 得名于《语丝》 周刊。

 《语丝》 创刊于 1924 年 11 月, 1930 年 3 月停刊, 语丝社随之消散。

 《语丝》 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 周作人、 鲁迅、 林语堂等。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 主要发表杂感、 短评、 小品等。

 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 独具风格的“语丝” 文体, 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 斥旧促新, 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 泼辣幽默, 讽刺强烈。

 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 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默的小品形成了 该社散文的创作的两大类, 对散文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1、 1917 年 1 月、 2 月在_《新青年》 _杂志上刊登了胡适的_《文学改良刍议》 _和陈独秀的_《文学革命论》 _两篇文章, 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端。

 2、 “用这人道主义为本, 对于人生诸问题, 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 便谓之人的文学。

 ” 这是文学革命时期_周作人_在著名的《_人的文学_》 一文中提出的主张。

 他还最早从英国文学中引入_美文_的概念, 以此提倡富于艺术性的叙事、 抒情的散文。

 3、 老舍的《四世同堂》 包括第一部《_惶惑_》 , 第二部《_偷生_》 , 第三部《_饥荒_》 。

 4、 举出三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

 《_背影_》 、 《_荷塘月色_》 、 《_给亡妇_》 。

 5、 萧红的成名作是《_生死场_》 , 代表作是《_呼兰河传_》 , 最后一部小说是《_小城三月_》 。

 6、 曹禺的主要创作包括哪五个剧本?

 《雷雨》 、 《日出》 、 《原野》 、 《蜕变》 、 《北京人》

 7、 《雷雨》 戏剧冲突的特点。

 紧张、 尖锐、 集中

  8、 由于沈从文在三十年代的丰富的创作, 文坛给他的美称是什么?

 文体作家

  9、 《边城》 长久弥新的原因是什么?

 独特的美的意境

  10、 张爱玲作品的基调。

 苍凉

  11、 《围城》 有什么样的美喻。

 新《儒林外史》

 12、 艾青的第一部诗集是什么?

 《大堰河》

 二、

 名词解释(15 分)

 1、 文学研究会时间:

 1921 年 1 月

  地点:

 北京

  人物:

 周作人、 郑振铎、 沈雁冰等十二人

  主张:

 “为人生而艺术”

 主要贡献:

 培养了 大批新文学作家, 广泛介绍外国文学流派。

 代表了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现实主义潮流。

 2、 湖畔诗社

  1922 年 4 月成立于杭州, 主要成员是应修人、 冯雪峰、 潘漠华、 汪静之, 以写情诗著称。

 他们合出《湖畔》 、 《春的歌集》 等诗集。

 1925 年, 湖畔诗社停止活动。

 3、 孤岛文艺

  孤岛时期指 1937 年 11 月 12 日, 中国军队撤出上海以后, 上海英、 法等帝国主义的租界完全被日军包围, 直到 1941 年 12 月珍珠港事件发生, 日军进入租界为止。

 在和外界隔绝的情况下, 上海的文艺工作者还坚持开展抗战文艺活动, 特别是抗日救亡戏剧活动最为活跃, 创作演出了 许多表现民族气节的戏剧。

 如, 于伶的历史剧《大明英烈传》 , 阿英的《明末遗恨》 , 为宣传抗日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4、 创造社

  创造社:

 时间:

 1921 年夏

  地点:

 东京

  人物:

 郭沫若、 成仿吾、 郁达夫等。

 主张:

 赞同“文学是自我的表现” , 通常被称为“为艺术” 的一派。

 主要贡献:

 独创新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流派, 后期倡导革命文学。

 5、 象征诗派

  中国象征诗派的代表诗人是李金发, 他从 1920 年开始写诗, 但引起人们注意是在诗集《微雨》 、 《为幸福而歌》 和《食客与凶年》 出版之后, 他的诗打破寻常的章法, 扑朔迷离, 晦涩难懂, 故被称为&quot;诗怪&quot;。

 6、 爱美剧

  时间:

 1921 年开始

  主要人物:

 陈大悲

  主要内容:

 爱美剧就是一种业余的戏剧, 它不以营利为目的, 是针对职业戏剧和商业戏剧为了 经济利益而迎合观众的庸俗、 堕落之弊病提出的。

 爱美剧提倡戏剧的艺术性, 包括剧本、 演员和观众, 目的是要通过改造戏剧去改造社会。

 贡献:

 爱美剧的提倡在理论上推动了 现代话剧的发展。

 7、 乡 土文学派

  乡 土文学派的小说创作出现于 1923 年前后, 没有文研会那样统一的组织, 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在创作题材上相近而形成一个独特的流派。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描写自己所熟悉的乡土题材, 特别是农民和农村题材, 地方乡 土气息浓厚。

 8、 南国社

  1927 年冬成立于上海。

 领导人田汉。

 南国社成立后即开办南国艺术学院, 田汉任院长,田汉、 徐悲鸿、 欧阳予倩分任文学、 美术、 戏剧等科主任, 以“培植能与时代共痛痒而又有定见实学的艺术学院人才” 为办学宗旨。

 9、 身边小说

  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表现自我的小说, 把“我” 看作是艺术的基础, 强调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描写自己身边的生活, 它不着重外部事件的客观如实的描写, 而着意于作家主观感情的抒发, 或者说是对作家内心世界的露骨的描写。

 10、 美文

  时间:

 1921 年开始

  主要人物:

 周作人提出“美文” 的概念

  主要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初期侧重抒情、 叙事的白话散文的特定名称。

 代表作家:

 周作人、 朱自清

  贡献:

 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推动中国现代散文更自觉地向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发展。

 11、 新月社

  时间:

 1923 年

  地点:

 北京

  人物:

 胡适、 陈源、 徐志摩、 闻一多、 梁实秋等。

 倾向:

 思想上较倾向于自由主义。

 主要贡献:

 提倡新格律诗, 提高了 白话诗的艺术品位。

 12、 左联

 时间、 地点

  左联于 1930 年 3 月 2 日在上海成立。

 人物

  选出沈端先、 冯乃超、 钱杏邨、 鲁迅、 田汉、 郑伯奇、 洪灵菲等七人为常务委员。

 内容

  通过左联纲领, 鲁迅发表《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

 左联纲领, 着重从无产阶级革命的角度规定文学艺术的任务和发展无产阶级文艺的方向。

 13、 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任何思想性和社会针对性的小说, 都可归入问题小说, 但在五四时期, 问题小说是有其独特的含义的:

 它是五四启蒙主义精神和初步入世的学生、青年的社会热情和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

 如冰心的小说《超人》 等。

 14、 “后放脚” 的诗

  旧诗的痕迹很重, 但毕竟在新诗创作上迈出了蹒跚的第一步。

 15、 哲理小诗

  将零碎的思想用三言两语记录下来, 抒写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思索。

 16、 中国诗歌会

  1932 年 9 月在上海成立, 是“左联” 领导的一个群众性团体。

 也是我国第一个有组织,有纲领的革命诗歌团体。

 发起人有穆木天, 杨骚、 森堡(任钧)

 、 蒲风等。

 1933 年 2 月中国诗歌会机关刊物《新诗歌》 创刊。

 从诗歌的内容上:

 主张捉住现实。

 在诗歌的形式上:

 提倡大众歌调。

 17、 臧克家诗的风格特点

  真挚、 严谨、 凝练、 含蓄。

 三、 简答题(40 分)

 1、 以《沉沦》 为例简要论述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及其意义。

 《沉沦》 极其大胆率真地表达出人对于爱情幸福的渴望, 这在五四时期的中国, 对于刚刚从礼教的幽禁中觉醒的青年, 无疑是他们希望听到的真正人的声音。

 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 封建礼教禁锢人性, 特别是宋明以来, 宋明理学宣扬的“存天理, 去人欲” 的禁欲主义, 窒塞了人们追求合理生活的愿望, 到五四这样一个人的意识觉醒的时代, 《沉沦》 以前所未有的大胆和率直表达出追求人生合理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呼声, 可以说使社会心理受到一次强烈的震动, 以赤裸裸的表白剥下了 旧道德的虚伪的假面具。

 虽不免有些极端, 但绝对不是不道德的淫书。

 他与薄伽丘的《十日谈》 , 拉伯雷的《巨人传》 有异曲同工之妙。

 《十日谈》 批判中世纪教会和宗教的禁欲主义, 表现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

 《巨人传》 , 宣扬文艺复兴的精神, 反对封建宗教神学, 将大胆的革新思想隐藏在无穷无尽的粗言俚语中。

 郁达夫和他们在精神上有相似之处。

 郁达夫主要是从人生的幸福追求出发来感受和描写人生的, 性爱问题恰恰是当时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人生幸福的首要问题。

 《沉沦》 中的苦闷实际上是中国新觉醒的知识分子被压抑了的正常爱情的畸形表现。

 另外《沉沦》 把个人的悲剧和中华民族的悲剧联系在一起, 不满于中国的贫弱, 丧权辱国的命运, 希望祖国富强, 不再做弱国子民, 表现了 积极向上的社会思想内容。

 意义:

 从性苦闷的角度, 表现强烈的、 彻底的反封建的精神。

 2、 结合闻一多的诗《死水》 简要分析新格律诗的三美原则。

 音乐美:

 每句诗都包含一个“三字尺” 和三个“二字尺” , 错落有致、 韵脚整齐。

 绘画美:

 辞藻华丽, 色彩斑斓, 反讽一潭死水似的中国。

 建筑美:

 方块式的诗行排列, 配合死水的内容, 因为死水是没有变化的。

 3、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一文提出了怎样的文学主张? 怎样评价这一主张的理论价值?

 以人为本的文学主张。

 周作人当时是比较重视文学思想内容的革新的。

 他所说的“人的文学” , 就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文学, 用人道主义文学来反对封建主义、 封建礼教。

 这和新文化运动所提到的民主与科学精神是一致, 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人的文学” 的提出, 初步确立了文学的现代观念, 为以后“为人生” 的现实主义思潮的形成初步打下了理论基础。

 4、 文学革命的实质和主要贡献是什么?

 性质:

 形式上, 提倡白话文; 思想上, 反对封建思想及其旧文学, 确立现代的、 进步的文学观念。

 贡献:

 (1)

 、 理论上:

 建立了 全新的文学观念; 形式上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 实现言文合一。

 抛弃了 传统的“文以载道” , “代圣人立言” 的旧文学观, 确立了文学为人生, 为社会现实的新文学观, 使文学更接近人民, 接近现实。

 (2)

 、 实践上:

 一大批有为的新文学作家出现, 白话作品出现空前繁荣局面, 推出了现代文学史上两位大师——鲁迅、 郭沫若。

 (3)

 、 第一次向世界开放, 中国文学走入世界文学的大潮之中, 此时期对外国文学的介绍也是空前繁荣的。

 5、 鲁迅一生创作中最重要的两个时期是什么时候?

 北京时期和上海时期

  6、 鲁迅的文艺观?

 为人生

  7、 以小说《骆驼祥子》 为例简述老舍对五四以来白话语言艺术的贡献是什么?

 老舍是我国“五四” 以来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 他以勤奋的创作和特有的艺术才华为中国现代文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是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 在他的作品中, 有浓重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北京味。

 《骆驼祥子》 的一大特色, 就是鲜明突出的京味儿。

 骆驼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

 从开篇对于北平洋车夫门派的引言, 到虎妞筹办婚礼的民俗的交代, 从对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骆驼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 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

 小说写祥子在混乱的军营中顺手牵走几匹骆驼,卖得了 一些钱而后走到北平城郊的时候, 对故都那种平和、 静谧的景物描写, 很好地衬托了 祥子此时的心情。

 在烈日与暴雨下拉车的檐子, 对瞬间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感受, 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情况, 又与祥子这个特定人物的身份相一致, 表现出作者对故乡了如指掌的熟谙和驾轻就熟的描写技巧。

 老舍的作品远离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 , 其中的北京味儿、 幽默风, 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 凝练、 纯净的语言, 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

 老舍是“京味小说” 的源头, 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可概括为“白、 俗、 俏、 深” 。

 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 有着突出...

篇五:新青年什么时候停刊的

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 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 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 在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 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 (一说源于西汉初期)

 ,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世界上最早印刷出版的周报是:1609年德国的《新闻报》最早的日报是:1663年德国的《莱比锡新闻》最早出现并具有影响力兼售价低廉的大众化报纸是:1833年美国的《纽约太阳报》

 《邸报》 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它创办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约公元前二世纪左右)

 。

 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 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 郡下再分若干个县。

 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驻京办事处, 这个住处叫做“邸” , 派有常驻代表, 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 诏书、 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 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 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 传送到各郡长官。

 这就是《邸报》 产生的背景。

 唐代开元年间的邸报

 美国《太阳报》

 阅读教材思考:

 什么时候中国开始出现近代报刊? 主要是谁办的? 比较著名的有哪些?19世纪中前期, 外国人在华办报一、 大众报业的发展外文报:

 《中国丛报》 《万国公报》中文报: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申报》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东创办的, 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份中文报刊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1872年位

 《东西洋考每月 统记传》 于1833年8月 1日创刊于中国广州, 其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

 该报本质上是宗教性报刊, 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在编辑上该报文字通俗辑上, 该报文字通俗, 文风简短, 尽可能与中国文化相吻合。

 1834年出版第10期后休刊, 1835年2月 复刊, 出版6期后再度休刊, 可见到的最后一期出版于1838年7 月 。文风简短尽可能

 《申报》 , 创办于187 2年4 月 30日。

 历经了清朝同治、 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 又经历了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北伐战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 至19 4 9年5月 27 日上海解放时因历史原因停刊。

 187 2年4月 30日, 中国第一张近代报纸《申报》 在上海创刊。

 《申报》 , 它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 影响最大的报刊。

 《申报》 的问世冲破了 旧时报纸的局限, 消息已不限于单纯的政治公报, 开始重视对国内外大事和市井社会民众的新闻报道, 第一次形成了 一份现代意义的中国报纸1912年史量才接任总意义的中国报纸。

 1912年史量才接任总经理后, 大刀阔斧致力于改革, 《申报》蒸蒸日上, 提到它无人不晓, 以致把“申报” 和“报纸” 当作同义语, 把一切报纸都叫做“申报纸” , 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擎, 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你知道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 代表的报刊是什么?19世纪70年代;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昭文新报》(艾小梅 1873年 汉口)

 该报于清同治十二年闰六月(公元1873年8月)创办于汉口, 创办人艾小梅自任主编。

 内容多为轶闻趣事, 间有诗词小品, 与当时以刊载官方文书为主的《京报》 、 《宫门钞》 旨趣颇异。

 初为日报, 后改为五日刊, 不久停办。

 维新运动中, 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

 19世纪中期前后, 外国人在华办报, 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 和《万国公报》 。《中国丛报》 由马礼逊倡议, 于1832年5月起出版的一份英文月刊。

 至1851年12月约十年间《中国丛报》 共出版21卷年间, 《中国丛报》 共出版21卷, 登载了 鸦片战争前后二十年期间有关中国社会的政治、 经济、 文字、 风俗等方面的调查资料, 其中包括了 中外关系和外国人在中国活动等情况, 也包括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等中国官吏的活动等记载。登载了 鸦片

 《万国公报》 在同治七年7月19日, 由基督教会在上海创办, 初为周刊, 以宗教内容为主,销路不广。

 1894年9月, 自第301卷起更名《万国公报》 , 成为以刊登时事为主的综合性刊物。光绪十五年复刊, 改为月刊, 成为光学会宣传刊物, 多载时事论文和中外重大政治法令, 传播西方宗教、 文化等, 放行量渐增, 至戊戌变法时以达38400份。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是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 。

 1874年1月王韬在香港支持创办我国第一个报刊《循环日报》 , 荣闵在上海创办中文报纸《汇报》 。令

 戊戌变法时期,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 大多反映社会思潮, 比较著名的是由黄遵宪、 汪康年、 梁启超在1896年主办的《时务报》 。

 它由梁启超主笔, 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 变者天下之公理” , 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 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 很大作用。《明报》 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明报》 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宣传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同改良派刊物《新民丛报》 等进行论战。

 孙中山在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同盟会革命纲领概括为民族、 民权、 民生三大主义, 宣传了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党人的主张,对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党人的主张, 对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了 巨大作用。宣传同盟会

 《时务报》重要刊物。

 1896年8月 9日创刊于上海, 黄遵宪、 汪康年、 梁启超、 邹凌翰、 吴德潇等发起创办。

 梁启超任总主笔, 汪康年任总经理, 麦孟华、 徐勤、 欧榘甲、 章太炎等参加编撰工作。

 每旬出版1册, 3万字左右。

 重视政论, 所载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 《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 、 《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 , 赵而霦的《开议院论》 , 麦孟华的《尊侠篇》 ,徐勤的《中国除害议》 等政论文章徐勤的《中国除害议》 等政论文章, 系统地宣传了改良派的变法维新思想和有关开议院、 废科举、 办学校以及与帝国主义进行“商战” 等方面的政治主张。

 1898年7 月 底, 光绪帝诏改《时务报》 为官报, 汪康年拒不遵命, 并在同年 8月 17日将报名改为《昌言报》 出版。

 《时务报》 在出满69期后宣告停刊。

 《时务报》 初创时每期销4000份, 半年后增至7 000份, 最多时达1.7 万份, 在当时国人自办报刊中发行数最大。《时务报》 的政论文体风行一时, 被认为是“时务文体” 的代表。

 [清末变法维新运动时期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系统地宣传了改良派的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论杂志, 同盟会机关报。

 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辞, 将同盟会的主张概括为“三民主义” 。

 是革命派的主要宣传阵地, 曾与改良派刊物《新民众报》 进行思想论战。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

 于1902年2月由梁启超创办於日本横滨。

 从创刊到1907年11月停办﹐ 前後近六年﹐ 共出版九十六期。

 这是梁启超宣扬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 反对民主革命的重要阵地。《新民丛报》 是20世纪初在日本发行的半月刊是梁启超主持的报刊中历时最久、 影响最大的刊物1902年2月8日响最大的刊物。

 1902年2月8日, 继《清议报》 后,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新民丛报》 , 每月旧历初一日、 十五日发行。

 1903年2月起, 改为十四日、 二十九日发行。

 1904年2月以后, 经常不能如期出版。

 1907年8月停刊, 前后历时六年, 共出96号, 编辑和发行人署名冯紫珊, 实由梁启超负责, 刊物上的重要文章也大都出与梁启超之手。继《清议报》 后

 《新青年》 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宣传民主与科学,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受到19 17 年俄国十月 革命的影响, 《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许多高级共产党员(如毛泽东)

 都受到过《新青年》 的影响。

 《新青年》 由陈独秀1915年在上海创办。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 , 第二卷起名为《新青年》 ,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1923年6月, 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

 这时期的报刊已经成为有力的思想宣传武器, 发挥着制造舆论、 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国民党针锋相对的斗争

 《新华日报》 由周恩来等创办, 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在全国分开发行的报纸。

 1938年正式在武汉创刊, 后迁重庆, 1947年2月被国民党勒令停刊。

 它在国民党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占领了 舆论制高点, 被人民群众誉为“茫茫占领了 舆制高点黑夜中的一座灯塔” , 成为我党沟通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解放后, 《新华日报》 作为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出版, 后来成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被人民群众誉为茫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宣传党的路线、 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人民日报诞生于1948年6月 15日河北省平山县, 当时作为中共中央华北局的机关报, 是由晋察冀解放区的晋察冀日报和前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

 19 49 年3月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

 19 49 年3月 ,人民日报迁至北平(今北京)

 , 同年8月 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人民日报》 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 是中国最具权威性、 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 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主要报刊之一。

 它作为一份权威、 严肃的综合性日报, 对新闻事件作出迅速、 及时、的综合性日报对新闻事件作出准确而有深度地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已成为人民日报的特色之一, 赢得大量国内外读者的信赖。

 它还承担着每天向全国和世界传播与介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方针、 政策的重任。及时

 60年来, 《人民日报》 坚持正确办报方向, 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积极宣传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 及时传播国内外各领域的信息,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夺取革命、 建设、 改革的重大胜利作出了 重要贡献。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 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人民日报》 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深入宣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深入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进的先进事迹, 高唱奋进凯歌, 弘扬民族精神, 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作出了 积极贡献。

 新时期的报刊业

 阶段时间代表刊物影响形成19世纪中前期《中国丛报》《万国公报》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1872年《申报》中国近代历时最长、 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发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成为宣传改良、 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 发挥着制造舆论、 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辛亥革命时期时期《民报》展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同国民党控制的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 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广大干部群众了 解党的路线、 政策和方针的主要渠道, 世界了 解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繁荣改革开放后扩大了 信息含量, 拓宽了 报道领域, 丰富了 人们的生活, 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结合以上资料思考:

 报刊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内因:语言通俗易懂; 取材世俗, 运笔浅显外因: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新思潮萌发, 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科技的发展、 政府政策的推动等

 二、 广播影视业的发展1、 广播文字广播广播阅读教材第74页“历史纵横” , 谈谈广播在中国的发展。声音

 文字+声音+图像=影视2、 电影电影的发展阶段有声无声彩色黑白年由卢米埃尔1895年, 由卢米埃尔兄弟制作的电影《火车到站》 、大门》 在巴黎公映,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工厂生。

 1905年, 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 中国第一部电影:

 京剧《定军山》, 演员为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

 《定军山》 讲的是老将军黄忠智取定军山的故事。三国时魏蜀交战, 曹操派大将张郃攻打葭萌关,被蜀汉老将军黄忠、 严颜打败。

 张郃逃到定军山, 投奔夏侯渊, 准备共同对抗蜀军。

 诸葛亮为增加黄忠取胜的信心, 假意说黄忠年纪太大,打不过夏侯渊, 准备换人出战。

 黄忠听了很是生气, 称自己年龄虽大但力气不减当年, 并立下军令状发誓十日内攻下定军山下军令状, 发誓十日内攻下定军山。

 诸葛亮见激将法成功, 便欣然同意黄忠出战。

 两军交战中, 夏侯渊把黄忠的部将陈式擒去, 而黄忠也生擒了夏侯渊的侄子夏侯尚。

 于是双方商定,在两军阵前互换人质。

 可当夏侯渊放回陈式后,黄忠却将夏侯尚射死, 激得夏侯渊出阵较量。黄忠又施展拖刀计, 斩杀夏侯渊, 夺取了定军山。诸葛亮见

 • 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中国第一部有声片——胡蝶主演的《歌女红牡丹》 , 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歌女红牡丹因从小习演旧戏深受封建 礼教熏陶。

 长大后不幸嫁与无赖丈夫 一直遭受非人对待。但她恪守三从四 德, 毫无怨言。

 当初, 她在舞台上名 噪一时, 月 入丰厚, 但仍不够丈夫挥 霍。

 后因受刺激过度倒嗓, 由主角沦 为三四流配角, 直至生活潦倒, 仍委 曲求全, 听任丈夫虐待。

 家庭经济拮据丈夫因无钱可供挥霍据, 丈夫因无钱可供挥霍, 迫红牡丹 出卖女儿不成,便诱女儿外出, 卖入 娼门。

 事为暗地追求红牡丹的富商所 悉, 因同情她, 出资赎其女还家。

 时 丈夫因卖女心情懊恼, 失手杀人, 被 捕入狱, 她仍然既往不咎, 真诚相待 。

 临赴外地演出前夕, 又专程去监狱 探望。

 后来又托人营救丈夫出狱, 终 于使丈夫幡然悔悟, 改邪归正。迫红牡丹 出卖女儿不成

 1934年公映时创下连映84天的记录。

 1935年, 《渔光曲》 在国际电影节上首次获奖。

 渔民徐福和妻子有一对孪生子女小猴、 小猫。一场...

篇六:新青年什么时候停刊的

主义青年团时期题目

 1927 年 4 月—1945 年 1. 1936 年 11 月 1 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

 决定的基本精神是将共青团改造成为 ( A )。

  A、 民族解放性质青年群众组织 B、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

 民先队)

  C、 抗日救国青年团 D 民主的青年组织

 2. 1938 年 10 月 10 日至 11 月 21 日, 西北青救会在延安召开了西北青年第二次救国代表大会。

 会议决定成立“(C)

 ”作为全国青年抗日救国运动的领导机关。

 A 中华青年救亡团体联合办事处B 中华青年救国组织联合办事处 C 中华青年救国团体联合办事处D 中华青年救亡组织联合办事处3. 1937 年 10 月, 西北青救会在陕西省三原县斗口镇创办战时青年短期培训班。训练班于 1938 年 1 月迁至陕西省(A)

 安吴堡, 故称“安吴青训班”。

 A 泾阳县 B 三原县 C 延安 D 瑞金4. 为了 更有力地引导青年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 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中共中央于 1938 年 5 月 5 日发出关于青年工作组织的决定, 要求“县委以上地方党部直至中央, 成立(C)

 ”。

 A 青年部 B 青年委员会 C 青年工作委员会 D 青年团5. 1937 年 7 月全面抗战爆发后, 各地青年抗日救亡团体纷纷建立, 1938 年 2 月至 6 月,(A)

 两次下令, 宣布解散西北青救民先队总队部、 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等 13 个爱国团体。

 A 国民党陕西省党部 B 国民党陕西省政府 C 国民党当局 D 国民党西北各界政府6. 1937 年 4 月 12 日至 17 日, 西北青年救国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

 革命根据地、 国民党统治区、 沦陷区(C)

 个省、 市的青年代表及民先队全国总队部、 中国学联的代表共计 312 人出席了大会。

 A 10 多 B17 C 20 多 D30 多7. 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改造共青团的决定过程中, 团中央局决定将 1936 年夏建立的中央团校改名为(A), 并开始培训新的青年工作干部。

 A 鲁迅青年学校 B 列宁团校 C 青年干部培训班 D 鲁迅团校8. 1936 年 11 月 1 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

 决定的基本精神是将共青团改造成为(A)。

 A 民族解放性质青年群众组织B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

 民先队)

  C 抗日救国青年团 D 民族先进青年群众组织9. 1936 年夏, 西北革命根据地团的各方面工作得到全面恢复, 到当年 11 月, 地方和基层团县委相继建立, 县级团委达到(B)

 余个, 团员数量达 2 万人。

 A40 B 50 C 60 D7010.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大举入侵。

 在民族危亡的重要关头,共青团响应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召唤, 于 1935 年 12 月发出(D),声明愿意开放组织, 欢迎一切赞成抗日救国的青年加入。

 A 《告全国青年书》 B 《八一宣言》 C《抗日救国宣言》 D《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各校学生和各界青年通报宣言》 11. 在红军长征时期, 团中央机关干部都被编入部队工作。

 长征胜利后, 这部分团干部中的一些人陆续回到团中央局机关, 逐步恢复团中央局的工作。

 1936 年夏, 团中央局机关迁入(A)。

 A 保安(今志丹)

  B 瓦窑堡 C 延安 D 瑞金12. 从 1931 年 12 月开始, 根据地的共青团组织在各根据地开展起群众性的“ (C)”活动, 组织团员、 少先队员每星期抽出一天的时间参加义务性质的拥军优属活动。A 共产主义礼拜六 B 少共礼拜六 C 共产青年团礼拜六 D 青年礼拜六13. 土地革命时期, 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

 少先队)

 组织,少先队是(D), 周恩来曾担任过少先队的总党代表, 张爱萍曾担任过总队长。1930 年, 中央革命根据地有少先队员 30 万。

 A 少年儿童组织 B 青少年组织 C 工人组织 D 青年组织

 14. 土地革命时期, 在红军总政委周恩来的支持下, 红军总政治部和共青团组织曾在青年战士中开展了“四不五要三努力”的竞赛活动, 其中“四不”的内容是。

 CA 不打人、 不骂人、 不怕苦、 不怕死B 不喝酒、 不赌博、 不违纪、 不说脏话C 不抽烟、 不喝酒、 不怕苦、 不掉队D 不喝酒、 不抽烟、 不违纪、 不打架15. 牺牲在反“围剿”战场上的少共国际师师长是(B), 较长时间担任该师政委的是肖华。

 A 陈光 B 吴高群 C 彭绍辉 D 凯丰16. 由团苏区中央局负责动员组织的、 主要由团员和青年组成的红军部队—少共国际师于(B)

 正式成立, 并赴反“围剿”战场。

 A 1933 年 5 月 20 日 B 1933 年 8 月 5 日 C 1933 年 9 月 3 日 D1933 年 12 月 5 日17. 1930 年 9 月团中央尊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 决定在中央革命根据地设立团苏区中央局(当时习惯称:

 少共苏区中央局)。(B)

 年 1 月团苏区中央局正式建立,顾作霖担任团苏区中央局书记

 A 1931 B1932 C1933 D193418. 1928 年 7 月 12 日至 16 日中国共青团在(A)

 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A 莫斯科 B 瑞金 C 武汉 D 北京19. 1928 年 10 月 22 日, 团中央新出版机关刊物(D)。

 由于刊物是秘密出版, 故经常用《青年杂志》、《青年旬刊》、《光明之路》、《青年半月刊》 等作封面伪装。

 A 《无产青年》 B 《新青年》 C《青年实话》 D《列宁青年》 20. 1927 年 10 月, 《中国青年》 被迫停刊, 团中央于当年 11 月 7 日又出版机关刊物(A)。

 出版 5 期后, 再度停刊。

 A《无产青年》 B 《列宁青年》 C 《青年实话》 D《先进青年》 21. 1927 年 12 月, 团中央在上海召开了扩大会议, 针对当时共青团工作的实际情况, 对团干部中出现(C)

 错误倾向进行了批评, 及时制止了 这类倾向的蔓延和发展。

 A “取消主义” B“先锋主义”C “取消主义”和“先锋主义”D“取消主义”和“先进主义”

 22. 1927 年 8 月, 共青团在武汉召开了驻武汉全体中央委员会议, 传达党的八七会议精神, 并发布(C)。

 A 《团的任务决议案》 B 《本团目前任务决议案》 C 《告全团同志书》 D《告团员书》 23. 1927 年(C), 共青团在武汉召开了驻武汉全体中央委员会议, 传达党的八七会议精神, 史称“汉全会议”。

 A 8 月 9 日 B8 月 10 日 C 8 月 12 日 D8 月 16 日24. 团中央为了维护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 坚持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进行斗争。

 在 1927 年 7 月 3 日党中央召开的一次会议上, 团中央局总书记曾当面向(A)

 宣读团中央的政治意见书。

 A 陈独秀 B 李立三 C 王明 D 李大钊25. 1927 年 5 月 10 日至 16 日, 中国共青团四大在(B)

 召开。

 A 上海 B 武汉 C 南京 D 北京26.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三大闭幕以后, 伴随着革命高潮的出现和共青团组织的积极工作, 全国团员的数量增加很快, 到 1927 年 4 月以前, 全国团员人数由(C)的 2400 猛增到 37600 余人。

 A 五卅运动后 B 五卅运动时 C 团三大前 D 五卅运动前27.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于什么时候召开( B )

 A、 1922 年 5 月 5 日 B、 1949 年 4 月 11 日 C、 1935 年 6 月 D、 1942 年 10 月28. 共中央于 1938 年 5 月 5 日发出关于青年工作组织的决定, 要求“县委以上地方党部直至中央, 成立(C)。

 A、 青年部 B、 青年委员会 C、 青年工作委员会 D、 青年组织团29. 1936 年夏, 西北革命根据地团的各方面工作得到全面恢复, 到当年 11 月,地方和基层团委相继建立, 县级团委达(B)

 余个, 团员数量达 2 万人。

 A、 40 B、 50 C、 60 D、 7030. 土地革命时期, 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国少的先锋队(简称:

 少先队)

 组织,少先队是 (C), 周恩来曾经担任过少先队的总党代表, 张爱萍曾经担任过总队长。1930 年, 中央革命根据有少先队员 30 万。

 A、 少年儿童组织 B、 青少年组织 C、 青年组织 D、 革命组织31.1928 年 7 月 12 日至 16 日中国共青团在(A)

 召开了 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A、 莫斯科 B 、 瑞金 C 、 武汉

 D 、 上海32. 1927 年 10 月, 《中国青年》 被迫停刊, 团中央于当年 11 月 7 日又出版机关刊物(A)

 出版 5 期后, 再度停刊。

 A、《无产青年》 B 、《列宁青年》 C 、《青年实话》

  D 、《有志青年》 33. 1937 年 7 月全面抗战爆发后, 各地青年抗日救亡团体纷纷建立, 1938 年 2月至 6 月, (A)两次下令, 宣布解散西北青救会、 民先队总队部、 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等 13 年爱国团体。

 A、 国民党陕西省党部 B 、 国民党陕西省政府 C 、 国民党当局 D 、 国民党下属政府34. 从 1931 年 12 月开始, 根据地的共青团组织在各根据地开展起群众性的 (C )活动, 组织团员、 少先队员每星期抽出一天的时间参加义务性质的拥军优属活动。A、 共产主义礼拜六 B 、 少共礼拜六 C 、 共产青年团礼拜六 D 、 中共青年礼拜六35. 由团苏区中央局负责动员组织的、 主要由团员和青年组成的红军部队¬——少共国际师于(B )

 正式成立, 开赴反“围剿” 战场。

 A、 1 9 3 3 年5 月2 0 日

 B 、 1 9 3 3 年8 月5 日 C 、 1 9 3 3 年9 月5 日

  D 、 1 9 3 3 年1 0 月1 2 日36. 1930 年 9 月团中央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 决定在中央革命根据地设立团苏区中央局(当时习惯称:

 少共苏区中央局)。(B )

 年 1 月团苏区中央局正式建立,顾作霖担任团苏区中央局书记。

 A、 1 9 3 1 B 、 1 9 3 2 C 、 1 9 3 3

 D 、 1 9 3 4 37. 1928 年 10 月 22 日, 团中央新出版机关刊物(B )。

 由于刊物是秘密出版,故经常用《青年杂志》、《青年旬刊》、《光明之路》、《青年半月刊》 等作封面伪装。A、《无产青年》 B 、《列宁青年》

 C 、《青年实话》

  D 、《青年志向》 38. 1927 年 12 月, 团中央在上海召开了扩大会议, 针对当时共青团工作的实际情况, 对团干部中出现的(C )

 错误倾向进行了批评, 及时制止了这类倾向的蔓延和发展。

 A、“取消主义” B 、“先锋主义” C 、“取消主义” 和“先锋主义”

 D 、“左倾思想” 39. 团中央为了维护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 坚持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进行斗争。

 在 1927 年 7 月 3 日党中央召开的一次会议上, 团中央局总书记曾当面向(A)

 宣读团中央的政治意见书。

  A、 陈独秀 B 、 李立三 C 、 王明

  D 、 方国昌40. 1927 年 8 月, 共青团在武汉召开了驻武汉全体中央委员会议, 传达党的八七会议精神, 并发布(C )

  。

 A、《团的任务决议案》 B 、 《本团目前任务决议案》 C 、《告全团同志书》

  D 、《团任务列指书》

推荐访问:新青年什么时候停刊的 停刊 什么时候 新青年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