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党课下载 > 党课:坚定文化自信,矢志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024年)

党课:坚定文化自信,矢志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024年)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12-19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课:坚定文化自信,矢志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024年),供大家参考。

党课:坚定文化自信,矢志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024年)

同志们: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提出的文化自信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和丰富的实践源泉,更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科学指南与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这一最强底气,有着无可比拟的思想性、科学性、指导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文化自信根基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光辉璀璨的中华文化,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定了坚实根基。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土壤。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孕育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未断流,一直以其博大精深、兼容并包的精神生生不息。儒家、道家(道教)和佛家的深邃思想构成其最为核心的部分和最基本的价值准则,法家墨家兵家等百家争鸣,诗词歌赋书画小说百花齐放,所体现的价值精髓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文化绵延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标识。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血脉。跨越千年到新时代,大到国家治理理念,小到个人思维习惯,无不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精神力量、独特的魅力和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尚书·五子之歌》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重民思想成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根基;
《礼记·礼运》中“天下大同”的价值理念成为习近平增进人类福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源与流;
《论语》中的人性论、修养论、德治思想和教育思想深入人心,成为民众日常生活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修养准则;
孔子的“无所苟而已”、老子的“正言若反”、邓析的“两可之说”和庄子的“辩无胜”等思维方法对我们今天考察和批判事物具有积极的现代启示和借鉴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瀚而宽广、博大而精深、历久而弥新,其中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更是历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成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血脉。正如习近平指出:“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所提出的文化自信,不仅囊括了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还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所创造的丰富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和“先国后家、舍生取义、朝闻夕死、精忠报国”思想,为饱含红色基因、不怕牺牲、信念坚定的革命文化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多姿多彩、激励人心、催人奋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了本源因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直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他强调:“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不仅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是精神命脉,而且指出,世界文化激流涌荡,碰撞交融,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保持自信、站稳脚跟的基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同时,他又结合时代现实,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指明了路径、方法和任务,即: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坚持创造性转化,不断激发其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创新性发展,不断补充丰富、拓展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相融相通,共同完成文化育人的时代任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运用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守住文化自信方向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守住文化自信方向。“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才能使文化自信源远流长,永葆生机和活力。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指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这个既彻底又完备的科学体系,既与时俱进又开放包容的理论,自在中国传播以来,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导。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后,就具有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和特色。因此,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文化的指导思想和内在灵魂,是中国文化永葆活力的科学指南。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成功引领中国文化前进方向,更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理论基础。

其次,文化自信是源于对马克思文化理论的赓续创新。一方面,习近平强调:“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
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马克思认为,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而习近平也一再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为根本持久的力量,这正是习近平对历史唯物史观中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重要反作用的深层领悟。此外,马克思还指出:“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他预判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民族文化的开放性也不可逆转。而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强调文化交流互促互鉴的现实,也正是对马克思文化开放思想的继承。另一方面,习近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引,紧贴文化发展所处历史阶段,不断对文化理念、文化价值和文化实践推陈出新;
习近平坚持联系发展的观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对历史文化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
坚持重点论,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关键就是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正是在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义中找到了打造文化自信的方法,而马克思主义也必然成为习近平文化自信的科学指南。

最后,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就没有中国特色。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当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潮杂乱交织,各种文化交融碰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在这种激流险滩中站稳立足,靠的就是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的文化就会迷失前行的方向,丧失前进的动力,我们就谈不上对文化的自信、自强,更不可能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文化自信休戚与共,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生死相关。因此,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以开阔的胸襟和科学的态度面向本来与外来,有辨别地继承与发展,有批判地借鉴与吸收,才能不断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汇聚各方力量不断筑牢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三、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升文化自信底气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升文化自信底气。习近平说:“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所在。”文化自信的力量来自于哪里,就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致力于民族复兴、人民解放,推翻“三座大山”,更与一切反动腐朽的文化作斗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着推翻旧中国、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推动中华民族站起来,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毛泽东就指出,“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而只有掌握并坚信共产主义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完成这一神圣使命。毛泽东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坚信,即新民主主义文化能够激发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重铸人民的文化信仰、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指明新中国向何处去的前进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江泽民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命题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内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胡锦涛提出的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引领,也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丰富升华文化建设理论过程中的自立、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更加自觉地用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文化成为重要的战略支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成为关键一环;
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取得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性、根本性变革和成就,文化成为重要力量源泉;
我们直面各种危机、化解矛盾,保持战略定力,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持久而深厚的精神力量,文化彰显了强大的软实力。所在这一切,都是中国共产党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取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欣欣向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磅礴的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文化自信的最强底气。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走过的奋斗历程,可以坚定的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中国人民的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更不可能找到重塑文化自信的道路。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重新树立起来的。那种认为民国时期的文化名人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底气的所谓“民国风”,是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文化自信的本质是民族自信,是整体民族的精神状态。从红船起航到走向复兴,百年来的风雨征途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重振中华文化辉煌的唯一领导力量。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牢牢把握,也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重塑中华民族的自信心,才能激发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否定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的领导,只能导致全盘西化或民族虚无主义。

综上所述,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更是彰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主体的自信。正如习近平所言:“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和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的显著优势,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全方位的丰富滋养。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继续推进文化创新实践,以实践创造的巨大能量不断夯实和充分涵养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是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文化使命。

四、秉承开放包容交流互鉴态度,彰显文化自信魅力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秉承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态度,彰显文化自信魅力。开放包容交流互鉴是文化自信的最强表现。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其它民族的优秀成果并加以转化,成为自己的东西,也形成了我们的民族特色。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所以没有中断,并且一直不断丰富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本来,吸收外来,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并加以转化吸收。“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核心在于不断顺时应势,推陈出新。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人类与天地万物共荣共存的最高原则,更强调万事万物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首先,开放包容、交流互鉴就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最强表现。文化是承载文明的重要载体。“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化亦同样如此。中华文化也在与其他文化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了开放包容的体系,并在兼收并蓄中不断丰富壮大。文化自信,既基于中华民族文化本源,用强大文化力量在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认同的同时,又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自信开放地与其他国家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影响人类、改变世界,让文化迸发出超越国界、横跨中外、连接未来的魅力之光。开放包容、交流互鉴就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最强表现。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开放包容就是尊重每一种文化,坚持平等相待、相互理解。中华文化在历史上也从未排斥外来文化,如同对待佛教文化一样,道教文化、儒家文化没有因自己是本土文化而极力排斥佛教文化,相反却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佛教文化,并为世人所认同。中华文化就是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不断积蓄着中华民族绵绵不息的最强大精神源泉。

其次,开放包容是文化和谐共生的基本前提,交流互鉴则是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一种文化如果长期自我封闭,走向衰落将成为必然,这个道理就如同“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一样。而坚定文化自信,并不是要在本源文化上故步自封、唯我独尊,认为自己一切都是最好的。恰恰相反,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对不同文化采取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态度,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放下傲慢和偏见,放弃用自己文化来改造甚至取代其它文化的执念,秉持平等与尊重,相信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用文化搭建开放包容的对话平台,促进民心相通,和和共生,共同发展,世界大家庭必将充满勃勃生机。倘若将文化作为不同国家间用以对抗的工具和霸凌的手段,不仅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而且必将切断文明沟通的桥梁,世界也将在文明停滞不前的境况下险象丛生,充斥着冲突与挑战。

最后,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发展。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更是要敞开胸怀,平等交流对话,积极接纳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开放包容、互学互鉴;
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态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又一重大贡献。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它以日益开放、进步、发展的事实不可辩驳地证明:“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它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博大胸襟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发展,为世界各国展示和互通文化之美提供平台,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创造条件,进而实现世界的和平发展和人类的繁荣进步。不忘本来,面向未来,中国必将在坚定文化自信中为续写人类文明、世界文明新辉煌作出贡献,中华文明新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新增量。“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有信心更有能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推荐访问:矢志 党课 中华民族 党课:坚定文化自信 矢志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