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观后感 > 《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观后感10篇

《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观后感10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25

《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观后感10篇《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观后感 2022届高考作文素材:2021年9月11日《新闻周刊》观后感导语: 弱者为失败寻找借口,强者为成功寻找方法。彭超是生活强者,没有了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观后感10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观后感10篇

篇一:《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观后感

22 届高考作文素材:2021 年 9 月 11 日《新闻周刊》观后感 导语 :

 弱者为失败寻找借口,强者为成功寻找方法。彭超是生活强者,没有了双臂,奋斗为他插上翅膀,成功考上同济大学;邢益凡是生活超强者,渐冻症没有打垮他,梦想为她搭桥,不幸向她低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万茂江是生活爱心传递者,用双臂托举生命,用爱心创造奇迹。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学习?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坚持?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成功?

 力量之强,无往不利

 别米佳

 身残志坚,梦想的力量激励着他们前行;见义勇为,正义的力量支持着他们跨越阻碍;英雄不朽,家国的力量促进着他们为国而战。力量往往可以强大到无往不利。

 梦想为翼,迸发一往无前的力量。

 他叫彭超,因事故失去双臂后,依靠脚完成生活,最终考上同济大学;她叫邢益凡,身患渐冻症但梦想不渐冻,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他们有着比常人低的起点,却积蓄了力量达到了一些人难以达到的高度。

 正义为本,激发前所未有的力量。

 在 在 18 楼的窗台上托举被防盗窗挂住的女孩的,是万茂江,即使因此被刮伤,他也并的 不在意。在暴雨中救起被电男子的,是程军伟,他用迅速的 15 秒时间挽救了一条生命。他们在危急关头用力量去拯救生命。

 爱国为根,爆发不可一世的力量。

 前不久,109 位抗美援朝英雄荣归故里,披上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忠魂不泯,浩气长存,他们为祖国而战,他们都有一颗滚烫的爱国心。当名字刻在丰碑上被人铭记,他们的力量也将在后人身上传递。

 当力量被激活,人们放飞梦想,人们捍卫正义,人们胸怀祖国,必将所向披靡。

 裁梦为翼,决起而飞

 王欣欣

 俗话说的好:“一个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两样。” 梦想是何物?是黑夜里照亮前路的指明灯,是广阔海面上的灯塔,是雪地里送来的火种。有了梦想,才会对未来充满动力明确方向。裁梦为翼,决起而飞。

 努力学习,用梦想复苏冰冻的身躯。

 张海迪曾言:“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因为自幼患上渐冻症,18 岁的邢益有 凡只有 18 公斤,弱小的他生活不能自理,身有缺陷的他以 645 的高分考上心仪的大学,成功进入北航。邢益凡不屈于残破的身体,凭借强大的毅力实现梦想。

 梦想作为他的动力,让他有力量翱翔与广阔的天空。

 昂扬向上,以梦想成绩中国女排精神。

 高尔基说:“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的多。”冠军曾是无数人的梦想。20~21 世纪,郎平无数次带领中国女排站在领奖台上,而背后则是她们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梦想,努力练习,顽强战斗,不畏强敌,勇往直前,实现梦想。

 梦想作为她们的希望,让她们有毅力踏上新的征程。

 梦想如光,给人力量。裁梦为翼,决起而飞。

 追求

 刘会君

 生活因追求而丰富多彩,人生因追求而璀璨夺目。追求,就像灯塔,照亮未来之路;它不是蜡烛而是阳光,明亮而又清新。

 因为追求,创造奇迹。

 以 身患渐冻症的少年邢益凡以 645 高分的成绩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仅 18 公斤的他励志成为中国霍金。因为追求,他创造了奇迹。追求,从不渐冻。

 因为追求,开拓创新。

 身为民警的陈国平为宣传反诈信息,在快手上开起直播,赢得百万粉丝,这种方式使得反诈传的更广,开拓创新。因为他对事业的追求,对责任的追求,激发了他的创新力。

 因为追求,坚持不懈。

 对三星堆文物的考古至今仍在继续。因为追求,全员出击;因为追求,他们坚持不懈,满地寻找珍贵文物。

 生活因追求而多彩。

 让理想之光永存

 李知蔓

 正如陈独秀先生所说:“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因此,我们更应在正确的年级里坚守理想,勇敢拼搏。

 坚定理想信念,磨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

 “我习于冷,志于冰。”木心如是说。拥有理想的人一直不会迷路,拥有坚定意志力的人永远都在奔跑。既然选择了远方,那便只顾风雨兼程。立志做中国霍金的邢益凡,仅 年仅 18 岁就患有渐冻症,但这些并未打倒他,反而越挫越勇,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被北航录取。我们缺的不是理想,而是意志力。倘若我们皆有邢益凡那样的坚持,也许,我们就更能推动社会 发展。

 坚定理想信念,锻炼“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忍。

 韩寒曾说:“我们可以一次次去撞南墙,但我们不能一个个失去理想。”只有坚持后的果实才是甜美的,面对困难不妥协,面对挫折不放弃。拥有顽强的坚忍力,朝着目标不断前行。邢益凡如此,我们依然。所以,让我们用坚忍力去实现理想,创造人生价值!

 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成功。

 邓石如说过:“枫叶经霜艳,梅花透雪香。”只有坚持实现理想,才能铸就不灭的辉煌。邢益凡只靠自己,走过了成功之门,我们也可凭借自己的努力去实现人生的理想。现实与理想之间不变的是跋涉,暗淡 与辉煌之间,不变的是开拓。

 行动吧,少年!一起让坚持之鼓响彻云霄,一起让理想之光闪耀寰宇!

篇二:《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观后感

中宣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

  5 月 12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北京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科技部副部长李萌、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叶民、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介绍经济和生态文明领域建设与改革情况,并答记者问。以下为陈雨露副行长的问答文字实录:

  记者:第一个问题,目前发展绿色金融方面的进展情况怎么样,遇到的瓶颈和困难在哪些方面,怎么有效解决?另外,现在由于受疫情冲击,有分析师认为二季度经济增长可能会明显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请问,宏观政策怎么来有效应对?会运用哪些增量的政策工具?谢谢。

  陈雨露:谢谢你的提问。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

 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中国是宣传倡导绿色金融理念的国际先行者。截至目前,绿色金融三大功能正在显现,五大支柱也初步形成,在支持中国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是中国的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截至 2021 年末,中国本外币的绿色贷款余额已经接近16 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 33%,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位。2021年,中国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了 6000 亿元,同比增长了180%,余额达到了 1.1 万亿,这在全球也是居前列的。

 二是构建了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金。

 融标准体系。《绿色债券的支持项目目录》《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碳金融产品》这四项国内外非常关注的绿色金融标准已经正式发布。另外,中国还与欧盟联合发布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标志着中外绿色金融标准正在逐步趋同。

 三是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取 得了重要进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部分金融机构已经试编制环境信息披露

 报告,并且试点开展了碳核算,为未来适时在全国推广积累了经验。

 四是激励约束机制在绿色金融方面逐步完善。人民银行创设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带动了更多社会资金投向绿色低碳的领域。同时,人民银行还全面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已将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业务纳入定量评价范围,引导金融机构有序增加绿色资产配置。

 最后是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不断深化。2021 年,人民银行担任 G20 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联合主席,牵头起草了《G20 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和《G20 可持续金融综合报告》,这两个文件都已经获得核准。另外,中国央行还参与发起设立了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这个网络正在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平台之一。

 下一步,我们会着力健全绿色金融体系顶层设计,推动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开展碳核算,稳步推进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同时发展碳金融,以市场化的方式实现控碳减排。

  您刚才提到的关于应对疫情冲击的货币政策,中国央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注重充足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加大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有力支持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稳定。

 一是前瞻性降准,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二是引导贷款市场利率在比较低的水平上进一步下降,来降低市场主体的融资成本,激发融资需求。三是新出台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比如设立 2000 亿元的科技创新再贷款、400 亿元的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同时对绿色、小微等薄弱环节精准加大支持力度。截至 3 月末,人民银行发放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 1386 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 225 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符合要求的贷款 2309 亿元和 225 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也继续增长。四是及时出台加强金融服务、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 23 条政策措施,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下一阶段,人民银行还会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跨周期政策调节,加快落实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积极主动谋划增量的政策工具,继续稳定信贷总量,继续降低融资成本,继续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

 持力度,加大我们对实体经济的进一步支持。谢谢。

 记者:我想问一下,党的十九大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请问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进展如何?下一步我们还将开展哪些工作?谢谢。

 陈雨露:谢谢您提的这个重要问题。刚才韩主任讲到,这十年是我国扎实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十年。党中央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十九大发出了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号令。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务院金融委靠前指挥,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按照党中央确定的“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全力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经过集中的攻坚,我国金融体系长期积累的风险点得到了有效处置,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有这样几个重要的标志。

 第一,金融体系有力支持了宏观经济大局的稳定。围绕着“增长稳、物价稳、就业稳、国际收支稳”的目标,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科学把握好货币政策实施的力度,创新推出了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坚持发挥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持外汇储备的规模基本稳定,为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和有效服务,创造了比较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第二,我国的金融体系始终保持着总体稳健。金融机构经营的韧性和抗风险的能力明显提高。比如,2021 年末,处于安全边界内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的占比为 98.9%,其中 24家大型商业银行的评级一直是优良,部分银行主要经营指标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发挥了金融体系“压舱石”的关键作用。中国的 A 股市场经受住了多轮次、多因素外部冲击的考验,债券市场有序打破了刚性兑付,总体平稳运行。

 第三,重点机构和重点领域的金融风险得到稳妥化解。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对重点高风险企业集团、高风险金融机构进行了“精准拆弹”,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的数量已经大幅度下降。同时,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大家前一段感受比较深的影子银行乱象得到了有效整治,近 5000 家P2P 网贷机构已经全部停业,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专项整治工

 作顺利完成,立案查处了非法集资案件 2.5 万起,将互联网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全部纳入了监管。稳妥有序地实施了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房地产市场金融化、泡沫化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同时,妥善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第四,风险防控长效体制机制建设得到有力推进。完善金融法治,推动建立中央和地方的金融监管协调、宏观审慎管理和存款保险等多项制度。同时,坚决惩治金融风险背后的腐败问题、监管失守以及违法犯罪行为。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永恒的主题。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坚持风险防范化解和长效机制建设并重、金融风险处置和反腐追赃挽损并重、提高监管有效性和改革创新发展并重,持之以恒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个底线。谢谢。

篇三:《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观后感

,是个被很多人忽视的地方。最近有纪录片呈现了青海的独特之美。今天为您精心准备了几篇关于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纪录片观后感的优秀范文,感兴趣的快来和一起学习吧!希望能够对你有帮助!

 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纪录片观后感一

 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肩负着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积累经验、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示范的使命。2022 年 8 月,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在青海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指示:“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近年来,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了国家公园体制。三江源国家公园就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

 为了真实呈现、全面展现青海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成果,青海省广播电视局和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在国家广电总局的指导下,耗时一年多,制作了三集每集 50 分钟的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三集设定:第一集《草·海》聚焦黄河源、祁连山、青海湖的修复、循环与永恒;第二集《冰·河》聚焦长江源,关于生命的存在,万物生存的权利;第三集《峡·谷》聚焦澜沧江,自然的本真力量,旺盛野性的回归。通过跟随不同身份、不通职业的人的脚步,倾听每一个平凡个体在辽阔天空下的讲述,从科学的、诗意的、纯粹的、朴实的视角,来重新认识自然与人类,去探讨发展与平衡,纯真与永恒。

 该纪录片主题突出、视角独到、画面优美,真实再现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的生态风貌,揭示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的重大意义,从而唤

 起人们热爱生态、保护生态的自觉意识。目前,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王硕工作室正在筹划《我们的国家公园 2》,继续聚焦中国的国家公园,展现我国正努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

 我们的国家公园纪录片观后感二

 亚马逊河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常年低温、湿润,这里生计着世界上许多珍稀物种,但是很多已濒临灭绝,蛮崇拜那些环保工作者,他们尽自己的气力在扞卫这些频危生物、扞卫着这个地球。下午看的《寰宇地理》就是环保工作者为扞卫世界上陈腐的生物巨骨舌鱼和巨鲶而努力的经过。

 看这种记录片,中国地理。能够感同身遭到环境扞卫者的急切心情。对这种生活在亚马逊河流里可能称之为巨兽的生物,他四处走访,与渔民打交道(而这些渔民为了生活,会毫无章法地捕杀这些滋味鲜美的大型鱼类),从渔民手中买下被捉拿到的巨骨舌鱼或巨鲶,然后测量它们的体重、身长。观察他们的生长情景,放它们回到水中,毫不吝啬地称扬它们的漂亮,艾泽拉斯国家地理。相比看域名备案。看它们的眼神饱含深情,跋涉十几个小时稽查某片水域能否有它们的漂亮身影。整个记录片历时 1 个小时左右,高中地理。我们跟同摄像机的镜头,感受了作为一个环保工作者,有时鼓励有时败兴的情绪。

 亚马逊河流的怪异在于它宽广的水域,雨季惠临时水流漫出河床,热带雨林也成了河流的一部分,各种生物也有了更多的活动场所。与巨骨舌鱼和巨鲶一同生活在这片水域的,观后感。还有没入水中分不清的亚马逊鳄鱼、能放出一般插座 5 倍左右的 650 伏电压的电鳗、世界上最长的蛇----蚺、长了跟人类一般牙齿的食人鱼,还有各种各样的水中生活的生物,中国国家地理。借助现代摄影技术的发达,我们能够逐一近距离观察了它们曼妙的身姿,它们与我们一同生活在这个漂亮的地球上。想知道地理科学,写给有缘人(尤其希。我希望我有一天也有才具为保住这些生物做出一份贡献。

 大自然是美妙的,它之所以美妙,是因为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的`贡献,是大自然的功

 劳。使一个个生态系统得以维持。昨天我看了一期关于冰川的《地理中国》节目。

 冰川这个名字大家一听就很熟悉,顾名思义——冰川就是用冰汇集成的河川,它带给了河西走廊了一笔巨大的财富。我国在研究这方面时,是在 1958 年开始的,人们克服了一切困难在祁连山这个地方建起了第一座冰川研究基地,在那不足 1公里有一条透明梦柯冰川,是专家研究对象。这座冰川,有十分典型的冰川特点和地貌。为我国研究冰川动力学和极大陆型气候有着重要意义。但生活条件不足,被-迫放弃了。

 但时隔 46 年后,我国冰川学家重新杀了回来,一切条件都具备,研究工作开始进行了。来到他的末端,专家们发现冰川已融化了许多。经过专家分析,从 1958 年一直到七十年代末,约 20 年时间里,他呀就消融了不到 50米,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大约 20 年里,他就消融了 100 米,然后从九十年代末到现在,十几年时间里退缩了 100 米,这意味着从五十年代末开始,冰川融化速度逐渐加快。从二十年变为十年,透明梦柯冰川每退缩 100 米,融化的时间就越来越短。在这样的融化作用下,透明梦柯的末端,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出水口。在夏季,出水口里的水充满着,不断的为下游提供水源。

 在下游,水一直保持着固定状态,为河西走廊地区人们支撑着经济和作物的来源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代表大自然的杰作,我们应尽力保护。

 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纪录片观后感三

 “路,意味着新的出发。”这是《百年青海》第五集中的一句解说词。想不到,就是这句话却讖语般揭示了在宣传大美青海道路上我们迈出的坚实一步。

 曾几何时,春风不度玉门关——青海属于遥远的地方,外地人说起青海时总与山东青岛混淆,确实不识青海“庐山真面目”。然而,这些年,通过《三江源》、《大美青海》等一批叫响全国的专题片和纪录片的推出,青海不仅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地方,也成为人们无限向往的大美之地。大美青海,风光无限。青海

 山川大地以及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神秘面纱就这样被轻轻揭开。如果说,以上专题片是地理、人文的展示,那么这一次推出的《百年青海》无疑就是这一片高原大地历史坐标的影视追寻与深度诠释。

 一、该片站在全球、全国的高度审视青海百年历史,在确立青海历史坐标的同时,试图追寻青海在当今世界的位置,增强了片子本身的思想厚度和影响力。

 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主要是以“影像”作为语言而表达思想的节目形态,其传播力和影响力是其他节目样态所无法比的,所以,常常被比喻为电视节目样态中的“重拳”,显示出的是一个电视台或制作单位的综合实力。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因为文化、地域、思维习惯的不同,在策划、制作纪录片时,每一个纪录片人常常面临着地域化的影像语言无法被更多的观众所认同的尴尬,也存在着难以逾越的文化和地域等障碍。为此,这几年,在跨地域、跨文化的全球传播中,人们把全球视野作为一部纪录片获得广泛认同和传播的一个基本要素。正是基于这样的常识和理念,《百年青海》在勾勒青海百年历史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青海在全国、全球的位置,因而,在选材时,将审视的目光落在了青海与中国、青海与世界的重大关联方面,具有很强的全球视野。比如,本片第一集《海藏咽喉》讲述的是在青海建省的历史背景,回顾影响了我国重大历史进程中的西姆拉会议以及前后的一些历史事件,而这些事件就不仅是中国的历史事件,也是全世界的重大事件,事关中国领土版图等重大问题。第四集《铸剑为犁》讲述的是青海在共和国发展壮大过程中,在青海西海镇从研制两弹到对外开放的过程,其历史的每一步都与中国、乃至世界息息相关。细细揣摩,这七集片子,无论是青海解放、柴达木盆地的开发还是青藏公路的建成、格尔木市的诞生、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玉树新生等重大历史事件,镜头所到之处,都融注了一种全球视野,显示出站在全球和人类的高度审视青海历史走向的大家风范。

 二、在表现历史题材时,本片严格遵循历史辩证法,做到了讲述有度,收放自如,这使整部片子在保证结构完整、连贯的前提下,一次次把观众带到具体的历史情景之中,一切都觉得可触、可感。

 本片的历史情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大的方面说,在讲述每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时,都从全国、甚至全球角度进行切入,对于历史背景的交代都是比较精准的。这使我们在关照青海历史的冰山一角时,常常会联想到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比如,在第三集《瀚海长歌》中,在讲述柴达木开发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从塔尔寺集会讲起,交代了抗美援朝以及停战等历史细节,初看起来,这一切都不关联,但细细揣摩,我们就会发现:正是那个代表那个时代经济和科技水平的话筒以及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面临的内外交困的现实,让中国人民爆发出了“雄赳赳、气昂昂”的时代豪情,正是这种情绪让中国人民既可跨越鸭绿江,也可进军柴达木。这样的安排充分地尊重事实逻辑,让整个片子的结构自然天成、瓜熟蒂落,显得很自然。还有第五集《大道高原》在讲述青藏公路修建时,讲到了班禅进藏、格尔木的诞生、万丈盐桥修建等历史时刻,而这些事件的进程都是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同步的,在今天依然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参照价值。从小的方面说,本片对于每一个重大历史时刻的时代情绪把握得非常地精准。还是从第五集说起,在表现青藏公路修建这一历史事件时,片子通过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资料《青藏公路在修筑》和电影《昆仑山上一根草》的情绪等营造出了非常浓烈的历史情绪。还有,片子在表现上个世界三十年代马步芳推行新生活运动历史进程中,说道六大中心工作、修建电影院、师范学校等事件时,对马步芳的评价也是非常精准的。我听过去的回族老人们讲,马步芳有一个特点,就是好强争胜,不敢示弱。就是这样的一种个性,让他不分良莠,竟将西路军和日本鬼子等同对待,因而成为历史的罪人。对此,过去的片子大都不敢涉及,而本片站在历史的高度,有理、有据、有度地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应该说,这是这部片子的一个重大突破。

 三、充分运用电视手段,全方位复活历史情景,增强了片子的感染力。

 电视的长项在于表现现场。在表现历史时,电视始终面临着如何表现的困境。本片在表现历史情景这一方面做得也比较成功。我举三个方面的例子。首先,本片大量深入史料,从档案中调用了一批图片、文件、函电等打上了鲜明时代烙印的图书资料,从影像资料中调用了一批具有现场感的画面和歌声,通过画面和声效把观众带到了当时的历史情景之中,以此原汁原味地复活了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这些场景和歌声,四两拨千斤,最能引起观众的回味,具有很强的历史感染力。其次,本片采访了许多历史的当事人和见证人,通过他们深情的回顾,弥补了不能呈现现场的遗憾,将电视表现手段也发挥得比较到位。最后,我还想说的是,本片从一开始就充分运用电脑特技技术,描画青海地图、强调青海地理位置,突出历史时间发生的范围,用划线方法确定历史舞台,这个手法运用得也比较到位。

 总之,在拍摄青海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方面,本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具有很多可借鉴之处。在青海电视外宣道路上,这是个源头,也是个丰碑,它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成功经验。

 最后,如果说本片还有什么不足的话,我认为片子整体缺乏对青海当代史的总结,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整体步伐的交代,尽管生态治理、玉树抗震救灾等非常具有典型意义,但这些能够体现今日青海步伐的大举动中,昆仑玉的胜出、各大国际赛事的举办,同样是今日青海史的重要部分,为了整体结构的和谐,哪怕做个大的交代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电视是最能留下的遗憾的艺术,我们没有理由苛求作者的理由。以上看法,纯属一家之言,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教。

篇四:《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观后感

dquo;中 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观后心得体会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了大提高、生态环境有了大改善,民生发展不断提质增效,真真切切、可触可感的变化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乡村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力量澎湃涌动。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从“中国这十年”里体悟非凡的“中国力量”,读懂发展的思路理念、精神力量,将之转化为新征程上的拼搏奋斗,接续再立新绩、再创新功。

 读懂“迎难而上"的火热干劲,体悟“化挑战为机遇"的中国力量。迈上崭新台阶先要“爬过坡”“迈过坎”,提振发展动能先要“啃硬骨"“下深水",唯有主动迎难而上、向难而进,才能将所面对的考验和挑战转化为机遇。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动各项政策举措落地、深挖发展的内需潜力,在防控上科学精准,在发展上统筹兼顾,以信心和决心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护航"。从“中国这十年",我们能够读懂迎难而上、转危为机的信心和决心。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以担当回应时代,立足岗位锤炼大本领,打跑“拦路虎"、练好“真功夫",以实践中的历练促能力水平的提升,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将赶考路上的挑战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机遇和力量。

 读懂“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体悟“化初心为行动"的中国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的质量、发展成色不断提升,从衣食住行的全面保障到“米袋子”之足、“菜篮子”之丰,从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到乡村振兴的发展蓝海,民生事业的发展水平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

 和全方位的跃升。在发布会上,用了“一个历史性、三个全方位”总结了十年来我国在民生建设上的巨大成就。十年时间里,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医疗教育事业、交通网络建设上不断提升质效,从“家门口”就业到粮食的连丰,从创业平台的搭建到数字化发展的普及,既注重全方位的提升,也注重细节上的增色,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从“中国的这十年”里我们能够切实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初心和坚定不移的行动,党员干部要坚守“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把初心化为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读懂“自主创新"的主动精神,体悟“化难点为突破"的中国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科技的力量和作用越来越显著。发布会上用了“进步最大、提高最快的十年”来形容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用“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三个词来形容我国科技事业的巨大变化,科技的发展背后与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密切相关,在创新理念的引领下,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宽广。数据显示,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1%提高到 2.4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 4 34 位上升到第 2 12 位,更在高速铁路、G 5G 网络、载人航天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党员干部要在工作中,要从难点中求突破,在干事创业上有久久为功之心,坚持“化淤为疏”为事业发展注入长久动能,在创新中谋发展,在进取中创成果。

 “中 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观后心

 得体会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共中央宣传部近日举行了“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系统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和生态文明领域建设与改革情况。“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壮阔的海域中开拓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新航程,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对于新时代党员干部而言,“中国这十年”告诉我们太多太多的“硬核道理”。

 “中国这十年”告诉我们,无论何时都要坚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谋大事者必先观大势,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对各级党组织而言,越是面对复杂形势,越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坚持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掌握工作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继续贡献力量。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要始终把政治责任扛在肩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重大考验面前勇当先锋、敢打头阵,引领广大群众准确把握当前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在严峻环境中认清形势,在积极进取中坚定信心。

 “中国这十年”告诉我们,无论何时都要坚持“立足当下,谋划长远"。“中国这十年”告诉我们,变局孕育机遇,压力催生动力。今年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大会必将结合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对当

 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作出新的战略部署,自然会为全国各地和各行各业带来新机遇。当前,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务必要按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紧跟形势抓机遇,积极整合本地区本部门资源,大力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积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系列重大民生项目落地,以此坚定立足当下、谋划长远的实践方向。放眼长远,一以贯之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提高“七种能力”,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进一步明思路、定措施、抓重点、重创新、优布局、求质效、强激励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积极服务服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抓住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以高质量抓落实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国 这十年 ”告诉 我们,无论何 时都要坚持“改革创新,真抓实干" " 。“中国这十年”告诉我们,育新机、开新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习近平总书记一如既往的期望和嘱托,也是摆在每一名党员干部面前的“必答题”。危机不会自动成为新机,变局不会自发变成新局,靠的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源源不断的力量。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级党组织要通盘考虑,自觉将党中央既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路贯穿一切工作始终。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并非易事,惟有汇集执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共识,聚焦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体制性、机制性、制度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时刻保持对潜在风险的紧迫感,主动出击、自我加压、刀刃向内,才能找准最有力的风口,助力新时代中国这艘巍巍巨轮持久续航。

 《中国这十年》发布会观后感心得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今天举行系列新闻发布会的首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改革举措与成效。

 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景汉朝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政法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国情,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新时代政法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景汉朝介绍,政法改革涉及面很宽内容多,重点介绍三方面内容。

 改革重构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执法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 一是从权力结构和管理体制上强化办案责任。为了解决原来人人都能办案,办案要层层报批,责任不清的问题,实行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和司法责任制。就像大家知道的,医院的医生、护士和行政人员一样,我们把法院检察院的工作人员也分为法官检察官、司法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三大类,实行单独职务序列,分类管理,各司其职。选拔一定比例的政治过硬、办案水平高、业绩突出的人员专门担任法官检察官,实行“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的办案责任制,大大强化了办案人员的责任。

 二是建立健全执法司法权制约监督机制。为了防止各种关系对执法司法活动的干扰和影响,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断健全制约

 监督的制度机制,完善责任体系,“放权不放任”。比如,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扩大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案件的范围,畅通人民群众参与、监督执法司法活动的渠道,依法公开执法司法的依据、过程、结果等等,让正义以人民群众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还建立了防止干预司法的制度,对领导干部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一律记录、全程留痕、定期通报、严肃追责。

 三是改革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和人、财、物管理体制、制度。建立与法官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相配套的薪酬等制度,完善依法履职保护机制,让司法人员“心无旁骛”地办好案件。因地制宜,逐步实行省级以下法院检察院编制、有关人员、财物等统一管理,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干扰,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四是改革政法机构职能设置。党委政法委机构职能进一步优化,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进一步加强。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就地解决纠纷、方便群众诉讼。最高人民检察院改革内设机构,强化专职专能。组建国家移民管理局,加强对移民及出入境的管理。整合司法部和原国务院法制办的职能,重新组建司法部,优化司法行政机关机构职能体系。

 进一步健全诉讼制度机制,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公正与效率相统一 一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明确刑事案件在侦查、起诉、审判环节的基本证据标准,让案件的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检验。充分发挥庭审的作用,事实调查在法庭,质证辩论在法庭,定罪量刑在法庭,裁判结果形成于法庭,确保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惩罚、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二是开展民事诉讼繁简分流改革。根据不同案件类型,适用不同办案程序,大案精办、简案快办,在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前提下,

 一般的简单案件进入“快车道”,整体办案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降低了诉讼成本,实现了司法资源的科学配置。

 三是建立公益诉讼制度。针对一些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得不到及时保护的情况,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国有资产保护、食品药品安全、英烈保护等领域提起公益诉讼,督促恢复生态、制裁假冒伪劣、挽回国家损失,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四是大力构建互联网司法新模式。这些年,我们紧跟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步伐,将现代科技手段和司法活动深度融合,立案、缴费、开庭、调查、送达以及各类诉讼服务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有些当事人拿一部手机就可以打官司,非常方便。可以这样说,我国法院为网络时代的司法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子,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互联网司法这个问题上,中国确实走在了世界前列,也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同行的认可。

 不断完善便民、利民改革举措,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一是狠抓“两头”,大力推动立案和执行诉讼程序体制机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立案审查制,实行立案登记制,人民群众打官司更便捷,让“立案难”成为历史。创新民事执行体制机制,发挥政治优势,加强综合治理,强化信息化建设,形成“全国一盘棋”的网上指挥系统,实行“黑名单”制度,不断完善“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联合信用惩戒机制,促进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执行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重大变革,形成了国际执行法治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

 二是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组织清理各类“证明事项”13000 多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

 问题。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累计发放居住证超过 1.3 亿张。深化交管服务便利化改革,发放电子驾驶证 1.1 亿个,惠及 50 多亿人次。

 三是制定实施《法律援助法》,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全国基本实现看守所、人民法院法律援助工作站全覆盖,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打不起官司”问题。建立国家司法救助制度,近三年人民法院共发放救助金 29.5 亿元。

 四是加快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2021 年全国群众安全感达到 98.6%,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可以说我们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改革成果,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改革之路,有力推动了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篇五:《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观后感

dquo;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举行—— 政法改革:有力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

 开栏的话

  这是顺应人民期待、踔厉奋发的十年;这是解答时代课题、勇毅笃行的十年;这是屡创历史辉煌、奋楫扬帆的十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共同书写了一张极不平凡的答卷。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即日起,本报开设《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栏目,全景式展现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汇聚起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国情出发,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政法改革之路。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4 月 22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邀请相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改革举措与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政法改革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改革从中国国情出发,研究国情、吃透国情、适应国情,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政法改革之路,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景汉朝说。

  景汉朝介绍,一方面,改革重构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实行“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的办案责任制,大大强化了办案人员的责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断健全制约监督的制度机制,完善责任体系,“放权不放任”。

  另一方面,进一步健全诉讼制度机制,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公正与效率相统一。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确保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惩罚、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开展民事诉讼繁简分流改革,降低了诉讼成本,实现了司法资源的科学配置等。同时,不断完善便民、利民改革举措,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可以说我们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改革成果,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改革之路,有力推动了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景汉朝说。

 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民办实事

  公安部副部长刘钊介绍,2014 年以来,全国有 1.3 亿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 2013 年的

 35.93%提高到 2021 年的 46.7%,户口迁移政策普遍放开放宽,中西部地区除省会(首府)市外,基本实现城镇落户零门槛。东部地区除少数超大、特大城市外,进一步放宽了落户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更加便捷。居住证制度实现全覆盖,全国共发放居住证超 1.3 亿张。

  不断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推出一大批便民利企政策措施。刘钊说,除户籍制度改革外,公安部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方面,5 项户口迁移和开具户籍类证明“跨省通办”,申办出入境证件“只跑一次”和“全国通办”全面落地。公安机关先后推出 127 项交管便民利企改革措施,涉及车辆登记、驾驶证管理、交通事故处理以及互联网服务等方面。

  公安机关执法不断规范化。“通过组织开展‘教科书’式执法培训,推行执法资格等级考试制度,不断提升民警的法治素养和执法能力水平。”刘钊说,截至目前,全国公安机关在职民警约有 190 万人取得基本级执法资格,6 万人取得高级执法资格。

 “立案难”问题已经成为历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高人民法院积极推进司法改革,在诉讼制度、工作机制和改革措施方面,不断健全和完善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司法制度。针对“立案难”问题,2015 年 5 月,我国改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此举大大降低了立案门槛。据统计,全国法院目前有超过 95.7%的案件当场立案。最高人民法院

 副院长、二级大法官沈亮表示,长期困扰群众的“立案难”问题已经成为历史。

  沈亮介绍,为解决群众异地诉讼不方便等问题,目前推动实现跨域立案全国覆盖,实现“异地受理”“无差别办理”。目前,全国法院已建成超过 1.3 万个覆盖城乡跨域立案网点,做到 90%的申请 30 分钟内响应。

  针对生效判决“执行难”的问题,沈亮介绍,2016 年至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全力开展基本解决“执行难”的攻坚行动,实现精准在线查人找物,完善联合惩戒体系,公布失信被执行人的信息,限制高消费,倒逼其自动履行。同时,加强执行活动的监督管理,实现了全程留痕、规范透明,解决了消极执行、选择执行和乱执行的现象。

 “四大检察”协调充分发展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二级大检察官杨春雷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高检结合检察职能调整,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形成“四大检察”“十大业务”的工作格局。新机构重塑之后,检察工作得到全面提升,改变了以刑事检察为主的“偏科”现象,实现“四大检察”即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和公益诉讼检察协调充分发展。

  数据显示,检察机关践行“少捕慎诉慎押”的刑事司法政策,2021年不起诉的数量比2018年上升1.5倍;2019年11月至2020

 年 12 月,部署“加强行政检察监督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专项活动,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 6304 件,2021 年持续深化巩固,又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 9100 件;2021 年办理食药领域的公益诉讼案件 3 万件,生态环境领域的公益诉讼 8.8 万件。

  司法责任制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核心,最高检带头落实“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运行机制。杨春雷介绍,通过制定修改“四大检察”办案规则,明确了检察官、检察长、检委会的权力范围,以清单的方式督促检察人员在授权范围内履行职责。同时,完善司法责任认定和追究,以及检察官惩戒等一系列工作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办案终身负责落到实处。

 促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多元化、专业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事业不断发展,包括法律援助制度不断健全,公证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司法鉴定的质量和公信力不断提高。

  司法部副部长刘炤介绍,公共法律服务方面推出许多创新举措,公共法律服务涉及大众,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的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的建设,现在已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法律服务网络。

  “以公证法律服务为例,目前,我们积极推动落实公证行业‘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公证事项证明材料清单制,让大家一看就能明白办理公证需要提供什么材料。”刘炤说,我们已实现

 部分经常办理的公证事项“跨省通办”,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在一些新兴领域公证业务数量也快速增长。

  “未来,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重点是均衡配置城乡法律服务资源,尤其要加强欠发达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建设,保障特殊群体合法权益,促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多元化、专业化,让高质量的法律服务更加人人可享、人人可得。”刘炤说。

  (记者

 王金虎)

 (2022 年)

篇六:《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观后感

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观后感心得体会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了大提高、生态环境有了大改善,民生发展不断提质增效,真真切切、可触可感的变化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乡村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力量澎湃涌动。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从“中国这十年”里体悟非凡的“中国力量”,读懂发展的思路理念、精神力量,将之转化为新征程上的拼搏奋斗,接续再立新绩、再创新功。

  读懂“迎难而上”的火热干劲,体悟“化挑战为机遇”的中国力量。迈上崭新台阶先要“爬过坡”“迈过坎”,提振发展动能先要“啃硬骨”“下深水”,唯有主动迎难而上、向难而进,才能将所面对的考验和挑战转化为机遇。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动各项政策举措落地、深挖发展的内需潜力,在防控上科学精准,在发展上统筹兼顾,以信心和决心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护航”。从“中国这十年”,我们能够读懂迎难而上、转危为机的信心和决心。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以担当回应时代,立足岗位锤炼

 大本领,打跑“拦路虎”、练好“真功夫”,以实践中的历练促能力水平的提升,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将赶考路上的挑战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机遇和力量。

  读懂“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体悟“化初心为行动”的中国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的质量、发展成色不断提升,从衣食住行的全面保障到“米袋子”之足、“菜篮子”之丰,从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到乡村振兴的发展蓝海,民生事业的发展水平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和全方位的跃升。在发布会上,用了“一个历史性、三个全方位”总结了十年来我国在民生建设上的巨大成就。十年时间里,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医疗教育事业、交通网络建设上不断提升质效,从“家门口”就业到粮食的连丰,从创业平台的搭建到数字化发展的普及,既注重全方位的提升,也注重细节上的增色,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从“中国的这十年”里我们能够切实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初心和坚定不移的行动,党员干部要坚守“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把初心化为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读懂“自主创新”的主动精神,体悟“化难点为突破”的中国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科技的力量和作用越来越显著。发布会上用了“进步最大、提高最快的十年”来形容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用“历史性、

 整体性、格局性”三个词来形容我国科技事业的巨大变化,科技的发展背后与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密切相关,在创新理念的引领下,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宽广。数据显示,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 1.91%提高到 2.4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 34位上升到第 12 位,更在高速铁路、5G 网络、载人航天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党员干部要在工作中,要从难点中求突破,在干事创业上有久久为功之心,坚持“化淤为疏”为事业发展注入长久动能,在创新中谋发展,在进取中创成果。

篇七:《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观后感

“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心得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央组织部部务委员齐家滨聚焦介绍了十年以来的组织工作情况,共产党员网也开展了“新时代 我们这样开展党员教育工作”主题征文活动。回望自己过去的十年,从大学到研究生再到参加工作,从山东辗转贵州再回到安徽,我也在“寻味”党史中感受了革命信仰,积蓄了脚下力量,找到了人生奋斗的方向。

 求学齐鲁大地,在台儿庄听土琵琶弹唱,于烈士陵园仰先辈荣光,感受革命信仰。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山东儿女,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这些精神在台儿庄战役和济南战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重建的台儿庄古城中寻找着革命先辈们的足迹,一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仿佛又将我带回了那个炸火车、夺机枪的年代。大学时一次偶然郊游,站在英雄山“革命历史纪念塔”前,才知道这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小山上有 1502 个烈士安葬于此,走过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烈士陵园前我才了解到有一场战斗叫“济南战役”。求学于齐鲁大地,游台儿庄、爬英雄山感受着山东儿女的家国情怀,让我品味到党史中有种味道叫“革命信仰”。

  研行牂牁山林,立黔中学府把红歌唱响,踏红色足迹寻转折之光,积蓄脚下力量。偏居西南一隅的贵州,又称牂牁之地,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神奇土壤,红色宝藏遍布。研行于黔中学府,为纪念“一二·九”运动,“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一遍又一遍被我们唱响,歌声回荡在黔中之地,化作红色基因在青春血脉中永久赓续。走进遵义市老城子尹路 96 号,“遵义会议会址”6 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找寻着伟大转折中的曙光。“娄山关大捷”残阳如血,“乌江强渡”悠悠渡口,“四渡赤水”神来之笔,聆听着烈士们的辉煌事迹,追寻着先辈红色足迹,品味着党史中的“黔味”,我也在“黔行”中时刻积蓄着脚下力量。

  服务江淮大地,临长江潮头经枪林弹雨,看百万雄师过大江,找到人生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选择回到江淮大地,成为了一名安徽的基层选调生。在省委党校的培训期间,有幸到渡江战役纪念馆参观学习,目睹“渡江第一船”的模样,感受“渡江精神”。在 4D 影厅,一句“今晚,我们就要突破敌军的长江防线,同志们跟我冲啊”,将我们拉进了那个惊心动魄的战场之中。目睹着一辆辆小推车忙碌不停、一颗颗子弹夺面飞来、千万木船穿梭来往,百万雄师不畏天险浩浩荡荡跨过长江,感受着解放军战士们的“万丈豪情”,自己也找到了人生奋斗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党员教育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聚宝盆”。回望百年党史,从“红米饭、南瓜汤”到“嚼草根吃树皮”,从“小米加步枪”到“一把炒面一把雪”……党史中所蕴含的滋味值得我们用一辈子时间去细细品尝;从“井冈山精神”到“苏区精神”,从“长征精神”到“延安精神”……这些也都是我们最好的精神食粮。

  观看“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心得

 “中国这十年”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在新闻发布会上可以看到,中国这十年,有太多的变化令人动容,有太多的成就让人惊叹,有太多的故事值得被铭记。中国十年来的伟大变革,见证着党和人民事业赓续传承、经济生活飞速发展、社会发展充满生机,这是一个呈现光明前景的中国。而在我身边,我所看到的这些小事,正是十年来中国悄然变化的样子……

  从“现金付”到“扫码付”,我看到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请您扫这边的二维码付款”“叮咚,支付宝到账 36元”,这是我在超市买水果时发生的一幕。仔细想想这些场景,其实我们已经司空见惯,它们就发生在我们当下的日常生活中。十年前,谁能想到一部手机就可以走天下,吃饭、乘坐公共交通、购物等,由以前的现金支付变成了现在的扫码支付,这些的背后都是中国科技日新月异发展带来的成果。十年来,中国的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时速 600 公里磁悬浮列车试验样车试跑成功、新能源汽车产销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天眼”FAST 捕获世界最大快速射电暴样本等等,中国的科技成果不胜枚举,有很多目前都已处在世界领先的水平上,所有成果的诞生都是党正确领导人民努力奋斗的结果。十年前,相比于世界上其他的航天强国,中国航天在大多数领域是在“跟跑”,现在的中国航天,在部分领域已经处于“并跑”甚至“领跑”的阶段,仅 2021 年就执行了 55 次发射任务,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这不仅说明中国的科技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综合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从“异地办”到“就近办”,我看到群众的脸上喜笑颜开。几年之前,一位朋友说他的驾驶证到期了,由于他不是在本地核发的,需要奔波几百公里回到核发地换发新的驾驶证,来回很耽误功夫。后来,国家出了新政策,驾驶证可以异地换发,这样驾驶证持有者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其实,

 为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便民利民的好政策,如针对驾驶证考取出台的小型汽车驾驶证全国“一证通考”政策、针对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出台的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等,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给企业减轻了负担,给群众减少了麻烦,这说明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看病难问题有效缓解,看病贵问题得以减轻,基层卫生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轮流坐诊、专家巡回、远程诊断等看病方式不断丰富,实现了“小疾病不出村,普通疾病不出镇,重大疾病不出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这十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

 从“村村通”到“私家车”,我看到乡亲们的生活蒸蒸日上。去年,听父亲说大伯家买了电动汽车,小叔家也买了一辆,从农村去县城办事,再也不用等大巴车了,自己开着车就去了,很是方便。昨天,母亲跟远在千里之外山东老家的大娘(山东方言,母亲的妯娌)视频聊天,大娘抱怨道现在一个月电费“贵着哩”,空调、电冰箱、洗衣机,样样都要耗电。说是抱怨,其实大娘的心里满满的幸福感,因为现在农村的变化非常大,农村生活并不比城市生活差。十年来,老家屋后那条一下雨就积水的土路变成了现在笔直宽阔的

 柏油路,家家户户基本都安装了网络,用上了电脑、智能手机,行路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了彻底性解决,乡村旧貌换新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年间,党领导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转而走向了乡村振兴发展道路。如今,乡村休闲旅游、电商直播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公共设施也得到了提档升级,农村民生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村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农村正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十年弹指一挥间。在飞逝的时光里,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中国人亲历亲闻、感同身受,这是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号”巨轮必定会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继续稳健前行。

  观看“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心得

 8 月 18 日,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新时代宣传文化工作举措与成效。党的十八

 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文化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期的风气。十年来,文化工作成就是全方位的,变化是根本性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明确提出到 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基层是宣传文化工作的落脚点,要始终坚持文化自信,突出文化资源特色,打造培育文化品牌,激发民众文化创造活力,把文化自信“植根”基层沃土,绽放生机活力。

 以“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精神,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凝聚工作“合力”。“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组织领导是发挥地方特色促进文化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坚持把文化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增强抓好文化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牵头抓总、相关单位齐抓共管、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保障心往一处使,同频共振,上下联动全面构筑文化建设新格局,积极组织基层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贯彻好党的文艺工作方针,始终不渝面向人

 民群众,利用好现有文化资源,自觉为人民书写、抒情、抒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确保文化工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出新出彩。

 以“人才辈出、后继有人”理念,可堪大用、能当大任,增强创新“动力”。“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人才是驱动文化发展的第一资源,基层“接地气”式人才丰富,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形成不断出文化文艺人才和精品的生动局面,着力培养一支思想品德高、业务水平精、作风形象好的文化人才队伍。基层党委要常态化研究涉及宣传文化人才建设的重大问题,科学制定符合人才特点培养体系、考核评价激励体系、奖扶机制,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基层工作特别是农业农村文化工作实际,多采取一些蹲点体验、挂职锻炼、双向交流、对口帮扶等长效机制,培养乡村文艺骨干、文化能人,聚力培养出一支支扎根农村、扎根基层不走的文艺队伍,不断优化文化人才作品创作环境,创新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确保文艺作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建设好一支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力大军,为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文化动力。

 以“积极传播、忠实践行”思维,挖掘资源,讲好故事,迸发时代“活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红色文化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基层直面文化资源阵地,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禀赋,以文化人,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主线,焕发时代价值,用红色文化补钙壮骨、弘扬正能量,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助推群众感恩奋进、敢于斗争、勇于胜利。要因地制宜、审时度势推进重点文化项目建设,不断建造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和促进促进交流互鉴的文化高地,进一步丰富优秀文化践行者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激发文化创新创作活力,建设文化强地。

 以“身心两安,以文塑旅”观念,文旅融合,以旅彰文,激活发展“潜力”。文化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对于基层而言,农业就是文化的根基,文化即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更是文化的载体,“农旅文”融合发展是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基层党委要依托“农旅文”融合发展资源优势,以农为景、以文促旅、以旅为媒,以文化为动力,农旅文互惠,着力打造“农旅文”融合新产品、新业态,扶持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不断促进旅游业的优化和升级,持续深入整治人居环境、建好美丽乡村、发展民宿经济作为乡村振兴基础工程、产业工程来抓,积极以培育文化之城为目标,尊重自然格局,依托山水脉络、气象条件等,持续保护自然景观,不断传承历史文化,强化节能理念,不断推进绿色生态建设,积极打造出“一地一产业、一地一特色、一地一品味、

 一地一韵味”文化格局,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人们在领略自然美中感悟文化美、陶冶心灵美。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对我国文化价值充满信心,对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充满信心,始终保持坚守的定力、奋起奋发的勇气、创新创作的活力,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持历史担当、战略定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

篇八:《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观后感

22 《人民领袖习近平》专栏系列创意互动特稿《这十年》观后感

 近期,央视网《人民领袖习近平》专栏推出系列创意互动特稿《这十年》。党员干部要重温“这十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学习课堂”,充分领悟总书记深刻阐发的“学习之义”,从中解锁三条“学习锦囊”,更好地将学与思、学与问、学与用相结合,书写好新征程上的赶考答卷。

 领悟“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解锁“向实践学习”之“锦囊”,回答好“时代之问”。“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了近百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或请专家授课,或亲赴基层一线,学习内容不止于获取知识层面,更涉及党和国家在新时代面临的诸多重大课题。“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党员干部要成为善作善成的行家里手,就要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时刻保持求知若渴的“饥饿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立足时代前沿,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破除“本领恐慌”,从而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领悟“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解锁“向党史学习”之“锦囊”,回答好“中国之问”。百年党史是共产党

 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这十年,习近平总书记数十次踏访红色革命圣地,将中国革命历史视作“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营养剂”。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党员干部要从红色历史中追寻初心,坚定百折不挠的理想信念,时刻牢记“我是谁”,在大风大浪面前岿然不动,在大是大非面前永葆旗帜鲜明。“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党员干部有幸生逢伟大时代,要牢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追寻革命先辈的精神火炬,传承红色基因,善学“有字之书”、善取“无字之经”,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与营养,思考肩上的使命与担当,以赤子之心报效党和人民。

 领悟“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解锁“向群众学习”之“锦囊”,回答好“人民之问”。这十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调查研究作为学习提高的方式和倾听民意、体察民情、解锁问题的“钥匙”,调研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党员干部要做好人民满意的“勤务员”,就要摆脱坐在办公桌前“闭门造车”,要明确“为了谁、依靠谁”,真正与人民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摆正心态、端正姿态,多尝一尝井水知“冷暖”,多聊一聊家常知“愁盼”,身入群众、心系群众,主动拜人民群众为师,博采群策,广汇群力,发扬“钉钉子”精神把工作做实,用好“绣花功夫”把工作做细,

 让实干之“根”扎深在群众沃土,让幸福之“果”累累于群众心头。

  2022 《人民领袖习近平》专栏系列创意互动特稿《这十年》观后感

 近日,央视网《人民领袖习近平》专栏推出系列创意互动特稿《这十年》,重温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这十年,无论面对群众、儿童、军人还是其他人,总书记的话总是那么接地气、有底气、讲人情,以他的“平语近人”将为民的深沉情怀缓缓诉出,一点一滴、一字一句都令人入耳入脑入心。

  这十年,“农村人”习近平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奔赴小康。这十年,在总书记领导的“中国式扶贫”下,我国 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完成了中华民族千年来的共同夙愿,书写了人类历史上的减贫奇迹。从沿海平原到雪域高原,从巴山蜀水到大漠边陲,十年间,总书记走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要到农村、到边远山区看望一下农民,他

 最牵挂的始终还是困难群众。在中原大地的麦田里,他对老乡说,“我们都是种庄稼出身”。在琼海市潭门镇,他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他在田地里顺手将一颗大豆放进嘴里细细咀嚼,乡亲们不禁感叹:“这是老农民才有的动作呀”。“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总书记这深厚的“农民情节”,让全国农民感到一种关怀、一种温暖、一种幸福,感到总书记真正将他们当朋友、当亲人、当家人,让全国农民共同鼓起了走向富裕的信心和信念。

  这十年,“大朋友”习近平照亮了小朋友的纯真梦想。“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这十年,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心系着少年儿童的成长,在每年教师节、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都会以各种方式与老师同学们互动,并在多次重要会议、考察、调研中,都对教育工作给予了特别关注。这十年,在总书记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持续向好,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面对活泼可爱的“红领巾”,习近平总书记笑容满面:“首先我看我以什么名义好,都不合适,就以‘大朋友’的名义吧。”在儿童福利院,他鼓励聋哑女孩王雅妮好好学习、学业有成。在地震灾区,他耐心地倾听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梦想,并鼓励他们有梦想就会有创造。一句句深情的嘱托,都蕴含着总书记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与浓浓关爱,一次次温暖的互动,都彰显着“大朋友”对小朋友们的深厚友谊。总书记如阳光点

 亮了孩子们的梦想,如雨露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灵,激励孩子们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这十年,军转干部习近平凝聚了退役军人的磅礴力量。作为中央军委主席、作为全军统帅,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有着浓厚的军人情怀。这十年,他始终心系基层,情注官兵,每年均多次深入基层部队视察调研,他走过边防、上过高原,登过甲板、进过座舱,体察兵情、关心兵事、排解兵忧,无时无刻不在展现崇高的统帅风范和爱兵情怀。这十年,总书记领导人民军队开启了强军兴军新征程,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了世界一流军队,推动着中国军队以崭新的风貌、强盛的姿态呈现在世界面前。正是由于他对军队的不解之缘,使他对退役军人也始终心连着心。在全国军转表彰大会上他深情地说:“见到大家感到十分亲切,因为我也是一名军转干部。”在新年贺词中,他专门向退役军人表达关心问候:“要关爱退役军人,他们为保家卫国作出了贡献。”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上,他俯下身,紧握老英雄张富清的手说道:“你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楷模!保重身体,健康长寿。”这一声声殷切的希望、一幕幕温暖的画面,都激励着广大退役军人奋力拼搏、开拓进取,转化为了“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推动他们在人生的新征途上赓续军队传统、建功伟大时代。

 十年茫茫践于行,“平语近人”情至深。这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下,中国与中国人民取得了无数辉煌瞩目的成就。展望未来,全国各族人民定当凝聚起更磅礴的奋进力量,实现更美好的中国梦想。

  2022 《人民领袖习近平》专栏系列创意互动特稿《这十年》观后感

 近日,央视网《人民领袖习近平》专栏推出系列创意互动特稿《这十年》。其中讲到,在总书记心中,“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谈脱贫、城市管理,总书记均以“绣花”为喻,强调各项工作都要精准施策;抓落实,总书记多次使用“钉钉子”精神这一生动论述来强调务实作风。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十分必要、至关重要的“利器”。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从中汲取习近平总书记这十年来为民服务的工作智慧,矢志不渝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而奋斗。

  从“最好的尺子”中感悟“坚持群众路线”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群众意见就是度量为民初心的标尺。翻开党的历史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建党初期的星星火种,历经百年的风雨洗礼,从弱小走向强大,发展到今天拥有 9671.2 万名党员的执政党;中国革命之所以能战胜一次次艰难险阻,闯过一次次惊涛骇浪,并取得伟大胜利,其中一个重要法宝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在新时代新征程下,广大党员干部要清楚地认识到,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辛努力与付出,要完成党在新时代的宏伟蓝图也离不开人民群众。我们的工作要始终把人民的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

  从“绣花功夫”中感悟“一枝一叶总关情 ”的为民情怀。“绣花”功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领域多个场合经常提到的关键词和高频词,尽管所指的领域不同,但所含的要义是相通的,那就是下好“绣花”功夫,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从中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要常怀一颗忠诚为民的赤子心,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对群众有感情,急民之急、忧民之忧、换位思

 考、替民所想;要厚植一颗赤诚为民的担当心,聚焦群众所思所忧所盼,以匹马一麾的胆魄、击石有火的干劲,以老黄牛精神彰显实干奋斗,切实把为群众办实事做细做实做好;要涵养一颗赤诚为民的公仆心,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从“钉钉子精神”中感悟“一步一个脚印”的工作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曾对钉钉子精神进行了详细阐述:“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钉钉子精神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践行者,我们要传承这一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精神。要在原则问题上发扬“钉钉子”精神,在政治信仰、国家利益、群众需求等问题上,要像钉子一样认“死理儿”,要有“一根筋”思维,不能墙头一窝草,风吹两边倒;要在实际工作中发扬“钉钉子精神”,深钻下去,思考解决方案,找寻化解方法。要主动担当作为,勇于“挑重担”,敢于啃“硬骨头”,善于“打硬仗”,像钉钉子一样,一点点追进度,一步步化解难题。

篇九:《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观后感

22 “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学习心得

 8 月 18 日,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新时代宣传文化工作举措与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文化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期的风气。十年来,文化工作成就是全方位的,变化是根本性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明确提出到 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基层是宣传文化工作的落脚点,要始终坚持文化自信,突出文化资源特色,打造培育文化品牌,激发民众文化创造活力,把文化自信“植根”基层沃土,绽放生机活力。

 以“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精神,勇 于担当,善于作为,凝聚工作“合力”。“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组织领导是发挥地方特色促进文化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坚持把文化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增强抓好文化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牵头抓总、相关单位齐抓共管、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保障心往一处使,同频共振,上下联动全面构筑文化建设新格局,积极组织基层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贯彻好党的文艺工作方针,始终不渝面向人民群众,利用好现有文化资源,自觉为人民书写、抒情、抒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确保文化工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出新出彩。

 以“人才辈出、后继有人”理念,可堪大用、能当大任,增强创新“动力”。“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人才是驱动文化发展的第一资源,基层“接地气”式人才丰富,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形成不断出文化文艺人才和精品的生动局面,着力培养一支思想品德高、业务水平精、作风形象好的文化人才队伍。基层党委要常态化研究涉及宣传文化人才建设的重大问题,科学制定符合人才特点培养体系、考核评价激励体系、奖扶机制,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基层工作特别是农业农村文化工作实际,多采取一些蹲点体验、挂职锻炼、双向交流、对口帮扶等长效机制,培养乡村文艺骨干、文化能人,聚力培养出一支支扎根农村、扎根基层不走的文艺队伍,不断优化文化人才作品创作环境,创新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确保文艺作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建设好一支

 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力大军,为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文化动力。

 以“积极传播、忠实践行”思维,挖掘资源,讲好故事,迸发时代“活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基层直面文化资源阵地,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禀赋,以文化人,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主线,焕发时代价值,用红色文化补钙壮骨、弘扬正能量,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助推群众感恩奋进、敢于斗争、勇于胜利。要因地制宜、审时度势推进重点文化项目建设,不断建造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和促进促进交流互鉴的文化高地,进一步丰富优秀文化践行者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激发文化创新创作活力,建设文化强地。

 以“身心两安,以文塑旅”观念,文旅融合,以旅彰文,激活发展“潜力”。文化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对于基层而言,农业就是文化的根基,文化即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更是文化的载体,“农旅文”融合发展是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基层党委要依托“农旅文”融合发展资源优势,以农为景、以文促旅、以旅为媒,以文化为动力,农旅文互惠,着力打造“农旅文”融合新产品、新业态,扶持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不断促进旅游业的优化和升级,持续深入

 整治人居环境、建好美丽乡村、发展民宿经济作为乡村振兴基础工程、产业工程来抓,积极以培育文化之城为目标,尊重自然格局,依托山水脉络、气象条件等,持续保护自然景观,不断传承历史文化,强化节能理念,不断推进绿色生态建设,积极打造出“一地一产业、一地一特色、一地一品味、一地一韵味”文化格局,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人们在领略自然美中感悟文化美、陶冶心灵美。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对我国文化价值充满信心,对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充满信心,始终保持坚守的定力、奋起奋发的勇气、创新创作的活力,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持历史担当、战略定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

  2022 “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学习心得

 “中国这十年”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在新闻发布会上可以看到,中国这十年,有太多的变化令人动容,有太多的成就让人惊叹,有太多的故事值得被铭记。中国十年来的伟大变革,见证着党和人民事业赓续传承、经济生活飞速发展、社会发展充满生机,这是一个呈现光明前景的中国。而在我身边,我所看到的这些小事,正是十年来中国悄然变化的样子……

 从“现金付”到“扫码付”,我看到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请您扫这边的二维码付款”“叮咚,支付宝到账 36元”,这是我在超市买水果时发生的一幕。仔细想想这些场景,其实我们已经司空见惯,它们就发生在我们当下的日常生活中。十年前,谁能想到一部手机就可以走天下,吃饭、乘坐公共交通、购物等,由以前的现金支付变成了现在的扫码支付,这些的背后都是中国科技日新月异发展带来的成果。十年来,中国的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时速 600 公里磁悬浮列车试验样车试跑成功、新能源汽车产销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天眼”FAST 捕获世界最大快速射电暴样本等等,中国的科技成果不胜枚举,有很多目前都已处在世界领先的水平上,所有成果的诞生都是党正确领导人民努力奋斗的结果。十年前,相比于世界上其他的航天强国,中国航天在大多数领域是在“跟跑”,现在的中国航天,在部分领域已经处于“并跑”甚至“领跑”的阶段,仅 2021 年就执行了 55 次发

 射任务,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这不仅说明中国的科技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综合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从“异地办”到“就近办”,我看到群众的脸上喜笑颜开。几年之前,一位朋友说他的驾驶证到期了,由于他不是在本地核发的,需要奔波几百公里回到核发地换发新的驾驶证,来回很耽误功夫。后来,国家出了新政策,驾驶证可以异地换发,这样驾驶证持有者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其实,为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便民利民的好政策,如针对驾驶证考取出台的小型汽车驾驶证全国“一证通考”政策、针对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出台的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等,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给企业减轻了负担,给群众减少了麻烦,这说明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看病难问题有效缓解,看病贵问题得以减轻,基层卫生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轮流坐诊、专家巡回、远程诊断等看病方式不断丰富,实现了“小疾病不出村,普通疾病不出镇,重大疾病不出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这十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

 从“村村通”到“私家车”,我看到乡亲们的生活蒸蒸日上。去年,听父亲说大伯家买了电动汽车,小叔家也买了

 一辆,从农村去县城办事,再也不用等大巴车了,自己开着车就去了,很是方便。昨天,母亲跟远在千里之外山东老家的大娘(山东方言,母亲的妯娌)视频聊天,大娘抱怨道现在一个月电费“贵着哩”,空调、电冰箱、洗衣机,样样都要耗电。说是抱怨,其实大娘的心里满满的幸福感,因为现在农村的变化非常大,农村生活并不比城市生活差。十年来,老家屋后那条一下雨就积水的土路变成了现在笔直宽阔的柏油路,家家户户基本都安装了网络,用上了电脑、智能手机,行路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了彻底性解决,乡村旧貌换新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年间,党领导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转而走向了乡村振兴发展道路。如今,乡村休闲旅游、电商直播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公共设施也得到了提档升级,农村民生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村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农村正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十年弹指一挥间。在飞逝的时光里,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中国人亲历亲闻、感同身受,这是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号”巨轮必定会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继续稳健前行。

 2022 “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学习心得

 近期,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打赢了一次又一次硬仗,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根本在于我们要立足自身岗位,办好“平凡之事”“挑战之事”“创新之事”,当好党和人民的“心上人”,以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汇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书写一个又一个“十年”辉煌篇章。

  以“敬业之心”做好“平凡之事”,争做群众“心上人”。世上所有伟大,皆从平凡而来。无论是为祖国献石油的“铁人”王进喜,还是“扶贫之花”黄文秀、守岛英雄王继才……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坚守、无私奉献,以“个人”小我成就“国家”大我,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绽放出耀眼的时代光芒。不积跬步无

 以至千里,在新的时代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将自己的职业追求、人生价值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小事做好,在久久为功中创造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光辉业绩。要甘于平凡、但不平庸,以工匠精神将每一件小事做细做精,在各自领域成为专家能手,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努力在平凡中书写自己非凡的人生华章。

  以“试炼之心”做好“挑战之事”,争做群众“心上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担起更加艰巨的责任,随时做好迎接一切挑战的准备。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与挑战,广大党员、干部要永远保持一颗年轻的、勇于尝试、敢于面对挑战的心,越是艰险越向前,用智慧和勇气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破除一切艰难险阻,矢志不渝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行。要苦累当甘怡,敢于去矛盾多、任务重的吃劲岗位锻炼,啃最硬的骨头、挑最重的担子,在每一次挑战中历练自我、突破自我,在千磨万击中成长为党和人民满意的优秀干部。

  以“开拓之心”做好“创新之事”,争做群众“心上人”。求新者胜,思变者通。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社会快速

 发展的时代,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知识更迭日新月异,用简单的“老办法”和传统思维方式来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是万万不够的,也是行不通的。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摒弃固化思维和传统观念,跳出日常经验、惯性思维的拘囿,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将“一成不变”转变为“随机应变”,学会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要紧跟时代潮流,在工作中主动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既要了解本部门、本领域的专业知识,也要系统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新理论、新观点,不断为自己“充电加油”,努力学会解决问题的“新招数”,练就破解难题的“硬功夫”。

篇十:《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观后感

:2022.04.22演讲:××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改革举措与成效专题全文学习PPT中共中央宣传部首场“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发布

 前 言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共中央宣传部22日举行首场“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改革取得的瞩目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系统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 录第一章改革重构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执法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第二章进一步健全诉讼制度机制,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公正与效率相统第三章不断完善便民、利民改革举措,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第四章 举措与成效亮点学习

 P A R T 0 1改革重构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执法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

 改革重构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执法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二是建立健全执法司法权制约监督机制:为了防止各种关系对执法司法活动的干扰和影响,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断健全制约监督的制度机制,完善责任体系,“放权不放任”。比如,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扩大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案件的范围,畅通人民群众参与、监督执法司法活动的渠道,依法公开执法司法的依据、过程、结果等等,让正义以人民群众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还建立了防止干预司法的制度,对领导干部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一律记录、全程留痕、定期通报、严肃追责。02一是从权力结构和管理体制上强化办案责任:为了解决原来人人都能办案,办案要层层报批,责任不清的问题,实行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和司法责任制。把法院检察院的工作人员也分为法官检察官、司法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三大类,实行单独职务序列,分类管理,各司其职。选拔一定比例的政治过硬、办案水平高、业绩突出的人员专门担任法官检察官,实行“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的办案责任制,大大强化了办案人员的责任。01取得成效

 改革重构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执法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四是改革政法机构职能设置:党委政法委机构职能进一步优化,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进一步加强。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就地解决纠纷、方便群众诉讼。最高人民检察院改革内设机构,强化专职专能。组建国家移民管理局,加强对移民及出入境的管理。整合司法部和原国务院法制办的职能,重新组建司法部,优化司法行政机关机构职能体系。04三是改革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和人、财、物管理体制、制度:建立与法官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相配套的薪酬等制度,完善依法履职保护机制,让司法人员“心无旁骛”地办好案件。因地制宜,逐步实行省级以下法院检察院编制、有关人员、财物等统一管理,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干扰,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03取得成效

 P A R T 0 2进一步健全诉讼制度机制,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公正与效率相统

 进一步健全诉讼制度机制,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公正与效率相统一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明确刑事案件在侦查、起诉、审判环节的基本证据标准,让案件的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检验。充分发挥庭审的作用,事实调查在法庭,质证辩论在法庭,定罪量刑在法庭,裁判结果形成于法庭,确保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惩罚、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进一步健全诉讼制度机制,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公正与效率相统二是开展民事诉讼繁简分流改革根据不同案件类型,适用不同办案程序,大案精办、简案快办,在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前提下,一般的简单案件进入“快车道”,整体办案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降低了诉讼成本,实现了司法资源的科学配置。

 进一步健全诉讼制度机制,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公正与效率相统三是建立公益诉讼制度针对一些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得不到及时保护的情况,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国有资产保护、食品药品安全、英烈保护等领域提起公益诉讼,督促恢复生态、制裁假冒伪劣、挽回国家损失,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进一步健全诉讼制度机制,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公正与效率相统四是大力构建互联网司法新模式紧跟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步伐,将现代科技手段和司法活动深度融合,立案、缴费、开庭、调查、送达以及各类诉讼服务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有些当事人拿一部手机就可以打官司,非常方便。我国法院为网络时代的司法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子,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互联网司法这个问题上,中国确实走在了世界前列,也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同行的认可。

 P A R T 0 3不断完善便民、利民改革举措,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进一步健全诉讼制度机制,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公正与效率相统一是狠抓“两头”,大力推动立案和执行诉讼程序体制机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立案审查制,实行立案登记制,人民群众打官司更便捷,让“立案难”成为历史。创新民事执行体制机制,发挥政治优势,加强综合治理,强化信息化建设,形成“全国一盘棋”的网上指挥系统,实行“黑名单”制度,不断完善“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联合信用惩戒机制,促进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执行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重大变革,形成了国际执行法治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

 进一步健全诉讼制度机制,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公正与效率相统二是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组织清理各类“证明事项”13000多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累计发放居住证超过1.3亿张。深化交管服务便利化改革,发放电子驾驶证1.1亿个,惠及50多亿人次。

 进一步健全诉讼制度机制,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公正与效率相统三是制定实施《法律援助法》,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全国基本实现看守所、人民法院法律援助工作站全覆盖,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打不起官司”问题。建立国家司法救助制度,近三年人民法院共发放救助金29.5亿元。四是加快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全国群众安全感达到98.6%,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P A R T 0 4举措与成效亮点学习

 举措与成效亮点学习一、人民群众反映的“立案难”“执行难”是否得到解决?针对“立案难”问题,人民法院在2015年5月就改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大大降低了立案门槛。据初步统计,全国法院目前能够做到超过95.7%的案件当场立案,长期困扰群众的“立案难”问题已经成为历史。比如,针对生效判决“执行难”的问题,2016年-2019年,最高法院全力开展基本解决“执行难”的攻坚行动,针对执行工作查人找物难,我们改革创新,建成了网络查控系统,实现了精准在线查人找物,完善联合惩戒体系,公布失信被执行人的信息,限制高消费,倒逼其自动履行。人民法院攻克了一批难案和积案,执结案件数和执行到位的金额分别增长105%和71%。我们加强执行活动的监督管理,实现了全程留痕、规范透明,解决了消极执行、选择执行和乱执行的现象。我们推行网络司法拍卖,让财产变现变得透明高效,成交率、溢价率明显增长,大大压缩了权力寻租空间,司法拍卖由过去的高投诉变成了现在的零投诉

 举措与成效亮点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安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改革指向,不断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推出了一大批便民利企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二、“放管服”改革成效如何?一是在围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方面,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2014年以来,全国有1.3亿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2013年的35.93%提高到2021年的46.7%,户口迁移政策普遍放开放宽,中西部地区除省会(首府)市外,基本实现了城镇落户零门槛。东部地区除少数超大、特大城市外,进一步放宽了落户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更加便捷。居住证制度实现全覆盖,全国共发放居住证超过1.3亿张,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进一步健全。

 举措与成效亮点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安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改革指向,不断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推出了一大批便民利企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二、“放管服”改革成效如何?二是在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方面,5项户口迁移和开具户籍类证明“跨省通办”,申办出入境证件“只跑一次”和“全国通办”全面落地。累计办理户口迁移和开具户籍类证明“跨省通办”业务51万余笔,累计签发出入境证件、签注2.6亿多本(张、枚),98.5%的群众只跑一次即可完成出入境证件办证手续,91%的群众完成现场申办出入境证件手续不到30分钟,推动公安服务政务事项在公安部“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全程网办,仅互联网交管服务就惠及35亿人次。

 举措与成效亮点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安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改革指向,不断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推出了一大批便民利企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二、“放管服”改革成效如何?三是着眼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长三角航运枢纽建设10项措施,服务航运企业发展16项新举措,服务人才引进系列措施,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人员出入境便利安排,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试点成熟的移民出入境便利政策措施,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建设发展需要,深化移民和出入境管理改革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举措与成效亮点学习三、“巡回检察”制度创设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效?巡回检察是检察机关对刑罚执行工作进行监督的重大创新。长期以来,检察机关对监狱、看守所监督主要是依据设置的驻所检察室,对监狱看守所进行监督。驻监、驻所的人员比较固化,熟人社会、“因熟生懒”、不愿监督的问题时有发现。电视剧《巡回检察组》中,也反映了巡回检察的工作情况。2018年,高检院党组提出这项工作,首先各级检察院成立巡回检察组,定期或者不定期到监狱、看守所进行巡回检察,开展监督,发现纠正问题。从2019年开始,监狱巡回检察全面铺开,到去年年底,全国开展巡回检察总共有4000余次,发现监狱的问题3.2万余个,我们也通过提出检察建议、纠正违法意见等方式,纠正了2.6万余个。我们在巡回检察履行监督职责同时,也把检察机关巡回检察与查办司法工作人员相关的职务犯罪深度融合,从中也发现了一批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线索,查办了一些案件,取得很好的效果,共同维护清正廉洁的司法环境。

 举措与成效亮点学习行政复议是非常重要的制度,司法部指导各地按照《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方案》的要求,将分散在政府部门的行政复议职责整合到政府统一行使,实现一级政府只设立一个行政复议机关,“一口对外”受理行政复议案件,优化了行政复议资源配置,畅通了行政复议申请渠道。按照“事编匹配、优化节约、按需调剂”的原则,为政府行政复议机构合理调配编制,增强了工作力量。四、完善行政复议体制方面改革情况如何?目前,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改革实施方案。其中,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省市县三级行政复议职责集中。各地进一步加强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普遍建立行政复议(咨询)委员会,出台了配套制度,统一了办案标准,优化了办案流程。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重点领域,强化监督功能,加大对违法和不当行为的纠错力度,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举措与成效亮点学习行政复议是非常重要的制度,司法部指导各地按照《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方案》的要求,将分散在政府部门的行政复议职责整合到政府统一行使,实现一级政府只设立一个行政复议机关,“一口对外”受理行政复议案件,优化了行政复议资源配置,畅通了行政复议申请渠道。按照“事编匹配、优化节约、按需调剂”的原则,为政府行政复议机构合理调配编制,增强了工作力量。四、完善行政复议体制方面改革情况如何?通过改革,行政复议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办案质量和效率也得到提升,行政复议的权威性、公正性和公信力都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通过行政复议表达诉求、维护权益,2021年的案件数量比改革以前增长了22.3%。各地按照“应收尽收、应调尽调、应纠尽纠、应赔尽赔”的原则,注重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约70%案件实现“案结事了”,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的效果初步显现。

 举措与成效亮点学习五、如何确保政法改革从中国国情出发,并且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司法制度,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的。国情涉及到方方面面,可以说,任何一项大改革要是研究不透国情,最后很可能不能成功。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改革就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研究国情、吃透国情、适应国情,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政法改革之路,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党的领导是全方位的、具体的,政法改革没有一项能够离开党的领导,从把握方向、谋划部署、顶层设计到推动落实,都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进行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就对整个司法改革、整个政法领域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统部署,党中央还专门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对整个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

推荐访问:《中国这十年 青海》新闻发布观后感 青海 观后感 中国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