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观后感 > 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会观后感9篇

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会观后感9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22

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会观后感9篇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会观后感 2022“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观后感 6月2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rdq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会观后感9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会观后感9篇

篇一: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会观后感

22 “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观后感

 6 月 28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等介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尤其在高新技术发展领域,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不断壮大高技术产业体量、提升高技术产品质量、打牢高技术产业基础,我国的科技实力跃上了新台阶。

  以“闯”的精神,靠“创”加速,实现高技术产业体量更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只有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中国人自古就明白,要幸福就要奋斗,而奋斗就要付出辛勤汗水,就会有流血牺牲。回望这十年,中国人民把开拓创新作为干事创业的常态,敢闯敢试、不怕艰险,保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涉险滩、渡难关、创奇迹,在新征程路上劈波斩浪、一往无前,成为全球唯一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家,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从 2012 年的 9.95 万亿元,增长到 2021 年的 19.91 万亿元,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茁壮成长。

  以“细”的特质,靠“磨”加深,实现高技术产品 质量更优。《中国制造 2025》提出建设制造业强国,要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

 完善多层次人才体系。这十年,我国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产品研发资金投入增速世界领先,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强度从 2012 年的 1.68%,提升到 2021 年的 2.67%,其投入结构向好,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产业工人,发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把责任扛在肩上,注重技术细节,提升业务短板,从一点一滴做起,脚踏实地参与品质革命,积极拥抱制造强国的未来。如今,中国高铁、第三代核电、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大国重器成为国家新名片。

  以“研”的路径,靠“己”发力,实现高技术产业基础更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这十年,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技术打压,我们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始终把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摆在突出位置,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研制开发水平,把发展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布局建设了上海光源等 40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础研究经费提高 3 倍,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太赫兹、大数据及云计算、脑科学等“卡脖子”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国内发明专利、PCT 国际申请量跃居全球第一。

 2022 “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观后感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议指出,这十年,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乡村振兴,党建先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高瞻远瞩擘画共同富裕的新蓝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使乡村美景四季如“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生活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党建“春风”暖人心,同心逐梦的“水墨画”层次分明。党建春风、沁人心脾。如何把各类人才聚集在党旗下,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打好乡村振兴持久战的关键。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各级基层党组织始终牢牢牵住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通过建强支部战斗堡垒、配齐配强班子队伍,不断激活党建“红色引擎”,引导、动员、整合各方力量,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不断激发基层党

 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通过党建引领,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党员干部和群众心中生根发芽,落地开花,不断凝聚起党群齐心干事创业、携手并肩走向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

  党建“春雨”润沃土,富裕富足的“工笔画”栩栩如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坚持把解决“三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奋力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高质量发展的“工笔画”。各地各级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把保障粮食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中国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的手上;用党建引领绿色发展,自觉把农业绿色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不断加强生态建设与管理、强化科技创新、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乡村的美丽画卷;通过引导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打通共富桥梁。

  党建“春色”映田野,村美人和的“写意画”如诗如醉。春色满园关不住,乡村振兴美如画。乡村振兴之美,美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美与共。十年来,各地各级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外在“美颜”,坚持生态富民的绿色发展道路,把生态资本变成富民资本,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挖掘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做好做强“农旅融合、山水富民”文章。不断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模式,坚持内在“提质”,探索“法治、自治、德治”三治融合模式,提振乡村振兴精气神,展现崇德向善、守望相助、和谐文明的乡风,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情景相生的完美结合。

  2022 “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观后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近日,中宣部为喜迎党的二十大,特此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在会上介绍了十年来这些新成就、新变化。回望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强国建设硕果累累、成绩斐然。让我们一起跟随中国这十年发展的“足迹”,掌握“脱贫”“生态”“科技”背后的“变身秘诀”。

 跟随中国这十年发展的“足迹”,掌握“立下愚公移山志,能破万重困难关”的脱贫“变身秘诀”。过去十年来,中国已经彻底摆脱了困扰中国数千年的“赤贫”问题,实现了“一个不落后”的脱贫目标,也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什么我们能够取得如此大的胜利呢?一是有充足

 的信心,它来源于党中央的郑重承诺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在 2015 年 2 月 1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强调,加快发展步伐,确保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二是有精准扶贫的策略,在十八大召开之前,虽然也对扶贫开发进行了摸索和实践,但大多是“输血式”“大水漫灌式”的扶贫。十八大以后,一改之前的“老套”方法,采用精准扶贫的策略,做到了“真扶贫”“扶真贫”,经过短短几年的奋斗,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正是有了充足的信心和正确的策略,才有了全面脱贫的成功变身。

  跟随中国这十年发展的“足迹”,掌握“绿树阴浓夏日。

 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生态“变身秘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在理论、实践、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且不断创新,最终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的建设关系到全人类的前途,世界各国应当携起手来,共同探索建设世界生态文明的道路,其中就推动了巴黎协定的生效实施,明确提出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为世界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正是由于

 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才有了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和“绿水青山”的变身。

 跟随中国这十年发展的“足迹”,掌握“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的科技“变身秘诀”。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是我国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升最快的十年。从打破中国人不能自建铁路断言的京张铁路,到引领智能高铁时代的京张高铁,从可上九天揽月的“嫦娥号”,到可下五洋捉鳖的“蛟龙号”,还有“天问号”火星探测器、华为的“5G”“6G”科技等,无不体现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这正是有着许许多多科技工作者在幕后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们现在“科技独立”和“科技强国”的华丽变身。

  这十年的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成就了我国在经济、生态和科技方面的发展。跟随中国这十年发展的“足迹”,掌握“脱贫”“生态”“科技”背后的“变身秘诀”,不仅仅是为了回顾历史,更是为在下一个百年征程上再创佳绩,再创新功!

篇二: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会观后感

dquo;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举行—— 政法改革:有力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

 开栏的话

  这是顺应人民期待、踔厉奋发的十年;这是解答时代课题、勇毅笃行的十年;这是屡创历史辉煌、奋楫扬帆的十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共同书写了一张极不平凡的答卷。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即日起,本报开设《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栏目,全景式展现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汇聚起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国情出发,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政法改革之路。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4 月 22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邀请相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改革举措与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政法改革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改革从中国国情出发,研究国情、吃透国情、适应国情,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政法改革之路,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景汉朝说。

  景汉朝介绍,一方面,改革重构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实行“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的办案责任制,大大强化了办案人员的责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断健全制约监督的制度机制,完善责任体系,“放权不放任”。

  另一方面,进一步健全诉讼制度机制,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公正与效率相统一。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确保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惩罚、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开展民事诉讼繁简分流改革,降低了诉讼成本,实现了司法资源的科学配置等。同时,不断完善便民、利民改革举措,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可以说我们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改革成果,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改革之路,有力推动了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景汉朝说。

 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民办实事

  公安部副部长刘钊介绍,2014 年以来,全国有 1.3 亿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 2013 年的

 35.93%提高到 2021 年的 46.7%,户口迁移政策普遍放开放宽,中西部地区除省会(首府)市外,基本实现城镇落户零门槛。东部地区除少数超大、特大城市外,进一步放宽了落户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更加便捷。居住证制度实现全覆盖,全国共发放居住证超 1.3 亿张。

  不断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推出一大批便民利企政策措施。刘钊说,除户籍制度改革外,公安部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方面,5 项户口迁移和开具户籍类证明“跨省通办”,申办出入境证件“只跑一次”和“全国通办”全面落地。公安机关先后推出 127 项交管便民利企改革措施,涉及车辆登记、驾驶证管理、交通事故处理以及互联网服务等方面。

  公安机关执法不断规范化。“通过组织开展‘教科书’式执法培训,推行执法资格等级考试制度,不断提升民警的法治素养和执法能力水平。”刘钊说,截至目前,全国公安机关在职民警约有 190 万人取得基本级执法资格,6 万人取得高级执法资格。

 “立案难”问题已经成为历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高人民法院积极推进司法改革,在诉讼制度、工作机制和改革措施方面,不断健全和完善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司法制度。针对“立案难”问题,2015 年 5 月,我国改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此举大大降低了立案门槛。据统计,全国法院目前有超过 95.7%的案件当场立案。最高人民法院

 副院长、二级大法官沈亮表示,长期困扰群众的“立案难”问题已经成为历史。

  沈亮介绍,为解决群众异地诉讼不方便等问题,目前推动实现跨域立案全国覆盖,实现“异地受理”“无差别办理”。目前,全国法院已建成超过 1.3 万个覆盖城乡跨域立案网点,做到 90%的申请 30 分钟内响应。

  针对生效判决“执行难”的问题,沈亮介绍,2016 年至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全力开展基本解决“执行难”的攻坚行动,实现精准在线查人找物,完善联合惩戒体系,公布失信被执行人的信息,限制高消费,倒逼其自动履行。同时,加强执行活动的监督管理,实现了全程留痕、规范透明,解决了消极执行、选择执行和乱执行的现象。

 “四大检察”协调充分发展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二级大检察官杨春雷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高检结合检察职能调整,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形成“四大检察”“十大业务”的工作格局。新机构重塑之后,检察工作得到全面提升,改变了以刑事检察为主的“偏科”现象,实现“四大检察”即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和公益诉讼检察协调充分发展。

  数据显示,检察机关践行“少捕慎诉慎押”的刑事司法政策,2021年不起诉的数量比2018年上升1.5倍;2019年11月至2020

 年 12 月,部署“加强行政检察监督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专项活动,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 6304 件,2021 年持续深化巩固,又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 9100 件;2021 年办理食药领域的公益诉讼案件 3 万件,生态环境领域的公益诉讼 8.8 万件。

  司法责任制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核心,最高检带头落实“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运行机制。杨春雷介绍,通过制定修改“四大检察”办案规则,明确了检察官、检察长、检委会的权力范围,以清单的方式督促检察人员在授权范围内履行职责。同时,完善司法责任认定和追究,以及检察官惩戒等一系列工作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办案终身负责落到实处。

 促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多元化、专业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事业不断发展,包括法律援助制度不断健全,公证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司法鉴定的质量和公信力不断提高。

  司法部副部长刘炤介绍,公共法律服务方面推出许多创新举措,公共法律服务涉及大众,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的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的建设,现在已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法律服务网络。

  “以公证法律服务为例,目前,我们积极推动落实公证行业‘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公证事项证明材料清单制,让大家一看就能明白办理公证需要提供什么材料。”刘炤说,我们已实现

 部分经常办理的公证事项“跨省通办”,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在一些新兴领域公证业务数量也快速增长。

  “未来,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重点是均衡配置城乡法律服务资源,尤其要加强欠发达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建设,保障特殊群体合法权益,促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多元化、专业化,让高质量的法律服务更加人人可享、人人可得。”刘炤说。

  (记者

 王金虎)

 (2022 年)

篇三: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会观后感

dquo;中 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观后心得体会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了大提高、生态环境有了大改善,民生发展不断提质增效,真真切切、可触可感的变化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乡村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力量澎湃涌动。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从“中国这十年”里体悟非凡的“中国力量”,读懂发展的思路理念、精神力量,将之转化为新征程上的拼搏奋斗,接续再立新绩、再创新功。

 读懂“迎难而上"的火热干劲,体悟“化挑战为机遇"的中国力量。迈上崭新台阶先要“爬过坡”“迈过坎”,提振发展动能先要“啃硬骨"“下深水",唯有主动迎难而上、向难而进,才能将所面对的考验和挑战转化为机遇。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动各项政策举措落地、深挖发展的内需潜力,在防控上科学精准,在发展上统筹兼顾,以信心和决心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护航"。从“中国这十年",我们能够读懂迎难而上、转危为机的信心和决心。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以担当回应时代,立足岗位锤炼大本领,打跑“拦路虎"、练好“真功夫",以实践中的历练促能力水平的提升,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将赶考路上的挑战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机遇和力量。

 读懂“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体悟“化初心为行动"的中国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的质量、发展成色不断提升,从衣食住行的全面保障到“米袋子”之足、“菜篮子”之丰,从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到乡村振兴的发展蓝海,民生事业的发展水平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

 和全方位的跃升。在发布会上,用了“一个历史性、三个全方位”总结了十年来我国在民生建设上的巨大成就。十年时间里,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医疗教育事业、交通网络建设上不断提升质效,从“家门口”就业到粮食的连丰,从创业平台的搭建到数字化发展的普及,既注重全方位的提升,也注重细节上的增色,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从“中国的这十年”里我们能够切实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初心和坚定不移的行动,党员干部要坚守“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把初心化为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读懂“自主创新"的主动精神,体悟“化难点为突破"的中国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科技的力量和作用越来越显著。发布会上用了“进步最大、提高最快的十年”来形容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用“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三个词来形容我国科技事业的巨大变化,科技的发展背后与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密切相关,在创新理念的引领下,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宽广。数据显示,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1%提高到 2.4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 4 34 位上升到第 2 12 位,更在高速铁路、G 5G 网络、载人航天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党员干部要在工作中,要从难点中求突破,在干事创业上有久久为功之心,坚持“化淤为疏”为事业发展注入长久动能,在创新中谋发展,在进取中创成果。

 “中 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观后心

 得体会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共中央宣传部近日举行了“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系统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和生态文明领域建设与改革情况。“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壮阔的海域中开拓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新航程,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对于新时代党员干部而言,“中国这十年”告诉我们太多太多的“硬核道理”。

 “中国这十年”告诉我们,无论何时都要坚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谋大事者必先观大势,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对各级党组织而言,越是面对复杂形势,越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坚持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掌握工作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继续贡献力量。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要始终把政治责任扛在肩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重大考验面前勇当先锋、敢打头阵,引领广大群众准确把握当前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在严峻环境中认清形势,在积极进取中坚定信心。

 “中国这十年”告诉我们,无论何时都要坚持“立足当下,谋划长远"。“中国这十年”告诉我们,变局孕育机遇,压力催生动力。今年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大会必将结合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对当

 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作出新的战略部署,自然会为全国各地和各行各业带来新机遇。当前,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务必要按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紧跟形势抓机遇,积极整合本地区本部门资源,大力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积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系列重大民生项目落地,以此坚定立足当下、谋划长远的实践方向。放眼长远,一以贯之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提高“七种能力”,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进一步明思路、定措施、抓重点、重创新、优布局、求质效、强激励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积极服务服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抓住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以高质量抓落实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国 这十年 ”告诉 我们,无论何 时都要坚持“改革创新,真抓实干" " 。“中国这十年”告诉我们,育新机、开新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习近平总书记一如既往的期望和嘱托,也是摆在每一名党员干部面前的“必答题”。危机不会自动成为新机,变局不会自发变成新局,靠的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源源不断的力量。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级党组织要通盘考虑,自觉将党中央既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路贯穿一切工作始终。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并非易事,惟有汇集执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共识,聚焦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体制性、机制性、制度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时刻保持对潜在风险的紧迫感,主动出击、自我加压、刀刃向内,才能找准最有力的风口,助力新时代中国这艘巍巍巨轮持久续航。

 《中国这十年》发布会观后感心得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今天举行系列新闻发布会的首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改革举措与成效。

 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景汉朝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政法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国情,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新时代政法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景汉朝介绍,政法改革涉及面很宽内容多,重点介绍三方面内容。

 改革重构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执法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 一是从权力结构和管理体制上强化办案责任。为了解决原来人人都能办案,办案要层层报批,责任不清的问题,实行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和司法责任制。就像大家知道的,医院的医生、护士和行政人员一样,我们把法院检察院的工作人员也分为法官检察官、司法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三大类,实行单独职务序列,分类管理,各司其职。选拔一定比例的政治过硬、办案水平高、业绩突出的人员专门担任法官检察官,实行“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的办案责任制,大大强化了办案人员的责任。

 二是建立健全执法司法权制约监督机制。为了防止各种关系对执法司法活动的干扰和影响,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断健全制约

 监督的制度机制,完善责任体系,“放权不放任”。比如,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扩大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案件的范围,畅通人民群众参与、监督执法司法活动的渠道,依法公开执法司法的依据、过程、结果等等,让正义以人民群众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还建立了防止干预司法的制度,对领导干部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一律记录、全程留痕、定期通报、严肃追责。

 三是改革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和人、财、物管理体制、制度。建立与法官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相配套的薪酬等制度,完善依法履职保护机制,让司法人员“心无旁骛”地办好案件。因地制宜,逐步实行省级以下法院检察院编制、有关人员、财物等统一管理,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干扰,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四是改革政法机构职能设置。党委政法委机构职能进一步优化,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进一步加强。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就地解决纠纷、方便群众诉讼。最高人民检察院改革内设机构,强化专职专能。组建国家移民管理局,加强对移民及出入境的管理。整合司法部和原国务院法制办的职能,重新组建司法部,优化司法行政机关机构职能体系。

 进一步健全诉讼制度机制,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公正与效率相统一 一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明确刑事案件在侦查、起诉、审判环节的基本证据标准,让案件的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检验。充分发挥庭审的作用,事实调查在法庭,质证辩论在法庭,定罪量刑在法庭,裁判结果形成于法庭,确保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惩罚、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二是开展民事诉讼繁简分流改革。根据不同案件类型,适用不同办案程序,大案精办、简案快办,在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前提下,

 一般的简单案件进入“快车道”,整体办案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降低了诉讼成本,实现了司法资源的科学配置。

 三是建立公益诉讼制度。针对一些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得不到及时保护的情况,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国有资产保护、食品药品安全、英烈保护等领域提起公益诉讼,督促恢复生态、制裁假冒伪劣、挽回国家损失,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四是大力构建互联网司法新模式。这些年,我们紧跟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步伐,将现代科技手段和司法活动深度融合,立案、缴费、开庭、调查、送达以及各类诉讼服务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有些当事人拿一部手机就可以打官司,非常方便。可以这样说,我国法院为网络时代的司法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子,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互联网司法这个问题上,中国确实走在了世界前列,也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同行的认可。

 不断完善便民、利民改革举措,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一是狠抓“两头”,大力推动立案和执行诉讼程序体制机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立案审查制,实行立案登记制,人民群众打官司更便捷,让“立案难”成为历史。创新民事执行体制机制,发挥政治优势,加强综合治理,强化信息化建设,形成“全国一盘棋”的网上指挥系统,实行“黑名单”制度,不断完善“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联合信用惩戒机制,促进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执行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重大变革,形成了国际执行法治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

 二是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组织清理各类“证明事项”13000 多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

 问题。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累计发放居住证超过 1.3 亿张。深化交管服务便利化改革,发放电子驾驶证 1.1 亿个,惠及 50 多亿人次。

 三是制定实施《法律援助法》,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全国基本实现看守所、人民法院法律援助工作站全覆盖,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打不起官司”问题。建立国家司法救助制度,近三年人民法院共发放救助金 29.5 亿元。

 四是加快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2021 年全国群众安全感达到 98.6%,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可以说我们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改革成果,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改革之路,有力推动了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篇四: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会观后感

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观后感心得体会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了大提高、生态环境有了大改善,民生发展不断提质增效,真真切切、可触可感的变化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乡村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力量澎湃涌动。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从“中国这十年”里体悟非凡的“中国力量”,读懂发展的思路理念、精神力量,将之转化为新征程上的拼搏奋斗,接续再立新绩、再创新功。

  读懂“迎难而上”的火热干劲,体悟“化挑战为机遇”的中国力量。迈上崭新台阶先要“爬过坡”“迈过坎”,提振发展动能先要“啃硬骨”“下深水”,唯有主动迎难而上、向难而进,才能将所面对的考验和挑战转化为机遇。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动各项政策举措落地、深挖发展的内需潜力,在防控上科学精准,在发展上统筹兼顾,以信心和决心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护航”。从“中国这十年”,我们能够读懂迎难而上、转危为机的信心和决心。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以担当回应时代,立足岗位锤炼

 大本领,打跑“拦路虎”、练好“真功夫”,以实践中的历练促能力水平的提升,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将赶考路上的挑战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机遇和力量。

  读懂“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体悟“化初心为行动”的中国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的质量、发展成色不断提升,从衣食住行的全面保障到“米袋子”之足、“菜篮子”之丰,从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到乡村振兴的发展蓝海,民生事业的发展水平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和全方位的跃升。在发布会上,用了“一个历史性、三个全方位”总结了十年来我国在民生建设上的巨大成就。十年时间里,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医疗教育事业、交通网络建设上不断提升质效,从“家门口”就业到粮食的连丰,从创业平台的搭建到数字化发展的普及,既注重全方位的提升,也注重细节上的增色,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从“中国的这十年”里我们能够切实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初心和坚定不移的行动,党员干部要坚守“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把初心化为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读懂“自主创新”的主动精神,体悟“化难点为突破”的中国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科技的力量和作用越来越显著。发布会上用了“进步最大、提高最快的十年”来形容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用“历史性、

 整体性、格局性”三个词来形容我国科技事业的巨大变化,科技的发展背后与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密切相关,在创新理念的引领下,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宽广。数据显示,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 1.91%提高到 2.4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 34位上升到第 12 位,更在高速铁路、5G 网络、载人航天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党员干部要在工作中,要从难点中求突破,在干事创业上有久久为功之心,坚持“化淤为疏”为事业发展注入长久动能,在创新中谋发展,在进取中创成果。

篇五: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会观后感

中宣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

  5 月 12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北京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科技部副部长李萌、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叶民、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介绍经济和生态文明领域建设与改革情况,并答记者问。以下为陈雨露副行长的问答文字实录:

  记者:第一个问题,目前发展绿色金融方面的进展情况怎么样,遇到的瓶颈和困难在哪些方面,怎么有效解决?另外,现在由于受疫情冲击,有分析师认为二季度经济增长可能会明显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请问,宏观政策怎么来有效应对?会运用哪些增量的政策工具?谢谢。

  陈雨露:谢谢你的提问。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

 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中国是宣传倡导绿色金融理念的国际先行者。截至目前,绿色金融三大功能正在显现,五大支柱也初步形成,在支持中国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是中国的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截至 2021 年末,中国本外币的绿色贷款余额已经接近16 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 33%,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位。2021年,中国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了 6000 亿元,同比增长了180%,余额达到了 1.1 万亿,这在全球也是居前列的。

 二是构建了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金。

 融标准体系。《绿色债券的支持项目目录》《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碳金融产品》这四项国内外非常关注的绿色金融标准已经正式发布。另外,中国还与欧盟联合发布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标志着中外绿色金融标准正在逐步趋同。

 三是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取 得了重要进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部分金融机构已经试编制环境信息披露

 报告,并且试点开展了碳核算,为未来适时在全国推广积累了经验。

 四是激励约束机制在绿色金融方面逐步完善。人民银行创设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带动了更多社会资金投向绿色低碳的领域。同时,人民银行还全面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已将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业务纳入定量评价范围,引导金融机构有序增加绿色资产配置。

 最后是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不断深化。2021 年,人民银行担任 G20 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联合主席,牵头起草了《G20 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和《G20 可持续金融综合报告》,这两个文件都已经获得核准。另外,中国央行还参与发起设立了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这个网络正在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平台之一。

 下一步,我们会着力健全绿色金融体系顶层设计,推动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开展碳核算,稳步推进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同时发展碳金融,以市场化的方式实现控碳减排。

  您刚才提到的关于应对疫情冲击的货币政策,中国央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注重充足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加大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有力支持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稳定。

 一是前瞻性降准,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二是引导贷款市场利率在比较低的水平上进一步下降,来降低市场主体的融资成本,激发融资需求。三是新出台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比如设立 2000 亿元的科技创新再贷款、400 亿元的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同时对绿色、小微等薄弱环节精准加大支持力度。截至 3 月末,人民银行发放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 1386 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 225 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符合要求的贷款 2309 亿元和 225 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也继续增长。四是及时出台加强金融服务、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 23 条政策措施,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下一阶段,人民银行还会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跨周期政策调节,加快落实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积极主动谋划增量的政策工具,继续稳定信贷总量,继续降低融资成本,继续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

 持力度,加大我们对实体经济的进一步支持。谢谢。

 记者:我想问一下,党的十九大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请问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进展如何?下一步我们还将开展哪些工作?谢谢。

 陈雨露:谢谢您提的这个重要问题。刚才韩主任讲到,这十年是我国扎实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十年。党中央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十九大发出了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号令。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务院金融委靠前指挥,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按照党中央确定的“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全力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经过集中的攻坚,我国金融体系长期积累的风险点得到了有效处置,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有这样几个重要的标志。

 第一,金融体系有力支持了宏观经济大局的稳定。围绕着“增长稳、物价稳、就业稳、国际收支稳”的目标,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科学把握好货币政策实施的力度,创新推出了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坚持发挥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持外汇储备的规模基本稳定,为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和有效服务,创造了比较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第二,我国的金融体系始终保持着总体稳健。金融机构经营的韧性和抗风险的能力明显提高。比如,2021 年末,处于安全边界内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的占比为 98.9%,其中 24家大型商业银行的评级一直是优良,部分银行主要经营指标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发挥了金融体系“压舱石”的关键作用。中国的 A 股市场经受住了多轮次、多因素外部冲击的考验,债券市场有序打破了刚性兑付,总体平稳运行。

 第三,重点机构和重点领域的金融风险得到稳妥化解。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对重点高风险企业集团、高风险金融机构进行了“精准拆弹”,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的数量已经大幅度下降。同时,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大家前一段感受比较深的影子银行乱象得到了有效整治,近 5000 家P2P 网贷机构已经全部停业,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专项整治工

 作顺利完成,立案查处了非法集资案件 2.5 万起,将互联网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全部纳入了监管。稳妥有序地实施了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房地产市场金融化、泡沫化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同时,妥善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第四,风险防控长效体制机制建设得到有力推进。完善金融法治,推动建立中央和地方的金融监管协调、宏观审慎管理和存款保险等多项制度。同时,坚决惩治金融风险背后的腐败问题、监管失守以及违法犯罪行为。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永恒的主题。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坚持风险防范化解和长效机制建设并重、金融风险处置和反腐追赃挽损并重、提高监管有效性和改革创新发展并重,持之以恒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个底线。谢谢。

篇六: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会观后感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medium;"> 

篇七: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会观后感

鹉螺号航行路线图 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 大西洋→南极海域→大西洋→北冰洋

 作者简介 儒勒·凡尔纳,19 世纪法国作家, 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 1828 年生于法国南特,1848 年赴巴黎学习法律。1863年因长篇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而一举成名,此后开始从事写作,其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代表作为凡尔纳三部曲和《气球上的五星期》《八十天环游地球》等。1905 年 3月 24 日,凡尔纳于亚眠逝世。

 作品简介

 这部作品叙述法国博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八六六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他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实这怪物并非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艇。潜艇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洋发电。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作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著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把他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布于世。

 读后感

 今天,我读完了《海底两万里》,这本书讲的是几个人去海底探险的故事。她们在海底看见了好多海洋生物,一次他们还救了一个采珠人。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被困到了冰里,他们没有慌乱,而是静下来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尖角把冰弄碎了。他们可真勇敢!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遇到难题的时候千万不要慌张慢慢想一个好办法。

篇八: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会观后感

22 《人民领袖习近平》专栏系列创意互动特稿《这十年》观后感

 近期,央视网《人民领袖习近平》专栏推出系列创意互动特稿《这十年》。党员干部要重温“这十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学习课堂”,充分领悟总书记深刻阐发的“学习之义”,从中解锁三条“学习锦囊”,更好地将学与思、学与问、学与用相结合,书写好新征程上的赶考答卷。

 领悟“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解锁“向实践学习”之“锦囊”,回答好“时代之问”。“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了近百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或请专家授课,或亲赴基层一线,学习内容不止于获取知识层面,更涉及党和国家在新时代面临的诸多重大课题。“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党员干部要成为善作善成的行家里手,就要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时刻保持求知若渴的“饥饿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立足时代前沿,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破除“本领恐慌”,从而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领悟“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解锁“向党史学习”之“锦囊”,回答好“中国之问”。百年党史是共产党

 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这十年,习近平总书记数十次踏访红色革命圣地,将中国革命历史视作“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营养剂”。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党员干部要从红色历史中追寻初心,坚定百折不挠的理想信念,时刻牢记“我是谁”,在大风大浪面前岿然不动,在大是大非面前永葆旗帜鲜明。“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党员干部有幸生逢伟大时代,要牢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追寻革命先辈的精神火炬,传承红色基因,善学“有字之书”、善取“无字之经”,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与营养,思考肩上的使命与担当,以赤子之心报效党和人民。

 领悟“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解锁“向群众学习”之“锦囊”,回答好“人民之问”。这十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调查研究作为学习提高的方式和倾听民意、体察民情、解锁问题的“钥匙”,调研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党员干部要做好人民满意的“勤务员”,就要摆脱坐在办公桌前“闭门造车”,要明确“为了谁、依靠谁”,真正与人民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摆正心态、端正姿态,多尝一尝井水知“冷暖”,多聊一聊家常知“愁盼”,身入群众、心系群众,主动拜人民群众为师,博采群策,广汇群力,发扬“钉钉子”精神把工作做实,用好“绣花功夫”把工作做细,

 让实干之“根”扎深在群众沃土,让幸福之“果”累累于群众心头。

  2022 《人民领袖习近平》专栏系列创意互动特稿《这十年》观后感

 近日,央视网《人民领袖习近平》专栏推出系列创意互动特稿《这十年》,重温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这十年,无论面对群众、儿童、军人还是其他人,总书记的话总是那么接地气、有底气、讲人情,以他的“平语近人”将为民的深沉情怀缓缓诉出,一点一滴、一字一句都令人入耳入脑入心。

  这十年,“农村人”习近平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奔赴小康。这十年,在总书记领导的“中国式扶贫”下,我国 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完成了中华民族千年来的共同夙愿,书写了人类历史上的减贫奇迹。从沿海平原到雪域高原,从巴山蜀水到大漠边陲,十年间,总书记走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要到农村、到边远山区看望一下农民,他

 最牵挂的始终还是困难群众。在中原大地的麦田里,他对老乡说,“我们都是种庄稼出身”。在琼海市潭门镇,他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他在田地里顺手将一颗大豆放进嘴里细细咀嚼,乡亲们不禁感叹:“这是老农民才有的动作呀”。“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总书记这深厚的“农民情节”,让全国农民感到一种关怀、一种温暖、一种幸福,感到总书记真正将他们当朋友、当亲人、当家人,让全国农民共同鼓起了走向富裕的信心和信念。

  这十年,“大朋友”习近平照亮了小朋友的纯真梦想。“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这十年,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心系着少年儿童的成长,在每年教师节、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都会以各种方式与老师同学们互动,并在多次重要会议、考察、调研中,都对教育工作给予了特别关注。这十年,在总书记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持续向好,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面对活泼可爱的“红领巾”,习近平总书记笑容满面:“首先我看我以什么名义好,都不合适,就以‘大朋友’的名义吧。”在儿童福利院,他鼓励聋哑女孩王雅妮好好学习、学业有成。在地震灾区,他耐心地倾听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梦想,并鼓励他们有梦想就会有创造。一句句深情的嘱托,都蕴含着总书记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与浓浓关爱,一次次温暖的互动,都彰显着“大朋友”对小朋友们的深厚友谊。总书记如阳光点

 亮了孩子们的梦想,如雨露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灵,激励孩子们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这十年,军转干部习近平凝聚了退役军人的磅礴力量。作为中央军委主席、作为全军统帅,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有着浓厚的军人情怀。这十年,他始终心系基层,情注官兵,每年均多次深入基层部队视察调研,他走过边防、上过高原,登过甲板、进过座舱,体察兵情、关心兵事、排解兵忧,无时无刻不在展现崇高的统帅风范和爱兵情怀。这十年,总书记领导人民军队开启了强军兴军新征程,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了世界一流军队,推动着中国军队以崭新的风貌、强盛的姿态呈现在世界面前。正是由于他对军队的不解之缘,使他对退役军人也始终心连着心。在全国军转表彰大会上他深情地说:“见到大家感到十分亲切,因为我也是一名军转干部。”在新年贺词中,他专门向退役军人表达关心问候:“要关爱退役军人,他们为保家卫国作出了贡献。”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上,他俯下身,紧握老英雄张富清的手说道:“你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楷模!保重身体,健康长寿。”这一声声殷切的希望、一幕幕温暖的画面,都激励着广大退役军人奋力拼搏、开拓进取,转化为了“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推动他们在人生的新征途上赓续军队传统、建功伟大时代。

 十年茫茫践于行,“平语近人”情至深。这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下,中国与中国人民取得了无数辉煌瞩目的成就。展望未来,全国各族人民定当凝聚起更磅礴的奋进力量,实现更美好的中国梦想。

  2022 《人民领袖习近平》专栏系列创意互动特稿《这十年》观后感

 近日,央视网《人民领袖习近平》专栏推出系列创意互动特稿《这十年》。其中讲到,在总书记心中,“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谈脱贫、城市管理,总书记均以“绣花”为喻,强调各项工作都要精准施策;抓落实,总书记多次使用“钉钉子”精神这一生动论述来强调务实作风。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十分必要、至关重要的“利器”。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从中汲取习近平总书记这十年来为民服务的工作智慧,矢志不渝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而奋斗。

  从“最好的尺子”中感悟“坚持群众路线”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群众意见就是度量为民初心的标尺。翻开党的历史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建党初期的星星火种,历经百年的风雨洗礼,从弱小走向强大,发展到今天拥有 9671.2 万名党员的执政党;中国革命之所以能战胜一次次艰难险阻,闯过一次次惊涛骇浪,并取得伟大胜利,其中一个重要法宝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在新时代新征程下,广大党员干部要清楚地认识到,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辛努力与付出,要完成党在新时代的宏伟蓝图也离不开人民群众。我们的工作要始终把人民的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

  从“绣花功夫”中感悟“一枝一叶总关情 ”的为民情怀。“绣花”功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领域多个场合经常提到的关键词和高频词,尽管所指的领域不同,但所含的要义是相通的,那就是下好“绣花”功夫,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从中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要常怀一颗忠诚为民的赤子心,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对群众有感情,急民之急、忧民之忧、换位思

 考、替民所想;要厚植一颗赤诚为民的担当心,聚焦群众所思所忧所盼,以匹马一麾的胆魄、击石有火的干劲,以老黄牛精神彰显实干奋斗,切实把为群众办实事做细做实做好;要涵养一颗赤诚为民的公仆心,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从“钉钉子精神”中感悟“一步一个脚印”的工作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曾对钉钉子精神进行了详细阐述:“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钉钉子精神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践行者,我们要传承这一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精神。要在原则问题上发扬“钉钉子”精神,在政治信仰、国家利益、群众需求等问题上,要像钉子一样认“死理儿”,要有“一根筋”思维,不能墙头一窝草,风吹两边倒;要在实际工作中发扬“钉钉子精神”,深钻下去,思考解决方案,找寻化解方法。要主动担当作为,勇于“挑重担”,敢于啃“硬骨头”,善于“打硬仗”,像钉钉子一样,一点点追进度,一步步化解难题。

篇九: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会观后感

“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心得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央组织部部务委员齐家滨聚焦介绍了十年以来的组织工作情况,共产党员网也开展了“新时代 我们这样开展党员教育工作”主题征文活动。回望自己过去的十年,从大学到研究生再到参加工作,从山东辗转贵州再回到安徽,我也在“寻味”党史中感受了革命信仰,积蓄了脚下力量,找到了人生奋斗的方向。

 求学齐鲁大地,在台儿庄听土琵琶弹唱,于烈士陵园仰先辈荣光,感受革命信仰。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山东儿女,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这些精神在台儿庄战役和济南战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重建的台儿庄古城中寻找着革命先辈们的足迹,一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仿佛又将我带回了那个炸火车、夺机枪的年代。大学时一次偶然郊游,站在英雄山“革命历史纪念塔”前,才知道这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小山上有 1502 个烈士安葬于此,走过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烈士陵园前我才了解到有一场战斗叫“济南战役”。求学于齐鲁大地,游台儿庄、爬英雄山感受着山东儿女的家国情怀,让我品味到党史中有种味道叫“革命信仰”。

  研行牂牁山林,立黔中学府把红歌唱响,踏红色足迹寻转折之光,积蓄脚下力量。偏居西南一隅的贵州,又称牂牁之地,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神奇土壤,红色宝藏遍布。研行于黔中学府,为纪念“一二·九”运动,“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一遍又一遍被我们唱响,歌声回荡在黔中之地,化作红色基因在青春血脉中永久赓续。走进遵义市老城子尹路 96 号,“遵义会议会址”6 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找寻着伟大转折中的曙光。“娄山关大捷”残阳如血,“乌江强渡”悠悠渡口,“四渡赤水”神来之笔,聆听着烈士们的辉煌事迹,追寻着先辈红色足迹,品味着党史中的“黔味”,我也在“黔行”中时刻积蓄着脚下力量。

  服务江淮大地,临长江潮头经枪林弹雨,看百万雄师过大江,找到人生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选择回到江淮大地,成为了一名安徽的基层选调生。在省委党校的培训期间,有幸到渡江战役纪念馆参观学习,目睹“渡江第一船”的模样,感受“渡江精神”。在 4D 影厅,一句“今晚,我们就要突破敌军的长江防线,同志们跟我冲啊”,将我们拉进了那个惊心动魄的战场之中。目睹着一辆辆小推车忙碌不停、一颗颗子弹夺面飞来、千万木船穿梭来往,百万雄师不畏天险浩浩荡荡跨过长江,感受着解放军战士们的“万丈豪情”,自己也找到了人生奋斗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党员教育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聚宝盆”。回望百年党史,从“红米饭、南瓜汤”到“嚼草根吃树皮”,从“小米加步枪”到“一把炒面一把雪”……党史中所蕴含的滋味值得我们用一辈子时间去细细品尝;从“井冈山精神”到“苏区精神”,从“长征精神”到“延安精神”……这些也都是我们最好的精神食粮。

  观看“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心得

 “中国这十年”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在新闻发布会上可以看到,中国这十年,有太多的变化令人动容,有太多的成就让人惊叹,有太多的故事值得被铭记。中国十年来的伟大变革,见证着党和人民事业赓续传承、经济生活飞速发展、社会发展充满生机,这是一个呈现光明前景的中国。而在我身边,我所看到的这些小事,正是十年来中国悄然变化的样子……

  从“现金付”到“扫码付”,我看到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请您扫这边的二维码付款”“叮咚,支付宝到账 36元”,这是我在超市买水果时发生的一幕。仔细想想这些场景,其实我们已经司空见惯,它们就发生在我们当下的日常生活中。十年前,谁能想到一部手机就可以走天下,吃饭、乘坐公共交通、购物等,由以前的现金支付变成了现在的扫码支付,这些的背后都是中国科技日新月异发展带来的成果。十年来,中国的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时速 600 公里磁悬浮列车试验样车试跑成功、新能源汽车产销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天眼”FAST 捕获世界最大快速射电暴样本等等,中国的科技成果不胜枚举,有很多目前都已处在世界领先的水平上,所有成果的诞生都是党正确领导人民努力奋斗的结果。十年前,相比于世界上其他的航天强国,中国航天在大多数领域是在“跟跑”,现在的中国航天,在部分领域已经处于“并跑”甚至“领跑”的阶段,仅 2021 年就执行了 55 次发射任务,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这不仅说明中国的科技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综合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从“异地办”到“就近办”,我看到群众的脸上喜笑颜开。几年之前,一位朋友说他的驾驶证到期了,由于他不是在本地核发的,需要奔波几百公里回到核发地换发新的驾驶证,来回很耽误功夫。后来,国家出了新政策,驾驶证可以异地换发,这样驾驶证持有者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其实,

 为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便民利民的好政策,如针对驾驶证考取出台的小型汽车驾驶证全国“一证通考”政策、针对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出台的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等,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给企业减轻了负担,给群众减少了麻烦,这说明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看病难问题有效缓解,看病贵问题得以减轻,基层卫生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轮流坐诊、专家巡回、远程诊断等看病方式不断丰富,实现了“小疾病不出村,普通疾病不出镇,重大疾病不出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这十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

 从“村村通”到“私家车”,我看到乡亲们的生活蒸蒸日上。去年,听父亲说大伯家买了电动汽车,小叔家也买了一辆,从农村去县城办事,再也不用等大巴车了,自己开着车就去了,很是方便。昨天,母亲跟远在千里之外山东老家的大娘(山东方言,母亲的妯娌)视频聊天,大娘抱怨道现在一个月电费“贵着哩”,空调、电冰箱、洗衣机,样样都要耗电。说是抱怨,其实大娘的心里满满的幸福感,因为现在农村的变化非常大,农村生活并不比城市生活差。十年来,老家屋后那条一下雨就积水的土路变成了现在笔直宽阔的

 柏油路,家家户户基本都安装了网络,用上了电脑、智能手机,行路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了彻底性解决,乡村旧貌换新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年间,党领导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转而走向了乡村振兴发展道路。如今,乡村休闲旅游、电商直播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公共设施也得到了提档升级,农村民生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村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农村正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十年弹指一挥间。在飞逝的时光里,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中国人亲历亲闻、感同身受,这是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号”巨轮必定会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继续稳健前行。

  观看“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心得

 8 月 18 日,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新时代宣传文化工作举措与成效。党的十八

 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文化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期的风气。十年来,文化工作成就是全方位的,变化是根本性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明确提出到 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基层是宣传文化工作的落脚点,要始终坚持文化自信,突出文化资源特色,打造培育文化品牌,激发民众文化创造活力,把文化自信“植根”基层沃土,绽放生机活力。

 以“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精神,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凝聚工作“合力”。“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组织领导是发挥地方特色促进文化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坚持把文化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增强抓好文化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牵头抓总、相关单位齐抓共管、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保障心往一处使,同频共振,上下联动全面构筑文化建设新格局,积极组织基层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贯彻好党的文艺工作方针,始终不渝面向人

 民群众,利用好现有文化资源,自觉为人民书写、抒情、抒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确保文化工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出新出彩。

 以“人才辈出、后继有人”理念,可堪大用、能当大任,增强创新“动力”。“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人才是驱动文化发展的第一资源,基层“接地气”式人才丰富,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形成不断出文化文艺人才和精品的生动局面,着力培养一支思想品德高、业务水平精、作风形象好的文化人才队伍。基层党委要常态化研究涉及宣传文化人才建设的重大问题,科学制定符合人才特点培养体系、考核评价激励体系、奖扶机制,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基层工作特别是农业农村文化工作实际,多采取一些蹲点体验、挂职锻炼、双向交流、对口帮扶等长效机制,培养乡村文艺骨干、文化能人,聚力培养出一支支扎根农村、扎根基层不走的文艺队伍,不断优化文化人才作品创作环境,创新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确保文艺作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建设好一支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力大军,为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文化动力。

 以“积极传播、忠实践行”思维,挖掘资源,讲好故事,迸发时代“活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红色文化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基层直面文化资源阵地,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禀赋,以文化人,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主线,焕发时代价值,用红色文化补钙壮骨、弘扬正能量,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助推群众感恩奋进、敢于斗争、勇于胜利。要因地制宜、审时度势推进重点文化项目建设,不断建造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和促进促进交流互鉴的文化高地,进一步丰富优秀文化践行者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激发文化创新创作活力,建设文化强地。

 以“身心两安,以文塑旅”观念,文旅融合,以旅彰文,激活发展“潜力”。文化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对于基层而言,农业就是文化的根基,文化即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更是文化的载体,“农旅文”融合发展是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基层党委要依托“农旅文”融合发展资源优势,以农为景、以文促旅、以旅为媒,以文化为动力,农旅文互惠,着力打造“农旅文”融合新产品、新业态,扶持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不断促进旅游业的优化和升级,持续深入整治人居环境、建好美丽乡村、发展民宿经济作为乡村振兴基础工程、产业工程来抓,积极以培育文化之城为目标,尊重自然格局,依托山水脉络、气象条件等,持续保护自然景观,不断传承历史文化,强化节能理念,不断推进绿色生态建设,积极打造出“一地一产业、一地一特色、一地一品味、

 一地一韵味”文化格局,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人们在领略自然美中感悟文化美、陶冶心灵美。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对我国文化价值充满信心,对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充满信心,始终保持坚守的定力、奋起奋发的勇气、创新创作的活力,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持历史担当、战略定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

推荐访问: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会观后感 青海 观后感 中国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