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论语二年级个人读后感650字6篇

论语二年级个人读后感650字6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03-18

论语二年级个人读后感650字6篇

论语二年级个人读后感650字篇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2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就曾经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在《论语》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我们华夏大地。这一片绿洲一直点缀装扮着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通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是得益非浅!

#665932

论语二年级个人读后感650字篇2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

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 他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建国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

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人生,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746646

论语二年级个人读后感650字篇3

一个人的经历阅历再丰富,绝对没有书上说的事情多,而一个人的一生时间又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懂,那怎么办呢?只有学,从书上学,当然这仅仅是学的一种方式,其他比如听别人说话,看别人做事,看别人是如何成功如何失败的,这也是学,但主要还是通过看书学,正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学了怎么办呢?还要学为所用,力求学有所成,还要练习。学再多不用,那也是白学,学一点用一点,把学到东西和实际的生活相结合,去解决问题,这是学的目的,也就是习了。用一个例子来讲,数学中有很多公式,先学公式,然后再用公式答题,这就是习了。

学习又是件快乐的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好学者则乐学。有的同志一看到书就犯愁,看一会就看不下去了,坐不住人沉不住心,学不进去,当然就找不到学习的快乐了,试想,书籍是一个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和浓缩,徜徉在思维的海洋中,能静下心来想些事,应当是很幸福的。我中考之前,因为得病没能复习,回校后自我加压,有时一节课做一道物理题,反复验算,心无旁鹜,精神世界全沉浸在数字中,这种投入的感觉非常好。我觉得一切感官刺激都不如投入的感觉好。解答问题之后的成功感,更是外人无法想像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这个朋友,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真朋友的概念,我相信是相同的。朋友有两种,真的和假的。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不错,朋友也如此,如水连绵,至清至纯,以水为托,相与相助,有这样的朋友来往,自然是件快活的事。假朋友就是建立在利益关系之上的,利益是这种朋友关系存在的前提,如果二人之间没有了利益,自然也就不是朋友了,或者说,这样的人也就不能称为朋友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说的土点,可以译成,人家不知道咱能,而咱不生气,咱不就是君子么?这话在现实社会更有道理。现在有些观点认为,有一分力使十分力,有一点能就逞十点能,稍有一点成绩就了不得了,写了几篇稿文章就要出书,唱了一首歌就拿自已当明星,太浮躁了,用农村

俗话说,恐怕别人把他当愣子。我倒觉得,一个人的本事是有限的,或者说,在某一方面绝对有比你强的人,首先要做的是韬光养晦,厚积慢发。那种好出风头好充能显像的心态万万要不的,早晚也是要吃亏的。

#746644

论语二年级个人读后感650字篇4

《论语》一书,如一盏指路明灯,能让我们在黑暗中找回正确方向;如一杯香浓的咖啡,让我们理解细细品味人生百态,才能感受到它的香甜;如一支支锋利的箭,让我们懂得“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它的思想主张启迪着我们,熏陶着我们……

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772954

论语二年级个人读后感650字篇5

翻开一本中国的经典之作,走进孔子的世界,品味《论语》的墨香,细细咀嚼“仁爱”之意,我不禁陷入深思之中……

孔老先生是我乃至我们民族备受崇敬的思想家,孔子一生推崇“仁”的思想,推已及人,仁爱待人正是他崇高思想的表现。记得有一次,颜渊问到孔子怎样做才能是“仁”,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则论语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这也是我们中学生日常行为准则。那么,我们是怎样做的呢?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不适合我们身心健康成长的书、影像等,我们是坚决杜绝的。可是我们个别同学还是不免去看一些认为无关紧要的闲书,我们应该劝阻他们,因为这不但是在浪费时间,而且会极大的干扰学习,减弱学习的积极性。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没有礼貌的话语就不要去说它,不文明的行为就别去模仿,否则不但会损坏我们中学生的形象,还会影响社会的文明和风气的好转。我们的语言是先辈经过几千年才演变而来的,我们不要去刻意地玷污它。不要忘记汉语是世界上发源历史最长而且最美的语言,我们应该弘扬中华的语言,让世界都能领略到中国美,汉语美。

“非礼勿动”,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要去动它。偷窃可耻,而且是要严惩的。别人拥有的东西,我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获得,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从另一个角度说,拾金不昧就是“非礼勿动”生动的表现。拾金不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应将这个美德发扬光大,为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出一份力吧!

《论语》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言论,里面还有许多宝藏在等待我们的挖掘。古人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这足以显示出它的博大。老师说“半部论语修自身”,我想它也是一面镜子,既照出了我们的缺点和不足,又告诉我们如何去不断完善自己。

孔子推崇人“仁、义、礼、孝”等,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让我们也携手孔老先生,踏上仁爱的旅途吧,我们要时刻铭记“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的含义!

#772955

论语二年级个人读后感650字篇6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

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

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680016

推荐访问:论语 读后感 二年级 论语读后感600字左右 论语读后感700字 论语感悟随笔 读论语读后感1500字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600字 论语读后感议论文800字 论语读后感200字 论语心得读后感800字 读论语的感悟800字作文 论语心得体会200字五篇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