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十九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调查报告 >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7篇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7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02-08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7篇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篇1

  X年代新好青年,独生子女第一代……现在的大学生们即将走上工作岗位。11月20日后,各招生单位将会蜂拥进入各高校抢人才。那么究竟大学生们最喜欢去什么企业?他们的就业价值观是什么?他们怎么找工作?

  最近,由教育部主办的《中国大学就业》杂志所做的一份《首届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报告》就对此给出了答案。

  大学生最希望从事什么职业?

  不同单位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别,而同一个单位内部职位也是千差万别的。就像计划经济时代工厂里“坐办公室”与“进车间”一样,这中间不仅有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的差别,同时还有工作地位的差别。这次调查的职业问卷栏中专业技术(26%)、管理(24%)和策划(19%)等位于前列,而这三种职业也是目前社会上比较吃香、发展前景较好的,现在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更加趋于实际,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理想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大学生对社会的趋同。其结果必然造成学生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择业与毕业生本身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前三位之下顺延为销售人员8%、行政人员8%、公关人员7%、财务人员4%和其他4%。

  大学生选择职业的标准是什么?

  高校学生职业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变化。据X年xx大学学生就业价值调查和1996年《xx大学生毕业生的调查》,收入高是影响毕业生选择职业的第一因素。而对这次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因素为发展前景(19%),其次为施展才干(18%)、薪酬福利(16%)。虽然收入(薪酬福利)依然是影响毕业生选择就业的主要因素,但已退居第三位。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对学生来说,就业的心态理性化,心理上比较稳定;对用人单位来说,则个人事业发展前景上更多,变提供高薪福利为提供人才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从而迎合毕业生在事业成功和实现个人价值上的追求。

  除前三位外,工作环境占13%、经济效益占11%、所在城市占9%、专业对口占4%、出国机会占4%、解决户口占4%、知名度占2%。

  大学生最愿意去哪个城市工作?

  在吸引人才的城市中,传统的三强依然没有改变,只是xx已取代xx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32.37%的大学生将它作为第一就业目标,xx(27.67%)和xx(12.13%)紧跟其后,xx、大连等城市也是大学生比较向往的就业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xx凭其独特的城市魅力和人才政策的调整走在了其他城市的前面。

  地位排行为:xx32.25%、xx27.56%、xx12.56%、xx6.85%、大连5.01%、xx1%、xx0.94%、xx0.52%以及其他城市共占13.79%。

  大学生想挣多少钱?

  大学生对职业的报酬最直接的认识就是工资待遇。在调查数据中大学生对工资待遇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工资底线从300元到4000元以上不等。如果我们考虑一些专业、学历的差异以及地区间的差异,依然可以认为,文科不及理工科,本科生不及研究生,发达地区、大城市的学生工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和西部地区学生的要求。

  本次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们对薪水的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工资底线平均值为2244.6元。19.59%的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xx元,认为20xx-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0.94%;另外,希望自己的月薪在3000元到4000元的占17.22%,希望在每月4000元以上高收入的人数和1000-1500元其中认为每月能挣4000元以上的与希望值在1000-1500 元的大学生数量相当,各约占15%。只有9.4%的人满意每月1000元以下的工资。

  据国家城调总队的20xx年全国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xx,人均为21577.24元。我们仅与xx进行比较,他们的平均月收入也不过1798元,可见,大学生对自己薪金的期望是比较理想化的。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篇2

  随着我国高校的连年扩招,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也愈来愈多,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普遍关心和有待解决的问题。xx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毕业生的第一年,毕业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xx年毕业生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xx年毕业生达到了338万人;而xx年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五百多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因此大学生就业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大学生就业作为大学生人生一个重要的关口,初次就业和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成才和成长,因此,选择工作务必要慎重。

  作为一名即将走入毕业的大学生,我认识到这一严重的问题后,决定亲自进入这一市场进行调查。今年寒假我随高邮市高璐宝食品有限公司的有关人员去人才市场进行招聘,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让我感触很深,也让我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必定会对我明年的就业有所帮助。以下便是我总结出来的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观的分析。

  首先,大学生在择业时会考虑报酬问题。虽然薪水不是大学生选择企业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薪水无疑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非2500元或3000元不干”,这曾经是媒体广泛报道的大学生找工作时定下的月薪数。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大,大学生就业的工资底线也越来越低,随着大学毕业生薪水的下降,很多用人单位在薪金制度上也有了很大转变:不再以人定薪,而是以岗定薪,更强调员工为用人单位带来的实际利润。职场中的机会永远不是遇到的,而是争取到的。同时很多大学生认为他所选择的第一份工作只是作为他今后发展的一个过度口,积存经验。除了薪酬是学生考虑的重要因素之外,工作环境、企业声誉与企业文化、工作富有挑战性、工作的稳定性、户口和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等因素也是学生们重点考虑的因素。

  大学生对于选择工作时因素的看重,与他们认为的工作意义是直接相关的。在大学生看来,最重要的工作意义是自我实现,其次是生存的必须条件以及个人兴趣所在。而“学以致用”在找工作中似乎没有得到太多体现。有很多大学生对“专业对口”的看法是,找工作尽量专业对口,但不必强求”。还有小部分的人认为“专业并不重要,只要工作合适就行”,也就是说有大半的人并不强求专业要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学了4年的专业知识。而认为“应该专业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的人只有少数。经常在那里听到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说,最重要的是能找到工作,混口饭吃,先养活自己。

  然而,有很多企业在人才招聘上,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很多企业认为目前有很多大学生就业眼高手低,或者嫌工资低。很多学生着重选择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而相对一些中小型企业情况不是很好,他们认为某些大学生只是抱着学经验的态度,把小公司作为自己进军大公司的跳板,发展不长,对他们公司的长久发展不利。这也是个非常现实的观点,抱有这种思想的人应当慎重的考虑。

  此外,大部分人都热衷于企业或者外企,认为比较有面子。其实我认为很多中国本土的中小企业也很有发展潜力,不一定要局限于所谓的外企,给别的国家的人打工,这样才更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以上是我总结出的几点经验,相信对我明年的求职应聘会有很大的帮助!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篇3

  一、报告说明

  (一)本篇调查报告因个人水平、时间、精力有限,仅如实反映金融专业就业现实状况,并不做,也没有足够信息来做相关研究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金融专业就业情况。报告中的设计到的任何观点均引自其它研究报告,非本人观点,仅作参考。

  (二)调查范围为金融证券业及金融银行业;调查样本为申银万国证券公司xx分公司及中国工商银行xx省分行;调查方式为个别样本观察;调查对象为公司基层,中层各职位;调查内容为金融专业毕业生在证券,银行宏观就业现实状况及趋势和具体样本岗位工作状况。

  (三)调查时间精力限制,调查资料除来自实地考察记录整理以外,在一定程度上的参考了网路上一些大型、权威的相关内容调查研究报告。

  (四)作者现今水平有限,信息搜集有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情况,读者在浏览本报告时请有选择的进行参考。

  二、报告前言

  金融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标志性产业,也是一个典型的高收入弹性产业,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金融日益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紧相连。因此一种观点认为,如今金融人才短缺,就业前景广阔。

  然而在大学扩招的浪潮中,金融学个专业的扩招是极其明显的。另外,XX年xx省高考有70%的学生首选金融和商业相关专业,而在商业极其发达的美国,这个比例也只有30%。经统计资料表明,许多本科毕业生毕业之后进入银行都是从站柜台开始,最终能够熬出头的也是其中的小部分。面对金融行业越来越高的入行门槛,另一种观点认为,金融从业压力大,就业前景看坏。

  那么,到底哪种观点更符合现今金融就业状况呢?从招聘公司来说,对当今毕业生有着什么样的 招聘要求呢?从招聘者来说,在金融行业工作又应该具备何种学历和哪些能力呢?工作在金融岗位的职员又有着什么样的生活形态和收入福利呢?本报告将从但不限于这些问题的角度,通过对证券公司的整体调查,公司经理的述说以及对相关职位职员的采访来反映就业现实状况,事实甚于雄辩,在对事实有过一定的了解后来回答以上两个问题也许会有新的感悟。

  三、报告正文

  (一)证券公司调查

  调查时间:XX-2-2

  调查单位(地点):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xx分公司

  调查对象:该公司总经理王,职员肖、徐等。

  1、证券业金融专业宏观就业状况(总经理介绍)

  以下所提及职位均指除基层职位如文员、柜员等外的与金融专业有直接联系的职位。基层职位的学历要求一般是本科生,职业能力要求是交际能力强,亲和力强,细心,耐心。但一般无论是证券或者银行的职位如今都会将职员安排到基层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

  证券公司业务分为证券经济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自营业务等。其中证券经纪业务及咨询顾问业务由分公司执行,其它业务均由总公司开展。在总公司(更高级的业务)中对学历和能力总体会比分公司高,一般为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证券经纪业务中,为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提供的有证券经纪人、证券(期货)分析师、理财师等,学历要求一般为本科生。经纪人要求人际交往能力强,亲和力强,细心,耐心;分析师则要求对证券行业敏感、熟悉。经纪人薪水根据业务水平而定,多则月薪一万左右,底则月薪XX-3000。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篇4

  一、中国经济走势

  1.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种压力影响:

  第一种影响:受到欧美经济放缓影响。

  第二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或到了拐点。

  第三种影响:人口红利率的下降。

  第四种影响:多年来结构性矛盾的充分暴露。

  2.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 亚洲开发银行(ADB)20xx年XX月2日公布20xx和20xx年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料分别为7.6%和7.4%,据有关统计数据,中国GDP增长估计7.5%,保8难以持续。

  3.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分析 近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消费、投资和出口(俗称三驾马车)。

  A、20xx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8.6%,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37.7%,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23.7%。

  B、20xx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7.3%,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54.8%,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7.9%。

  二、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受欧美经济低迷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将放缓。其次,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20xx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大概率事件。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财政债务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压力,使得政府下决心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不再以GDP增速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等措施。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减速是大概率事件。

  三、世界经济低迷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中国受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20xx年预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回落,出口增长乏力,致使大量的企业减员或倒闭,加上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据有关统计,中国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减少就业岗位XX0-200万人。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有30万至50万人失业。

  四.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1、十二五期间的就业形势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依然用了严峻二字。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

  2、近两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20xx年人社部和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研。调研显示,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就业,去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重逐步提高。 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本科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高专初次就业率最低。从专业看,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 值得关注的是,已就业者中,部分毕业生流动性较高。

  3、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 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4、大学生扎堆大城市

  一是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且短时间之内难以改变。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业机会也越多,发展空间越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在城市、在高收入行业求职就业。

  二是制度上存在障碍。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完全适应。以干部身份和户籍为基础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统筹管理不协调,导致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政策不平衡,毕业生在地区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之间流动仍然存在障碍,毕业生身份转换困难,就业渠道不畅通,进一步加剧了结构性矛盾。

  三是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大量毕业生,但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小,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对毕业生吸引力有限;基层教育、医疗、农技等部门急需人才,但由于编制限制等原因,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

  5、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我国中小企业太少,就业容量不大。

  二、专门人才素质未达标,造成岗位难得其人。

  三、人才供求信息不畅,造成职位浪费。

  四、结构失衡是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A、时间结构 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

  B、区域结构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

  综上情况所述,阳光大学生网给20xx年大学生毕业生提出以下建议:

  1、关于职业生涯规划:

  现在职业规划当中,很多时候会对学生有一种误导,就是给学生们过早的制定了一个职业点,比如根据你的个性、特征等来评定你就适合做什么,过早的给学生定了一个框框,告诉学生就这个职业最适合他,这就对学生造成了束缚。其实我们的学生不明白,人的这种个性的东西是不断的变化的,比如讲我的兴趣、我的能力,甚至我的价值取向,它是随着外部的环境的变化和自己的学习,自己的体会,是在不断调整的。

  2.转变观念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

  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作出个性化的职业选择,不把求职的目光盯在传统的集中的区域、行业、单位,拓宽求职的视野。 改变短期求职为较长期求职在选择工作时,大学生不能太理想化,一个人可能要经过3至4次的选择,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所以对第一份工作不要太挑剔了。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篇5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上国内本身的结构性问题,XX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异常严峻。XX年企业用人需求下降的趋势难有根本性转变;回流的农民工以及新增的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将面临难以转移就业的问题,导致农村失业问题加重;城镇低学历青年以及规模不断增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将更加困难。随着我国现阶段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因而造成就业矛盾十分严峻。同时,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与毕业生滞后的就业观之间的冲突显得十分突出,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态势尚未形成,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这些都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时下又将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我们组织了此项调查,由此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以便为学校提供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资料与对策依据,也使在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培养大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抽样调查,预计完成500份问卷,回收了488份,其中合格482份,合格率为96.4%。样本中男、女分别占38%和62%。文科生123人,理科生183人,工科生116人,其他音、体、美学生60人。对此次调查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一、就业形势分析

  1.金融危机下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半数以上认为就业前景较为乐观

  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82.37%的大学生认为形势严峻;而大学生在对自己发展前途的态度上,一半以上选择很乐观或比较乐观,占57.47%;在问及求职中最困扰的因素时,7.93%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16.76%认为信息量少;21.91%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10.30%认为能力不足;8.99%认为优势难以发挥;16.52%认为求职方法技巧欠缺;16.27%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

  2.大学生在提升自身素质上已从传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向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

  大学生对于自身所欠缺的素质,9.75%选择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13.07%选择沟通协调能力;13.28%选择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30.08%选择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经验;22.2%选择专业知识和技能。面对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很多普通院校的毕业生都会有些自卑心理,那么当大家同台竞技争夺工作岗位时又会如何?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有压力,占72.2%。

  3.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周围的毕业生就业率普遍低于70%,大薪酬的期望也普遍降低

  在被调查者周围毕业的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平均就业率上,46.47%认为就业率在50%以下;24.9%认为就业率在50%-70%;6.22%认为就业率在70%-90%。大学生认为目前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偏低,形势不是很乐观,大部分人认为就业率在70%以下,而事实上据调查来看XX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68%,与去年同比基本持平。对于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的初期月薪,67.43%选择800-1500元;23.03%选择1501-XX元;选择XX元以上的占9.13%。对求职薪酬(试用期后的工资)主要集中在1001-2500之间,5.39%认为求职薪酬在1001-1500之间;23.65%认为在1501-XX之间;24.90%认为在XX-2500之间;28.42%认为在2501-4000之间;认为求在4001以上的,占17.64%。

  二、就业倾向分析

  1.大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大多集中在国企及政府部门,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东南沿海城市,总体趋向稳定

  大学生毕业后的行业类型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占51.74%,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分别占7.39%、14.35%;6.96%的会自主创业。到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东南沿海城市发展自己的事业仍然是大部分大学生的选择,占47.30%;23.03%选择中部大中城市来发展自己的事业。大学生选择上述地区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该地区有较大的发展机会或有良好的社会资源,占56.64%;16.62%选择该地区是因为生活条件好;而因看中创业环境的有7.29%;回报家乡有10.87%;因为家人安排或其他原因分别占2.30%、6.27%。

  2.大多数大学生想过自主创业,但资金和经验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

  在自主创业这个问题上,70.12%表示想过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但是资金和经验仍是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主要瓶颈,占65.56%;认为自主创业最需要的是政策支持和技术的分别占10.17%、14.17%。

  3.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愿意参加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及报考村官

  对于是否愿意投身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55.6%的被调查者愿意投身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在对于村官的选择上,5%的大学生已报名村官考试;57%有意向朝村官方向发展,但自身条件不够。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4.大多数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先就业后择业,超过半数的认为专业对口对未来选择工作比较重要

  关于择业观调查数据显示,21.25%的被调查者希望毕业后一步到位,有稳定的收入;55.83%希望先就业后择业;16.67%不打算直接就业而是继续深造;6.25%打算自主创业。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应该是呈阶梯型的,根据自身发展的水平,抓住各种各样的机遇,通过一个又一个岗位不断成长。所以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可以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也就是说,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超过半数的大学生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经济收入因素,达55%;考虑自身兴趣和工作环境的分别占35%、32%;43%考虑对事业发展是否有利。58.13%认为专业对口对未来选择工作比较重要;8.75%认为很重要。在所学专业前景的看法上,认为所学专业前景较有前途的占大多数,比例为65.15%;7.68%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很有前途。

  三、就业工作指导

  1.在校期间对大学生工作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是社会实践

  71.7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工作影响最大,55.87%认为专业知识很重要,23.65%选择了职业资格认证,选择基础理论、毕业设计的分别占9.54%、6.43%,6.85%认为其他方面的教学环节。

  2.对今后就业最为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还是社会交际能力,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是就业面试的指导

  在选择哪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今后就业最为重要这个问题上,选择社会交际能力的占75.52%,其次是心理素质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别占71.16%、70.75%,也有49.38%认为组织管理能力很重要,46.47%选择创新能力。这表明现在的大学生需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逐步向复合型人才发展。75.3%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是就业面试的指导;54.4%最需要的是就业信息的获取;41.7%最需要的是推荐就业岗位;40.7%最需要的是国家就业政策;18.9%最需要的是关于创业教育方面;17.2%需要的是就业派遣的程序;还有17%最需要的是就业指导材料的制作。

  3.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

  67.01%的大学生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而不太确定是否重要占了18%,有将近十分之一觉得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要,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占5%。

  4.54.3%的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的态度

  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态度的占54.3%;有相当一部分认为不太满意,占27.3%。这表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

  5.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人才招聘会

  23.2%的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或院系就业信息栏;26.1%认为是人才招聘会;5.6%认为是学校就业网;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或亲朋好友方面得到就业信息的,分别占2.3%、8.1%;也有少部分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或其他渠道获得。

  6.大学生希望企业人士、成功的校友来学校做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和在校期间应为就业做何准备

  11.4%表示希望企业人士来学校做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是生涯规划;55.6%希望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8.7%希望涉及该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规划;6.4%希望应涉及市场经济基本规律;12%希望讲解关于员工的职业素质。62%的大学生希望其报告主要讲述在校期间应为就业做何准备,9%希望是关于如何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22%认为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成功的因素”。

  四、对策与建议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加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近年来本就不大乐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为了减少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扩大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等共同努力。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通过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以及扩大“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大学生村官”等计划,多种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第三,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调查资料显示:182人认为自主创业最需要的是资金,占样本量的37.76%,资金不足仍然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瓶颈,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第四,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

  对家庭困难的毕业生就业,可以指定出台一些帮扶政策。一是待业求职登记制度。准许待业毕业生进行求职登记,并享受失业人员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二是临时救助制度。对因短期无法就业或就业后生活仍有困难的,户籍迁入地民政部门要及时按照有关规定为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三是优先安排就业制度。对城镇特困职工家庭、低保家庭毕业生实行重点推荐、优先安置;对零就业家庭毕业生,采取政府安排岗位等多种方式实行保底就业。四是免费服务制度。对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免费培训、免费推荐、免收服务费用。五是就业见习制度。通过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为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免费提供3至6个月的见习培训,见习单位和地方财政部门为其提供基本生活补助。

  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高校: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2)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3)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人群中,有67.01%的人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XX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逐步由选修课过渡到全校公共必修课,将其与传统公共必修课等置于同地位。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新时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为学生找到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目标,而且通过细化过程分解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另外,良好的目标意识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资源进行有益的活动,从而可以减少他们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这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尤为重要。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4)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XX年江苏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学校。武汉大学也宣布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并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4.大学生:自强自立,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5.用人单位:科学用人,善于成为伯乐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总 结

  本次调查仅局限于徐州地区的高校,时间仓促,收集的数据虽不能全部体现中国当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但是这些数据基本反映了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中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缓解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需要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学生自身和企业单位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企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篇6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XX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我国经济也遭受其影响,就业市场更是雪上加霜,给09届毕业生就业带来巨大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分析了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大学生为就业所需要提高的素质能力和就业工作指导,寻求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途径。

  引言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上国内本身的结构性问题,XX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异常严峻。XX年企业用人需求下降的趋势难有根本性转变;回流的农民工以及新增的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将面临难以转移就业的问题,导致农村失业问题加重;城镇低学历青年以及规模不断增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将更加困难。随着我国现阶段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因而造成就业矛盾十分严峻。同时,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与毕业生滞后的就业观之间的冲突显得十分突出,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态势尚未形成,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这些都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时下又将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我们组织了此项调查,由此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以便为学校提供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资料与对策依据,也使在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培养大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抽样调查,预计完成500份问卷,回收了488份,其中合格482份,合格率为96.4%。样本中男、女分别占38%和62%。文科生123人,理科生183人,工科生116人,其他音、体、美学生60人。对此次调查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一、就业形势分析

  1.金融危机下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半数以上认为就业前景较为乐观

  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82.37%的大学生认为形势严峻;而大学生在对自己发展前途的态度上,一半以上选择很乐观或比较乐观,占57.47%;在问及求职中最困扰的因素时,7.93%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16.76%认为信息量少;21.91%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10.30%认为能力不足;8.99%认为优势难以发挥;16.52%认为求职方法技巧欠缺;16.27%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

  2.大学生在提升自身素质上已从传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向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

  大学生对于自身所欠缺的素质,9.75%选择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13.07%选择沟通协调能力;13.28%选择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30.08%选择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经验;22.2%选择专业知识和技能。面对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很多普通院校的毕业生都会有些自卑心理,那么当大家同台竞技争夺工作岗位时又会如何?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有压力,占72.2%。

  3.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周围的毕业生就业率普遍低于70%,大薪酬的期望也普遍降低

  在被调查者周围毕业的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平均就业率上,46.47%认为就业率在50%以下;24.9%认为就业率在50%-70%;6.22%认为就业率在70%-90%。大学生认为目前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偏低,形势不是很乐观,大部分人认为就业率在70%以下,而事实上据调查来看XX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68%,与去年同比基本持平。对于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的初期月薪,67.43%选择800-1500元;23.03%选择1501-XX元;选择XX元以上的占9.13%。对求职薪酬(试用期后的工资)主要集中在1001-2500之间,5.39%认为求职薪酬在1001-1500之间;23.65%认为在1501-XX之间;24.90%认为在XX-2500之间;28.42%认为在2501-4000之间;认为求在4001以上的,占17.64%。

  二、就业倾向分析

  1.大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大多集中在国企及政府部门,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东南沿海城市,总体趋向稳定

  大学生毕业后的行业类型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占51.74%,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分别占7.39%、14.35%;6.96%的会自主创业。到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东南沿海城市发展自己的事业仍然是大部分大学生的选择,占47.30%;23.03%选择中部大中城市来发展自己的事业。大学生选择上述地区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该地区有较大的发展机会或有良好的社会资源,占56.64%;16.62%选择该地区是因为生活条件好;而因看中创业环境的有7.29%;回报家乡有10.87%;因为家人安排或其他原因分别占2.30%、6.27%。

  2.大多数大学生想过自主创业,但资金和经验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

  在自主创业这个问题上,70.12%表示想过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但是资金和经验仍是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主要瓶颈,占65.56%;认为自主创业最需要的是政策支持和技术的分别占10.17%、14.17%。

  3.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愿意参加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及报考村官

  对于是否愿意投身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55.6%的被调查者愿意投身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在对于村官的选择上,5%的大学生已报名村官考试;57%有意向朝村官方向发展,但自身条件不够。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4.大多数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先就业后择业,超过半数的认为专业对口对未来选择工作比较重要

  关于择业观调查数据显示,21.25%的被调查者希望毕业后一步到位,有稳定的收入;55.83%希望先就业后择业;16.67%不打算直接就业而是继续深造;6.25%打算自主创业。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应该是呈阶梯型的,根据自身发展的水平,抓住各种各样的机遇,通过一个又一个岗位不断成长。所以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可以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也就是说,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超过半数的大学生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经济收入因素,达55%;考虑自身兴趣和工作环境的分别占35%、32%;43%考虑对事业发展是否有利。58.13%认为专业对口对未来选择工作比较重要;8.75%认为很重要。在所学专业前景的看法上,认为所学专业前景较有前途的占大多数,比例为65.15%;7.68%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很有前途。

  三、就业工作指导

  1.在校期间对大学生工作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是社会实践

  71.7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工作影响最大,55.87%认为专业知识很重要,23.65%选择了职业资格认证,选择基础理论、毕业设计的分别占9.54%、6.43%,6.85%认为其他方面的教学环节。

  2.对今后就业最为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还是社会交际能力,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是就业面试的指导

  在选择哪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今后就业最为重要这个问题上,选择社会交际能力的占75.52%,其次是心理素质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别占71.16%、70.75%,也有49.38%认为组织管理能力很重要,46.47%选择创新能力。这表明现在的大学生需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逐步向复合型人才发展。75.3%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是就业面试的指导;54.4%最需要的是就业信息的获取;41.7%最需要的是推荐就业岗位;40.7%最需要的是国家就业政策;18.9%最需要的是关于创业教育方面;17.2%需要的是就业派遣的程序;还有17%最需要的是就业指导材料的制作。

  3.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

  67.01%的大学生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而不太确定是否重要占了18%,有将近十分之一觉得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要,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占5%。

  4.54.3%的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的态度

  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态度的占54.3%;有相当一部分认为不太满意,占27.3%。这表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

  5.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人才招聘会

  23.2%的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或院系就业信息栏;26.1%认为是人才招聘会;5.6%认为是学校就业网;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或亲朋好友方面得到就业信息的,分别占2.3%、8.1%;也有少部分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或其他渠道获得。

  6.大学生希望企业人士、成功的校友来学校做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和在校期间应为就业做何准备

  11.4%表示希望企业人士来学校做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是生涯规划;55.6%希望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8.7%希望涉及该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规划;6.4%希望应涉及市场经济基本规律;12%希望讲解关于员工的职业素质。62%的大学生希望其报告主要讲述在校期间应为就业做何准备,9%希望是关于如何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22%认为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成功的因素”。

  四、对策与建议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加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近年来本就不大乐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为了减少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扩大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等共同努力。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通过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以及扩大“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大学生村官”等计划,多种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第三,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调查资料显示:182人认为自主创业最需要的是资金,占样本量的37.76%,资金不足仍然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瓶颈,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第四,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

  对家庭困难的毕业生就业,可以指定出台一些帮扶政策。一是待业求职登记制度。准许待业毕业生进行求职登记,并享受失业人员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二是临时救助制度。对因短期无法就业或就业后生活仍有困难的,户籍迁入地民政部门要及时按照有关规定为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三是优先安排就业制度。对城镇特困职工家庭、低保家庭毕业生实行重点推荐、优先安置;对零就业家庭毕业生,采取政府安排岗位等多种方式实行保底就业。四是免费服务制度。对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免费培训、免费推荐、免收服务费用。五是就业见习制度。通过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为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免费提供3至6个月的见习培训,见习单位和地方财政部门为其提供基本生活补助。

  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高校: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2)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3)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人群中,有67.01%的人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XX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逐步由选修课过渡到全校公共必修课,将其与传统公共必修课等置于同地位。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新时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为学生找到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目标,而且通过细化过程分解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另外,良好的目标意识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资源进行有益的活动,从而可以减少他们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这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尤为重要。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4)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XX年江苏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学校。武汉大学也宣布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并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4.大学生:自强自立,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5.用人单位:科学用人,善于成为伯乐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五、调查总结

  本次调查仅局限于徐州地区的高校,时间仓促,收集的数据虽不能全部体现中国当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但是这些数据基本反映了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中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缓解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需要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学生自身和企业单位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企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篇7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查范围覆盖华南师范大学17个院系,包括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在校的本科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实际547份,回收率为94、3%。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

  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二、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具体情况调查结果:

  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ZUI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三、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ZUI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结果:

  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四、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

  (1)有过半数的学生反映:“不太满意”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

  (2)学生“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学生们有48、96%选择“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导”也占据一定的分量。从国家政策和从现实需要上出发,学生需要从就业观念向创业观念转变。在调查中,学生认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关键(占34、21%);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与“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

  。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从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实现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规范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入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推荐访问: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调查分析报告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ppt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ppt 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结论 大学生就业调查分析

十九范文网 www.ib19.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十九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